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

最新跟帖
尹延丰

尹延丰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说出这句话的是中国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

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涌现出来的几个英雄,现在来看几乎是一段传奇,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因为此事,几个默默无闻的解放军小战士一举成名。

1962年印度对中国发起武装挑衅,入侵我国领土,中国政府忍无可忍,决定自卫反击,给自大的印度侵略者一个教训。在一次战斗中,我们的主角解放军战士庞国兴在追击敌人的时候与大部队走散,随后碰到同样情况的王世军、冉福林二人,以及八班的副班长周文轩。随后他们组成临时四人战斗小组,现在来看他们就像现代网络游戏中开挂的人民币玩家一样,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四人小组行军过程中,不小心进入了印军的埋伏圈。他们没有害怕,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分成两组居然向数倍于己的敌人来了个反冲锋。

印军有点懵逼,开始还以为这是一个立功的机会,因为我们只有四个人,可以轻松拿下。哪知道这四个解放军战士不按常理出牌,居然对他们来了个反包围,一时乱了阵脚,纷纷逃跑,其领头的军官被当场击毙。

这还没有完,四人在追击敌人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炮兵阵地,杀红了眼的几人没有犹豫,转身又冲向这个炮兵阵地。四人小组就跟开了挂一样,毫无悬念地把印军赶走,缴获7门大炮及其它物质,堪称奇迹。

此次几人深入敌阵地15里,如入无人之境,机智勇敢,追击着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退缩。打出了国威,军威。后来庞国兴被中国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在做战后总结报告时,庞国兴表示: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粉紫宝贝

粉紫宝贝

有一个小人物,击败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黄克诚、陈赓等200多位开国将帅。

战前他默默无闻,战后他天下皆知。 一战成名,莫不如是。

这个人叫郭勋祺,一个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名字。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小人物,怎么能不提起郭勋祺?

准备好了吗,史上最疯狂的一举成名故事,现在奉上。

01、川军莽娃

郭勋祺,字翼之,四川双流人,1895年出生。

由于他长得圆脸圆眼睛,看起来就跟圆嘟嘟的熊猫一样,因此有个绰号叫熊猫。

1912年,17岁的郭勋祺弃笔从戎,参加川军的成为入藏新兵的一员。

四川这地很怪,自古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

四川地势封闭,又有天府之国之誉,人口众多,是军阀割据的天然之地。

古往今来,涌现了很多割据川蜀的军阀。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开办了四川武备学堂,开启川军近代化之路。

此后,川中大地先后出现了四川总督锡良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开办的四川陆军小学堂;

四川总督赵尔巽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开办的四川陆军速成学堂。

辛亥革命后,四川都督尹昌衡又开办了陆军军官学堂;

1919年四川都督熊克武开办了四川陆军讲武堂。

这些军事学堂,在各个时期为四川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才,其中不少人就成为了四川各派系军阀的首脑人物与高级军事将领。

辛亥革命后,四川陷入漫长的军阀大混战,四川军阀总共有武备系、国民党系、速成系、保定系、军官系几大派系。

派系之下,又涌现了很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黄复生、熊克武、胡景伊、刘存厚、刘湘、刘文辉、刘成勋、周骏、杨森、但懋辛、王缵绪、孙震、田颂尧、邓锡侯、唐式遵、潘文华、吕鹿鸣、李雅材、王陵基、罗纬、何光烈、冯德斋、杨启文、费东明、鲜英、罗泽洲、冷熏南、王铭章、朱家宗、杨春芳、蓝文彬、廖维源、龚伯凯等等数都数不清的司令、军长、师长。


四川军阀割据图

四川各派军阀势力是此消彼长,长期混战不停,几乎是年年大战不休小斗不息,在辛亥革命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四川军阀之间发生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

而郭勋祺就是速成系潘文华的心腹爱将。

郭勋祺在潘文华部历任排、连、营、团长。

1921年,郭勋祺跟随潘文华投靠四川总司令、四川省长刘湘,潘文华任第四师师长,郭勋祺任第七旅旅长。

由于他作战勇猛,是川军少有的悍将,因此被称为莽娃。

不过嘛,旅长看上去还挺大,可四川各种司令、军长、师长都一大堆,郭勋祺这个旅长只是一个小萝卜头,压根就没什么名气。

02、进步将军

郭勋祺是一个爱国将领,和我党交情很深,我党有很多人都是他的朋友,比如刘伯承和陈毅。

1922年,郭勋祺在万县经陈孟熙介绍,与陈毅相识,是一个足球队的球友。

不久,郭勋祺奉命调往重庆,正好陈毅也到重庆新蜀报作编辑。

因此,郭勋祺和陈毅在重庆过往甚密,陈毅经常对郭勋祺讲一些革命道理,对郭勋祺启发和影响很大。

而郭勋祺和刘伯承交情就更深了,刘伯承本来就出自川军,是川军宿将,两人在军中就已经相识多年。

1925年8月,郭勋祺参加了由我党人领导的莲花池国民党左派省党部的活动,结识了杨闇公(杨尚昆之兄)、吴玉章、李筱亭、肖华清、周钦岳等我党党员,并与素有旧谊的刘伯承会见,思想逐渐倾向进步。

刘伯承就是由杨闇公和吴玉章介绍入党的,而郭勋祺却遗憾的差了那么半步。

1926年9 月,郭勋祺参加了由杨闇公主持召开的军事会议,引起刘湘猜疑,被明升暗降为副师长,撤去实权。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重庆民众举行庆祝集会,遭到英国军舰开炮轰击,打死打伤2000余人。

3月31日,重庆群众在杨闇公、冉钧、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抗议活动,刘湘率军镇压,打死137人,打伤千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重庆“三三一”惨案。

惨案发生后,杨闇公、冉钧等人遇害发生后。 郭勋祺曾曾掩护一些革命人士和学生脱险,陈毅也是在他的掩护下登船出川的。

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郭勋祺还是没能参加革命。

1931年,四川军阀混战继续,21军军长刘湘击败杨森后,面临最后一个对手,自己的叔叔保定系首脑24军军长刘文辉。

二刘叔侄俩为了争夺四川统治权,爆发前所未有的大战,双方武装到了牙齿。

大战前夕,刘湘顾不上猜忌,启用郭勋祺,委任为就被21军第二独立旅旅长,后又任教导师第三旅旅长。

二刘混战,从1932年10月一直打到1933年9月,是四川军阀四百多次战争中规模最大、参与军阀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大混战,也是四川军阀的最后一次大战。

最终刘湘获胜,基本统一四川,结束了漫长的川军大混战,刘湘成为四川王。

就在这时,刘湘将面临另一个对手的打击,这个对手与其他四川军阀都不同,是一个让蒋介石都有些绝望的对手,他的名字叫红军!

03、红军长征

就在刘湘击败刘文辉后,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

刘湘在获得蒋介石大批军费和武器支援下,随即纠集四川各派军阀部队,分6路围攻川陕苏区。

著名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就此打响。

最终,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指挥下,打退了刘湘的“围剿”,取得反“六路围攻”战役的胜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8万余人,其中俘2万余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川陕苏区。

然而,红军形势急转直下,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这时,在博古、王明、李德“左倾”教条主义三人错误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

长征期间,三人继续错误指挥,执行只走不打的逃跑主义。

红军损失惨重,尤其是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虽然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8.6万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

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举行黎平会议。 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他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人的赞同。

毛泽东红军照片

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逐渐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指挥地位。

此时,蒋介石调集150多个团、40余万人,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妄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乌江西北地区。

敌人来势汹汹,我军损失惨重,兵力对比之悬殊超过1:10,中央红军随时有可能被吃掉。

毛泽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改变了之前在黔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设想,计划在黔北一带调动敌军,跳出敌军的包围圈,然后由川南进入四川,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四川建立根据地。

军委采纳了他的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

这样一来,中央红军和刘湘的川军,矛盾不可避免。

04、狭路相逢

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撤出遵义城,逐次向北转移,在川黔交界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向土城方向开进。

1月27日,中央红军全部进抵赤水河以东地区,准备由赤水北上,在宜宾和泸州之间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争取在四川建立根据地。

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行进过程中,毛泽东制定了目标,如果尾追之敌穷追不舍,中央红军就要集结部队,突击尾追之敌,重创敌人一部或多部敌人。

这时,蒋介石妄图将中央红军压迫至赤水河以西的狭小地带聚而歼之。

于是,他一方面命令中央嫡系部队抓紧时间往上赶,缩拢包围圈,另一方面令刘湘的川军拦住中央红军的去路。

面对蒋介石的催促,本不想和红军交战的刘湘,只好先派廖泽模范第三旅入黔狙击红军。

蒋介石对此非常不满,要求刘湘增派2个师。

刘湘没有办法,委任潘文华为南路总指挥,狙击红军,而后又从潘文华部队中,选派郭勋祺教导第三旅、潘佐独立第四旅、廖泽模范第三旅,由郭勋祺统一指挥。

刘湘是个老狐狸,他此时做了两手打算,中央红军如果想进入四川,那他拼了命也要拦住,如果去了贵州、云南或是湖南,他就会放慢脚步。

临行前,他对郭勋祺面授机宜:

“除非红军北渡长江,只准虚张声势进行牵制。如果红军真系借路,则千万不可斗硬堵截,只要能掩得住中央的耳目就行了。”

于是,在刘湘的授意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南路总指挥潘文华作出了部署,分兵三路拦住红军去路。

第一路,范子英率5个团驻守四川古蔺、叙永地区;

第二路,陈万仞率所部进至赤水,同时派总预备队郭勋祺和潘佐进入黔北温水进行拦截;

