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中枯骨”的袁术是怎样一个人,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最新跟帖
wangxyjt

wangxyjt

袁术也是一位被《三国演义》黑的比较惨的历史人物,虽然他的确不是东汉末年最杰出的人物,但是也并非如《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那样几乎一无是处。“冢中枯骨”是北海相孔融为了让刘备担任徐州牧而故意贬损袁术的说法,不可尽信(孔融本人在《后汉书》中也被评价为才疏意广)。那袁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出身名门,既是优势亦是劣势

袁术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在家族的地位甚至要比袁绍更高,虽然袁绍年纪更大,但是袁绍的母亲只是个婢女,所以在袁氏家族中的地位不如袁术。

史书记载袁术早年也像袁绍和曹操那样是个浪荡公子哥,飞鹰走马的过着贵族生活。后来就被举为孝廉开始出仕,其实也不要认为袁术就转了性,实质是他强大的家族势力为他铺就的出仕之路而已,在东汉末年这种孝廉真不值得过份在意。

显赫的身世使得袁术和袁绍兄弟在东汉朝廷平步青云,而且也慢慢在东汉末年的东汉朝廷积累其一定的名望。特别是董卓进京之后,袁氏兄弟反对董卓专权的行为深得人心,袁术甚至不为董卓抛出的后将军一职所诱,坚决的逃出洛阳,随后加入讨伐董卓的联盟。

但是显赫的出身导致袁术对士民的态度蛮横,用当今的话就是严重脱离群众。不管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割据一方的时候,他奢侈的生活已经对治下之名的横征暴敛都多有体现。比如在担任长水校尉的时候,就被当地的百姓起了个“路中捍鬼袁长水”的绰号。

兴衰成败皆“孙氏”

袁术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豪强之后,他的兴衰成败都与孙氏家族离不开关系,真可谓兴衰成败皆“孙氏”。这里的孙氏家族就是江东猛虎孙坚一家,袁术虽有名望,但纵观他的一生,沙场征伐不是他的强项,他的优势是袁氏家族的显赫势力和自己前期积累的声望,所以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袁术重用孙坚并形成较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孙坚在军事上的特长,进而使得袁术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代的早期获得了“先发优势”。

袁术从洛阳逃出之后,去往了南阳郡,此时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带领人马投靠了袁术,于是袁术就占据了南阳郡,获取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由此袁术就与孙坚建立其“合作”关系,孙坚负责军事,袁术在后方负责粮草后勤,配合的相得益彰。

此后,袁绍、曹操、袁术等人组织起关东的郡守们成立了讨伐董卓的联盟,以袁绍为盟主,袁术和他的好搭档孙坚也一起参加了这个联盟。但是这个联盟看似人马众多声势浩大,却各怀鬼胎,相互猜忌,除了孙坚根本没有人愿意正面和董卓交锋。

孙坚率领军队在阳人击败了董卓手下的胡轸、吕布,还斩杀了华雄,使得孙坚和袁术的部队成为董卓最忌惮的势力。由此可见《三国演义》里为了拔高关羽,把孙坚的战绩直接给了关羽,演绎出了一场“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此后的确发生了袁术不拨军粮给孙坚的故事,但是史书中的记载是袁术担心孙坚会尾大不掉,所以不拨军粮给孙坚,而孙坚连夜赶回袁术军营责备袁术,袁术听后立即重新拨发军粮,两人重新恢复良好的合作关系,孙坚在前线也愈发神勇,一路率军攻入洛阳,而且还分兵追击退回长安的董卓,只不过发生了袁绍派人抢夺孙坚和袁术地盘的事情,孙坚才停止了对董卓的追击。

身为讨伐董卓联盟的盟主,袁绍在攻击董卓的事情没有什么建树,基本上所有的战绩都是袁术和孙坚取得的,但是抢地盘袁绍倒是很厉害,他乘孙坚在前方作战,就安排周昕去抢夺孙坚的地盘豫州,袁术这是表现出对孙坚这位合作伙伴的担当,他率领军队击败周昕,为孙坚保住了豫州。由此可见《三国演义》里袁术对孙坚的种种阴谋都是罗贯中的小说演绎,真正的袁术和孙坚还是合作较为密切的。

