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
[科幻]飞花青离传之刺客传奇
想得到“天下第一刺客”的称号,需要些什么?倾国倾城的容色?冠绝盖世的武功?欺莺赛燕的歌艺?曼妙勾魂的舞姿?前两样,柳青离都还不够,后两样,柳青离提都不提,她只是用一双三白眼凛冽地环顾,如利剑般游刃有余...
longbow_cn
成名比梁羽生晚,而盛名却远远的超出了其余的三位,其之大成。
1、小说中吸收了大量的古典文化的精髓也兼容吸纳了西方小说的一些思想与流派;其对武侠小说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国的古典文化完全融入了武侠小说中,其中最出色的是金庸先生所创造的武功招数,在金庸之前武功的名称单调而重复,但是在金庸的手下却一改旧风,将琴(笑傲江湖),棋(天龙八部的逍遥子)、书(神雕侠侣的朱子柳)、画(笑傲江湖的丹青子),甚至创造了例如百花错拳,黯然销魂掌这些心情武功套路,而且对于过招的描述更是让我等看的如痴如醉。
2、故事情节盘枝错节,神来之笔层出不穷,往往金庸的小说起首皆看似普通,平平无奇,越是到后面越是纷繁复杂,情节变幻莫测,峰回路转,看得不忍释卷。代表作木莫过于射雕三部曲以及天龙八部。
3、对于情感的描写与心理的描写登峰造极,金庸的小说中有不少的古文诗词,其中也有一些是金庸个人自己填词之类的,这些辅助的运用对于情感的描写与烘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神雕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这句词也恰恰是因为金庸的小说而广为流传。如果留心的话,应该读读天龙八部的四十回目,金庸的写情之老到与毒辣,无人能比。
4、不断的求新求变,许多人对古龙,温瑞安的求新求变颇为肯定与赞赏并视为对武侠的最大贡献,而实际上我对此观点不以为然,真正对武侠小说的求新求变功劳最大者乃金庸,须知道,古龙与温瑞安对于武侠的求新求变只是流于文字的写法上,而对武侠这个主题并无多少实质性的贡献,这点从两位的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大量雷同可以看出,而今用对于武侠的求新求变确实从武侠这个词语本身来入手并经入佳境的,如果把金庸的作品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的话,应该有这样的印象,从早期的《书剑恩仇录》的正邪对立并以汉族的代表人物陈家洛作为主线的情节,到中期的《天龙八部》的契丹族的萧峰作为歌颂并赞扬的对象,到后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中的杂种韦小宝这个绝世大英雄作为主角,金庸不断的在摒弃狭隘的民族观,从《飞狐外传》中的江湖恩仇到射雕中的民族抵抗,今庸在不断的诠释与修正“何为武侠”这个词语的概念与范围,而这两点正是金庸书最大的魅力所在。而早期的一些武侠小说对于武侠的定义就是江湖恩仇与厮杀,而金庸向我们展示了武侠世界不仅仅是血腥的厮杀,更多的是一些让我们为之振奋,为之心动的元素。
5、对于武侠故事的定位,早期的武侠小说对于主人公的武功总是这么几个套路,要么误服千年灵芝,要么被退隐江湖的武林怪杰输入一身内力而猛然傲视武林,更有多个美女投怀送抱,最终大仇得报,美女得抱,爽哉爽哉,此类小说看得最多的是“几甲子功力”“俊朗”这类的单词,而在金庸梁羽生时代对这个情况一扫而空,尤以金庸作品中对于爱情坚贞的这个定义最为催人泪下,唯一例外的是韦小宝这个家伙,得到了七个美女老婆。
(二)古龙:
对于古龙的喜爱虽然远远比不上对金庸的喜爱,但是按照武侠四大家来说,古龙还是一直在我的心目中排名第二的,古龙作品对于武侠的贡献应该莫过于他出色的借鉴了西方侦探小说的理念以及***一些武侠小说的意识流(如果有心的话可以看看***有一本武侠小说《宫本武藏》,这本小说中可以发现与古龙好多的写法类似的地方),对于武功的描写独辟蹊径,古龙对于过招过程的描写并不擅长,但是他巧妙地利用了一种古龙式的过招场面来获得新的高峰,古龙笔下的武侠场面几乎没有多少过招的写法,而是把过招前的环境渲染得淋漓尽致,双方心理的描写,双方外部的描写,风雨欲来,乌云压城一样的紧张,而真正过招的时候,古龙创造了武侠的一个名言:“真正的高手之间的过招往往只需要一照就足够了,任何一点点地错误都可以造成致命的失败。”这种手法把武侠推向了另外一座巅峰,其中代表的莫过于小李的飞刀,西门吹雪的剑,陆小凤的灵犀指,楚留香的轻功.....
古龙对于武侠的另一个贡献是古龙体,这种题材被后来大量的仿制抄袭以至于泛滥成灾,但是古龙创造了这个,并在他的手中将这个手法发挥的极致,古龙的早期作品大多平凡无奇,唯有《护花铃》初显风范,可惜被代笔者把结局写的一塌糊涂(所以现在的护花铃甚至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无结局的,一个是有结局的),到了铁血大旗綩花洗剑录情人箭〉开始为一个代表期,这段时期的主角大多丰满,故事情节复杂,而到《楚留香看是,古龙体开始显露出王者风范并在楚留香这部作品中发挥的酣畅淋漓,(后期的陆小凤与楚留香比起来,似乎抄袭了不少),这个古龙体正是古龙对于武侠小说的贡献,也是古龙真正成为武侠大家的一个标志。
不过古龙与金庸比起来差距是:古龙的英雄人物中大多雷同,机智与运气是几乎他作品中所有英雄都具备的两个元素,而且古龙的小说中对于女性的不尊重,古龙的笔下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女性,正是这些的大量被运用复制,使得古龙的小说影响力的长久性比不上金庸。但是对于武侠小说的贡献,古龙当仁不让的走在了金庸的后面而俯视群雄。
不过古龙却有一点是金庸所没有尝试过的,那就是现代武侠小说,提到古龙,不能忘记《枪手·手枪》这部现代感的小说,也许有人说这部小说更像一部侦探现代小说,而实际上古龙是运用武侠的元素将现代故事采用武侠的手法来写,这部小说如果是古龙的爱好者的话一定都会看过。
许多人说古龙的小说千篇一律,到了后期越看越没劲,确实古龙的作品从楚留香开始慢慢的陷入了一种模式,这是古龙的悲哀,也是读者的悲哀,对于市场的妥协以及古龙的性格所致,后来的武侠小说雷同的很多,但是这点并不是说明古龙就放弃了蜕变,又必须提到古龙的最后一部小说猎鹰赌局,这部小说在古龙的小说中是为数极少的短篇武侠,而两个短篇所组成的小说开始采用的大量的新鲜的语言,古龙开始在修改自己的风格,并努力创造新的一种武侠小说的写法,实际上这部小说也确实慢慢的显露出了一种新的写法。这部小说中古龙很少采用了以前那种叙述的风格,而变得冲淡平实了(可能与古龙那个时期刚刚出院有关),可惜就在这个转折点上,古龙死了.........
也许是失去了一位大家,但我心痛失去了一种对武侠的新的贡献。
(三)梁羽生
梁羽生可以用一个“四平八稳”来形容他在武侠中的地位,不可否认,梁羽生对于新派武侠的贡献功不可没,他的龙虎斗京华的问世开始改写了武侠小说从环珠楼主,平江不肖生时代所缔造的武侠神化,把武侠小说的人物平民化,真实华,这点影响了后来的金庸以及所有的武侠小说作家,这点上梁羽生功劳是很大的。
梁羽生的作品在早期的人们读来赏心悦目,但是对于我这样年龄的人读来却不是很吸引,我认为的主要缺陷有:
1、梁羽生作品中的人物正邪十分明显,不管是名字,擅长的武功都一眼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正邪。
2、故事情节的拖沓性,梁羽生的故事往往大量的延续并展开,从爷爷写到父亲写到儿子写道孙子写到重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初看还觉得新鲜,看到儿子辈的时候就有点忍不住了,看到重孙子都出来的话更是怒火攻心了,梁羽生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其父辈或者师傅大多在上一个故事都是作为主角来写的,这点上早就了梁羽生小说的永远无法大气的一个缺陷。
3、叙述的历史化,同样的借鉴历史作为武侠的辅助,金庸对于历史的借鉴总是采用一分实,九分虚,却让人读来颇为相信,但是梁羽生对于历史的借鉴却采用的是五分实五分虚甚至更多的实更少的虚,让人读得时间长了觉得像在看历史小说一样,这点正是梁羽生小说致命的缺陷。
4、写外过多,写内过少,在梁羽生的小说中,很少能看到大段大段的内心描写,而对主人公的行为以及语言却倾注了大量的笔墨,要知道,缺乏内心描写的文字远远没有内心丰富的来得更能感染读者,这点上与金庸对比起来,差距十分的远。这也是梁羽生虽然成名早于金庸但是盛名远远不及金庸的原因。
梁羽生像一个武夫,而金庸如同一位儒者,两者区别可见一斑。
(四)温瑞安
对于温瑞安的小说,却是我也不是很喜欢,尤其是对于那种仿造古龙的写法更是让我觉得不屑,记得当年温瑞安凭借四大名捕系列与神州奇侠系列成名时,被评论界赞赏了古龙后期的一个大家,而实际上温瑞安对于武侠的贡献微乎其微,其写法仿造古龙而画虎类犬,其情节继承类似于梁羽生的爷孙辈辈,其人物描写缺乏个性,楼主的文章中似乎有一句话:“温瑞安的小说中人物态善变了,双面间谍太多了”这点上我甚有体会,看到他的小说我总是不能确定谁是谁一伙的,即使是在决斗之后我仍然模糊。这点上造成了我阅读上的恐惧与厌烦。
不过有幸当年看过一本温瑞安的杂文集(名字不大记得了),而且是那种繁体版本的,那里面的温瑞安给我的印象与武侠里面的完全不同,才情横溢,桀骜不驯,锋芒毕露。当然这个与温瑞安对于武侠的贡献无关,题外话已。
至于黄易,他的作品我一本都没有看过,许多人说他的作品是一种灵幻的武侠,也有的说他的小说开辟了武侠的另一个局面,虽然他的寻秦记也曾热播,不过我始终不喜欢看,肯能是我对于武侠小说的认识的片面性所致,我更容易接受武侠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在宋朝到清朝这个时代之间,我身边就有许多朋友推荐我看大唐双龙传与寻秦记,但是我始终没有兴趣接受,不过与那些书是盗版的无关。
个人力挺古龙为天下第二!
