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传统文化
金庸一共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吗
树上的老汤姆
这个问题倒是值得探讨,首先用简单的文字阐述下两者:
书法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一种直观表现形式,是华夏名族特有的通过汉字这种载体形成的文化传承的形态,具有内敛性,包容性,艺术性。能够广泛容纳各类带有文化属性的意识形态,并能通过书法这种带有艺术特性的表达形式有效再现。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着各类特性的人物形象及丰富的情感提现,以上的结合可以宽泛的理解为人性的表现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书法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本是没有半点联系的,但是此两者在本质上却无二,都是在呈现出特定的人文精神,只是呈现的形态在程度上或有不同。
文字可以很直观的使阅读者了解和感受作者的人文认知及精神世界,其直观性和适用性能使更多人相对了解书中含义。
而书法是在汉字上进行了艺术上加工后的再现,(所谓艺术是:艺术是来自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的艺术都是源自于人在生活中的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人的审美情趣的再现~相对狭隘的释义),而对书法的认知是建立在汉字文化素养的积累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获得的,对于书法艺术造诣的提升是更需要生命生活的体验感悟,各类型文化的熏陶和对其的感悟。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能给书法爱好者带来大量人文精神的解读及各类人物命运的解析,能为书法爱好者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再现出更好艺术作品。
关于第一个问题,作为书法爱好者和文化传播者,个人认为所以喜欢书法的朋友多少会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但不绝对。
至于第二个问题,两者的联系,其实应该是建立在每个人的兴趣点上,有句话叫:“同气相求”。有着相似属性的文化,人,事情其实都可以找到其内在联系,因为其本质无二。若不是则无法相融,而此问题的提问者其实已经找到了两者的联系了,另外我想前面的解读也多少回答了一些。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小眼睛小星星
喜欢书法的不一定喜欢金庸的小说,书法和武侠其中的道理也许有共通之处,但据我所知搞书法是武侠迷的不多,因为沉迷书法就没有那个精力了。
萦朦胧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双全,是无论今古,士人所追求的完美之才。书法本身就具有修身,养心的过程,写书法的过程中更有练气一说,武者修炼本也是习武养气。文者的清骨,侠者的济世,二者是具有完全的相通之处的。文武双修,济世怀天下,是士人和武者的共同至高追求。故而无论练书法还是练武至少在形上是相通的,练书者喜爱武侠之道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skybluetong
书法与武侠小说原本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为啥说这两者之间有关系呢?首先,武侠小说的传入要从七八十年代说起,代表性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金庸和梁羽生先生,这两位先生可谓学识广博,传统的文学功底非常好,中国又有着非常深厚的武侠小说的历史,不过以前可能不叫武侠小说,比如叫笔记,传奇,话本之类,象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传统的章回体的三侠五义,话本中的天龙图地龙图等等,所以他们在创作新武侠时吸收了这些文学作品的某些优点,比如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悬念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上又吸收了民间话本的夸张手法,在加上个人的知识渊博,很多的武功招式的名称都容入了象书法,武术,成语,甚至医学等名词,使人百读不厌。如果一定要说武侠与书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只能说在我们的性格,文化的形成中,同宗同源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比如常说的书画同源,都是取决于我们的视觉节选,是我们对自然观察探索的结果
小米的私人角落
丁哥
书法和武侠原本没有联系,喜欢书法的人跟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题主的问题有一个假设前提。
但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是艺术的一个门类,书法也是。既然同为艺术,那么有一些共同点和相应的联系就属于正常的了。
还有一点,金庸的武侠小说涉及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诗词歌赋、文学手法、审美趣味等。这些也会和书法艺术的审美有共通之处。
金庸的武侠小说彰显正义,主人公颇具个性,或任侠豪放,或潇洒风流,这与书法艺术的追求有一致的地方;
小说中关于武功的描写,虽然多出于虚构,但是其表达的招式之美和意境之美符合书法的审美表达和审美趣味;
武功讲究气势,讲究招式,讲究修炼,其修炼的过程和和结果与书法修炼的过程和结果相通,对书法的练习有借鉴意义;
