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后去世后,宣宗孙皇后把持朝政,为什么会任由朱祁镇乱来?

提到的作品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caocao

caocao

作为太后,孙太后能起的作用,只是觉得这件事该不该做,是不是应该做好准备。她就算再贤明,也只能对朱祁镇做这一番叮嘱。至于在战争过程中,仗应该怎么打,一来她鞭长莫及,二来她自己也不懂。因此,她根本就无法左右战争,也无法提醒朱祁镇。

peerlessLL

peerlessLL

大明风华简直就是乱编胡造,原本想新剧会不错,越看越觉得是没意思。

宝贝羽心

宝贝羽心

首先历史上宣宗孙皇后并没有把持住朝政,她干预朝政并不多。宣宗孙皇后(即英宗时孙太后)没有干预英宗乱来的原因我认为有这些,首先太皇太后张氏影响,英宗已成人亲政,有祖制后宫不得干政,再者也可能是她自身原因。

咱们要先明确一点的是影视剧是影视剧,历史是历史虽说有些影视剧打着历史正剧的名号,但为了娱乐性等原因还是做了许多修改的,历史上的宣宗皇后在张氏死后并没有把持朝政。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孙皇后形象

英宗朝前期张太皇太后还活着,早期把持朝政的也只能说是朱祁镇的奶奶张太皇太后。

张氏是仁宗皇后,宣宗母亲,政治经验丰富,还颇有手段。话说明宣宗十年,宣宗突然离世。太子朱祁镇即位,当时才九岁,还是个孩子,这时他奶奶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母亲孙氏被尊为皇太后。在朱祁镇即位前甚至有传言说,张太后打算立襄王朱瞻墡。于是张氏便召集群臣,拥戴朱祁镇顺利登机。众臣上书请张太后垂帘听政,但是被张太后拒绝了。

明宣宗画像

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英宗朝早期真正有实权的太皇太后张氏,权力打到甚至可以废立皇帝,孙若薇可以说在其中作用很小,也可以说很低调,不参与政治。张氏也并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势为非作歹,而且她还严格约束自己的娘家人,经常性的对王振进行敲打,使得王振不敢为非作歹。她还重用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为代表的仁宣久臣,进行吏治整顿,大力发展经济,明王朝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样,你还是几乎见不到孙太后的影子。有婆婆张氏在孙氏其实也没有太多机会干预政事。

祖制“后宫不得干政”

明史•外戚中有“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的记载。而且后宫都是女人,她们大多没有政治素养和才干,也不方便抛头露面。所以只能依仗其父兄,以及背后的家族。一旦仰仗父兄母族便容易形成外戚干政,对皇权来说,这就意味着异姓把持朝政,甚或改朝换代例如西汉末年,外戚王氏把持朝政,最终导致王莽篡汉。

正统前八年张氏干政是因为皇帝年幼,需要人主持大局。而张氏死后,朱祁镇已经亲政,这时孙氏要是再想干政,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后宫干政在古代是绝对的忌讳,看看吕后,慈禧等干政哪一个不是被后世所批判,又有祖制在哪里,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谁也不敢轻易违背祖制,孙氏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明英宗朱祁镇

英宗亲政,想大干一番,也有主见

先是有张氏太皇太后在,张氏位子尊崇无人能及。正统八年,张太后驾崩,三杨也基本死的死,辞职的辞职。英宗开始亲政,这时英宗正值青春年少,自己很有主见其实从土木堡之变可以看出,想一想那有几个皇帝那么好忽悠太监一怂恿就去亲征的。皇帝受过良好的帝王教育,他明白亲征意味着什么,他手中的权力有多么大,那有那么容易被一个太监所左右。而且当时英宗正值十七青春年少,这时候的少年并不容易管教,很有自己的想法,孙氏要想干政,也不是那么容易。

性格使然在史书中有关孙太后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从一些仅有的记载我们大致也能推断出,她是位有大智慧,但又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人。

“土木堡之变”后,一时大明王朝处于危局之众,但是在她主持下稳定住了朝局,摒弃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张,重用于谦等主战派,并令于谦任兵部尚书之位,负责有关北京防守事宜。在也先进犯北京之际,她知道如果没有皇帝主持,北京无法坚守,因而做出了“皇太子幼冲,郕王宜早正大位,以安国家”(明纪事本末)决定。赞同部分群臣拥立朱祁玉即位的意见,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朱见深为太子,征调军队将领坚守北京。

英宗亲征路线图

北京保卫战主要功臣:于谦

北京保卫战局势图

在当时其实她完全可以借机立年幼的朱见深为傀儡,自己垂帘听政,大肆揽权,但他没这样干,相反的在稳定了局势了之后,她便立刻退出,绝不过多干预政治。

在朱祁镇被赎回后被景泰帝囚禁于南宫,她也没有进行大的干预,反对,只是对朱祁镇进行探访,毕竟那是她儿子啊。这一切都是为了大局考虑,恐怕明王朝陷于内乱,让蒙古人有了可乘之机,再后来石亨等人密谋夺门前,也曾向孙太后请示,她也是思虑再三才同意,而且当时石亨等人也已准备妥当,不论她是否同意,都会干的。

从这些事件,还是能看出,她是有政治才干的,果断有主见,能从大局考虑。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甚至可以说她曾两次就大明王朝于危难,她能决定政治,但是她又不过多干预政治,不贪恋权位。

综上,可以说宣宗皇后孙氏(即英宗时的孙太后),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怎么把持朝政。而且也由于因为张氏存在,英宗亲政,祖制“不得干政”,自身性格修养原因等并没有过多干预政事。

历史闲谈,欢迎评论,若有兴趣,关注@柘4011 (图来自网络,侵删)

kimica

kimica

大家好,我是读史如品茶,欢迎大家听我回答张太后去世后,宣宗孙皇后把持朝政,怎会由朱祁镇乱来呢?

