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如题,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提到的作品

[作品]全唐诗

《全唐诗》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该书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

中华书局编辑部

[作品]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撰者元代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 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後为序。书中保存了唐...

辛文房

[作品]关山月

《关山月》不是一本画集,而是一座高峰。我看到的是“能回造化笔,独用天地心”的实践。在关山月笔下,他把这十个字凝聚成形象,而在形象色力的组合中,又喷射出气象万千、情味隽永的光芒。我国绘画艺术,既富于创造...

关山月 绘

[作品]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其监修者则曾公亮,故书首《进表》以公亮为首。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旧例修书,止署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於我为前辈,且於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遂...

欧阳修/宋祁

最新跟帖
通州运河凯塔

通州运河凯塔

王昌龄,唐代诗人。其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也有宫怨、闺怨、送别之作,于七绝用力最专,常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精致,意味浑厚深长,风格雄浑豪迈,微婉多讽,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号称“七绝圣手”。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首,有人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原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反映了边疆战士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盼望有英勇的将帅统率他们保卫国家。出塞,是古乐府曲名,内容大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

这首诗,语言精练,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秦、汉、关、月,这四个字是互文见义,交叉使用的,不能理解为明月只是秦时才有,关塞也只有汉时修筑。第一句十分生动地描绘了边塞月夜的景色。第二句,高度概括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极大痛苦。三、四句,写出了诗的主题,如果朝廷任用有勇、有谋的将军,带领战士英勇作战,胡人骑兵哪敢轻举妄动。

这是一首有名的边塞诗。

风雅钱塘

风雅钱塘

#泛文化写作#

一、王昌龄其人

王昌龄,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人称”七绝圣手“。尤其是他的边塞诗,缜密而思清,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盛唐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如以下的出塞二首

出塞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创作背景。

这两首边塞诗均是他赴西域时所作。当时正值盛唐,唐朝对外战争大获全胜,因此增加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两首诗反映了昂扬斗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生活及战争的艰苦与不易,体现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心理状态。

三、作品鉴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写出了边关的壮阔与历史悠远。一轮明月照在边疆关塞,展现了一幅孤寂、苍凉、冷清的边塞图。“秦”和“汉”体现的时间上历史的久远,边关体现了地域的浩瀚和宽广。作者在这里分别从地域的宽广度和时间的久远度来描写边塞,显得愈加的悲寂。作者由月夜的关塞,联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那时明月如同眼前一样照耀边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的;现观如今作者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连连失利,令远征的将士们不能凯旋。作者将不同事物的“明月”和“关塞”,分别同属于不同的时代“秦”和“汉”,点明了历史的斗争,这种“秦月汉关”式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万里长往人未还,作者通过第一句的写景,触景生情,联想起献身边疆以及至死未归的人们,显得愈加的荒凉与孤寒,表现了作者对战士们无比的心疼和同情。“万里”从空间上点明了边塞的辽远和广阔;”人未还“让人联想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慨叹了战争的失利,让边关将士不能凯旋而归,体现了作者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人们回归和平的心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了。“飞将”本意是指“飞将军李广”,英勇善战、威望很高,令匈奴人魂飞胆寒,以致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作者在这里其实代指优秀的将帅。作者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感叹了国无优秀良将,难以解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局面,侧面表达了对朝廷用人不当或将帅无能的不满,体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情,并从景物、时间、空间等角度进行描写,表达了战乱不断,慨叹国无良将的情怀。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作者写出了战士们威风凛凛、战争获胜的飒爽英姿,好的骏马配上好的马鞍,再加上清洌的月色,显得更加的壮烈和豪气。作者这里把场景写得非常好,让人有种沙场征战、壮怀激烈的感情。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有干。这两句诗作者用咚咚的铁鼓声,再次展现了战士们气宇轩昂、意气风发的胜利之姿,也是作者矢志不渝、浴血奋战的内心写照,”铁鼓声“分明是作者内心为国忠心的呐喊,体现了作者满满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乱,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强烈、美好愿望,以及抒写自信、进取、乐观、开拓的尚武精神,风格清新、刚健,气势雄浑,诗的气氛非常具有正能量,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实不愧为一篇佳作。

