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还不够完美呗。西汉留下来的问题一个也没解决。
主角存在感低的小说
rain3699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西汉末年出了一个豪杰,这个人叫做刘秀,他最终统一了整个天下,也将汗室的寿命延长了200年。平时在统一天下之前,刘秀做了很多举世闻名的大事,他的天下是在战争中获得的,所有的土地都是自己一刀一枪打拼出来的。他几乎经历了所有重建整个帝国的关键战役,更有在昆阳的时候率领数千军队大破王莽40万大军的传奇。
如果从人品还是从治国的成就来看这个皇帝,其实他都是非常值得让人称赞的。首先他并不同于以往的开国皇帝,对于功臣大肆屠杀,还是非常善待他们,这就使得后人对他十分的赞叹。而且最值得让人羡慕的就是她与皇后的爱情,并且他对自己废掉的皇后也是非常的善待这些都说明刘秀他不仅是个好皇帝,更是一个好男人,可惜的是他生错在一个时代,他位于中国两大重要历史时期之间。
这就是著名的汉唐之际,首先来说这个时期他没有先秦时期那么繁华的文化,主要是因为西汉开国的时候说实情的文化专制政策,使得儒家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其他的文化则慢慢的落入了末流。这就使得刘秀他所统治的帝国,在文化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另外来说就是世家大族的崛起,刘秀的崛起,可以说就是靠世家大族来扶持上的,首先来说,当初他在南阳这个地方,因为的迫害,所以他被迫离开了这个地方,去河北发展。
但是他并没有带走多少的士兵,只带了自己手底下文臣武将,但是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到了那个河北这个地方,地方势力割据十分严重,群雄并起,农民起义军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而此时的他非常的危险,所以他到了河北就靠了联姻政策结交了世家大族,获得他们的支持。这成了他可以夺得天下的基础,所以当他成为皇帝之后,世家大族也分得了很多的权利,这就使得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统治比西汉更为严重,因为西汉的时候是靠着自己手下的一帮兄弟打下的天下,并没有靠这些世家大族。所以刘秀迫于无奈的举动造成了东汉的皇权,其实比西汉来说非常的薄弱,导致了他们想做很多事情也做不起来。
西汉的时候,其实大量的传承了先秦时期的文化以及喜欢打架之风,再加上当时北方的匈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以及国内所积累的巨大国库,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争斗,庞大的汉王朝第一次大举的对草原进行用兵,这次用兵也创造了史诗般的传奇,也使得人们记住了西汉的强盛,而东汉却并没有这样的事情了。
首先是国内的名将,其实并不多,再其次,北方的游牧民族被汉王朝打击的成割据的几个势力,并不能对我们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统治者也无法掀起大规模对北方用兵的举动,这造成了东汉不仅是在文治,在武功方面也远远不如西汉。这使的东汉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如此之低,但是我们依然非常的赞叹这个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他是如此的厉害,不仅仅乱世重归一统,而且对自己当初初恋所爱之人也是如此的敬爱。
回首刘秀的一生,他起于微末,受过高等教育(历代开国皇帝中学历最高的),起兵后三年称帝,十五年扫平天下。策虑深远,战无不胜,执政清明,励精图治,聪明睿智,英明神武,远超同时代的其他英杰,实在是所有皇帝中的第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功臣们都得以保全,善始善终;家庭和睦,没有任何宫斗夺嫡的人伦惨剧。他一直是一个善良而坦荡的人,所思所行光明正大,堂堂王道,德被四方,令后世以苛刻著称的史家们都无可指摘。
如此人生,不愧是真正的天命之人。
连过十一人
刘秀和他的哥哥都太完美了,完美的英雄往往不被中国文人欣赏。
文人们太喜欢残缺的美丽,这样在他们的情感中才能涕泗横流地冲碰自己脆弱的心灵,才能在隐隐作痛中过足自己毒瘾,才能有脓肿迸裂时一刹那的淋漓尽致快感。与此同时,文人们便有了要写诗吟词唱曲儿的冲动。唉,弱弱的文人!
刘秀太完美——所以,人不能完美。哈哈……
5SDA
谢邀,其实历史人物的知名度和许多方面有关
一、小说,演义之类的宣传。历史本身其实比较枯燥,那么就很难去引起大多数人的喜爱。但是这个历史又是很好的素材,这时候小说,演义之类的书籍就出现了。好的书籍通过民间传播,能使大多数人知道。如《封神演义》,其实这本书算个神话,人物也是半真半假,但是借助小说这个载体使得其中姜尚和周文王人尽皆知。但是对于东汉初期的刘秀没有什么好的作品为其宣传,导致知名度太低。
二、刘秀作为王莽的终结者,他是汉王朝的延续,他不是一个新的大一统的王朝建设者,他在史书中的地位自然不会太高。同样的提起宋朝你可能知道赵匡胤,但是提起赵构(南宋的创立者)你可能会想一会儿。
三、他相对于很多皇帝来说没有什么大的特点或者大的才华。比如刘邦,无赖,流氓什么的。提起赵匡胤,知道陈桥兵变之类。但是刘秀,他没有什么很大的特点,不偏激,不流氓,也没说杀过啥功臣。除了有一场真假难辨的一个人带一万人打败王莽的四十万军队外,还有上泰山祭祀外。他没干什么足以称道的是。当然不能说他这样不好,因为根据经济学来讲,当社会平稳下来时,经济是可以自行修复的,既然要自行修复,皇帝少了闲管很多,自然就没什么值得纪念的了
刘洋
东汉光武帝刘秀虽然是个近乎完美的人,但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功绩十分出众的优秀帝王数不胜数,刘秀的历史功绩实际上在诸位耀眼的帝星中是比较不起眼的,存在感不高其实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长歌行 刘秀
刘秀最终统一天下,也将汉王朝的寿命延长许久。刘秀做了很多众人皆知的大事,他的天下是在不停歇的战争中获得的,所有的土地都是自己率军拼命打拼出来的。他经历了几乎所有的关键战役,更创下了在昆阳率军以多胜少的传奇。他所创造的功绩后世无法否认,是值得称颂的一位帝王。
刘秀和阴丽华
但他的东汉王朝,与历史上其他王朝相比,无论是经济文学,还是思想都相对比较落后。前有秦朝秦始皇在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还留下了历史文明瑰宝——长城;刘秀的祖上刘邦从平民起家,打败劲敌项羽,艰难开创了繁荣的西汉王朝;后世唐宋更是在经济和文化上达到了古代王朝的顶峰。所以实际上整个东汉包括刘秀本人其实在历史的大王朝时代存在感很低。
老年刘秀
一个优秀的帝王,后世对他的评价应该基于他创造了怎么样一个盛世,而不是在于他本人是怎样一个人。刘秀确实是一位合格的帝王,但在先秦和西汉以及后世唐宋之类的朝代下,东汉王朝并不如何出众,所以刘秀固然近乎完美,其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却很正常。
旅行社团火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先生在历史上的确太低调了,存在感的确不高,至于原因,个人认为有三。第一,是国号,实际上东汉是刘秀打出来的,并不是继承的,虽然他是属于西汉宗族,西汉是被王莽灭亡的。
这一点和清和明的关系有点类似,明是被李自成灭亡的,清打败李自成建立的政权,这个和刘秀打败王莽何其相似。而刘秀却继承了汉的国号,这就造成说起汉朝开国皇帝,大家想到的都是刘邦不会想到刘秀。
第二,刘秀太完美了,网络上说刘秀是位面之子,他就像网络小说里的主角一个样。军事上以少胜多,政治上政治清明,后宫安稳,夫妻恩爱,就连培养接班人都是一流,没有黑点,民间艺人,野史专家就不敢兴趣。和他的相比,李二的宣武门,朱元璋的传奇和残暴就更有市场,老百姓感兴趣的不是你的政治成就而是花边新闻,比如乾隆的风流等等。第三,宣传不够,我们的影视作品里关于刘秀的太少了,我所知道的也就是前几年有部电视剧,讲的还是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刘秀的魅力没有表现出十之一二。综上,刘秀在民间和历史学家的讲义里的确不显眼,主要还是他的故事性太低,魏蜀吴三国打仗能这一部书,而刘秀治理国家,一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就结束了。
听心的鱼
人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提到 汉光武帝刘秀我们能想到“ 昆阳之战”“阴丽华”“云台二十八将”等一些标签,刘秀为什么存在感不高,我从人的三不朽来分析。
首先是立功,立功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就是文治武功,光武帝最大的武功就是建立了东汉王朝,从王莽篡汉到天下大乱,然后跟着哥哥起兵造反,哥哥被更始帝杀害后自立门户,坐看绿林和赤眉两败俱伤到一统天下,一切都显的那么顺其自然,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波折,无法完全展现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能力。其最让人称道是昆阳之战,被网友们称为“位面之子”,但是历史学家们并没有因为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给其军事能力很高的评价。文治方面,基本是沿袭西汉的政治体制,没有太多改变,从光武帝开始,终其东汉一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相比其它话题性高的朝代都显得平庸,如秦朝开启帝制,西汉确立华夏汉民族开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破匈奴为西汉最具话题性的事件,涌现出霍去病,卫青,李广等一大批名将。后来的隋唐宋在政治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纵观东汉一朝相关名人泛善可陈,东汉有名的皇帝除了光武帝可能就是东汉末年的汉献帝了。相比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出璀璨文明的其它王朝,除了因三国关系的东汉末年,东汉实在是没有什么具有话题性的人、事、物了。整个王朝存在感都不高,这也是导致其开国皇帝刘秀存在感不高的一个原因
立德方面,汉光武帝为后世所称颂的就是他不杀功臣了,他手下并没有什么耳熟能详的名臣名将,大家所能提到的就是云台二十八将,很少人能全部说出二十八将的名字,这在所有开国王朝中都是少见的,秦有王翦白起等,西汉有韩信张良萧何等,唐有李靖,徐茂公,尉迟敬德,房杜等,离我们更近的宋元明清也有不少开过名将名臣,这样导致其不杀功臣的道德标杆含金量少很多,因为没有功臣值得他去杀,少了很多话题性。
立言方面,光武帝没有著书立说,其政治军事思想也没有相关言论被记录下来。大家对于他的言论最耳熟能详的可能就是“娶妻当娶阴丽华”了。
喵喵猫~
刘秀手下的云台二八将都很厉害!! 刘秀本人军事政治也非常的突出。 他不出名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1.绯闻少,一个后宫三千佳丽只爱皇后阴丽华一人。云台28将 像邓艾 吴汉等等个个都功高盖主,但是都得到善终!不杀功臣。妻贤子孝。 2.现在电视剧拍的少,你说刘秀不出名为什么??因为现在娱乐的方向变质了,什么后宫争宠,什么皇子多位。现在是什么有娱乐性什么够热点拍什么。不是刘秀影响力不够大,更不是刘秀不出名是现在垃圾的我们越来越多,品味越来越低俗所以,上的了台面的越是看不清看不见。
大呆
刘秀作为东汉王朝的开创者,其为人低调,做人做事从不张扬,虽创造很大历史功绩,但不为后人所称赞,因此存在感不高。
首先刘秀做事务实定位不高,为人低调,在打败王莽,进而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过程中,也显示其性格特点。
在建立政权以后,采取注重民生的政策措施,设立太学注重推广儒家,同时改革吏治等一系列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办法,使得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善。
在用人方面也体现其善待功臣,为人仁义的一面,这一切都说明作为一位开国皇帝能如此,也实属不易,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仁君。
从其个人及家族角度看刘秀在人生与事业上的定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传承祖业,使得其建立王朝能兴旺发达,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称颂的业绩。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其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了当时经济与社会向前发展,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生产与生活条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时也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为中国历史作出了贡献。
因此可以这样说任何历史人物对历史的贡献大小是看其是否推动历史发展,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标准。只有符合这一标准,才可以称之为对历史有贡献的人。
selinana
刘秀是不是完美皇帝姑且不谈,但是刘秀的历史地位不仅仅要看其自身的历史功绩,更重要的还要依托于他所开创的王朝。从这个角度上看,刘秀的地位低于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是很正常的。
东汉实际上是中国自秦以后第三个大一统王朝。刘秀是西汉皇室的旁支别系,与西汉嫡系的关系疏远。因此西汉与东汉并不是两个具有密切历史联系的王朝。当然刘秀出于笼络人心的目的,自称传承了西汉王朝的血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就整个东汉王朝的表现而言,与西汉王朝确实有很大差距。整个东汉王朝除了开国皇帝刘秀和他的儿子明帝以外,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皇帝了。这与西汉王朝前中期优秀皇帝辈出形成了鲜明对比。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以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王朝的关键性君主被后世称颂。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大盛世。宋代虽然没有完成统一,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最顶峰。秦始皇则是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奠基人,因此秦朝虽然二世而亡,其地位依然不可泯灭。
因此,刘秀没有取得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一样的历史地位,更多的原因在于东汉王朝的历史地位不如那些王朝。而这实际上是由于其后世子孙的无能导致的。如果东汉王朝也是明君辈出,那么自然就会抬高刘秀的历史地位。可谓是子孙无能殃及祖先。
ruanyanger
刘秀好像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在影视剧中也鲜有出场,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在人们认知中存在感不高。
相反,刘秀在老百姓的圈子里存在感极高。
因为五个字“王莽赶刘秀”。
我们隔壁有个村子叫大山呼,村里老人说,我们这个村子为啥叫大山呼呢,那要从王莽赶刘秀说起,刘秀跑啊跑,跑到一个大土山后边藏起来,恰逢此时,救兵来了。于是,刘秀就大声呼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从此,这个地方就叫大山呼。
还有个村子叫白王村,也是王莽赶刘秀时的事情,刘秀跑到一个村子里。在一个老大爷家躲过了王莽的追杀,刘秀十分感激老大爷,就留了个信物,后来刘秀称帝,再来看老大爷,老大爷才知道,啊,原来这是皇帝啊,于是就把村子改成白王了,白加王就是皇嘛。
还有个村子有一口井,井不是直上直下的,是斜着的。为什么斜着呢?因为王莽赶刘秀的时候,刘秀的马太累了,需要喝水,附近也没有河流,但是井里的水又够不到,于是刘秀就叹了口气,自言自语:要是井能斜着点就好了。话音刚落,井居然真的斜了。马就能喝到水了,王莽就追不上了。为什么井会变斜?因为刘秀是真命天子嘛!
