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老都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也是成就和影响力最大的两个人,更有“金庸之前无新派,古龙之后无武侠”的说法。
两人小说之间呈现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人的出身背景、人生经历、文学修养、思想观念等不同造成的。
两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有两个:一是语言风格上的差异;二是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金庸武侠一言以蔽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古龙武侠一言以蔽之:“浪子悲客,多情多义”。
金庸先生学识渊博,基于古典文学方面有着深厚造诣。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历史人文,文韬武略,无不知晓;就连佛道禅理,也能自成一个体系。他虽然是新派武侠的代表人物,却也继承了传统武侠的很多特点。比如在行文上,文白杂夹,形成一种古典质朴的风格。语言通俗,浅显,流畅,在行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
举个例子,在金庸新编版的《神雕侠侣》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一阵歌声传入湖边一个道姑耳中。她在一排柳树下悄立已久,晚风拂动她杏黄色道袍的下摆,拂动她颈中所插拂尘的千百缕柔丝,心头思潮起伏,当真亦是‘芳心只共丝争乱’。”
“芳心只共丝争乱”出自欧阳修的《蝶恋花》,全词如下: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金庸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词?因为《神雕侠侣》这本小说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宋朝,而词在当时是配乐唱的,尤其是欧阳修的词在宋朝非常流行,所以小说一开头就描写五个少女在船上唱欧阳修的这首《蝶恋花》。既契合了时代背景,也融合了当时的社会流行文化,使得这开篇极富内涵,又深具人文风情。
更巧妙的是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采莲女,低头采莲的时候,看见水中倒影出自己如花的容颜,而泛起了一种闲愁。这是一个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忧愁于自己的美丽、优异,该托付给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上文中说道姑“芳心只共丝争乱”,金庸先生不仅借用其词,还化用了其词意,使整个开篇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诗意。
不得不赞叹金庸先生学识的渊博、构思的巧妙、别出心裁的用机。
而古龙先生的小说开头,则是完全的另类,呈现出一种空灵奇崛,诗化的语言。
如《天涯·明月·刀》的楔子:
“天涯远不远?”“不远!”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会远?”
“明月是什么颜色的?”
“是蓝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明月在哪里?”“就在他心里,他的心就是明月。”
“刀呢?”“刀就在他手里!”“那是柄什么样的刀?”
“他的刀如天涯般辽阔寂寞,如明月般皎洁忧郁,有时一刀挥出,又仿佛是空的!”
这段话,没有具体的人事,也没有正面的描写。看起来是对话,却没有出场人物。而只是对三个意象“天涯,明月,刀”作了诗意的阐释,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但看完小说你会发现,这开篇的一段话,就完全隐喻了小说中主要人物傅红雪的人生境遇、人物心理、武学境界。天涯浪子,内心忧郁,刀法已臻化境。同时也契合了小说主题。
古龙的一生则是颠沛流离,经历战乱、父母离异,事业与感情的多次挫折。由于环境的影响,他的知识面不如金庸的广阔和厚重,所以在文学素养上比金庸逊色。他的小说尽管没有金庸的博大精深、人文底蕴厚重,却另辟蹊径,以诗化的语言,空灵的意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说了开头,再来说结尾。金庸小说的结尾叙事平淡质朴,而古龙则善于运用诗化的语言,去营造意境和韵味,于平淡中见奇,达到出人意料,意味无穷的效果。因为古龙在探讨人性、情感冲突,展现人物细腻心理方面有独到之处。
