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走在蓝天下听风唱歌
“人尽可夫”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主人公是一个叫雍姬的女人。当时,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只不过现在特指形容不守贞节的妇女或指过皮肉生涯的妓女。
“人尽可夫”出处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六月乙亥,昭公入。
意思就是自己的丈夫要杀害自己的父亲,在两者只能选择一个的生死关头,她的母亲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是从血缘的唯一性上做了比较,指出两者的不可比性,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选择的范围就是天下男子了。
可见人尽可夫本意为:一个女子,丈夫可以很多选择;至于父亲,为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丈夫又怎能比?这里的“人尽可夫”并不是“人尽以为夫”,而是从天下人之中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人成为丈夫,而不是让天下人都成为丈夫,这一点要分清。
如今的意思
人尽可夫,如今已经成为彻彻底底的贬义词。形容女人不守贞洁,或者指从事特殊行业的女子。
这已经和它的出处大相径庭。当然了,中国的语言一直是在变化的,有些词语,今天的意思和原意早已南辕北辙,像“呆若木鸡”、“弹冠相庆”、“沆瀣一气”,这些成语今天的意思和古代的意思已经完全相反了,而“人尽可夫”也早就不是本意啦。。
BOSS-蚂蜂
“人尽可夫”这个成语已遭曲解、“污名化”了,现实生活中这个词会被用来描述从事钱色交易或者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性。
实际上这个词的由来与生活作风、从事职业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没有什么关系。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雍姬,但故事的主线却并非是她,而是他的父亲,权臣祭仲,就是他把郑庄公和他的四个儿子捧了个遍,为郑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祭仲,春秋时期郑国大臣,与郑庄公相得益彰可谓贤臣遇明主,比如著名的“共叔段事件”,郑庄公的母亲武姜生郑庄公、共叔段,因为生郑庄公难产,而生共叔段是顺产所以非常厌恶郑庄公,母爱自然也就有了偏向,谁让郑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呢,差点把母亲武姜活活折腾死,因此给他取名“寤生”,也就是“逆生”,倒着出来的,郑庄公嘴上不说心里却不可能不介意。
寤生继位后,武姜让郑庄公赐予共叔段一个相对不错的封邑,讨价还价之后,最终将京城赐给了共叔段,当时的祭仲已经被重用,就从旁建议,一是封地逾制,恐遭祸患,二是武姜贪心不足,不如早做打算,而郑庄公坚决执行“捧杀”计划,用优渥的生活进一步刺激共叔段的野心,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共叔段搞清算,此事不了了之,不过共叔段也挺争气,后来果然造了反,早就盼他造反的郑庄公随手就把共叔段抽飞,好在共叔段见机较早,逃得生天。
祭仲的谏言看似稀松平常智慧不显,其实不然,这才是光明正大的阳谋。在共叔段的问题上,后人对郑庄公颇有微词,都有或隐晦或显明的批评,对自己的弟弟没有尽到教导、规劝的责任,反而让他在诸多刻意的纵容中萌生野心,变相达到了郑庄公除之而后快的目的,对于这种阴谋手段,文人们大多不屑。
