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兴趣爱好就象初春时节的天气,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这几天,他迷上了文学,向老人讨教文学语言的特点。老人说:“对文学语言各人的理解不同,我说的不一定与你们老师说的一样。文学讲究形象思维,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个人物身上,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情趣、理想信念。作者刻画的不同人物,语言会一样吗?”小孩说:“李逵的语言与林黛玉的语言当然是不同的。粗人说粗话,大家闺秀说含蓄的话。否则,我们会感到不真实。”老人说:“对。这就是文学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鲁迅先生说过,《水浒》和《红楼梦》‘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文学语言的第二个特征是,作者在赋予人物以性格化语言的同时,还必然表现出自己统一的语言风格,形成不同作者之间的区别性语言特征。而且,往往第一个特征越明显的作者,其第二个特征也越发突出。所以有时候一些大作家的作品,粗看起来反而土里土气的。”小孩流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小说深层结构
拉萨居客国际青旅
小说结构讲是如何处理作品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使篇章之间轻重配置得当,达到布局的和谐、匀称、统一。
具体讲主要是指情节发展的方式。对于短篇小说创作来说,结构问题还不太重要,可以想到哪写到哪。对于中篇和长篇来说,结构上的考虑就是作者必不可少的。而职业作者的标准便是能够熟练地处理中长篇作品。
小说的开始和结尾是作者必须要注意的。开始决定了一篇小说是否吸引人,在读者缺乏时间和耐心的今天,开始部分不吸引人,小说就失败了一半。甚至可以这样说,三自然段内不能让读者喜欢的作品就是失败的作品。结尾则决定这篇小说能给人留下什么回味,好的结尾可以把全篇的努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开始和结尾的构思往往更费力气。
掌握小说的结构艺术,还要了解所谓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艺术手法,指把本来不在同样时空的画面、声音等因素摆放在一处,使观众产生联想,达到编导希望的效果。蒙太奇手法原本是电影工作者汲取自小说的技巧。只是这种技巧在小说创作中不为人注重。当蒙太奇在电影里大放光彩时,小说家们又把它请回来,加以改造,成为一种成熟的小说结构技巧。
由于小说没有声音和画面这些直观的东西,仅靠文字吸引读者。所以使用蒙太奇技巧,需要作者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不然读者读起来只能是缺乏逻辑的一团乱麻。
原贴:小说结构技巧
belial.s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
Mrs.Cassey
小说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结构一部小说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分类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一、线状结构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复线式结构根据情节线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主副线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分主次,交叉共进。二是交叉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共进。三是平行式,即有两条难分主次的情节线索,但并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状态,并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情节的线状结构,在西方小说中一般呈现为直线运动,其情节结局往往是毁灭性的。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大多呈现为一种潜隐的圆形,结局是大团圆式的,或是回归性的。例如破镜重圆、夫妻团圆,历经艰险、亲人团聚,受尽磨难、终成正果,金榜题名、美梦成真,或者是散而聚、聚而散,合而分、分而合,盛而衰、衰而盛。不仅如此,一些长篇小说还构成了潜隐的多层性圆形,例如《三国演义》中由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三合为一——西晋,在这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叙事大圆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个中等圆,以及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来去匆匆的小圆,在这种圆圆相续相套之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3世纪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谋略和战争传奇。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层,大多运行着这个周行不殆的“圆”。这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在对宇宙和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中,形成了所谓圆形思维,即倾向于认为宇宙、社会、历史、人生呈现着一种圆形的运行机制,倾向于追求天地交泰、天人合德和人与自然宇宙和谐相融,而与之相契合的叙事作品的审美理想是那种超拔而圆融的艺术境界。二、网状结构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三、画面结构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传统画面结构,就其创作旨向而言,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就其画面构成而言,是在如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例如我国现代小说史上著名的作家凌叔华的创作,正如朱光潜所评论的那样:“以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手,调理她所需要的文字份量。”“作者写小说像她写画一样,着墨不多,而传出来的意味很隽永。”