以下通过举例来加以说明,金庸的《连城诀》结尾如下:
“狄云在丁典和凌姑娘的坟前种了几百棵菊花。
他没雇人帮忙,全是自己动手。他是庄稼人,锄地种植的事本是内行。
只不过他从前很少种花,种的是辣椒、黄瓜、冬瓜、白菜、茄子、空心菜……
他离了荆州城,抱着空心菜,匹马走上了征途。
他不愿再在江湖上厮混,他要找一个人迹不到的荒僻之地,将空心菜养大成人。
他回到了藏边的雪谷。鹅毛般的大雪又开始飘下,来到了昔日的山洞前。
突然之间,远远望见山洞前站着一个少女。
那是水笙! 她满脸欢笑,向他飞奔过来,叫道:“我等了你这么久!我知道你终于会回来的。”
以上文字,除了“鹅毛般的大雪又开始飘下”这个比喻外,没再用其他修辞,语言平实质朴,描写细腻。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金庸的小说富于生活气息,比较真切自然。
再来看古龙的小说结尾,以《天涯明月刀》为例:
“一间寂寞的小屋,一个寂寞的女人。
她的生活寂寞而艰苦,可是她并无怨言,因为她心安,她已能用自己的劳力去赚取自己的生活,已用不着去出卖自己。也许并不快乐,可是她已学会忍受。
生命中本就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无论谁都应该学会忍受。
现在一天又已将过去,很平淡的一天。
她提着篮衣服,走上小溪头,她一定要洗完这篮衣服,才能休息。
她自己的衣襟上戴着串小小的茉莉花,这就是她唯一的奢侈享受。
溪水清澈,她低头看着,忽然看见清澈的溪水中央倒映出一个人。
一个孤独的人,一柄孤独的刀。
她的心开始跳,她抬起头就看见一张苍白的脸。
她的心又几乎立刻要停止跳动,她已久不再奢望自己这一生中还有幸福。
可是现在幸福已忽然出现在她眼前。
他们就这样互相默默地凝视着,很久都没有开口,幸福就像是鲜花般在他们的凝视中开放。
此时此刻,世上还有什么言语能表达出他们的幸福和快乐?
这时明月升起。 明月何处有?
只要你的心还未死,明月就在你的心里。”
古龙小说呈现了诗歌一般的韵味,虽然也平淡,但能于平淡处生发出一种生命的感悟。使得结尾意境深远,余韵悠长,让人回味不已。
而且比喻也鲜明生动,比如“幸福就像是鲜花般在他们的凝视中开放”。把原本虚化的感受用具象化的意象描绘了出来,富于感染力。同时在语言形式上比较恣意,松句、散句、短句相结合,运用排比、警策、移觉和设问等修辞格,如“这时明月升起。明月何处有?只要你的心还未死,明月就在你的心里”。
金庸小说多武林秘籍,神功秘诀,如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一阳指、北冥神功等等。
而古龙小说则几乎没有神功秘籍,有的只是各种兵器,很多小说就以兵器为名、为主题,甚至出现了以武器为系列的小说,如《七种武器》。而人物与兵器也常融为一体来叙述,如小李飞刀、圆月弯刀、流星蝴蝶剑等。
金庸的小说,武侠招式井然有序,注重写实,对人物的招式动作如同武术教程般详细。如《倚天屠龙记》第三十八回周芷若与殷梨亭的打斗:
周芷若道:“你进招吧!”殷梨亭心想对方出手如电,若被她一占先机,极难平反,当下左足踏上,剑交左手,一招“三环套月”,第一剑便虚虚实实,以左手剑攻敌,剑尖上光芒闪烁,嗤嗤嗤的发出轻微响声。旁观群雄忍不住震天价喝了声采。
周芷若斜身闪开,殷梨亭跟着便是“大魁星”、“燕子抄水”,长剑在空中划成大圈,右手剑诀戳出,竟似也发出嗤嗤微声。周芷若纤腰轻摆,一一避过,说道:“殷六侠,我让你三招,以报昔日武当山上故人之情。”
这“情”字一出口,软鞭便如灵蛇颤动,直奔殷梨亭胸口。殷梨亭奔身向左,那软鞭竟从半路弯将过来。
金庸小说的打斗场面,对招式都有详细的描述,如“三环套月”、“燕子抄水”、“大魁星”等,对动作也使用了丰富的动词来描绘,如“踏上”、“交”、“闪开”、“划”、“摆”、“削”等。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更注重真实性,语言生动写实,丰富细腻,密度高。
古龙的语言比较玄虚,对招式动作没有正面描写,也不详细解读,而是注重渲染气氛,描绘一种武学的境界。在《多情剑客无情剑》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或者说意识流写法达到巅峰。
上官金虹的“龙凤双环”二十年前就已震慑天下,“兵器谱”中排名第二,名次还在小李飞刀之上。
近二十年来,已没有见过他的双环出手……手是空的。
李寻欢道:“你的环呢。”
上官金虹道:“环已在。”
李寻欢道:“在哪里。”
上官金虹道:“在心里。”
李寻欢道:“心里?”
