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越女剑
金庸小说所蕴含的精神
Sophiatts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原话:“为了使读者易于分辨,我把我十四部长、中篇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凑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短篇〈越女剑〉不包括在内,偏偏我的围棋老师陈祖德先生说他最喜爱这篇〈越女剑〉。我写第一部小说时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再写第二部;写第二部时,也完全没有想到第三部小说会用什么题材,更加不会知道会用什么书名。所以这副对联当然说不上工整,‘飞雪’不能对‘笑书’,‘连天’不能对‘神侠’,‘白’与‘碧’都是仄声。但如出一个上联征对,用字完全自由,总会选几个比较有意思而合规律的字。”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飞狐外传 笑--笑傲江湖
雪--雪山飞狐 书--书剑恩仇录
连--连城决 神--神雕侠侣
天--天龙八部 侠--侠客行
射--射雕英雄传 倚--倚天屠龙记
白--白马啸西风 碧--碧血剑
鹿--鹿鼎记 鸳--鸳鸯刀
这时比较著名的14部
原贴:金庸所有的作品有哪些?
妖月
金庸这个思想的巨人的浓缩在于他那通过虚拟夸张的浪漫叙事透视现实人生的苦乐真谛和借光怪陆离的江湖传奇展示现代社会的运作机制的近九百万字的武侠小说中。研讨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时,作者无意谈论金庸小说的所有艺术特色,而是通过对金庸小说形式和语言的论述,来探讨金庸小说“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萧”和具有雅俗弹性的主要因原。
关键词:金庸小说形式语言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这一“项目”的“奥运冠军”,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武侠小说作为“写梦的文学”本不以写实见长,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写作传统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征化,它不直接来源于现实。而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郭靖、黄蓉、令狐冲、杨过、小龙女、乔峰、韦小宝甚至是李莫愁、岳不群、欧阳峰、灭绝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侠谱”才会比那首“笑傲江湖曲”更令人荡气回肠、不知肉味,才会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酿更醇香无比。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理也使得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
杰出的武侠小说家,写武侠,写出的是人世的众生相;敏锐的读者,读武侠,读出的是人间的沧桑和百态。到如今,金庸小说的流播已经冲出华人世界,走得更远。但是,研讨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时,要一时说清却是很难的,在这里,我无意谈论金庸小说的所有艺术特色。前辈说书人常说“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我觉得用这一想法作为指导思想来切入金庸作品涵盖乾坤的殿堂无疑是有效的。
一
在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里有几段被人引用过多次的对话,金庸在里边提到了两个很耐人咀嚼的话题:“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无论是巴金、茅盾或是鲁迅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中国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有人常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那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小说。” “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爱情小说、侦探小说或什么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它是用什么形式表现那完全没有关系。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有文学意义的,就是好的小说,其它小说也如此。毕竟,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这是两个多么矛盾的话题,但却同时存在于一个对话录里,还被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当成文艺理论一般引用!于是,文学的形式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焦点,到底该如何看待文学的形式?又该如何理解这两个话题所传达的意思呢?
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即写作传统,通常包括文学创作中常规手法的体系和与此相连的读者的视野期待。目前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式问题的解决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别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它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典型的创作了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武侠小说在旧中国小说里是文学流派的一个大的分支,它与传统小说一样也是由评话、弹词、说书等演变而来的。在内容方面,与武侠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牵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并没有多大区别,江湖恩怨、门派斗争、武林纷争、男女爱恨、兄弟情义照例还是新派武侠常用的模式和显扬的主题,它的复杂变化反映在小说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说:“武侠小说所继承的,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就内容而言,武侠小说和《水浒传》差不了多少,当然写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国的形式,是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②所以,鲁迅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也得提到《七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而鲁迅若再生,他也必须得提到金庸小说、古龙小说、梁羽生小说。一个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说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金庸在行文时很会玩“花样”,像元好问的摸鱼儿、丘处机的无俗念、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侠客行》等都运用得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为了小说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装潢更是心机用尽,他在1978年10月《天龙八部》修订本的后记中写道:“曾学柏梁体而写了四十句古体诗,作为《倚天屠龙记》的回目,在本书中学填了五首词作回目。”③他还颇费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选了五十行对句作为《鹿鼎记》的回目。不过,金庸也在几本书中没有坚持这种通俗文学固有的思维惯性,殊为恨事。尽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还是鹤立鸡群,试看《天龙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鹰小丑/岂堪一击/ 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霞/敝履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这一曲气吞万里如虎的《水龙吟》于细微处峰回路转,英雄侠义与儿女情长互为映衬,真是“虎啸龙吟,挽巢鸾凤,剑气碧烟横!”④
再次,金庸小说潜移默化的借鉴了一些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视觉与心觉的堂皇运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视觉与心觉的运用,半明半暗地描写人物和事件在客观视觉中留下的意味深长的空白点,轻易地迷惑住了读者,加上精细的心理刻画,终使岳不群成为武侠小说史上最成功的“虚伪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华山二老等插科打诨一类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说锦上添花,对于减低小说的沉闷气氛大有裨益。李渔的《闲情偶寄》就说了“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者,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均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尼人作揖,土佛谈经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梦寐难求的啊!
