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讲解一下中国的文化脉络?前几天看余秋雨的《中国文脉》,感觉跟自己理解的有差异?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西游记

古典小说《西游记》共一百回,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主要人物。第一回至第十二回主要讲了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一百回是全书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徒弟三人保唐僧西天取经...

吴承恩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

[作品]诗经

(风雅颂三卷册,全彩插图)

骆玉明 解注

[作品]四库全书

含四本:《绿野仙踪》、《禅真逸史》、《品花宝鉴》、《姑妄言》

三韩、曹去晶

最新跟帖
阿多给

阿多给

余秋雨的这本(中国文脉)是比较系统讲述了文脉,是一本很好很难得的书,中国文化应有一万年,其中还有瑶池女书,至今那里还有人识得并使用。

临死抱佛脚

临死抱佛脚

不知道,为什么会邀请我这个理科博士回答这种问题呢

依恋

依恋

此类问题太难了!

首先一点,中国文化包罗万象,是无法概括出来的。总有人像从历史源流去解读,正如流水账一般,从古到今一点点推着主要文化向下走,还有一种历史圆周率的角度,历史被切割成一段段的,这么来说,任何文化一旦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兴亡更替后的文化会出现断层,国家的文化多少收到波及,问题是这都是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从国家来看文化。

其次,我们的中华文化简直就是十万头牛的毛发那么多吧!你可以随便选一个,比如就青铜器这个方面,得多少东西!比如凌迟这个东西,现在都有流传,70多把刀,可以给人削成上千片,目前依旧在流传。这种文化深度无法详谈!所学习的文化无非就是广度中有个历史阶段划分、国家更替划分、思想源流划分、人物划分等等这类方法。

然后呢,我私下认为,想成为了解中国文化脉络的通学主义者,那很简单,下应付考试的功夫,一定可以脑子里有脉络和具体,那么,剩下的深度如何做?

现在讲究出口成章,随手拈来,各个历史文化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如果做学术挺好的,估计学术也是不敢这么大的题目搞出来去写吧,私下学习不如去深究一门文化,不懂之处在考察历史,体悟文化,把具体的东西放到历史文化中重新思考。

明月天涯

明月天涯

个人认为,中华文化的阶段如下:1:三皇五帝的神话时代,其实那是个各类文明野蛮生长的时候,谈不上中华,中华应该是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2:夏商时期,在无确认证据的情况下,应该是一个文化融合和过度时期。3:周朝。这才是中华文化真正成型和发展的时期。它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两个重要核心:家天下的分封制和周礼。4:儒学的发展:儒学最重要的两个阶段汉代的独尊儒术和宋代的朱熹。这两个阶段一个让儒学变成了儒家,一个让儒家变成了儒教。5:新文化运动和改革开放后。

乐游慢游

乐游慢游

中国文脉这本书是以各朝代表性诗人诗句来讲述,是具体的,较特定的范围;其实文脉还应有更广泛的定义。

心如镜

心如镜

谢谢邀请,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文化脉络的理解,可能偏于侠义。因为文化脉络相当广泛,不是几百千言就能讲清的。

首先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着用汉字来表达我们民族的文化发展。先秦以前,是汉字的形成时期,我们已知甲骨文,小篆,隶书。秦朝时形成的正楷字,汉字正式形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汉字一直担当着文化发展的使命。但到了五、四以后,我们民族对汉字的传承提出了质疑,有的认为要消灭汉字,改用拉丁文,有的提出世界语,如鲁迅,赵元庆。有的给汉字注音,而现在较普遍的,用拼音代替汉字,汉字已岌岌可危。只是拼音还不能表达我们民族语言中的一音多义,汉字还没有被拼音取代,只是做为认识汉字的一个工具。

但汉字还是改繁为简,在新中国成立后,逃脱不了被改造的命运,并且已经被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普遍接受,废简为繁已经不会接受了。

与汉字同时存在的文房四宝一一纸,笔(毛笔),砚,墨,由于时代的发展,基本上已被抛弃。现在还有几个人在写毛笔字,还有几个人的家中有砚池,黑墨,刀纸,毛笔。虽然文房四宝基本消失,但人们还是用笔来书写,这也是肯定的。

电脑的兴起,又改变了我们的文脉,现在提倡无纸化,在电脑上用手写字,用语音发音为文,纸和笔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不知我们的文脉将如何延续?

