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穆宗在位六年,沉迷媚药,为何史书对他的评价却极高?
qddingding1985
没做坏事
lala兔
因为当时的舆论是掌握在官僚士大夫集团手中。哪个皇帝愿意纵容他们,不监管他们,让大量的利益和权力遇他们分享,则这个皇帝在史书上就会是好皇帝,哪怕他享用人殉,还是穷奢极欲。相反的,如果皇帝尝试利用宦官集团去尝试分化打击官僚集团的权力,或者试图加大监察反腐力度,那么哪怕一点点小爱好,在史书上也会无穷的被放大。
所以可以看到,凡是官僚集团权力高涨的时间,皇帝在史书评价并不会太差
明朝的利益集团控制话语权,将大部分损害他们利益的政策解释为“恶法”,将反对他们的人称为“昏君奸臣”。崇祯年间的“众正盈朝”实际上就是分利集团及其代言人控制了朝廷。崇祯刚开始还比较天真,还真就相信打倒魏忠贤重用官僚集团就能让大明再次伟大。结果发现啥事也干不成,到后面依旧还是放出宦官
42420465
没有损害以高拱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既不像他爹那样把百官玩弄于股掌之间、也不像他儿子那不上班还去抢各地的矿权和到处打仗!可以说载垕很听话,能满足利益集团的需求!
weizi0823
明穆宗其实最会当皇帝。
明朝经过太祖和太宗的雄才大略的建设,各种政治建设都完善了,后代子孙只需要垂拱而治,国家政事交给内阁去做就行。专业人做专业事,内阁的大臣都是精英,风里来雨里去的,国家交给他们比皇帝胡闹,强百倍。何况明穆宗的首辅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精英中精英,大明王朝在他们手上治理繁荣昌盛,明穆宗只需要管好太监锦衣卫,批红,让东厂监察内阁,自己做点喜欢的事:躲着后宫佳丽三千嘿嘿,何乐而不为?
祟祯帝虽说勤政,事事关心,其实这种皇帝要不得,没本事,又喜欢管事,大明焉能不灭亡?
Freya翠翠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可能是个笨蛋,但丞相却没一个傻瓜。明穆宗在位六年,不管有意也好,无心也罢,他躲开了自己的短处,干了件对国家有利的好事,所以评价高。
春光
因为其登基后倚靠高拱、张居正等大臣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举策,海内外大治,史称“隆庆新政”。
Gin_Sama
因为他听话,大臣之间打出翔来他也不站队,而且高拱说了基本就算,所有给他办后事的大臣都认为他是个好人,不招人烦,自然评价就高
ranranapple
任贤用能,垂拱而治。有领导艺术。
么有昵称的小P孩
隆庆开关,这四个字就足以让明穆宗朱载坖名垂青史。
这不是一个开关的品牌,而是明穆宗朱载坖对外实行的政策。大体来说,就是允许民间商贩海外贸易,这不就是明朝版的“改革开放”嘛!
早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他就发现倭寇总是来明朝边境闹事儿,这还得了?倭寇防不胜防,因此朱元璋索性下令海禁: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也禁止外国人到中国经商,当然了来朝贡还是欢迎的。
到了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到了极点,所以海禁政策也执行到了极点。没有海外贸易,那大明朝的经济是很难盘活的嘛!
因此嘉靖灭了倭寇以后,为明穆宗朱载坖奠定了打开国门的基础。民间商人可以到海外贸易,明朝的经济一眨眼功夫就获得了大量提升。
熟悉张居正的朋友,肯定知道他那一条鞭法的改革,这一改革的基础就是要有庞大白银储备作为支撑才行。那么问题来了,白银从哪儿来?
