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你知道哪些虚构的历史吗?

lanlong
三国演义深入人心,影响力远大于正史三国志,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古典文学著作,特别是根据其内容改变的种类繁多的历史剧。戏剧,电影让这部小说讲述的内容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毕竟这是小说,不是正史,所以难免会有一些艺术加工的成分存在。今天就来一起盘点一下三国演义中十大虚构的典故。
第十名,曹操荐刀。三国演义写到董卓专断朝政,废杀少帝,残害生灵。淫乱朝廷,祸害宫女,曹操挺身而出,愿独自刺杀董卓。在其将得手时被吕布撞上,所以只好假借为董卓献上七星宝刀。作为掩饰,随后曹操匆忙逃出董卓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和董卓不合。并且曹操看出来董卓暴虐必将失败,所以不愿接朝廷官职而逃出京城。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纯属子虚乌有。这是一把普通的刀吗?平凡之刀怎么能说是绝品呢?董卓说,可否借刀一用?我的天哪。世上竟有如此厉害的刀啊。绝了。这真叫一个绝呀。曹操说,如此宝物何人配用,像相国这样的圣主明君才可配此宝物啊。
第九名,三英战吕布。三英战吕布是我最喜欢的三国单挑片段,讲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对战三国武力第一人吕布,几个人大战的故事。吕布名冠三军。无人匹敌,刘关张三人合力参与。把吕布打平。事实上,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刘备的老板公孙赞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讨伐董卓。自然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这个故事。由此可见,小说中关于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肯定也是虚构的。只是文学创作。实际上,讨伐董卓联军中。长沙太守孙坚的功劳最大,杀华雄是孙坚,没有刘关张三人什么事,虎牢关前对话:吕布你是个英雄豪杰,董卓是乱世奸贼,你为何要失身于贼,为何不归顺朝廷,为大汉,建立万世功勋?此时我三兄弟要你性命如探囊取物,但是英雄相惜,我等不忍杀你,听我一言,快快弃暗投明。张飞说:不必跟他啰嗦。三姓家奴而已!看枪!
第八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当时我和同学都认为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然而事实上。草船借箭非诸葛亮所为,这是罗贯中借鉴历史故事改编的内容。历史记载,在唐代,安史之乱世名将张巡曾在夜间用草人垂下城墙,赚了盘子,赚几十万支箭。三国志中记载,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如需之战,孙权借水面与大雾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只一侧,中箭太多。船只翻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船只另一侧在受箭,并且此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后五年,所以诸葛亮没有借箭这事。而是借了这个故事。真是箭飞如雨。就是草人上的箭插得已经密如蜂巢扎不下了。将船掉头向曹军大营。用船的另一面受箭。
第七名,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被尊为武圣,是可以和文圣孔子相媲美的历史人物。几千年来,他的忠勇无双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写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杀文丑、温酒斩华雄,水淹七军等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多数是虚构神话了的内容。特别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投奔刘备,并非北上到河北,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也自然是虚构的。小说中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常伏、边喜。王哲和秦启。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被关羽所杀。最后一关,夏候惇要大战关云长。张辽及时赶来,大叫:快快住手。丞相有令沿途过来放他通过。丞相,他知不知道关于在沿途过关斩将的事情,丞相已经知道。丞相说,他忘了给关羽通行证。所以不怨关羽。多谢。将军好刀法,关羽说:夏侯将军枪法超群,为人也不错。云长赶紧过渡吧。关羽回答:替我谢过丞相,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第六名,空城计。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培训制度播出三十改编的一段故事。马谡丢掉街亭后,司马懿亲率大军追击。诸葛亮无兵迎战,在西城大开城门,并在城坳附近,司马懿怕中计遂退兵。事实上,这只是作者神话诸葛亮而编撰的故事,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和司马懿的小心谨慎都被刻画的很详细。实际上,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和空城计事发地点相隔千里,历史上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街亭丢失后,诸葛亮见势不妙,只好退回汉中,并无空城计的事情。历史上记载着。真正使用空城计的是赵云,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去翻阅一些资料。好像是一座空城。赵云传令。后军变前军撤军。粮草都在城中,为何这样?诸葛亮在城中设了埋伏。小城即使有伏兵也并不多。请独独下令末将领兵杀进城去。城中伏兵不多。可城中之外的山上多伏兵。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走险。快撤。撤完了,山中伏兵就杀出来了,撤。快走。