自秦始皇起形成的郡县制,现在以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的形式存在,三千多年来一直延续着,这是中国社会制度的法宝。

其他的,如龙脉,山川形胜,城市脉络,城市建筑,建筑风格,风水等等,也包括在文化脉络之内,我就不想多说了。

徽溪小菜

徽溪小菜

中国文化的脉络就是儒家发展的脉络。

阿凡提的驴子

阿凡提的驴子

我国文化的脉络,应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以及再到汉字的发展,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国的悠久历史,把中国文化脉络演绎的淋漓尽致,中国文化人娄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文武兼备。中国文化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中国历代文人,把中国文化推向一个又一、、、、、、。

透明小丸子

透明小丸子

不感兴趣

Cindylgx

Cindylgx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文化的载体文字而言,汉字的诞生时间尚难以考证,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19世纪末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发现的报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邮陶文等。中国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传统,注重人伦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进入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以后成为儒家社会,东汉前后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中国文化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创新至今。近代以后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时传入中国,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而形成于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马列主义思想等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要之,或谓自太古至秦、汉,为中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自汉末以来,则为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在中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nan

nan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文化潜流在历史的山峦间时隐时现,黛色的群峰构筑了溪流的生命格局,而淙淙清流涌动着山涧的动人风景。中华大地宽广绵长的时间和空间,与华夏文明绝无仅有的繁盛迷离,相声相长,缠绕绵延,勾勒出中国文脉清晰繁复的脉。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先秦诸子,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没有一个是纯粹的文学家。但是,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说服人、感染人,就不能不运用文学手段。

思想家和哲学家在运用文学手段的时候,有人永远把它当做手段,有人则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其实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学家。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中国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从五千年的蚩尤黄帝时代开始记载历史,于是文学开始它永无止境的行走了。过了大致两千年后,它在平和、安详、寻常、世俗的黄河流域找到了《诗经》,让新生的文脉开始走上旅途。

中国文脉跌跌撞撞吟唱着一首首《诗经》,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隆重上路。一路走到了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时代。行吟在江风草泽边,穿着衣饰奇特的屈原如约而至,他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塑造了悬崖独吟曲,拉出了诗人的文脉。

到了汉代,忍辱负重、奋笔疾书的司马迁在狱中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造就了《史记》,散文接手了文脉,文脉在此变得人性化、生命化,更描绘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

司马迁和《史记》,这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司马迁在历史学上的至高地位,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说,只说他的文学贡献。是他第一次,通过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写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因此也可以说,他将中国历史拟人化、生命化了。更惊人的是,他在汉赋的包围中,居然不用整齐的形容、排比、对仗,更不用词藻的铺陈,而只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做到了这一切。于是,他也就告诉人们:能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浸润到万民心中的,只有最本色的文学力量。

我对于魏晋文脉的梳理,大致分为“三段论”——

首先,不管大家是否乐见,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

曹操的军事权谋形象在中国民间早就凝固,却缺少他在文学中的身份。然而,当大家知道,那些早已成为中国熟语的诗句居然都出自他的手笔,常常会大吃一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在漫长的历史上,还有哪几个文学家,能让自己的文句变成千年通用?能用那么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的?像他那么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又有几个?

第二段,曹操的书记官阮■生了一个儿子叫阮籍,接过了文脉。比阮籍小十余岁的嵇康,再加上一些文士,通称为“魏晋名士”。其实,真正得脉者,只有阮籍、嵇康两人。

这就是第三段的主角,陶渊明。

就文脉而言,陶渊明又是一座时代最高峰了。自秦汉至魏晋,时代最高峰有三座:司马迁、曹操、陶渊明。若要对这三座高峰做排列,那么,司马迁第一,陶渊明第二,曹操第三。曹操可能会气不过,但只能让他息怒了。理由有三:

一,如果说,曹操着迷功业,名士着迷自己,而陶渊明则着迷自然。最高是谁,一目了然;

二,陶渊明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鲜明的文学主张,那就是戒色彩,戒夸饰,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戒精巧,戒黏滞。几乎,把他前前后后一切看上去“最文学”的架势全推翻了,呈现出一种完整的审美系统。态度非常平静,效果非常强烈;

三,陶渊明创造了一种以“田园”为标志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种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不仅如此,他还在这种“此岸理想”之外提供了一个“彼岸理想”——桃花源,在中华文化圈内可能无人不知。把一个如此缥渺的理想闹到无人不知,谁能及得?

