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古代书有很多,我国古代的书分为经史子集,其中集部就记载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一般来将统一说各个朝代的制度的,比较少见,但是肯定有这样的书的,但是基本都是古代的书,看起来也很费劲,我这里推荐一本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在通论部分会有大量的介绍古代官阶,文化,制度的内容。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论文
ladypabbit
谢谢邀请!
古人生活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涉及制度、文化、思想、经济、宗教、风俗、宗法、娱乐各个方面。目前有《中国风俗通史》算是这方面的专著。但其重点在“风俗”,未必能包罗万象,所以,可以以这个为基础,再浏览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从制度上有个大体认识。
宗教方面的著作也应有所了解。另外沈从文的历代服饰研究,江尚原的发、须、爪、甲——关于它们的故事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再有就是历朝历代的笔记,也是了解古人生活的珍贵资料,例如:
《西京杂记》《唐摭言》开元天宝遗事《齐东野语》《东轩笔录》渑水燕谈录《鸡肋编》《朝野类要》《邵氏闻见录》后山谈丛《南部新书》《青箱杂记》《东坡志林》容斋笔记两般秋雨庵笔记《板桥杂记》《东京梦华录》《陶庵梦忆》湘山野录《酉阳杂俎》等等。
指尖滑过微凉
汽贸小说当中能够看仙王的日常生活因为仙王的日常生活跟别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其实而在我们人生当中很多的人生活都不过如此你想要跟别人不一样其实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八爪蟹
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国风俗通史》系列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
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上海文艺有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系列,唐、宋、明等分很多个时期,内容对于非研究人员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这套书评价还不错。
本卷按其内容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宗教信仰等大项,力求全面反映秦汉时代的风俗特点。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这部书的序言对这本书作了介绍:
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书,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倡移风易俗,强调教化和示范的作用。荀子·乐论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曰:“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因此,研究中国风俗的历史,总结中国风俗的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中国历史学、民俗学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风俗的含义,古人多有解释,如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新论·风俗篇亦曰:“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从这些古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风”就是指因水土、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两者相加,就是风俗,即: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
Sunny_Nicky
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出一种叫“区田法”的耕作方法,还介绍了“穗选法”、“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该书现存3700多字,内容丰富。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书中对农、林、牧、副、渔各方面都有详尽论述,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陈敷农书:宋代陈敷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陈敷自耕自种,下苦功夫钻研,于74岁时写完这部著作,对古代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祯农书》:元代王祯著。全书共36卷,13.6万多字,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这是一部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全书60卷,50万余字,书中汇集了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各种农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等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twohuan
之前想读《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光看书名就觉得它能满足我对古代生活的八卦欲,作者许嘉璐先生是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学的,他说“要了解古代的建筑和人们生活起居的情况,还应该从古代的作品中‘就事论事’,因为古代文人写作时虽然也会有所夸张,不无浪漫、理想的色彩,但任何人构思落笔都不能脱离现实的启示和局囿,所以他们写下的更为可信”。所以,这本书可算作一种文字上的考古,这是我们能接近的最靠谱的事实。
最近读完,才发现古人的生活一点儿也不简,而且复杂得很。
关于穿的,从头到脚都有各种各样的零配件:披头散发是很不雅的,也不方便,所以得戴帽子,贵族戴的叫“冠”,还要用簪把头发固定住,还要用缨把冠系在下巴上,唔,这就三件套了;平民是戴头巾的,叫“帻”,据说很像现代包头用的羊肚毛巾。衣服基本没有单件,都是“复式”,袖长为手臂长的1.5倍……难怪两袖可成清风,裤子袜子都要配裤袋袜带。
可是对女子而言,有没有帽子,戴什么帽子反而是不要紧的,有一头“光可鉴人的头发”比身份地位还重要。因此虽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说,但依然有贫家女子不得不卖掉自己美丽的长头发以维持生计。
关于吃的,因为稼穑艰难产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饭费时,所以一日两餐是很正常的。牛是贵重肉食,祭祀虽常用羊,猪次之,但羊不是最主流的肉食,而是狗,甚至有专门屠狗的职业。话说之所以需要屠狗者,难道不是因为狗不好驾驭,特别需要技术含量吗?!
