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高军事部门叫什么?
汤团点点
“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清初仿明代制度设立内阁,又增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即“议政处”,权力在内阁和六部之上。雍正七年(1729),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漏,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人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军机处将办理一切机密大政。军机大臣均为皇室亲臣、朝廷重臣,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hssly莎莎
清朝初期,最高权力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主要由王公勋贵组成,国家大事主要由他们商议后再把统一意见上承皇帝,康熙亲政以后,为了加强皇权,增设了南书房,名义上是皇帝的书房,主要从翰林抽取侍读学士来充斥,但实际上主要为皇帝出谋划策,商讨国家大事,所以到了后来有一种说法叫做,不管你是什么级别,几品官,入了南书房就是宰相,同时康熙也将一部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转架给了六部,这就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六部,南书房三大权力机构,三大机构相互监督,独自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也提高了办事效率,逐渐,南书房成了权力机构的核心,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逐步减小,到了雍正即位后,为了打击政敌,也是出于对皇权的巩固和提高办事效率,设立了军机处,主要有亲信胤祥、张廷玉、隆科多等大臣,以及数十名翰林章京组成。处理全国军务,但实际上只是领受皇帝旨意,负责草写诏书而已,但是军机大臣仍有大量的权力,甚至六部都要对军机处负责。军机处不受其他部门约束,单独对皇帝负责。军机处的设立,使得皇权巩固达到了中国封建史上的地缝。干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从此彻底成为全国权力的核心,涌现出一大批名臣。直到清朝末年。
名义上是。但军机处实际上是皇帝专权的工具。
翻看历史资料便知道,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皇权达到最顶峰。
Oreo
清代军事部门是“兵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六部之一——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为长官,侍郎是副职。
清朝的兵部沿袭的是明朝的制度,设立于皇太极时期。当时呢,设立六部,任命了官员,但是部长的职务由诸王贝勒兼着。
直到顺治年间,兵部才设立尚书,并停止诸王贝勒兼任部院的事务。但是,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兵部所能处理的职权并不固定。
雍正朝,设立了军机处,打仗的事儿,由军机处秉承皇帝意旨指挥,兵部“不过稽核额籍老察升员而已”。
光绪三十二年,清王朝在全国要求实行立宪制后,为了维持统治,成立了陆军部:设尚书1人,左右侍郎、左右丞、左右参议各1人。
宣统二年,裁撤了这些官员,改设正、副大臣,参事官、检察官等。
总之,兵部是最早的最高军事部门,后来改为陆军部,再后来,清朝就倒台了,
日 卜 落
清代最高军事部门叫军机处。
清朝初年,中央行政机构仿自明代,如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是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族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最初是因用兵准部而设的一个暂时的军事行政组织,以后即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军机处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处直接传达给地方的督抚。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主要是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核桃要绕世界流浪
军机处。
爱囡囡额小子路
军基处
牛轧泡泡
军机处吧?
dula
清朝最高的军事机构部门肯定就是军机处。
无论是哪个朝代权利最大的肯定就是皇帝,国中第一人,就是皇帝本身在国内的地位,可以说皇帝他自己包括他的名誉,都是一股无上的财富,谁如果能利用皇帝的口谕,那也能够混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水准!
所以皇帝绝对是国家内部的最高权力儿,皇帝直辖的军事部门则是这个国家最高的军事部门!比如说宋朝的枢密院或者是明朝的兵部!
尤其是明朝的并不在朱元璋废掉宰相这个位置,以后皇帝直辖六不那么并不自然就直接归皇帝指挥,而并不也就成了名义上面军事的最高部门!
但是到了清代这个东西呢就出现了一点儿偏差!主要还是当时满清它的受益群体太过于狭小,就是八旗子弟,而八旗子弟他也不是说单纯的替你皇帝打工的!也有人想从你手里面八点权力下来,比如说多尔衮……或者是军队内部的其他一些大佬,这样的话就造成了一个情况,你既要维护八旗子弟的利益,八旗子弟在军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又要把权力全部收播到自己的手里面!