陶渊明为中国文脉增添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气。而且,又让中国文脉跳开了非凡人物,而从凡人身上穿过,变得更普世了。

明清两代五百四十余年,中国文脉严重衰弱。

这五百多年,如果要找能与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可以并肩站立的文化巨人,只有两个,一是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二是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我们今天所说的文脉,王阳明不应列入其中,因此只剩下曹雪琴

小说,习惯说“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我们中国人喜欢集体打包,其实这四部小说完全没有理由以相同的等级放在一起。

真正的杰作只有一部:《红楼梦》。其他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项背。

三国演义》气势恢宏,故事密集。但是,按照陈旧的正统观念来划分人物正邪,有脸谱化倾向。《水浒传》好得多,有正义,有性格,白话文生动漂亮,叙事能力强,可惜众好汉上得梁山后便无法推进,成了一部无论在文学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有头无尾的作品,甚为可惜。《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精神格局的寓言小说,整体文学品质高于上两部,可惜重复过多、套路过多,影响了精神力度。如果要把这三部小说排序,那么第一当是《西游记》,第二当是《水浒传》,第三当是《三国演义》。

红楼梦》则完全是另外一个天域的存在了。这部小说的高度也是世界性的,那就是:全方位地探寻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它为天地人生设置了一系列宏大而又残酷的悖论,最后都归之于具有哲思的巨大诗情。虽然达到了如此高度,但它的极具质感的白话叙事,竟能把一切不同水准、不同感悟的读者深深吸引。这又是世界上寥寥几部千古杰作的共同特性,但它又中国得不能再中国。

于是,一部《红楼梦》,慰抚了五百年的荒凉。

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较低。我前面刚说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只出了两个一流文人,哲学家王阳明和小说家曹雪芹。可从近代到现代,偌大中国,没出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

现代作家之中,真正懂文脉的也是鲁迅。这倒不是从他的小说史,而是从他对屈原、司马迁和魏晋人物的评价中可以窥探。郭沫若应该也懂,但天生的诗人气质常常使他轻重失度、投情过专,影响了整体平正。

三国时期,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从乱世之中强悍地接续文脉,随后紧接着的是风骨飘逸,才德兼备的怪才学子阮籍和嵇康得到了文学的赏顾,嵇康在刑场之前畅弹广陵散更是将那种绝伦的声调和情感震撼于世。响彻着自然之音的田园之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用他穷苦的凡人之躯高高举起了文脉。

唐朝则是一场审美的大爆发。因着机缘巧合,北方旷野和南方巷文化灵魂的融合,政治带动着文化疯狂地不可一世。文学自立而冗长,丰富而挑剔。诗即是如此,文亦出采,各种文学都以最强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等成就了这么一个文化艺术史的杰出时代。

五代十国,南方诗文仍在,南唐李后主李煜为开创“词”的先例,让明月夜风感受到:中国文脉从未停住过。

宋代,政文贴近,文人当政,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造就了中国文脉的慷慨激昂。

从《诗经》的稻麦声和虫鸟声起,屈原凄楚高贵、孤傲悯人的行吟,司马迁错落有致的朴素笔触,魏晋四方奔溢、气貌繁盛的文化格局,唐宋哀感顽艳字字珠玑......华夏文明流光溢彩奔腾不息。中国人总愿意回顾历史,而文化潜流一直被朝朝代代的中国人的记忆定格,因而我们仍可触及那些来路上的“平和、安详、寻常、世俗以及有节制的谴责和愉悦”,这是文化的繁盛恩赐。

最令人动容的是余秋雨写李白、杜甫、王维的那一章。唐朝诗坛是不好落笔评述的,因为它的盛世繁华,也因为历代文人对它繁冗无尽的评说。对于这个人人都能轻易诵出“羌笛孤城”、“空山新雨”的民族来说,唐诗开启了个人生命最初的美学的认知,它唤醒的是内心,是山河,是文化传代和生存本性,因而也是华夏文明不可逾越的篇章。

我是一颗树

我是一颗树

大家好!我是青青。中国文化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创新至今。在中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听风的雨

听风的雨

文化脉络在中国可谓博大精深啊,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衍生出仰韶文化,这期间就五六千年过去了,然后就是三皇五帝的出现 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传说尧命羲和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到夏、商、周,从夏文化的“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并且尚忠到商文化的“尊神”、“事鬼”、“先鬼后礼”。而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是西周,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根据这一基础。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它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某种“政道”的含义。