到了这里,真相才清晰起来:中国形式的写作传统处于作品中整体艺术构架中较符合传统欣赏习惯,较易为大众所感知的位置,它们较早地随着说书、评话、弹词等艺术形式深入民间,成为影响读者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类型化或程式化的写作传统也并不意味着贬义,还有可能是某些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装载家”才是最后的赢家。优秀的作家总是会想方设法去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如锤炼语言、增添新的类型或亚类型、将中西相形式结合等等。而金庸小说的成功也就在于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形式的衣钵,发扬了其武侠小说的特质,成为了20世纪最中国形式的小说。金庸是矛盾的,但这并不一定是缺陷,一个真正意义的作家总是生活在矛盾中并探索着人间百态。
二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曾引言道:“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又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⑥这是比较中肯的说法,金庸的语言的确有速度感,是白话小说,很俗,而这也恰恰是金庸语言的长处。只是,王朔用金庸的优点或长处去批评金庸,孔门卖文之际未免有点贻笑方家的味道。
金庸的语言可以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一言以蔽之。金庸在行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并运用的极富韵味,但其语言的主要魅力不在于此。金庸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没有难认的字,难懂的词和艰涩的句子,语言的动作性强,极善构筑戏剧性场面,具有一种令读者忘记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读金庸小说时,迎面而来的是古朴、苍劲的感觉,初看似乎语不惊人,但愈展开愈魅力无穷。金庸总是试图在作品中不说而又说点什么,那意境的升华令人如饮佳酿,读者于微醉之间已无形之中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笔是灵动而又厚重的,但也诚如陈墨所言:“金庸小说的语言,之所以看起来没有什么突出的特殊,那是因为作者并不追求风格的单一性,而是进行不同方式的叙述探索,不断改进和创造自己的叙述方式及语言风格,同时不断地拓展语言的疆域,丰富小说的形式美感。”⑦如其为郭芙设计的一系列语言就不仅把她的尖酸、刻薄、娇气表现了出来,还把她对杨过既爱且恨的女人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试看《神雕侠侣》三十九回大战襄阳里对郭芙的描写:“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霎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来讨我的喜欢,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二十年来,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杨过,总是将他当作了对头,实则内心深处,对他的眷念关注,固非言语所能形容。
可是不但杨过丝毫没明白她的心事,连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头的恨恶一去,她才突然体会到,原来自己对他的关心竟是如此深切。”可以这么说,郭芙这个人物的刻画在金庸小说中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她的意义绝对不下于黄蓉、小龙女以及李莫愁,而大多数的读者却总是先入为主的把自己当成了杨过,而把郭芙当成了对头并对之无比痛恨,殊不知此举乃是入宝山而空回,买椟而还珠了。金庸小说就是这样:语言升华成性格,性格升华成命运,而命运反过来又影响语言,如此循循导之,步步深入。
金庸语言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还常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饰手法。记忆犹新的是《雪山飞狐》中描写胡一刀夫妇的那句话:“这一男一女啊,打个比方,那就是貂禅嫁给了张飞……”在这里,人物形象借助语言的勾勒而显得如鱼得水,它唤起的想像与联想让读者再也抹不去对这一对夫妻的记忆。金庸的语言还很幽默诙谐。从“老顽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韦小宝”,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说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们或是成为一种意义或思维的化身,或是成为小说重要情节或线索充实小说内容,或是与叙事角度和评点相结合,不但为金庸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为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在故事创作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却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即使是《天龙八部》这么一部气势恢宏、多头并进的作品也得如此。这就要提及语式中的讲述与描述。讲述与描述的区别体现在叙事角度、人称转换、叙事与故事的距离以及叙事态度上,“讲述是历时性的叙述,提供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人物的过去以及有关信息”;而描述则“比较含蓄,多用客观或‘中性’的语调”,是“给定了场面的戏剧性的现时性的叙述型语式”⑧。讲述与描述的灵活运用在金庸小说中随处可见,如《倚天屠龙记》第二章武当山顶松柏长的最后一段写道:“张君宝其时年岁尚轻,也不敢断定自己的推测必对。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然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这是描述性的,后面又接着道:“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这又是讲述了。在这段话里,描述转换成讲述是不着痕迹的,细心的读者在阅读袁崇焕评传时肯定更会有这种感觉。
