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moliho
我认为原因不在乎以下2点:
1.毕竟土木堡之战后是于谦主张不和瓦拉谈判,并力劝皇太后将代宗朱祁钰扶上皇帝宝座。英宗朱祁镇心中肯定对你强烈不满和耿耿于怀。他认为他在瓦拉当了一年的俘虏自己回来后七年的囚禁生涯完全拜于谦所赐。这点是最主要的原因。
2.他复辟成功但师出无名,总得找个借口,攻击朱祁钰显然有失皇家体面,那就必须拿于谦开刀。这和当年他曾祖父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靖康之难如法炮制。
说他后悔杀于谦我不认同,即使后来他知道于谦也向朱祁钰主张复立他儿子朱见深当太子,但仅仅以上第1条就足以让他对于谦恨之入骨,你们认为呢?
yanxinxue
为了复位的合法性,只能让于谦垫背!
阳光洒进那一抹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呢?
在古代,忠君爱国是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而在很多时候,忠君与爱国又是两个概念,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在于谦身上就能看到,这种“君与国”不一致的矛盾,导致他身首异处。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于谦如果忠君,大明就完了;于谦要救大明,就要拥立新君,那就是对明英宗的不忠。
当时朝廷人心涣散,许多人甚至主张南迁。于谦坚决反对南迁,声色俱厉地说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于谦认为,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贸然迁都,就会失去大势。
面对危局,于谦拥立明代宗主持朝政,稳定人心,同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之师驰援京城,抵抗蒙古。
蒙古以明英宗为要挟,逼迫于谦谈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完全不顾明英宗生死,坚决拒绝合作。正是在于谦等人的坚守下,又延续大明国祚近两百年。
蒙古要是像金国对宋徽宗那样,一直扣留着明英宗,那于谦的行为在当时就不会引起很大争议。坏就坏在,蒙古将明英宗放回大明了。
明英宗回来,而明代宗又不让位,同时存在两个君,到底谁是正统,这就是一个现实问题,于谦选择了忠于明代宗。
站在大明的立场,于谦功不可没;站在明英宗的立场,你于谦害得我好惨啊,我堂堂天子回到大明,竟然成了“高级囚犯”,日后东山再起,有你好果子吃。
于谦一心报国,长期守边,家徒四壁。但他为人耿直,明代宗在位时,用谁不用谁,都会去征询于谦的意见。因此,有些人得不到重用,就对于谦恨之入骨。
明代宗病重。明英宗的心腹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一看机会来了,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位,并马上逮捕于谦。
为了彻底打倒于谦,石亨制造不利于他的舆论,说于谦想拥立襄王为新君。石亨咬定这个说法,请求明英宗处死于谦。
明英宗刚开始还有一点犹豫,认为于谦是有功劳的,估计当时也只是想出口恶气,罢免就算了,他也不想落得一个杀功臣的名声。
这时徐有贞昂头大声说到:“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所谓夺门之变是一场政变,并没有正当的名义,而照徐有贞所说,于谦等大臣都是准备立外藩王为帝的,是反对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杀掉于谦,树立一个阴谋集团的典型,向举国上下表明自己行为的被迫性和正义性,夺门之变的合法性就不复存在。
于是这杀于谦的恶名不背也得背了,因为明英宗的复辟,干掉的仅仅是一个明代宗的话,含金量就不够了,而比代宗含金量更高的,自然就是于谦了。
最后多说两句,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于谦的伟大不是帝王所能抹杀的。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鬼
于谦在他被俘虏期间在新君朱祁钰合力打败瓦剌入侵,英宗臭不要脸叫门。被于谦看在眼里就是废物一个,然后被放回软禁7年,于谦也没上书叫新帝把他放出来。叫门天子心态崩了,极度需要报复社会。他们2 个都是叫门天子要除去的人。政治就是这样无情冷血
竹芒
于谦不是在和郭德纲说相声吗?