此后袁术与孙坚合作一起对抗袁绍,袁绍为了打击袁术,就联合荆州的刘表一起夹击袁术。于是袁术安排孙坚率兵攻打刘表,结果比刘表的部下黄祖暗箭射杀。这也成为了袁术割据争霸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袁术失去了一个在军事上能够对抗其他军阀的重要将领,此后他在与其他军阀的作战中开始败多胜少。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走一步昏招,他在寿春称帝,这在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中首先开了僭号称帝的先例,也使他成了当时的出头鸟,顿时成了各路军阀的众矢之的。本就在军事上开始显露颓势的他,在政治上更加陷入被动。

在他称帝之后,本来因为孙坚的去世而不得不投靠袁术的孙氏家族在孙策的带领下脱离孙策,在江东打下一片地盘,这对袁术无异于釜底抽薪,本就陷入被动的他开始迅速瓦解,进不能与曹操、袁绍争雄,退则内部分崩离析,部将纷纷叛变自立,最后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走投无路的袁术不得不将帝号交给自己一直不服气的哥哥袁绍,同时自己也率部去青州投靠袁绍的长子袁谭。结果在路上又遇到曹操派出的刘备、朱灵所部截击,无奈又退往寿春,军中极度缺粮的袁术在病榻上想喝蜜浆解渴都没有,落魄之下呕血而亡。

(袁术全盛时期)

袁术真的是冢中枯骨吗?

综上,袁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中很早就取得了先发优势,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阀,应该说他还是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靠家族势力和自己前期积累的声望带来的,而且与孙坚的合作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后孙坚的战死让袁术缺乏与曹操对抗的军事人才,开始逐步陷入被动,而且四面树敌也招致了自己逐步陷入颓势。

此后的僭号称帝更是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陷入政治上的极度被动,再加上一贯以来奢侈性格,在自己的统治范围里横征暴敛,丧失民心,随后的天灾使他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

由此可以看出袁术有一定能力,但是军事上的短板也很明显,再加上政治能力的欠缺最终导致他由占有先发优势的一方变成众叛亲离任人宰割的一方势力。对比同时代的割据军阀他还不能算最差或最弱的一个,只能说中人之资吧,更不能简单以冢中枯骨来定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meredith

meredith

袁术被《三国演义》黑惨了,很多亮点都被演义直接无视。比如他的实力,孙氏一族背叛他之前,他就没弱过;还比如他的外交能力也很强,他的盟友其实非常多。再比如他的战略眼光也很好,割据东南半壁江山的思路,最早就出自他的设想。因此可以这么说,袁术并非是汉末群雄的背景墙,他也是个亮点很多的人。

然而,袁术虽然有很多亮点,不是废材,但时人对他的评价却并不高。因为他的行事作风颇似“流寇”,做事没有一个长远规划。跟后来的黄巢、李自成是一类人。

这类人搞流窜作战、打地盘、动员老百姓都是一把好手。但来的快,去的也快。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说的就是那种人。

因此,当时和后来的文人士大夫,普遍都看不上袁术,对他的评价很低。


一、有一定的大局观

十常侍之乱前后,袁术的叔叔袁隗密诏董卓进京,哥哥袁绍挑拨何进与宦官的矛盾,激化朝廷内的政治矛盾。两人仿佛不把东汉这栋危楼拆了,就誓不罢休。(东汉末年的乱世,直接原因就是袁氏一族乱搞)

当时的袁术在干嘛呢?他什么也没干,就在一旁无所谓的看着。因为他不认可袁隗、袁绍的主张,觉得他们会搞乱国家朝廷。但是当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杀掉后,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出手,非常利落。

就在何进被杀的当晚,袁术率虎贲军与何进的死党吴匡,袁绍,一起合力进攻皇宫。宦官们打不赢,很快被杀散,退入皇宫打算胁迫汉少帝,并以皇帝的名义制裁攻打皇宫的一干人。

袁术见太监都逃进了宫,下令火烧皇宫,逼迫十常侍弃皇宫出逃。不得不说,袁术的这个决定,非常有眼光。

因为宦官关闭宫门固守,控制皇帝,此时反宦官的何进旧部,乃至整个士大夫官僚集团都非常的被动。如果不及时破局,宦宦官只要以皇帝的名义宣布袁术一党人是叛逆,那么宦官就重新掌握了主动权。当年窦武和陈蕃政变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把宦官和皇帝剥离,导致自己陷入被动。

所以说,袁术此时主动站出来,下令火烧东西宫,逼迫宦官弃宫城出走,把皇帝和宦官一党剥离开,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决定。

虎贲军一把大火烧了皇宫后,宦官果然逃出皇宫。但是,让袁术没想到的是,袁绍居然干了一件特别不地道的事——袁绍下令,见到没胡子的人就杀,无论老少!