四、结束语。

出塞诗被后世评价较高,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崇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其为唐人绝句第一。这些评价或许不太恰当,但它确实是一首思想与艺术结合相当完美的佳篇。

#泛文化写作营#


(全文完)

您好,感谢您的阅读,如文章打动您,可留下您的足迹,点赞或转发。敬请关注【钰姐的书斋】,我们一起,快乐畅聊,同勉共进。
JoJoJoJoJoanna

JoJoJoJoJoanna

谢邀!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确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

佳作,在盛唐的七绝之中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称是七绝的压卷之

作,我也颇有同感。

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间),山西太原人。在盛唐

的诗人当中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称“诗家夫子”,是唐代的著名

诗人,与王之涣等诗人齐头并列。尤其是他的绝句写的是精彩绝

伦,语言凝练感情丰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画面,忧国

忧民,生动清新雄浑大气,被后人广为称赞。

先来看看 这个压卷之作如何写的




诗人从描写景致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道出了秦时的明月

现在都是汉代的明月了,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了,秦汉边关还是纷争不

断,老百姓受苦受难没有个尽头。

第二句是“万里长征人未还”,马上让人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

来的种种灾难,边关战士的跋涉之苦,戍守之劳,战死疆场马革裹尸

还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深情感。






后两句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朝廷要启用良将

才行,要是有飞将军李广在就好了,那样的骁勇善战,精忠报国,令敌人闻之胆

寒,外敌连阴山也不敢过了。这两句诗是抒情加议论了,直接抒发了边关的

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以及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讥讽了朝廷的用人不

当,将帅的酒囊饭袋和无能之辈,令人回味无穷,无限的遐思。





总之出塞确实是压卷之作,在意境和情感的表达上有

独到之处,在写作的手法上也有另辟蹊径之处,不愧为七绝的

压卷之作。

再一次感谢悟空问答平台!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支持!

ωō→儍孩ル

ωō→儍孩ル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其作品出塞(其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豪迈俊逸,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风骨凛然,被世人称作为边塞诗中的极品。

首次把王昌龄的出塞(其一)推上唐诗七绝“压卷之作”位子上的,是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从而引发明代“七绝压卷”之争论,后七子另一位领袖王世贞认可赞成李攀龙的说法。唐诗绝句类选将这首诗推为唐诗第一。但也有不少评论家反驳此观点,如明代胡震亨等批评此诗起调高后劲不足。理由:绝句贵在含蓄,贵在百转千回,贵在余味悠长,而此诗有浅露直白之嫌。这种说法也有点道理。

我个人认为此诗气韵生动,意态雄健,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了明代后七子心中的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起句震撼人心,七个字勾勒出一幅苍凉雄壮的画面,一轮明月孤寂地照亮荒芜的关塞。“万里长征人未还”,意绪转悲,辽阔深沉的时空意识和生命意识在寂寥冷僻的背景中升腾而起,隐隐透出征人镇守边疆渴望回家的哀伤,这哀怨是千千万万个背井离乡抵死未归的戍卒凝成的血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深谙绝句起承转合之法,笔锋急转,由写客观事物转向评论,语气与情绪产生波动变化,由前两句隐含的哀怨转为卓然奋起,大开大合,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良将的向往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同时暗讽了朝廷用人不当和边将的腐败无能。虽有直白之嫌,但仍不失豪迈俊逸,慷慨激昂,意境深远,被明代后七子评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当之无愧。

附原作: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娜就开始旅途吧

娜就开始旅途吧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城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诗人一着笔,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之遥远,空间之辽阔。“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让,不允许。“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对、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这些评价未必恰当,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andytang78

andytang78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最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的称号。在圣手的所有七绝中,最能体现他的风格和水平的,就是这首出塞。出塞最受后世人推崇,明人李攀龙和杨慎都推举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但凡一首诗能盖过其它的诗,成为第一,无非就是要看它的气势和格调。

