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儿童版小说
tiramisugg
原贴:《三国演义》
闻声晓秋近
原贴:儿童剧本
很水的水水
我只有复制的!因为这篇文章六千多字呢!!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2.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对之大加贬斥,还刻意以之与刘备作对比,渲染封建正统思想。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乱世枭雄”的背后,曹操其实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无容置疑的。二十岁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最终统一北方。从最低层摸爬打滚开始,以其真才实干纵横大半个中国,风头一时无两。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今仍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则是刘备、孙权等望尘莫及的。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领建安风骨的文风,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佳作啊!其中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尤为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佳句更体现了曹操对事业尽心尽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中老年人更常引以为座右铭。
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视的。
曹操取信于董卓后,本来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为人所不敢为,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我认为,这是曹操富有政治远见的体现:不图荣禄而图天下。他深知董贼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招贤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战僵持之际,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敌将许攸来曹营,曹操连衣履都来不及整理好,就赶忙相迎,使许攸感动至极而降服: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也正说明曹操用人三昧。还有, 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时,没有偏袒父系的亲属夏侯氏,而是以大局为重,铁面无私地支持于将军。这样,达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业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帐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韦、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稳占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认为刘备在用人比曹操更胜一筹,我对此不以为然。刘备,虽然麾下也是名将如云,甚至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人物,但却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义。然而关羽公然违抗军令“义释曹操”,却不受正法;张飞嗜酒生事,被吕布趁火打劫,夺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治形势的大氛围之上,而最后竟然发展到个人复仇主义,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大而正确的政治策略,大举伐吴,遭到了火烧连营的灭顶之灾,使蜀国元气大伤而走向没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评价曹操这样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们必须倍加注意。曹操献刀谋董卓,事败后投奔其父之义兄吕伯奢,疑其害己,杀其全家,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从此恶名远扬。董承谋反,结果是自身不保,董贵妃也牵连处死。弥衡裸身骂曹贼,曹操借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曹操取得其成功,自有其出众之处。无论什么人怎么评论他的过错,我还是会以一家之言为其说句:这就是他成就大人格大事业的必要牺牲——虽然我是绝不会追随其足迹的。
原贴:三国演义小说急
ofishooo
《三国演义》全版txt下载百度云
下载链接:
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故这里将能遮荫的大树比作车盖。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
Mrs_yoyo
刘备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国者。
生平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十五岁时外出求学,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拜卢植为师,并与公孙瓒结为好友。
184年,黄巾民变爆发,受到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刘备组织起义兵,跟随邹靖讨伐黄巾军,立下战功,被任为安喜尉。后因不满因公到来的督邮行事,将其捉拿、打,然后弃官逃亡。
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之际,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胜利,从东吴处“借”到荆州,迅速发展起来,吞并益州,占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后来,大将军何进派毋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时与贼战斗有功,任为下密县丞,不久又辞官。190年,再被任为高唐县尉、县令,更加入了讨伐董卓战役。不久,被贼兵打败,投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与田楷一同防御袁绍,因功被封为平原县令、平原相。
关羽
关羽(?? —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张飞
张飞(公元168年—221年),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涿郡人(今河北涿州)。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是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
生平
184年,黄巾起义,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198年,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 ,最后屯兵于新野。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碰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南,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后来刘备入益州,不久与刘璋反目。213年,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蜀增援。到达江州,遇上刘璋大将严颜,严颜被张飞生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被张飞引为上宾。大军继续分定诸郡县,后推进至成都,与刘备会合。刘备成为蜀主,赐张飞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缎千匹。
218年,曹操击败张鲁后,曹营名将张郃率军进入益州东北部,此地虽属益州但向来为张鲁的领地。刘备遂任张飞为巴西太守,出兵争夺,两军对持五十多日。后来,张飞率精兵万多人,邀张郃军交战,因山道狭窄,前后不能相救,张郃大败,弃马与十余人爬山退还南郑。此战不仅拓增刘备方领土,更使保住蜀地门户,使益州转危为安。张飞随即参与攻打汉中的战事。219年,刘备据有汉中,称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钺。不久,关羽被孙权所杀。
姓名: 曹操
在世: 155年-220年3月15日
生平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军遭遇,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谭、次子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操之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曹军杀死,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战分别被杀,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于是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一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放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锺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以为魏国封地。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权势愈来愈大。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候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刘备杀掉,曹军大败。曹操遂放弃汉中,军队全部撤回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兵,路上被孙权军擒杀。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原贴:《三国演义》
蝴蝶飞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原贴:三国演义小说
loveqiya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 浪漫主义改造现实主义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实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原贴:《三国演义》是什么小说
文扬四海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原贴:《三国演义》
巴黎的海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英文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大约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梗概
《三国演义》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这样一句俗话:“三个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足见他影响之深广。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付以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集聚了许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仅如此,他还能随机应变,如“空城计”的运用。总之,诸葛亮是中国老百姓人人喜爱的人物。
《三国演义》全书通过错综复杂的预选斗争,提示了宫迁内部、集团与集团之间,同一集团的不同势力之间,以权术和机变为手段的政治斗争,以利欲和霸权为目标的军事争夺,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书中描写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描写的特点是侧重于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略战术的运用。赤壁之战是该书描写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战争。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代表性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集团和派别,为达到一己私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这,贯穿全书的始终。
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取回荆州,不惜以自己的亲妹妹为诱饵,使用“招亲”把戏,企图将刘备“赚来南徐……幽囚于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抽刘备”。此计被识破后,又谎称“国太病重”,欺骗孙夫人携带刘备幼子阿斗返回东吴,企图以阿斗为人质交换荆州。在关羽失荆州死亡之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惟恐刘备起兵报复,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给曹操,孙权在信中奉承曹操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劝曹操废汉称帝的企图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刘备及其他拥护汉室势力群起反对曹操;二是转移刘备对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险恶。难怪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吗?”却使以仁义取天下的刘备也极善于玩弄谋略,当吕布被曹操俘获时,曹操询问刘备如何处置,刘备帮作沉思,随后提醒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致使刘关张三人合力方可击败的吕布顿时殒命。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奋力救回幼主阿斗,刘备竟当赵子龙面掷阿斗于地,正如民间歇后语所说:“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鉴赏与评析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原贴:《三国演义》
LADY更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当权,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 “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部分。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县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原贴:三国演义小说急
luffylu
儿童小说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
一、按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儿童小说、中篇儿童小说、短篇儿童小说三种。
(一)长篇儿童小说
长篇儿童小说的篇幅长,容量大,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较多,人物关系复杂,人物思想性格一般都有发展,环境描写也较具体细致,能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二)短篇儿童小说
短篇儿童小说的篇幅短,情节单纯,结构紧凑,人物少,人物关系不太复杂,人物性格描写不作多方面展开,环境描写往往是速写的勾勒,分量不多。它往往是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或通过主要人物的某段经历、遭遇,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如高尔基的《没有冻死的男孩和女孩)、。其中微型儿童小说字数在千字左右的。
(三)中篇儿童小说
中篇儿童小说介于长短篇儿童小说之间,适于少年儿童在较短时间内读完的作品。中篇儿童小说跟长篇儿童小说、短篇儿童小说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实际上有些容量较大的中篇儿童小说和篇幅较短的长篇儿童小说,很难严格区别开来;有些容量较小的中篇儿童小说和篇幅较长的短篇儿童小说也很难严格地加以区别。总地说,中篇儿童小说的容量大于短篇儿童小说而小于长篇儿童小说。它的人物比短篇儿童小说多,但比长篇儿童小说少;人物性格有所发展,但不及长篇儿童小说那样丰富;人物关系、故事情节,虽然比短篇儿童小说复杂,但远不及长篇儿童小说。它通常是选择主人公生活过程中若干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组成完整的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某一阶段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如盖达尔的铁木儿及其队伍。
二、根据叙述的方式,可分为第一人称儿童小说和第三人称儿童小说两种。
(一)第一人称儿童小说
这种儿童小说是以作品中的“我”充当故事的叙述者,具有一种真实的亲切感,特别利于直接揭示作品中“我”的内心世界。这个“我”,有的是作品的主人公,有的不是作品的主人公。自传体、日记体、书信体、回忆录体儿童小说,一般都属于这一类。如班台莱耶夫的《诺言》。
(二)第三人称儿童小说
这种儿童小说是作者以第三者口吻从旁叙述的,它可以比较自由灵活地从各个角度进行叙述和描绘,因此,使用得比较普遍。如盖达儿的《丘克和盖克》、常新港的《独船》。
三、根据题材角度的不同,主要分为生活小说、历史小说、惊险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问题小说和知识小说等.