一句话,利益的诱惑。
皇帝的宝座在封建社会意味着无上的权利,无穷的财富,以及无与伦比的尊荣。明英宗不是一个愚不可救之人,土木堡之变让他领悟到从天上到地下的滋味。当皇位失而复得之后,一切危害自己地位的人或事,都必须绞杀在萌芽状态。
于谦有大功于明朝,但对于英宗本人来说,威胁更大于功劳。他的弟弟没有将位置守住,是因为良心没有完全被皇位染黑,一旦时间久了,就未必还会仁慈。南宋高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皇帝的拥立之功是一根刺,不会让人好不顾忌的。于谦必死,在他决定把英宗赎回来之后就已经注定。
吉童鞋的旅行路
明英宗也知道于谦是护国功臣,北京保卫战,保护了明朝江山的安危,但是明英宗复辟,徐有贞,石亨支持,不杀于谦,就是造反,名不正,言不顺,那时当皇帝的可是明代宗朱祁钰,于谦成了夺门之变,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可惜了
臭宝嘛咪
于谦,于少保,无疑是明朝中有数的名臣、民族英雄,一身正气,正如他在石灰吟中所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在夺门之变中被冤杀,但是也不全是他的政敌们诬陷的原因,复辟成功的明英宗在杀于谦的问题上,是很犹豫的:于谦是有功的。
当年他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京师震动,如果不是于谦力挽狂澜,推他那位监国的弟弟明景帝朱祁钰继位,稳住了人心,又组织京师保卫战,大明可能在那时就完了。他也会因为失去了价值,坟头草可能都有一人高了。于谦这个人,名声也好,道德无瑕疵,为政方面也是能臣。杀这样的人,明英宗朱祁镇也是有些下不去手。但是主张杀于谦者说:不杀于谦,复辟出师无名。
明英宗这才决心杀了于谦。这样有大功于大明朝的于谦,成了朱祁镇重登皇帝位的祭品。于谦死后,抄家时,发现他家无余财。明英宗非常愧疚。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杀了建文时的名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这些人就是要证明朱棣篡位合法的祭品,不管你是不是奸臣,必须当奸臣休杀了。
不过于谦的名声太好了,明英宗虽然不能给于谦直接平反,但是那些主张杀于谦的几个大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先后被处死。明宪宗时,就恢复了于谦的名誉和官职了。明孝宗时,更是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在于谦墓前建祠堂祭祀。
于谦是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
turejk
明英宗处死于谦,是为了宣示自己复辟的合法性。为什么必须要杀死于谦才能证明呢?这就牵扯到明英宗、代宗两位皇帝之间的恩恩怨怨了。
英宗朱祁镇与代宗朱祁钰是哥俩,但不是亲哥俩,因为两人的母亲不是同一人。但是,他们是明宣宗朱瞻基仅有的两个儿子,其中朱祁镇是哥哥,朱祁钰是弟弟。
1435年,朱瞻基驾崩之后,哥哥朱祁镇就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皇位,是为明英宗,当时只有9岁。其生母孙皇后即被尊为皇太后,唯一的弟弟朱祁钰被封为郕王。
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侵入明朝腹地,英宗听信宦官王振的挑唆,决定御驾亲征,临行之前,将自己年仅两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又命郕王朱祁钰监国。英宗带着明军二十万精锐,北上抗击瓦剌。只是他既不懂军事,又不肯听懂军事将领的建议,而是一味地迁就王振,最终导致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包围,二十万明军丧失殆尽,英宗本人也被俘虏。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按照朱元璋留下的规矩,“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如今皇帝被俘,但不仅留下了儿子,而且还立为了太子,那么皇位毫无疑问就该是朱见深坐才对。然而,此时瓦剌太师也先挟持英宗,率数十万大军,直扑北京,形势十分危急。
留在北京的大臣惊慌失措,徐珵托言星象有变,建议迁都南京。徐珵的话其实是当时大部分人的心声,但此举遭到了兵部左侍郎于谦的坚决反对,他以南北宋故事为例,指出迁都南京实是亡国之论。
双方争论不下,就需要有一个人来做决定。当时朝中说了算的人,就是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中国古代,自汉朝吕雉开始,太后的权力就格外大,朱祁镇刚继位的时候,是祖母张太皇太后说了算,等张太皇太后死了,朱祁镇已经17岁了,可以亲政了,所以孙太后也就没什么机会掌握朝政。但现在朱祁镇被俘,孙太后骤然成了唯一可以代表皇室做出决定的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孙太后很清楚,如果让两岁的太子朱见深继位,自己又不具备足够的政治和军事能力,主少国疑,是不可能守得住北京的。而向南迁都南京,的确会如于谦所说,必然丧失北方国土,像南宋那样苟安南方。那么唯一的办法,就只有一个了:立朱祁钰为帝,抵御瓦剌,打赢京师保卫战!