第三路,廖泽率部伺机发起进攻,而后与第一路形成合围之势。

川军部队,以郭勋祺的教导师第三旅和潘佐的独立第四旅进军速度最快。

1月20日,郭勋祺率部抵达贵州温水,尾随中央红军主力向良村前进。

行军至习水,郭勋祺收到刘湘密电,告知红军主力指向赤水,要他迅速行动,制止红军主力入川。

此时中央红军准备夺占黔军教导师第一旅刘翰所部3个团驻守的土城。

说实话,黔军是出了名的战斗力弱,中央红军并没有将其放在眼里,最大的威胁还是紧追不舍的郭勋祺。

1月23日,董振堂率担任后卫任务的红5军团在梅溪展开了一场狙击战,有力狙击了郭勋祺部。

狙击结束后,红5军团并没有恋战,当晚撤出战斗。

1月24日,林彪率红1军团进攻土城,驻守土城的黔军一触即溃,红1军团轻松拿下土城。

随后彭德怀率红3军团、董振堂率红5军团、罗炳辉率红9军团,各自占领土城附近的要地。

1月25日,红1军团继续向赤水县城进攻。

就在这时,川军第21军第5师师长陈万仞率该师及教导师第1旅章安平所部已经占据赤水县城。

中央红军正式和川军交上手了。

1月26日,红1军团第1师师长李聚奎、政委赖传珠正式攻打赤水县城。

川军不比黔军,赤水不比土城,这一战红1军团没能拿下赤水,双方在黄陂洞僵持不下,第二天,无奈退军。

而暂时归红1军团管辖的红9军团,也退出战斗,向官渡撤退。

军团长林彪得知此讯后,急令第2师由复兴场包抄赤水城。

然而红1军团两个主力师和红9军团都没能夺下赤水县城,中央红军北渡长江计划实际宣告破产。

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进驻土城,并打掉郭勋祺的追兵。

郭勋祺成为中央红军必须要解决的对手,中央红军和郭勋祺来了个狭路相逢。

05、土城伏击

毛泽东在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人勘察地形后,决定由彭德怀率领的红3军团和董振堂率领的红5军团打个伏击战,歼灭郭勋祺所部。

1月26日,军委二局(即侦察局)截获了潘文华下达的作战命令,得到一个重要情报,郭勋祺尾追之敌只有4个团约有6000人。

而红3军团下辖2个师1个团,总计7个团;红5军团直辖4个团。

两个军团合计有11个团,约10000人。

10000打6000,又是我军最擅长的伏击战,这仗怎么看都是必胜之局。

1月27日,中央军委作出了围歼郭勋祺部的命令,总司令朱德到红3军团第4师师部指挥作战,参谋长刘伯承去红5军团指挥所指挥作战,毛泽东、周恩来居中策应。

1月28日5时,红3军团彭德怀率3个师、红5军团董振堂率两个师,一南一北,对紧紧尾追的川军发动夹攻。

著名的土城之战正式打响。

这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场大仗,关系到全军的士气。

为了打好这一仗,毛泽东特意派吴亮平到三军团协助做动员工作。

可以说,中央红军对这战是志在必得。 如果是一般人,面临这种情况,不是被突然打散,就是弃地而跑。

但郭勋祺不愧是莽娃,当他遭遇红军的突然伏击后,他迅速占据永安寺两侧山地,组织火力,凭借有利地形拼死顽抗。

尽管红军拼死争夺,往复冲杀,依然没有击溃敌人。

一直打到上午10点左右,郭勋祺不仅丝毫没有崩溃的迹象,而且越战越强,随时有可能突破红军的包围网。

战斗变得异常激烈,交战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歼灭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拉锯战、消耗战。

此时形势相当不妙,川军各路援军确实正源源不断的赶来,郭勋祺只要坚守阵地,拖住红军,就能获得战斗的胜利。

而红军恰恰相反,必须尽快击溃郭勋祺。

就在这时,红军从俘虏口中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土城战役中,郭勋祺不仅只有自己的对面不仅有自己的教导第三旅,还有潘佐独立第四旅,合计两个旅六个团一万多人。

更致命的是,后面的廖泽旅正火速赶来,其他川军部队也正在往这里赶,川军总指挥潘文华能迅速集结8到9个旅。

也就是说,红军在兵力上已经完全没有优势了。

毛泽东急令红1军团红2师火速返回增援,以求变被动为主动。

可是,红2师赶到阵地还需要时间。

郭勋祺抓住这个时间差,趁红军久攻不下,利用火力衰弱,缺乏重武器,弹药不足的缺陷,突然集结部队,发起反击,发动正面、多波次冲锋。

郭勋祺这突如其来的反击,打了红军一个措手不及,红军万万没想到郭勋祺还能组织冲锋。

郭勋祺这一冲,直接突破了红5军团阵地,甚至都快打到军委指挥部门前。

郭勋祺要是一突破,此战危矣!

毛泽东赶紧投入了最后一支预备队,急令陈赓、宋任穷率领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前线增援,才稳住了阵地。

朱德也直奔红5军团前线督战。

战斗形势危急万分。

这仗打得真是相当的窝火,宽容大度,仁慈友善的朱德总司令,一辈子都被发过几次脾气,这次他对黄克诚大发脾气。

幸亏红2师救援及时,打退了郭勋祺的进攻,并且发起反攻,拿下郭勋祺的永安寺指挥部,逼得他往后收缩防线。

然而,就算这样,红军还是没能吃掉郭勋祺。要命的是,川军后续部队还有4个旅迅速增援土城。

战打到这地步,一旦继续僵持,红军命悬一线。

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决定迅速撤出战斗,放弃原来的北渡长江的计划,立刻在土城附近西渡赤水,借助赤水河来隔绝追兵。

1月29日拂晓,土城战斗的部队撤出战斗。 至此,土城战斗宣告结束。

06、战后论英雄

战斗结束后,红军随即兵分三路从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这就是著名的一渡赤水。

毛泽东随即演绎了世界军事史上的神话——四渡赤水,奠定其不可动摇的军神地位。

不过盘点土城战役,可以发现,这一仗红军吃了大亏。

土城战役,红军击溃川军一个旅,毙伤3000余人;而红军牺牲2000余人,伤亡5000左右。

红军不仅伤亡大于川军,而且战前北渡长江计划破产。

这一仗,实际上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败仗。

后来毛泽东在云南扎西总结此战时,说道:

“这是一场拉锯战、消耗战,我军没有消灭川军,反而受到很大损失,不合算,也可以说是一场败仗!”

后来,毛泽东更是将土城战役与1930年的长沙战役,1931年的高兴圩战斗还有1935年的鲁班场战斗,并称为平生四大败仗。

而郭勋祺则因为土城战役,一举击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罗荣桓、陈赓、黄克诚等一众名将,从此一战成名。

郭勋祺从一个普通川军将领,成为天下皆知的名将。

1935年5月,郭勋祺因为此战有功,晋升为21军模范师师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模范师改编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23集团军(集团军司令刘湘)第23军(军长潘文华)144师,由郭勋祺担任师长。

郭勋祺率领这支部队奔向抗日战场。

而后,郭勋祺参加了南京保卫战,与日军精锐第六师团展开鏖战,郭勋祺身受重伤。

1938年春,郭勋祺伤愈出院,升任50军军长,下辖144师、145师、新7师。 当时,50军的军部就设在皖南青阳木镇,和新四军军部云岭,仅仅相距50公里。

在这里,郭勋祺和自己的老朋友新四军一支队队长陈毅相谈甚欢,交往甚密。

在抗日战争中,郭勋祺多次支援新四军,甚至还想直接脱离国名党队伍,投奔新四军,只是因为统战需要,陈毅等人才拒绝了他的好意。

皖南事变前夕,郭勋祺拒绝把枪口对准新四军,因此被蒋介石撤职,押回重庆软禁。 1947年10月,解放战争爆发后,郭勋祺出任第十五绥靖区副司令(司令为康泽),所辖整编第104旅,整编第163旅,整编164旅。

结果,1948年7月,在襄樊战役中,郭勋祺被解放军俘获。

刘伯承闻讯后,特电将其护送河南中原军区政治部。

随后,刘伯承和陈毅一起看望这个老朋友。

故友重逢,沧海桑田,往日谈笑风生,如今已成阶下之囚郭勋祺也不该如何面对故人。

而陈毅一看到郭勋祺,开口第一句话,就开玩笑道:“你呀你,大炮没长眼睛,怎么跑襄樊去了。”

郭勋祺握着陈毅的手,连呼"仲弘、仲弘”激动的说不出话来。(陈毅字仲弘)

接着他转向旁边的刘伯承,内疚的说:“战场上的对抗,我很惭愧。”

刘伯承一摆手,笑着说:“你啊,说过的明打的不算,不要介意。”

进屋后,三人畅叙旧情,相逢一笑泯恩仇,此时只是三个故友在叙旧。

而后,郭勋祺接受回川策动中国国民党军队起义的任务,于1949年初由南京返回成都,开展策反工作,成立西川人民保卫军总司令部,自任司令员,促成和平解放成都。

兜兜转转,郭勋祺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纵观郭勋祺的军事生涯,他的巅峰就是土城战役,这也算是一桩历史趣事了。

小政baby

小政baby

杨育才奇袭白虎团。

1953年7月13日,韩军首都师第一团,也就是“白虎团”团部突然来了一个“美军顾问”和十几个随员。由于当时“白虎团”正在准备撤退,团部人来车往煞是热闹,十多辆运物资的汽车大剌剌停在公路上,堵住了“美军顾问”的去路。