隆庆开关可谓是给张居正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隆庆开关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高达3.3亿两,好家伙,占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还只是账面上的数目,实际上比这个要多得多,你说隆庆开关伟大不伟大?明朝到了明穆宗时期,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了,经济瘫软,吏治腐败,如果没有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其中,那等待明朝的只有灭亡。
而明穆宗打开国门,积极努力发展经济,使得明朝又延续了70多年时间,这一历史功绩是没人可以抹杀的。
当然了,隆庆开关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说明穆宗只允许开放福建海澄的月港作为唯一的特区,商人要出去贸易,必须要在这里办理繁琐的手续。
此外跟任何国家贸易都可以,唯独不能跟倭国贸易,要不还是得处以通倭罪。估计日本人得知以后,得哭瞎双眼。
明穆宗还在做皇子的时候,身边就围绕着一大群名臣,包括了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人,哪个拎出来,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
在这帮人的协助之下,明穆宗想要做个昏君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明穆宗上台后,在这些名臣的帮助下,开始修改嘉靖皇帝时期的弊政。
比如说过去那些因为说话而被收拾的言官,明穆宗选择将他们全部召回任用。嘉靖皇帝迷信道教,身边养了一堆道士,明穆宗上台后,把这帮人全都给赶走了,顺便取消了所有道教仪式,做道士和写青词瞬间不香了有没有?嘉靖四十三年以前的所有欠赋,明穆宗全部予以免除,同时还免除了次年一半的田赋。在高拱和张居正的帮助下,明穆宗与蒙古俺答汗达成议和,也就是著名的隆庆和议。这个时候的明朝,可谓是重新焕发了生机,南边的倭寇消除了,北边又跟蒙古议和了,同时还开放了通商,还有高拱、张居正、陈以勤、李春芳等人的辅佐,你说明穆宗能不名垂青史吗?
明穆宗什么都好,就是私人生活上没有节制。过去嘉靖皇帝看他不顺眼,所以朱载坖总是憋着。等到他做了皇帝以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
登基之前,朱载坖身边也就两个妃子,分别是陈氏和李氏。可是登基以后,朱载坖的骚操作来了,他只在位6年时间,却弄来了19名妃子。基本上每年要娶3位妃子入宫。这还是有名分的,没名分可能还要多。
不能跟那些在位几十年的皇帝比,他只在位6年,这数据已经相当可观了。因此他每天都比较操劳。
虽说登基的时候他才30岁,可是他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身子骨行不行,整日沉醉于美色之中,吃不消了就吃药续命,好家伙,只能把自己给搞趴下了。
仅仅6年时间,朱载坖病危的消息就传来了,这个时候的朱载坖还强行支撑着身体处理政事,结果屁股一坐龙椅,这满脑子就发昏,不得不回去接着睡。
所以说,36岁的明穆宗朱载坖的身体完全撑不住了,只好选择托孤。他儿子朱翊钧当时才10岁,只能托付给高拱和张居正了。
评价高,那是要看参照物的。明穆宗的父亲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明穆宗的儿子是明神宗万历皇帝,这两位可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嘉靖皇帝这辈子就喜欢玩弄权术,他自认为是天下最聪明的人,的确很聪明。为了一己私利,将朝中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并且迷信道教,整天躲在后宫炼丹修仙,任用的人必须要会写青词,否则啥也不是!