出乎意料的是酒单独占了一小节,而不是茶。仔细想想酒的影响力的确比茶大得多,光在成语和典故中的出场次数就不是一个量级的,祭祀也是用酒不用茶,看来酒才是应该是中国的形象代言饮料。
还有炊具和餐具,可能是我对鼎有什么误会,一直以为鼎就是放在庙里用来上香的……其实它是用来煮肉和盛肉的。古早的肉食一般是把动物分成几块,或整个儿下去煮,所以鼎都做得很大,以三足为多。突然觉得这个设计好精妙,“三角形是稳定结构”嘛!
住和行的就比较简单了。周代的房子有三个门,但只有中间的叫“门”,左右两边的叫“塾”,旁边还有个类似门房、传达室一类的小房间,作者推测可能最初以此为教室,这是“私塾”这一叫法的由来(可见,这是大户人家的房子)。“户”是由堂通往室的门,只能向内开,便于紧闭防盗,“牖”才是窗。另有其他各种华而不实(只是我这么觉得)、奇形怪状、然并卵的房屋部件,命名用字十分诡异。
除了走路,其他出行方式无非是陆行靠车马,水行靠舟船。四马拉一车最为常见,所以常以“驷”或“乘”为单位计数。乘车也有乘车的礼俗,从上车、执辔、御车、站立都有一套规矩,里面的人怎么坐也要讲究主客尊卑。因为没有制动装置,停车后为防止车轮滑动,会放一块木头,叫“轫”。古代还有牛车,这个不奇怪,但居然有羊车……用羊拉车!但“羊车的实用价值不大,因而历来为帝王消遣淫乐的工具”。
最后有一小节讲步行,这可能是全书最匪夷所思的部分:怎么走路也是有规矩的,要遵守“礼”,类似于室内不能大摇大摆地走,见到尊贵长者或是君王,要趋(就是快走几步冲上去)以表示恭敬。
看来物质匮乏和科技落后也不会把生活变得简洁,可能大多数人的生活还充实得不得了,忙得连睡午觉都不行,孔子曾经因为一个学生白天睡觉就说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因为按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节奏,睡了午觉就相当于这一天没做多少事了。
嗯,就是这个啦~
月如眉
唐传奇: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著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杨柳青青
臻真妹纸纸纸纸
冰红茶
hayacat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
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上海文艺有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系列,唐、宋、明等分很多个时期,内容对于非研究人员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这套书评价还不错。
本卷按其内容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宗教信仰等大项,力求全面反映秦汉时代的风俗特点。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这部书的序言对这本书作了介绍: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书,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倡移风易俗,强调教化和示范的作用。荀子·乐论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曰:“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研究中国风俗的历史,总结中国风俗的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中国历史学、民俗学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风俗的含义,古人多有解释,如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新论·风俗篇亦曰:“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从这些古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风”就是指因水土、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两者相加,就是风俗,即: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撰文|爱邦编辑写作出版中心-义乌写作工作室
淡淡的紫色
kelanazyl
梦之蓝
原贴:隋末的作品目录
粗布妞儿
为了反映中国历史的真实面目,让读者更加科学全面地解读历史,我们精心编写了此书。本书采用了“全史”体例,取材广泛,以便为读者全方位解读中国历史。 同时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和灿烂文化,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从民众视角观察历史,采古今野史之精髓,秉笔直书帝王将相之性格心理、逸闻趣事,深入描绘统治阶级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详细讲述政治军事之丑恶内幕、肮脏手段,生动再现历代宫廷规制、世相百态。 本书侧重于探隐寻幽,引导读者从细节处发掘历史智慧,讲述那些为统治者刻意掩盖的历史,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和史家所不敢写、不便写、不愿写的历史。 这些历史往往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里面充满着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冲突与利益纠葛,云诡波谲、神秘莫测。 精练简洁的文字、多种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结合全面丰富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一条回归历史真实的通途,做到融知识性、可读性、观赏性于一体。
原贴:隋,唐时期的历史小说
dreamer
《隋乱》,原名《家园》,长篇历史架空小说,简体已经出版(出版名为《隋乱》),作者酒徒,该书于2007年下半年创作,获得四项网络文学大奖。与《开国功贼》、《盛唐烟云》一起被称作称为“隋唐三部曲”,隋乱是第一本被译为外语的网络小说,隋乱的泰文版已经上市。其中《盛唐烟云》正在连载中。
内容简介
故事讲述的是隋炀帝年间,河北上谷地方的一个少年李旭,逃避兵役而进入大草原。在草原中收养了一头银狼,被草原民族视为圣物,他在草原结识了汉人徐大眼(徐茂功),与流落草原的中原人学得箭技和兵书等。帮助寄身的部落成为一个大部落,后因得罪突厥贵族,于是回归中原,参加了炀帝的首次征高丽,遂得赏识,于是成名,故事由此展开
原贴:隋乱百科主角?
