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终前为何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
木子_木木夕木南
~。
bluesky
在甄嬛传中,果亲王就是绿了雍正帝的那位潇洒王爷,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就来聊聊雍正和胤礼之间的故事。
爱新觉罗胤礼是康熙的第十七位皇子,出生在康熙36年,当胤礼出生时,皇四子胤禛已经年近20岁,谁也没想到年纪犹如父子的两人关系会如此亲近。
说到胤礼,很多人也许了解并不多,他有两个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直接关系着他日后的命运。
第一,胤礼母亲身份卑微。
胤礼的母亲陈氏是汉族人,是侍卫的女儿,在康熙33年时入宫成为宫女。清朝的紫禁城中最高贵的当然是满清贵族,汉族人地位极低,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就是下等人。
不少女子入宫都怀揣着被皇帝宠幸的梦想,陈氏就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当康熙帝临幸陈氏时她仅仅是一名宫女,并且顺利怀上龙种,为康熙生下一位皇子,也就是胤礼。
值得注意的是,陈氏从怀孕到生下皇子这段时间,始终没有得到康熙的册封,并不像是影视剧中怀上龙种后马上就飞上枝头变凤凰,现实往往残酷得多。
康熙五十七年,陈氏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册封,她被康熙帝封为勤嫔,这一年的胤礼已经20岁。理论上来说,为皇帝生下皇子应该是大功一件,陈氏在二十余年后才仅仅得到一个嫔位,究其根源是陈氏的出身太低。
清朝皇子的身份地位与母亲的位份直接相关,因此胤礼从小在宫中的地位都很低,福祸相依,正是在这种残酷的等级观念中,胤礼养成了聪明持重的性格,将影响其一生。
第二,胤礼非常有才华。
康熙在历史上的功绩评价很高,在教育子嗣上也同样让人深受启迪,他一直都非常重视对皇子的培养,比如让他们进行满汉双语学习,还要学习经书,作为满清起家的马背之术自然不能落下,骑射水平是重要的考核标准。
废太子胤礽在康熙的培养教导下,七岁年纪就能张弓搭箭射老虎,按照康熙的教育理念,皇子从六岁开始基本上都要文武双全。胤礼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康熙对他的培养从不缺席,这也体现出封建社会中对儿子的重视程度。
从康熙四十四年开始,刚满九岁的胤礼就跟随康熙巡幸四方,一直近身受到康熙的教导,耳濡目染之间就让胤礼受到极大锻炼。按照常理来说,年幼聪慧的儿子跟随在自己身边,康熙无论如何也会给予他一定的封赏,然而事实上直至康熙驾崩,胤礼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康熙是如何考虑的已经无人可知,也许是康熙晚年深受众位儿子争夺皇位的困扰,不愿让胤礼参与其中,这才没有赏赐任何封号。
凡事都有利弊,康熙强大的教育培养方式的确锻炼出很多优秀的儿子,也正是因为这些人过于优秀,为了得到皇位、争取自身利益而争相残害手足。
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争终于落下帷幕,皇四子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雍正登基后面临着棘手问题,由于夺位前期一直处于蛰伏状态,手中的人才资源不足以面对政权交接初期的暗流涌动。
在雍正身边有两位皇子成为得力干将,一位是铁哥们胤祥,另一位就是胤礼。雍正能够与他们二位的关系亲近且信任,主要是因为两人对雍正忠心,没有利益威胁和冲突。相比胤祥,胤礼在雍正心中的地位要低不少,但是迫于登基之初的复杂环境,雍正同样也委托胤礼一些重要工作。
雍正登基的第一年,雍正以胤礼督办景陵尽心有功为理由,将胤礼册封为果郡王。胤礼从兄长这里得到封赏,但是此时与胤祥仍然是没办法相比较的,当时胤祥已经是亲王级别的。
胤祥是被委以重任,负责恢复清朝逐渐衰败的经济颓势,另外还有重要的基础建设工作。胤礼在成为郡王之后就负责统帅一部分的军事力量,在当时众多康熙皇子中算是突出亮眼的人物,毕竟很多人都被打压圈禁。
随着清朝经济的复苏转好,胤祥的身体状况却大不如前,因此胤礼担负的职责逐渐增多,在雍正七年的时候,胤礼已经被任命负责工部和户部,相当于接下了胤祥的工作。
第二年,胤祥就与世长辞,雍正对胤祥的辞世感到非常痛心,于是诏令胤祥不用避讳自己的胤字,这在清朝历史上都绝无仅有的,因为胤祥的功劳的确很大,康熙遗留下来的残局,雍正又缺乏可用人才,胤祥在关键时刻顶上了。
胤祥去世后,雍正也越来越相信胤礼,主要是胤礼办事忠诚牢靠,处理问题能力非常强,雍正开始放心大胆使用。雍正六年,胤礼被封为果亲王,负责清朝宗人府,宗族的事情都归胤礼,除此之外,胤礼还要管理与其他番邦的交流事宜,代替雍正视察各省的驻防情况。
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鉴于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悲剧,雍正将传位诏书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皇权顺利传递到弘历手中,也就是乾隆皇帝。
雍正在遗诏中为弘历任命了两个顾命大臣,一个是庄亲王允禄,另一个就是果亲王胤礼,准确说应该是允礼。在乾隆皇帝即位初期,胤礼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受到乾隆皇帝的爱戴尊敬。
乾隆虽然一生都崇拜爷爷康熙,“忤逆”父亲雍正,但是对于善待胤礼这件事,乾隆遵从雍正的意思并且做得非常好,比如胤礼的母亲陈氏在雍正时期曾被加封,在乾隆时期再次加“徽号”,显示出乾隆对胤礼的态度。
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胤礼驾鹤西去,作为康熙的儿子,主要活跃在雍正时期,为朝廷做出重要贡献,深受雍正信任重用,在乾隆时期也恩遇有加。
胤礼去世后,乾隆命大阿哥永璜身穿孝衣,葬礼更是隆重,因为胤礼一生无后,乾隆将雍正幼子弘瞻过继给胤礼,以此来延续果亲王一脉。
zapia
受到“九子夺嫡”的影响,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康熙皇帝的儿子大多遭到了雍正皇帝的打击,很多人都没能得到善终。不过雍正皇帝在打击跟自己作对的弟弟的同时,也提拔重用了跟自己亲近的几个弟弟,其中怡亲王胤祥和果亲王允礼就是雍正皇帝比较信任的两个弟弟。
允礼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允礼的母亲是汉族二等侍卫的女儿。由于母亲的出身低微,允礼在康熙皇帝在世的时候一直很低调,康熙皇帝也对允礼没有任何好感,一直到康熙皇帝去世,允礼都没有获得任何封号。因为不受父亲的宠爱,允礼也没有资格参加九子夺嫡的斗争。
雍正皇帝继位后,参与“九子夺嫡”之争的“八爷党”和“太子党”都受到了雍正皇帝的迫害,只有雍正皇帝的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得到重用。雍正皇帝日理万机,需要找一些兄弟来辅佐自己。因此在雍正皇帝继位后,允礼的地位就不断得到提升,从一个平头阿哥,一直晋升为和硕果亲王。
雍正皇帝是一个勤劳认干的皇帝,能够得到雍正皇帝重用的人,都是一些忠诚能干的大臣。允礼的性格踏实肯干,从雍正皇帝继位开始,允礼就兢兢业业的辅佐雍正皇帝处理政务。因为允礼为人忠厚,雍正皇帝对允礼的表现十分满意,经常给予允礼各种赏赐。
反观“八爷党”和“太子党”的成员,只要是稍微做错一点事情,轻则受到雍正皇帝的训诫,重了直接就被雍正皇帝圈禁。允礼没有参加“九子夺嫡”,是允礼受到雍正皇帝信赖的根本原因。而允礼忠诚能干的性格,是允礼能够在雍正时期受到重用的主要原因。
雍正皇帝去世的时候,任命允礼和其他几位重臣为顾命大臣。同时雍正皇帝还专门告诫乾隆:“果亲王允礼的身体不好,不要让他过多忙碌!”乾隆继位之后,对允礼十分的照顾,专门颁布诏书免除了允礼和允禄在便殿的叩拜之礼。
乾隆三年允礼因病去世,因为允礼生前没有儿子,乾隆皇帝命令自己的长子为允礼穿孝。之后乾隆皇帝又将雍正皇帝的幼子过继到允礼的名下,继承了允礼果亲王的封号。
