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到底算不算是一代明君,大家对他怎么评价?

如题,宋仁宗到底算不算是一代明君,大家对他怎么评价?
提到的作品

[作品]宋史

著名宋史专家陈振先生的重要学术成果。对宋朝这个中国历史积弱王朝的政治、军事等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举教育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作了详尽而精确的论述,充分反映了当代宋史研...

陈振

[作品]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中国笔记研究中被研究最多最深的本子之一,一直成为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重点。然本书内容涉及甚广,人事、官政、权智,下至闾巷之言,亦是研究北宋时期典制礼仪、财役制度、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此次整理...

沈括

[作品]宋史演义

风靡海内外的一?淄ㄋ桌肪拗费Т蠹也潭肺菸盼场E恍牧ぱ兀媲檠菀迳舷挛迩辏禄靥褰峁梗ㄋ椎奈谋剩堑牡闫溃徽媸翟傧至酥谢拿骼费萁ɡ阶忱慕獭C枘角鼗屎何洹⑻谱谒巫妫...

蔡东藩

[作品]宋论

宋兴,统一天下,民用宁,政用父,文教用兴,尽于是而益以知天命矣。天曰杂谌,匪徒人之不可狃也,天无可狃之故常也,命曰不易,匪徒人之不易承也,天之因化推移,斟酌而曲成以制命,人无可代其工,而相佑者特劝也。

王夫之

最新跟帖
威威鱼

威威鱼

他算仁君,但不是明君,国家交到他手里版图缩小了(西夏反叛独立),国家各种政策缺陷他无法解决,想改革却没魄力,只能说他符合儒家垂拱而治的性格,被后世史家吹捧,实际功绩还比不上他爹,宋真宗至少还有个檀渊之盟

乌龙茶tt

乌龙茶tt

中国古历朝历代,一共产生了300多位皇帝。这些皇帝里面,唯有宋仁宗等少数人,被称为“一代明君”。但是认真算起来,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在开疆拓土方面,更是乏善可陈。宋真宗传给他多少领土,他就传给宋英宗多少。他凭什么成为“一代明君”呢?

认真分析,只因宋仁宗做到了四个字:严于律己。

比如,有一年,宋仁宗寻思着要把皇宫扩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商量。可是,这些居民拒绝了来自皇宫的拆迁协商。无论给多少钱他们都不愿意搬走。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按照常理,接下来就应该是官府发布强制拆迁公告,聘请拆迁高手,浩浩荡荡地跟在推土机后面开进拆迁现场。

但是这一幕没有发生,宋仁宗退步了。于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仅仅相当于一个节度使的府邸。

毫无疑问,皇帝是古代权力最大的人,生杀予夺,不在话下。宋仁宗真想搞强制拆迁的话,谁也阻拦不了。可是,宋仁宗没有这么做。他懂得将手中的权力控制在一定范围,不逾越,不纵容。

宋仁宗拒喝羊肉汤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这里说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有一次,宋仁宗吃完饭在后院散步。有一阵他不时回头看,但是没说话。

一会儿,宋仁宗回到房间,让妃嫔赶快给他倒水。妃嫔觉得很奇怪,问刚才在外面时为何不找随从倒水。宋仁宗说了一句让人感动的话:“我回头没有发现他们准备水壶,怕问了后,会有人受到处罚,所以干脆就没让他们倒水。”

在许多皇帝将手下人视为牛马,动辄打打杀杀的古代,这样一番感人肺腑、充满人性光辉的话,你听了作何感想?

有宋一代,也许在其他方面有很多不足,可在宽容读书人方面,绝对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在宋朝,又是以宋仁宗一朝最为宽容。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可能是想做官想疯了吧,写了首诗献给成都太守。诗里有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太守吓坏了,这不是反诗吗?马上将他五花大绑押进京城。

案子呈到赵祯处,赵祯不以为然地说:“这是老秀才想做官,写首诗发泄一下,怎么能治他的罪呢。”于是,这位幸运的读书人不但没有受到处罚,还被封为司户参军,圆了做官的梦。

“食色性也”,宋仁宗作为一名男人,自然也喜欢美女。一次,大臣送一位美女给宋仁宗。宋仁宗一看,正合我意,打算留下来。不料名相王旦的儿子王素进谏劝阻。赵祯心中十万个不愿意,也只能不要了。王素看皇帝不舍的样子,就讨好地说:“陛下您知错就行了。反正这女子已经进宫,不如您就受用几天,再送出去吧。”

