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小西
封狼居胥,狩贝加尔
sharing
类似于当年二战德国搞翻了法国,在凯旋门阅兵。
_一行走中的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期一会pk
这句原话是在汉书·霍去病传中的记载:“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狼居胥山筑土为坛,举行封禅大礼,祭拜天地,以示庆祝。”
所以,“封”就是封禅大礼的意思,“狼居胥”指的是一处山脉的名字。“封狼居胥”则理解为在狼居胥山上举行封禅大礼。
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是谁”封狼居胥“呢?又是为什么要”封狼居胥“呢?今天有书君就在这里一一为大家解答。
一、霍去病大胜匈奴,为了庆祝,他命人在狼居胥山建下祭坛,举行大礼。早在汉朝建立初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日益强大,他们为了夺取阴山南麓的一片水草肥美的沃野,开始不断攻击驻扎在边境的汉朝守军。
到了汉武帝时期,北部边患的问题更是愈演愈烈,成了汉武帝日夜忧心的严重问题。为此,汉武帝更是多次调兵遣将,试图平定匈奴,为还边境太平。
而在诸多将领当中,身为骠骑将军的霍去病的功绩可谓是战功赫赫。
果不其然,霍去病将军北征的时候,率军五万,砍杀了匈奴七万余人。为汉朝狠狠灭了一把匈奴人的威风。
二、建坛举行祭祀大礼,除了庆祝,更是希望后人铭记此次战事。要知道匈奴的屡次侵犯,不仅是边境的守军暗暗叫苦,受害的还有平民百姓们。
而此次霍去病将军的大获全胜后,在靠近匈奴部落的狼居胥山举行祭祀大礼,除了给常年在外的边境战士吃了一颗定心丸,胜利在望,早日回家的愿望指日可待。
更是给了匈奴人一记下马威,霍去病将军在这次战役中,活捉了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多尉等八十三人。
这是何等功绩!是汉朝建立以来与匈奴屡次交战最胜利的一场!
班师回朝的霍去病将军更是得到了汉武帝的重重奖赏,所以”封狼居胥“又常借指人们在边境建功立业。
小笨cx
这里是历史有点酷,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见解。
封狼居胥指的是汉代名将霍去病在汉武帝时期的漠北之战中率领汉军深入匈奴腹地与匈奴军队作战大获全胜,并在当时的匈奴的狼居胥山举行筑坛祭天,刻石叙事以留念。通过此战,打出了汉军的威望,使得匈奴军队不敢南下牧马,只能远遁漠北深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如此写到,使得‘封狼居胥’这个历史名词被后人所熟知。封狼居胥成为很多将领心中的目标。这也是辛弃疾的夙愿。是每当国家衰弱,有报国之心的人想重塑霍去病当年封狼居胥的壮举的愿望。
在辛弃疾生活的南宋,饱受金朝军队的攻击。金军更是占领了宋朝长江以北的大半领土。使得南宋涌现出一大批爱国诗人,但是由于南宋政权的软弱而报国无门,只能把一腔热血赋予诗书,著名的代表有岳飞、文天祥、陆游和辛弃疾等。读过他们的诗都能体会到那种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迫切愿望。
(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在他的名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指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派大将王玄谟北伐攻打北魏,本来是想跟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结果功课没做好,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导致被北魏皇帝拓拔焘追至长江边扬言要攻打刘宋王朝,使得刘义隆后悔不已。以此典故来警告当朝的主战派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要像刘义隆一样,导致实际消耗,还要被动挨打。
可能辛弃疾当时是想表达打仗自己也是一把好手呀,咋就不重用自己来抗金,从而实现自己封狼居胥的目标。
回望历史,历朝历代的带兵打仗的将领都会以封狼居胥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的目标。而真正做到了和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的汉人有四个人,汉朝的将军窦宪、唐朝的大将李靖、明朝的大将蓝玉和明成祖朱棣。
东汉时期汉章帝的名将窦宪在稽落山打败北匈奴后狂追北单于一千多公里,并效仿霍去病的做法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录自己的追击匈奴的事迹。
唐朝时贞观年间由于经常受到突厥的袭扰,于是唐太宗李世民派出李靖统领唐军灭了东突厥,东突厥的地盘就是以前匈奴那块地盘。虽然李靖没有祭天刻石叙述自己的功绩,但他就是从狼居胥山下一骑绝尘然后把东突厥灭了的。
明朝的名将蓝玉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去攻打元朝蒙古军队的残余势力,蓝玉不负所望在捕鱼儿海(今天内蒙古与蒙古国贝加尔湖附近)找到了蒙古残余军队的主力,并打败了元军,大胜而归。
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亲自率领明军攻打元朝残余势力,最后把元军追打到了狼居胥山,可能想起了霍去病,也可能就是想表述一下自己的功劳,于是祭天,刻石叙述自己的丰功伟绩。
(明成祖朱棣)
封狼居胥已经不再是单独记述霍去病的狼居胥封祭,而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一种荣誉。是汉民族武将种最崇高的荣耀!
