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句话来看,失去父亲而母亲尚在的孩子,也称为遗孤。
但百度词条中遗孤的解释是失去双亲的孩子。
高手解答谢谢!
love_ying
内容太多,发不出去.随便放二个
床头捉刀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三国志》
【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甚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解释】
床:指坐榻;
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站在坐榻边的卫士。后来成为固定用语,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 (使者)
自以形陋(认为)
不足雄远国(称雄)
使崔季珪代(让)
既毕(在)
魏王何如(怎么样)
然床头捉刀人(但是)
此乃英雄也(是)
【翻译】 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已经接见完了,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
【举例】月得十篇,或作~乎。
【启示】
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
2.表现出曹操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3.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
5. 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例题精选】
床头捉刀人这篇文言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来刻画曹操的?结合文意谈谈.
作者以记叙的表达方式,采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从侧面描写曹操虽其貌不扬但野心勃勃表露于外的特点。
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自以为形陋,不足雄远国”
高山流水目录
一、中国古典名曲
琴 曲
乐曲赏析
二、成语
三、典故
三、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
电视剧:高山流水
一、中国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做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
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
但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曲调优美。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编辑本段]琴 曲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编辑本段]乐曲赏析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编辑本段]二、成语
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示例: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音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近义词:知音难觅
[编辑本段]三、典故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编辑本段]三、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
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高山流水》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秦大路)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秦大路)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朝三暮四目录
导读
拼音
解 释
出 处
用 法
示 例
近义词
反义词
灯 谜
英文
日文
法文
德文
来源
原文
诗文翻译
评点
白话典故
名言警句
灯 谜
英文
日文
法文
德文
来源
原文
诗文翻译
评点
白话典故
名言警句
朝三暮四
[编辑本段]导读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后来“朝三暮四”作为一个成语,比喻人的行为反复无常。
[编辑本段]拼音
( zhāo sān mù sì )
[编辑本段]解 释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编辑本段]出 处
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编辑本段]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
[编辑本段]示 例
你朝三暮四 今天学刚琴 明天学二胡
[编辑本段]近义词
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三暮二 ,朝四暮三
[编辑本段]反义词
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一诺千金 一言九鼎一心一意
[编辑本段]灯 谜
84小时
(早上12小时,晚上12小时,12×3+12×3+12=84(h))
[编辑本段]英文
blow hot and cold
[编辑本段]日文
朝三暮四(ちょうさんぼし)
[编辑本段]法文
inconstant
[编辑本段]德文
heute so,morgen so
[编辑本段]来源
朝三暮四是中国的成语、寓言、典故,源于庄子·齐物论。
[编辑本段]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xù),橡实,一种粮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编辑本段]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栗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编辑本段]评点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它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寓言讲的道理在确实适用于当时的情况,但是用我们已经发展了千年的眼光再来看问题,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古人们没有时间成本的概念,因此觉得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还是有些区别的,任何一家企业在收预付款和定金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多收一些,未来要收的余款越少越好,为什么呢?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说的难听点,假如狙公中午会死,那么对众狙来说朝三暮四的方案当然比朝四暮三的方案损失要大。所以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猴子们其实是很理性的。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谈判。
