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很多并不感觉好,看网络小说却很好看,该选择哪一个?
[作品]We Will Rock You
A massive hit in London, Melbourne, Madrid and about to tour the States, We Will Rock You is on its ...

ShadowK
[打脸]

沫沫沫小兔
现在很多人,并不喜欢看世界名著,都比较喜欢看小说,为什么呢,世界名著都是比较严谨的,而且你代入不了进去,但是小说就不一样了,爽点很多,看小说也比较愉悦,现实中我们大都压力山大,看小说也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俗称意淫嘛,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值得推敲的小说,尤其历史类的,看小说和读世界名著显而易见,肯定是读世界名著的收获比较高,而且还有价值,读书能养人,能丰富自己的学时,能培养气质,还是读世界名著好啊!

江湖飘飘
各花入各眼而已。我是名著也看,小说也追。从我的经验来看,如果心境平和的话,可以慢慢读点名著,能感悟人生,体味好书带给我们的灵魂冲击。如果比较浮躁,什么也做不下去,纯粹打发时间,不用思考的话,可以看看网络小说。然而这种分类也不完全准确,事实上,很多名著艰涩难懂,还需要你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并且有一定的时代局限。而很多网络小说的用语很考究,许多也蕴含了一定的思想哲理。所以,到底选择什么类型的书,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喜好决定的,不要让世人的评价影响你的判断,书籍所表达的观点都是见仁见智!

微风2-
世界名著之所以不能引起当代人的共鸣,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名著及其作者的背景和时代环境,所以名著中展现出的场景、文化、人物关系、三观、矛盾冲突等,会让当代读者很难产生代入感。
而现代的网络小说,基本都是同时代的作者撰写,所以时代背景、对人、事、物的看法,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认知,自然理解起来毫无障碍。
现代越来越多的网络爽文,爆文,特意迎合当代人快餐文化、逃避现实、轻松休闲的要求,所以人们徜徉其中,可以短暂的忘记烦恼,浮生偷得半日闲,自然。
但真正可以日久弥新,经得起推敲,百看不厌的,仍然还是经过一代代读写者甄别的世界名著。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重新翻看曾经拜读过的名著,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
就拿我来说吧,拜读的第一本国外名著是《简•爱》,记得当时应该在上初中,一开始我就被文中渲染的神秘、玄幻的氛围所吸引。
但印象最深的,也是最令我不能苟同的是,简明明知道罗切斯特深爱自己,而且知道他曾经频频被骗,常年忍受着精神失常妻子的折磨,可就因为心中的那一点点自尊,以及追求平等的执念,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那个深爱彼此的人。
兜兜转转,当罗切斯特因为火灾变成残疾人,他的疯子妻子也命丧火海之后,简却回来了,带着圣母的光环,回来拯救她的爱人。
我当时在想,是不是在残疾的、死了妻子的丑陋鳏夫面前,简才会觉得她和他是平等的,她终于可以救赎他了?
我想如果婚礼上她可以原谅罗切斯特,然后和他一起寻找解决不幸婚姻的方法,他们会比现在更幸福,为什么圆满的爱情不要,非要让它变得千疮百孔才可以呢?
心中的自尊,真的比爱人的真心,比爱人的健康更重要吗?
当年那个爱情至上,至纯至真的自己,真的很不能理解简的想法和做法。
时过境迁,已经步入社会多年的自己,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再次拜读《简•爱》,有了更多的理解。
作者创作《简·爱》时的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妇女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要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人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惟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
以作家为职业的女性会被认为是违背了正当女性气质,会受到男性的激烈攻击,可以想见当时的女性作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而《简·爱》就是在这一被动的背景下写成的。
所以才有女主人公的自强自立,坚韧不拔,自尊自爱,眼里不容一粒沙,但毕竟是女性作者,最终仍旧回归了圆满的结局。
而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仍然留有许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是社会大环境已经宽松很多,包容很多,不论男女都可以尽可能的抒发自己的感情,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担心受到“迫害”。
所以不论名著还是网络小说,只要能让自己开心,有所收获就好,干嘛非逼着自己选择“白猫”或“黑猫”呢?

