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政权会不会统一三国?

提到的作品

[作品]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完整地记录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历史,共计3249卷,约4200万字。清代钦定为“正史”,堪称为清代以前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及充分利用“二十四史”中蕴含...

中华书局编辑部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壞簲芞

壞簲芞

司马懿不反,曹魏照样能统一三国。

我们研究历史往往陷入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之中,过分夸大个人在历史之中的作用,这是《二十四史》所倡导的帝王将相历史一样,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思想还在原地踏步。

可以这样反问一下,如果司马懿控制蜀国,能不能统一三国?诸葛亮如果一直活到司马懿掌权时代,三国的历史又会有怎样的发展?诸葛亮掌控蜀国没有办法进军中原,司马懿掌控蜀国也比诸葛亮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司马懿不反,曹魏照样能统一三国,至于统一三国的时间可能短一些、也可能长一些,总归能统一三国。(三国241年形势图,东吴的经济中心处于和曹魏结界地带,其他地区属于半开发地区,蜀汉只有益州一地)

司马懿站在曹操的肩膀上统一三国,没有曹操何来司马懿的成就?

在晋书.宣帝纪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而且大家都非常熟悉,也即是“三马同槽”的典故。

魏武(曹操)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这个典故记载曹操对司马懿不放心,有“狼顾之相”,并且梦到“三马同槽”,嘱咐曹丕要小心司马懿。这一典故中已经点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实,司马懿最后反叛接手的是曹魏的大盘,只不过处理了一部分反对派官员,曹魏的整体实力并没有多大损失。

如果司马懿没有接手曹魏的大盘,而是接手蜀汉或者吴国的大盘,司马懿能统一天下吗?我看那就是一个笑话了。司马懿首先接手了最有可能统一三国的魏国的实际权力,这是统一三国的根本所在,而司马懿的个人才能在其次,不能本末倒置。(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剧照,三马同槽典故说明了一个事实,司马懿接受了曹魏的大盘)

三国后期综合实力对比。

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奠定了曹魏雄厚的国家实力,这是曹魏统一的根本所在。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综合实力对比如下:

一、权力构成对比。

曹魏是沿袭了东汉中央政府的做法,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基本消除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然后统一按照中央集权的做法统治各地,形成稳固的中央统治集团,有大国气象。

蜀汉政权则是有五大股政治军事实力集团组成,故旧集团、荆州集团、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和新投降就谈集团。故旧集团以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等组成,荆州集团则是以诸葛亮为首,益州集团则是四川本地集团,以黄权等为首;东州集团则是刘璋的老部下,以李严、法正等为首;新投降集团则是以马超、马岱、姜维等西凉人士为首。

益州集团保守,东州集团分裂,其余三个集团主张北伐,中央集权统治未能贯彻到位,政权内部处于割裂状态,政见不一,后主刘禅后期不思进取也是各个集团角力的结果。

东吴这一政权也是分派系的,孙权是一个外来人的政权,主要依靠江南世家大族的支持才得以稳固。赤壁之战之时,东吴分成鲜明的两派就可见一斑了,主战派和投降派各占半壁江山。赤壁之战胜利后,投降派也没有受到多大的打击,因孙权还要依靠这些本地世家大族支撑局面。

从三国权力构成对比来看,蜀汉政权权利集团小而杂,东吴是两派杂糅,只有曹魏形成了鲜明的中央集权,对于发挥国家综合实力来看,曹魏独占鳌头,有利于统一大业。

二、疆域和经济实力对比。

曹魏占据了淮河流域以北的传统中原地区,有十州之地,包含现在的江苏、安徽、湖北一部,河南、山东、河北、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各一部。

蜀汉仅仅有一个益州,包含现在陕西的南部汉中地区,四川、重庆,其他如贵州、云南等地都是虚名,看似占据,但开发程度非常低,没有多少人口和财富收益。

东吴完整占据的是交州,扬州、荆州和曹魏分占,东吴的疆域看似很广阔,其实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却是和曹魏分占的荆州和扬州。其他地区广阔,人烟稀少,开发程度非常低。

曹魏占据的地区人口、经济发展都非常充实,反观蜀汉和东吴的人口和经济发达地区也就一两个州的水平,综合对比之下,曹魏比其他两个国加起来还要强不少。

三、人口和军事力量对比。

历史资料有据可查,公元263年,曹魏统治下的户数有663423户,人口总计4432881人;同年蜀汉户数有28万,人口总计940000人,军队总数102000人,官吏4万;280年,东吴户数总计523000户,人口230万,军队总数23万,官吏32000人。(以上数据来自《三国志》记载)

