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干嘛......
小说场景
gcjwaiforyou
一般来说,最最生硬毫无过渡的场景也可以用空行来表示,如果怕读者反应不过来的话,可以加一句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语。比如——
【……
颜御一如既往地露出温和笑容,雅娟却觉得她一点也不了解眼前的人。
五年后——(表时间)
……】
这里就碰到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很多大人在JJ发文的时候,段与段之间都会出现空行,这个问题就导致大人们无法用空行来表示转换。那我要说,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因为这种莫名其妙的空行会完全破坏文章的流畅性,我看过的高分数的文,没有哪一篇是有这种问题的,连带前面分割线的问题也是没有的。所以想真正写好文的大人,就算你要手动删除,也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某一个角色的目光来转换场景。
这种写法貌似我没有尝试过,但我在看一篇关于如何写作的教学里有看到那位大人引用某名著的段落,那个段落就是两个场景的切换。
这个段落大致是:A和B在房间里谈话,谈得差不多了,B要走了,在门口的时候碰到了正要进门的C,然后C进入房间和A谈话。
这时候就出现了A和B谈话到A和C谈话的场景切换。那个段落大致是这这么写的:
(先是AB谈话的场景)
A:“……(谈话内容)”
B:“……(谈话内容),再见。”
B走出房门的时候看到一个男人(即C)迎面走来,这个男人如何如何(外貌描写)。当两人走得近了,这男人对着B友好地点点头,B回应了一个笑容,这个男人也笑了,这个笑容如何如何(外貌描写,赞美这个笑容多么亲切俊朗)。B被这个笑容吸引住了,就这么站在原地目送着男人进入房间。直到男人完全消失在房门外,B才回过神,慢慢离去了。
房内,吸引了B所有注意力的C回头看了看离去的B,对这A说:“……(谈话内容)”
A:“……(谈话内容)”
(整个AC谈话的场景展开)
这就是一个很自然的过渡。
第三种方法是两个场景间用同一句话衔接。比如——
【太子的功课很多都是皇帝自己亲自教导的,太子懂什么不懂什么皇帝自然清清楚楚,怎么也想不出来太子是如何发现药中有毒的。
皇帝凝眉想了一会儿突然笑起来:“呵呵,有意思,这个游戏越来越有趣了。不过他究竟是如何发现的呢?”
“我是通过杯盖上的水痕发现的。”
太子一边写着字一边回答了下属们的疑问。】
前面是皇帝和皇帝属下在清凉殿里对话的场景,通过一个问和一个答转换到了太子和太子属下在东宫对话的场景。这个做法限定性比较浅,但简单易用。
第四种方法是用几句话或一段话来过渡。比如——
【(前面是玄沐羽在教玄澈下棋)
小玄澈立刻睁开眼怒视着玄沐羽,不过玄沐羽显然无视了这个眼神,又拉起小玄澈的手指咬个不停。
可怜的小玄澈,豆腐就是这样被吃掉的。
但小玄澈还来不及愤怒,就发现被亲亲脸、咬咬指头不过是小事,若是不小心碰到什么沐浴、更衣,那才是清白全无。以至于小玄澈一反孩子发育的规律,早早朝着生活自理的光明大道跑去,以期摆脱某个脑子似乎有些不正常的男人。
就在小玄澈与玄沐羽捍卫自己“清白”的战争中,抓周的时候到了。
(下面讲抓周)】
丛“可怜小玄澈”到最后一句都是为了过渡而写。如果我直接写——
【小玄澈立刻睁开眼怒视着玄沐羽,不过玄沐羽显然无视了这个眼神,又拉起小玄澈的手指咬个不停。
几个月后,抓周的时候到了。】
这样就很突兀,结合我的前文,整个文章就是不时断裂跳跃的,就算这个部分总体上是略写,也不能这样马虎了事。
第五种就是用一个词进行承接。这种和第四种类似,但又略有不同。比如——
【玄沐羽将书放到一边桌子上,为玄澈掐好被子才悄悄走了,心想如果明天玄澈请假他一定准。
不过玄澈第二天并没有请假,一瘸一拐地去上课。】
关键词就是“明天”,场景从这天晚上跳到了第二天早上。如果我不写玄沐羽的心理活动,就会变成——
【玄沐羽将书放到一边桌子上,为玄澈掐好被子才悄悄走了。
第二天,玄澈一瘸一拐地去上课。】
这就比较无聊,而且我后面有一处就是用这种跳跃法,如果连续使用两次,就会照成词汇重复,让文章显得平板,另外前一种也比后一种更好地体现了玄澈好强的性格,想想大人都纵容他了,他却没有纵容自己,可想而知这是对自己很严格的人。
第六种是用类似旁白的口气写一段话,将两个场景隔开,造成转换。比如——
【玄澈说的话没有太多轮次,却让玄沐羽听了明白。
玄澈不是不懂,而是太懂,懂得让他无法超脱。
玄浩若真是战死,玄澈会哭,会痛,会悲,却不会如此压抑得乱了心智。玄浩求死,苏行之明白,所以才会不顾一切地拦下消息。
玄澈真的在笑,却是无比自责:“我真是傻瓜,自诩聪明,自以为坚强,却逃避了一次又一次……我应该要想到,我却忘记了,不,不是我忘记了,而是我根本不愿意去想……”
“不要说了,澈,和你没有关系……”
玄沐羽用力抱住玄澈,不想再让他说下去。
玄澈居然点头,在玄沐羽看不见的地方绽开微笑,凄美绝伦:“是,和我没有关系,这是浩选择的路,他要我一辈子都记住他,我记住了,永远不会忘,不能忘……”
玄武门外惟有寂静,只有梦里那宽敞的大道上还有一道乌亮的身影冲破沙尘,阳光也被他的光芒逼退三尺,跨下的黑马嘶鸣着人立而起,那俊美少年背挺得笔直,灿烂的星眸混合着无尽的墨黑藏在深邃的眼眶中,静静地注视着他的爱,随后展开一个漂亮的笑容,说:
“四哥,我回来了!”
只有在梦里,一声四哥,一生眷恋。
玄浩葬在皇室园陵里,玄澈去看他,一壶酒,一柱香。
苏行之代替玄浩奏对军情,临走了,他在几位将军都出去后,回眸来看玄澈,似乎想确定什么,却只看到一尊被悲伤笼罩却平静淡漠的玉人。
苏行之突兀地说:“陛下节哀就好,也算了了主子的一个心愿。”
玄澈点头,他明白。
两日后,苏行之在家中自刎。
今世我来迟了,来世我再陪你。
莫要说人死灯灭,皇宫中的巍明宫永远空着,那是个记忆的黑洞,远远的,看着,恋着,却也如此。世间没了谁不也都这么转着,朝廷还是这么转,皇宫也是这么转着,大位上的人还在,哀痛之后依然绕着他转,即便是不在了,又有另一个点让这一切转起来。
玄澈是在玄恪面前昏倒的,那血似花洒般地染红了一片青砖,玄恪只来得及伸手,指尖触碰到一抹衣角,那人已经在另外一个人怀里了。玄恪愣愣地看着,小小的手就这么停在半空中,手中没有东西,除了空气便是虚空,风过时掌心的汗变得冷冷的,虽是明媚的七月天,居然让人忍不住打了个抖。
玄恪无言地跟在一群人后面,那群人围着他的父皇和皇爷爷,里面有早就等待着的太医,慌乱中回了宫,清凉殿里的药已经煎好。】
这个例子比较长。简单的说,最开始是玄沐羽和玄澈在说关于玄浩死亡的问题,这段对话酝酿的感情到了顶点,插入一段玄澈对于玄浩的回忆(作用也是渲染感情),然后是玄澈这种回忆中对玄浩之死得所作所为所听所见,最后接着一段过渡,将整个视角都切换到了玄恪身上。
这段文字一共转了三个场景,很多人看到这里都哭了,说明转换之间还是比较成功的。
我要说的旁白口气的段落就是“莫要说人死灯灭……又有另一个点让这一切转起来”这一段。这是最大的转换,前面总的来说都是玄澈的视角,这段之后是玄恪的视角。因为有一个缓冲,所以就比较自然。
tn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大一统王朝,灭亡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有各种惨状。但是像西晋这么惨的,真的是绝无仅有。
西晋灭亡的时候,皇帝被抓去给人家倒马桶,皇后被人家抢走做小妾。曾经作为都城的长安和洛阳,几乎被彻底焚毁,京城百姓被屠戮到十室九空。整个北方更是完全陷入胡人之手,很多中原百姓干脆就沦为了奴隶和牲畜。更有甚者,甚至直接成为了胡人的口粮……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惨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西晋皇族司马家的身上。
公元290年,随着西晋第一位皇帝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客观来说,司马炎在位的时候,西晋其实还算不错。这位西晋开国皇帝,虽然在能力方面,可能要比他爷爷司马懿,或者他爹司马昭,稍微逊色一些。但不得不说,司马炎在治国方面,确实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所以,司马炎在位期间,西晋不但彻底灭掉了东吴政权,结束了三国时代。而且,西晋在他的手上,还出现了所谓的‘太康之治’。国家财政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边防稳定。此时的西晋,俨然是一副要再现汉朝盛世的景象。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随着司马炎的去世,而彻底结束了。
司马炎去世之后,新上位的司马衷,是一个著名的痴呆皇帝,智力根本不足以处理国家政务。所以,司马衷登基之后,朝政大权很快就被皇后贾南风夺走。而贾南风掌权之后,基本上也没干什么好事,很快就搞得国家乌烟瘴气。当年司马炎留下的那点家底,很快就被糟蹋干净了。
更要命的是,因为贾南风掌权,司马家的那些王爷们开始不愿意了。后来,这些司马家的王爷们,为了争夺权力,开始不断率军回京城夺权。在这个过程当中,司马家内部直接打成了一锅粥。而这场混战,后世则是称之为‘八王之乱’。
在这场八王之乱当中,因为司马家的王爷相互混战,导致西晋国力迅速衰退。最关键的是,在这场混战当中,为了夺取权力,司马家的王爷们,开始从边疆民族手中调兵。这些边疆民族,原本都是汉朝和三国时期,被中原文明打败,然后逐渐臣服。但如今,在这场混战当中,他们却看到了中原文明的衰落,野心自然开始不断膨胀。
野心这扇大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公元304年,就在司马炎去世14年之后,匈奴首领刘渊,率领麾下部众,正式起兵。刘渊的这次起兵,基本上就拉开了西晋灭亡的大幕。
作为匈奴部落的首领,刘渊的个人经历比较特殊。当年匈奴被汉朝打败之后,一部分匈奴西迁,去了欧洲那边。而另外一部分匈奴,则是归降了汉朝,逐渐被汉朝同化。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匈奴部落,不断被内迁汉化。到了三国时期,这些南迁的匈奴部落,更是被曹魏政权一分为五,威胁被进一步削弱。而刘渊他们家,就是这五部落之一的一个部落的首领。
刘渊虽然是匈奴人,但本人基本上已经被彻底汉化了。一方面,刘渊从少年时代开始,就生活在中原地区,直到成年之后才返回草原,这期间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另一方面,刘渊确实也是中原人的后代。当年汉朝和匈奴多年和亲,刘渊就是当年汉朝和亲公主的后代。所以,刘渊自己也觉得,自己是汉朝皇族的后裔。
所以,刘渊起兵之后,打得并不是匈奴人的旗号,而是汉朝的旗号。刘渊起兵之后,更是直接宣称,继承了当年的蜀汉政权,还追封了后主刘禅。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渊起兵之后,迅速做大。要知道,当时的中原百姓,经过司马家多年的内战之后,对司马家的好感已经降低到了一个冰点。就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人打着汉朝的旗号起兵,大家自然会在心里相对接受。而且,作为匈奴族的首领,刘渊麾下的军队,战斗力也确实很强,远不是内战多年的西晋军队,能比得了的。
此后,在短短四年当中,以刘渊为首的汉赵政权,逐渐占领了大半个山西,并且开始逐渐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四年之后,到了公元308年,刘渊更是直接称帝了。
在刘渊不断壮大的同时,其他几个强大的边境民族,也纷纷开始起兵作乱。比如四川那边,氐族建立了成汉政权;辽东那边,鲜卑也开始向内地进攻。
此时的西晋,已经是摇摇欲坠,到了灭国的边缘。偏偏在这种关键的时候,司马家的王爷们,依然不肯团结对外,反倒是继续内斗。公元307年,东海王司马越,取得了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彻底把持了大权。此时的西晋,终于从内战当中脱离了出来,有了镇压叛乱的能力。
但问题是,司马越掌权之后,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夺权上面。在他掌权期间,那位痴呆皇帝司马衷,终于莫名其妙的死了。后世很多人都说,司马衷是被司马越给毒死的。而晋惠帝去世之后,司马越拥立了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做了新的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怀帝。
晋怀帝登基之后,司马越开始更加疯狂地清除异己,最后搞得整个司马家都反对他。至于那些边疆叛乱,他还是没全力去镇压。如此一来,这场叛乱就再也压不住了。
更要命的是,两年多以后,就在司马越亲自率兵,讨伐汉赵政权期间,司马越却忽然病死了。
司马越死后,司马家再次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与此同时,因为主帅忽然去世,当时司马越率领的西晋军队,也没有了抵抗的能力,很快就被汉赵大军,全部歼灭。而这支军队,几乎已经是西晋在北方最后的一部分精锐了。
到了这个时候,西晋的灭亡,已经再也无法阻挡了。
就在司马越去世几个月以后,汉赵大军便一路杀向洛阳,最终攻破了这座西晋都城。在这场战争当中,昔日繁华的洛阳城,近乎损毁殆尽。而那位晋怀帝,企图逃往长安,但是却在路上被汉赵大军抓了俘虏,两年后被毒死。而当年晋惠帝的第二位皇后羊献荣,更是被汉赵的大将刘曜,强行纳为了小妾!
在这之后,残存的司马家王爷们,在长安拥立了晋怀帝的侄子司马邺,做了新的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愍帝。晋愍帝登基之后,司马家总算是暂时停止内斗,开始联手对付汉赵大军。但问题是,此时的西晋,哪还挡得住汉赵大军的进攻呢?
五年之后,汉赵大军彻底围困了长安,而且直接围了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当中,长安彻底和外界断绝了联系,内部补给早就消耗得干干净净。在此期间,长安城内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吃人现象。等到两个月之后,长安城内的人口,已经饿死了一大半。
就这样扛了两个月之后,晋愍帝再没有能力抵抗了,只能开城投降。
晋愍帝投降之后,西晋就算是彻底灭亡了。
晋愍帝投降之后,在汉赵大军当中,受到了极大的侮辱。那位之前强娶西晋皇后的将军刘曜,让晋愍帝给他当卫士。举行宴会的时候,让晋愍帝在旁边站着洗酒杯。期间上厕所的时候,还让晋愍帝倒马桶。
就这样,在受辱了两个月之后,这位西晋末代皇帝,还是没能保住性命,最后被刘曜给杀了。
到了这个时候,西晋已经算是彻底亡了。随着司马睿在南方登基,东晋正式开国,历史进入了新的一篇。但是,请注意,直到这时,西晋灭亡最惨烈的一幕,还没有到来。
西晋灭亡的时候,长安和洛阳虽然很惨,各地百姓也饱受战火的摧残。但汉赵政权的高层,还是被汉化得比较厉害,也愿意实施仁政。所以在汉赵政权占领的那些地盘当中,老百姓还勉强可以活得下去。
但是,在这场战乱当中,作为关键人物的汉赵皇帝刘渊,却忽然病死了。
公元310年,刘渊病逝。此时的汉赵大军,还没彻底攻破洛阳。刘渊的死,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刘渊能多活几年的话,或许汉赵政权可以彻底统一北方,继而南下灭了东晋政权,再次实现统一。以刘渊自认为汉家后裔的思想,接下来的时代,或许也不会那么差。
但是,刘渊去世之后,汉赵政权内部,却开始陷入混乱。虽然灭了西晋,占领了洛阳和长安,但内部的矛盾却越来越大。最后,在西晋灭亡后不久,汉赵政权就彻底分裂了!
汉赵政权分裂之后,再也无力统一北方。而且,其他的边境民族,也有了入主中原的机会。在这之后,北方陷入了长达上百年的十六国时代。在这上百年当中,北方的战争基本上就没停过,百姓流离失所,再也没见过和平。而且,那些边疆军队,有些甚至会把百姓当做军粮,对百姓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
这种黑暗,持续了上百年的时间,直到北魏彻底统一北方,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以后,才算暂时终结。
相比其他朝代,西晋的灭亡,无疑是最惨的一个。除了西晋皇族被杀得很惨之外,老百姓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可以说,那些无辜的百姓,才是司马家内斗的真正牺牲品。
而这一切的恶果,其实都源自于司马家王爷的那场内战而已。
小婉
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短短51年的西晋王朝公元260年,司马氏的鹰犬贾充手下一个叫成济的壮汉,一刀砍死了仅20岁的曹魏皇帝曹髦,当众“弑君”的举动。可以说史无前例!也为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王朝灭亡埋下了因果!为了转移国内的视线、摆脱自己“弑君”带来的政治危机。司马氏陆续做出了伐蜀,灭吴的决定,最终在公元280年攻入建康,吴国灭亡。武帝司马炎借此摆脱了政治上的弱势地位!至此,司马炎结束了80年的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到魏帝曹奂禅让于司马炎为止。司马氏用了4代人,整16年的时间才完成禅代!
埋葬自我
唐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一场百多年前的叛乱——安史之乱引发的隐患!但是导致黄巢起义的根本原因却是唐王朝的积弱,还有各方节度使的做大,对于朝廷听宣不听调。但是造成朝廷变弱的根源还是安史之乱。
由于唐末政局地动荡,朝外有众多割据一方的藩王,朝内有许多宦官祸乱朝政,致使民不聊生,农名起义四起。内忧外患形势严峻,但李晔无畏无惧,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力量,扭转大唐局势。
为了挽救大唐,恢复昔日盛况,唐昭宗李晔兢兢业业的,对国事励精图治,对大臣以礼相待,希望在君臣的齐心协力下,重振唐朝国威,再次号令天下。李晔登基之初,凭借魄力和才识,已开展了一番作为,无奈大唐王朝积弊难反,皇权也长时期的旁落,再加上藩镇割据的现象日趋严重,唐昭宗多年来辛苦经营,仍旧不能阻止唐朝走上灭亡的命运。
公元903年,唐昭宗沦为了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傀儡。随后,朱温还下令,处死所有有权势的宦官,将属于宦官们的军事集团——“神策军”也直接解散。
自此以后,控制唐朝150余年的宦官势力被彻彻底底地清除,被封为梁王的朱温,则成为大唐真正的主宰。
朱温控制住唐昭宗后,以长安饱受战乱侵袭、不能保护皇帝为由,胁迫朝廷迁都洛阳。为了早日登基称帝,朱温强迫唐昭宗就范,甚至将皇帝身边的小黄门等200 余亲信,残忍缢杀。
朱温在欺凌唐昭宗之余,还三番五次提出让皇帝给他加官进爵,并让李晔做好退位的准备。非常愤怒的唐昭宗,怨恨的情绪也不由自主地流露,言语间也透露出丝丝的拒绝。朱温见皇帝不再顺从他,偷偷派人将皇帝弑杀,年仅38岁的皇帝李晔,就此命丧洛阳。李晔死后,朱温为了继续幕后操纵、把控朝政,寻找了傀儡皇帝——九皇子李柷,即历史上的唐哀帝也就是大唐的亡国之君——原名李祚,生于景福元年(公元892年)。
哀帝登基时年仅13岁,他很清楚父亲、兄弟都命丧朱温之手,毫无反抗之力的他,只能按照朱贼的要求,要官给官,要爵加爵。但是,李唐的大多数皇室和忠心的大臣公卿,都还在朝在野,只认李家人为天下主人,为清除阻碍。
公元905年,朱温设下圈套,将先帝李晔的皇子们全部缢杀,彻底断绝李唐皇室登基的可能。事后不久,朱温又将效忠李唐皇室的大臣和亲王全部罢免,不分善恶的全部处死,扔进黄河。李唐皇室的支持大臣全部横死,朱温便开始逼迫哀帝主动退位。
公元907年3月,朱温登上皇位,延续了289年的大唐王朝覆灭。
然而,退位后被送到曹州担任济阴王的哀帝,仍然未能躲过死亡,一年后,对他恨不放心的朱温,悄悄将哀帝毒死了,哀帝去世时年仅16岁。
然而,历史中总会发生一些令人意外的事情,4年后,朱温竟然被自己的亲儿子砍死。
YXYX
说起“窝里斗”,在中国历史上,大概还没有能比得上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那么波澜壮阔的了。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八王之乱”对西晋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统治阶级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进行的阶级斗争,用残酷、血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父子相残,夫妻反目,手足相争……而联系到昙花一现的西晋帝国,很多人会立即想到“八王之乱”。
晋武帝吸取曹魏政权灭亡的教训,他在256年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大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并允许诸王自选本王国内的大小文武官吏。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不仅领有封地,还可以和小王国一样置军。不少诸侯王还兼领中央或地方的军政大权。他们都是些贪婪残暴的野心家,趁机网罗党羽,扩充军队,各自拉拢一批士族官僚地主,相互倾轧,妄图夺取帝位。这样,诸侯王国就成为晋朝内部的强大割据势力,最后演出了“八王之乱”的丑剧。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佐晋惠帝。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智商近似白痴,无能治理朝政,由他的外祖父杨骏辅政,独揽了晋王朝中央大权。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阴险毒辣的女人,她不满意中央大权落入杨氏手中。291年,贾后与宫中侍从官阴谋策划,秘召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挟惠帝下诏杀死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其亲族和党羽被株连而死者达几千人。贾后又废黜杨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而死。杨氏集团被消灭后,晋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楚王司马玮因协助贾后政变有功,乃封为卫将军兼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掌握兵权,亮、玮之间因而经常发生矛盾。贾后认为亮玮二人皆妨碍了自己专权,便又施展手段,先要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令其率领北军,杀死南王亮和卫瓘,然后又否认惠帝下过这道诏书,反而以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楚王玮。
这样贾后就完全掌握了晋王朝的大权。贾后掌权后,大树自己的党羽,除了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的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令他们四人共管京城机要。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赵王伦篡夺了帝位,马上激起了其他宗室诸王的反对,出镇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的齐王司马冏首先起兵讨伐司马伦,并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的响应。三王联军与伦军在洛阳附近战斗了两个多月。结果,赵王司马伦兵败被杀。同时,司马伦的亲信将领王舆也在京城内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冏入京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
司马冏自辅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久专朝廷大权,把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的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改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
302年十二月,司马乂联合西镇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反对司马冏。司马颙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冏,双方军队在京城内展开激战。混战了三天三夜,冏败,为乂所杀。长沙王乂掌握了政权。303年八月,司马颙又派大将张方率领精兵七万联合成都王司马颖的二十多万大军,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对京城发动进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洛阳城危在旦夕。这时城内的统治集团开始分裂。
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张方用火活活烤死了。司马颖进入洛阳,虽然当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据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遥执朝政,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到邺城。
东海王越对成都王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
305年七月,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颙和司马颖败走,相继被杀。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晋朝大权最后落入司马越手中。至此,“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百姓被杀害者众多,数十万百姓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在洛阳十三岁以“八王之乱”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百姓被杀害者众多,数十万百姓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在洛阳十三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内米价贵到一石万钱,不少人饥饿而死。百姓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浪潮。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西晋进入人们常说的“五胡乱华”时期。八王之乱不久后就爆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西晋王朝也就很快走向灭亡。
若呓
火并萧十一郎
竹杖毒蛇般刺来,他居然没有动。
不动远比动更困难,也比动更巧妙。
——他为什么不动?
——不动是什么意思?
不动就是动!
——这岂非也正是武功中最奥妙之处?
瞎子一招实招,忽然变成了虚招,一条竹杖,忽然变幻成十七八条。
没有人能分得出哪一条杖影是实,哪一条是虚?
