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六公爵的结局都怎样?

明朝开国六公爵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他们的结局都是怎样的呢?
提到的作品

[作品]元史

《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结构严谨,章节分配合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对元朝进行全方位详细论述,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论述充分,语言简洁。不仅如此,作者还追溯了蒙古族的发展史,全面展示...

周良霄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wendines

wendines

明代开国六公爵: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魏国公徐达——善终:

徐达,为明代开国第一功臣,战功卓著,官至中书右丞相,爵魏国公,死后追赠中山王。

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兵,自建势力,这时22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朱元璋发现徐达这人的才能远超常人,故而开始对他委以重任。

1355年,采石矶、太平府之战,徐达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擒元将陈也先,收服蕲人康茂才义军,一战成名。次年,徐达率军破蛮子海牙水师,克集庆(南京),为朱元璋打下了一个可以立足的根据地,也为后来朱元璋在南方建国打下根基。

1365年,徐达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1368年,徐达统兵北伐,会同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上攻元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句有名的口号就是徐达北伐提出的。同年八月二日,徐达克元都大都,灭元朝。

元朝灭亡后,蒙古残军仍然在全国各地负隅顽抗,其中元朝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坐守山西太原,成为刚刚建国的明朝的最大劲敌。不久,为解决这一心腹大患,朱元璋就命徐达率兵征讨,徐达不出数月,就将其平定,王保保被赶回上都。之后数年,徐达四处南征北战,替朱元璋扫平中原境内的元朝余孽。

1370年,徐达以功封魏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此后直至病逝,徐达多数时间都在北平镇守,或是防御蒙古的袭扰,或是率兵攻入北元境内。1384年,徐达后背长疽,起初还没什么大碍,可随着时间的逝去,加之徐达太过操劳,次年徐达的病情加重,不久即病逝。

徐达病逝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将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中山王,位列开国“六王”之首,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曾祖、祖、父),并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

韩国公李善长——赐死:

李善长,他在明朝开国功臣中的地位与西汉开国功臣丞相萧何相当,为朱元璋是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官至中书左丞相,爵韩国公。

1353年,朱元璋南下滁州途中,李善长前往投靠,朱元璋知道李善长在当地颇有名望,且在交谈的过程中,也觉得他智慧过人,朱元璋正愁身边缺少出谋划策的人,所以就对他以礼相待,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李善长这人也的确是有真本事,有勇有谋。朱元璋在驻守和阳时,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只留了少量兵力给李善长,让他留守和阳。这时,元军将领得知消息后就前来偷袭和阳,李善长见元军来袭,临危不乱,设下埋伏,轻而易举地就打败了来偷袭的元军。

此后,朱元璋南征北战时,后方之事起草文书、征运粮草、招贤纳士、发放兵饷、征收赋税等等,皆交由李善长作主,且李善长做的也都很好,将吏顺从,居民安然,前线破竹,势力渐富。可以这么说,朱元璋能在实力不如张士城、陈友谅的情况下,一一将其击败,并最后开国,这绝对是离不开李善长的功绩的。

1370年,朱元璋在灭亡元朝后,在南京大封群臣,此时朱元璋就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封李善长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位极人臣后,李善长的毛病也开始显露出来,他外表看起来宽厚温和,可是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谁敢不听他,他就整谁,比如当时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李善长的权威,李善长就马上将其罪上奏朱元璋,黜免了他们两人。

李善长此举,让朱元璋是极度反感,朱元璋本就是一个权力欲极重的人,他岂能容忍李善长这般凌驾于他头上的这般举动,因此对他是越来越看不顺眼。好在,李善长还算是识时务,见朱元璋对他越来越反感,就索性在1371年以生病为由辞官归隐,这才逃过一劫。

然而,李善长最终还是逃不过一个死字。

1390年,李善长不懂明哲保身,多次向朱元璋请求赦免被牵连进胡惟庸案的亲戚丁斌等人,继而惹怒朱元璋,之后丁斌又反咬李善长一口,说他有谋反之实。最终,朱元璋以李善长知情不报为由,下令将其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郑国公常茂——善终:

常茂,他本人并没有什么战功,之所以能与徐达、李善长等功劳卓著的元勋并列,是因为他有一个好父亲,那就是常遇春,故而才有了郑国公这么一个显赫的爵位。

常遇春,朱元璋的得力猛将,勇猛善战。采石矶之战,面对元水军元帅蛮子海牙的严密防守,常遇春勇猛无敌,身先士卒,乘一小船冒着箭雨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助朱元璋败元军。1360年,池州一战,常遇春率精兵万人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

本来若是常遇春能活到朱元璋大封群臣时,他的地位绝对不亚于徐达、李善长,然而常遇春却是福气太薄,1369年在朱元璋大封群臣的前一年,常遇春在北伐中原的路上,暴卒于军中,年近40岁。他死后,朱元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常遇春死后,其长子常茂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或许是缺乏父亲的管教,常茂这人颇为骄横跋扈,在军营多不服管教,此后朱元璋虽剥夺他一切职务,只留爵位,发配至龙州。就这样,常茂一直在龙州居住,直至1391年因病去世。

曹国公李文忠——善终: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他的母亲曹国长公主是朱元璋的亲姐姐。因其与朱元璋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所以李文忠深得朱元璋的信赖,19岁就以舍人的身份执掌朱元璋的亲军,之后更是时常以监军的身份遂将出征。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1370年,李文忠与徐达分道北伐,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克应昌,元昭宗北逃,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