原贴:中国的武侠小说家都有谁?
Cyndi_门尐文
六、「新派」武侠之昌盛及没落
武侠小说之所以有新、旧两大派的说法,大抵是由新、旧文学之分而来。故范
烟桥著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特加点明:「旧派」主要是指章回体小说。然而此一
界定对於武侠小说而言,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凡是长篇武侠小说必分章回,无论其
为对偶、孤句或是长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麼所谓「新派」武侠小说究竟何所指?笔者认为理应以作品的内容所表达的
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文学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就此来看五十年代以后号称「新
派武侠小说创始人」的梁羽生作品,实在「新」得有限而不能成「派」。其所以获
此不虞之誉,盖因当时香港传播界竭力宣传鼓吹,以有别於大陆全面禁止的「旧派
」武侠小说或香港本地泛滥成灾的「广派」武侠小说而言。
惟不可否认,自梁羽生、金庸先后崛起香江,武侠小说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
所发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
、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而台湾方面则声势浩大,计有郎红浣、成
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
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古龙、陆鱼、上
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
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秦红、独孤红、温瑞安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后
排序);云蒸霞蔚,极一时之盛。但其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武侠作家并不多,
今择要评介於次:
「名士派」武侠先驱——梁羽生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五年生,广西蒙山人。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
《新晚报》副刊编辑,文史造诣颇深。一九五四年陈氏以「梁羽生」为笔名,初於
《新晚报》发表中篇武侠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其所用楔子、回目、笔法无一
不「旧」,甚至部分故事情节、人物亦明显套自白羽《十二金钱镖》。继写草莽
龙蛇传,亦复如是。然与当时流行的「广派」武侠小说相较,却令人有一新耳目
之感——这大概是标榜「新派」唯一能成立的理由。
梁羽生对此并不讳言,自承:「白羽的小说写民初各阶层人物,因为作者本人
入世极深,写来细腻,最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看。可是我受生活经历的限制,气质
又完全不同;要走『正统』道路吗?肯定不成功。於是只好自己摸索,走一条浪漫
主义的路了。」因有《七剑下天山》之作。
《七剑下天山》据说是梁羽生取材於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中的部分情节
,而写天山派凌未风、易兰珠等男女弟子闯荡江湖、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全书共
三十回,都四十余万言;由於其楔子所提到的少侠杨云骢出场便死,疑云重重,乃
另作《塞外奇侠传》交代,是为前传;而书中又提及武当大侠卓一航与玉罗刹之间
的情孽纠缠,曲折离奇,不遑细述,遂再作《白发魔女传》以补述前情。於焉这三
部小说形成系列作品,而《七剑下天山》(一九五五年)则迈开了梁羽生浪漫武
侠的第一步。
严格说来,《七剑下天山》受到「北派五大家」的影响很深,无论是演武、写
情或江湖切口、独门暗器,在在有脉络可寻,甚至还生吞活剥地大段抄袭白羽十
二金钱镖。但梁羽生随机生发、借力打力,亦有不同前人之处;并由此建立其小
说创作基型,兼具三大特色:
一、开名士派武侠新风——从其处女作《龙虎斗京华》起,每书卷首例置一阙
词以寄慨;至《七剑下天山》则进而以名士派、才子(女)型人物为书中主角。从
此梁羽生小说即专写文武全才的英雄儿女,无不爱好诗词歌赋(有时未免浮滥);
卒使书剑交融成一片,成为其作品最大特色。
二、结合历史与武侠而发思古之幽情——梁羽生首先掌握小说的基本时代背景
,再配合故事情节发展而将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一一穿插其间,或予以伐毛洗髓
、脱胎换骨。如《七剑下天山》写顺治、康熙、多铎、纳兰容若、傅青主、冒浣莲
(伪托冒辟疆之女)等等。其事虽非「历史之真」,但经过文学处理后,却得「艺
术之真」。从此梁羽生小说即与「历史武侠」结下了不解之缘;上起隋唐,下迄明
清,形成其作品第二特色。
三、一贯以「天山派」武学为主流——过去还珠楼主曾撰有《天山飞侠》一书
,但高处不胜寒,未曾创立「天山派」。而自梁羽生《七剑下天山》起,如塞外
奇侠传、《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
、《冰河洗剑录》等系列作品,无不以「天山派」武学为正宗、主流而贯穿全书。
这种独沽一味的写法,实为武侠小说所仅见,由是形成其作品第三特色。
虽然如此,但《七剑下天山》仍不足以称「新派」,只能说是开创了「名士派
」或「诗情画意派」武侠小说;因为作者所用的文字、笔法、章回、素材以及思想
、观念——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传统式」的;与旧中国「北派五大家」血脉相通,
没有太大区别。相形之下,《塞外奇侠传》取材於蒙古民歌中女英雄飞红巾的传说
,以作者自制的哈萨克民歌开场;仿朱贞木文白夹杂、不规则之小说回目,运用新
文艺笔调写杨云骢、飞红巾、纳兰明慧的三角恋爱故事,反而不落俗套,清新可喜
。
梁羽生一共创作了三十六部武侠小说,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
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平生代表作。
‧《萍踪侠影录》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时代背景,写忠臣于谦孤军抵抗蒙
古的悲剧;并穿插张士诚后裔张丹枫与宦门侠女云蕾之间的爱恨冲突。全书气势浩
瀚,布局奇巧;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名士派大侠张丹枫这个角色,「藉由张丹枫个
人侠士性格的自然发展,而彻底扭转了一家一姓争夺帝位的观念」。作者将张丹枫
这种面临民族大义与累世深仇「非此即彼」的心理挣扎,刻划得淋漓尽致;终而使
其生命情操升华、净化,完善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典型。
‧《女帝奇英传》以唐代武后(则天)临朝为时代背景,写宗室李逸为兴复唐
室,落拓江湖,广交天下豪杰,而与才女上官婉儿、英雌武玄霜所交织的爱怨情仇
故事。作者曲曲描述上官婉儿对武后由恨生敬、内掌诏命的过程;大胆为历史翻案
,肯定武则天的施政「有益於国家百姓」,在传统观念上又是一项突破!而写李逸
置身宫廷斗争、异族入侵的交相凌逼中,何去何从?亦超越了前人的格局与成就。
此书以轻快的比剑对白开场,而以李逸功成身死收场,益发动人心魂。
‧《云海玉弓缘》以放荡不羁、亦正亦邪的金世遗为主角,描写他周旋在侠女
谷之华与「魔女」厉胜男之间的爱情大悲剧。本书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惟最
成功之处却是作者运用近代心理学的手法,来刻划金世遗那种愤世嫉俗的特殊精神
状态,因此在金世遗身上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影子;而厉胜男不顾一切地追求爱
情自由,亦活脱是卡门的化身。金世遗一心痴想名门正派出身的谷之华,却在「魔
女」厉胜男临死前的一刹那才觉悟:原来自己真正深爱的人是厉而不是谷。正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极限!无疑具有高度文学价值。
总之,梁羽生不论是写张丹枫、李逸、金世遗或其他小说主要人物,都充分体
现出中宵看剑楼主所题名句:「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洵可称之为
「名士派武侠先驱」而无愧。虽然他「向西天取经」较白羽晚了十七年,但却能自
出机杼,更上层楼;以「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带动武侠小说的
巨轮前进,在剑气箫心中洋溢著一片历史感,而将「历史武侠小说」推向另一个高
峰。
惟其后梁羽生化名「佟硕之」,撰文自诩对於「新派」武侠小说确有「开山劈
石之功」,这未免言过其实。因为武侠小说原本是中国通俗文学流裔之一,从形式
到内容都无法离开传统而独立。虽然我们承认梁羽生是后出转精,进一步发展并提
高了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但毕竟其作品中的「传统」仍远多於「创新」;而真正
的「新派」则出现在梁羽生写《七剑下天山》十年之后的台湾——於「反传统」、
「现代化」中形成——殆非梁羽生始料所及!
集「综艺」武侠之大成者——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一九二四年生,浙江海宁人。早年曾先后於中央政校、东吴
大学研读法律;历任东南日报记者、大公报编译、《新晚报》编辑以及长
城电影公司编剧、导演。一九五九年查氏在香港创办明报,获得读者广大欢迎
,却是与他写武侠小说驰誉中外分不开的。
一九五五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继梁羽生之后,在《新晚报》发表武侠
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他巧妙地运用民间流传清帝乾隆疑系海宁陈世倌(曾任
文渊阁大学士)后人的说法,又杜撰出「红花会」(反清复明组织)总舵主陈家洛
,作为乾隆的同胞兄弟。於是小说即在这样两极冲突、满汉对立的野史布局下展开
;再穿插了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间的悲欢离合,极尽波谲云诡之能事。
《书剑恩仇录》(新版改名书剑江山),共二十回,都六十万言;虽然仅
只是金庸的武侠处女作,但文采斐然、对白传神;处理群戏场面,繁而不乱。啼声
初试,即一鸣惊人!与梁羽生同时创作的《七剑下天山》比较,二人均善於结合历
史传说而虚构人物故事;而金庸运笔不测,尤饶奇趣!其小说声口之佳,直逼白羽
,且駸駸然有后来居上之势。
如果说书剑是金庸迈向成功的一小步,则越过虚实相映成悲、反讽农民起
义的《碧血剑》(一九五六年),挟著史诗般大格局、大气魄的《射雕英雄传》(
一九五七年)即一跃而登武侠小说的顶峰,不作第二人想!
