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会不会重新改写?

提到的作品

[作品]鹿鼎记

《鹿鼎记(珍藏本)(套装共5册)》是金先生最後一部小说,也是登峰造极之作!小说讲的是一个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小孩韦小宝,他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态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之故...

金庸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熊呀猫

熊呀猫

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一亿人的国家在有完整行政体系的前提下不管在怎么腐朽,这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崇祯过于在乎得失,做了孤魂野鬼亡国之君!如果有老祖宗朱元璋一半也不至于我大明亿万子民生灵涂炭。北京没了还有南京,鞑掳进关是没有那么多军队驻守关内如繁星半的城池的,明军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换战机,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大明。可惜可惜,崇祯崇祯太过一意孤行,你死不要紧,可怜我大明千千万万无辜的百姓………………

哆啦A梦长大啦

哆啦A梦长大啦

历史没有假设,更没有如果。如果有,历史就有无数种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不要去想假设的历史。

宝葫芦掌柜

宝葫芦掌柜

嗯!这个问题非常宏大,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首先,明末叛将的问题可以有效的解决。我们知道明末的几大叛将为大清打下了八层的江山,洪承筹、吴三桂都是有勇有谋的将军。如果崇祯皇帝没死,这些人绝不会叛变,这个是由封建道德决定的,在封建帝国时代,臣子效忠的是皇帝。

所以吴三桂背明投清在今天来看是民族的叛徒,但是在那个时代确实可以接受的选择。吴三桂及其辽东铁骑,当时是腹背受敌,而关内李自成逼死了崇祯皇帝,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是绝对不能投降的一方,弑君是十恶不赦的。

其次,明朝的有生力量可以有效的组织起来。这条也非常好理解,皇帝没死,那么没有道理各自为战,南明的各个地区拥立新君的情况肯定不复存在。我们知道南明还是进行了有效的军事抵抗,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抗清运动,如果皇帝不死,这些力量可以得到有效的强化。

最后,采用招降大顺军的方式,南明还是有所作为。

通过历史我们知道,大顺军败给了清军,当时的情况是清军由于吴三桂等人的归降实力大增,而如果崇祯没死,吴三桂不可能归降清军,那么大顺军和清军实力更为接近。在封建帝国的改朝换代过程中,皇帝的名号是非常重要的。

最有名的就是三国,皇帝是一张巨大的虎皮大旗,在皇帝存活的情况下,一般没有军阀会称帝,且攻击皇帝的军阀一般是先死,所以崇祯在这里对于臣民有巨大的保护作用。如果大顺军战败,崇祯可以招降大顺,则大事可为。

如果明朝存活,那么大明应该还可以延续200年以上,我们知道明朝的矛盾主要是马尔萨斯陷阱,人口是指数级增长,生存资源是算数级增长。随着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土地兼并,人口增加,老百姓已经没有活路,而一场乱世基本可以做到重新洗牌的效果。加上明朝末年红薯已经引入中国,只是还没有大规模种植,红薯的产量是非常高的,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所以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崇祯南迁可以挽救大明。崇祯皇帝真的不是一个好皇帝,网上的朋友经常说他那意外早逝的哥哥才有能力挽狂澜是很有道理的。

破茧成蝶

破茧成蝶

历史是历史规律,不是个人,皇帝,将军,所能改写。既便迁都,也必灭亡,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Amoy咔咔啾

Amoy咔咔啾

崇祯皇帝是明朝在北京的最后一个皇帝,在其即位时,明朝已经有很大的问题,虽然他想要力挽狂澜,收拾了大宦官九千岁魏忠贤,但在位十七年间,各种天灾人祸不断,最终还是没有中兴明朝。

在灭亡的前夕,崇祯皇帝曾想和清朝议和也曾想南渡,但最终都没有做到,获得了个吊死在煤山老槐树的结局。

那么崇祯皇帝如果真的南渡,会怎样呢?

以题主的问题来说,很多问题都是问如果某件事怎样,历史会不会改变。

我只想说,某一事件,某一条线的历史都是它所代表的没一个小事件的集合,其中一个事件的改变,那么这个历史自然是改变了的。

所以无论是崇祯皇帝南渡还是在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崇祯皇帝都投降,亦或是往其他的地方逃跑,历史都会改变。

偏离了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历史轨迹的事情,已经不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结果,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变。

也许在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前,心血来潮,崇祯皇帝想换个死法打了个盹时,历史也许就改变了,比如李自成猝死了,闯军群龙无首阵脚大乱,皇太极病死,多尔衮争权,清朝政权分崩离析。于是崇祯帝一脸懵逼收拾残局,最终大明中兴,崇祯皇帝成“千古一帝”的“位面之子”。

以上纯属就题目发言。

就大的格局而言,崇祯皇帝南渡会怎样呢?