(一)生活小说
生活小说是真实地塑造儿童形象,反映儿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活动的小说。根据题材的侧重面,这类小说又可分为家庭小说、学校小说、社会小说三种。这类小说题材范围广泛,可以写爱国主义,也可以写师生之情、父母子女骨肉之情、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同学关系等等。其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时代精神鲜明,地方色彩明朗,儿童情趣浓郁。这类小说与儿童心灵相通,极易引起他们思想感情的共鸣。如陈丽的纯洁的地方、罗辰生的《画彩虹的孩子》。
(二)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的小说。这类小说,要求忠实于史实,也允许有一定的艺术虚构。和历史故事不同,儿童历史小说不仅真实反映历史事实,更要着力塑造出有鲜明性格的历史人物形象。
(三)惊险小说
惊险小说是描写儿童在异常情况下经历各种现实的或虚构的险情的小说。惊险小说紧扣儿童认识世界的特殊性和儿童的心理,主要通过曲折惊险的情节来充分表现儿童的天性和聪明才智。这类小说中的“惊险”,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承受力,不能有恐怖的色彩。惊险小说又可以分为三类:(1)冒险小说,是描写儿童冒险经历的小说,如刘先平的云海传奇,将儿童情趣、动物生态和科学探险融于一体;(2)侦察小说,反映破案题材的小说,如《埃米尔捕盗记》,写一群儿童捉小偷;(3)反特小说,反映反特题材的小说,如李迪的《野蜂出没的山谷》,写儿童在同敌特斗争中的成长过程。
(四)动物小说
动物小说是指塑造动物形象,借动物影射人世,借动物曲折透露情感的小说。它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创作出来的,但又是现实的,这就为儿童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思维的空间。与一般的动物故事和动物童话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动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曲折,艺术结构多样。根据儿童动物小说所描写的对象和表现的内容,可分为二类:(1)单纯地描写各种动物在大自然中的活动,人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动物活动之中,如蔺瑾的冰河上的激战,写驴王江颇噶丹率部击溃以纳更为首的狼群袭击最终取得胜利;(2)以动物为主人公,生动地描写动物与人的关系,写出彼此情感的交流,表现出深刻的意蕴。如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写一条猎狗在被老猎人误会赶走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击退豺狗,保护了老猎人和他的孙子、牛群,而自己却受了伤。
(五)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指以幻想的方式描述自然科学领域内以往或未来的某种奇迹的小说。其内容既不能违反科学原理凭空臆造,也不必拘泥于已经达到的科学现实。科学性、预见性和文学性是这种小说的基本特征。如长篇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在展开富有戏剧性的惊险情节的同时,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又融汇进大量的海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雄浑的气势和引人的魅力。
(六)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反映儿童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注意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根源,把人物独特命运与历史进展联系起来,提出深刻的社会问题的小说。王安忆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被称为“问题小说”。这篇小说饶有风趣地描写了某个班级在选举少先队中队长过程中引起的一场风波。小说里的张莎莎是“动不动报告教师”的小干部,教师比较喜欢她;李铁锚热情帮助同学改正缺点,受到同学的拥护,却被教师视为“有点鲁莽”。到底应该选谁当中队长,是张莎莎还是李铁锚?作品没有公布“选举结果”,让小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篇小说敏锐地提出了触及学校生活时弊的问题,无疑具有某种发人深省的社会意义。
(七)知识小说
知识小说是以丰富儿童各方面知识为基本目的、题材宽广的小说。这类小说,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有趣地表现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品中所描写的风土人情,必须确切,表现出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具有科学性、形象性、思想性。如普里什文的《太阳的宝库》,描述了拉斯嘉和米特拉夏姐弟俩到沼泽地采摘红莓果的经历,作品中的大自然充满生机和神秘,动物富于深沉的情感,人物心灵世界内蕴丰富。儿童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更加深邃地理解大自然,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道德风尚。
四、根据体裁的不同,可分为寓言体儿童小说、传记体儿童小说、书信体儿童小说、童话体儿童小说
(一)寓言体儿童小说
寓言体儿童小说是带有某种寓意性的小说。它以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客观意义为基础,再借题发挥,使之与作者的寓意融为一体,借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以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并映照我们人类的今天和昨天的一种儿童小说样式。《聊斋志异》中的《黄英》、《狼》等都是寓言体儿童小说,冯骥才的《神鞭》则是一篇当代寓言体儿童小说。
(二)传记体儿童小说
传记体儿童小说是指以小说的体式叙写历史人物童年往事,以突出历史人物性格的成长历程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儿童小说样式。其中,有为他人作传的儿童小说,如贺宜的《刘文学》;有写自己生平的,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
(三)书信体儿童小说
这是由小说中人物的一封信或几封信、或两个人物互相往来的一组书信构成情节来刻画人物与表现主题的儿童小说样式。如张天翼的《罗文应的故事》、马烽的《韩梅梅》等就属于这种类别。
(四)童话体儿童小说
采用童话的艺术表现手法设计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儿童小说称童话体儿童小说。像李风杰的中篇系列小说公鸡和母鸡们的故事、迟子建的北极村的故事等。
原贴:怎样写儿童小说
樱桃之吻
那种幻想类的小说吗?以三国为背景的,有挺多的
三国叹 作者:不可理喻的浪漫
混迹三国 作者: 姜尚
三国之流氓天下
痛快淋漓闯三国 挺不错的穿越小说
还有挺多的,说不完了。。。。。。
原贴:三国演义小说
bean168168
原贴:三国演义小说急
武行天下
原贴:《三国演义》是什么小说
kiki土拨鼠
原贴:《三国演义》是什么小说
星宿的愿望
原贴:《三国演义》是什么小说
段知知
o新奇杂货铺o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人。除《三国演义》外,作品还有历史演义系列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神魔小说《三遂平妖传》,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施耐庵的《水浒传》也是他最终整理完成的。
《三国演义》自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问世以来,即有众多版本。仅现存的就有明代刊本大约30种 ,清代刊本70余种。如叶逢春本、黄正甫本、余象斗本、汤宾尹本、朱鼎臣本等。而平时人们提到最多的有三个版本:罗本、嘉靖本、毛本。
“罗本”:罗贯中成稿的版本,只存在于传说中,供后人膜拜。
“嘉靖本”:通常指“嘉靖壬午本”,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刻于嘉靖初年。
“毛本”: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过的版本,是我们现在最常见到的版本。
大体上,明朝的版本为“嘉靖本”的变本,清朝的版本为“毛本”的变本。此外,还有"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其他的变本。受阅读所限,我们只讨论“嘉靖本”和“毛本”的区别。
两个版本之区别简单说来如下:
1、回目结构。嘉靖本共20卷240回,毛本则为120回,基本上将原来的两回合成一回,同时对回目的名字做了调整,使之对仗工整。另外嘉靖本在卷首有“三国志宗僚”,分蜀魏吴列出了小说中的大部分主要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毛本则没有这一部分。