宋仁宗一时老泪纵横:“我虽然是皇帝,但跟大家一样也是感情动物。有道是日久生情,到时候我还是舍不得,不如现在就不要了。”硬是没有留下美女。

所以,虽然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但他凭借“严于律己”四个字,一手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仁宗盛治”。


xiaomu

xiaomu

大家好,我是@漫谈文史八卦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他在位41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宋代皇帝。他生性宽厚、以仁治国,虽然他改革弊政的行动失败了,但在他在位期间是知识分子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黄金时期。总体来说,宋仁宗勤政爱民,是一位明君。

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元·脱脱《宋史

无力抵抗西夏,加供纳税

1038年10月,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后,派使者出使宋朝,要求宋朝承认西夏政权,却遭到宋朝统治者的拒绝。第二年,李元昊率军袭击宋朝边境,宋夏战争爆发。宋仁宗派韩琦、范仲淹率军抵抗,经过两年的持久战,双方互有胜败,但都无力再战。于是宋朝向西夏求和,向西夏缴纳巨额岁币,辽国也趁火打劫要求宋朝增加岁币。宋朝损失了大量财富,巨额财富进一步增加了百姓负担。

新政失败,宋朝开始积贫积弱

宋仁宗一生节俭,善于用人,以“仁”治国,只是宽仁过度导致了一些弊端。宋仁宗广开仕路,增加科举取仕人数,每届科举就要录取几千人,结果仅仅他在位的40年,官员人数就增加了一倍,造成“冗官”的现象。

为了抵抗西夏,宋仁宗又大量征兵,使士兵数量日益庞大,形成“冗兵”局面。冗官、冗兵的局面加上沉重的岁币,使宋朝财政越来越紧张,宋仁宗只好给百姓增加赋税,使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为了改变现状,裁汰冗员,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等有志之士,进行以改革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只是新政损害了豪强贵族的利益,遭到守旧派和豪强贵族的破坏,很多政令都没有得到真正实行,也未使百姓真正受益。于是宋仁宗向守旧派妥协了,贬谪改革领袖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宋朝积贫积弱越来越严重。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黄金时期

宋仁宗重用贤才,知人善用,提拔了大量有识之士,这一时期是文人的黄金时代。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都出现在仁宗时期。

宋仁宗时期还活跃着一大批名臣:欧阳修、王安石、文彦博、司马光、梅尧臣、狄青……

宋仁宗时期还是文化科技发展的全盛期。中华文化的明珠宋词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完成或改善:大科学家沈括发明了航海“指南针”并写成著名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开始运用于战争。这三大发明把整个世界推向了近代化。

仁宗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货币史上的重大飞跃。

综上所述,宋仁宗虽然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给宋朝埋下积贫积弱的隐患。但宋仁宗重用人才,是当时的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对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当之无愧的明君。

格桑花。

格桑花。

宋仁宗为何被视为一代明君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让我来告诉你。

公元1063年3月,宋仁宗赵祯逝世。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辽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表示要给宋仁宗设“衣冠冢”。

宋国和辽国是敌对之国。耶律洪基有此反映,足见宋仁宗人格魅力之高,连敌人都十分折服。

中国古历朝历代,一共产生了300多位皇帝。这些皇帝里面,唯有宋仁宗等少数人,被称为“一代明君”。但是认真算起来,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在开疆拓土方面,更是乏善可陈。宋真宗传给他多少领土,他就传给宋英宗多少。他凭什么成为“一代明君”呢?

image.png

认真分析,只因宋仁宗做到了四个字:严于律己。

比如,有一年,宋仁宗寻思着要把皇宫扩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商量。可是,这些居民拒绝了来自皇宫的拆迁协商。无论给多少钱他们都不愿意搬走。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按照常理,接下来就应该是官府发布强制拆迁公告,聘请拆迁高手,浩浩荡荡地跟在推土机后面开进拆迁现场。

但是这一幕没有发生,宋仁宗退步了。于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仅仅相当于一个节度使的府邸。

毫无疑问,皇帝是古代权力最大的人,生杀予夺,不在话下。宋仁宗真想搞强制拆迁的话,谁也阻拦不了。可是,宋仁宗没有这么做。他懂得将手中的权力控制在一定范围,不逾越,不纵容。

宋仁宗拒喝羊肉汤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这里说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有一次,宋仁宗吃完饭在后院散步。有一阵他不时回头看,但是没说话。

一会儿,宋仁宗回到房间,让妃嫔赶快给他倒水。妃嫔觉得很奇怪,问刚才在外面时为何不找随从倒水。宋仁宗说了一句让人感动的话:“我回头没有发现他们准备水壶,怕问了后,会有人受到处罚,所以干脆就没让他们倒水。”

在许多皇帝将手下人视为牛马,动辄打打杀杀的古代,这样一番感人肺腑、充满人性光辉的话,你听了作何感想?

