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看三国演义的人多数是同情和偏爱蜀国?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最新跟帖
修心养性

修心养性

蜀汉等于汉

米吉-M

米吉-M

蜀国弱啊

小青

小青

说明你还不成熟,如果你用客观的眼光去看,三国演义其实很公正的,没有尊谁贬谁,都说曹操是坏人,三国演义里有曹操的功也有曹操的过,说推崇刘备,也一样有刘备的对与错,所谓的尊刘贬曹都是后世的知识分子炒出来的一套,还有舞台艺术需要!如果你只看三国演义小说,里面真没有尊谁贬谁!

julia叶琴

julia叶琴

我看了很多回答,多认为是作者罗贯中喜欢蜀国,因此读者不知不觉的被带偏了,甚至有人说被洗脑了,不客气的说,有这种观点的人很肤浅。

首先说说历史评价与民间评价。一般来说,历史评价是根据一个人对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而进行褒贬的,道德问题几乎不涉及历史评价,相反,民间评价历史人物,其主要依据就是道德标准。比如项羽和刘邦,在正统历史评价与民间评价中(两人之间相对而言)。

三国蜀汉政权,相对于魏吴,不管是思想纲领,还是行动言语,是最符合民间所遵循的道德标准的,而刘备之仁,关张之忠义,诸葛亮之鞠躬尽瘁,乃至赵专之忠勇,甚至成了某项道德标准的标杆和典型,最让人感动,自然也能引起人的共鸣,比如诸葛亮之《出师表》,千载之下读之,还是心潮澎湃,泪眼模糊。

正是蜀国人物的强大的人格魅力,符合了人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蜀国才引起了历代民间的同情和赞美,从东晋陈寿,唐代杜甫(其诗作蜀相),到了南宋,蜀国己被民间彻底承认,而罗贯中不过是顺应民意,把对蜀国的肯定更加普及化及文学典型化而已,我断言,即使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民间尊蜀也远远多于尊崇魏吴。

迷你白

迷你白

因为写书人看世事,站的角度,拥蜀,联吴,拒曹。

或者说,作者所处的时代,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把北魏曹操看作是北方游牧民族。把蜀这比作中原汉民族。东吴比喻友好临帮。

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刘备的仁德,儒家理念,受到人们的赞扬和爱戴。曹操的入侵行为,霸占朝岗的事实被人不耻。

所以,读者的爱憎,来至于作者。作者的思维,参杂了时代背景。

kobe

kobe

因为诸葛亮让我觉得很可惜。如果他跟的是曹操结局就会不同

vivien_weier

vivien_weier

因为刘备和刘协是亲戚,且刘备会哭,还会摔孩子。

一路如风

一路如风

三国演义是小说和史实有出入,作者偏爱和同情蜀国,读者就多同情和偏爱蜀国。就如陈世美,把陈世美写成忘恩负义抛妻弃子这样的人还有人喜欢和同情,哪才是有问题。三国演义自始至终贯穿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受作品影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蜀国被洗白美化了[大笑][大笑][大笑]

Miss

Miss

因为儒家思想意识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根深蒂固。无论是作者罗贯中,还是广大的读者,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都存在着正统的思想观念。

罗贯中也把儒家思想贯穿于《三国演义》的始终,比较崇尚刘备。因为刘备是汉献帝的皇叔,就理应是刘备一统江山,别人都没有这一资格。

思想在于灌输,《三国演义》影响广泛,自然也就引起了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

带着天真

带着天真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文学竞赛到最后,就剩了人格。《三国演义》虽说是文学作品,但却取材于历史题材,七分实,三分虚是它的基本架构。尽管作者秉承了拥刘抑曹的封建正统观念,但千百年来人们对忠奸善恶,是非曲直的认识和判断,无不归结到赞美仁善,厌恶丑恶的价值层面上来。于是施仁政者得到大家的拥护,施残暴者遭到反对。这大概就是读《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吧?

我不造,你宣我宣我

我不造,你宣我宣我

因为其他人都是黑蜀汉的

白痴小绿藻

白痴小绿藻

1.刘备起步低以仁义自居 2挂的汉名字 3.准草根出身,民间故事多,融合社会个人兄弟情感强 4诸葛亮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寄托,政治报负框图基本实现 5.大的屠杀相对于曹操基本没有 6,颠沛流离,不放弃,步步变强

土马

土马

刘备爱民,诸葛亮身正。

hap_cqu

hap_cqu

汉室宗亲。

cmjerry

cmjerry

根正苗红!打个比方,你也不希望你的公司被别人窃取了吧!你还是想拿给自家人吧!!!

o闪电侠o

o闪电侠o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