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勃的才华?

此城彼岸_11
一.王勃生平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二.王勃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三.王勃巨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高度体现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滕王阁序
一篇用骈体写成的诗序,笔力明快、风格清新、气势浩荡,堪称典范之作。
1.写景,抒情自然融合。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光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对比铺叙,色彩鲜明。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3.对偶精美,用典工切。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少年成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诗坛神童。他的文采可谓是在中华文化上熠熠生辉,特别是他创作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名垂千古,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绵羊国之瓜
时间最能说明一切。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及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传唱流传至今。
王勃可以说几百年难遇的神童、奇才,写滕王阁序,年仅十四岁。单就文学才华,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也难以比肩。唐朝重诗文,从这点看,王勃是幸运的。
纵观王勃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他少年得志,难免遭嫉;没学会或不屑于宦海八面玲珑,又恃才傲物。为官总让人抓小辫子,以至屡次遭貶罢官;在颠沛流离中,意外身亡,年仅二十八岁,令人扼腕叹息。
我国千百年学而优则仕单一传统,可谓误人不浅。王勃假如成今日专业作家,相信会贡献更多脍炙人口的华章。命运如此残酷,当然没有假如。

wzjue
谢邀。
关于王勃我是这么理解的:
被誉神童其少年得志,文采出众造传奇人生;
文学创作称脍炙人口,代表佳作数滕王阁序;
光明磊落至招人暗算,旷世奇才随逐出京师;
年少轻狂竟私杀官奴,性命虽保仍牵连众人;
诗坛巨匠终殒命南海,一生短暂却烟花夺目。

張橙橙橙橙
我是王勃的大粉丝,I am a big fan of Wang Bo.
为此,还特意在秋天,在事业遭受挫折后,去了趟南昌,看了重新新建后的第29代滕王阁。
此滕王阁是根据梁思成先生绘制所建,因唐朝时原建筑资料早已丢失,梁先生是按照宋朝的建筑风格所绘。所以我所看到的滕王阁,已非初唐时的原貌,不过据说宋朝的建筑风格也继承了唐代很多。
去看滕王阁,为的是追随王勃的足迹,体会一下,他当时所写的滕王阁,既壮丽又秀美的秋日之景,以及他当时怀才不遇,无路请缨,失落却不失志,不甘沉沦的信念。
下面谈谈,王勃的盖世才华: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比盛唐年间的李白早50年出生。王勃,字子安,汉族,初唐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为“初唐四杰”之首。据旧唐书记载,他6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9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10岁,饱览六经;
14岁,即应举即第。
亲们,唐朝科举很难的,大文豪欧阳修都考了三四次,38岁才考上。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另一大家,苏询(苏轼的父亲),则是一生未及第,由此可见王勃的天才
16岁,已在沛王府授书讲学。
约18岁时,写出千古名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26岁,写出千古名篇,天下第一骈文滕王阁序。
27岁,不幸溺水身亡,天妒英才,令人不禁喟然长叹。
说完了以上时间轴,再给大家说件王勃小时侯的“神童”轶事。
王勃年幼时,一次随父参加宴请,当时是王勃父亲的朋友喜得贵子。到场时,由于他神童之名远扬,在场的一位客人决定考考他,于是,出了上联:“门上挂珠帘,你说是王家帘,朱家帘” (此联,暗藏玄机,“珠”字拆开为“王”和“朱)挺难的,
此时,大家都以为王勃要好好想一会儿了,没想到,王勃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儿,亥时儿”
妙呀,“孩”对应下文的“子”和“亥”,与上联对仗工整,完美。
他的文才,天才,文思之敏捷,我认为冠绝古今。王勃,或许就是上帝选中的那个人,那个极具文学天赋的人。
接下来,说一下,他的代表作,冠绝古今的骈文滕王阁序
这篇序,我在事业遭受挫折时读,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随着你读的古文经典越多,你越能感受到这篇文章,写的太有才,太博学。
滕王阁序全文只有717字,却总共有45处典故。举个例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人物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而且,一篇文章,就为后世贡献了28个成语,太了不起了。
全文暗含四个部分,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写景时既有色彩浓淡的对比,又有时空上下的对比。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上天一色”
总之,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堪称千古名骈。全文对“对偶,声韵,事典,辞藻”的使用,如行云流水般清新自然,也让1300年前的滕王阁,从此不朽,并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一说,滕王阁为三楼之首。)

