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说上面的是粘的,但个人感觉还是有点粘(nian)。提到小说,男孩子大都是热衷于武侠的那种,现在网络上也有好多玄幻小说,而且读者也很多,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方便,网络的普及使我们上班下班都能过一把瘾,拿着手机低头走在马路上也可以不光为了捡钱,相反,拿一大本书在路上捧着,人家肯定会说你是装纯,而且还很麻烦,甚至“落后”这样的习惯一养成,也就促成网络读书的原因。当然,这样更省钱,省资源。所以我认为:电子阅读是现代的阅读方式,网络小说是现代的主流。这是小说发展到咱们这一代的基本状况。 中国的小说就我知道的而言,是从唐代开始的吧聂隐娘,昆仑磨勒,红拂女都是我知道的最早的小说了,当是好像还有个叫裴澈的人就是写这种小说的,这是我从金庸先生卅三剑客图中看到的,隐约就记的这些了,挺好看的,有空你也看看吧,我觉得金庸先生的卅三剑客图已经超越了小说本身带给人的意义,非常值的我们花点银子。 再有就是古代小说是由宋元明清的说书人传承的,那时候,说书的弄张桌子,拿块板,口若悬河,讲的可精彩了,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后记中说“射雕以说书的方式开始,以示不忘本”。这也可以让人看到中国小说发展的痕迹……^…… 天太冷,先说这么多吧,明天我接着来,最后说一句:想了解中国小说的发展不是随便在网上提下问题就能知道的,中国小说的浩瀚需要真正去接触它,阅读它,一点一点累积才能在自己心里得到答案的,不信你把问题放这儿,要么千篇一律都是粘贴的,要么形形色色,每人的答案都不相同。那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罢了…………
简述网络小说的特征
两孩儿的妈
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 2.意识流描写。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在心灵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 写作纯粹的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融会到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中,心理永远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家的表现领域。
花无边
章回小说格式介绍
1.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
2.源於宋代平话,确立於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3.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每回末有「……如何,且看下文分解」,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本「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4.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5.这类小说段落整齐,叙事清楚,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便於读者间歇阅读,故其形式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大曼同學
(一)创始性
先秦诸子多元化的思想各成体系,彼此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史以百家争鸣为开端的特点,并辐射其他各种文体形式之中。先秦散文的记言、叙事、写人以及议论、抒情等,由自然到自觉,手法逐渐成熟。
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经学角度来说,先秦时代是出产“元典”的时代,儒、道及其他各种思想流派的原始经典都出自这一时代;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
这种创始性充分体现了先秦时代的作家所特有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注重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恰与后世辗转模拟、东施效颦的风气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综合性
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先秦文献中,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传经布道,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议论说理多具象化,采用寓言、比喻、白描、夸张、铺排等多种文学手法;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先秦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文学等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三)实用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
(四)随意性
东周时代,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逐渐名存实亡,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分裂的政治局面为思想的活跃和言论的自由创造了客观条件。儒家有传播仁义道德的自由,道家就有蔑弃仁义道德的自由,纵横家也有以利害关系取代仁义道德的自由。
面对旧制度的日益式微,旧秩序的日益破坏,兼并战争的日益频繁,诸子百家的治世良方形成各种独立的思想体系。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人们竞相探寻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最为美妙的语言技巧,从而形成各自特有的审美情趣。
原贴:先秦文学的特征
贵公子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其意指“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也就是所谓的“残丛小话”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概念出现于汉代,西汉刘歆编的《七略中已有“小说家” 的明确类目。桓谭在他的《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说,近取譬论,以作短书, 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段话,既说明小说的形态特点是短篇体制,运用比喻说事,又 强调了它的社会功用。东汉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进一步明确了小说的内涵及特点: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因此,在他的汉书 艺文志中,小说家被排斥在九流之外,排在十家的最后一家。 综合汉人对小说的理论,大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小说的内容来自民间传说,属“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是不符合“大道”、不见 于经典的琐闻杂说或神怪故事。 2.小说的形态特色是“残丛小语”,即短篇体制,运用比喻、夸张的虚构手法,因此具 有生动性和形象性。 3.通过说故事或叙事对生活进行指导,既具有传奇性又具有知识性和说教性。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神话的关系 小说究其根本,应来源与神话与传说。明代胡应麟说《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少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独具风貌的作品,自古被称为“奇书”,此书共十八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 山经以纪五方山川为纲,系之以古史、草本、鸟兽、神话、宗教等内容;海经 除著录地理方位之外,还记载远方异人的状貌和风俗,夹杂着大量的神话片段。 《山海经》是录著我国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典籍,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西王 母”、“黄帝与蚩尤之战”、“鲧禹治水”等。是孕育后世小说的胚胎。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山海经》乃“小说之最古者尔”。 西晋太康年间出土于河南汲县魏襄王冢中的穆天子传,以相当可观的篇幅描写了周 穆王以造父为驭者、以河伯为副车,驱八骏巡行天下。穆天子传代表着神话向小说的过 渡,并开了后世英雄传奇的先河。 中国的神话有一个历史化和宗教化的过程,神话人物常会被逐渐纳入帝王家谱和宗教神 谱,反映这种变化的,在中国小说史上有一种由神话过渡到“仙话”的现象。仙话更多地表 现了后世人的理想和欲望。这表现了小说一方面吸取神话的幻想,一方面,又开始脱离神话 那种先民心理,回归到现实的人情。 二、中国古代小说与子书的关系 古代小说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目录中一般属子部,故称子部小说。 