如果把祭仲的政治生涯分为两个阶段的话,一是郑庄公时期,二是其余四子时期,第一阶段中,祭仲的军功也不少,比如对战卫国的战争,还有多国伐郑的胜利都有祭仲的功劳,如果不是郑庄公担心舆论谴责的话,周恒王必定身死阵前。
郑庄公去世后:
邓国女所出的太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
宋国女所出公子突,是为郑昭公后的郑厉公;
郑厉公逃亡后,郑昭公复位;
郑昭公被杀后,其弟郑子亹继位;
郑子亹被杀后,其弟郑子婴继位;
郑厉公的母亲是宋国人,未出嫁时在宋国颇具影响,上至君主,下至官民都非常看重她,所以宋国君主宋庄公想废掉立嫡立长的规矩,把拥有本国血脉的且有一定归属感的郑厉公扶上位,很明显这是一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的跋扈做法,但是祭仲被抓,胁迫之下也只能答应郑厉公上位,郑昭公听闻消息后逃亡而去。
郑昭公为什么要跑呢?因为国家权力全部掌握在祭仲手中,祭仲既然要郑厉公上位,自己跑得慢了,怕是性命难保,继位的郑厉公当然也知道祭仲专权,心有不甘的他买通了祭仲的女婿雍纠,想要暗杀祭仲,事情败露后,女婿雍纠被杀,郑厉公逃亡。
郑昭公的威胁既除,回到了郑国继续执政,没权那种,但他和朝臣高渠弥不和,高渠弥先下手为强,干掉了郑昭公,无奈之下,祭仲又找来郑昭公的弟弟郑子亹继位,郑子亹不同从祭仲的劝告,偏要参加仇人齐襄公的盟会,最终被杀。
祭仲迎接郑子亹的弟弟郑子婴继位,这位还好,逆来顺受,从不招灾惹祸,执政十二年后祭仲去世,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郑厉公带兵攻打国都,郑子婴被本国大夫所杀。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祭仲的女婿雍纠想要暗杀祭仲这一段,这也是“人尽可夫”的由来:
雍纠虽然是祭仲的女婿,但是看风向的本事一般,属于忠君爱国的那种类型,郑厉公嫌祭仲专权,所以要求雍纠暗杀祭仲,雍纠同意之后开始着手安排,可就在这期间,他的夫人也就是祭仲的女儿无意中听到了雍纠与其他暗杀参与者的谈话,一边是老爹,一边是老公,一时之间没了主意,所以又去求助母亲······
雍姬向母亲诉说了苦恼,而她的母亲则对她说:
“(婚前)天下男子都有机会做你的丈夫,但是你和你爹之间却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这种血缘关系,怎是丈夫能比的呢?”
于是,雍姬就对祭仲说,我家院子好大,不在家里吃,为啥要去荒郊野外的农家院聚餐呢?祭仲一听就明白了,直接把雍纠杀掉扔到池塘里,郑厉公也算仁义,逃命期间还不忘把雍纠的尸体捞起来放到车上,后来好生安葬,有感于功亏一篑,郑厉公说道:雍纠啊,这种事你竟然和女人说,真是死了活该呀。
“人尽可夫”一词的本意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远超相濡以沫的夫妻情分,后来被断章取义的单摘出来,用以描述不守妇道的女性,和本意相差巨大。
.
董小兔
这个嘛,主人公就是现在的大众NV人,虽然人尽可夫,但是也不尽然,你得付出人家心里的价格才行呀?价格不到人家也不给你,只能说,达标了才行。只要价格合适,就没有得不到的nv人!自古笑贫不笑娼,人家也没错呀?不是有句话这么说的吗?图钱的都笑了,图人的都哭了,图感情的都疯了,所以,人家也没法,图个钱实在呀,无可厚非。
至于历史故事嘛,大众的说法就是说有青楼女子,认钱不认人,给钱就行,无论男女老少都行,也有的说女人不检点,反正不是什么好词语?其实并不是人家不检点,谁不要生活了呢?以其给个不爱她的人,还不如拿来换点钱实在是不是呢,什么感情?只不过背叛的筹码不够而已,都醒醒吧,其实我觉得吧,交易也不错的,至少没谁欠谁的,和打工差不多,给一天钱陪你一天,不给钱了人家离开了,也不要怪罪。你都没钱了人家跟着你饿死吗?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除了死亡,任何理由的离开都是背叛,去哪里不能两个人一起去吗?