黑尾猫
初读王子安,年幼无知,满篇尽是晦涩难懂,仿佛神游太虚。
再读王子安,面目欣赏,三分措辞七分骨,华丽成章。
再品王子安,惊为天人,谓乎前无古后无来,天珠碎玉落盘,不外谪仙。
细想王子安,满怀唏嘘,红颜薄命天妒英才,沧海桑田百年,物是人非。
若是能多活几寻,怕是那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就只能对月自斟对影三人了。
我是长生,谢谢大家支持。

天亮囬家
ヾ(Ő∀Ő๑)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天妒英才!可惜可惜!

ltsms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滕王阁序!此文太高,后人乘凉!
自古诗无第一,毕竟各大家都有千古名句传,但若论文,无人及子安,力压唐宋各大家,李、杜、欧阳、苏亦仰望,皆因文者必能诗,诗者未必能文。
一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天外之创。 惜古往名人吟诗作赋,空无骈文传,略输文采,然欧阳,清照不自量,稍逊风骚亦难越。勃文如曲终破尘,曲至高位明宽神朗沁心扉, 曲至低落渔舟晚归江岸景,敢问古今谁能越?以致骈文后人无敢作,只因勃才气太高,后人仰望,只可惜英年早逝。

tianbingxia
天忌英才
世家少年年少才,
天纵奇才才奇艳。
孤鸿飞的仙台去,
唯留清影在人间。
以此四句纪念,一代诗魂驾鹤去。
1.抑六朝文风,开大唐新风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2.天才级别,不假思索作出腾王阁序,令当时在场之人无不佩服。可惜天妒英才,渡江时溺水而死,一代诗魂就这样随风飘逝。

利驰商贸
王勃与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四人齐名文坛,被称为“初唐四杰”。王勃字子安,是四杰中的佼佼者;诗文最有特色。
新唐书·王勃传中写到:“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主席特别推崇这位唐代文学家。他曾为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一文写下一条长达一千多字的批注。
这条批注有考证、有评价、有议论。
这则批注,先是考证了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的写作时间,主席认为:王勃此文,“是去交趾路上作的,地在淮南,或是寿州,或是江都。时在上元二年,勃应有二十三、四了”。作滕王阁序时,王勃“应是二十四、五、六”,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十三岁,或十四岁”。
批注写道:王子安集百分之九十的诗文,都是在北方——绛州、长安、四川之梓州一带,河南之虢州。在南方作的只有少数几首,淮南、南昌、广州三地而已。广州较多,亦只数首。交趾一首也无,可见他并未到达交趾(安南)就翻船死在海里了。
一批注又从王勃的经历说起:他作过英王(注:系沛王之笔误)李贤的幕僚,官“修撰”,被高宗李治勒令驱逐,因为他为英王的斗鸡写了一篇檄某王斗鸡的文章。在虢州,因犯法,被判死,遇赦得免。
主席这样评价王勃及其作品:“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时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儿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骚满腹一方。……为文尚骈,但是唐初王勃等人独到的新骈、活骈,同六朝的旧骈、死骈,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七世纪的人物,千余年来,多数文人都是拥护初唐四杰的,反对的只有少数。”
王勃,一个青年人,却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这与王弼的哲学,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儿,王弼死时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主席批注过王勃不少诗文。特别是那首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阀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主席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的这首诗的天头上面,简洁而有力地批注了一个字“好”。在凝聚着真挚友情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诗句下,连划三个大圈。
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是王勃的著名骈文。全文细致优美地描绘了湖光山色,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毛泽东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警策的句子后面划着圈,尤其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优美的句子,表示了由衷的喜爱。