基本上,在北方,尤其是河南河北这附近,只有是传奇点的小故事,都能和刘秀搭上关系。
有个庙特别灵,是刘秀来过。
有个桃树长了好多年,是刘秀摘过。
有个地方叫青龙湖,是刘秀睡过的地方。
我听过很多农村大爷讲的稀奇古怪的故事。他们都是一脸自豪的一本正经的给我讲他们祖辈相传的故事,第一句总是:那是王莽赶刘秀的时候。
whyl007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很成功的一个人物,但是也是存在感最低的明君
总的来说,之所以东汉不够出名,一方面是东汉优秀的皇帝不够多,没有什么事迹可以说,另一方面西汉太过于优秀,完全把东汉碾压了。
宣传不够,一个朝代能不能为人们所熟知,还和电视剧,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关系。电视剧拍的多传播性自然就广,关于西汉的电视剧有《汉武帝》、卫青,东汉则相对少一点,宣传力度不够
xineren
原因很简单:顺利的故事往往对读者没有吸引力!
人们总喜欢跌宕起伏的剧情,曲折离奇的故事,大起大落的人生!有人跟你说:有个人,是皇族,后来当了皇帝!完。
另一个人说:有个人,是皇族,卖草鞋,拉了一个逃犯和屠夫起兵,镇压叛乱,颠沛流离,兄弟分别,妻离子散,寄人篱下,卧薪尝胆,才当了皇帝,最后还是失败了!
你愿意读哪个?我们都知道,一个是汉光武帝刘秀,一个是汉昭烈皇帝刘备。前者成功了,之得了一个“中兴之主”的称号,一个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成了无数故事的主角。
故事都是好故事,但是读者喜欢不喜欢由不得你!郭德纲说过:你花十个亿拍一部电影,我就说不如街边耍猴的好看,你能怎么样?
刘秀的胜利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但是刘备这样的悲情英雄,却更能得到普通人的认同,与大部分人达到共情,毕竟完美的人是少数。
红色_精灵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漫漫历史长河,有时候当一个贤明的君主真不如当一个昏君,昏君昏到极点有时候还更容易名扬上千年。这是不是像如今的娱乐圈?往往是那些槽点满满的明星更火,那些安分守己、认真拍作品的反而不温不火?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有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刘秀这个人可以说功业水平和道德水准都相当不错,换句话说军事max加上政治max,加上品德max。但这样的人很难火,原因就在于少了几分戏剧化。
我们会发现,最能让民众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往往和流传下来的故事有关,比如唐太宗往往离不开隋唐英雄传、离不开玄武门之变,比如曹操、刘备、孙权离不开“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大舞台,甚至还有离不开“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最被津津乐道的朝代往往是这些纷乱的年代:
比如秦汉末年的楚汉争霸;比如汉末的三分天下先,比如隋唐的李世民灭各路势力,比如两宋与塞北三朝,比如元末的朱元璋与陈友谅之战(兼有汉人与元朝的斗争)等。
唯独少了这几个朝代不“火”:那就是东汉开国、南北朝与五代十国。后两个不火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主角太多、政权更迭太频繁,难以选好一个主角讲好一段历史。
而东汉开国的刘秀呢?不是他做的不好,也不是主角不明确,恰恰是他做的太好,以至于少了几分戏剧化:
第一点,开国功臣基本得到了善终。
这在打天下的集团中是很少见的,比如刘邦与韩信,朱元璋与他的大臣们。按理说,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也是个个都是强将,可是却偏偏没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出名。
而与刘秀一起打天下的二十八将却大多数得到善终,有的甚至加官进爵、泽被后代。
因为中国人虽然喜欢喜剧,但是悲剧才更容易引起人们同情,从而更容易被记住。
第二点,刘秀本人的皇位并没有争议,而且在作风问题上表现可谓优秀。
一个皇帝要有故事,往往需要抢皇位的时候惊心动魄,甚至同室操戈: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好皇帝,但玄武门事变后的杀兄灭弟逼父亲的事情让人津津乐道,知名度自然高了不少。
比如明成祖朱棣同样也是不错的皇帝,但他的名声往往是因为他多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一个皇帝要有故事,往往需要在作风问题上让人“看不惯”,甚至明显违背道德:
比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甚至连大唐天下都断送了;
比如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甚至垂涎自己的亲戚。
而刘秀呢?他在还没有起事的时候就认识了初恋情人,而且从一而终,这实在是浪漫,也实在是没什么话题性,因为太专一了。
而人的本性之一就是喜欢听八卦,换言之,刘秀八卦太少了。
第三点,刘秀实在是东汉末年最能打的人,简直就如李世民一样。
尽管有伟人评价古代善于打仗的帝王,第一位是李世民,第二位是朱元璋。实际上,刘秀绝对可以算得上前几名善于军事的帝王。
在东汉开国时期,他只要出场就能打破僵局,甚至还有大奖津津乐道的“位面之子”的传说。
比如在昆阳大战中,刘秀以7000兵马就打败了对手王邑的四十二万大军和各种野兽,以1比60的悬殊比例创下了冷兵器战场上的奇迹。
看到这,想必大家都会想起古代的一句话,叫做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其实刘秀正是如此,他优秀到没有什么明显瑕疵,又能善待大臣,自然少了些话题性。
但无论如何,他的出现给大汉延续了上百年的国祚。
801酱小狸
其实历史上向刘秀一样功绩卓越,能力突出,而声明不显的还有很多,之所以会这样,是后世的史学家或者小说家没有大书特书,为什么小说家不写,是因为没有同样出名大臣和对手,凑不够剧情。其他那些耳熟能详的君王,基本都能说出至少一个手下的大臣或者对手,而要我们说出一个刘秀打败过的名人或者刘秀手下有哪位著名的大臣,我们基本都是想不出来的,所以对于刘秀我们不是很熟悉。
ぶたの麦子~~
金庸武侠小说的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金庸先生一九二四年生人,原名查良镛,二零一八年逝世,享年九十四岁,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的一生,写有十五部武侠小说,按照顺序,分别是《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雪山飞狐》、《侠客行》、《飞狐外传》、《越女剑》《白马啸西风》、《连城诀》、《天龙八部》、《鸳鸯刀》、《鹿鼎记》、。
对于金庸老先生的作品,大部分人都觉得是好的作品居多,那觉得不好或者不喜欢的人各有各的理由了。
说其中影响力最低、翻拍次数最少的作品《侠客行》。侠客行这本书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健全武功体系,因为雪山飞狐也没有,也不是没有建立精神偶像,因为连城诀也没有,也不是因为主角性格问题,更不是文字本身的问题。要深究原因,还是在这本书里的感情描写。
金大侠小说最大的亮点一直都不是武功,而是情感,可以说金庸小说是披着武侠外衣的爱情小说。比如靖蓉恋,比如龙过恋,比如殷素素与张翠山,除了爱情,金庸对兄弟,父子,朋友之情的描写其实也是一点不差,比如武当七侠之间的肝胆相照,江南七怪的生死与共,比如谢逊与张无忌,可以说这种非爱情感是金庸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反观侠客行,似乎找不到这种感觉,人物之间缺乏真正的情感,或者说情感没有落地,相互之间没有依靠,信赖,也看不到情感寄托。人物没有大喜,没有大悲,什么都木有。即便篇幅更小的越女剑,范蠡对西施的思念还能时时回顾,侠客行缺的就是这一点。
宋波快乐乒乓
金庸武侠小说的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位早已被写入文学史的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
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产物。这种观念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这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缘木求鱼。
金庸先生是新派武侠的“武林盟主”,也是集大成者,堪称新派武学界的泰山北斗。
四大武侠小说大家中,也只有古龙先生能与他齐名,就连新派武侠的开山鼻祖梁羽生先生,成就都不能与其比肩。如果把古龙先生比作武侠世界中的武当,那金庸先生就是天下第一的少林,比古龙先生还要略胜一筹。
先来说一下金庸先生写过哪些作品
金庸先生一九二四年生人,原名查良镛,二零一八年逝世,享年九十四岁,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的一生,写有十五部武侠小说,按照顺序,分别是《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越女剑》。
《越女剑》是短篇小说,在《鹿鼎记》连载期间完成,因此金庸先生最后一部小说应当是《鹿鼎记》。
这些作品各有各的看法,但世人认为好的作品比较多。
其中比较公认的最好作品,是他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因为《鹿鼎记》的主题脱离了武侠小说的范畴,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他最好的武侠小说是《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
要说金庸先生小说中影响力最大、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还得是《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奠定了金庸先生在新派武侠中“武林盟主”的地位,也是促使他真正身成名就的一部作品。
熟悉金庸先生小说的朋友都知道,他的十五部小说,有半数很火,有半数较为平淡。
其中比较火的主要是长篇小说,有《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鹿鼎记》等,这几部小说都被多次翻拍成影视剧,影响极大。
