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提到的作品

[作品]申报

《申报》创刊于1872年(清同治11年)4月,终于民國38年(1949年)5月,出版时间长达78年,是中国近代出版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全面记录了自晚清(同治、...

上海书店出版社

最新跟帖
方思正_F

方思正_F

陈布雷是“总裁智囊”,是“领袖文胆”,也被称为“国民党第一支笔”,不管他如何得蒋介石的信任,也不管他为蒋介石做了什么,他在骨子里始终是以文人自居,一个既保留了传统 文人信仰、又夹带着些许新时代文人气息的文人。

他虽在庙堂,但是却怀揣着在国家太平的时候摆脱政务对他的桎梏,以文章报国的理想,他想将心中那一篇篇气壮山河的锦绣文章写出来,只可惜生命不肯多给他一点时间。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因服食过量安眠药而停止了呼吸,他又为何会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陈布雷自杀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绝对忠诚。

陈布雷生于1890年11月15日,字彦及,号畏垒,浙江慈溪人。实际上,布雷只是他的笔名,他原名乃是训恩,布雷实为英语单词“bread”的音译,虽说他曾被同学称为“面包男孩”,后由同学为他取笔名为“布雷”,但是他又何尝不是希望天底下的人即便再苦,也能有面包吃?后来六指头陀专门写了“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两句诗去解释和升华“布雷”二字,实则也是时人对陈布雷的肯定。

1927年陈布雷奔赴南昌行营追随蒋介石,此后20年便始终忠于蒋介石,从来没有过背叛之心。当时蒋介石问他想做什么官,他却说想要从事新闻行业,如果不行的话便给蒋介石当个私人秘书。1927年他当上了时事新报的总主笔,为蒋喉舌,到了1928年便被蒋提为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从一介书生到一省高官,他的人生也从此注定不会平庸。蒋介石让他当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他请辞;蒋介石让他当军事委员会秘书上,他也不肯,他既不是不识时务,也不是自视清高,而是因为他自知难以胜任,恐误了蒋介石。

1936年,蒋介石让他当了主管党政的侍从室第二处主任,由此便可知蒋对陈的信任与看重,这个职位也非“忠臣”不可担任。陈布雷对蒋的忠臣是毋庸置疑的,我曾经说过陈布雷是中国“儒家君臣政治体系”中的最后一位忠臣,这绝非虚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心纯洁质直,除忠于我公之外,毫无其他私心”。

也正是因为他对蒋的忠,让他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陈布雷在写给蒋介石的遗书中写到:“值此最艰危之时期,而自验近来身心已毫无可以效命之能力,与其偷生尸位,使公误计以为尚有一可供驱使之部下,因而贻误公务,何如坦白承认自身已无能为役,而结束其无价值之一生。”在给妻子的遗书中也写到:“我鉴于自身体力脑力之衰弱,实绝已不能在对国家非常时期作丝毫之贡献,偷生人世,已无意义。”

他认为自己是“书生误国,负国负公”,是他辜负了蒋对他的信任和期待,让国民党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然陷入了覆亡的危机中。可是,此时的他却病重不能自理,更不用说为蒋出谋划策、为蒋分忧了,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无法自拔。他既不能为蒋分忧,继续担任要职便是尸位素餐,可是蒋却仍对他抱有期待,舍不得放弃他,所以他唯有一死,只有他死了,蒋介石才会找更有能力的人取代他曾经的位置,然后为蒋出谋划策、助蒋度过危机。

既不能效命,便唯有一死!

陈布雷最后选择自杀应当也有让自己从病痛的折磨中解脱出来的原因。

1939年1月19日,陈布雷的同乡好友、连襟何吟莒在陈家中吞服过量安眠药自杀,谁又能想到9年后陈布雷也会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呢?

陈布雷坦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实已不堪勉强支持”,说明这时候陈布雷确实已经病入膏肓,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甚至无法入睡,只能依靠安眠药,所以摆脱病痛的折磨应当也是他自杀的一个原因。

陈布雷甚至已经为自己拟好了去世后所要发布的公告:“从八月以后,患神经极度衰弱症,白天亦常服安眠药,卒因服药过量,不救而逝。”

如此陈布雷,真纯人也,真纯臣也。

陈布雷去世后,蒋介石高度评价他为“当代完人”。只是,陈布雷对蒋介石的忠又是不是愚忠?