[编辑本段]白话典故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人们称它为狙公。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编辑本段]名言警句
欧里庇得斯: 朝三暮四的爱,不叫爱。
欧洲: 法律是朝三暮四的。
AstromeTsai
涉务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於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君主给他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晓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经纶博雅;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古先;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斯有谋,强干习事;四是藩屏的臣於,用他能熟悉风俗,廉洁爱民;五是使命的臣子,用他能随机应变,不辱君命;六是兴造的臣子,用他能考核工程节省费用,多出主意: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
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试用,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纵肆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役之勤: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冠带中有才干的,就擢开到尚书分,仆以下尚 书郎、中书舍人以上,执掌机要。其馀只懂得点文义 的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於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著骑马的士大失。宣城工萧大器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著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旷达,不拘礼俗。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南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变乱中坐著等死的人,往往是由於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深刻体验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著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千 日 酒
狄 希, 中 山 人 也。 能 造 千 日 酒, 饮 之 千 日 醉。 时 有 州 人 姓 刘, 名 玄 石, 好 饮 洒, 往 求 之。 希 曰: “ 我 酒 发 来 未 定, 不 敢 饮 君。” 石 曰: “纵 未 熟, 且 与 一 杯, 得 否?” 希 闻 此 语, 不 免 饮 之。 复 索 曰: “美 哉! 可 更 与 之。” 希 日: “且 归, 别 日 当 来, 只 此 一 杯, 可 眠 千 日 也。” 石 别, 似 有 怍 色。 至 家, 醉 死。 家 人 不 之 疑, 哭 而 葬 之。
经 三 年, 希 曰: “玄 石 必 应 酒 醒, 宜 往 问 之。” 既 往 石 家, 语 曰: “石 在 家 否?” 家 人 皆 怪 之, 曰: “玄 石 亡 来, 服 以 阕 矣(1)。” 希 惊 曰: “酒 之 美 矣, 而 致 敬 眠 千 日, 今 合 醒 矣。” 乃 命 其 家 人, 凿 冢 破 棺 看 之, 冢 上 汗 气 彻 天, 遂 命 发 冢。 方 见 开 目 张 口, 引 声 而 言 曰: “快 哉, 醉 我 也。” 因 问 希 曰: “尔 作 何 物 也, 令 我 一 杯 大 醉, 今 日 方 醒? 日 高 几 许?” 墓 上 人 皆 笑 之。 彼 石 酒 气 冲 入 鼻 中, 亦 各 酩 卧 三 月。
干 宝 搜 神 记
(1) 服 以 阕 矣: 服: 丧 服, 阕: 终 了。 旧 时 丧 礼 规 定, 父 母 死 后 守 尸 三 年, 期 满 除 服。
翻译:
狄希是中山人。能造一种千日酒,喝了之后要醉一千天。当时有个人姓刘,名玄石,喜欢喝酒,到狄希那儿求酒。狄希说:“我的酒还没做好,不敢给你喝。”刘玄石说:“就算没有熟,给我一杯,不行吗?”狄希听他这么说,不能再推辞,给他喝了。刘玄石又想要,说:“真好!再给我一点。”狄希说:“你先回去,他日再来,就是这一杯,可以让你睡一千天了。”刘玄石告辞了, 到家以后,醉得像死了一样。家人没有怀疑,哭着把他埋葬了。
三年过去了,狄希说:“玄石肯定酒醒了,应该去问问看。”于是到石家,说:“玄石在家吗?”家人都觉得奇观,说道:“玄石已经死了,丧服都除掉了。”狄希惊讶的说到:“我的酒很好,可以让人睡一千天,现在应该醒了。”于是让他的家人凿开坟墓打开棺材看看。到了坟墓,坟墓上汗气冲天,于是叫把坟墓打开。这才看见刘玄石睁开眼睛,张开嘴巴,大声说到:“真高兴啊,我醉了。”问狄希:“你做的什么东西,让我一杯就大醉,今天才醒?现在什么时间了?”在墓上的人都笑了。那时酒气冲入人的鼻子里人,也都睡了三个月。
这是〈搜神记〉里的一篇文章,这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的夸张成份是很明显的,说狄希的酿酒水平很高,具体的含义,我实在是看不出来了....
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编辑本段]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旧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吧?”
教子
对不起 没找到
种竹之方
对不起 没找到
阳子之宋
【原文】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山木)
【翻译】杨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但是主人却看中丑陋的,轻视美丽的。阳朱问他缘故,旅店主人回答说:“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而骄傲,所以我不认为她美;那个丑的自认为丑陋而恭顺,所以我不认为她丑。”杨朱说:“弟子们记住!品德高尚而又不自以为贤明的人,到哪里去能不受尊重呢?”
【寓意】做人要品德高尚而又不自以为贤明这才对。恃才而骄傲被人轻视,贤德而谦虚受人喜爱。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
--------------------------------------------------------------------------------
08/14/2003/15:32 华夏经纬网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④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不当坠邪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 子
[编辑本段]【注释】
①崩坠——崩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无处无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满脸忧愁的神色。
他的一个朋友为他担忧,关切地问:“你有什么忧愁的事吗?”