不过,孙太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那就是太子必须仍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以保证将来朱祁钰死后,还政于朱祁镇一脉,毕竟朱祁镇才是她亲生的儿子嘛。
朝堂之上,大臣们群情激奋,正慷慨激昂地要求监国的朱祁钰严惩王振党羽,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王振外甥王山也被当庭打死,史称午门血案。朱祁钰吓得要起身离开,于谦抓住他的衣袖,请他下令赦群臣无罪。
随后,于谦、王文、王直等大臣联名上奏,经孙太后允许,在九月初六日拥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接下来,代宗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并授予他“提督各营军马”的权力,在京的各营将领皆受其节制,一改明朝兵部尚书不能指挥军队的传统,使于谦成为当时仅次于皇帝的“二号人物”。于谦受命之后,立即展开部署,同时重用了石亨等将领,最终在北京城下大败也先,打赢了京师保卫战,挽救了大明社稷。
在这场明朝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中,于谦是绝对的中流砥柱,首先他否定了迁都南京的亡国之论,其次不顾个人得失提出让朱祁钰继位的建议,最后全权指挥打赢了京师保卫战,可谓功臣!(有部电视剧,将京师保卫战的功劳揽到孙太后身上,似乎是这个女人力挽狂澜,真是欺人太甚!)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是因为于谦的坚持,才让朱祁钰当上了皇帝,这为他以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朱祁钰在最初的时候,似乎并不愿意当这个皇帝,但当他尝到了权力的美妙滋味之后,很快就沉迷其中,再也不愿意放手了。为此,他甚至拒绝同瓦剌议和,拒绝支付赎金,只为了不让英宗回来。
然而,天不遂人愿,一年之后,瓦剌人竟然将英宗释放了!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瓦剌在和明军的战斗中,自身损耗也非常大,尤其是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让其并未获得多少实际利益,但为此他们却丧失和明朝进行交易的机会,经济上更显窘迫。因此,当明朝使者杨善出使瓦剌时,也先就坡下驴,答应释放英宗回国,借此向明朝示好,作为议和的筹码。
英宗回国,最开心的人可能是孙太后、钱皇后,而最不开心的人肯定是代宗朱祁钰了。他当然不可能将皇位让出来给英宗,但又不能不对哥哥的回国表示开心,于是两人在城外上演了一出兄弟情深、互让皇位的大戏之后,太上皇朱祁镇就被代宗囚禁到了南宫之中。
从1450年回国,到1457年复辟,朱祁镇在南宫被关了七年。这七年里发生了三件和他有关的大事,第一件是1452年朱祁钰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第二件是新太子朱见济1453年便病死了,而朱祁钰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子嗣;第三件是著名的金刀案,是朱祁钰企图陷害杀死朱祁镇的一次尝试,但最终靠着身边人的忠义,朱祁镇逃过一劫。
1457年,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搀扶朱祁镇赶往奉天殿,朱祁镇坐上龙椅,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成为了大明皇帝。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
夺门之变后,石亨、徐有贞等即诬陷于谦谋反,将其逮捕,下在大狱之中。为什么他们要第一次对于谦下手呢?首要的原因当然是于谦手握兵权,有拨乱反正的能力,不得不先除去,其次则是因为他们几个都和于谦有“私仇”。
前文我们说过,瓦剌人打到北京时,有个叫徐珵的主张迁都南京,被于谦怒斥。这个徐珵因此被众人嘲笑,尽管其有些才能,也受到了于谦的推荐,但代宗却说,“就是那个提议南迁的徐珵吗?此人生性狡诈,不能重用。”徐珵不知缘由,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因此深怀怨恨。后来,徐珵知道自己被代宗订上了标签,于是改名为徐有贞,果然做到了左副都御史。
石亨本是明军将领,土木堡之变时单骑逃回,于谦力排众议,用他掌管五军大营,在京师保卫战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事后被封为武清伯。这个时候,石亨对于谦是很感激的,主动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但却被于谦推辞掉了。不料因为此事,石亨觉得丢了面子,从此怨恨于谦。
至于宦官曹吉祥,那就更不用说了,此人本是宦官王振的党羽,当年于谦大力肃清王振党羽时,估计他的很多狐朋狗友都被处死了,心中能不怨恨于谦?
不过,对于要杀死于谦,朱祁镇还有些犹豫,认为“于谦实有功。”而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于是,朱祁镇下定决心杀死于谦。
徐有贞的逻辑是这样的:如今您复辟登位,自然就是合法的,那么就说明之前在位八年时间的代宗是非法的。如果代宗继位是非法的,那么当初拥立代宗继位的于谦就是罪魁祸首。如果您不杀于谦,就等于承认代宗是合法的,而代宗如果是合法的,那您可就是非法的了!如果夺门之变是非法的,您就是乱政谋反,岂不是师出无名?