射雕是南宋末年天下大乱为历史背景,描写长春子丘处机为保全忠良义士
遗孤郭靖、杨康(暗嵌「靖康之耻」),而与江南七怪打赌传艺所引发的一连串可
歌可泣的故事。作者布局绝妙,以种种阴错阳差,安排郭靖自幼即随母远居大漠,
刻苦自励,始终不忘家恨国仇;而杨康则随母进入金国赵王府,认贼作父,安享荣
华富贵——这分明是脱胎自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戏剧架构,却更有出
奇的变化与发展。而就丘处机与江南七怪的所作所为来看,其一诺千金、不顾死生
的精神,恰好构成一幅侠气峥嵘的八义图;便知作者寓意所在,用心良苦!
诚然,以通俗文学所要求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而言,射雕除若干情节未能自
圆其说外,无疑具备了一切成功的条件——其故事之曲折离奇、人物之多种多样、
武功之出神入化乃至写情之真挚自然,均为同辈作家所不及;即或偶有败笔,亦瑕
不掩瑜。在这部罕见的钜著中,金庸将历史、武侠、冒险、传奇、兵法、战阵与中
国固有忠孝节义观念共冶於一炉;信笔挥洒,已至随心所欲的地步。全书浩然正气
,跃然纸上!民族大义融贯了每一章节。
是故,金庸乃以射雕一书而成不世之名,建立了他在当代武侠小说界的权
威地位。虽然他自己并不满意这部「开宗立派」之作——七十年代初曾大事修改,
增删为今传之四十回新版本,都百余万言,颇失原味——但持平而论,此后他力求
自我突破、创新的武侠名著,尽管各有声华惊海宇,然以通俗文学所要表达的生命
意义、价值及其整体规模、气象来看,均不逮射雕之博大精深。
——《神雕侠侣》写至情至性的「师生恋」与大侠由偏入正的成长过程;
——《倚天屠龙记》写名实之辨与正邪错乱;
——《天龙八部》写芸芸众生「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与民族仇恨所造成的悲
剧;
——《笑傲江湖》写权力令人腐化与政治斗争之残酷无情,等等。
这些作品纵或在某一方面超越了射雕的文学成就,但因刻意描写人性「极
限情境」的种种变态行迳,遂不自觉地失去了射雕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的亲和力;而太多「情理之外」的特例,亦难免流於为变而变,令人匪夷所思;
以致显得不真实、不自然。直到《鹿鼎记》(一九六九年)问世,以一个仅识武功
皮毛而不学有术的「小杂种」,竟将天下英雄、历史人物玩弄於股掌之上;乃开中
国武侠小说前所未有「无剑胜有剑」的新境界。
金庸《鹿鼎记》之「反武侠」与塞万提斯魔侠传之「反骑士」最大的不同
,在於两者创作动机:塞万提斯因痛愤当时西班牙人沉迷於骑士文学的浪漫故事,
遂用反讽现实的手法写「小人物狂想曲」,教吉诃德到处碰壁,梦幻成空!而金庸
却是出於「向自我挑战」心理,乃一反武侠传统,打破世俗观念,彻底解放人性;
教韦小宝「斗智不斗力」,为了争取生存机会,无所不用其极!其实这正合孙子兵
法所谓「上兵伐谋」之道,因而武功在此尽成虚妄;韦小宝机诈百出,到处招摇撞
骗,竟无往而不利!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武侠无用论」的明证,实则不然!正由於《鹿鼎记》写韦
小宝运气太好、际遇太奇,万事绕不过一个「巧」字;加以又充满笑料,逸趣横生
,遂自然而然淡化了反讽现实或反讽武侠的冷隽意味。它所表现的是浪漫文学之极
致,「无」为「有」之用,在这部书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迄至一九七二年九月《鹿鼎记》在明报上连载完毕,金庸宣告「封笔」(
实则展开另一波全面修改旧作大工程)为止,他一共创作了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
说;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仍无过於《射雕英雄传》。该书博采还珠、白羽
、王度庐、朱贞木各家之长,取精用宏,推陈出新,乃造就了金庸「一代武侠宗师
」地位。其影响於当世者,大致有以下数端:
(一)射雕融合历史、侠情、武功、文艺、趣味於一书,建立了新一代武
侠小说的「综艺」风格与典型。
(二)射雕统一用四字文句分章回;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台湾武侠作家群起
效尤,蔚为风气。
(三)射雕虚构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奇特人物及提
法,悉为台、港武侠作家所宗,后更衍演成歌诀式「江湖顺口溜」。
(四)射雕在各地版本之多与伪续书之乱,亦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金庸所建构的「入世武侠」神完气足,刚柔并济;与早年还珠幻设
的「出世武侠」前后辉映,亦同臻雄奇壮美之境。特别是金庸灵活运用还珠小说中
的奇妙素材,含英咀华,所过皆化;再采取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乃
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焕发新姿,普遍获得世人肯定与重视。凡此绝异成就,当然
是跟金庸本身兼具深厚的文史素养与卓荦才华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其同辈及后起
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泰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
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清宫派」武侠名家——蹄风及其他
蹄风本名周叔华,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原为「广派」武侠老作家之一,但地
域色彩并不甚浓,曾写过血战古兜山、勇闯十三关及海南侠隐记等短
篇武侠小说。在所谓「新派」武侠崛起之际,蹄风亦别走偏锋,以边疆民族传说为
题材而撰猿女孟丽丝、天山猿女传等书,由是声名渐著。
嗣后,从一九五六年起,蹄风陆续推出游侠英雄传(即台版四海英雄传
)、游侠英雄新传、龙虎恩仇记、清宫剑影录及武林十三剑等
系列作品,紧紧扣住「反清复明」的故事主题;演叙青龙会联合天下剑客、奇人,
与江南八侠共同对付「魔王」雍正之始末,以及清宫诸皇子为夺帝位、尔虞我诈之
内斗,长达百余万言。由於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武打紧张热闹,乃轰动一时。蹄风
挟此「清宫派武侠」和金庸、梁羽生早期作品互争雄长,几有鼎足而立之势。
游侠英雄传显然深受郑证因「帮会技击派」小说影响,故一开场就大谈中
国武术源流,兼论内外家功夫之长短;书中对於清初秘密帮会活动情形,缕述甚详
。此一系列小说旁参野史、传说,原本格局甚大;惜因作者缺乏新文学技巧,从头
到尾都以旧氏说书人的口吻「说书」;故个别情节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然整体
看来,不无枝蔓杂生之感。其未能获得较高评价,症结在此。
此外,又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高峰等以武侠小说鸣世,亦值得一提。
‧金锋本名张本仁,一九二七年生,原籍广东。初以「毛聊生」为笔名,杂抄
「北派五大家」作品撰广派武侠小说,成书不计其数,但俱无可观。后改笔名为「
金锋」,自出机杼,写下「虎侠擒龙」等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说,多半具有历史
背景;其中尤以西域飞龙传、天山雷电剑、冰原碧血录、子母离魂
剑四部曲为代表作。然此一系列穿插清宫秘辛与香妃故事,乃至描写边疆风情等
等,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金庸、梁羽生及蹄风同类作品之影响,殆无可疑。而作者以
「抄书」成名,实为异事。
‧张梦还本名张扩强,一九二九年生,原籍四川;系中央军校二十二期炮科毕
业,因故留港而以写作为生,曾任明报编辑。一九五七年张氏在武侠小说周
报发表《沉剑飞龙记》,以明初学士方孝儒后人方龙竹复仇故事为经,武林门户
之争为纬;文情跌宕有致,状声状物均极见精神。此书分为二十三回,都四十万言
,堪称杰作;可惜结尾「还珠化」,令人突兀,未免美中不足。
在香港众多武侠作家中,张梦还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而与梁羽生在伯仲之间
。同时他也是最迷还珠(梦还),并善於提炼《蜀山》奇妙素材之佼佼者。惟其所
受影响太深,故继作《青灵八女侠》、十二女金刚等书,便明显有《蜀山》峨
眉派诸女的影子在内,此亦无可讳言。张氏迄今已结集成书的武侠小说共有十二部
,水平殊不一致;然以争夺武学秘笈而导致各大门派对立的写法,则别开生面,领
先潮流,当与金庸首创争夺「天下第一」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后这种
「花招」被人一用再用,已流於公式化之滥套矣。
‧牟松庭生平不详,文笔古茂洗练,博闻广识,彷佛平江不肖生。一九五七年
左右,写下关西刀客传、红花亭豪侠传、张文祥刺马等书。其中尤以
红花亭豪侠传(台版改名为洪门英烈传)之演武叙事、重情尚义、行军布
阵、反讽世态,无不精彩纷呈!作者兼有《水浒》与《三国》笔法之长,行文不测
,豪气迫人!惜其作品不多,否则成就当在梁羽生之上,而可与金庸比肩。
‧高峰(非高小峰)生平亦不详。观其高原奇侠传、蟠龙剑客传、
五岳豪侠传诸作,文情不俗,略似蹄风「清宫派」小说。至於香港其他武侠作家
如专写女侠传奇的江一明,以及风雨楼主、避秦楼主、石冲等,俱乏善可陈。而所
谓「新派」竟出现将古人诗赋意译为白话文者,则其荒唐程度不言而喻,也就无须
深论了。
原贴:中国武侠发展史
海鸥
《中国武侠史》
在群雄并峙的历史机遇中成长——战国游侠的活跃
2.养士之风的兴盛
战国的养士之风已和春秋时期有极大的区别。春秋时期虽列国纷争,但表面上还维系着等级有序的一统局面,有极分叽的“公”“私”观念。所谓“私”就是以下害上的一切言行,这是为社会所不齿的,因为“以私害公,非忠也”。收养私属、私卒,私士,是被社会舆论所不容的。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养士,往往被描绘成野心家如公子光、白公胜之类的不轨之举。到了公开兼并与竞争的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从战国初期的赵襄子、魏文侯及以后的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有千人以上的门客,其养士之规模也是春秋时期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孔丛子•居卫篇记载了孔子孙孔子思关于春秋、战国两个时代不同的养士之风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春秋时期,“周制虽毁,君臣固位,上下相持若一体然”,所以养士之风不得大倡;而战国时代,“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这段话深刻地道出了战国养士之风经久不衰的真谛。由于通过养士的方式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以号召天下,又能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称霸诸侯,所以上层权贵们争相礼贤人士,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以尽天才之大为己能,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大好局面。