第五名,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三气周瑜,甚至最后将周瑜气死,把赤壁之战最大功臣刻画成了了心胸狭窄的反面形象。历史上的周瑜是否真的如此呢?气量狭小。三国志中,周瑜本传记,其为人是大帅的人,孙权对周瑜的评价很高。他雄烈胆略过人,刘备评价周瑜气量广大。除此之外,有关三国史记中还没有发现有关周瑜量窄的资料。其实,历史上的周瑜并非如罗贯中所言,是量窄之人。而是一个智勇兼备才得出众的军事家。三国演义对周瑜性格的刻画成历史真实,人们都很信服。差距之大,意在通过展示斗争矛盾,让周瑜、诸葛亮斗智斗勇,从而烘托出诸葛亮的智慧。
故事第四名,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三国演义前的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诸葛亮于建兴三年,亲率大军南征。对蛮王孟获实行攻心为上的战略,先后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释放。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呢?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权威史记。此书中不仅没有七擒七纵孟获的记载,而且连孟获其人也没有。何况为使孟获心悦诚服,诸葛亮擒孟获而不杀都是可能的,但七擒七纵就难以令人置信了。事实上,诸葛亮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平南战略和有限时间也不允许诸葛亮如此拖延时间。丞相天威,从此南蛮永不复叛。本相今将此表交还于孟获。令你永远难忘。南中大小事务仍由你掌管。孟获大罪之人,承蒙不杀,大恩难报,岂能奢望为王。请丞相命制管理。我肯七擒七纵,可见我信任大王,又何必另制他人。指望大王不负圣上重托,百姓之望。
第三名,七进七出单骑救主。赵云是中国人心中最完美的一个英雄形象,也肯定是作者罗贯中最偏爱的角色。在历史上,确实有赵云单骑救主的记录。三国志记载,先主妻子难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也皆得免难。仅仅寥寥数语,平淡无奇,而罗贯中在创作这段故事时,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星星点点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虚构和夸张。拼接出了一串串紧张曲折的故事情景。赵云能够推倒土堆来埋尸体,以免被敌军发现,又将阿斗抱在怀中,从此更杀到天明。单人独马先后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人。作者精彩营造了一个七进七出,浑身是胆,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赵子龙神了。
第二名,连环计。如果告诉你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可能历史上不存在。是虚构的。是不是难以接受?我们这些看官老爷们会不会很失望。三国演义写貂蝉,因十常侍之乱,貂蝉是王允收留的养女。为报答恩情,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最终使吕布对董卓的不满步步升级化为仇恨,继而将其杀死。这个故事构思精巧,跌宕起伏,语言痛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绝。可是。貂蝉是连环计的故事最多不过是罗贯中编的。史书中王允、吕布、杀董卓。王允釆用连环计,似乎史实,其实是罗贯中大胆想象和艺术发挥。还有一个庞统为曹操献连环计也是虚构的。我吕布。遇到你,你是天下最圣洁的女人。如果没有你。我还在认贼作父啊。是你救了我。貂蝉。你不但是我最爱的女子。更是我的救星。是我生命的全部。
第一名。桃园三结义。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刘备、关羽、张飞在张飞桃花盛开的后庄园三人祈愿天地,结为异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可是这个故事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未见史料正式记载,先主与二人同寝,因为正史并无提及三人一起结拜,但是无论演义小说还是历史,三人关系却是非同一般,名为君臣,实则兄弟。所以说,作者罗贯中从正史中关张三人,恩若兄弟等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三结义还是非常令人信服。今日。我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结为异性兄弟。此生此世,同心协力,荣辱与共,上报国家下安人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以上也是三国演义中十大虚构的典故盘点。以上排名可以不分先后,但愿是真实的历史就好了!

