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皇宫中的冰是怎么来的?

提到的作品

[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

[作品]诗经

(风雅颂三卷册,全彩插图)

骆玉明 解注

[作品]中国科学技术史

本书是一部论述中国自史前至近代数千年纺织生产和工艺技术发展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阐述古代的纺织生产情况;第二编阐述古代的纺织工艺技术,包括原料、纺、织、染、机具、纺织品种及一些需要专门讨论的...

刘美红

[作品]唐六典

《唐六典》是一部关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规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品位、待遇等,注中又叙述了官制的历史沿革。依照唐玄宗的意图,此书本应按《周官》分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

李林甫

[作品]续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网罗繁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成就就达到古代编年体史书的高峰,为千古不朽的名学名著,在我国古代史学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资治...

毕沅

[作品]吴越春秋

本书在渲染气氛,铺排声面等方面颇有精彩之笔,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丰富,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本书有元徐天祜的音注。此次校点,以元大德十年刊本为底本,参校明弘治十四年邝刊本和明万历十四年冯念祖刊...

东汉 赵晔

[作品]吴地记

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自公元前五一四年吴王阖闾建城,至今已届二千五百年。对于古城的兴衰演变,历代均有所记述,积有丰富的地方志乘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地区范围内传世的各种府志、孙志有一百八十余...

陆广微

[作品]文物

本刊为文物和考古专业学术性资料性刊物。反映国内文物考古的重大成果,刊载有关文物考古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介绍和研究我国的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主要栏目: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古代建筑、青铜集粹等。 主管...

最新跟帖
听海屋度假公寓

听海屋度假公寓

深挖洞广积冰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即开始用冰消暑,《周礼》中即有在容器“冰鉴”中保存冰块的记载。冰鉴是用木制或青铜制造的箱子,大口小底,底部有直径很小的排水口,可在冰融化后直接排出冷水,以供使用。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

春秋时,还有一位叫子冯的楚国士大夫,为了装病以避免被楚王封官,竟在炎炎夏日盖着被子躺在垫有大冰块的床上睡觉,堪称“开空调盖棉被”的古代先驱。

而在现代制冷技术发明前,要像子冯一样在夏天使用冰块,只能在寒冷季节采集自然冻结的水体,并予以保存,因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从周朝开始,采冰、储冰工作长期由宫廷包办。如周朝有专门负责管理冰的官职“凌人”,每年 12 月、1 月都要带领下属到江面、湖面上采冰,封存在阴凉处的冰窖里,配备树叶等隔热材料,以备夏季使用。

由于保存环境、方法的限制,这些窖冰的三分之二都会在使用前自行融化,因此储冰者需打好提前量,采集远远多于需求量的冰块,才能满足宫廷需求。

春秋时秦国的陵阴遗址规模(图片数据来源:韩伟、董明檀,陕西凤翔春秋秦国凌阴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8)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挖井藏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保存冰块用的“冰井”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曹操即于公元 210 年修建冰井台,高 8 丈、深 15 尺,里面建有许多小冰井,与铜雀台、金凤台并称为“邺城三台”。

唐宋以后,储冰工作进一步完善。如宋朝就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冰井务”,用来管理采冰、藏冰、颁冰(赏赐冰给官员)、刷洗冰室等一系列工作。他们还放弃了在深山穷谷采冰的老办法,直接在距离京都较近的金明池采冰。

宋朝南迁以后,还将以前集中在北方的采冰活动带到了南方,并采用在冰面上撒盐的方法,结冰时就会一层盐、一层冰。像北宋一样,南宋也把距离较近的西湖用作了主要的采冰地。

到明清时期,由于都城北京多湖且冬天寒冷,储冰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清代的储冰活动为例,北京皇城内部和皇城周边设有 23 处“官窖”,专门提供冰块给宫廷使用。在皇城外还建有许多“府窖”,专为贵族和各部官员服务。除北京城外,城外如热河、喀喇河屯等也都有藏冰的场所,主要供皇帝出巡或前往行宫、避暑山庄时使用。

残存的冰窖

在采冰、藏冰、用冰等方面,清代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流程。

如采冰由工部的都水清吏司负责,每年北京水道结冰前,要先放水“涮河”,去掉水中的杂草。约到冬至时开始采第一批冰,待水面再次结冻之后再采第二批。如此反复,每年冬天大概能采到五批冰。

采冰之前,匠人还要用冰镩在冰面上划出行列,以确保采出的冰块是方块形状,大小整齐,尺寸得当,无破损处。待冰块采集到岸边后,还需用黄布盖好,由工人用“御冰车”将其拉到冰窖中。

为保证冰的质量,防止冰块从窖口掉落到窖底时摔得不成样子,窖内会设置专门搬运冰块的冰板,待冰到了窖口,便将冰板一头支在窖口,一头支在窖底,形成一个斜面,让冰块滑下去,再由窖里的工作人员码放整齐。

用来“滑冰”的木板

在古代各时期,这些千辛万苦储存下来的冰块,又会以什么方式接触人体,帮助古人们扛过难熬的夏天?