热播古装剧大明风华自开播以来,圈粉无数。大明风华里,吴越扮演的张太后(朱高炽夫人张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视剧里,张妍是间接导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的人,但历史上不是这样的!历史上,张太后很贤明,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龄太小,朝廷实际由张太后主持工作,她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等大臣辅政,使得朱祁镇即位后的明朝廷政通人和,并没有什么大的过失。

但是,好景不长,张太后在正统七年(1442年)与世长辞。张太后辞世后的第二年,朱祁镇正式亲政,虽然张太后去世了,但杨士奇、杨溥等大臣还健在,再加上朱祁镇前期励精图治,也使得朱祁镇主政前期,朝廷政治还算清明,其实朱祁镇是个好皇帝,坏就坏在宠信太监这件事上,尤其宠信的太监不是什么好人,才导致土木堡之变的惨案发生。

因为前期是张太后主持朝廷工作,所以宣宗孙皇后(朱祁镇的母亲,这里应该成为孙太后了)也没有什么机会参与朝政,等到张太后去世后,朱祁镇就亲政了。因为朱祁镇主政前期,大明朝廷政治还算清明,所以宣宗孙皇后也没有必要去干涉儿子处理政务,再说后宫干政自古都是皇家大忌,再加上明朝言官和文官集团势力庞大,也绝不会不允许后宫擅自干政。

所以说“张太后去世后,宣宗孙皇后把持朝政”是无稽之谈,张太后去世后,宣宗孙皇后压根没有把持朝政。

nkgcrz

nkgcrz

明朝历史上,从来就不存在后宫把持朝政一说,即便是朱祁镇、朱厚熜两个国主年幼的时期,也是以内阁朝臣为主,后宫扮演的角色也只是支持与配合。朱祁镇8岁继承皇位,但是内阁有“三杨”掌舵,这对历史上的最佳组合之一,是当时明朝的实际掌舵者,虽然很多事都要太后的懿旨,但更多的是走走流程,张太后并没有实际的参与决策。

张太后死后,后宫以宣宗孙皇后为遵,但是朱祁镇此时已经亲征,明朝祖训是严禁后宫干政的,这点纵观整个明朝都没有废弛,孙皇后虽然地位尊显,但也影响不了朱祁镇的决策。

那敢情好了

那敢情好了

明宣宗孙皇后从来就没有把持过朝政。

她最多就是有这个心思,但绝对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能力。

正统前期,不论是张太皇太后主持朝政,还是王振一家独大,都没有孙皇后什么事儿。

等到了景泰朝,皇帝亲娘尚在,朱祁钰明显更信任于谦,再加上危机是自己亲生儿子搞出来的,她这个太后颐养天年还成,试图把持朝政就很尴尬了。

好不容易等英宗复位了,年轻的时候她都管不住,何况是中年的儿子,更管不住了。

而且明朝的后妃普遍出身普通人家,外戚弄权的可能性太低了。

孙皇后之所以在史书上留名,主要还是因为她在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中的表现说得过去。但是说实话,也就是正常表现了。

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她这个太后同意只是走个过场,让过程和结果都名正言顺罢了,就算换成低调的胡皇后,一样做得来。

至于能力,孙皇后自己在皇宫里搞搞宫斗,为了皇后的位置努力奋斗还行,但这点儿水平和手段拿到朝堂上,那是真的不够看。

愿意吃她这一招的,也就明宣宗了。所以她才能成为皇后,给了她儿子嫡子的身份和正统的地位。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她对待儿媳钱皇后的态度,实在让人寒心。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虏,钱皇后跟着她一起凑钱送给瓦剌。明英宗放不回来,钱皇后就天天担心,为他祈祷,眼睛哭瞎了,腿也瘸了。等到明英宗回来住在南宫,日子过得艰难,她不离不弃,带着妃嫔宫女赶制绣品,改善生活。

面对这样的皇后,明英宗自己都很感动,对她特别好。结果孙皇后就因为钱皇后是个残疾人,还没有儿子,就想废了她,另立朱见深的母亲为皇后,最后被明英宗拒绝了。

对待身边的人尚且如此凉薄,谁还敢为她所用。幸好是没掌权,真要是把持了朝政,明朝估计毁得更快。

琛哥JamesHsu

琛哥JamesHsu

张太后去世以后,孙太后成了后宫最有微望的人,但是并不能在处理朝政的时候让大家都听她的,毕竟英宗朱祁镇已经亲政,特别是朝政没有“三杨”的辅佐,朱祁镇本来就任性的性格越发的猖狂!

下面从两部电视剧的艺术角度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张太皇太后剧照

张太皇太后是仁宗的皇后,孙太后的婆婆,她这个人精打细算,气场大,能够镇住朝中大臣,而朱祁镇那会还小,所以还能管的住他。

在大明风华电视剧中,孙太后的角色被严重的夸大,这是处于艺术需要,做为娱乐而已,不必当真。题主这里指的应该是电视剧中的孙太后与朱祁镇吧!

朱祁镇“乱来”,他是怎么乱来的呢?

一、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刺,土木堡兵败被俘。

电视剧中王振勾结也先,把大明最先进的火器“大炮”准备盗买给瓦刺,为了掩人耳目,同时为了保护自己,他把孙太后的弟弟孙万山拉下水,给他钱财让他为自己运送样品给也先,但是在紫荆关被石亨抓了个人赃并获,作为国舅的孙万山也被下狱。

火器大炮图片

也先购买大炮,很显然是为了入侵大明做准备,那时候也先早就蠢蠢欲动,视大明为嘴边的肥肉一块,随时都想啃一口。

终于1449年,也先挥师南下,大举入侵大明,朱祁镇被张太皇太后压抑了好久,身边也没有“三杨”的束缚,他正好想借机施展一番,一方面也想效仿宣宗建功立业,好证明自己,在王振的怂恿下,他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依然绝决定“御驾亲征”,不料,他所信任的王振王先生却坑惨了他。

朱祁镇剧照

朱祁镇有两点决定了他御驾亲征必败!

01.朱祁镇不顾大臣反对,在没有充足的准备之下,仓促的调集了二十万大军,这是他愚蠢的一个做法!02.他却把行军打仗的权力都交给王振,交给一个深居后宫只会谗言献媚的宦官,况且王振不懂军事,也无领兵打仗的经验,外行指挥内行!

