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雪梨橙
方国珍最大的弱点反而成了他得以善终的保命符,历史就是这么奇特。
没有野心、没有实力、没有民心,就是这个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大号土匪,却在一众枭雄中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方国珍出道很早,他出来混江湖的时候,日后的洪武皇帝还叫朱重八,此时还待在皇觉寺当着他的小和尚,根本没有人理他;另外一个大佬刘福通还在修他的河道,干着苦力活;就算是日后也混的风生水起的郭子兴,还在当他的土财主逍遥快活。
与其他起义军首领一样,方国珍也是被逼上梁山,早年的方国珍还只是浙江台州一带的私盐贩子,兄弟五个把私盐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小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方国珍大把赚钱遭到了别人的妒忌,说他勾结寇匪,这可是大罪,不像其他的罪名花点钱打点一下就过去了,官府一听,就马上挑兵点将,准备过来抓人。
方国珍也是热血青年,哪受得了这个窝囊,三下两下杀了仇人,再聚起一帮人,去海上当海盗土匪去了。
但是方国珍的想法并不像朱元璋那样志在夺取天下,而是有他的小算盘:如果官兵打压的不紧,就继续当他的海盗土匪,坐山大王也能吃香的喝辣的;要是官兵打的太厉害,就接受元朝廷的诏安,自己有兵有人,现在天下大乱,元朝廷也不能真拿他怎么样。元至正八年,元朝廷诏安方国珍,封为庆元定海尉,结果到了第二年,方国珍就翻脸跟官兵打起来了,攻打温州失败后又回到海上当海盗。
元至正十一年,元朝廷再次诏安方国珍,第二年,方国珍再次反了朝廷,又被打得大败逃到海上。
元至正十三年元月,方国珍又投降了元朝廷,十月,方国珍不出意料的又造反了。
元至正十六年,方国珍再次投降,被封为海道运粮漕运万户、防御海道运粮万户。
就这样,方国珍秉着这样的大政方针,与朝廷打打合合、合合打打,一会接受元朝廷的册封当官,一言不合又跟官兵开仗。
方国珍对元朝廷时而投降,时而起义,几个回合下来,反而军事实力越来越强。不过方国珍的实力也仅限于小打小闹,与后来的朱元璋、陈友谅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充其量也就是浙东海上小霸王、大号的海盗、大号的土匪而已。
况且方国珍本人也没有多大的野心,他的属下张子善曾经多次建议方国珍,趁着天下大乱的时候,浑水摸鱼,多攻取更多的地盘。
结果方国珍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枪打出头鸟,历史上起义的有几个成功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思我还是懂的。
于是方国珍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吃喝快活,也不管不顾其他人打打杀杀。
方国珍用这一招对付元朝廷保全了自己,他也准备用这一招对付朱元璋,他也接受了朱元璋的册封,老朱也很爽快的给了方国珍一个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职务,让他原地待命,也不收编他的部队,就是一个安抚。
不过同时方国珍也没放弃元朝廷,也在暗地里给官兵支持粮草,摆明了就是:我两边下注,你们俩先打,谁赢了我跟谁。
尽管方国珍的脚踩两只船行为很让人不爽,但朱元璋眼下最大的敌人是陈友谅跟张士诚两个人,暂时忍了下来。
不过方国珍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被打破了,因为朱元璋实在太厉害了,很快就搞定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下子就准备收拾方国珍了。
方国珍哪里打得过朱元璋,只好再次发挥他的“投降”必杀技,再次向朱元璋投降,但这次他真的不敢托大了,这次是真的投降,自己主动来到朱元璋的应天城,表示我的部队也不要了,就住在你这里,你派兵保护我,我只想当个富家翁;而且我把我的儿子也带来了,你给他们个官做做,让他们效犬马之劳。
朱元璋一看,嗯,方国珍这次还像个样子,没有部队了,自己跟三个儿子到我这里来当人质,以后也不会对我产生威胁了,也就没有必要对他赶尽杀绝,还能给自己留个好名声。
再说,我现在还要挥师北上统一全国,没时间跟方国珍这个已经无权无势的落魄之人较劲了,算了,赏你个一个广西行省左丞的职务,但你人不要去广西,就老老实实的待在应天养老吧。
方国珍就在朱元璋那里好吃好喝玩了七年,最后病逝,得以善终。第三类乌鸡
先驱往往是先烈,比如陈胜吴广,当他们把老树根摇晃松了之后自己也累吐血了。方国珍闹革命的时候,朱元璋还在皇觉寺托钵乞食,刘福通还在修河道,郭子兴还在过土财主的逍遥生活。
可当元朝这棵大树轰然倒下的时候,方国珍居然没当先烈,还不打卡白领一份工资养老了。
先烈们的死法大致有三种:要么被老树砸死了,要么被同伴干掉了,要么把自己熬死了,方国珍是如何躲过这三条魔咒的呢?我们从方国珍当先驱的经历谈起。
方国珍是浙江台州的一个私盐贩子。那年头盐由官府垄断经营,利润高得吓死人,还不愁销量,白花花的盐就相当于亮闪闪的银子。
正因为利润太高,自古私盐贩子就没断绝过,尤其是乱世,利润更高,迫于生计的底层民众胆子也就更大,张士诚如此,陈友谅如此,方国珍也是如此。
靠海吃海的方国珍还有个先天优势,他们家哥五个,个个都是胆气过人的悍匪。方国珍长得就够吓人,他身长面黑,往人跟前一站如同黑塔一般。
传说有一次他去一个叫戴世官的财主家里借大木料造船,戴大官人看着方国珍,如同黑龙下凡,震得戴府房梁直颤。老戴头又惊又喜:小伙,你五行缺妻,我女儿配你正合适。
本来方国珍当私盐贩子挺开心的,不料却被一个仇家诬告,说他勾结寇匪。贩私盐是经济犯,勾结土匪就是政治犯,经济犯可以勾兑,官府高兴还来不及,勾结悍匪就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方家五虎被“逼良为娼”,他们干掉了仇家,振臂一呼聚众数千,真的成了海匪,革命了。
“逼上梁山”虽然让方国珍赢得了同情,却丢掉了另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反元的政治纲领,这让方国珍永远停留在“匪”的层面,而不是“义军”。
事实上,把“革命元勋”的帽子戴在方国珍的头上太勉强,他从来就没想过推翻元朝,而是专注于讨一个“回归良民”的好价钱。
于是滑稽的一幕上演,方国珍一边打元军,一边重金贿赂官府。得了好处的官员们一直认为,方国珍是可以招抚的,之所以反复无常,是因为朝廷委屈了大才嘛。
时为浙江元帅府都事的刘伯温鼻子气歪了:像方国珍这种小人,只有坚决征讨一条路,真看不懂你们脑子进了多少水!刘伯温话音刚落,讥讽声压得他抬不起头,逼得他撂下一句“老子不干了”,转头投了朱元璋。
就这样,方国珍和元朝官员们心照不宣地演戏,桌面上打得热闹,桌下面双手紧握。渐渐地,方国珍从海上流寇发展到占有大半个浙江的军阀。
可方国珍的志向也仅于此,有个叫张子善的人劝他:趁着大好时机应该占据江东,进而北上青、徐,以图天下。方国珍笑笑:俺可没那么大的野心。
十余年时间,老革命方国珍就这么窝在浙东不思进取,而朱元璋则把自己从小和尚练成了占据应天的吴王。
老朱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南边是方国珍,北边是大元,看起来仿佛置身于虎穴。但老朱不是吓大的,他认为自己只有一个真正的敌人——陈友谅,因为大元没精力对付他,张士诚你不打他他绝不会打你,方国珍嘛,还是很容易稳住的。
于是他利用方国珍喜欢抛媚眼的特性,也跟他玩起“花活”。方国珍对朱元璋的基本策略就是“卖笑不卖身”,勾你的魂抬自己的价,跟对付元廷一个策略。
朱元璋的应对之策是,美意我纳了,心眼咱俩可以慢慢耍,只要你别歪向陈友谅就行。
于是方国珍一边向朱元璋宣誓效忠,一边向元廷输送粮草:你俩谁打赢了我就嫁谁!老朱要的就是他这幅德行,等收拾完陈友谅和张士诚后,他变脸了:方国珍你想要做隗嚣吗?