如果从文,陈君必以文章激荡民国!

wangjiayimike

wangjiayimike

被誉为国民党“第一支笔”的陈布雷,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陈布雷先生的自杀,敲响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丧钟,是一代文人的无奈和悲哀,也是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无言的抗义和最大讽刺。促使他自杀的因素很多,但我想核心的原因只有两点:

一是他人生追求的理想被国民党彻底击碎,他对国民党政府彻底绝望,自己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应该讲,陈布雷先生在大革命时期也是一位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在辛亥革命以后,他的思想是激进的,也同情共产党人,和郭沫若交往甚密,那时的他是希望国家强盛,人民安家乐业。跟随蒋介石后,他把实现这种理想完全寄托在蒋介石身上,寄托在国民党身上。他全身心地协助蒋介石,被喻为是蒋介石的“文胆”、“总统智囊”、“国民党一支笔”。但在国民党的几十年里,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蒋家王朝面临分崩离析的地步,大厦将倾,但国民党政腐却日益腐败,没有人为国家前途命运考虑。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仍然掌握着财政大权,官员贪污腐败,政府软弱无能,将领无心打仗,军队士气低落,节节败退。一些国民党将领起义,投奔共产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怨声载道。他自已身处高层,对这种情况看得清楚,却又无力挽回。周恩来曾通过统战渠道做陈布雷的工作,希望他回到人民的怀抱,才为人民所用,他的女儿也加入了共产党,这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投奔共产党吧,违背他“忠君”的思想;继续跟着国民党,那也是死路一条,况且和自己的追求、理想也格格不入,还越来越远,到头来是一场空,那么自杀就是最好的解脱。

二是他有思想,有才华,但作为“御用文人”,他只能唯命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痛苦、压抑、郁闷折磨着他,吞噬了他的生命。陈布雷先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报界奇才,有思想,文笔好,在当时的文化界里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也曾辉煌过,一次是在辛亥革命以后,他大力宣扬共和精神,反对封建帝制,并积极为辛亥革命摇旗呐喊,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另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会议讲话、演讲、文稿都出自他手,最经典的就是抗战一开始,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一句最为著名,这也看作是抗战的动员令,激起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国共两党携手并肩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但作为蒋介石的“文胆”,更多的是为蒋介石服务,以蒋的思想为思想,以蒋的意志为意志,说一些大话、空话、假话,违心的话,他曾参与起草过一些反共方面的文章,替蒋编织谎言,最典型的是为蒋编写西安半月记,硬生生把张学良、杨虎城说成是叛逆,把蒋美化为英雄。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蒋介石还要他继续编造谎言,欺骗百姓,愚弄百姓,替蒋家王朝卖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能欺骗百姓的讲话、文告、演讲,但欺骗不了自己的良心,纵使自已不愿意,但还不得不为之,精神上的折磨、良心上的审判使他最终走上了自杀的歧路。

一个人自杀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对社会的绝望,对人生的绝望,是陈布雷先生自杀的主要诱因。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陈布雷的悲剧在于他选择了国民党,跟错了人,走错了路,最后落了个自杀的下场。



JOEYINA

JOEYINA

从古至今不乏有文采斐然的人,有时文笔比较好,还可以救你一命,例如说三国时期的陈琳,原本是袁绍的手下,在外界也是有名的大才子,他专门为其撰写檄文,最有名的一次,莫过于把曹操祖宗都给骂上了,传到曹操耳中,他非但没生气,反倒欣赏起他的才华来,官渡之战袁绍败亡后,陈琳因为自己的才华,还活下来成为曹操谋士,可以说运气非常之好了。在民国时期,也有一位如同陈琳一般文笔犀利的人。