这个人叹了口气说:“唉!我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地会突然陷下去,我的身体到哪里去躲藏呢?”
他的朋友就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伸展身体、俯仰、呼吸,每时每刻都在天中活动,你 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这个人又说:“这天如果真的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那天上的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来了吗?”
他的朋友又劝导说:“日月星辰,只是那一团气体中有光耀的一部分,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人的。”
这个人又追问:“那么,地陷了,人又怎么办呢?”
他的朋友又说:“地,也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它塞满了四面八方所有空虚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跨步、跳跃,每时每 刻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
这个人听后,放心下来,高兴极了。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下来,高兴极了。
《高山流水》
对不起 没找到
顾左右言他
一傅众咻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载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陈番立志
原文: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之志,甚奇之。
翻译:陈番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待在一间居室当中,但是院子却是荒芜肮脏的。他父亲的朋友、同郡的薛勤来等候陈番,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洒一洒水、打扫一下来接待宾客呢?”陈番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打扫天下,为什么要打扫一间居室呢?”薛勤(由此)知道陈番有雄视天下的志向,并感到很惊奇。
匡衡穿壁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感叹匡衡的求学精神,刻苦态度。
望洋兴叹
[编辑本段]原文:
秋水时至(应时而至,即按时令到来。)百川灌河(指黄河),泾流之大,两涘(读音si四声,两岸)渚(读音zhu一声,水中的沙洲)崖(高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改变)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有见识的人)。”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译
秋天洪水的时令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韩娥善歌
从前,韩国有位歌唱家名叫韩娥,要到位于东方的齐国去,不想在半路上就断了钱粮,从而使基本生活都发生了困难。为了度过这一难关,她在经过齐国都城西边的雍门时,便用卖唱来换取食物。韩娥唱起歌来,情感是相当投入的,以至在她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后,她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仿佛在城门的梁柱之间缭绕,竟至三日不绝于耳;凡是聆听过韩娥歌唱的人,都还沉浸在她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好像她并没有离开一样。
有一天,韩娥来到一家旅店投宿时,店小二狗眼看人,见她穷愁潦倒,便当众羞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方圆一里之内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
后来,韩娥难以安身,便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发现之后,急急忙忙分头去追赶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一曲。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一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为了感谢韩娥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大家送给韩娥许多财物和礼品,使她满载而归。后来,雍门的人就经常唱韩娥唱的那几支歌,天长日久,雍门的人就越来越喜欢唱歌了。
韩娥的故事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
[编辑本段]原文
出 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黄公好谦卑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 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不姝美." 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 国色实也,丑恶名
齐国有位黄公,喜欢谦虚。他有两个女儿,都是全国少有的美女,由于她们很美,黄公就常用谦辞贬低她们,说是丑陋不堪。丑陋的名声传得很远,以致她们过了适宜的婚龄而全国没有人来聘娶。
卫国有位鳏夫,冒失的把他的一个女儿娶去,是绝色佳人,以后逢人就说:“黄公喜欢谦虚,有意贬低女儿,故意说她们长得不美。”
于是人们争着送礼求婚,把另一个娶去,同样是个漂亮无比的美人。
国色天香是实,丑恶是名,这是违名而得实了。
买注还珠
赵襄王学御
翻译
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赛时,他三次改换马匹而三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毛病。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意义:
赵襄王同王子期赛车,在三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王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问题在于青之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王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车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之大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小嗡
是义犬冢吧!