①传统画面结构,其画面之间的连接,是画簿式的,正如朱光潜对废名的小说《桥》所作的分析那样:“《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②。也正如沈从文曾经对自己的小说断虹所作的说明一样:“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③当然,在大多数传统画面式小说中,仍然会有一个简单的前后贯通的故事作为“粘合剂”把各个画页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乱倒错。现代画面结构小说,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新小说”派作品。就创作旨向而言,“新小说”派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态,而“人物”只是“临时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作家不应该从主观感情出发来描绘事物,而应该用冷静的语言如实记录客观世界和现代人的活动。就画面的构成而言,新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画面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这当然使得画面之间实现了意义的衔接,但又使得画面之间的关系有了多义性,叙述的整体意向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读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确定”、“测不准”的事物画面。四、象征结构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加缪的《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美国海勒的出了毛病、我国新时期张抗抗的《北极光》、邓刚的迷人的海、王安石的《墙基》、高晓声的鱼钓等都是典型的象征结构作品。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当然,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些小说的意蕴将暗然失神,甚至荡然无存。2.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从创作过程来看,是象征涵义凝聚和贯穿了形象和情节,但从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节暗示和表现着象征涵义。所以,作家在赋以小说象征涵义时,仍然致力于形象完整性和生动性的描写。3. 情节过程简明、清晰。因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节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尽管整体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动性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节过程却必然是简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过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紧凑性,省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甚至于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来历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便让象征涵义不被情节枝蔓所遮蔽而突现出来。4. 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象征情节结构中的形象一般是经过了大幅度变形处理的,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五、写实结构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它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谓“以零度感情介入”。例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按时间顺序把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这一时间内的生活如实的展示出来,就像用艺术手法把生活还原到“一丝不挂”的状态。通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么烦恼,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可怜和可悲。小说从人们生活中那些自发性和随机性的平常事件中,展示了人们生存中的需求和行为方式。由于注重展示生活的原生态,故“新写实”小说的情节结构体现为:故事情节不是精致严密的、封闭自恰的因果逻辑情节,而是松散的、开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现实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实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恶丑的现象……都会在叙述过程中浮现出来,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写实”小说是绝对的写实化了。尽管梁晓声说他的写实小说《父亲》“没有一点虚构的成份在内”④,写实小说信从彼岸来的作者王毅捷亦郑重宣布此作是“绝无虚构之处,研究历史的大量事实,这是我的信条”⑤。但事实上任何写实之作都有虚构成份在内,不会是绝对的写实,绝对的写实是不可能的。六、“散文”结构散文化情节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多是真实的,而“散文”结构所叙之事之人之境,却是虚构的。“散文”结构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散文的情节形式而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结构。“散文”结构,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许多小说,大多用倒叙回忆的方式,往事片断汨汨而来,或长或短,或浓或淡,随思绪而定,无刻意修饰的痕迹。汪曾祺曾经说过,一篇小说未产生前,即已有此小说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说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说是不能随意伸长或缩短的。汪先生所强调的正是那种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凿和雕饰的情节结构。
原贴:小说的结构可分为……?