成国养士之风的兴盛对快的发展起看极大的推动作用。
战国的养士,形成了以“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为代表的人才中心,大量的人才迅速地聚结起未。据史书记载,“四公子”门下的食客都超过三千人。孟尝君的封地是拥有万户以上人口的薛邑,但他在薛邑一年的收入还不足以供养门客。秦昭襄王称赞孟尝君善于结交各种人才,说:“孟君门下,如通物之市,无物不有。”平原君门下也人才济济,“文武备具”,他曾自夸:一旦有事,“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信陵君手下的门客甚至可以潜伏在赵王的身边,他所得到的机击信息甚至比他的国君魏安僖王还快、还准确。人才的大量集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信陵君“仁而下士”,使得周围数千里的游士“争往归之”,“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其他三位公子,对社会产生的威慑力也大致相同。
战国四公子的大量养士,使得游侠有了集结的场所。这一点史书上虽无专门的记载,但也可寻见其端倪。秦围邯郸,赵王派平原君突围去楚国求救,临行时,平原君挑选“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同行。后解围时,又“得敢死之士三千人”,说明平原君的门下聚结了不少侠土。信陵君曾“从博徒卖浆者游”,孟尝君门下有“鸡鸣狗盗之徒”,那么下层社会的侠士也有不少集合在四公子的门下。所以韩非子称养士之风中存在“养游侠私剑之属”的现象,所谓“侠奸六万,门客三千”,且认为由于他们的大量桑结已威胁到最高统治者的统治。
武侠在权势者门下的大量集绪,使得他们一开始便养成交党结伦的风气。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载门客的住处有传舍、幸舍、代舍三种,又有“传舍长”的职务,那么,战国的门客当有一定的组织方式,游侠也在所不免。这对于武侠的聚合是有利的。
以“四公子”为代表的战国权贵为人才方面激烈竞争的形势所迪,在网罗人才上遵循了一些难能可贵的行为准则。
一是“知人得士”。战国时代的游士对于养士的权贵期望值甚高,不但要求他们能给予自己很高的物质待遇,而且要求权贵们能懂得人才,善于使用人才。信陵君在魏国偷盗兵符领兵解了赵国邯郸之围后,便留在了赵国。他听说赵国有两个出色的人才:一为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一为薛公,埋名于酒肆之内。信陵君几次想见他们,两人都躲了起来,不肯相见。信陵君打听到他们的存身之处,就悄悄地走到那儿与两人交游,相互间处得十分融洽。平原君听说后对妻子说:“我听说你弟弟信陵君天下无双。现在看来只是个糊涂虫,只知道和赌徒、卖酒的混在一起”信陵君从姐姐那儿知道了平原君的议论,感叹道:“平原君的养士原来只是贵公子的豪举,并不是真正为了寻找人才。”平原君连忙道歉。即使如此,不但天下之士,就是平原君的门客,也都投奔信陵君门下。在游士们看来,权贵者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是不能容忍的错误。这就逼迫权贵者开拓人才的信息,提高识别人才的能力。因此许多隐姓埋名于民间的人才,如弹铗长歌的冯瓘、勇于自荐的毛遂都被主人识别重用,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干。一些生活在民间的游侠,如荆轲、聂政,都是被权贵们一再邀请,委以重任,才干出一番惊天动人的事业的。
二是“不分贵贱,一与人等”。也就是说,门客受尊重的程度是由自己的才能所决定的,与身份的贵贱无关;而作为养士的权贵者须“仁而下士”,不能“以其富贵骄士”。正因为如此,佶陵君为了结交身为看门者的隐士侯赢,居然在闹市中和颜悦色地牵着缰绳,站在一旁,等待侯赢和别人谈话完毕,才请他上车迎到家中。燕太子丹通过“节侠”田光的介绍才得以见到身为平民的荆轲。见面时,太子丹“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以后“日造门下”,想尽方法来“顺适其意”。这样一种风气,使得多数埋名隐姓于民间的武侠有了被重新发现的机会。在门客中,人与人的相对平等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圈。这显然与由游士大量集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氛围,以及战国时代“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这样一种新的价值观所唤醒的游士个人意识的自觉是分不开的。任何人只要能进人这一文化圈,那么至少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都能因自己的才识和武艺而受到尊重。中国古代社会自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起,“贵贱尊卑”等级有序的观念便占统治地位。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只有极少数时期,并在极特殊的社会一文化环境下,人际关系才有相对平等的可能。战国的养士制度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社会一文化环境。在这种社会一文化环境中,个人人格上独立的要求得到鼓励和尊重。
只有在战国时代,身为“屠客”的勇士朱亥可以对魏王的弟弟信陵君的数次邀请不予理采;作为平民,荆轲可以因为燕太子丹催促他启程赴秦而大发雷霆,甚至当面怒叱:“何太子之遣?”战国的游侠便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存在并发展起来的,人格的自尊显得特别强烈和敏感。
当然,作为进入这种超越尊卑级差地位的文化囵的前提。
游侠自身必须具有过人的才识和武艺,因此游侠对于自己的学识武艺都砥砺求精。《史记》说荆轲“好读书击剑”,曾特地去榆次与著名剑客盖聂论剑。然而,荆柯刺秦王不成被杀后,与荆轲交过手的另一游侠鲁句践还批评荆轲不精于“刺剑之术”。这种对胆识和武艺的严格要求和刻苦练武的习气,后来作为传统一直被中国历代的武侠所继承。
三是“合则留,不合则去”。战国的游士绝无忠于一国一姓的狭隘观念,他们有很大的选择权,可以流动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去。即如“四公子”这样的权贵,在各方面,包括个人道德修养方面都必须格外小心谨慎,才能招徕人才,平原君的一个美人在楼上见有个跛者打水,不禁哈哈大笑。那个跛者找到平原君要得美人之头。平原君不肯以一笑之故杀美人,门客离去者过半。手下有人告诉大惑不解的平原君,不要因“爱色贱士”而失去人心。于是,平原君只得砍下那个美人的头颅,亲自到跛者家中道歉。如此,游士才渐渐返回。由于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权势者养士时有相当的肚量。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夫人相爱。盂尝君知道后,认为“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不但没杀门客,反而委以重任。后来那位门客出使卫国,冒死阻止了卫君约天下之兵攻打齐国的打算。齐国人因此称赞孟尝君能“转祸为功”。用人者如此宽容的态度,为游士们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游侠便是在这样的“小环境”中迅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在养士之风的庇荫下,本来分散在民间的武侠迅速成为战国时代最为活跃的社会阶层之一。庆子•说剑篇记载赵惠文王特地收养了三千多名“剑士”。这些剑士都“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回而语”,可见社会地位都很低下。孟尝君在其封地薛邑,专门招致各地的“任侠”者,甚至是犯了罪、亡命他乡的侠客,人数高达六万余户。像这样高度集中武侠的做法,使得一直是以个体力活动单位的武侠阶层真正纽结在一起,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独立的社会力量,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至此,武侠的存在才真正被社会所承认。
3.游侠的活跃
战国时代,武侠作为一卜独立的社会力量为人们所承认,其标志就是“侠”的名称的出现。
冯友兰在原儒墨补一文中曾指出:“侠之一字则在晚周较晚的书中,方始见。”他的论断大致是对的。直到战国中期,尚未见典籍中有“侠”的专门名词出现。那时的“侠”往往还是与其他各类武士混称为“国之豪士”(管子•问)、“豪杰之士”(盂子•滕文公上)、“剑士”(庄子•说剑)、“私剑之士”(韩非子•显学)、“死士”(墨子•备梯)等,不一而足,《说文解字》五篇上“万”部说:“俜,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俜”。据此可以得知,“侠”这一专门称呼最早可能转音于汉代称之为“三辅”的陕西中部一带的俗语方言。那里的居民把社会上已普遍出现的一类轻财重交的民间武士称之为“俜”,也写作“俜”,后逐渐变音假借为“侠”。
“俜”之所以假借为“侠”,在文字上和作为剑的别称的“铗”不无关系。“挟之于旁”谓剑,大概最初剑只是用手臂夹带的,所以剑又称作“铗”。在先秦,“侠”字与“夹”、“挟”字常通借互用,正如段玉裁所说:经传多假‘侠’为‘夹’,凡‘夹’皆用‘侠’。”因此,“侠”字在形、义两方面都可能从“铗”字转化而来。且“铗”字先秦后己不多见,大概“铗”字的消失与“侠”作为民间武士特指名词的出现不与关系。武侠的产生与先秦剑崇拜的文化心理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
从陕西三辅之地的方言“俜”转音,并在文字上从“铗”、“夹”通假为“侠”字,这一过程,大概至少在战国晚期已经完成。
因为到了战国晚期,典籍中已正式出现了“侠”字。其中,较为集中的是《韩非子》一书。书中的八说、显学、五蠹诸篇,都将“侠”作为与“儒”并列的重要社会力量看待。六反篇提到了“行剑攻杀”、“活贼匿奸”的“任誉之士”。注引卢文昭曰: “‘誉’,疑是‘侠’。”则“任侠”一词可能最早出现于《韩非子》一书中。此外,战国策•燕策三载田光的话,有“节侠士”一词,庄子•盗拓篇有“侠人”之说,吕氏春秋•音律篇也有“侠”字出现。可见,战国未年“侠”的称呼已经常使用。
“侠”的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武侠阶层已彻底从“士”阶层中脱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从此,“士”便成为古代社会文人的代称了。
战国时代的武侠都是以“游侠”的形态出现的。
