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崩溃后为什么能快速统一,而不是长期分裂?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最新跟帖
yttrium

yttrium

乱世出英雄。当一个朝代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时,新的朝代取代旧的已成定局,这时总有统一天下的历史人物登上舞台,安邦治国,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

ddvvbb

ddvvbb

谢谢题主,我来回答。

个人觉得,这三个朝代的末期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他们能够一统天下,避免长期分裂的历史必然,开创大一统的强大王朝,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这三个朝代末期,都面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但是,在诸侯混战中,通过长期的残酷战争,在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则下,逐步形成了几个大的政治军事集团。

如秦末形成了项羽、刘邦为主的几大集团。隋末形成了李渊父子、王世充、刘黑闼等几大集团。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几大集团。

这几大集团在行成的过程中,通过各自的精心治理和各种征战、统治手段,早就完成了对各种小集团的吞并或兼并,在各自内部建立了比较成型的统治,基本都拥有了比较稳定的根据地和固定的兵源、财源,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国家治理机器。都有了比较成型的政治方略和军事思想,加上连年混战,人心思静。从整个天下大势来说,一旦出现更加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就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第二、都出现了一流的谋臣和武将,这是形成霸权、结束战乱的必然前提。

如刘邦集团以张良、萧何、韩信这初汉三杰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李渊父子以李靖、李勣、长孙无忌等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朱元璋以徐达、李善长、刘基等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这些优秀的人才,代表了当时最强的谋略能力和对战争的阅读把控力,并且都具备不世出的治理才干,不仅能协助打天下,更能协助治天下。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李渊父子、朱元璋,都有博大的胸襟、宏大的格局和超然的驾驭能力,得以让天下英才尽收麾下。

如果没有优秀的主帅,再优秀的谋臣也只能徒叹奈何,再优秀的武将也只能成为一介武夫,再优秀的干才也只能成为世俗政客,不可能创建开基鸿业。

综上所述,就是秦末、隋末、元末虽天下大乱,但却能快速统一的根本原因。



蜜糖

蜜糖

先秦时候,整个中原四分五裂,当秦国统一天下时候,各国贵族遗老想方设法要恢复分封制。在项羽灭秦后,确实是恢复了分封,除了让六国贵族回到封地,还将手下的功臣也一一分封,包括刘邦被分到了西川。

这也正是分封的弊端,让一个具有潜在能力的对手,拥有了领地,拥有军队,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后来刘邦夺取天下后,也是迫不得已要采取分封一些领地给功臣,不过在汉初诛杀功臣后,特别是韩信从齐王变成楚王,再改封侯爵,都可以看出汉朝中央对分封的忌惮,直到后来的七国之乱平定,汉朝也还没有真正解决分封的问题。

但说回来,楚汉争霸维持了五年,就归于大汉,让天下重新归一,刘邦最后说出非刘姓者不封王,同时逐一诛杀在外掌兵的封地功臣,也算是维持了中央集权,在短期内让政治稳定的措施。

在隋末年间,各地军阀混战,虽然夹杂着一些农民义军,但是最有影响力的也不过是王世充,窦建德,李渊几人,而且这几人的地盘相当接近,决定了他们要继续扩张的话,在地缘政治上,必定要先兼并他们的邻居,才能争取到生存的空间。这样的军阀混战注定了 不会持久,即使最后的赢家不是李唐,即使还是王世充获胜,那他也必定是统一中国的唯一势力。而且当时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各个势力高层都理解到如若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那个,那自己必将是被灭亡的一个。就算是在社会底层民众中,也是极其渴望统一的社会,当时原本各路的农民义军,也不断归附于各大势力,也是体现了这一点。

元末的农民起义基本集中在南方,蒙古兵在南方的军事上属于弱势。于是朱元璋等几个势力简直就是野蛮发展,直到各自的生存空间被相互挤占摩擦,进而相互兼并,剩者为王,这时候的蒙古人却失去了先机,不仅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在社会治理上,因为汉族人口的壮大,原本的四等制度已经开始失效,元朝已经在社会认同上失去了合法性,军事上也不再拥有骑兵优势,这时候天下不是朱元璋还能有谁。