雍正皇帝在评价允礼的时候,用了“尽心竭力”“实心为国”等赞美的词语。从雍正皇帝对允礼的评价不难看出,雍正皇帝之所以重用允礼,主要就是因为允礼是一个办实事的王爷。而且允礼没有参与“九子夺嫡”,又没有自己的后代,不可能对雍正皇帝的皇位产生威胁。相比于被雍正皇帝圈禁而死的“八爷党”和“太子党”成员,允礼确实是一个幸运的王爷。
seashellya
不是甄嬛传里演的那样,果亲王允礼被雍正赐毒酒而死。历史上,允礼活到了乾隆三年。雍正皇帝对自己看重的人不管是朝臣还是兄弟,都真的“爱”到骨子里。
可能有人会说那年羹尧呢?不是被雍正宠上天,然后杀了吗?更有“捧杀”的言论出现。根据雍正帝给年羹尧奏折的朱批,雍正帝甚至赌咒“朕若负你,天诛地灭”的言辞。这可是正规写在奏折上的。一个皇帝如此说,年羹尧真的咎由自取。
另一边雍正帝对自己的兄弟也是掏心掏肺,幸运的是雍正一朝支持他的兄弟:胤祥,胤礼,胤禄始终尽心竭力办事,忠心不二。
胤礼——康熙朝
胤礼康熙三十六年出生,母亲纯裕勤妃陈氏,汉人,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女。可以说,十七阿哥胤礼母家出身非常低微。
胤礼出生后,母亲也没有加封,虽然胤礼9岁就随康熙巡幸,但是直到康熙去世,25岁的胤礼也没有得封什么。
康熙没有给胤礼加封,也不能说这对母子有多不得宠。当时后宫晋封制度不是很完善,很多生了皇子的妃嫔都没有册封,八阿哥的生母也是。当然像德妃(雍正生母)这样特别受宠的晋封确实很快。
胤礼没有受到什么封赏也许也是好事。可能晚年的康熙整天被“九子夺嫡”困扰,也没有精力去注意胤礼当时比较年幼的皇子。或者,康熙故意这么做,留着给下一任皇帝给兄弟施恩。不管怎样,胤礼以擅长诗书绘画的形象示人,醉心文章。
胤礼——雍正朝
正史上,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胤礼在“九子夺嫡”中是中立还是雍正的追随者。根据小说和野史来看,胤礼一直保持中立,不站队,直到康熙驾崩夜,突然对雍正表忠心,与其说是为政治前途着想,不如说是“求生欲”。雍正登基已成事实,此时俯首称臣至少能保家人和自己平安,免于清算,如果被重用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兄弟之间又怎能不相互了解呢!雍正是什么性格,八爷党又是什么性格,饱读诗书也不傻的胤礼怎么也有一本账。从后面他尽心孝忠朝廷办事来看,说明在朝政处理上,一开始胤礼就是赞同雍正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老八,只是没有表明立场。否则,“保命”之后完全可以做个不问世事的王爷。
雍正登基后,封胤礼果郡王,六年后晋封和硕果亲王,担任四个旗的都统,工作涉及工部,户部,宗人府以及西藏新疆事务。可以说,胤礼担大任,也异常繁忙。
不过,雍正一朝从皇帝到大臣都非常忙碌,超负荷工作。雍正皇帝真的是历史上非常勤政的皇帝,根据他留下来的奏折朱批1000多万字,真的不得不怀疑,58岁就去世是积劳成疾,还有他的左膀右臂怡亲王胤祥英年早逝也可能是累死。胤礼也是英年早逝42岁就去世了,离不开繁重工作的原因。胤礼的母亲陈氏,后尊封皇考勤妃,很高寿,一直活到了乾隆十八年。
所以雍正在位期间,他的兄弟确实忠心耿耿,胤禄更是管理宗人府,专门收拾不听皇帝话的宗室子弟。雍正临终,胤礼,胤禄也成了辅政大臣,虽然乾隆皇帝弘历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但是经验不足,需要皇叔的指导和支持。
雍正嘱托乾隆皇帝要照顾好胤礼,也是希望两好合一好,君臣一心,治理国家。
胤礼——乾隆朝
虽然果亲王胤礼正直壮年,但是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乾隆皇帝特批他可以在府邸办公,这也是很罕见的照顾。
因“庄亲王、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
乾隆皇帝也是非常尊敬二位皇叔,便殿就免行跪拜礼。
乾隆三年,果亲王胤礼去世,皇长子永璜奉命穿孝,果亲王子女早夭,由乾隆幼弟弘瞻承袭果亲王爵位。
最后,果亲王一生,年少无心政治,追求文人墨客的生活,却被选中成为兄弟的左膀右臂,总理朝政,也算是善始善终,可惜英年早逝。
生活上,嫡福晋钮祜禄绮云,侧福晋孟氏,这跟甄嬛传情节有点像,只有孟氏生育一子一女,但是两岁之前夭折了。
joqi
康熙晚年,诸子夺嫡,老四胤禛意外胜出。在康熙死后继位的雍正皇帝对他的众多兄弟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圈禁胤禩、胤峨、胤禵,胤祉,幽死胤禟、将胤裪降爵。但唯独对康熙第十七子,雍正异母弟胤礼极为器重,临死前还交代儿子弘历照顾好这个十七叔。
雍正为什么没杀十七弟?雍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备受争议的一个帝王,因为他当初为了争夺皇位,将自己的各位哥哥全都铲除掉了,但是他却对自己的一位弟弟有着非常不错的好感,这个弟弟就是17弟,也就是果亲王。
雍正的这位弟弟一直对于雍正都是一种沉默寡言、默默无闻的付出,虽然在皇位的争夺中他并不表态,但是他却在无意中支持着雍正。
其实雍正没有杀他的原因是因为由于这位果亲王的身份是不可能成为太子的,所以他们就没有竞争的关系。而且这位国亲王在雍正的后期,对于雍正可以继承整个皇位也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其次每一位帝王在上位之后,都会首先铲除对自己的地位有所威胁的人物,所以雍正在临终前害怕自己的儿子会杀死自己的兄弟,所以她特意叮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照顾好果亲王。
历史上的十七阿哥并没有参与康熙的“九子夺嫡”,一方面,是胤礼年龄较小,实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胤礼生母是纯裕勤妃陈氏,汉族人,出身卑微,也不具备资格,同时胤礼在“九子夺嫡”中也保持了中立。
雍正临终前特意交代乾隆要好好照顾果亲王,除了因为胤礼在雍正朝时期的功劳,也与胤礼的身份和作用有着密切关系。
雍正临终前为何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一来,是为了政局的稳定与皇权的顺利交接过度。
胤礼在雍正朝时期,特别是怡亲王胤祥去世后,成为雍正非常倚重的大臣,在朝堂之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需要胤礼能够尽量帮助乾隆稳定朝政,顺利实现帝王权力的交接与过度。
二、雍正为乾隆选择的顾命大臣,颇费了一番心思,而在他选择的这些“托孤之臣”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三,胤礼并没有子嗣。
胤礼一生并没有留下子嗣,这一点可以让雍正非常放心的将其委以重任而不用担心其对于皇权的威胁,同样,也正是因为胤礼没有子嗣,而胤礼也深受雍正的器重,所以乾隆为自己的叔叔尽孝,照顾自己的叔叔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孝道之举。
后来乾隆登基,牢记雍正的嘱托,对果亲王很是关照,特别允许他可以在家里上班,每隔几天入宫报到一次即可。然而由于体虚多病,果亲王于乾隆三年(1738年)便因病去世,年仅42岁。
wangmanjy
果亲王允礼也是通过电视剧甄嬛传让人们对他熟悉起来的。雍正临终前之所以特意交代弘历照顾好果亲王允礼,是因为允礼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雍正的信任有关。雍正在位期间,对众多的兄弟进行打压、圈禁,与其亲近的兄弟本就不多,果亲王就是其中少有的几个之一。同时,允礼也是雍正去世前为乾隆选定的顾命大臣,另外由于他本人身体一直多病,这也是雍正嘱咐弘历照顾他的原因。
雍正在临终前,将守护紫禁城的大权交给他的十七弟允礼,并委托他在自己驾崩后,到乾清宫取出“正大光明”匾后边的遗诏,当允礼和众大臣取出遗诏后,当众进行了宣读,雍正遗诏中提到允礼时说:“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身体不好,不能过于疲劳,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可见雍正对允礼这个弟弟还是非常信任和关心的。