动极就是不动。
竹杖的影子,就像是已凝结成一片幻影,一片虚无的光幕。
萧十一郎却动了。
他身子忽然移开了八尺。
就在这时“笃”的一响,竹杖已点在船舱的木板上。
只听“笃,笃,笃”,响声不绝,木板上已多了十七八个洞。
那十七八条虚无的影子,竟完全都是致命的杀手。
萧十一郎不由自主吐出口气,竹杖忽然凌空反打,横扫过来。
他占的本是最安全的部位,谁知道这瞎子的手臂,竟也像毒蛇般可以随意扭曲。
萧十一郎大仰身,铁板桥,足尖斜踢。
这一着看来完全没有什么巧妙,谁也想不到瞎子手里的竹杖竟被他踢得飞了出去。
瞎子也想不到。
他身子骤然回旋,将中下盘所有的空门一起封住,左掌急切萧十一郎的足踝。
可是萧十一郎的脚也在地上,站得四平八稳,右拳已击出,猛击瞎子的鼻梁。
这一着更平实普通。
无论谁都认为瞎子一定很容易就能闪避得开。
瞎子自己也认为如此。
谁知就在他自己认为已闪开了时,左颊突然一阵剧痛。
萧十一郎这平实普通的一拳,居然还是打在他脸上。
瞎子凌空翻身,衣袂猎猎飞舞,身子陀螺般在空中旋转不停。
普通情况之下,只有一个人能使得出这种身法。
古龙书中的打斗一般比较虚,比较短,比较快。没有大段大段的描写。楼主不一定习惯这种风格
原贴:古龙小说里有哪些经典场景
wangyiqiao
要说金庸武侠十四部,部部经典还有一部《越女剑》没加进去。但要说场景之美还得是金庸的《书剑恩仇录》。
这是金庸写关外
登上嘉峪关头,倚楼纵目,只见长城环抱,控扼大荒,蜿蜒如线,俯视城方如斗,心中颇为感慨,出得关来,也照例取石向城墙投掷。关外风沙险恶,旅途艰危,相传出关时取石投掷城墙,便可生还关内。行不数里,但见烟尘滚滚,日色昏黄,只听得骆驼背上有人唱道:“一过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前边是戈壁,后面是沙滩。”肷声苍凉,远播四野。
一路晓行夜宿,过玉门、安西后,沙漠由浅黄逐渐变为深黄,再由深黄渐转灰黑,便近戈壁边缘了。这一带更无人烟,一望无垠,广漠无际那白马到了用武之地,精神振奋,发力奔跑,不久远处出现了一抹岗峦。
第一次读到那沙漠颜色的转变,都能感觉那大漠之辽阔。
下面一段应该是金庸对自然的感慨吧。
过了星星峡,在一所小屋中宿歇一晚。次日又行,两旁仍是绵页的黑色山岗。奔驰了几个时辰,已到大戈壁上。戈壁平坦,犹如一面大黑镜,和沙漠上的沙丘起伏全然不同,凝眸远眺,只觉天地相接,万籁无声,宇宙间似乎唯有他一人一骑。他虽武艺高强,身当此境,不禁也生栗栗之感,顿觉大千无限,一己渺小异常。
这还只是全书景物的一部分,书里还写了乾隆西湖一嫖的壮丽,和在夕阳下的铁胆庄,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小伙儿-大麦-老爷们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6]因此,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
(一)事件、人物、场景
1. 事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个事件,武松打虎也是个事件。在情节中,每个叙述单位都处于一定的关系结构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与作品中人物行为无关的或非人力所为的情境事态本身都不能算作有意义的叙述单位,只有对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发生影响的事件才能进入作品当中。事实上,各个叙述单位在情节进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据此,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尔特将它们区分为“中心的”和“从属的”两类不同的叙述单位。中心事件(或者称为核心单位)一般处于情节发展的中轴线上,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必要环节。如果没有这样的中心事件,整个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就会受到损坏,因此它们是不可或缺的。从属事件(或者称为辅助单位)一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不起推动作用,不是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对介绍人物、交代场景、塑造形象、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使故事的意义得以显现和丰富化。
从故事发展线索而言,这些从属事件即使省略了也不会影响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推进;但从整个叙事而言,它们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这类事件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不断地提示已经发生的事件同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待心理,使故事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如【余华】的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里,当来叫门的“大汉”将门踢倒,冲了进来。“大汉”的坚定使“我”疑惑自己“弄错了”,当“我”重新确认这个房间正是“虹桥新村26号3室”的时候,他坚信“大汉”“弄错了”,可“大汉”又确认了“我”的名字。这时,一切可以调停误解的根由都被排除了,两人的冲突已经无法解决。于是,“大汉”凭着他的力量优势迫使“我”跟他去见“我”根本不认识的“朋友”。在这一事件中,“我”确认抓虹桥新村26号3室的细节虽然是一个从属性事件,但它排除了“我”的疑惑,使双方的对立无法调停,这对后来“大汉”以武力强行“我”去见“朋友”,却又是密切相关的。同时,门牌号的确认又给读者提供了多种期待的空间。这说明,一个叙事片段,既有从属性事件,又有中心事件,二者在整个叙事中各有地位,各有独特的功能。
很多小说的缩写本便是保留中心事件,删除从属事件,使文学作品变成了故事梗概,这有助于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的中心内容,但文学特有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也丧失殆尽。
中心事件和从属事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推动情节的中心单位,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就会被破坏;而缺少了塑造形象的从属事件,就会影响到故事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深厚的意蕴。当然,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节的要素,推动情节发展的叙述单位显然是更基本的单位。但在具体分析事件时应该注意到,在一个事件中可以同时兼具几种作用,如《红楼梦》中黛玉焚稿断痴情这一事件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即结束了宝黛的爱情故事并影响了后来宝玉、宝钗等人的命运,同时又起到了塑造形象的作用,最终完成了黛玉的性格刻画,并造成了悲剧气氛的高潮。
2. 人物
结合作品谈谈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事件和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物,但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却存在着很大分歧,这就是情节中心论和人物(性格)中心论的争论。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在构成悲剧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7]与此相反,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8]我国古典小说理论主要是性格中心论。如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9]毛宗岗评点小说的标准也是性格中心论,例如他对《三国演义》的两处评语说:“两人同是豪杰,却各自一样性格。”[10] “一人有一人性格,各个不同,写来真是好看。”[11]他们注重的是人物性格。
一般而言,情节、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人物之所以在叙事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说,是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从文学的本质即文学的审美性上说,因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人类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如此,在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中,都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但是,在有些情节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见不出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实性格特征来,人物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
上述观点分歧的根源主要是在于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双重性特点:即行动元与角色。所谓“行动元”的作用,是指叙事作品中发出动作的人物推动了整个事件的向前发展。在许多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姓名、身份,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但却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这些人物虽然名字、身份各不相同,其实却是同一类型的行动元,也就是说,他们行为的目的、价值与基本方式大同小异。比如很多才子佳人小说,尽管人物姓名、身份,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同,却几乎都是由非常相似的几个主要行动元构成:故事中的追求者(才子)、被追求者(佳人)、牵线人(仆婢等)、反对者(有权势的人物)、竞争者与阻挠人(小人)。
但是,在叙事作品中,人物并非仅仅起“行动元”的作用,他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叙事学中把人物性格的这种独特的审美性称为“角色”。成功的“角色”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而且还包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能够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典型人物”。
3. 场景
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天上来客,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当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当中。因此,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必须有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能得以向前发展。一部作品如果只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没有场景,那么,这样的作品也就失去了深刻的艺术魅力。
场景首先是由情节中的一些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但场景不一定非要表现重大的必然性事件,也可以用来写琐碎的偶然的事件;也不一定非要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演示,也可能出现在很不起眼的地方。《喧哗与骚动》第一章开头,一个低智的成年人和服侍他的孩子打高尔夫球,听到有人喊“开弟”(指球童,在英语里和“凯蒂”同音)他便想起死去的姐姐凯蒂,于是就哼哼起来。黑孩子勒斯特如同往常一样制止他:“听听,你哼哼得多难听。”“也真有你的,都三十三了,还这副样子……”小说开头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写出了人物突出的外部特点,也暗示出他那单纯的内心世界并非没有痛苦,更主要的是引出了小说的核心内容——凯蒂和她的故事。
插曲往往也成为生动有趣的场景。这是指那些穿插于基本情节之中,虽和主线联系不紧密,但有利于刻画人物,或者可用来增添具有生活气息的小故事、小场面等。《三国演义》写曹操在斜谷杀杨修之后穿插了一段关于曹杨交恶已久的集锦式的往事,其中包括若干小而有趣的场景。如: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曹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曹操杀杨修的直接理由是他散布自己要退兵的意图,犯了“乱我军心”之罪,真正原因是在政治上,因为杨修是曹植一党,曹丕屡次挑拨致使曹操疏远曹植,同时产生除去杨修的想法。这里汇集了【《世说新语》】等笔记、野史的记载,造成一组插曲式场景,绘声绘色地刻画了曹操多疑、嫉妒的性格,读起来颇有兴味。至于历史上的曹操是否果真如此,则另当别论。
有时这类插曲式场景表面上看是闲笔,但却往往既可生发情趣,又可作为刻画人物的辅助手段。如《西游记》写猪八戒往耳朵眼儿里藏贴己钱之类。
场景还可能表现为倒叙、补叙和插叙的形式。有些本来是后来、甚至将来发生的事情或出现的生活画面,在作品开始时就加以叙述,这就是倒叙。作为场景,倒叙立刻将读者带到特定的情境,使之面对人物的行动,这比巴尔扎克小说开头常有的那种关于环境和人物的不厌其烦的具体描写要更吸引人。如【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暗示了他们以后经历的种种事变和磨难,且有戏剧性的萌芽,因而使人感到新鲜有趣。
这类场景还可能以补叙、插叙等方式,通过叙述者或人物的回忆写出来。鲁迅的小说《祝福》起笔就是几个倒叙式的场景:(1)“我”于旧历年底回到故乡鲁镇,和四叔——鲁四老爷在书房相见。(2)第二天、第三天“我”去看望亲戚本家和朋友,看见人们正在忙着准备“祝福”。(3)“我”见到四叔后第二天下午,在河边与主人公祥林嫂不期而遇,以“说不清”三个字敷衍地回答她关于魂灵和地狱有无的问题,然后匆匆逃回四叔家。(4)第三天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独坐在昏黄的油灯下沉思,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在头脑中联成一片。其中的(3)便是穿插在倒叙中的补叙,而且是叙述者“我”回忆中即心里的场景。运用这类场景可造成错落跌宕的叙事结构,避免了呆板、沉闷的平铺直叙。
(二)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在某些作品中,还有序幕和尾声。
开端是情节的起点,也是事件矛盾的起因。在开端部分,一般对主要人物和矛盾的基本性质有一个大体的勾画或预示。开端往往是情节中的第一个事件。
发展由矛盾冲突的逐步展开和发展构成。在规模较大的叙事作品中,这一部分的容量最大,起伏变化也最多,是叙事作品的主体成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发展部分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现。
高潮所表现的是矛盾冲突达到顶点的情节,是对立双方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所以人物性格在高潮中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表现。
结局是矛盾的解决,是人物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般作品的情节构成。某些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序幕是指对矛盾冲突展开以前的有关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的交代,尾声则是指结局以后对作品中人物有关情况的介绍。这两个部分并非所有叙事作品都必须具备的,而且在现代叙事作品中,上述的情节构成的五个部分也不一定都齐全,而且在叙事中还往往会颠倒它们的顺序,比如结局放到了前面,以倒序的方式展开情节。
( ゚Д゚)
历史上每个朝代在灭亡时都很惨烈,然而西晋在灭亡时其惨烈程度更是无法形容,简直就是一种屈辱,至今不愿提及的伤痛。
公元280年,晋国打败吴国,自此魏、蜀、吴三国统一归晋。晋武帝司马炎成为西晋的开国皇帝。
司马炎自认为统一中国后再也不能有啥战事了,于是便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将各州郡的守卫将士全部撤掉。
司马炎也是一个好色之徒,在泰始九年(既公元273年),便下令禁止天下良家女子结婚,这样以便于自己随意挑选美女入宫。
同时司马炎为了维持自己奢侈糜烂的荒淫生活,作为一国之君竟然明码标价公开卖官,皇宫内是一片乌烟瘴气。
后来在灭掉孙、吴二国之后,又将两国后宫的全部宫女纳入后宫,据统计,当时后宫人数已超万人。
司马炎为了临幸宫女方便一些,命人打造了一辆华丽的羊车,自己每天坐在羊车上,让羊拉着自己在后宫之中随意游荡,羊车停在哪里,司马炎就让哪里的美人侍寝。
而这些宫女为了能得到皇帝司马炎的临幸,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在门前洒盐巴,有的在门上插竹叶……,借以引诱羊车前来。
在司马炎的辛勤耕耘下,儿女必然众多,光没有夭折的儿子就有18个。但最终却选了一个傻儿子,也就是晋惠帝司马衷继承皇位。
朋友们,让大家看看司马衷痴傻到什么程度,下面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由于当时天下正在闹饥荒,老百姓饿死很多人。司马衷听说了,却不懈的说:“既然没饭吃,那为什么不吃肉呢?”
第二个故事,有一天司马衷听到田地里青蛙在“呱呱”叫,便问身边大臣:“这青蛙是在给皇帝叫,还是在给老百姓叫”?
大家看了这两个小故事,是不是也觉得这个皇帝真是呆傻至极吧!
正是由于皇帝的无能,导致的司马家族皇室每个人都在觊觎皇位,都想取而代之。于是就爆发了“八王之乱”。
经过持续十六年之久的斗争之后,终于平定了“八王之乱”。
但其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连年战乱,致使很多地方的农业遭到破坏。饥荒、瘟疫遍地流行,流浪的灾民到处都是。这时的西晋政权已经是摇摇欲坠。
这时,定居在边疆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族起兵造反,进犯中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既公元307年1月8日),晋惠帝司马衷驾崩后,晋怀帝司马炽即皇帝位。
而匈奴刘氏政权内部此时也在不停的的争斗,很快刘聪杀刘和继皇帝位。
永嘉五年(既公元311年),匈奴汉赵皇帝刘聪,派遣大将刘曜、石勒、呼延晏等进犯西晋首都洛阳。
据晋书·卷五·帝纪第五记载:冬十月,京师饥甚,米斗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十一月乙末,使侍中宋敞送笺于曜,帝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群臣号泣攀车,执帝之手,帝亦悲不自胜。
晋怀帝司马炽和皇后被俘,太子司马诠及官员、百姓共计三万多男人被屠杀。而女人全部被掳去,这就是历史上的“永嘉之祸”。
据晋书记载,匈奴每破一城都会屠城,并且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当时中原的士族十不存一。
晋怀帝司马炽被俘虏后,刘聪还算是以礼相待,封他为会稽郡公。
渐渐的,刘聪对司马炽越来越不友善了。每逢刘聪举办宴会,便会让司马炽穿着奴隶的衣服,像个仆人似的伺候大臣,挨个给大家斟酒,并当着众人的面嘲讽司马炽。
建兴元年(既公元313年)正月,在一次宴会上,刘聪让晋怀帝司马炽给大臣斟酒。
这时,前西晋大臣见到此情景,忍不住号啕大哭。而刘聪看到这个情景想当不满意,没过多久便找个理由用毒酒赐死了晋怀帝司马炽。
这时,西晋残余的势力扶持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登基称帝。
刘聪便派刘曜围困长安,城内缺粮发生饥荒,多数人被饿死,晋愍帝司马邺无奈之下被迫开城投降。
晋愍帝司马邺被俘之后,刘聪便想尽一切方法来侮辱他。
每次上朝,都让他叩拜自己;每次宴会,也让他穿着奴隶衣服给大臣斟酒,还负责洗酒杯;每次外出打猎,则会让他拿着战戟在前面开路;而自己上厕所时,还要让他提扶着马桶盖。
朋友们,大家都看到了,这被俘虏的晋愍帝司马邺,简直连个侍从都不如。
建兴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既公元318年2月7日),卑躬屈膝的晋愍帝司马邺最终还是被刘聪杀害,终年十八岁,葬处不明。
晋书.食货志记载:到永嘉时,人民饥饿、迁徙,互相鬻卖(卖儿女),不可胜数;加之遇到蝗灾,各地都没有粮食,又遇到大疫,大河南北“流尸满河,白骨弊野”。
朋友们,据史书记载,刘聪在长安城的屠城比洛阳还要惨。
只要是男人就砍头。而女人,不论宫女、公主还有贵妃,全部被送入军营充当军妓,沦为匈奴人的玩物。狠毒的刘聪更是将司马家族的祖坟给刨了。
当时被匈奴杀死的人、饿死的、病死的不计其数。
还有,由于当时到处都在打仗,导致粮食供给不足。匈奴军队甚至将女人和小孩囤积起来,当做储备粮食。据说,在民间也发生过人吃人的现象。
最后,刘聪屠城后又一把大火将洛阳城烧个精光,大地变成一片焦土,一座古城也烟消灰灭,燃为灰烬。
整个大汉民族在哭泣,鲜血染红了华夏的天空。
此后,中国北方都陷入五胡的屠杀之中。据统计,当时中原地区的汉人已经不足四百万,而死亡的人数高达一千多万。
朋友们,大家都看到了西晋灭亡时有多么的惨烈。真是应了古话: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西晋王朝最终的灭亡,可谓是咎由自取。
kelina_tb
舞会
堂皇富丽的大厅上,吊着蓝色的精巧的大宫灯,灯上微微颤动的流苏,配合着发着闪光的地板和低低垂下的天鹅绒的蓝色帷幔,一到这里,就给人一种迷离恍惚的感觉。当爵士音乐抑扬地疾缓不同地响起来时,一群珠光宝气的艳装妇人,在暗淡温柔的光线中,开始被搂在一群绅士老爷们的胳膊上。酣歌妙舞,香风弥漫。
皇宫
车音想辚辚,不见綦下尘。可怜平阳第,歌舞娇青春。金屋容色在,文园词赋新。一朝复得幸,应知失意人。寂寥照镜台,遗基古南阳。真人昔来游,翠凤相随翔。目成在桑野,志遂贮椒房。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
原贴:小说各种场景描写
liben1985
每一个朝代灭亡的时候都是可怕的,西晋的灭亡和其他朝代相比要惨烈的多。
西晋初建时,司马炎还很优秀,励精图治。西晋王朝在当时的历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重要地位。但东吴统一后,它逐渐变得越来越腐朽,从此西晋政风十分黑暗,官员腐败,奢靡腐朽,人民苦不堪言。
司马炎死后,他的愚子司马衷因为皇帝的无能而登基,司马家族都被皇室觊觎王位,八王之乱爆发了。
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了严重的内乱,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崛起西晋。西晋灭亡是西晋少数民族政权的最后一次灭亡,也是西晋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西晋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匈奴,刘通、刘曜是匈奴灭亡的直接策动者。
西晋灭亡后北方北方的局势几乎完全掌握在匈奴的手中。
匈奴入侵西晋都城洛阳后,熙熙攘攘的洛阳变得荒无人烟,光天化日,强盗抢掠。这时候,洛阳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匈奴在洛阳杀害了3万多人,更不用说平民老百姓了,到处都是屠杀。
当时,逃亡的皇帝司马炽被刘聪当奴隶服侍了一整天,但他仍然没有救自己的命。司马炽死后,刘邦建立汉王朝,刘邦的儿子刘秀成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因为在一次宴会上,西晋前大臣看到皇帝的悲惨命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让刘聪很不高兴,所以司马炽被毒死了。
西晋灭亡时,根据晋书记载,匈奴屠杀了所有的城市,他们破坏、烧毁和掠夺这些城市。
由于战争,粮食供给短缺,匈奴军队人甚至把妇女和儿童作为储备粮食。匈奴人喜欢用牛羊肉和马奶制作美味佳肴,因此,匈奴人吃人的现象很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安定。民间传说有人吃人的发生。据说,西晋灭亡的时候,北方人民非常害怕匈奴人匈奴听说匈奴人自杀了,宁愿上吊自杀也不愿落入匈奴人的手中。
Cee·橙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灭亡时最为惨烈的时期,堪称史上之最,历史上有“一日缢死九王”和“白马驿之祸”之说,当时场面无比惨烈,令人不忍细想。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现在的西安)开创唐王朝之始,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开创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都是一派繁荣景象。但是,唐朝后期到灭亡时,却是无比惨烈的,堪称史上之最,有多惨呢?
两位皇帝被杀;
九名皇子被同时缢死;
三十多名重臣被同时斩杀并投尸黄河;
七百多名太监被同时杀死。
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这么惨烈的场景是如何造成的?好好的一个大唐盛世,怎么就沦落成此番境地?我们来逐一说说:
说到唐朝的灭亡,就不得不说说唐朝灭亡的原因和朱温这个人,唐朝在历史上少有的灭亡惨景,都是由朱温一手造成的。
唐朝灭亡的三个原因和一个导火索:
1、藩镇割据:
当时的唐朝后期,皇帝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就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掌握着当地的行政大权和兵权,还垄断了当地的税收,有着实际的控制权。节度使一职是可以进行传承的,可以直接传给子孙,皇帝只能眼巴巴地加以承认。
各地藩镇,都想扩充自己的地盘,就会相互间进行抢夺,同时也会不断地招兵买马。这种形势下,严重地影响了朝廷的中央集权,使得皇帝根本没有话语权和实际控制权,导致从根上就无法控制各地藩镇。
2、官宦掌权:
当时皇帝过分依赖宦官,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当朝的宦官掌握着禁卫军,手里有兵权,在朝堂上极力压制文臣,把皇帝完全架空了。
3、朋党之争
当时唐朝的重要官员,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身份高贵,背景强大;另一部分是科举身世的官员,主张与门阀士族斗争。这两派官员,不断进行斗争,互不相让,尔虞我诈。
长期的朋党之争,造成唐朝后期阶级分化,内耗严重,不仅没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反而是将重要的中央权力逐步减弱了,造成了适得其反的趋势。
总的来说,这三大要素是唐朝消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再来看看安史之乱这根导火索。
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是指:
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天宝年间,唐朝的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了叛乱,是一场与唐朝来争夺统治政权的内战,这次叛乱使得唐朝民不聊生、国力锐减、几近摧毁。
加上藩镇割据,导致各地农民起义,以当时王仙芝和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爆发为代表。
这次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性转折点,也是导致唐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导火索。
这就是唐朝走向灭亡的原因。那么,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是会改朝换代的,但是,每个朝代的的更替灭亡,都没有唐朝灭亡的这么惨烈。
说到惨烈,我们必须要先说说朱温这个人, 是他一手造成了这个惨烈的局面,一手杀害了2名皇帝、九名皇子、30多名大臣,700多名宦官,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死亡无数。
朱温,从小家里穷苦,食不果腹,生性狡猾奸诈。当时黄巢起义,饥民们都是一呼百应,前往追随。朱文也不例外,他在公元877年,时年25岁时,投奔黄巢的起义军,陆续升为亲军头目,后成为黄巢手下的一员大将。
黄巢于878年率领农民起义,于881年攻占长安登基称帝,建立大齐政权。
朱温在877年投奔黄巢,在882年,时年30岁时,投降于唐朝,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
朱温能征善战,因为对镇压黄巢军有功绩,唐僖宗就高兴地给他赐名“全忠”,并出任节度使,后又被封为梁王,并在混乱中,成为当时的大军阀之一。
唐天祐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
唐天祐元年(903年),朱温绑架唐昭宗回到长安,为了消除宦官对对朝廷的影响,朱温将700多名太监全部处死。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又胁迫唐昭宗迁回洛阳,不久后将昭宗杀死了。同年,改立唐昭宗13岁的儿子唐哀帝李chu为帝。
唐天祐二年(905年)二月,朱温在九曲池设宴,借“唐王室春季举办祭祀土地神活动”为由,以唐哀帝的名义将唐昭宗的9个儿子招来参加:
唐昭宗最小的一个儿子还不到十岁,他们这九个人哪里能想得到这是朱温的鸿门宴呢?
九个王子全部都来到了九曲池参加宴席,结果都被灌醉,全部被勒死后投入池中。
这就是历史上的“一日缢死九王”的九曲池之宴。
朱温杀死了九位皇子后,更加有恃无恐,将目标对准了朝中的清流臣子:
唐天祐二年(905年)六月,朱温又借哀帝的名义,将原宰相裴枢、崔远等清流臣子三十余人,引到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后,并将他们同时处死,投尸于黄河。
这就是历史上最为凄惨悲凉的“白马驿之祸”。
唐天祐907年,朱温在清除了所有的“绊脚石”后,通过禅让的方式夺得帝位,彻底灭了唐朝。这位滥杀无辜,荒淫无度的朱温,建立了大梁,成为后梁太祖,开启了五代十国的新局面。朱温称帝的次年,将唐朝最后一代皇帝~唐哀帝杀了。
结语:
走过289年,共历二十一帝的大唐王朝终将是由开元盛世走向了灭亡。唐朝灭亡后,历史开启了五代十国的新篇章。
唐朝的灭亡,用沉痛教训告诉我们中央集权要与地方分权合理的分配和统一。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要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地深刻道理。
自由≠自在
谢谢您的邀请
回答:西晋灭亡时的场景是非常凄惨的。
西晋的灭亡坏就坏在,“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咋回事?就是“司马家族杀姓司马家族”的内乱。他们的自相残杀居然持续了7年时间,最后导致外敌入侵,中原完了。
紧接着匈奴带着刘渊、刘聪父子,打着大汉的旗号,带着匈奴大军开进中原,并将首都洛阳城毁灭。
在这之后还有更悲惨的是“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之后,大批的游牧民族进入了中原。并建立了以匈奴、鲜卑等16国。
后果:一是原本中原的汉人有2000多万之众。在“五胡乱华”之后,居然只剩下400多万左右。
二是农业基本荒废,民不聊生,到处都是乞丐。
三是文明倒退,文化荒芜。由文明变成了野蛮。
“五胡乱华”之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
jiyiyuweilai
历史上有非常著名的八大耻辱事件,其中排名第二的就是靖康之耻。说到靖康之耻,无不让人痛心疾首。然而还有比靖康之耻还更耻辱的事情那就是五胡乱华!五胡乱华的始作俑者就是西晋的统治。晋朝和清朝一样,被后世很多人所唾弃。那么西晋灭亡时,究竟有多耻辱?五胡乱华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来简单说一下。
首先得说明的是,五胡乱华是一段非常混乱的历史,要讲明白五胡乱华并不容易,所以我们简略说一下主要事情和影响。
一:八王之乱再讲西晋灭亡史,必须要说明西晋的八王之乱。什么是八王之乱,说简单点就是姓司马的杀姓司马的!八王之乱是晋武帝一手造成的,他传给了一个白痴皇帝司马衷。司马衷如此无能,他的叔叔兄弟们早就对皇位觊觎很久了。于是开始了互相残杀!就是司马家的人杀司马家的人。这一杀杀了近7年!7年的时间杀掉了国内大部分的军队和能臣,这一严重内耗导致了外敌入侵,中原竟然不堪一击。要知道当年曹魏在打刘备和孙权的同时还能将疆域守得固若金汤!所以这八王之乱成为了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后面几百年大混乱的关键事件。
二:西晋灭亡八王之乱后,最后的东海王司马越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但国家已经消耗地差不多了,匈奴人刘渊父子打着大汉的旗号开始带着匈奴大军进攻中原。中原根本挡不住!首都洛阳被贡献,匈奴人将这座洛阳城毁于一旦,无数王公大臣死于这次战火中,当然也有逃亡南方的人。而西晋的最后两个皇帝晋怀帝、晋愍帝死于这次战斗中,最惨的是晋惠帝的皇后羊献容,在八王之乱中被众王爷所凌辱,(因为羊献容美貌,很多王爷都希望得到她,并且有五次被废。)后来匈奴皇帝刘聪的族弟刘曜看上了羊献容,还逼她生了三个儿子。这样的悲惨估计也只有后面的靖康之耻可以比了。
刘渊、刘聪两个人仅仅开了个头,接下来就是极其悲惨的五胡乱华了!
三: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后,大批的游牧名族部落涌入中原,先后有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入主中原,并且还建立了赵、燕、秦等政权,有的政权还不止一个,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比较有名的皇帝有石勒、苻坚、慕容垂等等。而晋朝原来的官员在南方建立了新的政权,史称东晋!那么在这五胡乱华的大动荡中,究竟有多么耻辱的事情呢?我举以下几个例子。
1.人口大幅度降低,最有名的是双脚羊事件。据说羯族生性残忍,打仗从来不带粮草,而是吃人。因为人只有两只脚,所以是双脚羊。据有关数据的统计,原来中原的汉人有2000多万,五胡乱华后,仅仅只有400万左右。
2.经济文化遭受到了严重打击,首先是一些书籍的毁灭,这些书籍很多都是古典文化,但因为五胡乱华现在已经看不见了。然后经济也基本上垮了,就连赖以生存的农业也没有复苏起来,史书记载人都要吃一种叫观音土的土才能填饱肚子。当时在西晋最繁华的街道都长满了杂草,到处都是乞丐。
3.政权更替让中国进入后退的历史。五胡乱华最重要的影响是让中国历史进入了倒退!由文明变成了野蛮,由先进变成了落后。将慢慢进步的步伐停止还在往后退,可以说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段历史?我觉得这和晋朝的统治有莫大的关系,如果没有八王之乱的发生,或许中原还能够挡住这些五虎进入中原。可以说靖康之耻我们相对来说会比较同情和痛惜,而五胡乱华我们会将主要责任归罪与晋朝!
