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
枯藤
我一个朋友,那时在县食品公司上班,他说那时吃香的很,他儿子,一个分配到银行,一个分配到税务局,都不去,想方设法挤到食品厂里上班了。谁知后来都下岗了。
格蕾丝
还有,那时的电影放映员也狠吃香。每个公社就两三个,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尤其是年青人,放映之前挂银幕都是他们帮忙,放映中围在放映机旁,看放映员熟练地换片,散场了帮着收东西。哪个姑娘娶了放映员,那可昰全公社天大的新闻。
勤劳的蜜蜂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有粮站,食品站,供销社的营业员,还有电影放映员,在广播站上班的。放电影的,广播站的,毕竟是少数,一个乡只有一两个人。而在乡粮站,乡食品站,乡供销社上班的人,相对地多一些。
以前,农村各乡都有一个供销社,负责一个乡的生活物资供应。各大队有一个代销店,他们的货源是有保障的。供销社其实就是小百货商店,卖烟,酒,盐,糖,酱油,锅瓢碗盆等。有布匹,没有成衣卖,买布回家请裁缝上门做衣。香油是归粮站卖的,肉归食品站销售的。发的烟票,酒票,糖票,大表纸票都是在供销社买的。
在农村的粮站,主要是收购粮食,平时不忙,在收公粮时特别忙。但是权利不小,可以决定稻谷的等级,稻谷的干燥程度,就在他一句话。说你稻谷不干,直接拉走,在粮站的晒场上重新晒。特别是收“购”粮时,一句话可以决定卖多少钱。以前,征购粮食,公粮为征,按市场价收购为”购”。粮站收“购”的稻谷是要付现钱的。
乡食品站,主要收购生猪,是有任务的。一个大队要交多少头生猪,指标分到各生产小队。生产小队派到各户,基本上是轮流交生猪。生产队会贴补上交生猪户的。去食品站卖猪,如粮站收粮一样,可以决定你生猪的级别等级,过磅时弊病甚多。等你牵去的猪拉过粪以后,再过磅。这样明显称少了多少斤,食品站有熟人,就相对宽松许多。
以前的供销社的营业员,大部分都混得不好。供销社撤销了,只有极少数留编,其他的人“下岗”,不领工资。乡食品站后来也撤销了,我见到原来我卖生猪时的营业员,他也回家了,反正待遇不好。粮站的相对好一些,问过熟人,保底工资。反正没有以前风光。他们这一批人,几乎都过了退休年龄了。只有广播站的,仍然在上班,纳入宣传部门了。我见到的,只能代表我们这儿。请勿对号入座。
没有蟹子的空空君
六七十年代,物资紧缺,买个牙膏、肥皂、白糖都要找人开后门,那时候,站柜台的营业员最吃香,最令人羡慕,文革时期,我家邻居是一名供销社的营业员,她工资不高,但是她很有实权,能帮人们买到一些日用品和白糖、红糖,能给大家找一些布票,经常有很多人,到她家求她帮着买物品,人们都羡慕她有一个好工作。
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很难买到,永久、飞鸽自行车,有票才能购买,人们为了买到自行车,托关系、找后门,商业部门、物资部们都是人们羡慕的好工作,找工作都想到商业、物资部门。一九七三年,我下乡当知青时,我父母为了买到一辆自行车,找了很多关系,还给人家送了礼,才找到一张自行车票,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改革开放以后,工厂多了,物资丰富了,大小超市很多,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人们再也不为购买物品发愁了,国家允许个体经营,以前的商业部门、供销社和物资部们,很多单位都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职工们也下岗了,有一部分职工调换了工作,有一部分职工停薪留职下海当了个体户。
现在,这些商业部门、供销社、物资部门的职工,也早已退休,安享晚年了。
zwf001
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质奇缺,乡村最羡慕的工作是供销社,食品站,粮管所的工作,要买东西凭票证且限时限量供应。在这些单位工作容易获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现在改革开放,物质极大地丰富,想买什么随时都可兌现,且物质平靓正,不断更新换代。这些单位的工作再不受人羡慕,那些职工也已退休了。
tianshilaner
如果要拿现在给过去比,最起码要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比出结果来。要说过去生活艰苦,那确实是艰苦,但那时一个人工作要养一家人,孩子多的五六个,少的也是两参个,如果现在同样是一个人工作,能养活几个人?现在的年轻人养孩子,有多少不靠父母的,恐怕大家心里都有数吧!
非FFF
那个时候最令人羡慕的人两种境遇,一种放不下身段,高不成低不就,一事无成不说,家里的生活也不太好;还有一种利用原有的经验和人脉自己积极的创业过得很好
河马河马冯
听我婆婆说,老公的大姨、大舅和表姐当年做的都是好工作,全县都羡慕的那种。老公的老家在东北林区,家里人都有工作。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
大舅在供销社卖肉那个年代的肉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到的,也不是你想买哪块就买哪块的。所以大舅这个工作很受人尊敬,计划经济时代,不和卖肉的搞好关系,你家能吃到好肉么!