若水之角
过去不像现在,纸和印刷术没有应用的时候,知识特别珍贵。当时学习主要是靠竹简和别人指点,所以家学就特别重要。有些东西,只有别人家里有,你再聪明也不可能学会。
所以看看王勃,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这是家学渊源。
我觉得一句评价很好:
他虽然很有才华,在艺术性方面表现得非常好,可他对于人生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在思想性方面并没有什么深度。
(毕竟当时只有27岁,人生历练有限)
滕王阁序一文首创了多少成语?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

taesabiae
徐读诗词系列(13)
文/江徐
在中国古时候,不少文人天资聪颖,小小年纪就写出惊艳文坛的佳句,可惜天妒英才,30岁不到就离开人世。比如写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希夷,最终被才华所误,去世时才29岁。比如写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李贺,因为长期抑郁,病逝时才27岁。
今天我们来讲另有一位才华惊人、英年早逝的诗人:王勃。
王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因其出众才华被誉为“唐初四杰”之一。
王勃自幼聪颖机敏,并且好学,6岁就能写文章,在山西河津当地被誉为神童。提到他,喜欢唐诗宋词的人应该都会想到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的,这是王勃18岁那年,送一位好朋友去蜀地上任时所写。
其实,在古典文坛中,比这两句五言律诗更有分量的要属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市。序,即序,在这里是诗序的意思。全文不足一千字,却写得文采飞扬,气势宏伟,将滕王阁周围的山之景况与盛宴之况写得优美壮丽至极,历来被堪称为典范之作。在韩愈看来,这篇文章读了之后可以令人忘记忧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写出了落霞与野鸭一起在远处的低空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的壮丽盛景。
关于这篇作品的创作时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作于14岁那年,去六合探望父亲的途中;另一种是作于25岁那年,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
不管哪一种,都抹灭不了王勃文采飞扬、为人张扬的事实。
滕王阁图(启功、白雪石、黄均赋诗)
21岁的王勃自外地返回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在虢州任职期间,徇私枉法,窝藏罪犯,后来想想又怕自己受到牵连,索性将罪犯杀人灭口。
后来东窗事发,本已判了死刑,幸运的是遇上大赦,死刑改为三年有期徒刑。
一个人生死有命,命中都有定数。逃得了初一也逃不了十五。虽然躲过了死刑,却在之后不久探望父亲的归途中,落水惊悸而亡。
那一年,王勃才26岁。
纵观王勃一生,沉沉浮浮,跌宕起伏,每一步都走得充满惊险刺激随心所欲。
人生路上总有惊奇与危险,并非每一步都能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有时想想,人生如棋,一遭走错,步步皆错。