怎样用冰降温

早期的冰十分珍贵,像子冯那样制作冰床来防暑降温的做法极为奢侈,难以长期负担,有些时候只能一冰两用。如根据《吴越春秋》,越王勾践出游时就很喜欢随同出行的“冰厨”,甚至在其中留宿,与冰厨中保存的新鲜食物同享冰镇之乐。

更多时候只能选择吹风消暑

在冰块特别难搞的时代,皇帝除了储存冰块自用,还会将其作为赏赐物分发给大臣,供其解暑。这种“颁冰”的做法始于周朝,一直延续到清代为止。

汉朝末年坐拥“冰井台”的储冰大户曹操,即常将冰块作为珍贵物品赏赐给下属。北齐大臣高睿率领山东兵建造长城时,由于酷热难耐,也曾蒙领导赏赐过冰块,但高睿本人表示拒绝,理由是不忍心他一个人喝凉水,而让手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将士喝温水。

▍汉代长乐宫凌室遗址(图片来源:刘振东、张建锋,汉长安城长乐宫发现藏冰建筑——凌宝遣址,中国文物报,2005)

可想而知,冰镇水果和饮料虽然勉强能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却远远不足以帮助特别怕热的人战胜酷暑。如北魏孝文帝的太子拓跋恂,身为顶级特权人物,就因身体肥胖、耐不住热,北魏迁都洛阳后无法适应,而发动叛乱企图返回北方老家,结果事败遇害于河阳,至死未能凉快下来。

到了唐朝,不但有个别豪富权贵开始了私人用冰,而且使用方式极为奢侈。除了出现以冰为原料的冷饮,像杨国忠这样的特权人物还能打造私人冰室,内有匠人雕出的冰山,来访客人甚至需要穿上棉袄才能入内停留,制冷效果不亚于开到 16°C的空调房。

宋朝宫廷用冰量就非常巨大,每年朝廷平均要消耗 38300 段冰,而实际采冰的规模还远大于此,因为采来的冰有 40%都会在储存期间自行融化。

可想而知,宋朝皇帝夏天用起冰来颇不节制,北宋徽宗、南宋孝宗都有冰水喝多了身体不适的记录。得到皇帝赐冰的大臣也远较前朝为多,除三品以上大臣外,宫内轮流值班的士兵和全年无休的史官都会被赏赐冰块。

除皇帝赏赐臣子外,高级官员也会赏赐冰块给低级官员,如欧阳修就曾赐给过梅尧臣冰块。此外,冰还作为礼物被馈赠给来访的外国使臣,供其消暑。

元朝的用冰范围也十分广泛,不但军队在其驻地储冰解暑,就连行军中的部队都能在驿站得到冰块。

到了明清时期,冰制品就更普及了。以储冰量最大的顺治年间为例,官方冰窖的年储量可达 208621 块冰,乘以单块冰的重量(约 100 公斤),总重可达 20000 多吨。即使在藏冰量最少的雍正年间,官方储量也有一年 9000 吨左右。

清代北京官方冰窖藏冰定额表,单位/块(数据来源: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清廷储备的冰块除皇室成员使用外,还对各级官员设置“冰票”,凭票供应。不过,能凭冰票领到的冰数量极少,根本不够使用,官员们往往还会到市面上去买冰。

清末北京各衙门每日应领冰块数目(数据来源:钦定工部则例)

除冰票之外,清朝还有“赐冰汤”的制度,在办公场所的台阶下面放上冰桶,里面盛有冰汤,供本单位的工作人员饮用。

冰的普及

不过,唐宋以前,冰块过于珍贵,不但不能平民化,而且在权贵手里也主要用来给水果和饮料降温,“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当然,唐朝的冰块数量仍极有限,价格也甚为昂贵,到了“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的地步。大臣在蒙皇帝赏赐冰块之时都会深感为荣,如白居易就曾记录:“……圣旨赐臣等冰者,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

冰块要真正走向民间,还要等到物质文明丰富的宋朝年间。

宋朝有能力采冰用冰的单位也越来越多元化,民间采冰、藏冰乃至出售各种冰制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东京梦华路中就记载了很多冷饮、冷食,如“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冰雪凉水荔枝膏”、“冰雪细料馉饳儿”等,都以冰为原料或辅料,如“冰雪甘草汤”就是用甘草、砂糖等原料熬成汤后加入冰屑而成。

南宋时期的冰制品更加丰富,有雪泡缩脾饮、荔枝膏水、苦水、富家散暑药冰水等。杨万里的荔枝歌有“市人如炊汗如雨 / 卖冰一声隔水来 / 行人未吃心眼开 / 甘霜甜雪如压蔗”的句子,对冰制食品的解暑功能予以歌颂。