在甄嬛传中,允礼与雍正的熹贵妃有过一段不伦的过往,也算是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但这实际上是电视剧的演绎。现实中允礼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熹贵妃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熹贵妃比允礼大四岁,而且,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熹贵妃钮祜禄氏就被康熙皇帝指婚给雍亲王胤禛,两人之间不可能有什么不清不楚的恋情。
果亲王允礼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皇子,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他的母亲纯裕勤妃陈佳氏,是满清包衣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女,由于她的出身低微,虽然她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为康熙生下皇子,但依然没有得到晋封,直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准备晋封后宫中,六位年纪四十到六十岁,且生下皇子但未受封的嫔妃,陈佳氏才被晋封为勤嫔,但地位依然不高。
在后宫之中,历来讲究“子凭母贵”,陈佳氏的出身也严重影响了允礼的地位,可以说基本上是和皇位无缘的,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因为允礼有自知之明,没有参与康熙晚年的“夺嫡争储”,而是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佛经研究和吟诗作画上,安得做一个富贵闲人,这才使他在雍正继位后没有被清算,成为雍正皇帝少有的几个能够信任的兄弟之一。
允礼在康熙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因为康熙儿子众多,允礼由于母亲的出身影响,并没有得到其父亲康熙的宠爱,很少有时间能够陪伴康熙,也只有康熙到木兰围场时,允礼才有机会接触到父亲康熙,终康熙一朝,允礼都没有获得任何爵位,在康熙去世时,他只是个皇十七子的身份,就知道他是多么的受冷落了。
康熙晚年,其儿子差不多都卷入了“争储”事件之中,在雍正继位以后,他对一些兄弟进行打压,甚至圈禁,雍正最为信任的兄弟就是十三阿哥允祥,由于允礼远离纷争,平时又与允祥交好,在允祥的推荐下,雍正决定对允礼“特加任用”,允礼也迎来了他事业上的“春天”。
雍正对允礼的使用一开始也是有所防范,并没有十分的信任,只是让其做一些修缮皇陵一类的小事,但允礼对雍正的安排尽心尽力,每次都完成的非常好,就逐渐赢得了雍正的赞赏,于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封允礼为果郡王,这也让允礼对他的四哥更为感激,做事也更为卖力。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让允礼代替隆科多处理理藩院的事务,就是专门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事务,主要负责清政府的边疆安定工作。允礼对这项工作非常认真,他事必躬亲,对雍正交代的每一件事都确保不出现一丝差错。雍正对允礼的工作非常满意,为了表彰允礼,在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将允礼的母亲陈佳氏由勤嫔晋为“勤妃”。
允礼多才多艺,他通晓满、蒙、汉、藏等多种语言,而且对佛法颇有研究,他还接受接受了佛教的灌顶之礼,允礼收藏了大量的佛教经典理论,并将其翻译成蒙古文进行传播,在雍正五年(1727年),他参与处理西藏的叛乱事件,在此期间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允礼的诗歌水平也颇受称赞,著有多本诗集,如春和堂集、静远斋集等,在书法上,允礼也有较高的造诣,他受宫廷画师郎世宁的影响,在绘画上也取得不错的成绩,雍正皇帝就曾让他画过像,至今他的一些书法和绘画作品还被一些博物馆所收藏。
允礼正是通过自己的小心谨慎和认真做事,逐渐取得了雍正的信任,在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晋封允礼为和硕果亲王,并兼任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可见雍正对他的信任是非常高的。
在乾隆继位的时候,允礼被雍正授予顾命大臣,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乾隆皇帝为了避免出现皇族干预政事的情况,采取措施使诸王大臣远离权力中心,这也使允礼由朝中重臣慢慢的边缘化。不久,在乾隆元年,因为一件小事,乾隆皇帝借口下令停发了果亲王允礼的俸银,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允礼,造此刺激,由于心情郁闷,导致身体每况愈下,在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初二日,果亲王允礼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一岁。
允礼去世后,乾隆皇帝又非常难过,因为果亲王的福晋所生的两个孩子都是早夭,所以,果亲王允礼并没有后代,于是乾隆将自己的六弟弘瞻过继给果亲王为嗣,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在甄嬛传中说这个弘瞻是甄嬛和允礼的私生子,但实际上弘瞻并不是熹贵妃所生,他的母亲是雍正的谦妃。
允礼由于其母亲出身低微,让其没有觊觎皇位的野心,又因为他谨小慎微,做事认真,得到了雍正的信任,所以在雍正朝他得以平安渡过,在雍正的兄弟中间,他的结局还算是不错的。雍正在临终前能够交代弘历善待的兄弟,也许只有允礼一个人吧。
lizhidewo
果亲王胤礼,雍正生前最为倚重和维护的十七弟。
康熙的诸多皇子中,后来的雍正帝四阿哥胤祯是个最受争议的皇子。
大清朝12位皇帝中,雍正也是最受争议的皇帝。
康熙的驾崩因雍正而成谜。雍正的登基称帝也是一个迷。雍正的身亡更是一个迷。他的身上总是有着太多的谜团,像是一团团浓雾一般把雍正紧紧的包裹在其中…
至于各中真实原委,也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为了统治,即位后的雍正极为残忍、霸道。残酷的镇压了曾经与他参与争夺皇位的八爷党的另外七位兄弟。将他们软禁在宫墙之内,直到雍正临终的那一天也没有将他们释放出来。
除了熬死了雍正终于等到乾隆登基的胤禵、胤䄉,在乾隆登基后释放出来获得自由外,其余五人全部被雍正软禁至死。
其中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据说是被雍正用毒害死的…
皇位之争何其残酷,在那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兄弟手足之情何其淡薄,手足相残也不足惜。
对于兄弟,雍正是极为残忍和防范的,对于百姓和江山社稷,他又是百般维护的,而四阿哥胤祯之所以能够在康熙众多的皇子中脱颖而出被康熙定为继承人,不单单是因为他能力超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他有一个弘历这样的好儿子,而且倍受康熙的宠爱!康熙选择他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免去了雍正死后的皇子夺权之争。雍正手段够狠,他能坐稳江山。他的儿子弘历够仁义,也能守得住江山。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上台后的雍正将与他争夺皇位的众多兄弟迫害和软禁起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在康熙的诸多皇子中,在雍正的诸多兄弟中,雍正却对他的十七弟果亲王胤礼格外信任与厚爱,甚至在临终之际也不忘交代弘历要他照顾果亲王,这是为什么呢?