素颜Emily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这是最基本的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例如:
一、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有倒叙、插叙和补叙,
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
复线式结构根据情节线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主副线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分主次,交叉共进。二是交叉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共进。三是平行式,即有两条难分主次的情节线索,但并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状态,并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
例如《三国演义》中由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三合为一——西晋,在这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叙事大圆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个中等圆,以及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来去匆匆的小圆,在这种圆圆相续相套之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3世纪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谋略和战争传奇。
二、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
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
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
三、画面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
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
传统画面结构,就其创作旨向而言,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就其画面构成而言,是在如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
①传统画面结构,其画面之间的连接,是画簿式的,正如朱光潜对废名的小说《桥》所作的分析那样:“《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
②沈从文曾经对自己的小说断虹所作的说明一样:“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
③当然,在大多数传统画面式小说中,仍然会有一个简单的前后贯通的故事作为“粘合剂”把各个画页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乱倒错。现代画面结构小说,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新小说”派作品。
就创作旨向而言,“新小说”派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态,而“人物”只是“临时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作家不应该从主观感情出发来描绘事物,而应该用冷静的语言如实记录客观世界和现代人的活动。
就画面的构成而言,新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画面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这当然使得画面之间实现了意义的衔接,但又使得画面之间的关系有了多义性,叙述的整体意向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读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确定”、“测不准”的事物画面。
四、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
卡夫卡的《变形记》我国新时期张抗抗的《北极光》、王安石的《墙基》等都是典型的象征结构作品
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当然,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些小说的意蕴将暗然失神,甚至荡然无存。 2.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从创作过程来看,是象征涵义凝聚和贯穿了形象和情节,但从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节暗示和表现着象征涵义。所以,作家在赋以小说象征涵义时,仍然致力于形象完整性和生动性的描写。 3. 情节过程简明、清晰。因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节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尽管整体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动性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节过程却必然是简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过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紧凑性,省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甚至于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来历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便让象征涵义不被情节枝蔓所遮蔽而突现出来。
4. 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象征情节结构中的形象一般是经过了大幅度变形处理的,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
五、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
新写实”小说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谓“以零度感情介入”。
例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按时间顺序把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这一时间内的生活如实的展示出来,就像用艺术手法把生活还原到“一丝不挂”的状态。通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么烦恼,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可怜和可悲。
“新写实”小说的情节结构体现为:故事情节不是精致严密的、封闭自恰的因果逻辑情节,而是松散的、开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现实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实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恶丑的现象……都会在叙述过程中浮现出来,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写实”小说是绝对的写实化了。
原贴:小说的结构
litianfen
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小说的三要素,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简写)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或人物,故事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地点,季节。正面描写包括;外貌,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语言、动作
参考资料:问的百度
原贴:小说结构三要素.
yinga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这是最基本的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例如:
一、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有倒叙、插叙和补叙,
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
复线式结构根据情节线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主副线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分主次,交叉共进。二是交叉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共进。三是平行式,即有两条难分主次的情节线索,但并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状态,并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
