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司马懿明明知道诸葛亮在唱空城计,还要故意放走他,是出于什么考虑?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知道自己在唱空城计,也知道司马懿会放走自己,为什么这样说?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小城风景1988

小城风景1988

我是英语万能王,我来回答问题。

对于你提出为什么说司马懿明明知道诸葛亮在唱空城计,还要故意放走他,是出于什么考虑的问题,给予你一些分析建议供你参考。

“空城计”的故事是源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空城计”则是中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的其中一计。“空城计”指的是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最著名的“空城计”当属《三国演义》最为经典。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追击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随后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诸葛亮等人早已离去,最终大胜司马懿。

那么,司马懿明明知道诸葛亮在唱空城计,为什么还要故意放走他?是出于什么目的?

笔者认为司马懿确实有要故意放走诸葛亮的嫌疑,为什么这么说呢?

司马懿与诸葛亮都属于足智多谋的人,可以说两人是旗鼓相当。最初诸葛亮为了能够顺利北伐战胜魏国,则利用了反间计说司马懿有反叛之心,借魏主曹睿之手把司马懿匾为宿民。之后,魏军在没有司马懿的领导下,多次与蜀国交战都大败,最终蜀国大军直逼魏国首都洛阳。

紧急情况之下,魏主曹睿希望能够保住魏国,于是再次请求司马懿出山带兵战蜀。然而,司马懿也并未忘记自己的最初的抱负和梦想,官复原职后带领魏国几十万大军抗击以诸葛亮为首的蜀军。在司马懿成功占领街亭之后,带领大军紧追蜀军直逼西城。而当司马懿大军到达西城时,只见诸葛亮一人在城楼上弹琴,并未见到一兵一卒。

而正当司马懿的两个儿子说要活捉诸葛亮时,则被司马懿给拦住了。司马懿说诸葛亮用兵一向谨慎,不可妄动!但实际上,司马懿听诸葛亮弹琴的声音中,同时也想到了自己。如果此时司马懿真的把诸葛亮等人杀了,也就意味着他自己的前途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

因为魏主曹睿最害怕两大敌人,一个就是蜀国的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司马懿。深知司马懿有反叛之心,迟早会取代魏主。所以,魏主曹睿先利用司马懿杀掉诸葛亮,等诸葛亮一死,司马懿利用的价值也就没了,魏主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下一个必杀的人就是司马懿。

所以,当司马懿听到诸葛亮弹琴故作此态时,也就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一旦诸葛亮死了,他自己的命未来也不保。于是,司马懿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和未来有机会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和梦想,就故意放走诸葛亮等人。这样一来,司马懿就可以继续和诸葛亮周旋,为未来取代魏主创造有利时机。

综上所述,根据以上笔者的分析,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司马懿明明知道诸葛亮在唱空城计,还故意放走他的用意和目的了。足以看出司马懿是更加的老谋深算与足智多谋,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懿最终能够实现统一魏蜀吴三国而建立晋国的原因之一吧!



小喆

小喆

上有兔死狗烹之意,

下应以养寇自重。

各方关系,利益都是相互的。

rinusff

rinusff

如甲杀了诸葛亮曹操就没对手了,司马懿的用处也就小了,曹操的疑心病重,当然司马懿就很可能成了刀下鬼。

xiyusky

xiyusky

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里说出来的,那我们就只能以三国演义这本书来推敲了。

诸葛亮被迫摆出空城计。当司马懿的前军哨将此告知司马懿时,他笑而不信。然后他自己去看,看毕大疑,命军速退。其子却是看出此乃诸葛亮无军,故做此态。

但此时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此必是计。于是退军。

司马懿是唯一一个能够与诸葛亮抗衡的人,都会用兵,二人思维必定极度相似。所以,司马懿如果不敢用的计谋,他是不会推断诸葛亮就敢用的。何况他知道诸葛亮谨慎而不弄险了。

对于一个统领全军的主帅,敢于如此冒险,这对于同样是主帅的司马懿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绝不敢相信这是空城计。

主帅对事情的判断,是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由其主帅的位置所决定的。

所以司马懿是真的相信诸葛亮在钓他。

有人说司马懿是故意留着诸葛亮这个对手而让自己在魏国的位置举足轻重。

其实,司马懿这样地位的人,是绝不会以丢其脸皮的方式而故意放走诸葛亮的。被一座空城吓走,今后能不被人笑话吗?