果亲王胤礼,一个注定与皇位无缘的老好人胤礼(1697-1738年),母亲为纯裕勤妃陈氏,为汉族人。在大清这个极为注重皇家血脉的封建王朝,胤礼身上的汉族血脉注定了他与皇位无缘。
在四阿哥胤祯与八爷党的众多哥哥们,为了争权夺位拼个你死我活之际,这位懂事的小弟弟非常聪明的选择了中立,两边都不得罪。一是因为没实力,而是因为没必要。
争来争去的他也最多就是混一个亲王当当,谁也不帮的情况下,无论谁上台也不会对他过于计较,因为他是一个没有任何威胁的人。最差与最好的结局摆在那里,何必趟这汪浑水让自己遭罪?
对于八爷党,胤礼可有可无。对于四阿哥胤祯则不一样了,他的中立就是最好的帮忙了。因为此时的胤祯身边已经有十三阿哥胤祥这位铁杆盟友了,如果过多的皇子站在四阿哥胤祯这边,势必会引起康熙的反感。
皇位只有一个,如果你连自己的兄弟都搞不定,还怎么搞定大清的文武百官以及江山社稷?
所以,从康熙的角度看过去,四阿哥胤祯是势单力薄的,自然会引起他对胤祯的同情来。
况且,在康熙看来,这些所谓的八爷党与四阿哥胤祯之间,为争夺皇权而引发的明争暗斗不过是小孩子们的“过家家”罢了。
因为,皇位最终传位给谁,还不是自己的一句话?
所以,十七阿哥胤礼表面上的不站位,就是对四阿哥胤祯最大的支持,也许私底下早已结为同盟也说不定,只是一直在伪装罢了。
雍正重用胤礼上台后的雍正立即软禁了与他争权夺位的众兄弟,胤礼改名为允礼,封其为果郡王(仅次于亲王),管理理藩院(处理边疆事务)。
雍正六年加封允礼为果亲王,后分别掌管工部、户部,雍正去世前,特命允礼为辅政大臣,乾隆继位后,对他极为倚重任他为刑部尚书,于1738年去世。
对于果亲王的英年早逝,乾隆爷悲痛万分,为此还亲自去为他送葬…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看过电视剧甄嬛传的小伙伴不禁要问了:果亲王允礼不是与雍正宠妃嬛嬛如胶似漆,在给四哥雍正戴了一顶帽子后被雍正发现,结果被赐死了吗?
在此纠正一下,那只是电视剧里的狗血剧情罢了,只是为了放大雍正的冷酷与无情,不要当真了。
对于允礼本人而言,能力也相当不错,无论是雍正还是乾隆交付给他的事务他都能处理的很好,自然也可以为雍正、为乾隆分忧。
此外,允礼一直没有子嗣,属于无根之浮萍,雍正重用他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而且还可以堵住众人对他戕害手足的悠悠之口。
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记得给贰品点个赞哦,多谢。
小布丁的幸福之旅
在甄嬛传中,雍正可没有放过果亲王,而是赐了毒酒,为什么会赐毒酒呢?这原来也怪不得雍正,因为果亲王和雍正的妃子甄嬛有染,并且还生下了一对龙凤胎。雍正只是怀疑他和甄嬛的关系不清白,也没有确切的证据,但伴君如伴虎,宁肯错杀也不会放过他。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果亲王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在历史上,果亲王确有其人,只是他不是被雍正所害。果亲王是在乾隆三年1738年时死的,年仅四十二岁。死在雍正之后三年,并且在雍正临终前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所以在正史上雍正是不可能赐果亲王毒酒的。果亲王并没有受到皇权之争的牵连,而是因患了脚疾而去世。
康熙在位时,九子夺嫡十分的惨烈,二十四个儿子,有九个儿子参与皇位的争夺,在这九个儿子当中,最后当然是爱新觉罗胤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愿以偿的登上了至尊宝座,也就是后来的雍正。
雍正胜利了,那失败的这八个皇子以及有关联的人自然也不会有好的结局,他开始对这些政敌进行整顿,毕竟他们的存在就是对雍正的威胁,雍正自然会一一拔除,可为什么果亲王却能独善其身地得到雍正的爱戴,并且临终前还要交待儿子照顾好果亲王,这是要保果亲王一世安稳么?