搬运物资忙成一团的韩军对“美军顾问”习以为常,都没人上去打招呼,结果这位人高马大的“美军顾问”脾气也挺大,一拔枪就赏了两颗子弹,顾问的随员也纷纷拔枪开火,韩军的车队没有任何防备,顿时死伤惨重,一片混乱。

陕西汉子杨育才

“美军顾问”和他的随员们飞快地冲过了抱头鼠窜的韩军,冲向了正在开会的“白虎团”团部,“白虎团”团长陆根洙和美军顾问正在会议室召开作战会议,结果几颗冒着青烟的手雷直接扔在了会议桌上,这个团长当场被击毙,剩下的韩军也被“美军顾问”和随员照顾了一顿冲锋枪,非死即伤,挂在会议室的“白虎团”团旗被一把扯下,至今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打掉“白虎团”团部后,牛逼哄哄的“美军顾问”又带人炸掉了附近的韩军油库、弹药库,爆炸声此起彼伏,熊熊烈火映红了天空。等到韩军回过神来组织反击时,这个“美军顾问”和他的随员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一个多小时的战斗里,化妆成“美军顾问”的人民志愿军20兵团68军203师607团侦察连副排长杨育才和他的战友们共毙伤敌军223人,包括“白虎团”团部97人,并缴获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令人称奇的是,在作战过程中志愿军战士无一人伤亡。

杨育才和他的战友,看起来憨憨的,其实个个都是百战精兵

这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场大战金城战役序幕的经典战斗,给了妄图继续战争的南朝鲜李承晚政权当头一棒,当年27岁的陕西小伙子杨育才和他的战友们一战成名,1953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侦察班荣立集体特等功。1954年,杨育才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归国之后,杨育才深藏功与名,整整十年都在基层担任侦察连副连长,直到1964年根据他和战友奇袭白虎团事迹改编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走上舞台,毛主席亲自向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询问主人公“严伟才”的情况,杨育才终于闻名全国,并升任副师长。

被杨育才一把夺来的“白虎团”团旗

1981年退休后,杨育才担任了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和德育顾问,给孩子们讲述抗美援朝的艰苦斗争故事,他作革命传统报告的足迹遍及全国,被山东省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1999年5月26日,杨育才在北京病逝,张万年上将和迟浩田上将两位军委副主席亲自到场向杨育才家属表示慰问,并赠送了“英雄一世,精神长存”的挽联。

潇熬浆糊

潇熬浆糊

刘双是个傻乎乎的壮丁,当年如果不是哥哥逃脱的话,哪轮到他名噪一时?

一九三七年冬,家有两男的刘家必须出一个壮丁,按说哥哥年满二十,轮不到刚满十五的弟弟当兵,但哥哥百般推脱,甚至以死相逼,弟弟只好顶上。

部队在大别山一带转战数月,武汉失守后只好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刘双随班长及十来个兄弟在白雀园一带活动,负责锄奸及敌后破袭。当时,白雀园驻扎一个汉奸中队,在几个日军的带领下“清乡”,汉奸中队长叫李兴固,和刘双是同乡,按辈分,刘双该叫他表叔。班长听说这层关系后,觉得可以利用,便问刘双是否想立功,立功就可以领赏,可以娶媳妇,刘双咧咧嘴,谁不想立功呢?班长说,改日让他带着枪,去“投靠”他表叔,然后见机行事,来个里应外合,端掉这帮狗日的。

那时,敌我都在争相瓦解对方,我们在争取伪军,说是投诚的赏大洋,带枪的赏官;敌方也在争取我们,扬言带人带枪来投的赏金条、赏女人!于是,一天夜里,刘双带着枪去找表叔的父亲,说是受不了山上的那份罪,要投奔“皇军”,见有人引见,鬼子们热情起来,表叔也显得十分有面子。刘双留了下来,但鬼子们不让他参加战斗部队,甚至连枪也不让他摸,只能在队部里当“火头军”。日子久了,伪军们再也没有提防刘双,队部可以随便出进,甚至是放弹药的地方也能随意出入!很快,刘双藏了十来颗手榴弹,他在寻机大干一场!

当日离开班长时约定,如果决定动手,刘双便把鬼子队部面前山上松树上的一个喜鹊窝拆掉,大约腊月初二,外出的鬼子伪军陆续回来,并且据说最近没有外出的任务。于是,刘双决定动手,中午拆掉了喜鹊窝,说是弄些柴火烧锅,鬼子伪军没有一个人在意!入夜,除了几个站岗的伪军,其余的都呼呼大睡,按例,刘双要为站岗的弄夜宵,于是,假装洗菜,悄悄拿出手榴弹,溜到屋的后墙边,那里有提前扒松的一块土坯,又顺势扒下几块,直到露出一个大洞,可以清楚地听到鬼子和伪军们的鼾声,那里并排睡着三十多个鬼子和伪军!没容多想,刘双将十来颗手榴弹悉数塞进去!随着几声巨响,埋伏在四周的自己人冲了上来,很快解决了漏网的敌人!

刘双出名了,当时战区的主官甚至和他留影纪念,一时名声大振!本来可以提干,弄个一官半职,但刘双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加上又在另一次战斗中负伤,于是,带着一些奖赏复员回乡!

如果这一次是勇敢让他出名的话,抗战胜利后他的表现更让人称奇!刘邓大军南下时,战乱又起,人们纷纷逃难,但刘双又主动支前,并大方地献出了自家的财产和粮食,算是参加了革命队伍,直到一九七九年以正处级离休,而他的哥哥六八年去世,到死还是一个农民!

勇气成就了傻乎乎的刘双,不服不行呀!




落羽

落羽

三个中国士兵打印度一个营的兵力,打的对方夺路而逃。战后,这个中国士兵报告说;“印军非但不投降,还胆敢还击!”这个人就是庞国兴,一个在中印战争中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人。



贫苦子弟庞国兴

1940年1月,庞国兴出生于陕西子洲县庞家沟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本该上学的他却突遭家庭变故,父亲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母亲不仅为此哭瞎了双眼,还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卧床不起。

看着父母的情况,以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也被国民党抢走的情况,幼小的庞国兴不得不放弃上学的念头,拿起了锄头、鞭子干起了农活儿。

这时的庞国兴在心里暗暗发誓;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为父母报仇!

1948年秋,庞国兴的家乡迎来了解放,父亲也回到了家,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步入了正轨,日子也有了盼头,到了1955年,家庭状况有了一定好转后,庞国兴还到了学校读了一年多的书。

后来辍学后在家务农。期间,庞国兴干活儿是有多大劲儿使多大劲儿,看着别人每次从山上背两捆柴下来,他就卯足了劲儿背三捆、甚至四捆。村里修水渠的时候,他从山上背石头也是如此,每次都是那个干活儿最多的小伙子。

看到这儿,或许很多人会笑他傻,但人生没有付出,又怎会有收获?老天爷终究不会辜负那个有心人!



1959年,国家开始征兵。这时,庞国兴动了念头,想去参军。

一天晚上吃完饭,庞国兴和父亲坐着板凳聊了起来;

“父亲,我想当一名解放军。”

父亲听后一愣,心想刚大就走?但这天晚上父亲并没有说任何话,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

晚上熄灭了灯,庞国兴在想父亲是否会同意,父亲在和母亲商量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去参军。一家三口就这样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

第二天黎明,天还没亮,父亲把庞国兴叫了过来,只说了一句话;“娃子,你去吧,家里有爹就行了,记住,去了部队好好干。”

就这样,庞国兴第一次离开家乡辞别了父母,来到了千里之外的青海。

在部队上,庞国兴还是那个踏实肯干、不服输的小伙子。每次部队生产、训练任务都是最突出的那个,因此他也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生产标兵、投弹能手、神枪手等等、等等,很多很多。也正是其突出的表现,他成为了班长。



印军非但不投降,还胆敢还击!

1962年6月,奉行前进政策的印度趁我国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竟悍然发起武装挑衅,入侵我国西藏。接下来,我军迅速向西藏集结,准备捍卫领土完整。

战争爆发之前,周总理当时本着两国友谊为重的心态致信尼赫鲁;为避免两国发生战争,建议两国士兵立刻从实际控制线向后撤退二十公里。但当时的印度不但不予理会,而且还在当年6月——10月期间,悍然在侵占的我国领土上迅速修建了43个据点。

显然,印度把我国的宽宏大量理解成了软弱可欺。接下来让人更惊讶的一幕发生了,印度当时竟然主动发声明;要以武力对付中国!

面对这种给Lian不要Lian,且蛮横的入侵行为,我国果断开始了反击。

当年11月,庞国兴所在的连队接到了夜袭西山口的任务。

当时,庞国兴所在的连队面对的是号称悍勇善战的印度“王牌”部队——锡克族第一、第二营,而且对方还配备了炮兵营,火力强大。除此之外,印度军队还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据险而守。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



面对强大的敌人,庞国兴和他所在的部队每一个士兵都没有退缩,他们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表现出了最勇敢的一面。

17日晚,副连长王元兴选择好了突破口,带领着士兵匍匐前进,很快悄无声息的摸到了印军的一个高地之下。面对突然出现的中国士兵,印军慌忙还击,但我军士兵异常勇猛。最终,该高地在黎明前被我军攻下。

高地丢失后,印军慌忙的逃跑。此时,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追了上去,意图将他们消灭。但三人也因此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就这样三个人组成了战斗小组。

追击的路上,三人发现两侧山头之上有残余的印军,于是果断隐蔽,然后商议作战计划。由庞国兴和冉福林从侧面迂回包抄山上射击的印军,吸引火力,由王世军从东面爬上山,将他们消灭。

行动开始,庞国兴手持冲锋枪开始还击,但庞国兴发现冲锋枪射程不够,于是果断换步枪。以前部队训练时,庞国兴本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心态,已经成为了神枪手。此时,庞国兴的枪法更是出神入化,一枪爆头对方指挥官。

此时,对面的几个印军都吓傻了,赶紧躲到山后,结果后面王世军又冲了上来,三人合击之下,对方夺路而逃。

很快,三人到达该阵地,发现了山下正有一队印军通过,且是开着吉普车,后面还挂着一门火炮。



看到这种情况,庞国兴也不在乎他们人数比自己多了,大喊一声“追”。

三人迅速向印军冲去,此时,吉普车上的印军也不知中国军队虚实,赶紧抛下了大量物资,加油门跑了。

冲到公路上之后,庞国兴发现山旁有一支超过200以上的印军,形势陷入危机。不过,经过战争洗礼的三人并不害怕,准备伺机而动。

三人先躲进了一旁的树林,开始盘算。大部队暂时联系不上,三人又该如何击败这200多人人印军呢?

