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见蜡烛都未捻后,为何确定是太监要作乱?

提到的作品

[作品]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其中之一,书中具体包括了:康熙继位之谜、苏麻喇姑之谜、“大内密探”的风尘生活、康熙密查苏州女子买卖案等内容。《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

胡忠良

最新跟帖
njuboy

njuboy

历史上确有周培公其人,但他一生没什么太大作为。却在《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中有了开挂的人生,一下火了起来。

影视剧有时候不按套路出牌,让人看得很尴尬。比如剧中在孝庄活的时候,就一口一个孝庄的叫,这还有点儿常识没?孝庄是人家死后被封的谥号。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就事论事的说周培公见蜡烛都未捻,为何确定是太监要作乱?

剧中康熙的老师伍次友因为和苏麻喇姑的那点事儿便退隐江湖了。因为他知道康熙也喜欢苏麻喇姑,聪明人是不会找死的。

而这个周培公正是伍次友在地方上教的学生。他拿着伍次友的推荐信却不用,给一个有冤屈的小姑娘写了状词。后来康熙微服私访,找到了他,它便一路飙升。

吴三桂起义时和朱三太子内外勾结。而朱三太子买通了皇帝身边的太监,准备趁着没有月色,突袭紫禁城,行刺皇上。

此时周培公正和几个大臣讨论怎么对付吴三桂。觉得屋子太暗,就令小太监拿几根蜡烛。周培公拿起一根儿要点,发现没有捻,用一年拿起几根,发现都没有捻,他突然大喊,“胡太医,小心太监作乱”。

他是如何判断太监要作乱的?

太监主要是负责随行侍奉,传宣谕旨;生活起居,洒扫庭除,宫廷陈设;收贮物品,以备御用; 守护门户,巡夜击更; 运水添缸,备办所需; 念佛诵经,祈佑皇家,而在这里面当然包括购买蜡烛了。

要是一根儿两根儿没捻,有可能是质量问题。这么多都没捻,这就很可疑。太监不可能如此失职。

那时候宫里没电,全靠蜡烛。一旦蜡烛被人动了手脚。那趁黑作乱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那时候康熙被吴三桂要田要地的举动蒙蔽了。还放放心心的出游,把歌女都带到宫外去了。

结果反手就被吴三桂来了个当头棒喝。这一下把康熙给整蒙了,自信心严重受挫,都有退位的念头了。

不得已孝庄出来站台,才稳住了朝政。

虽然康熙用小毛子的苦肉计,成功把小毛子打入朱三太子内部,也探得了消息。

康熙严重怀疑身边到处都是敌人,但好像没有头绪可着手。

这个时候周培公的作用就显现了。他早已怀疑太监要作乱,正好借由蜡烛未捻,他当然就判断出结果了。

从剧中来看周培公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可是他太刚愎自用,树敌太多,在明珠索额图等大臣的排挤下,结果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苏苏a7

苏苏a7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在他的统治期间,可以称之为千古一帝也毫不过分,除鳌拜、削三藩、收服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然而,这位伟大的皇帝也离不开一些有能力的朝臣。

康熙年间的李光地、姚启盛等都是赫赫有名。最著名的朝臣要数周培公了,正是由于周培公的机警,反应快速才救了康熙,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周培公的反应快速,就没有后来的康熙大帝。

清朝皇室使用的蜡烛和其他日用品由专门的作坊生产,皇室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即在太监的监督下生产这些物品,这里有一套特殊的严格监督和使用制度。如果出了什么问题,这是一个严重的事件,从各种各样的惩罚到严厉的斩首。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这类事件很少出现问题,蜡烛就是其中之一,并且还比别的日用品管理更严格。

周培功通过如何用蜡烛来确定有人将要起造反,原因大致如下。

一、故宫的规定非常严格,蜡烛的灯芯也受到严格管制。如果蜡烛没有灯芯,那无疑是太监去做其他事情,还有什么比斩首更重要?无疑是叛乱。二,如果蜡烛的烛芯没有捻子,则蜡烛的燃烧速度将非常快。当蜡烛烧尽但天还没亮,这是暗杀康熙的最佳时机。

当周培功发现送来的蜡烛没有捻子的时候,他迅速反映出太监将要造反或作乱,并迅速采取了预防措施,将这种事遏制在萌芽状态,并积极防备。

当时的朝廷也是风雨飘摇,三藩刚刚开始造反,朝廷的军队也在败退。明朝后裔朱三太子的三郎香会也在蠢蠢欲动,大清王朝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康熙对自己的执政也有了愧意和感到怀疑。