战国的武侠与说士一样,具有自由的身份,在列国间周游,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致仕”,而是为了“交游”。他们既与民间社会的豪杰之士交往,也与诸侯权贵结交。战国时代著名游侠荆柯,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荆轲从小生活在卫国。史记•货殖列传曾指出:“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风也。”荆轲就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长大,深受熏染,故“好读书击剑”。早年一度想凭一身武艺为国王卫元君服务,卫元君未用。于是荆柯离开卫国,开始了他的游侠生涯。他曾去榆次与武侠盖聂论剑,又到赵国国都邯郸与著名剑侠鲁句践比武。后来来到燕国,与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来往。他与屠狗的侠士高渐离结为好友,常在一起喝酒。燕国的处士田光先生也是荆轲的好朋友。荆柯还是个有心计的人。到各国支游时,他“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后终于与燕太于丹交往,行刺秦王。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另一著名游侠鲁仲连,也曾历游齐、赵各国,为齐国解燕围,为赵国解秦田,拯救了无辜百姓的生命,却不受封爵财宝。他曾说:“所贵于大干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耿也。”这正是游侠周游天下的宗旨。
战国的游侠,其本质犹如某些文化人类学家所称,是一些“文化离轨者”。他们游离于既定的文化规范之外,蔑视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因而采取极端的抗拒行为,行动乖僻,为世人所不解。荆轲来到燕国后,天大与好友高渐离及其他一些屠夫在闹市中痛饮,喝到兴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随着乐声高歇,“相乐也,已而相泣,旁着无人者”。燕国的侠士秦舞阳,13岁时就杀人,“人不敢迕视”。吕氏春秋•当务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日:“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日:“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页相啖,至死而上。
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未必全是实事,但可以窥出游侠行事乖戾之一斑。
中国的先秦社会尚未形成分野明晰、各成体系的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固守古老文化传统的游侠被战国社会似乎一致的强大的时代潮流冲出了常规的生活轨道。他们佩着利剑,四处飘泊,甚至隐名埋姓,在有限的特定的圈子里交往,心灵里深埋着对于整个社会与世风的敌意,人们也将他们视为特殊的一群、主流文化的离轨者。他们极端的行为和乖僻的生活方式。
更加深了社会上对游侠群体的普遍印象。只有那些怀抱特殊政治目的权贵们才去寻找他们,看重他们的胆略和武功。中国的文化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注重稳定性的文化,而作为“文化高轨者”的侠,常常形成对文化稳定性的某种冲击而被视为社会的离心力量。与侠文化品格相反的儒文化却是一种“对庸见或曰通情达理精神的信仰”的文化,这种对庸见的崇拜,消解了极端的行为与动机,成为既定文化的一个稳定性因素。侠与儒在文化性质上的这一差异,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历史命运,对于以后中国文比发展的走向,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可以想象,作为“文化离轨者”的战国游侠因其与世风的故意对抗,会遭受按常规生活的人们的敌意或冷淡。久而久之,这些刺激性因素所导致的状况,“是一种在内心中不断增长的、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感,以及置身于一个敌对世界中的无能为力的绝望感。对个人环境因素所作出的这种尖锐的个人反应,会凝固、具体化为一种性格态度。这种性格态度就是对自身的人格尊严极端敏感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如受到蔑视和阻碍,游侠便会作出猛烈的攻击性反应,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孟子描绘他同时代的游侠北宫黝的个性:“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恶声至,必反之”,便是如此。反之,如游侠的这种心理需求能越过社会地位差异的藩篱得到极大的尊重和充分的满足,那么他们便会倾心相交,以死作报。
聂政的事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韩国的大臣严遂(字仲子) 受丞相侠累(名傀)的迫害流亡他国。在齐国听说勇士聂政隐名埋姓为屠户。严遂几次登门拜访,都被聂政拒之门外。后来严遂打听到聂政十分孝顺老母,便准备了百溢黄金为聂政母亲祝寿。聂政虽拒绝接收,但人格的自尊得到极大的满足。成国策•韩策五详细描述了聂政的心理活动: 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举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
因此,聂政待母亲故世后,使仗剑独自一人悄悄来到朝国都城,当帅韩国正举行“东孟之会”,韩国国王与侠累都在大堂之上,周围卫兵众多。聂政长驱直入,上阶刺侠累。侠累抱住韩王想躲避。聂政挥剑猛刺,将侠累和韩王一起刺死。左右拥上。聂政大呼,连杀数十人。为了不连累亲人,聂政割去脸皮,挖去眼睛,毁容后剖腹自杀。
从今天的眼光看,严遂如此尊重聂政,是出于其政治报复的需要,无非是一种利用的手段。但在游侠聂政心目中,确是因为对自己的“深知”而去行刺的。
从战国游侠个人的素质看,大都是战国时代出类拔萃的人才,智勇双全,并非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文献称我国中期的游侠孟舍,“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个很有头脑的人。游侠荆柯“为人深沈好书”,颇有修养。他行刺秦王赢政前,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他得了赵国著名剑匠徐夫人铸造的毒剑,见血立死,锋利异常,又让勇士秦舞阳当助手,同时,准备了燕国要地督、亢的地图和秦王仇人樊於期的首级作为见面礼,匕首就藏在地图中。临行前,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激昂慷慨,以示必死之志。一曲终了,掉头不顾而去。到了戒严森备的秦官,壮士秦舞阳不由色变振恐,荆轲仍从容应对。战国策•燕策生动地描绘荆柯刺秦王的惊险场景:
柯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戡抗之。未至身,秦玉惊,自引面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有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日:“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玉,不中,中柱。秦王复击柯,被八创。柯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从表层次看,荆轲的壮举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厚遇。实质上,作为游侠的荆柯在完成他一辈子都在寻找、都在准备完成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伟业;正是在这件伟业完成的过程中,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和证实。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游侠轻生忘死、舍生取义的侠义行为的内驱力。对于游侠来说,追求具有超越意义的“名”,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们“恩不忘报”,为的是“名高于世”。聂政毁容自杀后被韩国统治者暴尸于市,悬赏千金,要弄清刺客的姓名与身份。聂政的姐姐聂荣闻讯后心想:弟弟是为了我而毁容的,“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于是至闹市抱尸恸哭,连呼:“这是吾弟聂政!”然后自杀于聂政尸体旁。正如作史者所指出的,聂政之所以能名扬后世,是与其姐姐甘冒杀身之祸以传其名分不开的。在侠者看来,聂政是死得其所。战国时代,重名好义的风尚在武侠阶层表现得尤力强烈。为了“名”这种抽象的精神价值被社会与历史所认可,武侠们不惜抛家弃业,甚至献出生命。因此,侠义行为源自一种类似宗教的心理冲动。不过,武侠所顶礼膜拜的不是彼岸世界的上帝,也不是来世的幸福,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面同时又具有永恒性的高尚的道德目标。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聂政、荆轲等侠士的事迹后赞叹道:“自曹沫至荆坷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岂妄也哉!”作为一个史官,能作出这样的历史评价,对于舍生取义的武侠来说,无疑是最高的桨赏了!
战国时代,游侠是个十分活跃的阶层,甚至发展成为当政者不得不正眼相看的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韩非曾郑重其事地指出:“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已成为统治者无法往制的社会武装势力。韩非的话道出了战国游侠发展的趋向:他们已逐渐疑聚成社会群体,并在群体内确立了自身的道德准则与行为方式,为了在群体内显示自己的义节不错触犯法网。这说明自由的、独来独往的个体行动的游侠,到了战国末期已呈集群化趋势。
吕氏春秋•爱士篇记载了有关春秋时期秦穆公的传闻。
秦穆公有一次外出时丢失了一匹骏马,寻找时见一群乡野平民正在岐山的南麓要杀那匹骏马充饥。秦穆公说:“食用骏马之肉如不饮酒,恐怕会伤害身体。”于是便送酒给他们喝,自己也就离去了。后一年秦晋两国发生韩原之战,激战中秦穆公的战车被晋军击坏,秦穆公危在旦夕。“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穆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冯友兰认为:“此三百余人,似即是一武士团体。”《吕氏春秋》为战国未年吕不韦的门客所作,这则传闻反映的当是战国后期的社会现象。它说明当时游侠结合为松散的自由流动的武士团体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淮南子•说山、列子•说符、刘勰《新论》都记载了魏国著名的富户虞氏因侮辱了游侠,被游侠聚集起来破灭了全家的事。这一记载显露了游侠豪强他的端倪,似乎在预示看中国武侠以后的历史图景。
原贴:*求中国武侠史!!!
小七
原贴:中国的武侠小说家都有谁?
周颖雯的爸爸
倪匡 奇儒 卧龙生 步非烟 沧月 凤歌 小椴 杨叛 孙晓 陈青云
易容 忆文 上官鼎 慕容美 曹若冰 柳残阳 李凉 无极 莫仁
雪雁 沧浪客 东方白 于东楼 公孙鑫 黄玉郎 马荣成 剑亭
孙玉鑫 秦红等等......
总之太多了!