2、尊刘黜曹。毛本对内容进行了大幅度删改。一方面用辞更精练、语句更通顺,主要目的是增强了尊刘黜曹的所谓正统观念。毛氏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很多删改即是围绕着这三人进行的,另外为了突出刘备的忠厚仁者形象也进行了很多加工。
3、诗词赞语。嘉靖本有大量的诗词赞语,毛本对此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和调整。
<<< 文字方面 >>一、关于曹操1、曹操出场。嘉靖本中是这样写的:“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刘玄德斩寇立功)。对曹操有不少赞叹溢美之辞。到了毛本,就变成了:“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2、纵归关羽。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对曹操不告而别径投刘备,曹操部下包括程昱皆劝曹操派兵追杀,曹操坚持放归关羽。嘉靖本引“宋贤”的诗来赞美曹操,并在诗后说:“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关云长千里独行,在毛本中,这一段都被改写消失了。
3、乌巢烧粮。大胜袁绍后,曹操把部下私通袁绍的书信全部烧毁,既往不咎。嘉靖本引“史官”之诗加以赞美:“史官有诗曰:‘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此言曹公能捞笼天下之人,因而得天下也。”曹操乌巢烧粮草。毛本中,这一段也消失不见了。
二、关于诸葛亮1、上方谷欲害魏延。六出祁山时,诸葛亮派魏延引司马懿兵至上方谷,欲一把火烧死司马懿,嘉靖本中说诸葛亮本想同时烧死魏延,结果天降大雨,二人得活。
却说孔明收兵,回到渭南大寨,安营已毕,魏延告曰:“马岱将葫芦谷后口垒断,若非天降大雨,延同五百军皆烧死谷内!“此乃孔明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不想天降大雨,二人得生。后孔明死时,遗计与马岱,将延斩之。(孔明火烧木栅寨)
后面还有诸葛亮排下苦肉计于马岱再害魏延的描写。这些内容在毛本中尽数消失了。
2、劝刘备杀刘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比刘禅大。关羽败走麦城前,曾向刘封求兵。刘封从孟达之言,坐视不救,关羽死后孟达降曹。刘封与之决战不敌。败回成都。嘉靖本文字如下:
入见汉中王,哭拜于地,细奏前事。玄德怒曰:“辱子!有何面目敢见吾也?”封对曰:“叔父之难,非逆儿不救,乃孟达之阻也。”玄德转怒曰:“汝须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之人,安可听谗贼所阻也!”封泣而告曰:“一时被伊以利害说之,致获大罪。”玄德犹豫未决。忽孔明入,玄德问曰:“辱子如此,何法治之?”孔明附耳低言曰:“此子极其刚强,今日不除,后必生祸于子孙耳。”玄德遂令左右推出斩之,又问随封将士。众皆将孟达说封之事,及刘封扯书斩使之事,一一奏称;又将扯毁的书信,呈与玄德。玄德看毕,急回心曰:“吾儿虽然刚强,有此忠义之心也,凛然可爱。”便叫留人之时,早已斩讫,献首级于阶前。玄德恸哭曰:“孤一时造次,废股肱矣!”孔明曰:“若欲嗣主久远之计,杀之何足惜也。作事业者,岂可生儿女之情耶!”玄德曰:“纵使他日杀孤之子,孤不忍今日废忠义之人也。”文武闻之,无不下泪。武士奏曰:“刘封临死,但云‘悔不听孟子度之言,果有此危矣’!”玄德泣曰:“吾儿至九泉之下,必痛恨于孤矣。”(汉中王怒杀刘封)
毛本将上述文字中与诸葛亮相关部分尽数删除。
三、关于关羽1、白马斩颜良。关羽降曹后,第一功便是“斩颜良”,小说中是这么描写的:“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这一段,嘉靖本和毛本是一样的。但是在这后面,嘉靖本还有一段文字:
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云长策马刺颜良)
这段文字在毛本不见了。
2、貂蝉下落。曹操在下邳大胜吕布,并于白门楼将吕布斩杀。接着在嘉靖本中写道“操将吕布妻小并貂蝉载回许都,尽将钱帛分犒三军。”(曹孟德许田射鹿)。而在毛本中写“将吕布妻女载回许都。大犒三军,拔寨班师。”并未提及貂蝉。在后面的篇幅中,貂蝉均未再出现。
<<< 赞语方面 >>>1、毛本在全书卷首有一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为明朝文学家杨慎所作,为其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廿一史弹词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这首词被毛氏父子放到了《三国演义》开篇,使得很多人误以为是罗贯中所作,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这首词。杨慎生于明弘治元年,于嘉靖三十八年去世。比罗贯中晚近200年,自然在嘉靖本中是没有的。这首词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毛本把这首词放到前面,也是画龙点睛,相得益彰。
2、蒋干过江东说周瑜,周瑜举办“群英会”,大宴众将。在会上佯醉舞剑作歌:
【嘉靖本】: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既立兮,王业成。王业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兮,吾将醉。吾将醉兮,舞霜锋。(群英会瑜智蒋干)
【毛本】: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该诗体现了周瑜立志江东的决心而使蒋干放弃了游说的打算,后面才引出了蒋干盗书,曹操误杀蔡瑁张允等精彩情节。可以看到,毛本诗更显得精炼而更有气势。
3、刘备三顾茅庐,二顾时遇到诸葛亮三弟诸葛均,拥炉抱膝歌曰:
【嘉靖本】:凤翱翔于万里兮,无梧不栖。吾困守于一方兮,非主不依。自躬耕于陇亩兮,以待天时。聊寄傲于琴书兮,吟咏乎诗。逢明主于一朝兮,更有何迟。展经纶于天下兮,开创镃基。救生灵于涂炭兮,到处平夷。立功名于金石兮,拂袖而归。(玄德风雪访孔明)
【毛本】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仔细读这两个版本的诗,可以发现,嘉靖本显得困顿、急迫而狂傲。而经毛本一改,虽然短了许多,但显得乐天而从容,有运筹帷幄的大家风范。
4、还是二顾茅庐,刘备雪中遇诸葛岳父黄承彦,黄口诵诸葛所作梁父吟一首:
【嘉靖本】: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空中乱雪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想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白发银丝翁,岂惧皇天漏?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毛本】: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除个别字句变化外,少了“白发银丝翁,岂惧皇天漏?”一句,这首诗变成了10句,显得很奇怪。
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比比皆是,但从以上所列几处基本可以对其差异观其大概。
由于毛本的普及程度,读过嘉靖本的人一定读过毛本,所以不存在读嘉靖本还是读毛本的问题。毛本相对嘉靖本更精练成熟,文学性更强,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尊刘黜曹”问题;嘉靖本则更接近于元代的话本,有大量的赞语,文字上天马行空,读来更加有趣味,喜欢《三国演义》的友友当不可错过。
小蕾
自从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流传之广,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可以说,《三国》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这大概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从形态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分为三种
1.三国通俗演义
2.三国志传
3. 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
其中以毛宗岗父子的版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近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毛本为基础,删去毛氏的评语,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并加上少量注释,成为一个较好的通行本。但是,由于受过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术性错误",包括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和其他类型的错误。尽管如此,它至今仍是发行量最大的版本。