当年陇西豪强隗嚣,一边跟光武帝刘秀情意绵绵,一边又心猿意马企图分庭抗礼。刘秀虚与委蛇,直到平定了河北、山东、河东后,终于跟隗嚣摊牌了。看看老朱,心机多深,早就把方国珍看透了。
方国珍手下有个叫丘楠的人说:老方你经营浙东十几年,错过了多少机会?如今又三番五次耍老朱玩,找死啊。听我的,早点对老朱从一而终,你还能当钱俶。
当年吴王钱俶对赵匡胤诚意百分百,所以北宋平定南方后,赵匡胤给了钱氏家族一个传世的荣华富贵。
但方国珍却作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举动,他宁可逃亡海上,也不肯兑现“情意绵绵”。我猜这伙计“芳心大乱”了,以前“花”过头了,生怕这会儿人家嫌弃他此刻的诚心。
可惜他没跑出多远,就被汤和截断去路,还被敲得满头大包。没办法了,死马当活马医,方国珍双腿一软,给老朱写了一封最有水平的信:
“我心爱的朱,不,我才是猪。我本来就是个愚钝的人,从来没有什么野心,就是想图个活命而已。所以我一直对您恭恭敬敬,盼望着有一天能沾上天恩雨露。只是我那不争气的侄子,竟然背着我跟您作对,真是坑叔啊。古人讲,孝子侍奉父亲,小棒受大棒走,我怕您老大棒子抡我,所以只好往海上逃。如果您体会我的这片孝心,我马上入朝给您磕头。”
把自己从“花心女”降格成了孝子,老朱也不能不领情呐,于是老朱应允了。方国珍战战兢兢地来到应天,给老朱磕头尽孝。老朱也没为难他,赏了他一个广西行省左丞的职务,挂职但不锻炼,留在南京吃白饭。
免费的饭票方国珍领了七年,洪武七年,他病逝于南京,享年55岁。那么老朱为何能容忍方国珍三心二意?为何不趁机杀了他呢?
首先,方国珍是主动投降,没给明军带来损失。
方国珍从拉杆子开始,基本没打过硬仗,战斗力弱得很,这个看似致命的弱点,却成了朱元璋饶恕他的理由之一。假如他是第二个陈友谅,估计老朱得活剐了他。
因此老朱愿意给他最后一根稻草,他抓住了,也舍得下老脸当孝子,两情相悦。
其次,方国珍过去没有,未来也不会对朱元璋形成威胁。
在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三个对手中,陈友谅军事实力太强,张士诚太得民心,唯独这个方国珍,既没有实力,也没有民心,更没有野心,就是个大号的土匪。
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跑出朱元璋设定的框框,缴械后的他也不会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性。
最后,老朱要集中精力对付残元,没必要惹是生非。
方国珍投降时,老朱的北伐大业才拉开帷幕,南方作为根据地需要安定祥和的局面。杀了方国珍容易,可难免不会让他的部下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引发内乱。
事实上老朱优待方国珍的做法很成功,连方国珍的三个儿子都老老实实地为老朱卖命,官职还都不算低。
就这样,老革命方国珍神奇地躲过了“革命者陷阱”,还获得了免费的饭票,虽然吃相稍显难看,总归好死不如赖活嘛。
xutingwise
方国珍死得早,如果活到朱元璋老的时候,那也必死无疑。当时有多少人畜无害的功臣杀死呢。
szyaner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是我的台州老乡。方国珍兄弟五个都是在海上贩盐的,古代台州海边,这些海上讨生活的人很多,往往同时又是海贼。在明末乱世,方国珍这个海贼头子也趁机起事。
但是方国珍占据的地盘,浙南温州、台州,再加上宁波,还是比较偏的,并没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实并不具备争天下的实力。并且方国珍也确实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他所作的一切,无非就是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有人曾经建议他率军沿着海路北上,方国珍却明确表示,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但是方国珍有一种乡土气质的狡诈,通俗点说,就是很喜欢在元朝、朱元璋,还是张士诚等各方势力之间左右逢源。他一直在观望中原的局势,不轻易下注投靠。元朝给封官,他接受;他跟朱元璋则是若即若离玩套路。他向朱元璋表示头疼,而且他儿子过去做人质,但是朱元璋要封他官他就借口年老不接受,因为那样会坐实了他投靠朱元璋。朱元璋也是,也不是省油的灯,就直接写信告诉他自己想清楚,点破他儿子作人质的目的,其实是想窥探朱元璋的虚实。
这么来来回回,方国珍一直拒绝彻底投靠朱元璋。但是方国珍很有分寸,这个尺度把握得很好。比如,朱元璋手下驻金华的大将胡大海,被叛变的手下杀了之后,带着人头来投靠方国珍,方国珍就果断拒绝了,还截杀了叛将。
就这样,方国珍跟朱元璋来来回回一直搞到张士诚覆灭、陈友谅覆灭,接近统一天下了,这时朱元璋大局已定,也不再跟方国珍客气了,下了最后通牒。方国珍这时居然还想抵抗下,但形势比人强,方国珍最终还是选择投降,然后被迁居到南京,最后就死在了南京。
方国珍之所以能善终,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一直有名义的归顺,还有他没有争天下的野心,也就说对朱元璋的威胁不大, 不然依朱元璋的性子是绝对不放过他的。
不过,朱元璋对方国珍的余部其实是不怎么放心的啦,他的很多部下,被朱元璋给迁到远离海滨的安徽凤阳——朱元璋老家去看管起来了。现在温岭还有村子叫天皇村,他们会唱那个花鼓戏。怎么回事儿呢,据说是明朝中期,在凤阳那边过了好几代之后呢,他们还是思念故土,所以唱个凤阳花鼓讨饭回来,回到祖宗故里。
yf528881