而剩下的那些小说,被翻拍成影视剧的次数就比较少了,要说其中影响力最低、翻拍次数最少的作品,应当是《白马啸西风》与《鸳鸯刀》。
这两部小说,都只被改编拍摄成影视剧一次,而且是很久之前,不熟悉金庸先生小说的朋友,估计都不知道有这两部小说。
如果要在这两部小说中选一部存在感最低的,我认为,应该是《白马啸西风》。
real_guoyu
没有开创性,西汉末年的问题他没有解决,他的东汉朝代也不强盛。某种程度上敢于触碰兼并豪强利益的王莽都比他有勇气。
他的名声可以参考宋太祖赵匡胤。说是唐宗宋祖,很多人心里其实认为宋太祖不能和唐太宗比。
(如果觉得有用,请点一波关注)
Yvonne锦
事迹比较平庸,与周平王类似,近些年网友把刘秀抬举得太高了。东汉政权本身就是豪强妥协的结果,光武在世的时候都镇不住手下的骄兵悍将,宗室王公。政治上没有开创性的功业,军事上也没有开疆拓土的成果。诸葛亮对后汉的整体评价是倾颓,这与东汉政权、开国皇帝的先天不足是密切相关的。从刘秀称帝到黄巾起义不过150年,期间外戚、宦官不断干预朝政,王公贵族飞扬跋扈,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可以说西汉末年的弊端东汉一样都没解决,甚至没有尝试去解决。东汉能延续一百多年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王莽在前面闹腾了一下,迫使各方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点,苦苦支撑。到了中后期,直接把皇帝当木偶了。所以,刘秀的历史地位与他的功绩是匹配的,并不存在贬低。
静伊
网游之刺绝天下。。。。这个个人觉得很赞~无女主,不比蝴蝶的差
迦南之心
鄙人正在看,目前还没看出来女主……
网游之练级专家
这个,男主有几个美女,但是里面男女感情戏写的挺少的~蜗牛在这方面把握的不错~几个美女都是挺强的角色~
卡徒
师士传说
这两个都是方想大的,凡是比主角有气场的不管男的女的都炮灰了~完全不存在感情的描写……
胖虎
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三个层面:
1,如何刘秀个人功绩得失;
2,作为东汉开创者,刘秀对东汉的影响。
3,东汉王朝对刘秀的影响。
史学界常把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作为400年汉王朝的中兴之主,其次才是东汉的开创之帝。因为史学界一直有意回避或弱化新莽政权,所以刘秀也受到一些影响。整体上看西汉强东汉弱。
在我学海之中,刘秀虽然算不上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也是一代有为明君,下面我们看看刘秀为他的子孙留下了什么贡献和影响。
一、汉朝帝王世系
馨馨之火
不只是刘秀存在感不强,整个东汉时期存在感都不如西汉。因为它上有辉煌的西汉,下有纷争的三国,所以被埋没了。
刘秀无论从人品上还是从成就上都很优秀,尤其是他善待开国功臣,这一点让后人对他大加赞赏。他对阴丽华的完美爱情让无数人羡慕,他对废后郭圣通的待遇,也让郭圣通成为历史上结局最好的废后。这些都说明了刘秀的优秀。可是,他生错了时代,偏偏生在中国两大重大历史时期之间。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以后的汉族,汉文化等称呼都由此而来。三国时期因为有三国演义,更是世人皆知。中间的刘秀,相对就存在感差了。
dumbledor
赠君一世荣华by花日绯
文案
一切不以报仇为目的的重生都是瞎折腾。
谢嫮(hu)就打算折腾一回。
因为重生之后她发现,上一世满心满眼在乎的东西,好像并不那么重要了。
而这一世,首先要从她的厌食症开始说起……
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是讲一个上辈子没啥存在感的姑娘,这辈子拼命找存在感,升值自我,最终泡到帝国级美人的故事!(听起来就很励志对不对! (*^◎^*) ~o(≧v≦)o~~)
mypinkfog
后人应该是把两汉看成一体了,刘秀也是以汉室宗亲的名义得天下的。所以历史上很耀眼的刘秀立国,治国。只得到一个光武中兴的说法。实际上,他是一个新政权,西汉的政治体系,已经被王莽折腾殆尽了。
Be smile ^
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个问题:
关于刘秀其人,东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九世孙,西汉末年,随兄长起兵反王莽,之后在与众豪杰的争锋中取得最终胜利。开国后柔道治国,励精图治,为大汉中兴之主。刘秀在历史上相比同宗刘邦刘彻刘备以及赵匡胤成吉思汗朱元璋等等确实知名度不高,个人愚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刘秀自身的个性原因。刘秀的个性不像他兄长刘演那么张扬,而是属于沉稳厚重一类的人,从小立志也就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而已,没有刘邦的痞,没有朱元璋的威,简简单单一个好人而已,性格方面没有过于吸引目光的题材。
二、刘秀的手下。民间来说,言刘邦必谈韩信张良萧何,言刘备必谈关张诸葛,言朱元璋必谈徐达常遇春刘伯温,但是谈及刘秀,可言者寥寥无几,刘秀手下优秀人才不多吗?邓禹冯异比比皆是,但是没有一个像诸葛亮刘伯温一样满足文人所有幻想的大才形象,没有一个韩信徐达以少胜多攻无不克的战神形象,了解刘秀的也只会被他的好运所感叹。
这就是我觉得刘秀名气低的原因,欢迎其他大贤朋友补充。
老虎不花威
关于刘秀的历史可是一点也不少的。刘秀有几点非常突出。
1.秀才取天下,独一份。刘秀虽然出身皇室宗亲,但其实已没落至平民。从一介布衣,到登上皇位,其难度比刘邦更甚。刘邦起兵时至少还是沛公,手下有点儿能人,如萧何、樊哙等,有一个刘家班,但刘秀纯粹单枪匹马。
2.能力非常强。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特别是在用人方面,礼贤下士,恩泽四方,许多能臣都能甘心驱使,如云台二十八将。邓禹、马援等都主动来投。
3.善待功臣堪为楷模。在历史上,不杀功臣的皇帝极少,赵匡胤也不过杯酒释兵权。而刘秀做得更好。改革官制,设立文官,众臣都得到使用,三百多功臣全部封侯,甚至以前王莽前的人也都留用,足见心胸之广。
4.治国有方,殚精竭虑。刘秀为政,体恤爱民,战后休生养息,推崇儒学,多次减免租赋,废除奴婢制度,打击土豪劣绅,后世以为东汉之初风化最美、儒学最盛。
此外还有不忘旧情,改立皇后,册封日本为倭国等一系列趣事。如果说传播的少,大概是缺乏如《三国演义》一样的文学作品来弘扬。毕竟,老百姓听评书的多,看史书的还是少数。我国有一部传统评书,叫刘秀传,有时间可以听听。
北风吹
网游之刺绝天下。。。。这个个人觉得很赞~无女主,不比蝴蝶的差
迦南之心 鄙人正在看,目前还没看出来女主……
网游之练级专家 这个,男主有几个美女,但是里面男女感情戏写的挺少的~蜗牛在这方面把握的不错~几个美女都是挺强的角色~
卡徒 师士传说 这两个都是方想大的,凡是比主角有气场的不管男的女的都炮灰了~完全不存在感情的描写……
Q妹
刘秀的确是近乎完美,但正如一位答主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他不杀功臣,也没有三千佳丽,在整个历史上都是极其少见的,或许完美了,可能值得探讨的空间就少一些吧。
冬天的爱
干的石破天惊、惊掉人眼镜的事几乎没有。不能够刺激吃瓜群众,他们就喜欢看那种出身不好、要啥没啥的渣渣翻身,惊险刺激,惊天血案。
就像喜欢听起点低没上过学的矮穷矬丑八怪逆袭成大款,名牌大学毕业的高富帅成富翁他们不爱听。
楚河
东汉不如西汉、唐这般繁荣,也不似隋朝这般腐败,可以说是一个较为“中庸”的朝代。
其实汉光武帝刘秀本身还是颇有传奇色彩的(刘秀出生地湖北省枣阳市就有许多关于他起义的传说,此处不细说),之所以在历史上不出名,原因可能有两个:
1.性格内敛低调刘秀不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位期间,没有开疆拓土、没有修长城、修大运河等让后世记住(不管好与坏)的工程;也不是高调的人,一心只想休养生息;夫妻恩爱,甚至没有皇后阴丽华出名,没有什么绯闻。
刘秀在位期间,无论是思想还是体制,都是继承西汉的,没有什么创新。
其实这也就是历史的奇怪之处,繁荣的像西汉、唐、明,腐败的像隋,甚至大战乱像春秋战国、五胡乱华,这些被历史记载的多的、出名的帝王还比较多,反而像东汉这种休养生息、平淡度日的记载的比较少。
所以说一个朝代的好坏不能以史书记载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要深入分析。
关于刘秀出生地流传的关于起义传说,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再单立一篇文章来讲,谢谢。
苹果树上的APPLE
近乎完美的刘秀,确实特别适合“玄幻小说”中的男主,特别神奇和完美,照实拍吧,别人以为是神话玄幻小说,而瞎编吧,会被历史学家大骂乱拍。这样的一个刘秀,你自己来看看。
第一,刘秀是真正的战神,一生的战役几千人打几十万人,都轻松获胜,自己毫无伤亡。前期养精蓄锐,不出手,灭了王郎,占了河北,开始坐山观虎斗。看着绿林军没了,赤眉军没了,再击败洛阳刘永,成都公孙述等十几个地方势力。
然后,再跟王莽的对决中,只要王莽大军一来,不是地震就是水淹,然后雷爆、大雪,各种天地异象,几千人,把王莽几十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
最终,人家登位大极。而且,根本没有什么配角可言。
你说,这咋拍?
第二,刘秀个人品德特别高,没有杀功臣。而且,没有臣下的勾心斗角,他的朝堂,大家融融泄泄,根本没有任何矛盾冲突,你说,天天跟流水账生活一样,这样的电视剧,咋弄?
最关键的是,刘秀不好色,后宫特别平静,平静到无话可说。而且,刘秀期间,也没什么大兴土木,他也每天在宫里待着,不像乾隆一样,老搞微服私访。
你说,这么平淡的剧情,除了你整成玄幻小说,王莽是现代人重生过去的,刘秀是位面之子,来纠正王莽的,这一个狗血的设定之外,剩下的,没有任何精彩,太平淡了。
这样的剧情,导演肯定不拍,历史学家和历史小说家,也不研究,因为,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无可研究的点儿。所以,写刘秀的书和故事,都特别少。我记忆中,就一个吧,刘秀躲山神庙里,王莽的人追来,看到山神庙上蜘蛛网没破,觉得里边没人,跑了。可惜,这个故事,也是假的,哈哈。
华妮
刘秀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刘秀当上皇帝之后,那些昏君们干的荒唐事与刘秀统统不沾边。刘秀本人一直很节俭,从不铺张浪费,在民间更是倡导薄葬等节俭之风。
再国家大政方针方面,也都按照尽量不扰民的方法来设计,同时在后宫也没那么多嫔妃佳丽,一生对阴丽华宠爱有加,不好色、不残暴、不铺张浪费、不扰民好大喜功。
这样一个圣人一般几乎神一样的存在的人,让后世小说家以及史学家们,无法下手去演绎这么一个“完人”呢?