再看看万历皇帝,他这辈子就想学习自己的爷爷,整天想要操控群臣,结果他没这个水平。索性躲在后宫30年不出来,好家伙,以至于内阁大臣从上任到下岗,整个过程都没见过他。
现在你再看明穆宗隆庆皇帝,是不是就顺眼多了?朱载坖虽然只在位6年,但是他勤劳踏实,有上进心。而且懂得节省,每年光自己吃饭这一项开销,就给明朝省了几万两银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明穆宗的私人问题的确拿不上台面,可他治理国家的水平和态度,相对于嘉靖和万历,还是可圈可点的。
提到明穆宗不得不提张居正,这个在嘉靖、隆庆时期长期处于二线的内阁大臣,到了万历年间总算是成为了内阁一把手。
他延续了隆庆皇帝的一系列政策,同时开始大力发展明朝经济。他当政10年时间,将明穆宗没有做完的事情都给做完了,延续了隆庆新政的光辉一页。
那16年时间,是明朝后期最为繁荣稳定的时期,也算得上是一个小盛世了。明穆宗打下基础,张居正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明史》
Vincy_叶
明穆宗在位六年,沉迷媚药,纵欲过度,乍一看是个荒唐皇帝,但《明史》却给了很高的评价,“端拱寡营,躬行俭约”,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明穆宗朱载垕小时候说起。
二龙不相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能生,生的儿子还个个能打,开枝散叶洒满了东西南北。后来的皇帝就没那么幸运了,生儿子难,还易夭折,正德皇帝更是一根独苗来,一根独苗去,连个继承人都没留下。
皇位就落在了堂弟嘉靖身上,嘉靖一看堂哥这凄惨的结局,不行,自己得赶紧生儿子。忙活了多年不见效果,嘉靖心里那个急啊,开始病急乱投医,迷信方士,尊崇道教,朝廷中道士做官的不少。
26岁的嘉靖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孩子朱载基,满朝庆贺,高兴劲头都还没过呢,这不足两月的孩子没了,嘉靖很悲伤,很难过,封其为“冲哀太子”。
这时道士宠臣陶仲文掐指一算,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两龙相害的结果。嘉靖是真龙天子,皇长子是潜龙,潜龙不敌真龙龙威,因此相见折煞而死,要保儿子的命,只能二龙不相见。
嘉靖信了,后续儿子们出生后,便被这个老子躲着走,别说抱在怀里,远远看一眼都是奢望。
嘉靖十八年,嘉靖立次子朱载壑为太子、三子朱载垕(按照明实录记载应为朱载坖)为裕王、四子朱载圳为景王,见儿子们十年间没出毛病,悬在嗓子眼里的心这才落了下来。
朱载壑13岁,按照礼制已到出阁读书的年龄,需要举行冠礼,在母亲蒋太后的劝说下,嘉靖犹犹豫豫出席了出阁仪式。哪知道冠礼后第二天太子就病了,不久又没了,这把嘉靖气得嘴皮直哆嗦,二龙不能相见啊。
嘉靖怕了,也不立太子了,伤不起啊!后来还干脆把儿子们赶出皇宫,居住于京师藩邸,也正是这段经历,造就了裕王朱载垕“端拱寡营,躬行俭约”的品行。
王爷皇帝朱载垕就不知道父爱是什么东西。
朱载垕的母亲杜康妃在嘉靖面前就没什么地位,属于路人甲的角色,自然这个儿子也就不受待见。
16岁的朱载垕顶着裕王的帽子出宫就藩,父亲见不到,这下妈也见不到了,一个人在裕王邸孤孤单单呆了13年,俗话说有失必有得,跳出皇宫的圈子的朱载垕眼光就落在了民间疾苦上。
严嵩专政,蒙蔽了嘉靖的眼睛,歌舞升平下掩盖着朝纲颓废的现实,官吏花天酒地过得快活,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却比黄连还苦,眼泪落在南北的土地上,换不来权贵的一丝怜悯。
实行海禁,倭寇横行东南沿海边境,打家劫舍,还好戚继光与俞大猷在。
北有俺答称汗,议和遭拒,于是常年滋扰北部边境蓟辽地区。
朱载垕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愤恨而无力,同情而无助,他是太子的顺位之选,却不受嘉靖喜爱,“二龙不相见”让他这个王爷窝囊地不知道未来,因为嘉靖很喜欢四弟景王朱载圳。
景王朱载圳病死,朱载垕成了嘉靖8个儿子中唯一存活的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储君,却依然只能顶着王爷的帽子望着皇宫,一个是家却不是家的地方。