事发后,周培功虽然被重用,但最终还是没有一个好的结果。由于满人的反对,他被康熙送往严寒之地,最后得病而死。

后知后觉1087

后知后觉1087

作为康熙的近臣,对康熙下决心裁撤三藩,周培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试探吴三桂撤藩的真实度,提出了分三个步骤,只要吴三桂出云南,就代表撤藩成功,但这也是不可能的,三藩作乱,前明余孽造反早在预料之中,在当下时局动荡的情况下,能够镇定自如,从容应对,后带领家奴平了扰乱,这种能力,朝野上下为止惧怕,这也是在盛京老死的原因。历史证明,任何时候不能功高盖主,即使主人不杀你,也抵挡不住悠悠之口!最后,康熙为他守灵,也是对他的愧疚。

逸如

逸如

首先声明一点,既然题主提的问题是以电视剧《康熙王朝》的剧情为背景,我们就只能以影视剧来分析,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周培公是电视剧中刻意抬高的人物

说起周培公的出场,还要从康熙在民间的老师伍次友说起。当时一封参奏鳌拜“圈地乱政”的文章让他誉满天下,虽然当时鳌拜势力如日中天,但这篇文章无疑说到了康熙的心中,让他更加坚定的一定要铲除鳌拜一党。

当然,电视剧嘛,不免有一些儿女情长的片段,康熙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在康熙屡次拜访伍次友的同时,竟然唤醒了她那颗少女心,对伍次友爱的死去活来。但她却不知,从小伺候的主子康熙,也同样的爱上了她,这一段三角恋的确让人虐心。

伍次友后来退隐江湖,除了自己对仕途不太感兴趣之外,俘获了康熙心爱女人的芳心也让他感到后背发凉。他知道,即使自己的文采再受康熙赏识,但在爱情上却打败了皇帝,君威难测,自己和苏麻喇姑不会有好结果,甚至会死的极其惨烈。

因此,他告别了皇帝,并向皇帝保证,自己将退隐江湖,不再过问世事,著书立说,培养学生,在各地宣扬我主的天恩浩荡。康熙答应了,很不舍的放自己的老师回到了故乡。

而周培公就是伍次友在地方上的学生,除了继承了老师的高风亮节和才华之外,周培公身上的一大特点却是连老师伍次友都无法企及的。

伍次友在客栈中与康熙交谈多次,都没有看出微服私访的这位少年的真实身份,而周培公一眼就认出了当今万岁,不得不说,这个机灵劲还真是不同一般。

周培公在电视剧的第一次出场,是搭着在云南参奏吴三桂的朱国治的囚车到的北京,学而优则仕,周培公也想一展自身的才华。只不过因在考试中忘了将皇帝的“玄”字缺笔而被主考官赶出了考场,囊中羞涩的他不得不寄宿在一座破庙中。

后来在街上闲逛时,遇到了一位卖豆脑的小丫头,小丫头为了来京城告御状,只得一边卖豆腐脑来凑告状的钱。周培公知道了姑娘的冤情后,他把老师伍次友给他写的推荐信拿出来给姑娘写了唱词,要知道,当今皇帝老师的推荐信,是多么的珍贵,用一字千金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当然,电视剧是为了突出周培公不向权贵低头的高贵品质,如果是普通人,也许就这样被埋没了。但导演偏偏安排了康熙到了这个豆腐脑的摊位喝豆脑,就这样,周培公有了直面龙颜的机会。

康熙很欣赏周培公的精神和才华,没有经过科举,直接把周培公调入了上书房,与索额图、明珠、陈廷敬共同决策裁撤三藩的大计。

周培公如何因蜡烛无捻而知道太监作乱?

周培公和明珠一样,是极力赞同康熙撤藩的决定,并且在一开始就不像老滑头索额图那样摇摆不定。当时的情形是,除了远在云南的吴三桂,还有一股势力也不容小视,它就是“三郎香会”的杨起隆。

此人号称是崇祯三太子,专门从事地下“反清复明”的活动,还真别说,这位冒牌货冒充起龙凤血脉还真的有模有样,在各地发展了几十万的信徒,就是在宫中,不少郁郁不得志的太监也成了他的死党。

像康熙身边的黄敬,就是杨起隆安插的卧底,黄敬经常带着康熙出宫,想趁机刺杀皇帝,好在康熙身边的魏东亭和小毛子机灵,康熙才躲过了一劫。

从那时开始,宫中有卧底的事情康熙也是心知肚明,这才与小毛子一起演了一出苦肉计,让小毛子打入敌人内部,果不其然,小毛子刚被打的皮开肉绽,就有太监过来拉拢小毛子,让他为朱三太子效力。

这也给周培公后来因为蜡烛而怀疑太监打了一支预防针。还有,当天夜中,吴三桂已在云南宣布造反,京城也是人心不安,周培公与守夜大臣连续点了好几支蜡烛都没有捻子,本就高度警惕的他一下就怀疑了太监作乱。

在清宫之中,之所以会有太监,是为了让他们干一些宫女无法完成的工作。例如运水添缸,守夜护夜、收贮物品都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蜡烛的采买与供应自然也是出自他们的手笔。