原贴:中国所有出名的武侠小说家
兔爪子
一级 初学弟子 七级 江湖少侠 十三级 一派掌门
二级 初入江湖 八级 江湖大侠 十四级 一代宗师
三级 初入江湖 九级 江湖大侠 十五级 一代宗师
四级 江湖新秀 十级 江湖豪侠 十六级 武林盟主
五级 江湖新秀 十一级 江湖豪侠 十七级 武林盟主
六级 江湖少侠 十二级 一派掌门 十八级 独孤求败
原贴:中国武侠的等级划分
神赐
梁羽生 金庸 古龙这三位无需多言了吧其他的有:黄易: 大唐双龙传 寻秦记 边荒传说温瑞安: 逆水寒 四大名捕系列其他较著名的还有卧龙生:《金剑雕翎》《新仙鹤神针》《飞燕惊龙》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蜀山剑侠后传》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天心七剑荡群魔《一剑光寒十四州》独孤红:据说是洪门的掌门人《刺马》京华风云录倪匡:《六指琴魔》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金庸写《天龙八部》连载司马翎:《关洛风云录》黄鹰:古龙后生,《天蚕变》、大侠沈胜衣系列 于东楼:《短刀行》铁剑流星据说几乎帮所有的名家代过笔,有“天下第一枪手”之称。 萧逸:《七禽掌》《甘十九妹》齐称 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金庸、古龙是民国以来四代盟主。台湾武侠四大家:古龙、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后三者称三剑客) 北派五大家 还珠楼主 白羽 郑证因 王度庐 朱贞木“天下第一枪手”于东楼
原贴:中国著名武侠大师有哪些?
朗月
金庸 梁羽生 古龙是公认的三大家。
其后还有名声很响的名家如 卧龙生 黄易 温瑞安。
台湾的四大武侠小说家是 古龙 卧龙生 诸葛青云 司马翎
还有一些如 萧逸 奇儒 司马紫烟 云中岳 柳残阳 等等。
写科幻 也剧本的倪匡也写过武侠小说。
不可不提的是现代的武侠 仙侠小说祖师 还珠楼主。
除金庸 梁羽生 古龙 卧龙生 黄易 温瑞安外,我推荐的小说 奇儒的蝉翼刀 诸葛青云的江湖夜雨十年灯。
原贴:中国的武侠小说家都有谁?
五月天
【武侠名著首看金庸+古龙】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和“金庸作品集序”)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古龙一生创作的武侠小说高达六十余部,代笔、冒名之伪书更超过百部。古龙去世后,作品出现版权纠纷,亲友和出版商之间存在多起官司,多少影响了小说的传播。 苍穹神剑 1960 第一 古龙处女作 月异星邪 1960 第一 万盛1970.11.1三版 剑气书香* 1960 真善美 后半部由墨余生代笔 湘妃剑 1960 又称金剑残骨令 剑毒梅香 1960 清华 大部分由上官鼎代笔 孤星传 1960 真善美 失魂引 1961 明祥 游侠录 1961 海光 护花铃 1962 春秋 又称诸神岛 彩环曲 1962 残金缺玉 1962 第一 飘香剑雨 1963 剑玄录 1963 清华 剑客行 1962 明祥 浣花洗剑录 1964 真善美 1976年修订,出汉麟版,改名浣花洗剑 情人箭 1964 1976年修订,出汉麟版,改名怒剑 大旗英雄传 1965 1976年修订,汉麟出版,改名铁血大旗 武林外史 1965 春秋 名剑风流 1966 结尾部分由乔奇代笔 绝代双骄 1967 春秋 铁血传奇 1968 真善美 又称《楚留香传奇》。分为: 《血海飘香》、《大沙漠》、《画眉鸟》三部 风云第一刀 1970 春秋 又名《多情剑客无情剑》分为: 《风云第一刀》、铁胆大侠魂两部,属于小李飞刀系列第一部分 鬼恋侠情 1970 《楚留香传奇》续集,又名《借尸还魂》 蝙蝠传奇 1971 《楚留香传奇》续集 欢乐英雄 1971 春秋 大人物 1971 春秋 桃花传奇 1972 《楚留香传奇》续集 萧十一郎 1973 汉麟 由电影剧本改写成书 流星·蝴蝶·剑 1973 桂冠 九月鹰飞 1973 南琪 《风云第一刀》后传 ①长生剑 1974 汉麟 《七种武器》系列 (仅完成六种,“拳头”并非一种武器) ②碧玉刀 1974 ③孔雀翎 1974 ④多情环 1974 ⑤霸王枪 1975 ⑥离别钩 1978 春秋 ①陆小凤传奇 1976 南琪 ②绣花大盗 1976 南琪 ③决战前后 1976 南琪 ④银钩赌坊 1977 南琪 ⑤幽灵山庄 1977 南琪 ⑥凤舞九天 1978 春秋 天涯·明月·刀 1974 南琪 1.南琪出版社印行,共39集。2.中国时报于1974.4.25至1974.6.8连载1-45集 亦属《小李飞刀》系列 绝不低头 1975 唯一的一部动作小说 七杀手 1975 剑花·烟雨·江南 1975 三少爷的剑 1975 桂冠 江湖人系列之一 火并萧十一郎 1976 汉麟 《萧十一郎》后传 拳头1976 南琪 又称愤怒的小马狼山,曾被误收入《七种武器》 边城浪子 1976 南琪 《天涯·明月·刀》后传。据林、叶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所述:1972年在香港武侠春秋,原名《风云第一刀》。1976年台湾南琪结集出书。 亦属《小李飞刀》系列 血鹦鹉 1976 惊魂六记之一 白玉老虎 1976 桂冠 大地飞鹰 1976 南琪 圆月弯刀 1977 汉麟 大部分由司马紫烟代笔 飞刀·又见飞刀 ** 1977 汉麟 碧血洗银枪 1977 桂冠 新月传奇 1978 汉麟 《楚留香传奇》续集 英雄无泪 1978 七星龙王 1978 春秋 午夜兰花 1979 汉麟 《楚留香传奇》续集 风铃中的刀声 1980 万盛 结尾由于东楼代笔 剑神一笑 1981 《陆小凤传奇》系列 白玉雕龙 1981 《白玉老虎》后传,大部分由申碎梅代笔 怒剑狂花 1982 大部分由丁情代笔 那一剑的风情 1982 大部分由丁情代笔 边城刀声 1983 大部分由丁情代笔 猎鹰·赌局 1984 最后遗作,短篇
原贴:中国武侠名著有哪几部?
乱云飞渡
少林,武当,峨嵋,崆峒,华山,青城,昆仑,丐帮,
桃花 ,古墓 ,大理 ,星宿 ,神龙 ,明教,泰山,恒山,衡山,嵩山,唐门,全真教,洛阳王家,霹雳堂,天地会,红花会,太极门,南宫世家,慕容世家,铁掌帮,
白驼山庄,雪山-金乌派,血刀门,日月神教,铁剑门,绝情谷,湘西-连城-言家拳,摩天崖,西藏密宗,天山,姑苏慕容氏,蓬莱,嘉兴,三才门,八卦门,五虎门,五台山,天龙门,辽东胡家,宁古苗家,福州林家,金蛇门,混元门,神龙岛,伏牛山,玄冥门,鹰爪雁行门,鸳鸯门,万里田家,扬州长乐帮,黄河门,长白山,山西武胜门,沐王府,鄂北钟家,衢州石梁门,沧州门,鸭形门,五毒教,呼延门,六合丁家,嘉兴陆家,冷月水家,天竺释家,逍遥派。
原贴:中国的武侠门派
momo尼嗒
一、中国古代武侠有18个等级,分别是:
一级 初学弟子
二级 初入江湖
三级 初入江湖
四级 江湖新秀
五级 江湖新秀
六级 江湖少侠
七级 江湖少侠
八级 江湖大侠
九级 江湖大侠
十级 江湖豪侠
十一级 江湖豪侠
十二级 一派掌门
十三级 一派掌门
十四级 一代宗师
十五级 一代宗师
十六级 武林盟主
十八级 独孤求败
二、划分:武侠按时间分有古代和民国武侠,按流派分有新、旧以及古仙武侠。
原贴:中国武侠的等级划分
刘振宇
中国十大经典武侠电影
NO.1
《笑傲江湖》(199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徐克一个人的王朝,无数凄绝的故事经由徐克手中,演变为今时今日的惊世之作,本片更是徐克导演生涯里的一个颠峰。本片改编自金庸的同名武侠小说,描绘出一个侠义沉沦人心贪婪的江湖,更是隐隐暗喻时政。剑走偏锋的气势,形形色色的人物,绝顶武学的争夺。徐克的江湖,金庸的江湖,阴险诡诈的江湖,尽在血腥杀戮之中。
NO.2
《战神传说》(1990)
其实这部电影比之以上的影片未必就逊色,即使是刘德华、钟镇涛、梅艳芳和张曼玉等演员阵容也当得豪华二字,却始终不能广为人知,看来人要讲命运,电影也需要讲运气的。如果真要为之找个理由,我想应该是该片实在太忧伤了,忧伤得让人不得不忘记它才能摆脱这股异样情绪。影片讲的是一个王子王位被篡夺,其后被人追杀的复国过程。
NO.3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1992)
徐克,一个永远都能给人惊喜的名字,仿佛只要他轻轻抚摩山羊胡便可以随时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他总是不安现状,喜欢跳来跳出搞新鲜,所以有了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所以有了影迷们最热烈的尊敬。金庸无疑是幸运的,若没有徐克,他的《笑傲江湖》不可能会被几乎完美的搬上银幕。观众无疑也是幸运的,若没有徐克,就不会有思绪纵横无阻的经典影片。
NO.4
新龙门客栈(1992)
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颠峰上的颠峰。虽然是翻拍经典,可是影片走的却是新派武侠路线,反而更显得新颖。明朝东厂太监只手遮天,肆意滥杀忠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东厂大太监曹少钦利用两个小孩设下圈套,务求要把手握重兵的周淮安捉拿到手,周淮安则必须救出孩子并安全逃走。双方一路追逐撕杀,齐聚龙门客栈这家黑店……