我认为至少大明不会亡,甚至还会“收拾旧山河”。

大概在七八百年前,大唐朝时代,都城被数次攻破,皇帝数次出逃,结果是唐朝一次又一次的延续了统治。

明朝历来都有在南京有一套班子的说法,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时期到明成祖朱棣的一段时间里,大明朝都城的都城是南京,之后在明英宗时期才正是定都北京。但南京的地位并没有下降,继续作为都城之一而存在。

但其实在唐朝,都城也不止长安一个。

洛阳、成都都是都城,由开始的两都制,还有三都之说,即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李唐龙兴之地),还有五都之说,即中京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南京成都、西京凤翔。

当然这三都、五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唐朝历史上有两次皇帝到“南京”成都避难,分别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唐僖宗在黄巢起义攻陷长安后逃到成都,另外还有唐德宗也曾有逃到成都的打算,但最终停留在汉中。

因此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发出这样的感叹:

天子出奔以避寇,自玄宗始,其后代、德、僖三宗凡四出而卒返,虽乱而不亡。

一些人可能担心崇祯皇帝南渡后会被朝野之中的“喷子”大臣们骂死,但是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有怎么会怕这些文人。

在崇祯南渡,改变局势后,王夫之的著作之中,在上面这句话后,说不定还会加上一句“我朝崇祯爷圣文神武,亦出奔以避寇,得兴圣朝。”(文言差,轻喷QAQ)

以现在我们所在的位面看到的历史,在崇祯帝吊死煤山之后,首先是以万历帝朱翊钧的爱子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在南京接替堂哥即位。

但这位朱由崧在1644开始的一段时间,其实并不是完全的法理意义上的皇帝,因为崇祯皇帝的多个儿子都尚在人世,只不过没有自由而已。

他们才是崇祯帝法理上的继承人,只有这几个侄子都在了,福王朱由崧才有机会即位,所谓“兄终弟及”。

南明初期各个方面都不弱,朱由崧在位时间里,当时有江北四镇手握重兵,但皇帝并没有光复大明的雄心,也许是因为圆了父亲没有当皇帝的心愿吧,朱由崧开始享受,沉湎酒色。

而之后的南明各个流亡小朝廷,唯一不错的一位其实只有隆武帝朱聿键,但可惜他没有权力不过是个傀儡,被“海贼王的男人”郑芝龙掌控。

甚至在这段时间,还和在桂林称帝的靖江王朱亨嘉宗室内斗。再之后永历帝朱由榔即位,但这个皇帝虽然从法理上很正,他是万历帝的孙子。

但朱由榔别的不会,逃跑功夫一流,最后逃到了缅甸还被抓到缢死在昆明。

假使崇祯皇帝南渡,那么这个法理上唯一的皇帝,必然是能够团结各方力量的,至少不至于宗室内部乱斗。

虽然很有可能崇祯皇帝会变成傀儡,大明朝会演变成唐玄宗奔蜀后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

但怎么都好过国破家亡的结局要好,毕竟命还在,收拾各个拥兵自重的军阀还是有机会的。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欢迎批评指教。

关注南岭说史,了解更多历史趣闻轶事。

是罗艺不是萝莉

是罗艺不是萝莉

第一,北方土地尽失

崇祯大可以跑,把北方的烂摊子丢给李自成,让李自成来挡枪。后来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李自成那个所谓的大顺政权都是什么人?一帮农民军,根本成不了事儿,是生生把江山让给了清军的。要明确明成祖朱棣当初由南京迁都到北京的目的,即镇守国家北部大门,对逃到蒙古的元末残兵严防死守。北京西出张家口,是蒙古;东出山海关,是辽宁。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蒙古入关,可得北部疆土;清朝入关,亦可。这就可以看出,北京的重要性了。

让出领土以后的命运,关键在于两点。北方的大顺军能否与清朝势均力敌,拖住敌人步伐;明军边防、政策、国力能否快速恢复且加固,进而抵挡住来自少数民族的打击,甚至来自于李自成和多尔衮的联合打击。清军后来入关,全靠同行关照,多尔衮都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来的啊,这你敢信?

第二,迁都南方的优势

其实,南宋的赵构,在登基的时候,就面临着合法性的问题。徽钦二帝被掳到北方,谁给你赵构的皇位啊?你只不过是个血统不纯的皇室子弟。所以,秦桧岳飞的故事,纠结的不是什么北方失地要不要收回的问题,而是合法性的问题。一旦迎接回徽钦二帝,那么赵构要把自己往哪里搁呢?