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馀人。——三国志·袁绍传

不得不说,袁绍这是成心要杀皇帝。毕竟当时皇帝和陈留王都是小孩子,他们都没到长胡子的年纪,也属于“无须者”。

不过,由于宦官事先背走了皇帝,袁绍浑水摸鱼的计划没有实现。但这件事之后,袁绍和袁术就闹掰了。袁术觉得袁绍太招摇,简直就不是个东西。



二、有一定的外交能力

十常侍之乱后,董卓进京,外戚和士大夫一通乱杀的结果,就是让董卓占了便宜。当董卓操控朝廷后,局面立即失控。

袁绍知道自己斗不过他,就跑路了。袁术一开始没跑,但后来发现事态失控,明白洛阳是虎狼之地,不能再待了。于是他也连夜带着虎贲军连夜从洛阳潜逃,跑到了荆州南阳郡的鲁阳县。并以鲁阳县为根据地,跟长沙太守孙坚结盟,组成了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反董势力。

备注:董卓乱政时,孙坚进京勤王。在经过武陵郡(常德)时,卷入了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斗争。武陵太守曹寅拿孙坚当枪使,骗他杀了当时的荆州刺史王叡。由于孙坚未经请示就擅杀上级,朝廷罢免了他的太守。孙坚顶着逆贼的名号到了南阳后。袁术跟孙坚吹牛,说他老爸是大司空,他是后将军,父子两都是正国级干部。孙坚杀人那点鸡毛小事在他眼里都不叫事。只要孙坚替他杀了董卓任命的南阳太守张咨,袁术就替他把杀刺史的事都给抹干净。孙坚认为袁术腿粗,就毫不犹豫杀了张咨,与袁术合兵一处。


袁术在得到孙坚后,如虎添翼。因为袁术有声望,孙坚有本事。两人一个能吹牛,一个能打仗,简直是绝配。

初平二年(191 年),孙坚与袁术联合讨伐董卓,并将董卓驱逐出了洛阳。随后,袁术和孙坚进入洛阳,拜祭汉室先帝,还平整了被董卓破坏的历代汉帝皇陵。

这一举动,让袁术当时的社会声望达到了一个令群雄仰慕的高度。

后来孙坚战死,袁术又继续拉拢孙策、孙贲等孙坚的余部为自己效力。而孙氏一族为了袁术的基业,也是抛头颅洒热血。

除了孙氏一族外,当时的诸多实力派,比如黑山、汝南、颍川黄巾军;泰山诸将(以臧霸等人为首的盘踞在以泰山郡为中心的青徐兖一带的军事集团);匈奴单于於夫罗;以及公孙瓒等人,都跟袁术有交往。总之,当时的一些不入流的地方实力派,都跟袁术私下里有交往。

这其实也说明,袁术这人很能吹水,很能拉拢异己势力为自己卖命。

三、颇有实力

董卓兵败洛阳后,当时孙坚想继续西进,趁董卓在关中立足未稳时,一举干掉董卓。

岂不料,恰好在此时豫州刺史孔伷病死,豫州成了一个无主之地。为了争夺豫州,袁术一面表举孙坚为豫州刺史,鼓动孙坚从讨董前线退兵,去抢豫州。一面在南阳趁机扩张地盘,控制了整个南阳郡。

孙坚一开始不想退兵,但是架不住袁术有恩于他,他也就勉为其难的退兵,并打败了袁绍派来跟他抢豫州的周禺。

孙坚占据豫州后,袁术的势力在当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截止初平三年(192年)时,袁术基本控制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和豫州两郡(汝南郡和颍川郡)。领有三郡之地,远超同时期的袁绍和曹操。

这里有朋友可能要问了:区区三个郡,怎么就远超袁绍和曹操了呢?