bjbluekk
王勃的诗文是他才华的一方面,也是他青史留名的原因所在。但他的才华,其实不尽表现在诗文创作上。
闻一多替王勃稍稍地抱过一下不平。他说:初唐四杰虽然文才出众,然而一直都有“浮躁浅露”的评语。但——
其实王勃,除擅杀官奴那不幸事件外(杀奴在当时社会上并非一件太不平常的事),也不能算过分的“浮躁”。一个人在短短二十八年的生命里,已经完成了这样多方面的一大堆着述: 舟中纂序五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汉书指瑕十卷,大唐千岁曆若干卷,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若干卷,合论十卷,续文中子书序诗序若干篇,玄经传若干卷,文集三十卷。 能够浮躁到哪里去呢?所以要论王勃的才华,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是他研究类的著作,二是他的诗文。可惜上面所说的这些,除了文集还传下来一部分之外,其他的全部散失。王勃的学术水准究竟怎样,到底还是无从得知。
所以我们还是只能从诗文中来揣测他的才华,至于王勃才华的另一个侧面,是好是坏,造诣如何,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了。不过他现存文章中,常常引用周易里的内容,由此看来,或许他真的对此有研究——最少也是兴趣很深。
贴一些王勃不太为人熟知的作品吧。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白下驿饯唐少府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焦岸早行和陆四作者
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
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颈联和上官仪“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勃的文章,为方便起见,我姑且挑篇幅最短的,可以窥见文风之一斑:
春日孙学士宅宴序若夫怀放旷寥廓之心,非江山不能宣其气;负郁怏不平之思,非琴酒不能泄其情。则林泉为进退之场,樽是言谈之地。白衣送酒,青阳在节。凫雁乱而江湖春,梅柳开而庭院晚。楚屈平之瞻望,放於何之?王仲宣之登临,魂兮往矣。侠客时有,且倾鹦鹉之杯;文人代兴,聊举麒麟之笔。人采一字,四韵成篇。送宇文明府序
昔者王烈登山,林泉动色;嵇康入座,左右生光。岂非仙表足以感神, 真姿可以错物。况乎巨山之凛孤出,升华之丽清峙, 群公之好善,下官之恶俗。接霓裳于胜席,陪鹤辔于中轩。俱拔出尘之标,各仗专门之气。烟霞用足,江海情多。言泉共秋水同流,词峰与夏云争长。虽扬庭载酒,方趋好事之游;而肆乐含毫,请命升仙之笔。同抽藻思,共写离怀。王勃的文集中有一篇送劼弟赴太学序。王劼其人,新唐书·文艺传说:“初,(王)勔、勮、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劼早卒。”依此,王劼是王勃弟弟,也有才名,也同样的早逝。
这篇序文里说:
今之游太学者多矣,咸一切欲速,百端进取。故夫肤受末学者,因利乘便,经明行修者,华存实爽。至于振骨鲠,立风标,服贤圣之言,怀远大之举,盖有之矣,未之见也,可以深慕哉!…… 若意不感慨,行不卓绝。轻进苟动,见利忘义,虽上一阶, 履半级,何足恃哉!终见弃于高人,但自溺于下流矣。吾被服家业,沾濡庭训,切磋琢磨,战兢惕厉者,二十余载 矣。幸以薄技,获蠲戎役。尝耻道未成而受禄,恨不得如 古之君子四十强仕也。大意说,如今的世道,到太学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但都是想走捷径,求取功名而已。至于真正按照圣贤之言处世,心怀远大理想的人,或许是有,反正我没见到过。
但这种浮躁轻率的举动,就算谋取来一官半职,也不足以作为依靠,早晚会被人唾弃。我们家世代也儒学为业,我战战兢兢,刻苦钻研,到现在有二十多年了,侥幸靠这一技之长,得以免除服兵役的负担(做官的委婉说法。)。但即便这样,我也以学问未成就领取俸禄为耻辱,恨不能像古代君子一样,到了四十岁才出来做官。(此句典出《礼记》:“四十曰强,而仕。”)
(王勃二十余岁时已经是朝散郎,从七品上,唐朝规定,凡九品以上官员免除徭役,所以用“获蠲戎役”来代指做官。扯句题外话,杜甫石壕吏中官兵抓壮丁,凶恶如狼似虎,为什么不抓作者,反倒要拉老妪去充数?因为杜甫当时是华州司功参军,朝廷命官,不在服兵役之列。)
假定他在序文中说的都是真心话,那么从这看来,王勃是时时心怀戒惧,以轻率求进为耻。那么,他可能真的不算是“浮躁浅露”的那类人。至少,道理他是懂的。