《晏子春秋》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故事简洁完整,语言清新流畅,许多篇章已具有了小 说的叙事特点,如著名的“晏子使楚”。 先秦诸子为了形象地阐明道理,往往用寓言来说事。这些寓言既具有讽谕性、哲理性, 又具有故事性、形象性,有些寓言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已具有小说的特点。 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韩非子》中的寓言,诸如“和氏璧”、“买椟还珠”、“自相 矛盾”。《庄子》中的寓言如“疱丁解牛”、“匠石运斤”、“佝偻者承蜩”等。宋代黄震说庄子 是“诙谐小说之祖也”。 三、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书的关系 从《左传》开始,史家在著述历史的时候,便常杂以流传民间的遗闻佚事,使历史事件 故事化,而且叙事完整翔实,并运用逼真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使历史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 动。如:出亡中的晋公子重耳,谏假道的宫之奇,哭师的蹇叔等。 战国策 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说是一篇很生动的小说。 从《左传》到《史记》、《汉书》,这些历史散文都证明了“史有诗心、文心”的观点。 同是,它们的叙事方式、结构形态、语言技巧也常常的影响了中国小说文体的发育、发展。 此外,中国小说中也有一些被称为“野史”的作品长期窜入史书的领域,如《吴越春秋》, 是一部采用虚构手法的小说,而不是史书。 从《左传》开始的史学,的确是“小说之祖”。
原贴: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
上官猫儿
小说的特点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体裁讲究纯粹。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原贴:小说的特征
洛丹仑的风
小说发展的历程
1、先秦两汉萌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与史传文学等。
2、魏晋南北朝的雏形:志怪与志人,实录。干宝《搜神记》为志怪小说代表,“发明神道之不巫”;刘义庆《世说新语》为志人小说代表作,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名士风流轶事。均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短小,语言精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写。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但它们还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只是粗陈梗概的小说雏形,是从“丛残小语”到成熟小说的过渡。
3、唐代的成熟:轶事小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三类。
1)古典小说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及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讲到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2)唐代传奇与六朝志怪之间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现实性大大增强,描写社会人事,关注现实人生,由神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爱情婚姻: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陈玄佑《离魂记》等;B、侠义英雄:杜光庭虬髯客传、袁郊红线传、裴铏昆仑奴传聂隐娘等;C、历史题材:陈鸿长恨歌传;D、梦幻题材: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等,实际上是借梦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
3)唐代传奇的创作艺术成就也远远高于六朝小说。A、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B、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各种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C、语言方面,文辞华艳,很有文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
4、宋元的开拓:话本小说。
1)话本小说来自民间的“说话”艺术,属于通俗白话小说,它萌芽于唐代,繁荣于宋元,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就出现了文言与白话两条道路。
2)“说话”艺术的产生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娱乐的需求。于是“说话”艺术便随之出现。当时的“说话”分为四家:A、小说(银字儿),特指短篇故事,内容多现实故事。B、说经,又分为“说参请”(讲宾主参禅悟道等事)和“说浑经”(多包含滑稽、诙谐内容)。C、讲史,指讲长篇历史故事,以说为主,有说有评,又称平话。D、合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两人表演,对答指物咏题,没有什么故事,可能跟小说的发展关系不大。四家中,“小说”、“讲史”与小说发展密切相关。
3)话本小说特点:
A、小说创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的需要,这一目的决定其题材内容、形式体制、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等多方面特点。这些特点往往由听众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审美趣味所决定,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审美趣味,在长期发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说的艺术传统。B、短篇小说的话本,在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传奇的官僚、知识分子而变成主要是城市下层人民(包括手工业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阶层的。
C、表达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善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E、注意写人,特别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其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
G、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开头常有“入话”,中间或结尾处,常穿插或引入诗词韵语。
总之,宋元话本使得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明清小说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与代表作品:
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可分八种: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其中传奇讲爱情故事,灵怪、神仙、妖术讲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讲判案的故事,朴刀、杆棒将英雄好汉的故事,烟粉讲妇女的故事,切多与鬼魂有关。比较重要的是爱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汉故事。描写爱情的作品有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记、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等;表现判案的作品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写英雄好汉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张等。宋元话本以宋为主,大多已经亡佚。明代出现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的通俗小说四种、冯梦龙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讲史话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另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大致而言,讲史话本比较粗糙,思想以上价值不高,但对后来的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积累了经验。
5、明清的繁荣:
1)繁荣的标志有三:A、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话本、拟话本、白话长篇小说、文言小说中的志怪体与传奇体。B、作家辈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C、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总的特色是丰富、细腻、深刻。
2)明清小说的发展,有四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和特点:A、从无名的广大群众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集体创作,发展为文人作家独立创作。B、在题材内容上,由写历史题材发展为写现实题材,特别是转到细致地描写日常家庭生活,通过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现象的描绘,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金瓶梅》的出现。C、在艺术表现上,从重情节发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在人物描写上,又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传奇式的夸张描写发展到写实,即通过真实、丰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表现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状更贴近于现实。D、长篇小说从题材内容上划分,产生了几种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公案侠义小说等。E、出现了两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小说的总结,《聊斋志异》是古典短篇小说的总结。
6、近代的转型:1840-1919 古代到现代的过渡与转型。
1)近代小说特点:A、数量多。B、小说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紧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谴责小说”。C、应政治斗争需要而作,故艺术上提炼不够,比较粗糙。D、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在小说的形式与叙事模式上都产生了新的特点,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
2)形成近代小说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A、社会与时代的变化。帝国的入侵、政府的腐败无能,引起了文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故通过小说形式来揭露和抨击社会政治。B、新的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C、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印刷业的发达,新闻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发行,为小说的创作与发表提供了客观条件。D、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现,必然对小说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3)近代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谴责小说”,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此外,还有侠义公案小说文康《儿女英雄传》、石玉昆《三侠五义》。及写倡优生活的狭邪小说:陈森《品花宝鉴》、魏子安《花月痕》、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原贴:简述小说发展的历程
风语河岸柳
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同时又受到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的有形与 无形的制约。50年代,陆侃如、冯沅君在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商榷中提出了 文学史分期的“文学标准”与“历史标准”:“没有人否认文学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与 发展规律,所以文学史的分期首先应该以文学本身演变情况为标准,这是没有问题的。 ”同时指出“认为文学史的现象仅仅受制于文学发展本身的规律,企图把文学的发展看 成为孤立的东西,那是反科学的。”[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比如“抗战文学”、“ 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这些名称明显地带着政治的痕迹;然而,这种抱怨也并不 仅仅来自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乌·韦斯坦因同样抱怨:“近百年来大多数重要 的文学运动的名称极少是从文学本身来的。”[2]不仅如此,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往 往潜伏着甚至直接反映了政治意识形态的规划。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曾经奠定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解释结构。“新时期”伊始,既成的文学史的解释结构受到了明显的 挑战。由“文学回到自身”和“把文学史还给文学”最终形成了“重写文学史”的激流 。
洪子诚说:“在谈到20世纪的中国文学时,我们首先会遇到‘新文学’、‘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等概念。这些概念及分期方法,在80年代中期以来受到许多的质疑和 批评。另一些以‘整体地’把握这个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或视角),如‘20世纪中国文 学’,‘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等,被陆续提出,并好像被越来 越多的人所接受。许多以这些概念、提法命名的文学史、作品选、研究丛书,已经或将 要问世。这似乎在表明一种信息:‘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概念, 以及其标示的分期方法,将会很快成为历史的陈迹……为着‘展开更大的历史段的文学 史研究’,从一种新的文学史理念出发,建构新的体系,更换概念,改变分期方法,这 些都很必要。但是,对于原来的概念、分期方法等加以审察,分析它们出现和被使用的 状况和方式,从中揭示这一切所蕴含的文学史理念和‘意识形态’背景,也是一项并非 不重要的工作。”他从“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探讨出发,说明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 不断转变而发生的文学史哗变以及概念内涵的转换。“‘当代文学’概念的内涵,在它 产生的过程中,就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在文学‘一体化’时期,另外的理解不可能 获得合法的地位。不过,在‘文革’中,文学的激进力量显然并不强调1949年作为重要 的文学分期的界线。在他们看来,‘十七年’是‘文艺黑线专政’,无产阶级文艺的‘ 新纪元’,是从‘京剧革命’才开始的。江青他们还来不及布置‘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学 史’(或‘新纪元文学史’)的编写,但在有关的文章中,已明确提出了他们的文学史( 文艺史)观。他们很可能把‘京剧革命’发生的1965年,作为文学史分期的界限,把196 5年以后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另换一个名称)……‘文革’ 后,人们的用以判断社会和文学的标准也遂四分五裂。因此尽管‘现代文学’、‘当代 文学’的概念还在使用,使用者赋予的含义,相互距离却越来越远。这种变化也有一些 共同点,这就是在文学史理念和评价体系的更新的情况下,重新构造文学史的‘序列’ ,特别是显露过去被压抑、被遮蔽的那些部分。40年代后期那些在‘当代文学’生成过 程中被疏漏和清除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张爱玲、钱钟书、路翎、师陀的小说,冯至 、穆旦的诗,胡风等的理论……)被挖掘出来,放置在‘主流’位置上。‘现代文学’ 与‘当代文学’的等级也颠倒了过来;‘现代文学’不再是‘当代文学’的学科规范、 评价标准,成为统领20世纪文学的线索(这为20世纪中国文学和‘重写文学史’的命题 所包含)。‘现代文学’概念的涵义,也发生了‘颠倒’性的变化。在写于6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唐tāo@①主编)中,‘现代文学’是对文学现象作阶级性的‘多 层等级’划分、排除后所建立的文学秩序。而在80年代,‘现代文学’在一些人那里, 成了单纯的‘时间概念’,或者,成为包罗万象的口袋:除新文学之外,‘尚有以鸳鸯 蝴蝶派为主要特征的旧派文学,有言情、侦探、武侠之类的旧通俗文学,有新旧派人士 所作的格律诗词,还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口头文学,台湾香港地区的文学以及海外华 人创作的文学’,还应该装入作为‘五四新文学逆流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文学、沦陷 时期的汉奸文学,“四人帮”横行时期的阴谋文学等等’。”[3]