LUOLUO
同年,邹平(今山东邹平北)民王薄聚集农民据长白山起义,自 称“知世郎”,作毋向辽东浪死歌反对辽东之役,以发动民众。 逃避征役的广大农民纷纷参加到王薄起义军中。随后,平原(今山东 陵县)刘霸道、鄺县(今山东夏津)张金称、漳南(今河北故城东) 孙安祖和窦建德、渤海(今河北阳信西南)高士达、韦城(今河南 滑县东南)翟让、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杜伏威等相继起兵。 其 余反隋小股武装不可胜数。这一年起义军主要起于今山东、河北、河 南间,聚保山林川泽,主力则是逃避征役的贫苦农民。
炀帝无视人民的愤怒与反抗,大业八年(612)悍然发兵攻打高 丽,促使起义进一步发展。 这一年,见诸史籍记载的新的起义军有二 十一支,其中,山东十四支,江淮四支,河南、关中和河西各一支。
起义的地区扩大,重点仍在河北、山东。起义的群众基础也扩大了,
大多数是贫苦农民,也有牧子(身份不自由的牧民)和下层僧侣。
在起义队伍迅速扩大的同时,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大业九
年(613),炀帝发动第二次对高丽战争。大贵族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
玄感,乘炀帝在辽东之机,联合一批贵族子弟起兵黎阳(今河南浚县
北),进逼东都◦炀帝与玄感之间的厮杀,抵消了统治阶级的实力,
义军乘机发展。 到大业十年(614)第三次对高丽战争时,义军处处
皆是,道路隔绝,官军已经无法按期集中。
大业十一年(615)以后,隋统治阶级开始把大部分军队用于镇
压农民起义军。 炀帝还命令在郡县城郭、驿站、村庄的周围修筑城
堡,强迫农民到城堡里居住,以隔断义军与民众的联系。 统治者对起
义军和一般农民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隋将樊子盖镇压起义军时,将
汾水以北村庄全部烧光,俘虏的起义军全部被屠杀。 王世充打败江南
刘元进起义军时,把诱降来的三万人也全部屠杀。
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迫使更多的农民起来反抗,到大业十二年
(616),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百余支,义众达数百
万。 起义军攻陷许多郡县,消灭大量隋兵。隋炀帝调杨义臣率辽东还
兵镇压河北起义军,自率禁军到江都,镇压南下江淮的起义军。在和
隋军主力作战的过程中,起义军败而复聚,由分散走向集中,逐步形
成了瓦岗军、河北夏军和江淮吴军革支主力。
瓦岗军的创始人是翟让。大业十二年(616),曾参预杨玄感反隋
的贵族李密也来参加瓦岗军。 他说服附近小股起义军聚集到瓦岗军周
围。瓦岗军攻破要塞金堤关,打下荥阳(今河南郑州)诸县。 炀帝以
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兵两万前来镇压。李密说服翟让还击。翟让率
兵列阵以待,李密统骁勇常何等游骑千人埋伏于荥阳大海寺北,大败
隋军,阵斩张须陀。这是起义军在河南境内的第一次大胜仗,为起义
军在中原地区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瓦
岗军攻破兴洛(后改洛口)仓,开仓赈济饥民。留守东的越王侗急
派刘长恭和裴仁基分兵两路,准备在兴洛仓合击瓦岗军。瓦岗军先击
溃了刘长恭所率的两万五千步骑,不久又招降了裴仁基。 翟让推李密
为瓦岗军首领,号魏公。赵魏以南(今河北中部及南部)、江淮以北
的各路起义军皆归瓦岗军,众至数十万,几乎控制了河南全境。 瓦岗
军成为河北、山东各路起义军的盟主◦四月,瓦岗军围迫东都,将2〇 余万隋军困于孤城。
在河北地区,大业十二年(616),张金称、高士达先后被隋军镇 压,窦建德收合两部余众,军势复振,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隋在河 北地方上的武装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起义军兵锋所至,隋朝官吏 “稍以城降之”。 次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县(今河北献县)郊建立 政权,自称长乐王,署置百官,改元丁丑。