土木堡时的王振剧照

果不其然,在回师时,把驻扎地选在了土木堡,一个没有水源,没有退路的丘陵高地,真是自断后路!最终的结果大家都很熟悉,英宗被俘,王振被杀,明朝精锐基本被瓦刺消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真是大明的耻辱!

二、在皇宫内部公然行乐,扮演乞丐乞讨,大臣在办公地方嫖妓!

1445年,为了纪念朱祁镇登基10周年,明朝重修了几个宫殿,落成以后,朱祁镇亲自剪彩,大为高兴,当晚大摆筵席,并下旨当晚不分君臣,不问官级,在场的大臣都要不醉不归,玩个尽兴!

朱祁镇扮演乞丐剧照

朱祁镇贪玩,任性,他直接扮演了一个乞丐,用帽子当做乞讨的破碗,这一行为被孙太后撞到了面前,孙太后真是气的要命,有失国威,有失体统!

钦天监徐有贞,扮演了一个算卦先生,官服乱穿,逢人便要给算卦,口口声声说是奉旨看相、奉旨算卦,丢尽一个大臣的脸面!

护卫将军剧照

护卫将军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信,扮演一个屠夫,美名曰奉旨卖肉,这会他早就忘记自己还是个军人,还是个将军!

作为一国之君,公然儿戏曲还要带上大臣,做出这等“乱来”之事。

三、那他作为什么能做出这些“乱来”的事情呢?

朱祁镇亲政以后,就像一只没有了狗链子的没有狗,乱行为,以至于他做出了“御驾亲征”与皇宫儿戏的愚蠢行为,感觉他的皇帝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在过家,一切的军国大事在他那里都成了游戏,怎样开心怎样玩!

孙太后剧照

孙太后虽然善于结交朝中大臣,遇到事情也能是非分明,但是毕竟他是女人,是后宫之人,而大明自朱元璋开始,就明确的规定后宫不能干涉朝政,况且在朱祁镇亲政之后,孙太后已经失去了掌握朝政大权的机会,她不可能成为吕雉、武则天等人再继续把持朝政,明朝可不是汉唐,不可同日而语!

三杨剧照

再加上住朱祁镇任性、贪玩的性格,他不知军国大事的重要,容易清晰的信任身边的人,不论是王振、石亨、徐有贞、于谦等人,他不分忠奸,不分远近,只要谁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谁能满足自己的私欲,他就信任谁,朱祁镇是一个爱听好话皇帝,是一个好人,但是好人却不适合做皇帝!

孙太后虽然还活着,但是他的话不及王振等人的好听,能顺自己心意,在“三杨”去位之后,没有了得力的贤能之臣的辅佐,他由着自己的性子处理军国大事,他不乱来才怪呢!

shou_

shou_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将张太后描绘成了一个处处刁难孙太后、纵容明英宗朱祁镇甚至重用宦官的角色。同时,也将孙太后描绘成了权势熏天的皇太后,时不时还给张太后一点脸色看!似乎在明英宗幼年时期,实际掌权的是其生母孙太后,而是祖母张太后只是一个被“欺压”之后“叛逆”的角色……可事实上,诚孝昭皇后张氏与孝恭章皇后孙氏的地位应该掉个个儿才对!

强势的女人——张太后

张太后、诚孝昭皇后张氏,明仁宗朱高炽的正室。早年间,作为儿媳的张氏就颇为婆婆仁孝文皇后徐氏所喜爱并协助婆婆管理一些后宫事务。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后宫无主,明成祖朱棣因为顾念结发之情、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没有再册立继后,可总得有个管事的啊。于是,作为监国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妃的张氏变相充当起了“后宫之主”的角色,一定程度上行使了“代理皇后”的权限。啥意思?大儿媳管公公的小老婆!这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现象了。能够让一群“庶母”老老实实听管,也足见张氏的手腕不是一般地厉害!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驾崩、明仁宗即位,张氏多年媳妇熬成婆——终于成为了明王朝真正的皇后!只可惜,明仁宗的身体早已一塌糊涂,短短十个月,张氏便由皇后变成了皇太后……在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十年里,张氏并没有像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皇太后一样去干预儿子的工作,但张氏的强势还是有所显露的。主要体现在明宣宗废后之后的态度上,下面会作一个详细的叙述。

宣德十年,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年幼,叔叔们对皇位虎视眈眈!尤以张氏的儿子襄王朱瞻墡为最,宫中甚至传出了“襄王即将为皇帝”的谣言。最后,张太后一锤定音,果断抛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将孙子、皇太子朱祁镇扶上了皇位!不久之后,有大臣上书请求张太后临朝称制,但张太后拒绝了,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废,仍由辅臣辅政,自己依照明宣宗的遗命作最后把关。而且,对于张氏外戚,张太后也管控相当严格,直到张太后去世,张氏外戚一直都是富贵闲人,根本无权干预朝政!张太后本人也相当注意细节,从来没有绕开内阁自行作出政治决策、安排。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反倒是让张太后赢得了尊重,成为了事实上的“帝国大当家”。直到去世,张太后一直都拥有明王朝的最终拍板权!