嘉靖驾崩,朱载垕上位,由王爷登基为皇帝。
兄弟们都死完了,嘉靖再怎么不喜欢他,这皇位还得由朱载垕来坐,让父子不得天伦之乐、母子不能相聚一起的狗屁“二龙不相见”的制度当即被废除,那些道士方士也被深受其害的朱载垕撵出了朝廷。
朱载垕的功绩朱载垕看了13年的民间疾苦,如今终于有权力做事了,怎么也得解决自己看到的问题。
启用被冤屈在狱的官员,该平反的平反,该正名的正名,该赔偿的赔偿,不能让忠心的官员流汗又流泪,寒了天下有志之人的热忱之心。
重用能做事的内阁辅臣,放权给徐阶、李春芳、高拱等人,致力于解决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因为朱载垕知道,这才是造成老百姓疾苦的本质。
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朱载垕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双方互市、通贡,解决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从而彻底根除了北方边境问题,让那儿成为了双方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净土,史称“隆庆和议”。
解决了北方这个大难题,南方问题相对简单多了。
靠海吃海,就得放权给当地的百姓,不能守着金饭碗去讨饭,朱载垕一张圣旨下去,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贩卖物品与海外,促进当地经济的自主和发展,史称“隆庆开关”。
南北问题完美解决。
朱载垕就藩,顶着王爷的帽子其实日子过得也比较寒碜,也看了太多民间疾苦,所以登基后也力行节俭,不搞奢华那一套。
南北问题能够解决与朱载垕用人之道有关,那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胆放权,该怎么搞由内阁大臣看着办,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办,绝不在中间指手划脚,不看过程只看结果。
有江湖就会有争斗,有权臣就会有倾轧,朱载垕比较仁厚,不太去理什么御人之道,让内阁辅臣自己去斗,自己跑去享受去了,所以《明史》一边夸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一边也揭短“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
朝政有一班有能力的大臣忙活,朱载垕没事可做,干脆生儿子去了。
生儿子嘉靖生了8个儿子,就活了朱载垕一个,所以朱载垕就琢磨着得给老朱家开枝散叶,存活率低那就多生呗,自己辛苦一点,老朱家才能后继有人。
朱载垕娶了三后十二妃,也不管政事了,他的正事就只有一个:生儿子。
俗话说色是刮骨的刀,人一旦沉迷下去,即使是神仙也消受不了,皇帝也是凡人,所以朱载垕很快就发现力不从心了,这可咋办呢?
皇帝有困难,自然有太监来讨好,送上媚药,再次让朱载垕龙精虎猛,鏖战到天明,恢复了男人的自信。
这么一折腾,将原本透支的身体变得更加脆弱,好比被蚂蚁蛀过的木架子,外表还行内里早已腐朽,只要风稍微大一点,这架子也就垮了,事实上,没多久朱载垕就真的垮了。
登基仅仅六年,朱载垕病逝于乾清宫,终年三十六岁。
也许朱载垕在病逝前的那一刻,非常后悔,如果躲在外面当王爷,不这么荒唐,起码也能再潇洒个二三十年,也不至于年纪轻轻就送了命,色字头上一把刀,砍的魂飞魄散,呜呼哀哉。
明穆宗在位六年,虽然私生活糜烂,但瑕不掩瑜,耀眼的在政功绩让史书赞叹不已。“隆庆和议”解决了困扰明朝与蒙古二百年的敌对状态,化解了北方边境危机;“隆庆开关”解决了南方祸乱的根源,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自由发展,再加上其自身力行节俭的品德,这在历史上都算是朵不小的浪花,评价极高也就顺理成章了。(图片均来自网络)
Angela
明穆宗朱载垕,明朝第13任第12位皇帝,在位6年,在位期间,沉迷媚药,沉湎女色,然而,史书对他的评价却很高,这是为何呢呢?应该说,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和他的无能!