kellyliang_
问题:如何评价王勃的才华?
前言王勃的才华毋庸置疑,不过也被人批评过于“浮躁浅露”,从王勃的经历来看,这样评价王勃的人还真有一双慧眼。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很小的时候就名声在外, 旧唐书本传是这样介绍王勃的:
“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一、初唐四杰的排序争议初唐四杰以王、杨、卢、骆为顺序,不过排行第二的杨炯却有意见, 旧唐书·杨炯传记载: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这个让杨炯不以为然的“王”就是王勃。 唐朝刘肃的《大唐新语》记载:
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当时宰相张说:杨炯这个人很有才,不但比卢照邻强,而且一点也不比王勃差。‘耻居王后’有道理。他自己说‘愧在卢前’,实在是谦虚呀。
二、浮躁浅露的王勃王勃虽然有才华,但是他有一个改不了的毛病。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裴行俭,少聪敏多艺,立功边陲,克凶丑。及为吏部侍郎,赏拔苏味道、王勮,曰:“二公后当相次掌钧衡之任。”勮,勃之兄也。时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等四人,以示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也。勃等虽有才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者,杨稍似沉静,应至令长,并鲜克令终。”卒如其言。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很善于识鉴人物,他就认为王勃”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果不其然,十几岁的王勃少年及第后,曾经被沛王召为修撰,为了哄几岁的英王玩乐,他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家的斗鸡。没想到此事惹怒了唐高宗,皇帝认为王勃引导诸王玩物丧志,还可能挑拨他们的关系,因此把王勃赶出了王府。
几年后,王勃又犯了一次错误,他收留了一个犯罪的官奴,后惧事泄竟然把这个人灭了口。结果自己差一点因此被诛,父亲王福畤因此被贬为交趾令。
坑爹的王勃去探望他父亲时,作了最后两件事。路过滕王阁,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 半路上落水而死,年仅29岁。
从王勃写檄英王鸡文和滕王阁序两件事看来,这两篇文章都不太应该写。檄英王鸡文完全是不务正业,而滕王阁序明显坏了人家提前安排的好事,如果王勃是一个性格收敛的人,不会去抢别人的风头。
三、为王勃的才华鸣不平的人王勃有一首咏物诗,咏风:
在前面说过,杨炯很不服气排在王勃后面,有人提杨炯说话就有人为王勃抱不平,明钟惺、谭元春合编的唐诗归就这评价王勃:
咏物诗难在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和寄托的情感如何水乳交融,诗人常用拟人手法将事物赋予人格的魅力,所以说王勃的““为君二字妙,待物如人矣。”。而且说“子美咏物诸小诗,俱得此法之妙。”
钟惺直接就说,那些”以王、杨、卢、骆并称”的家伙,都是“无眼人”呀。
结束语裴行俭的确是个高明的“算命”先生,初唐四杰的结局都不太好。杨炯被贬盈川令,40多岁去世;王勃不到30落水而死;骆宾王讨伐武则天兵败后失踪;卢照邻恶疾不愈,投水自杀。
假如王勃能避免“浮躁浅露”,不至于创下那么多的祸。就不会连累自己的父亲,当然也不会千里迢迢去探亲,更不会死于非命。
否则他必定会留给我们更多的佳作,如果他活到五六十岁的话,能够成为和李杜并肩的诗人吗?
@老街味道