到春秋战国,文化观念开始了原创时代。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孔子创儒家,提倡积极入世;老子、庄子创道家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还有诸如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各派思想的创造。这些思想影响后世极其深远。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从秦朝开始,中国开始了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边疆开拓与文明同步发展,主要表现为经略南方和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

在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但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和战后对内附异族的大量赏赐,使王朝经济不堪重负,两汉边地民族持续内附,终于导致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在打通西域的文化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扮演着关键角色,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同时,在这一时期王朝政治有了新格局。首先是郡县制的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二是中央集权制,三是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变为察举制。重农主义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国策,衍生出小农的黄金时代,“文景之治” 轻徭薄赋,是历史上小农少有的太平日子。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两汉独尊儒术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士族阶层的养成,在这个阶层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响,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此期的文化大势包括民族的大融合、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和佛教的传播,三教鼎立与玄学。

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晋的灭亡是必然的。

八王之乱争夺皇权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发起“永嘉之乱”,致使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民族的大融合使文化交融演变。同时江南地区开发加快,永嘉之乱后上百万的北方农民迁移江南,为江南开发带来了生力军。开发所至,也就是融合所至,南方的开发,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

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前期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他们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佛教的传播: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传播依托的是本土固有的长生不老宗教,魏晋之际,佛教更在玄风大畅的背景下,在社会上层中广泛流传。但佛教与中国社会秩序与文化伦理是存在矛盾与冲突的,在北朝是寺院经济妨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

这时期的文化,是动荡与混乱,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则是转变与展进。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宋文化的鼎盛从唐诗宋词可见一斑,此期文化的脉络主要表现为:开放的立国精神,唐宋间社会文化的改革和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

首先从政治制度上来看,隋、唐设三省六部制,各司其职。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科举制,其中进士一科特别受士子重视。

在文化背景上,唐朝尚武,其次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唐王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但唐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是北宋立国的艰难,安史之乱及随后的藩镇拥兵自重,致使北宋王朝忌讳武人。最后,唐崇佛教并且重诗文。

唐宋间社会文化的改革中,两税法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多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它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同时,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转移。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进入全面开发耕地的时期”,显示着实行新税法对农业开发的刺激作用。并且生产的高涨一定下带动了商业贸易和都市文明的发展,市井文化发展起来,新文艺兴起,戏剧的发达同样令人瞩目。并且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所系明显变化: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两股文风,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文学传统。

到北宋时期,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而以失败告终。其次北宋兴起了一门新的学问——理学: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元朝统治后,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蒙古人地位最高,南人(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为四等中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但元朝的统治促使了民族融合,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为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融合在汉族之中,今天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上,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从元朝开始。同时元代的畸形文化政策使元代戏曲文艺创作繁荣。

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在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北方的生产的恢复,并且元朝统治者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

到明清两代,东西方开始相遇。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除宗教典籍之外,大量西方天文、历算、物理方面的著述及钟表和天象仪器、火炮制造术传入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问世。

在明清两国的立国观念上,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明朝的政治制度,在清朝不仅全盘继承,而且加进不少更狭隘的内容。并且“农民皇帝”在经济上极端重农,因为他认为国家财政来源主要出自农业,这样的认识也是清朝皇帝的国家意识。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的税收制度,加之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使得明清社会经济迟滞。

在思想文化上,道德意识浓重而又伴随着异端思想澎湃,是明代思想文化的明显特征。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明中叶后影响很大。到清朝,在清朝文化高压和明朝的灭亡产生的强烈刺激下,“三先生”(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但清朝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考据之风渐渐兴旺起来,代表组织称之为乾嘉学派。

但文化的演变总是出乎预料,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维护王朝统治从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到《四库全书》编纂进行中大兴文字狱。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清朝的闭关锁国将封建主义推向了极致,夜郎自大使其忽视了其他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西方的工业文化践踏了仅存的书生文化。

samdy

samdy

个人认为:中国文化的脉络有三条线。第一为“思想线”,实际就是儒家思想的传播。第二为“民族线”,实际是随着汉民族主体的迁移而变化。第三为“粮食线”,因为粮食作物的种植变化而导致的变化。

