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哪首诗描述了后宫失宠的生活?你对这些诗有什么独到见解?

我爱乖乖股!
在中国古代,皇帝一人拥有配偶成百上千,所谓 “后宫佳丽三千人”(具见白居易诗)。而有幸承皇恩得宠的宫女则少得可怜,“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语出杜牧阿房宫赋)”。绝大多数的妃嫔只能深居宫中,寂寂一生,被君王冷落,凄凉度日。白居易一首后宫词说的或许恰如其分:“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燕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我们可以从为数众多的宫苑词中感受宫人的美、宫人的怨、宫人的欢欣与心碎。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怨》【唐】刘方平
住着金屋又如何,君王不再眷顾,终日以泪洗面的落寞谁能懂?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宫辞【唐】李商隐
并非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宫人的心情是得亦忧,失亦忧。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后宫词【唐】白居易
红颜犹在,君恩已断。长夜漫漫,坐待天明。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曲【唐】王维
秋露微寒,卧房空冷,心怯而不忍归。
此外,王昌龄的“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也堪称经典引人哀愁。
除了宫苑诗,还有大量闺怨诗。“商人重利轻别离”,“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此情无计可消除”,“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古代封建制度之下,已婚女子与丈夫别离的寂寥诗篇难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luluchelsea
古代皇宫中妃子失宠的,在唐诗中有不少。如薛逢七律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晝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簾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首联写嫔妃清清早就梳妆,盼望君王临幸。颔联写等时难熬。颈联更是描写少女妃子的准备工作:精心梳妆了还要反复照镜子看有何不妥,换了衣服还要添香料。尾联写妃子的痛苦:远远地偷看到服侍的宫女在整理御床,君王准备和受宠的妃子上床就寝了。妃子们的盼望落空了,内心无限惆怅。类似的唐诗有王昌龄春宫曲:“平阳歌舞新承宠,外春寒赐锦袍。”写君王给歌舞的新宠歌女送锦袍,反衬没宠者的失落。又如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唐玄宗得宠杨贵妃,其余三院六宫的嫔妃们冷落了。

李小狼
长门赋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受失宠的皇后陈阿娇百斤重托所作的赋。
作品以一位遭受冷遇,爱而不得的口吻写成。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其辞曰: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懽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啸而长吟。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瑇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噭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杨。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殃。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茝香。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君主许诺朝往而暮来,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来。她独自一人孤独徘徊,对爱的期盼和失望充满心中,她登上瑶台望其行踪,唯见浮云四塞,天日窈冥。雷声震震,她以为是君主的车辇,却只见风卷帷幄。此赋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陈皇后被遗弃后的苦闷和抑郁的心情,表现艺术繁复重叠,情感细腻,将女性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打动人心

游雲C
一个小知识点