大家对封狼居胥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
咖啡&牛奶
狼居胥是山名,封指封禅,四字连起来意思就是就是“在狼居胥山封禅”,用在这里有好大喜功,徒争其名的意思。
全词上阙点出一个人物“寄奴”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说他当年“气吞万里如虎”,于是引出下阙中“元嘉草草”的刘裕之子宋文帝(忘了名字了),元嘉是他的年号,接着说宋文帝好大喜功,命人率师北伐,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tāo)击败,“赢得仓皇北顾”。接着主角就成了拓跋焘,“佛貍”(bà lí ,一做佛狸)是拓跋焘小字,佛狸祠是他的行宫。
全词的主旨是怀古,辛词中有很多怀古名篇,善用典故,气势磅礴更不同他人,毕竟是文武双全,五十骑闯金营还带出一个俘虏来的,落笔处自带一身英雄气,文末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甚是悲壮。
略有不适,原词就不给你找来附上了。
可以跟另一首辛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参考欣赏。
Ellen.Sun
封狼居胥是指汉朝汉武帝时期大将霍去病率精锐骑兵登上匈奴圣地-狼居胥山敬拜天地的故事,因为它的影响深远,后来被看成武将一生的最高荣誉。
狼居胥山是今天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汉武帝元狩四年,武皇帝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命大将军卫青为统帅,名将霍去病为前锋发动了规模空前庞大的“漠北之战”。此战霍去病一举歼灭匈奴左贤王部,斩首7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霍去病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并率领大军在此地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被匈奴人视为奇耻大辱,也一改汉室历代以来只能靠和亲维持和平的局面。
封狼居胥成功以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一直打到了瀚海,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才回兵。此役形成长城以北无匈奴的局面,正是“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奠定了后来数十年的和平局面。因此封狼居胥也就成为了中国历代将领的最高追求。
当时霍去病年仅21岁,真是英才出少年,汉武帝也将他看做卫青的继承人,下一任大将军培养。可惜天妒英才,不久霍去病感染瘟疫离世,汉武帝特意将霍去病的坟墓修筑成祁连山模样以彰显他的功劳。
木子弓长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这一首怀古诗,写出了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的草率与狂妄自大,写出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同时也写出了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的伟业。
霍去病,西汉人,17岁被汉武帝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直取匈奴圣地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
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漠北之战21岁的霍去病与卫青各自率领骑兵五万,直捣漠北。霍去病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封禅乃是帝王之礼,历史上封禅的都是像秦始皇、汉武帝这般人物。但是汉武帝得知霍去病,封狼居胥后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加封卫青、霍去病二人大司马(类似于现在的总司令),可见汉武帝对他们为国征战天下的肯定。封狼居胥,这一封,更是洗刷了汉朝先祖刘邦白登之围和后来几十年同匈奴和亲的耻辱,重振大汉雄风。这次漠北之战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一生,接近三分之一都在同匈奴作战,战漠南通河西征漠北,如同bug一般的存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加上英勇善战的霍去病,这是要建立雄厚伟业的节奏啊。只可惜天妒英雄,23岁的霍去病就毫无征兆的病逝了,汉武帝十分悲伤,封他为“景桓侯”,他的陵墓也修成祁连山的模样,象征着他战功显赫,力克匈奴。
“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曹植nohaynada
追寻历史真相,我是悍马狂飙。“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都是中原农耕民族对草原游牧民族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汉民族最高军功,是千百年来中原王朝武将们的终极梦想。
华夏文明史泱泱五千年,这五千年中不乏有武力巅峰,同时也留下过脍炙人口的豪言壮语,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封狼居胥”,这都是汉民族王朝历史上的不世名将——霍去病留下的个人传奇。“狼居胥”指的是现今的蒙古共和国的肯特山,这座山是匈奴人的发源地之一,匈奴人心目中的圣山,后改称不儿罕山,又是蒙古民族的早期诞生地之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多次在肯特山进行膜拜和祭祀,学术界认为成吉思汗的真正陵墓就在肯特山起辇谷。
西汉反击匈奴及狼居胥山的位置
所以,“封狼居胥”就是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仪式,西汉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卫青、霍去病率领几十万汉军,出塞反击匈奴,分两路横渡大漠,追击匈奴。其中霍去病一路突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霍去病部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直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强敌远遁。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封狼居胥”代表着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里程碑式的胜利,此后成为千百年来汉家武将战功的最高彪炳,历代名将的终极梦想。