被命运之神垂青的人朱载垕可以说是运气特别好的人!对于他,命运之神对他似乎是非常眷顾,明明是父亲嘉靖皇帝的第三子,原本皇位压根就没他份,可随着大哥二哥的先后夭折,他随即被立为了皇太子,成为了大明帝国的储君,这期间,虽然他也曾受到过父亲的冷落、大臣的排挤,但地位却从来没变过,并在父亲嘉靖皇帝驾崩后,终得修成正果,顺利登基,是为隆庆皇帝明穆宗,成为了大明王朝第13人第12位皇帝,他的这种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神仙打架的年代虽然运气很好,但客观来说,朱载垕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平庸的皇帝,甚至还有点昏聩,在他登基后,沉迷媚药、沉湎女色,丝毫没有明君的气质,然而,即便是这样,在他短短6年的任期之内,依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隆庆新政”,这个中原因,应该要归结于他生在了一个神仙打架的年代。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应该算是大明王朝276年国祚中,除了洪武时期之外最英雄辈出的年代了,其中,隆庆年间的代表人物当属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这些人了,他们无一不是治世之能臣,明穆宗正是靠着这些能臣干吏才得以缔造了“隆庆新政”。
明穆宗的明智之举明穆宗朱载垕很平庸,有点昏聩,还可以说是无能,但他也有着自己的一个优点——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是治国理政的材料,于是就做出了一个明智之举——充分放权,让有能力的大臣放手去干,自己则在背后支持,享受生活,当太平天子。
于是,像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一大批能臣干吏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治国才能。
于是,一大批利国利民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政策得以施行。
于是,海内外得到大治,顺理成章产生了“隆庆新政”。
于是,明穆宗也在明穆宗实录中得到了如下高度评价:
"上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
结语综上所述:明穆宗在位六年,沉迷媚药,史书对他的评价却极高,这是因为他幸运地生活在了一个英雄辈出、神仙打架的年代,再加上他很有自知之明,明智地选择了相信大臣,并让大批能臣干吏充分放手去干,于是就产生了“隆庆新政”,于是就得到了史书对他极高的评价,这样的结果,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居間線
隆庆皇帝朱载垕在位六年,什么事儿都不干,每天只是热衷于在后宫与美女搞床上游戏。治理国家的事情完全交给了自己的老师高拱还有后来的超级大人物张居正。他甚至都没有考虑让太监出来干预一下,免得自己的老师乾纲独断。偶尔他上朝露个脸儿,也是一声不吭,从不发表任何指示。以至于有的大臣怀疑他患了哑病。
这样一来,歪打正着,等于是实现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种现代理念。穆宗变成了一个类似于君主立宪制度下的虚君。真正管理国家的变成了高拱这样的宰相。
因此,在明穆宗时代,办成了两件大事,一是“隆庆开海”,也就是开放海禁,恢复对外贸易。这一举措正好顺应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潮流,给明朝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影响;二是“隆庆和议”,明朝与蒙古议和,从此北方强敌消失,国家的负担大大减轻。
隆庆死后,由于万历年幼,所以张居正又执掌国事达十年之久。如此一来,等于是大明王朝在十五六年的时间里“虚君共和”了,所以在这些年里,明朝的局面搞得非常不错,国家各方面运转良好。这充分地表明,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很多的时候,什么事都不做,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了。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让隆庆和崇祯调换一下位置,那么我们就可以确信一点:明朝是绝对不会被清朝所灭的。
克拉西
明穆宗做皇帝能力不强,但他能把权利下放到能人手里,让能人好好治理国家,事实上效果也不错。
也算得上有自知之明吧。比有些公司的没能力还喜欢瞎折腾的领导强。
墙上的另一块砖
史书上对明穆宗的评价确实算比较高,但都有些吹水的成分。
以清修《明史》为例,《明史》评价穆宗为“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明史》对于穆宗的评价大体中肯,但也有些瑕疵。
比如评价里面说穆宗“躬行俭约”,这一点是不符合事实的。明穆宗在中国历史上,算不上特别奢侈糜烂的君主,但也绝对称不上什么“躬行俭约”!实际上,穆宗皇帝一点都不俭约。
他自己的内帑经常不够花,屡屡把手伸向太仓银库以及其他经济部门。
例如:隆庆五年正月,下诏取光禄寺银二十万两;二月,接着下诏再取三十万两。
隆庆六年二月,再下诏取太仓银十万两!