这三次的分久必合,既有社会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但也体现了高层政治势力对汉文化范围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而从每次分裂时候各大势力的地缘政治上,他们的战略生存空间迫使各自必须先行相互兼并,既然最大的敌对势力被自己兼并了,那么天下还能有什么人能挡住自己呢,统一天下就变成了 顺势而为。这比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发展相距甚远,各大势力成长时候战略空间已经相当大了,各自难以兼并,只能相互掣肘,继续分裂的现状。

所以统一的天下,既是必然,也是偶然。

qqwendy

qqwendy

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代都是本身自己的制度造成的。大都是地方有军事实体的存在,国家分裂后自然就依靠本身的实力雄霸一方。

东周的分裂来源于春秋战国,表面上是大周,实际上已经是处于分裂状态,这个原因的产生就是本身的制度造成的,也就是诸侯制度,各诸侯国有军事实体。这就是一个例子。

唐朝末年的分裂也是本身制度的原因,唐朝在各地设的节度使,到唐末实力很大,也是一个军事实体。中央发生乱局,他们也就各霸一方。

至于,秦,隋,元他们的灭亡没有造成以后的分裂,就是因为他们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没有军事实体,也没有什么诸侯国,所以这是没有造成分裂的原因。

战国,西汉,西晋时期发生的诸侯叛乱是因为诸侯国存在军事实体。

唐末五代十国,东汉末年的三国争霸,都是因为地方存在军事实体。

秦,隋,元,显然不存在这些问题,所以没有造成国家负担分裂问题。

熙熙0807

熙熙0807

国家由乱而治、由分裂而到统一,首要解决的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问题。在乱世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依存的基础是“义”,个人的理想被无限放大,很难形成“忠”,无论对某一个人忠,或者对某一君主忠,个人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如何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利益包含了物质利益,也包含了精神追求。这三个王朝之所以能快速统一,主要原因在于前一个统一王朝,已经逐步培养起了人心的凝聚力。

大汉

汉之前是秦,秦帝国统一六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主要原因就是东周以后,中央政府早已经没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到战国以后,上至各国的贵族到普通百姓,他们心里只有对自己小国家君主的忠心。即便秦统一六车以后,各国的遗老遗少还在想方设法反秦复国。所以,秦统一六国后,立即进行了文化的统一,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其目的就是统一思想。而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遭到了各国所谓贵族疯狂反扑。这种反扑再一次统一了认识,就是“反秦”!在大家共同反秦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了对汉的忠诚度。汉王朝在建立,一方面通过制度来凝聚向心力,培养对帝国的忠诚度。对于那些还可能存有反叛能力的力量进行了灭杀。所以说,汉王朝能快速统一,是建立在一个强大的统一的秦帝国基础上!

大唐

唐王朝的快速统一当然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隋王朝的基础之上。魏晋以后,天下迅速大乱,特别是经历了五胡十六国,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使汉王朝建立起的精神体系彻底崩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向汉文化体系靠拢,起到了逐渐凝聚人心的作用。西魏之后的后周,虽经历了朝代的更迭,但社会相对稳定,这说明人的思想基本具有了凝聚力,但仍没有消除个人为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无限放大。隋代周之后,虽大刀阔斧得进行改革,从政治制度上凝聚人心,培养人的忠诚度,但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原始的贵族阶级,为新的社会阶层提供较为顺畅的上升通道。所以,造成了原有贵族的反扑,新社会力量的反叛,而这些反叛力量虽然表面上都打着反隋的旗号,但都有各自的政治诉求,没有形成凝聚力。唐王朝在建立过程中,对原有贵族实行了彻底打击,完善了隋王朝的政治制度,为社会新阶层提供上升通道。所以,统一并没有持久。

大明

大元是在建立的灭金灭宋的基础上。宋王朝虽然是一个军事疲软的朝代,但文化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文化实力强大,意味着国家认同感强,对君主的忠诚度也比较高,虽然也出现了一批卖主求荣者,但还有大批忠心耿耿的追随着,涯山海战的结果就是最好的例证。元王朝虽也建国近百年,但实行的政策,造成了民族隔阂是无法消弭的。所以明王朝在推翻元的过程中,很容易勾起中原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也就容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虽然在此过程中,也经历了同时反元力量的互相攻击,但这主要看谁更有政治智慧和军事能力。所以明王朝建立后,大杀功臣,起初就是对这些有军实能力和实力的将领的忠诚度的不信任。