此时,天已经黑了,三人又冷又饿,顺手抓了地上和树上的雪,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吃了几口后,王世军说;“咱们三个之中,庞国兴是正式党员,又是班长,就由你做组长,带领我们吧。”

说完,面对严峻的形势,庞国兴也没有推辞,立刻就说;“虽然我们和连队失去了联系,但同志们一定会打过来的。现在,如果我们遇上的敌人少,那就直接消灭他们,敌人多,咱们就打游击。”

说完,三人休息了一会儿,之后马上走出了森林,开始寻找战机。

刚从森林走出来之后,三人便遇到了印军的射击。此时,三人果断隐蔽并还击,瞬间三个印军倒于三人枪下。

其他印军见状,在一个指挥官的指挥下四散开来,庞国兴瞅准时机,一枪就把这名军官击毙了。

接下来三人无所畏惧的冲向西山口,占领了制高点。此时,三人看到我军的大部队已经赶来,摘下军帽用力的摇晃,顺利的回归了队伍。



此战,庞国兴战斗小组异常勇敢,孤胆深入敌人纵深15里,攻占了两个敌军炮兵阵地,还击毙了敌军官兵七名,缴获火炮七门、汽车、推土机四辆,荣立一等功。

战后,庞国兴在战斗报告上写了这样一段话“(遇敌后)印军非但不投降,还胆敢还击!”

后来,庞国兴升任排长,被国家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在第二年10月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卡西亚诺

卡西亚诺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有些不相信地问:“谘议局推举,那革命党会同意吗?黎元洪是新军协统,革命党如何能够放心?”

杨度解释道:“正是革命党请谘议局推举黎元洪。黎元洪虽是新军协统,却是汉人,革命党要借他的名头,因为起事的革命党在军中只是正目、队长这样的小官。”

“小官能兴此大波澜,真是不可思议!”

袁世凯感叹后又问,“那就是说,如今的湖北,革命党已经与立宪派合为一家了?”

杨度道:“能不能真的合作无间,尚无法得知,不过,两家的确是在共同维持。您当年曾说,朝廷如果不选择宪政,百姓就必定选择革命。

通过袁世凯与杨度的对话,可知,武昌起义,就是所谓的“小人物”最先搞起来!武昌起义后,很多新军中的队长级别的“小人物”,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

革命的第一枪。

熊秉坤率领10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

各处闻声响应的起义士兵一齐拥向楚望台,当即决定进攻督署,捕杀总督。

但这时起义规模不断扩大,熊秉坤指挥不了,于是找了工程营左队队长吴兆麟,也就相当连长,他让吴兆麟担任临时总指挥。

在吴兆麟的指挥下,当天夜里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

督署守兵1000余人以强大的火力阻击各路大军的进攻。午夜时分,革命军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瑞潋听见炮声吓得魂飞魄散,从督署后墙打开一个洞逃跑了!

历史上的这些小人物因为勇敢,确实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咱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看他们当年的精彩故事!

其一、熊秉坤、吴兆麟等人就是袁世凯所说的“小官能兴此大波澜”的小人物,他们确实是翻江倒海的英雄

据说,武昌起义那天晚上,参与起义密谋的士兵抱着枪,穿着衣服睡觉,令他们的排长产生了疑心。

晚上8点多,二排长陶启胜带2名护兵闯进一排来巡查,看见程正瀛、金兆龙等人正在换枪装子弹。

排长一把揪起一个,厉声道:你们难道要造反吗?

老子就是要造反,你能怎么样?

其中一个战士针锋相对,正目、共进会支队长金兆龙跳下床,陶启胜猛扑过来,抓住金兆龙双手抢夺枪弹。

两人扭打起来,金兆龙同时喊醒了全宿舍的士兵伙计们,他说现在不动手,还等到什么时候,众人立即翻身而起,姓陶的想跑,程正瀛开枪射击,代理管带和队长等以杀家灭族威胁,程正瀛举枪射击,打死了两人。

陶启胜受伤逃跑,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第一枪就这样打响了。

顿时,营中人声鼎沸,枪声大作,革命党人与前来镇压的敌人混扰在一起。

起义的士兵们蜂拥下楼。

革命党总代表熊秉坤及时赶到,高吹哨笛,集合队伍,连放三枪作为起义信号,然后带着队伍奔向楚望台。

熊秉坤率领工程八营40多人来到楚望台,罗炳顺、马荣等出而欢迎。

后来,武昌城内第29标的蔡济民、胡效骞,以及第30标的方维、吴醒汉等各带100余人来会,测绘学堂的方兴、李翊东也率100余人来会。

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亦纷纷率众起义,一时间,革命军力量大增。

当时,聚集到楚望台的士兵有400多人,公推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

不久,熊秉坤集合队伍讲话后,在8时20分以总代表兼大队长的名义发布命令。命令中说本军应冠以‘革命军’三字,称湖北革命军。

其兵种队号暂袭用旧制,本军今夜作战,应以破坏湖北行政机关,完成武昌独立为原则,本军作战以清督署为最大目标,命令并规定了各排的任务。

他们的口号为“同心协力”。

金兆龙带队离开楚望台,首先抢占中和门。出城之后,在长虹桥与旗人楚英所率人马相遇,双方激战数分钟,楚英见兵无斗志而退。金兆龙率队继续前进,在南湖阅兵亭,与马队哨兵接火,马队不敌后退。

这时,天空飘起了小雨,由于天黑,炮弹难以打准。各路进攻队伍,虽然攻抵督署城墙下,由于督署城墙高大,防卸严密,难以攻克。

吴兆麟亲临前线,组织了100人的敢死队,到督署前放火。

一时间,火光冲天,督署旗杆在火光中映得很清,于是,炮兵向火光处射击,炮弹准确地命中督署目标。

蛇山炮台上的重炮,也开始向督署和司令部发起轰击。

至此,武昌起义顺利成功!

其二、历史上的小人物,谋略却非常高明,武昌起义,各种力量的协调和作战计划,居然都是出于“队长”这个级别的小官

当年,熊秉坤吹响哨子,革命党人立即集中到他身边,他大声道弟兄们,我们举事了。

他们要查革命党,你们的名字都在名单上,走,跟我去军械库取枪,二百余革命党跟在他身后跑向楚望台。

楚望台由工程营左队负责守卫,队长吴兆麟并不是革命党,但平时为人宽厚,又被身边的革命党人劝说,立即打开大门,放大家进去,没进行任何抵抗。

吴兆麟这个队长,比熊秉坤官职要高,又有作战经验,熊秉坤主动让贤,让他出任起义总指挥,并在军械库设指挥部。

军械库被打开,里面军械堆积如山。

与此同时,起义军还获得铜元二百万,官票八百万张,未盖印的官票两千万张,洋元票三百四十万张,库银二十万两,现洋三十万元,累计总数折合四千余万元!

有楚望台的军械,又有巨额银钱,革命军不愁粮饷,但缺乏有威望的领导人。

他们决定推举军政府都督,统一指挥武昌的革命军。

当时无论是队官吴兆麟,还是熊秉坤,官职都太低,不足以出任都督一职。

当时在整个湖北影响最大的人物莫过于谘议局议长汤化龙,革命军希望他能任军政府都督。

其三、武昌起义的实际领导者都是“队长”这个级别的小人物,他们人微言轻,最后决定推举黎元洪我头儿,他们则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铺助黎元洪的开国元勋

起义军要找个有名望的人担任头目,可是,声高权重的人一时找不到,只有黎元洪名声大点,他在哪里?

原来,武昌起义枪炮一响,他担心被清算,躲到了幕友刘文吉家中。革命者找着去,他吓得躲到床底下去了。

吴兆麟和熊秉坤告诉他并无加害之意,而是想请他主持大计,他这才钻了出来。

吴兆麟等人将他带到谘议局,要他当军政府都督。

他吓坏了,惊慌地大叫道我不干啊,你们不要害我,千万莫害我。

汤化龙先开口道黎协统,革命军的目标是驱除鞑虏,你是汉人,所以请你出来主持大计,请协统放心好了!

黎元洪推辞道:你们放我一马就感激不尽了,主持大计实在不敢,也无此能力。

后来,面对起义队伍,黎还坚持说:“我平日待你们不薄,今日为什么要和我为难?”

马荣说:“我们是来请统领到楚望台的。”

黎说:“革命党人才济济,要我何用?”

马荣说:“无论如何请统领去一趟。”

黎无奈,穿一件藕色呢长袍,玄色呢马褂,随众到了楚望台,革命军特鸣枪整队致敬。

黎见到吴兆麟时还说:“你们为什么这样胡闹,革命是要诛戮全家的,你学问很好,资格也深,万不该闹革命!”