自己说出来,都感觉真没劲,那干脆就不说他了。
再者,身为一个开国皇帝不杀功臣,不做兔死狐悲之事,就没什么料可言。
历史上知名的两个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就是杀功臣的高手。刘邦打天下封了八个异姓王,生前就弄死了七个,朱元璋更是生猛残酷,发了免死金牌也没用,想杀你,找个理由就做了,就像杀鸡宰羊一样稀松平常。
相比而言,刘秀就皇恩浩荡,厚道的多了去了。大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稀里糊涂就下了人家的军职。刘秀做得更具人性化了,退文进武,使得功臣们虽然失去了兵权,但依然风风光光地伴着皇权,富有尊严,潇洒地走完了人生。
这种处理方式,既不血腥,也不残暴,连一点儿虚伪的煽情都没有,这就给后世演义小说描写,又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其实在军事上,刘秀也是神一样的存在,似乎是战神下凡,想开了挂一样的不停打胜仗,根本停不下来。
云台二十八宿将的光辉,全部被他一个人给全掩盖了,以至于故事情节最终变成了单核输出,没有他人多余的流量了。昆阳之战彰显了他的超凡军事能量。
来来去去都是他的戏,他来结局就没啥悬念。这也让人们对整个没有悬念的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局故事情节,实在提不起太多的兴趣了。
wangmanjy
不请自来,见笑了!我只说三点:
一、刘秀首先本人却实不错,能力强,机遇好;保留了汉室血统,但是他没有建立属于自己国号的新历史朝代;
二、东汉除了三国并没有什么津津乐道的重要事业,存在感不强,一段重要的三国还是负面影响;也没有造就如秦皇汉武的影响力功绩。
三、文学史志等巨大著书立说基本也都忽略了除三国的这些历史。
其实真正的存在感还是要名人名家著书供后人读,传播率高自然有存在感了,就像明星的爆光率一个道理。
一个三国演义,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关公张飞董卓周瑜等火了;一个水浒传连民间小人物潘金莲武大郎西门庆都火得不得了,你说是不是?
天狼
汉光武帝刘秀被史学家一致称赞,人格魅力爆棚。主要是同样都是开国皇帝,对比汉高祖对待功臣和后宫的态度两极分化,没有给后世人留下多少演绎的机会和口舌。刘邦杀韩信,逐英布,飞鸟尽良弓藏。宠戚姬,厌吕雉,忘恩负义薄幸郎。这样的人可说的故事太多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是非功过评说。而刘秀则功臣全封侯,一个也没杀还都善待。唯一一个缺点是废后,还是给原配让路,废了的皇后还给了太后待遇,得了善终。这样的大团圆故事虽然都喜欢,但不够曲折离奇,所以就很少人提及。再加上哪个帝王愿意面前树立这样一个榜样?
历史的存在感跟民间传说有很大关系。比如好人做好事经常被遗忘,而做了坏事也会被人一直记着,并引以为戒。
其实在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看来,帝王将相大都是一样,做出的各种不同选择不过是各自利益所需罢了。
苗小眯
这个问题根本不成立,因为刘秀在历史上存在感不但不低,反而很高。
刘秀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不过寥寥可数,这种特殊身份就注定他在历史中绝不可能存在感低!尤其还是刘秀这种帝王中的佼佼者。
如果不是受益于影视作品或者文学名著,某些历史人物在当今社会名气会高于刘秀吗。就文言文这一点就把绝大部分人拦截在历史门外。
其次什么叫刘秀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区区天朝几十载就能代表整个历史吗。网络普及发达也是近年吧。以前网络不普及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刘秀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这个问题吗。
正儿八经研究历史的,谁能跳过东汉不去了解?虽说术有专攻,业有所精,但朝代都搞不清楚是自豪的事吗?
刘秀历代以来都倍受推崇,除了天朝初期把他打成夺取农民果实的豪强。但伟大的领袖依然说他是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想要了解刘秀在整个历史上是什么存在,查查古籍里光武,汉世祖等名称出现的次数,刘秀高居榜首。再看看历代都是哪些人评价刘秀,评价基本是一边倒,因为刘秀从来就不是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就是苏轼石勒这种认为高祖更优的人也不会说刘秀弱。
曹植和诸葛亮的汉二祖优劣论,不要太出名。晋简文帝说刘秀雄主之最,梁元帝说刘秀极优(最完美)。王夫之说刘秀允冠百王,杨廷和等人说刘秀最贤,宋太祖只给两个皇帝立庙,其中之一就是刘秀。赵构从登基一直在模仿刘秀,光武两个字在赵构一朝频繁出现,可以说赵构每做一件大事重要的事必提光武。元朝郝经弄了个帝王排名,刘秀居第二。明朝朱元璋设置了个帝王庙,里面光武与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并列为一档君主。到了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直接说刘秀允冠百王,南明有个隆武帝,他被大臣拥立为皇帝的原因就是他的封地在南阳,而南阳是刘秀的家乡,大臣希望他做明朝的光武帝。清朝乾隆等也多次提起刘秀。诸如此类的高地位高评价,比比皆是。这些人的评价和古籍刘秀出现的次数不能说明什么,难不成网络上一些都不具备历史知识或者只会断章取义的人能证明刘秀在历史上没存在感?
关于刘秀的传说一堆,光武庙至今有迹可循还好多。安徽有个镇叫光武镇,就是以他名字命名,比这个档次再高的可能就中山市和秦皇岛了。有条路叫光武大道,有一座桥叫光武大桥。有种面叫刘秀面,有一种酒叫光武酒。
一些人对于刘秀的认识要么停留在晋江文学上。要么停留在洗脑包上,比如什么刘秀是世家(门阀)推举的,符合世家利益才当上皇帝。简直不知所云,东汉时期根本没有什么世家门阀,门阀是曹魏以后的九品中正制才导致的,和刘秀有什么关系?
什么刘秀不敢改革,简直乱七八糟。
皇帝的本职是治理国家,使社会安稳,不是搞改革。最重要,刘秀度田是成功的!度田也不是改革土地,度田是核查人口,丈量土地,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史书从未说刘秀度田失败,刘秀度田失败论是天朝初期一些人根据刘秀迁徙了一部分豪强粗暴的下定论。现在很多论文已经改口说成功了,因为有出土文物证实了刘秀之后仍在度田!
amandachou
首先我们谈历史都会先想到历史辉煌的时代,谈汉朝必定先说西汉。西汉抗击匈奴,吕后专政这都是很具有历史色彩的事件,大家一定会被先吸引去了解西汉。所以刘秀虽然创造了东汉王朝,可现在一提汉朝先想到的是刘邦,汉武帝,所以刘秀生不逢时。
他的生不逢时体现在很多方面,第一西汉的能人太多,体现不出他对汉朝的建树。刘邦打下大汉王朝的根基,吕后专政保留并发展了刘邦当初实力。汉武帝更是抗击匈奴,犯我华夏虽远必诛。可刘秀的时代是东汉,我们常说东汉末年分三国,大争之世天下大乱,汉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并且在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曹操,司马懿,周瑜,孙策孙权,诸葛亮,庞统等等实力雄厚的人数不胜数。再加上东汉后期羸弱,谁还会记得刘秀呢?
旅行梦想家-鱼
位面之子,天选之帝!刘秀堪称运气最好的皇帝,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没有横扫八荒的伟业,没有狗血奇葩的剧情,没有后宫明争暗斗,没有子孙相互残杀,没有屠戮功臣名将,没有血腥屠城灭族,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什么阴谋权诈。
君臣同心、后宫平静、子孙贤良、寿终正寝,拍影视剧缺乏卖点,写演义小说缺乏情节,因为太过顺利,反而大家对光武帝印象不深。再加上前面有汉高祖、汉武帝的雄图伟业,有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后有三国群雄逐鹿,无数精彩故事足以吸引大众眼球,而东汉初期的波澜不惊被忽略,光武帝的文韬武略被低估,导致存在感不高。
实际上刘秀无论道德操守、才华能力还是治国安邦都几乎无可挑剔,毛主席称赞他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善用人的皇帝。
荒烟
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其创业之艰辛曲折,绝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创业君主。兄长刘演被冤杀后的忍辱负重,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等等,充分说明刘秀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英主。
为何在历史上存在感不强呢,一是人们常常认为东汉是西汉的延续,只不过中间为王莽篡权了十几年,汉室宗室起兵复国而已。二是刘秀建国后,休养生息,恢复民生,主张无为而治,缺少焚书坑儒,玄武门之变,杯酒释兵权等重大事件。虽然也有云台二十八名将及一系列经典战例,但留存后世传奇故事也不是很多。这也和刘秀低调仁慈的性格有关。
虽然刘秀在历史上存在感不是很高,但是不可抹煞他近乎完美的人格和作为开国帝王对历史的贡献。
變態娃娃
刘秀12走南阳,成就了光武中兴的伟业。后世的历朝皇帝,对他的能力和威望都是很尊崇的。
刘秀对老虎说要吃我就点点头,你不吃我就摇摇头。民间传说,刘秀被追逃至一个山口,后来老虎救了刘秀,刘秀封老虎为兽中之王。所以今天的老虎头上就有个王字。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妇孺皆知。还有好多好多,我就不。我就不多说了。咋能说刘秀历史存在感没有呢。
安静的菜菜
刘秀存在感不低,但是他确实有两方面问题影响了他的地位。第一是刘秀面对的是王莽篡汉,他登基依然是汉的传承,不像开国君王那样耀眼。二呢,他并未留下传世的统治者的工程。比如祖龙是扫六合,统一度量衡。刘邦是汉制度的奠定者。汉武的光芒主要是击匈奴。刘秀最重要的事迹是破王莽,只是汉室内战。而制度上,刘秀是个偏保守的君王。并未对制度本身,文化本身做什么决定性的工作。从皇帝个人能力个人表现来说,刘秀可以竞争中国最优秀的皇帝。但是从皇帝的重要成就而言,他就显得不突出了。至于刘备,那是有伟大的小说捧场,和他个人没太大关系。
需要正能量的坏姑娘
老无历史观给你回答。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他把新末军阀割据的中国重新统一,他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整饬官场风气,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文化上,大兴儒学,历史上称为“光武中兴”。
这么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为什么存在感不高?