这里面曹魏一方军队人数没有确定,不过按照通行占比总人口10%的数量来分析,曹魏一方的兵力应该在45-50万人左右。

东汉末年之时,全国人口总数56486856人(公元157年统计),到西晋统一三国之时,人口总量不足800万。其中有很多人隐匿山林或者逃亡到偏远的山区生活了,也有很多人成为了奴隶,不在统计人口数量之列。

曹魏(后期为西晋)人口数量、军队总量都是前两者之和还要多,而且,曹魏还拥有三国之中最多的骑兵部队,军事力量强悍。(曹操、曹丕父子剧照)

四、人才力量对比。

三国时期,各种人才大都来源于中原地区,包括诸葛亮等人,曹魏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聚集地,人才辈出,非偏远之地的四川、东吴等地可以比拟。曹操乃至之后司马懿手下的能臣、名将大都出自曹魏统治区,如果不是司马懿掌握实权,其他人也可总揽曹魏地区的人才。

诸葛亮北伐之时的主要对手并非是司马懿,而是魏明帝曹睿,他让自己手下的能臣轮番上阵就拖垮了诸葛亮。

只不过司马懿的后人建立了西晋,所以司马懿很多事情被美化了;而诸葛亮也是被后世美化的代表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美化的结果就是弱化了中原地区人才辈出的那些名人们,其实他们在当时是不弱于司马懿、诸葛亮的,这是一个误区。(曹睿剧照,诸葛亮北伐的对手,诸葛亮被完虐)

综合对比之下,司马懿是站在曹魏三世建立的基业之上统一三国,功劳绝大部分在曹氏三代身上,而并非是司马懿。

ziyanni

ziyanni

直接决定西晋王朝,一统天下的,其实有两派人,一派是灭亡蜀汉的人,代表人物是邓艾、钟会。一派是灭亡东吴的人,代表人物是羊祜、王濬以及张华。

所以说如果司马家族不反曹魏,只要看看这两派人马能否在曹魏得到重用,那么就能够得知,曹魏能够一统江山了。

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钟会家族深受曹魏大恩。邓艾是司马懿的铁粉。

的确是司马家族的铁杆粉丝,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司马懿提拔上来的。过去邓艾只是一个屯田的军官,压根就没什么权力。

他比较好学,尤其是对地理知识,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不过就算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的话,一切也都没有任何价值。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三国志

邓艾是遇到了伯乐,他的伯乐就是司马懿。此前邓艾还在搞屯田的事务,完全看不出有发家致富的可能。

可是他向司马懿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后,得到了司马懿的信任。首先就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其次则是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军屯。

司马懿对此非常满意,从此开始重用邓艾,所以说如果司马懿不掌权的话,那么邓艾也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那么他日后也就无法从阴平小道杀过去,灭亡蜀汉王朝。

钟会家族世代都是曹魏臣子。

在讨伐蜀汉的大军之中,主帅并不是邓艾,而是钟会。作为曹魏重臣钟繇的儿子,钟会在曹魏地位也是相当高的。

因为非常聪明,20岁的钟会就出道做官了。等到司马家族夺取了曹魏权力以后,钟会主动投效到了司马昭帐下,成为了他的心腹。

钟会成功帮助司马昭,粉碎了曹髦妄图夺权的计划。由此可见,钟会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此后入蜀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司马家族没有反叛的话,钟会依旧可以得到提升,以他钻营的表现,加上丰厚的家底,爬上来是早晚的事情。

钟会带着20万大军入蜀,成为了牵制姜维8万人马的重要力量,为邓艾偷袭蜀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所以即使司马家没有造反,钟会依旧可以这么做。

小结:由此可见,一比一打平手,未必能灭蜀。

司马家不夺权,虽然钟会依旧能够成为领军统帅,可是邓艾就没办法被提拔上来了。邓艾要是不从阴平小道偷袭的话,那么灭蜀的计划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未必能够灭亡蜀汉。

羊祜是曹魏嫡系,王濬和张华都深受司马炎厚恩。羊祜是夏侯霸的女婿。

在灭吴的战役之中,前期所有的工作,都是羊祜一个人在做。他作为荆州都督,对东吴观察研究了十多年时间,为晋武帝灭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夏侯家族和曹家一直以来是不分家,因为曹操的老爸曹嵩是夏侯家的孩子,只是过继给了曹腾做养子,所以说曹操既是曹家人,也是夏侯家的人。