NO.5
《黄飞鸿》(1991)
徐克,又见徐克(实际上,香港90年代的武侠名片大部分是他兼职的),也许到了我们老朽不堪的时候也无法忘记徐克,没有他就不会有新派武侠,没有他就不会有完全超乎想象极限的动作场面,没有他,就没有人可以在银幕完美的上演江湖传说。黄飞鸿,香港历史上曾经拍过数十部关于他的电影,徐克还能做什么?如果徐克只是庸才人才,自然是无计可施,但他是‘鬼才’。所以,黄飞鸿的故事在被拍滥了之后,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独一无二的民族英雄和武学宗师。
NO.6
东邪西毒(1994)
如果说王家卫的烙印是另类加小资,那么这部影片就是最邪气最另类的作品。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居然还是一部武侠电影。如果真要在王家卫作品里选择最能代表他,同时也是最好的作品,我一定会选本片。王家卫埋首沉溺在自己的宇宙(张曼玉所言),喃喃呢语的人物,扭曲变形的镜头,弥漫颓废凄绝气息的画面,一成不变的旁白,恍惚飘渺和神经质的强烈到无法抑制的个人风格。就好象白鸽,教堂、双枪、喷泻的子弹是吴宇森最真切的写照一样,这些极具风格的特征,都是王家卫赖以成名,并且令人们沉醉其中的东西。
NO.7
《刀》(1995)
常说《枪火》的片名取得很妙,直接点出枪火无情人间有情的主题,绝无半点修饰。本片片名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为有情,一为无情,堪称绝配。刀乃不详凶器,一把刀也许会招来杀身之获,一把刀能杀死很多人,一把刀同样也能帮助人报仇雪恨。只是刀虽沾满血腥和戾气,却始终是握在人的手中才能伤人。徐克在影片里描写出的是一个彻底混乱的江湖,一个没有道义没有侠义的江湖,所拥有的仅仅是血与火的交融。在这个另类的江湖里,人人自私自利残暴无情犹如野兽,不讲道理只讲实力,即便是一个女人也会无故挑拨别人自相残杀来取乐。
NO.8
风云雄霸天下(1998)
由小说改编的武侠电影随手抓就有一大把,可是由漫画改编的……本片之前似乎还没有过,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就好比好莱坞第一个把科幻漫画搬上大银幕的人。刘伟强作为香港著名商业大导,除了《无间道》系列和《古惑仔》系列外,恐怕也惟有本片堪可拿得出手去见人。有人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会有一定的收获,诚然,刘伟强第一个吃掉漫画改编成武侠电影的螃蟹,对于他这种勇气,观众毫不吝啬的掏出口袋里的钞票作为奖励,结果本片狂收四千多万票房,稳居当年票房冠军宝座。
NO.9
《卧虎藏龙》(2000)
很有趣,这部影片在西方的口碑绝佳,甚至还摘取了奥斯卡外语片的桂冠。可是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却被不少人认为并非想象中的好。说到底还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作怪。李安是一位非常有儒雅气息的导演,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颇为精深,在他的作品里我们随处可见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差别。而本片恰恰是李安对两地文化进行大融合的结果,虽然蕴藏部分中国文化特色,总体而言还是与中国人印象里习惯的武侠世界大有不同之处,当然得不到什么好话。
NO.10
《英雄》(2002)
为了梦圆奥斯卡,张艺谋野心勃勃的企图照搬李安的成功经验,凭着中国顶尖导演的身份搞到资金,把东亚最杰出的幕后精英一网打尽,史无前例拍起商业电影。尽管《英雄》口碑非常之差,却有两亿五千万票房做代替品,张艺谋照样会睡觉都笑得合不拢嘴。更何况本片还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候选名单,尽管没有拿奖,却也不能小窥。
除此之外,还有《十面埋伏》、龙门飞甲、《七剑》、《霍元甲》、《白发魔女传》、新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东成西就、《少林寺》、新少林寺、剑雨、太极张三丰、蜀山传、新少林五祖、天地英雄、水浒传之英雄本色、双旗镇刀客、新流星蝴蝶剑、《火云传奇》、飞天舞、,武林外传》、忠烈图、飞侠小白龙、《神鞭》、《血滴子》、《锦衣卫》
Leo.Sen
原贴:中国三大武侠小说家?
dlaili
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只能说是武侠小说的基础。
真正的武侠小说应该是从明清的白话小说算起。
非主流武侠小说有:
李昌祺青城舞剑录、宋濂秦士录、宋茂澄刘山东及乐宫谱毛生等。
主流武侠小说有:《七侠五义》《小五义》以及儿女英雄传评活等。这些小说奠定了现代武侠小说的模式和基础。
到民国时期才真正得到发展。
当时号称“南向北赵”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平江不肖生(向恺然)。代表作有《江湖奇侠传》、《侠义英雄传》等。赵焕亭奇侠精忠传。
民国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朱贞木和王度庐。
到现在才有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
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古龙、上官鼎、易容、萧瑟、温瑞安、黄易等等。
2000后,也出了两位泥人、老猪。
原贴:中国的武侠小说家都有谁?
昂扣陈
原贴:中国的武侠门派
顾颖婷是个慢性子
原贴:中国的武侠门派
fybgz
原贴:中国武侠的等级划分
andichao
原贴:中国著名武侠大师有哪些?
刷牙仙人
原贴:中国的武侠小说家都有谁?
Minus_大M
原贴:中国的武侠小说家都有谁?
Crazyaimee
1、还珠楼主:中国武侠小说大宗师,代表作品《蜀山剑侠传》,一生中的作品多达4000余万字。金庸在接受香港当地电视台采访时,主持人称其为“最伟大的武侠小说家”时,金庸先生指着书架上的《蜀山剑侠传》说:“飞雪连天射白鹿,不及还珠一卷书!”
2、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上《越女剑》,共有作品十五部传世,在武侠小说领域,知名度堪称第一。
3、古龙:有多少人爱金庸,就有多少人爱古龙,他是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为后世留下了70多部精彩绝伦、风行天下的武侠巨作,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作《萧十一郎》、《浣花洗剑录》、《大旗英雄传》、《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等家喻户晓。
4、梁羽生: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为后世留下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
5、温瑞安:与金庸、古龙、梁羽生并称“新武侠四大宗师”,代表作《四大名捕》、《逆水寒》、《少年无情》等。
6、黄易:小说、书法、绘画均有很高造诣,代表作品有《寻秦记》、《大唐双龙传》等。
7、卧龙生:六十年代台湾的“武侠泰斗”,名列“台湾十大武侠小说家”之首。其代表作有《飞燕惊龙》、《玉钗盟》、无名萧、《金剑雕翎》、《岳小钗》、仙鹤神针等。
8、司马翎:与诸葛青云、卧龙生、古龙并称“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家”,代表作有《关洛风云录》、《剑神传》、仙洲剑影、《八表雄风》、《圣剑飞霜》、《挂剑悬情记》、纤手御龙、《帝疆争雄记》、《剑海鹰扬》、《人在江湖》等。
9、诸葛青云:与古龙、司马翎、卧龙生并称“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家”,代表作有《紫电青霜》、《夺魂旗》、《傲笑江湖》等。
10、慕容美:与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并称“三剑一美”,是“诗情画意派”武侠小说开派祖师,为后世留下了23部经典著作,如一剑悬肝胆、刀客、解语剑、《七星剑》、《英雄泪》、《黑白道》、《风云榜》、天煞星等。
hyuk_9
原贴:中国三大武侠小说家?
kiki_kwork
原贴:中国武侠电影
跟我练手语
晃晃荡荡
原贴:*求中国武侠史!!!
aronablaird
原贴:中国第一部武侠是什么?
绿-莜-莜
原贴:中国十大经典武侠电影有?
旅途印象街
原贴:中国所有出名的武侠小说家
rua
原贴:中国武侠名著有哪几部?