司马懿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暗中“帮助”诸葛亮而不被别人发觉,何必以自毁名声的方法呢。

再说了,空城计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此时司马懿刚刚从被怀疑、排挤的位置提起来,只是一个地区的军事首长,其在魏国的地位还不是太稳固,他还不是大家眼中对抗诸葛亮的不可替代的中流砥柱。

所以,对于司马懿来说,此时抓住诸葛亮而得到的利益,应该比留住诸葛亮大。

综上所述,司马懿确实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木子可恶

木子可恶

在编者看来,当时司马懿放走诸葛亮,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狡兔死,走狗烹,只有放走了诸葛亮,司马懿才能继续率领大军在外,摆脱魏主的控制。魏国在面对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时,曾反复启用司马懿。这就说明当时的司马懿是不被魏主所信任的,当时的魏主在刻意打压雪藏着司马懿,只有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魏主才会拿出司马懿用一用。一旦魏国外在的威胁不存在了,那么魏主必然不会留下自己所不信任的司马懿。咱们来看看空城计的几处细节。

首先,当时司马懿的麾下有十五万大军,而诸葛亮这边却只有两千多人。司马懿不敢攻城,是担心中了诸葛亮的埋伏。那他为什么不派人进城去探明究竟呢?其次,当时司马懿亲率大军来到城下,眼见诸葛亮高坐于城楼之上,气度从容。肉眼都能看见诸葛亮了,说明二人之间的距离不会太远,司马懿为何不让军中的神射手射诸葛亮一箭呢?即使城中有埋伏,诸葛亮死了蜀军不也会大乱吗?

再次,司马懿认为城中有诸葛亮设下的伏兵,但明面上也是司马懿在人数上占优啊。司马懿为何不围城一段时间呢?最后,曹军探马探明西城外的情况后,立即将情况禀报给了司马懿。当时率大军疾驰而来的司马懿,先是笑了笑随后又下令三军止步。随后司马懿又告诉儿子司马昭:诸葛亮恐怕在城中设下了伏兵。而司马昭却回答司马懿道: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不曾用险计。

司马昭的言外之意便是:城里应该没有伏兵呀?但“空城计”,又很不符合诸葛亮,一贯谨慎的行事作风?这就说明司马昭都已经看出诸葛亮在虚张声势了,难道司马懿会看不出来?最终沉思良久的司马懿,下令三军撤退。这时司马懿身边的人却又提出了疑问,何不派人进城去试探一番虚实?司马懿当即怒道:汝辈岂知?宜速退。这就说明当时的司马懿,是不允许手下人质疑自己撤退命令的,他怕攻城会发生变数。这一变数就是蜀军失去诸葛亮。当时另一边的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诸葛亮先是让两名童子,打开城门清扫城门前的尘土,随后他自己在城楼上抚琴给司马懿听。

诸葛亮在用琴声向司马懿表达着什么意思呢?咱俩可是战场知音,不应该在此刻决一生死呀!占尽优势的司马懿之所以会放诸葛亮一马,其实和当时的大背景有关。此时正是诸葛亮第一次主持北伐,马谡刚刚在街亭兵败。而司马懿也是刚刚领魏主之命,率军前来支援曹真。

被曹家雪藏多年的司马懿,会希望战事尽早结束吗?自己捉了诸葛亮,战事很快结束,司马懿会不会再次被魏主雪藏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此时张郃已经解了陇右之困,作为不被魏主信任的臣子,司马懿急需要去做的事,是为自己谋利。诸葛亮活着,司马懿以后还有领兵外出的机会。随之有了活动空间的司马懿,才能为自己家族谋划。

司马懿在临终之际曾有过一番感叹:我在魏国做官多年,人皆称我心怀异志。对此我总是感到十分惊骇,行事越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说明司马懿一直被魏主防备,打压着。诸葛亮活着,司马懿才能有摆脱魏主控制的机会。纵观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数次相斗,只有一次诸葛亮对司马懿下了狠手。那次便是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的,上方谷之战。当时的诸葛亮已经老迈,自感时日无多的他,终于对司马懿下了狠手。

司马懿和诸葛亮彼此都是希望对方存在的。因为诸葛亮活着,司马懿能外出接触兵权。司马懿活着领兵会被魏主所猜忌,这位老对手的用兵方式也是诸葛亮也是十分熟悉的。上方谷一场大火拯救了司马懿,让诸葛亮感叹蜀国时运不济并吐了血。但当时曹军士气低迷,诸葛亮何不乘胜追击?大火虽然熄灭了,诸葛亮也可以命人放箭,射杀了司马懿呀?与其说诸葛亮是在感叹蜀国时运不济,不如说他是在感叹自己时日无多。终于对司马懿下了死手的诸葛亮,是想趁着自己还活着,一战竟全功。自己多年培养的对手,是魏主多年的依赖。上方谷之战,诸葛亮所求的不只是杀了司马懿,他还要劫灭曹军主力。这样诸葛亮才能借势攻破魏主的心理防线,让蜀国吞掉魏国。

清香color

清香color

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司马懿是怎样一个人?

