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评为当代白话文小说榜首!好在哪里?

瑞小米
这才叫文学巨匠!莫言给沈先生提鞋都不够格。

蓝色比目鱼
纯净如水

cdpuwei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1.
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笔者认为,好的文学大半是带有伤感情绪的,伤感是文学的底色之一,它不同于失落、悲哀、痛苦,伤感包含的情绪更加复杂,而《边城》就是这样一曲田园牧歌式的伤感之歌。
2.
关于《边城》,我们能解读的角度很多,甚至我们不用到解读的程度,单单凭借行文中行云流水的中文,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美。这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特有的魅力,它可以直接从直觉层面虏获一个人。
我们在其间,可以看到的是,当一个古老国度的品质和感性被投射到一个古老的乡和城时,这些古老民族的后代,如何重复着古老的生活。这种古老,你很难用纯现代的眼光去解读,因为会抹杀它的流动性。很奇妙的是,沈从文用一种近现代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古老的一切。
3.
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这其中包含一种古老的秩序,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秩序,一种仿佛是从土里面直接长出来的、为人们所默认的秩序。沈从文对此并非一味的歌颂,他笔下的湘西,难以归类。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显得真切而动人。
4.
五四以来的中国作家,留学的巨多,他们学习欧洲的文学体系,并深受其影响。沈从文没上过大学,他的人生经历与他的朋友们大相径庭,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沈从文独到的起源。他的写作能源、写作素材,来自故乡、来自心灵、来自山水,为此他写出来的东西流畅、古朴、滔滔不绝而行云流水。
我们今天之所以给沈从文这么高的评价,也是因为我们需要从他的作品当中,寻找一些遗失已久的古老国度的情结,我们并非对此作简单的褒奖或批评,而是在最真切的文学中寻找最真实的况味。

fish_seaxd
边城写出了湘西原始质朴的美,原生态的自然人文风物与沈从文独特的语言表达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图画。

快乐耍卡
沈从文在1988年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奈何那一年沈先生逝世,按照诺奖惯例,诺奖应颁发给在世的作家,沈从文与诺奖失之交臂,这从中也可以证明,沈从文先生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为诺奖评委会所认可。
沈从文是当兵出身,是从S人堆里爬出来的,他见过了太多的血X场面,但《边城》小说描绘的却是那么美好,干净纯粹平淡自然,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边城》里边没有一个恶人,都是好人,沈先生写出了人性的善,而这人性的善,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别,能唤起读者的共鸣。翠翠,天宝,傩送,少男少女,没有因情生恨,而是温情款款,这就是一个理想国。这个理想国,在中国以往的文学作品里没有出现过,是沈从文先生塑造出来的。沈从文先生凭借《边城》等小说,跻身于中国现代一流作家的方阵。
沈从文先生不光是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文学语言独具特色,堪称是白话小说的典范。小说的语言沙明水净,瓜清水白,它继承了明清小品文语言的传统,不疾不徐,水波不兴,简洁明了,富有表现力,有一种自然的美。这种自然又根植于生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象汪曾祺等作家,就深受沈从文的影响。
沈从文先生取得不俗的艺术成就,固然有其天赋异禀,但与其勤奋努力,还有伯乐的发掘分不开。想当年,作为北漂一族的沈从文,一屋一床一桌一人,寒风中瑟瑟发抖,屡被退稿,看不到出路。幸运地是他遇到了徐志摩与郁达夫二位大咖,经二人的指点提携,沈从文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迅速成名。
遗憾的是沈从文在建国后,专心研究服饰等文化,搁笔停止了小说创作,也是文坛一大损失。
他与夫人张兆和的爱恨情仇,除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又多了几分粉色的意味。
沈从文与表侄黄永玉,注定要成为湘西凤凰城的两个地标人物。
《边城》故事,还要一代代上演下去。

zoesteven
小说文字朴素,没有华丽的描写,一如小说中的人物。但是小说却很美:意境美,人情美,风俗美。发表后如一股清新和煦的春风吹进了都市人的心坎,故得高誉。