夏侯渊是曹操的兄弟,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了羊祜。所以说羊祜是夏侯霸的女婿,也就是夏侯渊的孙女婿。

祜卒二岁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因以克定之功,策告祜庙,仍依萧何故事,封其夫人。策曰:“皇帝使谒者杜宏告故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祜:昔吴为不恭,负险称号,郊境不辟,多历年所。祜受任南夏,思静其难,外扬王化,内经庙略,著德推诚,江汉归心,举有成资,谋有全策。昊天不吊,所志不卒,朕用悼恨于厥心。”---晋书

有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那么我们就能知道羊祜对司马家族最初是什么态度了。当司马懿和曹爽争权的时候,羊祜是两不相帮,不愿出山。

司马昭掌权以后,羊祜也是拒绝了他的提拔,在家留守了十多年时间。一直等到司马炎上台以后,羊祜才是真正开始发力了。

他被司马炎任命为荆州都督,总领荆州地区的军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羊祜开始研究起了灭吴的计划。

以羊祜和夏侯家族的关系,再加上他本人的才华。如果司马家族没有反叛,其实他也是有机会成为荆州都督的,曹魏灭吴也是有希望的。

王濬和张华,没有司马家的提携,可上不来。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里所讲的就是王濬带着大军顺着长江攻打东吴的场景,由此可见,攻打东吴的主力,其实就是王濬从益州带来的这支水军。

在曹魏政权还在的时候,王濬的地位并不高,一直处于混日子的状态。可是司马家取代曹魏以后,王濬逐渐开始发力。

先被任命为巴郡太守,后来又被提拔为广汉太守,晋武帝时期,王濬平叛有功,被封为有实权的益州刺史,那可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了。

在晋武帝的支持下,王濬在益州拼命建造大船,以此作为灭亡东吴最好的工具。此后王濬成为了攻打东吴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所以司马家不篡曹魏,王濬估计也没什么希望被提拔上来。

张华是支持晋武帝伐吴的重要大臣,也为晋武帝伐吴提供了很多建议。在伐吴的过程中,张华主要负责后勤粮草的供应。

及将大举,以华为度支尚书,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帝曰:“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晋书

张华本身是没有做官的,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才得到了司马昭的重用,担任了中书郎的职位。司马炎称帝以后,张华的春天总算来了。

他被司马炎封为了黄门侍郎,关内侯。因为他超强的记忆力,成为了晋武帝的得力帮手。此后甚至被封为中书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西晋丞相。

如果没有司马昭的话,可能就没有张华的未来。张华要是没上台,那么支持晋武帝伐吴的就会再少一个人,伐吴的机会就更渺茫了。

小结:羊祜对王濬和张华,一比二的关系。

这三个人对伐吴的成败,同样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所以司马家如果不篡曹魏的话,那伐吴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

总结:司马家一统天下,是有优势的。

司马懿提拔了邓艾,司马昭提拔了王濬和张华,这三个人在一统天下的大业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所以如果司马家不掌权,我们很难得知,是否会有相应的其他人才,被挖掘出来,来帮助曹魏一统天下。或许江山一统的时间,会再往后拖延吧。

参考资料:

晋书

三国志

河狸

河狸

司马家族怎么可能会不反呢?

有些事一旦做了,就回不了头了。

司马懿23岁时被曹操强征入府,他内心是不情愿的,他是看不起曹操的,以至于曹操要请他来,都要说“再不来就把他收监”。到他73岁去世,他终于活成了曹操,也做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

他用了整整50年,终于活成了他厌恶的样子。

权臣争斗向来如此,一旦权臣不能掌握政治局面,秋后算帐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因为如果不彻底否定权臣,那么帝王统治的合法性从何而来?霍光权倾一时,死后霍家的凄惨景象司马懿是看得到的。所以,曹芳都已经19岁了,司马懿还是赖着摄政位不还。因为他知道,一旦还了政,他本人善终或许可保,司马家族必然会遭到彻底清算。

可能司马懿到最后一刻,彻底读明白了曹操。

既如此,如果司马懿不反呢?