巧合的是,这个人也同样姓陈,此人便是陈布雷,蒋介石的御用笔杆子,在国民党中,陈布雷拥有的不仅是声望,还有极高的地位,他深受蒋介石的器重,但就是这么一个前途光明的文人,最后却是以自杀了结此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陈布雷乃江浙人士,自古以来浙江就是文人辈出的地方,他自小喜欢读书,于1911年从浙江高等学府毕业,陈布雷年纪还小时,边有人将其称为才子。

陈布雷毕业以后,就受邀担任天铎报的编辑,第一份工作便做的如鱼得水,辛亥革命发生后,像后世许多媒体一样,陈布雷开始踩“热点”,坚决反对封建帝制,他认为国家应当走向共和,之后陈布雷又成为商报的主笔,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们的腐败生活,报道在他们统治之下,百姓们的苦难生活。陈布雷是个有些矛盾的人,一方面他认为要共和,但另一方面又国民党主张不谋而合。

有了这层关系,陈布雷无论在孙中山这边,还是在蒋介石那边,都非常吃的开,并且受到了两方高层人士的赏识,陈布雷以报业奇才的身份,再次走向了公众,是人们口中的良心记者。蒋介石得知陈布雷身怀大才,便派人专门去请他过来,对于这份知遇之恩,陈布雷自然是万分感动的,当下就为蒋介石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蒋介石见他文采过人,便想将其纳入麾下。

但陈布雷认为自己没有才华,起不到什么作用,拒绝了蒋介石的好意,对于人才蒋介石定然不会轻易放过,于是再三恳求,陈布雷拒绝不能,只好答应成为其私人秘书。陈布雷正式成为蒋介石的笔杆子后,为他起草了很多重要文件,在国君中有总裁智囊的美称。不过作为知识分子,陈布雷的一些思想,还停留在封建旧社会下。

一方面他感激蒋介石的知遇恩情,另一方面国民党的有些所为,他又非常的看不惯,但自古中国文人,向来秉承着忠君为国的思想,所以即使有不满,面对蒋介石的政令,陈布雷还是一一照做了,在两党不能相容时,陈布雷感到万分的痛苦,因为在他的眼中,两个党派结合起来,才是最理想的,但他也知道蒋介石的决心,是无法被他改变的,因此他受命写了很多反共的文章,在自己的日记中,陈布雷不仅一次描述自己的矛盾痛苦,还有对现状的无奈。

1948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先前所占据的半壁江山,很快就要不复存在了,这时陈布雷在一旁劝说,应该拿出五亿出来,用在国家上面,但这时蒋介石已经听不进任何话语,听完陈布雷的建议之后,更是大发雷霆,事后还特地开了一个会,在会上将陈布雷骂了一顿,这时的陈布雷开始对国民党所绝望,他跟蒋介石二十多年,虽然在国军中声望很高,但还是不能把国家变得更好,连自己的安全也无法保障。在层层的压力之下,让原本忠心为国的陈布雷,最后选择吞服安眠药死亡。

一天八小时

一天八小时

看到国民党失败不可避免,自己的主子都自身难保,一个反共份子还有什么好下场,死是最好的逃避。别把他写得那么高尚。

凯哥

凯哥

清宣统时有一份报纸,初时关心商业圈,逐步走向民族大义,广州起义后倾向革命,为中华民族之复兴鼓与呼,辛亥革命后,在南北议和期间激烈抨击袁世凯,讽刺北洋军阀,这份报纸叫天铎报,主编是陈布雷。

布雷是笔名,以雷霆霹雳唤醒人心,他的原名训恩。天铎报停刊后,陈布雷成为商报主编,国闻周刊主要撰稿人,兼任复旦大学教授。1927年,陈布雷见到蒋介石,交谈之下极为心折,蒋也深相结纳,一见中正误终身,从此,成为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
抗战期间,为延揽人才,蒋介石在人前表现出极谦逊姿态,陈布雷为他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又为他起草“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演讲稿,激发了万众一心的抗战热情。又多次援手拯救爱国志士不受国民政府迫害,人格文笔为各界所重,周总理曾托人对他说“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深入骨子里,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深感蒋知遇之恩的陈布雷,在抗战胜利后陷入深沉反思,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家国情仇,恩怨成败,俱往矣!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在家自杀身亡,留给后人无数疑团。