同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李文忠封曹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年俸三千石,爵位世袭罔替。1379年,朱元璋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事务,兼主管国子监(最高学府)事务,位极人臣,显赫一时。

1384年,李文忠病逝,太祖亲自写文致祭,追封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功臣庙,位列第三。

宋国公冯胜——赐死:

冯胜,“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冯胜居于第三”,在明朝开国元勋中,他的地位颇高,位居第三,仅次于徐达、李善长,官至右柱国,爵宋国公。

元末,朱元璋攻至妙山时,冯胜随兄长郢国公冯国用一同归附,受到重用。1359年,冯国用去世后,冯胜代兄任亲军都指挥使,典掌朱元璋亲军。1369年,冯胜率军渡过黄河,不出数月,即克庆阳,收陕西全境。1372年,三路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不能克敌,唯独冯胜斩获甚众。1387年,冯胜率军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辽东地区残余势力,同年因功封宋国公。

朱标死后,冯胜因与女婿朱橚(朱元璋子)过往甚密,且多次暗地往来,渐被朱元璋猜忌。朱元璋害怕他死后,冯胜会连同自己的儿子朱橚造皇太孙朱允炆的反,故而在1395年,下诏赐冯胜死罪,永绝后患。

卫国公邓愈——善终:

邓愈,他成名很早,16岁就拥有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抗元部队,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官至右柱国,爵卫国公。

1355年,邓愈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他是开国六公爵中唯一一个带着部队投靠朱元璋的,故而他在朱元璋阵营中地位颇高。同年,邓愈就和常遇春一起,领兵自巢湖南下,先后克牛渚矶、太平府、溧阳、溧水、句容、芜湖等地。1357年,湖南“苗帅”杨完者率兵十万来进攻徽州,当时邓愈身边只有少数士兵,可邓愈临危不乱 大开徽州城西门,布下疑兵之计。苗军见状,惧怕其会有埋伏,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回,与邓愈里应外合,协力拼杀,苗军大败而逃。

1370年,邓愈同徐达远征甘肃,斩首2000级,俘获王爷公爵以下百余人,士兵8万多人,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河州以西皆归明朝。

1377年,邓愈在征讨吐蕃回师途中骤然离世。朱元璋闻讯大哭,缀朝三日,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其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

开国六公爵,四人善终,二人被朱元璋赐死,从这个比例来看,朱元璋也不算是残暴,并未对功臣赶尽杀绝。

tyc0404

tyc0404

大明王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同志,身为中国历史上最“屌丝”的皇帝,不但本人雄韬伟略,而且也有着一大批“铁杆”的追随者,这些跟随老朱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在建国之后都被封侯加爵,还赠送免死铁卷,不过这最后这免死铁卷也都成了催命符,即便贡献最大的开国六公爵也未能全身而退,只有魏国公徐达的爵位传到明朝灭亡。

韩国公—李善长

开国六公爵之首,也是六公爵里唯一的文臣,对于李善长如此高的地位很多人表示不服,毕竟他身后的徐达、常遇春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名将,随老朱南征北战,功不可没,而李善长在朱元璋身边不显山不露水的,既不能带兵打仗,也不能出谋划策,为何他能成为大明的第一开国功臣?原因就是他主管着老朱战争时期的后勤工作,这项工作的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创业”阶段的老朱极为重视这项工作,而“任劳任怨”的李善长把这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办的非常漂亮,某种意义上来讲,李善长无愧六公之首,毕竟大明见过初期名将如云,但是能干这个工作的却只有李善长一人,或许胡惟庸也可以,但是资历和能力还是差了点。

不过这位六公爵之首,也是这六位里第一个被老朱下令斩首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也存在某种寓意呢?这位表面宅心仁厚,实际心胸狭隘的韩国公,因为受胡惟庸案牵连,成为朱元璋“整治”朝野的刀下鬼。有人说老朱其实并未想杀他,是他自己最后时刻不识好歹,把脑袋送到老朱面前的;也有人说他作为胡惟庸的“举荐人”,又是儿女亲家,更是“淮西党”的领袖,老朱早就想第一个除掉他。不管是何原因,李善长最终没能躲过这一刀。

魏国公—徐达

大明王朝第一名将,虽然并非军校“科班”出身,但是精通兵法,智谋过人,是老朱手下头号干将,但是为人却低调内敛,并没有居功自傲,战争结束后立即交出兵权,极少参与淮西老乡们的争权夺利,使得老朱根本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处理他,而且他还是“燕王”朱棣的老丈人。

洪武十八年,徐达因为得了背疽,病情过重而亡。但是根据徐祯卿的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另外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便是王文龙龙兴慈记所记载的,徐达这个病不能吃鹅,但朱元璋却故意赏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含泪吃完,最终暴毙而亡,而且很多影视剧也是这样拍摄。

不过我个人这位这两个说法都比较扯淡,首先,朱元璋没有杀徐达的动机,早早交出兵权的徐达不再参与军中任何事务,即便功军工卓越,但是在军内已经没什么影响力了,而且徐达为人低调内敛,根本没给别人留下任何把柄,也从来不参与朝廷内部任何党争,老朱没有什么理由杀他;其次,老朱和徐达的感情较为特殊,作为最早跟随老朱的创业者,两人在自立门户之前便以培养出深厚的感情,而且俩人还是儿女亲家;最后,朱元璋如果想杀徐达,可以使用很多简单粗暴的方式,也可以悄无声息的搞定徐达,没必要用这么“白痴”的方式来处理,还给后人留下这么多槽点。