果亲王并没有参与上一届皇权之争,在兄弟们都在为皇权争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却整日与诗词歌赋为伴,过着怡然自得的日子。他豁达识体,智慧持重,不介入皇权之争,这从结局来看,不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他的与世无争不仅确保了他自身的安全,也成就了他日后的尊贵与福气。
正因为他没有参与皇权之争,雍正才对他另眼相看,并予以重任,封他为果郡王,任命他管理理藩院。允礼得到了雍正的看重和喜爱,人生就像开挂一般,受封不断,也因他对皇权并无争夺之野心,所以雍正才放心地将权力交给他。
第二,雍正不想留下残害手足的骂名九子夺嫡之中,雍正取得胜利,那么作为其他的皇子,其结局可想而知,所以剩下的八位皇子下场都很凄惨,并且都是被雍正以各种理由折磨致死。雍正这样的行为会落下口舌,在百姓的眼中这是一位心胸狭隘的皇帝,连自己的手足都容不下。
雍正为了堵住这悠悠众口,只要是没有参与皇权争夺的皇兄们皆予以重任,胤祥十三爷和允礼十七爷都曾得到过皇帝的重任。这两位皇兄可以称得上雍正的左膀右臂,他也想向世人证明,我并不是一个只会杀害手足的皇帝,之所以杀他们,那是因为都是该杀的。
不曾有谋反之心的,不只在我这一代要善待,并且我还要嘱咐我的一下代也要善待他们,所以雍正在临死时交代自己的儿子要照顾好果亲王。
第三,果亲王能力出众,曾为雍正江山做出巨大贡献有能力,又忠心,试问雍正又去哪里寻得这样的人才呢?允礼岁因脚疾年仅42岁就去世,想必这也是勤务王事导致的积劳成疾,雍正曾为了安抚苗疆、西藏等地,就派允礼去办理此事,并且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果亲王为保边疆稳定,做出了贡献。
雍正在临终前嘱咐经历要照顾好果亲王,正是因为果亲王曾为大清的江稳定做出贡献,并且还身体不好,所以特意做出交代。
雍正临终前为何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那是因为果亲王是值得雍正信任的人,其人忠心,并且没有其他的弯弯心思,雍正也因此特别的看重,也大胆地放权于他,在他离世后还安排果亲王为顾命大臣来辅佐弘历,果亲王为两代帝王江山做出贡献,功勋着著!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灰叔叔叔叔
果亲王胤礼是康熙第十七子,也是雍正最信任的两个弟弟之一,另一个是老十三胤祥,可是胤祥在雍正六年便英年早逝了。于是胤礼就成了雍正最为得力的助手。
其实,胤礼之所以得到雍正信任,与他的性格有关。在康熙王朝时,胤礼并没有参与皇位争夺,只爱文学写诗或四方游历。要知道,凡是参与争位的皇子,等到雍正上台后,全被一一清算,特别是八阿哥,被陷莫须有的罪名,成了阶下囚,在狱中被害死了。
雍正清算兄弟后,怕朝野上下妄议,说他针对自己兄弟,于是便拉拢几个兄弟,给予赏赐和重用,首要的自然是一直追随他的老十三胤祥。可以说,胤祥在雍正初期,大权仅次于雍正,执掌了好几个重要职务。
而平时谦虚有礼,又才学过人的胤礼也被雍正看中了。在康熙时期,胤礼连爵位都没有,一是他生母出身低微,二是胤礼自己不过问政事,所以,康熙几乎忘了他,因为康熙有二十几个儿子。但雍正偏偏喜欢胤礼的个性,一上台就派人寻找胤礼。
这是胤礼的聪明之处,他本有争夺皇位的实力,却没有争,他母亲虽说身份不高,但他娶的妻子却是康熙的权臣阿灵阿的女儿。当时阿灵阿拥护八阿哥争位,所以雍正十分痛恨。即使雍正做皇帝之前阿灵阿便死了,但雍正还在派人推倒墓碑,阿灵阿的家人也被发配到宁古塔受罪。
由于胤礼的福晋是阿灵阿的女儿,雍正怕他们拍心受到牵涉,于是特意召见两人,当面表示与他们无关。
胤礼从没有爵位在身,一下子被雍正封为群王。没几年又加为果亲王。胤祥死后,胤礼便成了雍正最有力的助手,而且胤礼才能强,又不贪恋权位,不贪财,深得雍正欢心。
当雍正临终时,便托孤给四位辅政大臣,排在首位的自然是胤礼,雍正知道胤礼一向身体不好,担心他累劳过度,步自己和胤祥的后尘,所以雍正特意交代弘历,即乾隆皇帝,要善待果亲王。
乾隆即位后,果然善待他的十七皇叔,许他御前免跪,又允许他不必天天上朝,可以在王府里处理朝廷事务。
胤礼温文尔雅,不贪恋权位,待人以诚又才能过人,同样深得乾隆喜欢,许多重要事务都交给了胤礼处理,还担心他身体出毛病,常常派御医前去王府给胤礼看病。
可惜,胤礼依然没能撑下去,在乾隆三年便死了。乾隆得知果亲王去世,十分痛心,亲自到王府办丧事,又亲自护送灵柩下葬。可以说,乾隆做到了父皇交代的善待果亲王使命,只因果亲王为人太勤劳,又一向身体不好,所以只活了短短四十一年便英年早逝了。
夕
引言:果亲王也叫果毅亲王,“毅”是谥号,康熙第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后来,为了避雍正的讳改为允礼。其实,雍正继位之初本打算找个由头整治他,但十三爷胤祥拼力保下了他,说他是“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后来,事实证明胤礼配的上十三爷这句话,他用行动一步步赢得了雍正的信任和尊重,雍正对果亲王胤礼重用到了什么程度呢?
在雍正帝弥留之际,雍正将守护紫禁城的大权交给胤礼,并且安排胤礼在自己驾崩后,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遗诏,当众宣读。所以,雍正临终前特意叮嘱接班人弘历一定要善待果亲王胤礼。那么,乾隆做到了吗?乾隆并没有做到,乾隆初期还很倚仗和重用果亲王胤礼,但后来却突然降旨停了果亲王的俸禄,这个消息让本来积劳成疾身体羸弱的果亲王胤礼遭受了严重的心理打击,从此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乾隆三年,果亲王胤礼过世,终年四十一岁。
可以说,十七阿哥胤礼是出了十三阿哥胤祥之外,最受雍正信任和倚重的一个兄弟。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十七阿哥胤礼在九子夺嫡后期暗中支持四阿哥胤禛,并且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了胤禛支持,八爷党一伙硬说是传位于十四阿哥,等十三阿哥胤祥搞定丰台大营带着人进驻畅春园,八阿哥说遗诏不能读,因为十七阿哥还没有来,十三阿哥胤祥告诉他,十七阿哥正在带着丰台大营的兵马在园子外护卫,这句话彻底打灭了八爷制造乱子的所以机会。十七阿哥胤礼就是在后期投靠的胤禛,胤禛怕胤祥刚出来不熟悉情况,所以派十七阿哥胤礼协助他控制丰台大营。
《雍正王朝》里,十七阿哥胤礼被划为四爷一党,其实历史上没有这一回事,十七阿哥根本没有参与到党争中。而在电视剧甄嬛传中,十七阿哥胤礼被描述的更为夸张,这部剧里说他与雍正的熹贵妃也就是甄嬛娘娘有一腿,并且熹贵妃怀的孩子是胤礼的,这就完全属于瞎扯了,在历史,熹贵妃早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已经嫁给四爷了,而且熹贵妃比十七阿哥胤礼大五岁,年龄上也不符合。整部甄嬛传完全就是瞎扯,可以说雍正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哪里有时间跟这个谈谈情,跟那个说说爱呢?雍正每天用来休息的时间也就几个小时而已。