1.能折腾的皇帝存在感高西汉文帝、景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给武帝刘彻留下个富庶的国家,这才有了卫青霍去病的驱逐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才有平东南、西南蛮夷,灭朝鲜的功绩。
汉武帝正是因为这些折腾,存在感才明显比爸爸,爷爷高得多。
同样光武帝和他的儿子汉明帝都是以休养生息为主,不愿意耗费民力,因而在历史上似乎没有出现过什么“壮举”,这就让史书都没有太多经天纬地的事迹可写。
2.明清小说涉及的少在明清时期,小说比较流行,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产生于那时候,比如《三侠五义》、岳飞全传、狄公探案、《三国演义》等,这些演义的时代要么宋朝、要么唐朝,涉及东汉时期的演义故事很少,这也就造成普通老百姓对于刘秀的事迹知之甚少。
3.现代媒体的影响现代的影视剧要么是明清两代皇帝拍得多,要么是那些有故事的皇帝拍得多,比如李世民、武则天、朱元璋等。
而光武帝除了在称帝之前扫平各地军阀之外,称帝后没有太多曲折精彩的故事。
这就让编剧缺少素材,因而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次数也就少。
恶人L
光武帝刘秀,西汉皇室后裔,结束新莽末年的混乱战局,建立东汉(后汉)。
自古存在争议才会有话题,正是因为刘秀是一个将近完美的皇帝才存在感太低,与其他开国皇帝比起来,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算得上顺风顺水,且刘秀在位期间,东汉从未有过太大的动荡,在刘秀的治理下国泰民安。刘秀人品也是上乘,善待功臣,很少有是非,到了晚年也是寿终正寝,政权完好的过渡给了汉明帝。没有遗留下什么历史疑云,可以让后人翻来覆去要一探究竟。
刘秀本就是刘氏子孙,建立后汉,延续刘氏江山,名正言顺,无人会质疑他的身份,也不显得意外,不像刘备,说自己是刘氏子孙,但是年代相隔太远,无从查证,半信半疑。
刘秀虽是开国皇帝,但是建立东汉的过程太过顺遂,没有强悍的对手、闻名的战役、心酸曲折的过程,参考下三国,三国的名将估计都比刘秀出名,更加为人所周知。
再者西汉珠玉在前,刘氏江山的风光都被刘秀的前人抢光了,有草根皇帝刘邦推翻秦朝,楚汉相争,文景之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扩土,更近一点又有“昭宣中兴”,又有司马迁、卫青、霍去病、霍光等名臣名将辈出。群星环绕之下的刘秀自然得不到太多的关注。
存有争议才会被后人反复探讨,历史上对刘秀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统一的,不偏不倚的刘秀正是因为完美,没有太多帝王的通病而被忽略。刘秀存在的一点争议便是妻妾易位,废立皇后,曾有史学家因为刘秀废郭圣通立原配阴丽华为后,道刘秀无情。然而这种后宫之事,与家国大事实在没得比。
lucyinsisu
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东汉这个朝代,虽然也有200年的时间,但是好像没有什么存在感,猛一提起,连有趣的故事都很少。连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的生平好像也是寡淡如水。当然,这个存在感不高是相对而言的,换句话说是在普通人的印象里,说起刘秀都知道,要是具体说他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就只知道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别的就说不上来了。其实历史上对刘秀的评价是很高的。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就说,刘秀这个人是“三代以下,独冠百王”,夏商周三代以后的帝王们,都没有像刘秀这么牛的。为什么呢?因为刘秀这个人“明于治道”,就是特别会治理国家。至于刘秀到底厉害在哪里,王夫之没有细说。下面我们就看看刘秀这个人的到底厉害在哪让王夫之如此推崇。
1、塑造“士大夫”阶层
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国管理国家的人叫做“士大夫”。“士大夫”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有两面性:一面是“儒生”,负责传承儒家的文化;另一面是“官吏”,担负起国家的日常行政工作。但是士大夫这个群体,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逐渐塑造成型的。那在中国历史上完成这个塑造的,就是刘秀。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步克教授有一本历史学名著,叫《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里面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 “儒生”和“官吏”原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并且这两种人之间的关系还非常糟糕。儒生和官吏分别代表了精神追求和社会治理这两个侧面。儒生讲道德,他们的核心逻辑是社会理想。而官吏办具体事,他们的核心逻辑是治理效率。这两个核心逻辑冲突,到今天还是能够看见。
这种矛盾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一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人,分别走向相反的两个极端。
第一个人就是秦始皇。他在中国历史上,把治理效率这个导向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在具体的施政方针上,就是完全用“官吏”来治理国家。那精神追求怎么办呢?秦始皇觉得没必要,老百姓要什么精神导师?你们就“以吏为师”好了。那这条路走不走得通呢?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秦朝是二世而亡。这是一个极端。
那另外一个极端,是西汉末年的王莽。王莽这个人是一个特别虔诚的儒家信徒。他当了皇帝之后,任命了一大批儒生,搞什么“托古改制”。结果儒生们的问题就完全暴露出来了比如儒生说要恢复井田制,王莽就真的下令,把全国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多的要自觉把土地分给乡亲们,不然就抓起来。结果当时的监狱里就住满了人,最后各地的豪族就起来反抗,把王莽政权推翻了。
这个难题,到了东汉初年,就摆在了开国皇帝刘秀的面前。刘秀的办法是,既然你们水火不能相容,那就干脆让你们起化学反应好了,让你们变成同一种人。
刘秀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尊儒”。刘秀即位后不久,亲自在太学里讲学,和儒生们在一起辩论,旁听的有几万人,盛况空前。刘秀对儒生这么亲近,让天下人都非常眼红,其中也包括那些曾经对儒家不屑一顾的“官吏”。于是官吏也开始学习儒家的经典,想让自己看上去有文化一点。这就让吏主动向儒靠拢了。
第二件事叫做“吏化”。就是把儒生变成真正的官僚。在当时,想要做官主要是通过察举制度,就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通过察举当上官的人里,儒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刘秀建立了一项制度,规定地方官如果看上了一个人才,必须先让他做一个小官,让他熟悉一下行政工作,等到确定他能够胜任了,再向中央推荐。过去儒生做官没有这个试用期,所以当了官还满脑子理想主义,弄出了许多乱子。现在儒生要做官必须经过试用,要想顺利通过试用,就必须去学习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技能。这就让儒生主动向官吏靠拢了。
这一下,让斗了几百年的儒和吏在东汉开始主动相互接近。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儒和吏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分得清了,“士大夫“这个主导了中国历史上千年的阶层就定型了。有了这个阶层,上可制约皇权,下可管理百姓,近可凝结社会,远可传承文化,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
2、整合“中华帝国“”
历史学界有一个分期方法,说中华帝国其实是分成三个时期的。秦汉,是第一帝国。唐宋是第二帝国。明清是第三帝国。这三个阶段的帝国,从社会风貌到文明状态,从基本矛盾到治理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而第一帝国,就是秦汉帝国的最终整合完成,就是在刘秀执政的时期。
前面我们说,是他让“儒生”和“官吏”融合为一个新的阶层也就是“士大夫”。但是,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豪族”问题。
所谓豪族,就是拥有大片土地,拥有很大社会势力的家族,所以又叫“豪强”。这在西汉,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肿瘤。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那怎么办呢?
一方面,物理超度。
既然是肿瘤,那就动手术切除。谁来当手术刀呢?就是所谓的“酷吏”。
酷吏在汉武帝的授意之下,对豪族直接进行肉体消灭。比如当时有个酷吏叫王温舒,在广平这个地方做官时,就杀了当地豪族上千家,流血十几里。
另一方面,消耗家底——“徙陵”。
就是皇帝说要为自己修陵墓,然后就问豪族,你们爱戴不爱戴我啊?爱戴啊,那好,给你们一个表现的机会吧。强迫地方上的豪族全家搬到陵墓的所在地,由他们出钱出人力,为皇帝修陵墓,这样可以避免豪族在地方上形成势力,而且等陵墓修好了,豪族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这个比肉体消灭要人道一点,但还是想从根本上消灭豪族。
到了王莽上台以后,他也想从根本上解决豪族问题。他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把豪族的土地都给剥夺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啥?就是全国的豪族干脆起来造反,把王莽给推翻了。
光武帝刘秀,就是造反的豪族之一。而且跟着他造反的人,有许多也是豪族出身。所以刘秀上台以后,面临的形势比当年汉武帝还要严峻。汉武帝对豪族可以想杀就杀,但刘秀手下的豪族,可是功臣啊,这些人都是你的投资人,你现在要上市了,总不能翻脸不认人吧?但留着他们,他们哪天会不会像推翻王莽一样,也给你来这么一次呢?
刘秀的做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没有把豪族当成是必须切除的癌症,而是想尽招数,把豪族变成了身体上的一个器官。
刘秀的第一招叫做“怀柔”。主要是对豪族怀柔。由于当时最大的豪族,就是开国功臣的家族,所以刘秀就开始封赏功臣。比如邓禹、吴汉这俩人因为功劳特别大,刘秀力排众议给了他们一人四个县的封地。这还不算,刘秀还让这些功臣自己说想要哪块地方,说了就立马封给他。这些功臣豪族们顿时都感激涕零。
刘秀的第二招,是“强化吏治”。其实也就是任用酷吏。比如当时有个官员叫董宣,就是那个历史上著名的“强项令”。原来,他在北海这个地方做官。当地有一个人叫公孙丹,家里也是豪族。他儿子犯了杀人罪,董宣知道了就把公孙丹父子抓起来杀了。结果公孙家有三十多号人,拿着武器跑到衙门前面鸣冤,董宣就把这三十多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了。董宣的上司觉得这太过分了,就向上级打小报告。董宣就被抓起来,判了死刑。刘秀知道这事以后,觉得这是人才啊!立刻派使者跑过去宣旨,刀下留人,然后居然让董宣直接做了洛阳令。在东汉时代,豪族一旦犯法,朝廷的刀也是不认人的。
第三招,就是给出路——“察举”。就是地方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那谁是人才啊?你想啊,谁最容易被地方官发现并推荐呢?当然是当地有势力的人啊,其实主要就是一些豪族子弟。这在本质上,就是豪族被权力赎买,开始沿着权力划定的轨道来活动了。于是“士族”也就这样诞生了。从东汉开始,一直到唐末,豪族演化出来的士族都是政治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虽然士族政治演化到后期,确实存在成天清谈,不干实事等等现象,但是站在刘秀的时代,他把豪族、儒生、官吏这三个老大难问题,通过各种手段,锻造成一个群体,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良性要素,这其实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成就。事实上,东汉一朝,以清廉正直闻名,不畏强权的,跟外戚宦官斗争的人,大多还真就出身于这样的豪族士族。
归根结底,历史演进总是这样,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副作用,那就要等到后来的人再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样循环往复中,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
如果对这个历史进程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陈苏镇教授<春秋>与“汉道”,这是研究汉代政治史的经典之作。
历史滚滚向前,有的时候虽然风平浪静,但是历史正是在这样的平静里,积蓄着往前突破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刘秀开创了一个积蓄力量的时期,很好的缓解了矛盾,没有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所以也就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高光时刻,所谓的“存在感”不强也就不难理解了。
xiaoyi
刘秀是地主阶级、大士族阶级推举出来的皇帝,类似今天的美国总统。这种皇帝与朱元璋、刘邦等一刀一枪打出来的皇帝不一样,首先没有权威,所以政治无建树。,,,,,,,二由于东汉为贵族阶级谋取了太多的福利,为日后三国魏晋豪强做大,留下了基础……
Sonick。
刘邦杀功臣例如韩信之流稳定了天下,剪除异姓王为日后景帝武帝削弱诸侯中央集权减轻压力,西汉没有被功臣、诸侯王所灭。刘秀打压豪强世家失败采取怀柔投降政策,后世子孙江山被豪强世家瓜分。
水蔷薇
其实,回答你这个问题,你就得知道这样一条规律,从古至今,皇帝从来没有手下的人出名。为什么呢?作为皇帝者多是些没有能力的,只会吃喝玩乐,但是有些明君不同,他们会用人,一个明君能很好的利用身边的能臣,治理好国家,这种明君能令后世称赞,反之被人唾弃。
从古至今,流传后世著名的人物都是臣比较凸出,皇帝稍逊些,如作为臣大家熟知的:姜子牙,孙膑,廉颇,白起,商鞅,管仲,乐毅,韩信,张良,萧何,张良,诸葛,周瑜,李靖,刘伯温等等太多了,他们都比皇帝出名,拿他们与出名的皇帝相比如:秦始皇,刘邦,李世明,朱元璋,乾隆等等,作为臣名气不一定输给皇帝。
作为臣打仗基本靠军事能臣,治理国家也靠政治能臣,皇帝只负责用对人,做个明君,皇帝跟臣比,似乎所有的功劳都被臣抢走了,后人记住的基本都是能臣,所以说历史以来,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两个军事家,政治家出名,而皇帝的名气很一般。这是在情理之中打!
飞天坠地猪
首先很高兴回答此问题!
先简单介绍下人物吧!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开封兰考县),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新朝末年,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
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1]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亦称建武盛世。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以上是光武帝刘秀的生平!