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
鱼儿喜爱水
突如其来的声音,令得林动一怔,旋即猛的抬头,只见得在那最深处,黑暗中,竟是有了光芒的出现,在那里,一道身影,盘膝而坐,光芒笼罩他的周身,但若是仔细看的话,却是会发现,这道身影周身寸许距离内,竟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光亮,远远看去,他就犹如星空之中那最为神秘的黑洞。
吞噬着一切。
那是…吞噬之主。
流星划过的夜空
九个皇子全被灌醉毒死,三十多名朝堂重臣皆被投尸黄河,就连皇帝本人在被迫禅位后依然遭了毒手,这就是唐朝灭亡时的惨状,末代两任皇帝被残忍杀害,皇族成员被活活毒死,忠于大唐的朝廷重臣被处决后,尸首全部扔进黄河,这便是唐朝灭亡时的情景,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暗地里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人间惨剧,而制造这一幕的人,正是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朱温。
菲烈狮
战争是一份历史的考题,天下向来是打下来的比较稳,通过作弊得满分的西晋,终究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世间最变态的享受,是肆意凌辱曾经需要自己仰望的强者——两帝悲歌公元311年6月,燃起的战火再次荼毒了洛阳,这座古老的都城又一次成为了人间地狱。
洛阳城的大门终于被匈奴人刘聪的大军打开了,晋怀帝司马炽联同那象征着皇权的传国玉玺一起被送到了平阳刘聪面前。
晋怀帝不愧是识时务的俊杰,在刘聪百般侮辱之下,还能说出刘聪是受命于天的帝王,西晋自相残杀落得如此下场,只是为了给刘聪腾地方。
帝曰:此殆非人事,皇天之意也。大汉将应乾受历,故为陛下自相驱逐。且臣家若能奉武皇之业,九族敦睦,陛下何由得之。
面对识时务的晋怀帝,刘聪并没有用汉族的仁义礼智信“感化”晋怀帝,而是用匈奴人狂野的本性来“调教”晋怀帝,总结成两个字那就是——侮辱。
堂堂帝王之尊,如果沦为斟酒的酒仆,那将是一道多么亮丽的风景线,刘聪将这条风景线“严格”地打造了出来。
公元313年正月,晋怀帝在汉赵朝廷(晋末国家之一,刘聪是第二位皇帝)的宴会上,被“任命”为斟酒的酒仆,这位亡国之君的性命在刘聪的一念之间,晋怀帝再一次选择了当“俊杰”。
晋怀帝完美地完成了宴会上的酒仆角色,就在他认为自己能当选本场宴会的最佳斟酒时,晋朝大臣哭了,不是因为感动晋怀帝长大了,而是被“主辱臣死”的思想催泪了。
这哭声成为了晋怀帝的丧钟,刘聪不满晋朝大臣仍然心系这个亡国之君,一杯毒酒,赐死了晋怀帝。
晋怀帝遇害后,晋怀帝的侄子司马邺在长安继皇帝位。
这位司马邺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晋末代皇帝晋愍(min第三声)帝。
公元316年8月,晋愍帝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投降了汉赵,步了晋怀帝的后尘,落入了刘聪的手中。
皇帝斟酒已经不能满足刘聪的变态内心,公元317年,刘聪外出打猎,命令晋愍帝身穿戎服,手持戟矛,负责在前开路,一路上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自此以后,刘聪似乎解开了满足内心变态欲望的“作乐”密码。
晋愍帝成了刘聪的斟酒小童,负责斟酒,洗酒杯,同时还负责伺候刘聪的生活起居。
晋愍帝负责给刘聪更衣,刘聪如厕时晋愍帝在一旁捧着马桶盖,如此周到的专业服务,再一次让晋朝大臣流下了泪水。
聪后因大会,使帝行酒洗爵,反而更衣,又使帝执盖,晋臣在坐者多失声而泣。
晋愍帝也被晋朝大臣的哭声送走了。
刘聪用别人的尊严来展示自己的“龙威”,要杀杀就是了,亡国之君都有这种觉悟,可把人家侮辱完了,奚落够了,再把人家宰了,未免太过分了。
两代帝王从高高在上到行酒小厮,前后巨大的落差,两代帝王的尊严,将刘聪的志得意满烘托到了巅峰。
西晋两帝的屈辱,仅仅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刘聪的铁骑踏入洛阳,西晋皇室彻底丧失了人权。
皇后羊献容(晋惠帝的皇后)被刘聪部下刘曜俘虏,纳入房中,沦为妾室。
司马氏宗族之人遭到屠戮,司马氏女眷,公主、妃子等全部被送入军营,犒赏三军,其中悲惨,非言语所能描述。
司马氏仅仅一部分逃亡南方,其余宗族之人,全部沦为奴仆,受尽欺辱而亡。
活人受难,已经逝去的西晋诸帝也没能幸免,西晋诸帝的陵墓被尽数挖掘。
西晋皇室的凄惨遭遇,堪比宋朝时期的靖康之耻。
权利的游戏,百姓成为胜利者彰显武力的工具——百姓之殇西晋的灭亡是其咎由自取,司马家族内部的争斗,引发了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西晋的国力,胡人政权趁机而起。
司马氏的过错,西晋的百姓被迫承担,匈奴人刘聪的大军攻入洛阳后,律法不再是一张张条文,而是变成了匈奴人的刀剑。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仅仅在洛阳,王公以下就有三万人被屠戮,百姓伤亡更是不计其数。
晋书记载,匈奴每破一城,皆屠之,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我们熟悉的五胡乱华,就是自西晋灭亡开始,北方地区两千万的汉人被屠戮至四百万,几近灭绝。
在被胡人统治的地区,汉人毫无人权可言,由于战乱,粮食产量不足,匈奴军队甚至把汉人当做粮食。
有些场面太过残暴,不忍描述。
总结西晋的灭亡影响了中华大地的历史走向,司马氏皇族被屠戮,昨日云端坐,今日阶下囚。
神州大地在悲伤,汉人民族在哭泣,食不饱腹,衣不蔽体,时刻面临屠刀,日夜饱受煎熬。
西晋灭亡给中华大地带来的灾难,为五千年之最,其惨烈景象,再多文字也难以叙述其万一。
西晋灭亡的战火,蔓延整个中华大地,千里平原,尸横遍野,一座座古老的城池化作焦土,只剩下历史长河中痛苦而又耻辱的回忆。
张狒狒
曹魏开始到隋唐,这三百年的动荡历史有个特点,那就是每个政权都靠篡位,不具合法性,所以政权内部从一开始就是糜烂透顶,一个政权比一个政权腐败颓废,但北方各个政权总体上要比南方汉人政权好一些
阿传
西晋灭亡的场景惨不忍睹,汉人遭到空前的浩劫,司马家族也差点惨遭灭族之祸。
公元249年,魏国权臣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杀了大将军曹爽,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231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领大军16万,分三路攻入成都平原,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
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史称晋武帝。279年,司马炎集结大军20万,分兵六路,大举伐吴,东吴各地守军大多不战而败。第二年,晋军大将王濬率水师直逼吴国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至此,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混战和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结束。全国出现短期的统一。
西晋建立以后,代表门阀士族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西晋统治集团贪婪成性,残暴不仁、荒淫无度,加上天灾流行,造成汉族和内迁各族人民大规模的流亡。各地流民纷纷起义,延续了十几年,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
公元291年到306年,又爆发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
八王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八王互相残杀,争权夺利,司马亮、司马玮先后被杀。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杀了皇后贾南风及其党羽。301年,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为帝。司马囧联合司马颙、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双方大战两个月,阵亡士兵近十万。司马伦兵败被杀,晋惠帝复位。
此后,齐王司马囧、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为了争夺统治权,反复产生冲突。战场从洛阳、长安延展到黄河南北。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入朝,杀了司马颖和司马颙,立司马炽为帝,史称晋怀帝。司马越独掌朝政,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是司马家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严重动摇了西晋的统治基础,西晋的统治出现空前的危机。统治阶级内部自相残杀到这种地步,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其原因竟然是他们要争夺更大的享受权。祸根在司马炎的身上。
司马炎统一天下以后,不是休养生息,也不是发展生产,而是一味追求享受。司马炎拥有宫女一万以上,变着花样地享受美色。他用羊车拉着自己,羊车停驻哪个宫门,晚上就在那里睡觉。搞得宫女们想方设法吸引羊车在自己的门口停留。
羊喜欢吃竹叶和盐,宫女们就门口插上竹子,在地上撒盐,搞得皇宫大内户户插竹,处处是盐。
司马炎顿顿山珍海味,喝玉露琼浆,穷奢极欲。这样,为了享受,司马炎就增加了税收,还卖官鬻爵以增加收入。
晋武帝中后期,文恬武嬉,奢侈无度,享受成风。宰相何曾每日三餐就花费一万钱,还发愁没有可口的饭菜,吃饭时,竟然无处下筷子。有个别的超级富豪竟然用人奶喂猪。
一万钱是什么概念呢?以当时的购买力,一万钱相当于一千普通人一个月的生活费。西晋的奢侈简直荒诞不经了。
八王之乱使得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沦为战场,造成田园荒芜,山河破碎,再加上天灾,流民倍增,人们陷入可怕的饥饿之中。人吃人的惨剧四处延续,达官贵族和超级富豪自然就成为军阀和流民抢劫的目标。
匈奴贵族刘渊趁机起兵反晋。316年,匈奴兵围攻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亡国。西晋共历四帝,五十二年。
匈奴人进城以后,对司马家族和汉族人展开了复仇式的血腥屠杀。晋愍帝和晋怀帝被杀,司马家族仅剩一个司马睿成了漏网之鱼。老百姓被杀的更是不计其数。
刘渊手下的大将石勒更是残酷无情。石勒在刘渊死后,于公元319年自立为王,后于330年又称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奴隶到皇帝的逆袭者。
传说,石勒曾经把十万俘虏充当士兵的粮食。他们把俘虏烤熟了吃,并称为“两脚羊”。有记载,冉闵消灭石勒的后赵政权,解放出来的妇女有二十万之多。
公元304年,石勒一次性斩杀十万西晋俘虏。其中包括西晋的宰相王衍、大批南逃的富豪和数万禁卫军。
公元314年,石勒杀死政敌王浚以及王浚手下的精兵一万多人。等等。
石勒是五胡乱中华的罪魁祸首,他的残暴无人可比;他的罪行罄竹难书。
琅琊王司马睿在长江以南建立了东晋流亡政府,为惨遭蹂躏的汉民族提供了一块避难所,保留了汉文明东山再起的资本。
五胡乱中华使得汉文明差点像同时代的古罗马一样消亡。我们中原大国终于避免了四分五裂,不得不说,汉文化的光辉灿烂和民族精神的崇高伟大。
汉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她涵盖了人世间所有的美好精神、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和浩然正气。几千年来,浩然正气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每每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仁人志士纷纷挺身而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为民族大业和人民的利益我们理所当然地选择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这就是我们民族不屈的气节和崇高的尊严凝聚而成的浩然正气!
vapour泡泡
作文的开头(顺德教研室)
贾宝玉在评论大观园时说过一句颇有见识的话:凡美,都必须“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全国几百万考生竞技的高考作文要出众,更是离不开一个“理”和“趣”。《高考》杂志收集和整理了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发现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无一不闪烁着“机智”和“理趣”。单看看这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获得启发。我们把它们作一些归类献给你,或许你也能从中得到借鉴。
一、先声夺人看开篇
开篇最忌讳的是一下笔就给人离题的感觉,它直白地告诉阅卷老师作者没有审准题意,作文评分就会大打折扣。请看2004年广东高考几篇作文的开头。
例1由语言与沟通想起:“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初春明媚的阳光,透露了夏日的气息;盛夏繁茂的绿装,昭示着秋日的丰收;金秋累累的果实,昭示着冬日的萧瑟。四季轮回,秋去冬来,自然界万事万物各自演绎精彩。倘若没有经过严冬的洗礼,又怎能盼来初春的希望?我们的人类社会也好比自然界,没有了语言的联系,没有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又怎能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搭起沟通的桥梁?”这个开头比喻失当,前面的比喻部分没有在相似点上进行很好地铺垫。为什么这样说?语言与沟通是前提和结果的关系,而“绿装”与“丰收”、“果实”与“萧瑟”哪里存在这种关系呢?特别是“倘若没有经过严冬的洗礼,又怎能盼来初春的希望”一句反问更是无法接近话题。
例2《心灵互动》:“大树从不讥笑小草的弱小,小草虽然弱小,却增添了草原的苍绿;牡丹从不讥笑野花的朴素,野花虽然朴素,却带给大地无限生机。大树与小草,牡丹与野花之所以能够和谐共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有了互相的沟通,有了心灵互动。”这个开头在往话题上靠拢的时候,同样没有找准相似点,显得牵强附会。
例3语言与沟通:“语言是一棵小草,沟通则是一片绿阴;语言是一朵白云,沟通则是一片云彩;语言是一朵鲜花,沟通则是一片花海。”这个开头将“语言”与“沟通”处理成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同样是没有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以上三例都是为了增加文采而通过比喻的方式切入话题的写法,这也是许多考生的惯常写法。如果考生对于话题题意没有准确的把握,一开篇就上了岔道,就会严重影响得分。下面这个例子就比较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的作用。
例4沟通从语言开始:“语言是桥梁,沟通此岸与彼岸;语言是瀑布,沟通溪流与深潭;语言是彩虹,沟通天空与大地。只有语言得到准确的表达,沟通才能成功。如果语言失误,那就可能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那怎样才能使语言得到准确的表达,促进沟通成功呢?”
所以,开篇写得好不好,核心问题还是在审题;审好题意破题时,先求准确,再求形象。以下介绍开篇的诸多方法。
1、引用名言名句
①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西施说:“爱情是工具。……” (问世间情为何物)
②在中世纪的一个教堂里,一位圣者开始了他的演讲:“我之所以成为圣者,是因为我看破了钱财,我的就是大家的。”悠悠岁月,弹指一挥。在跨世纪时的一所监狱里,一个小偷开始了他的人生独白:“我之所以会成为小偷,是因为我看破了钱财,大家的就是我的。”
(圣者与小偷)
③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旋转这只万花筒)
2、巧用书信格式
①尊敬的孔子老爷爷:
你好!我是你的一个普通子孙,相隔数千年后斗胆写信打扰你,不仅为了向你致上崇敬的问候,而且怀着几个难解的问题急待你的指教。(给孔子的一封信)
②可恶的标准答案:
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所以,在愤怒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
3、借用章回小说笔法
①“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初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大江东去,浪花淘尽了往昔的英雄们。而曾经的蜀国的继承人阿斗也变得“乐不思蜀”了,天下已成为“司马氏”的天下。(三国英雄开会)
②梁山泊的聚义厅里,现在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百单八位好汉都齐聚在这里,大伙儿都在争吵不休。他们在争吵什么呢?原来梁山泊最近要评选打虎英雄。这个荣誉称号评上就了不得,谁评上了就可以坐上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所以惹得众好汉齐聚在此,争论不休。(谁是打虎英雄)
4、巧用修辞
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如2002年心灵选择的开头写道:“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的选择却是一一牢笼。”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前后形成对比,既点了题又设置了悬念,促人赏读。此外,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诚信一一永远的绿卡一文开头写道:“诚信如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如夏天的一块甜西瓜,含在口中,甜在心里;如秋风从远方送来一片火红的枫叶,引起无限的牵挂;如冬天里飘飞的雪花,为麦田覆盖上一层层厚棉被。”开头运用比喻加排比,状写诚信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对诚信的渴望。
5、抒情法。
即在文章的开头就直接倾诉自己的真情,以点明文章的主旨。常用的抒情法有假设式抒情、对比式抒情和烘托式抒情三种。如2001年的高考佳作捞起诚信的背囊开头写道:“如果人生是一趟奔驰的列车,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轮子;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航行中的大船,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背囊,它将伴你永远前行。”作者运用比喻和对比,从对比衬托中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又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选择的足音的开头写道:“是什么,倏忽划过心头,留下瞬间华彩?是什么,静静浇灌心田,培植甘甜记忆?是什么,轻轻叩动心扉,带来永恒美丽?是什么,让你的心我的心他的心,一齐奏响那壮美的乐章?一一就是那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选择,就是那一次次艰难美丽的选择,就是那一曲曲高唱自己选择的歌儿……”开篇以四个排比问句,引发人们的深思,表达选择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抒写了作者的感情。
6、开门见山法。
因为这种开头直截了当,能直入文题,一下子进入写人叙事的场景,或者一下子抓住议论的本质,所以适用于多种文体。如2002年的高考优秀作文选择中华魂一文开头“翻看昔日的历史,寻找心灵的无悔选择”,以下便分小标题:1、英雄的选择。2、王者的选择。3、科学家的选择。这样一开头便三言两语直接引入下文。又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智慧和思想一一我的选择一文开头写道:“在完成中学学业之后,我收到了三所大学的招生简章,我必须做出一种神圣的选择。”作者直截了当,言简意赅,以总述引起下文,为下文自己如何在“财富大学”、“权力大学”、“智慧大学”三者之间进行抉择作了总引入。
7、描写法。
描写法即借助于某种修辞或某种描写技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下文人物或事情的开端做好衬托铺垫。这种方法对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尤为有效。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昭君的选择一文开头写道:“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的心里缓缓辗过。”文章开头用了四个偏正式的短语,形式工整,用词雅致,描写人物性状的修饰语,形象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特征,为下文昭君明智的心灵选择作了渲染和烘托,使开头的描写和文中的事件有着很好的映衬。又如1997年的全国大作文,有人在题为白云,水滴的文章中写道:“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白云,白云里是一颗颗的小水滴,是谁让白云高高飘起?是那些小水滴,你挽着我,我挽着你,共同营造那一份自由和飘逸。”文章以比喻开篇,拟人相衬,设问提起,语段极富诗意,为下文比喻我们的社会是一片白云,每个成员是白云中的一个分子张本,启示我们应该共同营造美好的环境。
8、承接话题法。
即文章开头沿着话题材料和话题所提供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延伸。这种承接既可以从话题背景语中的结尾处续接,又可以从原材料中截取一点续接。如2001年的高考优秀作文诚信走访记开头写道:“好烦闷啊,‘诚信’一直都很烦恼,便不时地发出感叹,为什么要抛弃我?难道时代不同,我也跟着没用吗?不行,我要去找好朋友,让他们评评理去!”尔后,文章编述“诚信”走访“金钱”的故事,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金钱交易、权色交易,就连文明纯洁的文化净土也出现了“文钱交易”。开头的巧妙设计,为下文的故事作了科学周密的导入。
9、人物亮相法。
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为感召读者,有时可运用特写镜头,让人物自我亮相,以收到未见其行先见其人,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目的。如2001年的高考佳作岂可抛弃我——诚信自述的开头写道:“在下姓诚名信,字不欺。伴宇宙而生,赖人心而存,上可溯古,下可耀今,远可助邦交,近可亲友朋。”文章开头毛遂自荐,交待姓氏、出生背景和独特个性,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借道白表达内心,点化文章主旨。
10、巧用寓言故事
①愚公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儿,门口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日子难过啊!这里好像与世隔绝,城里有什么新鲜事儿传到这儿早已变成旧闻了,这种生活真的需要改变了。愚公寻思着:得想法子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给搬了。(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
②喜鹊贴出了大型广告:“为适应时代需要,本校将推行全能素质教育,无一不学、无一不教,包你的孩子成为无所不能的通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费,每学期3000元;培养费,2000元;赞助费,15000元。”(全能学校)
11、巧用揭示主旨的题记
①没有树的伟岸,但你可以有草的翠绿;没有牡丹的娇艳,但你可以有小野菊的洒脱……生命,可以不灿烂,但必须伟大!
题记
蝶曾是个美丽善舞的女孩。她一头披肩的长发,她窈窕的舞姿,曾给她带来了如雷的掌声与无数的鲜花,她曾被别人赞为中国将来的邓肯……然而,一切结束了,命运之神永远将她按在了轮椅里。生命暗淡了,寂静了,“白天鹅”变为无人关心的丑小鸭。多少次,她梦见自己穿上了水晶鞋,继续她的追求,可醒来时只听见“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漠秋风。(星星夜话)
②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 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
题记
何为“诚信”,诚实、守信是也。综观历史,这“诚信”二字浸透了多少人的血泪啊。(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12、巧用解题形式
曾经有一位朋友,别出心裁地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在下列美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A.一片纯白的羽毛,在熠熠生辉的金色阳光中,悠然飘落。
B.一瓣落红,在清幽深邃的池水中回旋漂浮。
C.一颗流星,在黛蓝色的天幕中,一瞬而逝。
D.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青嫩新绿的草叶尖,悄然滑落。
看完这道题,我顿时呆住了,万千变化的自然,日升日落、潮汐起伏,多少美景令人怦然心动,悠然神往。…… (无穷的可能无穷的美)
13、巧用名人作问答
①有人问:幸福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尼采认为:“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但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最幸福的。”而思多葛派却认为:“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②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给灵魂一个支点)
14、巧用诗文显诗意
①翻开灿若银河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王勃壮怀高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柳永则声情哀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江淹却千帆过尽一言蔽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还有人捶胸顿足:扬鞭哪忍匆匆!当今又有汪国真低吟:人生一瞬百年,哪堪去去还还。无论身在何处,只祈如水如船。又来了席慕蓉温柔的警语:如果离别能够勾起我们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细节,离别真的不好吗?如此种种情思,真是美不胜收。涵咏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感悟,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②美是什么?我知道,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里比火更炽热的枫叶,美是黄昏的沙滩上疾行的丹顶鹤,美是大草原上驰骋的梅花鹿……鲍姆嘉通同意我的说法,并补充道:“美是感性认识,研究美学即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可康德却愤怒地瞪着我说:“片面,美是人类纯形式的主观感受,与事物本身毫无关系。我劝你还是看一看我的判断力批评。”我很虚心,认真仔细地研究了他的关于情感的美学著作。我正在为我的玄虚而洋洋自得时,黑格尔却泼给我一盆冷水:“不对,美应该是人类本质的外化。”接着,他就洋洋自得地谈起了他的美学理论。正当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马克思在我旁边耳语道:“别听他的,他乾坤颠倒,是非不分,你千万别掉进唯心主义的泥坑里。美其实应该是人类本质与自由形式的统一。”美究竟是什么?我决定离开莫衷一是的欧洲,去一趟东方文明的古国,寻找美的答案。(美是什么)
③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依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寂寞的意韵)
④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拥有答案的幸福)
15、巧用听课笔记
听课时间: 2000年9月15日
听课目的:以小学二年级学生为示范,研究探讨“诚实做人”,以《诚实的孩子》为内容,教育孩子“诚实做人”。
听课内容:……�(听课记录)
下面重点谈一谈高考议论性散文如何入题。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题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为考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很自由的写作空间,每年的高考都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文,在各种文体的优秀作文中最为出彩的要属议论性散文了。议论性散文可以包容丰富的内容,便于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显示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但是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并非易事,不少考生在写作此类文章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入题较慢。入题较慢当然不算离题,但却往往使整篇文章显得扣题不紧,中心不够突出,这样的作文自然不容易获得高分。下面围绕“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选取2003年全国卷高考优秀作文中几篇比较典型的议论性散文的作文开头,简要介绍几种快速入题的方法。
1、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及情感有关。”(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
将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首句入题,就形象地点出了情感与理智的内在关系——情感与理智对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开头,入题迅速,闪烁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2、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湖北考生学会历史的旁观)
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人?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将话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了作者的睿智。
3、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一起笔就紧扣情感与认知,以一种假设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对本质问题的思索,文章的立意显得十分深刻。这样的入题方式,将设问的修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简洁,却分量十足。
4、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
优雅的语言、和谐的音节、丰富的形象还不足以触动你的情感吗?还不足以让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对美的感知,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是要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响”吗?
5、由抒情议论入题,入情入理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江苏考生放下感情的叶片)
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容易唤起你的共鸣?这样的开头,既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导我们触摸到了这样的本质——感情的叶片时常遮挡住我们理智的目光。
6、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戚。”(山东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文章开头即紧扣住一个“情”字,在三句话中嵌入了三句有关情感的名句,显示出了考生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底蕴说白了就是积累,走上考场的时候,你该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而你所积累的东西不只是为了那道仅值4分的名句填空题吧。
7、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浙江考生真情诚可贵
理智价更高)
感情既是能化苦涩为甘润的“善变的药”,又是可以带来累累伤痕的“双刃剑”。精致的比喻将情感的两重性揭示出来,构成巧妙的对比,非常形象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8、由假设情景入题,埋下伏笔
“如果你正赶时间,可是走到路口却被人告诉前面过不去。如果这个人是你认识的人,你会怎么办?如果这个人是陌生人,你又会怎么办?”(江西考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是啊,假如遇到这种情景,我们该怎么办?是从感情亲疏的角度出发,对所认识的人相信多一点,对所不认识的人相信少一点,还是反过来?假如其他类似的情景,又该怎么办?很自然地,我们便顺着作者的思路追寻下去,去看看作者预设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9、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湖北考生我爱唐装)
直接以APEC会议引起的“唐装热”入题,联系对唐装前后情感态度的不同,引出了对本质的追问——衣服自然不会有对错,错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假如能在入题时用时事材料来紧扣话题,通过品评时事来追踪本质,你的作文的开头是不是也能带着几分新鲜,闪烁着几缕智性的光芒?