所以,竹书木简认为:这三个朝代之所以能快速统一,是前一个统一王朝已经在人心中种下了忠诚的种子,以忠诚为荣,而不仅是为个人抱负的小义!

koteas

koteas

其实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知道,中国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大部分时间都是基本统一的,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要造成高度分裂的条件比基本统一的条件更加苛刻。要高度分裂,必须同时拥有多个实力强大的武装割据势力,这是统治者坚决不允许的。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但是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势力强大的地方势力。后来项羽刘邦各自渐渐坐大,这才出现楚汉相争的局面,一但一方打败另一方,自然就统一了。

隋末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有三只起义军分别是翟让和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义军还有一只江淮义军,但有实力的只有瓦岗军和河北义军。地方武装虽然多,有实力的却只有太原的李渊。

我们都知道,自古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只有两次,一次是项羽刘邦,另一次此时还没发生,是元末的朱元璋。农民起义一般都很难成功,归根结底因为内部领导人关系复杂,很难形成统一的方针,往往容易产生内讧,各自为政,而太原的李渊不同,他有完善的官僚等级制度,人人都清楚自己应该效忠于谁,所以李渊能够逐个收服各方势力,实现统一。

元末有三个主要势力,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张士诚势力最小,不足与其他两人任何一个相抗衡。所以只要朱元璋和陈友谅一人获胜,就可以很快实现统一。

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

确实王朝末年,引起长时间混乱的的时代有不少,东汉末开始,三国两晋南北朝,混乱延续了300年。唐末混乱,五代混乱,宋也始终未能大一统,那么为啥秦末,隋末,元末没有大的混乱很快就天下承平呢?原因如下:

1.重要原因一:三个朝代末期,都面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但很快就形成了几个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秦末形成了项羽、刘邦为主的几大集团。隋末形成了李渊父子、王世充等前朝将军团队掌控大局的集团。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几大集团。也就是说,虽然混乱,但是在一定范围内是统一的,安定的。

2、重要原因二:少数民族势力没有发展到足以进入中原称雄。秦末,少数民族虽然也入侵,但是还没有到中原来建立政权的意识,只是抢掠。隋末,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也没有大规模进入内地,更没有在中原建立政权。元末,就是没落的蒙古,正等着被揍呢。

而东汉末三国,晋末,五胡内迁,建立政权,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南北朝对峙。

唐末,辽夏金元以及诸多少数民族,吐蕃,回汻,吐谷浑等,所以,宋的运气不好,始终连幽云十六州都收不回。

3.重要原因三:主政者政治方针正确,以结束战乱为目的。天下也是思定是主流思潮,不像唐末,‘’’有枪就是草头王‘’有很大市场。

4.次要原因:名王,名臣,名将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但这不能算主要原因。



小锅V

小锅V

这是个大问题,三个朝代及其后续的大一统王朝,一个一个来说吧。

一、秦朝的速亡与汉朝的长久

秦朝是在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到嬴政统一六国时,秦朝的军功等级制度已经运行了上百年,这说明秦国是一个以开拓疆土和进行战争为核心战略的国家,有点军国主义的味道,这就导致了秦国整个国家一直在采用战时体制。

战时体制的意思是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围绕着打仗这个核心议题展开,比如实行物资管制、高税收、大搞防御性军事设施、普遍兵役制等,一个人口百万的国家长期这样绷着弦,一旦天下太平就很容易在顷刻之间爆发大量矛盾。那个时候也没有改革转型这一说,秦二世是个平庸之辈,自然完不成这样的重大任务。

还有一点也得注意:以残暴著称的秦始皇,并没有把六国的使臣赶尽杀绝,而是保留了他们的宗庙,这为秦朝的速亡起到了推动作用。项羽这种楚国遗臣还活着、还能供奉楚国的君王牌位,自然就有起兵的心思;


汉朝能够快速建立,主要原因有:

1.天下苦秦久矣,沛公起兵遂云集而相应;

2.反对分封制,深入探索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并且把六国那些遗臣该收买收买(张良),该打败打败(项羽),要知道项羽并不想当皇帝,而是想恢复到战国时代的制度。这明显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3.在2的基础上,刘邦制定了一条非常严格的规定:不能封异姓王!这就促使了西汉初年的社会稳定,加上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哲学,使得国家的经济得以在战后迅速恢复,而没有陷入大的危机。