先介绍一个知识,你说的这种诗,一般被称为“宫怨诗”,在古代尤其是唐代比较盛行。要注意的是,写宫怨诗的,往往是诗人,而宫怨的人,往往是宫女。所以一般是诗人“代言”,还会出现诗人借宫怨诗来自况的情况。只要区分了这些,再来读宫怨诗,就会了解了。
以唐代为例,唐代宫廷有多少妃子?且看新唐书·后妃的记载
唐制:皇后而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是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是为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合二十七,是代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合八十一,是代御妻。
合计下来,加上皇后,嫔妃有122人之多,而且还不算那些宫中没有品级的侍女婢女等。
新唐书·宦者列传记载的数量更多:
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
所以说,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说“后宫佳丽三千人”绝非虚言。
可想而知,这么庞大的群体,有几个人能得到命运的眷顾呢?如果遇到一个杨贵妃那样“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对手,其他人显然只能抱憾终身了,这就是宫怨诗兴起的一个基础。
据说杨贵妃得宠的时候,其他宫女的待遇是:
后宫无人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
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名诗地点的“上阳宫”。
当然,宋元明清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从来得不到宠爱、失去宠爱、得到又忽然失去等情况经常发生在他她们的身上,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诗歌:
妾貌非倾国,君王忽然宠。
南山掌上来,下敌新恩重。
后宫多窈窕,日日学新声。
一落君王耳,南山又须轻。——(唐)陆龟蒙婕妤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王昌龄西宫秋怨
一直等着君王,却一直见不到。
上阳人,红颜闇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馀人,零落年深残此身。——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入宫的时候十六岁,现在已经六十岁了,可想而知。
写宫怨诗能出名还有一个小知识,很多诗人写宫怨诗,不完全是同情宫人,也有可能是想出名。因为宫女大多有才艺,且要表演——她们的群体很庞大,传唱之后,作者就很容易出名。
举几个例子:
(元稹)尝为长庆宫辞数十百篇,京师竞相传唱。
元稹由此被宫中人称为“元才子”。
此外,李白的白头吟二首清平乐二首连理枝二首、王昌龄的西宫秋怨长信秋词五首、王维的班婕妤三首、刘禹锡的团扇歌阿娇怨秋扇词、张祜的宫词二首昭君怨二首团扇郎等都让诗人获得了极高的名声。
他们的出名,要感谢那些在宫中靠诗、歌抒发怨恨的宫女。
至于后代的宫怨,也可想见一斑了。

蓝孔雀
描写空闺怨妇,后宫失宠的生活,在古代诗词中也是一个热门题材,实际上不光中国人如此,国外也有这样的情感,不一样的是,中国古代的这种“怨妇”情感的表达,往往是很表面的,在词句外表的深处,往往含有更深层的含义。
又题洛苑梧叶上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这首诗的作者是“天宝宫人”,什么意思?就是唐朝天宝年间一位皇宫里面的没有姓名留下的普通打工人,根据诗意推断,这位打工人肯定是个女性,也就是最卑微的宫女。不得不感叹,唐朝果然是诗歌的国都,一个没资格留下姓名的小宫女,竟然能写出这样的诗,“又题”,再写一首,说明她还不止写了一首诗。
这就是一首诗意非常简单的宫怨诗,说梧桐叶尚能随着宫廷中的流水,到高墙外面去见识更大的世界,而我只能一辈子幽居在禁宫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压抑和苦闷笼罩,甚至还不如一片梧桐叶自由精彩。
没什么深刻的含义,就单纯的愁和怨,但情感十分真挚,所以读来也让人动容。
团扇诗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相传为汉朝班婕妤失宠后所作,也是感情非常纯粹的一首宫怨诗。当年班小姐姐也是得过宠的美人,可是赵飞燕姐妹入宫后一切都改变了,班姐姐不仅失宠,还屡遭迫害,在绝望伤感中,她写下这首诗。
团扇是什么呢?夏天炎热,需要扇子纳凉,到了秋天扇子就被抛弃了,所以以团扇自比,就说自己被抛弃的境况,这首诗的影响非常深远,唐宋时期一说到宫怨,十有八九会把班姐姐拿出来说事,并且自团扇诗以后,“团扇”就被赋予了特有的意象,用来象征红颜薄命、佳人失时,大家都很熟悉纳兰那句诗:“何事秋风悲画扇”,典故就来自于此。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天宝宫人写的是自己,唐朝实事,班婕妤写的也是自己,汉朝实事。王昌龄这首春宫曲则有所不同,未央,是未央宫,汉朝的皇宫;平阳歌舞,是卫子夫。汉武帝因为宠爱卫子夫,废掉陈皇后,这首诗表面上说的就这么一件事。