每一个喜爱金庸武侠的人都有一个成为绝世高手的梦想,就如每一个书法爱好者都有成为书法家的梦想一样。
所以,书法爱好者从金庸小说里发现有益于书法的东西再正常不过了,这也正是金庸武侠和书法艺术之间的联系。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图片来自公开资料。
了解更多,请关注昭明书馆。
zq1121
喜欢书法的人跟喜欢金庸的人不构成必然联系。
如果是过去,喜欢这两样东西的人有一个共性,可能就是喜欢传统文化
如果是现在,喜欢这两样东西的人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真的很闲,很闲,很闲
alian
谢谢邀请!我小时候也练过几天,所以喜欢武侠小说,特别是金老先生的大作。同样,我也喜欢写字。但我不觉得这两者之间一定有必然联系。可能有可以互相参照的地方,比如风格、境界等等。
姜涛
喜爱书法的人多半也非常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个问题没有看到正规的统计数字,也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报道,但据自己所知,喜欢书法的人大多不是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而是爱读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因为读这类书籍对书法来说是“字外功”,是文化内涵,有了这样的字外功对学习书法是大有好处。
不过,浮躁的社会,国人成天在忙碌中,现在写字的人真正读书的也越来越少了,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灯红酒绿,人们忙得没有时间读书了,干完了本职,一天能挤出一点时间练习书法就算不错了,那还有时间再来读书呢?确实,要练习好书法需要读书,假若一个人喜欢读人,又喜欢练习书法,这样练习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有句话说得好:“文人不是书法家,书法家必须是文人”。可见,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书写的是自己的文化内涵,书法家没有文化素养写出的书法也就没有灵气,只能是一个写字匠。
书法与武侠有什么联系吗?我认为是没有联系的。其理由,古代出了那么多大书法家,那时也没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古人的书法不是写得很好么?现代有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没有那个书法大家能超越古人“二王”书法的。将书法与武侠两则联系起来,也许是现代人创新书法的一种联想和尝试,其意是说,书法的运笔,要有一定的功力,书法家在动笔中要像气功师那样,在出笔之前有种功力,落笔用力,收笔果断,恰到好处;书法者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笔到,妙笔生辉,这只是书法家借用气功和武术功力的一种想象,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方面经过实践和尝试会有很大的进展,对练习写字有一定促进作用。其实,书法的练习最终需要的是功到自然成的效果,这就是功到笔到。
总之,我认为,书法与武功没有什么联系,书法者不看金庸武侠小说,同样可以练出好的书法来,但书法家一定是需要读书的,读的书越多越好,因为,书法家需要做学问家。
王一熊
喜欢书法的人多半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书法和小说都是属于文化领域,当然文化领域也应该是相通的,但是,文化领域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因此,应该应用一个性质判断,而不是必要条件选言判断:“即喜欢书法人有些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这样就可以说得通,这就是“逻辑”的作用。
可是,确实有书法与武功相通的实例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找得到的。
说到金庸的武侠小说还真的与书法有相通之处。武功究竟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一用书法!甚至,如何利用书法创造武功,还分等级!怎么分?三大招,一招强过一招。招式用书体,笔划演释成武功招数等级,代表人物:巜神雕侠侣》朱子柳,朱子柳精通书法,其独创的“一阳指法”集书法之大成。
招数二:以书法的视觉构筑惊世武功等级:代表人物:巜侠客行》石破天侠客岛石洞内壁上的古蝌蚪文《太玄经》,包蕴着古往今来最博大精深的武学秘籍,无数武林高手无法解释。
招数三:情感为原素,创造出感情与书法交融的武功等级:代表人物:巜倚天屠龙记》张三丰大名鼎鼎的“倚天屠龙”武功,灵感也是源自书法。
这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的高明之处。将书法写进武功之中,而且还出神入化,而且演绎得淋漓尽致,确实是技高一筹,非常人能比。他的描写的手法超过五时候的武侠小说巜七侠五义》和巜小五义》很远。创造了太多的传奇的故事情节,确实是武侠小说大师。
lzmailyq
我觉得武侠小说和书法没有本质上的联系,要说联系的话,应该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映衬!二者我确实都喜欢,因为我有时喜欢动,有时喜欢静,二者都可以彰显个性。
布拉格的阳光
喜欢书法的人一般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人也单纯,都比较潇洒,意气风发,洋洋得意,当然喜欢全庸那种天马行空,潇洒走一回的浪漫了,当然也有不少附庸装逼的,毕竟是少数。
Mao小毛.。●
书法和武侠最具文人情怀和侠骨柔情,二者都有隐世、淡薄名利、宁静致远的追求,但都能承担为国为民的一腔热血。下笔如刀剑,一招一式皆是我们自己的心性,武侠更是把这种文人心底的操守和欲望,在一个江湖里完成了,二者相通。
???