金庸对语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风格是“经过了大量刻苦锻炼而长期用功操练出来的风格”,他还说:“写小说内容求‘雅俗共赏’,文字能‘清简流畅’,此吾之愿也。”⑨王安石的诗说得好:“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金庸曾多次修改自己的小说,其“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一肩挑”的良苦用心比起“批阅十载,增删数次”的曹公雪芹来也毫不逊色。例如,金庸在回目上就将《书剑恩仇录》的第一二回由“古道骏马惊白发,险侠神驼飞翠翎”改成了 “古道腾驹惊白发,危峦快剑识青翎”,这使得这两回回目在意境、平仄等方面都更切合文本。又如在《射雕英雄传》的开头,金庸增加了张十五说书的故事。这种说书艺术将叙述者、听者、读者等自由结合,作者自由出入其间,以生动逼真的临场感,满足了读者理清来龙去脉的愿望,唤醒了读者心目中潜藏的人物形象。而这种艺术与别的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鹿鼎记》中更是得到了最佳的展示,为这部20世纪与众不同的武侠小说的增加了不少艺术价值。
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笔冲破了小说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对语言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英国政府在香港施行的重英轻中的殖民教育做出了无声的抗议。
三
金庸懂得挖掘现实,更懂得挖掘远离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然而,梦回江湖后,在金庸用小说特有的形式和语言引领读者想象并把握历史的脉搏的同时,理想却只能一点一滴地积淀现实,因为理想只能永远走在现实的前面引导与提升现实,却永远不能完全代替现实,所以,无论当年多么叱咤风云的金庸小说主人公,最终还是以各种方式离开了江湖这一“母体”。如郭靖与黄蓉。他们的爱情以牺牲黄蓉的代价来对郭靖做出一种虚幻的补偿,令一个活泼、轻柔、聪慧、灵敏的女子来向木讷、刚毅、质实、朴拙的男性做出一种超乎生死的承诺,这本来就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但是我们却无法不看到郭靖在许多时候都可以抛弃黄蓉,所谓“巧妻常伴拙夫眠”本就是儒教文化中类似“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般的“仁中自有颜如玉”的麻醉剂和兴奋剂而已。又如“自由之神” 令狐冲,他生性率直、兴味随意、活的潇洒,是金庸小说中最洒脱之人;但他又是最遵守中国传统文化之人,他依恋师门,极力维护师傅、师弟,他交友只认情义,不分正邪,他受到委屈从来是反躬自问,不责怪他人。个性的张扬与道德的完善在他身上得到最完美的结合。不过,令狐冲也毫无振奋的勇气和信念,倘若不是作者及时安排任我行之死,他必定也死了;倘若不是安排岳灵珊对令狐冲的背叛,令狐冲的爱情也必将在岳灵珊和任盈盈的无所取舍中霜冷长河。这就意味着令狐冲的结局实际上是一种“虚假性的结局”,他的归隐和乔峰意义上的死毫无区别。
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又恰恰在此,他以武侠小说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笔有效地掩盖了现实处境的严峻,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并防止历史文化语境的印痕和创伤的暴露,充满激情地言说着这个世纪所交托给文人的侠客梦。陈平原说:“不敢说没有江湖就不存在侠客;可武侠小说中倘若没有一个虚拟的‘江湖世界’,侠客就不可能纵横驰骋大显神威。”正如《西游记》写的最好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金庸小说的美在那浪漫主义建构的艺术画廊里,是乔峰大战少林、聚义庄之时;是郭靖华山论剑之日;是令狐冲挥舞独孤九剑之间;是杨过携手小龙女的刹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瞬间;是韦小宝脚底抹油的顷刻……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庸武侠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①②杜南发: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见钟晓毅、费勇编《金庸传奇》附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③④金庸:天龙八部·后记、天龙八部·目录,《金庸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⑤李渔:闲情偶寄·科浑第五,作家出版社1995年
⑥王朔:我看金庸,北京《中国青年报》,1999年10月1日
⑦陈墨:金庸小说人物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⑧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⑨金庸:求全之悔不虞之誉,见朱汉民、江堤主编金庸:中国历史大势,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katy
亲.已经按你的要求上传...
现在附件很方便....
可以直接下载...
如果有问题请hi我 ....
我将尽快给你回复.....
如果满意 请尽快采纳 O(∩_∩)O谢谢...
来自团队一朝风月绕指柔
PS:请直接击附件或书名下载,下载无需需财富值.财富设置只针对其TA需要下载的朋友而已
原贴:金庸所有的小说打包TXT
1琳琅1
原贴: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名称
刘小茴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韦小宝七个老婆:沐剑屏、方怡、建宁公主、曾柔、苏荃、双儿、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原贴: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名称
一只肥猫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婉儿°
