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最好的三本文学书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万寿寺》、《百年孤独》。原因如下:
第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纯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出版于1951年的美国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心里叛逆的十六岁中学生,因为被学校开除而连夜乘火车返回家乡纽约,并在纽约浪荡了三天两夜的故事。总的来说,小说非常新颖有趣和真挚动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手法新颖。作者采用“意识流”写法,描写对话、心理活动时,语言天马行空。不懂这种风格的读者,阅读时可能产生不适感,会觉得作者写的乱七八糟,没有逻辑性。但其实,人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天马行空的,现实中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却能在人的意识中、意象中有所联系。而且作者在天马行空的表达中,夹杂了很多自己的私货儿,向读者传达了不少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颇为精辟的看法和观点。如以下两句:
1你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得太好了,一不警惕,就会在无意中卖弄起来。那样的话,你就不再那么好了。
2姑娘们的问题是,她们要是喜欢什么人,不管他是个多下流的杂种,她们总要说他有自卑感;要是她们不喜欢他,那么不管他是个多好的家伙,或者他有多大的自卑感,她们都会说他自高自大。连聪明的姑娘也免不了。
二、内容新颖。这部小说其实只写了三天两夜所发生的事情。第一天:白天被开除,晚上在宿舍又因为一个女孩跟室友打了一架,于是决定当晚立即坐火车回家乡纽约,在回家前先快活玩两天。夜里到了纽约,就开始泡酒吧、逛夜总会、回旅馆又叫了小姐。第二天:约见家乡的女友、老同学、妹妹、以前的老师(晚上发觉老师可能是同性恋)。第三天:陪妹妹逛动物园,最终打消了一个人流浪到西部的念头。
看完这部小说后,笔者想用三个词来评价这部小说:优秀、幼稚、无力。
三、有趣动人。首先,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凛冬时节,被学校开除。晚上一个人在外流浪,火车上邂逅美丽少妇,到了纽约泡酒吧、逛夜总会、找旅馆小姐,本身就是一段很有趣、很吸引人的经历。其次,虽然文字上粗俗的话、骂骂咧咧的话不少,但是有很多对于人生和社会的颇为精辟的看法和观点。还有,作者在最后的部分关于主人公和弟弟妹妹的感情上描写的很生动感人,与之前文中呈现出的虚伪、恶心、孤寂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单纯和亲情的美好。
总的来说,低等的小说以情节取胜,上等的小说以思想和情感取胜,这部小说能在幼稚俏皮的情节和语言的基础上,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意象,将小说升华到守望纯真的立意上来,并且能够以此来提醒和感染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确可谓为上等小说!
第二本:《万寿寺》,荒诞至极的自由派呐喊
小说约10万字,我两天读完,但阅读过程并不轻松。因为在此书的前半部分,王小波做了很多写作手法上的实验,带给了读者很不友好的阅读体验。简而言之,杂乱、晦涩、荒诞、发散、啰嗦,令人刚开始很难读得下去。后来我耐着性子,熬过了前几个章节,才渐入佳境、品出滋味。读完此书,有以下几点感受:
1想象很丰富。王小波根据根据唐传奇中红线女的故事,进行想像发散,假设出各种可能性,从而描绘出一个虚无的薛嵩和红线女的世界。其中很多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充满了文艺片的镜头感,笔者在阅读时,感觉像是在看一部类似于张国荣主演的电影东邪西毒。
2隐喻晦涩有趣。书中除男主角薛嵩外,主要塑造了三个与之有关的女人:老妓、少妓、红线女。老妓隐喻:学院派,正统的、掌握话语权的、虚伪的道德君子;少妓隐喻:自由派,反传统、但缺乏自我认知的人;红线女隐喻:自由派,有独立意识、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的人。仔细一想,将世人按照这种隐喻,划分成“老妓”、“少妓”、“红线女”三类人,的确非常合适。无论是从历史、学术、或者说之前的那场运动的角度来看,这三类人都很有代表性,说以说王小波的隐喻颇为有趣和深刻。