最可笑的是有的现在男的在外打工,女的在家带孩子,这种不出事就怪了,时间短点还好,时间长点,一个个都是绿油油的,实在不绿的,只能说,家里那位太丑了,安全。
现在是流行破的年代,破鞋呀,破裤子呀?大家伙说是也不是呢,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请关注下我谢谢
zhizhitracy
“人尽可夫”是被记载于《左传》当中的一个十分经典的典故,而且,它最原始的意思与目前的意思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祭仲”的女儿,由于她当时嫁给了一个名叫“雍纠”的人,所以《左传》当中便称她为“雍姬”。
由于当时“祭仲”在郑国内的权势越来越大,这就引起了郑国的国君郑厉公的忌惮,于是,郑厉公便暗中以高官厚禄收买了“祭仲”的女婿“雍纠”,想让“庸纠”寻找一个时机把“祭仲”给杀了。
而就在“雍纠”接受了暗杀“祭仲”的任务之后没多久,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的妻子“雍姬”就知道了“雍纠”的计划,他准备在郑国都城的郊外准备一桌宴席来宴请他的老丈人“祭仲”,同时,就会在宴会之上借机杀死祭仲。
很快,“雍姬”就感觉了她丈夫的不对劲,同时也担心,这件事情是对她父亲不利的,这一下就让她陷入到两难的境地当中,正在困惑之际,她便向她的母亲询问说道:“母亲,您说,对一个女人而言,是父亲更亲,还是丈夫更亲。”
虽然她母亲并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突然问这个问题,但是,还是给了她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为了突出与“人尽可夫”这个成语的联系,我们来使用《左传》当中的原文,便是:“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意思就是说:很多男人都可能与你成婚成为你的丈夫,但是,能够成为你父亲的人却只有一个,这两者之间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不得不说,“雍姬”的母亲说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从此后事情的发展来看,“雍姬”也的确是采纳了她母亲给她的答案,立刻就对父亲说出她心里的疑问,那就是,这一次“雍纠”特意在郊外来宴请祭仲,这是很不对劲的,同时,“雍纠”极有可能会在宴会之上对祭仲有所行动。
在从女儿口中得知了“雍纠”宴请他的真正目的之后,祭仲便先下手为强,在宴会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便派人诛杀了“雍纠”,而且还把“雍纠”的尸体摆在一个属于郑厉公的池塘旁边来曝尸示众,这样以来,郑厉公想要借“雍纠”之手杀死“祭仲”的阴谋也就彻底失败了。
这个就是“人尽可夫”这个成语的由来,其实它原本的意思只是在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个女子想要找到一个丈夫是很容易的,女子一旦失去了一个丈夫,还能够再找到一个新的。
不得不说,这与后来“人尽可夫”专门指女子不洁身自好,跟很多的异性有染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啦,这个也是文字和词语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之后“词义”出现变化的正常现象。
所以,在很多我们乍一看上去能够知道意思的很多成语的背后,其实都有着截然相反的原始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使用成语的时候,能够考证一下它们的出处,这样就不至于在使用的时候出现硬伤。
dongxu423
看了友友们据典引经的一番讲解也了解了个大概!就是说父亲做坏事,女婿想杀岳父,女儿在这两难之间,听了母亲的话“丈夫没有了可以再找,父亲没有人就没有了”!于是这女儿选择了孝,出卖了丈夫,让丈夫横尸法场!这女人就是雍纠的妻子!实则这女人实属愚笨之人,你可以劝说丈夫逃亡!丈夫跟你是没有血缘关系,但你与他有共枕之情,况有孩子这亲情,这将来做母亲如何面对子女!这是作为现代人思维方式。其实在古代忤逆不孝是相当严重的事,曾有记载有个叔叔陷害侄子说他忤逆不孝,事例是在母亡期间未戴孝满三年行房事之欢,后来这侄子被抓砍了头。如果这女人不出卖丈夫,估计她也会死的!所以说研究历史万万不可以今人的思维去看古人的事情!可笑的是这个成语流传到现在成了“公共汽车”的代名词了,说某女人放荡,行为不俭!只要有钱就可以上的“公共汽车”!真是古语今用滑稽可笑!你如果有兴趣把古时二十四孝翻出来看看,有些事情做的拿今人用的词叫“炒作”!提倡孝道是正能量,还是那句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听听爸妈唠叨!
木飞.
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庄公,其手下有一个能臣叫祭足,字仲,所以又称为祭仲。他曾劝阻郑庄公不要答应其母为共叔段求京邑作为封地的请求,虽然郑庄公拒绝了,但是由于共叔段“多行不义”而被打败。周桓王曾有意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因此怨恨周桓王,于是派祭仲带兵进入周王朝境内,割取温地的麦子和成周的谷子。
祭仲是郑庄公的心腹,郑庄公去世后祭仲辅佐太子忽登上国君之位,是为郑昭公。郑庄公在世时曾娶宋国雍氏的女儿,生下公子突。雍氏是宋国的贵族,受到吏民尊重和国君的宠爱。
宋庄公得知祭仲拥立郑昭公后,就派人引诱祭仲来到后抓起来,威胁祭仲说:“如果不拥立公子突,就杀死你。”祭仲则不得不答应宋国的要求,并与宋国订立盟约。
郑昭公没办法只得出逃到卫国,就这样公子突回国即位,是为郑厉公。郑厉公即位后不满祭仲专擅国家大权,他想杀掉祭仲,而选派的杀手竟然是祭仲的女婿雍纠。但这件事被雍纠的老婆也就是祭仲的女儿雍姬得知了,雍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到底站在父亲那边还是丈夫那边呢?