至于市面上出售的冰,一部分出自是平民经营的“民窖”,这种冰窖一直到清末才出现。早期的民营冰窖还需要向王府交钱,以后者的名义营业,才能取得开窖权。

静小静

静小静

冬天最冷的时候将冰切割下来放入冰窖,夏天拿出来消暑降温

丢丢丢丢丢

丢丢丢丢丢

古代并无制冰设备,那古人夏天用来解暑的冰块从何而来呢?其实这些冰块都是在隆冬时节从自然环境中采集的,然后储存于冰库。

我国冰库的历史已有3000年。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的冰库就已颇具规模,当时称之为“凌阴”,管理冰库的人则称之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斩冰,三其凌。”这里的“三其凌”,即以预用冰数的3倍封藏。西周时期的冰库建造在地表下层,并用砖石、陶片之类砌封,或用火将四壁烧硬,故能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一句诗表现采冰情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十二月凿冰,正月搬进冰库储存。这两句诗用了互文修辞,真实的意思应该是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的正月,这两个月间忙于储存冰块。

1976年,考古人员在陕西秦国雍城故址发现一处凌阴,容冰量可达190m³。凌阴挖筑于一夯土台基中部,呈仰斗形。顶部东西长10米,南北宽11.4米。四壁呈斜坡状,底部东西长6.4米,南北宽7.35米,铺设砂质片岩一层。

隋唐时,人们又发明了深井贮冰法,使天然冰块的贮存期大大延长。当时人们利用打井的技术,往地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规制在八丈深以下,然后将冰块倒入井内,封好井口。夏季启用时,冰块如新。唐人史宏冰井赋云:“凿之冰井,厥用可观;井因厚地而深”。由于唐代的冰库多采用井藏法,所以唐人均称冰库为“冰井”。

明清时期的冰库则称之为“冰窖”。冰窖亦建筑在地下,四面用砖石垒成,有些冰窖还涂上了用泥、草、破棉絮或炉渣配成的保温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冰窖的保温能力。冰窖以京城最多,而以皇家冰窖最为宏大。

徐珂清稗类钞·官苑类记载:“都城内外,如地安门外、火神庙后、德胜门外西、阜城门外北、宣武门外西、崇文门外、朝阳门外南皆有冰窖。”此外,民间也建筑了许多小型冰窖,还出现了专门以贮冰和卖冰为业的冰户。

1977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铜冰鉴,鉴内的方壶可盛酒,壶外夹层中装冰,可谓中国最早的“冰箱”。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北京公务员享有“颁冰”的国家福利。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中“颁冰”一节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这等福利,略相当于现今的高温补贴。

采冰时,切割冰块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比如尺寸大小规定在三尺以上,若太小则易于融化。《唐六典》卷十九就明文规定藏冰法,“每岁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

另外,在何处采冰也有讲究。冰块最好是采集于深山溪谷之中,那里低温持久,冰质坚硬,正午时也不会融化,而且没有污染。《唐六典》卷十九载:“凡季冬藏冰……所管州于山谷凿而取之。”

冰库以北方建造者为多,据文献记载,古代藏冰最南到金陵(今南京)一线。到南宋时,北方的藏冰法才开始在南方逐渐推广,因地制宜建造冰库。

由于南方冰薄,难以久贮,所以当地人民巧运智思,创造了一些人工厚冰法。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五记载:“南方冰薄,难以久藏。用盐洒水上,一层盐,一层冰,结成一块,厚与北方等。次年开用,味略咸,可以解暑愈病。”当然,古代夏季能用冰块防暑降温、享用冰镇饮品的,只能是皇室贵胄、钟鸣鼎食之家,对广大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

pennyzhuoer

pennyzhuoer

古代并无制冰设备,那古人夏天用来消暑的冰块从何而来呢?这些冰块都是在隆冬时节从自然环境中采集的,然后储存于冰库。

我国冰库的历史已有3000年。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的冰库就已颇具规模,当时称之为“凌阴”,管理冰库的人则称之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斩冰,三其凌。”这里的“三其凌”,即以预用冰数的3倍封藏。西周时期的冰库建造在地表下层,并用砖石、陶片之类砌封,或用火将四壁烧硬,故能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一句诗表现采冰情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十二月凿冰,正月搬进冰库储存。这两句诗用了互文修辞,真实的意思应该是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的正月,这两个月间忙于储存冰块。

1976年,考古人员在陕西秦国雍城故址发现一处凌阴,容冰量可达190m³。凌阴挖筑于一夯土台基中部,呈仰斗形。顶部东西长10米,南北宽11.4米。四壁呈斜坡状,底部东西长6.4米,南北宽7.35米,铺设砂质片岩一层。

隋唐时,人们又发明了深井贮冰法,使天然冰块的贮存期大大延长。当时人们利用打井的技术,往地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规制在八丈深以下,然后将冰块倒入井内,封好井口。夏季启用时,冰块如新。唐人史宏冰井赋云:“凿之冰井,厥用可观;井因厚地而深”。由于唐代的冰库多采用井藏法,所以唐人均称冰库为“冰井”。