《三国演义》并不是完全虚构的历史,它是以真实历史故事为背景,加以文学创作的章回体演义小说,针对历史七实三虚,极具文学价值。
全书以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开篇,引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而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再到后来的诸侯争霸,演变到最后三足鼎立,一统于晋的故事。
这些重大事件都是契合正史的,只是在这些大事件之中,为了刻画某些角色,会经过一下艺术加工。
诸葛亮因为《三国演义》而被称为"智慧"的象征正是由于艺术的结果,诸葛亮经典故事有很多,三气周公瑾,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不符合正史的,甚至正史中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加了不少的虚构情节,但是也因此而成就了一部伟大的名著,书中众多朗朗上口的名句令人过目不忘。"既生瑜何生亮"、"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吾乃常山赵子龙"等看得心潮澎湃。
其实评价这部名著时应该着重放在其文学价值上来考量,毕竟它只是一部小说,如果非要因为它刻画的人物不符合正史而贬低它的话,我想这种想法的出发点就错了。

盛夏光年ll
关于三国历史,最出名的要数两部书,一部是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一部是西晋陈寿写的正史《三国志》。
《三国演义》是小说,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但是虚构是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哪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人物作铺垫。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羽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小说读过之后,我们更乐意这些事情就是小说人物做的,这样写感觉情节更合理、更连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与突出。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小说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志》则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比较接近真实的历史。《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233—297年),他在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陈寿这样处理,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各方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看小说的时候,不要片面的把小说的内容当做历史事件来看,使我们对历史产生误差。《三国演义》虽然是以《三国志》为参照,但它毕竟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很多地方和历史相差很多。

angel6408
三国演义本身就不是一本史书,它只是一本小说。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通俗演义,单看名字就很明显的告诉你它是属于一本通俗读物而不是历史史书,有些人自己不会独立思考问题就怪演义误导你的史观?演义以七实三虚闻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整体脉络与历史基本一致。演义的书面语气息很浓,不少段落照搬史书原文,本来就可以作为培养兴趣的读物,还能大致了解了三国历史,把《三国演义》硬生生地与历史挂钩,并进行批判性对比,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
至于演义本身的基调也没问题,所谓的尊刘贬曹本来就是那个时代观念的缩影。在宋朝的时候尊刘贬曹就已经是普遍的基调了
苏轼《东坡志林》说:““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至于神话诸葛亮?拜托你是没见过古代帝王将相怎么捧武侯的——那才叫吹的过分。而那些诗人歌颂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也是排前列的。顺便举一举:
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苏轼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而至于那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虽然是虚构但也是可以找得到出处的并非完全在胡扯。

西西
在真实的基础上,构造虚构的情节,八分假,二分真
历史的主线和人物基本是真实的
历史走向是真实的,但历史人物的塑造,都进行了艺术加工,包括很多虚构的故事
不能说全是虚构的,至少很多战役的胜负以及一些战役使用的计谋是真的,但三国演义仍
然是小说,逃脱不了三分真七分假的小说写法
基本事实都是真的
但是人物塑造和历史事件等都是经过加工的
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
封建正统和拥刘反曹的气息很浓厚

julia叶琴
三国演义中三分真,七分假,很多都是虚构事迹 ,这里来列一列。
号称皇叔:实为无稽之谈。
粗人张飞:其实张飞一手好书法,精通美工画,文武全才。
刘备用牛血破张宝妖法:虚构。
赤兔马:关羽胯下无赤兔。
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
温酒斩华雄:华雄实死于孙坚刀下,并非关公。
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文丑:中曹操之计被杀。
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计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邮、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曹操,共十三路诸侯。
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董卓必败,不领董卓情而逃归乡里,并无献刀之事。
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关羽降曹:在演义中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二皇嫂”。
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被流矢射死。
追命吕蒙,玉泉显圣:子虚乌有。
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于孔明和李严二人。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
七星灯续命:虚构。
关平:关羽的亲生儿子,到了演义里,成了义子。
..........

miyako
小说毕竟需要艺术手法来渲染,并且会采用很多地方神化之后的传说,与正史出入肯定很大。比较明显的就是周瑜并非演义的写的那样智低诸葛一筹,孙策平定江东,周瑜出力最大,后又联刘抗曹,时称王佐之才;而周瑜也不是被诸葛亮气死,而是病故,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突然病卒,年仅三十六岁 。

小小的小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大家注意“小说”也就是说《三国演义》是编撰出来的,符合当时社会的著作。虽说《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蓝本的,但是并不是按照正史的史实进行撰写的。其反应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根据《三国志》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夸张,美化和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基本套路。
《三国演义》有许多的虚构情节与真实的史实出去极大,比如家喻户晓的桃园三结义,其实《三国志》只是记载了刘,关,张他们恩若兄弟,在看演义时让人热血沸腾的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更是虚构的,真实的情况是赵云战功平平,何谈如此英雄之事,对于曹操的形象更是虚构,演义中的曹操奸诈,多疑,奢靡的形象从明初就深入人心,而真实的曹操则是文武双全,统一了中国北方,还改变了东汉末年皇室奢靡的生活方式,曹操生活极为简朴,在政治,经济,文学,军事上都有卓越的贡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均认可曹操的正史地位。
而诸葛亮则更是被罗贯中神化的人物,其实真正的实况是赤壁之战与诸葛亮的关系不大,实则是周瑜的功劳,更没有借东风,草船借箭的东西了。
《三国演义》的小说本质就佐证了它不可能和史实相同,但是它也遵循了历史的大致方向,但是《三国演义》虚构历史情节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三国演义》不失为一本好书,推荐大家观看。