image.png

有宋一代,也许在其他方面有很多不足,可在宽容读书人方面,绝对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在宋朝,又是以宋仁宗一朝最为宽容。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可能是想做官想疯了吧,写了首诗献给成都太守。诗里有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太守吓坏了,这不是反诗吗?马上将他五花大绑押进京城。

案子呈到赵祯处,赵祯不以为然地说:“这是老秀才想做官,写首诗发泄一下,怎么能治他的罪呢。”于是,这位幸运的读书人不但没有受到处罚,还被封为司户参军,圆了做官的梦。

“食色性也”,宋仁宗作为一名男人,自然也喜欢美女。一次,大臣送一位美女给宋仁宗。宋仁宗一看,正合我意,打算留下来。不料名相王旦的儿子王素进谏劝阻。赵祯心中十万个不愿意,也只能不要了。王素看皇帝不舍的样子,就讨好地说:“陛下您知错就行了。反正这女子已经进宫,不如您就受用几天,再送出去吧。”

image.png

宋仁宗一时老泪纵横:“我虽然是皇帝,但跟大家一样也是感情动物。有道是日久生情,到时候我还是舍不得,不如现在就不要了。”硬是没有留下美女。

所以,虽然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但他凭借“严于律己”四个字,一手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仁宗盛治”。


卖大饼的小厨娘

卖大饼的小厨娘

宋仁宗算不算一代明君?我的答案是肯定算,虽然宋仁宗不及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这些君王出名,但如果我们仔细翻翻北宋的史书,就可以发现,宋仁宗绝对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的三百多位帝王中的佼佼者,而且是排在最前面的那几位。

从皇帝的谥号来看,宋仁宗“当仁不让”。谥号是古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仁君”和“仁政”作为中国儒家文化治国的最高理想,极少有帝王被冠之以“仁”。要想得到这个谥号除了要有很好的政绩外,还要求“皇帝”的言行举止上符合儒家士大夫们认可的道德标准。有作为的皇帝不少见,但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皇帝可就凤毛麟角。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数百位帝王中也只有四位皇帝被追谥为“仁宗”。排第一的就是宋仁宗,其后还有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后面这三位无论是政绩还是个人修养,都与宋仁宗不可同日而语。宋仁宗的“仁”可以从他死后辽国的反应看出他是多么的“仁心宅厚”,据史书记载,宋仁宗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抓住宋使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表示要给宋仁宗设“衣冠冢”。 当时,宋国和辽国是敌对之国,由此可见宋仁宗人格魅力之高,连敌人都十分折服。

那么我们来看看宋仁宗赵祯是否配得上一代明君?

第一、施德政,有作为。这一点,宋仁宗赵祯做的绝对可以打90分,他是两宋最有作为、评价最好的皇帝之一,13岁即位,53岁驾崩,享位41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期间政绩显赫,国泰明安,无论是于功还是于德,他都当得起“仁宗”这个谥号!

1、 君王识人善用:包拯,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司马光、晏殊、苏家三父子等北宋名臣,都是宋仁宗一手提拔,说明其识人善用、任人唯贤!

2、 国家外无战事:宋仁宗主政时,采取了为和为贵的外交政策,与夏、辽两国止战,国家没有外患,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战争开支,也使人民免于刀兵之争,使民休养生息。

3、 人民安居乐业:宋仁宗采取的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等政策,使民有所依,农民能够安心从事生产,社会日益安定富足,并进一步促进宋朝的商业、工业、文化等方面得以发展。据统计宋仁宗时代,宋朝人口(这是衡量盛世的最基本标准)增长了三百七十九万户,增加了六百四十九万口男丁。

以上三点,足以见他治国有方,从政绩上可谓一代明君。

第二、勤于纳谏、严于律己。从当皇帝的为人处事、道德修养来看,古往今来,能够比的上宋仁宗的几乎没有,放到今天,也算是人中龙凤。

1、纳谏:宋仁宗纳谏的故事很多,比如朝臣建议裁减宫人,身边的太监不屑,他就把这些太监裁撤了;又比如有人为他进献美女,朝臣建议他远离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将这些美女送走;最生动的故事就是他原本想为宠妃的娘家人升官,但包拯力谏不允,唾沫星子都飞到他脸上了,他擦擦脸,只好无可奈何作罢。

1、纳谏:宋仁宗纳谏的故事很多,比如朝臣建议裁减宫人,身边的太监不屑,他就把这些太监裁撤了;又比如有人为他进献美女,朝臣建议他远离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将这些美女送走;最生动的故事就是他原本想为宠妃的娘家人升官,但包拯力谏不允,唾沫星子都飞到他脸上了,他擦擦脸,只好无可奈何作罢。