我是霄林天,我来回答这一问题。
方国珍在元末群雄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起义时间在至正八年,早于红巾军起义的至正十一年,因此往往被认为是有"首义之功",掀起了反抗元朝政府的大潮。
但是他在"起义"后的行为却让人大跌眼镜,反反复复地投降和叛变元朝统治者。朱元璋崛起后,他又在元廷和朱元璋之间左右逢源,直至最终归顺朱元璋。
十分奇怪的是,同时期的其他地方割据势力都在朱元璋的攻伐下城破身死,而方国珍这个反复的骑墙派何以安然投奔到朱元璋手下,一直活到洪武七年呢,霄林天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
独特的政治资本实际上,同样得以善终的还有另外一位地方割据势力——广东的何真,又被称为东莞伯,一直活到洪武二十一年,比方国珍的命运还要好很多。不同于方国珍的反复,他是正经效忠元廷的地方势力。
但是何真和方国珍之所以能在元末乱世中坚持到元亡明兴,都是因为同样一个原因——特殊的政治资本。
这个政治资本就是他们所处的势力范围,一个在岭南、一个在浙东,都是较为偏远的地区,远离中原和江淮的争斗。当朱元璋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生死搏斗的时候,何真和方国珍只是在"保境安民"。
方国珍的政治资本还更为特别,浙东尽管在位置上远离争斗最为激烈的地区,但是却很受元廷重视,因为它关系到元朝的海路漕运。实际上有元一朝,浙东地域一直不稳定,经常有海盗肆虐,方国珍的起事正是利用了浙东舟山一带的岛屿密布的地利,大肆劫掠元朝从福建、广东而来的海运漕粮。这种海盗式的劫掠让元廷很是头疼,因此地方官员决定招安方国珍。
但是方国珍反复无常,元廷只是在长江一带加强水军势力防范张士诚,就引起了方国珍的怀疑,再度反叛。然而此时元廷在陆地上还掌控着江浙行省和江西行省,可以通过陆路来打击方国珍势力。一度打压到方国珍逃到海上,不得不派人北上元大都贿赂高官,请降受封。
等到徐寿辉、朱元璋、张士诚等人在长江中下游不断崛起后,元廷在江南的势力范围已经被挤压到了嘉兴和杭州一隅,对方国珍十分依赖。此时经过反复叛降的方国珍看到元廷在浙江的势力已经被架空,也乐得表面上遵奉元廷、暗地里做保境安民的地方割据。
当然,方国珍对元廷的命令也选择性的执行了一部分,比如七战七捷成功打压张士诚,以及 源源不断地向元大都运输漕粮,而作为交换,方国珍也拥有了在庆元、台州、温州三路的绝对权力,以及一支强大的水军。
而正是在浙东的合法割据和强大的水军,成为了方国珍在元末乱世生存的根本基业。
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有了基业和实力,说明方国珍有条件在乱世中存活下来,但是决定他命运的,还是他对于发展道路的抉择。
元末地方势力中,有因为野心超过了自身实力而失败的,比如刘福通;也有因目光短浅而错失良机的,比如张士诚。但是他们都早早地割据一方,立国称王,只有朱元璋和方国珍一直低调行事。
当然朱元璋是在行韬晦之计,而方国珍却是压根就没有什么远大的政治抱负。
方国珍起事的原因很简单,他并非是穷困潦倒、生计所迫,也不是居心叵测、所谋者大。他只是因为被仇人诬告通贼,就把仇人杀了,不得逃到海上造反起事,纯属逼上梁山。
所以方国珍从来没有坚定的反元意念,也随时可以接受元朝的招安。他甚至抱有一种通过扩大自己势力来寻求元朝官方认可的念头,而这种念头也顺利得到了实现。如果不是朱元璋在江淮一带的快速崛起,方国珍十分乐意在浙东三路保持这种表面服从元朝政府的合法割据状态。
也恰恰是方国珍这种没有政治抱负的表现,让朱元璋能够安心地接纳他。尽管他曾经在元廷和朱元璋之间反复无常、左右逢源,但是朱元璋清楚他这种"真小人"的行为并不可怕,元廷一旦垮台,方国珍也别无选择。他没有称帝的野心,自身实力又多依仗水军,朱元璋只是简单地封了他一个广西左丞,收编了他的水军,就没有再搭理他了。
结语再次与何真进行比较,方国珍归顺朱元璋后的待遇并没有何真好,因为毕竟方国珍曾经反复无常又没文化,何真是很低调的而且是饱读诗书的儒生。
所以说方国珍的善终,只是因为朱元璋打心眼里就瞧不起他,并没有太多把他放在心上而已。
你好芭娜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方国珍的聪明之处。
朱元璋曾经有三大敌人: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
其中陈友谅实力最强,比朱元璋还厉害;
张士诚实力大体和朱元璋旗鼓相当。
而方国珍的实力最弱。他本来是浙江的私盐贩子。
私盐走私在当时可是杀头的大罪,一般只有亡命徒才敢去做。
方国珍其实就是一股黑社会分子的头目。
后来见私盐赚不到太多钱方国珍干脆下海做了海盗,集中了几千人。
但方国珍根基不好,实力不强,仅仅盘踞浙南而已,手下兵力也不多,属于土皇帝,地头蛇。
相反,陈友谅的实力是方国珍的十倍,张士诚也比方国珍强得多。
然而,陈和朱元璋决战时被打死,张士诚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后斩杀。陈张死后,家族基本都被诛灭。
有意思的是,方国珍却是善终。
洪武七年(1374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7年后,方国珍病死,终年56岁。在当年,这个死亡年龄不算小了。
方国珍死后,被朱元璋赏赐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朱元璋亲自设祭,命翰林学士宋濂作故资善大夫广西等行中书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铭为祭。
那么,方国珍为什么会有善终呢?
