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要先写真隐士和贾雨村?不直接写宁荣二府,用意何在?

爱笑的花脚猫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了前面铺垫,后面才好写

堂吉蝌蚪
这叫“曲笔”之法。犹如电影中的长镜头,由远及近,由让旁观的第三者牵引出来,增加了悬念感、真切感,和立体感。曹雪芹能书(书法)擅画(时常画书画换银子糊口),所以《红楼梦》的立体感、镜头感极强,一人、一物、一室,都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按现在的说法叫穿越感,感觉既亲切又陌生。一个个的人物活龙活现,仿佛就在眼前,让你产生一种想伸出手来,拉一把的感觉,或者拉一拉宝钗的手,或者拉拉黛玉的手,或者拍一拍宝玉的肩膀,和王熙凤说说话,与探春一起写一写书法,与惜春一起画一画大观园,与史湘云碰一杯酒、对一句诗,然后看她酣睡花丛,还可以与宝钗一起扑一扑蝴蝶????,像宝玉那样摸一摸宝钗雪白的手脖子把她比作杨贵妃。当然,也可以到怡红院给宝玉过个生日,一起醉醉酒,中秋月下菊黄蟹肥,咏和个螃蟹诗,到潇湘馆看看黛玉发春困,还可以给她拭拭泪……等等。

一场游戏
《红楼梦》的主角看似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其实作者不过是把当时的封建社会现象导致的悲剧,通过这两个人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让观众们首先看到,至于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和制度的真实剖析,还有厌恶反抗,只能略有保留的体现在贾雨村和甄士隐两个人身上,毕竟他对抗那些势力还是人单力薄,必须隐晦起来。
曹雨芹给这两个人物的姓也是别有一番用意,谐音假和真,真亦假来假亦真,真真假假两个面的故事,其实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kimica
我是大野泽的风,致力于原创问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红楼梦》一开头写甄士隐和贾雨村,有何真意?其实作者就是埋下一个伏线,千里伏笔,从两个小人物入手,写贾府以及四大家族的关系,这样的伏笔颇有意思,比如两个人的名字。甄士隐和贾雨村。所谓“真事隐”和“假雨村”,即真事隐去,假雨村言,也就是说这一部《红楼梦》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您读一读就行了,不要认真,并不是真实的,都是把一些事情借着贾雨村之口说出来罢了。这是作者的一种高级的写作方法。我们知道,甄士隐一开始便遭遇爱女丢失,家族蒙难,受岳父欺负,所以看到一僧一道之后便了悟出家。联系《红楼梦》一头一尾,我们知道甄士隐的当下就是宝玉的未来,这里写的很高级很隐晦,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的端倪。而贾雨村并不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但是他因种种机遇和贾府攀上关系,从他的发迹来看,他依靠了甄士隐,但是最终归却恩将仇报,在英莲这个事儿上,他选择巴结上级,而不去报答恩人。而贾府也帮扶了他,其实也隐喻着最终他也会背叛贾府,贾府最终败落,贾雨村势必要踩上一脚,表示与贾府断绝关系,以获得更高的职位。这里也说明《红楼梦》要说明的一个问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过,这样的人情,是作者不乐意为的,通过宝玉之口体现出对这层关系的反感。所以贾雨村作用如何,其实是为了衬托最终贾府的败落罢了。我是大野泽的风,更多有趣有料的问答,请关注我哟。

蓝光 blue light
为什么不直接写宁荣二府,而是写甄士隐和贾雨村呢?我认为是以下原因:
假设你现在要写一本家族小说。你是不是要写一下家族的基本结构?是的。那么如何写这基本结构呢?他不是一个故事,不是一幅画面,而是一个关系谱系图。
作者不能突然跳出来说,在讲故事之前,我们来看一看贾家的人口普查数据……太出戏了对吧。曹雪芹选择让书中人物来说。那么让谁说呢?对谁说呢?主要人物如贾母宝玉之类,显然不合适。
除了谈恋爱的时候,一般人也不会随便跟人家说自己家的谱系图。只能是让一个了解情况又并非主要人物的配角来说。对谁说更简单了,一定是一个不了解情况的人,配角。贾雨村先生最合适了。
至于前面的甄士隐先生家兴衰的事情,是一个前戏,甄家由胜而衰,恰是贾府由盛而衰的缩影与预言。全书一开始就是甄家凄凄惨惨妻离子散的故事,你觉得贾家的结局会好吗?
曹雪芹很善于玩这一手。先在前面放一个缩影,谶语,后面结局揭晓的时候,读者恍然大悟,若有所思。这像是诗经里的兴。还有,曹雪芹在文中写,造园林,一是要胸中有沟壑,二是要在门口放一块影壁,将景色都挡住,曲曲折折得走,才有情致。他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一开始就元妃省亲黛玉见宝玉,太突然,一定要曲曲折折,从芥豆之微的配角写起才好。这些配角可不简单。贾雨村,刘姥姥都是重要线索人物,由始至终没有丢。
就说这么多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鱼儿小J
《红楼梦》历史经典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8月北京第一版 共1075000字(含高鹗后续的40回);甲戌脂本《石头记》总字数731017个字; 戚本《石头记》约61万。如此巨著涉及人物近千人,关系逻辑合理,单靠虚构,无法想象,其中纪实一定是主体,为避文字狱,隐去了真氏,包上了虚构伪装。
其中贾雨村,虽然不是主角,却是最关键的人物,而甄士隐是贾雨村走向识途的关键第一恩人,贾雨村第二恩人是林如海,第三恩人是贾政,此三个都是读书人,都没看出贾雨村的人品和当时的社会现状,因而都以悲剧结束,尤其是贾政,举荐了贾雨村,最终反被贾雨村落井下石,更加说明贾政的目光短浅、目不识人,贾家的落败已是必然。