2、律己:这方面的故事就更多了。有一年,宋仁宗寻思着要把皇宫扩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商量,可是,这些居民拒绝了来自皇宫的拆迁协商,无论给多少钱他们都不愿意搬走。按照常理,皇帝一声令下,强制拆迁,谁敢犯上。但宋仁宗没有这么做,他让步了。于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仅仅相当于一个节度使的府邸。这哪里有“皇帝样”,简直就是民主社会的作风嘛。可见,宋仁宗懂得将手中的权力控制在一定范围,不逾越,不纵容。

还有一次,宋仁宗吃完饭在后院散步,但没有象往常一样散很长时间。很快他就回到房间,让皇后给他赶快倒水,皇后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散步时不找随从倒水。宋仁宗说:“我回头没有发现他们准备水壶,怕问了后,会有人受到处罚,所以干脆就没让他们倒水。”这在古代的皇帝中,有这样的爱护下人的思想,是多么难能可贵,简直充满人性光辉,我们现代的很多人都达不到他的境界。

所以,虽然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但他凭借“勤于纳谏、严于律己”,造就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仁宗盛治”,是为一代明君!

klaz

klaz

宋代最出名的几个皇帝中,宋仁宗无疑是人气最高的一个。据史书记载,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来以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就连“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国的辽道宗耶律洪基听到这个消息,还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还专门为宋仁宗建了一座衣冠冢,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百姓思念宋仁宗,其他国家的君主也对他钦佩不已,宋仁宗真的有那么好吗?

不了解宋仁宗的人,自然不知道大家对他的那种感情到底有多深,不知道宋仁宗有多么好,但了解宋仁宗的人只会说一句话:这个皇帝是真的好呀!

宋仁宗全名赵祯,他12岁登基为帝,史称宋仁宗,乃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一手创造了“仁宗盛治”,史书对他的评价是:“ ‘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宋仁宗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史书记录了很多他宽于待人的事迹。

比如,有一次仁宗带着一大堆宫女仆从散步,每走几步,他就回头看一看,大家都不知道仁宗到底怎么了。等他们一行人跟随仁宗回宫后,仁宗屏退众人,来到嫔妃宫里着急的对她说:“朕渴坏了,快倒水来。”

妃子说:“陛下为何在外面的时候不让仆从伺候喝水,而是一路忍着口渴呢?”

仁宗就说:“朕回头看过了,没见着他们准备水壶。恐怕是朕一时兴起要走一走,他们忘了准备吧,要是朕叫了水喝,他们拿不出来,肯定要被处罚的。不就一口水吗,朕忍一忍就过去了,回来再喝也是一样的。”

又比如,有一天,仁宗处理政事到深夜,又累又困还很饿,特别想吃一碗羊肉热汤。

但是,直到第二天早上皇后来了,他也没叫御膳房做羊肉汤,皇后问他为什么,他就说:“若是朕昨晚叫了羊肉汤,御厨就会每晚都宰羊做汤,以便朕随时索要吃食,形成定例,日后宰杀的羊多得数不过来,究其根源,这全都是因为朕要了一碗羊肉汤,杀了这么多生,朕于心不忍,忍一忍就过去了。”

还有一次,仁宗用餐时吃到一粒沙子,牙齿痛的要死,伺候他用餐的宫女吓得跪在地上请罪求饶,仁宗则摇了摇手,说:“千万别对外声张我吃到沙子的事,这可是死罪啊!”

若是其他皇帝想喝水,想喝汤,吃到沙子,大都会选择随心所欲,而仁宗却不会首先考虑自己,而是为下人可能受到的罪责而担忧,可见他的确是仁慈到骨子里了。

对下人尚且如此仁慈宽厚,对待有才有能力的人,他就更加宽厚了。

包拯以清正廉洁,断案如神而闻名于世,据说包拯言辞激动的时候,唾沫星子喷得仁宗一脸,但仁宗并不怪罪,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这样好脾气的皇帝,简直一千年才出一个好吗!

嘉祐年间,苏辙在科举考试的试卷中说他听说宋仁宗宫中美女有数千人,仁宗纵情声色,不理政事,俨然就是在说仁宗是个昏君。考官们都认为要治苏辙的罪,认为苏辙对仁宗恶意诽谤。仁宗却说:“苏辙一个小官,却敢直言,应该给他功名。”

还有个四川的书生做了首“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的诗献给成都太守,成都太守看完大怒,这人是明目张胆的煽动他造反呀,把书生绑起来送到了京城,听候处置。仁宗没有惩罚书生,他说:“老秀才想要做官才写诗泄愤,这么点小事治啥罪?干脆就给他个官做。”于是授其为司户参军。

仁宗“仁”了一辈子,死后连外国君主也伤心不已,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ken

ken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他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在位42年,执政宽简,为人温良,他把一个“仁”字,诠释的淋漓尽致。

仁宗究竟算不算明君,我们看一下仁宗那个时代有多少治世能臣,文人骚客。 即使是最不了解宋史的人也能知道这几位大神。 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 有文坛大佬“欧阳修”;有为民请命的“包青天”;有“接班杨家将的大英雄”狄青; 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有变法大家“王安石”;更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柳永...