金枪鱼和猫
他的一生,就如一颗炽热燃烧的陨石划过盛唐的天空,虽然短暂,却灿烂无比,留下的光辉不仅照耀当时,甚至映照千年岁月,直至今日,仍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个只活了二十六年的天才文人,他的灵光一闪,就足以让许多文人搁笔,名列“初唐四杰”之首。我一直在想,如果他不死,凭借着他卓越的天赋、博大心胸和过人的才情,绝对可以与李白、杜甫跻身同一行列。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所以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遗憾!
关于这个传奇性的人物,一切不得不从滕王阁序说起:
不朽名作滕王阁序唐摭言·王勃载曰:“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这段话,我用白话翻译一遍: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都督阎伯屿不相信他的才华。王勃虽在座,但阎公有意让女婿孟学士写这篇文章,而且已经预先构思好了。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拂袖而去,却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第一次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是老生常谈罢了。”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再一次的禀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
古人言:“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阎伯屿说王勃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这话到今天,一点也没错!
十四岁即席写出文辞高华流丽的滕王阁序,就已然不愧于天才之称了。而能够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何止是天才,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
当然,如果你觉得不服,认为他仅仅只有一篇滕王阁序拿得出手,那就大错特错,他的诗歌也是一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批点唐音评曰:“读送卢主簿并白下驿及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此诗的送别,一扫前人离别的哀思愁苦,也没有后人离别的伤感作态。
论境界之高,此诗为五律第一。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差近之。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以景结情”运用最完美的五言绝句,而且还达到了王静安先生说的“写景之不隔”的效果,五言绝句中的神品。
(1)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2)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的五言绝句都很有韵味,让人品味不尽。比如“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他得到了诗家的“味真”,擅长营造意境。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评价第二首曰:“一片离情,俱从寒字托出。”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当然,我倒是觉得“寂寞离亭掩”写得最好。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王勃·仲春郊外
四个字评价:气完神足。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诗
这首诗是律诗,王勃的时代,还是初唐,当时七言律诗还没发展起来,王勃就达到了这个水平。关键这首诗所采用的技巧和章法,比如对偶句法的运用,还启迪了后来的诗人,比如杜甫等人,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总之,正是王杨卢骆这些人开启了盛唐的序幕,而王勃又作为其中骄子,古人赞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他不仅文章一流,同时诗歌方面也有出类拔萃的造诣,可堪称诗文双绝。
但王勃仍不限于此,他还写过其他的著作,研究过哲学,写过周易发挥五卷,次论等书数部,也难怪乎史书会说他:“聪警绝众”。只可惜这些书,在他死后,都遗失了。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王勃,不得不感慨,上天在才华方面,给了王勃太多眷顾,让他年纪轻轻,就辉烁古今,却没有给他一个顺畅的人生。
然而庆幸的是,我们在今天还能够读到他的诗文,他的作品也仍散发着光彩,大家还会记得他,这已经是对前人最好的安慰了。

winni
提到王勃,他是大儒王通的孙子,诗人王绩的侄孙。因为诗歌所带来的名气,他的名声,比他的长辈们要大的多。
王勃,字子安。这个表字,对他的人生真是一种反讽。
唐代的神童真是多,王勃是率先登场的一位。 他成名真是早,是少年早慧的典型。还不到二十岁,就已经进士及第。就连唐高宗读到他献上的颂,知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写,都连声赞叹他为“大唐奇才”。
明代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王勃)其最杰乎?” 我不能认同他对其他三人诗风判断,对于王勃的评价却是恰当的。
在“初唐四杰”中,王勃年纪最轻,名声最大。关于“初唐四杰”的排名,后人争论很多,但不管如何争议,王勃都名列首位。
二十岁时,王勃通过了一个特殊的考试,进入宫廷,担任了沛王府修撰,成为沛王李贤王府中的一名文学属官。因为年纪相仿的缘故,王勃很快博得了李贤的欢心。
杜少府之蜀州,是王勃最著名的作品。那时他还在长安。他有一位姓杜的朋友要到四川去做县尉,王勃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让我们再来细看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之蜀州
唐人送行,多作诗赠别。一部《全唐诗》,这类赠别诗占了不小的比例。
钱钟书先生对此有精妙的论断:“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无论以何种标准评判,王勃这首诗都堪为典范之作。
如果说,杜少府之蜀州,表现出王勃性格中的豁达,那么,滕王阁序所流露的王勃,则是豪情与失意并存的矛盾的少年。
他的黯淡心思,都深藏在他华美的笔端之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我读王勃,总觉得是可惜的。
他性格造作,却不失真诚。他的才华,让他能够暂时的触碰到生命的玄机,他的智慧却不足以让坦然面对人生的穷通。也许境界只是毫厘之差,但这一步之遥,却往往一生都跨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