要说一根两根的可以说是产品质量的问题,所有的蜡烛都无捻子,这可是玩忽职守的大罪,是要掉脑袋的,除了有人刻意为之,意外的可能性还真不大。

太监想在漆黑之中,直击康熙与孝庄,到时清宫一片大乱,杨起隆就能在宫外浑水摸鱼,南方的吴三桂也就能更有信心,到时清朝的心脏崩塌,各地纷纷起义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偏偏导演安排了周培公识破了这一诡计,他大喝一声:“胡太医,小心太监作乱!”这才让太监在宫中的谋杀皇帝的预谋没有得逞。

而这个胡太医有点神秘,剧中没有过多介绍,但他是孝庄最得力的心腹,除了日常为太皇太后看病之外,孝庄出行的护卫总管似乎也是他,拿的起刀,也诊得了脉,有点“扫地僧”的感觉。

就这样,一场蓄谋已久的宫中太监作乱,在机智的周培公的发现后,迅速得以平定,康熙皇帝在孝庄的鞭策下也重新打起了精神,君臣一心,完成了对三藩之乱和朱三太子的剿灭。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Jess花花

Jess花花

康熙王朝》中,伍次友应该也算得上是一个人物,他满腹才华、忧国忧民又不畏权贵,敢写圈地乱国论批判权贵,是少年康熙的老师,他和康熙的感情很好,还和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互相倾心,有过一段感情,只是结局很遗憾,一个人隐退,一个人带发修行。

因为当伍次友知道康熙和苏麻喇姑的真实身份后,当伍次友知道康熙也喜欢苏麻喇姑后,面对康熙的“要人要物都可以”的试探,他怯步了,说自己一无所求,从此隐退江湖,但是却出来了他的两个学生:李光地和周培公,这两个人一个比一个有才。

今天要说的周培公曾经是一个落魄书生,却运气好遇见了微服私访的康熙帝,得到康熙重用后也是战功赫赫,先是率领三千家奴平定察哈尔叛乱,接着又西征击败王辅臣,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不过却在“平定三藩”大功告成的时候被康熙招了回去,被任命为盛京提督。

周培公死在了任上,临终前将自己耗尽心血所绘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献给了康熙,推荐姚启圣平复台湾,他的举动让康熙感动和愧疚,最后亲自为周培公守灵。

周培公这样的结局是凄凉的,不过他自己看得很淡,“我终究只是一个汉人”,但是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学的,还心思缜密。在《康熙王朝》22集的时候,他看着太监拿来的蜡烛都没有捻后,马上就断定这些太监要作乱,果不其然这些太监还真的拿着兵器冲了出来,只是被早已有所准备的胡太医等人给扑灭了。

周培公是伍次友的学生,拿着伍次友的举荐信到了京城,科考不顺利却运气好遇见了微服私访的康熙,开启了自己的仕途。

周培公是伍次友的学生,我个人觉得他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伍次友最开始并没有识破微服私访康熙的身份,但是周培公却能一眼就识破康熙乃当今圣上了。

周培公运气很好,先是做了伍次友的学生,搭着便车进京考试,虽然在考试中忘了将皇帝的“玄”字缺笔而被赶出了考场,落魄的他不得不栖身在破庙中,可是说是非常落魄了。

可是他在闲逛的时候,在给一位卖豆脑的小丫头写唱词伸冤的时候居然遇见了来喝豆脑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赏识他的才学,直接将他带了回去重用,没有经过科考,就调入上书房,让他与索额图、明珠、陈廷敬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商讨裁撤三藩的大计。

周培公心思缜密,当发现太监拿来的蜡烛都没有芯的时候,马上断定太监要做乱。

周培公非常谨慎,有次在和众大臣商讨国事到深夜,眼看着蜡烛没有剩多少了,太监又送来了一批蜡烛,可是周培公看着送来的蜡烛就觉得不对劲了:“哎,蜡烛怎么都没芯儿啊?”

周培公也就这么一问,拿蜡烛的太监却溜了,这情况就不妙了,很明显太监是心虚跑路了,周培公把送来的蜡烛细细看了看,发现这些蜡烛居然都没有芯了,他马上大喊了一句:“胡太医,当心太监作乱。”

这也很好理解,没有芯的蜡烛怎么燃了?要是有一根蜡烛有问题还很好理解,可是都没有芯就不正常了,要知道这可是在皇宫了,皇宫用的东西自然都要经过细细检查,现在出现这个情况,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太监是故意这么做的,没有芯的蜡烛不能点燃,可以趁机作乱。

朱三太子在宫中潜伏多年,如今趁着吴三桂叛乱,打算在宫中杀死康熙后自己登基,阴谋被周培公识破,作乱被扑灭。

周培公当然没有猜错,这些都是朱三太子的阴谋,他潜伏在京城多年,宫中有很多太监都是他的眼线,一直试图反清复明了,觉得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了。

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掀起叛乱,已经席卷半壁江山,北边的察哈尔等蒙古诸王公也在蠢蠢欲动,自己要是除掉康熙那不就可以登基做皇帝了,于是细细安排,就打算在今夜刺杀康熙。