更深一层,王昌龄实际上是借古讽今,借汉讽唐。唐玄宗在位时期,因宠幸杨贵妃,也做了不少荒唐事,因此,这首诗相比前两首诗,更有一层讽喻的味道。全诗写怨,却不见一个怨字,全诗写汉宫,却处处是弦外之音,王昌龄毕竟是大诗人。
宫辞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诗,是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宫怨诗。李商隐是一个男性,但这是站在女性角度写的诗,从宫中嫔妃得宠失宠的过程,来反映她们的悲惨生活。你知道,李商隐的时代,正是牛李党争最激烈的时候,李商隐作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悲剧,对朋党的感触自然会比其他人更深,所以他写这首诗,是借用宫中嫔妃,来暗喻朋党,妃子们会今日得宠,明日失宠,你们朋党争来争去,不也是一样吗?李商隐在讽刺朋党之争的同时,也暗暗地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情感。
像王昌龄、李商隐这样的宫怨诗,就是具有更深层含义的,包括其他一些闺怨诗,著名的比如朱庆馀那首闺意,其表达的思想都是一样,要么讽喻实事,要么抒发自己的悲慨,所有诗人都选择了用女性的视角,来表达男性的情感。在表达女子失宠的同时,无形中流露出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慨。
你看前面举的四首诗,前两首是女性之作,表达的感情就非常纯粹,因为在封建时代,女性的地位就只能相夫教子,她们所有的情感也就只能是“弃妇的悲哀”,男性则不一样,男人要学而优则仕,要用自己的才华去治国平天下。
一旦男性在仕途中受冷眼、被轻视,出于强烈的自尊心,内心有再大的悲哀,再多的不干,也不能直接写我好想哭,所以他们就必须戴上弃妇的面具,站在女性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也更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点。

心大心细
关于古代后宫生活类的诗,我还是比较喜欢唐代诗人刘芳平所写的《春怨》。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首先是我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
1. 透过纱窗向外面望去,日影逐渐淡去,已经接近黄昏了。宫殿里面空空荡荡的,也无人见我满面的泪痕,诺大个庭院显得格外的空寂,春天开的梨花落了满地,我不愿意开门。
2. 通过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不难看出这春怨诗,其实写的就是后宫人老色衰以及失宠的悲凉场景,有此场景不难想象,失宠的宫人心里既对宫廷产生了怨恨,同时又有些思念以往快乐生活。
3. 第一句,本身屋内无人就显得有点凄凉,夕阳照射会给凄凉的人增添一些温暖,怎奈夕阳渐渐落下,黄昏降临,屋子里的光线越来越昏暗,这更加增添了屋内主人凄凉的感受。
其次是对古人以及对后人影响最深的第二句诗:
1. “金屋”,这两个字本身代表了宫廷的皇宫和后宫富丽堂皇的庭院,延展到《金屋藏娇》之意。当年汉武帝非常宠爱陈皇后,誓言愿意对陈皇后金屋藏娇。这位陈皇后当时住在金屋里,由此可见当时她所受到的宠爱有多叫人羡慕。再看看现在自己的处境如何呢?如今君王已经不再眷顾于她。故而伤心落泪。
2. “无人见泪痕”可能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其人独处一个诺达的房子,没有人作伴,从而新生寂寞之感,渐渐留下了眼泪;二是其人感到非常的孤独与空寂,即使落下眼泪也没有人能看得见,自然也就没有人来同情自己了,其人流下眼泪的痕迹还深深的挂在脸上,由此可见流泪已经很长时间了。
3. 全诗的重点就是第二句,充分的表达了诗中之人的身份、处境以及对身在空寂庭院里的怨,还有对过往种种受宠的怀念。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春色已经接近尾声了,满庭的空寂,洁白美丽的梨花花瓣飘落一地,宫人自感薄命,不忍心见到花落最后化成泥土,故而深掩大门。此时淡淡那的写来,看似平凡易懂,肯见平凡中带着精美细致的描述,更能体现宫人的怨,又能体现宫人的思念。
总之,这首诗对古代宫廷后宫的生活,特别是人老色衰的人,做了最好的诠释,此诗所体现的价值很高,怎不叫人感叹:花无白日红,人无千日好。
留给我们现代人的反思:过好当下,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容颜易老,靠脸吃饭只是短时的,维系不了一辈子的光鲜与亮丽,不要等到年老了,才感叹自己蹉跎岁月,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空虚寂寞悲凉的人生。

cicihateshopping
话说唐玄宗李隆基,在花萼楼想起他的旧好江采苹,于是命人将珍珠送给她,并写了一首诗一同送达。
唐玄宗题梅妃画真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是当时态,争奈娇波不传人。
想你当初在紫宸宫的时候
你不画妆格外地显得灵活天真。
我时常看着你当时的形态,
想起我们在一起时你情我爱。
那样娇羞,那种愉快,
再怎么看也不会再现在我身边。
自从你把我打入冷宫之后,我再也见不到你,我画妆还有什么用?我巳不再描画蛾眉,我也不想梳妆打扮,每天就尽着泪水污染残妆,污湿红绡。
一怀离索,满腔悲抑,岂是一斛珍珠所能蔚藉?珍珠虽然贵重,与精神的痛苦相比它又算得了什么?