情况是这样的。袁术占的三个郡,地盘虽然不大,但人口众多,他占据的南阳郡和汝南郡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两个郡。按照东汉永寿三年(157年)的人口统计:

南阳郡有243万人,是第一人口大郡;

汝南郡有210万人,是第二人口大郡;

两个郡的人口加起来,比当时整个江东的人口都多。

颍川郡有43万人,虽然人不多,但却是个士族大郡。荀彧一族就出自颍川。

三郡人口合计将近有500万人,约占东汉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虽然当时三郡因为战乱原因,人口肯定没那么多了,但是人口减少是全国性的。袁术占据的三郡人口减少,别的军阀地盘的人口也一样减少。所以从比例上来说,袁术的实力比同时期的军阀都要强的多。

后来孙坚意外身亡,袁术被袁绍、刘表、曹操三方夹击,在南阳待不下去了,他就转战到扬州,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又重新打出了一块新地盘。这块地盘之大,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



袁术是怎么在扬州开创新天地的过程就不细说了,简单点说,当时江东四郡的太守,诸如周昕、刘繇、王朗等人,都不是袁术的对手。袁术派人去攻江东,几乎是如摧枯拉朽一般。打的江东当地官员屁滚尿流。

并且,袁术还同时调兵遣将攻打徐州,把徐州刺史陶谦给打得连连丢失城池。这也导致后来陶谦病死,刘备领徐州刺史时,实际上接手的地盘根本没多大。

截止到建安二年(197年)初,袁术领有的地盘,北抵豫州陈国(东汉封国);东临下邳和广陵郡;南至会稽东冶;西接刘表的江夏郡。横跨扬、豫、徐三州,一共领有十一郡土地。是当时势力最强的军阀之一。

如果参考东汉永寿三年的人口统计,袁术当时下辖的人口,差不多有八百万。

相比周边的势力,袁术不仅地盘大,而且环境最好。其控制的地盘,如江东,几乎没有什么动乱。而当时的袁绍和曹操,那简直是一个比一个惨。

袁绍北面有公孙瓒,让袁绍寝食难安。曹操四面八方全是劲敌,如果不是因为曹操有过人之才,他绝对死的惨。

可能也正是因为看到自己割据东南,没有像样的对手,所以袁术才会在公元197年,不可一世地僣号,自称“仲家”。

备注:袁术僣号“仲家”,是第二的意思,并不是皇帝的意思。



四、没有政治远见

虽然袁术的地盘很大,但他是游侠个性,做事完全没有长远的政治纲领。就跟水浒里面的梁山好汉一样,今天有酒今天喝,明天的事情不操心。

早年他占据南阳时,就是各种花天酒地,不修法度,以钞掠为资。他奢姿无厌的生活令当地的老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

后来袁术被来自北面的袁绍、曹操,南面的刘表、黄祖的夹击,被痛打落水狗。惨的不能再惨了。流窜到淮南后,好不容易东山再起,但袁术没有远见的毛病一点也没改。稍微有一点实力了,他就僭越,结果没过几个月,僣号的厄运来了。

先是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册封孙策,让孙策在江东划江自立;

随后,徐州的吕布又与袁术翻脸,双方大打出手,死伤惨重;

紧接着,淮南突降天灾,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下雨,饥民遍地。

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袁术一下子从老天爷的宠儿变成了弃儿。这便是所谓来的快,去的也快。一个军阀若是扩张的太快,而他自己又没有政治远见的情况下,庞大的势力瓦解掉,是分分钟的事。

说实话,吕布当年偷袭兖州时,曹操比袁术要惨的多。但是曹操最终翻盘了,袁术却一跌到底,这就是雄才大略和“游侠”的区别。

游侠有个性,但终究扛不住压力,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

最后,袁术集团的灭亡也是很有特点。别的军阀都是被消灭的,如袁绍。而他却是“无敌自破”。在别人没有攻击的情况下,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五、颇似“流寇”

袁术是四世三公出身,但他却喜欢跟寒门出身的人一起玩。比如孙坚,比如袁术手下的很多将领,都是寒门出身。

更为搞笑的是,袁术由于当年在南阳盘剥老百姓,被老百姓抵制吃了大亏。于是他在流窜到淮南后,一改往昔作风。不盘剥老百姓了,而是对士家大族往死里整。(这也是为什么以穷人为主的黄巾军、黑山贼以及各地的土匪,都纷纷拥护袁术的原因)