徐源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诞生、转化的初步探讨是较早对现代文学的起讫 和分期提出疑问的:“中国现代文学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端的,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 题。其实不然。”他指出,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北京大学等九所院校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阐述现代文学的开端时说:“以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为开端 ,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文学史,习称中国现代文学史。”又说:“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文学革命是‘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方面,是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学运动的开端。”[4]在同一本 著作中,现代文学的开端就有1915年、1917年、1919年三个时间。邢铁华在中国现代 文学史研究述评中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从它的起始的时间到它的分期都存在着问题 ,作为一门学科仍然是不成熟的。他说,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根据社会形态的演进把文 学发展的阶段区别为近代和现代,还是把文学自身形态的演进作为区别近代和现代的标 准,抑或是二者兼顾;由于标准不一,因之就产生了分歧”。[5]
哈若蕙在现代文学历史分期之我见中指出:“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需要确立一个 什么原则为划分标准,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巡视以往的文学史分期,不外是以政治事 件划分(即文学史的分期完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分期所代替)及以政治标准为依 据、兼顾文学标准这两类。显然,如何理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牵涉到文学观念问题。 ”“作为文学史,其发展和演变无疑与社会革命的推进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等同 ,而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不能将文学视为图解民族史或社会史的文献。”[6]由于 新的文学史视角的确立,因此对于现代文学史的发端和分期产生了新的看法。周音指出 :“在我们中国,所谓现代文学就是指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第一次文 代会召开,这三十年间的文学。这种提法是根据中国革命历史阶段划分而来的。”他提 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年代应在一九一七年。”[7]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他们所合著的《文学理论》中指出:“大多数文学史是依据 政治变化进行分期的。这样文学就被认为是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政治或社会革命所决定。 如何分期的问题也交给了政治和社会史学家去做,他们的分期方法通常总是毫无疑问地 被采用。”[8]他们说:“不应该把文学视为仅仅是人类政治、社会或甚至是理智发展 史的消极反映或摹本。因此,文学分期应该纯粹按照文学的标准来制定。”“如果这样 划分的结果和政治、社会以及理智的历史学家们的划分结果正好一致的话,是不会有人 反对的。但是,我们的出发点必须是作为文学的文学史发展。这样,分期就只是一个文 学一般发展中的细分的小段而已。它的历史只能参照一个不断变化的价值系统而写成, 而这一个价值系统必须从历史本身中抽象出来。因此,一个时期就是一个由文学的规范 、标准和惯例的体系所支配的时间的横截面,这些规范、标准和惯例的被采用、传播、 变化、综合以及消失是能够加以探索的。”[9]韦勒克和沃伦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在中 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初对新文学加以历史的评价的是文学革命的发动者胡适,他在1922年3月写的五十 年来之中国文学的第十节“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使用了朴素的描述 方法。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则把文学史视为“载道的文学”和“言志的文学 ”的对立与循环。陈独秀也许是最早明确地用外部的因素来解释文学革命,并且是针对 胡适的文学史解释而提出针锋相对的质疑:“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陈独秀 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 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10]1929年出版的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也强调了文学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这个运动不是偶然而有的,也不是全然由几个人凭 空捏造起来的,自有其历史的时代的意义。”[11]
1935年出版的王丰园的中国新文学述评从社会背景入手来叙述文学变动,把社会 政治事件作为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吴文祺的新文学概要突出地标示了“五四运动与 文学革命”、“五卅运动在文学上的影响”。他在导言中明确地把文学变迁视为政治变 迁的结果。他说:“文学的变迁,往往和政治经济的变迁有连带的关系的。因此,我们 要研究五四以来新文学,一方面要知道五四以前的文学的演变,一方面还要从政治经济 的变迁中,去探究近代文学的所以变迁之故。”[12]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 来中国文艺思潮论,把1917年-1937年文艺思潮的变迁以“五四”、“五卅”、“九 ·一八”这三个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为界划分为三个段落。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周扬及时地把它应用到新文学史的研究上, 而且实际上已经开创了后来新文学史叙述的基本格局和框架。他说:“新文学运动作为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分野,是在一定的新经济新政治的基础上,且应新经济新政治的要求 而产生,是反映新经济新政治,而又为它们服务的。”周扬将五四以来的文学按照毛泽 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有关论述分为四个时期:1、1919年-1921年,“五四”运动到 共产党成立,新文学运动形成的时期;2、1921年-1927年,从共产党成立到北伐战争, 是新文学内部分化和革命文学兴起的时期;3、1927年-1936年,共产党所领导的新的土 地革命的时期,革命文学成为主流的时期;4、抗战时期,新文学运动力量的重新结合 。本来把文学附属于政治是周扬30年代以来对于文学的一贯的理解:“在广泛的意义上 讲,文学自身就是政治的一定的形式,关于政治和文学的二元论的看法是不能够存在的 ……所以,作为理论斗争之一部分的文学斗争,就非从属于政治斗争的目的,服务于政 治斗争的任务之解决不可。”[13]
李何林、王瑶、老舍和蔡仪等四人在1951年制定的<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关于 “学习新文学史的目的和方法”中强调“新文学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14] 1951年出版的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直接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作为理解和 描述新文学史的依据:“中国新文学的历史,是从‘五四’的文学革命开始的。它是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十年来在文学领域上的斗争和表现,用艺术的武器来展开了反帝反 封建的斗争,教育了广大的人民,因此它必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一部分,是和 政治斗争密切结合着的。新文学的提倡虽然在五四前一两年,但实际上是通过了‘五四 ’,它的社会影响才扩大和深入,才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底有力的一翼的。”
