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王爷
大争之世
步步生莲
一个被坏人陷害的高三学生崔杰,被枪毙后灵魂居然俯身在一个皇帝身上,而这个皇帝是一个只有不到一年皇帝命的无道昏君——弘光帝朱由崧,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小朝廷.崔杰会怎么做呢?想知道就看下去吧!本书不但是跟...
cathyshishi
国内穿越的小说大致就是穿越到古代,穿越到未来不多,穿越到自己身上也就是重生。大致也就是这么几个类型,至于说穿越到外国,这个可能有这个几个原因:
一,小说作者自身的文化基础。现代小说大致是网文为主力军,由于门槛比较低,这样导致作者自身文化并不是问题。要是作者不了解国外文化,怎么能写穿越到国外。
二,小说读者群众决定的。国内小说主体读者还是国人,小说要受欢迎,肯定优先考虑国内的文化基础。
三,小说商业环境。国内小说为主体的网文要求作者更新快,内容简单粗暴,幽默搞笑,这样大众才会喜欢一点。要是写国外的穿越,不如本国文化熟悉,更新速度自然满,而且外国幽默国内人不一定懂。
以上是根据大环境分析的原因,也不排除出实体书的作家各自情怀上的考虑和匠心独运。
G~0~D
“文革”的否 定还 笼罩着 “两个凡 驱 态 的确 认和 支持 当然 也 有 中国 近期 社 会变 动 施 加 的 压 力 , 使 是” 文艺本身除政 治路线 之外 的许 多关键 论所形成的历 史阴影 , 前”向 “ 新时期文学 由 “ 后”进行转型期 的更迭 这种更迭不仅进 性 审美问题 .因为不仅和 “ 也和 “ 文革”联 系着 . 文革”前的历史 一 文 步 巩 固 中国 “ 革 ”之后 文学 新 旧交 替 的成 果 , 确 认 了
天涯小妖精Dai
1:回明,锦衣夜行,月关大大的大多小说我都看了。大大地小说相对稳重。只要是评论当代经济,社会形态,官场,人物性格等等,我发觉月关大大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女性特别尊重,所以感情纠葛特别多,也许是这个原因才有不少女孩看他的小说。
2:看过猫腻的庆余年,个人感觉属于武侠,计谋,少量科技,悬念类小说(喜欢看武功类的推荐)。
3:看过猛子的各帝国,各风格。其中个人感觉最深刻的是大汉帝国风云录-庞大的战争画面,忠汉,爱国。为什么不写忠君,自己去研究。主角真的很累。貌似是500W字看着也累。
4:看过墨武的江山美色,华丽,武功,悬念类。
5:极品家丁没看过,听说是YY,种马,搞笑类小说,类似韦小宝。
6:看过庚新的曹贼。这本书在起点会员总点击排第二,仅此于锦衣夜行。但是我真不知道这本书的看点在哪里,个人感觉排名这么前的原因是庚新的勤奋,更新速度特别快,投月票不亏。
7:看过三戒大师的权柄,少许紧凑,少许商业,少许智谋,少许战争,非常幽默。
官居一品,和月光大大一样属于稳重类小说,对当代官场描写的入目三分。但不缺失计谋,交际,也非常幽默。
这本书最大的看点是主角终其一身均为改变名族的发展而奋不顾身。
8:看过赤虎的商业三国。经济,科技,战争,法律,民族思想。这本书最大的看点是几个人同时穿越。不过结局个人感觉有点太监。除非主角刘备能活到一百多岁,并要一直保持头脑清醒。
9:看过南海十四郎的汉鼎。战争,寂寞,后期非常YY,个人完美自我。
10:看过高月的天下和天下枭雄,情节还行,就是太过多骗字混票情节。有时候看着真心烦。
11:看过三七开的三国之蜀汉我做主。最大的看点是被抛弃后的奋斗报复心。
12:寂寞剑客的,汉鼎,混在三国当军阀,铁血大明,驻马太平侧。
个人对剑客大叔的性格先做一个简单的个人了解。极端的民族主义,个人理性化,非常自我见解,热衷于枪杠子里出政权。其实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剑客大叔的书,因为我也是这个性格(哈哈)。其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开章即绝地,为求生存不择手段,遇神杀神,遇魔降魔。
最喜欢剑客大叔的汉鼎。可以写400万字的情节,缩减为两百多万字,看的时候真舍不得跳过任何一章。一开始主角就是绝境,中期也困难重重,结尾一个皇储制度也值得思量。
我个人的文字组织能力有限,希望你能看明白。多看看各种类型的总能找到你喜欢的。纯手打
扶摇万重兮
Miss puff
穿越至异国历史,哪怕是虚构作品,也要基于该国异域的信史,熟知其地理、人文(民族、宗教、语言、习俗、传统等),这着实是中国作家的短板――他们没有生活体验,没有宗教语言,没有平视角度,没有普世情怀。
回到历史,我们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教科书味如嚼腊,阶级观充塞始终,鲜有生活方式的生动叙述。近几十年来,中华优越观盛行,在开放与海纳的背景下大量译作涌入,又缺到位的指导引领,各家出版社好似比拼,究竟有多少东西能被消化吸收没人知道。
如此看来,穿越至异国历史、感人至深的小说还得等等。
辉夜yoyo
groundzer
米兰的玫瑰
qxyirene
barryyiu
Evans
行游天下
momoyu
觅食金鱼
原贴:历史,战争历史的作用?