三国时期,住在襄阳的李信纯养着一只名叫“黑龙”的犬,“黑龙”平时与李公子形影不离。一天,李公子带着“黑龙”进城,因醉酒在归家路上倒在城外草地上睡着了,此时襄阳太守郑瑕在此打猎,由于杂草丛生,难以看清猎物,故命人烧荒。火随风势蔓延到李公子的身边,而烂醉如泥的李公子丝毫不知。 紧急关头,李公子身旁的“黑龙”忙叫、咬拖主人,无效后,见不远处有个小溪,便机智地跑过去跳入溪中,将身体浸湿后,飞奔回醉睡的李公子身边,抖落皮毛上的水将李公子的衣服和周围的草弄湿,往返多次,终因过度劳累而死在李公子身旁。 火没有烧到李公子,待他醒后,明白了发生的一切,扑在“黑龙”身上痛哭不止。太守郑瑕听到这件事,感叹道:“狗比人更懂报恩,人要是知恩不报还不如狗呢。”人们择吉日厚葬了义犬“黑龙”,并在高坟上立碑”义犬冢”。
涉务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於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君主给他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晓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经纶博雅;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古先;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斯有谋,强干习事;四是藩屏的臣於,用他能熟悉风俗,廉洁爱民;五是使命的臣子,用他能随机应变,不辱君命;六是兴造的臣子,用他能考核工程节省费用,多出主意: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
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试用,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纵肆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役之勤: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冠带中有才干的,就擢开到尚书分,仆以下尚 书郎、中书舍人以上,执掌机要。其馀只懂得点文义 的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於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著骑马的士大失。宣城工萧大器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著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旷达,不拘礼俗。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南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变乱中坐著等死的人,往往是由於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深刻体验务农的艰辛,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著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是不是这个涉务??
千日酒
过去有一个叫玄石的人到中山去打酒,酒家把千日酒卖给了他,却忘了告诉他这酒的特性。玄石到家便醉倒了,几天还没醒。家里人不知道千日酒的奥妙。以为玄石已经死了,就治办好棺材将他安葬了。到了一千天的时候, 酒家才想起玄石当初买酒那档子事,估计他的酒该醒了,于是找到玄石家探问。玄石的家里 人说:“玄石已经死了三年了,如今服丧期都 满了。“于是酒家因同玄石家里人一起来到他的坟地,挖开墓穴一看,玄石刚刚醒酒,正从棺材中起身。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真实姓名和表字。他的宅子旁边有五棵柳树。(他)因此凭借(柳树)作为自己的别号。(他)喜爱悠闲和安静,平时很少说话;也不贪慕荣华富贵。(他)很喜欢读书,但是,不是咬文嚼字地牵强附会;每当有了什么深刻的体会,(于是就)欣欣然忘记了吃饭。(他)生性喜爱喝酒,但是家计贫穷,不能够一直有酒喝。(他的)亲朋好友知道(他)这样,有的人就安排酒宴招待他。(他)去造访的时候就喝个痛快,(每次)都期望(自己)喝醉。等到他喝醉了就与人家告辞,竟然一点都不领人家关心他去留的情。(他在自己的家里)看到周围的墙都已经破旧,不能够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衣服穿的时候需要打结,家中的瓢瓢罐罐都是空的。就是这样平静!曾经写文章自我娱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忘记以前的得与失,凭借这个结束自己。
我认为:“黔娄曾经说过:‘不对贫穷表示忧郁,不对富贵表示渴求。’这话不正象那些(淳朴)的人们!(他们)拿着酒器吟诗,用来表达他的志向,(就象)上古时代无怀氏和梆天氏的子民。”
阳子之宋
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但是主人却看中丑陋的,轻视美丽的。阳朱问他缘故,旅店主人回答说:“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而骄傲,所以我不认为她美;那个丑的自认为丑陋而恭顺,所以我不认为她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德高尚而又不自以为贤明的人,到哪里去不受尊重呢?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汉献帝时,曹操独揽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次,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孙权,孔融(孔子后代)反对,劝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听,孔融便在背地里发了几句牢骚。御史大夫郄虑平时与孔融不睦,得知这个情况后,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报告,并挑拨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祢衡对您无理谩骂,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听,大怒,当即下令将孔融全家抓起来一并处死。
孔融被捕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个个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却在那儿玩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家人以为孩子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们赶快逃跑。孔融也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恳求有什么用?”结果,两个孩子从容不迫地和父亲一起被抓去处死。
卫人迎新妇
卫国有人迎娶新娘,新娘上车后,就问:“两边拉套的马是谁家的马?”车夫说:“借来的。”新娘对仆人说:“鞭打两边拉套的马,中间驾辕的马也跑,可以免受鞭打之苦。”车到了新郎家门口,扶新娘下车时,她又对送新娘的老妇说:“把灶火灭了,以防失火。”
进了新房,看见舂米的左臼,说:“把它搬到窗户下面,免得妨碍室内往来的人。”主人觉得她可笑。
新娘这几次说的话,都是切中要害的话,然而不免被人笑话,这是因为新娘刚过门,就说这些,失之过早了。
李牧传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对侍奉的人说:“我确实是个国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却没有一点儿病。”优莫说:“您努力吧!还和商纣王差两天。商纣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要灭亡吗?”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险了。”
猫犬
苏东坡说:”养猫是用来捉老鼠的,不能因为没有老鼠就养不捉老鼠的猫;养狗是用来防止贼的,不能因为没贼就养不叫的狗.”但是我想:就算猫不捉老鼠也行,如果不捉老鼠却捉鸡就更糟了.狗不咬贼也可以,不对贼叫却对主人叫就更糟了.看到正直的人就讨厌,一定使他走开,不是和捉鸡的猫心态一样吗?心思全在谋取大权上面,让皇上变的无助(没有真正为皇帝分忧的人),这不是咬主人的狗吗?