黎的话使革命志士很生气,原来黎和吴在参谋学校曾同学四年,黎很佩服吴的学问,但黎在清军地位高,故对吴讲话很随便。

后来,起义军讨论军政府组织条例,由汤化龙和居正起草,宣称是孙中山先生亲自拟定的,因此条文还没有念完,大家就一致举手通过。

根据这个条例,都督为一省最高文武长官,下设军政、民政两大部,军政部设总司令由都督兼任,下设参谋部,部长杨开甲、副部长吴兆麟,军令部部长杜锡钧,军务部部长孙武、副部长蒋翊武。

民政长汤化龙下辖政务司司长汤化龙兼、副司长张知本,外交司司长胡瑛、副司长王正廷,财政司司长胡瑞麟。

那个小队长吴兆麟等人,因此成为封疆大吏。

总而言之,历史上有些小人物确实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熊秉坤、吴兆麟等人就是袁世凯所说的“小官能兴此大波澜”的小人物,他们确实是翻江倒海的英雄。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djuan

djuan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588条回答。


恐怕就是杨三姐了。

杨三姐生于清末的河北滦县甸子村,本来没有名字,小名三娥,人家也叫她三妞,三姐。

杨三姐家里是中农人家,家境一般,共有兄妹4人。

大哥跟随父亲在外打工,其余是3个女儿。

杨家虽不怎么富裕,在当地也是正派人家,祖辈还是乡绅,也多少有点地位。

出事时候的1918年,杨家大姐二姐都已经出家,杨三姐16岁也要嫁人。

然而,此时突然二姐暴毙。

杨二姐嫁在高狗庄高姓地主家,丈夫高占英是地主幼子,从小就很宠爱,养成了好吃懒做、贪淫好色、好赌好嫖的恶劣品质。

高占英虽英俊潇洒,但游手好闲,平时除了赌博就是沾花惹草,从不做正经事。



高占英还曾多次殴打杨二姐,后者曾回家哭诉。

遇害之前,杨二姐曾偷偷告诉妹妹三姐,丈夫高占英竟然和五嫂金玉勾搭成奸,一次被她当场堵在床上。

谁知道两人都是无耻之人,毫无羞愧,金玉甚至嘲笑杨二姐“没本事管住男人”。

因杨二姐是性格懦弱之人,又要面子,不敢大闹,只能偷偷告诉妹妹。

杨三姐性格泼辣,当场就要去高家大闹,后背姐姐劝住。

而杨三姐劝姐姐要小心,因为金玉和高占英都不是好惹的人,自古奸情出人命。

但杨二姐认为自己并没有闹事,奸夫淫妇也不会把她怎么样。

谁知道,杨二姐突然暴毙,杨三姐和母亲痛哭着去吊丧期间,发现了怪事。

杨二姐手上有明显刀伤,深可见骨。

正常做家务,绝对不会有这么重的伤痕。


而且,杨二姐嘴角有明显血迹,杨三姐触摸后发现尸身似乎有异常,腹部好像有伤口。

但高家不顾杨二姐要查看尸体情况,借口时辰已到,草草埋葬。

杨三姐回家以后同亲友商量,都认为姐姐可能死于谋杀。

但高家是当地地主,有钱有势,不好对付。

杨三姐见亲友畏惧高家权势,不敢出头,在哥哥杨国恩(这个男人比较懦弱)的陪同下亲自跑到县衙告状。

县衙负责案件的是副县长牛楚贤,此人一看就知道是谋杀,却私下向高家敲诈了一大笔钱,随后指责杨三姐是胡乱怀疑,试图将案件不了了之。



杨三姐见状,跑到天津高等检察厅下跪。检察厅长杨以德是个清官,军人出身,最终接纳了案件。

高家和牛楚贤都慌了,开始制造舆论,阻止验尸。

杨以德感觉会得罪乡绅,也很难做。

此时,杨三姐在媒体宣布:说如果验尸证明我二姐是被杀死的,绞死高占英;如果不是被杀死的,绞死我!

这样一来,开棺验尸就是必须的。

没想到,此次牛楚贤比高家还着急,因为他的罪行也很重要。


牛楚贤用尽办法,用巨资买通了来验尸的法医。

法医说杨二姐只有手掌有伤,不能证明是死于谋杀。

眼见此案就要不了了之,杨三姐当庭拿出剪刀要自杀。

法医见状,权衡轻重,觉得不能为钱害一条人命,承认自己拿了黑钱,杨二姐身上确实有致命伤。

结果另外法医联合验尸,发现杨二姐尸体上有4处刀伤,其中三刀致命,显然就是谋杀。

1919年直隶高等审判厅,判处主犯高占英死刑。

高夫、牛楚贤另外宣判有期徒刑。



根据高占英交代,当天他和五嫂床上通奸期间,被老婆冲进来捉住。

三人发生激烈争吵,高占英对杨二姐进行殴打。杨二姐被打后,自称要去街上敲锣评理。

高占英虽是下流之人,但和嫂子通奸也是大丑闻,会严重影响高家声誉。

在淫妇五嫂煽风点火下,高占英用匕首对准老婆连刺数刀,将其当场杀死。

双方搏斗期间,杨二姐抢夺匕首,手指被划伤。

杀了人以后,奸夫淫妇也慌得一笔,急忙找到父亲高地主。

高地主发现儿子竟然做出淫乱杀人的仇视,差点被当场气死,

他虽对儿子痛打一顿,但事已至此,考虑家族名声,只能想办法遮掩,帮助儿子脱罪。

高家非常有钱,在当地居住百年,也颇有些势力。

相反,杨家则是中农家庭,正常来说是搞不过高家的,杨二姐就白死了。

谁知道杨三姐泼辣执着的性格,最终为姐姐伸冤。



虽然杀人犯得到应有的惩罚,杨三姐却也有很多麻烦。

其一是她16岁就四处抛头露面,传说她靠出卖色相才得到官员支持。

这种情况下,她未来的丈夫迫于舆论压力,退了婚。

杨家宗族认为杨三姐有辱门风,对她多次训斥,她在村里经常被人鄙视,还曾上吊过,以表示自己清白。

但杨家母亲是个坚强之人,将杨三姐许配给邻村勤劳中农薛庆和为妻。


夫妻感情和睦,生了5个孩子。

薛庆和曾公开去杨家宗族证明,妻子嫁给他时候还是处女,彻底打破了那些流言蜚语。

夫妻两人都是坚强勤劳的人,本来都是中农家庭,靠夫妻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建国时也有几十亩土地。

结果,土改时被定为富农,受到冲击,丈夫因此早早病逝。

杨三姐也曾被批斗,但文革结束以后也就平反。

她在1982年担任唐山市政协委员、滦南县政协委员,于1984年病逝,高龄83岁。

麦仲肥

麦仲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段艰辛从历程,在这段历程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很多原本寂寂无闻的红军战士,在这段艰苦的历程中,英勇的表现,最终流芳百世。

长征被誉为中国近一千年来,最能影响世界的三个事件之一,这次远征充满了艰险,充满了斗争,红军能够走完两万五千里本就是一个奇迹。这段时间红军不仅仅要面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还要与大自然抗争,最为关键的是还有内部的纷争。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张国焘依仗自己兵强马壮,不断的向中央要权,罔顾中央北上的决定,并且还想挟持中央南下。在此紧要关头,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带领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单独北上。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此时一共只有不到一万人,北上对他们而言是一个艰难、冒险又不得不进行的方案。因为张国焘坚持南下,若毛主席不带了党中央单独北上,那么张国焘一定会依仗自己兵多将广挟持党中央南下,依照后面红四方面军的遭遇来看,到那时候中国红军的命运就非常危险,所以足见毛主席坚持北上是非常正确的战略。

北上的道路并非畅通无阻,当时国民党在北上必经之地腊子口设下重兵,准备堵住红军去路,然后将红军包围在此地。对于红军而言,北上必须拿下腊子口,这不仅仅关系红军是否能突破包围圈,而且关系到红军北上战略主张的正确性。若是红军攻不下腊子口,那么就说明毛主席和党中央北上战略的错误,在政治上就陷入被动,张国焘则占据主动,那对中国革命都是极其危险的情况。

能否攻下腊子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为红军陕甘支队,时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也深知腊子口的重要性,他派遣红四团为先遣团,企图趁敌人未防备的时候发起突然袭击。然而当红四团赶到之后,国民党新编第14师第6团早已控制腊子口。

腊子口号称“天险”,两边都是几乎九十度的悬崖峭壁,中间只有一条隘口长约30米,宽近8米,前面有水流湍急的腊子河由北向南,隘口处横架一座1米多宽的小木桥,实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门户。

国民党当时在桥头和山崖上筑有碉堡,以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红四团到达之后,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立即准备进攻,他们计划第6连从正面强攻,夺取木桥,第1、第2连迂回到隘口守军侧后,两面夹击,夺占隘口。晚上攻击开始,杨成武指挥第6连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桥头猛冲,然而国民党军居高临下,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固守桥头堡,第6连几次猛攻均未奏效。

此时在后方的毛主席发来电报,询问在纵队指挥的林帅,“进攻是否顺利”,“是否需要支援”等等,林帅并没有回复,而是到前线团指挥所进行指挥。战争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红军势必要拿下腊子口,不然后果将难以预料。

林帅将杨成武和黄开湘叫来,让他停止正面强攻,改为巧取,这时有人提出建议:由于国民党的碉堡没有封顶,要是能爬上悬崖,到达山顶,那么就可以绕道敌人的上面和后方,这样就能取胜。这个建议不错,但近乎九十度的悬崖峭壁,谁又能爬上去呢?