每当索取银两的诏书下达,朝臣是一片激烈反对,但穆宗皇帝可不管这些,最后在皇权的威严下,穆宗皇帝屡屡索银得手。
隆庆一朝,太仓银库的年岁入大体在白银200万两到300万两之间,并不富裕,(如下图)根本就经不起穆宗皇帝一次性捞走十万两私用!
因此,穆宗皇帝绝不是《明史》所称赞的那样“躬行俭约”!
那我们如何评价明穆宗呢?
首先从个人能力素养上看,穆宗皇帝是不折不扣的昏君类型。
一、懒惰。明朝皇帝的懒惰是出了名的,穆宗皇帝也不例外。他懒惰到什么程度呢?祭祀祖宗,对于皇室来说,是国之重典,皇帝必须亲自参加。但穆宗皇帝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去,最后在群臣的劝谏下,才勉强去了一次。
二、沉迷女色。对于女色的追求,穆宗是不遗余力的。在他在位后期的两年半时间内,正式受封为妃子的便有13人,甚至在他病重的隆庆六年三月,还下诏再册立四个妃子。
除此以外,他还多次下诏向民间多选宫人,每次均在三百人左右,年岁在11岁至16岁的民间淑女。
并且,他还有嗑药的习惯。过度的纵欲,掏空了穆宗皇帝的身体,也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
穆宗皇帝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这人性格比较宽厚,并且不瞎折腾。他玩他的,国家大事他基本啥也不管,让朝臣自己去自由发挥。
并且,穆宗皇帝的运气极好,徐阶、张居正、高拱,这三位明朝历史上的顶尖阁臣都让他给抄着了。由于用人得当,穆宗皇帝隆庆一朝,政治算是比较清明,国家局势相对比较稳定,至少在正德以后的明朝诸位皇帝中,穆宗皇帝治下的明朝是最为安定的。
但,我们不宜高估穆宗隆庆一朝的成绩。凡事都是相对的,说隆庆一朝成绩好,那是相对于正德、嘉靖、万历、天启这些拉垮皇帝而言的。而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上考量,隆庆一朝并不值得大书特书!
并且,隆庆朝在内政上是有一项巨大隐忧的,那就是阁臣的相互倾轧,门户之争已经渐渐发端,到了万历朝则愈演愈烈!
小结:明穆宗就个人能力素养而言,几乎要啥没啥;但他性格宽厚,不瞎折腾,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他的政治清明是相对于明朝后期那些拉垮皇帝而言的,跟中国古代那些治世、盛世时期相比,穆宗皇帝隆庆一朝并不值得大书特书!
(全文完)
参考书目:《明史》
中国财政通史-明代卷
空筝.№。
公元1537年,嘉靖皇帝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看着襁褓中的皇子长得白白胖胖,很讨人喜欢,便给他取名为载垕。“垕”为“皇天后土”之意,足见嘉靖对他很高的期望,这就是后来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
嘉靖帝子嗣不丰,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分别是二子朱载壑、三子朱载垕和四子朱载圳。
那个时候,嘉靖已经立朱载壑为皇太子,皇位继承根本没有朱载垕什么事儿。但谁能料到,太子朱载壑却在不久之后病死了。
朱载壑一死,太子之位就出现了真空,大臣们都不断奏请早立太子。按理说,朱载垕作为现任的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立他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谁让朱载垕有一个嘉靖这样的爹。
嘉靖当时迷信道教,听信当时一位叫陶仲文的道士的话,叫:“二龙不相见”。因为嘉靖的皇子总是早年夭折,这让嘉靖伤透了脑筋。于是这位陶道士就对他说:“之所以造成这个局面,是因为您立了太子之后有两条龙在一起生活。一山尚且不能容二虎,一朝又怎么能有两位真龙天子呢?”