周培公等人在商议事情,朱三太子让太监送去没有芯的蜡烛,原本想着是蜡烛燃尽的时候就作乱,哪里想到周培公很谨慎,已经发觉送来的蜡烛没有芯,提前就大喊了“当心太监作乱”。

康熙皇帝其实也不傻,自己也早有准备,早已经派小毛子打入敌人内部。

果不其然,蜡烛燃尽的时候,作乱的太监就拿着兵器冲了出来,好在周培公已经察觉到今晚有作乱大家都有了准备,再加上孝庄太后其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这场作乱最终还是被扑灭了,大部分作乱的太监都被杀死,朱慈炯还是乔装打扮后才趁乱逃走了。

虽然周培公很聪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康熙其实也不傻,14岁就能擒住鳌拜,当然也清楚宫中的尔虞我诈,他早就和太监小毛子演了苦肉计,让他加入“三郎香会”,打探情况了。

只是很遗憾的是,虽然周培公这么机警,也立下很多功劳,最终的结局还是不太好,怎么说了?只能说伴君如伴虎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Boss

Boss

都说历史剧有捕风捉影之嫌,但随着编剧薪资的上涨、能力的提高,风也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真实。

应该承认,历史剧大多都是根据历史上所发生的事实而改编的,虽然和事实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里面中的人物和事件大多确实存在。

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就演绎出了清朝康熙年代间的一个事件,里面的周培公,作为康熙皇帝身边的重要人物,辅佐皇帝处理了不少的国家大事。

周培公不仅机智聪明,而且心思缜密,他能有后来的成就,本就与和皇帝的信任分不开。

周培公曾和皇帝的老师有过结交,且还为周培公写了一封推荐信,但是周培公并没有将这封推荐信交给皇帝,而是凭一己之力,通过科考路线做上了官,同样是个人努力,在此之后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走得非常密切。

这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也是通过这个情节,让皇帝从此更加坚信周培公的能力。

这一情节背景就是发生在1674年的三藩之乱期间,吴三桂叛变,想要推翻当时大清王朝的统治,甚至和其他二藩先后照应,使当时的王朝一片混乱。就在吴三桂和其他两位叛臣商计准备推翻大清王朝之时,其他的官员们聚集在一起商讨怎样解决如此问题。

当时的康熙刚刚打败鳌拜,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时,并没有察觉到有危险正在向自己逼近,因为康熙不合时宜地做出了削藩决定,三藩震惊。

吴三桂哪肯就范,杀死了朱国治,彻底走上造反道路,想要推翻清朝,如果计划成功的话,大清王朝就得被赶往东北地区继续过渔猎生活。

就在宫中一片混乱之时,周培公意外发现了一件怪事,由于大臣们商讨时间过长,蜡烛即将烧尽,周培公就让太监们重新拿几个完好的蜡烛进来,就在准备点燃时,意外发现了蜡烛里面都没芯,这种芯也叫做捻。

就因为这一件事情,让周培公心起怀疑,毕竟现在正是危急时刻,难免会有意外发生,而且所有人的心理都处于紧绷状态,太监们也已经连续再次服侍好多天了,对情况也有所了解。

此刻是晚上,蜡烛一旦燃尽,而新拿来的蜡烛又出现了问题,宫中将陷入一片漆黑,如果太监被收买,正好可以趁着此时天黑,屋内看不清的情况下搞起动作。

“胡太医,谨防太监作乱!”

周培公几乎是第一时间下意识地喊出来这句话,他知道非常时期,凡事有古怪,必有问题,这些太监既不是自己精心培养之人,并且检查准备蜡烛这些物料都是正常应尽的本职工作,出现同一批无芯的蜡烛,只能用一个道理解释,那就是太监们要作妖。

康熙将宫中大事小情全部交给了周培公负责,周培公当然也要负起责任,自然是要心思缜密地做事。现在发生这种问题,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意味着今天晚上大概率会出现意外。

经由周培公准确的判断之后,他做出了主动出击的决定,终于将叛乱太监一网打尽,挽救初生的清王朝于危难之时。

_jet

_jet

周培公看到蜡烛没捻后第一时间判断太监造反,这个细节充分反应了周培公为人机警,善于决断的特点。

那么周培公是如何根据蜡烛没捻儿这件事来判断太监造反呢?