就这样了..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狐外传 笑傲江湖
雪山飞狐 书剑恩仇录
连城诀 神雕侠侣
天龙八部 侠客行
射雕英雄传 倚天屠龙记
白马啸西风 碧血剑
鹿鼎记 鸳鸯刀
越女剑
原贴:金庸所有的小说
炊烟儿
飞狐外传 笑傲江湖
雪山飞狐 书剑恩仇录
连城诀 神雕侠侣
天龙八部 侠客行
射雕英雄传 倚天屠龙记
白马啸西风 碧血剑
鹿鼎记 鸳鸯刀
越女剑
之后金庸先生就封笔了,没有再写,只是把以前的又修改修改,因为有人对”射雕英雄传”专门写了一本书去挑它的错误.码率
JarvisKim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月夜青衫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原名:大漠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只有这部我想不起来,只记得"白马"两字)
鹿—鹿鼎记
笑—笑傲江湖
书—书剑恩仇录(原名:书剑江山)
神—神雕侠侣
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
碧—碧血剑
鸳—鸳鸯刀
原贴:金庸所有的小说
meeyajo
飞-狐外传 笑-傲江湖
雪-山飞狐 书-剑恩仇录
连-城诀 神-雕侠侣
天-龙八部 侠-客行
射-雕英雄传 倚-天屠龙记
白-马啸西风 碧-血剑
鹿-鼎记 鸳-鸯刀
未命名
《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鸳鸯刀》、《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连城诀》(原名素心剑)、《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越女剑》。
这些作品初于报刊连载,即甚受读者欢迎;经作者集结修订单行出版后,在华文圈广为流传,尤以长篇作品更为畅销。其作品大量并多次由台湾、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地的影视集团改编摄制成电视剧和电影。
陈世骧曾说:“金庸武侠小说可与元剧之异军突起相比。既表天才,亦关世运。所不同者今世独见一人而已。”
总览金庸的几部成熟武侠作品,除融合了武术、气功、悬疑、言情、历史等常见风格以外,还加入了很多古代文艺,以及天文地理等知识性元素。他的小说中塑造了新的武侠形象,打破了主人公必英俊潇洒,聪明正直的传统模式,亦展现出他对种族仇杀的负面态度。因此,金庸被一些评论者称为“侠之大者”。
扩展资料:
金学
由于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提笔撰写感想、书评,而真正“研究”金庸小说,倪匡乃第一人。倪匡提出了“金学”一词。不过金庸本身对这名称有点抗拒,认为有高攀专研《红楼梦》的红学之嫌。现在大多统称“金庸小说研究”。
当台湾远流出版社取得金庸小说版权后,随着台湾解严,一直被认定为禁书的金庸小说随之出版。在1980年,远流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由沈登恩主编的“金学研究丛书”。
“博益”及“明窗”亦出版了一系列名人谈金庸的丛书,当时任职明报督印人、前香港立法会议员吴霭仪亦写了《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及《金庸小说的情》,杨兴安的金庸笔下世界。
当金庸小说在中国大陆正式授权出版后,“金庸小说研究”更为热闹,除小说内容、人物、历史背景之外以至武功招式及饮食菜谱等不一而足。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更是研究的重点。现时陈墨和潘国森依然经常评论金庸小说。
参考资料:
原贴:金庸武侠小说所有的名字
海贝壳
雪山飞狐
连城诀
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
白马啸西风(中短篇)
鹿鼎记
笑傲江湖
书剑恩仇录
神雕侠侣
侠客行
倚天屠龙记
碧血剑
鸳鸯刀(短篇)
还有一部只有两万字,越女剑
原贴:金庸所有的小说
Yoga妈_Minoz
--------------------------------------------------------------------------------
经典武侠小说
飞狐外传 雪山飞狐 连城诀
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 白马啸西风
鹿鼎记 笑傲江湖 书剑恩仇录
神雕侠侣 侠客行 倚天屠龙记
碧血剑 鸳鸯刀 越女剑
非武侠作品
“大国者下流” 相思曲与小说 北国初春有所思
快乐和庄严 历史性的一局棋 钱学森夫妇的文章
书的“续集” 谈各国象棋 围棋杂谈
也谈对联 月下老人祠的签词 金庸的中国历史观
三十三剑客图 金庸北大讲演纪录 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
康熙朝的机密奏折 韦小宝这小家伙 历史人物与武侠人物
袁崇焕评传
原贴: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名称
orangedennis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韦小宝七个老婆:沐剑屏、方怡、建宁公主、曾柔、苏荃、双儿、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原贴:金庸所有的小说
维小利亚
第一名:"扫地老僧"【天龙八部】。这个结果想必大家并不吃惊,凭借他对少林武功的精确诠释,和一掌打的萧远山,慕容博两大高手皆休克的超凡武功,虽然挨了萧峰一记刚猛无伦的降龙十八掌亦行若无事,只是象征性的吐了口血。此等武功及见识均可谓人众皆服,金庸武侠之领头羊当之无愧!!
第二名:"东方不败"【笑傲江湖】。虽然"笑傲江湖"在金庸武侠中总的排位不高,但东方不败的个人价值还是不容泯灭。以其一人在黑木崖独挡令狐冲,任我行,向问天,上官云四大高手的风范,如不是任盈盈见机快,恐怕笑傲江湖之曲终成绝响。
第三名:"萧峰"【天龙八部】。聚贤庄与群兄饮酒绝交,直杀的三百余名高手心惊胆寒!少林寺三掌击退丁春秋,一句"谁说星宿派武功胜得了丐帮的降龙十八掌?"无不令人泛起对英雄的神往!"塞上牛羊空许约"让一代英雄流下了对爱人忏悔的泪水,也让每个读者为之心碎。在辽宋的争端面前,他无力抉择,最后只能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他做人的信仰。。。"老僧对萧施主好生相敬,唯大英雄能本色,萧施主当之无愧。”这句话直可谓是评价萧峰一生的最真实写照。金庸武侠榜第三名非萧峰莫数!!!