明朝灭亡后,朱家的其他人建立了南明,结果什么福王唐王火并,左良玉叛乱了,这些都是合法性危机引发的。如果崇祯去了,还有这些大宝贝儿什么事儿啊?就是因为这些正统之争,让南明不能齐心合力,才被建州各个击破。如果崇祯或者太子烺哥儿去了南京,那么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崇祯和其血脉有天然的正统资格,有他们在,其他皇族都没有资格,所有历史上的各自为政就都能统一在南京,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政治上统一,南明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分立,内部分裂的局面不会出现。北宋灭亡时,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就是先例。军事上,长江天堑的中游有左良玉十余万大军,下游又有江北四镇的大军扼守。经济上,南方没有遭受太大破坏,人民大多殷实富庶,人心思定。

在朱由崧刚登基时的南明,在多尔衮眼里是不能轻易刺激的庞然大物。朱由崧都这样,如果换了朱由检,那更是千古一帝了。你想想朱由检那号召力,威慑力肯定比朱由崧高了好几个层次。

老子祖宗打下来的,近300年的正统王朝,和你们说着玩的呢?

第三,完善的行政系统

有人说,南京,是一个不祥的归宿啊,在这座城市建都的无一不是短命王朝。

在风水上,南京在山北水南,阴气过重。在冷兵器时代,军事上北强南弱,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南方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确保以后发动收复失地所需要的的资金,这是迁都南方最大的优点。

可是别忘了,历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功的帝王,其中一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棣定都北京后,在南京留下了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系统的。可以说是拎着包裹到那里,你什么都不用干,就可以住了。当时的京城,实属危邦。西面有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的大顺军,东面有虎视眈眈、实力强大的后金。前有狼、后有虎,京城旦夕不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一点,连后宫的周皇后都看清楚了,“我们南京也有一个家呀!”周皇后婉转相劝。可刚愎自用的崇祯那里会听得进去!“后宫不得干政!”一句话怼了回去!就是你自己抱定了死社稷之心,也别让敌人一锅端呀!不愿迁都到南京,可以派太子去。把鸡蛋放入两个框子里。北面一旦失事,太子即可在南面即位,也不至于天下群龙无首,大明国祚可得延续。明朝是双首都制度,留都南京,也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太子即位,班底都是现成的,六部马上就可以投入正常运转,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可是崇祯最终选择了逃跑。4月25日那天清晨,他甚至像平时一样,来到大殿,看看有没有大臣陪他死。没有,一个都没有。当时明朝的大臣们想得都是自己的利益,从不为国家着想。崇祯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赴死的呢?应该是在怨恨,自责,无奈,甚至是有些快意的吧。毕竟他终于摆脱这帮自私自利的大臣。

简单地说就是死掉是很容易的,难的是活着,把没做完的那件事给完成下来,哪怕完成这的件事是精卫填海亦或是愚公移山。

如果崇祯真的跑到金陵,历史历史肯定会改写,但不会改变。但他也并非亡国之君,只是承认了亡国之命。如果他坚持下去,说不定会大明王朝会有转机。只可惜,他选了最容易的那条路。所以即便崇祯迁都到南京也不会改变结果,无非改变的是南明有了一个正统皇帝,可能会推迟明朝灭亡的时间,仅此而已。

qdxd

qdxd

有道无福,说的就是崇祯帝朱由检!

戏文里唱得好,说崇祯帝有道无福,在位一十八年,旱九年涝九年。时局糜烂,百官离心,再加上天灾人祸,纵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怕是也相当棘手,更何况如崇祯般年轻的帝王呢?

暂且不论崇祯帝功过是非,因为这已经成为事实,大明朝在他手里完了,相信他在煤山自缢而亡的刹那,恐怕想的也是愧对列祖列宗吧!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当年,崇祯帝忍辱负重,听从大臣的建议,迁都金陵,相信历史必定会改写,至少,大明的国祚,不会是仅仅两百多年。

迁都金陵的建议

在李自成即将打进北京之时,就有大臣建议暂避其锋芒,以图发展。事实上,在历朝历代,也不乏有南迁的例子,如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就迁都洛阳;西晋定都洛阳,东晋南迁于建康;北宋定都开封,南宋迁都于临安。这些举措,无非是一个“躲”字,躲好了,王朝的命运就会改变。

而根据当时的局面,南迁是有明显的额好处的,首先,北方的局势不容乐观,皇太极以及多尔衮的后金势力逐渐崛起,而西方的李自成也已经羽翼丰满,这两个力量,随便一个都会对明朝造成威胁,坚守北方,势必要遭受两方同时攻击,但如果退居南方,养精蓄锐,分而治之,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其次,退居南方后,明朝依然拥有百万战力和部分优秀的将领,如李定国、史可法,祖大寿,还包括吴三桂,在南京稳定政权后,吴三桂有很大可能性会成为明朝镇守江淮一线的中坚力量,同时李定国、史可法,祖大寿这三位将军,也会成为抵挡敌军的坚实盾牌。而不会像历史上落了个那般凄惨的结局。

