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明王朝三百年间从未有过后宫乱政?怎么评价大明历代皇后多是贤明之辈这件事?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中国皇帝传

中国的皇帝,不管是雄才大略的“英主”,也不管是一辈子嘴边流着洽喇子的白痴;不管是草菅人命的暴君,也不管是弱如绵羊的傀儡,当他们一坐上“龙椅”,他们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头子”,是“万乘之尊”,“家天下”...

晏振宇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Amanda

Amanda

严格意义上讲,明朝历史上后宫乱政也出现过,比如明宪宗的万贵妃。但总体明朝后宫乱政情况不多,相反还出了很多贤后,比明太祖马皇后,明成祖徐皇后等。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一、明朝的惯例是后妃多来自民间,后妃本身大多没有家族势力支撑,少了很多乱政的底气。

二、后妃乱政一般是因为幼主即位,明朝幼主即位的是明英宗和明神宗,但这两位皇帝的母亲不愿太多干政。

三、由明朝的体制决定。明朝皇权虽然空前加强,但皇帝治理国家依靠内阁为代表的文官政府及司礼监为代表的宦官系统来执行,后宫就算掌控了皇帝,要绕过司礼监和内阁干政难度太大了。

所以,明朝乱政的宦官很多,很难看到乱政的后妃。

要在地球留慢脚印

要在地球留慢脚印

明朝也没几个所谓贤明的皇后。他们不干政跟他们贤明与否没什么关系。明代皇后都出身小户人家,没什么势力,想干政也无从下手才是根本。

九儿妈妈

九儿妈妈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或多或少都有后宫或外戚干政导致内乱的情况,唯独明朝没有这种情况,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是朱元璋所定的遴选后妃制度得到很好的执行。朱元璋吸取了前朝的后宫干政的教训, 在制度上规定皇帝选妃,必须从基层官员甚至寒门中选取,出身名门望族的一律不要。因为名门望族出身的女人虽然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但身后面都有雄厚的社会势力和政治资本,为了自身利益又会结党营私,能力平庸的皇帝无法驾驭她们,很容易被他们摆布。而出身寒门的妃子,没心思也没有胆识去干涉朝政。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后宫干政的滋生土壤。

其次是朝中政治制度行之有效。明朝的前期皇帝都十分勤奋,忠于职事,日理万机。虽然中后期有些皇帝开始不问朝政,荒淫无度,宦官从旁掌权,但是后宫依旧平静如水。另外明朝的机构设置和官员制度十分完善,有内阁大学士,司礼监等重要部门有序运行,所以后宫干政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自南宋以来,程朱理学的思想经过100多年的深入和发展已经根深蒂固,妇女地位越来越低,束缚也越来越多。明朝的时候的后宫们不是没有野心干预朝政,现实使她们根本得不到任何的机会。

最后一点是这些来自低下层的后妃们多数都是贤惠之人。虽然也有张太后、孙贵妃等少数政治女强人出现,但多是对政治产生积极作用的。明太祖马皇后、明成祖徐皇后、明英宗钱皇后、景泰帝汪皇后都是出了名的贤良淑德,而从不去主动干涉朝政。

由于以上诸因素,明朝得以在276年统治中,从未出现后宫乱政的现象。

banbanban

banbanban

原因有三,说明如下:

一,朱元璋建国时就定下了规矩,不准后宫干政,世代奉为"祖宗家法";

二、明朝的后妃选自平民,沒有庞大的政治背景;

以上二条还不是很重要的,虽然朱元璋有规定,但他一死,规定的东西未必作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立朱允汶为皇太孙,他死后就被推翻了,平民出身也非后妃不干政的决定原因,慈禧出身也是下层旗人,到后来不是大权独揽,横行霸道?最关键的原因是:历代后妃和外戚专权,一定得和太监势力结合,依靠他们作为耳目,哪怕慈禧也是这样,她若沒有安德海为之奔走联络,无法争取外廷大臣支持,扳不到八大臣,夺不到政权。东汉何皇后开始时也依靠"十常侍"(至于何家势力大了,与太监有了矛盾,那是后来的事),唐朝张良娣也和李辅国勾结才干政的。但明朝的后妃恰恰得不到宦官集团的支持!你可以仔细查一下:明朝的太监都是勾结外臣的,沒有和后妃形成势力的,无论曹吉祥、王振还是魏忠贤,都是这样,后妃沒有太监的支持,就好比螃蟹沒有八只脚,爬不动,就难以干政了。那么,明朝的太监为什么不支持后妃干政呢?因为明朝的后妃选自平民,欲望较低,进宫后滿足于皇家富贵,一时也不想干政,而太监看到这一点,又看到皇后、妃子的娘家人沒有当官的,想揽权就只能向外廷发展势力,勾结严嵩等大臣,也不会攀附后妃。等到天长日久,后妃欲望上升了,想干政了,太监已和外臣勾搭在一起,她们很难插手了。所以,大明二百多年,沒有后妃干政,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若有个别后妃,由于机缘凑合,能和太监勾结在一起的,那也要干预朝政的!例如万历的母亲李太后,依靠冯保的支持,就时时干涉万历的行动。好在李太后是明朝的慈安太后,有自知之明,更多地依靠张居正处理朝政,若是她也想和慈禧一样,依靠冯保的支持,想贬斥张居正,垂帘听政也办得到的!高拱不是被贬了吗?这就是明证!天启的张皇后其实也很想干政的,但魏忠贤不支持她,她沒办法掌权,恨在心里,就时时向天启说魏的坏话,最后还推荐信王继位并杀掉了魏忠贤。你看看:明朝的后妃真不干政吗?