我们看一下出塞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冠军的:

诗歌的一二句,好在气势的雄和浑

一、雄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写边关的景,一轮明月照在一座雄关之上。这个景中有一个最广袤的空间和一个最辽阔的时间。

边塞诗往往都有广袤的空间背景,比如我们熟悉的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具有广袤空间背景的雄伟画面,还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一片孤城万仞山”,还有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些诗句也都有一个广袤的空间背景,给人以雄壮的感觉,但是“秦时明月汉时关”除了空间广袤,作者临时创新,在明月和雄关之前加上了秦时和汉时这一个鲜明的时间词,使得这句话既有广袤的空间感,又有辽阔的时间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一句,基本就奠定了这首诗在所有七绝中的地位。

②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写边关的人 上一句写时间的辽远,这一句写空间的广阔。这些未还之人,既有眼前的战士,还有更辽远的秦汉之时的战士,未还包括正在服役不能回,也包括已经牺牲永远回不去的那些战士。作者由“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眼前雄阔的景,引起对历朝历代许多戍守边疆不能回家的将士的深沉的感喟。

二、浑

整首诗气势流畅,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①眼前见到的辽阔广袤的景 ——②触景感喟广阔范围的无数的人不能回家——③④不能回家的原因“不教胡马度阴山 ”,突出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

诗歌的三四句,高昂的格调

诗歌的三四句,回答第二句“人未还”的原因:为了保家卫国,将士们戍守边疆,有家不能回,有的人甚至牺牲了自己,永远都回不去家乡,这是一首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歌。

当然“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两句还包涵复杂的感情,也微妙的讽刺了统治者在用人上的不足。

小结

短短28个字的绝句,写了千年的历史,万里的烽烟,将士为国捐躯赴死的豪情,对名将良相的渴望,苍凉悲壮,意味悠长,不愧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Rekeei Cheng

Rekeei Cheng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大概是中国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已饱读诗书,开始了他的万里旅程。

与谢灵运、李白等人的游山玩水、寻仙访圣不同,与杜甫以及后世苏轼等人的命运多舛、颠沛流离而不得不走万里路也不同,王昌龄的旅程充满了奇幻色彩。

首先,他尚未赴科举、入仕途,就先自主选择了旅行。而且,与文人雅士最喜好的名山大川相比,更令他神往的,却是那偏远的塞外边疆。

于是,赴陇右、出玉门,整整两年的时间,他一直在大唐的西北边陲游历,也因此而写下了众多精彩的边塞诗篇。

其中,就包括这首著名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诗一共两首,其中的“秦时明月”这篇,被后世评为整个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绝句,又叫截句、短句等,四句一诗,通常为五言或七言(也有六言的,但极为少见)。绝句分为古绝与律绝两类。

古绝多在唐代以前,魏晋时期较为盛行,与乐府诗一脉相承,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古绝对于平仄韵律等要求不严,创作比较自由。

而律绝则从南朝后期律诗兴起之后诞生,至唐代达到鼎盛。律绝按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其形式上就等同于半首律诗。律绝也成为传世最多、最为后世认可的绝句诗的主要代表。

(因为在形式上就像是把整首律诗截开、断绝开,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才是“绝句”这种体裁名称的由来)

律诗可算是古诗词中,对格律对仗要求最为严格的体裁了。八句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与颈联相互对仗,并且有着极严的平仄韵律要求。

而绝句则可以选择律诗中或头尾两联,或中间两联,或者前四句,或者后四句均可。在创作格式上相对律诗要自由的多,但是在表现功底上却有着更高的要求。

王昌龄在整个唐代中,绝对是以七绝诗而著名的,号称“七绝圣手”,在七言绝句的造诣上与李白齐名。而他也是推动绝句从稚嫩走向成熟、最终在中晚唐时期成为流行体裁的一大功臣。