狼居胥山,即今肯特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史记·匈奴列传 记载:
“ 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七万余级,左贤王皆遁之,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汉书.霍去病传 记载:
“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济弓卢....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瀚海即今杭爱山,是蒙古北冰洋流域和内河流域的分水岭。时人多以为贝加尔湖,误。)从以上三篇原文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 第一,狼居胥山出代郡二千余里( 代郡在今河北蔚县一 带) 。第二,济弓卢( 弓闾即弓卢) 就是渡过弓卢水( 弓卢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克鲁伦河) 。第三,禅姑衍,姑衍是山名,当在狼居胥山附近。那么根据原文中提供的资料,,可以推定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
霍去病功勋卓著,还对汉武帝说出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样的千古名言,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西汉准备再一次出击匈奴,然而在准备过程中,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年仅23岁。汉武帝因此被迫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由匈奴人组成的属国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击败匈奴,封狼居胥的不世奇功。
马踏匈奴石雕 此件石雕放置于霍去病墓前。作品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
与“封狼居胥”并称的就是“勒石燕然”。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燕然山在今天蒙古共和国的杭爱山,2017年燕然山铭在杭爱山被发现,证明了“勒石燕然”的真实性。
保存至今的燕然山铭
“封狼居胥”作为中华武将的最高梦想,在霍去病之后,还有数位杰出人物达到过这一成就。
1.唐代名将李靖。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出击突厥,李靖率军从狼居胥山下经过,带领3000精锐突袭突厥大营,生擒颉利可汗,灭掉突厥 国!唐太宗称赞他:古之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
2.明初名将蓝玉。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拜蓝玉为大将军,率领15万大军北征蒙古,力求一举肃清北元残余势力!最后蓝玉一直追到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发现了蒙古军队,迅速全军出击,大败元军,俘虏7万多人,得获牛羊和财宝无数。此战彻底打垮了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大喜,封蓝玉为凉国公。
3. 明成祖朱棣 。朱棣从永乐八年开始,朱棣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最后朱棣追击蒙古败军到了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
油画 封狼居胥
4. 清代康熙率军远征葛尔丹的战役。清鉴这样记载:“三征葛尔丹,帝亲征,渡黄河幸宁夏,勒铭于狼居胥山,五月还京师。”虽然清王朝并非汉人王朝,但康熙帝击败葛尔丹,平定漠北,巩固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当然,还有自不量力试图“封狼居胥”,结果只留下千古笑柄的。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意图“封狼居胥”,没成想北伐一败涂地,被强敌北魏一直追击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刘宋几乎亡国。南宋词人辛弃疾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其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wztjeff
在辛弃疾写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有这么一段话,“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话是三大事件的缩影,其中,也只有“封狼居胥”是唯一值得称道的事情。
元狩四年,汉武帝再次出兵征讨匈奴,这一次,除了大将军卫青之外,还有时年21岁的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
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从代郡出发,寻找匈奴主力。在向北行进了两千多里,翻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遇到了匈奴左贤王部,两军交战后,汉军斩首匈奴七万多人,俘虏甚重。左贤王率残部逃跑,霍去病率军追击,直到狼居胥山全歼左贤王部。经此一战,匈奴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侵。
此战斩获颇丰,霍去病便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大典,在姑衍山举行了禅地大典,向天地报告这次的丰功伟绩。
此后,“封狼居胥”便被历代军事家看做功绩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