编后语:实际上,一篇作文要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仅仅讲究写好开头的技巧是不够的。从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些精巧的开头并非只是简单套用某种入题的技巧才显示出新意来,而是结合了几种或多种技巧,并且,从优秀考场作文的开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些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才是他们获高分的根本原因。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既要有意识地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要厚实自己的知识积淀。
原贴:小说各种场景描写
空白的
西晋灭亡时的场景有多凄惨
西晋刚开始建立时,司马炎还是很不错,励精图治。但在灭吴统一后,就逐渐变得越来越腐朽了,此后西晋政风一直都是十分黑暗,官吏贪赃枉法,奢靡腐烂,百姓苦不堪言。
在司马炎去世后,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继位,由于皇帝无能,被封为王的司马家族皇室个个觊觎皇位,于是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内耗严重,这个时候给了少数民族政权兴起的机会。灭亡西晋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是匈奴,匈奴刘聪、刘曜是其灭亡的直接策动者。
西晋灭亡时,当时北方大局几乎是掌握在匈奴之手,整个北方到处动乱,场景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匈奴攻入西晋都城洛阳后,繁华的洛阳都城已荒无人烟,十分冷清,出现的都是强盗在光天化日之下抢东西。匈奴在洛阳光王公以下的人就杀了三万余人,更别说平民老百姓了,到处都有屠杀。
当时逃过一劫的皇帝司马炽被刘聪当做奴隶使唤,整天尽心尽力服侍刘聪,可惜他还是没保住自己的小命。由于在一次宴会时,原西晋大臣看到皇帝这样悲惨的命运,默默地流出了眼泪,这让刘聪不爽,于是将司马炽毒死了。司马炽死后,司马邺在长安继位,但没过多久又被匈奴灭了。长安城遇到的屠杀比洛阳还要惨,不论地位是男人还是屠杀,这导致长安城里男人基本被杀绝了,女人则沦为了玩物。司马邺投降时倒保住了一条命,但在当了一年奴隶后,也是一样被刘聪给杀了。
西晋灭亡时,据晋书记载,匈奴每破一城都会屠城,并且烧杀淫掠,当时中原的士族十不存一。由于当时战乱,粮食供给不足,匈奴军队甚至将女人与小孩给囤积起来当做储备粮食。而民间也传说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据说在西晋灭亡时,当时北方人民对于匈奴十分恐惧,听到匈奴杀来了,宁愿自杀上吊也不愿意落入匈奴之手。
西晋灭亡时,到处是战火,基本是千里焦土,这也导致不仅有被匈奴杀死的人,还有饿死的、病死的不计其数。
叫我影子吧
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哦!
表兄妹:
莫森 莫可可/楚诺轩 楚瑾思
[不同姓的在下面找吼!]
男:
祁亦晨 莫曜南 左崎佑 凌慕青 安应轩 夜令杰 季浩然 江影旭
洛辰风 夏御劫 龙天翔 宫亦景 欧炜辰
女:
安镜萱 柯梦捷 安凉夏 方静言 伊沁洁 言彤希 初尘羲 落熏爱
念怜菡 涵夏景 莫伊瞳 苏佑慧 白苏姬 丘晓影
情人酒店:蔷薇情人酒店、月色情人酒店、玫红情人酒店、魅惑情人酒店
学校:爱罗斯学院、霓弥学院、佐茨学院、温莎伊顿学院、
电影院:暖色电影院、萝丝电影院
西餐馆:君尔堡西餐馆、孔雀森林西餐馆、蓝格西餐馆、
别墅:琉璃别墅 茉雪别墅 溟萱别墅 馨月别墅 冰幽别墅 妖寒别墅 浅弥别墅
服装街:弥离服装街、挪林服装街、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喔,如果还有疑问欢迎追问喔ww
我想了好久吼,采纳我好不好喔ww
原贴:小说人物,场景取名字
applelouis
朝代兴替,最倒霉的是上层,因为他们既有权势又有财富,是新的统治者劫掠杀戮的主要对象。对于社会下层平民,各种新的统治者包括游牧民族并不会过度虐杀。并不是他们仁慈善良,而是他们要把下层平民当成纳税纳粮的财源。你说,谁会和利益过不去呢?由于知识和话语权都掌握在被迫害的上层手中,所以各种史书记载都会把改朝换代描绘的惨不忍睹,其实站在平民角度看,没有那么不堪入目!
koal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有什么岁月静好,人间安乐之说,只不过是历史碾压,不得体会罢了。西晋的灭亡,无非是利益集团矛盾冲突无法调和的必然结果,加之胜利者对于胜利的彰显,没气节的皇室,皇帝不亲自去杀,就只能为人牛马罢了。
家书Js
相貌奇丑的西晋皇后贾南风非常彪悍。每当有宫女怀孕,她亲自用棍子狠狠击打宫女的肚子,直到胎死腹中才罢手。西晋落入万劫不复之地从绝后开始。
晋惠帝司马衷智商极低,没有能力分辨美丑,更无法明辨是非。
这个老婆虽然又丑又凶,却是父亲司马炎亲自为司马衷选定的,司马衷一点也不嫌弃,反而言听计从。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
因为得位不正,司马炎急需权臣们的鼎力支持。
贾南风的父亲贾充就是司马炎当时极力拉拢的权臣。
因此,司马炎也顾不上贾南风长得是美是丑,先娶进来笼络贾充再说。
当他发现贾南风竟然如此彪悍,将他的孙子一个个消灭于无形之中时,恨不得废了她。
可是,与贾充关系好的大臣们为贾南风求情。司马炎心一软,失去了拯救西晋的机会。
司马炎虽然气愤,却庆幸自己在儿子结婚前,给他安排了侍寝宫女。
宫女生下了司马衷的长子司马遹。司马遹聪明过人,有帝王之相,司马炎对这个孙子相当满意。
这也是他愿意将皇位传给司马衷的一个主要原因,希望能够通过司马衷将皇位传给司马遹。
贾南风就算胡闹些,司马家族的江山也不至于后继无人。
因此司马炎也就睁一眼闭一眼,随她去了。
可是司马炎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不到十年,贾南风将西晋搅和得天翻地覆,他看好的孙子司马遹也死于非命。
八王之乱----西晋王朝的内乱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的时候,发布了诏书,命令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司马衷。
贾南风为了夺权,秘密与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
杨骏就这样被司马玮和贾南风设计斩杀。
随后贾南风又挑拨司马亮和司马玮之间的关系,以晋惠帝名义下密诏令司马玮杀了司马亮,随后又以司马玮矫诏为名,将司马玮除掉。
贾南风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将司马炎托付的两位辅政大臣消灭殆尽。
此后的八年里,朝政大权被贾南风牢牢掌控。
她看太子司马遹很不顺眼,常常苛责于他。
有人劝她说,对太子司马遹好一些,以后司马遹继位后,不会为难她。
贾南风本不把司马遹放在眼里,如果她能生出儿子,自然会废了司马遹,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
可是偏偏此事不随她意,她怎么努力也生不出孩子来。
眼看司马遹越长越大,贾南风担心会有后患。下诏废除司马遹的太子之位,随后又杀了他。
贾南风没有想到的是,她消灭了合法继承人,自己也走上了死亡之路。
当朝皇帝智商有问题,太子死去后,继位者出现了空缺,很多人蠢蠢欲动。
如果能够搬去贾南风这个绊脚石,就可以登上天下至尊的位置。
首先发起行动的是赵王司马伦,他以为太子报仇的理由,迫使贾南风喝下金屑酒而死。
随后司马伦废掉晋惠帝,自立为帝。
其他觊觎皇位的诸侯王受到了启发,既然大家都姓“司马”,凭什么司马伦能执掌皇权,而自己不能呢?
于是,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长沙王司马乂接连起兵夺权。
公元306年,五年的内战结束,西晋为此死亡了超过十万人,五位“司马”王侯死于非命,其中包括自立为帝的司马伦。
胜出者为东海王司马越,他毒死晋惠帝司马衷。将司马衷的弟弟司马炽立为皇帝,史称晋怀帝。
从公元291年贾南风夺权开始,到公元306年司马越胜出,司马家族的内乱历时20年,史称“八王之乱”。
八个诸侯王和皇后贾南风为了夺权而混战,造成西晋朝廷内部混乱不已。无人打理政事,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西晋的王侯混战结束后,王公大臣们这才注意到,不知道什么时候,西晋北方的疆域中,已经涌入了一大群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
五胡乱华----西晋王朝的外患其实早在三国后期,由于中原人口急剧减少,少数民族就不断内迁。
“八王之乱”造成西晋人口大量死亡,朝廷众人无暇顾及边疆的动态,少数民族趁机蚕食了西晋的疆域。
匈奴、羌、鲜卑、氐、羯等少数民族趁机纷纷起兵造反,大肆进犯中原。
公元304年,西晋的“八王之乱”接近尾声,五胡建国开始了。
前赵、前燕、前凉、前秦等国家此起彼伏,频繁更替,犹如走马灯一样轮转不休。
各个民族的民众聚集在一起,风俗习惯不同,沟通交流不畅,矛盾丛生。
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不断地建国、灭国、火拼。局面混乱,战争接连不断。这一时期也被后人称作“五胡乱华”。
在这段时间内,最为悲惨的是北方的汉人,面对的只有一波接一波的屠戮、饥饿、死亡,生活环境犹如人间地狱。
直至“八王之乱”结束,北方的汉人数量,还不到西晋成立时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
公元311年,匈奴族的前赵皇帝刘聪派遣大将刘曜、石勒等人进攻西晋的都城洛阳,意图灭掉西晋。
此时的西晋朝廷上也并不安宁,司马越自任太傅辅佐朝政,大权独揽了五年。
在这五年中,他并没有团结朝臣一致对外。反而为了排除异己,对群臣大开杀戒,朝堂上人人自危,纷纷起兵讨伐。
西晋朝廷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随着反对声日益高涨,司马越深感危机。
洛阳势孤日危,为了保存实力,他以抵御前赵石勒军队为名,率晋室重臣及士兵四万人,出兵项城(今河南沈丘)。
司马越将朝中精锐尽数带走,皇宫守军单薄,几乎到了无人守卫的地步,晋怀帝日日惶恐不安。
司马越率军到达项城后,因为畏惧前赵军队,不敢继续驱兵迎战,做起了“缩头乌龟”。
他越过晋怀帝,私自下诏要求四方的军队来进行支援,没想到竟然没人理会他。
留在朝中的大臣上表征讨司马越。忍无可忍的晋怀帝下诏历数司马越的罪状,命令各地群起而讨伐之。
司马越闻讯后忧惧交加,竟然很快就在项城病死了。
跟随司马越出征的太尉王衍无法回到朝中,又不敢迎战强敌。
思前想后,王衍以司马越原本是东海王,应该将其葬到东海国(今山东郯城)为由,率领王室重臣逃离项城,到江东避难。
然而他们刚刚走到苦县宁平城,就被前赵大将石勒追到。
前赵骑兵四面包围晋军,用箭猛射,未被射死的也自相践踏而死。
所有随行官员、士兵、连带无辜平民,总计有十余万人被屠戮殆尽。
以王衍为首的重臣被诛杀,三十六位司马皇族死于非命,司马越的遗体被焚烧。
晋军主力悉数被歼,栋梁之才为之一空。
“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晋书·卷五十九
不久后,前赵大将刘曜率军攻陷洛阳。
士兵在城中烧杀淫掠。洛阳城内外死尸遍野,生灵涂炭,惨烈的场面无法想象。
晋怀帝乔装改扮,打算潜逃出城,刚到城门就被抓获。
次日,刘曜下令杀掉太子司马诠及一批皇室成员、公卿大臣,连带士兵平民,洛阳城内外死亡人数超过三万人,血流成河,哭声震天,惨绝人寰。
不仅如此,刘曜还率领士兵挖掘西晋皇帝的陵墓,焚烧宫殿,将后宫女子据为己有。
晋惠帝的第二任皇后羊献容因为风姿过人,被刘曜强纳为妾室。
帝出华林园门,欲奔长安,汉兵追执之,幽于端门。曜自西明门入屯武库。戊戌,曜杀太子诠、吴孝王晏、竟陵王、右仆射曹馥、尚书闾丘冲、河南尹刘默等,士民死者三万余人。遂发掘诸陵,焚宫庙、官府皆尽。曜纳惠帝羊皇后,迁帝及六玺于平阳。----《资治通鉴》
晋怀帝被俘后,匈奴皇帝刘聪对他极尽侮辱。最终被刘聪用毒酒毒杀,年仅30岁。
公元313年,皇侄司马邺在遗臣们的拥戴下,成立了小朝廷,在长安登基为帝,史称晋愍帝。
然而小朝廷无力控制地方军阀,甚至地方不再进贡给朝廷。
时日久了,朝中的文武百官极度困顿。有时候竟然吃不饱肚子,靠采集野果充饥。
公元316年,刘曜率军围攻长安。
两个月后,长安城中粮食都吃光,连草根树皮都一干二净。
饿死的人不计其数,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恐怖景象。
晋愍帝万般无奈,哭着说:“现在实在太困难了,连我都没有食物,其他人更别说了。虽然为了社稷,我应该自尽。可是将士和百姓受到的磨难让我心痛,不如我受些侮辱,保全百姓们吧。”
于是,他向刘曜送上降书,脱去上衣,口衔玉璧,命令侍从抬着棺材,出城投降。
刘曜接了玉璧,焚烧了棺材,接受了晋愍帝的投降。
“冬十月,京师饥甚,米斗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十一月乙末,使侍中宋敞送笺于曜,帝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群臣号泣攀车,执帝之手,帝亦悲不自胜。”----晋书
虽然晋愍帝表现出了恭顺和臣服,前赵皇帝刘聪依然对他百般羞辱。
刘聪登基称帝时,命令晋愍帝在他的面前叩头跪拜。
晋愍帝被迫穿着异族服装,为刘聪开路,百姓围观议论纷纷。
刘聪上厕所时,故意让晋愍帝拿着马桶盖。种种羞辱之事,令晋愍帝和西晋遗民颜面尽失。
公元318年,刘聪将18岁的晋愍帝杀害。
西晋的最后一位皇帝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建国仅仅53年的西晋就此灭亡。
写在最后司马家族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多打破道德底线的事情,本就让人不齿。
而西晋建国后,司马家族的皇帝没有人能够好好治理国家。
不仅争权夺利,内斗不止,而且无力抵抗外族的进攻。
生活在西晋的百姓承受了深重的灾难,几乎十室九空,饿殍遍地。
此后由西晋引起的“五胡乱华”,让百姓承受了135年的人间地狱般的生活。使华夏地区进入了最混乱、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即使在那个时期侥幸生存下来的百姓,也日日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
因此,司马家族被骂得一无是处。甚至很多人都以姓司马为耻,纷纷改姓。
西晋王侯将相的胡作非为,不仅仅害了普通民众,也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些皇室子弟们是咎由自取,可是百姓们就不得不接受无妄之灾,可谓是悲惨之极!
luminli
西晋灭亡时的皇帝沦为奴仆的凄惨、金军攻克汴梁俘获徽、钦二帝的耻辱、明朝灭亡时崇祯帝以发覆面的无奈,可以说大多数亡国之君均无法掌控自己命运,只能任敌羞辱,只有少许人获得善终,今天我们来说西晋灭亡时凄惨。
司马懿高平陵夺权为西晋王朝建立奠定基础,后经两代人努力稳定局势,最终由司马炎取代曹魏,成为西晋开国皇帝。在位初期励精图治,使得社会呈现繁荣现象,可他完成全国统一大业,没了相应追求,开始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导致“八王之乱”爆发。
西晋本就得国不正,再加上司马炎立储时又犯下大错,选择智商存在智商缺陷司马衷为帝,从而导致皇权落于皇后贾南风之手。司马氏诸王不满贾南风擅权专政,为此爆发“八王之乱”、“五胡”入侵,皇室争权日益严重,从而为西晋王朝灭亡埋下伏笔。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因国力孱弱,无力抵御匈奴入侵,为确保疆土无忧,只能选择和亲停止,为此将宗室之女嫁给冒顿单于,同时两人结拜为兄弟,冒顿单于后代也因此改姓刘。经过数代繁衍,冒顿单于后代在中原内陆开始生活,逐步融合进汉族文化。
刘渊,字元海,南匈奴首领刘豹子之子,深受汉文化熏陶。早年,刘渊作为人质居住在洛阳,期间曾经受到司马昭的厚待。西晋建立后,王浑多次在晋武帝面前推荐他,这让晋武帝对其产生兴趣,迅速获得其召见,他以独特的见解让其深受其赏识。晋武帝曾经在大臣王济面前大肆夸奖刘渊,认为其是可用之才。王济认同晋武帝的建议,可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刘渊有野心,不能对其重任,否则后患无穷,为避免自身利益受损,不如他处理本部族事务,晋武帝听后默然不语。
后来,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犯边,先后斩杀秦州、凉州刺史:胡烈、杨欣。为确保边境安定,晋武帝出兵秦、凉二州,奈何敌军势大,晋军战败,迫使晋武帝只能另外寻找统兵将领,上党人李憙建议授予刘渊统帅职位,让其率军平定秦、凉二州之乱。孔恂则认为刘渊有能力平定叛乱,可他的存在有可能造成新的祸患。晋武帝听闻后最终放弃拜刘渊为帅的想法,转而拜马隆为主帅,很快秦、凉二州叛乱被平定。
后来,刘渊前去送别好友王弥回到故乡东莱,两人在九曲河滨进行过一番交谈,刘渊说现在有人跟皇帝进言要杀我,这让我很是担忧,有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一番慷慨激昂的交谈,让周围的人不禁落泪。齐王司马攸听闻该消息,立马派人前去查看,发现刘渊真的在那里,于是对晋武帝说必须杀掉刘渊,才能确保并州安定。王浑认为刘渊是长者,一旦将其杀害有可能让各民族认为晋王朝不讲诚信,一旦将送来人资杀害有可能让国家利益受损,不如留其一条性命,以示宽慰。晋武帝认为王浑说得有理,于是放刘渊一条活路。
晋惠帝司马衷登基后,成都王司马颖驻守邺城,推荐其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在这里他见到了西晋皇室正面目,认为自己做一番大事业已经来临,他返回匈奴召集人马准备起事。
元熙元年(304年),刘渊正式在左国城称帝,自称汉王,尊称刘禅为孝怀皇帝。刘禅、刘备两人并没有多大联系,之所以会以刘禅之名称帝,更多在于刘禅是汉室之后,使用他的名号可以让自己省去一些麻烦,同时还能获得蜀汉遗老支持,让自己位置更加稳固。不过,刘渊也算为刘禅报了亡国之恨。
刘渊称王后,并州刺史司马腾大惊,立马派聂玄率军前去讨伐,双方在大陵地区发生激战,聂玄战败,司马腾害怕,不敢同其交战,立马带着并州两万多户出逃并州。刘渊乘胜追击,接连拿下太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
元熙二年(305年)司马腾派马瑜、周良、石鲜等将领进攻刘渊,刘渊沉着应战四次将司马瑜击败,凯旋回师。接着,刘渊派前将军刘景率军进攻刘琨,无奈被刘琨击溃,刘琨占领晋阳。刘渊见状率军绕过并州进攻其他州郡,往南进攻长安、洛阳的建议。在其一番操作下,汲桑、石勒、王弥等力量相继归降刘渊,刘渊将几人相继册封官爵。
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登基为帝,改年号永凤,同时开启进攻西晋战役。这时候,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影响下,国力大损,国内局势风云莫测,王朝风雨飘摇,傻子皇帝司马衷去世,司马炽登基为帝,史称晋怀帝。
刘渊大军接连击败晋军,战略上获得空前胜利,洛阳被包围,本以为可以一举拿下洛阳,刘渊身体不适让刘聪回师,刘聪无奈撤兵回京。
河瑞二年(晋永嘉四年,310年),刘渊病逝,太子刘和即位。刘和听信呼延攸、刘锐决定消除藩王势力,刘聪握有重兵首当其冲。刘和很快对刘聪下手,奈何刘聪没有准备,成功破坏了他们的图谋,成为新任皇帝。
刘聪继承皇位后,立即派刘曜、王弥、石勒等人进攻洛阳,打算一举灭亡西晋。司马越立即组织各路军队抵抗,无奈均被打败。司马越只能要求各路藩王进京勤王,从而确保洛阳的安危。司马越深知洛阳无法保全,决定率军逃命,他告知晋怀帝自己要和围困洛阳的石勒决战,为此要带领四万大军前去决战,晋怀帝知道这时出兵就是自讨无趣,为此他希望能不出兵,等待援军。司马越不管三七二十一,带领四万大军出逃。司马越逃走后,洛阳城内军队数量不足,导致城内局势瞬间失控,抢劫国库、攻击皇宫的行为均在这时发生。
晋怀帝恨透司马越,为此下诏诛杀司马越,石勒得知消息后,留下部分军队继续进攻洛阳,另外部分去追击司马越,最终石勒在半路追上司马越大军,司马越急火攻心而死。四万大军和跟随大臣均惨遭屠戮。
另外一路大军很快攻取洛阳,刘曜等人攻下洛阳,进入皇城后,将所有女眷送入军营,她们结果可想而知,每夜哀嚎声不断。刘曜依旧不爽地将洛阳城的一把火烧了,同时在城内大肆屠戮,导致近三万人受害。
晋怀帝在逃亡长安途中被刘曜俘虏,太子被杀,皇后御玺被刘曜所得并送往平阳,该起事件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
抓到晋怀帝后,刘聪自信心慢慢,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先是册封其为会稽郡公,接着公开戏弄晋怀帝,认为他的家族骨肉相残太厉害。晋怀帝恭维道,这也许是上天的意思,大汉将承接天命,我们的行为刚好为陛下清除障碍,从而让陛下得到天下。晚上的时候,刘聪将自己小妾赐予晋怀帝,以此羞辱他。
接着,刘聪加强对西晋残余力量扫荡,奈何西晋地方军反抗过于强烈,导致汉军数次战败,面对溃败战局,刘聪明十分生气,在皇宫招待文武大臣时让晋怀帝穿着仆人的衣服。原晋朝大臣看到该种情况痛哭,刘聪十分反感,将哭泣的大臣全部活活打死。不久后,更是将晋怀帝一杯毒酒赐死,享年三十岁,下葬不知道在何处。
晋怀帝侄子司马邺在洛阳城破后侥幸逃到长安,并于313年4月被立下皇帝,年号“建兴”史称晋愍帝。
安心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刘曜率军围攻长安,导致长安没有办法同外界联系,以至于长安发生饥荒,不少百姓被饿死,凄惨万分,晋愍帝自身都没有办法吃一顿饱饭。晋愍帝见突围无望只能选择投降。他乘坐羊车,裸露上身,口中含着玉璧,出城投降,西晋王朝正式走向灭亡。
晋愍帝被俘后,不久后被送到平阳,到达平阳后,晋愍帝屡次受到刘聪侮辱,一些前朝大臣看着内心十分悲痛。刘聪依旧不愿放过他,宴会上要求他逐个斟酒,宴会结束后还让他洗酒杯,甚至在自己上厕所时,还要求晋愍帝为其服务,一个旧臣实在看不下去,上前抱住晋愍帝痛苦,刘聪很生气,下令将其杀害。不久后,十八岁的晋愍帝被公开杀害。
西晋灭亡时,任是你高高再上皇帝还是王公贵族都难以保全,均丧失基本尊严,实在悲惨万分,从中能看出,西晋灭亡时悲惨程度在历史上能排上名次。
柠檬不好惹
拍照片的张悦时
原贴:小说各种场景描写
kisonlee
原贴:登基的场景是怎样的?
yiran0311
西晋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但是相比其他的王朝来说,西晋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仅仅五十年左右,就被北方的匈奴所灭,随后北方的中原地区就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任何朝代的灭亡都伴随着腥风血雨、生灵涂炭,西晋的灭亡也同样如此,可谓凄惨无比,堪比“靖康之耻”。
翻遍中国历史,哪一场权力更迭不是肮脏和血腥,可以说没有一场“革命”不是暴力的,没有一场夺权是体面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窃取了汉室江山,司马懿如法炮制,逐步窃取了曹魏政权,为自己的儿子铺平道路。
西晋灭亡的原因在曹魏的后期,由于政权的日益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日益突出,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在曹爽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之际,司马懿在洛阳发动了政变,牢牢的掌握了曹魏的实权。
之后,司马炎逼迫曹魏皇帝曹奂禅位,自己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建国之初,战事频繁,司马炎还是很有作为的,在灭掉吴国统一了全国之后,他在全国开展了一序列的措施使得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国家也走上了发展之路,这时候司马炎就开始贪图享受了,自然就早早的死去了。
傻儿子司马衷继位后,外企杨骏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社会经济遭受了重大的破坏,百姓的伤亡也非常严重,给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兴起的机会,他们时机成熟后,大举南侵,西晋走向了灭亡。
西晋灭亡的惨状灭亡西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匈奴,匈奴的刘聪父子是直接的策划者,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匈奴人攻进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并将洛阳城洗劫一空,匈奴人素以残忍而出名,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光是王公以下的人就杀了三万,更别说老百姓了。
被俘的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当做奴隶把玩,司马炽虽说整天辛辛苦苦的服侍刘聪,可惜他还是没能保住性命,在一次宴会时,司马炽的旧臣看到他这样悲惨的命运,都默默的流出了眼泪,这让刘聪很不爽,于是就将司马炽毒死了。
司马炽死后,西晋大臣拥立西晋宗室司马邺在长安继位,没过多久也被匈奴攻陷,长安城的遭遇比洛阳还惨,几乎被屠城,只要是男人,不论地位高低,都被杀掉,女人则沦为了玩物,司马邺投降后,同样沦为刘聪的奴隶,一年后同样也被杀掉了。
历史上将始于晋怀帝永嘉时代的这场变乱称之为“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导致晋朝大一统状态(西晋)沦为偏安一隅的状态(东晋),晋朝失去了北方以后,北方陷入了十六国的混战状态。
樱小桃不哭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共经历四朝,与东晋合称晋朝。两晋又被称为司马晋,没错就是三国时期魏国名相司马懿后代建立的王朝,所以称司马晋。西晋时期,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短暂的大一统时期。但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为后来的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从而产生了上面的问题,究竟当时有多惨烈,这么说吧!汉族差点就灭族了!!!