因为他聪明。
1362年,方国珍和蒙古人以及福建陈友定结盟,一通对付朱元璋。
5年后,扫平强跌朱元璋出动大军攻打方国珍。
仅仅1个月的时间,朱军攻占黄岩、温州,并在曹娥江击溃方水军,方国珍退守舟山,
这种情况下,方国珍没有顽抗,2个月后交出了地盘和军队,投降了。
因为主动交出地盘和军队,朱元璋虽恼怒,当年指责方国珍反复无常,是小人。
即便如此,朱元璋仍然任命他高官,无权但享受很高的待遇。
这就是识时务的好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投降就是了,反正地盘都是抢来的。
M-parfait
答:这位提问问题的网友说“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那么,不妨先来捋一捋方国珍到底是不是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吧。
抛开宋末元初的各地烽烟不提,从忽必烈到元英宗时代的民间反抗也不说。
史学家认为,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序幕的是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
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是有明确的口号的——“弥勒佛当有天下”。
正是这“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启发了后来纷至沓来的起义者。
如至元三年(1337年)的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该起义的口号为“定光佛出世”。
同年又有河南棒胡的起义,棒胡烧香聚众,起义者均手举弥勒小旗。
紧接着,至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起义农民的衣服后背都绣有一个“佛”字。
据统计,到了至正初年, 小规模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三百余起。
方国珍起事的时间是至正八年(1348年)。
由此可见,说方国珍是“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不符合史实。
接下来说说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方国珍能当起义领袖,并不是说他有多高的革命觉悟和革命思想,他其实是被形势推着走的。
他是个农民,却没有土地,只能靠租借地主的地来耕种,生活艰难,难以维持,不得不在暗中从事些贩私盐的活动。
在贩私盐活动中,和人争夺盐田,结下了仇怨。
那么,至正八年(1348年),蔡乱头起义反元时,仇家就诬告方国珍与蔡乱头勾通,意欲陷害死方国珍一家。
事已至此,方国珍有口难辩,干脆杀死仇家,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一起聚起数千人,劫夺海运漕粮,驾船逃入海中,快活去也。
元政府发兵征剿。
方国珍就以大海为战场,一一将来剿之敌歼灭,渐成独霸一方的海盗王。
元政府被他弄得没脾气,只好认输,给他封官赐银,招安。
方国珍表面上接受了招安,但根本不受元廷管束,占据了广元、温州、台州等地。
有一个名叫张子善的术士劝方国珍逆长江而上,攻取金陵,以成帝业。
方国珍胸无大志,只管在海上为盗为寇,逍遥自在。
这,就注定了他只是一根墙头草,因风顺势,龙胜帮龙,虎胜帮虎。
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彭和尚等人在江淮起义反元,元大都的供养主要从东南富庶地区攫取,因漕运被断,要求方国珍帮助走海路运粮,方国珍居然同意。
甚至,元廷要求他出兵进攻张士诚,他也同意,并且异常卖力,直打到张士诚向元廷举手投降为止。
还好,朱元璋收取了应天府,势头很大,方国珍表现极佳,马上向朱元璋纳贡称臣。
另外,朱元璋遭到陈友谅、张士诚两路夹击,无法动弹,其手下大将胡大海被奸滑小人蒋英谋杀后,方国珍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击杀了前来投诚的蒋英,竭力维持自己与朱元璋的臣属关系。
方国珍的侄子方明善不听话,瞒着他偷袭已属朱元璋的平阳城。
方国珍赶紧向朱元璋认错,以每年进献三万两白银来换取和平。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已经彻底消灭了江浙劲敌张士诚,他还是不能容忍方国珍保有一方割据势力的,发兵向方国珍展开狂攻。
方国珍被打成了孤家寡人,跪地求饶。
朱元璋认为他还算看得清形势,会做人,授广西行省左丞。
洪武七年(1374年)5月8日,方国珍病死于京师,算是善终。
追星逐月
方国珍,首义反元者,他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要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更是要早四年。所以说论资历,他可是反元的起义首领中最高的,比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都要高出半个头啊!
不过,方国珍虽是最早起兵反元的起义军首领,可是碍于他本身就不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他的梦想就是割据一方做一个霸主,而不是一统天下做一个君主。如此到元末后期,方国珍的势力逐渐被陈友谅、朱元璋等人迎头赶上,他也就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当然,方国珍虽志向不大,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相反如果他有大志向,他绝对会是朱元璋一统天下最大的阻碍,从方国珍起义后,与元朝、张士诚、朱元璋等人的过招中,可以看出方国珍绝非是一个等闲之辈,能力绝对不输于朱元璋。
1348年,方国珍因被仇家诬告,导致被官府通缉,所以他一怒之下就杀死了仇家,然后与其兄方国璋、其弟方国瑛、方国珉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为海寇。同年,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方国珍用计将其生擒,并迫使朵儿只班请奏元廷册封他为定海尉。可是不久,因各种原因,方国珍正式起兵反元。
此后,元廷震怒,遂派大将孛罗帖木儿前往平叛,可是没过多久,元军不但大败,孛罗帖木儿也被方国珍生擒。无奈,因此时元朝各地相继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为了避免再败影响稳定,元帝就派了达识帖睦迩再次去招降于他,而方国珍经此一战,虽获胜,但自身损失也较为惨重,所以也就顺势接受了招降。
不久,因元廷招募水师防守长江,方国珍惧怕这是对付他的,于是就再次反叛,他诱杀了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然后逃亡海上。元廷本欲征讨于他,不过因方国珍贿赂了朝中权贵,在他们的支持下,元廷以海道漕运万户之职再次招降了方国珍。之后,张士城反,方国珍接受元廷的命令,率兵攻打张士诚,最终七战七捷击溃张士城部,张士诚降于元。
而后,因元朝内部起义不断,通往大都等北方之地的物资运输要地江、淮皆被起义军所占,元廷不得不用大力气去拉拢方国珍,借他的船来保证海运的畅通,以此来稳固北方。如此,方国珍实力开始日益强大,并据有庆元、温、台三地,势力在起义军中一时无两。此时,就有位叫张子善的人劝说方国珍率军溯江而上,窥视江东,北夺青、徐、辽海,可方国珍却回答道“我还没有这么大的志向”然后谢之离去。只叹方国珍真的是一个毫无志向的人,如果他当初听从张子善的建议,恐怕这天下还真的有可能是他的。
当然方国珍虽然没啥大志向,但也不笨,他很懂审时度势。当时朱元璋攻取婺州后,派主簿蔡元刚出使庆元,希望与方国珍结盟。方国珍在接到这个提议后,有人建议他趁朱元璋立足未稳,派兵夺他地盘,可方国珍却说道“江左号令严明,恐怕不能与他对抗。况且与我为敌的,西有吴,南有闽。不如暂且表示顺从,借此作为声援以观其变”,他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如果此时进攻朱元璋,非但有可能被朱元璋击溃,且吴、闽等敌人也会群起而攻之,到时候就悔之晚矣了。