最重要的是,南京本来就是陪都,各类官员体制机构一应俱全,可以说是马上就能开工,并且这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登基之地,迁都于此,于情于理均能说得过去,同时还能得到南方各阶层的支持,因此,从各个方面来讲,迁都金陵,是一个明智之举。

假设迁都金陵后的结果

迁都金陵后,按照当时的局势,最大可能性就会出现如东汉末年那样三个政权割据的情形,首先清军照常入关,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而李自成,在对抗兵强马壮的八旗军无果后,也会龟缩于西北,此时的长江以南,就是明朝的天下。

而这三个政权之间的额拉锯战能持续多久,就要看李自成能够扛多久,如果李自成顶不住八旗军的进攻,那么南方的明朝就比较危险,毕竟迁都之后,还有很多具体的事情来安排,同时根据明朝末期那些内阁大臣以及言官的尿性,必定也是会有一番你争我斗,因此,即便是迁都后,明朝是否能延续和延续多久,取决于李自成的败亡速度和崇祯帝的手段是否强硬了。

这其中,关键要看李自成的额大顺军究竟能不能拖住后金的攻势,因为八旗军战力强悍,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实力上,恐怕不在一个档次。另外就是一种极坏局面出现,李自成和八旗军联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崇祯帝即便是南迁,恐怕也抵挡不了多久。

最后尤为重要的额就是,明朝的内部情况,我们都知道,明朝的灭亡,是很多因素促成的,但是这其中党争不断,内阁大员尸位素餐,以及言官横行朝堂,都是明朝灭亡的关键因素,如果崇祯帝没有雷霆手段将这些危险因素清除掉,那么灭亡,也只是晃了个地方而已。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1644年4月,南哥孤独而悲愤的年轻帝王,环顾四周,无一人肯助,心中的绝望与悲凉,恐怕是常人不能体会的,纵然心中不甘,奈何却做了个亡国之君!

关注晓生,更多不一样的历史讲给你听。

rcho

rcho

如果崇祯真的选择南迁,大明的江山或许会延续下去,历史必定会被改写,只是改得幅度大小的问题。南明的朝廷总是在内斗,主要原因就是并非皇家正朔血统,如果崇祯南迁,振臂一呼,只要决策正确,偏安一隅,还是可以自保的。

况且还可以让北方的李自成和满清互掐,崇祯在南京大可坐山观虎斗。事实上,当时清军的实力不是很强,如果没有内部起义,明军足以对付,正是两线作战,加上长时间的缺钱,才让大明房倒屋塌。

就算丢掉北方大面土地,南方也足以支撑半壁江山,而且左良玉手下还有数十万军马,想来自保还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为何崇祯偏偏不选择南迁,而选择自缢殉国?

犹豫不决,浪费时机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称帝,准备覆灭大明,情况十分紧急。大臣李明睿建议崇祯尽快南迁,崇祯回道:“朕有此志久矣,无从襄赞,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崇祯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碍于没人支持,还有很多大臣反对,所以崇祯也很为难。李明睿继续劝道:“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当时的崇祯就该当机立断,直接下令南迁,但崇祯一直犹豫不决,浪费了大好时机。正月李明睿和崇祯谈的话,等到三月,崇祯还没有定下来。

之后众臣仍不同意南迁,崇祯就这么着妥协了,等到李自成兵临城下,走也走不了了,只能殉国而死。崇祯虽说有些首鼠两端,但他仍是一国皇帝陛下,他有权力决定南迁事宜,当时情况紧急,不应再考虑大臣的意见,只要皇帝下令,南迁就可以实现。

帝王尊严,对不起列祖列宗

崇祯从即位开始,一直十分勤奋,每日早早起来,很晚才睡,不停地处理着政务,不停地和大臣商议国事,可以说崇祯做得已经很不错了。

只不过崇祯依旧心存愧疚,毕竟到他在任上,才出现了这么多事端,后金已经成了气候无法收拾,国内连年天灾人祸,起义频发。

有明一代的皇帝,大多强硬果决,尤其面对外敌,从不妥协。如果崇祯选择南迁,从面子上就说不过去,况且崇祯本身性格也十分倔强,既然大家不同意南迁,既然南迁会损伤帝王尊严,那么就直接殉国,一了百了。

总结

历史不会重来,时空不会倒转,或许崇祯可以南迁,崇祯可以和后金议和,但对于后世,崇祯死社稷,反而为大明争得刚强的美誉。

yuananswer

yuananswer

历史未必能改写,明亡之责虽不完全在崇祯帝身上,但是和崇祯帝也有一定关系,崇祯帝虽然很勤政,但是他的能力以及他的心性都注定他不是能力挽狂澜的人,所以他即使迁都也阻挡不了后期满清八旗铁骑入主中原的结果。

