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小说是哪部?
柴大花
RoxanneQ
虫子宝宝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 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 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 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 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此书来源甚古,但作者是谁,至 今疑莫能定。自汉代以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作者不明说。最早介绍《山海经》一书的,是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传中说:“至禹本 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表明该书作者不明。 二,大禹、伯益说。大禹、伯益是离今四千余年,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人物。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新养时的 刘歆,他在山海经表中说:“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 《山海经》。”接着,《列子》中记载说:“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东汉王充在论衡· 别通篇中说:“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隋书·经籍志云: “萧何得秦图书,……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记述虽有差异,但认为《山海经》系夏禹或与之同 时的伯益所作,却成为历来的普遍看法。 三,出于众人之手,作于战国,成于西汉说。宋代的朱熹在楚辞辨证中首先提出,中国古代的神话集中于 《楚辞》的《天问》篇中,《山海经》是根据《天问》而作。王应麟进一步引述朱熹的观点,认为“《山海经》记诸 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日东首,疑本因图画而述之。古有此学,如《九歌》、《天问》皆其类”。(古代山 海经确有图画,晋郭璞曾为山海经图作赞,今赞尚存,图已佚。)明人胡应麟说:“余尝疑战国好奇 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侈大博极之,杂传以(汲冢纪年》之异闻。”以成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认为:“观书中载夏后启、周文王及秦汉长沙、象郡、余暨、下隽宿地名,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而 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今人袁珂则确切地说明:“以今考之,实非出一时一人之手,当为战国至汉初时楚人所 作。”并且提出:“除海内经四卷是作于汉代初年而外,其余均作于战国时代。”应当是一部长时期的集体合作 的著作。 四,近代许多学者提出《山海经》作者的新假说。卫聚贤山海经的研究和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 代及其产生地域等文认为,根据书中地名、物名、神怪图象,以及称书为“经”、“藏’等的说法,推断此书很可 能是从印度至中国各地的一路记录。而这一记录者,就是战国时墨于的学生,印度人随巢子。这样,又为《山海经》 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探索思路。 然而,《山海经》的作者究竟是谁?仍有待新的论证。
myosotis10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搜神记〉
Mz的骨头格拉格拉响
枫糖大包子
啪啪走
Tiaotiao
学的发展和繁荣必须在文字出现之后。文字是一种载体,通过它,人类的思想活动及其成果才得以保留下来,并籍此进行交流和传之后世。有了文字,于是记事散文(如我国的历史散文)诞生了;有了文字,古代的口头文学也才得以记录、流传下来(例如我国的《山海经》就是收集和保存古代深化的主要书籍)。春秋战国之际,由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也由于文字及其记载工具日趋完善,我国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跃出地平线。在这个时期,诗歌旗开得胜,出现了《诗经》和《楚辞》;而散文更是硕果累累,先后涌出了一批光耀千秋的著作,如《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和《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山海经》也是在这个时期成书的。
那么小说呢?作为故事性散文的小说又如何呢?文学家认为,我国直到魏晋时期才有比较象样的小说,其标志是《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问世。《搜神记》是志怪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集,都已初具规模。然则起萌芽阶段当在何时?文学史家说,可上溯到两汉时期,因为这时期已出现诸如说苑和新序这一类略具小说雏形的故事性散文了。
我认为,早在战国初期,我国就有很象样很有水平的小说了,只不过当时散夹在历史散文之中而没有另立门户而已。当时,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个样子的散文就是小说。科学的小说概念只有到近现代才形成,而在古代还是不不可能被认识。战国初期的小说还没有自己的户口,是很自然的。短小的有虚构成分的故事性散文与历史性散文本是同宗(同为散文),在文学发展的幼年阶段联袂出现,不加区别地共处一个大家庭中,应该说是合乎规律的。
近读《左传》(系战国初期人撰写,并非左丘明所作),我发现曹刿论战就是一篇精练的小小说,一篇历史小说,符合现代小说观念、可与现代小说相媲美的优秀之作。
何也?
首先,从文体的本质特征来说,小说基本上是虚构性的散文。虚构是小说的本质特征,是小说的必需。有虚构成分就可称其为小说,从这个角度说,有无虚构成分是判断一篇作品是不是小说的最重要的标准。《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三国志》是历史。为什么?就因为前者有虚构成分,后者则无。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一方面根据《三国志》的史料写的,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宋金元几代民间艺人的创作成果(包括曲艺和戏剧),所以变得真真假假,真中有假,假中不无真的蛛丝马迹。在书中,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背景都只具原型和本身意义而已。人物的姓名是真的,其性格和具体行为方式却是假的。历史上雄才大略的曹操在小说中大大地被丑化了,诸葛亮由人间军师变成神仙人物,傲慢而无政治头脑的关羽俨若圣人(忠义的化身)。赤壁之战,经统计,总共写了八万字之多。但是,直接写战争的不过什一,而用于战前(从诸葛亮赴江东策动联合到两军正式鏖战之前)战后(从曹操败逃途中的三笑到返回南郡的一哭)不惜笔墨渲染铺垫。其间多少虚妄语,更有彻头彻尾地杜撰(如空城计)。前人评《三国演义》为“七分真事三分假”,是有事实根据的。总之一句话,《三国演义》的人物是艺术形象或艺术典型,不复是历史人物了。
曹刿论战与《三国演义》是相类似的,同是历史小说,其中人物是艺术典型。曹刿论战是根据《春秋》(春秋-庄公十年中的一句话记事(即“公败齐师于长勺”)而铺写的。一句话发展成一篇,写作时间不同(一在春秋,一在战国初年),作者不同,岂能没有虚构的成分?