谁是镜子里的猫
ear_mama
hddcf_yao
两句话回答你:
第一句来自马未都: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第二句来自胡适:历史是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
我们所说的史书是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大家都知道中国从唐朝形成习惯,后代为前朝修史。这里面难免会有不公正的地方。再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出纰漏更是正常。谁也没有能力记录下每一个历史细节。
但是历史的大脉络应该不会有问题,留在史书背后的道理也可以任由后人解读。
=_= KIWI
就看现在的国人作假能力和水平来看,那绝不是一朝一日之功,也就是说没有个几千年的功夫做不到如此干练和炉火纯青的地步的。
所以说历史上假的东西究竟有多少不知道,蛋是真的东西恐怕就屈指可数,或者说少的有点惨不忍睹。
大家知道,真实的东西往往不太入耳动听,只有把那些编造出来的盛世故事说给皇上听,才能取得龙颜大悦,当然,百姓实情是没人敢亲口说给皇上听的,如果因为这实情惹得皇上怒颜大发是要掉脑袋和诛灭九族的,所以专捡好听的入耳的话说就慢慢形成了大臣宝宝们的习惯,日久成习惯,习惯就成自然。
历史记载当笑话娱乐娱乐还是蛮可以的,如果当真那就大可不必了,现代的吃瓜群众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了不是吗?
轩辕忆奕
绝对真实的历史是第一历史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
记载的历史是第二历史真实与否有多种原因
有史学家的直笔曲笔有避讳制度等等
读历史的人怎么理解怎么选择改相信还是质疑才是重要的
jjjiiieeeda
谢谢邀请,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历史的小青年!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古代记载的历史不一定是绝对正确!
这里举一个反例吧,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部享誉盛名的历史巨作,难道其中记载的历史都是真的吗?简单的以汉武帝为例,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汉武帝绝对是古代地方当中数得上的雄主,在他的带领之下,汉朝走向了所向披靡的富强,打的匈奴到处乱窜,解决了中原几百年的边境问题!就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在《史记》当中,居然被描绘成了一个多疑暴虐的君主,虽然其中并没有埋没他所做的事情,但在《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看来,汉武帝还是不招人喜欢的!
再来看唐朝的历史,唐太宗绝对称得上是雄才大略了吧,但他也曾经篡改过历史!他将他自己和他手下的功臣描绘成开国元勋,虽然事情不假,但明显的是,李渊的手下一部分的功劳被埋没或者一笔带过了!最严重的部分便是玄武门之变,这是一场权力的争夺战,亦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痛!所以在编纂这段历史的时候,把他描绘成一场正义的斗争,很多的历史真相被掩藏!
所以,史书当中记载的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那只是我们参考历史的一个凭借!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呗,谢谢您的鼓励!
草地轶事
不一定。
正统王朝在为前朝撰写正史时,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秉笔直书,二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正史中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发生的某件事,叙述过程基本上是可信的。但对于史书中的正面人物的错误做法,则采取回避的态度,以免损害正面人物的光辉形象 甚至影响到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我在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宋史》中关于宋太祖死亡的叙述是“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50”。正史中关于皇帝的死亡时间准确到年月日,而不必准确到时辰。比如宋太祖是正常死亡的话,此一“夕”字就是一个多余的字,如果宋太祖被一般人谋杀,史书也会有记载。如果宋太祖被他的弟弟赵光义谋杀,而赵光义又是后来的宋太宗,则史书中就要回避。但是如果史书记载“癸丑,帝崩于万岁殿,年50”,则会给读者认为宋太祖正常死亡的印象,这又违反了史实。于是加了一个“夕”字,既做到了秉笔直书,又做到了为尊者讳。
失散
只有未知之事,没有不可知之事——论历史的真实。
什么是历史?简而言之,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既然事情都过去了,我们又怎么知道,过去的事真实发生过,正如王阳明所说,你看这花时,这花便开着,你不看这花时,这花便谢了。
古代没有照相机,录像机那么古代的史学家们是怎样记录下来所谓真实的历史的?正如司马迁《史记》中所写的五帝本纪,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可信的?