二、隋朝的速亡与唐朝的长久

隋朝类似于秦朝,也是在战乱了几百年后重归大一统,但隋朝的建立依靠的是门阀。

什么叫门阀呢?就是魏晋南北朝时代,通过世袭制来做官,形成垄断社会资源的上层群体。

隋朝的建立依靠的是门阀,但隋文帝是个很有雄心的人,开科举而不是世袭来选官,这就得罪了门阀势力,要知道门阀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不可能一朝一夕就退出舞台,所以隋朝实际上还是一个被门阀统治的朝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也;

此外,杨广的暴虐也是出了名的,隋朝的徭役和赋税之沉重,堪比秦朝,杨广好大喜功,修运河,修宫殿,三征高句丽,把国库里的财产基本都用尽了,焉有不亡之理?


唐朝能够快速建立的原因:

1.天下苦隋久矣

2.以李渊为代表的关陇集团聚集了一群人才,同时有效地利用并遏制了门阀势力,从唐代开始,门阀势力逐步走向衰落,成为空有头衔没有实权的富家翁。


三、元朝的速亡与明朝的长久

元朝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朝代,他的灭亡主要是因为除了包税制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什么叫包税制呢?

元朝的国土面积太大了,古代通讯也不发达,管理十分不便,蒙古皇帝就在统治地区找一群土豪,让他们承包国家的税收,替国家收税。收到的税款事后按比例分成,除此之外国家根本不管这里。

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包税制下的无政府主义。

此外,蒙古皇帝进入汉地,从来都是以征服者的面目示人,他们从心眼里瞧不起汉人、

契丹人、色目人等民族,因此元朝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汗进了北京要不要汉化?

而蒙古贵族上下,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能拖就拖

后果就是要不要汉化,元朝官员吵了快一百年 ,从建国吵到朱元璋起兵都没吵出结果,就回漠北放羊了。

元朝皇帝从不穿帝王冕服,全都是蒙古袍加身,这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了吧?


明朝能够快速建立的原因:

1.包税制让地方豪强放飞自我,导致中央政府没法控制地方,天下遂大乱;

2.四等人制度让各族人民敢怒不敢言,只要一个火星,就能激起熊熊大火;

3.朱元璋是个不世出的奇才,他手下的徐达、常遇春等人,也是因缘巧合相聚。


uppsala_yan

uppsala_yan

秦末刘邦能够快速统一得益于秦始皇扫除了六国,车同轨,书同文,使大一统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一点及其重要,中国几千年的大一统思想离不开秦始皇的功劳。接下来的几场战争下来六国贵族也消亡殆尽,国家没了分裂势力,底层人民又希望和平稳定的生活,统一的国家自然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隋末其实天下并没乱,乱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势力,也就是关陇贵族。基本就三个势力相互角逐,一旦决出胜负,天下很快就会平定下来。而且隋朝跟秦朝一样,之前都是分裂动乱了几百年,好不容易安定下来,黎明百姓一样渴望稳定。

元末能够快速统一则得益于朱元璋的出色军事政治能力,还有当时的汉人复国情节。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朝代,也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由于不合理民族政策,汉人们一直谋划着复国,所以,农民起义的导火索点燃后,全国各地的汉人都迅速响应。此时的中国大地群雄并起,且各方势力谁都不服谁,按理说应该要持续好长一段时间的乱世,但朱元璋凭借杰出的个人能力,迅速兼并群雄,并一鼓作气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当然这与远超内部腐化堕落也脱不了关系。

总的来说,自从秦始皇让民众有了大一统的概念,中国就拧成了一块,中华大地就一山不容二虎,只能存在一个皇帝。无论是谁在乱世起事,只要不是奔着一统天下去的,那肯定就会被其他胸怀统一大志的豪杰吞并。

Elaine伊宁

Elaine伊宁

纵观天下大势,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规律。

这其中还包括王朝兴衰不超过三百年的周期率。但不管乱多久,最终都能殊途同归一一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本题所提到的三个朝代又属于三个特例。