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出版社又进行了整理,但其中具有学术价值的并不多,其中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国演义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至今最好的版本。校正书中大量存在的"技术性错误",并以校理一览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术性错误",指出错误所在,提出校正意见,说明校正依据;同时,针对读者不知道或似是而非之处进行注释,深入浅出,给人以新知。
关于我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版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明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即“罗本”,由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李义山骄儿诗即云:“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现了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并且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从黄巾起义开始讲到西晋的统一,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通俗演义一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亦称“罗本”、“嘉靖本”。这是公众认为最接近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原本。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群众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典范创作之一,也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的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故事很早就流传于民间。南北朝时,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已采用了不少民间传说故事。据晚唐李商隐骄儿时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知,三国故事在晚唐已流行于民间。苏轼《东坡志林》说:「涂巷小儿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在北宋都城汴梁,已有民间艺人说演具有「拥刘反曹」倾向的三国故事。金元杂剧搬演三国史事者至少有三十多种。元代英宗至治年间(一三二一 -- 一三二三)有建安虞氏刊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凡上中下三卷,后来的《三国演义》,在此书中已粗具规模。
罗贯中(约一三三○ -- 约一四○○)就正是在上述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博采正史、杂史、传记、佚闻,并联系他丰富的生活经验,才写成不朽的《三国演义》,后刊印于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罗氏此书问世后,新刊本纷纷出现,均以罗本为主,只做了些考证、批评、文字增删和回目卷数的整理工作,内容无甚改动。《三国志演义》,60卷,120回,通常所称“毛本”。是目前最通行的版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罗本作了较大的修改,附上评语,加以刊印,共七十五万言,成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师金圣叹称为「第一才子书」。
要了解三国风云,除了史书,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历代不同的版本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三国演义》自诞生以来,其以恢弘的气势,宏大的场景,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及生动感人的人物描写,赢得历代藏书家和刻书家的青睐,也受到普通读者的热烈欢迎。目前,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形成了一个庞大体系。仅现存明代刊本就有30余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之间,源流之复杂堪称古代小说之最。一部《三国演义》,无数种版本,这便构成了了解、研究并传播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70年前,郑振铎即发表〈三国演义〉的演化和罗贯中及其著作,提出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其作者为罗贯中。此说一直延续了许多年。1995年,学者张志和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明书林黄正甫刊〈三国志传〉版本。这个版本虽曾收入孙楷第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但从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张志和先生将明书林黄正甫刊〈三国志传〉与嘉靖壬午本三国通俗演义进行了对勘,得出结论,这个原刻于福建的嘉靖黄刊坊刻本至少比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早20年,这个本子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早于明代其他三国志传的“最初整理写定”本和各种《三国演义》刊本的祖本。同时,张先生的结论对作者是否为罗贯中提出了质疑。
其实,在庞大的《三国演义》版本体系中,影响最大的是嘉靖元年本(即俗称“罗本”)和毛纶、毛宗岗评改本(即“毛本”)。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沿用的是这两个体系。
据研究者调查,在现存的明代版本中,存世最多的要算万历至天启年间的各种三国志传本,世称“俗本”。根据比较,研究者认为,这些版本虽晚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但其所宗祖本刊刻的年代要早于嘉靖壬午,也就是说流传于世的三国志传本应早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有研究者认为,三国志平话刻本出现40年之后罗贯中才开始创作三国志传,而后其他各种志传刻本都以罗著为宗,因此可以断定三国志平话刻本要早于志传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在各种志传本基础上产生的。
近年来,国外一些《三国演义》学者研究成果颇丰。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学者魏安对现存《三国演义》各种版本进行细致研究,包括先后考查了26种不同的非毛评版本,其中包括被认为刊行年代可能早于其他版本的上海图书馆所藏残页,及西班牙爱思哥利亚修道院图书馆藏嘉靖二十七年叶逢春本三国志传,卷端书名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史传等。魏安通过研究认为,元末明初,罗贯中写成原本《三国演义》,经过流传,演化为现存各种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其正文为10卷,卷首有总歌。后元祖本分化为AB系统的祖本和CD系统的祖本,分别在明中叶刊行。
总之,《三国演义》版本繁多,源流复杂,各种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尚有许多问题尚待澄清。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huanan
“嘉靖版”与“毛版”《三国演义》在思想观念上存有不同区别: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庸愚子(蒋大器)作的序、修髯子(张尚德)的作的引。该书共24卷,每卷10则,共240则,有七言一句的小目,如第1卷第1则祭天地桃园结义。这个版本被认为是最接近罗贯中原著的版本。
毛版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作了详细的评点。毛版《三国志演义》,正统的道德色彩更加浓厚,但在艺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其评点文字也多有精到的简介,故称为后来最流行的版本。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普通的各版本,均从此版出。
嘉靖版对曹操多赞颂之语,显然是出自对英雄豪杰的欣赏之情;毛版将这些赞颂之语删去,表现出鲜明的“贬曹”倾向;正统观念更为浓烈一些;“嘉靖版”对曹操祖先家世的介绍也多赞颂之语,既是对客观事实的交代,也为后文曹操在逃离京城后能迅速拉起队伍讨伐董卓埋下伏笔,对其家世全部删去,只突出其祖父是宦官,显然是出自“贬曹”的观点。
嘉靖版为代表的版本与毛版的差别不仅仅是一般版本文字上的差别,更重要是思想观念的上差别,这是学术界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个人观点,请多指教!