所以,明朝沒有后妃干政,并非因为后妃有多贤慧,而是因为特定的条件,使她们得不到太监集团的支持,才形成了这一特殊的历史现像!

葳蕤的色彩地带

葳蕤的色彩地带

那个妃子生一个儿子被太后弄死一个,最后一个儿子被太监藏起来的难道不是大明朝的事?明朝后宫确实有点乱。。

薇大王

薇大王

谁说没有明王朝后宫乱整?那个啥子皇帝的乳母不算后宫乱整?对对对。天启皇帝的乳母客印月。

明王朝没有一个皇后是贤明的。比如魏忠贤这个名字表面很忠贤,实际上不忠贤。

从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开启,从永乐造反开始,朱元璋一家,就没一个好东西。

孤纵横

孤纵横

应邀。说没有那不可能,只要是未成年继承皇位,太后肯定是要干预政务的,说白了就是替皇帝行使那至高无上的一票否决权,朱祁镇继位时未成年,他妈就要出来干政,他妈带着于谦打的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万历皇帝继位时未成年,他妈也要出来干政,只是张居正太强势,存在感不高,明朝皇帝里除了朱元璋的儿子这一辈是政治联姻,其余的皇帝基本都是自由恋爱,出名一点的朱标的妻妾,名将常遇春之女,蓝玉的姐姐,前朝户部尚书吕昶之女也就是朱允炆的妈,朱棣的发妻徐皇后大将徐达之女,这也为后来靖难夺权助了一把力。那皇宫里其他的女人没有政治后台自然就没有干预政治的必要性,明朝皇帝一样的魔咒,生育能力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汉人江山里讲究母凭子贵,儿子都生不出来还干政呢。所以不要把没法看成美好,咸丰皇帝死的时候就一个儿子,慈禧拉着个两岁的皇帝她就是不想干政都不行,政治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俩字,进去的人就是想出来都得掉层皮。

homenow

homenow

艳齐说正史:从大明的整个历史来看,之所以从末出现过后宫乱政,跟政权的运转机制有关。而大明的历代皇后也确实没有出过西晋贾后清未慈禧这样的女人,又与这些皇后的素养有关。

有人说,大明王朝三百年间未有后宫乱政,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立下过规矩,不允许后宫女人参政干政。这个论点是站不住脚的,起码是过于偏颇的。因为在大明王朝的三百年间,后宫女人参政干政者大有人在,而且还有上任皇帝亲自授权的,这怎么能说,未有过后宫乱政,只是因为有祖训约束呢?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大明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临终前立下遗诏,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这在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皇帝传》中有明文记述。这就是说,即使朱元璋确实有那方面的遗训,但在宣宗这儿也等于是废止了。

什么叫垂帘听政?垂帘听政,就是由后宫女人出面参政,对在位皇帝难以做出决定的大事拍板定夺。这种拍板定夺,又等于是最直接的干政。

而在张氏参政干政期间,之所以没有出现后宫女人乱政的那种现象,则在于辅政的老臣个个忠于职守,毫无篡逆之心,且形成一种机制,一切政务在运行中有条不紊;而参政干政的女人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进退尺度,没有西晋贾后那种肆无忌惮,没有清末慈禧那种无视国家整体利益的丧心病狂。

宣宗去世后,继位的英宗朱祁镇当时年仅9岁,比清同治皇帝载淳大不了几岁。他当时和载淳同样属于年幼,没有能力行使皇权。在这种情况下,张氏和慈禧的区别就出来了。张氏是毫无他念地支持辅臣的工作,并不担心他们建立功绩影响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她的做法是,给这些辅臣让出足够的施展能力的空间,除特殊大事自己出面拍板定夺外,并不天天坐到朝堂上垂帘听政。《明史》记载,她曾亲自训诫朱祁镇:你有什么事情要办,必须与这些老臣商量,如果不是他们赞成的事,就不要办。而慈禧却出于要大权独揽的野心,一出场,便将那些接受托孤的老臣置于死地,然后,便是朝廷上的任何决策,都必须得经过她的准许才能频布。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原因,张氏在世期间,大明的政局不但没乱,反而大有中兴之势。当时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一班宣宗在位时期富有政治经验的老臣主持朝政,基本上继承了上届政府的各项政策,从而也就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就这一点来说,女人参政干政没有什么可谈虎色变的。如果女人一参政干政,就往乱政上想,就往祸水恶毒上想,是一种僵固的偏见,是对女人的歧视,是没有把女人放到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上看。