齐欲伐魏
齐国欲攻打魏国,魏国就派人游说齐国大臣淳于髡:“齐国欲攻打魏国,能解除魏国祸患的,只有先生您。敝国有宝璧二双,两辆四马拉的纹彩马车,请让我送给先生。”淳于髡说:“好吧。”于是进宫劝说齐王道:“楚国是齐国的仇敌,魏国是齐国共患难的友邦。攻打友邦,却让仇敌乘机来进攻自己疲惫的军队,这样做,名声不好而且也招来危险,我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齐王说:“好。”于是就不去讨伐魏国。
有人对齐王说:“淳于髡劝您不攻打魏国,原因在于他接受了魏国的璧玉和宝马啊。”齐王即刻问淳于髡说:“听说先生接受了魏国的璧玉和宝马,有这事吗?”淳地髡说:“有这事。”齐王说:“既然这样,那么先生为我所出的主意怎么样呢?”淳于髡说:“如果攻打魏国有利于齐国,魏国即使刺死我,对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如果知道攻打魏国真的不利于齐国,魏国即使封赏了我,对大王又有什么损失呢?况且不攻打魏国,大王就没有攻打友邦的罪名,而魏国也没有被灭亡的危险,百姓更不会遭受兵祸,我得了玉璧和宝马,对于大王又有什么损伤呢?”
千里之马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床头捉刀人
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已经接见完了,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
赵襄王学御
赵襄子(晋国国卿)跟王于期学习驾御马车,不久和王于期比赛,三次换马但是三次都落后。
赵襄子说:“您没有将您的技术全部教给我。”回答说:“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凡是驾御所
应该重视的,是马的身体与车统一,(驾御的)人心和马协调,这样才可以跑得快跑得远。今天您落在
后面的时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时候怕被我追上。凡是驾着马车抢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后。但是您领
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哪还能和马协调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啊。”
买注还珠
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郑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并用翠鸟的羽毛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盒子还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这真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韩娥善歌
以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粮,经过齐国都城雍门时,买唱求取食物。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城门中梁缭绕,三日不断,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经过一家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韩娥长声悲哀的哭泣,整个乡里的男女老少都互相看着忧愁哭泣,三天吃不下饭。急忙追赶她,韩娥回来,又长声唱歌,整个乡里的男女老少都高兴的鼓掌舞蹈,不能控制自己,忘记了以往的悲伤。
望洋兴叹
秋水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之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处。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讥笑于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陈番立志
陈番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待在一间居室当中,但是院子却是荒芜肮脏的。他父亲的朋友、同郡的薛勤来等候陈番,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洒一洒水、打扫一下来接待宾客呢?”陈番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打扫天下,为什么要打扫一间居室呢?”薛勤(由此)知道陈番有雄视天下的志向,并感到很惊奇。
这么多,找得累死了…………
wanghairuibuschi
涉 务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与,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薅(hāo)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b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译文]
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是高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
我看现在世上一般的文人,评古论今,好象了若指掌。但真的试用一下,他们又往往不能胜任。长时间生活在太平盛世,不知道丧乱的祸害;在朝为官,不年知道边地战争的急迫;只知道领取俸禄,不知道百姓种田的辛苦;生活在小吏和百姓的上层,不知道要有辛勤的劳役。所以难以适应社会处理事务。晋朝南渡之后,特别尊重厚待士族,所在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人都做了高官,掌管国家的机要。其余的人也都做了闲散的文职官员。这些人言行迂腐荒诞,不合事理,浮华铺张,不通事务;小有过错又舍不得责罚,借此使他们名声好赃的是掩饰他们的弱点。至于那此台阁中的小官员们和藩王府里的小官,以及那些熟习职务,能把事情处理好的人,即使有小人之态,也都严加监管,所以多被任用,是要用他们的长处啊。但是人们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全社会的人都认埋怨梁氏父子喜爱小人而疏远了士大夫,这是他们见远不见近,没有自知之明啊。