@bluesky@

@bluesky@

陈布雷,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是蒋介石的身边最信赖的文人政客。他一生文笔犀利刚健,留下雄文无数。

蒋介石那句“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就是出自陈布雷之手。

从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陈布雷始终以刚健有力的笔锋,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为反对腐朽的清王朝、打倒军阀,驱逐列强,建立民国,发挥了巨大作用。

而在国民党内部,陈布雷始终恪守为臣之道,对工作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在政治操守上为官清廉,从不拉帮结派,以权谋私,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政府中,陈布雷始终保持超然的态度,从不卷入派系斗争中去。

当时国民党CC派头目陈立夫拉拢他入伙,陈布雷果断拒绝,并报告给蒋:“我在你左右担任这样的职责,必须不偏不倚,才可做事。立夫这样逼我的做法,我不承认!”

他的所作所为,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心纯洁率直,忠于我公之外,毫无其他私心。”

所以,陈布雷在当时国民党政府中具有很高的声望与地位。

连著名报人邹韬奋也曾经对他大加推崇,称“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



但是,虽然陈布雷才华横溢,可在骨子里,他却始终是一个具有很强封建色彩的文人,作为一介书生,他始终具有中国古代文人身上的士大夫气质,忧国忧民,洁身自好,但也固执己见,愚忠守旧,正所谓“小节不亏,大节不明”。

而陈布雷的最终选择自杀,也正是源于这种性格和名声,以及身体的不堪重负。

从1927年1月开始从政,到1948年11月自杀,陈布雷在政界浮沉二十多年,在伴蒋介石左右之后,超负荷的工作更是大大摧残了陈布雷的身心健康,让他的体力、精力和脑力都已经大不如前。

在遗书中,他曾说到:“而今我是为了脑力实在使用得太疲劳了,思虑一些也不能用,考虑一个问题时,终觉得头绪纷繁,无从入手,而且拖延疲怠……不但怕见统帅,甚至怕开会,自己拿不出一些主意,可以说我的脑筋已油尽灯枯了。”

而在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与共产党相比,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逐渐转为劣势,而这种潮流并不是几个陈布雷就能改变和扭转的。所以,看不到国民党未来的前途与希望而带来的无力感和绝望,更让陈布雷渐渐没了雄心壮志,逐渐心灰意冷。

给蒋介石的遗书中,曾有“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和“书生无用,负国负公”这十六个字,正是陈布雷临终前对时局的心境写照。

而更令陈布雷难过的是,是他的孩子里出现了共产党员,这让一生服务于蒋介石和国民党的陈布雷非常难堪,特别是身为共产党员的女儿陈琏和女婿袁永熙被捕入狱后,还是由陈布雷出面向蒋介石求情才放出来,这让爱惜羽毛、洁身自好的陈布雷更是极为难堪。



11月12日,在陈布雷自杀前一天,他把真实身份为中共北平地下党北平学委书记的女婿袁永熙叫到家中,对他说:“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而不懂政治。投在蒋先生手下,以至无法自拔。于今悔之晚矣。”

接着,陈布雷又关照说:“政治这东西不好弄,你和怜儿(女儿陈琏)千万不要卷到里面去。”事后看来,这是陈布雷向亲属当面交代遗言。

第二天,陈布雷吞下安眠药自杀,给南京国民党政府以很大的震动,尽管国民政府极力掩饰陈布雷自杀的真相,把陈布雷自杀说成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但这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南京政府的覆亡为期不远了。

陈布雷的名声、性格、家庭和时局,都让陈布雷不得不死。而他的慨然一死,也让他留下了“当代完人”的名号。


11je

11je

大厦将倾,极度失望

油尽灯枯,难有作为

家有叛逆,愧对蒋公

文人天性,一死了之

梦凝

梦凝

一代文豪跟错人、站错队、走错路、干错事,毁其年华,乌呼,宛哉!

黄小湃

黄小湃

说到陈布雷这个名字,可能有人没有听过。

但是,他说过的很多话,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当然了他这些话大部分是借着蒋介石口说出的,因为他是蒋介石的秘书,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蒋介石的大部分文稿,都是有他撰写的。

我们对陈布雷写的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抗战守土之责!”