杨成武和黄开湘回到前线,希望找人爬上去,正当他们陷入困难的时候,一个十六七岁的小红军站了出来。没人知道这个小红军的名字,但是他有个的外号——”云贵川“,大家都知道,他曾经还是飞夺泸定桥的二十二人之一。

云贵川告诉杨成武,他能爬上去。据杨成武将军后来回忆,他听到这个消息激动的很。然来云贵川小同志小时候在家经常和父亲到山里采药,攀崖爬山那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他只需要一个竹竿,上面绑一个铁钩子,就可以。

杨成武立即让人准备好竹竿和钩子,并用战士们的绑腿做成了一根长绳子。然后带领部队掩护他到一个敌人看不到的悬崖边上,云贵川手拿竹竿,腰背绳子,就开始他的攀爬。只见云贵川用钩子勾住悬崖上的草根或者树根,然后人顺着竹竿向上爬,就这样云贵川渐渐的消失在夜色中。

不一会用绑带做的绳子被扔下来了,云贵川将另外一头绑在树上,悬崖下的士兵则顺着云贵川扔下的绳子一个一个的爬上山来。爬上山顶的是由团长黄开湘率领的第1、第2连,他们迂回到隘口守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守军腹背受击,一部被歼,其余溃逃。

第二天天刚刚亮,红军占据了腊子口,打开了北上的通道,后方一夜没有休息的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兴的对警卫员说”我们开走“。剧毛主席后来回忆,从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以来,到红军打开北上的通道,是他一生最黑暗的时刻。

红军的胜利是值得喜悦的,但是云贵川却在这场战斗中牺牲,战斗结束后政委杨成武还特意找云贵川,却没有找到,从此云贵川便消失在红军的历史中。而云贵川也并未消失,他的英勇事迹流传千古,他是红军的一份子,‘云贵川’是普通红军战士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哪些英勇的红军将士的代名词。

时隔近60年,1992年杨成武将军在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中,详细记下了关于“云贵川”的记忆片段:“那个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

溺水的鱼骨头

溺水的鱼骨头

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取得战斗胜利!

1931年黄继光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贫苦家庭,解放后参与“清剿反革命运动”获得表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四川省中江县展开募兵行动,黄继光因身材矮小险些被淘汰,如愿赴朝作战却被分配至通讯连,经指导员劝慰懂得后勤保障重要,1952年七月荣立三等功成为预备党员。

1952年朝鲜战争进入僵持阶段,联合国军发起进攻扭转战局,10月14日放弃机械化更易展开路线,猛攻山体连绵蜿蜒的上甘岭地区,在陆地与空军强势炮火的掩护下,地面部队迅猛扑向597.9高地12个阵地,抗美援朝志愿军拼死反击伤亡惨重,仍未放弃上甘岭阵地反复争夺。

黄继光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务必在天亮19日清晨前收复阵地,当天夜里135团6连及增援5连2排,赴西北山梁依次收复6号、5号、4号阵地,推进至0号阵地时仅16人,接连摧毁敌军两个地堡后,黄继光小组仅剩负伤的黄继光,扑向地堡枪口用生命实现收复597.9高地。

总结:黄继光在堵抢眼前身中数弹,却没有被疼痛与死亡吓倒,牺牲自我完成军事命令,践行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誓言,黄继光是普通的战士,却更是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的缩影,很多国外媒体和史学家不解,中国为何能以新兴农业国家击败工业化强国?黄继光、邱少云等精神就是最好的解答。

刘小能

刘小能

老当益壮,渭水之旁钓鱼翁姜尚无饵而钓,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钓到了周文王。辅佐周武王灭殷商,建立周王朝。

少年有为,甘罗十六为秦相。

青春无敌,布衣诸葛隆中对,帮助刘备建蜀汉。

苏秦发愤攻读,悬梁刺骨,一介寒士拜见六国王公,高谈阔论连横抗秦,身佩六国盟国相印。

边境王猛一身搔子面见晋朝主帅,纵论天下,婉拒厚禄。后来出将入相。

浪迹天涯的关云长,追随刘皇叔成五虎上将。

胯下之辱丶噌饭吃的穷愁潦倒的韩信位列兴汉三杰。

街头足球混混高俅,一脚迈进宋朝庭。

宋丽娟

宋丽娟

河南商丘好人李学生,是一位普通的打工者,却是新时期农民工的好代表。2005年2月20日下午5时,在温州打工的李学生在经过金温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时,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铁道上玩耍,一列火车忽然呼啸而来,吓得两个孩子不知所措。李学生见状,快步冲上轨道,把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抓住甩出轨道,又转身去救还在轨道上的五六岁的女孩时,列车飞驰而过,李学生为救孩子献出了年仅36岁的生命。

李学生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他的壮举,受万人敬仰:一个人离去的背影,让一座城市泪流满面。

李学生牺牲后,中宣部、中央综治委和中华见义勇为基金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团中央追授李学生"全国杰出进城务工青年"荣誉称号。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河南省委追认李学生为中共党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李学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荣获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

透明超人爱冒菜

透明超人爱冒菜

有一个小人物,他原本属于历史长河里的一粒尘沙,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也难逃与众人一样的命运,在红尘中辗转腾挪,最后归于湮没无闻。

然而,就在南宋绍兴十二年的一天夜里,他干了一件所有人都不敢干的事情。

就因为这件事,后来,使得他的名字天下闻名,即便过去了数百年之后,每每读之,依然令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无限敬仰。

他的名字叫,隗顺,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狱卒。

冤死的名将

南宋绍兴十一年,这一年的农历年底,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宋高宗下旨赐死于大理寺狱中(也有风波亭一说),而其本人的供状之上,只有八个大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南宋时期,最令人惋惜、愤慨的冤案自此铸成。岳飞,这位一生为国,恪守精忠报国信念的名将,没有倒在沙场上的刀锋箭雨之下,却最终命丧于昏君佞臣之手。

“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

岳飞的死,让无数仁人志士扼腕长叹,悲愤然不已的同时,也让不少人感到了深深的畏惧。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趋利避害心理,朝廷对岳飞都能下得了狠手,对自己这些跟他曾经走得近的人,是不是会更加肆无忌惮呢?

因此,在朝廷的恐怖威压之下,当时,岳飞的亲朋好友们,谁都不敢出头为这位名将的身后之事,公开张罗、安排收殓下葬。

一个为国尽忠一生的大将,其尸首就这样被朝廷随意丢弃、曝露,无人收敛,怎一个惨字了得。

所有人都在等着,看谁会来收尸,谁敢收尸,这里面自然也包括秦桧等人。

敢为岳飞收尸,必为岳飞同党,收尸的同时,那人,基本也就把自己的命给押上了。

很多人都不敢,但不代表没人敢干。不久后的一个夜里,一个默默无闻的狱卒,冒着被捕杀头的危险,将岳飞的尸首悄悄背走,草草地埋葬于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的乱葬岗中。

小人物的壮举

根据朝野遗纪记载,当年隗顺将岳飞的尸体背走之后,背着尸体向西行,翻过城墙之后,将之葬在了乱葬岗中。

“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顺葬之北山。”

寥寥数语,背后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场面。那一晚,隗顺是抱着决死之心,冒着生命危险,将岳飞尸首背负出去的。他本可以不做,因为世人都没有去做,他不做也没人谴责他的冷漠,但最终他还是冒死替岳飞收了尸,不为别的,就为不忍和义愤,这世间,总还有一个正义叫做“人心”。

天下人皆愿而不敢,斯人独为之。仅凭这一点,隗顺就足以堪当的起南宋的“勇士”。

当年,在埋葬完岳飞之后,在那个不敢竖起墓碑的坟前,隗顺整衣跪下,恭敬地磕了几个头,叹息道:

“委屈将军了,他年必有昭雪之日。”

隗顺猜到了结果,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天,他最终没能等到。

天亮之后,岳飞尸体被盗这事儿很快便被上报官府,杭州府上下立时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在议论这究竟是谁的义举?而奸臣们更是火急火燎地忙碌着、下令着,急于揪出这个乱臣朋党。

此刻,隗顺正在大理寺监狱之内,像往常一样当值值班,没有任何异样。

隗顺是个小人物,也正是因为先前太过不起眼,所以谁都没有去怀疑他。毕竟,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平时挺怕事儿的人,关键时刻掉,竟能干出如此有血性的事情。

直到多年之后,病重难起的隗顺在床前艰难地给儿子交待着后事,才将这个天大秘密,告诉了自己的儿子隗荣。

隗顺死时,谓其子曰:“异时朝廷求而不获,必悬官赏,汝告言曰,棺上一铅笡……其子殆上台,官悉如所言,而尸色如生,尚可更敛礼服也。

隗顺死后,他的儿子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他在等云破日出的那一天。

沉冤昭雪

后来,高宗禅位之后,宋孝宗应民所请,为岳飞平反,追封其为“武穆”,同时张贴皇榜,厚赏提供岳飞尸身线索之人。

隗荣见到皇榜出来之后,才将自己老爹所告知的信息上报官府。随后,官府在隗荣提供的地方,挖出了沉冤数十载的岳飞将军尸骸,最终将其改迁、厚葬于栖霞岭(当时被称为“西湖覆泰山剑内岭”)。

如果没有小人物隗顺当时的勇敢,任由岳飞尸身被抛弃、损坏的话,相信不仅是南宋之人,以至于后世众人,都会难以释怀。

苍天有恨,最后一程,也没能好好送送将军。

致敬,为南宋奋斗一生的铁血将军——岳飞,以及那个不顾性命,甘冒大险的小人物——隗顺。

萧丹

萧丹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小人物这一群体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多数人虽如同沧海一粟,但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同样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下面就来一起看看5位勇敢的小人物,怎样以一己之躯,靠胆气和勇敢,报效国家,青史留名。