于是在认清局势后,方国珍就主动与朱元璋修好,派人送上黄金五十斤,白金五十斤,有花纹的丝织品一百匹,以示和好之意。不久,随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方国珍更是主动请求进献温、台、庆元三郡,并派次子方关作为人质。方国珍这般做法,自然让朱元璋十分高兴,于是心情大好的朱元璋就封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
当然方国珍因早年无大志,已失去大多的先机,所以这个时候方国珍周边的势力都要比他强的太多太多了。如此,此时方国珍虽然投降于朱元璋,但他也不敢得罪元廷、张士诚等势力,他对各个势力都是极尽讨好,左右逢源,从不轻易得罪谁。他一面帮助朱元璋运输粮草,接受朱元璋的官职,另一面又帮助元朝运输粮草,又接受元朝的官职,终之就是谁也不得罪。
但是这种左右逢源的生活始终是过不长久的,方国珍始终是要归顺于一个势力的。最终在1367年,有着一统天下远大志向的朱元璋终于不甘于方国珍只是臣服,而不是归顺。九月,朱元璋派遣朱亮祖进攻方国珍的地盘,不久台州、温州皆被攻克,后方国珍最终纳土归降。
并上书:“臣听说天无所不盖,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对人无所不容。臣长期以来蒙受主上的宽待之恩,不敢做出自绝于天地的事,因此一陈愚衷。臣本是庸才一个,遇上这多事之秋,起兵于海岛,没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没有帝制自为的野心。当主上率军浩浩荡荡到达婺州时,愚臣马上派儿子前去侍奉,就已经知道主上会有今天,我将如依日月之余光,望雨露之余润。而主上推诚布公,派我驻守乡郡,就像以前吴越一样。臣遵奉条约,不敢妄生枝节。只因堂侄性情暴躁,偷偷挑起衅端,烦劳问罪之师,我心里战战兢兢,因此派守军出迎。然而最后还是飘浮入海,为什么呢?孝子对于父亲的责罚,如果是轻微的杖责便接受,如果是重杖的话便会逃避,臣的事情就与这种情况相类似。我想马上自缚去朝廷请罪,又惟恐遭斧钺之诛,假使天下后世不知道臣得罪你有多深,将会说主上之心不能容臣,这岂不会连累天地之大德吗?”朱元璋看后,致书与方国珍说道“你违背我的告诫,不马上收手归命,反而流入海上,负恩实在太多。今天你已走投无路,又情词恳切,我理当以你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你不要自起疑心”,不久方国珍入朝参拜,朱元璋授予他广西行省左丞,但只享食禄而不上任。
1374年5月8日,方国珍去世,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死后,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给予他厚葬。
方国珍能善终,究其原因在于他的“胸无大志”,从朱元璋崛起的那刻起,方国珍就一直是臣服于朱元璋,这其中虽然方国珍一直对朱元璋是阳奉阴违,更是左右逢源于其他势力。但自始至终,方国珍都未与朱元璋正面对抗,且对朱元璋也算是恭顺。
在朱元璋麾下苗将蒋英等反叛时,他们要归顺于方国珍,可方国珍不但不接受,反而是帮助朱元璋捉拿蒋英等人,为此他的哥哥方国璋还付出了性命。之后在朱元璋进攻方国珍时,方国珍也并未进行多大的抵抗,不久就投降于朱元璋。如此,从方国珍对朱元璋种种的表现来看,方国珍识时务的做法最终救了他自己。
其实这样看来,方国珍的胸无大志未尝不是件好事,他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他并未与朱元璋成为死敌,而就是这样,朱元璋也才放过了他。
yinshiyinshiyins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头造反的人,通常都不会有好下场。
比如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军首领王匡和樊崇,东汉末年的黄巾军首领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以及隋末的翟让、唐末的黄巢、明末的两代闯王等,都先后被杀害。
然而,在这些人当中,却有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到善终,他叫做方国珍。或许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说起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朱元璋、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个个都是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却都不是最先起来反抗元朝的,唯有方国珍。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家中有五兄弟,主要靠在海上贩盐为生。后来方国珍的仇人,向朝廷诬告他通倭寇,方国珍一怒之下将仇人杀死,然后带着兄弟们逃亡到海上,干起了海盗的营生。
再后来,元朝政府派大军征讨,结果被方国珍击败,于是元朝只好招降方国珍,并授予他定海尉的官职。
但此后不到半年,方国珍再次反叛,并且直接竖起推翻元朝的大旗,由此正式拉开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序幕。当时方国珍的反元,要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早四年,为当之无愧的反元第一人。
朝廷闻讯后,又派兵前去征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主帅都被方国珍给活捉。没办法,朝廷只好再次招降,最后被元朝授予海道漕运万户。
不久,张士在浙江起兵造反,朝廷让方国珍前去平乱,于是方国珍和张士诚先后打了七仗,七战七捷,逼得张士诚率军投降。
当时元朝在浙江的官员刘伯温,对于方国珍招降张士诚一事非常不满,他向朝廷提出要严肃处理方国珍,但朝廷又哪里有精力和能力来对付方国珍呢?所以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随着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大,他身边也开始不断有人劝他背离朝廷,自己建国称帝。但方国珍认为自己的实力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于是就说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志向,还是留在元朝做官。
后来,朱元璋开始崛起后,方国珍又奉命前去征讨,结果大都以他的失败而告终。方国珍自知打不过朱元璋,就有意想和朱元璋搞好关系,于是他就假意将温、台、庆元三郡献给朱元璋,还派自己次子到朱元璋那里为人质,但被朱元璋给拒绝。
朱元璋的要求很明确,希望方国珍能够归降自己,但方国珍却不愿意,于是双方又继续展开大战,最终朱元璋一路打进温州,方国珍终于害怕,他请求每年供给朱元璋大军白金三万两并等朱元璋攻下杭州时,就马上纳土前来归附,朱元璋这才下诏班师返回。
然而,等到朱元璋攻下杭州后,方国珍不但不来投降,反而联手陈友谅,企图共同对付朱元璋。朱元璋获悉之后大怒,派征南将军汤和率大军围攻方国珍,方国珍的弟弟方国瑛战败逃走,方国珍也只好跟着重新逃亡海上。
在朱元璋的强势进攻下,方国珍的队伍逐渐被打散,部下中的将领也先后投降。方国珍自知坚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况且当时力量也十分微小,最多也只能勉力抵挡明军的进攻。这时汤和也多次派人向方国珍说明顺从与抗拒的不同后果,最终方国珍选择向朱元璋投降。
这个时候的方国珍,真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朱元璋都觉得他可怜,所以在警告他一番之后,便接受了他的投降。随后,朱元璋授命他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上任,也就是按照广西省左丞的职位给他发工资,人则老老实实呆在南京。