灵魂像风
三国演义做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主要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雲,以描写战争为主,讲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而作者是明初的罗贯中,距离西晋已经有1000余年。作为小说和如此长远的历史背景,三国演义当中的一些故事,自然也有虚构或有失史实的部分。
其一,周瑜之死,即为虚构。历史上周瑜英年早逝,并非诸葛亮三气而死。
其二,三英战吕布。三英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事实上是吕布被孙坚所打败,而非刘备、关羽、张飞。
其三,鞭打督邮乃刘备所为,并非张飞。三国志 先主传中记载:刘备讨伐黄巾军有功,拜官安喜县尉。一次都邮因公事到安喜县,刘备去拜谒,门下不给通报,刘备一怒直闯而入,绑了督邮,棒打二百,解下绶印,挂督邮脖上,绑督邮于马桩上,之后弃官而逃。
当然,既然作为小说,一定会有虚构成份;而且相隔历史久远,作者也未必全能考证,出现有失史实的状况,也在情理之中。

candy cc
《三国演义》和其它三部小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何为名著?何为小说?小说就是可以不用按历史套路走,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自己随意杜撰。当然也可以在历史的基础上,加一些杜撰,以求细节更加真实,使读者看起来更有画面感。通常和历史搭配杜撰的那部分称为野史。
《三国演义》中最大部分的虚构就是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定位,真正的曹操在历史是一位有勇有谋、并且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伟大政治家。“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说的就是曹操,战场上他是骁勇善战的英雄,案桌上,他作的诗词大气、震撼人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当代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十分崇拜曹操,在他带领中国人民度过的整个历史性大跃迁中,和曹操本人十分相衬,可以说他们都是一代伟大的历史政治家。

井沿儿一只蛙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可能没有搞清楚提问者,那就是三国演义不是一本史书,它只是一本小说。小说跟史书不一样,史书必须要求是真实,小说本身就可以虚构。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所以他完全可以写故事,没有任何问题。三国演义只不过是依托三国志为原型进行加工的。有的时候为了情节的需要,它肯定要进行调整。
为了增加刘关张的感情就增加了桃园三结义,为了突出关羽的英勇,就加了过五关斩六将旅游中原一番,突出了刘备的人,关羽的勇,所以就只能把猛留给了张飞,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奇,所以加了借东风,空城计等等。
这些都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就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因为这些虚构的情节是刘关,张,诸葛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我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的这些虚构情节是恰到好处,而且十分的精妙。这些虚构的情节,恰恰是三国演义的核心意义所在。
所以想看历史,你可以去看三国志,想看小说可以去看三国演义,两者并不冲突。拿三国志气打三国演义,就有点像关公战秦琼,差年份啊。

own5464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一本以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为底本所写的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三国演义》自然也不例外,它“七分真三分假”,但“虚构”的这一部分很多人却把它当成史实,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历史:
1.桃园结义
在正史中,并没有提到刘关张三人结拜过,只是说他们三人情若兄弟,且关羽的年龄最大,其次才是刘备,真的要结拜,也是拜关羽为大哥。
2.三英战吕布
正史中,公孙瓒并没有参与讨董卓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与,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实际上是虚构的,真正击退吕布的实际上是孙坚。
3.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
《三国演义》的这一段描写,把读者(观众)看的是热血沸腾,但实际上,赵云护送家小撤退的过程十分平淡,且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赵云战功平平,可能是作者把自己给带入进去。
4.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
这其实是作者罗贯中为了丑化曹操,树立关羽高大的形象所写,真实的历史里,是刘备前去华容道拦截曹操,可惜他去晚了,让曹操给跑了。
4.关羽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
诛颜良确有此事,但文丑是被曹操的部下徐晃所杀。至于过五关斩六将,也是虚构的,当时关羽离开曹营,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且从地图上看,“五关”相距甚远,彼此之间并无联系。
5.刘皇叔刘备
这其实也是无稽之谈,同样是为了丑化曹操,以虚构汉献帝称刘备“刘皇叔”,来表明刘备是“捍卫汉室”,师出有名,但要是刘备是刘皇叔,那么刘表、刘璋等人呢?
6.周瑜度量小
正史中的周瑜,貌美,精音律,有才能,但在《三国演义》里,周瑜的形象却是度量狭隘的小人,这主要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
刘备称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说他“性度恢郭”,连苏轼也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形容周瑜。