曹刿,历史确有其人,是春秋时鲁国武士或曰大夫。武士也罢,大夫也罢,都不离国君左右,生活在宫廷中,有官职,食官俸。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畏君如虎,在国君面前说话唯唯诺诺。反观〈曹刿论战〉中的主人公则不然,他来自乡下,终日与乡民为伍,无官职,无官俸,也看不起食肉者,认为“食肉者鄙,未能远谋”),不用说畏君如虎,此乃一民间圣哲,素质不凡,有爱国之心(当国难到来时,主动请缨,以天下为已任)。既懂政治(与鲁公战前决策对答足以证明)又懂军事(临战镇定自若,有大将风度,善于选择战机以组织反功,又善于审时度势进行追击)。这概括了春秋战国这个巨人涌现时代众多巨人的共性。当其时,齐强鲁弱,以常情论之,弱必败,而长勺之战反是(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怎样解释这种历史现象: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战争性质和民心向背决定作用的问题。在武器不发达的当时,这是符合实际的(曹刿的主动请缨即是反侵略战争能广泛动员人民参战的一个明证)。可是,由于时代局限,人们把致胜原因过分地归于统帅个人的指挥能力。当时的鲁国统治集团并未能提供这样一位理想的统帅(史书无此记载),故而到战国初期的作者便通过艺术手法虚构一位来,这就是不食君禄的民间圣贤--曹刿。以至后来,作者创造的这个艺术典型弄假成真,由虚变实,竟然成了历史人物,而那些编造的情节也成了历史事实。这和《三国演义》的情况是一样的,那些艺术典型在相当大范围内的读者心中无不成为历史人物。艺术的辩证法就是这样的。
其次,从小说的要素来看,曹刿论战也不失为一篇典型的小说。这里,有人物(塑造了一个艺术典型),有环境(齐强鲁弱的历史背景、风云突变的战争环境,从乡间到宫廷到战争的场景变换),更有故事(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情节(战前的决策、战后的先防后攻及追击、战后的总结)和细节(如“下祝其辙,登轼而望之”等等)。什么都有,很完整。相对后来魏晋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似乎还要成熟些,就是和现当代的小说相比也毫不逊色。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个时代氛围和个人素养(包括禀赋、阅历、学识在内)问题,超越常规和超越平均数是可能的。巨人辈出的时代当用超常的眼光去看待。
我的结论:曹刿论战是一篇小说(历史小说),不是严格意义的历史。由此可见,早在战国初年,我国就有很象样的小说了。在那样一个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出现这类小说是毫不奇怪的。
leletuzi
wugn
漫天流萤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搜神记》
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特别兴盛。这类小说大都记录怪异奇闻,有的记述鬼魅,有的描写佛法,有的记叙人迹稀少地区的山川特产,有的编录虚幻的神仙方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东晋干宝写作的《搜神记》,是这类作品中写作最早、成就最高的一部。
《搜神记》虽然写的多是神灵怪异的荒诞故事,但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韩凭夫妇、干将莫邪三王墓等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歌颂反抗者的不屈精神。李寄斩蛇记述少女李寄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事迹。《搜神记》的内容庞杂,描写细致生动,对人物刻画也注意到鲜明的个性,初具小说的格局,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0sksx
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
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
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
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此书来源甚古,但作者是谁,至
今疑莫能定。自汉代以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作者不明说。最早介绍《山海经》一书的,是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传中说:“至禹本
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表明该书作者不明。
二,大禹、伯益说。大禹、伯益是离今四千余年,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人物。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新养时的
刘歆,他在山海经表中说:“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
《山海经》。”接着,《列子》中记载说:“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东汉王充在论衡·
别通篇中说:“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隋书·经籍志云:
“萧何得秦图书,……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记述虽有差异,但认为《山海经》系夏禹或与之同
时的伯益所作,却成为历来的普遍看法。
三,出于众人之手,作于战国,成于西汉说。宋代的朱熹在楚辞辨证中首先提出,中国古代的神话集中于
《楚辞》的《天问》篇中,《山海经》是根据《天问》而作。王应麟进一步引述朱熹的观点,认为“《山海经》记诸
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日东首,疑本因图画而述之。古有此学,如《九歌》、《天问》皆其类”。(古代山
海经确有图画,晋郭璞曾为山海经图作赞,今赞尚存,图已佚。)明人胡应麟说:“余尝疑战国好奇
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侈大博极之,杂传以(汲冢纪年》之异闻。”以成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认为:“观书中载夏后启、周文王及秦汉长沙、象郡、余暨、下隽宿地名,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而
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今人袁珂则确切地说明:“以今考之,实非出一时一人之手,当为战国至汉初时楚人所
作。”并且提出:“除海内经四卷是作于汉代初年而外,其余均作于战国时代。”应当是一部长时期的集体合作
的著作。
四,近代许多学者提出《山海经》作者的新假说。卫聚贤山海经的研究和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
代及其产生地域等文认为,根据书中地名、物名、神怪图象,以及称书为“经”、“藏’等的说法,推断此书很可
能是从印度至中国各地的一路记录。而这一记录者,就是战国时墨于的学生,印度人随巢子。这样,又为《山海经》
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探索思路。
然而,《山海经》的作者究竟是谁?仍有待新的论证。
徐小妮要瘦腿瘦胳膊
青岛大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