hanson
写了一堆,发现跑题了,但还是发上来吧。
先回答问题:读中国名著,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读外国名著,有助于拓展想象力。而网络小说,则只是消遣。
因此,建议中国名著和世界名著。
下面来谈一下,为什么网络小说比世界名著更有吸引力?感兴趣的条友可以看看。
小说,就作者而言,是借文字来书写自己的人生情感;而就读者而言,则是通过文字来感受作者的人生感悟。
列夫·托尔斯泰:“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换句话说就是:人最大的痛苦就在于希望别人能够感受自己的痛苦,但别人终究不是自己,所以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因此更痛苦。
为什么一个人感受不了另一个人的痛苦?
因为没有共鸣。
为什么没有共鸣?
首先,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这一点很重要。写作基于一定的文学素养,而这个文学素养就是他所受到的文化背景、文化教育、文化熏陶等等的总称。以法国名著《三个火枪手》为例,官方说法是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但老夫在没有接受剧透的时候,完全是当达达尼亚的历险小说来看的(手动滑稽),完全没有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朽什么的。这就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的,对于其中描写的历史故事完全达不到会心一笑。
再反过来举一个例子,外国人看中国名著。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物体,即意象。比如月亮,看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用思考就知道月亮代表的是爱情;看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月亮代表的是边关;看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立即想到明月代表的是思念……类似的意象还有很多,比如梅、竹、兰、菊。相信一些条友即便想不起来与之相关的诗句,但也明白它所代表的含义。
这就是文化背景的力量。
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怎么可能体会的到梅和竹之间所指代人物形象的细微区别?
其次,没有类似的经历。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体验。即,人会通过一件事,或耳闻,或目睹,体会到另一个人的心情。比如,听到《We Will Rock You》就会不由自主地摇摆身体,身心愉悦;听到《二泉映月》就会心情沉重……这些都是共情的表现。
通过文字使人共情,则需要更加高超的技巧——即调动读者对类似的经历的回忆或想象,也就是常说的代入感。中西方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有的甚至连类似的经历都没有——我们没有经历过十月革命,对苏联的认知也仅限于历史课本和网络上的只言片语,怎么可能深切地体会保尔的心情?除非这名读者具有非常细腻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
最后,没有共同的愿望。理想是人类奋斗的目标,共同的理想会使理解变得更加容易。这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能够读懂钢铁的原因。但这也正是黑豹让黑人看了热泪盈眶,但我们看了却毫无感触,甚至还有点想笑的原因。
反过来,与世界名著相比,网络小说的作者在取材的时候,选的都是热点题材,这一点已经保证绝大多数人感兴趣;其次,共同的文化背景写出来的故事更容易理解,比如《诛仙》虽然没有《魔戒》和《哈利波特》有名,但绝对比《魔戒》和《哈利波特》容易理解,容易理解也就更容易代入,更容易引起感情的共鸣;第三,写出了大多数的野心或想象中自己的样子。

只想爱着你_l
大脑可以在情感(意欲)和思维(思想)两个方面得到满足。
1.世界名著更多的是牵引你去思考,通过展现你的思考能力从而获得满足,当然优秀的作品具备两方面能力。
2.网络小说无时无刻不在牵引着你的情感(意欲),而让你思考的地方很少,只是不断满足你的情感方面需求。
3.你自己是否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共情能力,通过文字去感受作者或人物的情感。二,思考能力,通过文字(或作者)的引导,一起与作者去思考的能力。
4.快餐文化流行的原因就是容易让人获得比较低级的满足——情感(意欲方面)。而降低了思考能力。且“大多数人”的两种能力是此消彼长的。这就是很多人看就了网文,看不进去经典书籍的原因。
下面是我上次发的动态,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