曼曼蹦蹦兔
伟人毛泽东认为,《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反封建的,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不要相信那些演义。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罗贯中是流落江湖的文士,曾与刘亮、鲁渊一起辅佐张士诚的起义,是一个有理想、有政治抱负的人。但事与愿违,随着张士诚的失败,他的政治理想也就破灭了。
怀才不遇的罗贯中,专心致力于文学稗史的创作,藉以抒发胸中的不快。作为乱世的亲历者,罗贯中本着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历史、人生兴衰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认知。三国故事在百姓心中已定型,过大修改会有麻烦,以及当时统治者的喜好与憎恶。
《三国志》拘于权帝之威下笔,内部成文,毫无群众舆评基础,权门遗作而已。《三国演义》是经过历代民间舆论淘洗后得出的在非正义的起义年代的结论,乱者不如维持稳定不乱者。
罗贯中从宏观的角度,以宏大的结构,去描绘了一幅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书中人物、事迹大多都能找到历史原型,不过加上了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喜恶。
《三国演义》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期人民的痛苦和对仁君的向往。通过魏、蜀、吴,来表现陈、张、朱之间的争夺。
作品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把历史与文学自然的结合,有现实的描写,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现在流行以陈寿三国志为据,扬曹操顺流之势,指责三国演义尊刘备正统为逆流的糟粕思想。时至今日,是非功过已随大江东去,泛起的阵阵涟漪,若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从中啜取一杯羹、汲取到处理问题应有的态度和方法,足矣。

维克托酒吧的螺丝起子
有些朋友读书的时候,心态有点“贪”,明明知道《三国演义》是本章回体的演义小说,是一部明朝成型的经典文学作品,非要拿着正史的标准去要求人家《三国演义》,希望自己既能读得有趣、读得爽,又能从一个文学作品里读到一板一眼的正史。更有甚者,拿着一部小说,去对比三国历史,翻过头来就去指责一部虚构类作品充满了虚构,您不觉着滑稽么?
就好比,明明您读得是一本历史教材,您却拿着小说的标准,去指责这本教材没意思;明明您读得是一本历史专著,您却拿着教材的标准,去指责这本专著太深奥;明明您读得是一本历史论文集,您却拿着专著的标准,去指责这本集子不系统。这种拿着标准A,去批评本来应该适用标准B之事物的行为,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易言之,历史题材的文学小说(《三国演义》)、历史教材(中学大学教材)、历史科普读本(《明朝那些事儿》)、历史专著(《三国史》)、历史论文集、历史文献(《三国志》)是六个完全不同的作品种类,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需要用不同的眼光去读,方能发挥不同品类的作用。
对于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题材文学作品,我们要看他的情节设计、对白安排、场景描写,能否突出人物性情、能否体现某种精神。简言之,就是要读起来津津有味,读得令人觉得酣畅淋漓的爽,便是文学经典。
对于像科普读本、历史教材、历史专著与论文集这三种深浅度不一的著作,我们要学会“先由科普入门,再不断通过专著论集”深化的系统性阅读,方能不断深入到历史科学之中,逐渐接近史实。对于这些书籍,我们才需要拿“史料引用是否得当”、“论述分析是否合理”、“得出结论是否靠谱”等逻辑性、科学性的标准来衡量。
对于像《三国志》这样的历史文献,即可抱着熟悉史料的目的去通读,又可抱着检索查阅的目的去把它当做工具书来看,当然最好能在读历史文献以前,先读读“史料学”,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史料学分析方法,才能在提升自身史料辨别与考证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历史文献。

白滚滚
应答,(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这是事实,但这是一部成功的名署之一,以民间艺术为基础,首先要了解作者是以刘备为主人公,中立东吴,骂曹操的手法写的作品,与真正的历史相差太运,最沾光的是,刘备,诸葛亮,关羽,最受屈的是周愉,赤壁之战于诸葛一毛钱的关系没有,而这个周郎大孔明七岁,官居都督,哪儿看得起刚出道的孔明,什么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纯属虚构,诸葛也入不了千古明相,最是关羽可笑,孙坚斩了华雄,记到关羽头上,中途还变节投降曹操乱搞女人,居历史记载吕布都害怕孙坚,关羽估计在孙坚手上都走不了几招,什么过五关斩六将,拖刀计都子虚乌有,五虎上将也只是自己说说,真正的能人实出在魏国,吴国,起步晚,亡国早就能证明一切,事实胜于雄辨,夏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讲过,关羽还什么财神,应把他请到理发店去,或那些落草为寇的人哪儿他们都拜关公,怎么会是财神呢?封神可没他的份,历史就是历史要尊重,并不是凭喜好,民i间形像,和舞台艺术,于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两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