这还得结合当时的大环境来看,当时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皇后赫舍里去世,宫中正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紧接着吴三桂起兵造反,康熙皇帝撤藩计划落空,与此同时吴三桂联络了“朱三太子”,准备里应外合先行刺杀康熙。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皇宫严密戒严,大臣们也是紧绷着神经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所以当周培公发现连续几个蜡烛都没法点亮时,于是判断是太监专门将蜡烛念儿抽走,以便趁黑好作乱。

Yumi

Yumi

因为周培公早有预感宫内的太监要作乱,只是不知道具体时间。而蜡烛没有灯捻子则是他恰巧发现的还未发出的信号弹。

康熙登基之初,清朝统治并不稳固:内有鳌拜等权臣,外有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还有明朝的朱三太子朱慈炯,这些人都对康熙虎视眈眈,特别是后者更要置康熙于死地。

康熙除掉鳌拜后不久,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掀起叛乱,席卷半壁江山。此时,朱三太子认为时机已到,意欲同吴三桂联手合作。由于条件没有谈拢,朱三太子只能单独行事。

朱三太子潜伏多年,在紫禁城内安插了许多眼线,绝大多数都是宫内的太监。他计划利用康熙全力应对三藩之乱时,组织宫内的太监在夜晚发动突然袭击,擒杀康熙。然后亮明身份,反清复明。

这时周培公已经在宫中嗅到了不一样的气味,他知道太监会生变,只是不知道具体的时间。而当晚,周培公和其他重臣在宫中商议。恰好屋内蜡烛即将燃尽,周培公便吩咐太监换蜡烛。

太监拿出十几根蜡烛,周培公随手点了一根,发现点不着,一看是没有灯捻子。又换了好几根,还是如此。正当其他大臣还以为是这批蜡烛质量不好的时候,周培公走到门口对胡太医说,当心小心太监作乱!

果不其然,当蜡烛燃尽的时候,作乱的太监便拿出刀剑从四面杀出。亏得周培公这一喊,胡太医才不至于措手不及,并成功扑灭了这场变乱。

那为何周培公看到蜡烛没有捻子就知道太监要作乱呢?

因为蜡烛是由宫内太监保管的物品,只有太监才能经手。偶尔有一两根蜡烛没有灯捻子也很正常,不过连着十几根都没有,就说明大有问题了。

因为蜡烛是宫中的照明工具,这批蜡烛都没灯捻子,必然宫内会同时陷入一片黑暗,这对于太监来说是非常明显的信号弹,而其他人则不以为然。这些太监一看灯灭,便趁势作乱。

亏得周培公心思缜密,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不然康熙真是难逃此劫。事后,周培公得到重用,但最终还是兔死狗烹,因满人的反对,被康熙发落到苦寒之地,染病而亡。

AnGeL Koo

AnGeL Koo

康熙王朝》作为历史正剧的高峰之作,塑造出了无数的经典角色,而这些角色的塑造往往是通过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来完成的。如康熙身边的智囊臣子中就塑造出了几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但是惟有周培公符合我们对一个儒将的一切想象。他出身贫寒,却盛负才名,得康熙帝师伍次友推荐却不寄人篱下,只想富贵直中取。一封给宰相的推荐信也抵不过他与小姑娘的贫贱友情。幸被康熙发掘,破格提拔,进入上书房行走。

而周培公在发现送来的蜡烛都没有捻的时候,很快就反应出来是太监要做乱,并及时加以防备,将这场宫廷逆乱镇压在了萌芽状态。当时的形式晦暗不明,三藩王刚刚造反,朝廷大军节节败退,康熙对自己的独断专横生出愧意,决意废掉自己的帝位。而外面又有三郎香会的叛贼,这时的大清王朝风雨飘摇,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

为什么周培公能那么快就判断出是太监在捣乱呢?众所周知,有清一代设立了内务府来掌管宫廷大小事宜,并把太监分为十二监,各有所司,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而这些太监中恰好有一司是负责宫内日常物品的采购与监造,而上书房的蜡烛通通没捻,说明这绝不是偶然。因为负责此事的太监是要对采购(或监造)的蜡烛负责的,就像修建长城的砖石上要刻上工匠的名字一样。所以这个时候所有的蜡烛都没捻,说明这些太监连死都不怕了。他们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要造反。

而自从秦王扫六合之后,太监就在中国的政治局面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无论是赵高矫旨,还是东汉的十常侍祸乱宫廷。历朝历代的宫中政变和政事更迭,背后总是少不了太监的参与,所以想到太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此时的大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些太监将蜡烛中的捻通通毁掉,目的便是要让宫殿中漆黑一片。因为在灯火通明的地方,这些太监很容易就被一网打尽。所以不难推断,这些太监要造反,而目标则是康熙皇帝和孝庄太皇太后。所以周培公判断出了太监的意图,在康熙的寝宫外设下埋伏,便将这些太监通通一网打尽。

通过这件事就可以充分证明周培公此人绝不仅仅是一个会读书的读书人,他还精通文韬武略,是文武全才。并且反应灵敏,为他日后平察哈尔王和吴三桂埋下了伏笔。但是也为他日后被放逐盛京做足了铺垫,因为周培公不会收敛锋芒,毕竟上书房大臣都在,自己就和胡太医把事情给搞定了。有时候国家的安危不重要,自己的禄位才更重要,能力强的同事是会被人记恨的。