kuanggogo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篇临江仙,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作者是明朝中叶人杨慎。这首词可谓家喻户晓,词意豪迈大气,意境深远。纵观王朝更替兴衰,以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抒发感慨,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式的历史观和人生观。那么现在出现了一个疑问,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那么明代中期文人的词又为何出现在《三国演义》上呢?答案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三国演义》,并不是罗贯中的原作,而是清朝人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过本子,也就是现在市面上通行的本子--毛版《三国演义》。
现在罗贯中的手稿或者原作,已无从探寻。现在比较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就是本文要说的嘉靖版《三国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个版本比较完整。称为嘉靖版《三国演义》,又称罗本三国。比毛宗岗的版本更接近罗贯中原作三国的面貌。这个版本与毛本有很大不同,在内容目录上,嘉靖版《三国演义》共有240则故事。毛本是把240则故事合二为一回,共120回。此外还有文字描写上,情节上也是略有差异。 如两版目录的差异,嘉靖版目录节选: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 第二则:刘玄德斩寇立功 第三则:安喜张飞鞭督邮 第四则:何进谋杀十常侍 第五则:董卓议立陈留王 第六则:吕布刺杀丁建阳 第七则:废汉君董卓弄权 第八则:曹孟德谋杀董卓 第九则:曹操起兵伐董卓 第十则:虎牢关三战吕布。而毛本对应的目录: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嘉靖本和毛本在文字描写上也是有很大差异,拿第一回举例,先讲毛本,毛本开篇是这样描写的: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霓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以上就是我们熟悉的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改增删的通行版本的《三国演义》关于第一回的描写。那么在看一下罗本,也就是嘉靖本的开篇有什么不同,以下为嘉靖本的描写: 后汉桓帝崩,灵帝即位,时年十二岁。朝廷有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相辅佐。至秋九月,中涓曹节、王甫弄权,窦武、陈蕃预谋诛之,机谋不密,反被曹节王甫所害,中涓自此得权。 建宁二年四月十五日,帝会群臣于温德殿中。方欲陛座,殿角狂风大作。见一条青蛇,从梁上飞下来,约二十余丈长蟠于椅上。灵帝惊倒,武士急慌救出,文武互相推拥,倒于丹墀者无数。须臾,不见。片时大雷大雨,降以冰雹,到半夜方住,东都城中坏却房屋千余间。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省垣皆倒,海水泛溢,登、莱、沂、密尽被大浪卷扫居民入海,遂改年熹平。自此边界时有反者。熹平五年,改为光和,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见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于是帝忧惧,遂下诏,召光禄大夫杨赐等诣金商门,问以灾异之由及消复之术。赐对曰:臣闻《春秋》讖曰:“天投蜺,天下怨,海内乱。”加四百之期,亦复垂及。今妾媵奄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又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税,见宠于时。更相荐说,旬月之间,并各拔擢:乐松处常伯,任芝居纳言,卻俭、梁鹄各受丰爵不次之宠,而今缙绅之徒委伏畎畮古亩字,口诵尧、舜之言,身蹈绝俗之行,弃捐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幸赖皇天垂象谴告。《周书》曰:“天子见怪则修德,诸侯见怪则修政,卿大夫见怪则修职,士庶人见怪则修身。”此逸书也。唯陛下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断绝尺一,抑止槃游。冀上天还威,众变可弭。 议郎蔡邕亦对,其略曰:“臣伏思诸异,皆亡国之怪也。天于大汉,殷勤不已,故屡出妖变,以当谴责,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蜺坠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赵娆,贵重天下;永乐门史霍玉,又为奸邪。察其赵、霍,将为国患。张颢 、伟璋、伟姓璋名。赵玹、盖升盖,音合,姓也。并叨时幸,宜念小人在位之咎。伏见郭禧、桥玄、刘宠皆忠实老成,宜为谋主。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不宜听纳小吏,雕琢大臣也!且选举请托,众莫敢言,臣愿陛下忍而绝之。左右近臣,亦宜从化。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则天道亏满,鬼神福谦矣!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愿寝臣表,无使尽忠之例,受怨奸仇。谨奏。” 帝览奏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事遂泄漏,邕等被罪。中涓吕强怜其才,奏请免罪。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这十人执掌朝纲,自此天下桃李,皆出于十常侍门下。朝廷侍十人如师父,由是出入宫闱,稍无忌惮,府第依宫院盖造,不题。 两个版本对比,有很大的区别,毛本加上了文章开头所讲的明代文人杨慎的临江仙的词,而嘉靖本没有这首词。毛本删去了上奏的表文,使故事简洁明快。罗本则文笔更加细腻。还有毛本张飞的字是“翼德”。罗本写为“益德。”按正史陈寿写的《三国志》上所说,张飞的字是写为“益德”而不是毛本的“翼德”。
嘉靖本《三国演义》在内容上尊刘抑曹的思想上没后面的毛本那么强烈。写刘备曹操都是按英雄来写的,刘备没毛本所写的那么仁厚,而曹操也没毛本上描绘地那么奸诈。按罗贯中的笔法,他的原作写魏蜀吴三方应该是比较公正的。 到了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对之前的《三国演义》版本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更具有文学观赏性,被后人称之为“第一才子书”,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毛本一出现,原来的嘉靖版反而湮没无闻了。如果说符合罗贯中原作的三国,相对于毛本,嘉靖本《三国演义》更加符合。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做。这是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小说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深远!三国的历史虽然已经久远,
cream
我是木子君,就个人对于两个版本的粗浅认识,回答如下:
一、书名。嘉靖版的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毛版的书名是《三国演义》。
嘉靖元年本,约定俗成通称为”嘉靖本“,到了后来,就出现了以李卓吾,李笠翁、钟伯敬等人的评本,在此基础上,清代毛伦、毛宗岗父子以尊刘抑曹的的王朝正统思想为指导,又进行了修改,简化,就成了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版本。
如果你在书店看到两个名字的三国,请记得,他们都是《三国演义》,只不过版本不同。
二、尊刘抑曹思想。好多人都认为,罗贯中从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出发,一味丑化曹操,极意美化刘备。实际上不然,在毛本《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毛伦,毛宗岗的思想,和罗贯中的思想并不一致。
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对曹操虽多有批判,但也不乏赞美之词。例如曹操的出场,在嘉靖版中,是这样介绍的: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刘玄德斩寇立功一章)
而在毛版中,毛伦毛宗岗父子很看不过惯曹操,就把这一段给删改了,缩为冷冰冰的几句话:“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在关云长千里独行一节中,不仅引斐松之评语和“宋贤”的诗来赞美曹操,而且还进一步进行阐发:“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而这一段,又在毛版中被删除。
官渡之战后,曹操把部下私通袁绍的书信都付之一炬,并引”史官“之诗进行赞美:史官有诗曰: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此言曹公能笼络天下人心,因而得天下。也都被毛本删掉。