NO.1 年少不敢忘报国

抗日小英雄——放牛郎王二小

小时候常常哼唱一首很有意义的儿歌“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这首旋律悠扬的叙事民歌,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1929年,王二小出生在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他姓阎,他的名字是阎富华,因为是村中的孩子王,所以称为王二小。

王二小11岁沦为孤儿,逃荒来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南马庄地区的狼牙口村。他加了抗日儿童团,经常放着牛在山坡上为八路军站岗放哨,抽空还给八路军割草、送军鞋、送信。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在迷路时,正好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早就痛恨日本鬼子凶残,决心把他们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

他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故意绕弯路,保护乡亲们转移,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年仅13岁。

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李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将军也为他题词:“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纪念碑。”

NO.2 和 NO.3 热血一身为国拼

两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点燃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米哈伊洛•普萨拉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到刚刚吞并的领土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作特别访问,并观摩一场演习。但其实他并不知道,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进行。

20世纪初,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但却被正在这一地区扩张势力的奥利地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斯拉夫人为主,非常想跟同宗同种的塞尔维亚合并。

塞尔维亚为了谋求合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成立了很多民间组织。当天,一个名叫“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

斐迪南夫妇乘坐汽车进入市区,一个刺客向汽车扔了一个炸弹,但仅仅擦伤了斐迪南。斐迪南在故作轻松继续既定活动后,驱车前往医院。但司机偏偏弄错了方向,斐迪南夫妇的汽车行驶在错误的路线上,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另外两名“青年波斯尼亚”组织的刺客。

刺客一,不到二十岁的中学生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被附近的一名警察发现。刺客二,刚好赶到这里的米哈伊洛•普萨拉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猝不及防。普林西普迅速射击,斐迪南夫妇双双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

就是这样两个勇敢的小人物,通过一个偶发事件,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NO.4 假犒秦军密报信

智勇双全的郑国商人弦高

弦高,为春秋时期郑国的一名普通商人。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决定利用晋国国君晋文公刚刚去世的机会,趁机消灭郑国。他命令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领兵车400辆秘密偷袭郑国。

这时,弦高与朋友一道去洛阳一带经商。经过滑国,半路遇到袭击郑国的秦军。

郑国君臣此时对此事还茫然无知,弦高当机立断,冒充郑国的使者,以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暗示秦军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

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军统帅孟明视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于是领兵返回,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亡国。

郑国因为弦高的机智爱国,见义勇为而得救,国君和百姓都很感激。郑穆公以高官厚禄赏赐弦高,弦高坚决不接受婉言谢绝。

NO.5 灵机一动抵万军

火牛阵前机智的齐国小兵

公元前284年,燕国将军乐毅率领六国联军大举讨伐齐国,一路势如破竹,齐国连丧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

即墨守将田单是齐国王室贵族旁支后裔,很有统帅才能。田单使用反间计,让燕王罢免了燕军统帅乐毅。间计收效,复兴齐国的阻力已去掉一半,接着要做的工作便是振奋民心,鼓舞士气。

田单向即墨城的居民宣布:夜来梦见神明告诉我说:齐国即将复兴,燕国就要败亡;很快有神人降临,作我们的军师,协助我们击退燕军。

一位小兵灵机一动,开玩笑地说:我可以做军师吗?田单立即恭敬的请他上坐,向他跪拜。于是这位齐国小兵就在一瞬间成为“天降”的军师。田单公开向百姓宣布,神人已降临即墨。

从此以后,田单每次发号施令,都说是神人的指示,城中的军民也信以为真,因此对复国的信心更加坚定,士气大为提振。

田单精心准备了火牛阵,转眼间,燕军全部溃败。这位小兵,也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机制,带给了齐国人信心,最终助力大军光复了齐国。

hazelyn

hazelyn

凭借一己之力坚守阵地一天一夜,毙敌100余人,身上留下24处伤疤,右手食指与美国黑人鬼子近身肉搏时被咬掉半截。

这不是大片情节,而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朴达峰阻击战”真实事迹。这位勇敢的“超级战士”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朝鲜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建党百年七一勋章获得者柴云振。

1926年,柴云振出生于四川岳池县一贫苦农家。柴云振因家贫,12岁就开始为地主放牛,15岁成为家中顶梁柱,22岁正为养家糊口苦苦挣扎时,竟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柴云振身处国民党军底层受尽压迫,挨打挨饿简直就是家常便饭,遂面对解放军作战时,不是放空枪就是躲避作战,后又寻机反正加入了解放军。

柴云振在渡江战役中迸发出惊人作战能力,不仅跟随所在部队作为二野渡江先遣部队为全军开路,而且作为机枪手一路冲前,缴获三挺重机枪以及大量弹药,为此荣立二等功,成为名符其实的渡江战斗英雄。

渡江战役胜利后,柴云振又随秦基伟麾下15军,征战华中华南以及西南地区追击国民党残余势力,又多次荣立战功,并于1949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朝鲜战争爆发,柴云振作为15军军长秦基伟警卫连班长,也随队入朝作战。我志愿军面对着当时世界上陆海空军事实力最强,兼二战作战经验丰富的美军,虽表现出作风顽强的战斗意志,但美军的陆空协同作战也对我军造成一定困扰与伤亡。

1951年5月底,我志愿军发动的第5次战役已接近尾声。我军虽说歼敌人数已超8万,但自身伤亡也已达到朝鲜战争历次战役之最,同时我军粮食弹药后勤补给也出现匮乏,于是我军自22日起就开始有序北撤休整。

可美军随着援军加入,再借助大量机械化设备对我军穷追不舍,于是我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接到总部命令,务必坚守距金化西南30公里的朴达峰7~10天,阻击敌军北上,以确保我主力部队安全回撤。

当时秦基伟身边只有45师134团3营这一营兵力。承担断后阻敌任务的部队无异于九死一生的敢死队,3营明知专门“送死”却甘愿舍小我顾大局,向秦基伟保证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虽然3营急行军提前抢占的朴达峰阵地,可美军飞机大炮的火力规模非我军可比,战斗一开场就进入白热化状态。

战斗在反复争夺来回拉锯中持续了五天五夜,朴达峰阵地被美军炮火几乎削掉了一层,美军被死死牵制在这里,可3营也已经伤亡惨重,折损近半兵力,而且美军还攻占了两个山头。如果美军在这里站稳脚跟,凭其猛烈炮火就很有可能彻底突然我军防线。

3营营长武尚志眼见战友们就要拼光,美军还在猛烈攻击,真的有些急眼了,遂连续向军指挥部请求支援。武尚志作战勇猛,一身英气俨然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又兼时常剃光头,于是人送外号“武和尚”。

像武尚志这样的勇士,不到危机时刻绝不会请求援助。可想而知朴达峰战局已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但秦基伟身边已无可用部队,只能将自己的警卫连派上去。

柴云振就在警卫连中,而警卫连所谓的一连兵力实际只有两个排而已。指挥部也不能抽空所有防卫力量,最终抽出两个班驰援朴达峰,柴云振就此被编入3营8连7班任班长。

当柴云振带领十几名战友赶到朴达峰时,又有一个主阵地被美军占领,当时我军3营已无力再组织起有效反击,于是营长武尚志斩钉截铁地命令柴云振率7班夺回阵地,重新占领朴达峰制高点。

战场形势不容乐观,但柴云振接受任务连眼睛都没眨一下,立刻带人向阵地进发。柴云振久经沙场,知道如果单凭十几人与美军硬拼,那就是找死,唯有智取方有成功反击希望。

当时美军刚占领阵地,应是美军士兵喘口气休整时间,于是柴云振决定趁敌人最松懈时刻,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柴云振安排自己与另一位战友抱着机枪打头阵,第二梯队是几名战友拿着冲锋枪,最后剩余战友则刺刀上枪准备冲上阵地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柴云振安排妥当后带领战友向敌阵匍匐前行。果不其然,美军正在战壕里聊天休息,根本未察觉我军已摸上阵地。柴云振带人匍匐到距敌阵只有十几米时,暗示后面每位战友准备3枚手榴弹,随其手势一落,30余枚手榴弹齐齐抛向敌军战壕。

只听得战壕内爆炸声、美军的惨叫声连成一片。柴云振不等爆炸声停止,直接端着机枪冲上阵地,其他战友紧随其后,机枪、冲锋枪、步枪一起扫向战壕内残余美军。

这些美军早被突如其来的手榴弹炸懵了,再遇到机枪扫射,根本来不及反抗,只得趁乱连滚带爬逃跑了事。短短十几分钟时间,柴云振带领十几名战友就已夺回阵地,随即又开始搜集武器、准备弹药以防御敌人发起反击。

很快柴云振又发现附近还有两个山头被美军占领,武尚志将3营剩余战士组成梯队冲锋,可敌军炮火太猛烈,3营伤亡太大恐难再组织起有效反击。

于是柴云振就想带领战友从侧翼向敌人发起突袭,可他们行踪早已暴露无法像上次那样偷袭成功了。柴云振带领7班几次冲上山头,可又被美军飞机大炮轰炸下来,其身边只剩2位战友了。

“七班班长!”就在这时,3营营长武尚志又冲柴云振大喊道:“我再给你补充2个人,务必拿下那两个山头!”