这是一个浪漫的时代,如果仁宗不算以为明君,在他那个时代会有这么多风流人物吗?

关于仁宗还有两个小故事。

传说仁宗有一晚批改奏折,忽然想喝羊肉汤,但他只给了旁边的太监说了一句,说完就叮嘱千万不要告诉御膳房。 太监不解道“官家为国事操劳,怎么一碗羊汤都不舍得喝吗” ,仁宗笑道“朕只是今晚想喝,如果今晚吩咐下去,可能御膳房以后每天都要准备羊汤了,太浪费了”。

一日,仁宗和一些妃嫔游园后,回到御书房便大口地喝水,旁边人不解道“官家这么渴,为何不叫随行宫女递水呢? 仁宗道“朕一路看了她几眼,她都没领会过来,如果朕开口,她回宫后免不了一顿责罚。

仁宗一生,都围绕一个“仁”字。 去世时,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悲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 由此皇帝,怎不能称之为明君。



土人

土人

仁宗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位好皇帝。他是仁君,却不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更非明君。

宋仁宗,历史上少有的,庙号中带有“仁”的皇帝。仁,在古代,它是儒家所认定的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体系。“仁”的最初定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天地相爱有生即为“仁”字,说文载:“仁,亲也。”,礼记·经解亦载:“上下相亲谓之仁”。而后,儒家圣人孔子将“仁”字定义为“爱人”,其解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是人类的普世价值,所有的人都应该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



因此,如若按照儒家对于“仁”的定义来说,普通人能被称为“仁”已是十分不容易,而而皇帝被称为“仁”则是更加不容易。之所以如此,盖因为普通人面对的人极少,只要他能对身边的人好,就能称仁,而皇帝乃是万民之主,是天下人的父亲,只要对他们都好,才可称仁。

可以说,对于儒家而言,若皇帝能被称“仁”,那他必定就是一位仁爱孝顺的贤主。

对于宋仁宗而言,也确是如此,他的所作所为,确是能担当的起“仁”字。

首先,他对臣子“仁”。终仁宗一朝,宋仁宗没有处死一位臣子进谏的臣子,只要是进谏,无论是对是错,无论是否言行得当,仁宗都一概不予追究,即使是如包拯那般,进谏时连口水都喷到他脸上,他都一概忍受。当年苏辙参加科举考试,他在试卷中这样写道:“我听人说,宫中美女无数,皇上终日夜夜笙歌,纸醉金迷,是既不关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看后认为苏辙是无中生有、恶意诽谤,于是上奏仁宗,希望将其治罪。

但是,宋仁宗看后,他并不恼火苏辙的胡说八道,他说道:“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其次,他对奴仆“仁”。宋仁宗的仁,不看地位,也不看身份,他的仁是对天下所有人而言的。有一次用餐时,仁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是赶忙将他吐出来。但是,此时的仁宗想的并不是找人治罪,而是对着陪侍的宫女说道:“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要是被人知道,厨子可就是死罪啊!”。想想看,对待奴仆的过失,仁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担心奴仆因此会带来的罪责,由此可见他的仁慈。

最后,他对百姓“仁”。宋仁宗作为北宋有名的仁君,他对百姓的仁,是被史书所认可的。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负担,仁宗可以忍受自己的私欲。某一天,宋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是又累又饿,非常想吃一碗羊肉热汤,但是却是始终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曹皇后知道了,就与他说道:“皇上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龙体,想吃羊肉汤,就御厨准备就是,怎能忍饥,让皇上龙体有恙呢?”,这时仁宗却与皇后说道:“我半夜突然让御厨准备羊肉汤,这会让宫中人看成惯例,今后御厨就会夜夜宰杀,如此算下来一年就要数百只,而后,若是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更是会不计其算。因此,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又劳民伤财,实在于心不忍,因此朕宁愿忍一时之饿”。