值得一提的是张太后对宦官的态度,张太后在世期间,一直在刻意打压宦官王振,也就是后来撺掇明英宗朱祁镇亲政瓦剌的那一位!在张太后的强势打压之下,王振一直不敢过分嚣张,直到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之后,王振才真正开始弄权……

一辈子的“小媳妇”——孙太后

再说孙太后,用一辈子的“小媳妇”来形容孙太后并不为过。早年间,孙氏是由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推荐给张氏的,张氏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子也比较中意,准备等儿子适龄后将其嫁给儿子为妻。怎料造化弄人,明成祖来了个乱点鸳鸯谱、将胡善祥指给了时为皇太孙的明宣宗为妻,孙氏只能屈居侧室。

因为喜欢孙氏、不待见胡善祥,自宣德元年起明宣宗便处心积虑想要废黜胡善祥。宣德二年,孙氏生下了儿子朱祁镇,明宣宗随即便以“无子”为由逼胡善祥逊位。这就是欲加之罪,彼时胡善祥已经生了两个女儿,假以时日,怎么就一定生不出儿子来?但是,明宣宗不管!宣德三年,明宣宗正式废黜胡善祥、改立孙氏为后。可张太后不乐意了,虽然不干政、不便直接阻止儿子废后,但张太后还是从其他方面对明宣宗废后表示了不满!胡善祥被废之后,婆婆张太后仍然将她视为了儿媳,时不时就让她到自己宫中住上一段时间。遇到家宴,张太后索性不顾及儿子和孙氏的面子、直接让胡善祥坐到了孙氏的上首。什么意思?你孙氏别看自己现在是皇后,在我眼里你永远是妾!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宣德十年,明宣宗驾崩、明英宗即位,孙氏作为明英宗的生母、又是明宣宗的继后,自然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但是,直到正统七年去世,张太后一直是后宫的绝对主人!遇上强势太皇太后,皇太后也没辙。至于权力,内阁只对小皇帝和张太后负责,孙太后哪里凉快哪儿待着去……换言之,正统七年之前,孙太后虽然是皇太后,但她依然是个“小媳妇”,头上有婆婆管着!

正统七年,张太后驾崩,孙太后多年的“小媳妇”终于熬成婆了。可这时候明英宗亲政了,明王朝有祖制“后宫不得干政”,孙太后还是“无权一身轻”……彼时她唯一能做的恐怕也就是拿刚刚去世的胡善祥撒撒气了!正统八年,废后胡善祥去世,在孙太后的干预下,胡善祥被以嫔御之礼下葬。对于明英宗重用宦官王振,名不正言不顺、孙太后已经无力像婆婆张太后那样打压王振了。这也使得宦官势力得以做大,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孙太后为何不阻止儿子亲征瓦剌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何孙太后不阻止儿子亲征瓦剌?不是孙太后不阻止,而是阻止不了。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已经亲政多年,早已不是当年的孩童,而是一言九鼎的大明皇帝!他要亲征瓦剌,孙太后能做的只有“劝”而不是“命令”明英宗不许亲征,因为明王朝的皇太后根本没有“命令”皇帝的权力!但是,被王振忽悠得五迷三道的明英宗哪里听得进去,孙太后劝了也是白劝。

更重要的是,明英宗当时准备带出去的是五十万大军。从理论上而言,这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在不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谁又会想到明英宗这一去竟然成了瓦剌人的俘虏?换言之,在孙太后看来,劝不了你就去吧,带着五十万正规军去打群架,总不至于一败涂地吧?保住小命还是没问题的。因此,孙太后也没有太在意,并没有死劝到底,劝不了就算了……

“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的作用

“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说白了,她并没有实际权力,更多地还是充当了于谦等人为“拥立新君”正名的“工具”而已。彼时皇帝被俘、皇太子才两岁,剧中大佬于谦等人提出“国赖长君”、拥立郕王朱祁钰即位。但理论上臣是无权拥立皇帝的,否则便成了权臣!有皇太子存在,甚至可以被定性为“逆臣”。要想名正言顺,只能由皇太后出面。

在彼时的情形下,军中大佬们提出了“立郕王”的要求,孙太后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如果她坚持立孙子为皇帝,内乱无可避免,到头来皇帝还是郕王朱祁钰做,她还能不能继续当皇太后,恐怕就很难说了。在权衡利弊之后,孙太后只能支持于谦等人,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仅此而已。在景泰帝即位之后,孙太后的使命已经完成,景泰帝已经被成年、即位即可亲政,孙太后也失去了掌权的机会……不仅如此,因为景泰帝有生母存在,孙太后也不再是唯一的皇太后!景泰帝的生母吴贤妃也成了皇太后。说白了,景泰元年之后,孙太后的处境其实相当不妙,如果不是拥有景泰帝嫡母的身份,她的日子会相当难过!更别说是掌权了。所以说,孙太后是一辈子的“小媳妇”并不夸张,这个人远不像电视剧大明风华里的孙若微那么“霸气侧漏”!

综上所述,虽然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了,但明英宗彼时也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孙太后已经没有理由和机会再继续像婆婆一样替儿子做主了!换言之,明英宗怎么由着性子折腾,孙太后能做的也只是以母亲的身份劝,却无权“命令”儿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是明王朝的祖制,即便是后来和冯保、张居正沆瀣一气、彻底架空小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李太后,在明神宗亲政之后,她也只能是“退休养老”,明神宗清算冯保、张居正,李太后无权干预!就更别说是一辈子没有真正掌握过实权的孙太后了。说白了,孙太后就是一辈子的“小媳妇”,从来也没能熬成婆。

莎莎_Z

莎莎_Z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去理解。

一、宣宗的孙皇后从来没有把持朝政的机会

大明风华的热播,让很多人有了种错觉,似乎宣宗的孙皇后真是电视剧中那个极富政治才能、执掌朝政的孙若微。不得不说,这真是个天大的误会。

真实的孙皇后,从来都只是一个后宫女子,争宠也许在行,政治方面没什么建树,掌握朝政的是张太后,哪怕张太后去世了,孙皇后也没能接手,那时的朱祁镇已经长大,迫不及待的想要亲政,怎么愿意头上压着一个人?

就算朱祁镇愿意,朝中大臣们也不会同意。祖制写着呢,后宫不得干政,为了确保后宫娘娘和她们的娘家不把手伸到前朝,朱元璋甚至降低了妃嫔们的门第要求,决心不可谓不强。

祖制之外,大臣们也并不想朝中再多一个掌权的人。权力就那么多,要是再分出去,自己手中的可不就更少了?