第四名:"虚竹"【天龙八部】。集逍遥派三大高手之内力,身兼小无相功,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阳掌,生死符众多逍遥派绝技,在"天龙"末尾阶段已然融会贯通,但作战经验尚有所欠缺,所以仍不及其兄萧峰,故排名第四位。 (在此补充一点,以段誉身负北冥神功,六脉神剑及众家高手的超强内力,原可在前三名占有一席之地,甚至照其发展趋势有望夺得头筹。但无奈临敌经验过于欠缺,六脉神剑灵验之时,直可谓无功不破,无坚不摧。不灵时只能束手待毙,所以实在无法将之归于高手一列,众位如有兴趣,则可将此人随意插队,在下并无异议。)
第五名:"萧远山","鸠摩智","慕容博"【天龙八部】,其三人实力旗鼓相当,不分高下,故并列第五名。
第六名:"张三丰"【倚天屠龙记】。这位武当派的开山鼻祖其实在书中并没有显示出多少震古烁今的武功,不过少林武当向称武林中的两大门派,达摩祖师的武功虽已无从考证,但是少林派后代弟子也不乏像"扫地僧"这样的高手,与少林并列的武当创始人就算不如他们,想必也是相差不远。所以张真人夺得第六名的位置大部分是凭借了自己的声望,大家姑且鼓掌鼓励一下。(掌声)
第七名:"周伯通"【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第二次华山论剑五绝之首,身兼九阴真经,全真派武功,七十二路空明拳,左右互搏术。由为难得的是从不以高手自居,也从无功名之利,以一颗玩劣之心笑看浮云众生,此可谓高手的心灵最高境界。
青春A计划
飞--《飞狐外传》1960年馔写。
连--《连城诀》1963 撰写.
天--《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1963年馔写.
射--《射雕英雄传》连载於香港商报,1957年馔写。 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 《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1961年馔写.
鹿--《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就此封笔不写武侠小说,1972年.
笑--《笑傲江湖》1967 创作.
书-- 《书剑恩仇录》,1955 以「金庸」为笔名,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在《新晚报》连载一年,奠定武侠文学基业。
神--《神雕侠侣》,1959 《神雕侠侣》开始在明报创刊号连载.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在明报创刊号连载.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
鸳--《鸳鸯刀》,1961年在明报创刊号连
另外还有《越女剑》(1970年)--金庸本意为“卅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竖着看就是对联
锦锦
飞—《飞狐外传》(1960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韦小宝七个老婆:沐剑屏、方怡、建宁公主、曾柔、苏荃、双儿、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原贴: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名称
sser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荆勋贤]。原名查良镛(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浙江海宁人,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金庸生于1924年,祖籍为安徽省桐城,出生在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望族,历史上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穆旦)(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一流的杭州高中,离开家乡海宁。1939年金庸15岁时曾经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1941年日军攻到浙江,金庸进入联合高中,那时他17岁,临毕业时因为写讽刺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另一说是写情书.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投诉被勒令退学,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东南日报做记者,1948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当翻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姚馥兰的意思是英文的Your friend.(你的朋友)。1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用的艺名是林欢)。 建国不久,金庸为了实现外交家的理想来到北京,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从而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 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 从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1972年宣布封笔,开始修订工作。 1981年后金庸数次回大陆,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6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1989年辞去基本法委员职务,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2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举凡历史、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金庸还是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曾获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牛津大学董事会成员及两所学院荣誉院士,多家大学名誉博士。 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佛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金庸中庸平和的风格。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和“金庸作品集序”)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并结集出版。 每一次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改变,引来不少回响。目前两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权于广州的广州出版社,于2005年11月正式出版,(2002年底开始出版,代替原来的三联书店)、台湾的远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原贴:金庸的生平事迹和所著作品
青鹏寄海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分别是: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
<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
<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
<鸳鸯刀>
还有一部没包括在内
小七@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分别是: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
<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
<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
<鸳鸯刀>
S小姐
1飞狐外传
2雪山飞狐
3连城决
4天龙八部
5射雕英雄传
6白马啸西风
7鹿鼎记
8笑傲江湖
9书剑思仇录
10神雕侠侣
11侠客行
12越女剑
13倚天屠龙记
14碧血剑
15鸳鸯刀
原贴: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名称
滇骑旅行
主 演:黎明 李嘉欣 何家驹 徐锦江 张敏
雪山飞狐
1985版 吕良伟/胡斐 曾华倩/苗若兰 周秀兰/袁紫衣 景黛音/程灵素
1977版
卫子云/胡斐 米雪/袁紫衣 李通明/苗若兰 文雪儿/程灵素
1991版
孟飞/胡斐 龚慈恩/程灵素 伍宇娟/袁紫衣 王璐瑶/苗若兰
1999版
陈锦鸿/胡斐 刘晓彤/么一一 腾丽名/聂桑青 佘诗曼/苗若兰
2006版
聂远/胡斐 朱茵/袁紫衣 安以轩/苗若兰 钟欣桐/程灵素 黄秋生/胡一刀 方中信/苗人凤 谭耀文/田归农
连城诀
1980年
白彪(饰丁典)、岳华(饰凌退思)、施思(饰凌霜华)吴元俊(饰狄云)、廖丽玲(饰戚芳)
1989年
狄 云---郭晋安饰 戚芳---黎美娴 饰
水 笙---谢 宁 饰 汪啸风---戴志伟 饰
万圭---吴镇宇 饰 吴坎---詹秉熙 饰
丁 典---曾 江 饰 凌霜华--陈美琪饰
2004年
狄 云 —— 吴越饰 戚 芳 —— 何美钿饰 水 笙 —— 舒畅饰 花铁干 —— 六小龄童饰 万震山 —— 杜志国饰 万 圭 —— 钱永辰饰 凌退思 —— 王诗槐饰 丁 典 —— 王海地饰
天龙八部
1982年
主演:徐少强、陈玉莲、惠天赐、汤镇业、黄日华
1982年
主演:汤镇业、梁家仁、黄日华、石修、黄杏秀、陈玉莲、陈复生、谢贤
1991年
主演:惠天赐、关礼杰、宋罔陵
1997年
主演: 黄日华 李若彤 陈浩民 樊少皇
2003年
影片演员: 胡军 林志颖 刘亦菲 刘涛 高虎 陈好 钟丽缇 汤镇宗 申军谊 彭丹
射雕英雄传
1976,电视,香港佳视,白彪饰郭靖,梁小龙饰杨康,米雪饰黄蓉。
1977,电影,邵氏公司,傅声饰郭靖,恬妞饰黄蓉,李艺民饰杨康.