曹国公—李文忠

被人们誉为徐达、常遇春之后大明第三名将,也有人说李文忠在军事上的造诣已经超越了常遇春。李文忠本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朱元璋的姐夫李贞,也就是李文忠的父亲曾经也比较照顾老朱这个“小舅子”,后来李贞便带着儿子李文忠一起跟随老朱打天下。之后朱元璋收李文忠为养子,视如己出,感情极为深厚,重视程度甚至高于亲儿子朱棣。

李文忠虽然是个武将,而且又和老朱沾亲带故的,但是行事风格却与其他武将不太一样,为人相对仁厚,还有一定的正义感,这是将领中极为罕见的。在朱元璋晚年因为“乱杀无辜”,李文忠几番出言顶撞,最终惹恼了朱元璋,本来要处死李文忠,最后时刻马皇后出言相劝,老朱最终饶过自己的这位外甥。李文忠于洪武十七年病逝,儿子李景隆继承爵位。

宋国公—冯胜

原名冯国胜,后改名为冯胜,与其兄长冯国用都比较喜欢研究兵法,明末时期投身起义军,后追谁朱元璋,在与陈友谅以及北元的作战中军功卓越,并远征辽东,降服纳哈出,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大明建国之后,冯国胜“功高震主”因为迟迟不交兵权,又因为一些事情遭到朱元璋猜忌,最终在蓝玉被杀两年后,也被朱元璋赐死。

魏国公—邓愈

18岁便追随朱元璋创业,在常年的征战中立功无数,其中包括著名的“洪都保卫战”,虽然主要指挥官是朱文正,但是邓愈在这其中的作用也是胜利的关键。邓愈还是明朝初年最擅长使用“火器”的名将,他与沐英都比较喜欢用火枪发动攻势。

洪武十年,邓愈病逝于安徽寿春,时年41岁,后追封宁河王。邓愈之子邓镇继承爵位,洪武二十三年,因为李善长案牵连,邓镇被朱元璋所杀。

郑国公—常茂

因为常遇春未能活到大明建国,他的儿子常茂代他受封爵位。关于常茂这个人评价并不统一,有人说他虽然不及父亲,但也是军工卓越,能力出众;也有人说他就是如李景隆一样的酒囊饭袋,没什么能力。

后来因为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被发配去守长城,但是又不给军饷,任其自生自灭,于是常茂临阵脱逃,后投奔朱棣帐下,洪武二十四年病逝。

PhilipLi_YQ

PhilipLi_YQ

明朝开国六公爵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六人里面,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其他五人大都牵连明初逆案,爵位或一世即削,或二代而撤。



开国六公爵里面,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分别是文官武将第一功臣,其他四人也是功勋卓著,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但是,洪武年间经过几次逆案的大清洗,包括开国六公爵在内,除了魏国公徐达、卫国公邓愈、曹国公李文忠、郑国公常茂,其他人皆不得善终,而侯爵以下,牵连逆案而被处死者更是不计其数。

韩国公李善长



先说文官第一的韩国公李善长,早年追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累立战功,被认为是可以比肩西汉萧何的柱国之才,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得到重用,任左丞相,监修《元史》,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罔替,可谓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李善长晚年归权闲赋,洪武二十三(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谋逆案有关,胡惟庸曾对李善长许诺,若事成愿以淮西之地封王,李善长对胡惟庸信使暗通大漠之事匿而不报,种种证据证明李善长确与胡惟庸谋逆案有关。最终朱元璋狠下心,将77岁的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李善长长子李祺娶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在这一次的家族惨祸中虽免于一死,但被迁居云南,不久病死在那里。虽公主求情几个儿子免受株连治罪,但韩国公爵位被撤销。

卫国公邓愈



卫国公邓愈,是一名文武双全的骁勇大将,16岁即领兵抗元,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邓愈率领所部万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此后随朱元璋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明朝建立后曾在地方历练,洪武三年(1370年)随同徐达远征甘肃追击北元残余力量,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回朝后因功进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 邓愈于洪武十年(1377年)病逝于驻地安徽寿春,朝廷追封宁河王。

不过,邓愈的长子邓镇虽承袭卫国公,但因妻子是李善长外孙女,李善长坐胡案获罪,邓镇受牵连连坐被杀,卫国公爵削除。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母亲为朱元璋的姐姐曹国长公主。李文忠从小跟在朱元璋身边,朱元璋十分疼爱这个外甥,被收为养子。李文忠征战沙场多年,骁勇无比,明朝建立后又多次领兵出征北元,战功显赫,得进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

他的长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后协助建文帝削藩,靖难之役爆发后李景隆被封为大将军出师征讨,结果反被燕军击败,丧师数十万。燕军逼近南京时,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成祖即位后得到重用,封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居群臣之首。永乐二年(1402年)遭群臣连番弹劾,被削爵圈禁。

宋国公冯胜



宋国公冯胜,明初大将,因征讨北元残余力量,累功晋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

明朝开国六公爵里面,冯胜可谓是死的最冤的一人,由于“胜功最多”,以至于达到了足可以功高震主的地步,朱元璋又是多疑之人,冯胜自然是难逃被赐死的结局。冯胜死后,宋国公爵被削除。

郑国公常茂



郑国公常茂,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承袭郑国公爵位。常茂因元丞相纳哈出投降之事与邓愈有嫌隙,被朱元璋收回兵权安置于龙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病逝。