八王之乱司马家族建立西晋王朝历尽了艰辛,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那一时期取得了难得的统一。但是,司马家族并没有珍惜,不是把精力放在了带领百姓奔小康上,而是开始了内斗,这就是有名的“八王之乱”,八个司马家族的亲戚你争我斗打的格外热闹。这件事的核心人物就是当时的皇帝司马衷,这是个智商不在线的皇帝。但是,他的皇后确实个狠角色,这就是贾南风,她是八王之乱的导火索。皇后想参政,而且拉来了小叔子一起,处死了皇帝的叔叔,而后皇后也把小叔子给弄死了。这一下八王里面就挂了两位了。后来贾南风被一个司马亲王给毒死了,八王之乱进入了下半场。皇后没有了司马衷被其他的司马亲王操纵,又是一顿“六亲不认”最后胜利的是司马越,司马越毒死司马衷后立了个新皇帝,这么乱的一个国家,要是不出点事好像都不科学。上面提到很多游牧部落在西晋时进入到了关内,这么好的时机他们怎么能消停。老百姓们也跟着倒霉了。
西晋末期八王之乱已经把国家弄的乱七八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起兵造反,司马越带兵迎敌,但就是闭门不战,新皇帝司马炽怒不可遏,揭发了司马越的罪状声讨他,司马越病死了。司马越的部下王衍带领随军的皇室成员和公钦大臣逃跑避难,当逃到宁平城时被石勒领军的匈奴军追上,他们怎么是匈奴军的对手,被打的落花流水,最后士兵加大臣随员等十多万人被匈奴军全歼。
此战之后,晋军主力悉数被歼,都城洛阳形势危急。同年六月,匈奴汉赵大将刘曜、呼延晏、王弥攻陷洛阳,并放纵士兵在城中烧杀淫掠。城破后,晋怀帝司马炽曾想潜逃出城,到长安继续抗战,结果还没出城便被抓获。洛阳沦陷的次日,刘曜下令杀害太子司马诠、吴孝王司马晏等皇室成员及大批公卿大臣,连同士兵及平民遇害者,人数超过三万人。不仅如此,西晋诸帝的陵墓被挖掘,宫殿被焚毁,后宫被掳掠为奴,其中惠帝的皇后羊献容被刘曜收为妾室。一时之间,洛阳城内外枕骸遍野,宛若人间地狱。司马炽死后,司马邺在长安继位,但没过多久又被匈奴灭了。长安城遇到的屠杀比洛阳还惨,不论地位是男人就杀,这导致长安城里的男人死亡殆尽,女人则沦为了匈奴人的玩物。司马邺投降时倒保住了一条命,但在当了一年奴隶后,也被刘聪给杀害了。据晋书记载,匈奴每破一城都会屠城,并且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当时中原的士族十不存一。
后经史学家统计,五胡乱华时期我国北方汉人死亡两千多万人,占当时汉人的近七成,元气大伤。
游走の蝌蚪
西晋灭亡有多惨烈?看看西晋是怎么亡的就知道了。
西晋和秦这两个王朝,都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之后,才建立起的统一而又短命的王朝。
西晋兴起于司马懿在洛阳发动的“高平陵事件”,司马懿一伙趁曹爽一群人,出城祭拜之机,迅速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进而夺取朝中大权!
(司马懿剧照)
而后司马昭又在263年“大举图蜀”,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出降,蜀亡。但司马昭灭蜀后,还没来得及做皇帝就挂了,可惜了他一辈子辛苦打的天下!公元279年,晋又大举伐吴,吴主孙皓向晋将王 濬投降,吴亡。
至此,自公元190年关东军讨伐董卓以来,经过90年的分裂混战,中国又开始重新统一了!
晋朝前期,晋武帝的“太康之治”,一度使晋朝达到历史上最好时期,但后来统治者的腐化,门伐士族的兴起,迅速给这个刚刚兴起不久的王朝,又搞得一败涂地,最终走向了灭亡。
西晋的统治分崩离析,起源于“八王之乱”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惠帝。但惠帝这个软蛋人物,毫无执政能力,随即西晋中央,便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的斗争。
先是惠帝母亲杨皇后专政(西晋一朝外戚干政那是出了名的,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熟悉),安排其父杨骏辅政。但杨骏这个霸道总裁,干起事来,心狠手辣,引得朝中大臣普遍不满。
后来惠帝皇后贾后也想干政,于是乎,联合楚王玮杀掉杨骏,从此,贾后专权。但贾后囚杀杨太后,又引发了朝臣集体不满,由此便引来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以惠帝被毒死而结束,但从此各方实力也消耗殆尽,这场内乱给西晋统治带来的危机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这16年内乱期间,国家正常生产无法进行,生灵涂炭,百姓死于战乱者不计其数。阶级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统治者忙于内乱,削弱了自身的力量,无力再去对付流民及少数民族起义,从此以后,西晋统治分崩离析!
流民起义和“五胡乱华”加剧了西晋的灭亡八王之乱给全国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又几乎都爆发了旱、涝、虫、霜等自然灾害,如果要说西晋亡国,谁受的苦难最多,除了有普天之下平白无辜的老百姓,那还会是谁了。
灾害以后,随之而来的又是大饥荒、大瘟疫,这些层层的灾难汇集在一起,又造成了西晋末年人民的大迁徙。
但流民在迁徙的途中,政府严加管控,又导致百姓无处安家。这样一来,不得不逼起流民的反抗,随之而来的就是全国各地爆发的流民起义!
汉末三国以来,汉族统治者为了强化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等,经常招引和强制原居住于西北、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居内地;
此外,东汉以后,我国天气有渐趋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也逐渐南下。因此,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这就是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的由来!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西晋政府实施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少数名族对汉族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进而又爆发了不间断的起义和反抗。所以这一出历史重演的“闹剧”,受伤最严重的又是这些无辜的百姓。
后来西晋统治者拼死硬撑,实在搞不下去了,已经走到了王朝的尽头,于公元316年,刘曜围长安,愍帝投降,西晋这个短命王朝就到此结束!
综上小结西晋曾完成了统一,前期也有过短暂的繁荣,有过创新改革,但在成功面前,西晋统治者没能进一步进取, 而是开始懈怠、腐化,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方面留下了一系列隐患,导致统治内的百姓,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终于导致了它的速亡。
西晋的亡国,从八王之乱,百姓处于水声火热、朝不保夕之中;到流民起义,无处安家、官逼民反,再到五胡乱华,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各地起义厮杀接而发生,种种的“天灾人祸”,岂是一个“惨”字能一言而尽的!
这个历史的教训,对于后代的王朝是极为深刻的,也是必须深入反思的话题。
图片来自网络
心灵之旅
新登基司马邺的地盘并不大,刘聪几次来攻长安,弄得长安的农民种不成粮食,经帝济大受影响。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司马邺只好派人盗汉墓。刘聪听说司马邺靠盗墓度日,大喜道:“晋朝就快要完了,他们现在要靠挖人家祖坟才能勉强度日,足见其国力已经十分虚弱,必可灭之!”
当即挑出最精壮的士兵十万,准备再攻长安,仍然以刘曜为帅,又命石勒牵制晋阳刘琨、代北刘曜这位常败将军又当了元帅,不由百感交集,他对刘聪道:“我这些年来猗卢,使其不能南援。尽给您打败仗了,虽然您从来没有怪罪我,我却没脸活在这世上。我之所以苟且至今,是因为我一直在训练士卒,操演军队,准备一雪前耻,平复关中。这次再去关中,如果战败,必当战死沙场,不再回来。
这一年为建兴四年(316年)刘曜带兵渡过黄河,先攻下冯翊(大约在今陕西韩城)再进兵北地(今宁夏吴忠西南)。北地是个易守难攻的坚城,太守麹昌拼命守住城池,并向长安求救长安方面急忙以麹允为大都督,率军三万去救。
刘曜一方面派人在城外点起大堆的柴草,令其冒起冲天的黑烟,另一方面派了一些会说陕西话的土兵装成老百姓,又抓来城外的老弱妇孺混在其间,冒充逃难百姓向南逃去,路上遇了麹允的军队都说北地城被攻下了,麹昌战死了。麹允不明真相,又见远处黑烟滚滚,因为只带三万兵,不敢与刘曜的十万军队野战,只好回守磻石谷。
刘曜骗走麹允的援军,便从容地进攻北地城麹昌孤军无援,苦守十余日后,终于城破战死,全军覆灭。刘曜接着进军磻石谷(今陕西铜川市北),与麹允决战。麹允不敌,被杀得大败,丢了磻石谷,逃到长安。刘曜直抵泾阳(今西安市北偏西五十多公里),到这个时候整个渭河北岸已经全部被汉军所占。刘曜率大军进逼长安。
这时江东的司马睿肯定是不会来救援了,就连上邦(今甘肃天水)的南阳王司马保也手握重兵却按兵不动,而且还断了向长安供应的粮草,此人只等着司马邺死后称帝,但天不遂人愿,却让司马睿抢了先。凉州刺史张轧已经于上一年,即建兴二年病逝,其子张蹇子承父位。张蹇发了五千精骑兵去救并且供应粮食。不过从凉州(今甘肃武威)到长安有一千多公里,即使不带辎重粮草,全部用轻骑兵也要走十多天,远水难解近渴。
刘兵微将寡,自顾不暇,又有石勒在一旁虎视眈眈,不能来救。按说势力强大的猗卢被晋朝封为代王,应该来救宗主国,不过这时候代国正闹内乱。拓跋第猗卢废长立幼,并把长子拓跋六修的生母废掉,这引起了拓跋六修的愤恨。这一年三月,六修从自己的封地新平城(今山西山阴北)来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拜雄并见父王猗卢。
猗卢让六修向皇太子比延下拜。面对这个夺去自己太子位的小弟起弟,六修的心中只有委屈和愤怒,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猗卢并不勉强他,而是西在不久之后让小儿子比延坐自己步辇出来。六修还以为是父王在步辇内,因而下晋拜,哪知道从里边走出来的却是自己的小弟弟。六修大怒,不和父王打招呼就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地。猗卢知道六修必为后患,便率军征讨。
但拓跋六修随父征战多年,在军中颇有威信,自领兵与父亲决战,将父亲的军队打败,并俘虏父亲。拓跋六修然后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他把父亲给杀了。这引起军心不稳,不久,拓跋六修的叔伯兄弟拓跋普根带兵打败拓跋六修并将他杀死,拓跋普根遂成为代国的国王。经此一役,代国的几股势力开始分裂,一大批人出奔代国。其中,左将军卫雄、信义将军箕澹等趁势率晋人及乌桓三万家、马牛羊十万头归于晋将刘琨。一直没有缓过劲来的刘琨,这一次兵势复振。
当时来救长安的除了西凉五千精骑兵外,还有安定太守焦嵩、新平太守竺恢各带了两万兵马来救;弘农郡(今河南灵宝东北)郡长宋哲也带一万兵马来援;散骑常侍华辑则召京兆、冯翊、弘农、上洛四郡之三万大军驻扎在长安附近。但除了西凉五千精兵进入长安外,其他各路人马都守在长安之外,不敢迎击刘聪的大军,基本上充当了看客的角色。
刘曜猛攻长安,不久攻陷外城。索綝、麹允等人退守内城。要说来援长安的这几路兵马也还算是精兵强将,为什么他们坐视不救呢?先说安定太守焦嵩。当时司马邺十二岁成皇太子十四岁登基,此时也只有十七岁。朝廷一直被索綝、允把持着麹允性情宽厚仁慈,没有威严,不够果断,喜爱用官爵讨好别人。
而且他只知笼络高阶层人,对下面的部属却不理会,这就使将领骄傲任性士卒怨恨离心焦嵩一向瞧不起麹允,他陈兵在长安之外,放出话说:“等麹允走投无路的时候,我再去救他。”还有新平太守竺恢、始平太守杨像、扶风太守竺爽都认为麹允是无能之辈,要看麹允和索綝的笑话。
这样一群将领来救,长安岂有不陷之理?长安被刘曜大军围困数月之后,城中粮尽,饿急了的人开始吃老鼠、尸体,甚至杀死老弱来吃。许多士兵逃亡,只有张蹇派来的大将王该和手下的几千凉州义兵没有一人逃跑,皆在长安死战。司马邺对麹允和索綝道:“现在长安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我看只有投降了,这样起码能让长安剩下的百姓和将士活下来。”说完泪如雨下麹允和索綝当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是陪着流泪。
几个人商量了半天,最终还是决定投降。司马邺写了降书,派侍中宗敞为使者,去刘曜军营送降书。宗敞刚走出宫,索綝突然带着几名士兵闪了出来,不由分说,将宗敞软禁起来,搜出降书,改派自己的儿子出城。
索綝的儿子出去和刘曜讲条件道:“现在城中之粮还足够维持一年,您要攻克长安并不容易。如果您能够答应封我父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万户郡公,我父将立刻献城投降。”刘曜二话没说,直接抽刀就把索綝的儿子当场给斩了,派人将尸首回去,并向索綝传话道:“我们是真命天子的部队,所以打仗从不用阴险的诡计。如城中有粮,你们就尽管坚守;如果没有军粮,就早点顺应天命出来投降!像索綝这无能的人,我没什么说的,见一个杀一个。”
索綝见了儿子的尸体,又悔又恨,只好让宗敞出城向刘曜献了降表。
建兴四年(316)十一月乙未,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寒雄晋愍帝按照投降的礼仪,口含玉璧光着上身袒坐在羊车之上,羊起车上还拉着棺材,从东门出来。群臣跟在后边大声哭泣。走到城门的时候,那城西门徐徐打开了。突然有一人跳出,大哭道:“吾智不能谋,勇不能死,何忍君臣晋相随,北面事贼虏乎!”司马邺见是御史中丞冯翊吉朗,刚要说些什么,却见吉朗一头撞在城墙之上,当场自尽。
司马邺出城来到刘曜营前,刘曜接受了玉璧,把棺材烧掉,又搞了一堆受降仪式。司马邺已经冻得瑟瑟发抖,上半身都冻紫了,连刘曜都看不下去,命人取来棉衣,亲自为他披上。长安边上的诸将见皇帝已经投降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带兵去夺,皆不声不响地各奔前程去了,有的遣散军队隐居于山中,有的转投司马睿,有的回到驻地,成为割据势力。
司马邺和文武百官都被押到平阳。刘聪在光极殿受降,晋愍帝司马邺以臣子拜皇帝的礼仪向刘聪跪下叩头。麹允见了放声大哭,几名侍卫呵斥他,他仍然痛哭不已。刘聪大怒,命人把麹允关起来,麹允当日在狱中自杀身亡。刘聪对司马邺还不错,封他为光禄大夫、怀安侯,又认为麹允是个大忠臣,追封他为车骑将军、节愍侯。其他晋臣百官都有封赏,只有索綝,刘聪大骂他是个奸臣,推出去拣人多的地方当众砍了脑袋。刘曜则被封为大都督、都督陕西诸军事,又晋封为秦王,镇守长安。西晋至此被匈奴汉国所灭。从晋武帝篡魏称帝开始,到晋愍帝被掳平阳为止,一共经历了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和晋愍帝司马邺四个皇帝,历时五十二年而亡。
忘了飞
西晋自“八王之乱”以后,国力日渐衰弱,而且当时西晋统治阶层容许胡人迁入中原地区,但是却不教化胡人。同时又用胡人为兵,像司马腾用鲜卑人,成都王则用匈奴人。所以胡人尽知西晋国力虚实,为后面“五胡乱华”埋下祸根。
西晋永兴元年,匈奴刘渊起兵,国号汉,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石勒歼晋军十余万人,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刘聪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攻破洛阳,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之后西晋灭亡。在此之后的150年里五胡十六国轮换侵占中原地区,大量汉族人口共计六次,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
政治经济方面政治上,西晋一方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下令废除地方州郡的军队武装。另外一方面却实行宗室分封制,一次性分封了27个宗室为王,这些分封的宗室在各个要地集政治军事经济大权于一身,成为独立王国,也是造成“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经济上,西晋实行“占田荫客制”,门阀士族获得经济上的特权,促使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直接导致门阀士族不知进取、生活腐化,不在关心社会生产和国家大事,成为腐化阶层,社会风气也愈加奢靡黑暗。
民族人文方面“永嘉之乱”以后,东晋晋元帝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但是北方中原地区则开启五胡乱华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战近130年。这近130年是汉族最不愿回忆的一段黑暗时光,汉族人口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有2,495,804户(约16,163,863人)到后赵灭亡时(公元351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300万人。中原地区“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五胡乱华的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大肆屠杀中原汉人,羯族更是公然宣称可以随意屠杀汉族人,将汉族妇女称之为“两脚羊”,晚上任意奸淫,白天则作为行军口粮。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在颁布杀胡令后,带领将士驱逐了200万胡人,从五胡手中一次性解救的就有20万被胡人虏去的汉族妇女,由此可见五胡的暴行何其的令人发指。
千户君认为,晋朝可以说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灭国的朝代,同时也开启了中华历史上汉族人民最黑暗的时代。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更多观点的小伙伴,欢迎留言评论。认同千户君观点的小伙伴也可以留言点赞关注转发哦,Thanks(・ω・)ノ!
棉花糖
三个皇帝被侮辱杀害,皇后被异族所收,宗室诸王自相残杀殆尽,柱国大臣尽被屠戮,这大概就是西晋灭亡的画像了。
一、司马懿晚年暴起发动高平陵政变,奠定西晋基础,其孙晋武帝司马炎篡曹魏,建立西晋,然而,西晋政治衰落、上层奢靡腐朽,在开国皇帝晋武帝末年已经乱象横生
西晋奠基于司马懿,又历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传到第三代司马炎手中,遂篡曹魏而建立西晋,后又灭东吴,统一全国。然而,西晋虽是统一王朝,但在立国之初就先天不足,世家大族掌握大量资源,皇室权力衰落,加之西晋上层从皇帝开始就奢靡腐朽,到晋武帝末年,已经爆发规模庞大的动乱。有人将西晋迅速灭亡归咎于西晋得国不正,实际是看表面现象。西晋地方豪族势力过于庞大,皇室力量弱小,财力军力皆不济,这才是根本原因。为了对抗地方势力,晋武帝采取司马诸王握重兵镇守四方的政策,给西晋内乱埋下伏笔。
二、晋武帝奢靡放荡,羊车寻幸,所生二十六子,在西晋灭亡时不存一人,东晋皇帝已是司马懿庶子之后
晋武帝大概是历代开国皇帝中最奢靡放荡之人,据称有后宫数万人,比东汉昏君桓帝、灵帝不遑多让。因后宫妃嫔太多,便以羊车寻幸,随羊寻宫而宿,前后共生二十六子,子嗣绵延。然而,到西晋灭亡时,其所生二十六子,或病卒、或死于兵祸,居然无一人生存,实在是惨烈。司马懿庶子司马伷之后晋元帝司马睿,这才得以代替西晋正统,在江东称帝,实际已是司马末枝和余气。此后,东晋权臣辈出,东晋皇纲不振,亦是西晋地方豪强势力太强之延续。
三、晋武帝死后,西晋接连三个皇帝皆死于兵祸,而且死前被羞辱,西晋都城洛阳、长安都陷落于胡族
有白痴皇帝之称的晋惠帝,前期被其皇后贾南风所操纵,戴绿帽而不知,太子被害而无能为力,又被赵王司马伦篡位时所废,后于乱军中吃猪食尚觉美味,复位后最后还是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
惠帝死后,其弟怀帝司马炽继位,南匈奴、羯族等异族势力攻入洛阳,史称永嘉之变,怀帝被俘,送到汉赵(南匈奴)首都平阳,汉赵皇帝刘聪让怀帝青衣行酒,极尽侮辱,见晋朝大臣痛哭,刘聪将怀帝毒杀。
晋怀帝死后,晋武帝之孙司马邺继位于长安,是为晋愍帝。长安陷入饥荒时,汉赵将领刘曜(也是汉赵后来的皇帝)打破长安,晋愍帝衔璧出降,也被送往平阳。经历了比晋怀帝更多的耻辱,也青衣行酒后被刘聪杀掉。
四、皇后贾南风弄权毁国,皇后羊献容屈辱求生
晋惠帝的第一任皇后贾南风,天性妒悍、喜欢弄权,挑动司马家王爷的内斗,是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搞乱天下不说,自己也死在这场大乱中,被赵王司马伦毒杀于金墉城。
晋惠帝的第二任皇后羊献容则更为屈辱,当晋惠帝皇后时,因为晋惠帝早已失权,被各路诸侯抢来抢去,掌握朝政的权臣因为各自利益关系,屡次废了羊献容的皇后位,又屡次复位。
永嘉之乱中,汉赵攻破西晋都城,羊献容被汉赵将领刘曜所收,刘曜后来篡位当了汉赵皇帝,便立羊献容为皇后,据说很宠爱。一人而为两朝皇后,这也算是可传奇。
刘曜曾问羊献容:“我与晋朝皇帝谁强?”羊献容曲意逢迎道:“自然是陛下强,惠帝就是个庸人,有一妻一儿及自身都不能保全,怎如陛下英雄了得。”可惜这个英雄,最后也败在后赵石勒手中,被诛杀。
五、八王之乱中,司马家诸位王爷彼此杀来杀去,说是五胡乱华,不如说是五胡继八王而乱
八王之乱中,八位乱王几乎没有好死的(最后一个司马越是病死),而且这八个只是概括其中首恶,其实还牵扯司马家其他好多王爷、侯爷,大批的在内斗中被杀。这些王爷自己打就算了,偏偏都爱勾结胡族,想要借助各胡族的力量自己坐大,结果他们自己互砍死了,胡族们正好又出来互砍。五胡乱华,实际上是司马乱华,胡族继之。中原百姓大受兵灾,饥荒动乱由此持续数百年。
六、西晋柱国大臣们生性奢靡,又喜欢空谈,在西晋灭亡的过程多受灭顶之灾
石崇,这位出身贵公子,却靠抢劫致富,又官又盗,又以斗富出名的西晋的高层,死在赵王司马伦之乱当中,明明是他连累美女绿珠坠楼,反倒说是绿珠连累了他。
王衍,这位西晋末年的宰相,成天谈空说玄,天下大乱而无术,却在石勒攻破洛阳后一心劝进而求活,结果被石勒用土墙活埋。与王衍一道,大批西晋高层被杀。
张华,这位西晋朝廷里的大才子,算是西晋朝廷的一抹亮色,也不得好死。
还死了一位潘安,据说出趟门就香花满车,美女们都激动,然而,也逃不开兵祸。
综上,西晋灭亡时,无论皇帝、皇后、王爷、大臣、大富豪、大才子、大花美男,都是惨烈二字,普通百姓的痛楚就更不用提了。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万尔林
西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皇后贾南风为了确立贾氏家族的权威,勾结司马亮和司马纬,诛杀杨骏,一举控制朝政。贾南风为了独掌朝纲又杀了司马亮和司马纬。此时,西晋王朝开始风雨飘摇,朝局不稳。接着,贾南风毒杀太子司马遹成为八王之乱的导火索,司马伦以此为借口起兵反叛,各王纷纷响应。司马伦攻杀贾南风后,废掉司马衷,自立为帝。
司马伦篡位后,八王之乱开始,围绕洛阳、长安开始了中原大战。这场内乱持续了十六年之久,百姓死伤无数。八个王有七个王被杀,只剩下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之乱中,各王纷纷借用匈奴兵攻杀对方,致使匈奴势力膨胀。这时,从八王之乱中壮大起来的匈奴刘渊逐渐崛起。
司马越毒杀晋惠帝司马衷,另立司马炽为帝。司马炽就是晋怀帝,他即位后,一直听命于权臣司马越,刘渊的匈奴政权组织进攻西晋,被晋军击退,暂时躲过一劫。然而两年后,司马越病死,晋军护送司马越灵柩回东海,遭到匈奴兵伏击,宰相王衍被俘,晋军被歼灭三万余人。司马越的尸体被匈奴兵戮尸。
这一年,晋军打了十几次败仗,十几万人主力部队被消灭殆尽。此时,司马炽胆战心惊,决定发起洛阳保卫战,没想到匈奴刘聪、石勒、刘曜率十万兵力南侵,洛阳城破,司马炽准备逃跑,却被匈奴兵当场俘获。西晋王朝遭遇了灭顶之灾,皇帝被俘,洛阳被攻占。
晋闵帝司马邺在长安即位为帝,司马炽被俘到平阳,刘聪政权对司马炽极尽侮辱之能事,而后又让司马炽在宴会上给匈奴贵族刷酒杯,刘聪还让司马炽端尿壶,所有西晋旧臣都大哭起来,刘聪生怕西晋残余势力借司马炽的旗号起事,下令把司马炽毒死。
司马邺即位不到两年,刘聪大举西进,兵临长安城下,准备攻城。司马邺只好口含玉壁,把自己绑起来,坐着牛车,向匈奴兵投降。至此,西晋王朝彻底灭亡。西晋两个皇帝被抓走,首都被匈奴火烧,家园一片废墟,天下乱做一团。史称“永嘉之乱”。
司马邺被俘后,与司马炽一样,被刘聪羞辱,依旧是在宴会上洗酒杯,同样是给刘聪端尿壶。照样受到西晋旧臣们的大哭对待。刘聪看到这种情况觉得留着司马邺早晚是个祸害,再次下达必杀令,没过几天,刘聪毒杀司马邺。至此,西晋的最后两个皇帝,均以惨死告终。西晋灭亡的惨烈状况超过了北宋灭亡时的靖康之耻。
爱柠檬的喵
我们都知道权力诱惑很大,皇权的诱惑更是大到没有边际。
所以哪个皇帝都想自己的江山能千秋万代永远相传,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铁打的中国流水的皇帝,每个朝代都没有活到五百年,更不用说万代千秋了。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制度,权力交接几乎没有和平过渡的,都是腥风血雨,凄凄惨惨戚戚。
用伟人的话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所以说改朝换代就是彻底砸碎旧世界,迎来新世界,就是玉石俱焚、生灵涂炭。
西晋灭亡也是如此,凄惨无比,超过你的想象。西晋灭亡有多惨,可比靖康耻和嘉定、扬州屠城恨。都说这是西晋夺权方式不正当招致的报应,这种说法纯属瞎掰。
翻遍中国历史,哪一场权力更迭不是肮脏和血腥的,可以说没有一场"革命"不是暴力的,没有一场夺权是体面的,按照有些人的说法,得民心得天下,曹魏失去权力那一定是失去民心,有什么值得同情,南宋失去天下,也是失去了民意,有什么好可怜的,因此西晋和历史上所有朝代一样,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幸灾乐祸。因为走个王八来个鳖,一路货色、一丘之貉,没有什么该不该的。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窃取了汉朝江山,司马懿如法炮制,也逐步窃取了曹魏大权,给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和孙子司马炎窜国夺权铺平了道路。到司马昭的时候,曹魏已经大权旁落,只是司马昭还碍于面子,名义上让曹氏继续当皇帝。
到了司马炎的时候,终于不再对曹魏客气,撕下伪装把法人代表换成了司马炎,公元265年,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新朝代,建国号为晋。不能不说司马家族还是有两下子的,取代曹魏后,没过多久就灭了孙吴,一统天下,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按照史学界"统一有功论"来讲,司马炎无疑是统一中国的功臣,无论什么手段,结果是对头的,应该彪炳千秋、名垂青史。
问题是司马家族没有皇帝命,建国之后就开始高枕无忧开始享受,其实哪个朝代的皇帝都这德性,如果是为了勤俭,那还出生入死打天下干啥,还不如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呢。当皇帝就是为图享受的,如果不是那样想就是傻皇帝一个。皇帝贪图享乐,官员也一定是贪赃枉法。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不贪的官就是废物点心了。
贪腐就像吃饭那样正常,你见过吃饭会噎死人吗?哪一朝都不是单纯因为贪腐而倒台的,都是别的地方出了问题,晋朝出问题也不是因为贪腐,都是北方游牧民族惹的祸。
中原连年征战,给游牧民族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就像特洛伊木马那样慢慢向内地迁徙,逐渐蛰伏下来,经过多年的南迁,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由少数民族变成了"多数民族",他们摩拳擦掌,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时机终于来了,公元299年西晋集团窝里反,因为权力分配爆发了内战,八个王爷一起造反,史称"八王之乱"。常言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自己内部出了问题,外人才有可乘之机。
八王之乱一乱就是十六年,互相征战,经常从少数民族头领那里借兵,西晋政权受到沉重打击,就像大病一场,元气大伤,蛰伏下来的特洛伊木马——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五胡乱华就是那时候发生的,为什么不起兵?这片土地也是我们生存的地方嘛!你们朝廷的战力也不过如此嘛!