当官的跟农民搞一块去了,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士大夫阶级听说袁术是这么一个奇葩,对他的评价都不高。尤其是让梨的那个孔融就评价他是“冢中枯骨”。(当然孔融也没什么本事)

并且,还有更匪夷所思的。后来袁术不是快不行了嘛,他的两个部下雷薄、陈兰认为袁术快完了,就跑到天柱山落草为寇。我只听说过官军被奸臣所害,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上梁山的例子,还没听说过官军明明在“走投有路”的情况下,却自上梁山的。

真是有什么样的主公,就有啥样的臣子。袁术是个大流寇,他的属下都是小流寇。

后来袁术彻底垮台,他第一时间居然也不是投奔别的军阀势力,而是莫名其妙的也想去投奔雷薄和陈兰,打算一起落草为寇。

这简直啊!真是没谁了……

所以说,历史上的袁术评价不高。一方面是他确实没有政治远见,另一方面是他浑身一副流寇作风。明明是个士大夫,却混的像黄巢、李自成一样,如同流寇一般。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小说确实把袁术黑惨了,他并非一无是处。他其实属于有“大略”的人。比如别人苦打苦杀,他却特别会“钻空子”,投机取巧,使“巧力”占领淮南。这说明他有眼光,有“大略”。

但是,他这个人无雄才。其能力与野心严重不匹配,并且也过于自信。总是一副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目中无人的感觉。这也是他为什么能把盘子做大,但却做不强的根源。

在汉末三国时期,袁术并不是孤例。跟他类似的还有刘焉、公孙渊等人,他们都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也善于抓住机会,但无奈能力不够,空有“大略”而无“雄才”,结果也只能是被有雄才军阀所淘汰。

梧小桐

梧小桐

袁术本是汝南汝阳人,四世三公的名门之后,是袁绍的表弟,以豪爽重义气的性格闻名。袁术年纪轻轻就因为家室的关系在汉朝做将军,可以说是年少有为了。之后董卓进京,又任命袁术为后将军,可见当时董卓是有多么看重袁术的实力了,但袁术察觉出天下动荡的局势,带着自己的手下逃离了长安,奔逃到当时东汉人口最多的南阳郡,等待着时局的转变。


南阳是当时光武帝刘秀起兵的地方,历代东汉时期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南阳的建设,单是南阳的郡城就长达36公里,更加难以想象的是,当时南阳的人口居然有240万之多。在当时拥有如此强大的人口跟领地的人只有袁术一人,在当时人口就代表着生产力跟战斗力,坐拥如初富庶的地域的袁术怎么会没有些想法呢?袁术领地最大的时候:汝南郡、颍川郡、河南郡、九江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广陵郡、沛郡,横跨了扬州、豫州、徐州整整三州十一个郡县,可谓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一股势力。

袁术治下的总计有800万人口之多,反观周边北方有曹操、袁绍堪舆自己相争,但实力方面远不如自己。西面则是犹若寡断的刘表,被袁术派兵攻打到襄阳城下死守不出。南方是东汉朝廷认定的豫章太守华歆,更是没有什么野心和能力,面对如此环境下的袁术逾越称帝也是必然的态势。

公元197年袁术得到了部下孙策献上的玉玺在寿春称帝,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但此举无疑也为他引来了许多祸端。虽然当时的东汉已经分崩离析,地方豪强数不胜数,但大家都没有在明面上与东汉撕破面皮,都还是以汉臣相称。袁术此举无疑在这片平静的水面中激起了一片波浪,各路诸侯借讨伐逆贼的名义开始联合集结针对袁术作战,部下孙坚也趁机夺取江东与袁术隔江而治,此时的袁术因为称帝之事将自己孤立,没有盟友的他只能眼看着各路诸侯强取豪夺却毫无办法。
袁术错在太过心急,为人又高傲无比,在自身实力强硬的情况下选择了与天下人作对,白白浪费了最好的机会。袁术败在心机,在如此敏感的时间,做了最错误的选择。如果他能徐徐图之,慢慢肃清各路势力,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carriecharlottel

carriecharlottel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