liuhuiwhu
《边城》这本书,上学的时候曾读过一段,后来就爱上了。
整本读下来,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一种朴素纯净的、独属于中国的美。
《边城》被评为当代白话文小说榜首,正是因为这书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美。
一、《边城》与传统小说叙事的区别传统小说,一般是讲贴近现实视角,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故事,是独有的中国式叙事。
中国式叙事,就是写一个小人物,叙事角度要新颖,要刁钻,主题要重大。
但是《边城》截然相反,从始至终它不是刻意安排什么剧情,也并非为了某个小人物的目标实现。因此少了很多故事的张力。它的叙事是很顺其自然的,有时人的无常好分离,也许并没有外力的阻挠。
本来,按照一般的叙事走向,当大佬和二佬知道自己喜欢的是同一个人的时候,按照惯例就是矛盾的开始。但此时沈从文却没这么写,而是继续用一种宁静、恬淡哀伤的笔触,娓娓道来这个温柔水乡里的故事。
另辟蹊径,少了一贯故事叙事的矛盾套路,却忽然柳暗花明,能让读者品出另一番意思。
二、真正的美,是克制不外露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感伤春秋,悲剧更是被称为“把美的东西撕裂了给别人看”。
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有些悲剧不加克制,反而容易让读者跳出来。
这就好比看剧的时候,主人公一脸平静,或者一脸微笑,平静地诉说自己过去的重重困苦艰难时,观众更能受到冲击。而一旦主人公开始哭,观众的痛苦悲伤立刻减半。
也就是说,那种将哭却能忍住不哭的时刻,才最能调动大家的情绪。
这种克制,同样适用文学写作。
沈从文没有放大悲伤,他以一种克制的笔触,淡淡地描绘不可预知的命运,正是如此,更衬得人物命运的无常和遗憾,让我们念念不忘。
这一点更是体现在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上,这种留白,是在有限的文字里,给了读者无限的故事想象空间。
以上。
《边城》的好,胜在“新”,胜在“克制”。
欢迎关注@腐草为滢,温一壶热茶,尝一碟糕点,膝上伏一胖猫,我们一起读书、看剧、写作。

啷哩个啷丫
什么时候评的?我咋不知道呢?

thwn
初中的时候第一次读《边城》,小小的薄薄的一册,浅蓝色封面,读了很多遍,在班上传阅的时候不知道被谁珍藏了去,我找了很多遍也没有找到。
即使后来买了很多书,沈从文全集都买到手,可以光明正大仔仔细细地读,却依然想念当时躲在座位上,偷偷看《边城》的日子。
十一二年过去了,一直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傩送为翠翠一整夜地唱歌,翠翠的梦里飞的都是象征爱情的虎耳草,她自己也开心地飘了起来。
《边城》这本书,算不上happy ending,却也绝不是简单的爱情悲剧。
一、《边城》的故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遇傩送,傩送在情窦初开的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年后,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后来才得知,唱歌人是傩送。几天后老船夫听说天保做生意时,船出了事,淹死了。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第二天,翠翠发现船被冲走,白塔也冲塌了,爷爷也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二、《边城》的意义《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话不多说,再读一遍《边城》吧。