以上可以看出,罗贯中在写三国之时,对当时英雄比如曹操都尽量客观,并不想掩饰曹操的优点,对这些优点也不吝赞美之辞。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凡是史料上所有的,能够显示曹操优点的事迹,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都加上描写,并进行了艺术夸张;同时,他还虚构了一些情节,来赞扬曹操。
比如在徐州破吕布之后,曹操劝降不从,执意从死。而曹操不但把陈宫的老母妻子都送回许都思养,嫁其女,待之甚厚。而这些,在毛版中,都删除了。
对刘备,罗贯中虽然颇多赞美,但其实还是把他当作”枭雄“来写的。
如云长延津诛文丑中,写关羽斩文丑,袁绍欲杀刘备,备以言自解,作者评云:此玄德极枭雄处。可见他对于刘备的认定是,不是一般的枭雄。在刘玄德败走夏口中,关羽提起昔日欲曹操而被刘备阻止之事,说当时若从吾愿,可无今日。刘备回答说:此时亦为国家惜耳,若天道辅正,安知不为福也。
接着,罗贯中就引用斐松之的话,说刘备的回答并非真话,实际上也就显法了:即使对所谓义同生死,情同骨肉的关羽,刘备也没忘记耍弄权术,和”极枭雄“之类的评语可以互参,而这些,都被毛版所删改。
三、结构上毛版更优化毛版被认为是所有版本里“艺术性”最优的一版,加入了今古经学大师郑玄治家的逸闻,如加入了家中婢女故意惹怒郑玄,而以《诗经》内容对答的段子;同时也删掉了原版一些后人如周静轩的鄙俚之诗,引进了唐宋不少诗词,删掉了冗余的诏令、奏章,使行文更紧凑。使之变得爱憎分明、浅显易懂,更为读者接受,为三国史圈粉无数。
以上,即是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毛版《三国演义》的区别之处。
我是木子君,请关注我哦。
乖宝宝
“三国”故事有两大系统:
一个是以“嘉靖壬午本”为主,衍生出的叶逢春本、黄正甫本、李卓吾本等等;
另一个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本基础上修订而来的版本,被称为“毛本”,也就是我们今天市面上通行的《三国演义》。
虽然这两种系统之间有较深的关联,但从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所以有了两个系统的分化。
比较两种文本风格的区别,不能看具体的字句,因为不同编者进行整理,在具体表述上必然会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现象。
比较两者区别,应该从“文本内涵”、“形式特征”两方面入手。
先来说说“形式”上的差别“毛本”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将章节内容进行规划和整合。
“嘉靖本”一共有240回之多,每一章基本上是七字单句的回目。比如第一章就叫做“祭天地桃园结义”,第二章叫做“刘玄德斩寇立功”。
而“毛本”将章回题目由七字单句变成了两句对偶,并且对不同章节内容进行合并和概括。“嘉靖本”中的第一、第二两章,在“毛本”里变成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国演义》这本书从通俗市井逐渐走向案头。
仔细思考一下,七字单句这样的章回题目更适合什么样的体裁作品?
图册、评书、戏曲这种带有表演性的艺术,其标题往往都比较简练,形式规整容易宣传和记忆;内容相对较短,更利于商业传播。
所以说,“嘉靖本”这样的形式更接近于表演类的通俗艺术,这与《三国演义》创作的目的吻合。
据说罗贯中做书商,为了供给说书等艺术提供故事文本,曾经做过调查工作,调查受众喜欢听哪一类故事,结果发现“战争”题材的故事比较受欢迎,而“三国”时代尤为明显,于是就写作了这样一本小说。
而“毛本”这种对偶式标题,记忆起来要比“嘉靖本”更难,说书人如果采用这么长的标题和故事情节,表演场次就少,而受众也不容易记住其中的内容。
所以说,这样的标题形式更适合集结成册,放置于书桌上供人阅读,也就是“案头文本”。
而“毛本”对于“嘉靖本”还有另一个明显的改动,那就是添加了很多“诗歌”进去。
话本、戏剧等表演艺术在开场之前往往会有一个“定场诗”,如今相声这样的形式有些剧场还有这样的传统,比如德云社就经常使用。
而这个“定场诗”不是书中的内容,但往往和其有关,不同的说书人有不同的选择,有人用这首,有人用那首,“嘉靖本”更接近于表演类文本的形式,在“定场诗”等内容上就没有固定的文本。
而“毛本”不同,它更接近于案头阅读的形式,那就必须有一个固定的形式来开篇,所以就将明代杨慎所作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了卷首诗。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是元末的小说,卷首诗却是明代人的作品,这是毛宗岗父子后来加入进去的。
除此之外,“毛本”中经常能看到“后人有诗赞曰”、“有诗单表此事”等等内容,都是这个道理。
说书的时候可以根据现场氛围来决定是不是念一首诗,或者临时发挥写一首通俗打油诗,但阅读的时候就必须把它固定下来,其质量还不能太低。
所以,“毛本”当中的很多诗词质量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叙事手法非常成熟。
再来讲讲“内容”上的不同上文说到,“嘉靖本”的章回有240节之多,“毛本”变成了120回,这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在内容上有了大量的删节。
这种删节有两个主要方向,体现了“毛本”和“嘉靖本”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第一个方向是删除了关于曹操的正面形象描述。
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曹操“奸雄”形象非常鲜明,这是“毛本”的功劳。它将“嘉靖本”中一些关于曹操正面形象的塑造部分通通删去,使得文本具有更鲜明的特色,艺术成就更高。
或许有人会想,这不是改变了作品的原意吗?其实不是。
“尊刘贬曹”的倾向在宋代以来就在民间盛行,比如苏轼在《东坡志林》当中记载了说书人现场的景况:
闻刘玄德败,顰蹙而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而“嘉靖本”在“尊刘贬曹”的倾向里,还有关于曹操的正面形象混杂其中,或许是保留了一些说书故事的丰富性,但从实际上来说是冗余成分。“毛本”将之删去,会使得故事更为精炼,艺术效果更好。
同理,“毛本”还删去了很多关于人物的心理描写。
比如,同是“三英战吕布”的情节里,“毛本”主要描写的就是打斗场面,而“嘉靖本”却有很多心理描写。
我们来看具体的对比:
“毛本”:
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嘉靖本”:
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搜神威,酣战吕布。八路诸侯见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张飞性起,大喊一声。云长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又战到三十合,两员将战不倒吕布。刘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时!”掣双股剑,骤黄骠马,刺斜里去砍。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呆了。“毛本”明显要比“嘉靖本”更为简练,打斗场面也更为突出,对于气氛的烘托也更为有效,这是在艺术效果上进行的优化。
第二个方向就是价值立场上的区别。
“嘉靖本”在故事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一种观点: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这样的内容出自很多人物之口,王允、诸葛亮、张松等等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有学者统计,全书一共出现过六次之多。
而这些在“毛本”当中通通被删除,所体现的正是两者“民本”思想的差异。
但并不能说“嘉靖本”的内涵就比“毛本”的要更深刻,这需要考虑时代的背景。
“嘉靖本”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著,而罗贯中生于乱世,有“图王”之志,所以在对于“民本”的表述上自然有这样的倾向。而“毛本”的编纂者虽然也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变迁,但战乱年间较短,大部分人生还是在和平的年代里,其所采取的立场自然就有所不同。
总结来说,《三国演义》的“毛本”和“嘉靖本”两个系统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内容还形式上都有很明显的区分。
但从艺术效果和传播影响力上来说,“毛本”无疑是更为出色的,也是对“嘉靖本”的一种改良。
这样的现象其实很常见,比如说书人石玉昆所用的话本《三侠五义》被俞樾改写成《七侠五义》,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艺术效果都有长足的进步。“毛本”与“嘉靖本”的关系和此类似。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pegciqueen
嘉靖版与毛版的区别及其他
第一章明清小说评点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版本变迁
一、《三国演义》的两大版本系统
(一)“嘉靖本”系统
1、嘉靖本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有庸愚子(蒋大器)作的序、修髯子(张尚德)的作的引。该书共24卷,每卷10则,共240则,有七言一句的小目,如第1卷第1则祭天地桃园结义。这个本子被认为是最接近罗贯中原著的本子。
2、“嘉靖本”系统的其他版本
(1)叶逢春本、黄正甫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钟敬伯本,李渔本,均称为《三国志演义》
