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游龙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 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4303032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 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著,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0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yangyang琪
明中叶后长篇小说,数量最多的是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它们都属于历史小说的范围,不过前者主要是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而后者是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描写重点。历史演义的大量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中叶后,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厂卫的特务统治日益残暴,文人们感到直接表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困难,因此借用历史题材来托古讽今、寄托理想。其次,我国历史悠久,史籍浩繁,在客观上为这类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宋元以后,“讲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三国演义》的杰出成就,为它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但是也由于这些小说的作者都远离人民,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企图以史书为创作源泉,走轻便道路。因此它们的成就都不能和《三国演义》相比。
leave_
1、发展: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2、特点: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其历史影响:
自宋迄清,产生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
发迹于讲唱的中国白话小说形成了单线结构,重视情节,通过动态刻画人物,语言生动上口,风格独特,而大规模的文人和群众密切融和的创作方法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少见的范例。
这些白话小说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文学、戏剧、电影有巨大影响,也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贴:明清小说的发展及特点
颜敏浩
mcc17wl
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
1、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以描写现实生活中平常琐事为题材的小说,笔墨淡雅,缺少激动人心的故事。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恒的《伏羲伏羲》,刘震云的新兵连、《单位》,叶兆言的枣树下的故事、状元境等,都曾被有些评论划入“新写实”小说。
2、新体验小说
“新体验小说”以其“非虚构性”、“亲历性”特征突破了传统的小说观。思辨性、哲理性的锋芒在主体的压抑自控下更深地潜没于耳闻目睹的花草虫鱼人生百态之中,生活与艺术的界限亦更难以梳理。
3、新市民小说
“新市民小说”中的“新市民”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是彻底告别传统,空前强烈地追求世俗化生活和拜金主义;
二是情爱观念令人诧异的变化。
“新市民小说”表现了一种对现代城市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表现出了一种“另类”的姿态。他们具有他们应有的存在价值,然而,其中某些消极、遁世乃至自甘堕落应引起读者的注意。
4、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小说把中国文学现代性叙事中许多被压抑、被省略、被遮蔽、被牺牲的叙事因素重新开发、呈现出来,这既使得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叙事变得更为丰满、更为完整。
同时也使得中国文学在处理国家民族现代性、人的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关系时不再那么机械、呆板,而是具有了更为从容、更为理性的模式。
5、新现实主义小说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在20世纪末社会转型期这个特定历史阶段出现的,这就自然决定了它不同于以往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态,有它独特的现实品格。
从现实的社会境况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它既是对以往现实主义文学现象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其他文学现象的纠正和批判。
会飞的猪_lynn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段:
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心却在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上,面临不可解矛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走,丽嘉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也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后者只是将人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革命与爱情矛盾的结局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虽然这些创作形式带有公式化,但是不能否定丁玲对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现代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这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由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所作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当时,左联的执行委员会在决议中呼吁作家们:“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北斗1932.2(1))。丁玲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农民心理变化的。在以1931年在全国发生的波及16省的水灾为背景的《水》中,作家粗线条地勾勒出农民觉醒、反抗的群体雕像,当年就被冯雪峰称赞为“这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新的小说”。[2]丁玲的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左翼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在此实践中,丁玲摆脱描写知识阶层的巢臼,开始描写农村生活,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执著追求。