短短九个字说服了朱祁镇,为了宣示自己复辟的合法性,朱祁镇下令杀死了号称“大明第一忠臣”的于谦。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
之后,夺门功臣发生内讧,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石亨专权,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就在石亨死后,吏部尚书李贤向朱祁镇说破了徐有贞逻辑的漏洞,“天位本来就是陛下的,说夺名声就不顺了。如果朱祁钰果然病重不起,群臣自然会上表请陛下复位,怎用得着这番纷扰?”朱祁镇这才恍然大悟,下令将因夺门之功而提拔的四千多人全部革除。
综上所述,英宗处死于谦,主要目的是为了宣示自己复辟的合法性,自己皇位的正统性,是一种政治需要。而于谦在夺门之变时不加阻止,被逮捕入狱时不动声色,其实早已知道自己的结局了,但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定,他最终决定牺牲个人,可谓“忠臣”!至于后来朱祁镇假惺惺的表示后悔,孙太后假惺惺的表示自己不知情,都只不过是一场表演罢了,为的是博取于谦支持者的同情而已。如果夺门之变再来一次,英宗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下令处死于谦。
死fei婆
是徐有贞要杀于谦。
当时明英宗不敢不听徐有贞的。
zwf001
聪明人做的事情,大家研究研究总能寻到脉络。蠢人的脑回路,路量子计算机也拿他没办法。 比如:中印战争,听说当时毛主席就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
特别的旅游
一句话:既蠢又坏。明英宗是个不靠谱的愚蠢皇帝,重用太监王振,昏庸无能,土木之败,几十万大军溃败,自己做了俘虏。若无于谦,明朝亡了。夺门复辟,倒情有可原,但杀害于谦,完全沒必要,于谦置身事外,没有站边之嫌,杀之无益,反而有害。此举证明,英宗就是个又蠢又坏的皇帝。
脸上一粒米
看了好几个老师的回答,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其实都是为了利益,利益如果需要,杀孙太后他也会杀得,无非就是一个杀头的理由罢了,不管怎么样,就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现实!
Mang-人
主要是安抚以徐有贞为首“夺门派”强大的势力。
明英宗在徐有贞推他上位后,在杀于谦方面他是有犹豫的;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
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这个“名”实际上是徐有贞等人怕于谦等人事后报复,必须拉皇帝下水,而英宗在权衡一二后,同意了,主要是想以于谦的命安定拥护自己上位的众功臣。
看“夺门之变”几个主要人物与于谦的关系就明白。
首先是徐有贞,原名徐珵,原本是南直隶苏州,算是江南地区的地主,后来被朱元璋强制迁到南京,又被朱棣再次强制迁到北京。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失败被俘,徐有贞就主张南迁——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于谦就说;“言南迁者,可斩也。”
自此之后,徐有贞就坐上冷板凳,景帝与于谦对这个向南跑的人印象极差,在景帝时期就是打压徐有贞不让他升官。
如徐有贞打通上下,准备升官,名单报上去,景帝就说;“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
徐有贞以为是于谦使坏,更加怀恨在心。但大势之下,徐有贞根本动不得于谦,只得改名为“有贞”,避避风头。皇帝只认识名字,不认识人,如此一招,算是聪明。
石亨
石亨本在“土木堡”一战中失败,逃回来被关起来,于谦上任后将他放了出来,并力推石亨为北京保卫战的主要将军——郕王监国,尚书于谦荐之。召掌五军大营,进右都督。战争胜利后,石亨封官加爵很是高兴,也自然很信任于谦。
德胜之捷,亨功不加谦而得世侯,内愧,乃疏荐谦子冕。诏赴京师,辞,不允。谦言:「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亨复大恚。
这个“恚”即愤怒的意思,说是石亨想拍于谦的马屁,建议皇帝为于谦的儿子加官,结果于谦鄙视石享的做法,并批评了石享一顿,石享恼羞成怒。
其实是石亨贪污卖官太过,想奉承于谦放他一马,结果于谦不吃这一套。
还有曹吉祥这个宦官,不过曹吉祥与于谦关系一般,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主要是投资英宗,使自己的荣富贵能再长久下去。
还有如杨善等大臣,这个杨善就是私自接回英宗的大臣,本来以为是大功一件,结果被景帝冷落。
参加“夺门之变”的人主要在景帝朝不如意受打压,景帝一死,这些人就拥戴英宗复辟,而英宗本身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力量,所以在早期只得以安抚这些人的方式来稳定皇权,等皇位稳定后,才一个一个解决这些人。
黑大的老万
昏君杀人还需要理由么。
再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权臣和权力的清洗要么出于政治斗争,要么出于武力杀戮,你还有别的权力清洗的办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