于是雍姬回到娘家后,就问了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母亲告诉她:“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但是父亲永远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雍姬便将丈夫的谋划告诉了父亲祭仲,祭仲则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了雍纠,郑厉公由于事情败露逃离到了郑国。
“人尽可夫”的本义是指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至于父亲,为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丈夫不能与之相比。现在为贬义,形容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子,可以和所有的男人上床,当自己的丈夫看待。
leewind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人尽可夫”的意思:
现在这个词是贬义的,用来形容不守妇道、不守贞洁的女性。
原文是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本来的意思是:
女人在没有出嫁之前,任何男人都可能成为她的丈夫。
可以说是同一个词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被天翻地覆的改变了最初的意义!
而“人尽可夫”一词也是有典故的:
春秋时,郑大夫祭仲手握大权有点嚣张
于是郑厉公找来了祭仲的女婿,让他找机会把祭仲除掉
后来这事被祭仲的女儿知道了,这让她很为难。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父亲。
实在拿不定主意的女儿只能去问老母亲
所以老母亲就说了这句话「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谁都能做你的丈夫,但有血缘关系的父亲只有一个,这个还用比吗?
然后女儿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父亲祭仲
这个还没想好要不要下手的苦逼女婿就被弄死了
得到消息的郑厉公只好逃走。
这就是“人尽可夫”这个词的来历了!
也就是说“人尽可夫”原意的主人公是:
春秋时期郑大夫祭仲的女儿
京白梨
对于一个妻子而言,丈夫和亲生父亲谁更重要?对这个问题,“人尽可夫”这四个字,给出了一个不太完美的答案。
一直以来,针对男同胞,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千古难题:“媳妇和妈掉进水里先救谁”。那么,针对女同胞们,也有类似的千古难题,那就是:对于一个已为人妻的女性来说,丈夫和亲生父亲,谁更重要?
对于这一类问题,人们很难给出让众人都满意的答复,“人尽可夫”这个答案是说:对于一个女人而言,丈夫可以换,父亲却永远换不了。
这个成语的来源,一般认为是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原文如下: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
这个故事比较简单,是说祭仲(又名祭足)专权,郑伯郑厉公想除掉他,于是让祭仲的女婿去刺杀,事情被祭仲的女儿知道了,于是女儿就陷入了父亲和丈夫谁更重要的两难之中。女儿难以抉择之时,去问她的母亲,她母亲说:谁都可以成为你的丈夫,但是老爹只有一个。
于是留下了这么一个成语。
可见,这个成语最初是为了回答一个千古难题而出现的,但是其最初本意,随着时间流逝,却发展出了和它本来的意义大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意义。人尽可夫,这四个字,在时间的洗礼下,如今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说白了,人尽可夫,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彻底的贬义词,几乎完全失去了它最初的本意。这种变化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应该是古代男权主义的强词夺理,造成了词语性质的变化。
另外,《史记》郑世家,对此事的记载也是大同小异,现将原文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於市。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夏,厉公出居边邑栎。
拆飞机的原子
原先的故事的跟现在的意思有很大的差距。
其实说白了,原先的故事就一句话,你是要救你爹还是要救你丈夫?你如果选择因为你的丈夫而把你的爹给杀了,那你这种人是不是算个人呢?