明清时期的冰库则称之为“冰窖”。冰窖亦建筑在地下,四面用砖石垒成,有些冰窖还涂上了用泥、草、破棉絮或炉渣配成的保温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冰窖的保温能力。冰窖以京城最多,而以皇家冰窖最为宏大。

徐珂清稗类钞·官苑类记载:“都城内外,如地安门外、火神庙后、德胜门外西、阜城门外北、宣武门外西、崇文门外、朝阳门外南皆有冰窖。”此外,民间也建筑了许多小型冰窖,还出现了专门以贮冰和卖冰为业的冰户。

1977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铜冰鉴,鉴内的方壶可盛酒,壶外夹层中装冰,可谓中国最早的“冰箱”。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北京公务员享有“颁冰”的国家福利。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中“颁冰”一节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这等福利,略相当于现今的高温补贴。

采冰时,切割冰块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比如尺寸大小规定在三尺以上,若太小则易于融化。《唐六典》卷十九就明文规定藏冰法,“每岁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

另外,在何处采冰也有讲究。冰块最好是采集于深山溪谷之中,那里低温持久,冰质坚硬,正午时也不会融化,而且没有污染。《唐六典》卷十九载:“凡季冬藏冰……所管州于山谷凿而取之。”

冰库以北方建造者为多,据文献记载,古代藏冰最南到金陵(今南京)一线。到南宋时,北方的藏冰法才开始在南方逐渐推广,因地制宜建造冰库。

由于南方冰薄,难以久贮,所以当地人民巧运智思,创造了一些人工厚冰法。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五记载:“南方冰薄,难以久藏。用盐洒水上,一层盐,一层冰,结成一块,厚与北方等。次年开用,味略咸,可以解暑愈病。”当然,古代夏季能用冰块防暑降温、享用冰镇饮品的,只能是皇室贵胄、钟鸣鼎食之家,对广大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

你值得被爱。

你值得被爱。

冬天的时候从冰川或者高海拔的冰山上凿成巨大的冰块,运送到较深的地窖之中,由于地窖比较阴冷,地窖保冷的效果好,冰块融化的速度很慢,而皇宫的地窖足够大,冰块非常多,把冰块叠在一起,外围的冰块先吸收热量,慢慢融化,但内围的冰块依然可以保持到夏天。当然,如果把冰块储存到地面,很快就融化了。

LEHE

LEHE

空调冰箱已是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品,那么古人如何在夏日消暑呢?当然是离不开冰了,正如问题中所问,那么古人夏天的冰来自哪里呢?

在我们想象中,夏天好像是没有冰的,除非我们能在冰箱里见到冰,其实古人夏天所用的冰来自于冬天的河流或者湖泊中,在天寒地冻的三九天里,古人在河面上把冰切成一块一块的,厚度通常都在30公分左右,有的甚至厚达一米,然后把冰块运到事先挖好的地窖里,地窖通常都建在河边或者湖边,特别大的冰块儿会放到圆木头上滚动着推到里面,小块儿会用马车拉到里面,如果地窖较远的话,就会用马车去拉冰放里面了。

这地窖事先会做好隔热措施,通常是先在地窖里铺上一层锯末之类的东西,把冰块儿一块一块的放到地窖中,放一层冰块儿,会撒上薄薄一层锯末,就这样直到把冰窖放满,然后把冰窖盖严,这样这些冰块就可以放到来年的五六月份,然后拿出去用就行了。

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冰无法放到来年的五六月份,半年时间怎么都会化掉,实际情况是这些冰的确会化掉一点点,但是化掉的数量极其有限,在打开冰窖拿出来用的时候,这些冰还都是完整的一块一块的,还可以成块儿的拿出来去用或者卖掉。可能有的人会不信,其实我们只要看一看山上下的雪就知道了,如果一座山上下了一场大雪,那么在山的背面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白雪常常几个月都不会化掉,一般的在山的背面,直到3月份还会有雪,而在冰窖中密封储存的冰,放置半年时间当然也是可行的啦。

古代的宫廷用冰也是这种方法,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些事情,用处相当多,古人会用它冰镇食品和饮料,这就相当于冰箱的作用了,也会把冰架起来让人扇扇子在屋里吹风,这和现代的空调差不多了,所以也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哦,据说在唐宋时期,人们甚至发现了把硝石放到水里会使水结冰的现象,这样古人甚至都可以造冰了。

在古代,卖冰其实是一项产业,北方的城市几乎都有这样的产业,但南方就相对少得多,因为南方很难结成厚冰,而且运输的话也很不容易,但是在北方的城市中储冰卖冰是很常见的,而且一般的富贵人家还都有自己专门的冰窖,而有些经验丰富的储冰从业者,甚至可以把冰保存到常年不化。