1983,电视,香港无线,黄日华饰郭靖,翁美玲饰黄蓉,苗侨伟饰杨康。
1988,电视,台湾中视,黄文豪饰郭靖,潘宏彬饰杨康,陈玉莲饰黄蓉。
1992,电视,香港无线,中神通王重阳 郑伊健饰王重阳,梁佩玲饰林朝英。
1993,电视,香港无线,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真经 姜大卫饰黄药师,梁佩玲饰冯蘅。
1993,电影,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学者电影公司,导演刘镇伟,张国荣饰黄药师,梁朝伟饰欧阳峰,钟镇涛饰王重阳。
1994,电视,香港无线,张智霖饰郭靖,罗嘉良饰杨康,朱茵饰黄蓉。
1994,电视,射雕英雄传之南帝北丐,香港无线,郑伊健饰段智兴,魏骏杰饰洪七公。
1994,电影,东邪西毒,学者电影公司,导演王家卫,张国荣饰欧阳锋、梁家辉饰黄药师。
2003,电视,大陆,制片人张纪中,李亚鹏饰郭靖,周迅饰黄蓉,周杰饰杨康。
2008,电视,制片人:蔡艺侬,导演:李国立,出品公司: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胡歌饰郭靖,林依晨饰黄蓉,谢娜饰华筝,袁弘饰杨康,李解饰欧阳克,徐锦江饰欧阳锋,黄秋生饰黄药师。
鹿鼎记
1.香港无线1984年梁朝伟版《鹿鼎记》
2.中视1984年李小飞版《鹿鼎记》
3.1992年周星驰电影版《鹿鼎记》
4.TVB1998年陈小春版《鹿鼎记》
5.台湾2001年张卫健版《鹿鼎记》(又名小宝与康熙)
6.大陆2006年黄晓明版《鹿鼎记》
笑傲江湖
TVB1984版《笑傲江湖》由周润发、陈秀珠、戚美珍主演
台视1984版《笑傲江湖》由梁家仁、刘雪华、尹宝莲、乾德门主演,杨佩佩制作
TVB1996版《笑傲江湖》由吕颂贤、梁艺龄、陈少霞主演
中视2000版《笑傲江湖》由任贤齐、袁咏仪、陈德容主演
新加坡2000版《笑傲江湖》由马景涛、范文芳、李锦梅主演
央视2001版《笑傲江湖》由李亚鹏、许晴、苗乙乙主演
神雕侠侣
1976年罗乐林和李通明版(香港)
1983年刘德华和陈玉莲版(香港)(50集)
1984年孟飞和潘迎紫版(台湾)
1995年古天乐和李若彤版(香港)(31集)
1997年任贤齐和吴倩莲版(台湾)(47集)
1998年李铭顺和范文芳版(新加坡)
2006年黄晓明和刘亦菲版(大陆)(40集)
倚天屠龙记
1978,电影,邵氏公司,尔冬升饰张无忌,井莉饰赵敏,余安安饰周芷若。
1979,电视,香港无线,郑少秋饰张无忌,汪明荃饰赵敏,赵雅芝饰周芷若。
1984,电视,台湾台视,刘德凯饰张无忌,刘玉璞饰赵敏,喻可欣饰周芷若。
1986,电视,香港无线,梁朝伟饰张无忌,黎美娴饰赵敏,邓萃雯饰周芷若。
1993,电影,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永盛电影公司,李连杰饰张无忌。
1993,电视,台湾台视,马景涛饰张无忌,叶童饰赵敏,周海媚饰周芷若。
2001,电视,香港无线,吴启华饰张无忌,黎姿饰赵敏,佘诗曼饰周芷若。
2003,电视,中国内地,苏有朋饰张无忌,贾静雯饰赵敏,高圆圆饰周芷若。
2008,电视,中国大陆,邓 超饰张无忌,安以轩饰赵敏,刘竞 饰周芷若
碧血剑
1985
袁承志----- 黄日华
夏青青----- 庄静而
阿九----- 毛舜筠
夏雪宜 -----苗侨伟
温仪 -----曾庆瑜
何红药----- 高妙思
何铁手----- 陈秀珠
2008
袁承志----- 窦智孔
夏青青----- 黄圣依
阿九----- 隋菲菲
夏雪宜 -----焦恩俊
何铁手----- 萧淑慎
李岩 -----吴启华
鸳鸯刀
1961年
杨怡,郭晋安,扬明,韩马利,成奎安,
原贴:金庸所有的武侠剧
Susie_new
原贴:金庸武侠小说所有的名字
howellsxie
原贴: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名称
风一样的浪纸
原贴: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名称
丁丁呼唤正能量
优优游游
原贴:金庸所有的作品有哪些?