一,他们都是经过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社会动荡后而重新建立起的大一统王朝。如秦、隋之前都是群雄争霸的割据政权。好不容易一统天下,其作为,包括政体和举措对后世影响也较大!如秦之郡县制、隋之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对人才的选拔。

二,但他们的寿命都很短,秦至二世而亡,隋至炀帝也寿终正寝,元朝稍长,也不过几十年而已。

三,他们有一个相同之处,紧随其后都是极具生命力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汉承秦制,两汉国运达四百年之久。唐袭隋规,兴衰过程也有三百年,取代元的明朝也坐拥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

他们至所以能长治久安,正是刚建立不久的大一统的前朝为又一新兴王朝打下了统一的根基。已不存在乱世时的分裂势力。

小懒猫

小懒猫

借用三国演义的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至于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大一统以后,国家分裂能够快速统一的原因,我以为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百姓的需求

每个大一统的朝代之前,都是数百年的战乱割据。百姓生活民不聊生,一句: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也是客观的真实写照。

民族的需要

国家大一统的时期,国家统治者颁布了利于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律,增加国内各个地区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统治者的希望

每个大一统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做到国家统一,都有其强大和值得学习的的地方,而后来的开国君主能够打下偌大的疆域,都离不开学习前朝的经验教训,也都想当千古一帝,名留青史。

所以,综其原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应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wxyyyyy

wxyyyyy

秦朝末年,隋朝末年,元朝末年都发生过大规模动乱,但是很快动乱就结束了,并且又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大一统王朝。

比如,秦朝在公元前207年灭亡之后,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已经扫平天下,也就五六年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新王朝的建立。

但有的时候就不是这样,西晋灭亡之后、唐朝灭亡之后都经历过长期的分裂和动乱。尤其是西晋灭亡之后天下迎来了数百年的动乱,从西晋灭亡的公元316年算起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已经过去了200多年的时间。

但如果从公元291年八王之乱开始算,到公元589年隋朝军队攻入健康城俘虏陈后主为真正统一天下,期间的动乱已经持续了将近300年了。

那么,当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到了末年迎来动乱的时候,为什么有的时候天下很快就再次统一,而有的时候需要经历数百年的动乱才会再次统一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组织结构还在,所以新王朝很快就能建立,而有的时候社会组织已经被打乱,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重塑过程,所以就慢了。

例如,刘邦统一天下并不是从零基础做起,他有两个基础。



第1个基础,汉朝制度继承的秦王朝,而秦朝的制度来源于从春秋开始逐渐形成的中央集权制。

其中比较典型的事件就是春秋早期齐国率先开始在管仲改革的影响下盐铁专营;战国初年天下各国纷纷置县。

而到了秦朝统一下之后,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法律、设立郡县制,并运行了十几年的时间。于是,一整套成熟的社会制度摆在了汉朝的面前。

刘邦只需要打败项羽之后把这套制度捡起来用就可以了。

第2个基础,分封制还在,并且也有中央集权的特色。

虽然当时的社会已经逐渐向中央集权方向转变,但是人们对王朝的认同感依然不够强烈。山东六国的老百姓仍然没有对秦王朝产生认同感,所以逆反心理极强。

好消息是,虽然还没有建立起大一统的思想,但具体到各诸侯国的旧地,人们对诸侯国领导下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已经很认可了。

于是,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将函谷关以东大部分地区继续保持当地处于封国的状态。然后,在封国内部采取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以这种过渡的方式安抚了民心。



唐朝的经历也是如此,隋朝已经重新建立起了完整的被人们所认可的社会组织结构,当李唐王朝建立之后,只需要将几个大的反对者击败,然后天下就平定了。

反例是,有的时候王朝灭亡之后社会组织结构已经支离破碎,需要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时间就长了,最典型的就是西晋灭亡之后所造成的社会碎片化。

西晋的灭亡始于八王之乱终于永嘉之乱,本来永嘉之乱后社会结构还在,没想到又迎来了混战。

东汉以来,西边和北边的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其中有的人在内迁之后被同化了,但还有很多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于是,当八王之乱开始之后西晋国力大衰,匈奴人率先起兵,并且在南匈奴贵族刘渊的带领下在公元311年歼灭晋军主力。

公元316年,匈奴军队攻入长安城,西晋灭亡,于是迎来了长达200多年的大混乱。这种混乱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组织制度支离破碎,并且引起了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迁徙。