For丨丶Tomorrow
第一回的故事,穿索在真实与神话之间。带甄士隐女儿出去看花灯,弄丢英莲逃跑的仆人叫霍启(祸起)。
癞头和尚和跛脚道人,说英莲有命无运的意思,是说她出身不错,在一个富有乡绅之家。可是运一直不好,一直到最后遇到薛潘。她一生悲惨命运,早在开篇第一首诗中,皆直接道出。
四句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云灭时。
英莲此生注定走不出这样宿命,即便一开始就知道结局,道出: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云灭时。依然听不懂。
紧接着,贾雨村出现。贾雨村的名字叫贾化(假话),就是假的语言说人间的故事。他是一个落泊书生,遇到甄士隐。甄士隐因为惜才之心资助他。故事转折到娇杏(侥幸)。
甄和贾两个对比的人,贾雨村努力向上爬,甄士隐个性非常淡泊,从一个有钱的家族到没落。
真和假,都是说起落的关系。贾雨村是现实儒家的人,知道如何去钻营成功。而甄士隐则是活在道佛的人。
贾雨村拿到甄士隐资助的五十两银子之后,连夜离开进京赶考。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节。英莲走失,家里失火,回到乡下,又遇到旱灾,投奔岳父封肃。谐音“风俗”,就是世俗势利之人。

cd_gao
谢谢邀请!《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我面前就是高不可攀的一座喜马拉雅,穷其目难望全貌。那第一章就是那珠穆拉玛峰不登其上就看不清她的真容。如果把她整部著作比作一个大葫芦,那第一章就是葫芦尾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根生命结,要给这个结起个名字的话就是甄士隐和贾雨村。
甄士隐和贾雨村写的看似是两人的故事,从他两人的身上都可以折射出作者的家庭及自己命运的影子,在我看来这两个人只是一体两面的一个"风月宝鉴″而已(个人观点)。试想没有这个生命结何来这个大葫芦?只有通过这个结我们才好去推测这个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
那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而费尽心机这样写呢?当然于他的处境及悲惨的身世不无关系。
曹雪芹出身清代康熙年间。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祖父曹寅曾是康熙帝的御前待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可想,少年的曹雪芹也曾是锦衣纨绔风流倜傥的公子哥一个。可惜的是曹家因宫廷为争皇位发生内斗而站错队伍,雍正初年遭到抄家查办。经此一难而败落。对家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看在眼里,深烙心头,从此逐渐产生了朴素而不自觉的反"潮流”判逆意识。
在他的后半生又相继遭到丧妻失子之痛。就在这"满径蓬蒿""举家食粥常赊"的境遇下他没有沉沦,更加痛恨时政的黑暗,苍天的不公。一腔怨气与怒火他需要发泄以警世人。
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笔去写,去呐喊…
但是,政敌当道,文字狱盛行,稍有不慎就会有牢狱之灾,怎么办?为了让自己的著作流传于世也只好把真事隐去(甄士隐),借假语村言(贾雨村)去发泄自己的满腔恕气与怒火,吵笑讽刺封建制度的吃人本性。
可真是: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evayoung
这个问题是我第一次看电视剧《红楼梦》想要问的问题,觉得第一回甑士隐和贾母村好像没有任何的关系,后来看了《红楼梦》原著后才看懂这里的意图。
用甑士隐和贾雨村间接引出宁荣二府甑士隐本来是一个乡绅,家境比较充裕,只因为自己的女儿英莲被拐子拐了,后来又遭遇大火,烧干了整个家,变卖自己的家产投靠岳父家里,最后出家,这是甑士隐的整个过程,我们要知道甑士隐的女儿和宁宋二府是有关系。
甑士隐的女儿叫做英莲,被人拐卖后被一个叫薛蟠强夺,并且收在底下当妾,而薛蟠是薛家的,他的妈妈薛姨妈正是贾府王夫人的姐妹,所以是由香菱点出薛蟠,在由薛蟠点出宁荣二度。
而相对于贾雨村来说,他做官被贬之后依靠的是贾府的势力恢复官职,而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由林如海写推荐信给贾政,要贾政帮助贾雨村,而林如海又是贾敏的丈夫,而贾您又是贾母的女儿,这也是间接引出宁荣二府。
对于贾雨村来说,他本来是一个穷秀才,是在甑士隐的帮助下做官的,他的性格是一心都想往上面爬,不但的追逐功名利禄,他是典型的从无到有。
而甑士隐不同,他的家境本就富裕,追求自我,但是就因为一个转折点,他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个转折点就是女儿英莲被拐子拐走了,接下来一连串的坏事都发生在他身上,房子被烧,农田干旱,最后出家了,他是典型的从有到无的过程。
似乎宁荣二府也是这样的,也是从有到无的,在开始的创业的那几代,是非常艰辛的,比如宁国公荣国府,贾代化,贾代善以及贾母,他们用自己的血打下的江山,但是一直到后面的子孙越来越不像话,只知道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最后导致家境的败落。
但是甑士隐的甑家和贾家似乎不同,一贾家比甑家要大得多,二是甑家的败落纯属于天命,没有自家的人为,而贾家却不是,是因为人为,由于很多子孙的不思进取才导致今天的结果。但是两者的相同点说的是荣辱兴衰都在一瞬间。