其三,1936年至1949年。这里丁玲在延安的创作时期。1936年冬丁玲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最初,丁玲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敏捷地反映新的生活内容;后以小说谱写解放区新的时代风貌,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4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等。这些作品标志丁玲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成熟。与她过去的作品相比较,与其他同在解放区的作家创作相对照,丁玲小说最成功之处是,她尊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侧重以纤细的情感和笔触,去展示一个伟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巨大颤动。她既满腔热忱地歌颂和描写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人物,又直言不讳地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使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我在霞村的时候》是被列入周扬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的第一篇作品。主人公农村少女贞贞逃离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却未能挣脱辱掠她的日寇之手,受尽了凌辱和蹂躏。即便如此,她以不屈的灵魂,呼喊着“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在日军军营里忍辱负重,多次为我军传递情报。最大的精神痛苦,还是回到村子里她的经历和努力并不被人们所理解,异样的“同情和怜悯”的眼光使她难以忍受,最后不得不离开家乡,奔向延安。小说的价值正是通过人物灵魂的透视,展露了特定环境里人们长期受到封建思想毒害所造成的精神麻木。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坚强女性,在灾难的泥潭里复杂的心灵,作家层层深入的揭示,引导着读者对沉重历史进行深深思索。作家新颖别致的心灵切入视角,细腻委婉的笔调,反映了积极大胆的探索性的艺术追求精神。1940年完成的在医院中却很长时间在文学史中未得到公正的评价,并且使作家受到许多责难。毕业于上海产科学校的女主人公陆萍,来到延安成为共产党员,并服从组织需要到一个新办的医院当产科医生。丁玲将故事叙述侧重于陆萍在新的环境里所见所闻所感上,更注重其表现心灵体验的真实,因此,着力披露了革命队伍内部存在的某些弊端,医院里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一般医护人员的保守、自私、苟安的小生产意识,还有病人中的愚昧麻木状态等现象;并通过代表现代科学、民主思想的陆萍与这些现象的矛盾冲突的对照描写,展示了革命干部与知识分子双向互动的精神成长的艰巨性。在那样的环境里,丁玲能够提出这样深邃的问题,正是因为现实主义战斗传统给了她胆识和勇气。丁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从反面说明了这部小说所具有的现实主义力度。从由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可以进一步看到作家创作整体性的深入和发展。
综观丁玲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说她在现代文学史中是有独特贡献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的特色鲜明而有个性,主要有两点:第一,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她创作的阶段虽不同,但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思想穿透力这一创作追求,却是一以贯之的。从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到解放区创作真诚地揭露封建观念和种种现实弊端,都清楚地反映了作家深邃眼光下现实主义创作的力度。女性文学突破个人狭小范围,恰恰以丁玲的革命姿态和现实主义创作为标志。她是现代女性文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第二,丁玲小说创作艺术的创新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丁玲善于写出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长于透视性格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重视表现人物情感和讲求写作笔触细腻,这在女性作家中更显其艺术的独特。莎菲、贞贞、陆萍等形象,在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很少有丁玲那样在刻画时将自己人生的体验,尤其是女性生活的感受,深深融合在她们身上的;尤其那来自心灵的振荡、灵魂搏斗的对于历史变革感受深切的描写,更凸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性。丁玲创作从最初的革命文学的峻急,到后来的深入现实的厚重,以及从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与她突进主体(作家)和客体(人物)双重内心深处密切相连的。
最后,不妨从丁玲早期小说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简析中,进一步印证作家的审美个性和艺术探索。这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它在《小说月报》1928年19卷2号上发表后,主人公莎菲这个“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3],便引起了当时文坛极大的震惊,作家也由此获得了更大的声誉。这正是五四落潮以后知识女性精神追求和心灵颤动的生命真实在莎菲身上的集中体现。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叛逆的、苦闷的、彷徨的知识女性形象。莎菲充满矛盾的性格,在她与懦弱的苇弟、表里不一的凌吉士失败的爱情选择中得到充分揭示。莎菲从封建家庭出走,崇尚个性的真正解放,但总是求爱失爱,在无乐可寻中抱着“及时行乐”的幻想。她鄙视社会的隔膜、欺骗,以个人的孤独的灵魂进行倔强反抗。不甘幻灭的内心骚动,不满世俗的放纵,反抗充满着病态,而敏感、多疑、怪癖和狷傲,则构成其性格的基本特征。丁玲以这个形象生动折射出时代剪影,即五四的个性解放随着历史的进步只剩下了凄厉的哀伤和疲惫。作家高度浓缩了一个过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面貌,并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率真的心理描写,深入到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翻开了五四以来郁达夫式的感伤抒情小说新的一页 ,从而也奠定了作家全部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的基调。
YanLeeC腌鱼
唐传奇小说的具体的特点:
一、从创作上来讲,唐传奇作品一反汉魏六朝小说的纪实法,大都采用虚构法;