如果按照女人一参政干政,就会乱政这一逻辑看问题,那欧州历史上女王当政的国家并未见几家出现动荡衰败,反而不可思议了。

说到这儿,我们再来看大明的这些皇后,她们确实大都是比较贤明的。就是单讲上述的张氏,她在垂帘听政期间,最起码没有发生过宁肯压缩军费,也要修建供自己享乐的园林这种任性的行为;起码没有发生过为解自己的一时之气,不自量力地去支持一群号称刀枪不入的奇芭之人,跟全世界的列强宣战这种荒唐事。

由此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评判大明的那些出面参政干政的后宫女人,她们以自己的贤明维护了大明江山的延续,也让女人这一形象在男人世界中得到了需仰视才得见其高度的树立。

本文为作者原创首发(图片选自互联网,版权归原摄者)


naturally

naturally

朱元璋立国就规定,后宫不可乱政。

iceboy

iceboy

瞎扯淡。明的后宫那叫一个乌烟瘴气。双修听说过吗?还有就是鸭片的传入,中后期。明宫里有人是利用这个瘾来控制皇帝,那个许多年不上朝的皇帝凭什么打理朝政,这正常吗?大臣为什么没有质疑的。一定有。为什么没有成功。明的东西厂锦衣卫,是制止的工具。加上明史清时改啦。原来的很多部分没啦。是一个迷

joeson

joeson

先看前朝外戚干政的由来。耐心看完,有个头绪:

历代历代。只要是"家天下",就摆不脱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大臣擅权这一系列危及皇权的事情发生。纵观历史上的朝廷内乱,多少逃不出这几个方面。

商代法天,法天就是传兄弟;周代法地,法地就是传儿子。自此以后,皇位王位传儿子不传兄弟(当然也有例外),但大多数是传儿子的家天下盛行,绵绵延长了二千多年。这样帝王传嫡长子,立太子。就必定顾及到皇后王后,而皇后王后是有娘家的。这就是外戚。周朝有周平王迁都一事,其实就是周王立王太子而引起的。其实就是外戚引犬戎入京造成的祸乱。秦始皇有鉴于此,并看到老祖宗宣太后一家一手撑天的"霸道"。让诸侯连秦王都不知道,只知道宣太后一家。所以连皇太子不立,皇后也就无从说起,外戚就更没地位了。汉朝吕后一家,以及后来的外戚宦官交替控制朝政,最后亡于外戚王莽之手。汉武帝为防外戚,只要皇子不要皇子的妈,外戚就成不了事……但这只是个别手腕狠的主子。司马炎那么能干聪明,立了个傻子,外戚干政,引起祸乱。国家都亡了,这代价也太高了。朱元璋肯定知道这些兴衰成败转头空的亡国破家恨。

明代朱元璋是个草根皇帝,他一定汲取了前代灭亡的教训,制定了严酷的制度。禁止后宫外戚干朝政。这在明清两朝做得比较好。 朱元璋杀人,尤其喜欢杀"涉政"人。所以,明朝中后期有党争,宦官乱政,但无外戚乱政。这不能不说与朱元璋的"酷政"有关。



ashavin

ashavin

草根皇帝朱元璋汲取了汉唐以来后宫乱政的经验教训,官僚机构的弊端。他开国后就对朝廷进行政治改革。对后宫干政立下遗训。

一、朱元璋的遗训。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留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终明一朝,此制度始终未曾打破。因此明史·外中有“”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予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的记载。在明朝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出现后宫、外戚干政的现象,朱元璋立下的遗训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在古代极重“孝”的情况下,谁也不敢冒险打破祖训。

二、后宫选妃制度的严谨。明太祖下令:选妃要从民间的良家妇女中当选。朝廷大臣送来的女子一律不要。他规定可以进宫的秀女一定是普通家庭,同时目不识钉。单从这两点就看出朱元璋的深谋远虑。

三、朱元璋改革历朝官僚制度,废除了宰相职位,建立内阁制。以内阁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极大地限制了皇权,除了早期的朱元璋和朱棣这俩个强人,后来的皇帝或多或少的都要受到内阁的牵制,在个别的时期,甚至出现内阁的权利超越皇权的情况。明明宪宗时期非常受宠的万贵妃,虽然在后宫之中为所欲为,一手遮天,甚至皇上都怕她。但是对前朝内阁事物万贵妃连过问的资格都没有。在神宗时期,郑贵妃在后宫的势力很大所以她想要废掉皇太子朱常洛,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明朝晚期的三大案,都和这个女人有关。但是郑贵妃在后宫与宦官和后妃都有勾结,但是她并没有得到内阁大臣的支持,所以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四、明朝高、文、韶三皇后的历史贡献。这是明朝初期的三位皇后,他们的经历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坚持“后宫不干政”上都做出了贡献,在小皇帝年幼时都拒绝了垂帘听政的机会,为“后宫不干政”做出了榜样,此后无后宫干政的事情出现。

尹小yi

尹小yi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