后来,方国珍也算老实,从此呆在南京城里低调做人,也不参与任何与政治有关的事情,再加上当时朱元璋正忙着统一天下,需要表现出心胸开阔的模样以拉拢各方人才,所以方国珍得以一直活到洪武七年,随后因病去世,享年55岁。
方国珍死后,朱元璋将其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他还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他的三个儿子,都在明朝担任重要官职,最后也都是善始善终。从这层意义上说,方国珍的一生,算是拥有一个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酷牛老炜-
在元末风起云涌的起义者中,方国珍的名字不如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等人那么如雷贯耳,但是他却独享一个记录:元末第一个掀起反元大旗的领袖。
方国珍起义后,割据浙东二十余年,游走在各方势力之中,最后得以善终,关键要素有两个。
第一是懂得生存:在反叛与招安之间率做文章,方国珍,浙江人,他的家族世代以贩盐为生。
当时浙东的确百姓民不聊生,民间有句歌谣暗中流传:“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的某个同乡实在活不下去了,入海为匪,朝廷没能平定,方国珍便认识到“天下乱自此始”。赶巧他的一个仇家告他通匪,他便杀死仇家,和兄弟逃亡海上,召集数千人开始打劫元朝的海运皇粮,正式开始了反元之路。
接下来,他与元朝周旋,时叛时附,把造反和招安玩的很溜。
至正九年,朝廷派三万水军揖捕方国珍,兵败。方国珍请命于朝廷,被授为定海尉。
至正十年,方国珍再次反元,攻打温州。
至正十一年,元朝征讨失利再次招降他。
至正十二年,他重新反叛。
至正十四年,方国珍再次接受朝廷招安。
在一次次反叛与招抚之中,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大,官至行省参政,据有庆元、温州、台州之地。
方国珍可谓谙熟懂得生存法则的,由此有个称号:“海精”
不过方国珍的行为在史学家看来便是:反复无信。其实在乱世,反复无常也只是是为了生存。
第二是他格局偏小,缺乏王霸志向——也可以理解为识时务。再一次次反复之间,也使得方国珍太在于生存,目光有些短浅,只想着浙东这一亩三分地,缺乏争夺天下的志向。
这也可以认为是识时务。
至正十五年,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外,方国珍拥有“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算得上一方霸主,有争夺天下的资本。
他身边的谋士劝他主动出击,成就霸业。
但方国珍却认为“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
从事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方国珍的选择是正确的,很识时务。
在朱元璋和张士诚以及和元政府相互争斗之际,方国珍采取观望的态度,立足割据浙东。当朱元璋做大后,他主动遣使纳款降服。
但是朱元璋非要让他纳土归降,对他纳款降服的做法朱元璋也认为是“阴持两端”。
最后朱元璋大军出动,方国珍众叛亲离,逃亡海上不久便不得不奉书乞降。
朱元璋也难得大度一回,接受他的乞降,让他进京,一直到洪武七年在京病逝。
“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这是《明史》中对方国珍的评价,对于第一个起来造反的人,方国珍最后却得好死,连修史者都有些惊讶。
其实,“海精”的绰号就能解释他的为何能善终了。
宛小诺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他是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1367年,他为抵抗和制衡朱元璋的势力,北面通好元将扩廓帖木儿,南面结交福建陈友定。
这一年,朱元璋派遣朱亮祖、汤和、廖永忠等将领,出兵讨伐方国珍,不久他被迫归顺了朱元璋。
明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他在明朝担任了领广西行省左丞的官职,因此能够留居南京。他的余部被收编,而充当船户,隶属于明军各卫所,成为军户。
洪武七年,也就是1374年,56岁的方国珍病死于南京城,也算是寿终正寝。
元末明初,多少英雄豪杰死于非命,为何方国珍能够得以善终呢?主要还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方国珍比较有心机,他没有和朱元璋死磕,如果打不赢,他会马上借机献城归顺当年,他为了避免与朱元璋死磕,曾经请求进献温、台、庆元三郡,并派次子方关作为人质。
朱元璋不仅没接受他的人质,还给予厚赐,将他的儿子安全地送回。又派博士夏煜前去,拜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其弟方国瑛为参知政事,方国珉为枢密分院佥事。
方国珍名义上奉献三郡,实际上也是心存二心,待夏煜到来后,他假装有病,自言年老不能称职,只接受平章印章及诰命,没有立即走马上任。
朱元璋写信劝说:“福基于至诚之心,祸生于反复无常,隗嚣、公孙述两人就可作为前车之鉴。大军一出,就不再是用空话可以解救的了。”
方国珍黔驴技穷了,只能装出一副惊慌害怕的样子去谢罪,并进献一匹鞍上饰有黄金宝物的骏马,朱元璋也没有接受。
不久,苗将蒋英等反叛,杀死胡大海,带着胡大海的首级,投奔方国珍,方国珍拒不接纳,蒋英等便从台州逃往福建,驻守台州的方国璋率军中途拦截,方国璋兵败被杀,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悼祭。
方国珍的堂侄方明善与明军的战端可惜,方国珍与朱元璋的融洽关系,因为一次冲突而恶化。
当时,温州人周宗道,以平阳城来降朱元璋,当时,方国珍的堂侄方明善,正好驻守温州,便派兵去争夺平阳城,朱元璋的参军胡深出兵将其击败,然后攻下瑞安,接着进兵温州。
方国珍这时非常害怕,请求每年供给朱军白金三万两,待攻下杭州时,他会马上献出自己的领地,归附朱元璋,朱元璋因此才下诏,命令胡深暂且撤军返回。
其二、方国珍派儿子奉表乞降,事实上他没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没有帝制自为的野心,而且愿意“自缚”去明朝请罪大明一统天下的局势逐步成熟,但方国珍的领地,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
于是朱元璋攻克平江后,就立马命参政朱亮祖进攻台州,方国瑛迎战不敌,战败逃走了。
朱亮祖又顺势攻克温州。征南将军汤和率大军长驱直入抵达庆元,方国珍只能率部逃亡入海,又被追兵在盘屿打败,其部将大多相继投降了明军。
大将军汤和多次派人,向方国珍说明归顺明朝的各种好处,方国珍最终派儿子奉表乞降:“臣听说天无所不盖,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对人无所不容。臣长期以来蒙受主上的宽待之恩,不敢做出自绝于天地的事,因此一陈愚衷。”
他还说,自己本是庸才一个,遇上多事之秋,不得已才起兵于海岛,没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没有帝制自为的野心。
方国珍把很多战端都归咎于部属,说自己本来遵奉与朱元璋的相关约定,向来不敢妄生枝节。
只因堂侄性情非常暴躁,偷偷挑起衅端,烦劳问罪之师,心里战战兢兢,因此派守军出迎,又恐再生事端,最后才飘浮入海,以躲避大明的兵威。
方国珍卑躬屈膝,为了活命,对朱元璋阿谀奉承,让朱元璋都有点飘飘然方国珍在乞降书中说:朱元璋讨伐他,就类似父亲对于孝子的责罚,如果是轻微的杖责便接受,如果是重杖的话,他便会逃避。
他还说愿意马上自缚去朝廷请罪,又惟恐遭斧钺之诛。
朱元璋看后,觉得方国珍确实非常可怜,便赐信说:“今天你已走投无路,又陈词恳切,我理当信你,此信为诚,将不以前过为过,你不要自起疑心。”
于是朱元璋催促方国珍入朝拜见,当面对他说:“你来得不是太晚了吗?”