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锤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明·王世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明·吴乔围炉诗话: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
留传至今的唐代七绝诗,初唐仅77首,盛唐有472首。而其中,仅王昌龄一人就占了74首。他创作之高产,以及在七绝诗坛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唐代以边塞风格为题的诗人中,初唐的骆宾王、杨炯、陈子昂等人创作题材广泛,边塞诗只是其表现内容之一,尚不能算作完全的“边塞诗人”;而真正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均晚于王昌龄,因此后人共认他为唐代边塞诗派的创始人和先驱。

王昌龄的出塞就属于绝句中的七言律绝,是边塞诗的扛鼎之作。

◆ 秦时明月汉时关

首句用七个字描写了两样景物——“月”和“关”。

然而,诗人仅仅用了两个特定的指向——“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再加上特有的节奏和韵律,立刻赋予了首句七字以极为强大而浓烈的历史感、岁月感。

虽然描写的是静态的景物,但是读起来却能令人感到沧海桑田、时空轮转,秦汉魏晋千年的时光在舌尖、在眼前、在七字之间飞速流过。

此句不仅引人思古,更能令人感受到造化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仰望夜空,看到的是与千年前强秦时人们头上的同一轮明月;左右回顾,环绕的是千年前强汉时遗留下来的关城。

想当年,秦之一统天下,汉之囊括四海,何等的王道伟岸、宏图霸业,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天上的明月、地上的雄关相比,是那样的短暂。

想当年,秦皇汉武等一时雄君英主,卫青李广等一时无双名将,在时间的面前却又显得那么的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流星一闪即逝。

◆ 万里长征人未还

如果说首句写的是千年的时间,那么此一句则转化成了万里的空间。

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有类似的语句“塞外征人殊未还”。与之相比,王昌龄万里一句则更加气韵流畅、气势雄浑。

从军行
隋.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艮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万里长征”不同的人有过不同的理解,有说将士离家万里戍守边关,有说大军出关远征万里之外的虏庭。根据上下文的涵义,我取后者。

因为前者为军士坚守边关,有家归不得,必然是胡虏入侵,处于被动防守、苦苦支撑之势;而后者则是主动进取,充满了激昂豪情,与全诗的意气更加相符。

汉时的卫青,远征匈奴王帐所在的龙城,开启了汉朝首次反攻北胡的序幕。这是中华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征”,值得大书特书。

“人未还”,既有远征途中无数将士牺牲在异地他乡,再也回不了故土的悲愤,又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为国捐躯不计后果”的慷慨之气。

此外,与首句合起来品读,还有一种古人已随时间逝去,再也回不来的感触。昔人已逝,往者已矣,只留下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关城,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此一句沧桑悲凉的同时也带有振奋之意,古之英雄征战塞外,守护中原,立下了赫赫功绩千古流传,而接下来要看今者来书写新的诗篇。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二句本义:只要有卫青那样的英雄不断涌现,那么胡虏就永远无法进入阴山雄关。

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赞美,抒发了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相信诗人在写此二句时,心中是将自己代入了戍边守关、带兵远征的英雄,因此能直抒胸臆,一吐豪气。

尤其是“但使”、“不教”两词,给直排的词句中加入了转折,更添节奏与韵味,堪称神来之笔。

之前,初唐崔浞大漠行中有两句 “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与王昌龄此二句句式相近,所述之意也基本相同。然而前者毕竟落于具体而微的人事与论述之中,在气势上略低于王昌龄此二句一头。

大漠行
唐.胡皓
单于犯蓟壖,虏骑略萧边。
南山木叶飞下地,北海蓬根乱上天。
科斗连营太原道,鱼丽合阵武威川。
三军遥倚伏,万里相驰逐。
旌旆悠悠静潮源,鼙鼓喧喧动卢谷。
穷徼出幽陵,吁嗟倦寝兴。
马蹄冻溜石,胡毳暖生冰。
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
崆峒北国谁能托,萧索边心常不乐。
近见行人畏白龙,遥闻公主愁黄鹤。
阳春半,岐路间;瑶台苑,玉门关。
百花芳树红将歇,二月兰皋绿未还。
阵云不散鱼龙水,雨雪犹飞鸿鹄山。
山嶂绵连那可极,路远辛勤梦颜色。
北堂萱草不寄来,东园桃李长相忆。
汉将纷纭攻战盈,胡寇萧条幽朔清。
韩昌拜节偏知送,郑吉驱旌坐见迎。
火绝烟沉左西极,谷静山空右北平。
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