崇祯帝可以算是明朝历史上比较有抱负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他其实缺乏的是能力,他的能力不足以让他力挽狂澜,拯救大明王朝。

崇祯帝心怀壮志,一方面勤政立志再造盛世,但是他另一方面又生性多疑且苛刻,早期的崇祯帝非常讨厌宦官干政,除掉魏忠贤以后,崇祯帝曾经很长时间没有重用过宦官,但是在中后期崇祯帝又大肆启用宦官,派遣宦官监军干政。

宦官干政带来的结果就是朝廷大臣离心离德,很多名臣良将被监军太监陷害致死,比如监军太监高起潜因为私仇陷害报复名将卢象升,坐看卢象升被皇太极围困力战而死,而不发一兵一卒相救,最终高起潜在卢象升战死后不战而溃。

像这种高起潜这种宦官陷害良将的例子还有不少,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帝即使退守南京,顶多能使明朝苟延残喘一阵,或许明朝能延长二三十年寿命,但是也很难有大作为。

崇祯帝一生前期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剿灭魏忠贤阉党集团,整饬吏治,重用袁崇焕,想着能在自己手里重振大明声威,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崇祯帝有志向,自律性也很强,但是他缺乏的是君王的气度。

诛杀袁崇焕,猜疑重臣,心胸狭窄,缺乏容人之量,喜欢听大话,这些都是导致崇祯帝最终亡国的原因,同时也是因为对朝臣的不放心,崇祯在中后期又把心思放在了更为听话他认为容易掌控的宦官身上,又开始重用宦官,所以这样的皇帝即使退守南京,如何复国呢?

崇祯帝的多疑还是的大明王朝上下离心离德,君臣离心。崇祯帝在位十七年,内阁首辅居然换了18人,刑部尚书换了17人,内阁大学士换了50人,要知道大明王朝自建立内阁以来,历史上也总共出过160余位内阁大学士,而崇祯帝一朝的内阁大学士就占了整个明朝历史上内阁大学士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

这说明了崇祯帝好猜忌而且还急于求成,很多有才华的内阁大臣还没有发挥出才能,便被着急重振大明雄风的崇祯帝拿下了。比如孙承宗、钱龙锡等内阁大臣都是非常有能力且正直的名臣,但是崇祯帝急于求成而且也厌恶过于正直的这些能臣,外加朝廷中的奸佞之臣排挤,这些人很快就下台了。

所以崇祯一朝贤臣被疏远,都是一些擅长清谈说大话或者善于揣摩崇祯帝心思的奸佞之臣当道,再纵观崇祯朝任期最长的内阁大臣如周延儒和温体仁等人,这都是史书上盖棺定论的奸臣,在《明史》中都直接被列入奸臣传,这也说明了崇祯帝不善于用人。

不善于用人还不信任朝臣,而且还好猜忌,最关键是崇祯帝为了震慑朝臣,所动用的酷刑残暴不仁,很多名臣良将皆死于崇祯帝的不信任之下,最为著名的当属抗清名将袁崇焕。

崇祯帝亲自下旨杀害的总督就有7人,巡抚11人,这其中就包括了抗清名将袁崇焕和明末时期东学西渐的倡导者孙元化。以袁崇焕来说,虽然袁崇焕比较有争议,但是绝不能否认袁崇焕在抑制后金也就是清朝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明史·袁崇焕传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还有登莱巡抚孙元化,虽然孙元化在吴桥兵变事件上负有重大责任,有失职之嫌疑,但是孙元化还是非常有能力有才干,他是明末时期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他比较重视欧洲文化和科技,他善于钻研火炮研发与数学,算是那个时期中国很少的能精通近现代化科技的专家,结果就是这么一位擅长制造火炮的专家,就因为失职被崇祯帝斩首弃市。

像崇祯帝这样经常干亲者痛仇者快还自毁长城的皇帝,即使南迁他还能有多大作为吗?

崇祯帝其实不是没想过南迁,但是他好面子,他不想自己提出来南迁,可是朝臣以及王公大臣没有人敢开这个头劝他南迁。

因为他们都了解崇祯帝的性格,如果劝其南迁,届时崇祯帝到了南方肯定会翻旧账,谁让我南迁的,君王死社稷你们不知道吗?丢了祖宗基业,劝崇祯帝南迁的人势必会成为崇祯帝南迁以后的出气筒,所以他们不敢劝,崇祯帝猜忌残暴已经让当时的朝臣有了深刻印象,崇祯帝充分诠释了伴君如伴虎的真义。

在危难之际,只有崇祯帝的亲妹夫驸马巩永固敢劝崇祯帝南迁,但是巩永固向来在中央没有任何势力,所以只有他一个人劝崇祯帝,因此崇祯帝一看只有巩永固劝自己南迁,他也就打消了南迁的想法。

所以既可怜又可恨的崇祯帝最后在景山上了结了一生,崇祯帝的一生不仅志大才疏,还有着好猜忌严苛的缺点,再加上他还赶上了小冰河期,因此注定他不能拯救大明王朝。

看完崇祯帝的一生,再想想即使他南迁以后,虽然南明的实力还是很强大,但是以这样的崇祯帝来说还能带领南明有什么作为?