一开始的时候,当时的满清实行的是议政王制度!也就是八个其其主各自掌握一定的军队!再加上包括皇帝自己的亲族一部分的人也掌握兵权的人,组成一个大的议会,由皇帝主持开会,大家商量着来,但是很快这种情况会出现一点问题,(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也就是八旗的旗组,到后来大家都是沾亲带故的,都是爱新觉罗的子孙,而这个皇帝的由于年幼的时候,g为没有办法创力,大量军功没有办法服众,所以大家也就不符这个皇帝,最终这个皇帝说话不管用,就看这八旗的旗主到底谁占的比较多!
这种事情一直延续到什么时候的,康熙康熙那个时候九子夺嫡!康熙原本在世的时候,他擒住了鳌拜,然后在国内设立了无上的威望,所以国内没有敢反对他的声音,基本上你老大你说了算,其他人都只是在旁边附和一下!可是到了康熙晚年,他要设立继承人的时候,他的继承人可没有康熙那样的威望!想想为什么那个时候那么混乱,主要的原因就是军权不在皇帝的手里面!
所以当雍正上位以后,为了压制国内大大小小其他的声音,尤其是自己八旗子弟内部的异议,所以他决定跳过这个议政王,之前打仗,我跟你们商量,现在我不商量!
所以借着西北的战事,雍正设立了一个特殊的部门军机处!军机处原本就是为了应对西北的战事而临时设立的,但是雍正在实行军机处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这个制度特别好,尤其是大成跪着听皇帝之一,然后旨意直接下达给军方,中间没有任何中间商赚差价!这个旨意能够百分之百的传达军方,皇帝通过这个制度直接掌控军队。
所以军机处就直接保存了下来,然后成为了清朝当时朝廷内部的最高军事指挥决策机构,当然这个最高指挥决策机构的指挥长,或者说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就是皇帝自己,而其他的人与其说他们是大乘道,还不如说是一个专业写圣旨的!
^-^荳荳あi
是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 军机处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 故宫军机处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智深行者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六部之设,与明朝相同。但有三点变化。
一是六部之官为复职,即有一汉员,必有一满员。尚书、侍郎如此,司官也是一样。一般说来,司官掌印为满员,办事为汉员。又有笔帖式,满语是文书官的意思,专供笔札,以满、蒙、汉旗人担任(各院寺皆设)。
二是所属机构有部分调整。如户部下设十四司,刑部下设十八司。
三是职权小于明朝六部。如吏部的一部分人事权划归军机处。兵部不问八旗军政,所司止绿营具体事务,军事调动、命将征伐,则归于皇帝,出于军机处。工部主管工程建设,但黄河、海塘等重要工程皆皇帝指示调度,工部并不过问。乾隆时,六部之外,又增设乐部。乐部管理大祭礼、大朝会演乐及审定乐器音律。设典乐大臣。统领神乐署、和声署、什帮处。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都察院也与明朝相仿。不同之处有五点。
一是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均为复职。乾隆时裁撤佥都御史。其中左职为堂上官,主管都察院事务;右都御史为总督的兼衔,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的兼衔。
二是把明朝具有封驳职能的六科并入都察院。六科设掌印给事中和给事中,均为复职。六科的主要职责是掌发科抄,即各科每日派一名给事中赴内阁领取批复的本章,按内容分抄有关衙门承办。给事中地位高于御史,为御史升转之途。清朝给事中一般不司封驳,称清望之官。
三是都察院按省区分为十五道(清末增至二十道),每道设掌印御史和一般御史。十五道分管稽核各省刑名案件,同时分工稽察在京各衙门事务。清代各道与明代最大的不同是御史出巡制度废革。顺治时,还因临时需要设过巡按御史、两江御史、巡田御史及巡盐御史,均不属于十五道,行之不久,即行罢革。以后虽偶有差派在京御史巡察各地,但规模小,时间短,不成制度。
四是增设五城察院和五城兵马司。明朝京师有巡城御史及五城兵马司,清朝在京师中、东、西、南、北五城各设有一个察院,其长官称巡城御史,由给事中、御史中简派,一年一更替。
五城兵马司各设指挥、副指挥等官。各城察院和兵马司,分管本城区的治安。五是增设宗室御史处、稽查内务府御史处,分别监察宗人府和内务府的事务。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仍称三法司。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九卿的设置也与明朝相同。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其中还有投降清朝的土司官职由明朝直接承袭下来的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Yvette.-Liu
清代最高军事部门叫什么呢!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的大区书记。