后世有评者说,此二句还有一层意思,是诗人认为朝廷用人不当,好大喜功,从而提出的讽喻之意。比如批点唐音、唐诗直解中均称此诗“惨淡可伤”。但根据全诗意韵与当时的时代特点,我不取这一说法。

王昌龄出塞游历时,正值唐朝最鼎盛的开元盛世之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此二句既充满了豪情壮志,以及身为唐人的一种傲然自信。

此外,我之所以认为此诗只有进取激昂,而无半点颓唐之意,是因为诗中的两个地名“龙城”与“阴山”:

龙城,为西汉卫青远征匈奴的王帐所在地“笼城”(在今天的外蒙古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已经接近外蒙古的北疆,离俄罗斯不远了)。

阴山,横亘于今天的内蒙中部,东抵河北、西至阿拉善,将北方的瀚海沙漠与南方的河套中原一分为二,隔开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的汉族,自古就是中原北方的天然屏障。秦、汉两代均在阴山上修筑长城。

可以看出,龙城远而阴山近。有语云: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强调的是:要像卫青那样直捣敌人巢穴,将防线推进到敌军内部核心里去,使敌人溃败崩散,自然就不用操心敌军会南下入侵、进入阴山这些事了。

这哪是保守啊,这气势分明是积极强大到近乎嚣张了!

诗,既是心声,也是文道。二者缺一不可。

在我看来,王昌龄的出塞,成功将二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也是因此才能被后世称为唐代七绝之首:

◆ 出塞之美,美在凝炼上

全诗来看,前两句是怀古,后两句是喻今。这固然是怀古诗的通常格局,但是此前的怀古诗基本都是乐府长篇,至少也是八句的律诗。如后世宋词更是字句繁多,极少有如此之短的。

因其篇章短,固而难度倍增,对于作者的煅句炼字有着极高的要求。能力与境界缺一不可,否则,不是落入下乘的具象细节里,就是转成空洞华丽的感怀中。

也因此才能看出王昌龄的水平,遣词用字恰到好处,既不刻意虚华,也不屑于在细节上纠缠。全诗均是大笔泼洒,一气呵成,起承转合,顺势而成章,无任何雕凿之迹,浑然如天成。

出塞这首诗也充分展现出王昌龄对于七绝超强的把控能力,所以才能够把高度的概括性与丰富的表现力这两个几乎截然相反的美学因素凝炼于一诗之中。

我曾想过、试过对诗中词语改动替换一下,但是思考许久才不得不承认,本诗短短二十八个字,可谓一字不能改。它就像一块完美圆润的白玉,改换任何一个字都会在上面留下一处微暇。

◆ 出塞之绝,绝在内涵上

无须长篇大论,而凝聚千年世事兴衰;不必华丽词藻,而透出无限壮美豪情。

全诗熔古今与一炉,锻炼成金。体裁为七绝,气质兼乐府;既刻画边塞风情,又蕴含怀古追思;既有悲凉厚重,又转成雄壮慷慨。

王昌龄在短短一首七绝之中,竟能包容下、表达出如此之多的意境,除了其人思想高远、文采高绝之外,应该也是运数使然。诗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思路之下,撞出了最绚丽的火花。

眼前的塞外、边关、月夜,刚好触发了诗人追忆秦汉六朝的思古之情,激起了怀古的感慨,忽然又涌上无限的意气,古与今、事与情、眼前此刻与千古以来,所有这一切都在发生重叠、变幻、碰撞……最终通过诗笔凝落在纸上,汇聚成了这篇千古绝唱。