当初之所以同意张太后摄政,一来是因为朱祁镇年纪太小,只有9岁,必须有人摄政,以其让朝臣担任这个角色,还不如让张太后来,毕竟太后是会老的,她手中的权力最终只能还给皇帝和朝臣;二来是因为朱瞻基的遗诏中明确的说了,“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而无论是从孝道还是手段来说,皇后都无法与皇太后争锋。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张太后当得此重任,掌权而不恋权,从来没有利用掌权之机为自己的娘家谋福利,反而对娘家管束极严,不许他们参与政事。这种品德,得到了天下人的尊崇。

二、孙皇后极力阻止朱祁镇御驾亲征,但没成功

事实上,孙皇后并没有坐视朱祁镇乱来,从一开始就极力反对他亲自出征,但朱祁镇被张太后压制多年,非常急切的想要建功立业,做出点成绩给老祖宗们看看,孙皇后没有阻止成功。

他的这种心情,有点类似于同学们考上大学之后,远离父母独自求学,既忐忑又期待,迫不及待放飞自我,长辈交待不许做的事情,特别想去尝试一下。

只是他这次尝试的代价有点大。

母子谈话中,孙皇后应该也假设了最坏的情形,比如朱祁镇战死,国家无主。朱祁镇没被她吓住,为了安抚她和那些同样反对他亲征的大臣们,立了两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

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就被立为皇太子,他之所以迟迟不立朱见深,是因为朱见深不是皇后之子,他想等钱皇后的嫡子。但终究没等到。

总之,孙皇后尽力阻止朱祁镇了,但皇室关系复杂,哪怕是母子,母亲要是没有权力在手,皇帝儿子也不一定会听。何况,《明史》中记载朱祁镇根本不是孙皇后的亲儿子,很多事情就更难说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火月飞花

火月飞花

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于正统七年(1442年),当时明英宗已经16岁了,当时明英宗已经加冕冠礼,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有能力亲政。这样的条件下,明英宗自己处理国事,并不需要母亲孙太后的指导。其次孙太后不具备专政的条件,如果是在其他朝代比如东汉时期,太后是有可能垂帘听政,但是在明代这种情况很难发生。所以作为皇帝的明英宗想要乱来,根本没有人阻止他。

明代严苛的后宫制度使得太后难以专政,在明英宗成年的情况下,孙太后不可能把持朝政。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帝国的时候,鉴于明代之前的后宫乱政,设立了严格的后宫制度。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刚刚建立政权后,他就让翰林学士朱升修撰女诫,训导后宫妃嫔学习教育。除了明太祖之外,朱棣登基称帝不久,就下令让解缙编写古今列女传,明成祖皇后徐氏“尝采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篇,颁行天下”。这种后宫的教育使得明代的皇后们很少干预政事。

除此之外,朱元璋对于后宫的管控十分严厉,甚至是管制生活,限制人身自由。自后妃以下至嫔妃,侍从,女使等人。所有衣食、用具、金银、钱帛等等,这些日常用品的供应都要从尚宫取旨,牒内使监覆奏,再移到相应的部臣取给。如果后宫的妃子径直到部里领取,就会处以死刑。后宫妃子如果私自传递书信给外面,也会被处以死刑。在这种制度下甚至后宫妃子生病,都不能够直接让御医治病,都是妃子把病症的症状告知宫女,由宫女告知御医,御医再根据宫女描述的症状下药。

之所以明太祖设定如此严苛制度,正是因为历代后宫的皇后都是接触朝臣,形成自己的党羽,进而控制朝廷,实行自己的后宫干政。

另外一点就是明代的后宫妃子都出生普通家庭,明代后宫的妃子除明太祖的马皇后,明成祖的徐皇后,其他皇后和皇贵妃都是普通人家出生。没有强有力的外戚家族支撑和保卫后宫妃子,后宫妃子想要建立自己的统治是十分困难的。而且这种外戚也被明代皇帝赐给爵位,但是除了明英宗时期孙太后母家的会昌侯孙继宗,因为参与夺门之变可以参议国政,其他的外戚都是碌碌无为,即使想要参与国政也被人阻止。

选妃出生普通家庭,禁止后宫干政的家训在明代执行的很严格。

据《明史》记载,明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父亲是兵马指挥使张麟,张麟因为女儿的缘故被封为彭城伯,张氏的哥哥张昶、弟弟张升都是参与过靖难之役,尤其是弟弟张升有功劳,为人贤能,被内阁大臣杨士奇称赞,但是张太后按照明太祖的家法禁止张昶、张升参与政事。

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他的父亲孙忠本是太学生,之后出任永城主簿。兄弟五人:孙继宗、孙绍宗、孙显宗、孙续宗、孙纯宗。孙纯宗很早过世。孙继宗因为参与夺门而因此显贵,但是此后在孙继宗以夺门之变陆续为孙显宗,孙绍宗求官。但是孙太后得知后,直接拒绝,以致于李贤称赞孙太后。而孙继宗此后被明英宗和明宪宗父子二人信任,掌管当时的明军京营,这是明英宗和明宪宗对于京营的不放心,因为夺门之变时石亨、张軏等人就是带着京营的军队发动政变。

通过孙太后和张太后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明代皇后的模样,出生平民家族,控制外戚家族参政。她们很少参与政事,所以张太后去世后,明英宗亲政,这使得孙太后不可能也不会干预明英宗的政事。

明英宗其实很早就出现乱来的倾向。

在正统元年(1436年)十二月,就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年仅九岁明英宗把兵部尚书王骥下狱,起因是王骥在兵部商议边事要给出意见,但是王骥五天都没有奏章上报朝廷,王振于是教明英宗召见王骥,明英宗召见王骥之后,责备王骥是不是欺负自己年幼无知。明英宗之后就让人抓王骥及兵部右侍郎邝埜下狱,但是此后又把他们放出了监狱。以示威慑。

而王振是明英宗一手纵容而成。在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之后,明英宗宠信王振,王振的权势日益积重,明朝的公侯勋戚都叫王振‘翁父’。畏惧得祸的人都争先恐后得依附王振以求免死,大肆贿赂王振。当时的工部郎中王佑因为溜须拍马,被升迁为工部侍郎,他拍马屁拍的极为无耻。王佑本人貌美无须,在一次王振回见王佑的时候,王振问王佑:‘王侍郎何无须?’王佑说:‘老爷所无,儿安敢有?’。

