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小说中的"延迟式结构"指的是什么
豆苗了了
(1)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2)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3)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小说中“摇摆”与“延迟”的几点区别:
1、所出现的话题不同。“摇摆”多出现在“情节”话题里的情节运行方式中,是与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并列介绍的一种特殊模式;而“延迟”出现在“结构”话题里的结构的“常”与“变”中,是小说保持层层推进的结构时常常采用的办法。
2、运用手法的不同。从运用的手法看,“摇摆”主要是设置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和巨大的悬念等;而“延迟”运用的主要是重复手法。
3、在小说中的作用不同。在“摇摆”的情节运行方式下,小说冲突经常被激化,文章中的情节会显得跌宕起伏;而在“延迟”技法的使用下,会使小说中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
艾小狼-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八个话题知识组成。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出来对人物品头评足。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完全依赖于小说中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清洁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不能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知识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以通过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大坝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有一定的距离感。小说家采用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叙述的具体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很少见,严格来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以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2。把握场景的功能。 场景话题应把握五点功能:(1)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顶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的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2)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3)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的发展。(4)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5)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在大多情况下,小说中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3。探究复杂多义的小说主题。 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完的“母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这样的小说主题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有些小说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到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地展示其无穷的魅力。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可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尽管一千个读者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又复杂的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4。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述为主的小说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而在小说阅读的考查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是“贴着人物写”,通过紧贴人物的心理,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紧贴人物的言行,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描写是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从而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在人的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5。了解情节运行方式和情节安排技巧。 情节运行的方式有:(1)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2)摇摆,即“一波三折”,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3)出乎意料有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销售情节的生动性。 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在情节中安排一些技巧,常见的技巧有: (1)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 (2)突转:即情节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3)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4)巧合: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是必然性的基础上出现的偶然,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5)串联:是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与电影中的“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算成功。 (6)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6。掌握几种常见的小说结构模式。 (1)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2)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3)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7。体悟小说情感及处理方式。 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无论何种文学样式,它在字里行间总是浸润着作者或浓或淡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各式各样的情怀。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的情感及其处理方式尤其独特,它对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随着情节发展的自然展露,从而收到更深层次的打动人的效果。小说的情感讲究酝酿,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 体悟小说的情感,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小说情节展开或人物命运沉浮,与故事、文本和作者‘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然后,用心揣摩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关注融入作者情感的细节,品味表达情感的语言。 8。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生命。小说本身是一个独立自为的世界,它绝对有别于现实世界。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现出的哪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阅读小说的目的不是试图去寻找一个事实,而是通过文字去体悟某种思想,感受流淌在其中的情感,进而走进文学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
山形新干线
晨光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