这个故事来自于《左传》,当时郑国的国君,被自己国家的大臣制肘,所以为了消灭自己国家内部的这些权臣。通知了这个权臣的女婿去把这个权臣给刺杀了,可在这种情况之下,这女婿打算和自己的老婆一起商量到底该不该杀你的父亲,说实话这故事槽点是蛮多的,但是接下来才是真正的槽点,这个女婿的老婆也就是这个大臣的女儿。他觉得这件事情自己没办法拿起主意,是赶紧去找其他人商量,结果蹦出来这么一句话说你联合其他人一起把你父亲给杀了,那你这种女人不就选谁当丈夫都一样吗?所以这个当女儿的觉得这个事情说的很对,我不能出卖自己的父亲,(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因此把这事情一五一十全告诉自己的父亲。结果这个父亲听说这种事情,二话没说把这女婿直接给杀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还算得上,是一个普通的权谋故事,当时说的如果再露骨一点,那就是一个女人究竟在纠结救自己的父亲,还是救自己的老公。
其实说实话,在这个故事里面我还是站在这个女人的角度。你一个父亲养了你十几年,你的老公跟你相处顶多也就十几年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当然没得选择,可你的老公选择杀你的父亲这事儿就是你老公不对。你把这事儿说出去也算得上是对得起你自己的良心,当时你父亲最后做的心狠手来说是你父亲自己的责任,跟这女人没任何关系。
是真正的笑话是这故事的最后,这个正国的国君在听说这件事情之后,过去把这个人给收拾,回过头来他骂了句什么说和女人商量,这种事情活该被杀。
我是没有办法彻底理解这个国君当时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但我总体而言觉得一方面你的国家被你手底下大臣给把控另一个方面。你复个仇,还对自己派过去复仇的人如此冷言相对。那你这个国军算是当到头了,你这人也确实没什么搞头。活该出现这种情况。
当然对于古代的封建纲常来讲,这个女人肯定是受批判的对象,为什么妇人之仁那除了这种情况最后导致自己丈夫被杀,这种女人活该被批,而且还被自己的国君,给骂一顿,那这种女人确实不应该存在这个世上,所谓君伦臣刚,君王要排在橙子的前面,橙子的感情要排在家人的前面,所以很显然这个女人受到了封建礼制的批判。
此人尽可夫这个成语也越来越受到其他人的曲解,那大家也会丧失理智,对这个故事丧失一种正常的平台,当时出于现代人的角度。大家冷静下来一想,这个故事也就是那么个道理。
wuKoGA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是‘人尽可夫’的!”是不是觉得很有震撼力?
原话:“任何人……当然这‘人’字是代表某一阶级与年龄范围内的未婚者……在这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其实不然,当年了解“人尽可夫”这个典故之后,就会发现,张爱玲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人尽可夫”出自《左传》中的一个故事,一个被称之为“雍姬”的女子,在丈夫与父亲二选一的时候,她母亲告诉她“人尽夫也,父一而已”,意思就是“哪怕你这个丈夫没了,但是天下男人千千万,都可以做你丈夫,你的父亲却只有这么一个啊!”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左传·桓公十五年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薨,临死之前立其子姬忽为下一任郑国君主,即为郑昭公。郑昭公继位不久,权臣祭仲在宋庄公的诱惑下,改立公子姬突为君主,是为郑厉公。
因为郑国君主实际上是伯爵爵位,所以一般称之为郑伯。
郑厉公虽然当了郑伯,但是权臣祭仲大权在握,总揽朝政,郑厉公为此忧心忡忡,于是准备派遣一位名叫雍纠的臣子去刺杀祭仲。
雍纠是祭仲的女婿,但是他跟郑厉公又是表兄弟,郑厉公的母亲出自宋国雍氏,也正是在宋国的帮助下,他才能取郑昭公而代之。
相比于祭仲与雍纠的翁婿之情,雍纠明显更趋向于郑厉公,他本来就是为了辅佐郑厉公这才从宋国来到郑国当官。
可惜雍纠也不是个成大事的,回家之后,几杯黄汤下肚,就将要行刺岳父的事儿让妻子知道了。妻子雍姬左右为难,自己丈夫要杀父亲,到底该不该告诉父亲呢?要知道她的父亲在朝中大权在握,一旦得知,自己丈夫必然会被处死。
雍姬想了半天也没个答案,竟然带着疑惑去问自己的母亲,问道:“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
雍姬也许还需要考虑,雍姬的母亲自然不需要考虑,一个只是女婿,一个却是自己的丈夫。
她直接对女儿说:“天下男人都可以做你的丈夫,可是你的父亲却只有一位,这需要考虑吗?”