司马懿像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司马懿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历史人物对其评价也是非常之高。

曹操像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司马光:“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

罗贯中:“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毛主席:“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认为曹操攻下张鲁以后应该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进攻四川;评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司马懿的战功赫赫。

辅政平乱、擒斩孟达、抗蜀北伐、对阵五丈原、平定辽东、明帝托孤、退敌征吴、诛灭曹爽。从这些历史轨迹里面可见司马懿是一个谋略能力高超。

他也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也是很会揣摩他人心思的人。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计掾。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可以说司马懿对人心的揣摩是达到了化境,熬走了曹操,熬走了曹丕,迎来了曹睿。这是个非常牛逼的人。人们都说伴君如伴虎,他却伴了三只老虎。特别是曹操这只多疑的老虎,还能在他的注释下安然度过可见其人对君王之心的了解。

假如此次把诸葛孔明消灭掉了,那么对魏国来说没有强敌了。那么司马懿对魏国来可利用的价值就不高了。那么也就意味着他要被抛弃,正式成为弃子!像他这么老谋深算的人,怎么可能让自己处于这种处境呢。

将军是打天下的人!无仗可打,将军就是无用武之地啊。

Mingsoong

Mingsoong

出于司马懿怕走韩信十面埋伏,杀了西楚霸王后,兔死狗烹的下场。

chenchenzhaoshi

chenchenzhaoshi

司马懿老谋深算,不仅深知因为自己功高震主,已经身陷被曹氏权贵猜忌的险境,而且也明白养寇自重的道理!

如果可以这样分析,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司马懿会放过诸葛亮,自甘放弃一举擒获宿敌的千载良机了。

自古以来凡是功高震主的良将,大多都无法得其善终!远有越王句践杀害功臣文种之事,近有汉高祖刘邦杀害准备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以及剿杀淮南王英布之事。

司马懿又岂能不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功藏”的血泪教训?因此,只有让令魏国君臣头痛的诸葛亮活着,才能使曹魏权贵不得不倚重他司马懿!

否则,今天司马懿把诸葛亮擒获并杀害了,明天就可能轮到他司马懿靠边站,甚至可能因被人构陷而家破人亡!

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明明知道诸葛亮在装神弄鬼,但却一不戳破,二不趁虚攻入西城擒获诸葛亮的原因。

superbabytu

superbabytu

这个问题很有讨论意义,首先诸葛孔明上演的空城计三国志并没有记载,当然没记载不代表没发生,历史这是人写的,三国演义对这段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还是非常精彩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次时间发生的背景!空城计发生在诸葛二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后!这里咱们不细讲,主要讲一下曹魏方面的情况!

曹丕对司马懿不是很放心,一直让其赋闲在家,他和他的两个儿子韬光养晦,表现的很顺从,曹丕死后,托孤与他,他也表现的尽职尽责!诸葛北伐才让司马懿重新获得兵权,总督雍、凉各处兵马!正是因为如此司马懿才对兵权有着无比的渴望和珍惜!对曹魏政权的忠心也荡然无存!

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司马懿生长在世家大族的家庭,这样的案例读过很多,也见过很多,他是一个极度聪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轻松能杀死诸葛的机会他不会放过,只能说他是故意的!

看到空城计的背景,我们就很好理解他的这种养寇自重心理!只要有诸葛亮这样的强大敌人在,他就不会丢失兵权,有个权利就能培养自己的势力,后来他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也为他后来政变提供了基础,也使得后代晋代魏能够成功!

所以司马懿要假装上当,放走诸葛亮!这样就可以利益最大化,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利息为先的现实主义者!