五胡乱华被历史学家称之为"永嘉之乱"和"中原陆沉",也有人称之为""中原沦陷",在这场灾难中,北方汉民几乎灭种,余者苟延残喘。无论怎么说五胡乱华都是汉民族的一场空前的灾难,汉民族的奇耻大辱,是无法言说的伤,好多史书都羞于提起。
五胡乱华是由氐族和匈奴族首先打头阵,揭开了亡汉的序幕。
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在四川成都率先发难,带领诸多游牧部落扯旗造反,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
四年后,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起兵响应,也自立为王,史称汉赵。是五胡乱华,灭亡汉族的开端。
公元310年,晋怀帝永嘉四年还在苟延残喘,这时候刘渊死去,其子刘聪接班,继续灭晋计划。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刘聪部下石勒在中原一带大败晋军,大将呼延晏率一路大军攻陷西晋首都洛阳。
中原一战晋朝大军十万人被杀,百姓死于大屠杀的超过了军人的数量。
匈奴骑兵攻陷洛阳后,刘聪下令对洛阳军民无差别杀戮,西晋皇子、嫔妃、大臣、太监和宫女无一幸免。洛阳城中百姓惨遭屠戮,血流成河。匈奴士兵进城后抢夺财产,劫掠金银珠宝,把西晋王宫付之一炬,无数民房也被点燃,来不及躲避的老人和儿童被投入火中,有的是杀头后焚尸,有的是活活被烧死。
被施暴的女子更是不计其数,小到几岁的女童,大到七十老妪。好多妇女不堪凌辱自杀,也有更多女性被糟蹋后被杀。由于西晋是被灭国,没有人去统计人数,也根本无法统计。
公元313年,晋怀帝死。其侄子司马业跑到长安登基。
316年前赵刘曜攻下了长安,城中守军望风而逃,洛阳惨剧再次在长安上演,其状惨绝人寰,"不忍直视",晋愍帝被俘,西晋政权走完了五十二年的窝囊旅程。
317年晋愍帝被处死,司马家族司马睿(晋元帝)在建康登基建立东晋,历史叹了一口气,擦干身上的血和泪痕,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开始了新的篇章。
TuenKaYan
西晋灭亡与胡人乱华密不可分。
西晋自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起算到灭亡是五十年,若从西晋灭东吴统一算的话只有36年。灭吴后,西晋政治腐败,社会上奢侈成风,风行收养胡人女婢,放任大量游牧胡人入关。这些胡人趁着西晋因皇权争夺而起的“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之机,在中原地带纷纷举兵。
316年匈奴人攻破长安,晋愍帝投降后遭百般羞辱,最后被害,西晋灭亡。这时候匈奴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原,加上鲜卑、羯族、氐族、羌族开启了北方长达一百余年的五胡乱华。五胡乱华的结果是汉族几乎被灭族。
据晋书所记载,西晋灭亡时,长安男人基本被杀绝,女人和孩子沦为奴隶。胡人每攻下一城便进行屠城,烧杀淫掠,汉人万人中不见一人能活。在匈奴缺粮时甚至将抓来的女人和孩子进行囤积,作为军粮,称为“两脚羊”。
莊萌小高
知道为啥吗?就因为司马氏怕士族崛起再出一个曹操振臂一呼司马家又要成傀儡,那干脆搞分封加强皇族势力,这下士族就造不了反控制不了皇族了。封建王朝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封和不分封的矛盾。不分封可能皇室衰微非皇族势力崛起夺权,分封可能中央衰弱藩王起兵谋反。
berniechin
亡国都是极其惨烈的,远就不说,近代抗战时期,还不是亡国,只是战乱,我们的同胞也付出了数千万人的宝贵生命,损失的财富更是天文数字!这一切真的不堪回首。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和平,热爱祖国,为国奉献、为国分忧!让我们的国家富饶强大。
吃货庄小粉啊啦啦啦
灭国从来都是一件十分悲惨的事,因为灭国就意味着战争和杀戮。司马氏建立的西晋,有点像勿勿过客,从建立到被推翻前后不过三十余年,而西晋被灭时,也是惨烈异常。下面详细说来。
公元265年,魏国一代权臣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位,数月后魏元帝曹奂正式禅让帝位,晋王司马炎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晋,建都洛阳,正式建立司马氏晋王朝。公元279到280年,司马炎派遣王濬、杜预等六路大军,攻灭孙吴,孙皓归降。至此,后汉末年以来百年的分裂终于终结于晋王朝的大一统。
晋朝大一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自公元280年一统天下到公元317年皇室南迁,晋王朝的统一不过维持了三十余年。早有专家指出,晋王朝的大一统是质量低劣的大一统,也是极为短命的大一统。而西晋王朝的短命主要取决于内外两个方面。内有皇族内乱不休,统治阶级内部内斗不止;外则有少数民族南迁,终于颠覆中原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另外两方面共同促成了东晋王朝的灭亡。
东汉末年以来,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少数族群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在魏晋之际北方汉人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达到高潮。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史称“五胡内迁”。
惨烈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由氐族和匈奴首先挑起。304年冬,氐族首领李雄占成都,自号成都王,建国号汉,史称成汉政权。匈奴贵族刘渊自我标榜为汉皇室后裔,起兵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建国号汉,后改赵,史称前赵或汉赵,是为五胡建国的开始。
公元310年,刘渊死,子刘聪杀太子刘和即位。次年四月,刘聪部下石勒,歼晋军十多万人于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军攻洛阳,六月与刘曜等人合兵破洛阳城,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司马宗室、朝廷官员及军民三万多人。乱兵大肆盗焚宫殿、盗掘陵墓,王纲解纽,生灵涂炭,史称“永嘉之乱”。
明人绘晋元帝司马睿像
313年,刘聪毒杀晋怀帝,怀帝侄司马业于长安登基称帝,史称晋愍帝。316年,前赵刘曜攻破长安,俘晋愍帝,次年杀之。与此同时,以王导、王敦等为代表的士族力量扶植晋司马氏宗室琅琊王司马睿于建康登基称帝,是为晋元帝,西晋大一统王朝土崩瓦解,东晋的历史宣告开始。。
gowithwind
西晋司马家族应该是中华历史的罪人,他们的一系列政策直接导致中原政权混乱,致使“五胡乱华”一百多年。
西晋司马氏政权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夺取的,士族阶层可以说是西晋维持统治的基础。西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统王朝。司马炎夺位后所以制定这些对士族优待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士族对司马氏政权的有效支持。
但晋武帝司马炎自己也认识到,士族作为一个特权阶级,固然可以对巩固自己的统治,但若是任由其势力不断扩大和膨胀,又会构成对司马氏政权的潜在威胁。他认为曹魏政权不长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
于是,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建国之时,晋武帝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之后晋武帝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
西晋诸侯王的势力,主要来自他们的职务。西晋的诸侯王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如汝南王司马亮,武帝时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楚王司马玮,太康末,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将军;赵王司马伦,元康初迁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关中;齐王司马冏,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许昌;成都王司马颖,惠帝时为镇北大将军,镇邺;河间王司马颙,为平西将军,镇关中;还有长沙王司马乂和东海王司马越任职朝廷。诸王有了行政权力,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如此一来,多位王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尤其是其是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为之后的王朝统治埋下隐患。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晋惠帝司马衷无能力治理朝政,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皇后贾南风得以专权。而贾南风推行女性专治统治政策,直接导致八王之乱的发生。
公元299年,西晋王朝爆发了“八王之乱”,十六年的时间里,八王割据势力互相攻伐,有的还勾结北方少数民族,西晋王朝的实力在八王之乱中走向衰弱,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却实力大增,直接导致“五胡乱华”,这场被称为“中原沦陷”的灾难,使得北方汉民几乎灭种,可以说司马氏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公元304年,氐族人李雄在四川带领诸多游牧部落扯旗造反,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之后第四年,匈奴的贵族刘渊又在山西起兵,自立为王。公元311年,石勒在中原攻陷了西晋首都洛阳,此后,匈奴对洛阳军民展开了无差别杀戮,就连西晋的皇子、妃嫔以及一众大臣、宫女都未能幸免。匈奴士兵将西晋的王宫烧毁,又烧毁大量的民房,许多百姓都死匈奴人的屠刀之下。当时被玷污的女子更是不计其数,匈奴士兵甚至连女童都不放过,不少妇女羞愧自杀,一时间,整个洛阳城成了人间地狱。公元313年,晋怀帝死亡,司马业在长安登基,不久长安沦陷,又是相同的惨状,后来晋愍帝被处死后,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西晋至此灭亡。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小付
西晋王朝,成立了短短50年,就迎来了亡国的厄运。这样的大一统,实在是让老百姓操碎了心。司马家族得国不正之说,再次传遍了大江南北。
稍微有点志气的英雄豪杰,一个个都打算揭竿而起。八王之乱搞得民不聊生,司马家族的各路王爷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毫不顾忌百姓生死,中原地盘处于混乱动荡的局面。
这个时候,一个匈奴英雄站了出来,他就是刘渊。为啥匈奴人姓刘呢?因为汉高帝刘邦,将公主嫁给了冒顿单于,并且跟这哥们称兄道弟,因此冒顿单于的后代子孙,都改姓刘了。毕竟匈奴人也没个正经的姓氏,跟着姓刘好像一只脚跨入了贵族的大门,他们自然是愿意的。
而汉武帝以后,其实部分匈奴人已经归顺了汉王朝,因此汉匈之间的关系,十分暧昧。到了三国后期,刘渊家族成为了雄踞北方的大军阀。刘渊的崛起,为他儿子刘聪灭亡西晋奠定了基础。
趁着八王之乱,刘渊立刻也在自己的地盘上开始创业。他被众人推举为大单于,此后吸引来了5万士卒的投靠。
这还没有引起西晋王朝的警戒,等到刘渊尊奉汉昭烈帝刘备为祖先,追封刘禅为孝怀皇帝的时候,情况就变了,因为刘渊以汉家外甥的名义,打算再造汉朝,自称为汉王。
这实在是相当讽刺,当年汉武帝跟匈奴互相撕了几十年,做梦都不会想到,一个匈奴人居然要恢复大汉王朝的江山。
刘渊的理由很简单,他表示当年汉昭烈帝刘备,只靠一州的土地,尚且能跟中原王朝鏖战多年,他作为汉室外甥,振兴舅舅家的产业,难道不应该吗?
西晋王朝虽然内乱不断,但是得知刘渊称王以后,自然也不敢松懈。于是并州刺史司马腾,便派人来收拾刘渊。好好的马仔你不想干了?非要翻身做主人?
司马腾手下大将聂玄跟刘渊大战于大陵,结果惨败。司马腾二话不说,撒丫子就跑路了。当时天下也乱的很,他带着2万多户百姓,逃亡到山东,一路走一路抢掠。刘渊这边可没有休息,连续攻下了太原、屯留、此中都等地。司马腾看情况不妙,所以稳住阵脚后,又派遣司马瑜讨伐刘渊,结果双方大战四次,司马瑜全部惨败。在手下人的提点之下,刘渊将目标锁定关中,这里是汉高帝刘邦创业的地方,因此刘渊也打算在这里建都。可是后来走偏了,在打下山西以后,就索性在山西蒲子建都了(后迁都平阳)。刘渊称帝以后,让儿子刘聪进攻洛阳。当时西晋掌权的是东海王司马越,这哥们立刻迎战,结果被刘聪打得屁滚尿流,可惜这一战有援军前来,刘聪并没拿下洛阳。这年冬天,刘渊再次派遣刘聪出兵,眼看着就要攻入洛阳,却依旧被司马越给挡住了。因此刘渊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攻克洛阳,也没有灭亡西晋。刘渊临终前,让长子刘和继位,结果战功卓著的小儿子刘聪不答应了,二话不说宰了刘和,自立为帝。
刘聪继位以后,立刻让刘曜带兵进攻洛阳,刘曜和石勒大军会合以后,共同带兵前往洛阳。这期间相继攻占了河南大部分地盘,连续12次击败西晋大军,斩杀对手3万多人。
呼延晏率先攻打洛阳,晋怀帝吓得立刻让刘默抵挡,可惜压根就不是呼延晏的对手,不过这哥们兵马少,只负责搞破坏,烧了城门、焚毁船只。真正要灭了西晋,还得靠刘曜的大军。
呼延晏撤出以后,恰好刘曜也来到了洛阳城下。大军会合后再次攻入洛阳城,这可把晋怀帝给吓傻了,宣阳门被攻破以后,呼延晏带着人马开始抢掠。
整个西晋皇宫里的女人和财宝,都被他们一抢而空。刘曜这边则负责砍人,司马家族的宗室们,一个不留,看到了就砍掉。甚至给司马家族打工的臣子,也是全部诛杀。
晋怀帝和他的皇后羊献容,则被刘曜给俘虏了。羊献容收归己有,晋怀帝则被刘曜送给了刘聪,刘聪最开始对他还算客气,没两年就把他给宰了。
晋怀帝被俘虏后,司马炎的孙子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登基称帝,刘聪大怒,再次派遣刘曜前去攻打安长安。可惜第一次进攻因为轻敌兵败。
第二年,在刘聪的指示下,刘曜再次出兵长安,结果刘曜这家伙身体又不好,再加上西晋残余力量顽强抵抗,使得刘曜再次败北回家。
过了几个月,刘聪又想着攻占长安了。于是还是派遣刘曜前去,看来汉赵政权也没啥大将啊,整天让刘曜来顶班。
刘曜攻占了北地以后,逼近长安。而晋愍帝早就发出了勤王令,不少援军前来支援长安,却没有一个敢主动出击的,全部作壁上观。
因此这一次刘曜顺利攻入长安,并且将晋愍帝给抓获。这个时候西晋王朝彻底宣告灭亡。晋愍帝此后被刘聪所杀。
要不是司马睿带着一帮残存的西晋宗室南下的话,那么司马家族非要被老刘家的这帮匈奴外甥们,给灭族了不可。
刘聪只是负责灭了西晋,诛杀了大量西晋王朝的宗室。可是司马睿保住了部分宗室,让他们南下在长江以南建立了东晋王朝。
偏安一隅之下,自然没什么好果子吃。不过刘聪想要南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后北方处于五胡乱华的局面,而南方暂时保证了和平。
到了东晋末年,大将刘裕帮助东晋平定了一系列叛乱以后,加九锡,封宋王。此后他索性取代了东晋王朝,灭了整个司马家残留的宗室力量。
而刘裕是汉高帝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等于就是说,汉朝的外甥们灭了西晋,汉朝的侄子们,灭了东晋。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
参考资料:晋书
渔翁夜傍西岩宿
谢谢邀请:
西晋(266――316)是个短命的朝代,国祚51年,传四帝,始于晋武帝司马炎篡曹魏,衰于内部的“八王之乱”,真正亡于“永嘉之乱”,终结于晋愍帝司马业长安被擒。
“永嘉之乱”发生于公元307年至313年,历时6年,在这6年之中,刘汉大军数次发动了对晋军的打击,场面激烈,规模巨大,死伤无数。
“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衰弱,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叛晋,自称汉王,在平阳建立汉国,公元309年刘渊发起了进攻壶关的战斗,晋将韩述,黄肃均战败被杀,被俘士兵全部斩首,在长平地区交战时,晋军王旷军队惨败,两军对垒时王旷的部将施融,曹超战死,刘渊的儿子楚王刘聪攻陷屯留,一万九千守军全部割下首级,上党太守庞淳吓的双腿不能直立,只能交出壶关向汉军投降。公元310年,汉军刘曜率兵4万攻洛阳,石勒率轻骑兵追晋司马越的灵车,晋军被打的狼奔豕窜,石勒放开骑兵突施包围用弓箭射击,十多万晋军互相践踏,死尸堆积如山无一人幸免,太尉王衍,襄阳王司马范,武陵王司马澹,西河王司马喜,齐王司马超,尚书刘望,廷尉诸葛铨,有名有姓的还有很多很多,包括豫州刺史刘乔,太傅长史庾铨全部被擒,当夜石勒派人将他们押到墙根下,然后将墙推到,这些人全部做了墙下之鬼,对司马越的灵柩也不放过,拖出死尸,剖躯解躺,在这可看出汉军对晋的恨有多深,可不单单是为推翻晋朝而采取的行为,汉军攻陷洛阳的战斗也极为惨烈,攻入平昌门后立即焚烧东阳门,将晋怀帝准备在洛水的船只全部烧毁,守将全都斩首,放纵士兵大肆抢掠,无论见到士兵还是百姓尽数杀死,还开挖陵墓,焚烧官府,宫庙,刘曜见惠帝羊皇后姿色不错,纳入囊中,怀帝被擒囚禁端门后被杀,同时杀死太子司马铨,316年,逃出的司马业在长安登位为晋愍帝,刘曜汉军攻陷长安后,愍帝出降,西晋正式灭亡。
西晋的灭亡与东汉刘秀将边民内迁有关,这样造成少数民族与汉人形成混居的局面,至晋又没有很好的民族政策,权贵阶层又对少数民族实行残酷的剥削,压榨,致使民族矛盾加深,刘渊就是少数民族匈奴的代表人物,包括还有鲜卑,羯,氏,羌,自“永嘉之乱”后,开启了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中原陷入了大分裂,相互混战近130年的时代。
谢谢阅读。
ljm395093853
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免不了亡国之痛,从历史角度来看,很多人认为只要是汉人统治的王朝几乎都是可以接受的,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但也是“自己人”,可如果是边境少数民族入侵导致王朝灭亡,并且任人统治,这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好的情绪,比如“靖康之耻”,再比如元朝和清朝的统治。历史的靖康之耻让人的记忆尤为深刻,宋朝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王朝,最终皇帝却落得这个下场,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其实在历史上西晋王朝灭亡的惨烈程度要比靖康之耻更为难堪,只不过很少有人提起。
先来大概说一说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宋徽宗和宋钦宗皆被俘虏,最终导致北宋灭亡。除此之外,北宋皇室皆受到了奇耻大辱,皇帝被贬,历史罕见,割地赔款,丧失尊严,山河破碎,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宋徽宗一直被囚禁,并被封为昏德公,这是金人故意而为之。北宋没了皇帝,金朝便在汴京建立起一个伪政权,宋朝的主权任人践踏,实在是耻辱。
明朝编撰的《永乐大典》曾评价:“靖康之变,耻莫大焉。仇雪耻,今其时矣。”
宋朝历经靖康之耻并不是偶然,当年金兵南下时,一路上历经险关要津,但没有一个宋兵阻难抵御,连金人也不禁叹息,宋朝太无人,这也足以可见宋朝的无能。其实相比西晋王朝的灭亡,靖康之耻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
西晋王朝是三国之后的一个大一统王朝,也被称为司马晋(因为是司马家族的天下)。由于晋朝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的割据局面,所以其影响力是要远超过帝王的,司马家族本身就是士族权臣。晋朝在司马炎时期还算是治理的很不错的,统一全国后便进行一系列改革,使久经战乱的国家得以发展,史称“太康之治”。
只可惜司马炎在晚年时逐渐昏庸,导致国家动乱,士族官僚奢靡成风,国家危在旦夕,司马炎去世后便爆发了“八王之乱”,要知道这才只是晋朝的第二任皇帝,八王之乱直接导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并直接导致西晋亡国,使刚统一的晋王朝立马就进入了五胡乱华及十六国时代,这要比三国时期更加乱。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创业难,守业更难,司马家族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没想到不过两代就被败光了,即使后来建立起东晋,但也是有过间断。西晋的八王之乱导致少数民族崛起,就连东汉末年那般动乱,少数民族都不敢踏入中原一步,而在西晋时却让其崛起,宋朝受到金朝的欺压是由于国力因素,从赵匡胤开始便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大大削弱了宋朝的实力,以致于任由北方少数民族发展,最终难以收场。
西晋却不同,司马炎时期统一全国,当时的军队也是最强的,曹操当年统一北方都知道分散少数民族的势力,于是将大部落分成若干小部落,来限制他们的发展,难道司马家族不知道这个道理吗?而在西晋时期却让匈奴等部强大起来,而匈奴、羌、羯等少数民族则是灭亡西晋的策动者,并且匈奴还有统一中原的野心。
五胡内迁后开始了对汉人的欺压,并奴役,大肆屠杀汉人,这是自秦朝以来匈奴对中原王朝欺压最凶的一次,也是汉人被欺压最惨的一次。匈奴贵族刘渊甚至发表了起兵宣言,目标是夺取中原,此时的西晋王朝早已经是形同虚设,内部有士族官僚的阻碍,外部有少数民族的入侵,西晋早已是名存实亡,公元316年,长安失守,匈奴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原,一场大动乱开始了。
靖康之耻最可耻的不过是宋朝皇室的耻辱,而西晋的灭亡则是整个民族之耻,司马家族使汉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险些葬送,这是中原首次被外族人占领,其惨烈程度不比靖康之耻低。可为什么后世对于西晋灭亡的事情很少提及?反而对宋朝的靖康之耻印象深刻,也可能是宋朝想比西晋要强大,从经济、军事等领域都要远超西晋,但宋朝却遭到奇耻大辱,而西晋则是一个刚刚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时间并不久,并且与三国分裂时期衔接,这也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米力力
西晋王朝灭亡时的惨象,只不过是五胡乱华的开始!随之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大动乱时期!也成为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历史时期!
喜欢看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统一三国的便是司马家族的晋朝,然而晋朝之后的历史故事可能很少有人了解了。晋朝与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一样,国家中途遭遇磨难,因此被后世历史学家分为两段历史时期,这边就是西晋和东晋。其管辖的地理范围和疆域变化与北宋和南宋如出一辙。同样的,西晋的灭亡与北宋的灭亡时所遭遇的惨痛经历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晋创立之初,司马炎尚且能够很好的治理和管理国家。然而江山社稷传到司马衷的手里之后,这个有点呆萌憨傻的皇帝根本就无法承担起统治万民的重任。于是爆发了晋朝历史上最为动乱一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八王之乱”!
这是由于晋朝时期采取宗室封王制度,当皇权没落时,皇室宗室的各王侯纷纷出来主政,并且都想借此机会成为皇帝。
八王之乱这些历史事件的爆发,严重的损害了西晋王朝中央的统治权威和国家实力,这给了北方游牧民族机会,其实从东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便纷纷内迁至关内居住,原本这些少数民族由于势力单薄,中原王朝又拥有的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和统治的政治手腕,这些少数民族本来和当地的汉族人民共同的友好生活着。但是八王之乱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局面,少数民族在看到中原王朝国力式微的情况下,借机发动了,对汉族的战争并且纷纷在主要聚集区建立自己的国家。
先后主要由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了各自的政权共计十六个小国家。因此历史又将这段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而司马家族的晋朝呢?跑到了南方建立了偏安于长江以南的政权,历史学家将其称为东晋王朝。
上层社会的门阀世族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但是作为普通阶级的劳苦大众,留在北方的汉族同胞与少数民族之间战争不断,互相杀伐攻掠。导致人口大减员,饿殍遍野,赤地千里。人们易子而食,野狗啃食尸体,待其他民族人命如草芥……
真正惨烈的不是西晋王朝的灭亡,而且五胡十六国的建立。直到几百年后,人口都没有恢复到曾经的水平,更不用说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复兴!
司马家族真的是误我华夏民族数百年!dawningk
伟大的西晋王朝,帝王史不是历史主流,社会史才是!政权实现了平稳过渡,随即颁布了高水平的“泰始律”依法治国。书写用纸正式替代竹简,留下今天最早的书法文物“平复帖”,。发明了马蹬,人类开始有真正的骑兵。
喷嚏
首先是司马皇室,晋武帝司马炎一脉,基本就彻底绝嗣了;其次是士族,没跑掉的多成了胡人刀下鬼;再三是百姓,胡汉之间死命相杀。
但,这事也不能全怨在胡人身上,因为司马家自己杀自己,也不比胡人仁慈。所以,西晋灭亡的场景,得从八王之乱的死命相杀讲起。
01.司马皇室自相杀司马炎众建司马王的主要目的,就是压制士族。这伙人的实力太强。自己活着都镇不住,就别说自己死掉以后了。所以,西晋是马下取天下,却必须马上治天下。
但是,司马家的子嗣不仅不能拱卫皇室,而且从权力游戏一直干到战争搏杀。
先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外戚势力,司马炎的皇后杨芷、司马炎的岳父宰相杨骏一系。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在公元291年发动宫廷政变,把杨氏三族屠戮殆尽。宰相杨骏、其弟尚书令杨珧、其弟太子太傅杨济一起都被族诛了。皇后杨芷被押到金墉城冻饿而死。
8年后,也就是公元299年就是持续了7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这时候死的人就主要是司马家的王爷们。
丑皇后在干掉太后杨氏一党后,再又出手,一气送走了两个司马王,分别是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其中还有一个遭殃的大臣尚书令卫瓘。其中楚王司马玮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五子,而汝南王司马亮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晋宣帝司马懿的第四子。
宫廷政变随即演变为更大的流血屠杀。这一次的导火索是贾南风杀掉太子司马遹,也就是傻皇帝司马衷的长子。司马炎当初立司马衷为继承人,也是看上了第三代司马遹足够聪明。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司马炎的这个好孙子直接被贾南风干掉了。然后,司马懿第九子赵王司马伦、司马炎的侄子齐王司马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直接干死了人丑心黑的贾南风,同时把皇后一党杀了个干干净净。
权力游戏终于演变为举国战争,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河间王司马颙、司马炎第十六子成都王司马颖,与齐王司马冏,组成了三王联盟,进攻主政洛阳的司马伦。三王起兵打了两个多月,死了十几万人。最后司马伦兵败被杀,权归三王。
但是,三王也不消停,因为大家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当老大。于是,司马懿四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东海王司马越,司马炎的第六子、长沙王司马乂,也搅和了进来。于是,五王混战,正式开杀。同时,朝中和地方的士族们也纷纷站队,西晋爆发了举国大战争。杀到最后,乱世八王只剩下了一个东海王司马越,而晋惠帝也在乱战后一命呜呼。
02.五胡乱华杀遍一切刘渊山西起兵,挑起了大汉的旗帜。但四子刘聪继位后便改汉为赵,登基为帝。刘聪向洛阳进攻,而主政的司马越直接带着主力部队逃跑了。于是,还没等匈奴人怎么样,洛阳立即陷入无政府状态,甚至攻击皇宫、淫虐宗室。但是,洛阳内乱没持续多久,刘聪的匈奴战士就杀入洛阳,匈奴兵大肆屠戮官员、抢掠百姓,光司马宗室就抓了3万多人,晋怀帝和羊皇后也一起做了俘虏。刘聪俘虏晋怀帝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司马邺在长安为帝。但没过几年,匈奴兵又杀到了长安,晋愍帝司马邺也被杀掉。
而出逃的司马越也没什么好结果,晋怀帝司马炽下令西晋诸侯讨伐司马越,同时胡人石勒也带着兵向他杀了过来。这种架势直接把司马越给吓死了。而司马越的十万大军遭遇石勒铁骑的反复践踏和弓箭射杀,几乎全被屠戮殆尽。
至于西晋的那些士大夫们呢?领兵征战但打不过,于是被杀掉一波;守在洛阳、长安但城破之后,于是又被杀掉一波;跟谁东海王司马越而兵败的,于是再被杀掉一波;跟着晋怀帝和晋愍帝一切投降的,又被当成前朝余虐再被杀掉一波。但士族是杀不尽的,因为这伙人的力量足够强。即便胡人当政,也得仰仗士族统治地方。但能够左右西晋朝堂的那些豪族大臣们,肯定都没啥好结果。
虽然是司马王搞乱了西晋天下,但这些豪门士大夫们就没有一点儿责任吗?