我来具体说说果亲王胤礼是如何一步步赢得雍正的信任和尊重的,以至于雍正临终前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他。
出身低微,温文尔雅,多才多艺果亲王爱新觉罗•胤礼,出生于康熙36年,康熙第十七子。他的生母陈氏是包衣奴才,地位卑微,即便是生下了胤礼之后,也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基本没什么存在感,也没个明确的位份,直到胤礼长大成人,康熙才晋陈氏为“嫔”位,由于母亲出身低微没有存在感,所以也注定了胤礼出身低微,没有任何夺嫡的优势。
基于这种情况,胤礼也没有任何夺嫡的心思和想法,因为他看到哥哥们争的都跟乌眼鸡似的,像他这种没有任何家族背景支持的人,参与进去稍有不慎很有可能连性命也不保。他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他没有八阿哥胤禩那样的抱负和手段,胤禩母亲是辛者库出身,出身也很卑微,但胤禩很有城府,很有谋略,关键是有九阿哥和十阿哥支持,这二位阿哥背后都有强大的家族势力,而且胤禩很会做人,人称八贤王。
而胤礼也不想掺和这些事,他做个富贵闲人也不错,所以,把时间都用在了作诗,画画,研究佛法上了,他还通晓满、汉、藏等各族语言,这为雍正以后重用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胤礼小时候师从沈德潜,沈德潜以作诗而闻名,他的诗讲究格调,他的遵旨是诗歌为政治服务,他认为“温柔敦厚”的诗才是上乘之作,胤礼受到沈德潜的影响,酷爱作诗,并且起了“春和主人”作为自己的号,他著有春和堂集、奉使纪行诗集等诗集,而奉使纪行诗集是他远行西藏时所做,在去西藏经过四川时,他还为杜甫草堂题四个字:少陵草堂!以表达他对杜甫的崇拜之情。诸葛亮的祠堂里也有他题的字:名垂宇宙!他题的这些字至今还保存完好。
胤礼敢到处题字说明他的书法造诣有一定的水平,并不是他身份的原因,他留下的书法现存于几个博物馆,他不但擅长作诗、书法,绘画也很有水平,他与清庭御用画家郎世宁的关系非常要好,胤礼还为雍正画过画像,得到了雍正的称赞。
胤礼热衷于研究佛教文化,少年时期拜康熙年间著名大喇嘛甘珠巴为师,后来又随藏传佛教的两个大活佛系统学习佛典,在藏传佛典方面非常有造诣。在他的哥哥们争夺皇位的时候,胤礼没有卷入漩涡中去,他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以上所说的事情中去,所以,历史上对于康熙末年这段时间的胤礼很少提及,大多都热衷于书写夺嫡之争这段。
康熙也真是看到了胤礼的这种性情,所以,没有勉强他学习参与到政务中来,也没有给他任何封号,到康熙去世他还只是皇十七子。胤礼完全不像深宫里走出来的皇子,倒像是个多才多艺的翩翩公子,所以,很多的影视剧把他的形象刻画的温文尔雅,风度翩翩。
由怡亲王胤祥保举,胤礼从最初的不被信任一步步取得雍正的信任成为托孤大臣雍正登基以后,对他当初站在他对立面的兄弟确实挺狠的,尤其是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这二人的结局确实挺惨的,相比较八爷党的另外二位成员十阿哥和十四阿哥相对还好一些,主要是十四阿哥是雍正一母同胞的弟弟,十阿哥为人没有城府,对雍正没啥威胁,而且十阿哥家族背景强大,这些是雍正考虑进去的,所以二人都被圈禁了事。就连一心著书的三阿哥胤祉都被雍正找借口圈禁了,因为三阿哥胤祉一直支持的是废太子胤礽。
雍正起初也想收拾十七阿哥胤礼来着,但胤礼和十三阿哥胤祥关系非常好,所以,胤祥拼力把他保了下来,胤祥说他是“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雍正对于胤祥的话还是很给面子的,所以,他决定对胤礼考察一番,因为他对这个弟弟不太了解,之前忙着夺嫡,现在又忙着整顿吏治,推行新政。
虽然有了怡亲王的保举,但雍正对十七阿哥胤礼还是不信任的,对他有所防范,最开始雍正安排胤礼做的事情都是修缮皇陵之类的小事情,目的就是为了试试他的心和他的能力,而胤礼却完成的很出色,尽心尽力的办好雍正交代的每一件小事,雍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久之后就加封他为果郡王。接着逐渐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去办,而胤礼也很知趣,他感动于雍正的皇恩,更加卖力的去办差。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雍正开始着手让果郡王允礼取代隆科多处理理藩院的事物,理藩院就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可以说这个差事非常重要,专门负责边境事物,而且这个差事也算是肥差,允礼接手这项差事之后事必躬亲,对于每一件事都亲自过问,而且办事之前之后都在第一时间向雍正汇报,这项差事主要和蒙古、西藏等地打交道,所以,经常有蒙古王爷之类的给他送重礼,以求允礼在雍正面前美言讨情,但允礼却坚辞不受。
雍正一向最讨厌的就是贪贿,他听闻允礼的这些作为后,对他非常欣赏,也越来越倚重,雍正还下旨让他领亲王俸禄,并且给允礼的生母陈氏抬高了位份,晋升为勤妃。之后雍正把正黄旗、镶红旗、镶蓝旗三旗的军队交给胤礼来管,这就是充分的信任,也为怡亲王胤祥分担了不少压力。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雍正正式封允礼为和硕果亲王,雍正在谕告中称允礼“为人直朴谨慎,品行卓然”为“朕之子弟及世世子孙之表范”。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怡亲王胤祥去世,而胤祥正是积劳成疾,胤祥病故后,雍正对果亲王胤礼更加倚重,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办,如果雍正能多活几年,说不定允礼也能成铁帽子王。胤礼是雍正的首席托孤大臣,紫禁城的护卫大权交给胤礼掌管,可见他对果亲王允礼的信任程度,而且雍正留的遗诏也是由胤礼在正大光明匾后面拿出来当中宣读。
雍正在遗诏中特意交代:“允礼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日身体不好,不能过于疲劳,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因为怡亲王胤祥就是积劳成疾的,所以雍正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胤礼。
果亲王允礼共有福晋钮祜禄氏和侧福晋孟氏两个妻室,钮钴禄氏没有生下儿女,而孟氏为允礼生下一儿一女,但都没有长大就夭折了,所以,胤礼一生没有留下子嗣,后来,乾隆把弟弟“圆明园阿哥”弘曕过继给允礼,为其延续香火。弘曕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后来因为贪财干预朝政,曾被被乾隆削了爵位,后来虽说有恢复了,但弘曕由于受打击,三十三岁就去世了。
写在最后果亲王允礼是深宫里走出来的多才多艺的翩翩公子,正因为他潜心研究诗文绘画佛法,所以没有参与到哥哥们的夺嫡漩涡中去,他从开始不被雍正信任,一步步通过自己的行动赢得了雍正的信任和尊重,最终成为托孤大臣。