怒火青春

怒火青春

不可与夏虫语冰。为什么不能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呢?因为夏天的虫子是见不到冰的。

在冰箱进入中国前,夏天除了冰雹,纵使中国幅员辽阔,还是难以见到冰。

但是这是一般现象,对于皇家贵族或者有钱人来说,夏天见冰、食冰并不稀奇。

古代采冰、储冰最早见于《诗经》“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其意思是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可见在周朝人就知道了采冰、储冰。


采冰

1.何时采冰。我们知道,水在0摄氏度就可以结冰,所以采冰首先得结冰。有句俗话加做“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这九天,中国南北普遍气温下降,北方基本在0度以下,所以很多河流湖泊都已经结冰,这时候就是采冰的好时节。

2.何人采冰。周朝开始就设立了专门的采冰机构和官职,机构名叫“冰正”(和现在的冰镇何其相似啊),官职名叫“凌人”。后面的朝代也都设有专门的采冰机构,比如清朝的内务府。

3.如何采冰。古人用特制的工具,将冰切割成长方体,下图能更好地说明。

储冰

储冰就是要保证冰到了夏天也不会融化,所以要制造一个0摄氏度的环境,通常称之为冰窖。冰窖多半建在干燥且没有的地方,造型和现在的地下室差不多,只是更深。

其实,中国在唐朝时期就可以人工制冰了,其原理是利用硝石溶于水时吸收热量这个原理。

ボまSky┕

ボまSky┕

古代达官贵人家都是有冰窖的,看过鹿鼎记的都知道,韦小宝就给九难师太做过冰镇的饮品。

在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共有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冰窖为主体的有两处,一是雪池冰窖,一是恭俭冰窖。雪池冰窖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康熙年间。《藤阴杂记》记载:“雪池,康熙中赐蔡升元,内府司员,冰雪施工,如期告竣,令同知陈元龙送归新第。”见蔡纪恩诗。康熙万寿盛典:又前过石桥,进雪池红门夹道,灯廊数百,半道左右鼓亭各一。雪池冰窖是皇家禁地西苑冰窖,位于北海东门与景山西门之间的陟山门街路北。雪池冰窖当初共有6座冰窖,现存之冰窖,乃康熙年间重修的。雪池,典出“雪窖冰天”,是冰窖的雅称,为地下建筑,地面上只露出1米来高的四壁,无窗,窖顶是人字形的起脊双坡,覆盖琉璃筒瓦,内部为拱形,很像一个地下城门洞子,冰窖的墙体和拱券全部用砖砌筑而成,白灰勾缝,非常坚固。内部空间长25米,宽10米,高10米,窖门有1米多厚,密封隔热性能非常好;大约能盛2500立方米冰,6座冰窖大约能盛15000立方米冰。

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载: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謻门运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引文中的“謻门”,今存;当年是专门为向雪池冰窖运冰的门,平时常闭而不开。

恭俭冰窖的建筑年代和规制,大约与雪池冰窖的建筑年代和规制是基本相同的。恭俭冰窖,因位于恭俭胡同而得名。恭俭胡同原名为内官监胡同,明代是内官监衙门所在地。内官监衙门的职能是什么呢?芜史云:“内官监所管十作,曰木作、石作、瓦作、塔材作、土作、东作、西作、油漆作、婚礼作、火药作,并米粮库、营造库、皇坛库、里冰窖、金海等。”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廷在京城共分四处设冰窖十八座,由工部都水司掌管,统称官窖,特供宫廷或官府用冰,恭俭冰窖即其中一处。恭俭胡同之得名,始于民国年间,当时已无皇室宫廷存在。照理说,恭俭冰窖之名似不甚确切,是否应当叫内官监冰窖更为贴切一些?理由是,该冰窖隶属于内官监,位于内官监胡同。

泡芙洛娅

泡芙洛娅

感谢邀请,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我们的今天,如果当我们夏天炎热的时候,我们有空调,也有冰箱,空调可以让我们所处的空间保持一个温度较低的状态,而冰箱类的,冷藏物品则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快速降温下来。但是在古代没有冰箱空调的状态下,古人又是如何在夏天享受凉爽的呢?