书法亦如剑法。
笔亦是刀剑。
擅长书法的人,一撇一捺,行云流水,就像刀剑的一招一式,往往动笔便是乾坤。
有的书法家擅长隶书,有的书法家擅长草书,字体不同,章法不同,就像有的有的人擅长刀法,有的人擅长剑法,招式不同而已。个人比较喜欢宋徽宗的瘦金体,瘦硬有神,结体疏朗,有骨有劲。宋徽宗的字有剑气。
C橙子C
喜歡書法的人大多喜歡武俠小說,那麼書法與武俠到底有哪些聯繫呢?
首先書法與武俠崇尚的文化內涵相似。他們都崇尚道學,崇尚自然法則,崇尚人文化思想。
其次是所用的工具同根。刻甲骨文的工具離不開刀具,武俠中也離不開刀具;“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的秦大將蒙恬發明了毛筆;王右軍觀公孫大娘舞劍悟出書法真諦;近代魯迅用筆作投槍;散翁練太極等。
其三都具有江湖性。書法分派分系如帖學碑派;武俠也分峨眉、少林、武當、崆峒派……南拳北腿……哈華山論劍
……總之,書法與武俠思想同根同源,只是客觀出發點不同、方式不同罷了,一文一武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世界……
成福於北山樓南窗下 2019.1.13
furong_lover
谢邀!
喜欢书法的人与喜欢金庸武侠小说并无半毛关系。
喜欢书法的人很多,喜欢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更多。有的人有多种爱好,有的人同时喜欢书法和金庸小说,只是一种巧合,没有必要非要拉上直接关系。
想想看,如果你喜欢书法,就必然去喜欢武侠小说?反之,你喜欢武侠小说,就得去喜欢书法吗?有很多喜欢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的人,也喜欢武侠小说,难道也非要扯上直接关系不成?
我觉得,我喜欢书法,也同时喜欢武侠小说(我的爱好广泛),但没半点关系。
下面看一下我的几幅书法作品
小司
彰显的都是都是对现实无法实现的目标的表达。书法以线条的抽象,意象的涂鸦,形成各种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价值的表达。武侠是具体的,但却充满成年的幻想。。。
晴山堂_tmq
金庸,古龙这些武侠小说泰斗开创了一个武侠时代,成为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直到现在,他们的作品依旧被不停的搬上大荧幕以及做成游戏。
虽然金庸和古龙都已经历史,但是他们所开辟武侠世界却不会终结,那些经典人物依旧活在人们心中。武侠时代不会终结,它会永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启蒙之作。即使没有看过小说的人,也在电视里看到过他们作品的改编。他们开创的武侠世界,更是为后来的作者们提供了思路和道路。
虽然他们都已经离去,但是这些文化遗产仍在,他们所创造的世界也仍在。虽然人不在了,但是精神和作品永存。
还会有更多版本的《神雕侠侣》,更多的小龙女,更多的杨过。还会有更多的《小李飞刀》,更多的李寻欢,更多的林仙儿。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了经典。
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样,会永世长存在人们心中。并不是莎士比亚死了,罗曼蒂克就死了。而是他开创的世界,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打开了新的大门。
后起的武侠作者依旧很多,继承武侠精神的人们也很多。这些都是源源不断地,不会随着某一个人的离世而终结。即使他是开创者。
喜欢武侠的人依旧很多,喜欢金庸和古龙作品的人也有很多。他们开创的时代会永远被人记住,他们的作品也会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woodenQT
金庸老先生堪称武侠小说泰斗,他的离世不能说武侠时代的终结,只能说难有后来者超越他取得的成就。他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武侠小说迷的心坎中,只可仰望,难以逾越。
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从《天龙八部》到《倚天屠龙记》,从武功盖世到生死爱情,从家国情仇到为人处世,金庸用他锋利的笔触,将一个个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武功还是做人,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且各具特色。郭靖、黄蓉、杨康、莫念慈、杨过、小龙女、张无忌、赵敏、周芷若、萧峰、令狐冲等等个性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或独孤求败天下无敌手,或铁血丹心大侠风范,或阴险狡诈令人痛彻心扉,或委婉缠绵的情感紧揪读者的心,难以自拔...时至今日,武侠小说无出其右者。所谓“泰斗”,名至实归。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特别是当今网络如此发达,网络小说如火如荼,一众写手妙笔生花,难保过段时间,有作家别出心裁,写出与金庸不一般的武侠小说,品味不一样的风格。科技在发展,历史在进步,武侠小说领域只会阔步向前,恰似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