司徒王衍被石勒所俘,不仅不能为国尽忠,反而劝说石勒称帝,一点士大夫的气节都没有。甚至连胡人石勒都看不下去了。
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
我石勒虽为胡人,却从未见过如此无耻之人,于是半夜下令推倒墙壁把王衍压死。临死之际,王衍倒还说出一番实话:
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所以,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是晋武帝司马炎,乱世操刀的是贾南风与司马皇室,但豪族士大夫们也没起一点儿好作用。这伙人被杀也没什么可惜,胡人对他们不会心慈手软,被杀被赶也算罪有应得。
03.西晋是不是罪有应得至于西晋灭亡中百姓被杀,那就数不胜数了。
公元300年前后,西晋北方人口大约在2450万人。待到前秦灭燕统一北方的时候,北方人口大约在1300万人。而这期间的人口损失肯定很大。但先后六次南迁高潮,也是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因为西晋和东晋的政权力量很弱,所以人口损失没法给一个确切数字。
但是,基本能够确定的是:始作俑者晋武帝司马炎一脉基本被干掉了。司马师与两个妻子没有剩下儿子,所以司马师一脉早就没了。而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同母弟司马干,其子嗣在刘聪灭晋的过程中被屠戮殆尽。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一脉,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炎第二十三子之子晋愍帝司马邺,先后都被前赵皇帝刘聪杀掉。而东晋称帝的司马睿,是司马懿第三子司马伷一脉,在南方勉强支持。至于司马炎的其他子嗣,要么在八王之乱中被自己人杀掉,要么在五胡乱华中被胡人杀掉,几乎找不到剩下的子嗣。
北方的士族们,大多流落到了南方,而且多是举家迁移。留在北方的一些士族,成了胡人政权的重要依靠。后期的南北竞争,表面上看是胡汉之争,但也是南北两大士族集团的竞争。因为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央帝国的底层社会形态就是豪族与部曲的模式。胡人死命的暴力输出也改变不了这个社会心态。
那么,西晋是不是罪有应得呢?
司马炎愚蠢,但笨人也不见的就一定要死。关键是自东汉以来的两个问题始终解决不了。一个是内部的士族问题,已经改变了社会形态,王朝政权根本就凝聚不了力量;另一个是外部的胡人问题,胡人已经进来了,但怎么解决这伙人,也就是实现胡汉融合的问题,始终没有方案。所以,内外两个问题的交相叠加、事势激荡,是西晋惨烈灭亡的主要原因。
琪Wong
谁也不能说晋的坏话,这是公知们,断然无法接受的,因为他们可是留恋那个昌明盛世的,无不心向往之。吟诗作赋,风花雪月,贵族世家那是活的逍遥似神仙。这只是风月,最不能说晋坏话的原因是,这可是正经八百的汉人政权,如此不堪,那不是打大汉族的脸吗[捂脸]
北溟有鱼
西晋灭亡时最惨的场景是“宁平城之战”,这是一场歼灭战,大约十数万兵马被石勒用箭射杀,因为晋军没有统一号令,全部顾着逃跑,被射杀的士兵一个个倒地不起,被肆意践踏,晋书列传第二十九记载了石勒集团制造的苦县大屠杀,一次就屠杀和吃掉已经放弃抵抗的华夏军民百姓高达二十多万人。
第三视觉
西晋是继三国之后的统一王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经三国混战分裂,迎来统一的西晋却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短短五十一年就宣布灭亡。
在三国末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战击败政敌曹爽,独掌大权,继任的司马师、司马昭连续成为曹魏政权的权臣。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西晋在建立之后曾经也迎来短暂的繁荣盛世局面,史称太康盛世,但也隐藏着巨大的内外隐患,西晋外部隐患是大量的游牧民族内迁,名义上是作为世家大族的奴隶,在关中和凉州地区已经占总人口的一半,内部隐患是西晋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统一王朝,随着贵族阶层腐败奢靡,内斗严重。
西晋的灭亡正是内部和外部隐患的共同作用,从内部的八王之乱最终导致五胡乱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西晋灭亡时到底有多惨烈,要从八王之乱简要说起。
西晋末年参与动乱的远不止八个,而是主要参与的是八个,到了公元304年,已经只剩下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和东海王司马越三个人。
当时是司马颖的权势最强,能够控制西晋朝堂,司马越对司马颖很不服气,随后准备率军攻打司马颖,两军交战结果是司马越弃城逃窜。
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当时担任并州刺史,看到哥哥战败就找到鲜卑骑兵来帮助哥哥复仇。鲜卑的
司马越请鲜卑加入征战后,司马颖手下有位名叫刘渊的匈奴贵族看到了机会,他向司马颖建议同样可以请匈奴前来解围,司马颖立即臼认同了刘渊的计划。
刘渊在临走前告诉司马颖一定要守城避战,等待自己带着匈奴前来夹击。刘渊回到匈奴后不仅没有劝动左贤王出兵,反而被匈奴劝说留在匈奴,趁着西晋的八王之乱之际,趁机起兵恢复匈奴昔日的荣光,刘渊竟然做了匈奴的新任大单于。
司马颖在刘渊走后没有坚守不出,而是大肆出击,结果惨败,鲜卑人的战斗力比司马颖强太多。
很快,刘渊就以“汉”为国号,建立了新政权,并且尊奉刘禅为先祖。此时的西晋在各地都陆续出现起兵造反现象,新政权如雨后春笋,比如在四川的氐人也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以“成”为国号,只不过后来也改成了“汉”。
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晋朝野在忙于八王之乱时,曾经迁居归附的游牧民族都蠢蠢欲动或者已经行动。
公元306年,河间王和成都王都被杀死,而东海王司马越成为八王之乱笑到最后的人。虽然司马越是胜利者,但潜伏的危机已经接踵而至,并且司马越并没有能力应付。
司马越首先要面对的敌人就是匈奴大单于刘渊。
司马越与刘渊之间早就较量了一番,那还是在刘渊公开自称汉王之后,司马越一边对付司马颖,一边派弟弟司马腾带军五万剿杀刘渊,最终被刘渊的匈奴骑兵打得铩羽而归。
随后,司马腾又重新组织了七万人马,再次征伐刘渊,结果接连遭遇四次大败。这一次,刘渊彻底把司马越兄弟俩打服了,也看明白自己根本不是刘渊的对手。
刘渊也许是相信“攘外必先安内”,反正刘渊从此专心于对付两位司马王。公元307年,司马越害死了晋惠帝,同时在司马越的操控下,司马炽登基称帝,史称晋怀帝。
司马越掌控朝局,但是遭到大臣们的群体反抗,司马越并没有太强的政治手腕,开始大肆封赏自己心腹,武力压迫驱逐那些抵抗自己的朝臣。
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在前文中多次出现,这个人其实是一个弱鸡,引入鲜卑力量就是他出的馊主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后的五胡乱华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司马腾被封为车骑将军,当时他率领数万大军镇守邺城,没想到被一千余人的羯族人攻破城池。
西晋灭亡惨剧的号角已经吹响。羯族人攻破邺城之后,在城中奸淫掳掠无恶不作,邺城里有西晋皇帝建造的行宫,曹操建造的铜雀台也在这里,羯族人全部将其烧毁,大火在邺城肆意蔓延,在十多天的大火中,有上万百姓命丧火海。
司马越为了给弟弟报仇,派出大军围剿羯族人,羯族人在石勒的带领下投靠了刘渊。刘渊大方地封石勒为平晋王(这名字寓意很明显),石勒后来通过征服乌桓,势力不断扩大增强。
公元309年,司马越看着国家局势已经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索性先称帝登基。大臣们大骂司马越胆小无能,不敢征伐刘渊,司马越确实始终不提抵抗刘渊的事,反而是大肆在朝堂上清除异己。
司马越的不抵抗政策让刘渊更加放肆,刘渊派出匈奴骑兵在黄河北岸正大光明地侦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刘渊明白西晋已经无力抵抗。刘渊命令骑兵俘虏黄河沿岸百姓三万人,随后将百姓全部投入黄河活活淹死。
在人间惨剧的舆论压力下,司马越象征性地派出大军与匈奴作战,他派出的军队人数是多少呢?答案是两万人。结果可想而知,两万大军全军覆没,刘渊的匈奴骑兵一路掩杀回逃的士兵,顺势将西晋都城洛阳团团围住。
幸亏在洛阳城中有千名凉州兵,这些凉州兵趁着夜色偷袭匈奴营地,杀死匈奴前军将军,这才打破匈奴的围城计划。刘渊得知围困洛阳受损,下令撤军。
刘渊在此次围困洛阳战争结束后,意外得病去世,在临死前,刘渊传位给儿子刘和。刘渊死后,他的儿子刘聪不满哥哥登基称帝,所以兵变篡夺皇帝宝座。
刘聪是坚定要攻下洛阳的,再次集结了六万人马,其中包括石勒的两万人马,一起攻打洛阳。司马越在洛阳城中瑟瑟发抖,选择坚守不出,刘聪围攻无果就转变四路。
刘聪放纵将士大肆劫掠抢烧,并且匈奴骑兵直接跨过洛阳城,向周围扩大掠夺范围,向南一直到湖北襄阳,史书记载在匈奴的劫掠下,洛阳周围地区十室九空,成为人间炼狱。
司马越在洛阳城中曾发出求救信号,但是没有任何人来救援,同时刘渊也已经将周围全部包围起来。司马越左等右等看不到援军,他就想到要跑路,按照司马越心中的算盘,带着十万大军出城后一路向南,江南地区有人有钱,不愁东山再起。
石勒发现司马越率军逃跑,用两万人就击溃了司马越的十万大军,又一次全军覆没,而司马越也突发重病去世了。
回头再说洛阳城中的达官贵族和百姓,当司马越率军出城逃跑后,洛阳城一下就乱了,西晋士兵开始到处抢劫准备跑路,后来匈奴骑兵冲杀进来,洛阳城基本被屠城,只有极少数人逃走。
傀儡皇帝晋怀帝看到司马越逃跑,他也准备逃跑,没想到出城之后遇到大批的难民,晋怀帝心中害怕就回到皇宫等死,后来就被匈奴士兵俘虏。
匈奴士兵将晋怀帝、晋惠帝皇后羊氏、宫女以及皇宫中的金银珠宝全部送到刘聪面前,刘聪安置了晋怀帝,但没过多久就赐给他一杯毒酒。
晋惠帝的皇后羊氏被刘聪手下的刘曜看上,刘聪就将她赏赐给刘曜做夫人,后来刘曜也建国称帝,羊氏再次被立为皇后。
羊氏曾经和晋惠帝生过一个女儿,史书记载是清河公主,在匈奴攻破都城洛阳后,清河公主被劫持,命运坎坷悲惨,辗转被卖作奴隶,尝遍侮辱。
西晋都城洛阳被匈奴占领后,占据关中地区的司马邺称帝,史称晋愍帝。提前逃到江南地区的司马睿同时也称帝,史称晋元帝。
司马邺与刘聪所部苦战,但司马睿仍然选择坐视不管,经过两年时间的消耗,司马邺兵马凋零无力回天。晋愍帝司马邺将自己绑起来,选择向匈奴投降,同时西晋的大臣们被匈奴全部杀死。
到这个时候,西晋正式宣布灭亡。
西晋的灭亡是统治者以及贵族阶层为了自身利益而疯狂攻伐,面对匈奴毫无还手之力,西晋王朝得来不正,崩得也迅速,仅仅52年。
nj冰雨爱悦悦
历史上灭亡的王朝,大多数都很惨烈,不过两宋的灭亡和明朝的灭亡,它们再怎么不堪,多少还能够让人有所惋惜和同情,但西晋从建立开始就让人千夫所指,其灭亡更是咎由自取。
自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懿完全掌控魏国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炎先后当权,他们变本加厉,将魏国皇帝当做是提线木偶,也使得魏国宗室爆发了多次反抗行动,曹芳和曹髦先后被废,曹奂在不足一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帝,魏国皇位落入司马氏手中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在消灭了蜀汉政权之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于266年篡夺魏国政权自立为帝,建立了西晋王朝。269年,司马炎又举兵消灭了东吴政权,结束了中华大地长达八十余年的分裂局面,使国家再次得到统一。
司马氏家族对于国家和民族是有一定功劳的,这一点不可否认,但西晋也是一个有非常多的先天不足和弊端的王朝。
一、司马氏家族得位不正。
两汉和三国时期,纵然权臣当道,将皇帝变成摆设,但没有多少人敢僭越称帝,就比如说董卓和曹操,纵然他们野心勃勃,但都不敢自立为帝。但是像王莽这样的人,竟然敢窜汉称帝,其结果是不得人心,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就拿司马懿和司马昭来说吧,他们有机会称帝,但是最终也没有这么去做。倒不是说他们没这个实力,他们还是考虑到了不良影响,所以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司马炎却胆敢篡夺魏国政权,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是不得人心的。
司马氏家族的人都心狠手辣,司马炎更是在称帝前将反对自己的人全部杀掉,从而扫清了称帝的一切障碍,但也因此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为那些有心反对西晋政权的人留下了口子,也为西晋内乱埋下了伏笔。
二,西晋政权代表是士族利益而非农民利益。
西晋之所以能够建立,靠的就是士族的力量,所以在西晋建立之后,司马氏家族建立了一套保护士族利益的制度,就比如说门阀制度和田亩制度。
西晋士族都是特权阶层,他们的子弟有更多的机会入朝为官,平常人则很难有翻身的机会。对于皇室宗族和士族阶层,西晋规定他们可以优先占田,他们的九族都可以因此而受惠,多数田地和财产开始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因为这些制度的存在,西晋的地主阶级不断扩大,少数人占据了大量的财富,因此培养出了许多势力强大的士族。因为物质上的满足,所以社会上开始流行奢靡之风,也逐渐造就了玄学的盛行,这些不好的风气其实是在一步步瓦解国家。
西晋不吸取历史教训,大肆分封诸王,他们都手握重兵,而且还富得流油,皇权因此被严重削弱。再加上皇帝不称职,外戚又屡屡干政,所以诸侯王们都想当皇帝,进而造成皇室内乱,八王之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三,五胡内迁,蚕食汉人的生存空间。
自光武帝刘秀打破西汉边民禁止内迁的制度之后,大量游牧民族开始进入汉朝西北边郡生活。东汉末年,这些游牧民族又趁着中原内乱,开始逐渐进入中原腹地。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战乱之后中原人口减少,产生了劳动力和兵力不足的问题,统治者便开始招募大量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腹地生活。历史上西北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的矛盾十分激烈,游牧民族内迁无疑给中原王朝的统治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事实上,在西晋初期,关于是否实行游牧民族内迁这个问题,朝廷大臣们曾产生过激烈的讨论,但最终西晋统治者采取了柔和的政策,那就是允许游牧民族内迁,对他们进行严格管理,再通过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来同化他们。
但随着世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腹地,而且民族成分也越来越多,第一批是匈奴,第二批是羌、羯、氐,第三批是鲜卑人。这些少数民族,无一不是骁勇善战的民族,他们或蛰伏在西晋境内,或跟西晋达成结盟。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在古代是个铁律,西晋最大的失败就在这里。
在西晋存在的五十年时间里,内乱(八王之乱)是让西晋走下坡路的关键所在,而给予西晋致命一击的,恰恰就是游牧民族的反戈一击,具体说来主要就是以匈奴人刘渊为首的游牧民族群体。
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之后,傻子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因为皇后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杀掉了晋惠帝的外公太尉杨骏,致使西晋内部矛盾爆发。西晋各诸侯王为了争夺皇位而相互攻伐,国家在经历了长达六年的战争之后元气大伤,士卒和人民被杀的太多太多了,国家的经济也遭受了很严重的破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在八王之乱期间,饱受民族压迫的内迁游牧民族人民也开始打起了反抗的心思,第一个站出来的人是氐族人李特,他发起流民起义,在西晋的伤口上狠狠撒了一把盐。在李特的影响下,各游牧民族都开始发起小规模起义活动,而匈奴贵族刘渊也抓住这个机会扛起了反抗大旗。
刘渊是西汉时期冒顿单于的后代,因为冒顿单于曾在汉高祖时期娶汉朝公主为妻,冒顿单于也曾与刘邦称为兄弟,所以他的子孙在匈奴灭亡后都以刘为姓,这些匈奴人其实是从西汉时期就内迁到中原的南匈奴人的后代。
刘渊作为匈奴贵族,很小就被送到曹魏做人质,司马昭对他很是赏识,他因此在魏国过上了很好的生活,也学习到了很多汉族文化和知识,是一个汉化程度比较高的匈奴人。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之后,刘渊积极结交西晋权臣,他因此得到了司马炎的赏识。后来西晋在与秃发鲜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的两次交战中都失利,刘渊觉得这是个机会,所以在他的运作下,就有大臣上奏司马炎说,刘渊很有军事才能,如果任用他为将领,让他带领匈奴五部出征,效果会很好。
但司马炎担心刘渊一旦掌权就难以控制,也担心他会对西晋不利,所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刘渊也不气馁,他在假装忠诚的同时,广泛结交西晋大臣,让他们在皇帝面前说好话,刘渊因此接替父亲刘豹成为建威将军和匈奴五部大都督,还被封为汉光乡侯。
八王之乱爆发之后,刘渊开始秘密与族人商议反叛西晋,他还通过积极运作,成功说服晋惠帝封他为宁朔将军,刘渊因此离开洛阳,率兵驻扎在邺城,也使得他在脱离西晋对他人身限制这条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八王之乱末期,也就是304年,刘渊偷偷跑回匈奴人的世代居住地,在左国城建立汉赵政权并自称汉王,他还以刘邦为先祖,追封蜀汉末代皇帝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延续汉朝的制度设置文武百官。
实际上,刘渊跟刘邦攀亲戚,无非就是为给人一种他有汉人血统的错觉,这对他争取民心很有好处,也可以在他攻打西晋的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过可笑的是,一个匈奴人居然扛起了汉朝复兴大业,不知道刘氏子孙作何感想。
刘渊妄自称王,西晋朝廷震怒,于是派遣并州刺史司马腾前去讨伐。匈奴人虽然蛰伏了许多年,但是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刘渊率军一举击溃司马腾。
刘渊一鼓作气,又攻占了许多地盘,他因此声势大振,农民起义领袖汲桑,上郡四部鲜卑首领陆逐延,氐族首领单征,东莱人王弥和羯族人石勒先后投到刘渊手下,刘渊的势力得到了极大加强。
308年,刘渊称帝,开始公然跟西晋叫板。
而在此之前,刘渊派遣两路大军向西晋进发,其中一路已经占领河东,另一路则由李渊统领,占据了太原和平阳等地。再加上晋惠帝被杀死,由晋怀帝马炽继位,彼时西晋已经是千疮百孔,各诸侯王也几乎都脱离了朝廷的控制。所以刘渊继位之后,他打算下一步就是进攻西晋首都洛阳。
不过西晋毕竟在整体实力上还是要强于匈奴的,所以刘渊两次攻打洛阳都失败了,他本人也在310年去世,他的儿子刘和继位,但很快就被另一个儿子刘聪给杀掉,刘聪成为汉赵政权第三位皇帝。
刘聪继位之后,第三次攻打洛阳。当时西晋主政的是东海王司马越,但是他在刘聪出兵之后,竟然带着十几万士兵逃出洛阳。更可悲的是,在听闻洛阳危急之后,各地诸侯王都持观望的态度,甚至有人虽然答应出兵救援,但却以极慢的速度向洛阳进发。
除了诸王之外,西晋最大士族王氏家族诸臣的做法也是极为可耻的。晋武帝的女婿王敦只知道天天饮酒,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荆州都督王王澄倒是出兵了,但是当他龟速前进到南阳的时候,因为听闻荆州刺史山简的救援部队败给了刘聪,所以王澄便带着部队打道回府了。
311年,晋怀帝下诏宣布了司马越的罪状,并号召全国各路人马讨伐司马越。晋怀帝的这个做法其实也值得商榷,国家都要灭亡了,还在自己人杀自己人。不过,因为司马越那时候年纪大了,所以当他看到讨伐诏书之后,气火攻心,竟然死掉了。
司马越死后,司徒王衍接手军权,他决定秘不发丧,带着司马越的遗体回东海国,但不幸在半路上被石勒给追上了。石勒用骑兵将王衍围住,用弓箭射杀,十几万人就这样或被射死,或相互践踏而死,士兵和老百姓的尸体堆积如山,十分惨烈。
王衍本人也被石勒抓住,但他却推脱罪责,最后被石勒活埋。因为石勒憎恨司马越,所以他还一把火将司马越的灵柩给烧毁了。
司马越死亡的消息传到洛阳,他的世子司马毗带着众多王公大臣逃出洛阳,但是在河南鄢陵县被石勒追上,司马毗和三十六个王被杀,司马越的正妃裴妃则被石勒抓住,最后贩卖到匈奴为奴。
晋怀帝见偌大一个国家,竟没有一个人愿意救他,于是决心自己抵抗,但他却发现已经完全无法控制局面了,城中的士卒开始纷纷逃窜,还出现了散兵和游民攻击皇宫,抢掠皇家宝库的事情,甚至还有一些公主都被士兵拉出去羞辱了。
刘聪见洛阳混乱,西晋各路援兵也不可能达到,于是下令总攻,于311年6月攻克洛阳,晋怀帝被俘。紧接着,西晋青州和兖州也在石勒的攻击下陷落。刘聪还裹挟着晋怀帝攻打各地,各地守将纷纷投降,西晋大半落入刘聪之手。
晋怀帝被俘之后,被刘聪封为会稽郡公,仪同三司。晋怀帝担心自己被杀,所以对刘聪卑躬屈膝,毫无尊严可言。
有一次举办宴会,刘聪问晋怀帝,司马家为什么这么热衷与自相残杀?晋怀帝却说,这些事确实不是人干的,大概是上天的意思吧,大汉(赵汉)将受天应命,以前我做豫章王的时候,对你有不敬之处,是我当时没看出你有帝王之相,希望你不要介意。
刘聪见晋怀帝这么说,十分高兴。刘聪又考虑到晋怀帝的妃子和孩子都被杀了,便将自己的一个妃子送给刘聪当老婆。
313年,刘聪再次举办宴席,他特意让晋怀帝当斟酒的仆人。西晋大臣们见自己的皇帝被如此对待,便在宴席上痛哭流涕起来。李聪看见这样的场面,很不爽,不久之后就用毒酒毒死了晋怀帝。
晋怀帝死后,宗室成员也没剩下几个人,十三岁的晋愍帝司马邺在大臣拥护下,在长安继位为帝。那时候西晋在中原已经名存实亡,除了长安之外,只有三个州在名义上是效忠于西晋的,但实际上都是各自为政。
因为洛阳的陷落,大量北方士族开始进入南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永嘉南渡。南方以司马睿为首的宗室成员,在实力上其实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手上尚有几十万大军,但他们一心自保,并与王氏家族结成联盟,就是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他们根本就没打算出兵救援中原。
晋愍帝继位之后,曾下诏让司马睿领兵七十万攻打刘聪的老巢平阳,但他根本就没打算服从晋愍帝的领导, 而且南方士族也不同意司马睿率兵去北方作战。在这种情况下,长安基本就是一座孤城了,而且长安周边地区也不再愿意继续效忠西晋,长安因此失去了粮食补给。
316年8月,赵汉将领刘曜率军将长安围困,长安城内与外界失去联系,不久之后开始出现粮荒,一斤米居然卖到了二两黄金,城中超过一半人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就饿死了,甚至还出现了同类相食的事件。
到10月,晋愍帝连粥都喝不上了,于是才想起投降才能保命。11月11日,晋愍帝脱去上衣,口衔玉璧,乘坐羊车出城投降。百姓们见皇帝如此,纷纷拉住羊车,因此被杀者不计其数。
随后,晋愍帝被送往平阳,刘聪封他为怀安侯。在面见刘聪的时候,晋愍帝跪在地上三拜九叩,许多大臣无法接受这种屈辱而选择自杀。当然了,刘聪手段残暴,毫无仁义之心,所以晋愍帝的苦头还在后面。
317年10月,为了羞辱晋愍帝,刘聪让他穿上士兵的衣服站在自己车队的前面开路,许多晋朝遗民看见皇帝遭受这般屈辱,于是纷纷痛哭流涕,甚至还有人上去阻止晋愍帝干这些事。
刘聪知道之后,对晋愍帝十分不满,于是每次举行宴会的时候,就让晋愍帝负责斟酒;刘聪上厕所的时候,也要让晋愍帝拿着马桶盖。许多西晋大臣去劝阻刘聪,刘聪则将他们拖出去杀掉。
318年2月7日,刘聪在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之后,将年仅十八岁的晋愍帝杀死。
而远在江东的晋朝宗室,不但没有想过要去把晋愍帝给救出来,反而是在晋愍帝投降之后不久,就开始了对皇位的争夺。最终司马睿比司马保快一步登基称帝,建立了偏安政权东晋王朝,控制着长江中下游,淮河和珠江地区。
而北方效忠于西晋的三个州,即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和凉州张寔,前两个后来被石勒所灭,后一个也最终投降赵汉。
汉赵因此完全夺取了华北地区,整个中国的北方地区完全被汉赵掌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拉开序幕,随后各个民族都将闪亮登场,建立各自的政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五胡十六国”。
所以说,西晋的灭亡是内忧外患综合得结果,它的灭亡方式也很惨,而且给中华民族带去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jacktong
西晋的建立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军灭吴,西晋统一南北,自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后出现的全国分袭局面,经过魏、吴、蜀三足鼎立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天下重又归于一统。
西晋统一全国后,全国计有19个州,173个郡、(封)国,240余万户。
史载,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宽而能断”,在重大的治国问题上能择善而从,平吴以统一全国的决策,就是他力排贾充等反对意见,坚决采纳羊祜、张华等人的主张而制定的。
但晋武帝立如同白痴的儿子司马衷为太子 ,又为他娶了凶狠狡黠的贾南风 (太尉贾充之女)为妃。灭掉吴国后,晋武帝不再兢兢业业,变得奢侈放纵起来。他死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以弱智著称,问饥民“何不食肉糜” 即此公原创。
元康元年(291),皇后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先后杀害辅政的杨骏(惠帝继母之父)和汝南王司马亮,接着贾后又反杀司马玮。贾后擅权揽政,重用裴頠、张华,维持了短暂平稳的政局。但司马氏宗族明争暗斗,争权夺利,绵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也从此开始。后来,赵王司马伦诛杀贾南风,废黜白痴晋惠帝自立。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起兵,攻杀赵王司马伦。司马氏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内讧不已。之后加入混战的还有长沙王、东海王等。光熙元年( 306)惠帝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永嘉五年(311) ,匈奴人刘曜率军攻陷洛阳,晋怀帝司马炽被掳至平阳(今山西临汾)。5年后,即位于长安的晋愍帝司马邺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投降汉赵(亦称前赵)刘曜。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时,封建统治阶级互相混战造成深重灾难,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本已难以弥合的 民族矛盾也随之加剧起来 。各游牧民族逐鹿中原,兵戈不息,杀戮甚惨,统治阶级无法缓和各种矛盾,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的覆亡。
晋惠帝时,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各地方官不但不妥善安置,反而强迫流民还乡,甚至滥加残害。荆州刺史王澄曾经将8000余西蜀流民强行驱入长江中溺毙,引发各地流民不断聚众反抗 。流民起义时间虽不长,但都不同程度的打击了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基础。但颠覆西晋王朝的根本力量并不是流民,而是匈奴、氐、羌、羯、鲜卑等北方各游牧部族,也即史料中所称的的“五胡”。
西晋时北方、东北及西北,尤其是并州、关中一带居住着很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游牧部族。史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关中百余万口,“戎狄居半”。西晋灭吴前,凉州鲜卑人秃发树机能举兵反晋,不少羌胡族民参加。晋惠帝时,氐人齐万年在关中起兵,“秦、雍氐、羌皆反”,郭钦等人主张“徙戎”,意思是把与汉人杂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强行徙往边远之地。他们预见广大游牧部族对西晋王朝的统治会构成威胁,但建议均未被采纳。之后,各游牧部族果然相继起兵反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匈奴五部首领左贤王刘渊在左国城(山西离石)称汉王,賨人李雄在成都称成都王,这是最早建立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各游牧部族的接力打击下,晋愍帝降于汉赵,西晋灭亡。以后其他少数部族相继崛起,汉人张氏、李氏也先后在凉州据地自保,形成“五胡十六国”局面。
魏晋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地域广阔的民族杂居区。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中,被恣意欺辱和屠杀的匈奴、氐、羌、羯、鲜卑等“五胡”相继起兵攻晋。
公元308年,匈奴左贤王刘渊称帝,建国号汉,开始了向西晋王朝的大举进攻。战争的杀伐之刃在史书上刻下了黑色的死亡数字。
公元309年,刘渊率军两次攻打洛阳,攻至洛阳郊区,驱赶男女3万余人入黄河,河上浮尸如麻。311年,刘聪部将石勒在今天的河南鹿邑一带大破晋军,战死者多达10万余人;呼延晏率军攻洛阳,先后12次挫败晋军,3万余将士阵亡;刘曜、石勒最终率军一举攻破洛阳,纵兵大掠,西晋王公大臣从洛阳突围后向东南方向逃跑,石勒率骑兵在后紧追不舍,最后在黄河畔被追兵赶上,数万王侯将相与溃兵全部被石勒围射而死,西晋怀帝也作了俘虏。之后,晋人另立慜帝于长安,刘曜、石勒等不依不饶,经过5年动辄“伏尸数百里”的残酷战争,刘曜率军攻入长安,晋愍帝投降,此前城中粮尽,竟出现了人相食、死者大半的惨状。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动乱中,各方共死亡数十万军民,司马懿的子孙几乎被诛戮殆尽, 只剩司马睿等少数司马氏后裔逃到江南建立了东晋......