陈思和在一本文学史的构想中指出,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把一九一 七——一九三三年的新文学运动分作前后两期,以五卅为界,开了以政治事件为文学史 分期的先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阶段,文学史著作有多种分期,大多数是以历 史政治事件来划分。王瑶的著作最为典型,其分别是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一 九二七年大革命,一九三七年的抗战以及一九四二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来划分,其他文 学史著作基本沿用这一分期标准。”[15]新文学史研究兴起的30年代,正是文学社会学 和阶级论流行的时候,西方和苏联的文学社会学理论著作和文学史著作大量翻译出版, 而新文学界又得风气之先。因此,这种文学史描述的方法自然影响和渗透到新文学史的 研究中。由于把文学视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认为文学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把社会的 发展变化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那么,文学史分期与政治史分期的重叠与 接近就是必然的了。
支克坚从新的思想高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早明确地否定了文学与政治标准的 同一性,揭示了文学史与革命史之间不可弥合的裂痕:“长期以来,我们的现代文学史 研究工作,花费了许多精力来说明新文学在三十年里,怎样不停地追随着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步伐前进,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因此不断出现新特点,作品因此不断获得新思 想、新题材……但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有些现在大家已经公认为优秀和重要的作品, 恰恰并非出自追随革命最紧的作品。这就使得我们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出现了‘破绽’… …这种情况无可辩驳地表明,我们研究现代文学史的指导思想存在着缺陷。问题究竟在 哪里?看来,是在于一种比较狭隘的文学观念限制了我们的眼光,以致我们不能从应有 的思想高度,对现代文学史进行研究。”[16]
80年代以来文学史分期的变化无疑是同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相联系的, 反映在文学史研究中就要求把文学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要求把文学史的分期从革 命史分期的附庸中解放出来,“把文学史还给文学”,建立纯粹的独立的文学史的秩序 。80年代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其“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区分,文学史的研究者要求摆脱文学史的外部 的缠绕,还原为“内部研究”,也就是说还原为“文学研究”。1985年,刘再复在文 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中归纳“近年来文学研究方法表现出来的趋向”时就把“由外 到内”的趋向放在突出的位置:“由外到内,即由着重考察文学的外部规律向深入研究 文学的内在规律转移。我们过去的文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外部规律,即文学与经济基础 以及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例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生活的 关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等,近年来研究的重心已转移到内部规律,即研究文学 本身的审美特点,文学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文学各种门类自身的结构方式和运动规 律等等,总之,是回复到自身。”[17]罗宗义在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中说:“ 现代文学研究,在新时期发生了一场裂变。”[18]
王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问题中强调:“文学史分期应当充分重视文学 本身的历史特点和实际情况,而不能生硬地套用通史的框架。”“从理论上说,作为意 识形态的文学,当然要为社会存在所影响所决定,每一时代的文学,都不能脱离当时经 济和政治。因此,文学史的分期是不能不考虑与之相应的历史分期的。但文学也有它自 己的特点,经济和政治对文学的影响究竟何时以及如何在文学上反映出来,要受到文学 内部以及其他意识形态诸因素的制约,因此,它的发展过程并不永远是与历史环境同步 的……经济基础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到文学的历史进程,使之与历史环境发生 或前或后的非同步关系。总之,文学史分期应当充分重视文学本身的历史特点和实际情 况,而不能生硬地套用通史的框架。”[19]1982年,唐tāo@①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况中提出:“许多人指出,有些现代文学史好像是政治思想史,或者是思想斗争史……其实,文学应当首先是文学,文学史应当首先是文学史。”[20]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编写问题中说:“文学史就应该是文学史,而不是什么文艺运动史,政治斗争 史,也不是什么思想斗争史。”“简单地讲,文学史就是要讲文学现象的发展变化。” 陈思和说:“文学创作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它既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有其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与发展逻辑。根据社会发展史或者 政治史来划分文学的时期,无法准确地体现文学发展规律。现代文学史的分期不一定要 与现代政治史的分期一致,文学有自己的道路,它的分期应该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 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的结果。”[21]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他们指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 ,意味着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从‘内部’来把 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有机整体性,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就是阐明艺术形式(文体)在整 个文学进程中的辩证发展。”同时,他们指出:“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 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 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 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 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22]他们一方面 强调要从文学内部来把握文学史的进程;然而,另一方面实际上“文学现代化”和“汇 入世界文学”等概念却又是一种非文学的历史价值标准的预设。
20世纪80年代“重返自身的文学”以“重写文学史”运动达到巅峰。上海文论198 8年第4期开辟了“重写文学史”的专栏。陈思和阐述道:“‘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并 不是随意想象的结果,近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确实走到了这一步……这在当时是出 于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实际却标志了一场重要的学术革命……这种学术活动不是技术 性的,它包含一种从思维方法到具体研究的革命,即是用实证的方法来修正原先由于政 治偏见而对文学史所作的篡改和歪曲。”“它并不是对一些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问题, 具体地说,‘重写文学史’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要在现有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行列里多出 几种新的文学史,也不是在现有的文学史基础上再加上几个作家的专论,而是要改变这 门学科原有的性质,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的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 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23]