我的心已被你摘走,即使你将世上最大的珍珠镶填在我心窝,又有什么用处?它能带来使我沸腾的热血吗?那用爱的利刃轻轻一扎就飞溅出来的血!你这时候给我送来珍珠,你不是更加在剜我的心吗?
我要,要你那颗曾在爱中战栗的心,要你那份曾在爱时奔涌的血!你还有吗?你还能象当初一样爱你的梅妃吗?既然你不爱我了,你又何必假惺惺地送来珍珠?珍珠能安慰我寂寞的心吗?
江采苹谢赐珠珠诗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冼,何必珍珠慰寂寥。
江采苹做为玄宗最得意的妃子,福建莆田人,小时候聪明伶俐,喜好诗文,人又长得漂亮。开元初年被高力士选入宫中,大得唐玄宗宠爱。因酷爱梅花,亦名梅妃。玄宗宠爱杨玉环后,梅妃被打入上阳宫中,再也见不到玄宗的面了。玄宗此时思念旧情,送来珍珠。不送犹可,送来只激起梅妃的怨气,人都不爱了,送来珍珠又有什么作用?
这就是梅妃的宫怨诗。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丢下她,和杨贵妃一起逃往四川。逃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杨贵妃缢死,江采苹看到了杨玉环专宠的下场。可是,她自己一个颜值文采极高的女人,又如何能逃出安史叛军的魔爪,她也在这场战乱中献出了如花的生命。

圆圆
大家好!记得过去看唐诗三百首时,看过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后宫词。对这首诗印象深刻,应该算反映后宫失宠诗歌中的佼佼者。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夜深了,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红颜尚未衰减,皇帝的恩宠却已经断绝。她独自斜靠着熏衣服的笼子,一直坐到天明。
这首诗深刻的反映了唐代后宫妃嫔或佳丽的宫中生活。白居易在其《长恨歌》里曾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来形容杨贵妃得宠后的专宠。令后宫三千佳丽失去玄宗临幸。从这句诗中也可以看出唐朝皇帝的后宫里佳丽人数之众。
皇帝只有一个,而后宫佳丽数以千计,争宠夺爱在后宫中肯定会上演激烈的争夺战。禁宫高墙,除去一个真男人皇帝,其它内宫所见只有宫女和太监。在极端的环境中,人性都会被扭曲。在出去无望,一生命运只能在深宫中消耗的佳丽们来说,如何讨得皇帝的欢心是她们时刻要做的功课。
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中,她们每天可能要做的是如何把自己装扮的更高贵,更美丽,更能吸引皇帝的眼球,以博取皇帝的更多临幸。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雷霆乍惊,宫车过焉...望有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人生有多少个36年?有多少佳丽在一年又一年的翘首盼望中,消逝了青春,变得人老珠黄。再无得宠的机会。
白居易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后宫佳丽(具体是什么等级没有交待)盼望皇帝宠幸的描写,细致地刻画了这位佳丽一夜的复杂心思和失落之情。这位佳丽当初应该还算是颇得宠幸的,面对当前的失宠,她伤心致极,泪湿罗巾,她在百无聊奈中,索性和衣上床睡觉,她渴望在睡梦中能与皇帝欢聚,然而这个做梦的愿望也不能实现。本来想做一个春梦与皇帝欢声笑语,恩爱如初,但是却偏偏被前殿的歌舞声所吵醒,前殿里皇帝可能正在与新宠蜜意正浓,从传来的歌声可以猜测到新宠的欢喜和得意。反衬出失宠者内心的嫉妒和失落,甚至是愤恨和暴增的醋意。
这位失宠者此刻的失宠滋味是强烈的,她还没到人老珠黄的地步,还是红颜未老,可是为什么皇帝的恩情怎么就断了呢?他内心委屈,不甘,愤恨,哀怨等诸多情绪家乌云一样翻滚,象海水一样汹涌,折磨着她再也不能入睡。想想自己先前的得宠,频频享受皇帝的雨露滋润,到如今久久不见皇帝来眷顾。天天与新宠玩的火热,叫他怎能甘心呢?她还未老,她不能输,她要画妆,她要穿更漂亮,更香的衣服。就这样她迷迷糊糊地靠着熏香衣服的笼子不停变换着思绪一直坐到天亮。
最后一句写出了这位失宠者的绝望,不甘,挣扎及无奈,她想等来皇帝的回心转意,她幻想皇帝突然驾临。但一直等到天亮,最终还是一场空空的盼望。