嘉靖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一直没有册立太子。太子之位一直悬空,朱载垕和他的弟弟朱载圳自然就成为了皇位的竞争者。
虽然表面上两个人一个为裕王,一个为景王同为王爷,看似在一个起跑前上,但是景王朱载圳暗地里的动作可不少。
因为景王的母亲卢靖妃受嘉靖的宠爱,一边吹嘉靖皇帝的枕边风,一边又靠自己的关系拉拢大臣,目的就是要让皇帝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
这边景王母子是忙的风生水起,那么朱载垕又在干什么呢?相比之下,他就过得相当惨了。
他没有可以帮他的母亲,可以说是孤苦无依。不仅如此,又受当时权臣严嵩的压制,连扣了他当裕王好几年的岁赐。朱载垕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放下身段去贿赂严嵩,这才得到自己应有的岁赐。
为了保全自己的王位都已是精疲力竭,朱载垕根本分不出任何精力再去争夺太子之位了。本已不抱什么希望,但转机却又立刻出现了。
嘉靖可能打心里还是喜欢朱载垕多一点,给他取名为载垕就有天地之主的意思。公元1561年,嘉靖下旨让景王朱载圳去封地就藩,却将朱载垕留在了京城,显然是有意把皇位传给朱载垕。
即便如此,景王母子并没有因此放弃,仍然拉拢大臣去皇帝面前说景王的好话。这人总是耐不住磨的。时间一长,嘉靖竟然真的动摇了,心里也存了要把景王召回京的想法。
可或许是老天爷也可怜朱载垕吧。公元1565年,景王朱载圳突然在封地病死了。他这一死,朱载垕就成了嘉靖唯一的继承人。这回可不用再争了,朱载垕鬼使神差的捡了个大便宜。
次年,嘉靖皇帝驾崩,裕王朱载垕即位,改元隆庆,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做裕王时的朱载垕经历了一段隐忍苦涩的日子,那些宫中的尔虞我诈让他非常厌恶。所以,他继位之后就决定就当一个“甩手掌柜”,把那些头疼的事儿都交给大臣们去解决。
他靠着徐阶、高拱等人的帮助废除了嘉靖时期很多的弊政。包括将那些鬼话连篇的道士通通下狱,并且停止嘉靖还没建完的道教庙观,什么斋蘸、青词也一并取缔。
他又在高拱等人的建议下,将他老爹时期花在买各种金银珠宝的钱投入到边防事业中。不仅如此,隆庆元年,也就是他登基的那一年,还下令减免全国半年的赋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释放了许多在嘉靖朝受冤被逮捕入狱的大臣。其中有一个人我们都非常熟悉,他就是海瑞。他被重新启用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改革,为隆庆一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朱载垕是一个幸运的人,在他那个时代有许多像海瑞一样的人才。正因为这样,他才可以放权于这些有识之士,对他们的行为绝不多加干涉,反而竭尽全力地配合,只当最后一个拍板者。
朱载垕心里清楚的知道,论文治方面有徐阶、高拱,再来还有个张居正;在武功方面,那时候有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打仗狠人。明政府在他们的操作下,可以很好地运转下去。
但是这种撒手不管似得放权,就会有一个弊病,那就是大臣们会互相争夺权力,都想成为那个权力最大的人。
好在,朱载垕当和事佬的能力也不弱。他靠着自己的好耐心不断的调节徐阶和高拱之间的问题,让他们至少在表面上没有搞得那么难看。
所以,我不得不说朱载垕他其实是一个聪明人。他让那个时代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他看似什么都没管,但却哪里都有他的影子。
按照这个方法,他好似找到了治国的诀窍。没过多久,他又干成了一件大事!