雍姬被母亲说服,当即就将郑伯与雍纠欲在郊外行刺祭仲的计划告诉了父亲,让祭仲有了准备,反杀了雍纠。
郑厉公得知计划败露,雍纠也死了,不得不开始逃亡出了国度,一路上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如此大事竟然跟家中夫人说道,他雍纠不死谁死!”
随着时光的流逝,有那么一些成语渐渐地就变得面目全非,跟原意背道而驰,“人尽可夫”就是如此,雍姬的母亲说自己女儿“人尽可夫”,自然不是骂她,只是一个陈述而已。
可是到了后来,这个词渐渐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不守贞洁的妇女或者做皮肉生意的妓女。
相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出自《孟子》的“齐人之福”,原文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个齐国人,娶了一妻一妾。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必然是吃得酒足饭饱,他妻妾好奇,问他吃得什么,他吹嘘道,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权贵之人请自己吃饭喝酒。
家里从来没见过有权贵之人来拜访,妻子就感觉有点不对劲,于是和小妾暗中商定 ,决定跟踪他开口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竟然得知,他们的丈夫是靠在郊外的坟地里,吃别人家的贡品,这才混得酒足饭饱,两人相拥落泪。
齐人的妻妾因为丈夫的作为而感到羞耻,这才落泪,这个故事的本意是为了告诫大家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谋求功名利禄,而无所不用其极者,大多数人连他们的妻妾都会为之蒙羞。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
从当时情况来看,齐人的妻妾是以其为耻的,而且他们的生活并不美满幸福。可是后来却逐渐转变为娶一妻一妾的美满组合,跟原意也是大相径庭。
从典故中可以看出,人尽可夫原本并没有什么歧视思想在内,谁都可以说自己“人尽可夫”,反正只要不“人尽皆夫”就好。
但是,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这个词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它的另一层意思已经完全覆盖了本意,我们一般听到“人尽可夫”这个词,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大概都是类似于潘金莲之类的人物。
当这些旧词有了新意之后,我们到底该怎么选择呢?
就我个人而言,时代是向前发展的,很多成语、词汇都会慢慢地失去本意,而当一个成语被时代盖上了烙印,有了新的意思之后,我们也应该顺应潮流,接受它的新意。
有的人学识渊博,通古博今,这时候能知道它古今之意的差别,固然值得骄傲,可是也无需拿来炫耀,更不用为了博人眼球而哗众取宠。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
suns4488
“人尽可夫”现在一般是指不守妇道、生活作风比较开放的女人,或许是从事某些“技术”服务行业的女人!然而它最早的出现,却并不是这个意思,甚至并不是一个贬义的词汇!
“人尽可夫”这个词汇出自左传.恒公十五年,原文: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
大概意思就是: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个大臣叫祭仲,是个权臣不太鸟郑厉公,郑厉公作为一个国家的扛把子CEO,对手下的总经理这样嚣张的态度,是非常不满意的,就准备弄死他!于是就找到祭仲的女婿雍纠让他搞死自己老丈人!行动过程中,计划被雍纠媳妇知道了!一边是老公一边是老爹!肯定是十分纠结的,于是就去问自己的母亲也就是祭仲的老婆“妈妈 妈妈,老公和老爹那个重要啊!”,祭仲的老婆非常果断的说:“当然是爹重要,爹就一个,老公没了可以再找,”。于是祭仲的女儿就把自己老公要搞死老爹的事儿告诉了祭仲!祭仲知道后就直接提前搞死了自己女婿!CEO郑厉公也被逼出逃!