二、从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和技巧方面来看,唐传奇小说叙述宛转委曲,描写细腻多样;
三、从体制上看,唐传奇小说已经由笔记体发展为传记体;
唐传奇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长处。它从汉魏六朝的小说雏形中破壳而出,并使小说“至唐代而一变”。从此,中国古典小说从子、史脱颖而出,成为叙事文学中一种独立的文体,开始用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样式,反映社会生活,展示真、善、美,在形象塑造及叙事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唐传奇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和定型。
原贴:唐代传奇小说的特点
O哦荔啊
如下:
古代文学:一般包括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欧洲古代文学又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按时间分类,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英雄传奇,是中国章回小说的一个分类。该小说常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虚构英雄人物为描写重点,进行创作。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
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情节性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环境性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以及场景等等,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环境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发展性
小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文人的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的出现,尤其是三大爱情传奇,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正式形成。
宋元两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话本小说,为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当时是没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发于此。
纯粹性
纯文学中的小说体裁讲究纯粹性。“谎言去尽之谓纯。”(出自墨人钢就是创刊题词)便是所谓的“纯”。也就是说,小说在构思及写作的过程中能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权贵谎言、愚民谎言等谎言,使呈现出来的小说成品具备纯粹的艺术性。
小说的纯粹性是阅读者最重要的审美期待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光是小说,整个文学的纯粹性逾来逾成为整个世界对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核心。
asaki
新英雄传奇小说是解放区长篇小说的一种类型,以描写敌后武装斗争或农村阶级斗争为主要题材,刻画敌后农民抗日英雄形象,表现他们的英雄气概,映现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日反帝的战斗精神;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富有传奇色彩;用章回体,语言通俗,借鉴评书手法。
原贴:新英雄传奇小说的介绍
贾斯晋
一、孕育萌芽期:
神话是最早从综合艺术中独立出来的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当作叙事文学。可以说,神话是小说的源头。因为小说本来就是叙事的艺术。随着历史变迁,小说创作由民间走向专业化创作,内容也越来越向人自身靠拢,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近。即神话--传说--人情世故小说。主要因素由完整的故事、简单的情节和夸张的想象构成。如《山海经》《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后代诸如志怪、志人、传奇小说、《西游记》大都受到神话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收集大量具有讽喻特色的寓言。短小精悍、文笔凝练。日常生活的小事,作者竟能推演出发人深思的哲理。如果现在还存在这样的小说作者,那他只好喝风拉烟了。然而,这些寓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很多根据寓言写出。
历史继续发展,从春秋到秦汉,历史文学自然出现了。因为文学作为新鲜的事物,优先被贵族阶级接触并享用。也许他们并不属于小说,但是,如《史记》,对人物形象深入细致的刻画描绘,甚至虚构,显示出小说的特质。后代出现许多光彩照人的小说人物,与《史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当代武侠作家金庸直言不讳的承认自己的创作深受其影响。
二、文学自觉期: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将“小说”和“大道”比较。大道:宏观言论,如正统散文、诗歌;小说:琐碎言语,有点发牢骚的味道。班固认为小说为九流之末,但肯定了它作为文学类别的存在。
魏晋时,各种文学类别划分已经很明显,逐渐为人们接受。小说有了比较完整的篇章结构,摆脱了“残俗文学”的粗制滥造,自此,中国文学史第一次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也标志着古代小说的产生。
关于“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对现实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恐惧等紧张情绪往往会导致人类非理性主义滋长。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武侠玄幻等非现实的文学,都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反映。后来佛教传入,神灵怪异和信徒作品显赫一时。文人也不是自觉创作,他们认为神灵怪异与写人记事没有什么区别。承认人鬼同时存在。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是驳杂混乱的。还有,“志人小说”与当时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有关,注重写人,形成笔记小说的传统。代表作品包括《搜神记》神异记《世说新语》等。
唐代小说的形式主要是传奇,产生与“温卷”风气有关。这类文章要求生动有趣。初唐秉承魏晋神怪遗风,中唐传奇全面兴盛,主流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出现李娃传《莺莺传》等优秀作品,后期专集大量涌现,出书成为时尚举动。志怪色彩复现,侠客题材诞生,更加注重刻画人物形象。不再关注现实,似乎反映出大唐王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三、文学黄金期:
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终于出现了自身的飞跃和****。话本出现后,白话小说随之出现,继而元明诞生长篇章回小说,小说达到全盛阶段。
宋代小说仍被称为传奇,但是开始分流。一种是以笔记形式出现的文言小说;另一种是宋元话本,直接源头并非唐五代传奇,虽然吸呐了一些特点,语言更加接近口语。话本产生,是与市民生活发展密不可分,且由市民需要而产生。