要知道十六岁的明英宗在当时还称呼王振为“先生”。在中国的历史上,当时也有这样的皇帝,一个是东汉的汉灵帝,汉灵帝说过宦官张让是我公,赵忠是我母。另一个是唐朝的皇帝唐僖宗,他称呼田令孜为“阿父”。这两个人都是著名的昏君。要知道同为君主,汉昭帝在14岁的时候就识破了上官桀的谗言。明英宗的行为和汉灵帝,唐僖宗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且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决意亲征,但是明英宗却没有做好任何举措,最后在犹豫之中大败。流落在北方的草原,回来又被囚禁。南宫复辟后,明英宗居然想念他和王振的情谊。给王振招魂,在智化寺祭祀王振,赐下祠堂名为精忠。明英宗朱祁镇的行为可以说十分昏庸。

也许明英宗的本性就是这样,在当时孙太后不可能控制明英宗,明英宗肯定自己的本性行事,他纵容王振乱政,决意亲征。这说明明英宗并非英明之君。

张太后去世后,杨荣最先去世,杨士奇因为儿子杨稷犯罪最后致仕,杨溥年老多病,明英宗亲政之后肆无忌惮。由于制度和祖宗之法,孙太后不可能干预行政,最后明英宗纵容王振,搞出了明朝的灭亡危机。

星星

星星

太皇太后张氏在世的时候,明英宗朱祁镇一直比较听话,朝政也很清明。但是张太皇太后去世以后,太后孙氏执掌朝政。那时候,朱祁镇便开始乱政,不但宠信太监王振,而且在御驾亲征北伐中,还轻率冒进,最终在土木堡之变中,全军覆没,连自己也做了瓦剌的俘虏。那么,朱祁镇在胡来的时候,孙太后为什么不阻止他呢?

(孙太后剧照)

如果孙太后是个昏庸无能的太后倒也罢了。但事实上,孙太后虽然在能力上比不上张太皇太后,但她其实也算是一个贤明的太后。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她积极支持于谦,立朱祁钰为帝,组织力量,对抗瓦剌的侵略。别的不说,就这一点,便十分难能可贵,以让她跻身于历史上贤明的太后之列。

为什么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的?

因为朱祁镇是孙太后的儿子,而朱祁钰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被敌人抓去,俘虏了,照一般的情况来说,孙太后肯定会在朝廷中又哭又闹,要求大家无论如何要满足瓦剌的要求,只求把自己的儿子赎回来。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同意立别人的儿子朱祁钰为皇帝。这也意味着,朱祁镇在瓦剌手里将失去价值。失去价值以后,他随时随地都将有被杀的危险。

而且,孙太后就算不顾儿子的生死,同意另立一个君王,她也应该立孙子朱见深为君王,毕竟那是自己的亲孙子啊。

但是孙太后都没有这样做,她所有的做法,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从国家的大局出发,因而认可于谦等人的做法。就“大公无私”这一点,历史上很难有太后能够做到。

(朱祁镇剧照)

那么,孙太后既然也算是贤明的太后,她为什么没有阻止朱祁镇胡来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朱祁镇已经长大。

张太皇太后去世的时候,朱祁镇已经差不多16岁了。这个年纪,正是古代皇帝亲政的年纪。也就是说,之前之所以由他的奶奶张太皇太后做主,是因为他还小,现在他已经长大了,凡事也都是他自己做主,不太可能听太后的话了。

孙太后能说得上话的时候,恰好遇上朱祁镇也长大亲政,因此,在朝廷大事上,她就算贤明,又有多少把控能力呢?如果再行把控,那么她将成为吕后、慈禧一类的人物,朝中大臣和天下百姓都是不会允许的了。

所以,此后朱祁镇要做什么事情,孙太后也只能任由他来做。

(张辅剧照)

其二,朝中贤臣大片凋敝。

张太皇太后掌权的时候,之所以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是因为朝中有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等贤臣辅佐。尤其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其贤能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

当然了他们之所以贤能,也是因为明仁宗、明宣宗两代皇帝比较清醒开明,同时有张太皇太后做出了道德的表率,这些皇帝、太后及大臣们相互激发促进,因此才形成了“仁宣之治”的良好局面。

到朱祁镇发动北伐战争的时候,“三杨”都已经先后去世,只剩下张辅和胡濙。不过他们已经年迈,说的话,朱祁镇也不听了。后来,张辅还只能随朱祁镇北伐,最终以75岁高龄,死在土木堡。

总之,“三杨”这样的朝中重臣的去世,让朱祁镇失去了约束。孙太后就算能说上话,但是没有人附和她,她的话朱祁镇也是不会听的。同时,太监王振也在那时候发挥了作用。此消彼长,朱祁镇的思维自然就乱了。

如果说孙太后有一点没做对,就是她应该像当年张太皇太后那样,继续约束王振。她没有约束,让王振乱来,才造成了悲剧。

(王振剧照)

三、北伐失败孙太后鞭长莫及。

严格地说,朱祁镇御驾亲征和瓦剌作战,其实并没有错。错的是准备不充分,没有进行充分的侦查调查、物资供应及战术安排。尤其是在作战过程中,轻敌冒进,并且在行军线路选择上,荒唐糊涂,因而才会最终失败。

从明朝当时的实力来看,只要有一个好一点的指挥者,只要战术安排得当,要想打败瓦剌,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作为太后,孙太后能起的作用,只是觉得这件事该不该做,是不是应该做好准备。她就算再贤明,也只能对朱祁镇做这一番叮嘱。至于在战争过程中,仗应该怎么打,一来她鞭长莫及,二来她自己也不懂。因此,她根本就无法左右战争,也无法提醒朱祁镇。