常茂没有子嗣,他的弟弟常升袭封开国公,郑国公之爵坐削,洪武年间常升坐蓝玉谋反案,被诛,开国公之爵亦被削。

由此可见,在开国六公爵里面,爵位或一世而削或二代即止,大都有牵连胡蓝逆案。真正得以袭封爵位直到明朝灭亡的,只有魏国公徐达。 明朝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朱元璋自滁阳起,戡定四方一统天下建立帝业,徐达与常遇春堪称是功著最高。《明史》赞曰“身依日月,剖符锡土,若二王者,可谓极盛矣。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开平王常遇春的后代前文已有所简述,徐达病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爵位。

一门二公,代代相承



徐辉祖是燕王朱棣的大舅子,建文帝要削藩,燕王朱棣于北平靖难起兵,徐辉祖作为南军主将多次给燕军制造威胁。燕军渡江时,徐辉祖仍然带兵抵抗,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后,徐辉祖依然予以抵制,被削爵并禁锢于家中。徐辉祖病逝于永乐五年(1407年),后朱棣念及徐辉祖忠心为主,且岳父中山王徐达又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又下旨恢复了魏国公爵位。

而朱棣与小舅子,徐达次子徐增寿关系就显得融洽多了,建文帝要削藩,徐增寿多次暗通身处北平的燕王朱棣,为他传递京师信息,结果被建文帝察觉,以私通燕军之罪被诛杀。永乐二年(1402年)被追封为定国公,爵位世袭罔替。徐增寿这一系随明朝朝廷迁至北京直到明末,而徐辉祖一系则一直留在南京。一门二公,在明朝实属罕见之殊荣。

风沙漫

风沙漫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封功臣,其中六人位列公爵为诸功臣之翘楚,这六人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众所周知,朱元璋即位中后斯大杀功臣,到了他去世前开国的文臣武将基本被杀戮殆尽,那么首当其中的这六个公爵结局如何呢?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濠州人, 朱元璋平定滁州后李善长加入,从此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朱元璋将其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并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

明朝丞相胡惟庸也是李善长的推荐的,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不过此时李善长被放过了。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因事下狱,朱元璋将其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魏国公徐达

徐达也是濠州人,朱元璋老乡,他善于用兵,且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所以颇得信任,可以说是朱元璋嫡系中的嫡系。

徐达统兵攻取淮东,灭张士诚、与一同挥师北伐,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战功为诸武将之首。

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被追封为中山王。徐达是善终的,野史说的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说徐达因病无法吃鹅,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吃完后死。

徐达被朱元璋毒死一说不可信,不过徐达善终的主要原因是他死的早,朱元璋开始大规模屠杀开国武将的“蓝玉案”是在洪武二十六年,此时徐达已死了八年,以徐达的声望和战功若活到洪武二十六年,恐怕也难逃一死。

郑国公常茂

常茂是名将常遇春的长子,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战功仅次于徐达的常遇春已经病死,所以常茂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

常茂为人跋扈,他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婿。蒙古的纳哈出率部投降,在酒宴时,常茂酒醉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上奏朱元璋参了常茂一本,而常茂则反告冯胜处置不当,朱元璋大怒,收了冯胜的兵权, 常茂则被发配到到龙州。

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死,也算幸运,二年后“蓝玉案”就开始了。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明朝的开国名将。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护犊子,对这个外甥非常器重,当然李文忠本身能力也不错。

洪武十六年,李文忠得病。朱元璋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第二年三月李文忠病逝,年四十六岁。太祖怀疑华中下毒,便降低华中的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

李文忠是病死没有疑问,只是朱元璋的残暴表现的淋漓尽致,看病的医生有何罪?居然连同妻子儿女都被斩首。

宋国公冯胜

冯胜,安徽定远人,年少时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天下大乱,他收拢了一批兵马结寨自保,后投靠朱元璋,征讨四方,功勋卓著。

明朝开国功臣中,冯胜的军功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位列第三,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蓝玉案”大肆屠杀开国武将,蓝玉被杀一个月后,冯胜被削去兵权召回了南京,虽然从此冯胜夹着尾巴做人,但是两年后朱元璋还是将屠刀举向了他。

洪武二十八年,冯胜以蓝玉党的罪名被赐死,冯胜死前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其义女、女儿冯秀梅、冯文敏同时被害。

卫国公邓愈

邓愈,安徽省泗县,他骁勇善战,臂力过人 ,16岁就拉起了队伍反抗元朝,之后带着一万多人马投靠朱元璋。他追随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可谓战功累累。

洪武十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大获全胜在班师回朝途中,邓愈染病去世。

结语

可以看出,明朝开国六公爵中,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冯胜因“蓝玉案”牵连被杀,其他四人都是病逝的,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善终的徐达、李文忠、常茂、邓愈都是在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开始之前死的,对这四人而言也是一件幸事。

吴舒曼

吴舒曼

明朝开国功臣基本上都没什么好下场,毕竟是在朱元璋手下,很少能有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的。不过开国六公爵结局也还算可以,老朱也没那么不近人情,他杀的都是搞事情的。

九族皆灭—韩国公李善长

如果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是历史上第二个“刘邦”,那么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萧何”。

大明朝“开国六王”之中,李善长位列第六,李善长饱读诗书、腹有良谋,论其智不输刘伯温,论其忠不输诸葛亮。攻滁州、守和阳、打采石、助夺权…朱元璋在李善长的辅佐下建功克敌,扶摇直上。

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大封群臣,居功至伟的李善长被拜为左丞相, 不久之后,朱元璋又将掌上明珠临安公主指婚给李善长的长子李祺,成为皇亲国戚的李善长在朝中权势熏天、朝野侧目。