3见解精辟。笔者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一段:薛嵩用自己打造的“枷锁”抢回红线女后,红线女非常开心和兴奋,并向少妓炫耀自己的枷锁,少妓实在不明白一个人被“枷锁”束缚后,怎么还如此开心。这段的最后,有一句王小波的点睛之笔,内容是:“穷尽一切可能性和一种可能都没有一样,都会使你落个一头雾水。”
这句话如果理解不了,建议联想一下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明兰曾说过的一句话,此话大概意思是:“我不喜欢未来的日子出现任何波澜,平淡安稳最好。”年轻人经常会被告之“你还很年轻,还有无限可能性”,一帆风顺的人大概很喜欢这句话,但是那些历经风雨磨难的人大概会有另一番感悟。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想像极其丰富、构思极其荒诞、思想极其自由的小说,诠释了王小波对于那个压抑年代的思考和抗争,对自由的渴望和呐喊,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好书。
第三本:《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诠释永恒的孤独。
其实这部小说只有大约23万字,比起很多百万字级别的世界名著来,并不算一本“厚重”的书。更令笔者没有想到的是,此书并非如想象中的所谓“文学名著”那样,仅仅是一本关于“孤独”、“家族”、“历史”的书。其实它的内涵非常丰富,甚至有些主题令人感到十分意外!下面,我就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本书的内容主题总结如下:
1对性欲和成长的尊重。书中,在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中,不伦之情随处可见,如表兄妹(乌尔苏拉是其丈夫何塞的姑妈、表姐)、姑妈和侄子(奥雷里亚诺·何塞与其姑妈阿玛兰妲有不伦之情)、姨妈和外甥(梅梅的儿子与其姨妈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有不伦之情,最终生出了长猪尾巴的最后一代孩子)、姑奶和孙侄子(费尔南达的大儿子被送去罗马接受“教皇”培养之前,被其姑奶阿玛兰妲性启蒙)。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性欲”和“不伦之情”呢?笔者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于人类真实的欲望、性欲、成长的尊重,几乎每一代布恩迪亚家族的男人和女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过性欲的煎熬、爱情的折磨,也只有经历过这些,才能由“孩子”成长为“大人”。而在这个过程中,的确很多人会产生“不伦之情”的欲望,只不过在现实的礼法和宗教的压制下,大部分的这种欲望在无声无息中被自己压抑了下去,但并不是说这种欲望从没出现过。作者勇于描写这些内容,是对性欲和成长的尊重,是对“人性”和“真实”的尊重。
2对革命和自由的反思。本书“男一号”莫过于奥雷里亚诺上校,他是自由派,既是少年时“单纯坚定”的革命战士,也是中年时“独裁迷茫”的革命领袖,还是晚年时“孤独平静”的专门制作“小金鱼”的老匠人。他的一生,经历了革命时的单纯和冲动,享受过胜利后的独裁和迷惘,但他最终看透和放弃了革命,与保守派签订了妥协停战协议。这场革命,主要是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的战争,两派的矛盾焦点是关于“土地、宗教、私生子的平等待遇”三大问题的分歧。刚开始,革命是为了这三大问题而战的,但最终自由派却为了获得“权利”而放弃了对于这三大问题的坚持。
作者通过描写自由派在内战中的转变过程、内部为了权利而自相残杀,以及保守派中也存在如何塞拉克尔蒙卡达将军这样的理性之人,来表现出对于革命和自由的反思,如“以赢得自由的名义而发动革命,以赢得权力的目的而选择妥协。”自由派中也会产生独裁分子,保守派中也有理性温和的人士。其实,这就是人性,偏激的年轻人容易被自由派煽动,像独裁者发起挑战,但他们在胜利之后,往往自己反而成为了新的独裁者。估计作者想通过这些道理告诉读者:要成为理智的自由者,切忌成为被煽动的迷茫者。
3对孤独和人生的诠释。书中描写的孤独来源有很多,比如得不到爱、得不到理解、时光流逝、社会变迁、朋友不在、亲人逝去、家族衰落等等,所以人生是注定孤独的,每个人都会有孤独感。当你感伤怀旧,当你触景伤情,甚至当你产生类似于不伦之情的欲望,都是难以跟别人沟通和得到别人理解的。百年孤独,人生岂能不孤独啊!
作者居然能以区区23万字,写出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沧桑历史,让读者在阅读了这23万字之后,仿佛感觉已经渡过了一个世纪之久,深深地感到人世间的“孤独寂寞”和“沧海沧田”!
总的来说,“古来圣贤皆寂寞”,连圣贤都会寂寞孤独,更何况芸芸众生呢?关键是要自己有信心、有活力,过好每一天、善待身边人,对自己负责,对家族负责。读懂了这部《百年孤独》,你就真正懂得了“孤独”。
以上,就是这三部小说成为我心目中的最好的三本文学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