北大Mr.王
前段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感觉就是一个字——美。人美,环境美,心灵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段对女主人公外貌、性情的描写,就好似翠翠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是大自然的女儿,超凡脱俗,清新自然。
在“茶峒”,翠翠和爷爷,还有一只黄狗,住在溪边的白塔,小溪清澈透明,鱼儿游来游去。这是我们多少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啊,青山碧水,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和爱的人,聆听山中鸟儿的歌唱,看着嬉戏的鱼儿,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住在边地的人们,都是很淳朴的,即便是妓女,也很浑厚。遇到不熟的主顾,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感情好的,别离时互相咬着嘴唇发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不许胡闹”。哪日起了疑心,则梦里必见那个男人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点的就在梦里投河,吞鸦片;性格强点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民风淳朴,也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他们重义轻利,信守承诺,比那些嘴上讲礼义廉耻,实际却是个伪君子强了不知多少倍。
而最最动人的就是翠翠与大老和二老之间懵懂的情了。在一次看龙舟比赛中,由于一个小小的误会,翠翠和二老生了情愫,他们相互喜欢着,就是那种隐约的,淡淡的喜欢,都没有说透。与此同时,大佬也喜欢上了翠翠,当大佬得知二老也喜欢翠翠时,他们兄弟俩并没有因此产生隔阂,大佬为了不让弟弟为难,出了远门,但悲剧的是大佬在水中出意外死了。二佬因大佬的死对翠翠的爷爷生了怨恨之心,认为爷爷一直没有跟大佬说清楚翠翠的意思,导致大佬总是心神不宁才出的意外。二佬从此便离开了这里。文章最后说,二佬可能明天就回来,也可能永远都不回来了。给读者留以想象的空间。
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不管是世外桃源的环境,还是人们心灵的善与美,我们都是向善的,我们希望将来的某一天,世界真的可以回归到它本来的面目,人与人之间就是单纯的爱,单纯的信任,单纯的相处,没有欺骗、背叛、诽谤、诋毁。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留有一座边城!

网际飞侠
情节性不是故事化的,而是轻盈跳跃如同散文诗一样飘逸,读者一进入《边城》,将会由始至终甘心情愿或不由自主地任它所迷乱,被带到一种明净又虚茫的氛围中。我觉得,阅读《边城》,总有什么是永远不能用语言进行实实在在的描述的,就是那个氛围。《边城》最美妙的细节,是“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如此的人世辽远、岁月悠长,沈从文的文字如罂粟般使人昏昏欲睡。
《边城》虽然只是淡淡地描写了翠翠与大老二老的交往,但是如果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渗透力,就会发现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在幽艳、光润的文体底层,如同透过细细的网眼,那充满浸透力的描写仿佛从对象的肌肤直抵内脏。没有丝毫粘连,却像雾一样弥漫开来,并且渗透到对象的深处,于是翠翠和二老淡淡的交往就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边城世界中,没有生死之隔,也没有美丑善恶之分,一切事物都以平等的方式相处,共同形成叙述的和声。人或为男、或为女,或为老,或为少,或为富,或为贫,他们共同溶解在美好而无情的大自然之中,可以说这一点也是沈从文的重要的人类认识。在湘西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为个人的人和男女相对的人,以及作为集团的人,分别是不同的存在。但在沈从文那里却没有这种区别。人类的结合,全部都是异性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也同样,所有的人都处在相互渗透着的人类关系的世界里。沈从文关注的焦点在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亲密熟悉的程度、相互渗透的程度。宇宙以不息的欲望将万物汇合为一,而人类的悲剧正在于,这种彼此生命流注、永恒渗透的自然之道,常常被现实的功利计较和误会阻隔一一破坏。
《边城》这部作品,如果从语言的意义这一层面来看,只不过是淡淡的日常生活的持续。但是,如果注目于表现浸透力时的那种光洁和亲密,也就是说注目于语言的价值的话,就不由你不感到沈从文是位了不起的作家。沈从文作品中男女的结合,与自然四季的律动相似。主人公们带着同四季变迁一样的韵律,产生恋情并互相渗透。人们同样地浸透于自然和万物,生死的嬗变也应合着自然的节拍。这与神灵主宰万物的观点是相通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原始宗教式的,这也可以说是东方文学的传统特征。
《边城》的落笔实在太轻了。翠翠淡到似有若无的主体心境映照出溪边的人生图像,“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样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几番出现,那样的舒缓轻柔,静谧幽深。但也就在这样的诗意氛围中,人世间一切“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发生着,转瞬又消逝了,只留下一种莫可奈何无从说起的惘然,如烟如雾,渐渐浮上心头。