憨人爱出行
原贴:金庸所有的小说是什么?
方块小鱼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
原贴: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
粉色薄荷叶
原贴:金庸所有的武侠剧
热茶
毕生的遗憾,除却巫山不是云,没有人比他更好,可是,他却永远不能属于自己,那唯有拥
着他的记忆过一生了!
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郭襄这四位年轻貌美、慧质兰心的姑娘,就是在这种情形下
郁郁终生,公孙绿萼甚至心灰意冷得不想做人,其他三位,都没有再爱上谁,她们都在十几
岁时见过杨过,短暂的相交,令得姑娘们终身不嫁,她们的回忆是快乐的,可叹的是,以后
的日子又如许的惆怅!
陆无双在偷了师傅李莫愁的“五毒秘传”后遇到杨过,狠毒的李莫愁自然不放过她,在
这亡命时期,杨过与她嘻嘻哈哈的历尽艰险,她受伤了替她接骨,又扮新娘新郎去逃过李莫
愁的追踪,少男少女同处一室,这一切一切,在陆无双心中已变了刻骨铭心的事,杨过闹着
玩唤她做“媳妇儿”,我想,日后陆无双每次念及,都禁不住会甜进心去!
杨过虽然心系小龙女,但是他风流佻达的性儿,和随时舍命保护姑娘的豪情,是足以令
任河女子倾心的,何况他还长得十分英俊潇洒哩!
程英虽说是在杨过被金轮法王打伤后才正式认识他,其实,在杨过协助陆无双逃亡时程
英已暗暗跟踪,早已看过杨过的仪容风采,不然,她怎会刚把受伤昏迷的杨过救回小茅屋便
马上爱上他,偷偷地写:“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呢!程英是个含蓄的少女,杨过在她的萧
声中听出她的心意,低吟以和,虽然令得她大感羞赧,却也是深得她心的。程英服侍他,替
他缝新袍,就等于把一缕情丝一针一针地缝了进去,后来杨过把程英缝的袍子给李莫愁披
上,程英虽没说什么,但是读者都不禁为她委屈,一针一针的情意,就这么理直气壮的送给
女魔头蔽体去了!
可是,她怎么能够忘记杨过呢?在李莫愁步步逼近他们的小茅屋时,她按萧以舒积郁,
杨过再度低吟相和,她弹瑶琴对抗李莫愁的歌声时,杨过亦放声高唱以助其势。程英和杨过
没说过几句话,然而在吟和中,程英已等于恋爱过了,杨过完全了解她每次吹萧抚琴中的喜
怒哀乐,她又岂能不产生“知我者唯君一人”的情怀?
在小茅屋中,是程英、陆无双、杨过三人第一次共同相处,虽然身处险境,面对李莫愁
这个心狠手辣的强敌,三人却有互依为命的亲密:
李莫愁道:“┅我先杀一人,瞧你悲不悲痛?”
杨过笑道:“我三人今日同时而死,快快活活,远胜于你孤苦寂寞的活在世间。英妹、
双妹,你们过来。“程英和陆无双走到他床边。杨过左手挽住程英,右手挽住陆无双。笑
道:“咱们三个死在一起,在黄泉路上说说笑笑,却不强胜于这恶毒女子十倍?”
杨过这几句话,可要了这两位姑娘的命了!杨过紧握她、俩的手声言同死,又岂是她们
这辈子忘得了的?也许程英和陆无双根本不想李莫愁离去,她多留一刻,她们便可以和杨过
一起久些。杨过这个激情的人,在对死亡时紧握两女玉手,掌中传过去的情感自不止保护她
们那么简单,更不会是不了心神俱醉。在小茅屋的日子,也许就是程英和陆无双。一生中最
快乐的日子。
假使以后三人不再相逢,两女对杨过的刻骨单思已是难解难忘,怎料金庸再安排一次他
们的三人世界,二女可说万劫不复了!
在小龙女跳崖后,程英和陆无双又有一段陪伴杨过的日子,杨过身中情花剧毒,为了守小龙女十六年后之约,在崖边服断肠草以解情花之毒,在这凄凄惶惶的期间,程英和陆无双
守在他身旁,细心照料,明知他等待的只是小龙女,也待得在他身边一刻是一刻,也许她们
希望陪伴杨过十六年,也许她们希望┅┅
杨过是个知音解意的人,所以书中这么写:
杨过道:“两位妹妹,我有一个念头,说出来请勿见怪。”陆无双道:“谁见怪你
呢?”杨过道:我们自三人相识以来,甚是投缘,我并无兄弟姊妹相称,意欲和两位结义金
兰,从此兄妹相称,有如骨肉。两位意下如何?”程英心中一酸,知他对小龙女之情生死不
渝,因有十六年遥遥相待,故要定下兄妹名分,以免日久相处,各自尴尬,但见陆无双低下
了头,眼中含泪,忙道:“咱两人有这么一位大哥,真是求之不得。”
这可说得是一场黯然神伤的结拜,两女的一片痴,杨过当然知道,他的内心,也是十分
惆怅的,两女的万缕柔情,他此生是没法回报了:
在结拜后的一整个月,程英和陆无双仍然伺候在杨过身旁,为他煮早餐,陪他练功解
毒,直至一朝,杨过不辞而别:
陆无双一怔,道:“他┅┅他终于去了。”发足奔到山颠,四下遥望,程英随后跟至。
两人极目远眺,惟见云山茫茫,那有杨过的人影?陆无双心中大痛,哽咽道:“你说他┅┅
他到那去啦?咱们日后┅┅日后还能见到他么?”