因此,武侠时代会随着金庸的仙逝暂时告一段落。抑或蓄势而发,有后来者发扬光大,创作出更令人震撼的武侠小说作品,令大众眼前一亮,海阔天空。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qmy522
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不论是谁,如果接被乔峰打一掌,不死也只能回家报孩子了,一掌打死慕容博,一招结束萧远山。萧远山是什么人物,当年几十个中原顶级高手都败在他的手下,二人又在少林头学独门绝技!武功比以前大长啊。。。金庸小说中第二的是释伽,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
BIANKE1990
语言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动人,知识面宽广,雅俗共赏。武侠小说三大家我认为金庸梁羽生比古龙的稍好些,梁羽生的小说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内涵深邃,少有人能懂。从情节、人物刻画及知识面覆盖等来说,金庸更胜一筹。所以说,古龙通俗,梁羽生高雅,金庸则是雅俗共赏。鹿鼎记作为金庸先生的收官之作,从写作技巧等各方面来说,都已经达到巅峰状态,所以才会有如是说吧。
秋弈45
首选 四大侠客
金 庸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古 龙的中后期作品,多情剑客无情剑 鹿小凤系列 楚留香系列
梁羽生的部分书。如:天山列传《萍踪侠影》、《七剑下天山》、《广陵剑》、《云海玉弓缘》、《冰川天女传》、《白发魔女传》等;游侠列传《大唐游侠传》。
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等。
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寻秦记》、《覆雨翻云》、《破碎虚空》等。
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其他的作家可看可不看,也少有很精彩的作品了。
现在最火的是 萧鼎 的 诛仙
再推荐的是一些武侠新星
步非烟:
一、武侠
1、武林客栈总目
(1)武林客栈正集
武林客栈1 ·青天寨(今古传奇·武侠版2004第4期) (完)
武林客栈2 ·蛊神劫(今古传奇·武侠版2004第8期) (完)
武林客栈3 ·沙月飞鹤(今古传奇·武侠版2004第11期) (完)
武林客栈4 ·卷舞天下(今古传奇·武侠版2004第15期) (完)
武林客栈5 ·飞龙引(今古传奇·武侠版2004第19期) (完)
武林客栈6 ·摘叶飞花(今古传奇·武侠版2005第5期 以上已发) (完)
武林客栈7 ·月落洞庭 (完)
武林客栈8 ·啸血飞鹰 (完)
(2)武林客栈外传:
天罗宝藏
(3)武林客栈前传舞阳风云录系列:(正在《武侠故事》上连载)
舞阳风云录1·月出秋山(《武侠故事》第9期) (完)
舞阳风云录2·芙蓉华落(《武侠故事》第10期) (完)
舞阳风云录3·塞上秋风(《武侠故事》第11期 以上已发) (完)
舞阳风云录4·梵天宝卷(《武侠故事》第12期) (完)
舞阳风云录5·长空剑诀(《武侠故事》第13期)
舞阳风云录6·血令梅香(《武侠故事》第14期)
2、华音流韶系列
(1)华音流韶正集
华音流韶·紫诏天音旧版
华音流韶·紫诏天音新版(新武侠05年6、7月) (完)
华音流韶·塞上惊鹿 (完)
华音流韶·蜀道闻铃 (完)
华音流韶·持鼎平南
华音流韶·海之妖(今古传奇·武侠版2005第8、9、10期 已发) 1-3 4-9 (完)
华音流韶·曼荼罗(今古传奇·武侠版2005月末版第4期) 1-10 11-20 20-28(完)
华音流韶·天剑伦(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12期) (完)
(2)华音流韶外传
华音流韶·蜀道闻铃 (完)
3、其他
六道轮回系列
《修罗道·传奇》(今古传奇武侠版06年初) 1-5 (连载中)
人道·问侠 (今古传奇武侠版06年初)
二、奇幻
1、天宝书院系列
天宝书院
云中漪兰
2、昆仑传说系列
昆仑传说·昆仑劫灰(今古传奇·奇幻版2004第11期b 已发) (完)
昆仑传说·月之暗面(今古传奇·奇幻版2005 9月a) (完)
3、其他
《禁忌》 (奇幻短篇)(完)
雪嫁衣(武侠短篇)(完)
青螺髻(恐怖短篇)(完)
游戏的代价(完)
中秋没有月儿(完)
鬼族的公主 ——英雄无敌3同人(完)
《玄武天工》(正在创作中……)
注,本版未完的就是正在连载的!