比如,羯族人石勒建立赵国之后,羯赵政权将函谷关以东的数百万老百姓迁到关中地区,又将关中地区的数百万人迁到了函谷关以东,原有的组织结构荡然无存。

北方被前秦统一后才逐渐稳定下来,但多年战乱和文化冲突,难以形成统一的认同感和牢固的社会组织结构。

直到魏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大地主阶层的支持和各民族文化上的认同感,社会组织结构才重新塑造起来。

等到了杨坚建立隋朝,已经能够把经历了200多年磨合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结构直接拿来用了。同时,也让北方能够集中资源南下灭陈,统一天下。

所以,一个王朝灭亡后,动乱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社会组织结构还在不在,或者重新建立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组织结构需要的时长。

zhxf

zhxf

秦末隋末都有一个相似的历史共同点,即天下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战乱纷纷之后的大一统。万物复苏,一起都要从0开始,秦朝和隋朝建国初出,未解决年年战乱留下的残垣破壁,大兴土木、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必定的。此时,大力发展必然痛苦过猛,引起劳动人民的反抗是必然的。况乱世出英雄,秦朝和隋朝均传两世而亡,在建国这么短的时间内,那些和他们一样有心天下的英雄不定不会甘愿,找个空子推翻旧朝建立新朝就相对简单。而元朝是少数民族统一中原,对汉族人和汉文化大力打压,被汉人的文化推翻而建立新的王朝那是大势所趋。

浦希金

浦希金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崩溃,却能快速再次统一,原因就在于民心思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大一统就一直是中国的主旋律;司马迁将所有民族都归于炎黄子孙后,民族问题就从来不是统一的障碍。传统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天下分裂不是中国的常态,只有统一才是常态。

身为皇帝,第一要务就是统一天下,没有统一而称皇帝,只会让后人笑话。身为帝王,第二要务就是治理天下百姓,所谓天下百姓并非仅指汉族,亦包括在中华大地上的所有民族。秦始皇、刘邦两位皇帝给世后帝王作了表率,分封诸侯制,割据自立式,都不能称为统一。称了帝,就要以统一天下为已任;称王就代表割据一方。统一全国只是基础,开疆拓土才是更上一楼的功业,因此有成就的帝王,统一全国后,都会进一步拓土。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天下人的祖先都归于炎黄,华夏族只是炎黄的直系后裔,其它诸族皆炎黄旁支别系。司马迁将西戎、匈奴都说成是夏朝遗民,这样一来,匈奴跟汉族事实上是兄弟。百越族呢,也是夏朝遗民,说白了也是华夏的兄弟。至于东夷族,早就在周朝时期融入华夏了。匈奴、东胡、柔然、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都是炎黄子孙,跟汉族是兄弟关系。有了这层关系,他们统一天下也名正言顺,所以元朝、清朝皆被认定为正统皇朝。

skybluetong

skybluetong

因为小农经济决定了统一是大势所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两个观点可以解释这种现象:1)任何事件的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矛盾;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分裂与统一的本质

农民为什么起义?原因在于封建王朝土地私有制下导致的土地兼并。由于地主控制了生产资料,农民不得不因破产而逃亡,久而久之就具备了反抗统治阶级的力量,有了反抗统治阶级的企图。

当然,还有一些自由农民沦为佃农,但是佃农的受剥削程度远高于自由农民,这种建立在高压统治下的暂时稳定十分脆弱,仍然有导致起义的可能。

尽管统治者能够粉碎无数次起义,但终究有一次在统治者力量耗尽之后将其推翻。此时九州大地往往会陷入或长或短的分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汉、唐、明这样的王朝重新统一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保护,分裂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分裂不符合历史潮流。

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百战之后决出一个政治强人一统天下。

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集体、统一才能保护和发展脆弱的小农经济,这是历史必然。

到了现代民族国家,统一更是深入人心,分裂不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也更不得人心。在古代小农经济的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必然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封建知识分子对历史认识不足得出的结论。这句话只道出了一段时间内的历史现象,但并不适用于整个中国历史。在理想的社会发展规律上,我国不可能再面对这种情况。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个结论,而不是论据,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笔者前面的回答就是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和经济基础作祟。

乐乐。

乐乐。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