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章回小说。文言短篇、拟话本小说分别达到了****,真正进入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第一个****是宋元话本时期;第二个则是章回小说的出现,以《三国演义》《水浒》为代表;第三个****以《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此后,古代小说慢慢衰落,一蹶不振。
小说发展的系统:
1、神魔志怪系统:以《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为代表;
2、历史传奇系统:两大分支,一是直接取材于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二是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为源头和代表。中国长篇武侠小说源自《水浒》,到清代出现一系列小说。明中期后,历史演义发展令人瞩目(《杨家将》《说岳全传》),艺术成就一般。
3、世俗风情系统:
明末出现《金瓶梅》这样的里程碑作品,正式步入长篇小说的殿堂。无论是文学的独创性,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金瓶梅》堪称第一。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典范。
明末清初,风情世俗小说最为流行,但拘于模式:私定终身后花园,颠沛流离梦难圆。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
lulusay
ChriSylvia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小说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大类别,长期以来受到了诸多的非议。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作家对之极其不满。瞿秋白说:“武侠小说化解了人们的斗志。人们期待着英雄,垂下了一双手。为什么?因为‘济贫自有飞剑仙,尔等安心做奴才’”。茅盾更是断言:武侠小说是“纯粹的封建思想文艺”。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以后,武侠小说被彻底禁绝达三十年之久。时至今日,大陆无数专家,学者仍然以谈武侠小说为羞。
有人曾给武侠小说下了一个定义:武+侠+小说=武侠小说。还有人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无武,但不可无侠。
侠的起源,最早见于《韩非子》:“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西汉太史公首创游侠列传。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采,不既信,不信言,义者取焉”。司马迁认为,侠的特征是正直,重情,讲义,不畏强暴,锄强扶弱,不图报答。《史记》中有关游侠、刺客的史传散文,叙述了一大批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侠客,也成为武侠史传最早的完整篇章。
汉魏六朝的神怪笔记小说,为后世神魔,剑仙武侠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延续至唐代,因“传奇体”短篇小说的兴起,武侠性质的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代武侠开始注重情节的发展,人物的传神,文采的变化以及环境的渲染。许多小说今天读来,仍拍案称奇,神思万里。如虬髯客传中的风尘三侠的悲欢离合,聂隐娘中的神奇变幻等等,小说人物生动,结构严谨。唐代武侠为后世武侠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宋元明时期的中国小说的成型期。话本小说的大量兴起,为白话武侠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水浒传》是一部武侠性质非常浓厚的小说。
明末到晚清,公案小说大批涌现,如《施公案》、《七侠五义》等。但小说中的侠已经成为辅佐清官、明君,为民除害的“带刀侍卫”,缺少侠的个性和飘逸。从武侠小说创作的技法来说,已经日趋完善。
民国以后,是旧武侠创作的高峰期。作者身份各异,小说水平良莠不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寿民(还珠楼主)、王度庐、向恺然等人。李寿民的《蜀山剑侠传》开武侠千古未有之奇,作者神思骋怀于宇宙之中。他以剑仙、神魔描绘出一个班驳陆离的神怪世界。王度庐的《铁骑银瓶》系列,哀艳婉约,玉娇龙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为后世作家写情开辟新路。
武侠小说发展到民国,已经表现出不可避免的消极面。它描绘出的侠义、剑仙世界远远背离现实,以纯粹的消遣吸引读者。更严重的是,许多涉世未深的少年沉溺于中,不能自拔,社会消极面很多;当时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当务之急是放下不切实际的空想,救国图存。在这种背景下,武侠小说理所当然受到一些专家,进步人士的抨击,这种观点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直延续到了后来。
可是,武侠小说作为中华艺苑的一支,是无可禁绝的。它扎根于民间,它在传播中华文化,维系海内外同胞的血肉关系,功不可没,它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景仰重情重义,救人水火的侠义行为的心理,它体现出社会弱势群体对公理、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多为中国古代,尤以宋、元之乱世为多,盖因乱世之中,人更加需要以武力证明自身价值。武侠小说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乃是以武学为中心,兼以中国古代医学、佛学、道家、易术及各种神秘学等。因此,武侠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乃至于整部作品的精神基调,是建立在武学的基本思想上的。“武”,义为“止戈”,是以武力平息干戈。也就是说,习武的目的是制止以强凌弱的行为。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正义与邪恶在武侠小说中十分明确。
我很博学吧~
xuxuever
明清小说概述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
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
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原贴:明清小说发展的倾向特点
fallasleep
含义:儿童影视文学是儿童影视艺术的基础,也是新型的儿童文学样式,它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为儿童影视艺术提供了文学蓝图。
中外优秀儿童影视艺术,都要以优秀的儿童影视文学为基础,向它要主题、要故事、要形象、要思想、要场景、要意境、要真实、要美好、要善良,要把它提供的文学语言转化为银幕、屏幕语言,要把它提供的间接形象转化为直接形象。
儿童影视文学诞生在影视文学和儿童文学交叉地带,具有边缘性、两重性(影视性、儿童性)。儿童影视文学具有五个特征:视像性、单纯性、趣味性、幻想性、组接性。
特点:
儿童影视文学是一种具有明显的边缘性的新型儿童文学体裁。它诞生在影视文学和儿童文学的交错地带,具有与生俱来的两重性:影视性和儿童性,又具有必不可少的本质特性:文学性。