从“思想线”来说,儒家思想诞生以前和诞生以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及文化都是不太相同的。在儒家思想诞生的战国时期之前,分别经历了夏商周三朝以及东周的春秋时期。夏朝时为华夏文明奴隶制早期,文化主要还是以原始的部落氏族文化与祭祀、生产力的提升为主。商朝出现了金属青铜器铭文,且商人普遍崇拜鬼神。到了周朝,随着周公旦的辅佐,所谓的王道礼制开始盛行。而东周的春秋时期(戎狄攻破西周的镐京以后即为东周),王道礼制开始衰落,进入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大争之世。此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等诸子百家开始出现。此时中国人的性格有些类似现在美国,充满了创新意识及战斗精神,从春秋到战国一直如此(儒家思想虽然起始于战国时期,但在当时并不为各国统治者所认同)。但随着秦朝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随后快速灭亡后建立起西汉,国家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虽然西汉统治者在初期因为“休养生息”推崇黄老学说,但汉武帝继位后出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开始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了中国历代统治者推崇的主体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家的“忠孝、仁爱、信义、很平”等观点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性格重要的一部分。

从“民族线”来说,中国历史发展的另一条主线一直是农耕的汉民族与游牧的少数民族间的战争为导向。按时间顺序,依次为:上古时期的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西周末期戎狄攻破镐京迫使周王室迁都洛阳->战国先秦时李牧、蒙恬出击匈奴-西汉时汉武帝领导对匈奴的持续打击->东汉末年曹操击破踏顿单于->西晋晚期的“五胡乱华”导致中原汉族的“衣冠南渡”->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的长期对峙->五代以及赵宋时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战争->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草原元帝国->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入关。从这些连绵不断的战争可以看出,胡汉之争一直在推动中国的改朝换代以及民族、文化融合。

从“粮食线”来看,宋朝以前中国的人口一直增长缓慢。抛开战争的因素,粮食作物产量不高是主要原因。宋朝以前,工商业还不发达,中国普遍以种植小麦以及五谷的农耕为主。这些作物产量相对是比较低的,难以养活大量的人口。自西晋“五胡乱华”之后的汉族“衣冠南渡”开始,大量的北方汉人迁居到了水网密集的南方,南方的经济文化开始超过汉民族起源的北方。虽然南方的日照不如北方充足但灌溉却很便利。水稻种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相比小麦和五谷,水稻的成熟期相对短,产量也更大一些,能养活的人口就比之前要多了。同时,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贸易开始发达了起来。许多外国的作物开始引入中国,国人的餐桌比之以往更为丰富了。尤其在明朝时,随着玉米、红薯、土豆这些高产作物的引进,人口(尤其是南方的人口)即开始急剧增加。粮食养活了人口,人口又创造和发展了文化。于是乎,高产粮食南方的经济文化与北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这里请忽略高产粮食的东北地区,因为东北地区在满清以前一直不是汉民族的势力范围)。

宇丽

宇丽

我国文化的脉络,应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以及再到汉字的发展,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悠久历史,把中国文化脉络演绎的淋漓尽致,中国文化在中国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文武兼备。

中国文化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中国历代文人,把中国文化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中国文化,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武装中国勇士,一张一弛,开疆扩土,建立了中国各种朝代,演绎着中华华夏的文明。

中国文化也有史记,还有中庸之道,还有道家学说,阴阳八卦,以及周易易经等等,基本上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争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把中国的文化脉络推向了最高峰,新中国总结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简化了汉子,并在1958年推广了汉语拼音,把中国文字的音标语音用汉语拼音彻底固定,解决了地方方言的尴尬,给中国文化脉络的发展奠定了标准语言的基石。

解放以后我国,还编辑了大量的史书,史记,再版了许多的古书。让祖国的文化的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有了学习了解分析研究的好机会。

新中国总结了中国文化脉络的进步过程。象形文字,甲骨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人,而唐诗宋词以及白话文,才是中国发展的方向,中国四大名著,三国,西游记,水浒,红楼梦,揭示了中国文化脉络的进步。

中国文化脉络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有余秋里的文采,更多的是中国的历史上涌现了许多,大文豪,大作家,大文人,人数众多,数不胜数!

我比较喜欢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的这四句开场白,深刻的刻画了作者,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内心世界。

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中国涌现出,一大批新文化工作者,可是让我最敬佩的还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主席,用中国的文化思想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 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腐败的国民党,解放了全中国。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潇洒的笔墨,演绎了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兔子王2012

兔子王2012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