洛洛智久
开篇就告诉你,真事已经全部隐去,故而领入红楼的是甄士隐。既无真事,所剩的全是假语村言。是故又出了贾雨村,走入红楼的也是贾雨村。
作者以此告知读者,红楼梦所写的全部都是梦幻泡影,没有一件真事。真正的东西全在读者心里,它只是一面镜子,名为风月宝鉴。所以每个人看到的红楼都不同!
君子之看红楼,可见到家国仇恨,白骨累累!纨绔之看红楼,可见到淫词艳句,富贵风流。小人之看红楼,可见到利益权谋,奇巧营私!权奸之看红楼,可见到进退厉害,为官之道。学者之看红楼,可见到家族兴亡,风花雪月!平民之看红楼,可见到人生苦短,富贵难长!
红楼,是一部百科全书,却没有既定答案。
红楼,是一部历史,可使我们知晓兴衰。
红楼,是一位哲人,可以教化每一个人明了得失!
红楼,是一场梦,梦中人生如此,梦醒万事成空!

pdslinguangya
《红楼梦》全书得已到访太虚幻境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梦中的甄士隐,一个是梦中的贾宝玉,可见这两人冥冥之间有某些联系。对照太虚幻境中的对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知甄士隐就是贾宝玉,而贾宝玉就是作者自己。书中写贾府由盛到衰的命运,实则写的是曹家的变故过程。
甄老爷,名费,字士隐。“真废”,又何尝不是作者对自己命运的调侃和哀叹?所以是曹雪芹在第一回自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 从行文上来说:以小见大开篇不出荣国大族,而先写乡宦小家。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笔法。
甄士隐在短短的时间内从乡绅富户,到家破女失,到最后悟道出家的命运,就是贾宝玉的先导版写照,预示了贾宝玉和他家族的真实命运。
贾语村从落魄穷儒,到金科高中,到两入仕途,看似官运亨通,却都是迷人眼的浮华假象,终是水月镜花。
三、从布局上来说,是全书的线索和引子士隐于梦中听说了众人来历,点出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人的“木石前盟”。梦醒写身为富家小姐的英莲被父亲疼爱,而后甄士隐与穷书生贾雨村结交甚厚。并慷慨解囊相助,送雨村付京赶考。
此后甄士隐连遭不幸:女儿丢失、家遭火灾、天灾人祸、寄人篱下、贫困潦倒。如此坎坷的经历,使甄士隐彻底醒悟了。他听了疯跛道人念的“好了歌”,则心领神会,并立即解注,随之飘然归隐。这“好了歌”,特别是“好了歌注”,概括了贾府的家族悲剧,暗示了小说主要人物的不幸命运,解释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甄家遭火灾,对照刘姥姥讲马房失火的故事;甄家因遇天灾人祸而在田庄难以安身,对照了贾府因遇水旱灾害而地租难收,收不抵支;甄士隐寄人篱下,对照了林黛玉母逝进贾府;甄士隐归隐出世,对照了贾宝玉最后的出家当和尚;甄家小女英莲丢失,便有英莲被带入贾府。
而将林黛玉带入贾府的人,是贾雨村,把英莲“判”进贾府的人,也是贾雨村,可见此二人既是全书基调,也是全书整个故事的缩影和化身,是全书的引子,也是贯穿全书的线索