沧月
等等
时未寒
小椴
刘建良
好了,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武侠作品,我也正在看啊,我都是在网上看的,或者买杂志,或者买书看的,快哦!我们一起去看吧
翊oоО
武侠小说,金庸之外,最有名的当属梁羽生和古龙两个。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是武侠小说最为流行的一段时期。现在40到60岁之间的人,几乎都有过那种“争相传阅”的经历。
和金庸同时期的武侠小说“高手”,梁羽生和古龙之非常有名气的。实际上,至今在评价武侠小说大家的时候,一般以“金、古、梁”为武侠三巨头相称。三人的作品都是各有千秋。毕竟,从文学作品来说,自古文无第一,很难说谁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客观地说,我们只能评价他们作品的传播程度。
一、金庸之外的武侠大家,首先当属梁羽生很长一段时间,梁羽生的武侠也是风靡一时。他的天山系列同样也创造了很多经典的形象。其中的《云海玉弓缘》、《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朔造了向金世遗、凌未风、张丹枫这样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经典大侠。
相比如金庸来说,梁羽生的作品更偏于“古雅”。里面有更多的诗词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青年里,有很高的地位。比如《七剑下天山》来插入的纳兰容若这样的大词人,里面就有不少《饮水词》的作品。
对穷乡僻壤的文学青年来说,他们中很多人,甚至就是从武侠小说里开始接触《饮水词》的。比如纳兰的一首《采桑子》: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就出现在冒浣莲和纳兰的交往中。此情此景,缠绵悱恻的爱情,欲说还休的凄婉,更是让人心驰神往。
二、金庸之外的武侠大家,其次当属古龙:相对而言,古龙的武侠,可以套用一句和现代的评价:轻武侠,以作为其风格的代表。
从作品上来看,古龙和金庸、梁羽生两家的区别已经非常明显。金梁的武侠小说,基本还是传统章回体小说,有着比较严谨的章节分割。具体段落行文,也是中规中矩。
而古龙的武侠,很少有三句话以上的段落,更多是一句一段。章节上也是更为率性一些。在他笔下的大侠,已经不再是那些高大上的“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更多倾向于个人爱憎。
比如陆小凤,比如阿飞,比如熊猫儿。后两个这样的名字,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金梁两家的武侠主角身上。而且,古龙的小说更多以情节中心,不在拘泥于体现某种家国情怀。或者说,古龙笔下的大侠,烟火气更重,但总是有点开始流于玄幻之感。
当然,上世纪是武侠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金庸梁羽生古龙之外,还有非常多的武侠名家。像温瑞安、卧龙生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Priscilla
不会书法的人照样喜欢金庸小说,书法与金庸小说没什么必然的联系,硬要强扭在一起只能说都属于“知识,文化”,至于在剑法中螎入书法达到剑书同法,剑字合一,只能佩服金庸老先生的想象力。
dayanququ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离世,是武侠时代的终结吗?
不,我不同意,我一百个,一千个不同意。
因为金庸先生影响的是我们整整一代人,有人说过,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小说。
所以,陪伴着我们这代人成长的武侠时代永远不会结束,因为金先生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启迪很多很多:
首先,金先生的作品里面始终传达、推崇“信义”二字。都说,人无信不立,在金先生的作品里面,每个人物都是响当当的,他们都是一言九鼎,多少人为了一句话,一个承诺而苦苦追寻另一个人十年,甚至十几年,或为了比武,或为了完成谁生前的遗愿。
第二,金先生的作品里,始终歌颂爱情。
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让多少人为之落泪,为之痴迷:爱上你,余生便都是你,哪怕历经磨难,哪怕沧海桑田。爱,是救赎,爱,可以让人重生。
唯有爱,才能让人恋恋不忘,唯有爱,才可以让人变得勇敢无比,努力战胜一切苦难。
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现实生活,都不能少了爱,没有了爱,这世上就会是一片荒芜,了无生气。
要是金先生的小说里面没有那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我们会念念不忘、并深陷其中吗?要是现实生活中没有了爱,我想我们人类连一天都无法存活。
第三:金先生的作品里,从来不乏关心小老百姓的生存。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金先生始终关心“民生”,他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给老百姓于一席之地。
正因为先生的作品里面,每个人物都个性分明,所以过去多少年了,我们依然记得杨过,记得小龙女,记得周伯通。
胥哥儿
雪儿
/江湖漂
tz789456
VIVIVI贱雨
wx_wx
红豆菠萝油0
Bisming
misstulip
独行天下
爱吃西瓜的老男孩
再不疯狂就老了
铁臂草履虫
becky19850
金维他
Juno-鹰
岁月 ,是把杀猪刀 ゛
miaomiao
zygr2010
玫瑰樱桃粥
感谢邀请。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西游记》。
1、首先,《西游记》作为一部流传数百年之久的名著,脍炙人口而又经久不衰。在一些评论中,也曾有过解放后四大名著的由来。能被列入四大名著,本身就代表了这本书的地位。在神话志怪小说中,《西游记》PK掉了《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也就是说,这部小说等于是经过了极大考验的。反观金庸的15部武侠,成书不过几十年,历史地位尚不明确。