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省长。
驻防将军:相当于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
总兵: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副将:相当于副军长。
参将:相当于师长。
游击:相当于副师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千总:相当于营级。
把总:相当于正连级。
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有些部门只是为某一时代或是统治阶级的需要,现在并不存在相关的部门。
拓展知识:
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其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ZY警卫局。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党校+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京都。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BJ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
清代官职表如下(不包括光绪改制后的职务)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北极星丶6
清朝在制度上延续和改进了明朝的制度,融入一些满人旧有的官制和习俗,但是总体的结构依然是中央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及后来的军机处辅佐皇帝,但是这些机构都是参议性机构,尤其是军机处它并不是六部的上级机关,对于六部没有直接的行政管理职能,与明朝废掉宰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一样,清朝的六部也直接隶属皇帝,由皇帝直接管辖。因此,事实上,清代的最高的军事机构依然是兵部。至于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先的内阁虽然都可以在受命调动军队,但是从机构上,最高军事机构依然是兵部。
刘小主
清朝最高军事部门叫: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雍正皇帝恐漏泄机密,内设置军机房,以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军机处人员结构:军机处设首席军机大臣一人,军机大臣一般5至7人,少时2人,多时9人。召见时,首席军机大臣以后,不分满汉,而按入值时序为先后。据清代职官年表统计,清朝军机大臣,共有147名,其中满63人,蒙古11人,汉73人。在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中挑选。下设军机章京,规定满员16人、汉员20人,共36人,不设书吏等具体办事人员,以保证办事的机密。
军机处的规定,不奉圣旨,擅入者斩。即使你是亲王,不奉圣旨擅入,也要斩。清末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进京,商议官制改革。他走到军机处,到台阶底下,说什么都不肯再往前多迈一步。张之洞那么大的官阶,都不敢迈一步,因为他不是军机大臣,不能进军机处。
军机大臣平时早上3点多钟起来,就得到这儿值班。皇上一般7点钟起床,清朝的皇帝一个个都精力旺盛,像康熙爷、乾隆爷整宿整宿不睡觉,观书达旦,一晚上一晚上看书。而且清朝的皇帝都勤政,那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皇上并不是每天都上朝,但每天一定要见军机大臣,皇帝一说叫起儿,就是叫军机大臣。
军机处的权力:(1)军机处主管重大机密事务,内阁则办理日常行政事务。(2)内阁有衙门,下设六部,各置官署。军机处则为“四不”——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3)军机大臣兼大学士掌握军政实权。(4)清制,皇帝谕旨下达,分明寄和暗寄两种:明降谕旨,交内阁办,由内阁通过行政系统下达;暗降谕旨,如朱批奏折,由军机处密封后交兵部,传递到当事官员手里,不经中间环节,一竿子插到底。(5)军机处是一个行动的机构,皇帝走到哪里,军机处就跟到哪里。
军机处的危害:清朝的皇权在逐渐强化,满洲贵族权力实际也在强化,决策与执政体系日益闭塞僵化,这种体制可用于维持稳定,但用于创新以应对西方列强挑战,则是弊多利少。于一九一一年撒消此机构。此期,一些西方国家在走向议会制,重民权,轻君权。清朝却在强化君权,弱化民权,这是清朝覆亡一个体制上的原因。
酣睡的小泥巴
清代最高军事部门应该是兵部,但皇帝为了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又设立了军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