通过这首诗,我们也了解到封建王朝的暴厉和腐朽,皇权的至高无上给后宫佳丽们带来的巨大的身心摧残。了解到表面光鲜的后宫佳丽,内心巨大的压抑,和人性扭曲带来的巨大痛苦。她们象一个个美丽的展示品空置在哪里,绝不对外开放,甚至不允许外人看一眼。同时皇帝自己因为拥有太多,也毫不在意她们的生死和存在,更不会考虑她们的人性要求。在皇帝的眼里她们就是一次性的消费品,用完一次就可以扔了。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一入宫门深似海,张祜这首短短的二十个字的诗句,是后宫女人们对深宫生活的泣血控诉。

shenqiugel
唐人王昌龄的七绝长信秋词可算得上是非常典型的“宫怨诗”。原诗共五首,现选其第三首: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秋天的落叶铺满阶前。天色渐晓,金殿门开。被冷落深宫的“玉颜”女子赶忙拿起扫帚出门打扫。一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单调乏味的劳作。打扫过后,暂得清闲。却只能独自一人把玩着手里的团扇,伴着清冷晨风心事重重,嗟叹徘徊。头两句诗便把这被“失宠”之人的落寞、凄清与无奈之情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三句里“玉颜”与“寒鸦”在色彩上的强烈对比出乎常理。美人堪比美人,方显其更美。可是却拿黑色的乌鸦作比,这又是为何?这里明显带着一种强烈的怨愤之意:如此美艳的容貌都不及秋天里的黑乌鸦!
第四句道出了缘由:乌鸦都能自由自在地飞过昭阳殿(汉时宫殿,也即赵飞燕姐妹的住处)且能身披日影(古代常把君王喻为“日”),也就是说都能领受到帝王的恩泽,奈何我虽有倾国倾城洁白似玉的美貌,却被深锁长信宫里,不得君王一见。何其悲哀啊!
至此,一个被遗弃深宫的宫女不幸的命运跃然纸上。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帝王的骄奢淫逸无端扼杀了多少宫廷妇女的青春乃至毁掉了她们的一生。

菁华网络
问题:古诗中,哪首诗描述了后宫失宠的生活?你对这些诗有什么独到见解?
描述后宫失宠生活的诗,也是旧体诗中常见的题材。这种诗,除了表面的意思以外,往往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代表君臣之间的疏远,作为怀才不遇之人借这种题材来表达自己的失意。
例如天宝年间,有宫人作诗云: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这首诗似乎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自怨自艾,皇宫中,也有不少地位不高的宫女受到宠幸而生子,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地位。但是更多的宫女并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即使是皇帝的妃子甚至皇后,都有可能失宠。
例如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冷落以后,甚至要千金买赋,希望再次挽回汉武帝的感情。
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之二,则是男性诗人以女性角度写的一首宫怨诗。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昭阳是指昭阳宫,汉成帝宠赵飞燕,为其建昭阳宫。后来赵飞燕成为皇后,昭阳宫成为后宫正宫。
班婕妤失宠后,作团扇诗: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团扇后来成为是这类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秋天来了,扇子就失去了作用。因此秋天的扇子,或者团扇,都用这种特殊的含义。
张九龄做宰相时,受到李林甫的排挤,唐玄宗也渐渐对张九龄不满。有一年秋天,唐玄宗派人送给张九龄一把白羽扇。吓得张九龄赶紧做了一篇白羽扇赋献给李隆基,表示自己虽然令您不满,但是我依然忠心于您,不会有什么怨言:
因帝赐白羽扇,乃献赋自况,其末曰:"苟效用之得所,虽杀身而何忌?"又曰:"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新唐书·张九龄传
晚唐时,诗人杜荀鹤写过一首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诗人写道“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仿佛是在讽刺对于选录人才标准,不在于是否真正有才能,那么在于什么呢?诗人没有说,言外之意您自己去理解。