还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当然了还有很多抗日时期的名篇都是出自陈布雷之手。

这样的陈布雷,可以称之为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他更是被蒋介石称之为“领袖文胆”。但是,谁都想不到的是,他到最后没有等来国民党的完全败北就自杀了。

我们看看他为何自杀吧?

他到底是看透了什么事情?

陈布雷是浙江慈溪人,本来就职于上海的一家报社,他本来的意愿也是想要当一名新闻工作者的。

不过,因为常年和文字打交道,再加上他才思敏捷,写出来的东西澎湃激扬,甚至是让人过目不忘。

他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可以说当时很多关于革命的文章时平,都是出自他的手里。

蒋介石看了他的文章之后,就觉得若是自己手下有这么一支笔,让他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岂不是会让自己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文人自古都是有傲气的。尤其是没心从政的人,想要让他来身边工作,还是有一些坎坷的。

事实上蒋介石请陈布雷来,还是费了很多周折的。

最终,因为张静江的出面,陈布雷被蒋介石的诚意所打动。至少可以看出蒋介石是真心求贤的。

当时正值蒋介石北伐,很显然跟着蒋介石肯定也是会飞黄腾达的。

这个时候的蒋介石也是大权在握呀,前途无限!

对于陈布雷来说,做蒋介石的一支笔,走上政坛,前途上似乎会更好一些。

就这样陈布雷来到了蒋介石的身边,成为了蒋介石的笔。

陈布雷对蒋介石和宋美龄都是很尊敬的, 甚至是言听计从的。他基本上是能够做到蒋介石让他们表达的意思的。

有的时候尽管说写的文章是有违他的心意的,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顺从,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蒋介石和宋美龄对陈布雷也是很尊重的,宋美龄经常亲自给陈布雷送一些点心之类的东西吃。

总之,大部分时间他们处的如同亲人一般。

不过,他们也有不睦的时候。

就好比1948年初的时候,蒋介石得到了毛泽东写的一份报告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正好陈布雷也在,蒋介石就说了一句,看看人家写得文章真好。

这句话让陈布雷听了言外之意,就是说陈布雷写的不好了。

陈布雷当场就顶了过去,说这个文章可是人家自己写的。

蒋介石无言应对!

我们直接说他为何自杀吧?

1948年11月12日深夜,陈布雷沐浴更衣完,坐在桌边写完遗书,服下大量的安眠药就自杀而亡了。

当然了他留下了很多遗书,肯定不是他杀。

他在留给秘书蒋君章的遗书当中写道:“我已无生存人世之必要,故请兄等千万勿再请医生医我”。

他还交代了若是对外宣传自己的死因,就这样说“从8月以后,患神经极度衰弱症,白天亦常服安眠药,皆因服药过量,不救而逝。”

至于陈布雷为何会自杀,有人分析说陈布雷看到了国民党大势已去,想要让蒋介石停止内战,蒋介石暴怒打了陈布雷一个耳光。

同时,蒋介石还说陈布雷一半子女,投奔了共产党,骂他教子无方,陈布雷有六子两女。

很有可能这一次蒋介石的行为,极大的伤了陈布雷的自尊心,让他颜面扫地的。

也许,他的死是和看不好国民党的前途有关,也许,就是他自身的原因,他真的不想活了。

大家都知道1949年的时候,新中国就成立了。陈布雷1948年11月自杀的,这个时候的他,可能真的感知到国民党要败北了。若是等到哪个时候,还不如在没有失败之前了结自己的生命呢?