冰窖储藏

古代没有冰箱,那么哪里的气温会比正常的陆地气温要低呢?没错,就是地底下,所以古代藏冰一般就在地底下储藏。古代一般都达官贵人,皇家子弟都会修建冰窖,在冬天时储存冰块,留待夏天降温之用。不过冰块储藏的成本很高,一般就与平民百姓无关了。

冰鉴运输

这种存冰方式其实原理和冰窖是一样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宫廷里面盛放冬季在下雪的天气中采集和保存下来的冰的。 古代宫廷和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在炎热的夏季能够用到冰,在冬季的时候就将干净的冰雪人工采集起来,深埋在地下等到要用的时候再取出来,放置在冰鉴里面运送和使用,所以冰鉴不是用来长期储藏冰的,而是一种在冰的使用过程中来放置冰的一种器具。

当然了,其实除了物理藏冰以外,古人也会运用一些硝冰等方法制冰。

相片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francecat

francecat

古代王公贵族夏天使用的冰,都是冬天的时候,开采河里的冰块,放在低温的地窖中,一直保存到到夏天,再取出来用。


汉代淮南万毕术等文献,记载过一种夏造冰的方法——将沸水装入大瓮,密封起来,沉入井中,但是,这种方法没有人能重复还原,物理原理也是众所纷纭。

详见注【1、2、3】


还有一种所谓的「唐代硝石制冰」,我没有看到任何文献有记载,在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也没有记载,应该是一种讹传和自媒体瞎编。


古代的「硝石」也即「碳酸钾」,有网友用碳酸钾做实验,无法还原。或者说必须采用复杂的「多级制冰」的方法,成本非常之高。

【见注4】


所以,只有古代的「地窖藏冰法」,文献、考古上记载非常一致,物理原理很简单,也非常容易实现。


这种「地窖藏冰法」非常古老,先秦经传文献中就有记载。


先秦的冰窖叫做「凌阴」,《诗经》中记载当时的古人「凿冰入凌阴」:


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从礼经文献的记载来看,当时藏冰机构是王室和国家的「标准配置」,主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藏冰要「三其凌」,要考虑融化消耗,在冬天要藏3倍的冰,夏天就得到一份冰:


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郑玄注:掌冰政,主藏冰之政也。”


这与考古发现也是不谋而合的,比如陕西凤翔发现的春秋时代秦国雍城的「凌阴」遗址,该凌阴体积约190立方米,按照「三其凌」损耗,夏天可以有65立方米的冰:

引自:注5



周礼·凌人记载当时祭祀、宴请等场合,都需要用到「鉴」来冰镇食物和饮料:

周礼·天官·凌人:「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郑玄注:”郑玄注:鉴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


这种先秦的「电冰箱」出土很多,也就是青铜鉴,最知名的莫过于【曾侯乙铜冰鉴】:



曾侯乙铜冰鉴有两层,夏天将冰块放置外层,中间的青铜缶放入需要冰镇的酒水、果品等:



这之后的历史文献一般叫做「凌室」「冰井」等,「凌室藏冰」的记载非常多,如:

汉书·惠帝纪:秋七月乙亥, 未央宫 凌室灾。” 颜师古 注:凌室,藏冰之室也。”三辅黄图·右长乐宫:凌室,在 未央宫,藏冰之所也。魏志: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宋书·礼志二: 孝武帝 大明 六年五月,诏立凌室藏冰。


其实,先秦王室和政府是非常注重「藏冰」之事的,由于冰的难得和珍贵,王室用冰有非常繁琐的祭祀仪式。礼经规定王室到三月就要「颁冰」,也即将冰块赏赐给王公大臣。


唐代的藏冰、颁冰就是依据经传文献记载执行。唐人的文学作品中有「颁冰」的记载,当然都是「高等赵家人」才能获得「赐冰」:

引自:注6


从这些记载「颁冰」的唐诗来看,当时「冰」还是稀罕之物,别说穷困潦倒的杜甫,连刘禹锡这样当过御史的官员,只有羡慕的份。


韦应物官阶最高是正三品——苏州刺史,看到皇帝赐冰给陈王,还做了一首冰赋当舔狗。


宋代承续周秦汉唐的藏冰制度,但是,宋代商业比较发达,出现了最早的「市民社会」,官方的冰窖藏冰有多余的会售卖到民间。


如《续资治通鉴》记载,王安石主政的庆历新政时期,皇家将多余藏冰售卖到民间:




民间也有人以藏冰、售冰为谋生手段,如《吴地记》记载:吴地沿海渔民藏冰用于鱼的保鲜:



藏冰在夏天被商人制作成丰富多样的冷饮。如宋人的史料笔记梦梁录和《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杭州、开封售卖的各种冷饮。


如:砂糖绿豆、冰雪冷元子、雪泡梅花酒、冰雪甘草糖等等几十种冰镇饮料和食物。




以上材料引自:注7


明清时代叫做「冰窖」,有官窖和民窖之分,有些冰窖到今天还有残存。

如北京的皇家冰窖——北海陟山门「雪池冰窖」和景山的「恭俭冰窖」,这两座冰窖从明代以来就是皇家冰窖,见下图:


图引自:注8


所以,从先秦到明清一直都是这种冬天藏冰入地窖,保存到夏天取用。

-----------------------

参考文献

洪震寰. (1983). 淮南万毕术及其物理知识. 中国科技史杂志(3), 31-35.

李志超(1995).天人古义·中国科学史论纲,河南教育出版社,页 322— 324.

赵虹君. (1993). 淮南万毕术反映的物理学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雷志华. (2007). 淮南万毕术之“夏造冰”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湘潭大学).