权倾朝野的李善长逐渐变得目中无人、自大高傲,引得文武百官对其横眉怒目,李善长却依旧我行我素,浑然不知隐藏在平静背后的杀机。

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被疑谋反,由于李善长和胡惟庸来往过密而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弹劾。

一向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并没有处置李善长及其家人,沐浴皇恩的李善长不但没有对朱元璋表示感谢,反而处处以“功臣”自居,彻底败光了在朱元璋心中的好感。 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一派的残党丁斌获罪被捕。

朱元璋从丁斌的供词中掌握了李善长明知胡惟庸意图谋反却知情不报的罪状。 瞋目扼腕的朱元璋暴跳如雷大开杀戒,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人全部处斩。

善终而逝—魏国公徐达

徐达不仅是朱元璋的铁杆“粉丝”,更是朱元璋的心腹手足。

朱元璋举兵起义前期,兵马不足、粮草稀缺,身为武将的徐达不仅奋不顾身、上阵杀敌,而且四处奔波为朱元璋招兵买马。朱元璋起势之后,徐达水涨船高,被拜为“淮西二十四将”之首。

打败陈友谅、攻克淮东、横扫平江、剿灭张士诚、杀进元朝大都,如果朱元璋没有徐达,明朝的建立至少要推迟五年。徐达为人谦虚谨慎,不贪功、不自傲,即便是吹毛求疵的朱元璋对徐达也颇为满意。

徐达的一生光荣,而圆满—— 洪武十八年,徐达因身患重病,不治而逝,朱元璋闻此消息后掩面垂泪,连连哀叹。

善始善终—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政权的核心班底。由于李文忠的样貌和曹国长公主(追谥)极为相像,怀念姐姐的朱元璋爱屋及乌,故对李文忠喜爱有加。

李文忠是一位文武全才,武能安邦、文能定国。大败赵普胜、扫灭池州四县、坚守严州、招降王溥…因战功卓越而被朱元璋赐“国姓”,更名为朱文忠。

大明建国后,朱文忠北征后元、南战四川,为大明朝的稳固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洪武十六年,朱文忠病重去世,朱元璋亲自书写悼文致祭,发丧之时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纷纷掩面而泣以示哀悼。

因“蠢”而死—宋国公冯胜

冯胜有勇有谋、武艺高超,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数十年,杀敌无数、功勋卓著。 击败陈友谅、征讨山东、固收长江、攻克潼关、讨伐山西、撕裂陕西叛军、力挫蒙古大将扩廓帖木儿,论功劳、论苦劳,冯胜之功、苦不下于徐达。

冯胜的性格与“李云龙”有些相似,会打仗不假,惹起事来也豪不含糊,面对眼里不揉沙子的朱元璋,冯胜鲁莽的个性难免有些不得圣心。

将权力看的极重的朱元璋,向来不喜欢皇子结交外臣。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逆天而行,私自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发现,愤怒的朱元璋严惩了朱橚,并花费了两年时间,剥夺了冯胜的各项特权以及恩宠,最终将冯胜赐死。

冯胜虽然没有谋反之心,但手握军权的冯胜实在不应该和皇子勾勾搭搭,冯胜完全是被自己的鲁莽和愚蠢害死的。

老朱挚爱—卫国公邓愈

邓愈是江湖气息最重的明朝开国功臣,与其说邓愈是一位将军,不如说他是一名侠客,邓愈天生神力,正直勇敢,颇有豪侠的气质,邓愈领导当地人民反抗元朝,因其英勇善战而被泗州、盱眙、灵壁等“六镇九县”的百姓奉为保护神,邓愈的势力也从最开始的几千人发展至数万人。

至正十五年,邓愈代领数万军队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早闻邓友德(邓愈的前名)的大名,特封邓友德为军队总管,并赐名“邓愈”。愈:好、胜。比喻优秀。干脆叫邓优秀多朴实……

邓愈追随朱元璋征战沙场,立功无数,明洪武十年春,冯愈率大军讨伐吐蕃,邓愈指挥得当,将吐蕃诸部赶尽杀绝,不仅缴获了猪马牛羊数十万头,还将明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千里。

朱元璋下旨,特赐邓愈蟒袍、玉带,享皇亲待遇。明洪武十年冬,大胜归来的邓愈,在回朝的途中沾染重病,不幸去世,朱元璋闻此消息后泣不成声,下令停朝三日,三日之内文武百官不得行婚嫁、寿典之事,违令者斩。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接灵之时神情凝重,嚼唇忍泪,文武百官皆不敢正视其灵柩,刹时之间风不敢鸣、云不敢聚。

邓愈的墓地是朱元璋亲自挑选的,朱元璋下令在邓愈下葬的山上种满松柏,为邓愈遮风挡雨,并特旨邓愈的画像在紫禁城的太庙中享受皇家香火。

扶不起的阿斗—郑国公常茂

常茂这个“傻冒”是大明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儿子。

常遇春猝死后,朱元璋下令长子常茂继承爵位,后因间接造成纳哈出逃跑,而朱元璋贬到“龙州”,于洪武二十四年病逝。理论上来说,常茂没有资格被列入“开国六王”,他的父亲常遇春才是真正的英雄。

常遇春胸怀大志,威武不凡,曾大战九华山杀得血动山河,决战中彻底击溃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消灭了朱元璋最大的敌人,稳固了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根基,进攻元朝大都时常遇春单车入宫,一柄钢刀开路,数万元军莫不敢进身。