那个时代的好肉可不是现在的排骨和里脊,而是那时候最抢手的水油。一大袋水油熬出的荤油在家里可是奢侈品,水油做出的油滋啦可是包饺子和炖菜的好东西。
大姨在商店卖紧俏物资那时候的紧俏物资包括各种家电和手表,自行车之类的。我婆婆说我们家里的一块手表就是大姨帮忙买的,在物资匮乏的年底啊,卖紧俏物资是人人羡慕的事情。
当时大姨总到大街上,总有人和大姨友好地打招呼。他们当时的想法肯定是:总有求到她的一天。
表姐在食堂在食堂工作的表姐对自己当时的工作是相当的满意,那时候表姐在一家国企的食堂工作,食堂工作人员吃的是最好的。当然你在厂子上班,如果和食堂的人关系好,那你的伙食肯定也比其他人好。
可以说食堂是一个厂子的灵魂部门了,毕竟那个年代,能吃饱吃好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现在怎么样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岗位都不复存在了,这些人也都退休了。大姨现在谈起年轻时候上班的事,好像还历历在目。
qydc
各位朋友,晚上好!我是平安618,关于“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我来对问题简单回答如下:当时最阳光的社直单位有供销社、食品、粮管所、邮电所等等。在这些单位里上班的员工都是“吃商品粮”的,十分另人向往。
由于当时我的年龄很小,也就是在上小学年龄。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不太好,我跟随父亲在乡镇政府(公社)大院住,和当时的供销社对门。每当我看到他们这些“吃商品粮”的职工上下班时端着碗,拿着饭票去大伙吃饭的时候,心里有好多幻想,如果我长大了也能上班了,向他们这样能无忧无虑的吃上好面馍(洋面卷子)该有多好呀!因为当时的供销社是国营企业,无论卖什么东西,都必须需“票”,如“布票”、“糖票”、“油票”等等。在那个时代,我看天下最辉煌的事业就是在供销社上班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供销社早已经不存在了,而且现在的职工连生活也没有保障了,一直到了退休年龄后才能领上养老保险金。并且原食品站、粮管所、等等,现在也变成一个破旧的荒院了,实在另人碗惜。原来的邮电所也变了网通公司,由很多人向往的好单位,现在也一直被人淡忘。
总之,这些在六、七十年代乡村最另人羡慕的好工作,也都被人们一步步的抛到九霄云外。
maglinda
一,供销社的售货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个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部门统购统销的供销社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就解体了,这部分人有的重操旧业干上了和自己行业相对应的行业,有的改了行业,还有一少部分人以经退休了,还有一些大概五十五六,五十七八岁的人,个人续缴着养老保险,到六十周岁也该退休了。
二,邮递员有一部分仍然在原单位干着老本行,没继续干的,也是下岗自谋职业,和供销系统的差不多一样。
三,各个乡镇的电影放映员,从电视在我国农村普及以后,他们就以经下岗了,估计这些人早就应该被政府安置好了,我接触过的他们都有退休金,这个不是太了解。
fqjabc
六、七十年代,实施的是国有的计划经济,粮食政策是统购统销,凭证定量,凭粮票的供给制度。所有粮、棉、油、猪、畜类,禽类皆由国家统一收购,凭票证供应。要说六、七十年代,最令人向往的工作单位或是工作,是国家粮站,供销合作社,食品公司。在票证计划年代,这几个单位都与民众的生话息息相关。粮站掌管着粮油供应,粮食收购。供销社掌管着布票、及一切生活轻工业用品的票证发放,例煤油票,肥皂票等。供销社还负责化肥的票证发放。食品公司则是掌管畜、禽的收购,猪肉等以及白糖,糕点等供应。
当年这三类单位非常吃香,但时过境迁,随着国有计划经济体制遂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三类令人羡慕的单位已逐渐退出历史,有的下崗,有的私营开生产资料公司。
evelv
六七年代时,我那时十多岁,说的真对当时在百货上班的人让人,羡慕得不得了,过去好的工作现在有能力的人都不想干的 工作。
⑦葉飄落呮ゐ萩
当兵的,无悔的青春(青藏线铁道兵)
白菜cd
我们村有个老太太,听说六、七十年代村里出生的孩子都是她接生的,当年让大家羡慕的好工作:接生婆算一个。
老太太姓高,夫家姓姓兰,我们喊她大奶奶,大奶奶那些年是四里八乡有名的接生婆,经她接手出生的孩子可多可多了,不仅仅只有我们村的孩子,更有别村出生的孩子。
那时候大奶奶接生一个孩子,会得到一把熟鸡蛋,一把为十个,那时候农村鸡蛋都是自家养的土鸡生的蛋,是补充营养的最佳食物,坐月子的女人一般是吃煮鸡蛋和小米粥。
这样子,村里或者外村只有有人请大奶奶去接生小孩,后面就会得到一把鸡蛋,有条件的人家还会给块布,接生婆那些年可牛了,那工作比啥工作都好,只不过现在这门手艺在农村失传了,人家农村小年轻生孩子可金贵着呐,所以这个职业了。
还有一份工作是当年农村最好的工作,让很多农民羡慕,那就是杀猪匠,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杀年猪是农民们年底的一个大营生,但村里只有一个杀猪匠,那时候杀猪匠没有工钱,但杀了猪以后,农民们会当天煮猪下水和猪头肉,煮熟后给杀猪匠样样数数拿上一点,再割一刀生猪肉,这样杀猪匠杀一头猪会得到一些熟肉和一刀生猪肉,不知道别人羡慕不羡慕,我反正特别羡慕。因为整个腊月,杀猪匠家里能得好多肉。熟肉生肉都有。现在杀猪匠没有了,因为有专门屠宰场,能更好的保证生猪安全度。
最后一个当年让大家羡慕的工作是赤脚医生。赤脚医生不用干出力气的庄稼农活,只消在村里的卫生室给别人看病,帮忙整点药就好,要知道那时候的农活不是一般累,修水库,修整田地,男人女人都是每天挥汗如雨干活,只有赤脚医生不用干那么累的力气活。如今赤脚医生也没有了,有村医,是有医师资格证的村医在给村民们看病。
以上三种活是六十和七十年代比较不错的活,农民们羡慕不已的好活,只不过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当年那些好活,如今消失不见了。被新生事物代替了。
katsuki
确实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