yz_00029
《边城》写于1932年,是沈从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两座重要的“城”,一个是钱钟书的《围城》,一个是沈从文的《边城》,这两部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边城》的好。
一、虚构了“桃花源”一样的精神世界
这部小说像散文一样优美,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自然风景和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把人带进田园牧歌的心灵栖息地,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很善良,通过这个小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人性之美。让人不禁联想到“桃花源”,清新脱俗又淳朴自然。
二、对自由恋爱的歌颂,剥离了外部的意识形态
这部小说中,翠翠的爷爷,以及大佬、二佬的父亲都支持两个不同阶级的青年男女自由的恋爱,并从中撮合,这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比较而言,要前卫的多,并不是两个年青人通过自由恋爱来反抗阶级压迫式的主流价值观,这在文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
三、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是浪漫的悲剧之美
在《边城》的故事结局是悲剧,大佬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发生了事故身亡,弟弟内心愧疚也远离家乡,爷爷去世,翠翠孤苦无依,但小说中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坏人,好人却令最后的结果是悲剧,这样的反差更令人反思。
综上,沈从文在《边城》中以乡村为对照批判城市,城市很糟糕,乡村才是美好的。变现了他对乡土的眷恋和对城市的不适应,《边城》是沈从文盛年是最好的语言,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艳白白儿
在读《边城》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否像我一样,有一种观看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体验。它朦胧、平静,虽然没有鲜明的色彩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仿佛有一股像水一样,淡淡的忧伤,和微微的凄凉,在我们的心中温柔地流淌。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人与人之间无法言说的孤独,无法沟通的绝望,神秘莫测的命运,构成了一部悲剧。
打破善恶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传统小说最常见的是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但是,沈从文在《边城》的创作中,放弃了传统小说常见的情节结构方式,转而追求情节的自然流动。
传统小说是怎么说故事的呢?
我们最常见的故事叙事模式,是人物的善恶对立,忠奸对立。故事是以恶人作恶,小人使坏这样的情节推动的。如果是爱情悲剧,那多半是因为长辈反对,或者是女二号从中作梗,使得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
好人和坏人的二元对立,是有效推动故事进程的方法。从叙事的角度来说,坏人对故事的贡献更大,但是,《边城》这个小说我们看到它完全排除了人力的因素,故事里所有的人都是好人,但是悲剧却依然发生了,这更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无常。
每个人都是好人,善良而体贴的,但是,悲剧为何就这样发生了呢?
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呢,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难道在一个没有坏人的世界里就没有悲剧了吗?
对呀,在一个没有坏人的世界里就没有悲剧了吗?显然不是,那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边城》这个悲剧别出心裁很独特呢?
因为这个小说和别的小说不一样,传统的小说都是这么干的:习惯用善恶对立中间对立的模式来解释悲剧。这种对生活简单粗暴的处理,实际上看轻了我们的生活,它让我们误以为生活的悲剧都是坏人使坏造成的。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悲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有偶然,也有必然的;有的是内心的魔,也有的是外力作用。所以,以坏人坏事来解释悲剧,这种认知太片面了,《边城》告诉我们,当生活中坏人被拿掉,悲剧依然可能会发生。
那么,《边城》在情节上没有表现为好人和坏人的二元对立,情节也不是在斗争中展开得。放弃坏人,对于故事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意味着作家放弃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这对于写作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苏雪林说过,沈从文的叙事像软绵绵的拳头打胖子,全没有力道,除了我们之前说过的叙事节奏,叙事速度问题,还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不存在,也就没有了力量。
另外,放弃坏人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看待生活,解释生活,不能简单粗暴地用坏人来解释悲剧。《边城》的悲剧,如果一定要寻找原因,可能我们只能说是一连串的误会,人和人的无法沟通,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生命的消逝,以及情人的分离。
所以,当沈从文用一种理想的人性来描写这个悲剧的时候呢,反而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真实。也就是说,这种理想的人性世界,全部由好人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但是,当沈从文把《边城》这个近似于真空,一样不可能的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他反而发现了生活的另外一个残酷真相: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可能,还有人与人之间无法言说的孤独与寂寞。
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学有两种做法:
在都市文明中感受现代文明的震撼,向往都市生活,对家乡物质文明的落后,家乡人们精神上的愚昧与麻木进行批判。代表人物:鲁迅、萧红。在都市商业社会的人际交往法则中,对家乡的人情、风俗、宗法社会下的田园生活,进行缅怀和眷恋,将家乡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乡土田园的诗情、凝眸。代表人物:废名。沈从文继承了废名的写法,用一种诗情画意的眼光,把自己的家乡呈现在人前。