2、其次是受众。《西游记》中,虽然也有一些黑暗的情节,但多是一笔带过。尤其是一些影视作品,只要稍加改编,就能老少咸宜。而金庸的15部小说,江湖争斗,儿女情长,更多的是面向成年人。
3、然后是影响力。《西游记》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基础。在某些方面,更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日本大热的漫画《七龙珠》原型就是从《西游记》而来。而金庸的话,最多就是华语范围内有些影响。尤其金庸的15部小说,看上去数量优势,但其中良莠不齐,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4、还有就是内容。《西游记》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历代读者都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包括本人目前也在对该书进行一些简单的赏读。可以说,从西游开篇直到结尾,到处都是目标。其中的很多内容,不但针砭时弊,很多也能反映出一些人生哲理。而金庸,除了少数几部小说,如《射雕英雄传》里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外,其他一些小说,多是当时应付报刊催稿所作,其文学性,逻辑性,要大打折扣。
所以,作为《西游记》作者的吴承恩,要比写出15部武侠小说的金庸更来的伟大。
Hanayome Ningyo
这二位均是我国近代史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我个人认为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金庸的思想更为鲜明立意更为发人深省。
玻璃碴000
《西游记》是我们童年的经典回忆,是个中国人都会喜欢。而金大侠是武侠,或许不喜欢武侠的人认为他不好。我看过金庸的影视剧,原著却不曾读过。当然我也知道原著更精彩,电视剧都改的乱七八糟。所以说二人都是伟中国伟大的作家。不能相比较而言。就像你说孙悟空大战穆桂英,谁能取胜?吴承恩的小说是魔幻,更揭示人性。金庸则从武侠人物的命运反衬厚重的历史气息。
evakongb
金庸也是这么想的,就是怕自己写一部会失败,所以写了15部,总有一部小说可以流传下去,与西游记一较高下。
不过西游记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男女老幼,从成书明代传输至今465年。
从鸦片战争开始传入西方国家,已经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捷克斯洛伐克语、波兰、日语、韩语等等。
就这一点来说,金庸的小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说西游记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是金庸的人物能做到家喻户晓的就不太现实了,看过电视剧的居多,看原书的比较少,也就是70八十年代的那些人比较多一些。
像现在的中年人,青少年更多的看的是网络小说,日剧、美剧、英剧,随着金庸先生的逝世,他的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加之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每日更新的作品成千上万,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金庸愿意与否都会被这个时代抛弃的。
其实先不说书了,估计再过几年,能记得金庸的人都会越来越少了,西游记大部分人有是看看电视剧,真正看过书的很少,网络时代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文学。
但是西游记能作为世界级别的教科书进入各个大学的殿堂,金庸的估计比较难。
想从明至今,多少戏剧演绎西游记的故事,养活了多少人,难以计数;金庸的小说拍成电视剧,电影,也养活了很多演员。
这一点都是很好的。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博而化易】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Sам→銳爺
《西游记》是明中叶之后,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又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小说作品。《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初的宗教史诗《神曲》。《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文化合一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既是中世纪文明的总结,又是个性解放思潮的代表。《西游记》以通俗的白话小说形式,表现了中国人的精神超越意识。主人公孙悟空,具有多种的身份复杂性,集合了神、人和动物的特征。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源远流长的生命智慧。孙悟空生于天地之间的一块石头之中,意寓是天地自然孕育的精华,他的出生,惊天动地,一点灵明,让他在面对生老病死的人生终极问题,漂洋过海,寻找长生不老的生命永恒之道。在世俗社会中,他学会了人伦物用,辗转流离,却始终不忘自己的初衷,最后终于在一片诚心的引导下,找到了老师菩提老祖。经过种种试探,悟空没有对神通法术动心,坚定的求索生命的终极解脱之道。老师最后答应传授他所求之学。孙悟空前期的长生不到追求,是在道家文化的语境中进行的。在这种出世的追求之后,他又开始了入世的追求,拥有强大力量的他,不满天庭的压迫,进行了反抗,孙悟空在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后,认识到天庭对他的压迫不具有合理性,为了自身的生命自由和花果山生灵的生存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在反抗天庭的斗争中,他曾表现出轻信的幼稚一面,但经过个性觉醒的孙悟空,很快就从统治者的狡猾骗局中清醒过来,最后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的口号。