上官金虹道“我手中虽无环,心中却有环。”
上官金虹的环,竟是看不见的。
正因为看不见,所以就无处不在,无处不至。
这正是武学的巅峰,这己是仙佛境界。
别人不懂,李寻欢是懂得的。
老人缓缓接着说:“真正的武学巅峰,是要能妙参造化,到无环无我,环我两忘,那才真的无所不至,无坚不摧。”
古龙对于武功的描写,就像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再描写具体的招式,而完全描写一种境界。古龙小说中的英雄侠客,正是凭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武学境界去击败敌人,且往往一招致命。
综合来看,金庸是一代宗师,具有大家风范,作品平稳大气,波澜壮阔,博大精深,包含了社会百态、历史风云、人间万象。塑造的人物多为具有高尚的节操,正直的人格,典型者如乔峰、郭靖、杨过、张无忌等。这些英雄会为了民族大义,家国大事抛却儿女情长,如郭靖守襄阳,乔峰为阻止辽宋战争而自杀;
而古龙是剑走偏锋,作品奇崛险怪,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空灵飘逸,更注重人性的幽微复杂和人类情感的冲突,塑造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浪子风格,如楚留香、李寻欢、陆小凤、萧十一郎等,这些英雄对朋友有求必应,为朋友红颜两肋插刀、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从格局来看,金庸更高,从个体的生命和情感体验来看,则古龙更胜一筹。
诚然,金庸、古龙两位老先生虽然已仙逝,但他们的武侠精神和江湖情义,深刻影响和 数代人的精神与心灵。他们作品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文学价值,而在于他们为华语世界开辟了一个精神和思想上的江湖世界、侠义世界,也是一个大众狂欢想象的精神乐园。
我们每个中国人,灵魂的底色里原本就有侠义精神的基因,不曾被几千年的历史风霜洗去。从“易水萧萧西风冷”的荆轲刺秦,到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志气,再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赴死......
每到民族危难,外敌入侵,人间漂杵的时候,就有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家国社稷,为了和平安定、人间正义,挺身而出,以身殉道,扶大厦于将倾。
侠义精神一直在演变发展着,但它的某些本质不会变。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论及游侠的本质“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所以,说穿了,侠客精神,就是英雄精神,我们对武侠小说中侠客的崇拜,便来源于内心对成为英雄的渴望。
往小了说侠义精神是除暴安良、持强扶弱、救人于危难,维护公平与正义;往大了说,那就是士以天下为己任,虽千万人吾往矣。正如《天龙八部》里乔峰为了阻止辽国伐宋而舍身成仁,避免了两国战争的爆发,那一刻的乔峰已然成为英雄!
武侠小说起源于游侠精神,而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又何尝不是浸润着游侠精神,结合了儒家精神之后的超越和升华呢?而古龙先生笔下的多情重义,快意恩仇,追求自由洒脱的个体价值,对人类情感的解读和感悟,又何尝不值得人们深思呢?
如今,金庸和古龙等一代大侠已逝,留给我们只有无尽的怀念和无数江湖的传说。但侠义精神不会忘,英雄渴望也会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