五柳先生传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梆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真实姓名和表字。他的宅子旁边有五棵柳树。(他)因此凭借(柳树)作为自己的别号。(他)喜爱悠闲和安静,平时很少说话;也不贪慕荣华富贵。(他)很喜欢读书,但是,不是咬文嚼字地牵强附会;每当有了什么深刻的体会,(于是就)欣欣然忘记了吃饭。(他)生性喜爱喝酒,但是家计贫穷,不能够一直有酒喝。(他的)亲朋好友知道(他)这样,有的人就安排酒宴招待他。(他)去造访的时候就喝个痛快,(每次)都期望(自己)喝醉。等到他喝醉了就与人家告辞,竟然一点都不领人家关心他去留的情。(他在自己的家里)看到周围的墙都已经破旧,不能够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衣服穿的时候需要打结,家中的瓢瓢罐罐都是空的。就是这样平静!曾经写文章自我娱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忘记以前的得与失,凭借这个结束自己。
教子
原文"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由捶鞑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夫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大司马王憎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
因此,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爷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他若一件事有闪失,当爹的为他百般遮掩粉饰, 希望他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阳子之宋原文及翻译:
【原文】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山木)
【译文】
阳子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但是主人却看中丑陋的,轻视美丽的。阳朱问他缘故,旅店主人回答说:“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而骄傲,所以我不认为她美;那个丑的自认为丑陋而恭顺,所以我不认为她丑。”阳子说:“弟子们记住!品德高尚而又不自以为贤明的人,到哪里去不受尊重呢?”
朝三暮四是中国的成语、寓言、典故,源于庄子*齐物论。
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注释:
狙——音居,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寻,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茅——音叙,橡实,一种粮食。
评点: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于弄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如此,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已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一傅众咻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之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从楚人琳啡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也。
释义“傅”,教导的意思。“琳”喧闹,喧扰。这个成语表示一人教,许多人扰乱,比喻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故事 孟珂,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主要继承者,有“亚圣”的美称,人们尊称他为孟子。
有一年,孟子听说宋国的君王说要施行仁政,这正是孟子所竭力主张的,所以他特地到宋国去。
孟子在宋都彭城了解了一个时期,发现宋国君主手下的贤臣很少,而没有德才的人却很多。他感到情况并不是像宋国国君说的那样,便打算到别国去游历。宋国的君主听说孟子要离去,便派大臣戴不胜去挽留,并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戴不胜说:“请问先生,怎样才能使我们宋国的君王贤明?”
孟子回答说:“先生要使贵国的君王贤明吗?我可以明白地告诉您。不过,还是让我先讲一件事。楚国有位大夫。想让自己的儿子学会齐国话。据您看,应该请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请楚国人来教他?”
戴不胜不加思索他说:“当然是请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点点头,说:“是的,那位大夫请了一个齐国人,来教儿子齐国话,可是儿子周围有许多楚国人整天在打扰他,同他吵吵嚷嚷。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是用鞭子抽他、骂他、逼他;他也学不会齐国话。如果那位大夫不是这样做,而是将儿子带到齐国去,让他在齐国都城临淄(zi)的闹市住几年,那么齐国话很快就会学好。即使你不让他说齐国活,甚至用鞭子拍打他,强迫他说楚国话,也办不到。”
戴不胜打断孟子的话说:“我们宋国也有薛居州那样的贤土呀!”
孟子回答说:“是的,宋国的薛居州是位清廉的大夫。但是靠他一个人在君王左右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如果君王左右的人,无论年老处少、官职尊卑,都能象薛居州一样,那才行呢。君王左右都不是好人,那君王能与谁去做好事呢?”