总的说,仁宗确是能担当的起“仁”字,他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仁君。

但是,仁宗虽仁,可他却并非是一位合格的皇帝,更不是一位明君。

仁宗一朝,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三冗”问题,所谓“三冗”就是“冗官”、“冗兵”、“冗费”。首先“冗官”,就是官员多,至宋仁宗时期,宋朝中央内外属官员的数量就突破万人,达一万七千人,而要知道疆域辽阔的唐朝,其官员的数量鼎盛时期也才一万七千三百余人,此时北宋的疆土仅为唐疆域的二分之一,可官员的数量却与唐朝相当,由此可见宋朝“冗官”的严重性。其次“冗兵”,就是兵士多,仁宗在位时,北宋的冗兵现象特别严重,全国军队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其军费支出占全国赋税十分之七。最后“冗费”,就是钱花的多,仁宗朝各种祭祀活动、修建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赐等等的开支都十分多。

“三冗”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冗官”、“冗兵”、“冗费”所需的钱财,无疑是掏空了北宋的国库。因此,此时仁宗在位,他最应该,也是最急需解决的事情,无疑就是尽快解决“三冗”问题,若不解决,则势必会造成国不稳,民不宁的局面。



而最初,仁宗也的确在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点从他支持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就可得知。但是,如上文所说,仁宗虽是仁君,却并非是明君,他仁厚,但却也是优柔寡断,在治国上,他并没有特别卓越的表现,这点从“庆历新政”亦可看出。当时,庆历新政虽存在着种种问题,但若是君臣一心,却是大有可为。本来,若是仁宗皇帝能够坚定的支持范仲淹,坚行新法、针除时弊,北宋尚有复兴的可能。可是,仁宗皇帝却并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他推行新政根本目的不在于百姓,而在于稳定北宋的统治,此时他见朝中多数臣子皆反对新政,并有了动摇北宋统治的威胁,仁宗就决然的放弃了新政,放弃了范仲淹,去继续实行那迂腐的祖宗之法。

试想,如若仁宗是明君,他断然不会那么短见,就因为那些保守派官员的反对,就因为新政威胁到权贵阶级的利益,就放弃新政。要知道,庆历新政若能成功推行,于国于民皆是大为有利的,于国而言,国家能够因此焕然一新,走向更为繁荣昌盛的时代;于民而言,百姓的负担就能减轻,他们就能更加的安居乐业。可是,无奈的是仁宗就是一个短见的皇帝,他虽仁,但并不明,在天下和祖宗基业面前?他选择了祖宗基业。



而后,因改革的失败,仁宗的顽固不化,北宋的三冗问题是越发的严重,北宋国库入不敷出。此后,为了填补国库的空虚,及维持庞大的开支,仁宗只得是从百姓的手中掠夺财富,如庆历时期,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所言:“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景德会计录,皆增及三数倍以上”,此时北宋的赋税是越发的繁重。此外,因宋仁宗对官员无底线的纵容,偏以概全,无论是谁,仁宗都讲求仁,致使民间的土地兼并问题也是越发的严重,“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越来越多的百姓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

简单的说,若仁宗真是明君,他就不会纵容官员去兼并土地,就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百姓家破人亡,就不会放弃让国家再次富强的机会,就不会为了暂时的安稳去放弃整个天下百姓。总的说,仁宗的“仁”,说实话只是小仁,并非是大仁,他的仁,只是建立在祖宗基业的安稳上,而非天下百姓的富强身上,只有在祖宗基业不受损的情况下,他才会讲“仁”,若祖宗基业受损,仁宗断然是不会讲“仁”的。

znwhlzlf123

znwhlzlf123

一个“仁”不就说明了一切,作为皇帝没有什么像样的功绩,只剩一个对臣子的仁慈了

miniskyer123

miniskyer123

秋月云天

秋月云天

称不上明君,只是一个严苛的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出来的完美符合儒家传统治国理念的完美君主。他有仁心,但只是对文官阶层仁,达不到以大治而至天下安,万民富足的大仁,只是小仁。不重视军队建设,崇文抑武到极致,导致对外战争一败再败。性格上太绵,没有个性和风骨,导致整个国家风气崇尚华丽奢靡,虽然自己比较节俭,到改变不了整个国家的风气使然。对待改革变法始终在犹豫,没有政治家的大魄力,看到了问题却不敢打破瓶瓶罐罐去改革,所以宋代只能在武力上积弱,对外一贯绥靖,直至灭于野蛮民族。所以宋仁宗只能谥仁,而非明君。

et_white

et_white

这个问题,酿松山阁旧主来回答

宋仁宗当然算是一代明君。



他在位的时期,号称“仁宗盛世”,国家总体安享太平,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均取得长远发展,有评价说“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可以说,赵宋江山能延续三百年,并且经历“靖康之变”还能让赵构据半壁江山,其根源还是仁宗巩固奠定的统治基础。

任何人被人认识,肯定是多方面的,所以对仁宗的评价也有很多,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官方评价:

宋史•仁宗本纪:

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这个评价比较公允,仁宗执政时期有弊政,但总体大环境向好向上发展,所以他在古代第一个能得到“仁”的庙号,成为人君的榜样模范。



历朝人物评价苏轼: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

仁宗在位时期,是宋朝兴起以来的极盛,天下太平,百姓富足而知教化。

周正夫: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宋仁宗其他方面能力可能一般,但是当皇帝真是专业的。

王夫之: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仁宗盛世,到现在(明清之际)还让人羡慕,皇帝温厚宽仁,宰辅谏臣和侍从都是正人君子,所以才能达到盛世。



其他评价

他的对手辽道宗耶律洪基: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他还说过,愿来世成为一个宋人。

当然,也有人说,仁宗能得到历代文人的高评价,是因为性格是个老好人,只会和稀泥,只能算是个一般的守成之主。

并且除了文治正常发挥,武功全废,西夏独立,辽国增岁币,连岭南都让侬智高闹翻了天。

然后本来在范仲淹主导下想弄个“庆历新政”来改革下,还能力挽狂澜,但是魄力不够导致无疾而终,最后加剧了宋朝的冗兵冗官冗费,为宋朝的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



然而,宋仁宗就是这样一个当之无愧的明君

他的英明,不在于有开国定基的能力,也不在于有开疆拓土的魄力,也不在于有力挽狂澜的伟力。他的突出,就在于仁厚,身为一个帝王,这样的品质难能可贵,他委屈自己处处为人着想,所以才换来了臣民对他的无比拥戴,对手对他的衷心倾慕。

并且,他的执政能力并不弱。

人口增长。封建时代,人口就代表国家力量,宋仁宗特地让包拯包大人统计过历朝人口数量,得到的结果是,仁宗之世远迈汉唐,唐朝贞观年间人口三百多万,开元极盛时八百多万,而宋仁宗时达到了一千多万。

经济发展。仁宗继位之初,因为他老爸真宗的挥霍,朝廷财政亏空4225万贯,这些钱,当然是父债子还。仁宗不仅很快平了亏空,他在位时的财政收入,还达到了唐朝的四倍以上。

虽然“庆历新政”最终夭折,但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举措有一些还是得到了保留,并且其中也提现了仁宗“以仁治国”的施政理念。



如果这样的帝王都算不上明君,那整个封建社会又有几人可以当之无愧?

沙沙赖

沙沙赖

宋仁宗算是一代仁君吧,至于明君还算不上,只不过仁宗执政时期,经济,文化,科技很发达,风调雨顺吧,但是军事上不行,就是依靠一系条约来维持国家的安定,至于他本人没有什么雄才大略的,范仲淹的改革无疾而终与仁宗不能鼎力相助也有关系的。

new_play

new_play

你好,我是雨轩宁,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对于你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评价一个皇帝,不同于评价一个普通人,他们拥有至高无的权利,一言一行都可能导致人命关天。所以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看他,这样才会更客观。

宋仁宗如何对人:

对待臣子

宋仁宗时期有个知名的谏臣叫包拯,据说他屡屡犯颜直谏,有一次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

还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仁宗想给张尧佐换个官职,让他当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生气地说:“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经做过节度使,恐怕不是粗官。”仁宗只能采纳言官的建议。回到后宫他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从上面的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仁宗对谏臣的态度。也许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很容易的事,但是作为一个天子也能这样广听谏言是非常难得的。

对待下人

再来看仁宗对待宫人的态度。一天,仁宗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叫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太监梳头时见仁宗怀中有一份奏折,便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赵祯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太监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仁宗没有接口。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赵祯说:“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太监自恃一贯为赵祯所宠信,就不满地说:“如果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仁宗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二十九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事后皇后问仁宗原因,仁宗说:“他劝朕拒绝谏官的忠言,朕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又有一次,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要干什么。仁宗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拿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他:“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仁宗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要水喝,他们肯定有人要被处罚,所以我就一直忍着口渴。”

还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对待下人的僭越他毫不姑息,直接撵出宫去,但对待下人的过失,仁宗却总能首先考虑到他们的处境,所以遇到事情能忍则忍,从点滴的小事上就能看见他的仁者之心。

对待别人批评

嘉祐年间,苏辙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皇帝。仁宗却说:“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皇帝,能容苏辙这样的事,已实属不易;像四川秀才这样的事,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做到了吧。

仁宗亲政后,出于对老年考生的同情,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让像柳永这样被埋没的人才得以入仕。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出现了在岳阳楼记中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还有进士沈括,他不仅是个博学多才的大科学家,还发明了用於航海的指南针。