至于说他的贡献也不小,但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少被关注呢,这咱们就不得不说一说汉朝的历史了,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楚汉相争获胜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汉文帝、汉景帝相继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开创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因为虽然说在刘秀的时代已经是崭露锋芒了,但是在整个汉朝的变迁之中,其光芒却又微乎其微,可想而知啊!所以啊,在后代的历史舞台,我们这位光武帝刘秀并没有被人们时时谈起!
以上就是小编的拙见!望采纳!
小胖子大宝
叙述之前我先举个简单的例子:胡歌是我国著名的一线演员,演技扎实,人长的帅气,能拿出来的作品很多,同样他的人品和尽责程度也让人很敬佩,比如身为华为手机的代言人,给粉丝签名的时候指定只给华为手机的用户签名。同样为一线演员的范冰冰,可能演技并没有胡歌好,但是人长的漂亮,拥有很多作品,又会作秀,还很会各种的出位,身上有很多的标签,比如傍大款、包养、偷税漏税被罚8个亿、整容等等。同样都是大咖明星,但是人们记住的更多的,印象更加深刻的肯定是范冰冰。
那么刘秀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刘秀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推翻新朝,统一天下,延续大汉王朝;继承大统之后,善待下属,很多功臣都能善始善终;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中原大地再一次焕发了新春,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强,逐渐成为了一方的霸主,历史上把刘秀起在位期间的的功绩,称为“光武中兴”;民间还有刘秀和阴丽华著名的爱情故事,名字叫做“娶妻当娶阴丽华”的美丽故事。但是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皇帝,有时候让人觉得他存在感不高,我觉得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吧。
1、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意外比较多
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也就是“天选之子”的意思。王莽篡汉之后,倒行逆施,天下大乱。作为汉室刘氏的一支,刘秀和他的亲戚挺身而出,在宛城举兵起义。王莽赶紧派了数千兵力去攻打他们两,几番交战之后,刘秀的军队被冲散,他带领了几十个人突围逃跑,结果被上千人追赶。在经过一条河的时候,刘秀的人刚过了河,就爆发了山洪,阻断了追兵的道路,刘秀也躲过了一劫。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子中,有一个一直让人津津乐道,那就是“昆阳之战”。坦白来说,直至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刘秀能率领的一万多兵力,面对42万的王莽军队,能胜利,老天也帮助了他们,其实说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刘秀在昆阳之战后期的时候,率领三千精兵和主将王寻、王邑的一万精兵打了个埋伏,结果刘秀胜利了,后面发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就是突然之间狂风大作,大雨倾盘而下,王莽军很快失去了控制。几十万崩溃的军队就被团结一心的刘秀军队打败了。
昆阳之战可以说是刘秀的转折点,一战打散了新朝的主力,刘秀开始被人关注,越来越多的资源开始向刘秀聚集,慢慢的刘秀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2、刘秀品行太好,正向能量太多
历史上很多的开国皇帝都有过河拆桥,屠杀功臣的喜好,比如刘邦朱元璋等等,他们先后开创了自己的王朝又污迹点点。刘秀成功了之后,不但没有诛杀功臣,反而善待了他们,勤于政事,善待百姓,北御匈奴,国家风调雨顺,开创了著名的“光武中兴”。又因为追求爱情,非常宠阴丽华,他们两个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了一个佳话。可以说刘秀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皇帝,他的事迹是值得很多皇帝学习的。
类似于刘秀的这样的好皇帝,历史上其实还有一位,那就是朱佑樘。明朝在朱瞻基之后的几位皇帝管理之下,政府越来越来腐败,人民矛盾越来越深,同时外族侵略也逐渐多了起来,大明王朝日渐况下。朱佑樘拥有艰苦的童年,甚至连自己的母亲也被人谋害了,残酷的童年并没有把他培养成凶残的一面,反而等他成为了皇帝之后,善待了之前想害他的所有人,勤于政事,任用贤能,最终让大明王朝焕发了生机,再次走上了正轨,史称“弘治中兴”。他还是历史上唯一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历史上对朱佑樘的赞誉很高,但是也感觉没有存在感,其实主要是对比产生的结果。
总的来说,刘秀在历史上其实历史地位很高,但是跟那些艰苦出身,历经各种挫折相比的开国皇帝相比,刘秀的艰难似乎并没有那么耀眼(关键还很有福气);其次,他除了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外,也是个好人型皇帝,跟着他的人都能善终,历史上对他的赞美也是一堆;刘秀没有做出一些荒淫无道等出格的事情,那么历史上对他的记载的事情和传播度就相应的减少了许多。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熊哥帽帽
首先,没有出名的演义小说。
其次,历史书上一笔带过,语文书强项令提过一嘴。
再次,年轻人没几个看评书,东汉评书主角又是云台二十八将
再再次,东汉末年的风头太盛,东汉初一对比就有伤害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不在同一个圈,要出名很难。像帕格尼尼,朱芳雨,王朔,李小文,天同朋友圈,张陵。
ppyuan
我是@对话历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相对于完美的人,人们更喜欢有缺陷的人,相对于好事,大家更倾向于关注不好的事,这是吃瓜群众必备素质。
汉高祖刘邦优秀,但他性格比较豪爽洒脱,又大杀功臣;唐太宗李世民一代明君,但杀兄逼父,生活作风也很开放;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汉人王朝,但他也诛杀功臣。而刘秀做过什么呢?性格低调,作风优良,对待功臣好的不得了,所以没有“瓜”可以吃啊,所以大家就不会太关注他了!
再一个,其他帝王,尤其开国帝王,对手名气都比较大,相互衬托,所以名气大,而刘秀的对手,名气都不怎么地,像王朗、刘永等等,大家都很陌生,所以刘秀的功绩就被打了折扣,所以名气就小了!
其实,懂历史的人,对刘秀的评价是很高的,毛主席曾评价他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可见刘秀是多么优秀!
huoguo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一生也是非常励志的,逆袭上位,最终赢得天下,被后人评价为最完美帝王,不但文武全才,纵观一生几乎没犯过什么大的过错,并且很多成语都出自刘秀的事迹, 朱元璋说: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连伟人毛泽东都说:“他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伟人的眼光都很高,都对刘秀如此欣赏,为什么汉光武帝跟历史上其他皇帝一比存在感很低呢?
比如他是怎么统一天下的,从一个庄稼汉最后做到了九五之尊。以下就简单说下东汉开国的简史,看看刘秀是怎样击败一个个对手的。
刘秀是汉室宗亲,不过家里已经落魄了,就跟后来的刘备差不多。刘秀少年时非常聪明,好读书,手不释卷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对刘秀的评价。王莽篡汉后期全国起义不断,导致天下大乱,刘秀跟着他大哥也加入了绿林军,(这就是后世武侠小说里面绿林好汉的出处,)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此时刘秀的最大对手就是王莽了,昆阳之战刘秀带领3000多人击败王莽42万大军,一战成名,为后来夺得天下奠定了基础,而王莽大事去矣。
这个时候刘秀的顶头上司杀了刘秀的大哥,于是更始帝刘玄变成了刘秀的第二个对手,刘玄是绿林军的首领,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其实要站在我们中立的角度来看啊,刘玄杀刘秀的大哥没什么问题,问题是没斩草除根,不但没杀刘秀,还放虎归山了,把刘秀放到黄河以北做使臣去了,当时的情况是已经攻破了长安杀了王莽,按理说刘玄就能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了。于是刘玄就想派使者出去搞招安,派谁不好,他偏偏派刘秀,别人推荐刘秀几次他就听了。
于是刘秀带着自己的小团队,从洛阳出发北渡黄河,打着刘玄的旗号,在现在山西河北一带搞招安。
本来是挺顺利的,这个时候刘秀的第三个对手跳出来了,王郎在邯郸称帝了,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山西河北一大块地盘都归顺王郎了,兵力也雄厚,这下刘秀就被动了。王郎还悬赏,谁能抓到刘秀,封十万户,刘秀这个时候在石家庄的北面。一伙人得到消息就开始往南跑,最后跑到滹沱河,在这就有了“位面之子”的传说,刘秀的人生也要开挂了,其实这是刘秀集团有意搞出来的,为的就是把刘秀打造成天选之人。刘秀按血统也不靠前,汉室江山论资排辈也轮不到他来坐,天命所归这人设确实有用在当年还好用。刘秀本身吸粉能力也强,就相当于现在的流量明星。
度过滹沱河之后,有人直接给刘秀献了一座城,有了几千人马,后来北方几个郡又支援了他几千精锐骑兵。刘秀这时才有了自己的部队,于是就带着这些人去攻打王郎,王郎的十几万人本来就是乌合之众,刘秀是越打越强,周边很多势力都来依附,没多长时间就攻下邯郸 ,王郎兵败出逃,途中被杀。
这期间,刘秀找到了很多手下将领跟王朗往来之间的书信,刘秀看都不看,当着手下将领面全部烧了,说了一句::”令反侧子自安。”后来曹操也跟刘秀学了这一招。
这时候在长安的更始帝刘玄一看刘秀刷个副本什么装备都有了这是做大了啊,就想把刘秀召回身边,刘秀要是能回去,那脑袋除非让门缝夹了,当场就撕破脸了,自立为王。
这下刘秀能为兄报仇了吧?但是没等刘秀出手,刘玄就被赤眉军消灭了。赤眉军是一股在山东活动的起义军,之所以叫赤眉军,是因为把眉毛都染成红色的,因为条件差没有统一的服装,就用这红眉毛分辨敌友。
赤眉军的领袖刘盆子就是刘秀的第四个对手了,其实就是一个小孩,当时赤眉军也想推选一个汉室宗亲称帝,因为有三个人选,于是就抓阄抓了一个。赤眉军一路攻破长安,更始帝刘玄投降被杀。不过呀,赤眉军也不咋地,到处掠夺,导致人吃人的现象,
反观刘秀这边就不一样了,手底下人才还是有的,出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刘秀本人也重视内政,后来统一天下了,还天天处理朝政,成语乐此不疲,就是从刘秀这儿来的。
所以在别人打到哪抢到哪的时候,刘秀的根据地就已经很稳固了。
刘秀是有雄心大志的,于是开始讨伐长安的赤眉军,赤眉军也不是柿子捏的,一开始是互有胜负,但是后勤跟不上,赤眉军在关中已经抢不到粮食了。这时西边的甘肃,南边的四川,也是割据状态,地势原因更难打,赤眉军只能向东跟刘秀对攻。结果是一败涂地,刘盆子带着几十万人投降,刘秀就占领了关中,后来刘秀对刘盆子一直很好,是唯一一个刘秀的对手里面得到善终的。
这时的刘秀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天下,统一战争也到了最后阶段,东边和西边还有一些割据势力,西边两个不好打,地势险要全是山地,刘秀暂时不考虑他俩,这里就是成语置之度外的出处。