如果司马懿高风亮节,还就真还政了,曹魏政权必然会迎来一场更加血腥的政治斗争。司马懿杀的人太多了,结的仇也太多了,他和他的盟友们必然会遭到曹氏集团的疯狂报复。

司马家族继续留在北方的可能性很低,很有可能会选择到江东避难(提前上演一出衣冠南渡)。司马师、司马昭等都是人杰,他们深知曹魏政权虚实,东吴必然会倾大兵往夺淮南。曹魏的东南战线会退缩至黄河。丢失淮南一带,会使得襄阳一线缺少侧翼屏障,势不能久,东吴因此会进而夺取中原。曹魏势力退缩至黄河,与东吴对峙。

蜀汉政权的丞相此时正是蒋琬费祎等人,他们是诸葛亮的忠实拥趸,此时曹魏北方有变,天时已现,蜀汉必然会倾全兵夺取关中。蜀汉政权的后继力量不够,充其量会夺取凉州,与曹魏在关中对峙。

于是,三国就会形成更加稳定的结构,类似于北魏时期与南朝的对峙。作为南方势力的代表的孙吴政权,如果能快曹魏一步整合好内部政治力量,突击北方,完成统一不是不可能的事(朱元璋就曾经做到过)。蜀汉政权占据凉州后,必然会再争夺关中。

最后,魏蜀吴三国会提前200年形成北周、北齐、南梁那样的对峙局面。可能没有了两晋时期的乱像,隋唐那样的盛世会在公元4世纪就到来了。

icefinger

icefinger

会,就算司马氏不篡位,曹魏政权一样会统一三国,这与谁篡位没关系,这是国力的差距。

就魏、蜀、吴三国国力分析来看,魏国不管换谁篡位,最后的赢家都是北方政权,除非遇见个十分十分昏庸的帝王。

领土

领土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当时的大汉十三州,魏国就占据了十州,尤其是,当时的各个方面优势都在北方,魏国在综合实力上十分占优。东吴占据扬州、交州,与魏国共占荆州,虽然领土也算大,战乱也让大部分人逃到南方,但当时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尚未开发,光是山越就让吴国经常大费脑筋。

而蜀国就更小了,仅仅是凭借着山川险要才占据了一州之地,物力、人力包括物产等方面跟魏国与吴国都没法比。吴国也仅仅比蜀国好上一点,凭借着长江天险,在初期领导人都差不多精明的情况下,利用北方水土不服才守住南方基业。

人口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口永远都是第一位,尤其是在古代,人口多就决定了人才,就决定了军队数量。我们在史料上经常发现进攻方在入侵时经常会带走当地的人口。

只算三国灭亡时的人口数量,当时蜀国仅仅只有28万户,约94万人,吴国一共有52.3万户,约230万人,魏国共66万户,约443万人。而在蜀国的94万人中,士兵占了10.2万,官吏占了4万;吴国230万人中,士兵占了23万,官吏占了3.2万;虽然魏国的军队没有明细的数目,但史学家推测当时的魏国至少有40万的军队。

除此之外,人口多就代表了人才的基数。益州地理狭小,人口也少,所以蜀汉后期,人才十分匮乏。而到了三国后期,吴、蜀两国人才越来越少(吴国比蜀国强),而魏国却人才辈出,这也是人口所带来的间接影响。

体制

曹魏的体制是完完全全的中央集权体制,而吴国却有点像诸侯,类似中世纪那种,蜀国作为外来户,本地士族对他很多也不感冒。从这也能看出对比。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包括国内稳定,政治动乱等等,但据史料推测,北方的魏国都比吴、蜀稳定的多。所以,就算没有司马家族,魏国一样会统一天下,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简单的来说,就是北方开发程度高,领土大,物资多,人口多,这也是为什么分裂基本上都是由北向南统一的原因。

XMUZL

XMUZL

无论司马家族反与不反,最终三国都必将走向统一,司马家族篡魏后,加速了统一的进程而已。

北方地区经济、人口、文明程度、战争资源等都比东吴有明显优势,况且曹魏拿下蜀国后,占据长江上游,对吴战略优势是全方位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三国形势,由曹魏政权统一三国,几乎就是定势。除非曹魏政权发生大的变故,由其内部崩盘,从而错失统一的优势。但综合三国魏蜀吴后期,吴蜀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远远赶不上北方。

所以,吴蜀灭亡不过是时间问题!

adamzhuang

adamzhuang

应该问题不大,曹魏的势力本就远胜于蜀汉和东吴,只要皇帝不傻,一统天下是迟早的事情


曹魏是中国北方的割据政权,它由魏武帝曹操奠基,魏文帝曹丕正式创立,继承的是前朝炎汉的法统,幅员包括青、幽、并、冀、豫、徐、凉、司、兖等中原九州和荆州,扬州北部少数郡县,与此同时,南方的蜀汉与东吴只分得不完整的益州,荆州和扬州以及一个偏远的交州,要不是中原战乱曹魏国力未复,蜀吴早就灭亡了

换句话说,如果司马家不反,那么曹魏皇室凭借祖先的遗产,统一天下的硬件实力是完全足够的,现在的问题只是软件,也就是曹睿继任者曹芳以及权臣曹爽的能力如何?