例如《三国演义》中由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三合为一——西晋,在这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叙事大圆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个中等圆,以及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来去匆匆的小圆,在这种圆圆相续相套之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3世纪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谋略和战争传奇。
二、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
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
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
三、画面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
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
传统画面结构,就其创作旨向而言,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就其画面构成而言,是在如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
①传统画面结构,其画面之间的连接,是画簿式的,正如朱光潜对废名的小说《桥》所作的分析那样:“《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
②沈从文曾经对自己的小说断虹所作的说明一样:“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
③当然,在大多数传统画面式小说中,仍然会有一个简单的前后贯通的故事作为“粘合剂”把各个画页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乱倒错。现代画面结构小说,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新小说”派作品。
就创作旨向而言,“新小说”派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态,而“人物”只是“临时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作家不应该从主观感情出发来描绘事物,而应该用冷静的语言如实记录客观世界和现代人的活动。
就画面的构成而言,新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画面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这当然使得画面之间实现了意义的衔接,但又使得画面之间的关系有了多义性,叙述的整体意向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读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确定”、“测不准”的事物画面。
四、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
卡夫卡的《变形记》我国新时期张抗抗的《北极光》、王安石的《墙基》等都是典型的象征结构作品
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当然,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些小说的意蕴将暗然失神,甚至荡然无存。 2.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从创作过程来看,是象征涵义凝聚和贯穿了形象和情节,但从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节暗示和表现着象征涵义。所以,作家在赋以小说象征涵义时,仍然致力于形象完整性和生动性的描写。 3. 情节过程简明、清晰。因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节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尽管整体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动性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节过程却必然是简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过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紧凑性,省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甚至于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来历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便让象征涵义不被情节枝蔓所遮蔽而突现出来。
4. 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象征情节结构中的形象一般是经过了大幅度变形处理的,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
五、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
新写实”小说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谓“以零度感情介入”。
例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按时间顺序把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这一时间内的生活如实的展示出来,就像用艺术手法把生活还原到“一丝不挂”的状态。通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么烦恼,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可怜和可悲。
“新写实”小说的情节结构体现为:故事情节不是精致严密的、封闭自恰的因果逻辑情节,而是松散的、开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现实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实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恶丑的现象……都会在叙述过程中浮现出来,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写实”小说是绝对的写实化了。
六、“散文”结构
散文化情节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
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多是真实的,而“散文”结构所叙之事之人之境,却是虚构的。“散文”结构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散文的情节形式而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
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结构。“散文”结构,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
原贴:小说艺术结构
我爱格桑花6628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原贴:小说的结构特点
煦风行云
、文学是语言艺术 (一)文学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 以艺术形象来传达审美信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特点,并非为文学所独具。仅凭这一点只能区分艺术和非艺术,却不能把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区别开来。其实,当我们在前面把艺术形象作为文学的一个特征来讲时,已经暗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那就是把语言视为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和材料。现在我们就从这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一下文学的特征。 根据塑造艺术形象所用的材料、媒介和手段的不同,可以把艺术分成造型艺术、表演艺 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它是用语言这种材料来完成对艺术形象的创造。所以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文学的创作实践表明,语言是作家物化审美意识的唯一材料。他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评价,要借助于语言;他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也不能完全离开语言;最后,当他要把内心的审美感受与体验表现出来,给它以物质的外壳,使其物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时,就只能依赖语言了。