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边城》清新的牧歌风格,就是因为采用了和传统悲剧不一样的结构,他放弃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叙事结构,人物关系趋于平缓平和。比如大佬和二佬,当他们得知双方喜欢的是同一个人的时候呢,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这时候应该是小说最紧张,人物关系绷得最紧的时候。
但是,沈从文在此时并没有添油加醋,而是保持小说开始就奠定的平和舒缓的叙事基调。这种清新的牧歌风格也一直是为人所称道处,就是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
和那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悲剧不同,《边城》整体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寂寞的气氛,水一样的春愁。它的整体风格不是大悲大痛,而是一种难以排解的淡淡哀愁。
这种“哀而不伤”的悲剧表现,和中国古典文学中悲剧美学的追求是一致的。
想想我们读过的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今夕景致的对比表达人生的感慨,无尽苍凉之感尽在其中。中国文学几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的美学风格,在后来的写作中被一步步强化,形成一种有意识的成熟的美学追求。
不过,到了五四时期,随着中国传统文学的被否定,这种隐忍克制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哀而不伤的美学效应,也淡出了现代审美。现代文学以西方为参照起步,作家们习惯了用一种凌厉的笔触表现悲剧,引起读者的恐惧和颤栗,而忘记了我们自己的美学传统。
这种淡淡的忧伤,薄薄的凄凉,像水一样温柔的流出来。沈从文说美丽总是让人哀愁,整个小说就弥漫着一种温柔的愁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沈从文的童年时光都是在水边度过,所以整个的小说弥漫着一种水样的春愁,边城就像是沈从文对他童年时光的孤独回想。
小说最后的结局充分显示这种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是作家有意的追求,这也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一个结局。
开放式结局“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以上是小说《边城》的最后结局,这真是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结尾,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好。
现代文学史上的悲剧都是封闭式结构,撕心裂肺痛哭流涕的,那种死的死,逃的逃,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悲壮的美。
而《边城》则不同,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作为故事的结尾。这个小说的不同凡俗之处,就是它的开放式结局。开放式的结局,可以无限发展,如果是拍电视、拍电影,这是可以接着拍续集的结局。
正像是巴赫金在小说伦理中所说的“小说未完成的结局”:
未完成性对于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意识来说,时间和世界第一次变成了历史的时间和世界,展现为一个行程的过程,一个朝着实际的未来不断前进的过程,一个统一的无所不包而又永无完结的过程。
——巴赫金小说伦理
巴赫金说传统的小说具有一种完成性的不变性,我们想想传统小说一般是怎么设计结局的,无论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还是梁祝化蝶变成连理枝,故事的结尾都指向时间的终结。
而所谓小说的未完成性,则指的就是永恒的未就绪状态。就像《边城》这个小说,二佬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结局的时间指向未来,翠翠的生活处于一种永恒的没有就绪的状态。这段话确实说出了《边城》这个小说的特点,一个无所不包却有永无完结的过程,指向未来的未完成性。
现在文学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作品,比如说故乡,小说中叙事者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最后怀着深深的离愁和物非人非之感离开。但是我们注意到小说的结尾,当叙述者离开的时候呢,突然多出了两个人,这是水生和红儿。这两个人物在之前并没有出现过,我们有理由怀疑这是鲁迅先生有意为之的。鲁迅在小说最后写到,我不希望他们重复我和闰土的命运,希望他们过上新的生活。红儿和水生的命运到底会如何?他们会重复祖辈的命运,还是走出一条新路呢?一切皆有可能,他们的命运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所以看着他们作家说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这篇文章里面谈到: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
《边城》的结局正是如此,他不会让你痛哭流涕,却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沈从文的《边城》不同凡俗的地方。
结语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一样,远离现代都市文明的边远小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小说中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人和事物,或许让人感觉不真实。
如果熟悉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就会知道,他儿时在湘西孤独的成长经历,他将自己童年的寂寞与孤独的心境,用《边城》这个小说表达了出来。
这种孤独不光是沈从文个人的孤独,更多的是凤凰这个地处湘西偏远小城的文化上的孤独。地处偏僻的地理位置,就意味着他们的人们生活在中国文化的边缘。沈从文有意地略去了那个时代的杀戮和暴力,而突出表现了乡野文明淳朴、蓬勃的生命力。
伴随着蓬勃、自然的乡野生命形态,湘西人文化上的孤独感也被表现了出来。这种文化上的孤独,是童年时代的沈从文看到、见到,却无法具体表述的生命感受。直到他来到了城市后,经历了种种感受后,才可以通过文学的方式将这种感觉表述出来。
就像小说中,马路和车路的选择,是两种文化的对比。碾坊和渡船的选择,是两种生存方式的对比。沈从文有意用一种对比设置,近代商业文明已经渗透到了这个湘西小镇。
虽然二佬坚定的选择了渡船,毫不为碾坊心动。但是,我们怀疑的是这个选择还能坚持多久,当商业文明全面开花的时候,还有多少人能坚持这个选择呢?
翠翠听到的背后的人言,众人对二佬的羡慕,既是人对物的本能追逐,也说明了商业风气对边城的入侵。来到城市的沈从文,以碾坊和渡船的竞争,和商业社会抗衡;以马路和车路的选择,来和儒家的礼教抗衡。
湘西世界不是地理位置偏僻的化外之地,也不全是沈从文记忆中的家乡,而是他从源水流域一路往上,一路北上,经历了千山万水之后,对现实的思考和思考之后的回答,是对当时堕落的人性,日益发达的商业社会城市文明开设的药方。
所以,《边城》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沈从文的个人美丽的记忆,更是他对现实进行思考后,给出的一个回应。