从此,黄河流域成了五胡十六国争夺统治权的战场 。
[插图源自网络]
筱雨-DU
我是盗墓历史,我来回答问题。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但是有哪朝哪代的政权更迭能“和平演变”,顺利交接呢,无一例外的都是在血雨腥风之中伴随着血流成河,无数人头落地的惨烈情景。
但究其历史,似乎只有西晋的灭亡给中原大地带来的近乎是“灭顶之灾”,其惨烈程度竟比后来被视为汉族奇耻大辱的北宋“靖康之耻”有过之而不及,这到底是怎磨回事呢?
公元265年,继承父辈基业的司马炎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但灭吴统一后西晋统治阶层认为从此天下太平,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
晋武帝司马炎本身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相互之间利益盘根错节。随着西晋建立,皇族,世族权贵更是奢侈成风,导致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国家逐渐变得混乱不堪。
更为要命的是司马炎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下大错,立了白痴司马衷作太子。
公元290年司马炎,太子司马衷即位,皇后贾南风以皇上懦弱趁机干涉朝政,致使皇权没落,各地分封的司马氏诸侯王纷纷出来主政,并且都想乘机染指皇位。,公元291年爆发八王之乱公元306年,共持续16年,各派皇室宗亲和军阀们为了争夺权利,竞相雇佣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军队,大批蛮族部族潮涌般冲入华夏文明的中心中原地带。一方面是淫乱、礼崩乐坏的西晋王朝,一方面是剽悍的胡风。在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从永嘉五年(311年)开始,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羌、氐等看到中原王朝国力微弱,便趁机起兵作乱,开始了对汉人社会的大肆杀戮和抢劫。
匈奴人刘渊之子刘聪与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战乱中攻入洛阳,不但在城破后野蛮屠杀皇室权贵,还祸及平民,事后放火烧了洛阳城,史书记载了当时洛阳城破后的情形“百官分散,莫有固志,城内饥甚,人皆相食。”,“纵兵大掠,悉受宫人,珍宝,并杀害诸王及百官以下三万余人”。
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洛阳城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北宋靖康之耻受外族羞辱,毒害的不过是宋朝皇室,而随着西晋的灭亡随之而带来的则是整个民族之耻,是文明被野蛮践踏的空前惨状。当时整个中原汉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险些被灭族。这是中原几千年来首次被非汉族以外的民族所占领,其惨烈程度相比靖康之耻有过之而无不及。
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游牧民族在人口上竟然超过汉族,开始占有绝对多数。
整个中原地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30多年的分裂割据、互相混战的动荡时期,史称“五胡乱华”。
不当之处,请雅正。
我是盗墓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Atom
任何王朝的覆灭场面都会非常惨,这是普遍规律;但西晋仍旧开创了特殊的个例:
它的惨,是双份的——短短几年内,西晋两大都城先后被同一个敌人攻破,连续两任皇帝被同一个敌人俘虏,亡国惨案等于是连续发生了两次。
如此暴打司马氏的,是匈奴人刘氏。
早在西汉时期,在汉匈战争中脆败的匈奴人陆续内迁,主要被安置在北方的并州一带(山西境内)。其后历代中原政权,大体对其采取分而治之的制衡原则;匈奴贵族则按规矩送子弟入朝当人质,他们跟着中原人一同求学,汉化水平逐代提升。
后来,匈奴贵族为了进一步汉化,就以自家曾跟汉王朝通婚为由(这是事实),集体改姓刘。比如80后熟悉的三国志游戏中,有个名叫刘豹的武将,就是匈奴的首领之一。
刘渊,则是刘豹的儿子。西晋初年,他常年在洛阳等地当人质、求学,对中原文化掌握的相当精通,甚至被很多高官、名士视为至交。
而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司马氏藩王为了争权夺位,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内斗,这就是八王之乱。到了公元304年,成都王司马颖被司马腾和幽州刺史王浚打得痛不欲生时,刘渊以替司马颖招兵买马为由跑回了并州,随后却翻脸不认人,扯起了反晋的大旗。
凭借对汉文化的全面、系统掌握,刘渊结合当时的局势特点,对自己的势力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心包装:
由于自家祖上是汉朝刘氏的外甥,所以这次起兵是为了铲除司马氏的暴政、恢复汉室,因此,他定国号为“汉”、自称汉王;(我们可称之为匈奴汉国,或者汉赵)
他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并且还制作了历任汉朝皇帝的牌位进行祭祀,其中不仅有汉高祖、汉武帝、汉宣帝,还有蜀汉政权的开国皇帝刘备。
由于包装得力、定位准确,刘渊定都左国城(山西方山县境内)后,大量汉、胡各族百姓前来投靠,匈奴汉国开始强势挑战西晋王朝的统治。而由于持续多年的皇族内耗,以及连年自然灾害的摧残,此时的司马氏的应对毫无章法,屡屡被动挨打。
在这个过程中,刘渊先后得到了羯族首领石勒、汉人叛民领袖王弥的支持,实力暴涨、雄踞中原。到了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其后开始猛攻西晋王朝的都城洛阳。
到了310年,刘渊去世,自立为帝的刘聪继承先父“遗志”。而在西晋朝廷这边,在八王之乱中“笑到最后”的司马越跟晋怀帝几乎已经闹崩。公元311年,他以平叛为由率兵离开,留下了一个残破不堪、兵力寡弱、粮草不继的洛阳城。
不久后,司马越在晋怀帝、大将军苟晞的联合声讨下病急攻心而死,太尉王衍等人消极避战,带领全军护送司马越灵柩前往东海国封地,途中被石勒率轻骑追上,十余万大军群龙无首、遭受肆意屠杀,瞬间灰飞烟灭。
在歼灭这支有生力量后,刘氏抓紧了攻打洛阳城的步伐。不久后,汉国大将军呼延晏率兵进逼,晋军连续被击败12次,3万多将士阵亡;紧接着,刘曜、王弥、石勒也带兵前来围攻。6月,洛阳城完全沦陷,匈奴汉军满城屠杀、抢掠,宫中珍宝、女子被洗劫一空,已故晋惠帝司马衷的羊皇后也被刘曜霸占;皇家陵墓被挖、宫室被焚毁殆尽,城内三万多官员、百姓被屠戮,尸体被堆在洛水北岸建成了京观,只剩下晋怀帝本人、侍中庾珉、王俊保住了性命。
到了公元313年,沦为阶下囚的三人也被刘聪杀害,晋怀帝的侄子司马邺在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
此时的西晋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名义上仍得以延续;在北方,归属晋王朝指挥的力量还有并州北部的刘琨(联合拓跋鲜卑)、幽州的王浚(依仗段部鲜卑)、冀州的邵续、青州的曹嶷徐龛、东北慕容鲜卑、西北张氏等等,在江南,还有琅琊王司马睿坐镇。从牌面上来看,西晋王朝仍有与匈奴汉国相抗衡之力。
但理论与现实往往不是一回事。
首先,上述势力各自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互相间被割裂开来,难以形成合力;
其次,有些人名义上支持西晋,实际上是扯虎皮做大旗,发展自己的势力(比如慕容鲜卑),甚至还心怀异志、图谋不轨(比如王浚);
甚至连琅琊王司马睿,也正依靠王导家族的辅佐,在当地大肆笼络当地士族,积极为今后隔江而治做准备。
面此时正再接再厉猛攻长安的刘曜,可谓如狼似虎;面对占据襄国的石勒,刘琨、王浚完全不是对手。
公元316年,刘曜连战连捷、长驱直入,长安危在旦夕,晋愍帝连续向各地下达诏书,召集救兵勤王。刘琨积极联合拓跋氏入援,但恰逢首领拓跋卢被儿子所杀,部族陷入内乱;王浚已经被石勒所杀,段氏的力量今非昔比;江南的司马睿则借口“江东粗定,无暇北伐”,鞭长莫及,只有凉州张氏派出5000兵马入援。
面对这种局面,长安已经无力回天。9月,外城被攻破,退守内城的西晋军民粮草断绝,人人相食、死者过半,大部分人翻墙而逃,只剩下千余名凉州勇士顽强抵抗。
到了11月,眼见城内弹尽粮绝、城外无一援兵,晋愍帝开门投降,西晋正式宣告灭亡。这一次,刘曜没有大肆屠杀,反而按照古礼接受了晋愍帝一行,其后清点库府、核对图籍。第二天,晋愍帝以及满朝文武被送往汉国都城平阳,
在匈奴汉国,晋愍帝被刘聪赐予光禄大夫、怀安侯,过起了屈辱的俘虏日子。但好景不长,两年后,时年18岁的他被刘聪杀害。江南的司马睿获悉,在群臣的用户下登基称帝,史称东晋。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想当初,晋武帝司马炎平定东吴、一统中原,其后开创太康之治,那时的司马氏何等的威风、多么的荣耀,甚至有希望让人们忘却其家族谋朝篡位的恶名。
可惜的是,万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许是因为做贼心虚,司马氏过于倚仗、讨好世家大族,对其无限放任,西晋社会的阶级矛盾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恶化;同时,为了防止曹魏被轻易篡权案例的重演,司马炎大肆分封藩王,为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天灾人祸,再加上之前被强力压制下去的民族矛盾,乱成一团散沙的西晋王朝沦为昙花一现,可谓咎由自取。
烏龍茶景
西晋的灭亡是史学界故意以往,史学家不愿多提的一段耻辱史。
史上唯一迅速堕落的开国皇帝。
历代王朝但凡开国皇帝无一不是雄主、明主或仁主,开国皇帝往往深知百姓之疾苦,王朝兴替之历史规律。
而司马炎不仅是晋朝开国之君,而且还是实质上的亡国之君。
公元280年司马炎发兵三路灭亡东吴,统一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动荡局面,成为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大一统王朝。
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就亡国之君的本质立刻暴露无遗,司马炎迫不及待将东吴后宫几千美女充入自己后宫,司马炎后宫达到上万人,成为历史之最,司马炎不在勤于政务,而是每天驾着羊车临幸后宫。
在后宫内,司马炎每天变着花样想出各种新鲜玩法,在生活上也是极尽奢靡,带头大兴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之风,虽然有大臣多次劝谏,司马炎依然我行我素,虽然司马炎不喜欢滥杀,甚至对大臣很宽容,但他仍然是一个只图享乐的昏君。
司马炎带头享乐,致使朝廷官员也跟风学习,
而奢靡享乐的本钱最终还是从百姓身上搜刮而来,西晋统治根基已经开始动摇。
八王之乱晋朝皇室自相残杀。
司马炎在立储问题上更是昏招百出,司马炎有九个儿子,司马炎长子司马衷天生弱智,完全不能处理政务,但是司马炎无法打破立长不立贤的古制,还有更多原因,司马衷的长子司马遹年少聪慧,颇有司马懿之风,深的司马炎喜爱,还有司马衷已经迎娶贾充之女贾南风为妃,贾充也在暗中运作,因此司马炎最终下定决心立司马衷为太子。
司马炎病重之际害怕太后和皇后党挟持皇帝,因此一口气封了四十多个同姓王,但司马炎在弥留之际已经被外戚杨俊控制,并修改司马炎遗照,诛杀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亮,司马亮被诛杀,司马玮又联合贾南风诛杀外戚杨俊,因此八王之乱拉开序幕。
八王之乱从司马炎去世后第二年开始一直持续16年前后有八位晋朝王室参战分别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八王之乱最终胜利者东海王司马越。
胡人入主中原灭亡西晋。
八王之乱持续16年,这期间你你方唱罢我登场,晋朝中央完全失去作用,而除了长江以南未受到战火波及外北方大地连年征战,而北方少数民族也趁机崛起。氐人、羌人、匈奴、羯族、鲜卑纷纷趁势崛起并割据一方。
首先在北方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是匈奴人刘渊,刘渊是五部匈奴首领,趁八王之乱之际逃离晋朝的监控,回到匈奴后,刘渊立即整顿兵马发兵攻打晋朝。
公元304年刘渊在并州称帝,名为汉,又叫汉赵、前赵、匈奴汉国,刘渊自认汉朝继承者,采用汉制设置百官。
公元311年刘渊之子刘聪派石勒、呼延宴、刘曜兵分三路进攻洛阳,洛阳沦陷,俘虏晋怀帝司马炽。
公元313年刘聪用一个毒饼毒死晋怀帝司马炽,晋怀帝侄子司马邺在长安被立为帝,公元316年刘曜再次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司马邺,西晋宣告灭亡。
司马炎作为一个官二代却轻松得到天下,司马炎不知百姓之疾苦,不知王朝兴替之历史教训,得到天下后荒淫无度、智商迅速下线,立傻儿子为帝,最终酿成八王之乱大祸,八王之乱胡人入主中原,西晋灭亡,西晋的灭亡使中华民族陷入三百年分裂割据,司马家族民族罪人也。
荷似兰香
西晋王朝灭亡时,可谓是“要多惨就有多惨”。西晋的两位末代皇帝晋怀帝、晋愍帝均被匈奴人杀害,而晋惠帝的皇后羊献容则被匈奴人刘曜霸占,不过这也是司马家族内斗所得来的的报应。
公元310年,匈奴人刘聪派部下的中山王刘曜、将领王弥等人率领军队围攻洛阳城,杀害西晋官员、百姓三万多人,司马懿的后代几乎被诛杀殆尽,只有南方的司马睿等人幸免于难。洛阳是西晋王朝的首都,从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建晋”开始就定都于此。
西晋王朝的建立者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史称晋武帝。西晋一度结束三国分裂局面,成为继秦朝、两汉以后第四个统一中国的王朝,
不过,西晋王朝只传了三代、四位皇帝,就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中灭亡了。晋武帝死后,西晋王朝还没来得及收拾汉末、三国所留下的烂摊子,内部就爆发了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昏庸的晋惠帝司马衷被赵王司马伦、东海王司马越等人挟持,而司马家族的诸侯王们则相互攻杀,混乱持续了10多年之久。
(晋惠帝的皇后羊献容)
由于西晋王朝统治腐败、内斗频繁,所以很快就衰落下去。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在山西离石起兵反晋,掀起各民族反晋的浪潮。
随后,西南的氐族、河北的羯族、关中的羌族、漠北的鲜卑族各部纷纷起来作乱,变成了众多割据力量,此时距离西晋统一三国才仅仅过去了24年,史称“永嘉之乱”或者“五胡入侵”。
此后的380多年时间里,中原和南方一直处于大分裂、大战乱的局面,没有出现一个统一王朝,给社会生产和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西晋衰落后,匈奴人刘渊、刘聪,羯族人石勒,氐族人李雄等势力先后在河北、河南、关中、巴蜀歼灭晋军数十万,而西晋王朝完全丧失了对全国的控制。
经历过八王之乱的洗礼,虚弱的晋朝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对抗五胡入侵,只能静静地走向灭亡。
匈奴人刘聪在位时,先后攻下西晋王朝的洛阳、长安。公元310年,匈奴军队开进洛阳,纵兵抢掠,焚毁晋朝的皇宫。匈奴的中山王刘曜派兵屠杀晋朝官员和宗室、百姓一共三万余人,将洛阳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晋惠帝的羊献容皇后被迫嫁给匈奴人刘曜,而晋怀帝则被刘聪下令杀害。
316年,匈奴军队攻陷北地郡,然后进至长安的郊外。长安城内已断粮绝食,米价涨到了五两黄金一斗,即便这样还是耗尽了所有粮食。
堂堂的汉族天子、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居然反绑双手、抬着棺材,跪着向匈奴人投降。可是,匈奴人刘聪并没有放过晋愍帝,不久后依然处死了他,还将长安城的宫人全部据为己有。至此,西晋王朝完全灭亡,而中国北方则进入了混乱的十六国时代。
西晋王朝一共只传了4位皇帝,分别是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他们全部是三国时期魏国权臣司马懿的后代。
西晋灭亡,中原沦陷。一些士族子弟和北方兵马跟随琅琊王司马睿逃到长江以南,在建康(南京)一带建立了只有半壁江山的东晋王朝,史称“永嘉南渡”,而中原地区则完全沦为游牧民族攻杀的战场,史称五胡十六国。
师其
历史上,北宋被金国灭亡的事件,被称为是“靖康之耻”,这是汉民族历史上最惨痛的教训之一。但是,早在这几百年之前的晋朝,还有一个晋朝版的“靖康之耻”,它甚至比“靖康之耻”还要惨烈,还要耻辱,这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永嘉之乱”。
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中出了一个猛人——刘渊,此人自称是汉高祖刘邦后裔,也建立了一个叫汉的政权,甚至还把蜀汉皇帝刘禅拉出来祭拜。刘渊跟刘禅,当然没有啥关系,但这种攀亲行为,目的就是为日后的侵略正名和包装来的。
311年,晋朝已经在“八王之乱”中日薄西山,在几次攻打晋朝,斩获颇丰的情况下,刘渊的儿子刘聪,派兵攻克洛阳,活捉了准备逃走的晋怀帝司马炽。匈奴兵在洛阳城内大肆烧杀抢掠,杀死王公贵族官兵等3万余人,制造了“永嘉之乱”。
后来,晋怀帝司马炽又被押往了平阳,被降封为了会稽郡公。一天,司马炽拉着一帮沦为俘虏的晋朝旧臣喝酒,席间,君臣竟然大哭起来。匈奴人见了,认为晋怀帝仍然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恢复晋朝,于是将这些臣子全部杀掉,司马炽也被逼喝毒酒而死。
而司马炽死后,西晋拥立了司马邺为帝,是为晋愍帝。但晋愍帝屁股还没坐热,匈奴人又于316年,攻占了长安城,并且直接杀掉了晋愍帝。西晋彻底灭亡。在江南的司马宗室,又建立了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因此,与“靖康之耻”相比,好歹宋徽宗宋钦宗还捡了一条命,晋怀帝、晋愍帝直接就被匈奴人给杀了,王公大臣的伤亡人数也更多一些,“永嘉之乱”似乎更惨呐。
Y雄威
每个朝代灭亡时,场景都很惨烈。最惨的当属宋朝,无论北宋南宋都惨不忍睹。西晋灭亡的惨,则是另一种状况,称为集体大逃亡更合适,要说死的人,那是历朝历代以来最多的。
为啥很少有以这个时期为背景的影视剧?因为太过黑暗。
首先咱们简单说一下西晋为什么灭亡。
西晋虽然经历了四代皇帝,其实和秦、隋一样,都可以算做二世而亡。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受前后两任杨皇后的影响,非把智商不及格的嫡长子司马衷立为皇太子,从那时起,西晋就算是开启了倒计时。
司马衷没有处置朝政的能力,大权落到皇后贾南风手里,司马家那些如狼似虎的王爷们岂肯善罢甘休,或连横或合纵,互相攻伐,将西晋朝政弄得一团糟,国力越打越弱,史称“八王之乱”。
内乱引来了外乱。众多胡人本被汉朝打服了,眼见西晋乱起来,有机可趁,纷纷进军中原,史称“五胡内迁”,可笑的是,司马家的王爷们为了打败彼此,还常常借助五胡部落的力量,引狼入室。
然后就是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众多北方汉人为了躲避胡人的侵害,拖家带口渡江南迁,有个专门的词语叫“衣冠南渡”,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司马氏定都南京,即东晋。
而胡人在华北地区建立了数十个国家,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共有16个国家,称为“五胡十六国”。
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现象,这是第一次。另外两次分别发生在唐朝末年、以及北宋灭亡时赵构渡江建立南宋。
这个过程中,中原百姓、汉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劫难。大家相信吗?讲究多子多孙多福气的古代华夏民族,竟然在此时遇上了人口危机,人口数量下降到了一个危险的界线。
某些学者认为,汉人死了一千万左右。怎么死的?各式各样,死于战场或饿死、病死还算好的,最可怕的是成为胡人的口粮。
虽说是五胡乱华,实际上来的不只五族,还有其他民族。只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人数比较多,具有代表性。
各族强弱不等、大小各异,习性也不同。
公元304年,慕容鲜卑劫掠中原,获得无数财富,并抓了数万名汉族少女,满载而归。当时天灾人祸,各地农业都很荒凉,种地的人少,粮食就少,有时候拿着钱也买不到粮食。
可以说粮食是摆在各族面前最严重的问题,但慕容鲜卑没这个烦恼,因为他们吃人。少女们如同生活在地狱中,不但被凌辱,还随时有被吃的可能。
行军到河北易水时,还剩八千少女,吃不完,又不想养着,更不想放走,怎么办?
全丢到河中淹死,易水为之断流。值得一提的是,鲜卑族外貌极为出众,高大白皙,真是天使的外在,魔鬼的内心。
还有羯族,也保留着原始的食人兽性,视汉人为“两脚羊”,有粮食也吃。他们所建立的后赵政权,从兴起到灭亡简直就是一部对汉人的杀戮史,史书上字字血泪“倾我社稷,屠我家人,心非禽兽,何忍于此?”
好在报应来得很快,没多久,后赵就被武悼天王冉闵灭了。当然,冉闵也不是什么好人,甚至更为残暴,只是他的残暴主要是对胡人,发布了杀胡令,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不过,倒也不必觉得冉闵是汉人的英雄,他杀胡人,为的是权力。从人性来说,他并不比羯族善良高贵。
总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破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民众被杀时的恐慌绝望、南渡时的狼狈凄凉、家园损毁时的无助悲伤,这一切构成了西晋灭亡时的惨烈景象。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