谢力华,硝石制冰可能性的理论计算与试验,见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202ead1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4.html

韩伟, & 董明檀. (1978). 陕西凤翔春秋秦国凌阴遗址发掘简报. 文物(3), 43-47.

朱利民, & 张抒. (2006). 凌阴考辨. 唐都學刊, 22(6), 116-120.

刘向培, & LIUXiang-pei. (2014). 宋代冰政述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35(9), 21-26.

李佳. (2010). 清代北京冰窖藏冰技术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陕西师范大学).

米兔

米兔

两个方式。第一,冬天的冰留到夏天

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很难完全做饭平等这两个字。但是这世界至少有一件事是平等的,那就是人人都会怕热。但是古代的皇帝自有办法,那就是在冬天把冰按照一定规格切下来放到冰窖,到来年夏天,冰只会融化一小部分,剩下的就归皇帝使用了。

第二,硝石制冰法

唐朝的方士在炼丹的同时发明了炸药,同时发现了硝石溶于水会吸收热量结冰,于是宋朝之后,普通市民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得到冰块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的,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荷兰猪(宜昌)

荷兰猪(宜昌)

在古代没有电,更没有制冷设备制冰,最常规的办法就是在冬天将大块的冰块切割进行储存,到夏天再拿出来使用,古人非常聪明,找到了储存冰块的方法——修建冰窖(或冰井)。

冰窖的如何建设和冰块如何存放?

古人在自然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在背阴少风的地方建设冰窖(或者冰井),可以使冰块融化很少。具体做法是:向地下挖约4-6米深(条件好的可以挖的更深一些),做一个地下储藏室,做好保温,可以保持冰块维持不融化(0摄氏度),或者融化的很慢,在冬天的时候采集冰块储藏起来,放到冰窖中。在诗经.豳风.七月就有记载采冰块的诗句: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只日纳入凌阴”

这里讲的是冬天截取冰块,要选择干净无杂物的冰块,并将冰块放置到冰窖中的意思,“凌阴”就是冰窖了。在当时不但皇家有冰窖,很多贵族也有冰窖,后来衍生了售卖储藏冰的行业。(现代冰窖图)

古代宫廷怎么管理储藏的冰块?

宫廷中储藏冰设置管理人员最早的记载应该在西周时期了。根据《事物纪原》的记载:

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

在西周时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开凿冰块,并储存起来了。曹魏时期,曹操曾经建设铜雀台,同时也建设了冰井台,这是专门储藏冰的地方。宋朝时期也有专门的官职负责管理宫廷藏冰的事务。

建隆三年(962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

赵匡胤建宋初年,设置了冰井务,负责宫廷的藏冰工作,隶属于皇城司管辖。

清朝有着得天独厚的藏冰优势,他们起家于东北,哪里有些地方常年冰雪不融化,非常便于取冰块和储藏冰块。清朝除了宫廷藏冰,官府(官员用)和商家也都储藏冰,而且储藏冰的规模很大,根据大清会要记载:

紫禁城5口窖,藏冰规模最多25000块;景山西门6口窖,藏冰规模54000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规模26700块。

清朝皇室夏天用冰的数量堪称历代王朝之最了。

中国的硝石制冰。

古代道士经常炼丹,误打误撞发明了火药,同时发现了一些矿产的其他作用。硝石本来是制作火药的必备,但道士们发现硝石放到水中可以降温,足够的量可以让水结冰。其实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溶于水后会吸收大量的热,足够多可以使水结成冰。大概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就有硝石制冰的事情了。(硝石图片)

如何利用硝石制冰呐?一般是先用一个大一点的容器,里面放置一定量的水,然后再用一个密封的小容器放置一定量的水,不能放满,然后往大容器里面批量放入硝石,直到小容器的水结成冰,就停止放硝石了,这样就获得了干净的冰块。经常操作后硝石的量是可以控制的。

不过用硝石制冰需求的硝石量比较大,成本也比较高,也只有封建上层贵族能长时间消费,普通人也就是尝尝鲜而已了,在古代是高档奢侈品。(冰鉴功能图)

中国古代的“空调”和“冰箱”。

根据周礼.天官.凌人记载:

“祭祀供冰鉴。”

周朝祭祀的时候,冰鉴是必备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出行时随时带着“冰箱”,《吴越春秋》中这样记载:

“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

这里的“冰厨”和冰鉴是同一种物品,主要的用途就是放置冰块,在里面储藏食品,保持食品的新鲜,同时也可以在炎热的夏天用冰鉴放到屋子里来降温,起到了空凋的作用,古代人的智慧有时让你意想不到的。

梦蝶

梦蝶

我们现代人在炎热的夏天里,热的实在受不了了,想喝点冷饮往冰箱、冰柜、里一放,想吹点冷风把空调开开就OK了。

可是在古代,没有现代这些冰冻、冷库、之内神器,皇宫里用的冰是从那里来的?