宫怨诗,有人写真实的自己身世,也有其他诗人代人作诗,写别人的生活。还有不少人,其实就是借这种题材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老街味道

风送腾王阁
团扇诗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相传此诗为汉成帝班婕妤所作。班氏为班况之女、班彪的姑母、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赵氏姐妹入宫后,成为汉成帝的专宠,班婕妤和其他嫔妃一样成为摆设,班婕妤作此诗以抒胸臆。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字面简洁,然语气凄切。“纨素”、“皎洁、“明月”其表面赞美团扇的精美,实乃借喻人物的高洁秀丽。“合欢”寓意为“言归于好、合家欢乐”。人们将合欢花赠送给夫妻,祝愿他们和睦幸福、生活美满这也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精炼而心酸的回忆。班婕妤本民间女,有如齐纨素一样无瑕。被选入宫后,仍光彩夺目。这为其后文作了一铺垫。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这句说明自己受“君”的恩宠,彼此恩爱。“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一句点出了作者在后宫佳丽之中的危机感,“夺”字委婉含蓄的表达后宫中的争宠,可以理解是赵飞燕姐妹。炎热的夏日不能常驻,其青春美貌也会随时光流逝,她预感自己终将被新宠代替。“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时,她就象搁置在箱匣中的团扇一样,被人遗弃,幽居冷宫。“弃捐”、“中道绝”说明对方的无情和自己美好“合欢”愿望的破灭。
全诗突出一“哀”字。此首咏物诗,起兴手法,跌宕起伏,情如四季变化。可以看作春天做“合欢扇”,夏季“出入君怀袖”,“常恐秋节至”,冬季“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以情达意,语言清丽,情感表达委婉含蓄,以物传情,其哀怨之情却充斥于字里行间,具有深远幽长的意境。正如有评曰:“不尚奇巧,平直感人”。
bboouuyy
谢邀请。
唐诗中描写后宫失宠的诗词较多,如王昌龄的春宫怨就是其中之一。诗如下,
昨夜风开露井桃,
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
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释
露井桃,桃生露井上,无盖之井。
未央殿前,未央宫为汉武帝陈皇后居处。
平阳句,汉武帝于其姊平阳公主家见歌伎卫子夫,悦之,公主送子夫入宫,汉武帝极其宠幸之,陈后因此失宠怨望。
风开露井桃,时令已是中春,中春的晓寒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而君王已因帘外春寒的事,帘内当然并不寒,而赐新人以锦袍。这新人的恩宠越殊荣,越反映女主人公的失宠凄凉。她在未央殿前苦守,夜其未央,她多盼望漫漫长夜快过去吧 。君王只恩宠新人,那顾旧人哭呢!
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方得以进士及第,起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博学,超绝群伦,调汜水尉,后获罪被贬岭南。后返长安任江宁丞。后因被谤被贬为龙标尉。
这首诗表面描写了后宫失宠的遭遇,倒不如说暗喻了王昌龄几次被贬的境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沈德潜评云,只说她人之承宠,而已之失宠,悠然可思,此求响于弦指外也。
浅见理解,谢网友读者。参考文献,《唐诗宋词》一并致谢。

虎纠易龍
在古诗中,描述后宫失宠的诗不少,最典型的要数司马相如代陈皇后写给汉武帝的那首长门赋。当时的陈皇后,就是那个汉武帝小时候所诺“金屋藏娇″的阿娇,就因这一承诺,才让汉武帝在姑姑的协助下顺利登上皇位,当然阿娇也顺利当上了皇后,但后来却因失宠而入冷宫,为了巩固身份和重获宠幸,于是花重金请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进献给皇帝,据说武帝看了此赋十分感动,但陈皇后的失宠不可逆转,于是郁郁不得其终。
现录长门赋一段看看陈皇后失宠之态:
忽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后来汉武帝宠幸过出身低微的卫子夫,并把她立为皇后,她的弟弟卫青被封为大将军,她所生的儿子也被立为太子,可以说宠到了极致。可在巫蛊事件中,太子被迫起兵反抗佞臣迫害,兵败自杀,卫皇后也悲愤自杀,下场并不好。