戴不胜向君王复命后,君王见孟子去意已决,便不再强留,送了他一些钱,让他离开宋国。
陈番立志
原文: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之志,甚奇之。
翻译:陈番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待在一间居室当中,但是院子却是荒芜肮脏的。他父亲的朋友、同郡的薛勤来等候陈番,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洒一洒水、打扫一下来接待宾客呢?”陈番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打扫天下,为什么要打扫一间居室呢?”薛勤(由此)知道陈番有雄视天下的志向,并感到很惊奇。
匡衡穿壁
匡衡穿壁引光匡衡童年时,家景十分贫寒,无法继续读书,离校前老师嘱咐他:在哪里都可以读书,匡衡牢记老师的教诲。
匡衡家点不起蜡烛和油灯,晚上不能看书。一天他发现墙壁的缝里有悠悠光线,心里一亮,拨出砖块,光线射了进来,匡衡就能看书了。为了能看更多的书,他给隔壁老爷家打工,穿壁引光的事被老爷发现了,老爷很是感动,收匡衡为书童。从此,匡衡读到了更多的书,终于成为著名的大学者。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水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之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处。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讥笑于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韩娥善歌
从前,韩国有位歌唱家名叫韩娥,要到位于东方的齐国去,不想在半路上就断了钱粮,从而使基本生活都发生了困难。为了度过这一难关,她在经过齐国都城西边的雍门时,便用卖唱来换取食物。韩娥唱起歌来,情感是相当投入的,以至在她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后,她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仿佛在城门的梁柱之间缭绕,竟至三日不绝于耳;凡是聆听过韩娥歌唱的人,都还沉浸在她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好像她并没有离开一样。
有一天,韩娥来到一家旅店投宿时,店小二狗眼看人,见她穷愁潦倒,便当众羞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方圆一里之内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
后来,韩娥难以安身,便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发现之后,急急忙忙分头去追赶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一曲。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一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为了感谢韩娥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大家送给韩娥许多财物和礼品,使她满载而归。
黄公好谦卑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 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不姝美." 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 国色实也,丑恶名
齐国有位黄公,喜欢谦虚。他有两个女儿,都是全国少有的美女,由于她们很美,黄公就常用谦辞贬低她们,说是丑陋不堪。丑陋的名声传得很远,以致她们过了适宜的婚龄而全国没有人来聘娶。
卫国有位鳏夫,冒失的把他的一个女儿娶去,是绝色佳人,以后逢人就说:“黄公喜欢谦虚,有意贬低女儿,故意说她们长得不美。”
于是人们争着送礼求婚,把另一个娶去,同样是个漂亮无比的美人。
国色天香是实,丑恶是名,这是违名而得实了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向王子期学赶车,学了不久便与王子期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匹马,结果每次都落后在后面。赵襄王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呢?”王子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全教给您了,是您用的不对。赶车最要紧的是,要使马套在趁上能舒适妥帖,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防在调理马上,然后才能赶得快,跑得快。在这次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光想赶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怕被我赶上去。其实引马上路去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那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miss掉了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知道他的姓氏名字。(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先生”作称号。(五柳先生)爱好闲静很少讲话,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死抠字眼,每当有心得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爱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了酒招待他,他到亲友家去喝酒,(总是)一饮而尽,希望能喝醉,喝醉以后就回去,(却)不会舍不得离去。(他)家里四壁空旷,(房屋破败得)遮不住风雨太阳,(他穿的)粗布短衣也是穿洞打补丁的,放食物和妥水的器具常是空的,但他感到安然自在。(他)常常写文章自己(娱乐),(文章)颇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他)没有得失之念,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有句话:不忧愁于贫贱,不追求于富贵。仔细体味这句话,这五柳先生就是黔娄一类人吧?饮酒写诗,以抒发他的志趣。(他是)无怀氏的百姓吗?是葛天氏的百姓吗?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涉务
古人知道务农的艰辛,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是国家的根本。
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
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堆场、脱粒、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
江南朝廷里的官员,在晋朝于江南复兴后,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这些都不懂)他们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夏日青禾
树大好乘凉
jor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