隐逸

隐逸

民国是其魂,心中藏中正,魂变自灭身。

薇薇安

薇薇安

时间回到72年前。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服用了大量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59岁。为什么轻生?我们只能通过他生前的经历,寻找原因。

(陈布雷)

陈布雷,浙江慈溪人,蒋的老乡。学霸,以全校第4名的成绩,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曾经做过记者,编辑。后投靠蒋介石,任国民党秘书长,深得蒋的信任,被称为“第一文胆”。


陈布雷“嫁给”了蒋介石,却与其三观不合

陈布雷书生气十足,信仰“三民主义”。但是,他不过是蒋的宣传工具。处处与蒋的观念不和,这让他十分苦恼。

打个比方,明明棉花是白色的,非让陈布雷写成像碳一样黑。如果没有信仰,只认钱,倒也无所谓,拿人钱财,替人办事。但是,陈布雷不行,他这样写,如鲠在喉,内心十分痛苦。

陈布雷曾经说过:“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

意思就是:既然选择投奔了蒋,只能夫唱妇随。但是蒋的观念和自己格格不入,这让他感到了绝望,甚至患上了精神衰弱的疾病。

(蒋介石,笑容的背后是什么?)

国共内战,国民党腐败无能,让他失望透顶

抗日战争胜利后,接下来就是国共内战的第二阶段。国民党在武器装备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节节败退,人心丧尽,这让陈布雷十分失望。

再加上,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两袖清风的陈布雷更是气愤。他曾当面拒绝了孔祥熙的百万行贿。愤怒的喊道:腐败透顶!

(字如其人,陈布雷的书法作品)

两个孩子投奔了我党,陈布雷羞愧难当

陈布雷有8个子女,他禁止孩子们参与政治,子女中没有一个国民党员。但是竟然出了两个共产党。其中一个是女儿陈琏,另外一个是儿子陈砾。

曾经有一次,受到蒋的训斥,陈布雷顶嘴。蒋大怒,给了他一巴掌,吼道:“先管好你的孩子吧!竟然投奔了敌人,你还有脸跟我顶嘴?”

这让文人出身的陈布雷十分羞愧,这一巴掌,让他往死亡的悬崖上,更近了一步。

结尾

百无一用是书生。陈布雷天真的以为自己投奔蒋,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三民主义”理想。现实往往是令人失望的,就算是古代的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

蒋也受制于各方势力,他必须通盘考虑,权衡利弊,做出妥协,甚至违心的决定,更何况陈布雷。他只不过就是统治者宣传的工具,仅仅是“一支笔”而已。

huzi1212

huzi1212

陈老先生认为党国就是蒋介石,蒋介石就是党国,具有文人的单纯,看到蒋介石的江山要完了,义无返顾的去殉情,他就是没有看到一个腐败的政权的倒塌,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中国,可悲的文人。

Che1sea

Che1sea

1948年11月13日,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自杀,死因是服用过量的安眠药。布雷先生当过记者,做过编辑,后来被蒋介石看中,步入政坛,成为国民党第一“笔杆子”、“领袖文胆”“总裁智囊”,是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爱将中的爱将,与陈诚二人共为蒋的左膀右臂。

陈布雷是浙江慈溪人,蒋介石的同乡。年轻时在上海做过记者,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文章,反对帝制,宣扬共和,揭露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的中共领导人萧楚女称他具有“革命精神”,著名报人邹韬奋评价他为“我国现今第一流政论家”。



名声远扬的陈布雷,也让年轻时的蒋介石仰慕不已。他曾托人给陈布雷送来自己签名的戎装照,还自称“弟蒋中正”。1926年冬天,又托人邀请陈布雷去南昌,表达了盼望见面的诚意。在南昌,布雷先生为蒋写了一篇气势恢宏、立意深远的告黄埔同学书,深得蒋的赏识。南昌之行,成为他报业生涯的介绍,也揭开了他政治生涯的序曲。

在辅佐蒋介石22年的时间里,陈布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人谦虚谨慎,话很少、嘴很严,不参加任何派系,没有任何政治野心,再加上满身的书生气,让人非常放心,所以深得蒋的信任。

听闻陈布雷自杀的消息,蒋介石悲痛万分。他提起了发抖的手,战战兢兢地写了一幅横匾——“当代完人”追授陈布雷,以表彰他做人、做文、做事、做官的功绩。



陈布雷的生平,就是一部书生遇伯乐后选择从政,呕心沥血仍郁郁不得志的经历。

这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1.文章做的好,可以成为领导的心腹

蒋介石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讲话,大多都出自陈布雷之手。后来,一些重要的训令和电报,只有陈布雷写过、看过,蒋才放心。在文字方面,蒋已经离不开陈布雷了。