所以人们常常把优秀的作家称为语言大师,把优秀的文学作品称为语言艺术的珍品。 在这些尊称中,除了表示对作家的敬意之外,背后是不是还有某种惊异的成分存在呢?似乎有的。钱谷融先生特别喜爱曹禺剧本中的语言,每一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而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艺术的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常常想:在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中,语言恐怕要算是最神奇的一种了。它捉不住,摸不着,什么也不是,然而却能幻化为一切。正像俄罗斯民族的一句谚语所说,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类似的惊奇感,我们每一个人恐怕也都不同程度不同地经验过,当钱先生读着曹禺作品时,就不能不为他的语言的魔力所魅惑住。 如何运用语言材料塑造形象,将那些“不可言说”的审美感受“说”出来,就成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关键。在这里,矛盾的实质是,如何运用大家所共有的、意义固定的词语,去表现个人感受所独具的情调、色彩、意境、韵味和心境,亦即如何把社会性的语言转变成个体性的言语,这可说是文学运用语言的一个奥秘和原则。 按照传统的看法,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是描摹,即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尽可能准确、生动、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态和神态,努力达到绘声绘色、维妙维肖、形神兼备的程度。不过,事实上文学传达审美感受的方式并非仅此一种。文学还常常发挥语言的非描摹功能,不仅靠词语,而且还很重视用语感、语境和特殊的句式结构来塑造艺术形象,尤其是那些以心象形态为主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把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蕴比较完美地表达出来的目的。语感、语境和特殊的句式结构的运用,可以促成社会性的语言向个体性的言语的转换,使语言常用常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有无个体性言语,是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一个根本区别。 (二)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 尽管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由于文学家用来塑造形象的语言具有抽象的性质,它是一种广泛用于社会交际的工具,而非仅仅隶属于文学的媒介,从而给作家表现个人的审美意识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经过作家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却完全可能把语言的短处变为特长,形成语言艺术独具的魅力。这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如下三个特点中: 1、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和心象性。 (1)间接性 语言是人们用来传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符号,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具体存在形式。因此阅读文学作品与看电影、看戏、观赏绘画、雕塑、舞蹈等其它艺术作品显然不同。对这些艺术品来说,艺术形象具有实体性,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们只要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即能直接感觉它们。文学则不同,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可能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只有在了解语言的前提下,通过想象、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感知和把握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常被人誉为“如画”。但是对不识字的儿童,对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只能看见印在白纸上的一堆抽象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因而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而可言。倘若诗中所描写的景色被拍成照片或电影,被画为图画,情况又会不同了。所以,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只能通过想象间接存在,形象的间接性是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讲到文学形象时,我们曾强调它必须是具体可感的,可是文学中的形象却因语言的中介作用而成为一种间接性的存在。这显然是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的解决,首先依赖于人类心理活动的这样一种特点,即“人的表象经常是和言语、词联系着的”,“过去的经验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持着,回忆也总是凭借表象和词二者进行的。”语言能够唤起相应的表象,造成形象感,从而也就帮助文学形象实现了具体可感性。 其次,它还依赖于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否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为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时,文学作品的语言描述过于抽象不行,过于具体也不行。用“绝代佳人”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来描绘美女,所以不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得生动感人,就是因为前者或因太抽象无法唤起相应的表象,或因太具体而限制了联想与想象;而后者则通过对神态特征的瞬间捕捉,为想象留下了余地,使读者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倾注在感受中间,形成对他而言的更为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2)心象性 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是建立在间接性的基础之上,它要诉诸于想象才能存在,不同于其它艺术作品的可感性。对其它艺术种类来说,艺术形象是实的,而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则只能在人们的想象世界中虚幻地存在着。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形象又是一种广义的心象形态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形象的心象性的一层意思。 文学形象的心象性的另一层含义是从狭义上说的。由于文学形象在文学中具有间接存在的特点,所以文学还可以把不具形体的心理意象也化为文学形象。这在诗歌中经常出现。具体可感性体现在对人物个性化的心态活动的具体描绘中。对以直观的艺术形象呈现自身的艺术种类来说,就很难创造这种心象形态的艺术形象。心象性是文学形象的又一特点。 形象的间接性和心象性作为文学的特点,既有短处,又有长处。要欣赏文学作品不仅需要懂得塑造形象所用的语言,而且还须相当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仅仅解释成友人乘船东去,越走越远,最后终于看不见了,并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此诗。如果不能感受其中的言外之意:情深意长甚于滔滔江水;因友人远去而产生的惆怅心情,等等,还谈得上什么形象的感受、审美意蕴的领悟呢?因此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的实现,往往要受到比其它艺术形式更多的限制。这可谓文学的短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它又恰恰是文学的长处。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和心象性,能够诱发读者的形象思维,任想象自由驰骋,需要并鼓励读者的创造,其表现力因此远远超过了直接呈现的艺术形象。以确定的形体外貌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形象,固然过程直观易懂,但人们由此获得的感受也往往因此限于这个形象本身,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领悟艺术品的内在意蕴。以心象形态间接存在的文学形象恰恰没有这种确定性,读者完全可以、也必须在接受过程中用想象去补充和丰富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也因此获得了实现。 