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都曾活跃在仁宗时期。

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

自古就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说,如果不是遇到仁宗这样的皇帝,有些人要么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进仕途,要么被奸邪小人迫害而死,哪有机会扬名立万。

宋仁宗时期的政治

对内的改革

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授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锐意进取。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虽有变法之举,但还是没有很好的推行下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对外战争

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定难军节度使“依辽和宋”的国策,于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宋夏间维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开三次大战,宋军皆先胜后败。夏虽取得胜利, 但自身亦伤亡惨重,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宋、夏终于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自此后,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庆历和议”的内容: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从条约上看,一个爱面子,一个爱钱财,二者各取所需,也算双赢吧,毕竟能维持近半世纪的和平。

宋仁宗时期文化

编修书籍

康定年间(1040年-1041年),赵祯命丁度与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40卷 。 此书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元年(1041年)成崇文总目66卷。该书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

嘉祐五年(1060年),赵祯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每献一卷馆阁所缺之书,赏丈绢一匹,及献五百卷,特与文资。”次年闰月,又下诏搜访遗书:“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馆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仕职官者以闻。“当年,就有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等人响应号召献书,并命其分置于各书府,钦赐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奖励。又下令编撰嘉祐搜访阙书录1卷,作为搜访依据。

重用人才

中国的几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进士榜吧,被誉为中国科举千年第一榜,光唐宋八大家在这场科举中就汇聚了四人。主考官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中另三人则是苏轼,苏辙,曾巩,都参加了这场科举考试。

当时在京城的唐宋八大家还有两位,一位是陪儿子考试的苏洵,一位是正担任群牧判官的王安石。

嘉佑榜,共有进士388人,其中在《宋史》中入传的有24人,后来担任宰执的有九人,分别是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

范仲淹、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包拯、庞籍、韩琦、富弼、张尧佐、曾公亮、吕公弼、吕大防等。

名将有:狄青、杨延昭、王德用、杨文广、种世衡、种谔、种师道、曹玮等。

思想、文学艺术上的有:邵雍、周敦颐、张先、柳永、晏殊、蔡襄、黄庭坚、孙奭、刘敞、胡瑗、孙复、石介、吕大临、刘攽等。

科学上有:沈括、苏颂、毕升、王惟一(针灸专家)、钱乙(小儿科专家)、燕肃(复原指南车、记里鼓车,作海潮图解释潮汐形成)、贾宪(数学家)等。

宋仁宗一朝人才辈出,苏轼曾评价:“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

宋仁宗时期的经济

纸币发行

赵祯执政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局面,使宋朝的经济快速发展。天圣元年(1023年),宋廷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

宋仁宗对妻妾:

赵祯最初看上了并非官宦却富有钱财的王蒙正的女儿(遂国夫人),曾向刘太后提起过此事,但武断的太后根本不予理会,借口这个王姓女子“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将这个“姿色冠世”的少女许配给了别人。赵祯又看上了张氏,但经过太后审视,认为张氏不如郭氏,在未与赵祯商量的情况下,便自作主张以张氏为才人,而册立郭氏为皇后。而刘太后去世不久,赵祯称皇后无子,愿意当道姑,特封净妃,别居长宁宫。

仁宗最喜爱张贵妃,想立她为皇后,但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群臣一直反对,在众人的劝说下,赵祯只得选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选为皇后。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三十一岁的张贵妃暴病身亡。赵祯感念张贵妃生前的柔情与善良,悲痛无比,赵祯最后决定用皇后之礼为张贵妃发丧。出现了一生一死两位皇后,如此逾礼之事,旷古未闻。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赵祯下令为其辍朝七日,京师“禁乐一月”,京师惟一的活动便是为温成皇后举丧。

张贵妃去世不久,其母楚国太夫人曹氏也逝世,赵祯仍为其辍朝三日,并亲临其家祭奠。

赵祯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生母和爱妃,不顾朝野内外的巨大非议,毅然进行了两次追册活动,足见其重情重义。

别人对宋仁宗的评价

王安石: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苏轼:1.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2.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邵伯温:呜呼!虽酒酣、嫔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圣帝明王以来,天独以仁谥之也。

蔡东藩《宋史演义》:仁宗之驾驭中外,未尝不明,而失之于柔……仁宗以仁称,吾谓乃妇人之仁,非明主之仁。

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赵祯“无定志” 。他认为,在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

谏臣蔡襄曾说他“宽仁少断’。在庆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赵祯“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非难……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仁宗一生多有善举,但早年母后的强势和自己经历致其文弱、忧郁而又犹疑不定的性格,以致很多大事上可以更为精进却没有做到,但人无完人,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他这样已经很好了,我觉得他配得一个明君之名!·

oo墨痕oo

oo墨痕oo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