所以崇祯帝即使南迁以后,南京被攻破也只是时间问题,他顶多只能延长明王朝二三十年寿命,但是想恢复河山的话,恐怕得换成他的老祖宗朱元璋才行。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薇eric

薇eric

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的话,历史会怎么样,其实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的了的。

迁都的有利因素:我们都知道南明为什么这么快就玩完,其实还是由于南明的若干个所谓皇帝互相之间有些斗争,没有形成一个合力。简而言之,这些上位的皇帝们,大多数都是明朝宗室远支,没有多少说服力。崇祯如果南下,至少没有人能够提出异议。南明表面上是团结的。

迁都的不利因素:其实崇祯做的真心是一塌糊涂啊,猜疑、偏执,这些性格本身就会制约着崇祯的能力发挥。即便是崇祯真心来到了金陵,有些情况会不会大不同,似乎不好说。但是党争啊,崇祯不信任武将啊,群臣不配合啊,这些问题依旧存在。

这么看来,崇祯迁都显而易见会好很多,至少南明不会乱成那样,也不会这么快就灭掉。但是想要长期保持下去,估计也够呛。

彩虹在跳舞

彩虹在跳舞

肯定会,看一下南明的历史就知道,从朱由崧建国到最后李定国郑成功两路北伐,其中一直存在着正统之争。

朱由崧时代有朱由崧、朱常淓的站队,之后是隆武政权和鲁监国,就是朱由榔登基后还有朱聿鐭的绍武政权。

就是因为这些正统之争,让南明不能齐心合力,才被建州各个击破。

如果崇祯或者太子烺哥儿去了南京,那么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崇祯和其血脉有天然的正统资格,有他们在,其他皇族都没有资格,所有历史上的各自为政就都能统一在南京,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朱由崧刚登基时的南明,在多尔衮眼里是不能轻易刺激的庞然大物。朱由崧都这样,如果换了朱由检,那更是千古一帝了。

我以前写过,崇祯如果去了南京,最晚1647年张献忠死后招降了李定国就可以北伐了,而那时建州和李自成一个退缩在直隶,一个守在陕西,都是没钱没粮,其实就是苟延残喘了。

XXXX

XXXX

崇祯在位17年时间,面对文官集团把持朝政、地方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后金政权迅速崛起这三个影响明朝统治的问题 ,崇祯皇帝毫无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都没有,因此无论他是否迁都金陵,大明王朝都将在他手上葬送,历史不会在崇祯手中重写,原因有三:

不善于搞钱

不论是对内征缴农民起义还是对外抗击后金的入侵,归根结底都需要源源不断的金钱保障,但是崇祯不擅长搞钱。

明朝的亲王、官僚、宦官大规模的兼并土地,他们巧妙的利用朝廷的优待政策躲避交税,导致封建王朝的收入支柱田地赋税少的可怜,国家贫困不堪。

面对经历困境,崇祯皇帝想到的办法有三个:一是加重对于普通百姓的盘剥;二是自己带头缩减皇室的开支;三是号召文武百官给国家捐款。

可以看出这三条方案没有一条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家财政紧张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不善于用人

崇祯皇帝原本只是一个亲王,登上帝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以雷厉风行的手段除掉阉党,这是崇祯皇帝职业生涯中唯一一次智商在线的行动。但是崇祯对于阉党成员得态度是零容忍,结果在东林党的撺掇下打击面越来越广,很多非阉党的核心成员受到打击报复,导致朝廷的元气大伤。

崇祯皇帝在用人方面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信任的时候干什么都可以,但是一旦出现偏差,失去这份信任,那么基本就是死路一条。而崇祯本人又是一个猜忌心特别重的人,没有一个大臣能够获得他持久的信任,因而被他诛杀的能臣干吏不在少数。

崇祯统治期间不是没有救国于危难的人才,而是这些人才根本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一个个葬送在崇祯自己手中。

不善于治国

不可否认,大明王朝陷入内忧外患不是崇祯皇帝的责任,他继位之后是非常渴望力挽狂澜,做一个中兴之主的,可是他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

崇祯做什么事情都显得过于急躁,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他始终不明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道理,大明王朝的问题需要时间去调整,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根本性得转变。

崇祯皇帝采取的治国策略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发现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反而情况变来更加糟糕,最后导致国破家亡。

结语

崇祯皇帝之所以选择不迁都金陵,一方面是碍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制,他太过注重名声,不是一个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人;另一方面他通过十几年的执政发现自己劳心费力的结果就是一败涂地,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一个国家,因此自杀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飞舞的神明