早在80年代初,对于文学史的分期就提出了不同的构想,但是这种分期仍然建立在有 关社会性质的论述之上,而不是由于文学的诉求。但是,他们对文学史分期的看法却和 后来“重写文学史”运动不谋而合。邢铁华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源于中日甲午战后, ‘五四’并非它的发端。如果从1894年到1949可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完整的一段,那 么它就有了五十五年而不是三十年。这一阶段从社会性质来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从 时代精神来说,是反帝反封建;从文学现象来说,前后绵密相延,不可分割。而‘五四 ’正是作为中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前后两个时期。前廿五年是现代文学的萌芽和发 展期,后三十年是现代文学的壮大和成熟期。前廿五年是旧民主主义文学,后三十年是 新民主主义文学。从关系上说,后三十年是前二十五年必然的发展,应该同属‘现代’ 的范畴。”[24]陈学超提出“关于建立中国近代百年文学史研究格局的设想”,“将鸦 片战争以后八十年的文学史和‘五四’以后三十年的文学史结合起来,建立‘中国近代 百年文学史’”。[25]
1987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其 绪论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思想。然而实际上,《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并 没有摆脱社会学的论述模式,“20世纪中国文学”仍然被看作是20世纪社会变革的产物 ,也因此注定了它在分期上无法突破原来的格局。黄修己评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说:“只要看看《三十年》中每一阶段的具体论述,就知道以1927、1937为界,其实还 是踩到政治革命的辙印上了。而第三个十年不止于1947,而要延长到1949,还是因为要 把新文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告一段落。把新文学分为三个十年,未见在分期问题 上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他还进一步指出:“原因也很简单,上述各位作者都坚持从 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视角去考察新文学。而只要承认文学的发展演变是受社会生活变 动的影响、制约,则无法回避新文学与中国政治革命步调相近的关系。”[26]黄修己指 出,以政治来分期,不仅是大陆50年代以后的学者是如此,在50年代以前,也都是以政 治来分期,任访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政治色彩最为淡薄的,但也仍然是以1926年 、1931年、1937年为界,仍然是以政治事件来作为文学史的分界。不仅如此,在意识形 态对立的海峡另一面的台湾,在分期上也与大陆学者并无多大区别。因为他们认为“不 管在那一个阶段,新文学总是与时局的变化和民族的祸福有很密切的关系,感时忧国的 时代精神,贯穿了整个新文学发展史”。[27]
所谓“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整体观”是在现代化的视角下产生的对于 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陈思和指出:“‘五四’以来,中国政治生活屡生巨变。人们习 惯于以政治标准对待文学,把新文学拦腰截断,形成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 学科概念。这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它使两个阶段的文学都不能形成各自完整的整体,妨 碍了人们对新文学史的深入研究。”[28]樊骏说:“和只是孤立地着眼于作品的思想内 容的作法联系在一起的是,过去一般只注意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和题材,把这看作是现代 文学的根本的特点,以此作为考察评价现代文学的基本线索和根据。这自然是十分重要 的方面;但是“五四”文学革命给中国文学带来的不只是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和主题,它 所引起的变革要远为丰富宽广,包括了文学语言、文学体裁、表现手法的创新,新的文 学观念的建立,直到具有新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作家的涌现等。它们都很难一概归入反 帝反封建这个政治命题之中。所以过去那种理解限制了我们的思路和视野,很多需要研 究的课题被忽略了,不少有益的因素被贬低了,研究的范围和评价的标准都显得有些狭 隘。”“近几年有些同志提出研究‘五四’以后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和经验。这是一 个范围和含义都要宽广得多的命题,既包括了反帝反封建的线索,也可以包括上面提到 的其他几个方面的内容,因而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这段文学历史。”[29]实际上 ,“新时期”以来,“文学现代化”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文学史的评价标准已经悄悄取代 了新民主主义论所曾经确立的评价标准。“文学现代化”取代了“新民主主义文学 ”和“社会主义文学”:“就文学史来说,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性质诚然是重要的, 但它仅只能说明了文学的思想内容的一部分,即政治内容;并没有包括例如伦理、友谊 等其它思想内容,更不能包括文学本身的艺术特征;它只能说明意识形态的共同属性, 而不能说明文学本身的特点,因此它不能作为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和界线。现代文学史的 起点应该从‘现代’一词的涵义来理解,即无论思想内容或语言形式,包括文学观念和 思维方式,都带有现代化的特点。它当然可以包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性质和内容 ,但‘现代化’的涵义要比这广阔得多。”“既然建国以来的文学和从‘五四’开始的 现代文学有其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那么就应该考虑现代文学史的讫止点是否应以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界线……如果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考察,即不仅只从政治内容的 范畴,而且从思想到艺术全面地考察的话,两个历史阶段的连续性是十分重要的……现 代文学史应包括建国以来的文学历史,不能只讲到1949年。”[30]实际上,新民主主义 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区分被统一到了新的现代化的政治实践的“整体”之中。然而,需要 辨析的是,王瑶和樊骏对于“反帝反封建”以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这一现代文 学史的评价标准的非难是一种误解,是由当时的话语条件所制约的一种可能是有意的误 解。他们没有认识到,不论是“反帝反封建”,还是“新民主主义论”,都不是一种简 单的政治评价标准,而是一整套的意识形态,不仅包括了“新的人生观、世界观”,以 及“伦理、友谊等其它思想内容”,而且也包括了“文学语言、文学体裁、表现手法的 创新,新的文学观念的建立”。也就是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新 民主主义的文化规范,也即包括了一整套的现代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文学规划。 毛泽东高度评价的“五四”,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科学和民主,就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 道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所谓现代化方案中的一种。 实际上,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从根本上是通过也许是有意识的、策略性的误读,引 入“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来突破新民主主义的评价标准,扩大和拓展现代文学的范畴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当“20世纪中国文学”“打通”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 之后,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内部的分期结构并没有改变。而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史由“20世纪中国文学”所取代,则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学实践被“ 现代化”的文学实践所取代的结果。正是因为“现代化”的概念,才产生了“中国新文 学的整体观”,使曾经分裂的现代(新民主主义)文学史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史在“现 代化”这一新的意识形态之下得到了重新整合。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来说,80年代