东边是彭宠,他的地盘就是现在北京附近,彭宠原先也帮刘秀打过王朗,但是这个人有野心,刘秀也知道,所以故意把他逼反了,刘秀这个人就是这样,宁叫天下人负我,不叫我负天下人。彭宠也有本事,刘秀这边虽然早有准备,但是跟彭宠打了几回合,有胜有负。结果彭宠还是倒在了自己人手里,家里的一个奴仆,趁彭宠睡觉把他给绑了,就把彭宠和他老婆的脑袋都砍下来带给刘秀,刘秀封此人为不义侯。彭宠一死东边剩下的割据势力,就不足为惧了。
东边彻底稳定了,刘秀开始收拾西边的隗嚣和公孙述。
首先收拾的是甘肃地盘的隗嚣,因为山地居多,易守难攻,而且这个地区民风强悍,战斗力极强。历史上很多名将都是从陇右出来的,刘秀和隗嚣在这里打了三年多,派出一堆当时名将反复争夺地盘,最后还是打了个平手,但是甘肃这个地方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缺粮食,都是山地没多少耕地,后期后勤就跟不上了。 隗嚣自己也快熬不住了,加上隗嚣集团内部东方“智囊”人士的日渐远离,加快了隗嚣政权的瓦解,最后悲愤交加,急火攻心,隗嚣气死了。
隗嚣一死就只剩下四川的公孙述了,刘秀就给手下的人写信,我是既平陇,复望蜀。咱们得干掉公孙述,完成统一大业啊。得陇望蜀这个成语也是打着来的。
这公孙述绝对是历史上的刺客之王,刘秀派名将领重兵讨伐,公孙述派个刺客直接就把主帅给刺杀了。而且这个事儿还连干成两回,刺杀的还都是当世名将。最后刘秀派出了吴汉,吴汉领兵跟公孙述打得也是很辛苦,最后终于攻到成都。公孙述其实也是个英雄,散尽钱财,鼓舞士气,带兵出城决战,两军打了半天,本来还未分胜负。刘秀这边突然冲出一员猛将,逮着个空当杀到公孙述面前,一枪刺中了公孙述,最后不治身亡。其实公孙述称帝比刘秀都长,但是一直窝在蜀中也不往外扩张,就想割据一方,胸无大志,人才肯定也不愿意跟着他。所以三国时期吴蜀虽然是弱国,反而一直要北伐。这也是吸取了公孙树的教训。
刘秀都不算汉室的分支旁系,却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夺得了天下,建立了东汉政权,算是“根正苗红”吧,一生也是可圈可点的,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的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1、刘秀在位期间没有什么负面新闻,也没有做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后人在他身上找不到槽点。
2、刘秀建立的东汉虽然延续了几百年可是没有西汉的繁荣。连年战争,人口经济指数都不好,恢复得也慢。
3、他也没有进行任何开疆拓土,其实这时他也没有太强大的对手了,匈奴都被废了武功了。对于民族统一,他连隋文帝都赶不上,总体来说他对中华大地是没有什么太大贡献的。
4、有人说他的一生也是丰功卓著的,说实话刘秀当年将王莽推翻不假,可是刘秀当时也不是主力啊,他是后来登上起义的宝座的,跟朱元璋有点相似,但是刘秀和朱元璋一比还是有差距的,朱元璋时代名臣猛将辈出,还推翻了元朝。能驾驭这帮猛人的朱元璋也不简单啊,反观刘秀就他一个猛人,有他在什么都搞定了。
所以说光武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挺低的,讲他的故事还不如了解下成语,关于刘秀的成语就有二十几个,要说他的功绩主要就是推翻新朝建立的东汉王朝,使得汉朝多延续了几百年,但是说实话他这个从新朝建立的汉朝,还不如不建立,除了他算个守城之君,后面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一个比一个恨,老百姓也是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
刘秀你说他完美他是挺完美,他是没有可骂的地方,因为他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或者出奇的故事,经济上不突出,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大的贡献,生活的时代猛人也不多,教育子女上也很失败,接班人是一代不如一代。
于是乎历史对他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因为他也没怎么影响历史的发展。
zzhustzz
光武帝刘秀做为东汉开国皇帝远远比不上秦始皇,刘邦,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朱元璋这些皇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汉除了东汉末年,整个存在感都十分的不高。
比如,云台二十八将的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完全比不上汉初的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也比不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长孙无忌,魏征,秦琼,尉迟恭等人,也比不上麒麟阁十一功臣的霍光,苏武等人。
那我们来讲一讲刘秀比较著名的几点吧,这样可以加深对刘秀这人的印象。
刘秀的家乡在南阳郡蔡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所以南阳也被称之为帝乡。灭掉王莽政权的是两只起义军,一只叫绿林起义军,因为他们是从绿林山起义的,另外一只叫赤眉起义军,因为他们把眉毛染成红色。
刘秀家里兄弟三个,他排名老三,这个和刘邦相似,而刘秀的大哥叫刘縯,字伯升,而刘邦的大哥叫刘伯,而他们的二哥都叫刘仲。
刘秀是跟着大哥刘縯起义的,后来投奔了绿林起义军,绿林起义军后来推举了刘玄做为皇帝,刘玄也就是更始帝,为什么让刘玄做皇帝呢,因为刘玄比较软弱,好控制,而没有让刘縯来当皇帝,刘玄又嫉妒刘縯,就把刘縯给杀了,刘秀只能忍住这份悲伤。
而赤眉军也同样选了一个姓刘的做皇帝,就是刘盆子,刘盆子是个放牛娃,从绿林军与赤眉军的情况得知,东汉的刘姓旗号还是很管用的,所以打着恢复汉室还是有用的,刘备也是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
刘秀说过一句话,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而刘秀确实是娶了阴丽华,不过刘秀为了取得常山王刘杨的帮助,娶了刘杨的外甥郭圣通,还立为皇后,只是后来刘秀将郭圣通的皇后废黜了,改为阴丽华。
笑曦曦
正因为刘秀太完美,爱民如子,性格也中规中矩,他不像刘邦那么放荡不羁,不像曹操那么狡猾,所以他的故事如果用演义来表达,不会很精彩的。而一个开国之君要想有存在感,演义的推波助澜是关键。
布鲁克
不会低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皇帝们本身就在历史上分了等级的,而光武帝是被神话的一位,以至于后来好多人把他当成玉帝般供奉!这个等级是高于之外的存在,所以大家都基本没有怀疑过,不熟悉的人自然会纳闷,为何没有人讨论光武帝,其实是他的事迹和能力毋庸置疑,没有太多的话题可以说!
生物库
普通人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主要来自评书、戏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能够被普通人记住唯一的办法就是进入娱乐业,进入普通人能消费的评书、戏剧,只在正史上留名是不行的,因为普通人多半不认字不读正史。
三国的英雄知名度高来源于三国演义,三国志没多少人看过,所以直到元朝为止,三国中的人物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周瑜还是沾了小乔的光上了点花边新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国演义一场借东风让诸葛亮快速出名压住周瑜风头。李世民程咬金秦琼出名在于隋唐演义的功劳。至于岳飞传、杨家将更是靠评书成为爱国英雄的代表。包公出名是靠戏剧秦香莲的带动和评书七侠五义的推广。官方的宣传能力和评书戏剧差的太远,如果不能进入流行的评书和戏剧中,什么样的名人在历史长河都都会消失掉。
刘秀也进入了评书,有东汉演义这类书,但知名度都不高,听过的人不多,主要在于这些书有些无聊,情节不够刺激。主要原因在于刘秀才能过于突出,当时没人能比,光辉压住了所有的人,没有陪趁,就显得无聊了。当时可以说除了刘秀没有英雄,没有实力可比的人物打对手戏,自然就不热闹。刘秀的能力太过出众,以他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为例,以双方兵力来看绝对是地狱级难度,任何名将都没多大机会破局,但被刘秀一战打败,从此闻名天下。评书为了热闹搞出了个巨无霸就是为了提升一下热点,因为实战中实在没有了不起的对手可写。刘秀对于各种武装完全是降维打击,对手巨大实力在刘秀的能力面前完全不值一提,完全是送人头,给刘秀升级打怪用的。几年间刘秀就扫平各方势力完成统一,看上去难度太小了说评书都不激烈,实在没意思。刘秀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也没人能说出几个,就是刘秀的光辉压住了敌人和自己手下的所有人,刘秀要在电视剧中就是全套主角光环,太假没意思,刘秀从起兵到统一拍成电视剧就是一部神剧,无聊透了。这样的评书吸引不了多少人,能吸引人的故事是楚汉相争、三国那种英雄辈出的时代才行,有了强大的敌人才更好的宣传主角,当敌人全是送人头的,就显不主角水平高了。
军事上技压群雄小说上没意思,如果有点花边新闻也行,比如周瑜娶个小乔就是周瑜的卖点,唐明皇杨贵妃大家愿意听,乾隆下江南的风流事大家也感兴趣,偏偏刘秀也不好色,刘秀的后妃们故事也不多,前几年拍了部阴丽华为主角的戏,搞得好象刘秀是吃软饭的靠阴丽华打的天下,实在无聊也没什么人看。总之刘秀没有卖点,所以作家对他不感兴趣,连穿越文都不想去他那。其实当时的人摊上一个这样的皇帝是非常幸福的,在在历史上知名的时代的人都是很倒霉的。
藍&櫻
作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所处的时代确实很尴尬,有一点需要明确,刘秀本人正如其名,确实优秀,但是无论是向前看,还是向后推,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都不占优势,不是说他不优秀,而是在他前面和后面的人,太优秀,而且现在关于两汉三国的历史宣传题材类节目,几乎都是西汉开局刘邦、项羽、韩信,三国类节目几乎是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诸葛亮之类,再不济,我认为汉献帝刘协都比他爷爷的爷爷的太爷爷刘秀存在感要大的多。下面我们就具体列举一下光武皇帝刘秀的生前身后的厉害角色。
前有西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又有韩信、萧何等西汉重臣威名远扬,中有汉武帝,开创汉武盛世,其麾下卫青、霍去病远击匈奴,立下不朽功绩,外交大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反面教材还有西汉末期,王莽篡汉,天下一片混乱,于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出场,平赤眉、荡陇右、做西蜀、统一天下,东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身后,刘秀的孙子的孙子的玄孙汉献帝刘协,也是东汉一位皇帝,在群雄逐鹿,三国乱世中,一直作为铁杆配角做了二十多年傀儡皇帝,这时的历史素材呈现出来的名人典故就更多了。群雄逐鹿,十常侍、董卓,貂蝉、吕布、袁绍,再到三国的历史素材那就多的没边了,譬如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孙权、司马懿、周瑜等等等等,名人太多说不过来,每一个喜欢三国的人,对这些人物与典故的记忆都非常深刻,这让开国皇帝刘秀如何是好。
我们刚才也说过,刘秀一路坎坷,灭赤眉,平关东,得陇望蜀,一统天下,哎,这有一个成语出处,“得陇望蜀”即为刘秀在攻打西蜀时向手下大将所说,原句是: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这便是得陇望蜀的由来。
刘秀治国颇有本领,勤于政事,以柔治国,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简化机构、提倡节俭等等,又有“光武中兴”,号称“建武盛世”。后世对他评价甚高,也算是齐家治国的榜样了!