(2)这些版本多从“嘉靖本”而出,内容和形式上无多大区别,只有李卓吾评本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
(二)“毛本”系统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作了详细的评点。毛本《三国志演义》,正统的道德色彩更加浓厚,但在艺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其评点文字也多有精到的简介,故称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普通的各本子,均从此本出。
二、“嘉靖本”与“毛本”在思想观念上的区别
以“嘉靖本”为代表的版本系统与“毛本”的差别不仅仅是一般版本文字上的差别,更重要是思想观念的上差别,这是学术界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一)“拥刘反操”倾向的轻重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总体上是较之于毛本《三国演义》相对较轻。从两个简单的例子来看。
1.“嘉靖本”中刘备的出场: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生平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羡衣服,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好郊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第1卷第1则)
“毛本”中刘备出场介绍: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以下同)
评论:少了“喜犬马,爱音乐,羡衣服”,是对刘备“仁君”形象的强化。
2.“嘉靖本”中曹操的出场介绍:
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叹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代孙,曹操曾祖曹节字元伟,仁慈宽厚,节生四子,第四子名曹腾,字季兴,桓帝朝为中常侍,后封费亭侯,养
宇宙神龙
“嘉靖版”与“毛版”《三国演义》到底有何区别? 我想这是许多“三国爱好者”思考的问题吧!
在我个人看来,想要弄清楚“嘉靖版”与“毛版”《三国演义》的区别,必须先了解《三国演义》这部伟大巨作的发展历程。
自从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流传之广,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可以说其版本之多,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是无与伦比的。这大概与中国古代历史有关吧!
从形态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分为三种
1.三国通俗演义
2.三国志传
3. 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明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即“罗本”,由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李义山骄儿诗即云:“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现了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并且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从黄巾起义开始讲到西晋的统一,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通俗演义一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三国志》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亦称“罗本”、“嘉靖本”。这是公众认为最接近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原本。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群众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典范创作之一,也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的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故事很早就流传于民间。南北朝时,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已采用了不少民间传说故事。据晚唐李商隐骄儿时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知,三国故事在晚唐已流行于民间。苏轼《东坡志林》说:「涂巷小儿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在北宋都城汴梁,已有民间艺人说演具有「拥刘反曹」倾向的三国故事。金元杂剧搬演三国史事者至少有三十多种。元代英宗至治年间(一三二一 -- 一三二三)有建安虞氏刊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凡上中下三卷,后来的《三国演义》,在此书中已粗具规模。
罗贯中(约一三三○ -- 约一四○○)就正是在上述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博采正史、杂史、传记、佚闻,并联系他丰富的生活经验,才写成不朽的《三国演义》,后刊印于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罗氏此书问世后,新刊本纷纷出现,均以罗本为主,只做了些考证、批评、文字增删和回目卷数的整理工作,内容无甚改动。《三国志演义》,60卷,120回,通常所称“毛本”。是目前最通行的版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罗本作了较大的修改,附上评语,加以刊印,共七十五万言,成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师金圣叹称为「第一才子书」。
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 这个版本版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近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毛本为基础,删去毛氏的评语,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并加上少量注释,成为一个较好的通行本。但是,由于受过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术性错误",包括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和其他类型的错误。尽管如此,它至今仍是发行量最大的版本。
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出版社又进行了整理,但其中具有学术价值的并不多,其中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国演义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至今最好的版本。校正书中大量存在的"技术性错误",并以校理一览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术性错误",指出错误所在,提出校正意见,说明校正依据;同时,针对读者不知道或似是而非之处进行注释,深入浅出,给人以新知。
《三国演义》自诞生以来,其以恢弘的气势,宏大的场景,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及生动感人的人物描写,赢得历代藏书家和刻书家的青睐,也受到普通读者的热烈欢迎。目前,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形成了一个庞大体系。仅现存明代刊本就有30余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之间,源流之复杂堪称古代小说之最。
其实,在庞大的《三国演义》版本体系中,影响最大的是嘉靖元年本和毛纶、毛宗岗评改本(即“毛本”)。元末明初,罗贯中写成原本《三国演义》,经过流传,演化为现存各种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总之,《三国演义》版本繁多,源流复杂,这也体现了我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在我个人看来,从各种版本的《三国》来看,嘉靖版与毛版《三国》从本质上来说区别不大。毛本三国的主题思想还是和罗贯中一样的“尊刘贬曹”,他只不过美化了语言,丰富了内容,修改了部分细节,使《三国演义》这本书更加具有了“名著”的气息。
毛氏父子以简便易懂的语言重新装点了一番。毛氏父子不但完善了“俗本”的文字,还丰富了内容。毛氏父子依照“古本”对《三国演义》重新做了一个大整理,删繁就简,取其精华,舍弃糟粕,才能使现代读者以窥全豹。可以说要是没有毛氏父子,《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与受众面绝不会如此广泛。
我想这或许就是嘉靖版《三国演义》和毛版《三国演义》的区别所在了吧!