明朝自建国以来就一直遭受北部蒙古人的侵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保护北部边防。
蒙古族三番两次的挑衅明朝的北部边界,虽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但是,他们这种“打得过就大肆抢夺,打不过就骑马溜之大吉”的行径,十分让明朝头疼。
每一代的帝王,哪怕是像朱棣这样能征善战的皇帝,也依旧不能将蒙古人彻底拔除。他们好似打不死的小强:就算被打得分崩离析,却又能快速地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新的部落,继续骚扰明朝边界。
可就是这样一个顽固的问题,好几代英明的皇帝没都能解决的事情,朱载垕这个“甩手掌柜”居然做到了!
在此,我不得不说朱载垕确实是一个被老天眷顾的人。他之所以可以平定蒙古之乱,是因为他正好赶上了蒙古内部闹矛盾的好时候。
那是隆庆四年,蒙古族俺答部的首领俺答正在和他的孙子巴汗那吉处理一场家庭纠纷。爷孙俩居然因为一个女人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是大打出手。
就如胳膊终究是拧不过大腿,孙子最后也没干过爷爷。巴汗那吉心想,你一个当爷爷的连个女人也要和我争,这家是没法呆了。最后,他竟然一走了之,去投奔他家的死对头:明朝去了。
等这个消息传到宫里的时候,内阁中的高拱和张居正就敏锐地捕捉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收复蒙古的好机会!
他们连忙赶去向朱载垕报告这件事情,并且建议封巴汗那吉为指挥使,好吃好喝的伺候,以此来观望蒙古族的动向。
这位“甩手掌柜”自然是连连点头,大手一挥说到:“此事就交给两位爱卿全权处理吧!”看得出来,朱载垕把放权于臣这条治国窍门运用的那是淋漓尽致。
蒙古那头俺答汗也冷静下来了,认为自己没必要和自己的孙子置气,孩子有些叛逆也是正常的,自己哄哄也就好了。想到这,他决定出兵明朝将自己的孙子接回来。
可当俺答兵临城下时,他傻眼了。在他面前的是明朝已经加固升级后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原来,早在登基后不久,朱载垕就在大臣们的建议下,不断拨款加强边防。现在的长城可以说是铜墙铁壁,不知道比嘉靖朝强了多少倍。
俺答也不是一个硬碰硬的人,权衡利弊之下他决定向明朝议和。条件就是明朝要封他做蒙古王,并且开放边境贸易。而他会乖乖向明朝称臣,按时缴纳岁贡。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俺答还把向他出卖过情报的明朝间谍捆起来送到了朱载垕面前。卸磨就杀驴,那是一点犹豫都没有。
朱载垕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人居然肯向自己俯首称臣,他是高兴的不得了。这回他不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了,自己就可以做出决定:同意!
不久,朱载垕就下旨封俺答为顺义王,统领蒙古族各部,并且开放边境市场,让两族人民可以自由贸易。而俺答要每年向明朝进贡良马和岁贡,做明朝的臣子。这就是“隆庆议和”
双方各有所得也各有所舍,达成了共识。就这样,困扰明朝两百多年的边境问题就这么不费一兵一卒的被朱载垕给解决了。
说是被他解决的也不完全正确,因为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只是同同意,下下旨再没有别的了。跑前跑后,出谋划策的还是他那些靠谱的大臣。可“隆庆议和”毕竟发生在他的时代,这是他对历史的贡献,也值得被我们铭记与赞扬。
隆庆六年,乾清宫内,年仅三十六岁的朱载垕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
回看他的一生,这位“无为而治”的皇帝竟给大明王朝创造了六年的和平岁月。虽然仅仅只有六年,但也让死气沉沉的王朝重新焕发出些许的生机。
朱载垕虽然称不上是一个多英明的皇帝,但他却也绝对不是荒淫的昏君。他能够任用良臣,进行改革,使当时天下太平,人民富足,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高的发展。
他统治的时代,也是大明王朝最后的高光时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继位人,就是我们都熟知的万历皇帝。他把他爹留给他的大好局面,一点一点地给玩儿没了。至于是如何玩儿没的,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我说,隆庆之后,再无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