很可惜,这两个人能力都不咋的。


曹爽的能力不用说,贪财好色欺君罔上是什么都占了,偏偏军事政治才能又不咋的,一个高平陵之变就把政权军权乖乖的交出去。至于魏元帝曹芳,由于他8岁就少年继位,在位15年基本被司马家架空,碌碌无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才能,但是史料记载曹芳喜好宠幸亲近一群小人,常在后园游乐饮宴,也是一二世祖的形象,曹操的江山交到这两个人手里,估计也是悬。也许没有司马家,曹魏凭借强大的基础国力也能自保,但若是要说一统天下,曹爽曹芳是难以完成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只能带走风

只能带走风

你觉得司马晋是靠什么一统三国的呢?造反之后窃夺的是整个曹魏江山啊,没有这些基础,司马家族顶天了是个望族。三国中,吴蜀的二代君主都胸无大志,偏安一隅,曹魏的君主虽然都短命,但比起另外两个算是励精图治了。三国归魏,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惜曹爽不争气,没有守住曹魏基业。

lance

lance

必然统一全国,吴蜀已经衰退!

雁渡寒潭

雁渡寒潭

谢谢邀请。

司马家族反与不反差别不大,司马家实际掌握着魏政权的兵权,攻蜀伐吴一直是司马家族控制的。

司马家大权独揽

司马懿辅佐了曹家四代人,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司马懿是四朝重臣,最终朝廷掌握在司马懿手中。

司马懿同曹爽辅佐8岁的皇帝曹芳之时,曹爽欲独揽朝政,挟持了曹芳,加害司马懿,但被司马懿识破,曹爽被杀。曹爽死了以后,司马懿已经是朝中说一不二的权臣,虽然依然还有反对势力,但对于四朝老臣司马懿来讲基本很容易就可以应对。

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位辅佐曹芳,但是曹芳感觉司马家族势力太大,欲废除司马师,但计划泄露,曹芳被废,曹髦继位。此时的曹家政权实际的控制权已经在司马家族手中,反与不反只是借口的问题。

司马师死后,弟弟司马昭继位,但曹髦继承了曹芳的做法想要罢免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当时司马昭已经控制了整个朝廷,曹髦的做法无异于自寻死路,最终曹髦被杀,司马昭给出的说辞是曹髦想要谋害皇太后。司马家的实力已经不惧朝廷内的任何势力,当时的皇帝却想罢免,只能以悲剧收场。

曹奂继位以后,司马昭拥有了更多的权力,在攻蜀伐吴的战场上一直是司马家说了算。司马家一直屹立不倒的原因是始终掌握着兵权。景元四年,司马昭分兵伐蜀,蜀灭亡。此时司马昭未反,蜀国已经灭亡。

司马昭死后,长子司马炎继位相国。司马炎逼迫曹奂让位,之后司马炎称帝。司马炎之后密谋伐吴,咸宁六年,吴国灭亡。司马炎作为实际的领头人,不反依然可以灭吴,因为司马炎已经控制了曹魏政权。

司马家族的历任继承者都能征善战,并一直控制着魏国的兵权。司马家反不反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历史的进程没有太大影响。

总结

司马家族能人辈出,掌控兵权,总理朝政,但是却不急于称帝,到了司马炎时期万事俱备才逼迫让位。

司马家族的才能和眼光是蜀国和吴国继位者不能比的,因此司马家族不反,曹魏政权依然会统一天下。

沉睡的喵

沉睡的喵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是谁能挡住历史潮流的。司马父子只是一个时代的杰出者,让他们抓住了许多的机遇。

婺源小不点

婺源小不点

三国后期,就是司马家族不反,蜀国和东吴也是强弩之末,被魏国统一就是早晚的事。

feyama

feyama

曹魏人才多,吴汉人才少,即使司马篡魏不成功,魏也会统一天下!其原因:天下思定,吴主杀气重,后主不进取!