咖啡和膏药-岱恩小V
毛版最流行,是集大成者;
嘉靖本,由于时间上更接近,传言最接近原著!但演义虽然是跳脱了正史的桎梏,但越靠近历史则越容易受正史和作者立场的影响!
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在文本和现世世界中寻找契合的内容进行填充,使故事更有戏剧性,人物更立体化!
毛本通行,应该就是在这方面做的好,何方都能认可!
嘉靖本,接近,但感情色彩和偏见更浓!
沫沫沫小兔
我是竹史铁骊,试为君一答。
嘉靖版和毛版,究竟有什么区别?不妨让我们从一桩三国演义中的悬案,两个大家熟悉的人物身上说起。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有万夫不当之勇,赫赫威名的关羽,一个是演义中武艺时高时低变化无常的颜良。这桩悬案就是,关羽到底怎么杀的颜良。
东汉孔融:“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宋朝陆游:“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
对颜良文丑,有人夸上天,有人踩下地。直到互联信息爆炸的今天,演义里颜良文丑的武力水平究竟如何,都还在网友键盘下争论不休,也算得上三国演义另一桩悬案。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这悬案怎么来的: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话说官渡之战打响,曹操亲率五万军,迎战袁军先锋颜良,但双方一见面,旋即为颜良麾下军马整齐的阵势所震慑。吕布手下旧将宋宪、魏续不忿,相继上阵与颜良单挑,都很快被杀。接着徐晃出马战颜良,大约二十合后败走,使得曹军诸将栗然。
要知道徐晃可不是一般人物,演义中除典韦许褚夏侯惇之外,徐晃就堪称曹营武力翘楚,他竟然才撑了二十个回合,这颜良也太强了吧!
回营后,谋士程昱力荐曹操召来关羽。次日颜良列阵,关羽与曹操坐在山顶朝下望。书曰:
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乃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关羽跨上赤兔,果断冲入袁军。颜良当即被关羽所杀。关羽还割下颜良首级,绑在马脖子上,顺利返回。颜良军士气大损陷入混乱,曹操在白马之战中大破袁军。
这不禁让人有点糊涂,徐晃出马,与良战二十合,败回本阵,诸将还在栗然。
第二天一转身,被关羽一刀秒了。那这么说,关羽秒徐晃,岂非只用半刀就够了?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因为之后219年,演义的襄阳之战中,关羽和徐晃有过直接的交手,八十回合不分胜败,关羽选择主动脱战,最终全军还败于徐晃之手。
道理完全解释不通啊。
作为参照系的徐晃直接要崩溃了!而且这其中的逻辑错误还相当低级,难道是罗贯中老先生哪里搞错了不成?
同时,据三国志关羽传所述,颜良也确实是死于关羽之手,演义所写,并非虚言。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这一下就让人更加懵圈了。究竟是哪里的逻辑上出问题了?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颜良之死,这个逻辑BUG本身是并不存在的。
个中关系,罗贯中老先生早就用两句话交代得清清楚楚了。这两句话就是:“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这两句颜良赞诗,除了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以外,被各个古本采用。
其实,三国演义绝大多数版本都来自嘉靖版,除了赞诗,接着还有一段说明文字,原文是:“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
并且,在颜良被杀前,各个演义版本都有颜良想要问话的描述,包括有,方欲问时,却欲问之,恰欲问之。
可见在罗贯中老先生的原意很明显,颜良之死是因为刘备嘱托,而根本没做和关羽战斗准备,所以才被杀死的。
换个角度说,无论早有预谋预先就寄信联系,还是无意中利用了颜良的大意,关羽肯定不道德地偷袭了颜良。这也是罗贯中先生在演义中对该一历史事件的分析,其中的逻辑结构展示得十分清晰。
从书中描写看,全副武装的河北精锐士兵根本是得到了颜良的将令,才会对关羽任由来去,不加阻拦。我们从演义中绝不难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如果不是偷袭或诈伪,关羽在河北军阵中断然杀不了颜良,何况还割了首级从容离开。
而关羽死后归神时,罗贯中又借着普净禅师顿悟关羽之语,也言明了颜良之死:“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汝)忽然刺之”。再次描写了颜良之死,有不道德欺骗成分,麦城死了,也别光自己叫冤枉。
所以一切很清楚。"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这次突如其来的袭击,改变了官渡大战的战局,甚至改变了整个三国的战争进程。
好吧,很抱歉兜了一大圈。现在终于可以回到版本的正题上了。
既然罗贯中先生早已经明言了缘由。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件本不该成为悬案的叙述,却硬生生成为了悬案呢?
答:这就是因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国演义,绝大多数源于三国演义毛宗岗改编厚版本,简称毛版三国,也有人叫清版三国。答:那嘉靖版是什么?它是明朝第一个三国演义正式的印刷刻本,也是明代三国主流版本。毛宗岗(1632至1709后)是浙江诸暨人,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成年后主要活跃于清康熙年间,清初文学批评家。
当时文坛怪杰金圣叹,因评点《水浒》而名声远扬。毛纶毛宗岗父子也想仿效金圣叹删改水浒的作法来收拾三国。
所以对外假称得到《三国演义》罕见古本,对罗贯中原著进行修改,并在章回之间夹写进批语,题为“圣叹外书、声山别集”,又伪作金圣叹序,冠于全篇卷首,名为第一才子书。
这次修改,对以嘉靖版为代表的明代版本三国演义变动很大,不仅情节有增删,还有整顿回目,全书定为120回本,并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与原著比较,毛本在文字技巧、语言修饰方面有所提高。内容上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天命论明显加强,尤其对关羽做了极大美化。
不知熟为因果,但这一点充分迎合了康熙朝廷,拿掉明代武圣岳飞,将关羽包裹推上新武圣人之位的需求。这令它大受支持,从而取代了旧版本,广为流行。甚至盛极一时。
建国以来,国内的通行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这是以清朝毛宗岗版本为基础,删去毛氏父子所做评语,改配有少量注释的一个通行本。
也就是说,一般我们看的都是毛版,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有嘉靖版和其他版本少量印刷出版,其发行量和影响力远远不及毛版。所以直至今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国演义,也大多是毛版。
所以类似这些逻辑混乱搞出的锅,是毛宗岗父子为了迎合满清泡制出来的,罗贯中先生,和嘉靖等三国演义版本是不用背的。
最后,也顺道帮颜良文丑两位大将正一下名,斩颜良事出有因,而我们从颜良文丑对曹军将领的对战情形看,论武艺,颜良文丑都是超一流武将,和关羽张飞应只在伯仲间。
文很长。
谢谢您的阅读。
矮宁
原贴:三国演义白话文小说
团团和圆圆
霸占妳旳全部
凤凰涅磐
最爱喝洋酒
原贴:三国演义小说
硬是睡不着
幽灵公主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