关于历史的真实说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而书写历史的人往往是后来的存在。但是,由于人是有意识的,意识是可以能动的反映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历史是可以认知的,而认知历史的途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前人所留下来的史书,所谓的史书有正史和野史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所谓去芜存青,拨开历史的迷雾,探亲原本的事实。
在历史学界,事实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第一历史事实,即当时当事所发生的历史真实情况,这一事实我们是永远无法得知了。二是第二史实。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还原当时的历史境况,从而了解历史的真相。
据阿凡
我觉得不全是真实的,正史也不全是,都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去修饰或者添加,变动!野史就更不用说了。都要客观的看待吧,就拿现在我们见到的事情来说,各有各的看法,记录者理解不同,文字和记载体现的也不一样。都要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潮流,生活习惯等等方面来理解。正史没有问题,但也要学会分辨,野史就当成普通的文学作品来欣赏吧!
薰薰
没有绝对的真实,虽然很多史官冒死记录真情,但毕竟当年消息传播渠道不畅通,在传递过程中以讹传讹,记录也会有疏漏,加之人为因素,比如唐太宗直接“诱导”史官;不同朝代的史官会把自己情感掺入记录,导致史书只能接近历史。
《史记》中有明显的疏漏汉书·司马迁传称赞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但是,我们在读《史记》时,很多记载一眼就可以看出根本不是史实。比如刘邦喝醉后,显出龙身,赤帝斩白蛇,这些都给没有背景的刘邦找个当皇帝的理由,应该是民间传说,不属于史实,但却记载在史书中。
司马迁在著《史记》时参考资料有限,出现过一些纰漏,比如秦朝亡国君王子婴的身份问题。
史记·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这里记载子婴是胡亥的侄子,秦始皇的孙子;史记·六国年表里记载,“高立二世兄子婴”,子婴长了一辈,成了胡亥的哥哥;史记·李斯列传子婴辈份更高:“高(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又成了秦始皇的弟弟,胡亥的叔叔。
由于其他史书也没有详实记载,子婴身份成了千古之迷。
君王干涉历史记录每个君王都希望史书中把自己记录的伟大一些,另外他们也清楚,平时做的很多事并不光彩,虽然口口声声对史官说要如实记录,但免不了“提醒”一下,或讲点歪道理“引导”一下史官。李世民想修改有关他的记载的事不少。
旧唐书·褚遂良传和《资治通鉴》都记载:贞观年间,褚遂良负责记皇帝的起居注。李世民感觉心里毛毛的,怕他把自己做的不好的事也记进去,就想取过来看一看。褚遂良没给皇帝面子:“不闻帝王躬自观史”。李世民心里更是发毛,问他:“我干了坏事,你也一定要记下吗?”褚遂良说:“这是我的职责,当然一定要记。”黄门侍郎刘洎接过话题说:“皇帝有过失,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人们都能看见。即使遂良不记,天下人也记着呢!”
敢拒绝皇帝不合理的要求,记录皇帝的不是,褚遂良是好样的!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找到监修国史的房玄龄,提出看国史的要求。房玄龄没顶住,拿给皇帝看。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看到“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六月四日事”是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说这段历史没有什么可隐讳的,我特么就像周公杀叛乱的管叔和蔡叔一样,是为了稳定社稷。李世民“不经意间”影响一下史官的思路。
不同史官感情色彩不同不同朝代、国家的史官在记录历史事件时,总会受到情感左右,记录有些差池。比如北宋种师中率军援救太原失利的记载,宋朝和金国人的记录就有差别。
宋人编著的宜和编年记录的战况是:
种师中统兵救援太原,遂自天长,登平定军,至寿阳县,凡数百里间未尝见一金人。师中以为金人知师至,悉以遁去。而我师肆行,未尝被坚执锐,五兵之具悉委傔负之将。至石坑,有报前军已到石桥,至太原止二十里。中军至石坑,军垒未屯,有报榆次县路金人兵马将至,师中曰:“必金人残零将归者,令后军去收捉。”转刻之间,金人大至,我兵未措手间,铁骑来冲,奔溃,被伤不可胜数,师中遂殁,幸脱兵将十无二三。记录是种师中在进军过程中,没有遇到抵抗,以为金国撤军了。没想到了榆次,遭到金国主力部队的突然袭击,导致失败。
大金国志的作者宇文懋昭记载:
金军围太原多于潞、汾两路拒宋师,不谓师中忽由平定出土门,去太原无一舍之远。我师(金兵)惊谓自天而下,师中既不能弃乘我(金兵)不意,则当急趋太原,薄城而垒与张孝纯、王禀之军马为表里,则我(金兵)必不敢越太原,重兵往拒汾潞,由是汾潞之师亦可前进,而太原之围必解矣。乃师中方以孤军为优,回趋榆次就粮,宜乎为我师(即金师)所袭,以致败也。记载的正好相反,是种师中部队“自天而下”,让金军吃了惊。但种师中胆小了,采取错误战略,没有和城里的部队里应外合,而是到榆次找粮食补给,导致失败。
同样一场战争,不同的记录者带着各自的情感,从各自有利的角度去记载,谁更准确,哪个更真实呢?