在古代皇宫里用的冰,是放在冰窖里的冰,在古代人们发现夏天从深井里打上来的水冰凉冰凉的,通过这个原理,工匠们别出心裁的在几十米深的地下,建成冰窑,在寒冷的冬天,把河面上的冰尽量的凿成四四方方大块头,把冰块运到事先挖好的冰窖里,码得整整齐齐存起来以备夏天用。

这个方法,一,是靠地温自身冬热夏凉保存冰块。

二,是靠冰块散发出来的寒气保存冰块。

三,是靠密封隔热阻断热空气流通保存冰块。

说了这么多,我想细心的观众看过天龙八部的人都记得,天龙八部里天山童老、和她的师妹,虚竹,梦姑的故事就发生在西夏冰窑里。

leizhang

leizhang

最近天气热,人都只想住到冰箱里。

还好,今人虽然不必住到冰箱里,但有空调续命。

古人怎么办?光靠摇蒲扇?

有时候看电视剧,大殿上端坐一帝王,后面站几个美女,一人拿把大扇子,这是不是给皇帝佬儿扇风用的哦。

哈哈,说笑了。那些王公贵族除了有人工给他们扇扇子,还可以用冰来降暑。

譬如《红楼梦》里,还说贾宝玉禀性脆弱,用不得冰。可见得,这些公侯之家都有冰可用。

那皇宫里,肯定也用上冰了。

冰怎么来?

一是冬备夏用。

帝王的生活,事无巨细,都有人操心。冬天的时候,就会有人替他们想夏天的事。想着这些冰块可以贮存到夏天来用。于是,那些管后勤的人儿,就把冬天的冰块贮在地窖里,等到夏天了,就拿出来用。

二是人工制造。

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 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如此说来,咱不用担心古代皇宫里的人如何过夏天了。还好咱们现在平民也不难过夏天啰。

S柔柔

S柔柔

古代夏天皇宫中的冰是怎么来的?

古代皇上在夏天的时候,并不单单是靠冰来降温的。

乾隆年间,在夏天,他特别喜欢在避暑山庄度过,乾隆一年有1/4的时间是在避暑山庄度过的。

避暑山庄肯定是凉快,有山有水有树有草,平均气温比普通的地方低七八度是不成问题。在到处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的避暑山庄,乾隆夏天过得也非常舒坦,估计就是乐不思蜀的感觉。



而在古代由于没有电,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就只能熬着,热就出汗呗。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老百姓夏天要去地里干活的时候,头上还围着围巾,身上穿的很严实,你说他不热吗?肯定是热。可是问了问这样做的亲戚,他说,习惯了也不热了,因为地里有很多蚊子不穿这么多也不行。用亲戚的话来说,就是你站在树荫下也热,在地里干活也热。

现在,到了三伏天,晚上不开着空调睡,是直接睡不着。那么对古代的皇宫里的王公贵族来说,他们夏天主要是怎么过的呢?



他们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有人在后面扇扇子。我们可以看到,比如慈禧的身后站着好几个丫鬟,一人拿着一个大扇子给慈禧扇扇子。

另一个最重要的的方式就是靠冰来降温。冰在融化的时候,要吸收热量,那么周围的温度是降下来了。这些冰从哪里来呢?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冬天取冰,然后挖巨大的地窖,地窖里温度很低,把冰储存在地窖里留着准备来年夏天用。

然后根据个人的身份的不同分配冰的数量,身份最尊贵的,身份高的,分到的冰的数量就多,身份低的,分得的少或者是直接分不到。



其实,古人已经掌握了很多的技术,可以自己制冰,原理也非常简单,就是靠物质和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吸收热量,导致水温降低乃至结冰这个原理。

比如在化学上,氯化氨和氢化钡反应,这就是一个吸热反应,二者发生反应以后,外面是冰凉的,如果弄上一点水,外边很快就会结冰。可以这样来操作,把二者放在一个塑料袋里,把二者进行混合,然后外边就特别的凉。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反应,也非常的简单,反应物好取,又廉价,还能达到降温的效果。

古代夏天皇宫只有非常尊贵的人,估计是冰是怎么用都行。但是对一般人来说,也不会享受到这种待遇。

想想作为一个现代人,真的非常幸福,要风扇有风扇,要空调有空调,小时候只有蒲扇,记忆最深的是,半夜里热醒了,原来奶奶的蒲扇也放下了,她睡着了。

其实,在夏天还是自然风最凉快,心静自然凉。如果是去一个空气比较新鲜的山间,听着淙淙的流水,坐在树荫下,真是畅快无比。

其实,我们想一下,既然冰的制冷效果这么好,现代人为什么不用冰来制冷呢?估计在存放的时候不容易,而且就是在没电的时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哪家用冰在夏天来取制冷。

所以说,夏天用冰制冷这个方法,可操作性并不是多么强。

乐风

乐风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