原贴: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RhymeeXie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与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不完全相同。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此外,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这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班固则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神话传说。从简略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胡应麟称后者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其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不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子部小说家类和史部杂传类缺少严格的区别,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
原贴: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
子夜婵娟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主要文学派别是: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
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京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海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扩展资料
中国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品
1、《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于1927年写的。它是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
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
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2、《蚀》
《蚀》三部曲,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发表于1927年)、动摇《追求》(1928年先后完成)。通过对革命分子心灵世界细腻的描写,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革命营垒中存在的矛盾与分化。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理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3、《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啡
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史传。庄子所说的小说是小道,与大道相对,范围相当广泛,可以用冯梦龙的观点概括:“六经国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说也。”班固说的小说,属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议,可补正史不到处。以上小说和我们今天认为的古代小说和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现在划定的古代小说从唐传奇开始,是典型的史传写法,当时也是以此见史才水平的,根本不是鲁迅所说的“有意为小说”。现当代的小说则起源于欧美,都是学的欧美小说写法。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把中国小说的起源,追溯到神话传说,这是完全的谬论。这是受到西方小说史观的影响,仿照西方的套路来论述中国小说。西方的神话比较发达,所以影响到后来的小说。但中国并非如此,中国是史书发达,就是先秦的某些神话传说,在古代也是归类到史里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史书会有一些神话内容的原因,他们是真的相信那是历史事实的,最起码在没有证据否定时,作为存疑资料也会将它们写下来,过于荒诞的则全部不留。因为鲁迅相信西方的理论,并且认为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便将中国的小说加以臆想,追溯到神话传说。由于鲁迅的名望,所以后来的学者都是人云亦云,紧跟"鲁大师"的步伐,不敢稍越雷池,才会有今天的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的谬种流传。
原贴: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
admtds
亲,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摘要】
先秦各体文学的特征【提问】
亲,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回答】
是各体文学的特征【提问】
1、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特殊性+一般性)
(1)这是说文学的双重性质,即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它是一种 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活动
(2)文学双重性的复杂性
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
而意识形态性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文学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显现间接的意识形态性质。
但从具体作品看,常表现为或偏于审美性,或偏于意识形态性——从具体作品看,表现为两种偏向:
一种,以审美性为主,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暗含意识形态性;如“为艺术而艺术”,山水诗,婉约词,“休闲文学”等。
一种,以意识形态性为主,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冲淡了艺术的审美性。如“为人生而艺术”,“为政治而艺术”等。
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特点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这种复杂组合具体表
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第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第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回答】
是各体文学的特征啊【提问】
亲,各体文学是总的概念,不能够描述的【回答】
原贴:先秦文学的特征
我爱dinosaur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本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B00AQ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思想,透露着强烈的感伤主义情绪.形成白先勇感伤主义情绪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国传统哲学佛家思想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兴亡感和人世沧桑感的影响,其次,个人的经历,环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伤情绪并没有掩盖他的作品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认识价值,他的作品描绘了台湾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真实图景.
读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的悲悯,而这正源自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深沉的,执着的,毫无保留的爱.他的这种情怀深深地吸引着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体验对生活的爱和无奈.
详解:
白先勇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开拓期四个时期.
白先勇的早期作品,其中包括金大奶奶,我们看菊花去,闷雷,月梦,玉卿嫂,黑虹,小阳春,《青春》,《寂寞的十七岁》那晚的月光等,主要写的是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经验,带有明显的自传性,模仿性和幻想性的特点.