影视文学,是继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学类型,兼有影视与文学的双重特性,又在双方的相互溶渗之中,把影视的造型因素及文学叙事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具体的书面形式就是影视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相对峙,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自诞生以来就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儿童文学又不能与儿童课本、儿童读物相混淆,它有自己明确而科学的定义。
儿童文学是专为广大小读者创作、改编的文学,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们向上、向善,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适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便于他们阅读,能为他们接受和理解。儿童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是与成人文学相对的。
儿童文学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又具有自己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殊性。儿童文学力求易懂、生动、有趣,是寓教于乐的文学,是对广大少年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有力工具之一。
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正是影视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才决定了儿童影视文学的特征,或者说是派生出了儿童影视文学特征。此外,由于儿童影视文学既是一种有独立阅读价值的文学,又是为拍摄儿童影视艺术服务的,它的这种对于儿童影视艺术的依附性,也是我们研究其基本特征时,所不应当忽视的。
扩展资料:
儿童影视文学五大特征
1、视象性
影视是综合艺术,也是视觉艺术。银幕、儿童影视艺术也不例外,它是供亿万小朋友们在影院或在家里观赏的艺术。儿童电影、儿童电视剧都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综合艺术。屏幕上展示的,都是借助活动的摄影(像)机所拍摄下来的运动着的视象。
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人、景、物相比较,这种视象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鉴于此,我们可以称儿童影视艺术为奇妙的视象艺术。
2、单纯性
也可以称之为明朗性。一部儿童电影,放映时间不应超过90分钟,一部儿童单本电视剧,播放时间在30—50分钟之间。他们的文字容量,和一部中篇小说相当,字数在2万字—5万字之间。
因此,我们要求儿童影视文学作品,内容上应当单纯、明朗,人物、事件、头绪、场景都应当尽可能做到简约、精练、以少胜多。影视艺术被人称为省略的艺术,这种省略是包括语言、场次、人物、情节多方面的。影视文学剧本的语言,要求片言居要,言简意丰。
3、趣味性
这是儿童影视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与成年人不同,少年儿童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学本领的人生特殊阶段,他们认识事物主要依靠直觉性,他们理解生活要依靠趣味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他们的理解能力还相对薄弱。
基于此,为他们创作的儿童艺术作品包括儿童影视文学作品在内,都要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都要贯穿饶有兴趣的故事,都要具有满足孩子们好奇心、求知欲的新鲜的、充实的、又有教育性和启发性的深刻、精粹的内容。
4、幻想性
善于幻想,是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儿童影视文学作品,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幻想力,使他们能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中纵横驰骋,这是摆在当前我国儿童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通过儿童影视文学作品,使孩子们懂得自己是新社会的主人,是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为此,我们必须借助儿童影视艺术,培养孩子们尽可能丰富的幻想性、想象力、联想力。促使他们具有发达的艺术思维能力。
少年儿童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是人类文明财富的继承者,也是新的文明、新的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智力、体力理应比前人发达,他们应当比前人有更加远大、合理的人生志向,他们应当比前人有更加高尚、完美的道德情操。
从思维角度来说,他们应当有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从顺向思维到逆向思维,从科学思维到艺术思维的全面的思维能力。而幻想力对于科学、艺术思维来说,是最不可缺少的,这种心理能力,应当借助儿童文学、儿童艺术尽早地培养。
5、组接性
也就是蒙太奇。儿童影视文学,应当是体现蒙太奇思维及手法的规范的儿童影视艺术的基础。组接性是儿童影视文学结构、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蒙太奇理论,是每个儿童影视文学工作者都应掌握的重要理论。蒙太奇思维,也是每个儿童影视文学工作者都必须经常训练的一种形象思维方式。
影视思维是独特的形象思维,是依照影视艺术特殊规律进行的想象、分割、组接生活画面的活动。一个影视文学剧本,总是由几百个片断(画面)组合而成的。影视编剧的任务,就是以最精美、最简洁、最恰当的方式,把这些片断组接好。
苏联著名电影大师普多夫金说:“将若干片断构成场面,将若干场面构成段落,将若干段落构成一本片子的方法,就叫蒙太奇。”(注: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41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儿童影视文学家若能根据蒙太奇法则来选择、安排、组织材料,往往就能得到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
DB7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短篇小说为主。“四大奇书”在所属的各类题材的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
6.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和《红楼梦》(曹雪芹)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时的文言短篇小说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说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两种短篇小说双线发展,明代开始,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叙事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中国古典名著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附解:东——(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西——(明)吴承恩《西游记》;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水——(明)施耐庵《水浒传》;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红——(清)曹雪芹《红楼梦》;官场——(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儒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金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三言——(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今古——抱瓮老人辑的明代话本选集《今古传奇》;聊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镜——(清)李汝珍《镜花缘》。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好!