2、展示人生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1)广泛性 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于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主观和客观等条件的限制,从而使文学在展示人生上,在探寻人的心理世界上,有着其它艺术种类难以企及的广泛性和深刻性。黑格尔在讲到这一点时曾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他在这里所说的“诗”是广义的诗,即文学。也就是说,文学所描写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无论是人生中的微观世界,如一时一地、稍纵即逝的思想感受; 还是人生中的宏观世界,如表现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文学都能通过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把它们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至于用艺术形象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深邃巨大的历史内容,就更是非文学莫属了。像《三国演义》,《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既广泛触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又细腻生动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宏篇巨制,在其它艺术部门,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中,几乎不可能产生。虽然电影和电视艺术的表现能力很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它们把这些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或屏幕时,也不得不割舍一些人物和情节,或多或少地压缩文学原著的容量。 (2)深刻性 文学表现生活的深刻性和它的广泛性是不可分的。当文学把各种艺术形象放在广阔的人生背景上加以描绘时,客观上也就产生了生活的具体进程。高尔基说,文学“要尽力把人表现在不断的运动中、在行动中、在无休无止的互相冲突中、在阶级、集团和个体的斗争中。”因此,文学对生活进程的表现上就不仅体现为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广袤,即表现生活的广泛性上,同时也是对人生各种矛盾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再现。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个性生成的历史,思想发展的脉络,感情变化的契机。文学反映生活的深刻性,就蕴含在这些内容中。因为文学的深刻性不是别的,正是对隐藏在生活现象之下的客观规律的显现,以及对人生矛盾的内在心理原因的揭示。例如《水浒传》,如果作者施耐庵不写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人在上山落草前的曲折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就无法深刻揭示“逼上梁山”的必然性,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反抗个性的描绘,也势必流于肤浅。它说明了唯有文学这种时间的艺术,才有可能通过对生活进程的具体表现,来反映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而其它艺术显然很难达到这样的程度。绘画、雕塑一般宜表现生活的静态,时间在这里凝固为特定的空间;舞蹈、音乐虽然也能显示过程,但它们塑造艺术形象所用的媒介,如音响、节奏、旋律、动作、形体等,无法承担更多的历史内容,因此往往只能对社会生活作象征性的表现。 (3)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同人类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因此,作为语言艺术,文学要比其他艺术更适宜反映人们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活动的完整过程与具体内容。一方面,文学可以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把那些难以言尽或不可言说的心理感受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文学又可以直接运用语言本身,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去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似乎有着两种传达信息的媒介和手段,它能使思想感情的表现既保持了感性的生动与细腻,又具有理性的深刻与复杂。这一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对思想感情的表现力,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它艺术因形象的直观性和表现媒介的单一性造成的局限,成了思想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例如,阿城在《棋王》的结尾写道,“我”在目睹了王一生的象棋大赛之后,睡在礼堂台上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圄在其中,终于还不太象人。”就是通过理性的语言点出了小说的题旨,使读者从这个下棋的故事里,获得一种更为普遍、更为深远的人生意义的领悟,强化了作品的审美意蕴。这个事实说明,文学可以充分表达丰富深刻的理性思想内容,用各种形式传达作家的主观评价,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理性色彩。 文学还可以借助种种艺术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也是文学所以能够表现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原因。张洁在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第十章里,有一段描写郑园园第一次见到莫征时的情景,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每天晚上7点半我到你这里来。”郑园园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对这第一次见面的人发号施令。她有些意识到自己是在任性、撒娇。天哪,为什么?她从来不对任何男孩子任性和撒娇。这件事有一点特别,是不是?这等于她给了莫征一种权力,一种与众不同的权力。凭了什么?他那男性的自尊和矜持么?她的腰肢上仍然感到刚才跌下去的时候,那只托住她的大手的力量。糟糕,糟糕透了。她是不是太轻浮了?她立刻板起面孔,嗓音也变得冷冰冰的,转过身子不再看着莫征,对叶之秋说:“叶阿姨,我走了。”由于这段描写既有作者从客观角度的叙述,表现了人物的外部特征:语言、动作、表情、声调,间接地剖析了郑园园的心理状态;又通过人物自己的主观意识活动,甚至某些潜意识活动,直接显示了她的内心世界,这就把一个少女在初次见面的青年男子面前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出来。 文学的上述特征给文学赋予了很强的表现力,使文学成了传达审美意识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整个艺术领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而人们常常把文学同其它艺术并称为“文学艺术”。当然,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是其它艺术所不能取代的。以上的阐述为了强调文学的特点,我们才拿它的长处去比另一些艺术种类力所不及的地方,而绝不是认为文学无所不能,可以凌驾于其它艺术之上。其实,正是因为在审美的世界中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殊领域,这个领域又是别的艺术形式无法涉足的,人类才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门类。人们只有在各种艺术的互补之中,才能领略一个完整的审美世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文学这样一个定义:文学是作家借助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审美意识形式。
原贴: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是什么
橙小橙v
原贴:小说的结构
丽江的诱惑
煮熟的螃蟹
poppinfeelin
原贴:小说的结构特点
Style_Paul
原贴:小说的结构特点
迷你白
1000个人的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
题主问嗯,该如何读懂小说的深层含义?
我觉得像读懂小说的深层含义是需要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背景,作者所经历的一切,去了解他的故事,体会他的思想,设身处地的体会他的思想。
把自己假想成作者本人,再去用心感受文字-
这样的话,我们就更容易了解和知道作者,他的本意是什么!
雨中漫步
文化就是时代政治,一个时代弘扬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排斥什么,都会影响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思想,理念,时代就是一种历史潮流,人们只能,或不得不随势而动!若打破这个规律,不是建立一个新的潮流,就是为这个不平衡付出代价!