(常遇春经常一人一骑冲入敌军,就是狂…狂的令人向往。)

“顺境徐达战群雄,逆境邓愈扫狂魔,绝境常遇春诛神佛”

“塔儿湾大捷”中,常遇春在绝境中用几百人的兵力挑战五万元军,常遇春身中数刀依然浴血搏杀,战马上挂满了元军士兵的头颅,将吓破胆的五万元军杀得丢盔卸甲,张飞、典韦也不过如此。

洪武二年,常遇春突然病卒,据说是伤势太重,无法医治……

朱元璋闻讯后大为吃惊,随后亲自为其选择安葬之处“钟山”,并前往钟山之下悼念。

yangyang7556

yangyang7556

明朝的开国六公爵是指的为明朝开国立下大功的六名功臣,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然而他们六个人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他们都是功臣,应该来讲结局都差不多,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一个个的来看。

1.李善长

李善长大家都很熟悉了,他被朱元璋称为“再世萧何”。朱元璋自立为王后,李善长就成为了右相,他善于调兵遣将,因才施用,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出谋划策,功劳也很大,成为了明朝开国六公爵之首,位极人臣。可是他的结局非常惨。怎么回事呢?主要还是李善长大意了,为人不谨慎。胡惟庸案发时,有人就告发了李善长的弟弟及其儿子是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下诏免了李善长弟弟家的死罪,可是李善长不谢恩,这让朱元璋很恼火,但是他没有发火。结果不久,又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有勾结,对胡惟庸的不法行为进行了包庇,说李善长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这时朱元璋就新账旧账一起算了,他下令将李善长及其家族七十多人全部处死了,李善长可谓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徐达

徐达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1368年,他率军攻入元大都,灭亡元朝。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他的长女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他戎马一生,尽职守分,1385年,他病逝了,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赠三世皆为王爵,并说徐达不居功自傲,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有徐达。可见朱元璋对他的评价很高,徐达也算得以善终。

3.常茂

常茂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子,他打仗足智多谋,人称无敌将军,他承袭了他父亲郑国公的爵位。常茂在军中不受约束,因砍伤纳哈出事件,导致他与冯胜两人的矛盾,朱元璋收回了冯胜的兵权,让常茂去了龙州(广西崇左市管辖),四年后,常茂去世了。

4.李文忠

李文忠是明朝的皇亲国戚,他是朱元璋的外甥,曹国长公主(朱元璋二姐)和李贞的儿子。他十九岁时,就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了,明朝建立后,他又多次率军攻打元军的残余势力。1383年,李文忠生病,朱元璋安排医生给他治病,1384年,李文忠病逝了,朱元璋亲自写祭文,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配享太庙,功臣庙位列第三。

5.冯胜

冯胜是冯国用的弟弟,他通晓兵法,协助朱元璋打天下。1387年,冯胜降服了纳哈出,肃清了辽东的势力,受封宋国公。后因其女婿朱橚(sù)(朱元璋的第五子)秘密会见了冯胜,而遭到朱元璋的猜疑,又因冯胜功多,多次为小事违背了朱元璋的心意,最后被朱元璋赐死了。

6.邓愈

邓愈16岁就领兵抗元,后来率万余人投奔了朱元璋,跟着朱元璋在长江一带,屡立战功,他善于治军,安抚投降者,因战功多,封为了卫国公。邓愈西征获胜后,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病了。1377年,在寿春邓愈病逝。朱元璋知道后大哭,罢朝三日,亲迎灵柩,追封邓愈为宁河王,并将邓愈的功绩写入洪武功臣录。

开国六公爵,由于为人处事的不同,导致了最后的结局也不一样。

斗牛士77

斗牛士77

朱元璋能过从乞丐成为开国皇帝,除自身能力突出之外,他那一批文武之臣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便封这六个人为公爵,以证明这六人的卓越功绩。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魏国公:徐达。六人里面,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其他五人大都牵连明初逆案,爵位或一世即削,或二代而撤。

韩国公李善长是六公爵中地位最高的,早年就追随者朱元璋出生入死,被认为是比肩萧何的治国之才。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命其做了太子的老师,并授予其为银青荣禄大夫,拥有参与国家朝政的权利。朱元璋为保其地位,还赏赐了李善长“免死金牌”。后来因牵扯胡惟庸谋反案被朱元璋处死,并连带处死全家老小。李善长都已经是“第一大臣”了,他还有必要和胡惟庸造反吗?

宋国公冯胜也是明初大将,他因军功赫赫而受封宋国公,功劳仅次于徐达、常遇春,他的女儿还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 后来,冯胜终因功高震主,朝廷的呼声太高,深受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怀疑其有谋反之心,下令赐死冯胜。


郑国公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朱元璋虽然将他封为了郑国公,但是从未打消对他的猜忌。常茂因元丞相纳哈出投降之事与邓愈有嫌隙,被朱元璋收回兵权安置于龙州,洪武二十四年病逝。常茂没有子嗣,他的弟弟常升袭封爵位,洪武年间常升因蓝玉谋反案被诛,爵位被削。

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从小跟在朱元璋身边,朱元璋十分疼爱这个外甥,被收为养子。李文忠征战沙场多年,骁勇无比,明朝建立后又多次领兵出征北元,战功显赫,最后被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 他的长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靖难之役爆发后李景隆被封为大将军出师征讨,结果反被燕军击败,丧师数十万。燕军逼近南京时,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朱棣即位后得到重用,永乐二年遭群臣连番弹劾,被削爵圈禁。