O莉薇亚
客观来说,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真实的记载。如果一个人宣称自己发现的是绝对真实的,那么疑问就是很大的。
不说古代,现代社会发生一件事,各个媒体角度不同、倾向不同和了解的信息不同,就会有多重“真相”。尽管真实只有一个,但是解读却是多元的。
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有很多种类型,也派生出许多编纂方法,宏观方面可以分为正史和野史,但这样的二元划分又过于简化。实际上,除了官修历史之外,民间各类记载也是层出不穷的。从笔记、丛谈、小说、戏剧和日记等,都可以看作对于历史不同程度的描述。
编撰地方志兴起之后,也是一种记载全国和区域历史的载体。明清之后,历史记载的模式更加多元化,原始资料的意义彰显出来,如明实录和清实录。除此之外,还有各类档案、会典和召对等文献,有时候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载。这样既加深了历史的厚度,也给历史从业者带来考辩的必要。
因此,历史研究者的求真意识,是一种最高目标,大体上是无法检验的。历史已经过去,除非可以重历过去,故而通鉴与经世是历史学的世俗目标。尽管如此,所谓学术上的真实至少应该是符合常识、逻辑和历史发展本身的规律,考虑到一些偶然性因素,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Jason Xing
谢邀
世界上绝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历史记载也是这样。
所为历史记载能基本反应当时的历史事实就不错了。因为:
一,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贼”,所以,胜利者在书写历史过程中必然要美化自己,丑化对方,这样的历史记载与真实的本来面目肯定有一定的出路。
二,执政者写史是为统治服务的,所以写什么是有选择的,也是要设立不能触碰的“红线”的,对统治者有用的东西就会大书特书,对统治者不利的东西就不去触碰。所以这样的历史记载,其真实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三,不同的历史版本记载的事件不同,也让人真假难辨。比如,《史记》中记载的: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三年后,伊尹见太甲悔过自新,便又把国家交给了太甲,太甲接受教训,励精图治,成了一个勤政爱民的明君。《竹书纪年》记载却是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潜回杀掉了伊尹,改立了伊尹的两个儿子继承了伊家。你说这两种记载哪个是真的呢?
总之,历史记载基本能符合历史的真是面目就不错了,要求绝对真实是不可能的。
贱贱的兔子
答 大圣问:
所谓各花入各眼,只要是人就会有感情,哪怕是最权威的历史著作《史记》,作者司马迁也有自己的好恶。在某些历史事件的记载中,总会夹杂些许的个人观点。
而一旦在客观的事件中有了主观的东西,那么无论是多么理性的判断都不能转述出事件的真实写照。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都是通过前人的记载而流传下来的,这世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道理,所以看待历史需要我们辩证地分析和研究,不能想当然的认为。
rdxiang1979
其实每个朝代都有专门记录当朝历史的人员,越到后期朝代,随着文化的加深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记录的内容也越来越详细和丰富。
但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点是每个朝代的记录者都是受控于帝王,所以,如果帝王想要掩盖或者篡改一些历史内容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样想来,像史记等这种记载历史事迹的文献内容难免会有一些虚假的内容,但是,总体来看,根据后代历史学家们的考证,大部分的历史还是准确的,至少是有迹可循的。
毕竟像我国考古研究中,对于每个朝代历史的考证,不单单只拘泥于文字方面的书籍或者文献,更多的是要去花时间,通过各种历史文物或者历史线索去推断它的真实性。至少现在已经广泛流传开的各种历史事迹还有具有一定真实性的,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历史都要自欺欺人,欺骗后人,那么历史的存在对于我们而言又算什么呢?