汉武帝还宠过李夫人,但李夫人生病后却宁死不再见皇帝之面,她就是怕皇帝见到她因病变得面目可憎的脸而从此失宠。就因为这样,李夫人去世后皇帝才因思念而找术士为其招魂。
汉武帝晚年还宠幸过勾弋夫人,并把她所生的幼小皇子立为太子,可就在武帝将死太子即位之时,他却下令处死了勾弋夫人,以图皇权不为后权所撼动。
以上可以看出,汉武大帝尽管有雄才大略,但对后宫却很是薄情,其皇后没有一个能得其善终。想想历代帝王,他们的后宫粉黛三千,各在三宫六院,又有哪一个能一直深受专宠而不失。光武帝宣言“娶妻就娶阴丽华″,可阴皇后后来也失宠了。赵飞燕、杨贵妃等各因其固宠之术倒是没有失宠,但却给朝庭带来巨大的不幸。
说到底,后宫的失宠历朝历代都有,有多少女儿名为服侍皇帝,却一辈子连皇帝的面也见不上,哪有什么″宠″可言,而″失″却是一辈子的。后宫史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成千上万女儿的血泪史,如果都写成诗,那得有多少寂寞悲情。唐朝某宫女题诗红叶流出深宫的故事就是见证,其诗如下: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super_能
唐朝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孕育了唐诗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浩瀚的唐诗中,有一类描写宫怨的诗,可谓是一枝独秀。宫怨诗的繁荣应该与唐代的后宫制度有关,唐代后宫人数众多,除去皇亲国戚,朝廷大臣的子女外,还定期向民间征集美女。其次,唐代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也为宫怨诗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众多的宫怨诗中,白居易的后宫词虽然浅显易懂,却层层深入,细腻地刻画了一位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读来令人产生深深地同情,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整首诗。
后宫词
唐代: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薰笼坐到明。
首句的意思一目了然,泪水湿透了罗巾无法入睡,以至于想做个好梦也难以成功。可以看出主人公应该是一位宫女,她盼望君王的到来,最终却又一次失望,只好独自上床睡觉,然而辗转反侧,想起往事不禁默默流泪。因伤心至极更加难以入睡,就连想做个好梦这样的愿望也难以实现了。
下句把主人公的孤单凄凉描写得更进了一层:正当她泪流满面,难以入睡之际,耳边却清晰地响起了有节奏的唱歌跳舞声,那是前殿里,君王正在和其她宫女们宴饮欢歌。这位宫女越难以入睡,前殿里的笙歌曼舞声就越发清晰,这位失宠的宫女内心就更加凄凉落寞。这种鲜明的对比,对她来说,是多么残酷的一种折磨!
下一句把宫女的怨怅写得再进一步,假如宫女人老珠黄不再受宠,还情有可原,然而此时的这位宫女明明还是“红颜未老”,怎么就这么快失宠了呢?这恐怕是大多数宫中女子的命运吧!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手足父子之间尚且如此,何况是一区区女子哉!不过是一个玩物,玩够了就丢弃罢了!
最后一句,女子曾经心底升起的一丝希望最终变成绝望。熏笼是覆罩香炉的竹笼,香炉用来熏衣被,为宫中用物。前殿的歌声令女子更加睡意全无,想想自己曾经也有过这样恩宠正盛的时候,毕竟君王不可能转眼间就这么无情,完全忘怀了吧?说不定一回儿前殿歌消舞散,君王还会想起自己。想到这里,宫女不禁浓熏翠袖,以待召幸。然而,宫女斜倚薰笼,一直坐到东方欲晓,黎明来临,也不见君王的影子。至此,宫女的幻想完全破灭,不再对君王抱有任何指望。
白居易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位宫女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层层深入,读后不免让人对这位失宠的女子产生深深地同情。
然而,也许白居易的用意远不在如此,他有经世之才,却因直言敢谏不被重用,屡遭贬谪又屡次被启用,以至于后半生大多数时间过着闲适的生活。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他才用这位宫女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