至于当下热播的电视剧,怎么描写孙太后。毕竟是文艺作品,是不能当真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icelingr

icelingr

这是因为孙皇后根本不是什么正经女人,她和她儿子朱祁镇是一路人,对朝政没有任何正面意义的影响。

历史上这对母子可以说是厚颜无耻。

朱祁镇是个垃圾,无论是土木之变的倒行逆施,还是夺门之变后的昏庸无知,他的个人政绩都可以说是负分。

当然,朱祁镇做的事,和孙皇后没有关系。我们不能因为她生了一代昏君,就把问题症结归结到她的头上。

但是,孙皇后在其他方面的所作所为仍然是无耻的,证明她和昏君儿子是不能分割开的。

孙皇后的无耻,主要体现在夺门之变前后。

在土木之变时,明朝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全体朝臣要求让郕王朱祁钰登基即位,孙皇后被迫答应了。

除此以外,孙皇后对朝政没有任何正面的影响,这集中体现夺门之变的问题上。

夺门之变的成功,离不开孙皇后的内应。她通过对后宫的把持,与曹、徐等外臣勾结,成功将朱祁镇复辟。

孙氏家族参与夺门之变者甚多。由于复辟有功,这些人在朱祁镇复位后各种加官晋爵,大大小小多达二、三十人。即便是这样,孙皇后还不满足,还在向儿子要官、要地。

除此以外,为了保证孙氏家族的富贵,孙皇后还拉拢了皇太子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于是,她本人提议废后,也就是废了无子多病的钱皇后,全不念这个儿媳妇对自己儿子的情意。

总而言之,贤后戏码是孙皇后的婆婆张太后的剧本。在历史上,孙皇后是个很自私无德的女子。

zhongyuan

zhongyuan

谁说孙太后把持朝政了?而且英宗在土木之战中被俘,明朝损失惨重,是因为英宗听信王振之言不走寻常路,自然是出其不意必自毙。单单就英宗亲征这件事来说,虽然不靠谱但也不能就说朱祁镇乱来,孙太后并没有理由阻止。

以前受到不靠谱的电视剧影响,觉得皇太后能够说一不二,尤其对于涉世未深的小皇帝更是能够牢牢捏手里,所以,也确实曾经好奇过,毕竟孙太后能够在土木之变中临危不乱,断然另立新君,这样一个女人为什么能放任英宗胡来。然而后来仔细想着,就能发现孙太后虽然有听政辅政的权利能力,但还没到她的婆婆张氏那样的程度,阻止英宗,她没这个能力也没完全合理的理由。

工于心计,以庶夺嫡

孙氏原本只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侧室,朱瞻基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当时的太孙正妃乃是胡氏,孙氏则只是个太孙嫔。朱瞻基登基之后胡氏为皇后,孙氏虽然受宠却也依旧是个贵妃,仍旧低一等。

明朝后宫队伍后妃们的性情记载甚少,大多都来自于风闻传说,所以并不是太可信。然而有些角度也能看得出孙氏的为人,那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的态度。按照各种风闻之中的说法,还有宣宗执意废后的行为来看,足能看得出孙氏就算不是个心机女,也不是白璧无瑕。

当年的胡氏乃是明成祖朱棣给朱瞻基选定的正室,而孙氏则是朱瞻基的外祖母,也就是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给亲自挑中的。朱瞻基对母亲非常孝顺,母子关系和谐,而孙氏又是自己亲娘给儿子选的,但张氏对孙氏却并不喜欢。

之后胡氏被朱瞻基废黜,孙氏成为继后,然而张氏依旧很疼爱胡氏,经常召其入宫居住,宫廷宴会上也让胡氏坐在孙氏的席位之上。张氏为何更喜欢胡氏,而非孙氏,很显然孙氏的为人方面可能有些让张氏觉得不好的地方,最大的可能就是她城府太深。

后宫不得干政,孙氏也不例外

明朝太祖时期开始,就严禁后宫干政,话虽如此,尴尬的是明朝太祖、建文帝、成祖、仁宗时期都没有皇太后,直到宣宗登基之后尊奉其母亲张氏为皇太后,明朝这才有了太后,因为紫禁城本来没准备给皇太后的专门寝宫,张氏成皇太后以后,宣宗才正式定仁寿宫为太后寝宫。可以说,明朝本身就缺乏后宫外戚干政的因素。

明朝后妃几乎都出身寻常,而一旦成为外戚,则只能富无法贵,就更别说在朝廷上兴风作浪了。仁宗驾崩后,宣宗侍母至孝,所以大事小情经常禀报张太后裁定,然而这并不代表张太后就是名正言顺临朝听政。宣宗驾崩以后,张太后平定朝中流言鼎定太子朱祁镇登基,虽然当时朝臣都请张氏垂帘,但被其拒绝了,只不过朱祁镇年龄太小,张太后这才代为临朝。

英宗朱祁镇登基之初,年纪太小无法执掌朝政,当时前朝的事情主要都由“三杨”为轴的内阁处理,张太皇太后掌握着大致的方向,而这个时候的孙氏虽然贵为皇太后,却没啥影响力,在朝中也没有自己的力量。

太皇太后张氏离世之后,没过几年英宗也基本长大成人了,直接就亲政临朝了,当年张氏能在宣宗朝听政完全是因为宣宗的态度,在英宗登基前期听政是因为皇帝年龄太小,而孙氏完全没这两方面的因素,根本无法对朝政有太大影响。所以说,后来英宗想要亲征瓦剌,即便孙太后再怎么反对,也没有足够的权利强行拦阻。

路线其实是好的,英宗自己跑偏了

瓦剌太师率大军南下,这时候涉世未深临朝未久的朱瞻基开始跃跃欲试,眼高手低的小皇帝还在做着能够像其父祖们那样扬名立万的美梦,所以坚持想要远征漠北。皇帝亲自远征风险太大,而且朱祁镇又不像成祖、宣宗那样本来就久经战阵,这要是真上了肯定要出事。但英宗执意如此,而当时太皇太后张氏已去,三杨或是或贬,内阁根本就阻止不了皇帝,既然阻止不了那就只能安排好一切以策万全了。