发展期的作品,是指白先勇赴美后写的《纽约客》,其中包括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楼去,香港——一九六O,安乐乡的一日,《谪仙记》,谪仙怨,火岛之行七篇小说.《纽约客》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是写漂泊到海外的国民党贵族子弟的生活,写他们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下的认同危机,写他们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写他们在爱情婚姻方面的悲剧.
成熟期是指白先勇在美国创作的《台北人》,其中包括十四篇小说.《台北人》在思想和艺术上比《纽约客》更加成熟,作者把他的故事人物和中国的近代历史和社会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新的现实主义的深度.白先勇的《台北人》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主题多,人物性格鲜明,复杂,富于发展变化.其中,《永远的尹雪艳》就是暴露和抨击台湾上流社会的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
开拓期指的是白先勇近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孽子》.这是作者力图突破自己创作成就的一次尝试.其突破性表现在:第一,它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小说,但他并没有把它孤立起来写,而是把它和人性的描写,社会的描写联系起来,因此它是一部多层面的小说:表面上是一部同性恋小说,实际上是一部人性小说,现实主义的社会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提出许多社会问题,如家庭,社会对子女的关心教养问题,老兵的生活问题,上层官僚对百姓的欺压问题等;第二,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孽子》在内容和题材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里程碑,主要写台湾现在和未来的现实社会;第三,《孽子》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通俗,而《台北人》的语言风格幽雅,流丽.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思想,透露着强烈的感伤主义情绪.形成白先勇感伤主义情绪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国传统哲学佛家思想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兴亡感和人世沧桑感的影响,其次,个人的经历,环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伤情绪并没有掩盖他的作品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认识价值,他的作品描绘了台湾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真实图景.
读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的悲悯,而这正源自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深沉的,执着的,毫无保留的爱.他的这种情怀深深地吸引着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体验对生活的爱和无奈.
原贴:简述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特点
kittyliu
文体特征就是指所写文章要符合自己选定文体的要求。
内容
下面介绍几种基本的文体特征
1、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是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容,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记叙文的记事,一般说来,事件较为简单,过程也不复杂,时间跨度也不大。中心人物大多也只写一个人,而对这一个人的表现也不要求面面俱到,要求只写人物的一种较为突出的品质或精神。表现景物也不过分精雕细刻。
记叙文的材料必须具有直观性,即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特点,力求避免概括、抽象。记叙文中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与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联系在一起,所以其结构主要为时空结构。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所以它要求语言要有形象性,使读者读了其文,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2.议论文写作文体特征
议论文是指以客观事物、客观事理为剖析对象,以明辨是非为主要目的的文体。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在文中起着主导作用。议论文要直接表达作者的认识,作者对客观事物、客观事理的是非曲直要直截了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主张,而不能追求一种藏而不露的风格。
议论文的材料主要是用作论据的,即论证观点的依据,所以材料必须具有某种论证性。议论文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以逻辑推导为线索的,因为说理是其主要目的,而说理必须遵循逻辑规律。一般的逻辑进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论证方式尽管比较繁多,但它们无不是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形式的衍化。议论文的语言运用必须是明确的,同时它所思考的、把握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对整体事物的某种高度的抽象概括。因此,无论是在论点的表达上还是在论据(材料)的叙述上,都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3.散文写作文体特征
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一种文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是材料内容可广泛选材,“神不散”指中心主旨都是一致的。中心必须明确而集中,最好能表达得巧妙、完美,不能中心议题多而肤浅。,要富有强烈的情感。情是打动人的首屈一指的一种方法,文章只要有了情,就会自然成文。
结构上应有一条线索,把丰富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的设置多种多样,有以人物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以赞颂一种思想品质为线索,有以某一物品为线索,有以某一种景物为线索,等等。
语言优美,自然舒畅。散文的语言是最美的,是最富有张力和蕴含力的。
原贴:文体特征
原贴:官场小说的简述
xuxugongzhu
原贴:简述小说发展的历程
baoer208
原贴:简述小说发展的历程
吖_珺珺
原贴:简述小说发展的历程
棍子老朱
原贴:小说的特征
jsh0609
一个受够了勾心斗角、生死打拼的金融界巨头回到了古代,进入一商贾之家最没地位的赘婿身体后的休闲故事。家国天下事,本已不欲去碰的他,却又如何能避得过了。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
原贴:赘婿小说简述?
miniyam
血色指甲
原贴: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陈墨沉默了
原贴: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
懒洋洋猪
原贴:先秦文学的特征
Simlin
原贴:先秦文学的特征
米米果果
原贴:网络文学特征
deanfinal
原贴: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简单的事
原贴:结合作品简述汉赋的发展
朱猪小同学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
著有
飞—《飞狐外传》(1960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韦小宝七个老婆:沐剑屏、方怡、建宁公主、曾柔、苏荃、双儿、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金庸本意为“卅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原贴:简述金庸武侠全集
zzlaozhaod
分别是 飞狐外传 雪山飞狐 连城诀 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 白马啸西风 鹿鼎记
笑傲江湖 书剑恩仇录 神雕侠侣 倚天屠龙记 碧血剑 鸳鸯刀
原贴:简述金庸武侠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