《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之所以能突破《水浒传》中宋江的忠义思想和儒家宗法等级观念,完全是由于王阳明心学和佛教禅宗以“心”为最高本体论的影响,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不再具有代表“天理”的合法性,而“心”,当然包括王阳明的“良知”,李贽的“童心”,超越了世俗的伦理价值之上,成为自我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孙悟空的“大闹天宫”,表明“心学”对“理学”的解构力量是巨大的。儒教的宗法伦理和统治阶级的暴力压迫,都无法让孙悟空就范。最后玉帝只有请来西方的“如来”佛祖。《西游记》中的“如来”,是大乘佛教,包括中国本土化佛教哲学中的最高终极存在,孙悟空最终没有逃出“如来”的手掌心,其实是败在他自己的自我意识之下。个性解放思想,将人的个性自我从程朱理学的宗法伦常中解放出来,但是以自我为中心,无限的放纵个性自由。那么无疑陷入了“我执”,同样没有真正的达到人生的自由境界。孙悟空超越了儒家伦理,但并没有超越道家自由的界限,仍然是心灵的囚徒,作为失败者,他被压在五行山下反思。这说明,他接受了个性解放思想后,即使进入道家长生不老的自由境界,但仍未跳出“五行”之中。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即使拥有了不老的生命,但却无法获得身心的自由。他获得解脱的途径,只有在“如来”中寻求。
《西游记》以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为原型,这从本质上规定了,皈依佛法,是小说的主旨。在小说中,作者虽然表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但是在经过比较之后,他最后认为佛教的超越意识,应该是三教合一的重心。陆王心学,本来就是吸收庄禅思想的儒学,发展到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是道”,和李贽的“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已经完全是禅学化的儒学了。而庄禅并称,禅宗本来就是庄子之道与大乘般若思想结合的产物。处于明中叶受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作者,以佛禅思想作为三教合一的基础,就很容易理解了。明中叶之后,佛道思想流行,或多或少与个性解放思想合流,共同的冲击程朱理学的教条化官方意识形态。孙悟空在五行山下经过五百年的反思后,终于决定皈依“佛、法、僧”,跟随唐僧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这是一个充满艰辛,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身心修炼的过程。取经路上,外在的敌人并不可怕,而关键是取经团体的心魔,即每个人性格和内心中的弱点。一路上的妖魔鬼怪,无非都是取经四人心魔的外化,这在真假悟空的斗争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取经中的八十一难,孙悟空一路上保护唐僧,降妖除魔,表现出来的是佛家的勇敢、仁爱和智慧,唐僧表现出的是对信仰的虔诚和广大的慈悲心。而孙悟空爱憎分明的性格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更是体现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民间的英雄气概。取经的目的是为了将西方的真理带回东土,普度众生,这又是大乘佛教智悲双运的思想。猪八戒作为仅次于孙悟空的主要人物,小说中的诙谐幽默风格在他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对“食”与“性”的欲望,体现了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的市民生活意识,他的平民性特征和孙悟空的英雄性格相互补充,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和多样化,体现了禅宗“一阐提人皆出成佛”,以及王阳明心学人人皆可成圣的思想。《西游记》的神话色彩和民间意识同样强烈,作为民间艺术家历代集体智慧创作的成果,以喜剧的方式,反映了在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新兴市民所具有的乐观狂欢精神,同时表现了他们对个性自由的渴望和精神超越的追求。《西游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神话的出现,民间文化开始正式以其巨大的创造力,颠覆统治阶级的官方文化意识,创造属于自身的文化经典。
zr06
金庸先生的小说很精彩,但只是小说而已。
西游记,不单单是小说,而是整理了中国散乱的神话故事,变成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
西游记以后中国的神话故事都是以西游的神话体系为模板的。
请参考。
美西西
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三大鼻祖之首,他一生创出了十五部武侠小说,都成了武侠小说的经典,也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精彩壮队的武侠世界。吴承恩创出的西游记,虽也是不朽经典之作,但只是经典神话故事中的一个。因此两位相比一代武侠小说鼻祖金庸先生创出的十五郎武侠小说更伟大,流传更广,也更德高望重。
安德鲁德里摩尔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影响力而言是西游记,必竟是位列四大名著,文学地位不可撼动,金庸虽不妄自菲薄,也没拿自己的作品跟四大名著作对比,四大奇书和红楼梦是五座高峰,但金庸的武侠另一高峰,还有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是现代玄幻修真者之祖。
铃铛
为什么要比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成就;喜欢《西游记》的、喜欢金庸武侠小说的,都有不少的读者;两则都喜欢的同样不少,比出了高下又如何?