蒋也非常信任他,重大活动都会带上他,而且一直都称他为“布雷先生”,蒋尊称下属为“先生”者仅此一人。

宋美龄也很欣赏他,把他当做家人来看待。陈布雷生性简朴,不讲究吃穿,只喜欢抽烟。宋美龄也抽烟,所以经常从国外带一些好烟给他。节假日时,还让厨房专门做他喜欢吃的菜送过去。在重庆期间,当时物资贫乏,宋美龄知道陈布雷身体不好,每天还让人给他送去一磅牛奶。

当然,这种知遇之恩,也是陈布雷自杀的原因之一。他知道国民党已经没救了,但蒋家又对他这么好,前无进路、后无退路,只得一死了之。




2.写材料只有写自己的话,才能开心,才不会痛苦

陈布雷为蒋写了二十多年的稿子,可他并不开心。按他的话说,笔在自己手中,说的却不是自己想说的话,无一日不想着退出,终于退不出。西安事变后,蒋让他写一本西安半月记,当时的情境是这样的:

陈布雷对西安事变的经过是清楚的,他知道张学良的目的是为了抗日,而不是夺权,而且周恩来从中斡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事实,也是他想写的,可蒋却让他写一些莫须有的东西。他绞尽脑汁却还无从下笔,心情烦躁,后来憋了很久,戳坏几只笔头,撕烂无数纸张,终于拿出一篇干枯无味、胡编乱造的文章呈给蒋。写自己言不由衷的话就是这样,不仅过程痛苦万分,而且成果还会大打折扣。

不过如果他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比如抗战救国这方面的,那就完全是另一种感觉。像蒋的那个著名的“庐山谈话”,就是出自陈布雷之手。那段“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句,每次读来都热血沸腾。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抗战期间最著名的口号,也是出自陈布雷的大笔。



3.才思枯竭之时,就是主动退出之日,不要强求,不要硬撑

陈布雷为蒋写了22年的材料,起草了无数佳作,到了最后一两年,他感觉自己才思枯竭、心力憔悴,再也无法写出有价值的东西了,所以选择自杀。当时他给蒋的遗书中,也有这么一段。

当然,这也跟当时的局势以及蒋的态度有关,再加上他责任心极强,每篇文章都当成精品来创作,最后精神上逐渐抑郁,长期焦虑无法自拔,最终走向末路。

做任何事都得把握好度,不能盲目苦熬坚持。超负荷地压力,迟早会使人崩溃。也不是说要劳逸结合,很多时候该放弃就放弃,该退出就退出,不要把自己逼到绝路。

4.心事不能太重

人要有责任心,但不能有完美主义倾向,样样都追求完美,事事都放不下是不行的,迟早得把自己累垮。陈布雷就是这种人,他在休假养病期间,还“身在山林,心在廊庙”,在给朋友的信中,无时无刻不以“党国大事为念。党国多事,放心不下,健康很难恢复。”

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心不能太重,否则会活得很累。对于今人而言,关键要平衡工作和生活,不把生活带入工作,亦不把工作融入生活。



5.注意身体,放松心态,谨防失眠

陈布雷体质一直就不好,工作以后,经常写材料,老是熬夜、抽烟、喝浓茶,身体就更差了。

由于长期超负荷的脑力劳动,文字工作者很容易失眠或者睡眠质量低。所以在睡前两个小时,尽量不要从事过度的文字工作。可以选择早点入睡,凌晨起床再写。

6.书生不要从政

陈布雷自杀前夕,和他的共产党女婿袁永熙有过一次长谈。他说:“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于今悔之晚矣!”