卫国公邓愈是明朝开国名将,他18岁投靠了朱元璋,41岁病逝,其间立下大大小小无数功劳,他死后,朱元璋停朝三日,亲自为他选墓地。不过,邓愈的长子邓镇虽承袭卫国公,但因妻子是李善长外孙女,李善长在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连坐被杀,卫国公爵削除。

魏国公徐达大家都十分了解,可以称得上明朝开国大将第一人。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朱元璋自滁阳起,戡定四方一统天下建立帝业,徐达与常遇春堪称是功著最高。徐达病逝于洪武十八年,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

明朝开国六公爵中,有的因病而死,有的获罪而亡,还有的则是受朱元璋猜忌而死。在这六人中,只有徐达的魏国公一直传到了明末,而且还多得到一个定国公的爵位。

司朗拉姆

司朗拉姆

大明朝开国六公爵,听着是不是很显赫?但是如果看看他们的结局,你就不会再有任何羡慕的想法了!

洪武三年(1370),称帝不久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大封功勋,跟随老朱打天下的一帮兄弟们,从原来的泥腿子,一夜之间都变成了新王朝的权贵,老朱也十分大方,公、候等爵位一口气封出去几十个,这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开国六公爵。

公爵,可以说是除了藩王之外,最高的赏赐,这样的荣耀,肯定是给为大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而得到这个荣誉的几人,确实也算是实至名归。

1、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是在朱元璋平定滁州时投奔的,其善谋略、辞令等,是开国六公爵中,唯一一位文职身份的功臣。


在朱元璋定天下的过程中,李善长的功劳不在于攻城略地,但正是由于他在大后方的调度、筹划,才使前方战线能够顺利,乐意说,李善长是大明初期的大管家也不为过。

在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朱元璋曾说“善长虽无车马功劳,但后方功劳颇大”,也是为了让为李善长正名,可以说,在明初,李善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善长首次被朱元璋忌恨,是因为朱元璋生病,李善长和其子李琪(驸马)未曾前去探望朱元璋,被王广洋弹劾,之后胡惟庸案爆发,李善长其弟李存义父子被人告发是胡惟庸党羽,再次让朱元璋对李善长心生忌惮。

而在李善长晚年时,本以为能够躲过明初的大清洗,但李存义父子的一份“证词”将李善长推上了绝路。

证词中有一句话,要了李善长的命,胡惟庸曾欲谋反,就策反李善长,并许诺事成封他为淮西王,李善长在最初的坚定拒绝到最后的任之听之,在朱元璋看来,就是一种默许参与的意思,尤其是他的那句“吾老,尔等好自为之!”让朱元璋最终下定决心收拾掉李善长。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旨,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当时李善长已经七十六岁,年逾古稀,落了个悲惨的结局。

2、魏国公徐达

徐达,是六公爵之首,也是得以善终的一位。这样的结局,在明初大清洗中,就显得尤为珍贵。


徐达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土里刨食儿的主,且两人自大光屁股就在一起,这就为他日后能够善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投身郭子兴的红巾军后,回乡招兵买马,徐达应邀欣然前往,在军中一段时间之后,朱元璋发现徐达有勇有谋,并且做事稳妥,就授予他更为重要的职务。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纵观大明建立的整个过程,就会发现徐达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的战役,无论是攻打陈友谅、张士诚,还是东征、北伐,都有它的身影,包括收复燕京,也是徐达和常遇春共同作战,这不仅仅是徐达本身的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将徐达视为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朱元璋曾称赞徐达为“万里长城”,而对此称赞,徐达却并未以此邀功,相反,徐达依旧处处谨慎,对待朱元璋这个儿时玩伴,他能时刻提醒自己摆正位置。

坊间流传一个故事,说徐达某次被朱元璋招待,喝至大醉,朱元璋就命人将他抬到龙床上休息,夜半徐达醒来,发现自己睡到龙床上,吓得滚了下来,对着龙床连连叩首许久方才离去,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到眼里。

虽说是一个故事,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徐达谨慎的一面,在他看来,与朱元璋相处,要时时刻刻的知道君臣之道。

正因为如此,徐达才能够得以善终,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

而“蒸鹅”致死一说,并无真凭实据,只是坊间的一种传说而已。

3、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在朱元璋年少时,二姐远嫁,兵荒马乱后,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就投奔到朱元璋这里。


投奔朱元璋时,李文忠才十四岁,朱元璋本着对二姐的思念以及补偿心理,将李文忠收为义子,十九岁就开始跟随朱元璋带兵打仗。

李文忠性格沉稳,并且谋略颇多,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参与了不少重要的战斗,最为重要的,他能对于朱元璋一些不合理的安排和政策,直言不讳,包括在建国后,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李文忠就曾上疏对朱元璋规劝,热的朱元璋大怒,若不是马皇后求情,李文忠恐怕早就被杀。

1383年(洪武十六年),李文忠得病,朱元璋命淮阴侯华中为其治疗,但不久李文忠就病逝,年仅四十六岁,李文忠死后,朱元璋怀疑是华中下毒,就将华中削去爵位,并且将其一家发配。

李文忠一生几乎可以算是没有什么缺点,但很不幸的就是出了个“草包”儿子李景隆,坏了他老子一生的名声,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讽刺。

4、宋国公冯胜

冯胜,原名冯国胜,在朱元璋招兵买马的过程中,与哥哥冯国用一同投奔,哥哥死后,冯胜继承了哥哥的职位,继续为朱元璋效力。


冯胜主要的战功在平定山西、陕西以及针对北元的数次战役上,冯胜用兵如神,获得了多次重大的胜利,从最早的一个普通将领,到开国前后位居常遇春之下,足以可见冯胜的功绩之大。