在英宗出征前,孙太后与内阁把各种路线什么的全都给研究定好了,实际上也就让小皇帝去跑一圈也就算了。然而英宗出了门,所有的事就另说了,在王振等人的蛊惑之下,明朝大军完全偏离了本来规划的路线,最终被瓦剌大军打得七零八落一朝丧尽。对孙太后来说,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始终还是拗不过,总不能把他给废了吧,所以对孙太后来说她只有帮其兜底而无法真的阻止朱祁镇,土木之变在意料之中却也在情理之中。

xichuangyu

xichuangyu

张太后去世后,实际上是宦官兼帝师王振把持朝政,而正是此人结束了朱高炽朱瞻基开创的仁宣之治,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而他也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张太皇太后

实际上,张太后在世时,是王振夺权路上的一道障碍。一个女人能拥有比文官集团更为强大的力量吗?是的,在我看来还不仅如此,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但能够左右朝政,还能废立天子,此人就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

朱高炽朱瞻基驾崩后,张太皇太后擦干眼泪开始辅佐自己的孙子。实际上,如果不是他的决定,朱祁镇是当不了皇帝的。刚开始有传言说太子(朱祁镇)不是孙贵妃所生,而是由宫女带生的,所以他的地位很不稳固,甚至有请外地藩王来当皇帝的谣言,在当时谣言那是传的满天飞。在这关键的时刻,张太后坚决的支持了太子朱祁镇并拥立他为皇帝。

这样的一个人,不要说论能力,就是排资历也能吓死人,真正做到了号令天下谁敢不从,这位祖母级的人物也并不是光说不练的,王振就曾经被她恶整过一次,这件事情也成为了王振心中永远的痛。英宗正统元年2月,张太皇太后召集五大臣入朝开会,等到这5个人到齐后,张太皇太后把皇帝领了过来,让他看清楚这5个人,然后语重心长的说道:以后陛下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和这5个人商量。

朱祁镇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5位顾命大臣是十分感动。但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位太皇太后叫他们来,绝不仅仅是要表示对他们的信任,她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过了一会儿,张太皇太后命令宣王振进宫,王振立刻入宫。王振想不到自己人生中的最大一场噩梦即将开始。张太皇太后一下子从慈母变成了扼杀,突然对王振大喝,你侍候皇帝的起居,不过是个宦官而已,却多有不法的行为,今天我要杀了你,就在太后大喝的同时,大殿里的侍卫拔出了亮闪闪的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怒骂完后立刻就动手招呼都不打一个,从他的动作熟练度和时间连接上来看,相信这一连串的举动,应该是经过预先彩排的,原先一团和气的大殿突然就杀气腾腾,王振顿时魂不附体。顾命大臣们这才明白,这位平常神色温和的太后竟然还有这么凶狠的一面,让他们到场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交代事情,还同时给他们安排了观众的角色。

其实啊,张太皇太后并不是真想杀掉王振,因为当时的王振实在算是个老实人,也没有犯什么错误,于是他便顺水推舟,饶恕了王振,但同时恶狠狠的警告他:今后不准你干预国事。以后王振见了张太皇太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马上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王振也无奈了,三杨可以应付过去,但那个老太婆那是应付不过去的呀。隔那么几天王振总要被拉过去骂一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王振没有办法,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前辈是他惹不起的,只能怎么着呢,只能等着他了老人家自然死亡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正统7年10月,经历四朝的张太祖太后离开了人间,王震夺权路上的最大障碍就此消散。三杨也已年老多病,王振的机会来了,他从此大权独揽,控制了锦衣卫,还收了很多属下,其中不乏饱学之士圣人门徒。

至此,一直到正统14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国家的大事小情都他一个人说了算,王振一直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把持朝政,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最终土木堡之变,搞的大明帝国差点灭国,实在是历史一大罪人!!

可可露Vi

可可露Vi

我是玲读历史,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张太后在世时,大臣们请她垂帘听政,但被张太后以不能破坏祖宗规矩为由拒绝了。其实,早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便制定了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训,“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因此,宣宗孙皇后也并未有把持朝政一说。

朱祁镇自幼缺乏父爱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时,朱祁镇年仅9岁,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要去承担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责任,张太皇太后更是对小朱祁镇给予了厚望,每天要求他学习儒家经典,如何处理政务等,剥夺了朱祁镇的童年乐趣。

由于父亲的早逝,朱祁镇过早的失去了父爱,陪伴他成长的只有奶奶和母亲,在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下,让朱祁镇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而且,照顾英宗日常起居的宦官王振,很善于察言观色,当时英宗年龄尚小,很容易对他亲近的人产生依赖性,所以王振就故意逢迎英宗喜好,让他对自己言听计从。

有王振这样的小人陪伴在朱祁镇身边,自然会影响到他的成长,所以才会发生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三朝元老“三杨”的相继离世和退隐

朱瞻基去世前为儿子朱祁镇留下了杨士奇、杨荣和杨溥等一班德才兼备的老臣,但此时的三杨年事已渐高,精力自是不能和“仁宣”两朝时相提并论。

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去世,而此时的三杨也只剩下杨士奇和杨溥两位垂垂老人,英宗的母亲孙太后更是无力管束这个儿子。

没有了张太后和三杨的管束,朱祁镇也是自由了许多,而且王振也终于可以明目张胆的开启他的宦官专政之路,至此,这二人算是正式的开始了放飞模式。

结语:

玲读历史认为:朱祁镇自小缺乏父爱,导致他对宦官王振过于依赖,最终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土木堡悲剧。

至于说宣宗孙皇后把持朝政,我是不认可这个观点的,因为明朝祖训对后妃行事标准要求极高,而且张太后去世之时,朱祁镇已经长大了,古语言“儿大不由娘”,此时的朱祁镇正值年轻气盛,他自然也不允许母亲过多的干预政事。

后来,朱祁镇被俘以后,被瓦剌人作为人质要挟大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孙太后采用了于谦的建议立朱祁钰为帝,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可以说这是孙太后一生中最大的功绩。

综上所述,我认为孙太后并没有把持朝政,至于朱祁镇后来干的那些事,和他的童年成长过程中缺乏父爱有极大的关系,当然和王振的误导更是脱不了干系。

忆往昔蹉跎岁月

忆往昔蹉跎岁月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