方国珍沉默良久,只是顿首拜谢,因此他被授为广西行省左丞,但他只是享食禄,而无任何实际权力。
洪武七年,方国珍才去世,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还亲自为其设祭,也算是得以善终。
综上所述,方国珍是一个比较有心机的人,他没有和朱元璋死磕,如果打不赢,他会马上借机献城归顺。
方国珍又派儿子奉表乞降,事实上他没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没有帝制自为的野心,而且愿意“自缚”去明朝请罪。
所以,最后他被朱元璋授为广西行省左丞,但方国珍只是享食禄,而无任何实际权力。所以才能够得以善终。
hxg2008
方国珍是元末第一个举起反元大旗的起义领袖。甚至比后来在北方掀起巨大声势的红巾军起义还早。后期南方群雄争霸割据,方国珍与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也是重要的角色。但是和其他反元领袖的命运相比,方国珍可谓非常不错,既没有被武力兼并,也没有什么凶险的大战。 在南方局势明朗之后,略带狼狈的投降朱元璋,而且保留了一定的地位。病逝之后,朱元璋还亲自设祭,刘伯温撰写神道碑铭。总体来看是一个元末时期钱俶的人物。
善于腾挪,基本不得罪各方势力方国珍虽然最早举起义旗,但是他始终是割据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等地,顺便控制海运。在他的一生奉行类似吴越钱氏的保境自守的政策,以保证自己在浙江的利益为根本,和各方势力都尽量不发生冲突。
1348年,因为被仇家诬陷通寇,方国珍兄弟干脆杀死仇家,聚集数千人逃亡海上,并且多次击败前来进剿元军。这一时期是方国珍最困难的时期,当时北方的红巾军起义还没有爆发,朱元璋还在当和尚,陈友谅还在作书吏。所幸方国珍面对的元军都不是很强大,方国珍屡屡获胜之后,元朝地方官都害怕且无奈的以官职来招安他。而方国珍也不断的接受招安又进行反叛,反正就是逐渐控制庆元、台州、温州等地。
1351年,北方爆发红巾军起义,极大的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元朝政府的精力也就逐步针对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了。方国珍开始稳稳占据三郡之地,逐步成为割据一方的豪强。但是很快南方也爆发了许多反元起义,逐步形成了南方徐寿辉(陈友谅)、郭子兴(朱元璋)、张士诚和方国珍等相互混战割据的局面。
从1348年起兵到1367年归降朱元璋。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方国珍很少参与各方势力的混战。尤其是和陈友谅、朱元璋等实力强大的对手都刻意保持良好的关系。较为有名的争斗还是早期和张士诚发生了一些战争。到后来他基本不参与各方争斗,甚至和元朝都保持一定的交往,他接受元朝政府的封官,然后通过海运往大都运送粮食。直到朱元璋逐步扫灭群雄,他才无奈投降归顺。
由此可知,方国珍能得到善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善于腾挪,基本不得罪各方势力。因此也就为了日后面对真正的胜利者保留了一些善缘。
胸无大志,没有成为“出头鸟”作为起兵最早的方国珍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胸无大志”。他在起兵之初特别是对张士诚的战争中获胜之后,一度有希望进一步拓展地盘,进一步扩充实力。但是方国珍似乎天生不喜欢出头,得到庆元、温州、台州三郡之地后,就安于固守。
根据《明史》记载,曾经有一位叫张子善的人劝说方国珍溯江而上,窥视江东,北夺青、徐、辽海。这是一个颇具野心的计划,但是方国珍却直接了当的说:“我志不及此”,就谢绝了这一提议。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之后。方国珍第一个开始向朱元璋表示善意和顺从,派使者送去黄金和其他物品。随后在朱元璋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苦战之时,方国珍也没有落井下石予以痛击。假如方国珍有一定的野心,他要么就应该与朱元璋结盟攻击陈友谅和张士诚,要么就和陈、张二人一起围攻朱元璋,总之参与混战才能有机会扩充势力,虽然这样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是方国珍仿佛很满足于割据三郡,对参与争霸的事情毫无兴趣。
当然这种胸无大志的行为最终为他带来较为良好的结局。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对屡屡耍小聪明的方国珍还是比较宽容的。在方国珍被朱元璋击败,率部重新逃入海上之时,实际上方国珍手上已经没有了谈判的筹码,但是他写信给朱元璋乞降,朱元璋仍旧接受他的投降,并保全他的性命和给予官职。
由此可知,方国珍虽然起兵最早,但是他胸无大志,没有扫灭群雄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始终满足于割据三郡之地。再加上他很早就向朱元璋表示了归顺和善意,每年也进献一定的财物给朱元璋,最重要的是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和张士诚苦战之时,方国珍没有落井下石参与围攻。这就导致了朱元璋始终对方国珍保留了善意,最终即使失去了一切谈判的筹码,仍然得以保全了性命得到了善终。katherineh
不得不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就看谁拥有善恶的最后解释权了。
方国珍善恶与否的解释权当然在朱元璋手中了。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最恨张士诚,朱元璋曾经和手下总结经验说:
“群雄之中,张士诚、陈友谅最强大,张士诚地方富庶,陈友谅军力雄厚,我都不如,只靠不乱杀百姓,说话算话刻苦做事,和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成功。咱们开头夹在他们之间,离张士诚尤其近,有人说先打张士诚,我说不行,陈友谅志骄,张士诚器小,志骄的好生事,器小的没长远打算,所以我们打了陈友谅,张士诚果然不出平江(苏州)一步。“
陈友谅被灭之后,张士诚又干了什么呢?
死守!
城破之后又打巷战,折了朱元璋不少兵马,被俘后押送应天府,见了朱元璋为了表示不服气,一言不发,李善长问话被他骂了一顿,朱元璋气急才乱棍打死了他。
真是死犟!油盐不进。
反观方国珍呢!在和陈友谅与张士诚大战之前,朱元璋亲率大军先打下了婺州,到了方国珍的边境线。
方国珍自知力量弱小,派使臣带着金银绸缎粮秣送上了降书,表示甘受节制,还愿意献出温州、台州、庆元三郡地盘以及一个儿子作为质子,只是不能奉龙凤年号,也就是说只能归顺不能投降。
朱元璋不同意,降便降!打便打!哪有降一半的?方国珍解释说:“我献三郡,为的是百姓免受刀兵,如果您现在派兵来,我马上献上城池,但我如果奉了龙凤年号,等于昭告天下我方国珍投降了您,那,这里所有的地盘都属于您了,张士诚和陈友定(非陈友谅)也都是我邻居,他们听说了,一定会来抢地盘,到时候可就是他们两家联合打您一家了。而我这里先奉着至正年号,他们可找不出罪名来攻。当然了,您如果一定让我奉龙凤年号,也不是不可,请您分重兵来守我的地盘,我甘愿去应天府听命,那怕一身一生不做官。“
朱元璋听了汇报,连连点头,“嗯,方国珍这小子倒是个好人,替我考虑,怕我树敌太多,替我省兵,好,我就先去打张士诚罢了,先让方国珍守着这里吧!”
方国珍是清醒的,只归顺不投降对朱元璋好处更大。可以说,方国珍只此一善,终得善终。后来在朱元璋和张士诚陈友谅的战斗中,方国珍对朱元璋也是继续输粮纳贡,支援不绝,虽然他同时也在向大元纳贡,但是此时的他做的是元朝的官,是应该的。
后来朱元璋打下了杭州之后,方国珍还要观望,暗中联系了元将扩廓帖木儿和陈友定,准备再撑上一段时间。
但方国珍始终是清醒的,明白朱元璋天下无敌,始终没敢主动去进攻朱元璋。
但朱元璋等不及了,派朱亮祖军进台州、温州,汤和大军直驱占了庆元,方国珍逃入海中,投降!前后只有三个月,可以说没怎么抵抗。
重点在于方国珍的投降书,他说:臣听说天无所不盖,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对人无所不容。臣长期以来蒙受主上的宽待之恩,不敢做出自绝于天地的事,因此一陈愚衷。臣本是庸才一个,遇上这多事之秋,起兵于海岛,没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没有帝制自为的野心。当主上率军浩浩荡荡到达婺州时,愚臣马上派儿子前去侍奉,就已经知道主上会有今天,我将如依日月之余光,望雨露之余润。而主上推诚布公,派我驻守乡郡,就像以前吴越一样。臣遵奉条约,不敢妄生枝节。只因堂侄性情暴躁,偷偷挑起衅端,烦劳问罪之师,我心里战战兢兢,因此派守军出迎。然而最后还是飘浮入海,为什么呢。孝子对于父亲的责罚,如果是轻微的杖责便接受,如果是重杖的话便会逃避,臣的事情就与这种情况相类似。我想马上自缚去朝廷请罪,又惟恐遭斧钺之诛,假使天下后世不知道臣得罪你有多深,将会说主上之心不能容臣,这岂不会连累天地之大德吗?