但冯胜有个缺点就是较为擅作主张,在洪武二年平定关陕的战役中,朱元璋命冯胜驻守庆阳,以节制刚被降服的元朝旧将,但冯胜却认为大局已定,擅自率全军回京,朱元璋就对此大为恼火。

最让朱元璋对冯胜猜忌的是在辽东边患的战役中,此战目的是降服元太尉纳哈出,在冯胜安排一切妥当后,酒席宴上却被女婿常茂(常遇春之子)给破坏,常茂执意要给纳哈出披上衣服,但在纳哈出看来这是一种侮辱,因此两人就起了争执,推搡之下,常茂砍伤了纳哈出,冯胜虽最终稳定了局势,但在回京时,将常茂捆上枷锁,报与朱元璋,自此常茂和冯胜二人就结仇,常茂趁机上奏指责冯胜私藏良马,朱元璋大怒,命冯胜回凤阳居住,自此,再没让他领军。

最终致冯胜命的是,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周王朱橚秘密会见冯胜,虽说冯胜是朱橚的老丈人,但是此时朱标已死,对于自己儿子的举动,朱元璋十分怀疑他和冯胜有什么密谋,因此不仅严惩了朱橚,同时对冯胜也愈发厌恶,在蓝玉案爆发的当月,冯胜就被召回南京,两年后被赐死。

5、卫国公邓愈

开国六公爵中存在感最低的就是邓俞,相比于如常遇春、刘伯温等,邓俞似乎过于低调,但却实实在在的是开国六公爵之一。


邓俞天生魁梧有力,在未投奔朱元璋之前,就在家乡领兵反抗暴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在之后的数次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邓俞的成名之战,就是协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一战,彼时,陈友谅率60万大军进攻洪都,在洪都城不足两万的兵力下,邓俞顽强抵抗,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城墙都被打的破损了30余丈,邓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朱文正坚守85天,为朱元璋回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徐达等人征讨北元时,邓俞在平定吐蕃,吐蕃整个局势的稳定,邓俞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先是洪武三年(1370年),身为大将军的邓俞彻底平底吐蕃,后有洪武十年(1377年),吐蕃出现反抗势力,邓俞再次披甲上阵,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最终大获全胜。

邓俞和常遇春一样,均是死在了回师的途中,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

对于邓俞的死,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止上朝三天,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邓俞也是明初为所不多的得以善终之人。

6、郑国公常茂

常茂这个公爵之位,完完全全是是子承父荫,其父正是大名鼎鼎的开平王常遇春,但因常遇春暴毙,于是朱元璋爱屋及乌,将爵位赏赐给了常茂。


同时,常茂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婿,但在招降纳哈出一事上,两人彻底决裂,常茂也因此被朱元璋安置在龙州,度过余生。

从正史的记载中,常茂并未有太多的功绩,唯一参与的一次大型战役就是降服纳哈出,相比他老爹常遇春而言,常茂真可谓是寂寂无名。

但是在《大明英烈传》中,常茂则是一个战功显赫之人,深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比他的父亲还要勇猛,孰真孰假,我们后人也不好猜测。

常茂被发配龙州后,并未安分守己,据传当地少数民族的起义,就和他有关系,同时,常茂的死,也是不明不白,很有可能是朱元璋对其鼓动边民起义十分不满,因顾及常遇春的面子,就在暗地了对常茂下手。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建立后,册封了六位公爵、45位侯爵以及伯爵若干,但随着整体朝堂局势的稳定,朱元璋就开始了对这些功勋们的清洗,而这几位功勋最为卓著的公爵,更是首当其冲,除李文忠早死、邓俞病死在军中,徐达也有蒸鹅一说,剩余三位,均被朱元璋用不同理由给杀害,不得不说,这高处,着实不胜寒啊!

伍分钱

伍分钱

大明开国六公爵,五人是功勋,一人是功勋后人,其中三人病死、两人赐死、一人死因不明。

徐达、李文忠、邓愈三人都是病死的,死后均被封王,徐达是朱元璋的肱骨之臣,也是朱元璋最为信任的淮西将领,为了拉拢于他,朱元璋和徐达结为了姻亲,朱棣便是徐达的姑爷,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徐达的魏国公爵位得以世袭罔替,传至崇祯末年。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是朱元璋的血亲,也曾被李文忠收为义子,对朱元璋是忠心耿耿,在其病逝后,其爵位由其子李景隆承袭。燕王朱棣称帝后,李景隆被削爵幽禁,最后郁郁而终,李文忠的曹国公爵位也以此终止。

邓愈同朱元璋也是姻亲,其次女嫁给了朱元璋的二儿子秦王为妃,死后,其卫国公的爵位由其长子邓镇袭封,后邓镇因李善长受牵连而死。

常茂是常遇春的长子,因朱元璋封爵时,常遇春已死,常茂作为常遇春的继承人,因其父功,被封为郑国公,后因同冯胜闹了矛盾,被朱元璋贬往龙州,后于洪武二十四年过世,具体死因不明,应该不属于非正常死亡。

这四位国公的境遇还算比较好,而剩下的两位可没这么好运了,一位是李善长、一位是冯胜。李善长因为胡案被牵连而被满门抄斩,冯胜因被朱元璋猜忌,而被赐死。

综上来看,徐达结局最好,李善长结局最惨。

luinse

luinse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