陈布雷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书生,他自始至终都看不惯国民党官场的种种陋习,但由于对蒋介石的衷心,所以始终没有逃离这个深坑,虽然他自己很想回去继续从事新闻行业。

对于工作环境的不满,内心的积郁久久无法消散,很多事情就是无法适应,很多情况就是想不开,这也是最后导致其自杀的原因之一。



7.跟对人很重要

陈布雷的才华、人品都无愧于蒋送他的“当代完人”称号。他哪里都没错,错就错在跟了蒋介石。才华很重要,眼光更重要。努力很重要,选择更重要。

当然,很多时候没这么多道理,无非是4个字:运气而已。

陈布雷逝世后,于右任送过一副挽联,短短10个字,说透了他的一生:

文章天下泪,风雨故人心。

么么妆

么么妆

心中黑云压城城欲摧。

风萧逍

风萧逍

蒋介石一生中有四大秘书,分别是杨永泰,陶希圣,陈布雷,秦孝仪。这四个人,杨永泰死于cc派暗杀,陶希圣曾一度投降日寇,陈布雷则是信仰破灭后自杀,秦孝仪成为蒋介石遗嘱起草人和监督人。

陈布雷

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1948年11月13日),男,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浙江宁波慈溪人。早年就读于慈溪县中学堂,后转入宁波府中学堂,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作记者。以“布雷”笔名写作评论 。同年10月武昌起义后,他写的谈鄂十论,按日刊布,响应革命 。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0年赴上海,先在商务印书馆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任商报主编。后为国闻周刊主要撰稿人 。

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国文科新闻组(新闻系前身)教授,主讲社论作法 。

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支持亲属奔赴抗日前线,设法掩护民主人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申报》顾问兼常务董事。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著有畏垒评论集、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 。

报界奇才

1911年,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20世纪20年代初,陈布雷身在上海,他对国内局势的种种评述,与当时在广东的国民党可说是不谋而合,南北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朝气蓬勃的革命舆论。孙中山赞扬商报“可称为是忠实的党报”,说它的宣传比国民党办的报纸还更有成绩。陈布雷所写的有些时事评论,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也基本相符,有的文章就被中共中央主办的向导周刊转载。中共领导人萧楚女曾致函商报,赞扬主笔的革命精神。

著名报人邹韬奋也写文章推崇他,说“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

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陈布雷(1890年—1948年),中国浙江余姚人。原名叫陈训恩,号畏垒,字彦及。20多岁时就在文化界享有盛誉,之后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的美誉。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受关注并且具有争议的人物。

“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句话,出自抗战初期蒋介石的公开演讲。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现在读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此文就是出自于陈布雷的笔下。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被助手蒋君章发现,已经气息全无,身体僵硬。他的枕头旁边,放着几封遗书,有留给家人的,还有留给蒋介石的。陈布雷自杀身亡,终年58岁。

之后,遗书很快被送到蒋介石官邸,当蒋介石得知陈布雷已死,并且是自杀时,蒋当时的面容霎时变得惨白,眉宇之间也流露出凄怆悲恸。他仔细看完了陈布雷留下的遗书,一句话也没有再说。之后,蒋介石追授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可谓是给予了极高的肯定。

对于陈布雷自杀的原因,大多人认为,淮海战役失败后,蒋在一次军政会议上,大肆批判属下将领的无能和腐败。继而又说自己,如何如何英明睿智,廉洁奉公。大有“朕躬有罪,罪在万方”的意思。陈布雷见蒋在此时都不知反躬自省,竟然一反常态的表态:“一派胡言!”

当时,蒋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也根本没有想到,陈布雷会当众反驳自己,一脸的懵状。当时就僵在了现场,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之后才喃喃地用家乡话骂到:“书生误国,书生误国,看错人了,看错人了,大家散会!”。

除了上述原因,陈布雷本人在解放战争后期时,觉得自己已经才思枯竭,无法再为蒋继续效力,所以只能走上绝路。陈布雷的担心和自责,是基于他对时局的准确判断。

仅仅在他自杀两个月后,蒋介石便宣布引退下台。

总结:陈布雷始终在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而奋斗,但和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开始格格不入,他有着文人的忠诚和骄傲,他不想做一个背信弃义离开的人,但也不想违背自己的心,在矛盾的内心斗争中,他选择了用死亡来结束这一切,对他来说,是一种抗议,也是一种解脱。

jaser

jaser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