这就是“人尽可夫”一次的由来!显然它的出处并不是贬义的,而是一场亲情和爱情的选择!只是祭仲的女儿选择了亲情而已!虽然我非常怀疑祭仲的老婆没准看出点什么端倪,所以诱导女儿选择了亲情!
zhang_zll
就知道都为人尽可夫作各种美化解释,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历大家都知道,但这根本不是什么正能量,女人如果没办法阻止父与夫的矛盾就离开他们,而不是选边站!因为哪一边都不是好东西,自己离开才是正士,当然这种杀人诛心之论在现在很有市场,现在就是人吃人嘛。
amellia
雍而姓姬,祭(zhai)氏。她老爸是周公旦家老八的后裔祭(zhai)足,雍姬的雍就随夫氏,她的老公就是雍纠。“人尽可夫”就是雍姬在老爸和丈夫,出现矛盾时作出选择的故事。
karin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未必就是人品极滥的代名词,亦非淫乱邪秽的荡妇。
我们应该看到这个语境背后隐藏的内在关联——
春秋的时候,郑庄公手下有一个位高权重的权臣,也是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名字叫做祭仲,也有称祭足的。
祭仲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叫做雍纠的人,人们呼为雍姬。
故事由雍姬的夫君雍纠而起。
当时,郑国的新晋国君公子突对祭仲的专断十分厌恶,也十分忌惮,甚至一见到他即感到脊沟发凉,冷汗涔涔,经常梦到自己被祭仲欺侮轻慢,甚至像哥哥昭公那样被罢黜弃国。
为了拔出这颗眼中钉,厉公便痛下决心,要彻底根除祭仲这个人。为此,他选中雍纠去刺杀祭仲,以绝后患。
雍纠却对这个命令万般纠结苦恼,一方面是君命难违,一方面是妻子的父亲,自己的老泰山,自有骨肉之情。
雍纠一时拿不定主意,也下不了决心,整天愁眉苦脸的迭声怨叹。雍姬作为妻子,当然看不得夫君的愁苦,忍不住打问丈夫的苦衷。
雍纠一时无语,却又愁肠百结,只好将王命和盘托出。雍姬听了这个凶信,也不知如何是好,她一方面看不得夫君受憋屈左右为难,一方面又不甘遽此失去父亲。没奈何,又跑去和娘亲哭诉,也算征求母亲的意见。
她母亲说:这个世界上,能当你夫君的人满目都是,任何一个男人都有可能。而你的父亲却只有一个,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不可复来,更不会像夫君那样随意可选——
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春秋左传·桓公十五年
雍姬至此茅塞顿开,终于将这一计划原原本本复述给了父亲。
祭仲由此避免了一场血腥之灾。
雍纠也被祭仲所杀。厉公害怕祭仲追责于他,载着雍纠的尸体出逃奔蔡而去。
图片来自网络
rainrainco
人尽可夫这一典故出自《左传》;主人公一名叫雍姬的女子;但,这个典故的背后讲述的并不是放荡不羁的风流故事,而是忠孝无法两全的艰难,“人尽可夫”这个词在我们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质的改变。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春秋时期,郑厉公当上郑国的国君后,因为大权都被祭仲掌握在手中,郑厉公感到深深的害威胁,于是谋划着准备除掉祭仲,但苦于自己刚继位,在朝中没有什么根基可言,仅有一个叫雍纠的大夫可供驱使。
加上这个雍纠正是祭仲的女婿,很容易便可以接近祭仲。于是郑厉公叫来了雍纠对他说到:“祭仲弄权,欲图废立国君,寡人对此感觉到恐慌不安,望爱卿能为寡人除掉这个大患!”
不过雍纠做事不密,他与郑厉公的谋划被自己的夫人知道了,也就是祭仲的女儿雍姬。
面对一边是自己的枕边人、一边是自己的生身之父,所谓忠孝不能两全,雍姬无比犯难,因为此时的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又或者说无论自己怎么做都是错。自己举棋不定,于是她跑去问自己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个更加亲密?”
雍姬的母亲回答道:天底下的男人都可以做丈夫,但是天底下的父亲只有一个,孰轻孰重还不好分辨嘛?你为什么这么糊涂!
雍姬母亲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似懂非懂的雍姬就这样将郑厉公与雍纠的阴谋告知了自己的父亲祭仲。雍纠就这样被自己的岳父斩杀并暴尸示众,郑厉公知道后带上雍纠的尸体逃亡,直至边境栎邑才算脱离危险。
这便是“人尽可夫”的典故,看似荒诞不经,实则里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如郑厉公选的人绝对最容易亲近祭仲的雍纠,雍纠的妻子雍姬面对丈夫与父亲之间的选择,最终自己母亲的一句“人尽可夫”让自己出卖了丈夫,其实也是不得已为之,所谓忠孝不能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