飞舞的神明

崇祯登基后,和他哥哥朱由校完全不同。朱由校同学除了木匠活儿以外,什么事都不管,导致大明王朝开始向终线加速冲刺。崇祯同学显得意气风发,大事小情都要管,而且事无巨细。

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大明王朝终于冲到了终点线,他这位朱皇帝也到站下车了。

1644年4月,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军攻陷了大明朝的都城北京。崇祯皇帝显得非常决绝,也非常豪横,先是杀妻灭子,后来自己也在煤山自缢而亡。

虽然说,崇祯帝一生都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薄情寡义。但是,文史不假个人对他倒是在最后关头表现出的气节,认为值得钦佩。

北京城破之前,一贯只有嘴上功夫的东林党人,纷纷鼓吹朝廷进行南迁,将首都迁往南京。这次,崇祯皇帝朱由检表现得非常坚决,没有盲从,也没有动摇。

崇祯在朝堂只做出两点指示:第一,坚决不与李自成媾和;第二,坚决死守北京绝不迁都。

但是,崇祯帝上吊后,明朝并没有立即灭亡。因为明朝还有广大的南方疆域,依然有完备的政治和军事体系。

南明先后出现了福王、唐王和桂王等不同的小政权,坚持抵抗清军长达十八年之久。不过,我国史学界并不认同这段历史属于明朝历史。传统认为,崇祯自杀后明朝就灭亡了。

后世,很多人都提出设想,如果崇祯在当时选择迁都南京,明朝有没有可能像宋朝那样,也能在东南偏安近两百年?

一、当时,明朝北方连年战乱,黄河流域早已是民生凋敝,整个国家的经济重心都早已迁移到了南方的长江流域。

个人认为,如果崇祯选择迁都到南京,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北方的不良资产,整合了南方的优质资产。或许,在南方经营一段时间,可以重新稳住明朝的阵脚。

二、崇祯皇帝是大明朝名正言顺的正统皇帝,而且已经登基执政了十七年,是全国臣民公认的君父。

假如,崇祯迁都南京,其皇权的威信和地位依然会牢不可破。而关于这点,当时南宋登基的赵构,显然是望尘莫及的。

三、北方的局势非常复杂,既有大片的农民起义军,又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更有满清的八旗军即将入关。

崇祯选择南迁的话,不仅能够保全大明的半壁江山,而且还避免了与以上几股势力的多重作战。甚至,崇祯还能坐视几方势力“互殴”,自己坐收渔人之利。

综上所述,文史不假认为崇祯如果迁都南方,尽管在颜面上有亏,但明朝的国祚有相当的可能,会继续传承下去。退十万步讲,即便不能像南宋一样存续一百七十年,但最起码再传承几帝是一定没有问题的。

不过,这样的话,中国的历史可能会再次进入到一个大分裂时期,类似于五代十国那样的乱局。那么,今天我们国家的版图也许会发生改变,会小很多。

回答完毕!

Cindy。X

Cindy。X

明朝的灭亡和迁都没有关系,主要是崇祯皇帝错杀一个高人而致明朝灭亡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渡过辽河,向宁远城进攻。当时宁远城里只有不到1万明朝守军,守城的将领袁崇焕把部将们都召集起来,他拔出佩刀割破手指,写下血书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士兵们都很感动,都发誓决不后退一步。袁崇焕还给关内的守将写信,如果发现从宁远城里逃出的官兵,一律斩首。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军还没有来到之前,袁崇焕命令把城外的房屋都拆掉,把粮食和能防守用的器械都搬运到宁远城里。袁崇焕还把年轻体壮的男人们都组织起来,发给他们武器,做为防守的预备队。可以说袁崇焕是做了大量的防守准备的。

当后金军浩浩荡荡杀到宁远城下时,明朝守军的滚木擂石、弓箭如雨般的倾泻下来,后金军是死伤无数。后金军不愧是草原上的狼群,是倒车的一批又上来一批,袁崇焕命令守城的士兵们放炮,一声炮响之后,后金军士兵们是被炸得血肉横飞。后金军只得收兵。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兵力攻城,袁崇焕站在宁远城里的瞭望塔里督战。当后金军喊杀着冲向宁远城时,袁崇焕命令士兵往人群密集的地方开炮。几声炮响之后,后金军是被炸得死伤无数,努尔哈赤被炸的也受了重伤从战马上摔了下来。后金军只得全军后退。

努尔哈赤回到沈阳养伤,他是又气又恨,是毒火攻心再加上伤势加重,不久就死了。他的第八儿子皇太极接替了他,做了后金大汗。

皇太极又率领大军攻打宁远城,也是久攻不下。皇太极知道自己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就绕过宁远城,杀向北京。后来皇太极使用离间计,多疑的崇祯皇帝中计杀了袁崇焕。