当然,我了解有一些野史,什么叫野史,就是不是专门人员编制,而是又外面的百姓自己编写流传下来的,一般这种的真实性也是两说,如果是发生在朝廷外的事迹,或许野史的真实性要大一些,毕竟是发生在朝廷之外,可能百姓更能接触到真实事情。但是如果是发生在朝廷内的事迹,或许野史的真实性就不一定了,毕竟紫禁城不是随便外人都能进入的。
不管怎么说,作为中华名族的后人们,首先还要选择相信自己民族的历史,毕竟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确实渊源,就算有一些不真实无法考据也是情理之中。但不管历史如何,我们都要时刻审视历史,纠正自己,历史最大的作用不是让我们去纠结它的正确与否,而是让我们做到能够正视过去,做好未来。
石头哥哥
历史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分。
简单来说,本体论就是回答“历史是什么?"的问题;认识论则回答“历史学家是怎样认识历史的?”历史本身没真假。
历史环境、个人素质却会对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本体产生影响。如古代为尊者讳的传统,如魏收写《魏书》因随意篡改历史被成为秽史。
假做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Vanyi
虽然史书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还是最可信的。写史的人,有很多政治目的,所以不同的人写出来同一件事,细节也也不同,结论也不一样。史书之间进行对比,不同年代的人,不同理念的人,互相对立的人,他们的史书对比看;史书记载跟文物发掘出来的实物印证着看;对史书记载进行逻辑推理看……总之,不能单独孤立的去读就是了。
王小君爱旅行
谢谢邀请。
“历史”这个词,有两个迥然不同的含义:1.“历史”的本来含义,指的是已经真实发生过、已经真实出现过的人或事。”历史”本来就是指真实的过去(无论是“好人好事”,还是“坏人坏事”)。2.“历史”的引申义,指人们围绕历史进行的记载(“史载”)、评说(“史评”)。
历史本身,是早已经客观真实发生过出现过的,当然是真的。
而对历史进行的记载评说,则受到史料的制约,受到记载者、评说者自己主观条件(本人的史学水平、价值观、道德修养、思辨能力等等)的制约,也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所以,不一定都合乎历史的真实原貌。
因此,对历史所作的记载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对历史所作的评说不一定都站得住脚。
这方面的例子不少。例一:关于宋太祖之死、宋太宗继位的原因与过程,学术界一派说是“宋太祖因病猝死,宋太宗正常接班”,另一派说是“宋太宗弑兄篡位”,显然,其中必有一种说法是错的。例二,日本“考古学家”藤村新一多次伪造“史前遗址”,伪造“旧石器”,严重误导了日本考古学界。
不过,网友们完全不必因此就气馁,因此就怀疑所有历史、怀疑所有历史记载、怀疑所有历史评说。
恰恰相反,我们有理由对历史记载、对史评抱有总体上的充分信赖。
历史学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早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在学科建设、史料辨伪、史学批评、具体历史研究等许多方面早就形成了一整套求真求实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体现于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里、历史文献学里、史料学里,体现在大量历史研究好书好文章中)。
历史学虽然永远不可能百分百复原所有历史面貌(因为,历史中的许许多多段落没有留下任何史料痕迹、或者史料严重残缺模糊,史学家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历史学可以努力向着求真求实的目标越来越靠近。
史料的不断发现,理论、方法的越来越完善,都有助于推进历史探索的可信程度。
(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让许多“消逝的历史”重新浮出水面。图中是曾侯乙墓的最重要文物之一:铜尊盘。)
例如,近四十年来,曾侯乙墓以及众多的曾国墓葬发现,从此,原本在通史系统中一片空白的曾国,如今对于该国已经可以勾画出六、七个世纪延续的粗略轮廓。类似的学术进展远远不止这一例,给了历史探索以信心,也给了历史读者以信心。
多了解一点历史学的特点及其进展,多接近靠谱的史学工作者,多看靠谱的历史书,那么,对史书真实性的过多疑虑将会迎刃而解。
——————
图片是转引自网上。谨向图片的摄影者衷心致谢。
Sandy Chan
肯定不可能全是真的,就像他写刘邦的时候,说汉高祖斩白蛇,而且还说彭祖活800岁。我觉得四六开吧,毕竟有很多史书都没记录下来的对话史记都有,而且很详尽,这些记录真实不真实是没人知道的。
司马迁的史记是建立在历史遗留下的记载,也就是史书,和民间的一些传闻,经过大量的考证,分析,推测。才成就了之后的《史记》。所以,既然他也是去伪存真,这个过程肯定就有个人的喜好在里面,肯定就有,我司马迁认为是对的我就写上去的东西。
只能说史记是受评价最高和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ZPXZ.