咖啡走糖
在所有皇帝之中,汉光武帝刘秀绝对是名列前茅的存在,他的能力和传奇毋庸置疑,可就是这么一个强悍的人物在大众的认知中存在感的确是比较低下的,这是不可否认的。
刘秀可以说是典型的白手起家,他以仁德柔术治国,他对待功臣集团普遍比其他开国之君更仁义,他上马能征战沙场,下马能治理朝政,文治武功,他无一不精,就是这么一个人,不熟知历史的情况下,感觉他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总结出了几个原因
第一,刘秀是刘邦之后,虽然他创立了新的帝国,但却是基于刘邦西汉的基础之上,刘氏宗族后裔的这个身份让其功勋大打折扣,光彩注定被先祖所掩盖。
第二,东汉相较于西汉,存在感比较低,最被后世所铭记的也不过是汉末三国时代,这个朝代就是外戚和宦官干政的代名词,名声不太好。
第三,西汉的名声太大,明君太多,这是东汉无可比拟的,两汉四百年辉煌,最被世人所称颂的还是西汉的历史时期。
第四,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他本人能力出众,掩盖了其他文臣武将的光芒,导致关注点下降,如秦始皇时期有王翦、蒙恬、李斯、赵高等一众人物;刘邦有萧何、韩信、张良等;李世民有十八学士等,虽然光武帝有云台28将,但比起其文武全才的耀眼,手下还真有些不够看。
第五,刘秀的人设比较完美,没有什么值得被后世所争论的话题,如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隋文帝篡权夺位还有个亡国的儿子隋炀帝等,少了争论,自然少了关注。
第六,很多人的历史知识都是得益于影视剧的拍摄宣传,而刘秀的拍摄出的题材较少。
综上所述即为刘秀存在感低下的原因。
什么天
通过真实史料,你会发现,刘秀是开挂的。作弊,耍赖皮。都说王莽是个穿越者,可能是上苍为了防止时空错乱,派天选之子刘秀去收了王莽。 刘秀的命好到令人发指,昆阳之战:刘秀区区几千人骑牛上阵,对阵王莽42万大军。 突然天降陨石,砸向王莽大营,大军纷纷溃散。而后又天降暴雨飞沙淹死数万,王莽彻底崩溃。对阵赤眉军又天降大雪,冻得赤眉军哭爹喊娘。每次刘秀一出场就跟变戏法似的。所以的绊脚石老天都帮刘秀清除干净了。就是让他躺赢当皇帝。他是赢了,但是技术含量不高。所以存在感不高。
挠人猫咪
在西汉晚期,由于外戚王莽专权,废除孺子婴而自立为帝建立了新朝,但由于新朝的改制失败导致西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以赤眉和绿林规模最大,刘秀加入绿林起义军随后击败王莽,刘秀作为一个英明的开国皇帝建立东汉,为什么东汉的历史存在感那么低,即使有刘备、曹操等人,那也是属于三国时期的事件。
刘秀的祖先为长沙王刘发一脉,刘秀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算是根正苗红的汉室子弟。由于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造成各个王侯的势力不断削弱,到了刘秀这一代家世已经非常没落了,早年期间的刘秀以务农为生,当天下大乱世便在舂陵起兵,随后又投奔绿林军依附更始政权,刘秀在起义过程中对待部下也是恩威并赏,因此许多士兵都依附他。
在刘秀消灭其他起义军建立东汉时,并没有像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残杀功臣,反而厚待了许多朝臣,由于自己家世没落,算得上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皇帝,在东汉建立初期,由于社会经过战乱,民生经济得到很大的破坏,刘秀颁布许多修养民生的政令,让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所以在后世帝王对其的评价都非常高。
在东汉的朝局中,首要的问题还是西域和匈奴的两大战略,所以在东汉时期匈奴的隐患还是很大,东汉名将班固曾经大败匈奴于漠北,并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而他的弟弟班超更是投笔从戎先随班固北击匈奴随后又出使西域。虽然东汉也对匈奴和西域大力经营,但始终笼罩在西汉的光辉下,卫青和霍去病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事太过于轰烈了,因此人们更喜欢拿西汉为代表来说匈奴和西域的事迹,从而东汉也不为人所熟知。
外加一个朝代能不能为人们所熟知,还和电视剧有很大的关系。电视剧拍的多传播性自然就广,关于西汉的电视剧有《汉武帝》、卫青、卫青等,东汉则相对少一点,而且东汉的皇帝除了刘秀比较优秀外,其他则太过于平庸,取材也不够理想,因此东汉始终活在西汉的光芒下。
因此总的来说,之所以东汉不够出名,一方面是东汉优秀的皇帝不够多,没有什么事迹可以说,另一方面西汉太过于优秀,完全把东汉碾
tulipyu18
是我刚通网吗,你说的刘秀是哪个汉光武皇帝那个刘秀还是有个同名皇帝叫刘秀?中兴皇帝,基本都知道吧,那朝那代快亡了底下的大臣也得拍一下,陛下有光武之像。连快完了都想着他,这知名度可以了。
Re
这里说的存在感指在百姓间的相传,存在感强的需要故事性强。比如说三国,对中国百姓而言,没有一个朝代象三国时出那么多的名将,但恰恰在三国时代,战事频发,老百姓屎都被打出来了。再比如大宋,因太祖得位的方式不正,对武将多所限制,导致军事积弱,老被人欺负,但偏偏在百姓口中有杨家将、呼家将、韓世忠、宗泽、(虞允文--这个名气有点小,俺到高中才知道)、种师道、狄青、岳飞等等,岳飞更因经历冲到了神的地位。乱世求牛人,或者说乱世出英雄,中外如此,和平时期,大家埋头过家家,他人牛不牛,关俺屁事?
另外,老百姓知道的大多来源于小说或说书,这都要故事性,比如隋唐之际,在一般百姓中,最有名的将军应该是程咬金(知道程知节的就少多了,知节知节,这个名字一听就没劲)、秦叔宝和李元霸,无他,有趣而矣。
秋月云天
一、光武帝“度田”考述
光武帝“度田”事件的记载主要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和后汉书·刘隆传。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五年(39年)六月:
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
后汉书·刘隆传记载:
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赢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
据以上所载,地方官吏在执行“度田”诏令时,“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完全失去了“度田”的初始目的。特别是河南、南阳两地,一为京师之地,功臣居多;一为帝乡,皇亲尤众,“田宅逾制”更甚,但地方官员畏于权势,不敢认真清查。这些问题暴露后,光武帝极为重视,果断采取措施,整肃吏治,严惩在度田中作弊的官员,“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如光武帝不顾大司徒欧阳歙世授《尚书》,八世为博士,学为儒宗的身份以及诸生千余人守阙求情的压力,果断将其处死,可见其度田的决心之大。
二、“度田”政策的延续
章帝时,“度田”政策继续实行并逐步完善。后汉书·循吏列传载秦彭建初元年(76年)迁山阳太守:
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塉,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于是奸吏跔蹐,无所容诈。彭乃上言,宜令天下齐同其制。诏书以其所立条式,班令三府,并下州郡。
秦彭亲自检核垦田的多寡,评定垦田等级,并在县乡登记存档。这项措施有效遏止了奸吏在度田中的不法行为,保证了度田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因此,章帝下诏将秦彭度田之法推行全国。
2004年,在长沙东牌楼7号古井(J7)出土了一批东汉灵帝时期的简牍,里面有几件户口簿籍文书,弥为珍贵。其中第1件的木牍释文为:
凡口五事/
中算(算)三事訾五十/
甲卒一人/
该木牍的格式与走马楼三国吴简户籍简“结句简”的格式完全相同,应属于东汉户籍简。由此可知,东汉的户口调查在灵帝时期还在进行。
另外,后汉书·郡国志五刘昭注引伏无忌的记中,记载有光武帝到质帝时期全国的11组户口数,以及和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5个不同时期的全国垦田数。而且,伏无忌所记和帝、安帝等时期的垦田数,数字精确到多少亩、多少步,说明当时的田亩统计是很严格的。这也说明“度田”政策是一直在执行的。
三、“度田”折射出的“抑强”政策
传统观点认为,光武帝“度田”失败的原因是其向地主豪强妥协,不再检核土地和人口数量,东汉户口从一开始就隐漏严重等。但事实上,和“度田”措施相一致,光武帝执行的是抑强政策,来打击豪强势力、巩固东汉政权。
首先,光武帝“抑强”政策表现为对功臣的抑制和对大臣的督责上。后汉书·马武传载:
“光武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虽寇、邓之高勋,耿、贾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
除对功臣进行抑制、不让其掌握实权外,光武帝对于执政的大臣和地方长吏则严加督责。
其次,对于各地的地主豪强,光武帝则任用酷吏,对他们予以沉重打击。
据后汉书·酷吏传载,董宣为北海相,杀大姓公孙丹父子及其宗族亲党三十余人;后任洛阳令,捕杀湖阳公主仓头,“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樊晔任河东都尉,“及至郡,诛讨大姓马适匡等。盗贼清,吏人畏之”。李章任阳平令,诛杀清河大姓赵纲;后任琅邪太守,斩杀安丘大姓夏长思等。
再次,对于宗室和外戚,光武帝也汲取历史教训,对他们严加管束、进行抑制。建武二十四年(48年),东汉政府重新申明阿附蕃王法,禁止王侯交通宾客。明帝即位,连兴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等狱,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对于外戚。除了限制其参政外,还严厉打击其非法行为。在光武帝的管束下,宗族外戚势力得到抑制。后汉书·明帝纪载:
“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李贤注引东观记曰:“光武闵伤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之半耳。”
后汉书·朱浮传载朱浮上疏光武帝:
陛下清明履约,率礼无违,自宗室诸王、外家后亲,皆奉遵绳墨,无党势之名。至或乘牛车,齐于编人。斯固法令整齐,下无作威者也。
又,后汉书·明帝纪载:
“帝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者……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焉。”后汉书·和帝纪载:“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
所谓“民安其业”,说明土地兼并不严重、地主豪强的势力不大;而“户口滋殖”、“齐民岁增”,既说明户口增长快,又反映出产口统计制度一直在执行。
四、余论
有学者对汉代户口统计的真实性做了区别对待,即认为西汉户口统计可信,东汉不可信。否定东汉户口统计真实性的依据,主要是建立在光武帝“度田”失败的结论基础上;而“度田”失败的根据,主要是建立在光武帝出身豪强、东汉政权是豪强地主利益代表的前提上。笔者认为,这个前提是十分值得商榷的。
刘秀称帝前,时人并不认为刘秀出身豪强,而以“南阳宗室”、“南阳诸刘”、“白衣”视之。在论及创业的艰辛时,时人亦以“兴于匹庶”等言论之。
后汉书·张纯传载建武十九年(43年),张纯与朱浮奏言:“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太平御览》卷九十皇王部引司马彪续汉书:“至于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凭焉。发迹于昆阳,以数千屠百万,非胆智之主,孰能堪之?”后世之人,也多以“布衣”、“侠客”视光武。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献帝传载魏王侍中刘虞、辛毗等言:“光武布衣,名已勒谶。”晋书·张载传:“光武,舂陵之侠客耳,况乎附丽者哉!”
由此可见,光武帝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只不过是一个在太学读过书、有个宗室头衔的平民而已。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例,他们确实大部分出身官吏或富裕之家,但也有一些出自平民之家。如邓禹、吴汉、朱祐、马武。若按杨联陞先生所给“豪族”的界定,也只有寇恂、刘植、耿纯数人可以列入“豪族”之列。即使把出身高官、家境富裕的这10人全部认定为豪族,也只占28人的三分之一强,并不能得出光武帝的功臣“差不多都是豪族出身”的结论。
把光武帝及东汉功臣的出身与政权性质联系在一起,认为东汉政权为“豪族政权”是没有依据的。这是过去片面强调阶级观点,在史学研究中把阶级分析方法公式化、教条化的结果。黄留珠先生说:“这种阶级出身决定论的观点,在关于刘秀的研究上影响极大,贻害极深。似乎刘秀的宗室出身.就天然决定了他必然是豪族大地主,他的一举一动也必然是反动的,如是,刘秀的功也成了过,而他的过则更被无限扩大。”此论甚是
五、总结
光武帝与他的开国功臣大部分出身平民、郡县小吏,东汉政权并非代表豪强地主利益的“豪族政权”。传统观点认为光武帝“度田”失败的既定前提是错误的。一些学者从“度田”失败的前提出发,来否定东汉户口统计的真实性,也是不对的。
当然,我们肯定东汉户口调查与统计的真实性,并不否认东汉户口隐漏问题的存在:东汉末年确实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户口隐漏。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整个东汉时期户口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由以上论述可知,东汉从光武帝到汉桓帝时期的户口统计数据基本上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