咦。
方国珍把他和朱元璋的关系比作了父子,把他们的战争比作了父亲打儿子。是不是有点恶心了?不,朱元璋很受用,朱元璋回信说:“我理当以你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你不要自起疑心(回来吧)。”
他认为方国珍在真正的事实上说的全是实诚话,方国珍一直以来确实没有进攻过他朱元璋,一直都认定朱元璋会最后胜利,只是最后朱元璋大军进浙江实在势大,他是怕死才逃跑的。所谓“孝子对于父亲的责罚,如果是轻微的杖责便接受,如果是重杖的话便会逃避。”
方国珍见到朱元璋之后,朱元璋只责怪了一句话“你来的是不是太晚了?”
麽wu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6年),盐枭方国珍聚众海上起事,是元末群雄中第一个扯旗造反之人,到西吴元年(1366年)投降朱元璋,称霸浙东二十年。
浙江台州黄岩临海,人多地少,无田可耕的农民只好冒险下海,靠海吃饭,有打鱼晒盐的,有走私贩私的,有漂洋过海异域求生的,多数人的营生都和海洋有关,在陆上讨生活的反而不多。
史载,方国珍兄弟四个,其他三人为 :国璋、国瑛、国珉,方家世世代代从事海上营生,靠贩卖私盐为生。方国珍是黄岩有名的土豪,身材高大,仪表威猛,膂力过人,健步如飞。
至正初年,浙东沿海海盗猖獗,劫掠商民,袭击官船,气焰嚣张。
有一股海盗抢了运官粮的漕船,杀了监押官,地方官迫于压力,千方百计缉捕盗寇,扰动很大。
有仇家向官府告发方氏兄弟私通海盗,抢劫皇粮,与贼坐地分赃,方国珍一怒之下,杀了仇家,带领全家与邻里恶少年逃入茫茫大海中,聚集了数千人,四处劫掠。
元廷发兵围剿,方国珍挫败官军,俘杀将官。之后,他接受朝廷招安,被封为定海尉。不久璇而复叛,屡破元军,俘虏元朝大将,动静越闹越大,随后再次接受招安得做高官。如此时降时叛,反反复复好几次,每反复一次,就晋升一次官职。
方国珍出身盐枭,生性狡黠,机警善变,但运气一直不错。
到至正十七年,他屡叛屡降不知几番,却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元浙东行省参知政事兼海道运粮万户。他率部讨伐盘踞东吴的张士诚,七战七捷,逼迫张士诚降元。
他以庆元(浙江西南,闽浙交界处) 为根据地,下辖温州、台州,基本上浙东沿海一带都是他家地盘,拥有水军战船千艘,控制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兄弟子侄全都做了元朝官员,他本无雄心壮志,早已心满意足,只想守住这份基业,永保家族富贵。
朱元璋攻取婺州(浙江金华)后,和方国珍毗邻而望。方氏地盘逼仄,兵力弱小,而且强邻环伺,个个虎视眈眈,北有张士诚,南有陈有定,他和这两家都交过手,关系不太融洽,见元璋兵多将广,气势正盛,害怕被其吞并,于是派使臣向元璋送上厚礼,表示愿意接受龙凤官诰,还口头答应愿意献出三郡,唯一不肯尊奉龙凤政权的年号。
朱元璋多次派人去庆元呵责国珍,国珍推脱道:“当初答应献三郡,是为保地方百姓免遭兵燹之灾,请您多发兵马来守,我定交还城池......” 。
“......若我遽(仓猝)奉正朔(指奉龙凤年号),张士诚 、陈有定必来攻,若援军不能及时赶到,情况就危险了。不如仍旧以至正(元朝年号)为名,张、陈就找不到借口攻伐。如果非要我奉龙凤年号,您必须多派人马前来助守,待大军一到,我立刻就将三郡交给您。我情愿领兄弟子侄到应天(今南京)听命,做不做官无所谓,以报元朝恩德 ”。
朱元璋是何等精细之人,岂能听不出国珍弦外之音?他冷笑道:“也好,且将三郡放在那里。等我攻取平江(今苏州,张士诚老巢),那是他再要奉正朔(指龙凤政权)也就晚了” 。
方国珍依旧打着商人的算盘:一面向西吴(朱元璋称吴王)纳贡,一面为元朝转运粮草,脚踩两只船,审时度势,左右摇摆。
朱元璋率领西吴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东吴(不是三国东吴,元末张士诚称吴王,与朱元璋一东一西),很快攻克杭州,方国珍这才感到恐惧,于是派人北联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南通陈有定,打算与其结为犄角之势,共同抵御西吴的进攻。他算盘打得很精,还盘算万一南北两头的盟友都靠不住,或不是元璋对手,自己麾下还有近千艘大海船,到时见情势不对,大可以满载金银财宝,携家投奔怒海,找一个域外之国安身立命,何愁下半辈子没有荣华富贵?
打定主意后,他一面观望局势,一面搜集珍宝,打点行装,整饬船只,随时准备逃奔大海。
1366年9月,元璋麾下猛将朱亮祖率军攻占台州、温州,汤和率军直捣庆元,方国珍无力抵御,乘船逃入海中,逃到盘屿时又被廖永忠指挥的水军追上并击败。
方国珍走投无路,只好跪地哀求投降。朱元璋从发动进攻到大获全胜,前后只用了三个多月。
这一年,小明王韩林儿已被西吴大将廖永忠溺死在瓜步江中,龙凤年号也被废黜,大元也在苟延残喘,至正年号更不能用。朱元璋见东吴已被围困万千重,张士诚已是瓮中之鳖,便下令改这年为吴元年。
方国珍投降西吴后,元璋揶揄他道:“你来的岂不是太晚了吗”?话虽如此,但却没有亏待他,一直好好赡养着,直到明朝建立。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封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俸禄不必赴任,留居京师(今南京)。方氏余部被收编为船户,打散编入各卫所。洪武七年(1374)5月8日,一代枭雄方国珍病逝,葬于南京城东二十里之玉山。朱元璋亲自为其主持祭祀,大学士宋濂为其篡写神道碑。元末大乱,方国珍率先扯旗举事,一生屡降屡叛,反复无常,最后又乞降元璋,竟奇迹般得以善终,也算是福大命大了。《明史》如此评价他:“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 。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