如果是正史的话很大成分上是真的,但是在涉及到皇家历史时,可能由于史官惧于当时的执政者而不得不做修改。
乖宝嘟嘟
个人觉得可信度七分左右,历史大事一般还是符合事实的,但史书毕竟由胜利者和当权者编写,肯定会美化自己,贬低对手。另外史书编写者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有个人偏向,所以不能全信,仅供参考。要综合分析各类记载,正史、野史、民间传说等,形成自己的观点,每个人心中的历史都不尽相同。
爆米花小姐想爆炸
本人认为,一半真一半假,史书都是胜利者写的,不可信。野史大部分道听途说,你想一想没我网络的时代,消息是不是非常闭塞。隔个几百里就不知道发生么子事情了。
广研的小庄
历史记载的不一定是真的,就我所知,假信息太多了,有牵强附会的、有主观臆断的、有神化的、美化的、丑化的、还有张冠李戴的等等,五花八门,牵强附会的最多,把祖宗的国套在几百上千年之后的后裔所封的同名国头上的有不少,特别是东夷地区的诸侯国,很复杂,有些原来祖先在其他地方有国,灭亡了,几百上千年后又重新被封的,本来就乱,再加上牵强附会,再一编,更乱了,有时候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搞的很累,甚至还搞不清楚。
单子
基夲真实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只论点不同,如秦始皇后人骂了人家两千年,越骂越伟大。如三国人物,曹操,青朝,雍正皇帝,隋朝,隋炀帝,他们都是骂名滚滚滚,通过我们看历史,由于关点不同,但我们通过记录中的发生的事件,这些人物都是为中华民族有伟大贡献的有为人物。
zhou1031431
真实与否,得看你看的什么书,中国记录历史书籍浩如烟海,春秋的尚书,左转,战国的司马迁的《史记》为传记文学开山之作,从上古一直写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班固的《汉书》,为第一部断代史,也就是一个朝代的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周朝威烈王时代写到了五代后周世宗,不属于二十四史,它为编年体史书。《史记》和《资治通鉴》都为通史,所以有重复故事。二十四史中,除了《汉书》,其余断代史全是当朝记录前朝。还有很多书都带了些色彩修饰。
因为历史久远,再加上朝代兴替,很多历史不得不因为客观原因而得以修饰,如果是断代史,写故事就得看当朝帝王脸色,写前朝就更加不可细述,不得不说读历史能有百分之70的真实性就不错了。
但左转却是个例外,作为中国第一部详细叙事的编年体史书,它的真实度是非常高的,不容置疑,但现在的伪左传也不少,得分辨。
其实读历史啊,最主要的是教人们如何分辨是非,豁达明理,它的真伪,又何止一段话能说清。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可知进退,便可知如何改变处境。
媛子
史书由于失去了它的存在的现实性,而需要百般考证有关资料,来推证他的历史记载的史实。但由于人的观点不同或有些偏差所不可避免的。如果永恒的真理性言论是存在历史价值的资料,将为后世人所公认的,正如圣经为后代一直为西方所研究,甚至直至影响到全人类,即普世价值。但还它的真理性还处于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襁褓中。尽管为各种民族文化各持其偏见,历史最终会获得人类所公认的。所以圣经的历史事实尽管为人所怀疑,但圣经的话语是存在永恒的价值。
黄芸
题主读书不认真啊。
史书上可没有闲话,随便几句都够人琢磨半宿的。
选最短一篇初中教材文言文举例: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写了什么?
无非就是孙权劝吕蒙要学习,吕蒙果然听话学习了,让鲁肃刮目相看。
这也是教材里让学生领悟的中心思想。
满满的正能量有没有!
但是!!!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你再仔细一想,不对劲啊,吕蒙可不傻,十五六岁就说过:“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他岂是泛泛之辈?
打仗不会用脑子的早战死沙场了,他会不学无术不思进取?
回顾吕蒙生平,他从大头兵做起,第一次靠山没了,第二次站错队伍,居然做了封疆大臣,封了侯。
这人要是傻,天下就没明白人了。
所以,多半是吕蒙怕表露的太过于精干,让孙权猜忌,所以才装傻充愣,还说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让主公别多想?
那孙权为什么要劝他学习,他对吕蒙不满意吗?不,吕蒙战功累累,心疼还来不及呢。
朋友们,这里有个知识点要记一下:
如果在职场上领导对你很满意,突然又让你学什么新东西,
那么就是在明示你:我要准备给你加担子,升你的职了!
史书记载,孙权当政期间,吕蒙渐受重用,从别部司马,做到中郎将,再到庐江太守,再到南郡太守,至封侯。
当吕蒙脱下了伪装的时候,连鲁肃惊讶到了,原来吕蒙这么厉害?
世上哪有什么速成班,不过是鲁肃以前也被吕蒙骗了而已。
这么一想,谁还没点小心机对不对?
但是!!!
事情真这么简单吗?