可怜一代儒将,因为满汉之分,被康熙放逐在那样一个冰天雪地之中,抑郁成疾,遗憾终身。

以上。

冰蓝一

冰蓝一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从看到蜡烛没有捻,就确定太监要作乱。反应了周培公的对局势的预见性;对事情变化的敏锐性;处理复杂事情的条理性;决断事情的果断性。也见证了周培公的不世出之才。

康熙遇到了自“擒鳌拜,乾纲独断”之后最大一次挫折。

康熙自从扳倒了鳌拜后,可谓意气风发,乾纲独断。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人生的第一个巨大到足以令其崩溃的挫折也悄无声息汇聚一起悄悄袭来。

康熙决定撤藩,朝廷一片哗然,与朝臣、吴三桂互相试探,几个回合以后,朝廷内也几乎没了反对的声音了;而吴三桂开始问康熙要土地、耕具、种子,一副完全服从朝廷决定积极撤藩的样子。成功竟然如此容易,康熙也因此有点漂了。在太监黄敬的带领下,私自出宫,还把歌女紫云养了外宅。真是事业爱情双丰收阿。


但是现实立刻打脸,而且相当沉痛。吴三桂杀了朱国治反了。这种毁灭级的“失误”使得康熙产生了心魔,康熙对自己失去了自信,一度想退位。孝庄无奈之下,只能出面站台稳定朝局。然而真正的政事却只能交给索额图、明珠和周培公三人来处理。

然而一个巨大的阴谋即将被揭开,阴谋一旦得逞,便再无大清。

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联合朱三太子杨启隆要外宫中行刺康熙,引起朝局大乱,以配合三藩在云南起兵。


而朝廷一旦混乱,便立刻是天下大乱的格局,南边有三藩号召恢复汉室;北边有察哈尔等蒙古诸王公的蠢蠢欲动;西边有陕甘总督王辅臣的虎视眈眈;东边有台湾明郑势力的不断袭扰。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而就在这最艰难的时刻,一个小小的意外,让周培公敏锐地发现了“宫中爆乱”发生的准确节点,和需要防范的主要对象。“哎,这蜡烛怎么都没捻啊?胡太医,注意太监作乱”

其实并不像电视剧里穿帮的棉线芯洋蜡,在清朝蜡烛没有捻是很正常的,因为那个时候用的蜡烛,可以参考现在寺庙里用的蜡烛,他的捻不是棉线做的,而是实心芦苇杆做的,时间长了中间的芦苇芯容易蛀掉,而点不燃。


而且用的蜡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无烟蜡,烧出来黑烟比较多,所以要有人专门伺候着剪烛花,这是下人干的活,外宫中自然就是太监干的活。所以宫里晚上一般都不会去商议军政要务,因为这个场合避免不了太监的参与。

而周培公等人已经在此办公好几天了,太监们也在这伺候好几个晚上了,对宫内的情况和形势也了如指掌了。此刻康熙已崩溃,正是可以趁乱行动之时。


正是这没捻的蜡烛给了周培公发现问题的机会。蜡烛没有捻,天黑就看不清脸,太监正好可以趁黑动手。而此刻桌上蜡烛就要燃尽,太监拿来的却都是没捻的蜡烛,这说明太监们即将动手作乱。


宫里的太监大都是前明留下的,很多人都秘密参加了“三郎香会”。虽然此前康熙用了苦肉计让太监小毛子卧底“三郎香会”,已经掌握了情况。但是康熙此刻一连串的打击,康熙现在的主要精力还在对付难以敌对“心魔”。


而此刻宫内一应应对全权交给了周培公。周培公并没有像康熙那样提前布过局,但是就从“蜡烛没捻”就判断出了今晚要出事,从细节中发掘问题的发展程度以及转机,难怪周培公可以在种种逆境之中,抓住机遇,不断地扭转危局,挽狂澜于既倒,对大清功同再造。


这也是后来康熙敢不顾朝局反对,乾纲独断,让周培公出任“抚远大将军”,带着孝庄的三千家奴去平叛的主要原因。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糖果妈

糖果妈

这是《康熙王朝》里第22集的剧情,这几集周培公貌似开了外挂一样。

这一集讲的是小毛子从监狱逃出后,孝庄太后严厉教导康熙,让他振作起来,说康熙最大的心魔在于自己,并不是吴三桂,杨起隆乱党闯入皇宫,太监也一同造反,直接威胁到了康熙和孝庄太后的危险,但是这一切也是虚惊一场,因为周培公即使察觉,他发现

蜡烛都未捻,就立刻断定太监有可能造反,难不成周培公会算?

当时周培公和一群大臣在商议,恰好蜡烛燃尽,周培公吩咐下人取来几十支蜡烛,随手拿了一支蜡烛准备点燃,发现点不着,将蜡烛拿起来一看,没有芯,此时的他只是潜意识的认为蜡烛也有质量问题,偶尔出现一两支没有芯的蜡烛应该很正常。

所以又取了一支,结果还是没有,他立刻将几十支蜡烛全部拿出来,大臣们全部查看,结果发现全都没有芯,周培公又将一支蜡烛掰断,发现整支蜡烛都没有芯,其他大臣一脸迷茫,之后周培公眉头一皱,立刻走向门口,大喊一声“胡太医,当心太监作乱!”