在江淮一带,大业十二年(616)七月,炀帝至江都(今江苏扬 州)时,李子通据海陵(今江苏泰州),左才相在淮北,杜伏威屯六 合,从三面威胁江都。 炀帝遣陈棱率宿卫精兵八千进行讨伐,互有胜 负。 次年正月,又遣陈棱征讨江淮一带起义军中力量最强大的杜伏 威。隋军大败,起义军乘胜攻破高邮(今江苏高邮北),占历阳(今 安徽和县),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柘为长史,很快控制了淮南各 县,江淮间小股反隋武装多来归附,形成了江淮间巨大的起义力量。
从大业十三(617)年三四月瓦岗军围逼东都开始,以瓦岗军为 中坚,以窦建德、杜伏威为两翼的农民起义军,对隋王朝进行了摧毁 性的打击。 六月,瓦岗军大败隋军,东都危急。 七月,炀帝抽调“江 淮劲卒”和“燕地精兵”奔赴东都,涿郡留守薛世雄统率燕地精兵 三万南下攻瓦岗军,兵至河间(今属河北),营于七里井,准备会合 河间诸县兵先行镇压窦建德起义军。窦建德指挥部队从各城中撤出, 向南转移,然后乘薛世雄不加防备,选精兵数千人为伏兵,亲率敢死 之士 280人夜袭。 三万隋军溃散,薛世雄带数十骑逃回涿郡。窦建德 起义军又重新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
八月,瓦岗军占领黎阳仓,开仓赈济饥民,扩大起义队伍数十万 人。炀帝又命江都通守王世充统率洛阳附近诸郡兵与东都留守兵共十 余万人,在洛水两岸同瓦岗军展开激战。 王世充屡战屡败,有些隋将 投降李密。 这时洛阳城内缺粮,饿死的人很多。河北、山东、河南和 江淮流域都被起义军占领,隋的军事力量也大部被起义军消灭,隋王 朝直接控制的地方越来越狭小。 形势对瓦岗军非常有利。但由于瓦岗 军内部矛盾日益加深,李密始终不肯改变在洛阳城下与隋军主力长期 鏖战的错误战略,所以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农民起义军从各条战线向隋王朝发起全面进攻的同时,朔方
(今内蒙古白城子)梁师都、马邑(今山西朔县)刘武周、金城(今 甘肃兰州)薛举等地主官僚也纷纷起兵,割据地方。 大业十三年 (617)五月,隋太原留守李渊也从太原起兵。七月,趁隋军与瓦岗军 大战之机,进入关中。 十一月,攻克长安。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在江都的隋禁军将领利用关中士兵思 归的情绪,推宇文化及为主,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领兵西归。 五 月,李渊在长安即皇帝位,建立唐朝。留守东都的隋越王侗也在洛阳 即皇帝位,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
炀帝死后,阶级关系发生很大变化。 杜伏威上表于洛阳小朝廷, 皇泰主拜伏威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 李密也在宇文化及大军压境的 情况下,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向皇泰主称臣。李密大破宇文化及的军 队,但自己的兵力损失也很大,于九月被实际控制东都的王世充乘虚 打败,投降李渊。只有窦建德的夏政权在河北仍保持独立。 武德四年 (622)三月,唐兵进攻洛阳王世充,窦建德亲自统兵十余万援助王世 充,和唐军相持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一带。谋士凌敬建议全军 渡河,攻占河阳,越过太行山,进军汾水流域,威胁关中,迫唐军从 洛阳撤退。 建德不听。五月初,李世民袭击得手,夏军溃散,建德被 俘。 之后,建德留守洛州诸将士或散尽,或降唐。七月,窦建德于长 安被杀。夏亡。
窦建德被唐军镇压后,余部在刘黑闼领导下,复于武德四年 (622)、五年(623)两次起义于河北,六年(624)被消灭。 杜伏威 于武德二年降唐,五年(623)入朝长安,以辅公柘留守。唐以杜伏 威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长安。 六年(624),这支义军又 在辅公柘领导下起义反唐,次年三月被消灭。
。
原贴:隋末农民起义是怎么回事?
tzb
原贴:隋末农民起义是怎么回事?
飞哥
syysale
原贴:"隋末大儒
blueview
陌小迩
忙碌的陈鹏
原贴:隋末唐初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