花散雨

花散雨

其实,看过几遍《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在二人交手中,每次看起来都是诸葛亮妙计连连,把司马懿玩的团团转,可结果都是诸葛亮不得不撤回蜀国,这说明诸葛亮已经在司马懿的掌控中了。

马謖不是庸才,街亭失手,是诸葛亮布局错误,战略错误造成的。街亭是主战场,应该由诸葛亮自己亲自率大军驻守,再调动其余几路人马随时策应,都还不一定能打赢的仗,那么重要的一个地方,你让马谡带那点人马去驻守。简直开玩笑,太拿司马懿不当数了。如果认为马谡守不住街亭,是庸才。哪你认为谁可以守住街亭呢?其实蜀国也没什么人了,包括诸葛亮自己,都不一定行。可惜让马谡背了个千年的黑锅。其实,司马懿真正的敌人不是诸葛亮,而是魏国内部政权,如果不是诸葛亮的出兵,司马懿都没有机会出来,诸葛亮就是他的贵人。是诸葛亮打乱了魏国的计划,把司马懿给放出来了。诸葛亮的计策,凭司马懿的智慧,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不放过诸葛亮,蜀国输了,司马懿又要被装进笼子里看着,而诸葛亮存在,魏国就不敢难为司马懿,随时要用到他。为生存的需要,他必须放走诸葛亮!

一颗陶子。

一颗陶子。

司马懿是个聪明而有分寸的人,被流放时几乎丢了性命。他带着两个儿子在宛城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密切关注着时局。那个时间他真是希望诸葛亮多打胜仗,曹魏才会想起他。最好诸葛亮把曹真擒住了,或者杀死了,他一出来就可以独掌兵权。

机会来了,曹睿终于央他出山了,但曹真死期未到,他还只能屈居曹真之下。

他一出来就是要带功来的,首先杀死孟达收了上庸,已经震惊了朝野。曹真开始嫉妒了,郭淮给筹谋着准备抢功。

司马懿真是有命运,碰上了马謖这个庸才,街亭又让他占了便宜。这时郭淮出现了,司马懿赶紧让一份功给他和曹真,让他们占领了诸葛亮主动放弃的几个小城。西城也是诸葛亮要主动放弃的,只是街亭丢失的太突然了,撤兵都来不及了。司马懿赶来了,司马懿明知诸葛亮在凶险之中,拿下诸葛亮也很容易,但他佯装判断失误放了诸葛亮一码。杀了孟达,攻下街亭的功劳都耍曹真分一半,弄不好全是曹真的,人家是主帅,又是宗室。杀了诸葛亮又是给曹真做嫁衣裳,他赶紧收了脚步。再从长远看,没了诸葛亮,他也没了作用。曹真安逸地掌着兵权,给他个闲散的官儿,熬死他,这是最好的结局。要不然,找个茬子杀了他极有可能。所以把诸葛亮当成自已的砝码留养他,这是唯一的选择。

司马懿至今的漫长历史中,有一个人把司马懿这招学到了家,而且发挥的比他还好。这个人就是袁世凱,武昌起义了,清政府派袁世凱去进攻,打了几个胜仗以后,袁世凯完全可以拿下武昌,他不打了。袁世凯开始向清政府讨价还价,这样讨着拖着,最后养肥了的还是袁世凱,清皇帝逊位了,袁世凯当了民国大总统。

褚宝宝!

褚宝宝!

您这个问题问的好,老乔觉得这就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咱们接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高明?高明在哪里?


空城计是个故事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诸葛亮这个人,被罗贯中写的神乎其神,尤其在演义中圈粉无数,其实从晋代开始,就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可谓魅力四射,粉丝如云。

当时就有一位郭冲先生,就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感觉大家对诸葛亮的崇拜还不够,于是“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其中第三件事就是“空城计”,但是被裴松之在《三国志》作注的时候驳回。

驳回空城计的证据:

第一,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就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一队侦察兵进去看看,行不行?

第二,司马懿“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鞠”,既然肉眼可以看见,那距离应该不算太远,对不对?

足可以派一个神箭手把诸葛亮射下城楼,来他个“擒贼先擒王”行不行?《三国演义》里说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难道十五万大军也找不到一个神箭手!

第三,按照三国演艺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十五万人,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总之是敌众我寡,那么,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围而不打,十五万大军的消耗更大,但依演艺来看,司马懿进攻阳平也是有预谋和战略部署的,不可能长途作战不准备粮草。



故事就是故事,既然真假我们也已经通过历史证实了,咱们接下来就通过这个故事说一说司马懿。

老乔之前就说了,放走诸葛亮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咱们就依照演义情节谈一谈高明在哪里?