程英道:“三妹,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你又何必
烦恼?”她话虽如此,却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后来程、陆二女一同隐居杭州,大好年华,就此埋葬了在对杨过的思念中。她们的共同
经历,也许就是令她们不分离的原因。她们有一样共通的东西——那就是杨过,或者她们会
谈及,或者她们不再提起,然而在她们的起居中,身畔永远有一个人的影子,那个影子就是
杨过!
杨过是个很真的人,由于他真,在年轻姑娘的眼中,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情,假如杨过是
利用自己对女性的吸引力去摆布她们的话,她们反而不会对他那么死心塌地。公孙绿粤就是
为了杨过一个真正关怀的眼神,便连命也不要了!
在绝情谷,杨过本已截住了公孙上的去路,眼下就可将他擒住,可是公孙止却把女儿公
孙绿夸举起,以她为挡箭牌。假如杨过那时的眼神是焦躁或者不耐烦,公孙绿萼未必一死以
谢他,只是她见杨过为了怕伤到她而跳跃相避,让开了去路,眼光中充满关怀之情,想到杨
过为了她而宁可不要解药,她便觉得杨过既有情若斯,她便甘心为他而死了!公孙绿萼是可
怜的,她明知杨过心中只有小龙女一人,而她对有凄酸,不过她也是拥着一点温馨而去的,
杨过那关切的眼神是要了她的命,但她是死而无悔的,在那一刻,心也是感到安慰的!郭襄
是最令人惋惜的一个了!她初见杨过时,只不过十五、六岁,少女情怀,自然倾慕神雕大使
的威风,及后杨过对她露了真脸目,她更加芳心鹿撞了!那时杨过已经有三十六岁,但是成
熟男人的风霜,每每是令小姑娘觉得好奇而又有吸引力的,杨过的俊美加上落寞的神情,已
经令郭襄大晕其浪,再亲眼真见了群雄对他的顺服和拥戴,便简直是五体投地了!
杨过千不该万不该,在小姑娘生辰那天送天大的三个礼给她:
一是歼灭二千蒙古大兵。
二是火烧蒙古军粮。
三是送了达尔巴去揭穿霍都王子想当丐帮帮主的好计。
这三件都是有关国家民族的大事,小姑娘觉得这都是杨过为她而做的,这个殷勤,可献
得轰天动地,试问以后有谁可以盖得过杨过?虽然,这三件事杨过始终是要做的,不过为了
报答这位小红颜知已,他就把这三件事当生日礼物送给她了!郭襄年纪轻轻便遇见了这位出
类拨萃、倜傥挥洒、大智大勇而又心细如发的男人,日后又怎能把任何男士看得上眼呢?郭
襄此后不但不嫁,连男徒弟也不肯收,想来也只因天下间只有一个杨过而已!
郭芙的丈夫耶律齐身陷在蒙古军中,杨过要郭芙下跪,他才恳去救耶律齐。
郭芙走到杨过身前,盈盈下拜,道:“杨大哥,我一生对你不住,但你大仁大义,以德报怨,救了……”说到此处,声音竟自哽咽了。其实过往杨过曾数次救她性命,但郭芙对他终存嫌隙,明知他待自己有恩,可是厌恶之心总是难去,常觉他自恃武功了得,有意示惠逞能,对己未必安着甚么好心。直到此番救了他丈夫,郭芙才真正感激,悟到自己以往之非。
杨过急忙还礼,说道:“芙妹,咱俩一起长大,虽然常闹别扭,其实情若兄妹。只要你
此后不再讨厌我、恨我,我就心满意足了。”
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霎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
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向讨我的喜欢,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
二十年来,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杨过,总是将他当作了对头,实则内心
深处,对他的眷念关注,固非言语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杨过丝毫没明白她的心事,连她自己也不明白。
此刻障在心头的恨恶一去,她才突然体会到,原来自己对他的关心竟是如此深切。“他
冲入敌阵去救齐哥时,我到底是更为谁担心多一些啊?我实在说不上来。”便在这千军万马厮杀相扑的战阵之中,郭芙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心事:“他在襄妹生日那天送了她这三份大礼,我为甚么要恨之切骨?他揭露霍都的阴谋毒计,使齐哥得任丐帮帮主,为甚么我反而暗暗生气?郭芙啊郭芙,你是在妒忌自己的亲妹子!他对襄妹这般温柔体贴,但从没半分如此待我。”
想到此处,不由得恚怒又生,愤愤的向杨过和郭襄各瞪一眼,但蓦然惊觉:“为甚么我
还在乎这些?我是有夫之妇,齐哥又待我如此恩爱!”不知不觉悠悠的叹了口长气。虽然她这一生甚么都不缺少了,但内心深处,实有一股说不出的遗憾,她从来要甚么便有甚么,但
真正要得最热切的,却无法得到。因此她这一生之中,常常自己也不明白:为甚么脾气般
暴躁?为甚么人人都高兴的时候,自己却会没来由的生气着恼?
Jouy`柚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