虽说雍正托孤于他有着其政治用意上的考量,比如,让皇权顺利交接到乾隆这里,果亲王允礼并无子嗣,他最信任的怡亲王胤祥早就病逝,允礼就是代表人物。但雍正在内心对他有着充分肯定和信任,而且,允礼的身体就是在长年累月尽心尽力为雍正办差中熬坏的,所以,他特意交代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
P.H.Queenby
清雍正十三年,清世宗胤禛驾崩,弥留之际,胤禛召庄亲王、果亲王、张廷玉与鄂尔泰在榻前听诏,令四人为顾命大臣,匡扶皇位继承人宝亲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在雍正帝留下的遗诏当中,对于自己的十七弟果亲王允礼做了格外的优待安排,他要求自己的儿子弘历,一定要好好照顾善待果亲王,这是非常罕见的,也看得出兄弟俩的感情。
清朝的皇帝当中,雍正帝算是名声不太好的一个,当然,胤禛的名声不好并不是说他把江山治理得不怎么样,而是说胤禛为人可能比较冷峻绝情。
从九王夺嫡开始,胤禛就与亲兄弟之间同室操戈,这样的事情一直持续到他即位后。
胤禛登基后,他继续以雷霆手段对付自己的手足,由于他的作风刚硬,使得各种关于雍正帝逼母弑父、矫诏之类的传言沸沸扬扬,似乎,胤禛的兄弟们都没什么好果子吃。
然而实际上,胤禛并不是对自己所有的兄弟都这样,他只是对当年与自己争夺储位的时候曾害过他的人,绝不留情,相对的,对那些支持自己的,还有在一边打酱油的兄弟都得以善了。
在胤禛众多的兄弟里,十七皇子允礼就是为数不多打酱油的成员之一。
允礼出身不高,而且在诸皇子争位的时候,允礼年纪还小,并没有掺和到当中去,对允礼这个年幼的弟弟,胤禛还是非常疼爱的,虽然比不上怡亲王,但也差不多了。
雍正帝登基后,还是需要自己的手足兄弟帮助自己,可皇室中大多数都与其不睦,胤禛能够重用信任的兄弟很少,而允礼很幸运的,成为了少数中的一位。
不仅是与胤禛没有争位的冲突,允礼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的确是个人才。
雍正时代,允礼很得胤禛的器重,被接连册封为郡王、亲王,兼任两个旗的都统,还掌管着前锋营与国子监、宗人府,算得上是个极其受雍正帝信赖的皇族亲王。
雍正六年,最受雍正帝信任的怡亲王胤祥薨逝之后,雍正帝感觉自己失去了左膀右臂,他更加需要重新扶持一位皇家亲王,以巩固皇权,帮助自己治理江山。
毫无疑问,允礼是最好的选择,也是胤禛极少数能够选的选择。
正因为允礼深受雍正帝的信任和器重,所以在他驾崩之前,少不得交待让允礼帮助自己的儿子坐稳江山,毕竟相较于庄亲王与另外两位外臣,允礼更值得相信与托以重任。
按照雍正帝遗诏:“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具优,实国家有用之才,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这其实已经是将果亲王抬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
不但委以重任,雍正帝还交待,不要让果亲王过于劳累,坏了身子。
果不其然,乾隆帝登基后,果亲王继续享受尊荣,并且执掌刑部,有亲王双俸,在雍正帝所有的兄弟里,果亲王毫无疑问是极少数最幸运的一个。
允礼能够得到重用,雍正帝这么看重,也是希望他帮助自己的儿子,以牵制位高权重门生众多的张廷玉还有鄂尔泰,以做宗室亲王与满洲勋贵的一个集中体。
因为果亲王的实力还是比较薄弱,雍正帝让乾隆帝好好对待他。
说到底,雍正帝特意交待乾隆帝善待果亲王,是因为这个弟弟的确非常优秀,能够帮助自己还有自己的继承人,并且兄弟俩确实感情深厚,才有了这样的安排。
三个相爱的少年
其实雍正和果亲王没那么好,之所以能够“厚待”果亲王胤礼,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没有参与“九子夺嫡”。
胤礼乃是康熙的十七子,出生于康熙三十七年,要比四阿哥胤禛,整整小十九岁之多。在胤礼十岁的时候,大清爆发了一次最为剧烈的皇族内部斗争,而且都是皇帝之子,这便是著名的“九子夺嫡”,以太子胤礽被废为标志。
因为年龄太小,胤礼无法参与其中,而脱离九子夺嫡的漩涡,这也是胤礼得以在雍正朝被善待的根源。
和雍正最好关系的兄弟是同为“夺嫡”之一的皇子爱新觉罗·胤祥。
胤祥和雍正不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反而是皇十四子胤禵和雍正才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可让人觉得这些关系惊奇的是,雍正和胤禵的关系并不好,和胤祥的关系却是最好。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胤祥后期退出了夺嫡大戏,获得了雍正的好感。
当然,胤祥和雍正的关系好,也和胤祥自幼被雍正抚养有关,兄弟二人关系亲密。
但同样必须要承认的是,当二人没有利益冲突,没有皇位冲突的时候,这种亲近才会显得纯粹,同样的,本来在康熙时期和雍正并没有那么显得亲近的胤礼,在雍正朝,乃至乾隆朝被厚待,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根据康熙对儿子们的培养方法,胤礼是差不到哪里去的。
就例如太子胤礽,被康熙培养得七岁就能射老虎,康熙的众皇子们需要在六岁开始文武双全,胤礼作为晚出生的儿子,更逃不了康熙的“铁规”,不过胤礼的确做得不错,在众多皇子中比较突出。
胤礼最大的劣势是“生母的地位不高”。
胤礼乃是康熙和汉人陈氏所生,陈氏本来就只是一个宫女,直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册封为了“嫔”,这个时候,胤礼都已经快二十岁了,由此可见,在胤礼出生之后再到成人的时光中,他的生母地位不高,不仅是不高,而且很低。
恰好在大清,生母地位是衡量一个皇子地位的重要因素。
也可能是这个缘由,让胤礼干脆直接对“夺嫡”一事放手,胤礼一生热爱文学,爱好旅行,潇洒得不得了。
在康熙时代,胤礼对政治的涉及不深,为人懂事懂礼貌,这是对儿子们“提防”的康熙、对兄弟们互相“提防”的各位皇子们所喜欢的性格,所以康熙在胤礼九岁的时候就把他带在身边。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京城发生了一系列的动荡,但都还是被雍正以及隆科多稳定了下来,皇位大统花落四阿哥胤禛之家。
雍正即位时,其实他身边的人才环境是一片狼籍,毫不夸张地说,除了主要的胤祥是站在他这边以外,他所有的兄弟都想着他“遭难”。
首先是十四阿哥胤禵,胤禵乃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其次在康熙最后的几年时光里,被一致认为是“储君”,可谁知道当他远征西北的时候,康熙驾崩了,而且皇位还到了雍正的手里,胤禵不服气。
而胤禵的不满也没有那么简单,胤禵的背后,是“十四爷党”。
十四爷党乃是胤禵夺嫡的根本,十四爷党的前身是“八爷党”,这个八爷,正是康熙众多皇子中,能力最突出的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
胤禩也好,胤禵也好,他们能力突出,为人算是张扬,在朝廷收获了很多有助于他们的势力,反观雍正,在夺嫡的前期选择了“隐形”,他做事稳妥,但是没有搜集到一定的人才人脉。
在这样的背景下,胤祥必须被重用,其次就到了这个“潇洒王爷”胤礼,所以胤礼被重用,是雍正初期的政治决定的。