司马懿用三件事保护诸葛亮

第一件事是魏军的哨兵到了西城城下,见如此情况,都不敢轻易前进,回来禀告司马懿,司马懿的反应非常耐人寻味。原著对他的反应用了四个字,即:“笑而不信。”

老乔觉得如果他不信,那么他应该带着卫队前进才对,但是他却没有,不但没去还停了部队前进的步伐,司马懿“遂止住三军”,自己骑着马往行,然后远远观望。


第二件事剧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司马昭的几句话,司马昭点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不过是“故作姿态”,也就是说司马昭都能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有问题的,那么其他将领也一定能看出来,既然如此,完完全全可以派一支队伍试探一波,但是司马懿没有,他怕真的把诸葛亮捉了。于是他说了“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第三件事就是急忙退军了。不过司马懿的退军也是很令人生疑问的,就算诸葛亮空城计是真的,但是以司马懿所统领十五万大军,完全没必要急急忙忙的退兵。可是司马懿却这样做了,他说若要攻城,中计,“汝辈岂知?宜速退。



现在我们想一想,其实“速退”大可不必,但却速退,其中的意思是怕呆的太久了,众将士看出空城计的破绽,加一句速退,也故意来提醒士兵这是诸葛亮计。

琴艺交心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司马懿为什么保护诸葛亮,这一似乎耐人寻味……



其实高手对决,不是看表面,而是看内在规律,正如俗话所言,听话要听音。

倘若司马懿是一个粗鲁之将,估计早就派人冲进去了,还听什么曲……,但司马懿不是。

因此,正因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故此,才用琴声这种高雅的方式对其进行交流。

诸葛亮在琴中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以诸葛亮平生所长来看,谈的必然是政治,而不是打仗。

政治?对,只有政治才是司马懿所顾忌的,诸葛亮用琴声对司马懿传达了两个意思:



第一,司马懿历来为曹魏君主所忌惮,曹操就开始,如今曹睿虽受重用,但依然对他有防备心。

第二,司马懿的处境比我这空城更危险,倘若蜀国不断北伐,那么魏国则必须重用司马懿领军出战,如果司马懿破空城杀了诸葛亮,则司马懿的价值就没有了,怕是离死期也不远。

以司马懿的智慧岂能听不出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呢!留着诸葛亮,就等于留着自己的救命稻草,诸葛亮在司马懿才能继续带兵,而且还可以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结语】

诸葛亮的空城计,从表面上看,是诸葛亮的胜利,是诸葛亮智慧的一次闪光点。但是从内在看,真正的赢家却是司马懿,司马懿借救诸葛亮以实现自救和自强,不但成为曹魏的噩梦,也成为蜀国的噩梦,实际更是魏蜀吴的噩梦,这就是司马懿最高明的地方。

事实证明从诸葛亮北伐之后,司马懿对魏国军队对渗透越来越重,威望越来越高,可以说,是诸葛亮成就了司马懿。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



很多事情也都是老乔的猜测和分析,也不能见到古人问一问,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说实话,哈哈哈哈。

YiyingFan

YiyingFan

原因一: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从来用兵谨慎,不会弄险。又听诸葛亮琴音不乱,怕有埋伏所以退兵,

原因二:

魏王最怕的是诸葛亮,并怀疑司马懿有反叛之心。魏王想利用司马懿杀了诸葛亮之后,再杀死司马懿。所以司马懿一想:我如果杀死了诸葛亮我就没有利用价值了,魏王就会杀掉我,所以他放了诸葛亮。

茉截儿

茉截儿

司马懿放走诸葛亮是出于自保的考虑!

当年,曹操觉得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不可能久居人下,若是掌了兵权,必定对曹家社稷有害,于是就想杀他!亏得曹丕力保,司马懿也一直兢兢业业工作,曹操也就放下了这片心思;

只是在临死时嘱咐曹丕:“司马懿鹰视狼顾,将来必定干涉咱们的家事,不可让他长久掌握兵权”

曹丕死后,曹睿即位,对司马懿的控制更加严密!曹魏三代皇帝对司马懿的猜忌,让司马懿时时刻刻学会低调自保!

每次诸葛亮攻击曹魏的时候,司马懿就会被启用,因为其他人抵挡不住;诸葛亮一退军,司马懿就被卸了兵权!试想,如果诸葛亮死了,曹魏还会留着司马懿吗?

家里没了老鼠,谁还养捉老鼠的猫啊!



分享知识,手有余香!欢迎转发、点赞,喜欢的请点击“关注”@天晴爱睡觉

Gian

Gia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