李子舍乙

李子舍乙

曹魏统一是大势所趋,北方地区经济、人口、文明程度、战争资源等都比东吴有明显优势,况且曹魏拿下蜀国后,占据长江上游,对吴战略优势是全方位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dymydream

dymydream

不会,就算司马家不反,也会有其他家族反。

曹操,寒门出身的创业者,在他的一生中,始终秉承着联合名门望族同时吸纳平民英才的用人之道,凭借其出色的个人魅力和手腕,将诸多势力完全整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这样士族、寒门、平民、皇室,北方所有的政治势力都被曹操捆上了曹家的战车。

这样复杂的鸡尾酒政府可以说达到了各方制衡的相对稳定,既保证了名门望族的地位,又丰富了人才储备,就像合力公式F0=F1+F2,其合力之大不可估量!这时候,势力相对薄弱的外姓诸将和诸曹夏侯是曹魏政权的柱石,掌握了中外实权,逐渐的羽翼丰满。

这些势力的逐步壮大是曹魏政权稳定的基本条件,他们与曹家真正的一荣俱荣,是维护曹家政权最坚强的力量,初代的曹魏政权因此而稳固。转眼间,曹操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我相信他始终是倾心于曹植继承自己的事业。

随着太祖武皇帝的衰弱,当初跟随他的“圆桌骑士”们也大多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光。支撑曹魏的擎天柱,或者说世家大族头上的封印开始松动了,他们不想被约束。所以他们不能允许国家的继承人继续维持曹操的用人政策,他们看中了地位危机的嫡长子——曹丕!

转眼间,曹操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我相信他始终是倾心于曹植继承自己的事业。

随着太祖武皇帝的衰弱,当初跟随他的“圆桌骑士”们也大多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光。支撑曹魏的擎天柱,或者说世家大族头上的封印开始松动了,他们不想被约束。所以他们不能允许国家的继承人继续维持曹操的用人政策,他们看中了地位危机的嫡长子——曹丕!

看看现在曹丕身后的人,大多数是北方的大士族,他们的势力盘根错节;看看现在曹植身后的人, 大多是年轻的政坛新锐。在“黑暗势力”的阴谋与阳谋的攻势下,曹植败了,失去了继位的资格, 曹操只能选择他的长子,他也许对子桓仍然抱有一丝幻想,希望他子承父业,压制豪强,他拼上了 一生的基业,豪赌最后一局。不幸的是,这一次孟德没那么幸运。 继位的文皇帝继承了父亲的多疑,他的屠刀首先伸向了诸曹夏侯。也许是夺嫡过程太过惊心动魄, 曹丕对诸曹夏侯由为警惕和苛刻,清洗了政府中一大部分亲族势力,取而代之的是士族势力的官 员,曹氏宗族通通被限制在封地,同时严加看管。同时,他承认了“九品官人法”,这等于是正式 和士族势力妥协,从此以后,曹魏政府大多是由士族势力组成,从此不复曹操时代的盛况。但好在 曹丕足够腹黑

随着曹魏政权的最后精华的陨落,士族势力彻底挣脱了封印,这些人等了很久,从东汉末年董卓入 京时士族就有代替宦官和外戚掌握政权的野心,只不过被袁绍玩儿脱了。这一次他们志在必得,他 们就像潜伏的野兽,定住了王座上年幼的皇帝。稍有可乘之机,士族代表人物司马懿立刻发难,他 赌的就是曹爽的愚蠢,这次幸运女神没有眷顾曹家。 在司马懿掌握了中央政权后,曹魏各地发生叛乱,比较著名的史称“淮南三叛”。具体过程在这里 不做详细介绍,我想说的是,虽然发生了反对司马家族的反叛,但需要看到的是,反对司马家只是 表现形式,其本质并不是维护曹家政权的战争,而且世家大族争夺中枢控制权的战争。至此,曹丕 种下的种子,长出了邪恶之花,曹魏政权就此被士族摘了果子。 曹丕为了权力不惜以出卖曹操的政策为交易筹码,其执政时代开始,过分打压诸曹夏侯势力,排挤 外姓诸将,最终被士族势力取代,到了摘果子的时候,自然没人在意曹魏这棵果树的想法。

loling917

loling917

首先,司马家族不可能不反,曹魏羸弱,是个聪明人,有点野心都会造反,比如邓艾和钟会,曹魏如果自身如果没有出个人才或者明君,统一三国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司马懿家族后代也不太行,可能撑不到统一的那会。应该假设没有人造反,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统一的。

Sophia以为天蓝

Sophia以为天蓝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