小蕾枝枝乱
一、从创作上来讲,唐传奇作品一反汉魏六朝小说的纪实法,大都采用虚构法。
二、从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和技巧方面来看,唐传奇小说叙述宛转委曲,描写细腻多样。
三、从体制上看,唐传奇小说已经由笔记体发展为传记体。
原贴:唐代传奇小说的特点
CookicLin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 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 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著,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0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deepsea
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短篇故事
唐朝——传奇小说: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访霍小玉传、杜光庭虬髯客传,这个时期佳作极多,无法一一列举了~
明代——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的故事,最著名的应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明清——章回小说: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等等~也是佳作迭出
另说一句,《聊斋志异》虽是清代创作但属于传奇小说,一般人容易混淆~
吴组缃先生有专门一篇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规律,上面的朋友已节选了一段,这是一篇高中课文,楼主若是还没上高中,将来会学到的。
罗马假日tiamo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 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 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著,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0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参考资料:http://www.8wen.com/doc/888170
恶魔教主
功夫肥仔
浪迹天涯_羽大
原贴:明清小说的发展及特点
銘玥訫^^
baiyylan
JoyCar
niamizi
garfield
水泫沄
hwanghaytung
明清小说概述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
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社会政治理想 爱情婚姻理想 人伦关系理想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
到了明清小说,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走到了它的巅峰。
1、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明清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的成就不同凡响。无论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还是精巧绵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优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结构宏伟,能在尺幅之间,舒展历史风云,饱览英雄人物,追寻历史进程。
世情小说则脉络清晰,精巧细密,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示生活样貌。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 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从单线纵深到全方位铺展 从主线突出到一线两描写
2、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从历史传奇中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平面化,到英雄传奇的个性凸现,直至世情小说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成就非凡。将情节事件发展与人物性格密切相连,细腻委曲地传递人物的情绪心声,在对比映衬中凸现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明清小说中风韵独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叙事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飞猛进。
因人设事 曲尽人情 相依相存 发展变化
3、曲描细叙的艺术刻划由叙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渐趋细腻逼真,无论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细节刻划,还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图描摹生活,笔参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见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丝丝入扣的心理描写 逼真细致的环境描写 丰富具体的细节描绘明代和清代的小说。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明代小说 明代小说包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可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
长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原贴:明清小说的发展及特点?
火箭熊太太
纯粹的小仙女
yutti
唐代传奇为后代小说奠下了基础,部分高水平的传奇且成为后代著名小说戏剧的蓝本。 可说是唐代文学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从传奇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与流行思想,所以传奇是研究唐代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原贴:传奇小说如何发展的?