雍正元年,雍正以胤礼督办景陵有功的理由,册封胤礼为郡王,是为果郡王。
这个时期,胤礼的地位还是要比十三阿哥胤祥要低的,胤祥乃是“亲王“之位,而且还直接被雍正任命管理以及修复国家残破的经济和基础建设,胤礼则是负责了一部分军事的统领。
但总的来说,胤礼在雍正朝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在一个大阿哥、二阿哥等等九子夺嫡众多实力派人物都被囚禁的情况下,胤礼即便年轻,却已经难以埋没在人群中。
康熙对儿子们的培养方式,其实必然会造成“九子夺嫡”这样的局面,但这样高强度培养皇子的好处也在于,这些皇子“人人如龙”。
在雍正六年,胤礼终于被提拔为了“亲王”。
因为这个时候开始,胤祥为了大清的天下,把身体都熬坏了,怡亲王胤祥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大清的经济被他修复了,基础建设也在逐步完善,但他的身体却坏了。
雍正七年,胤礼接过工部、户部的工作,总管经济和基础建设。
也是次年,胤祥去世。
胤祥之死,乃是为了兄长雍正,为了康熙之后的残局鞠躬尽瘁的结果,这也是雍正朝初期“人才稀少”的弊端。
关于胤祥去世,雍正很内疚,也很痛心,他下令胤祥的名字中的“允”改为“胤”,不必避讳他的名字,这个待遇乃是大清之最,前所未有,也后无来者。
胤祥去世这件事,让雍正更加珍惜在世的兄弟胤礼,既是出于兄弟情义的安放,也是出于政治需要的重视,胤礼和兄长雍正的感情升温,就正是在这一个阶段开始的。
在这后面的时间里,雍正不断给胤礼加强权力,一是让胤礼管理宗族事务,主政宗人府,其次则是让胤礼成为了外交王爷,对于外交事务也不断的发展。
雍正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让胤礼成为顾命之臣,在雍正后期,胤礼和侄子乾隆打下了很好的关系,也是他后来和乾隆的关系基础。
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因为雍正创造了“秘密立储”制度,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的背后,写着储君的即位遗诏,上面提到的名字,正是雍正的第四子,宝亲王爱新觉罗·弘历。
弘历即位时,宗族内的顾命大臣有二,一是庄亲王允禄,二是果亲王允礼(胤礼),乾隆对于胤礼十分尊敬,本来在雍正时期,雍正就为果亲王生母陈氏加封了后宫品级,而乾隆登基之后更是再次加“徽号”。
这或许是雍正驾崩遗诏中,对乾隆的叮嘱有关,要求乾隆好好善待自己的十七叔胤礼。
在雍正的晚年,亲近的兄弟真的成为了他的“稀罕物”,虽然乾隆一辈子都在“叛逆”雍正,但最起码这件事,他还是和父亲雍正保持同样的看法,乾隆于是下诏,胤礼见到了乾隆不必跪拜。
胤礼成为了三朝老臣,在乾隆初期,帮助乾隆管理刑部和宗人府,也算完成了乾隆初起的政治基础的打造。
到了乾隆三年,胤礼才去世,乾隆对于这个叔叔的离去也是痛心不已,虽然自己早就想着一步步拿回在叔叔们手中的权力,但是胤礼没有儿子,对于乾隆十分疼爱,乾隆对于为他无私奉献的叔叔,感激无比。
于是乾隆将雍正的第六子,爱新觉罗·弘瞻过继给了叔叔胤礼,弘瞻就成为了胤礼一脉的传人,将先帝亲子过继给王爷,这份待遇可真的是非常之高了。
在此之后,果亲王的爵位被弘瞻传承,乾隆并没有让叔叔胤礼的辉煌断绝,这也是乾隆最为难得重情重义的一次决定了。
回顾九子夺嫡之下的环境,胤礼最后和雍正的关系走向温和,这是时代决定的。
当然这也和胤礼的出身有关,假若胤礼当年生母的地位极高,那么也难以保证胤礼不会去参与夺嫡之事,正是一系列的限制和偶然,才打造了这样的关系。
而且后来的胤礼没有儿子,在这样的背景下,胤礼将大部分热爱都放在了乾隆身上,所以乾隆也特别厚待这个叔叔。总的来说,胤礼最后的结局是一系列“悲哀”之下所酿成的“幸运”,正是一直的不拥有,才拥有了美好的结尾。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ws
和祖父康熙一样,乾隆皇帝也拥有四大辅臣。他们分别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首辅大臣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这四大辅臣是雍正遗诏所指,其中果亲王允礼赫然在列,这是托孤重任,也说明了允礼在雍正心中的份量。表面上,雍正让允礼照看弘历,实则,雍正也暗示了乾隆:好好待你十七叔,他可是你我的贵人。雍正为何如此重视允礼呢。
这是因为允礼颇具才干,不仅未参与九子夺嫡,而且最后还站在了雍正这边。允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康熙驾崩时,允礼已是七尺男儿了。尽管康熙对这十七皇子也十分喜爱,但要托付江山,允礼是没有资格的。而允礼自身对皇位也没有非份之想。在雍正继位的那晚,风声鹤唳,允礼也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他不仅从身体上,也发自内心的接受了新皇四哥雍正。这可能就是雍正看重他的重要原因。
雍正元年,允礼被封为果郡王,备受重用。雍正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雍正六年,允礼又进为亲王。允礼在雍正一朝,过得十分亮堂。雍正遗诏,又传允礼托孤重任。这也说明,雍正对允礼是十分信任的。
而在《雍正王朝》里,允礼与雍正的关系也是令人遐想的。雍正即位当晚,雍正竟然抽空约见了允礼。这说明,允礼对雍正继位十分重要。允礼在雍正执掌江山上,定是也起了十分作用的。总的来说,以雍正恩怨分明的性格,允礼定是对雍正有“恩”的。不然,雍正怎么对他如此之好呢,又是重用,又是托孤。而允礼,也因此荣耀一生,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快活王爷,于乾隆三年病逝。这是允礼种下的美好结局,这其中又有多少秘闻,也留给后人无限猜度与遐想。
貓游记
果亲王名叫胤礼,是康熙皇帝最小的儿子,因为生母是汉族人,所以不具备夺嫡的资格,而且果亲王因为在帮助雍正夺位的时候出了力所以,所以一直被雍正器重,即便是雍正身死后,都被列为顾命大臣。
那么在雍正离世前,为何特意叮嘱弘历要照顾好果亲王呢?
除了果亲王的功绩以外,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果亲王一生无嗣。
在古代宗法礼法十分严苛的时代,古人是十分注重孝道的,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现在有一句非常恶毒的词叫“断子绝孙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在古代没有子孙后低啊是一件非常被人瞧不起的,但是偏偏就是这样,果亲王胤礼一生都没有子嗣,没有人继承他的血统宗支。
当然我想,这应该不是果亲王自己不能生育的问题,我认为很大的可能就是为了能够让雍正皇帝安心。而雍正也是出于对胤礼的感激,所以在临终前告诉弘历,要好好照顾果亲王。
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偏偏选择果亲王为顾命大臣,因为果亲王对皇位是没有威胁的,是皇帝天然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