远远不止,
既然这篇出自帝王教科书《资治通鉴》,
那么让我再以权术的角度来解读吧。
这里要引入另一位关键人物:张昭。
他在吴国位极人臣,是孙策临终的“托孤大臣”,
托到什么程度:“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这与后来刘备托孤诸葛亮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同一个意思。
可见张昭的能量。
但是这位张昭,却没有诸葛亮那般良好的政治风骨,也没摆正自己的位置。
史书记载,他耿言直谏,常常指责孙权,说穿了就是跋扈,没把皇帝放眼里。
甚至有次孙权准备和朋友去KTV唱歌,都被张昭赶来一顿臭骂。
(看看诸葛亮的出师表,那才是当臣子的典范)
所以,那句遗言把孙权害惨了:“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回到这段课文,为什么要提到张昭,
因为文中这段小故事,发生在刚打完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胜曹操之后,
赤壁之战时张昭是极力反战,主张求和的投降派。
这是乘胜而归的孙权打压张昭势力的绝好时机!
怎么打压,当然是提拔嫡系人马,把张昭的人顶下去咯,
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
他是在暗示吕蒙,如今我们大胜而归,打了他张昭的脸,你我都不用装傻充愣,装孙子了。
史书记载,赤壁之战后,张昭失势。
于是有了后来刮目相看的吕蒙,
吕蒙与鲁肃都是孙权顶着张昭压力提拔的将领,
尤其是鲁肃,饱受张昭诋毁,比孙权还孙子。
吕蒙这番表现,鲁肃当然明白原由,
当时鲁肃的军职可比吕蒙高,同样的话孙权怕是早就跟鲁肃说过了。
他假装惊讶,作为长辈恭维勉励一番,
其实是搞好关系,抱团对抗张昭的意思。
这简短的一段课文,
暗示了孙权在赤壁之战前,
如何如履薄冰地苦心经营外交内乱?
如何当机立断攻打曹操?
如何平衡利益,如何发兵?
如何力排众议提拔鲁肃?
如何把原本属于张昭的吕蒙变成自己的嫡系?
如何借刘备人马给自己办事?
如何给张昭下套,让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犯错,授人以柄?
如何把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机变成自己绝地翻盘的机遇?
最关键的一点,他如何保证这一仗能打胜?
搞清楚这些,就明白了:
为什么孙权要冒险打赤壁之战挣这份军功?
他得到的好处,可比刘备多多了。
一仗就平了内乱,破了外敌。
他要准备多久,做多少工作,才能保证这些棋子都按他的套路去走?
任何一步出点差池,都是满盘皆输。
这才是皇帝要学习的帝王权谋。
烧不烧脑?
换做是我,就算把三国志提前给我看了,我都不敢接这活。
补充:
其实,这件小事还有更为复杂的一面!!!
前面说了,吕蒙绝对不是草包,绝对不傻。
那么他为什么在孙权面前装成个大老粗?
因为吕蒙在孙权上位之前,是张昭提拔的将领,
他历史不干净,不清白!
他知道张昭的嚣张,也见识了孙权的手腕,这两人都不是好惹的大人物。
他一个军分区司令,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赤壁之战大胜,政治平衡被打破的时候,
孙权来找他谈话,这是什么?是试探!
朋友们,这里还有个知识点要记一下:
如果高层变动之际,领导找你谈话,那就是你表忠心的时候。
(劝退那种不算哈)
吕蒙当然听得出是升职加薪的意思,
也听出了试探他的意味!
可是他之前是张昭麾下的人马。
如果答应太快,绝对有问题。
说明这人不老实,还心向着张昭那边。
那么吕蒙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
保不齐还要被拉清单。
可以想象,吕蒙当时心情有多紧张,有多惶恐!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他只能推辞,以表示他知道自己成分不干净,没有什么指望了。
这样以退为进,让孙权知道他心存谦卑,也让孙权知道吕蒙早不想跟张昭混了。
那就可以放心提拔栽培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
朋友们,这里又有一个知识点需要记一下:
如果领导在教导你的时候,拿自己做例子,那就是没把你当外人了。
(马云那种灌鸡汤除外哈。)
既然如此,鲁肃作为孙权根正苗红的嫡系,当然明白主公的意思咯,于是对吕蒙一番恭维示好。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朋友们,这里还有个知识点需要记一下:
如果上级领导去看望慰问你的家人,那就是把你当小兄弟了,以后大家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这是鲁肃以老员工姿态主动接纳新同事之举。
不过,也没那么简单,
也可以说他是以组织名义去考察的,
这种考察还带有威慑性质。
是一种恩威并施的手段。
让吕蒙感恩戴德之余,也心存畏惧,
自己家庭情况别人都了如指掌,还敢有异心?