Jennyyy爱生活
川泽小菊
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 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
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 著”之一的《水浒传》。
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
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 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
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 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 的施耐庵。
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天资聪明,刻苦好学,经常借书看,
遇到不懂的就向当地比较有学问的人请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 就这样,他读了 《大学》《论语》《诗》礼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
流,下笔琳琅。
施耐庵13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私塾读书。 私塾先生是个武举出身的老人,壮
年时因打抱不平,误伤了一个蒙古人,才隐姓埋名,到此地教书。
一天早上,施耐庵到后院内听见风声,却不见树叶飘动,他对着门缝朝院内望
去,原来是先生在练功。先生手舞钢鞭,风声“呼呼”,人影难分。
先生练完鞭后,又打起拳来,只见他挥掌向一块大石劈去,“咔嚓” 一声,
掌到石裂,施耐庵惊呆了。 先生练完功后见到他,问他为什么呆在这儿,施耐庵 见瞒不过去,只好直说:“学生看先生练功入了迷,站在这儿发呆。”并求先生教 他武功。
先生不肯教他,施耐庵并未灰心,从此他每天早起偷看先生练功,白天学习,
晚上就模仿着练,这样坚持了三年,竟也练出了名堂。
有一年清明节,先生放学生一天假,让他们到郊外春游。 施耐庵和同学正在赶
路,忽听到“救命”的喊声,原来是个恶少在强抢民女,好多来劝阻的人都被恶少
打伤了。施耐庵见了,怒火中烧,他赶忙上前喝道:“光天化日强抢良家女子,天 理难容,快放了她! ”那恶少见是个书生,不放在眼里,举起一块石碑,朝施耐庵猛砸过来。 可施耐庵并不慌乱,闪身跳出圈外,同时挥掌朝石碑劈去,只听“咣
当” 一声,石碑劈成两半。 那恶少大吃一惊,见势不好,吓得抱头鼠窜。施耐庵刚 要追,被先生叫住。
施耐庵连忙跑来,跪在先生面前说:“学生出来惹事了,望先生恕罪。 ”可先
生并没有责备他,还称赞道:“我因几个败家的徒弟而冷了心,本不想再收徒,今 见你如此见义勇为,我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从此,施耐庵在老先生精心培养下, 不仅能写一手好文章,还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春,年已36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天从人愿,秋闱 一举告捷,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但是,只当了两年,由于不愿昧 心事权贵,他便愤然辞官而去。
施耐庵从钱塘弃官回来,在苏州城东南隅的施家桥开学授徒。四乡八邻,纷纷
慕名前来投师。 一天,一位商人领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拜谒施耐庵。这个商 人姓罗,是山西太原人,经常往来于苏杭做生意,久闻施耐庵大名,这次专程把儿 子罗贯中带来投师求学。 施耐庵见贯中生得眉清目秀,谈吐温雅,心中十分喜爱。
冬去春来,施耐庵痛感自己有志救民,无处展才。有一天,他路过书铺,看到
不少手抄兀人话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等一^百零八
人故事的。 他不惜高价买了回来。打算以此为线索,把其他有关梁山泊故事的话本 内容加以糅和,写出一部江湖豪客传。
施耐庵在施家桥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写作和修改江湖豪客传上,眼
看全书即将写完,他又觉得书名不够含蓄,想换一个。 罗贯中看出了老师的心思, 就向他建议说:“老师,书名就叫《水浒传》吧!”施耐庵觉得这个意见很好,说: “水浒,就是水边,含有‘在野’的意思,还有典故,诗经上有‘古公禀公,朝来 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歌颂周代发祥史的。 这书是写起义英雄的,叫它 ‘水浒’,非常合适!”
施耐庵死后,罗贯中把施耐庵留下的书稿做了番整理后,即刻动身到全国的刻
书中心——福建的建阳去,准备把《水浒传》刻印出来。 可是,这里所有的书坊没 有一家敢承受。
过了 150年,才由坊间刻印出版。可惜的是,这个最早的《水浒传》版本,几
经改朝换代,人世沧桑,现在只剩下一个五回残本。 明万历十年,有个化名“天都 外臣”的人,根据民间抄本,自己写了个序,重新刻印问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
的古本《水浒传》。
施耐庵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在小说《水浒传》中塑造了 108位栩栩 如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在民间久久流传,《水浒传》也成为我国古代四大 名著之一。
摄_无极
原贴:新英雄传奇小说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