恰好是周培公的这一提醒,让胡太医能够及时做好防备,不至于措不及手,这也要注意到的是,周培公为何能从蜡烛未捻的这个细节就发现有人要造反?还直指太监?

这还是周培公对宫廷的制度比较了解,我们先来看看太监的职责有哪些?

从上图可以看出,太监还负责收贮物品,以备御用,而这个蜡烛就包括在内,宫中没有灯泡,只能用蜡烛照明,而太监就负责采购、保管、分发和使用,按理来说蜡烛都有芯,太监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即使犯了,也都只是头部没有,不会整支蜡烛都没有芯,而且几十支都没有,所以周培公立刻断定太监肯定有问题。

那么太监为何要在蜡烛上做手脚?

主要是蜡烛燃尽后,太监们可以趁着夜色,又没有灯火照明,一来方便自己行动,二来还可以保证自己的隐蔽性,造成恐慌,让他们无法察觉到自己有多少人,也判定不了方向和行动路线,更不知道往哪里调兵,调多少兵,所以值事的大臣和侍卫护驾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太监成功的可能性变大。

但是因为周培公提前发现,蜡烛并未燃尽,太监不得不提前造反,由此可见周培公的洞察能力是非常好的,但是下场却不好。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领岭铃泠柃

领岭铃泠柃

周培公也是个苦出身,从小父母双亡,一路坎坷,经过多年的磨难,终于获得了康熙的赏识,成为皇帝身边重要的谋臣。

题主所问的问题,正值三藩作乱之际,朝廷内外一片混乱,北方还有蒙古诸部、西北王辅臣虎视眈眈,南方半壁江山尽入三藩手中,怎么看当时的时局,大清都是风雨飘摇的孤舟一般,随时都有可能倾覆。

在这个最绝望的时候,年轻的康熙皇帝甚至都想着退位来逃避了,而一路呵护他长大的孝庄太皇太后自然是痛心疾首,不断地给他做思想工作,同时还得给内外的朝臣们打气,此时的孝庄,压力空前之大。

而外边的朱三太子,经过多年的秘密培养,已经在宫里面安插了很多内线,许多太监都成了朱三太子的人,先行潜伏,待时机成熟举事。

因为和吴三桂在一些条件上谈不拢,朱三太子索性自行举事,组织宫里面的太监作乱,在乱局中杀掉皇帝和若干重臣,以成大事。

正在太监们蠢蠢欲动准备举事的时候,周培公和其他大臣们商讨平定吴三桂的事情,无意中发现蜡烛一根根的都没有捻,眼看黑灯瞎火的,政治嗅觉灵敏的周培公迅速向胡太医大喊:小心太监作乱。

这样当太监们潜伏出动的时候,胡太医组织起力量进行反击,避免了措手不及的窘境,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巨大危机。

当时清宫里的太监们负责紫禁城的大多数后勤事务,包括蜡烛,如果蜡烛没有捻,那只有2种可能性,要么是负责采购的太监们贪污吃回扣,买了一堆没有捻的蜡烛,但这蜡烛是每天都要用,皇帝妃嫔等主子们天天都看得到的东西,聪明的太监不可能在这个上面揩油水。

那另一种情况就是太监故意让蜡烛没有捻,毕竟在没有电的时代,照明主要还是得靠蜡烛,一旦没有蜡烛,夜晚的紫禁城那就得一片黑灯瞎火的啥也看不见,那某些人如果要干一些事情就方便的多了,而在漆黑一片一下,肯定会越搞越乱,越乱自然越好。

因此,周培公凭借多年的经验直觉,尤其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乱局之中,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对劲,毕竟要杜绝一切潜在的风险,于是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朝胡太医大喊“小心太监作乱”。

后来,周培公又自告奋勇,主动请缨,进入兰州城劝降了当时清廷西北大患王辅臣,为康熙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

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将其派到地方任职,周培公因个性问题,与地方官员合不来,干了几年就辞官回乡赋闲去了。

直到1690年,噶尔丹举兵反清,已经在家赋闲近十年的周培公希望复起,写信给康熙皇帝,呈上了一些“平叛良策”,大多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采纳,康熙还安排他去盛京做提督,为大清守边。

1701年,周培公死于任上,享年69岁。

相比较张廷玉、李光地、姚启圣,周培公的官做的不算大,死后享受的待遇也不算高,总体中庸,总体还好。

kaka_max

kaka_max

清皇室所用的蜡烛和其它日用品都是由专门的作坊来生产的,由皇室管理机构人员也就是太监来监制,有专门一套严格的监管和使用制度,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是出了问题,就是严重的事件,轻则各种处罚,重则砍头。所以正常情况下是很少出现问题,况且是所有蜡烛都这样。