3营伤亡较大,而且剩余战士各自都有艰巨任务。武尚志无奈只能将身边2名通讯兵补充给柴云振。这2名通讯兵都是擅长打仗的老兵,柴云振将4人分成两个战斗组,交替掩护向敌阵摸去。


途中柴云振等5人不幸被敌人发现,密集弹雨顿时迎面而来。所幸路旁大树粗壮成为天然防弹衣,柴云振等人在树后静静隐蔽,只待敌军枪声停止再伺机而动。

敌军枪声持续了近一个小时,见无动静,遂误以为柴云振等人不是撤退就是被打死了,于是停止了射击。

柴云振等5人就趁敌军喘息之机,又继续向敌阵匍匐,摸至敌阵附近再无法隐蔽时,直接向敌军发起冲锋,先是几轮手榴弹招呼,再将手中机枪、步枪拼命扣动扳机。

柴云振等人的子弹夹打空了,可距离敌阵还有十几米。面对敌军凌厉攻势,柴云振等人不惧生死继续前行,又有3名战友牺牲,而柴云振与仅剩的一名战友终于冲上了高地。

柴云振看到一名指挥官模样的人正在阵地上指手画脚,遂一枪将其撂倒,又与剩下的那位战友一起将手榴弹扔向敌阵,并趁着敌人枪声间歇之际,趁势夺回阵地。

美军很快就发起了反攻,柴云振与战友赶紧收集弹药、准备掩体。柴云振将冲锋枪放在右手边,将手榴弹放在左手边,左右开弓,右手放几梭子子弹,紧跟着左手抄起手榴弹,嘴一拉弦,手榴弹就飞了出去。

柴云振打退敌军几次冲锋后,回头寻找那位战友,却未发现人。柴云振知道战友多半已经牺牲,之前虽在团部见过面,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至此7班再加2名补充人员,除了柴云振已全部阵亡,整个阵地只能依靠柴云振一人坚守。

柴云振突然听到侧面传来叽哩哇啦的鸟语声,定睛一看,原来另一个山头的山顶拐角处有半截洞口,估摸着应该是美军的一个指挥所。

柴云振就想孤身端了这个美军指挥所。柴云振胆大心细,他先在敌人尸体身上搜索一遍,找到4颗手雷。这玩意别看个头小,但其隐蔽性强爆炸威力惊人,比我军的手榴弹好用多了。

柴云振怀揣4颗手雷手拎冲锋枪,悄悄匍匐到敌军山洞十余米地方,掏出手雷拉弦扔进洞中。只听得“轰”的一声,敌军指挥所塌了半边,不少美军从掩体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

柴云振端起冲锋枪拼命扫射,敌人彻底被打懵了,一股劲儿地向山下跑。整个阵地只剩柴云振一人,可当其想稍稍松口气时,突然又有几名美军从后侧面冲了上来。

柴云振抬手一扣扳机就是一梭子,美军应声倒地,只有一个黑人士兵还在那里杵着。柴云振扣动扳机,却未料子弹竟然卡壳了。

那个美军黑人士兵趁势扑了上来,和柴云振扭打在一起。柴云振身材矮小,本想抓起地上的泥巴想糊住敌人的眼睛,却被体高身重的“黑大个”直接翻过来压在身下。

柴云振想拉响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刚腾出手掏出手雷,就被“黑大个”将手雷打到了远处。

柴云振被压在身下也豁出去了,摸起地上石头砸掉“黑大个”头上钢盔,又用手撕扯下“黑大个”的耳廓。“黑大个”一吃疼,遂在柴云振身上疯狂地抓出许多伤口,甚至还趁势咬住了柴云振欲抓向其右眼的右手食指。

“黑大个”狠毒至极,竟然上下颌使劲儿合拢,在满嘴鲜血淋漓中吐出一截断指,然后又捡起地上石块猛然砸向柴云振头部。

柴云振被压在身下早已疼得没了劲儿,只感觉“黑大个”拿着石头在其头上砸了一下又一下。就在柴云振以为自己没救了,突然远处传来我军冲锋号角声。

原来我们的增援部队打上来了,那个美国“黑大个”慌了,扔下柴云振就跑。柴云振凭借最后一点劲儿,捡起地上的枪冲着“黑大个”的背影扣动了扳机。

柴云振不知是自己还是增援部队打中的“黑大个”,反正那个“黑大个”一个跟头扎到地上,而他也彻底陷入了深度昏迷之中。


等柴云振醒来时,睁眼看到的不是朴达峰战场,而是被单上印着的“包头某部队医院”字样。柴云振迷糊了,明明记得自己还在朝鲜朴达峰,咋一转眼儿就回到了千里外的国内医院里?

医生告诉柴云振:“你的头部被砸了二十多处,已造成严重脑震荡,以后尽量不要剧烈运动,尽量保持情绪稳定。”

而更为遗憾的是柴云振失去右手食指,再也无法准确扣动枪支扳机,这就意味着柴云振再也无法回到前线参加战斗。

1952年4月,柴云振伤愈出院。如果他回15军反映情况相信会得到妥善安排。无论是留在部队后勤部门或是其他地方政府部门,应该都会有一个不错前程。

可柴云振办理完出院手续,未找任何人反映情况,只是按照普通伤残军人身份,在当地民政部门办了一张伤残证,然后领了1000斤大米的复员费条子,直接回到了故乡四川岳池老家。

柴云振在家乡就如普通庄稼汉娶媳生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后来柴云振还当上了大队与公社干部。

只是没人知道他曾在朝鲜战场的英雄事迹,只知其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直到1984年四川日报的一则寻人启事才揭开了柴云振特级英雄身份。

原来当年柴云振带领7班不仅以十几人之力夺回3个阵地,而且还消灭了200余名美军,尤其是柴云振一人就杀敌100余人。

可以说柴云振带领7班的勇敢出色表现,协助3营一举扭转战局,最终击溃追击美军,不仅为志愿军兵团主力顺利北撤赢得宝贵时间,而且也保卫了志愿军前指与战地医院的安全,真可谓功莫大焉。

后来志愿军总政治部统计立功情况后,授予柴云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而柴云振所在3营8连则被授予“特功8连”称号。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原来柴云振是个曾用名,柴云振入伍后改了名字叫“柴云政”,但是由于部队多次合并整编等原因,战士档案资料有些混乱,所以部队整理立功人员名单时,将“柴云政”又写成了曾用名“柴云振”。

而柴云振当时远在包头医院养伤,已与原部队失去联系,对上述情况并不知情。所以柴云振并不知自己已成为战斗英雄,而志愿军总部为英雄颁奖时,也因找不到柴云振,以致其被当做失踪对待。

柴云振应得的军功章与英雄勋章无人认领,只能放在15军荣誉室展览。甚至朝鲜方面还把柴云振的“遗像”,挂到朝鲜卫国战争博物馆里。

1980年,金日成访华参加抗美援朝30周年纪念活动,提出如果当年回国养伤的几位志愿军英雄还在世,非常想见见的请求,尤其提到了当年曾威震朝鲜战场的柴云振。

当年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接到寻找柴云振的任务,可其命令各部门查遍当年15军所有资料,联系了当年15军老兵,并请求全国各大军区紧急协查都未能找到柴云振讯息。

时隔30余年,想要查找一个销声匿迹之人真的无异于大海捞针,尤其是那些志愿军老兵无论在战场上曾经表现的多么英勇,大多选择隐姓埋名鲜少向人提及自己的功劳,也许这就是那代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吧。

金日成未能等到柴云振就回国了,可秦基伟并未放弃寻找柴云振。1984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欲编写英雄传记,其中指定要为柴云振立传,于是寻找柴云振再次被提上日程。


时任15军宣传处处长李天恩找到了当时柴云振唯一幸存的战友孙洪发,了解到柴云振说一口川话,很可能是西南地区的四川人。

于是就有了1984年四川日报寻找英雄柴云振的启事。柴云振的儿子看到报纸描述情况与父亲极为相似,可柴云振却说:“那上面是柴云振,而我当时叫柴云政,应该不是我。”

后来柴云振听从儿子建议,无论报纸所说柴云振是不是自己,就当回原部队看看一解怀念之情。

柴云振来到15军说明情况后,部队领导将原45师现仍在15军的干部找来,柴云振一眼就认出了老上级崔建功、向守志、聂济峰等人。

老首长们看看柴云振的右手,摸其头上伤疤,听其讲述当时战场上详细细节分毫不差。没错,柴云政就是柴云振,战友相见唯有相拥流泪。

15军为柴云振召开了迟到的英雄表彰大会,“尘封30余年”的志愿军特等功臣军功章,以及一级战斗英雄勋章,终于挂在了柴云振胸前。

1985年,柴云振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代表,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35周年纪念活动。金日成不仅两次接见柴云振,还亲自为其颁发了朝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柴云振回国时拒绝了朝鲜馈赠的30万补贴,只带回了几个朝鲜苹果。回国途经北京,秦基伟专门为柴云振设宴,席间曾问柴云振有什么要求。

柴云振摇摇头:“我的战友都牺牲了,只剩下我,我活在世上应该代替战友做些什么,我对组织没有要求。”

柴云振朴实的话语,一个赤诚老兵风范跃然纸上。2018年12月,柴云振病逝,享年93岁。2021年6月30日,建党材料之际,柴云振被授予“七一勋章”。


纵观柴云振一生,他凭借勇敢机智,在祖国危难之际舍命卫国,可其却不计名利,甘愿尘封功名33载。

柴云振常说自己只是普通一兵,真正英雄属于那些牺牲的战友。他只将自己当作小人物,但人民不会忘记英雄,祖国不会忘记功臣。

柴云振被载入史册名扬天下当得起,因为柴云振英勇作战勇于牺牲的精神,已成为戍边战士发扬光大的“柴云振精神”。

Swallowtail

Swallowtail

荆轲刺秦

晶晶92

晶晶92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