后来在内有闯王李自成的大军威逼下,外有后金军的进攻下,崇祯皇帝被迫上吊自杀。



cinor

cinor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幕永恒的历史背影。自刎于乌江亭的项羽,与西施泛舟的范蠡(虽然,这大概率是一个童话),遭受3357刀含冤而死的袁崇焕,还有,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破,那个在煤山歪脖子树上自我了结的男人。



崇祯的一生,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年轻君王,起早贪黑含辛茹苦,走上了国破家亡不归路的一生。


崇祯为什么不跑,这大概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一种遗憾。金庸怀揣着这种遗憾,在《鹿鼎记》里,塑造了灭绝师太,那个崇祯没砍死,失去了一条手臂的公主。

人在害怕时,手的温度会骤降,血液会流向腿部——逃跑,是一种生物本能。崇祯,你倒是跑啊!


皇帝逃跑,很新鲜吗?


堂堂天子,一遇到事儿脚底抹油,虽然不那么光彩,可是,这一点儿也不新鲜。


历代王朝,宋朝皇帝,跑得最有水平,有策略,完颜宗打到汴京,宋徽宗立刻传位给儿子,金蝉脱壳,自己跑到镇江进香。宋高宗赵构从扬州到南京温州杭州,一直跑到海上去了,逼得完颜宗弼这哥们儿搜山检海……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也没少亡命天涯,虽然唐玄宗在逃跑的路上损失了老杨家兄妹俩,但是好歹凭着高情商,命保住了,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皇帝们跑起来一个比一个麻利,跑得急了连政府班子都不带,老婆孩子还得捡心爱的。拜拜了各位,有缘再会吧……


有人说,那没办法,明成祖朱棣对后人有要求啊,天子守国门,国君死社稷。呵呵,崇祯之后,南明的永历帝,可是没签证跑进了缅甸哦!

南京,会是一个好的归宿吗?


我们假设,假设,这亡国的耻辱,崇祯忍了,跑到南京。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呢?


仔细想想,1645年的情况,对崇祯是相当有利的。


第一,北方大旱大灾,兵祸连结。


崇祯大可以跑,把北方的烂摊子丢给李自成,让李自成来挡枪。后来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李自成那个所谓的大顺政权都是什么人?一帮农民军,根本成不了事儿,是生生把江山作给清军的。


清军后来入关,真是全靠同行衬托,多尔衮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来的啊,你敢信?



如果崇祯能忍一时,等清军和大顺两败俱伤,再杀回来,是吧?


第二,自带正统性。


其实,东晋的司马睿,南宋的赵构,在登基的时候,都面临着合法性的问题。徽钦二帝北狩,谁给你赵构的皇位啊?所以,秦桧岳飞的故事,纠结的不是什么功高盖主不赏,威震天下身危,而是合法性的问题。


后来南明,号称拥有百万雄军的南明,什么福王唐王火并,左良玉叛乱了,都是合法性危机引发的。如果崇祯去了,还有这些大宝贝儿什么事儿啊?



老子祖宗打下来的,近300年的正统王朝,闹呢?


第三,南京,自带完善的行政系统。


有人说,南京,是一个不祥的归宿啊,在这座城市建都的无一不是短命王朝。


在风水上,南京在山北水南,阴气过重。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军事上北强南弱,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北方人耐冻,从北往南打,大夏天,大不了光膀子吧!南方人往北打,滴水成冰的冬天,谁受得了这罪?


可是别忘了,历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功的帝王,其中一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棣定都北京后,在南京留下了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系统的。


可以说是拎包即住了。

可是崇祯没有跑。4月25日那天清晨,他甚至像平时一样,来到大殿,看看有没有大臣陪他死。

没有,一个都没有。他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赴死的呢?应该是怨恨,甚至是有些快意的吧?不然他不会说,诸臣误朕。

其实,每次读崇祯,我都会想起春秋时的一段公案。晋景公的权臣赵朔被屠岸贾迫害,全族灭门。留下一个遗腹子,屠岸贾决意要杀死这个孩子,斩草除根。于是,赵家的门客公孙杵臼找到主公的好友程婴,两人决定唱一出戏,一个扮演出卖者,一个扮演守护者。守护者肯定是和那个别人的孩子一起被杀,出卖者则要带着孩子活下去。


公孙问程婴,


“立孤与死孰难?”


程婴说,


“死易,立孤难耳。”


于是,公孙说,我家主公对你很好,请你,做难的那件事儿吧。死,很容易,交给我吧。

如果崇祯真的跑到金陵,历史会不会重写?也许会吧,他也并非亡国之君,只是当了亡国之命。可是有什么办法,他选了最容易的那条路。

虎妞宝贝

虎妞宝贝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