fiona_la
为什么《红楼梦》开卷写甄士隐和贾雨村,没写宁荣二府?
一一是按中华文化、应用数学、乘龙一一得一乘法口诀要求写的
《红楼梦》是《道德经》的文艺版,九九八十一章回一一对应。《红楼梦》第八十一回放在第一回下半回,从"一日到了中秋佳节……"为八十一回的内容。《红楼梦》前八十一回中有九九乘法口诀密码。第一回开始一段说:“此开卷第一回也……一一细考……编述一集,这是告诉读者“一一得一”的应用数学乘法口诀(后续的四十回没有这样的密码)。
乘法中一乘一得一是一个假乘法,没有意义。在中华文化、应用数学、乘龙中,一甲代表士、干部、指导思想,这是人类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科学社会的真事。在封建社会中,这一个得数“一”真的士事隐去了,不见了,成了"真士(事)隐”(甄士隐);而“一乘一"假乘法代表的一甲代表士、干部、指导思想,靠(乘)一甲代表士、干部、指导思想,不靠人民决定干部、物质决定意识的“玄"(玄字意)假士、干部理论,没有意义的指导思想话语却保存下来了,即“假语存”(贾雨村)泛滥,造假泛滥。
《红楼梦》开卷写甄士隐和贾雨村,没写荣宁二府,正是按这中华文化、应用数学、乘龙一一得一乘法口诀要求写的。
详见拙著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
(文/刘树成)

uslove009
我认为,《红楼梦》不直接写宁荣二府,而是先写甄士隐和贾雨村,有以下这几点原因。
一 交代该如何读这部书
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而贾雨村的谐音是“假语村”,也就是作者要提前告诉大家,这部书是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来写的。
既然书中内容是“假”的,而假的反面就是真,所以,作者要我们反着来读这部书。
最明显的就是,有一个贾宝玉,就还有一个甄宝玉;有贾府,就还有一个甄府。
书中有一次提到,在贾府正是极盛的时候,甄府不知为什么就被抄家了,那也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贾府也快了。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面。《红楼梦》大约成书于乾隆年间,文字狱已经不那么恐怖了,然而作者还是得要小心一些。
就像“风月宝鉴”一样,得看反面。
二 无论是甄士隐,英莲,还是贾雨村,这三个人物都在书的后面提到过,是书中的较为重要的人物。
而且由甄士隐的梦,还引出了对太虚幻境和一僧一道的描写。贾雨村更是贯穿了整部小说。作者先写的这几个人物,都不是白写的。
三 古人写书,都爱先写个“楔子”,一般没有直接就写主人公的。那《水浒传》,不也是先写的洪太尉吗。

长尾巴兔子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写小说则有两难。一是开头难,二是结尾更难(很多文学作品就失败在结尾上)。
文学艺术创作,不是照搬生活,而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就需要调动一切文学创作手段(结构、人物、情节、语言、手法等),匠心独运,精心谋篇布局,使之典型化,形象化。
具体说到《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几百号人物,千头万绪的情节、故事。如何开头?让谁第一个出场?结尾(主要是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又如何来收?你说难不难?所以,文学大师曹雪芹,必然会用百倍千倍的心力来考虑、安排开头和结尾。由于历史的不幸,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的真实结尾,我们已经无法看到了。
所幸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开头,我们现在可以看到。
曹雪芹为什么把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人作为开篇人物来写呢?我个人认为,曹雪芹恐怕主要出于如下几点考虑:
(一)开宗明义。甄士隐(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真假笔法,隐喻暗含,规避风险。(二)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主角儿是不会一开始就上场的。一般都是安排与主角儿有关联的人物先开场。甄士隐和贾雨村在《红楼梦》中,是两个非同小可的人物,直接关联着贾家的兴裒,关联着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宝钗的命运结局。所以,安排在全书的开头,由他们引出故事的开始,主要人物的登场。
由甄士隐引出一僧一道,引出葫芦庙大火,引出好了歌与解好了歌。
由甄士隐引出贾雨村,再由贾雨村引出林黛玉、贾宝玉的登场亮相。
而且,我相信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结尾中,一定还有这两个人登场。
“假作真时真亦假。”他通过风月宝鉴,一再告诉读者,只能看背面,不能看正面。正面好看的东西,那是假的;背面吓人的骷髅,那才是真的。
这关乎《红楼梦》全书的宗旨,是曹雪芹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东西。
因而,放在开头是理所当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