吴承恩的才思金庸不会有,金庸的武侠世界吴承恩也陌生,古今中外的作家都是如此,除非你能召集他们一起举办一个现场的主题考试。即便如此,文无第一,它不像数学一样有标准的答案,也终究判别不出高下。风格和个性的领域不适合高下。
比高下、排座次,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且普遍存在于各行业各领域时,就会形成一个竞争型的社会,这,真的好吗?
鹰隼传奇
时代不同,类别不同而已。不能比较,若一定要比,各有千秋。西游也只是年代久远一点而已,而且西游记不完全是吴承恩一个人的作品,吴之前就有了,吴只是整理改编了一下。金庸小说在当代是可以跟西游记相提并论的,并且对华人的影响也说巨大
带你去看海
我认为《西游记》更伟大,如果金庸先生的小说没有以下三个问题或许也可称伟大:
1、死心眼太多
金庸书中的人物未免死心眼太多,比如虚竹非想当和尚,段誉只喜欢王语嫣,王语嫣只喜欢慕容复,慕容复只想复国,杨过只喜欢小龙女,郭襄只喜欢杨过,黄蓉只喜欢郭靖,令狐冲非要与岳不群保持师徒关系,岳不群为当五岳盟主不惜自宫,林平之为父报仇亦不惜自宫,像这些人物的死心眼程度,在现实中绝对是万里挑一的,金庸将这么多的死心眼聚集在一起,就导致人物性格未免普遍脱离实际。
2、人物行为不合逻辑
金庸的书中多有不合逻辑之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丐帮,像是萧峰、黄蓉这些丐帮帮主每以侠义自诩,常带领一群乞丐打打杀杀,那这点就十分奇怪,乞丐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会与人厮杀?如果与人厮杀,又证明腿脚没问题,腿脚没问题又为何要做乞丐?萧峰、黄蓉这些丐帮帮主又为何不带着赤贫的帮众发家致富解决吃饭问题?总之关于丐帮,真是有不少匪夷所思的事情,金庸也许后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最后的几部小说里就不怎么写丐帮了。
3、主角来自破碎家庭
金庸的小说的主角大多都是孤儿,想想也是,毕竟只有孤儿才有报仇的志向,有报仇的志向才有练武的动力,有练武的动力才能成为绝世高手,这样故事就可源源不断的叙述下去,且又省去了写主角家庭的繁琐,这样的设定果然是方便,只不过一再用这种写法未免有点搞笑。
破碎家庭、死心眼、不合逻辑,这三个现象拉低了金庸小说的文学水准,所以他的作品着实难称伟大;而吴承恩的《西游记》文笔更加高超,人物性格更贴近常人,思想性卓越,自然非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可比。
当然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广泛的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价值也非同小可,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只要大家喜欢就好了,没必要非跟《西游记》这种古典小说大名著比。
静观天下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文学价值很高,金庸先生的十五部作品也是武侠珍品,价值同样很高。都有积极的作用,对读者都有正面影响。至于哪个更伟大?不能轻易下结论。伟大这个词,不能轻易使用。
《西游记》和金庸武侠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不是单纯的爽文,并不属于快餐文化,都需要读者仔细品味。西游记不是单纯的刷怪升级,在取经一路上,无论是唐僧还是孙悟空,都在修行。经过修行,孙悟空从一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猴子王,变成了斗战胜佛。唐僧也从一个软弱的滥好人,变成了智慧通达的金蝉子。
看西游记,可以看到精彩绝伦的战斗场景,也能给人深层次的触动,这都是这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金庸的小说同样不是爽文,他的十五部作品都有特定的主旨,在人物的塑造以及情节的构造方面,都有所指。比如郭靖是北侠,这个角色的存在,便是为了弘扬侠之道。他一身绝学全都用在了保国安民上,这是正能量。
刀光剑影,侠骨柔情,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打打杀杀,而是江湖中的洒脱,刀剑中的柔情。人情冷暖,世事无常,读金庸的武侠,看的便是人世沧桑。
没有人生阅历的人可以看金庸武侠,可以看一份快意。人生阅历丰富的人也可以看金庸武侠,看的就是一份感动,这便是金庸武侠的价值。
阳光朵朵
金庸当仁不让,无数经典人物,被拍成电视剧最多,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当代武侠第一人,作品正能量,具有爱国情怀,人称金大侠。
吴承恩作品很少,宣扬佛法无边,故事虽然很精彩,但正能量不足,神话故事而已,《西游记》很好看,但宿命观点浓厚,不适合大力提倡,虽在四大名著,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