读一本小说时先了解作者所处于的时代,这样就能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文化,观点,站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才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的深刻含义,任何脱离当时历史大背景对小说原意的评价都是不够准确的! 比如,《骆驼祥子》,首先要了解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中国的样子!
地点:北平,政治状况: 战乱,压迫,金钱,人物:社会最底层,人力车夫祥子
如果没经过阅读大量当时的历史材料,就很难明白作者写作的意图,而老舍却用朴实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将高深的内涵传达给了读者,让读者明白——黑暗的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80年代的知青文化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历史中一次大规模的运动,相应的,以知青时代亦或是后知青时代为大主题创作的文学作品、影视、音乐等以多种表现形式的文化出现,从而反映了他们的经历和精神!
十年浩劫是读者必须深刻体会的,有些东西只能身临其境才能感悟到的,知青文学成为新时期伤痕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知青文学代表作品,有《蹉跎岁月》,《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血色黄昏》,我遥远的清平湾,只有了解到那时知识青年正处于文革时代,才能更好了解当时的知识青年的意识,行为,和理想,才能真正懂得作者的意图,和深层含义!
yorke008 帆 表哥
小说是叙述关于人(存在)的故事,但其实,小说是语言的故事。要读懂一本小说的深层含义,不外乎这二个方面:
一,小说是关于人(存在)的故事。
广义的人其实包罗万象,上至神仙精灵,下至蚁草鬼怪,机器人,拟人,非人。各有命运,各有性格,各有存在的体验。人是物质与灵魂的混同体。人的相聚便产生人间和故事,便是生活。不是心想事成就是事与原违,不是大地的呈现就是世界的诞生,追逐与解救,逃离与还乡,不是拉良家妇女下水就是劝妓女从良。太阳底下无新事,所谓文学即人学,一种对人的信仰。
一般认为每个人都有灵魂(精神)和肉体(物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灵魂或每一个灵魂都有肉体,往往是这些不存在的人在控制着人,左右着人,引导着人。心灵渴望物质的肯定,物质想得到心灵的认可,所以,其实文学即灵肉之学。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人。
二,小说是语言的故事。
一个人物一套语言。“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不同的语言导致不同的生活和命运。
“我们在语言中谈论,我们谈论语言。”这个世界归根到底就是语言的世界。
人世就是一场语言游戏。
以上二点,就是看小说的二只眼睛,理解了小说的这二个方面,小说的深层含义就自然出来了。
珮瑤
同读一本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的读懂莫不如说是读进去。
首先,了解背景年代,了解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在情境中感悟。
二,人生阅历或者经历,读书就是在书中感悟,在别人的故事中看自己的故事,在读书的过程中往往会看见自己的影子,感悟出人生道理。
三,心情 。不一样的心情,看见的就是不一样的色彩的故事,悲者见悲,乐者见喜。
每本书都是好书,每个人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感悟,也许每个读者感悟的中心思想不同,但都起到了读书本身的作用,让人开怀,让人顿悟。
牛媛媛
首先,一本小说得满足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读懂一本小说首先要看这三方面。
其次,优秀的小说要语言通顺、文章优美。阅读一本好的小说不要带着消遣的心态,它的文章会使你融入其中。
然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看这本小说的中心思想。读者要看透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并得到心灵上的升华,那么读者即使不能完全读懂,这本小说也是达到它的目的的。
天逸
原贴:小说的结构布局
wilo
原贴:小说结构的画面结构
tuwenrui
原贴:小说的结构可分为……?
milimala
原贴:小说艺术结构
topchan
小说的章法结构技巧,指的是小说,可以按照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层面铺展情节,纵向结构是指情节的发展线索,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横向线索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命运。这一故事线索展开多为主人公的独角戏。
原贴:小说结构章法技巧?
hellkun
原贴:小说结构的写实结构
Castor
原贴: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是什么
魔鱼鱼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
原贴:小说结构的概述?
老伍_Fiona
原贴:剧本结构的戏剧剧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