其实这种掌握下属的组织行为,现在仍然广泛存在,
如今官员的家庭成员,家产也要向组织交代清楚。
例如李达康就主动向沙瑞金汇报自己离婚的事实,
不然,他就跟高育良一个下场。
美乐时NO_1
首先要看是不是正史,在中国二十四史具有最高的地位。其次要看作者距离这段历史的时间,一般而言,距离事发时间越近,真实的概率就越高;最后,要看作者的立场,不管如何秉笔直书,作者的情感好恶都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
calleigh
里克·巴里的74-75赛季难以复制,里克·巴里单核夺冠。
里克·巴里的生涯处于一个混乱的年代,他的大部分NBA生涯是在上世纪70年代,此时的联盟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上一个十年,凯尔特人统治了联盟,张伯伦、韦斯特、拉塞尔等人贡献了史诗级对抗表演;下一个十年,魔术师和伯德,湖人和凯尔特人分庭抗礼;而处于二者之间的70年代,就比较尴尬了——雄鹿短暂崛起、凯尔特人一度为王朝续命、尼克斯的统治在里德的伤病阴影笼罩之下并不稳定、开拓者勇士昙花一现……整个70年代,没有哪支球队建立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故事性无法和其他年代相提并论;加之彼时正逢NBA和ABA合并的过渡阶段,NBA在不断扩军,大批ABA球星进入NBA,这个年代的荣誉含金量也被逐渐稀释——这是一个在后人眼中,故事性和荣誉含金量都不足的年代。
对于里克·巴里和他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一路杀到总决赛并夺冠的74-75赛季来说,尤为明显:在这之前的一个赛季,大O老去,贾巴尔G6绝杀,带队和凯尔特人打到抢七才在多人包夹的战术下落败;之后的一个赛季,被凯尔特人交易的保罗·韦斯特法尔带领太阳杀到总决赛,和老东家凯尔特人打到G6,差点掀翻凯尔特人,两队在这个系列赛贡献了NBA历史上最精彩的总决赛天王山之战——加时、绝杀、反绝杀、殴打裁判、球迷提前进场庆祝、叫一个不存在的暂停来获得中场发球的机会、让打完比赛并在更衣室里洗完澡的球员回来罚球、绝平、又一个加时……相对而言,夹在两个伟大总决赛之间的74~75总决赛,没那么耀眼,尽管勇士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一路杀进总决赛并夺冠,尽管勇士横扫了60胜的夺冠大热门子弹队……
受限于混乱年代较低的关注度,我们对巴里的认知少得可怜,除了那标志性的端尿盆式罚球。事实上,巴里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强,他带队夺冠的74-75赛季,场均得分30+,还有超过6次助攻!要知道号称组织前锋打法开创者的保罗·普莱希,此时还只是个刚刚进入叛逆期的小毛孩。里克巴里已经提早一步成为了顶级组织前锋,而且把高效高产的得分和强大的助攻能力相结合……不仅如此,里克·巴里还有领先于时代的远投技术,他转投ABA后,在季后赛投出了40%+的三分球命中率!而他在NBA的最后一个赛季,三分线才被引入,如果他整个职业生涯都在有三分线的时代中度过,他的得分能力和进攻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
里克·巴里或许是一个能被后来者瞻仰的超级巨星,但是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被他任性的怪脾气拖累。相较于被我们戏称为“小学生”的库里,巴里才是那个心态更像是小学生的人——为了能在老丈人手下打球,他跳槽到ABA,甚至不惜被禁赛,当打之年只能坐在解说席上。他沉迷个人单打,屡遭诟病。74-75赛季在教练的约束下开始分享球,结果一跃成为联盟里传球最好的两个前锋之一,球队也一路绿灯拿下总冠军。第二年球队更进一步拿到58胜,结果关键时刻他又犯浑了:西决抢七,他和对手起冲突后觉得队友没第一时间来帮自己,一怒之下下半场不出手,目送对手晋级总决赛……
里克巴里是个天才,所以才能做到很多球星都无法做到的单核、一路以下克上的总冠军,同时,因为他的任性,让他的职业生涯难以更加辉煌,否则他的荣誉肯定不止于此。
回顾74-75赛季,巴里就像在娑罗双树下领悟到阿赖耶识的沙加一样,完全进入了另一个层次,从而完成了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夺冠。想想看吧,一个出手一直被诟病的毒瘤,一个更衣室氛围破坏者,教练眼中无可救药的人,突然在某个赛季幡然醒悟,愿意分享球了,甚至成为了一个传球大师,球队进攻瞬间改善,多人得分上双,还能屡屡在危急时刻站出来拯救球队……这要是拍成电影,不比博人传热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夺冠时,和他同时代的球星还有很多在ABA打球。比如J博士,他在72年被雄鹿选中,但是最终选择了ABA——假如他加入的是NBA,和大O、贾巴尔磨合三年,那样的话,勇士能否击败雄鹿从西部冲出,还是个未知数。再比如,摩西·马龙,阿蒂斯·吉尔摩,乔治·格文等球星,所以总的来说,里克·巴里这次夺冠,固然伟大,但其含金量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