电视剧中出现了所有蜡烛都无烛捻,说明这不是一次制作过程的疏忽,而是有意行为。因为古代人夜间照明完全依靠蜡烛,如果有人故意让蜡烛点不着,那就是有所企图,而且这个蜡烛是由太监管理的,说明问题出在太监身上,由此判定是太监作乱。

周培公天性聪明,且此时他正全力协助朝廷削藩,对削藩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早有警觉,所以一发现这个问题,立刻联想到可能发生内乱,他立即着手部署平乱。

清凝2010

清凝2010

其实周培公判断出太监作乱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发现蜡烛没有捻,而是送蜡烛的太监趁乱逃跑了,他才得知宫中的太监们已然开始逼宫行动,而周培公早已从卧底太监小毛子口中得知,一个关于朱慈炯密谋了数年的惊天阴谋,他在宫中编织了一张“网”,而这张网的可怕之处是因为网的本身是由一群不要命的“杀手”组建而成,为等待杀康熙的死命令而沉睡多年。

为什么周培公直到发现蜡烛没有捻才大喊出让胡太医当心太监作乱呢?

其实周培公早知知晓禁宫中会有太监作乱,只是不知道他们的行动时间,就在太监送上无捻蜡烛趁乱逃走之时,周培公幡然醒悟,大声告诉胡太医。

“哎,蜡烛怎么都没年啊?” “胡太医,注意太监作乱”

不知大家在看这个桥段时有没有发现,周培公告诉众臣蜡烛无捻时旁边递送蜡烛的太监急忙转身离去,而且桌台上的蜡烛几乎燃尽,太监们知道这正是灯下黑下手杀康熙的好时机,周培公话音刚落,潜伏的太监们已然换衣带刀冲杀而出。

胡太医带领太医院的将士们从救死扶伤,被逼成了杀敌猛将,可想而知康熙的处境是多么悲惨,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连太医院的太医们都愿站出来替康熙挡一刀,可见康熙气数未尽,帝王之气还是在向康熙这边倾斜。

康熙以苦肉计为为影,成功把太监小毛子送入朱慈炯的卧底之中,打探出宫中确实有太监为朱慈炯的同谋,待机而发。

杀鳌拜时康熙已然知道在对自己不利和自己不相信的人行列中安插眼线卧底,更何况现在的康熙帝也算是经历尽磨难,看尽朝中百态之人,怎么能没点心机果策?

不是康熙太“狡猾”,而是朱慈炯太愚蠢。

当时的康熙是如此的看重周培公,怎能不把此时告知周培公呢?

所以周培公由此才准确无误的断定此时太监们必有所行动,大喊:胡太,医小心太监作乱。

可惜人算不如康熙算,更不如孝庄太后神算,早已在宫中布下天罗地网,引蛇出洞,群聚而歼之。

图海带领久经沙场的手下和胡太及其下属联动行动,内外包夹,分散剿灭,在两者联动的情况下将宫中的造反的太监及朱慈炯的虾兵蟹将被杀的支离破碎,片甲不留。

朱慈炯及其信徒未能坚持到吴三桂大军的到来已然兵败,只能趁机让手下故作佯攻,自己扮作小兵趁乱逃走。

朱慈炯及吴三桂等人太过于轻视康熙及孝庄太后的情商和智商,贸然行动,首尾未能呼应,而且两人也是心怀不轨,互相利用,最终自食恶果。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追溯历史传奇(原创)

同花顺

同花顺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康熙王朝》?这类电视剧通常能够一个细节折射出大智慧。虽然大部分是作者的构想,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

今天说的主角是周培公,一个家境穷困的人物。他有一封皇帝早年老师为他写的推荐信,其实他拿着这信给皇上,一定会被任用的。但是他坚持要靠自己做官。他没有钱,为了换豆腐脑,万般无奈,他就把这信给小女孩写状词了。最终皇帝还是知道了此事。周培公与康熙间的君臣之情说不尽。

有一个晚上,风呼呼地吹,也没有月光。那时吴三桂正举兵反清,有位冒充朱三太子的人想与其里应外合。大臣都在一起商量对策。不久,蜡烛燃尽了,周培公就吩咐太监拿点蜡烛。
谁知,太监拿来好几根蜡烛,还都未捻!周培公瞬时做出判断:“胡太医,当心太监作乱!”

蜡烛未捻,同太监作乱有什么关系呢?历史上,政变很多时候都会有太监的影子,他们是离皇帝、宫廷最近的人,往往他们的一刀才最致命。

周培公断定是冒充朱三太子的人把太监收买了,企图趁夜黑风高偷袭。所以太监也就做个手脚让蜡烛不能点亮。

不知道为何不整几个有捻的蜡烛?混一起不就不会暴露了?

周培公的结果并不怎么好。打下江山的是满人,但是还是汉人维持天下,为了天下不顾性命!清朝有不少有名的汉臣都不得善终。

coffee猫

coffee猫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