我的影子
野狐试答
题主好,《边城》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所以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唯一差可比肩鲁迅的小说家。1987 、1988年,他两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本可斩获88年诺奖,但沈先生当年五月不幸去世,诺奖只奖给在世作家,沈先生最终无缘诺奖。但这并不影响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影响许多外国读者对他小说的喜爱,尤其是对他代表作《边城》的喜爱。
沈从文的作品有两大类,一类是他的都市小说,主要暴露现代都市的虚伪、堕落,有八骏图、都市一妇人等。一类是他的乡土小说,这类小说数量多 ,分量重。湘西世界小说中的《边城》写成于1934年,属于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中篇小说。
《边城》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活泼单纯、漂亮聪明、心底善良,十五岁的翠翠情犊初开,在看赛龙舟时对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产生了爱意。傩送的哥哥天保爱上了翠翠,并让人提亲,可傩送心里也有翠翠,兄弟俩决定唱山歌解决这个问题。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就离开茶峒下桃源去做生意,结果出事死了。弟弟傩送觉得是他害了哥哥,也离开了茶峒,摆渡老人在风雨的夜晚去世了,剩下翠翠一个人守着渡船在等着傩送,“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也不回来。”
小说很简单,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缠绵曲折的故事,就像一条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向远方,也不知道要流到了哪里去。
在满目苍痍,狼烟遍地的三四十年代,《边城》带给人们的是青山绿水、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那里有溪流、青山、白塔,有赛龙舟、放烟花、唱山歌的事情,有勤劳厚道的摆渡老人和他的外孙女,有无数善良朴实温厚的乡亲,有虎耳草和许多肥大的鸭子,还有一条温顺的狗……那是一个远离硝烟,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地方。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被天宝称作“像菩萨一样”,她是沈从文心中“希腊小庙里的神像”,有着人神兼备的气质。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理想的生命,是沈先生对苗民,对整个民族乃至对人类生存状态探究的硕果。
《边城》中人美、景美、情美、风俗美,作者的语言美,这都是这部小说的看点,如果和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比较着读会更有味道,不过在思想性上《边城》更为深刻。《边城》是理想的世外桃源,翠翠是理想的生命状态,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小说为何又会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这是沈从文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