◆ 出塞之雄,雄在气势上

气势雄壮,在字句上。出塞整篇没有晦涩的字眼、没有繁复的句式,仅用最为常见的寻常词句,组合起来却形成了滚滚洪流般的雄壮气势。

这也造就了此诗的一大特点——当逐词逐字的解析时,极为平凡,似乎没有深意;而当忘掉解析,仅宏观的全篇吟诵时,却给人以极强烈的美感。以平凡,寓不凡。

王世贞艺苑卮言: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气势雄壮,更在寓意中。出塞诗中,既透露着坚毅不拔、百折不回、一往无前、舍身忘死的军人风范,又表达出“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的强大自信,和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雄浑壮阔之气透纸而出,直冲霄汉。

◆ 出塞之强,强在风骨上

王昌龄此诗写成之时,正是唐朝的“开元盛世”之时。既李世民“贞观之治”、李治“永徽之治”、以及武则天的励精图治之后,再加上玄宗李隆基前期锐意改革,整饬吏治,选贤任能,使得国力空前强盛,大唐已经达到其极盛之时。

此外,在军事上,此时的唐朝已经有自信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兴复马政,对外则算得上四夷宾服——

不仅收复了之前被迫“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还迫使契丹、奚、靺鞨、室韦等少数民族政权再次臣服;不仅攻灭了盘据在西域的西突厥政权突骑施,兵锋一直到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吞并了大小勃律,还拉拢回鹘逐步消灭了复国的后突厥国。

在这样的盛况中,以及募兵制之后文人中逐渐兴起的从军热潮中,年轻的张昌龄远出边关,游历塞外,心中自然带着对国家的骄傲与身为唐人的强大自信和骨气。这份自信融入到诗中,透露出的,是诗人浓浓的爱国激情。

参考:

新唐书

旧唐书

唐才子传

全唐诗

唐才子传

河岳英灵集

DAVINA

DAVINA

王昌龄的边塞诗闻名遐迩,尤其是七绝。

出塞有两首,今选其—赏析之。全诗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阳山。这是—首乐府诗,是要入谱传唱的。唐代教坊歌此诗颇有记载,甚至还流传着三王斗诗的故事。

此诗语言浅白,无须过多解释。倒是首句耐人寻味:明月.关两词是乐府常用词,屡见不鲜。然而独王昌龄在其间加上了秦.汉二个时间限定词,从千年前.万里外下笔。这就使读者将明月下的边关与秦时筑关.汉时守关之战自然的联系起来。这样,接下来的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人,而是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共同的悲剧。希望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就成了他们共同的愿望。可见秦.汉二字之妙用,两个平凡的字.—句看似平凡的句子,却形成了高皍的声调.雄浑的气势,七字而统摄全篇,成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出塞之美,就在于诗人把似乎最平凡的字用在了最贴切的地方。这—点是最值得我们深研学习的。

常珊珊

常珊珊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妙处,得从诗题名说起。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出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乐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本诗也不例外,“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就是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迴临关,陇上行人吹夜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看清这一点之后,我们就明白这诗的新奇妙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在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军,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共同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不平凡的意义。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

龙城、阴山两个似乎也很平凡的地名,却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龙城:或解释为凶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则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凶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较合理。至于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pmhero

pmhero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我们熟知的是“其一”。

对它的品读,我想说,意气风发、豪情壮志。

对它的赏析,却要做详情细事的工作,我不是一个耐烦的人,至少在目前不能沉下心气。赏析是一个匠人似的条分析缕,从历史时代、艺术审美…而其人其诗。我建议去看有关赏读的读本、文章,在度娘上,可以查阅。

谢谢邀答。

yadiel

yadiel

唐诗选王昌龄的七绝出塞为压卷之作是有道理的。这首诗代表了唐代昂扬向上,开疆拓土,勇敢无畏,轻生死重荣誉的时代精神。是对大唐雄风的最好解读。

hddcf_yao

hddcf_yao

个人感觉只有第一句写的好,后来三句没什么特别的

Portiaxv

Portiaxv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sb你会唱小星星吗

sb你会唱小星星吗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