McDullHo
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其实,最初的侠客,不是金庸写的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而是有些莽夫情节在里面的。而到了唐朝时期,侠客在故事当中的形象变得虚无缥缈起来,直到宋代,理学问世,侠客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以及侠客给自己的定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着很强烈的是非价值观和对国家的忧心的。
至于后来问世的《三侠五义》的小说,让侠客们为了国家的事情在江湖之中奔波努力,做出贡献。
再往后,就是几个武侠大家的问世,让武侠精神又来了个提升。
金庸的武侠,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小我和小我之间的矛盾,大我和大我之间的矛盾,小我和大我之间的矛盾都描写的很清楚,里面的很多情节虽然有悲情所在,但到了最后,温柔的金庸老爷子还是会给成年人一个可以期许的童话。
而和金庸并肩而立的古龙虽然一开始在学习金庸,但写到后面,古龙先生认为游侠是浪子,是漂泊不定,看似潇洒,其实悲情,看似美女相伴,其实孤独万分,无人理解。
而金庸的主人公和古龙的主人公也有很大的不同。
金庸的男性主人公,大多并没有那么潇洒,他们心里念着亲人,情侣,师父和门派,还有家国大事,倒是很有儒家思想的味道。
而古龙的男性主人公大多都是能潇洒一天是一天,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古龙的主要基调,主人公们看似全不在意,实际上是在意了也没用,索性就做一个潇洒的浪子。
金庸的女主人公为情生,为情死,情之一字是女主人公的一生所求,十分附和观众看故事的需求和童话故事中的美好。
古龙的女主人公大多是有着和男人一样的追求,甚至很多时候看上了男主的皮囊,推倒睡一晚,扭头就去忙事业,和你对着干就对着干,反正老娘更在乎事业。
金庸给成年人塑造童话,古龙给成年人讲人性本恶。
但两个人的武侠世界都让人向往。
其实,对于我本人的理解来说,我会觉得花满楼是最符合中国武侠精神的人,他虽然自幼眼盲,但功夫高深,不需要别人照顾,还能照顾别人,自己住的小楼是常年开着门的,为的是让需要帮助的人能随时进到门中得到帮助,他自己看不见光明,却能把心里的光明分享给别人,而且从不杀人。
花满楼这个人,虽不是古龙书中的主要人物,但温柔有力量,能力又好,心性豁达到不可思议,虽有家庭好友和心爱之人,却并不会为之所累,倒是通过他们更能成就潇洒的形象,个人认为,他是最符合武侠精神的一个人物形象。
茶香竹
可以这样说,武侠文化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流行文化,主要宣扬侠客精神,武侠文化中的公平侠义、除暴安良、知恩图报、一诺千金、义薄云天等等武侠精神得到人们持久深刻的认同和效仿并成为一种民族精神与华夏民族共存。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这样评价他那个时代的侠客们:“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王立教授在《武侠文化通论》中对武侠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书中主要分析了秦汉游侠精神实质与复仇心态成因等,在此不展开赘述。
中国古代的武侠根据时代演变主要分几类类:儒侠、佛侠、道侠或者无倾向的“无侠”等。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致天下大乱,王国并起,出于对人才的需求,“私门养士”成了政治集团或权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本领的侠士因为自由度增加,可以自由选择投靠各种政治集团或权臣,导致侠士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这使得侠客得到了尊重和自信。在战国,侠客甚至可以改变局部政治力量对比,他们的勇武是养士者所借重的,“士为知己者死”是那个时代最高的行为准则,他们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也是以勇武去报答恩主并博取荣华富贵的勇士。
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在那个由于战乱而造成的闭塞时代,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救世主,因为侠客集信息的传递者、混乱现状的终结者于一身,老百姓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侠客的期望。一个勇武的侠客在那个时代有更多的现实意义,生存无优,生活环境也相对公平,也有保障自己和亲人朋友的能力,正是因为这种向往,让古人对侠客推崇备至和充满梦想。在西汉初年游侠在江湖中自由拓展空间,形成了侠能“武断于乡曲”和“权行州域,力折公侯的局面。老百姓心中有侠无官,以游侠为主导的江湖社会,侠客凭借一己之能力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官府的江湖局面,也形成了一套地下的传统和默认的是非标准,这样的侠客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方才终结。但老百姓心中的侠义精神,武侠文化并没有终止,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就有武侠,就有侠义之道。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哪首脍炙人口的《侠客行》,重温一下中国人心目的武侠文化是如何深深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小X
谢邀!我觉得关于武侠文化,于今不仅仅局限于武侠小说,有着更广泛的意义。相较于寓言、传说、诗文它并不逊色。
说起武侠文化,追根溯源可能于春秋的《刺客列传》,在以后的时光里,我们这一些杂文野史中似乎能觉察到他的一些踪迹……
时间的沉淀,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收音机走进了千家万户。单田方,刘兰芳等老一辈评书艺术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武侠世界。《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杨家将》等等,不光成为大人茶余饭后,活计闲暇中不可多得娱乐!也给了做为孩子的我一点小小的启蒙……
再后来就是电视机的普遍,武侠剧的兴起,而古龙、金庸、梁羽生三位武侠作品大师的出现无疑把武侠文化推上了最高峰……
先说古龙先生,他的武侠小说创作理求“求新求变”不受传统约束,以丰富的创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绝伦的作品,对于武坛先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绝对是一位让人望尘寞及的武坛圣手,堪称一代宗师。
金庸先生呢,当代武侠小说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并且一生获得了多项大奖,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武学泰斗。
梁羽生先生也是一位著名武侠小说家,创武侠作品达三十余部,其中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等。
说实话,就我个人而言是喜欢金庸先生多些,其作品拍的影视剧尤为喜欢。当然古龙先生我也非常尊敬的。之所以喜欢,首先是因为它中心思想更多的是家国热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次呢,在其间又穿插了各类历史人物、热血青年、奸诈之辈、世井之徒等等鲜明的人物刻画可谓是形形色色令人目不暇接……最后是跌倒起伏的故事的情节,从它的铺垫、到发展或还有反转等等每一步都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拍案叫绝,大呼过瘾……在影视中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等。
而古龙先生呢?主人公不拘一格大多与酒为伴,风流潇洒,个性十足是真正的“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而女人呢,冷艳者有之,美貌者有之,热情者有之……总之就单个人物刻画来说实在是无人出其右。(如陆小凤,花满楼,傅红雪,楚留香,沈浪,李寻欢,小鱼儿,花无缺,流星蝴蝶等等)此外其中不乏一些的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从而造成人性的扭曲的种种也成为一大看点。只是先生有时也注重于心里的描写及景物的依托(如残垣断壁,血色残阳,冰岭刀峰等等)那份无以言表的孤寂与凄美入骨侵髓久久不能消散……只是要把这些人物故事等等搬上银幕略显单薄一些……
时代在上发展,而祖国迎接我们的必定是一个又一个的飞跃。我们也同样在为祖国,为科技腾飞而奋斗着。闲暇时不防翻翻它,武侠文化之所以它传的远,因为它的美,值的……
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久违的武侠梦!。
莉莉子dream
武侠文化代表着普通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代表着一般人对自由自在的向往。前者解释的是侠,后者表示的是武。
社会有不平,武侠文化就会存在;社会有不公,武侠精神就会存在。
武侠武侠,它存在的根基不在武,而在侠。不在于热血沸腾的打斗,而在于惩强扶弱的情怀。
就像年轻人迷惑古惑仔,吸引的是他们的是兄弟之间的情义精神,为了这份情义,古惑仔们可以两肋插刀,可以生死不顾。打斗、混战都只是一些表面,关键的是那份“义”。
金派武侠为什么盛行?因为他很好展现了“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真正的侠客不在于剑术的高超,而在于一颗为民为义的赤子之心。
这份侠义精神,是金派武侠的出众之处,也是他在影响力上胜过古派武侠之处。古派武侠展现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一个武术高超的人的心灵史和江湖史。
至于武,我们生活在一个约束不自由的世界,武提供了一种可能,让我们打破约束,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
所以说,武侠文化代表着普通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代表着一般人对自由自在的向往。
muziliri
倪匡 奇儒 卧龙生 步非烟 沧月 凤歌 小椴 杨叛 孙晓 陈青云
易容 忆文 上官鼎 慕容美 曹若冰 柳残阳 李凉 无极 莫仁
雪雁 沧浪客 东方白 于东楼 公孙鑫 黄玉郎 马荣成 剑亭
孙玉鑫 秦红等等......
总之太多了!
原贴:中国所有出名的武侠小说家
退休懒人
个人以为,武侠文化之所以可以在中华民族流传久远,自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
这个源于平民百姓对于行侠仗义英雄人物的敬畏之情,更源于生活在底层受欺压民众的渴望之情,总希望被行侠仗义的侠道人物拯救于苦难之中。也可以说之所以流传久远,是因为他们心中希望有这样的武侠出现。
现在社会之所以流传武侠精神,是因为人们希望遇见危难、遇见不平之事,有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救人于危难之中。更能扶危济困,行侠仗义。
自由じゆう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有聂政、鲁仲连、专诸、侯赢、荆轲等大侠一度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们有的身负武功见义勇为,仗义疏财,有的一诺千金、视死如归,他们这些共同的特点,体现了自古至今一直没有改变的武侠文化精神。
这个武侠文化精神影响了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游侠列传中明确了武侠文化的核心“侠”的内涵:“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武侠文化的诞生做出的明确定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武侠小说就是出版于明朝的《水浒传》,但是真正以侠客义士为主角,以武侠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发表于光绪五年的《三侠五义》。这是第一部具有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的正宗的武侠小说,从此之后,武侠文化才真正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载体。各种武侠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一直繁荣发展到今天。
所以说武侠文化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文学品种——武侠小说为主要载体的,还包括传记、诗歌、戏剧、和论述武侠的评论小品等文学作品,歌颂侠义精神,并且以侠客义士为主角的一种文化形态。
首先,武侠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流传久远,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具有产生武侠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从一开始就就没有停止过。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统治者独断专行,压制民主,从根本上不可能有真正爱护人民、与民同乐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目的,大多数时间一直是政治黑暗,奸邪横行,在朝廷是贪腐成风,在乡里则是土豪劣绅、恶棍恶霸在欺压百姓,鱼肉乡里。
其次,善良的平民百姓只能遭受摧残,被冤枉、受到残暴的压迫和敲骨吸髓的剥削,却没有反抗能力,他们几千年来一直迫切的希望有匡扶正义的大侠出现,为他们除暴安良,报仇雪恨。武侠作家们对这些百姓的哀怨感同身受,他们拿起手中的笔,通过文学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借歌颂侠客和义士的救苦救难、为国为民的行为鞭挞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平民意识。
统治阶级作威作福,当然仇视为平民百姓打抱不平的侠客,对这样的小说当然更是严令禁止。但越是禁止,广大老百姓越是喜欢敢于反抗的侠客形象,更加喜爱武侠小说,传播武侠文化,这就是武侠文化的载体——武侠小说一直畅销不衰,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
tony王—黄黄
武侠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近代,在金庸、古龙等武侠大家的影响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小说、电影、游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将武侠文化推向了高潮。
个人理解,武侠文化是现实社会中人的理想化,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然的心理文化。这个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神”“兽”“超人”的英雄主义文化。
我们可以想象:
在古代社会,人束缚在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者合一的的牢笼中。安处在被先天派定的位置上,接受着由族长、家长而家庭一般成员的家族权威,由圣贤、士而平民的社会权威,由君主、官吏而百姓的政治权威的多重辖制。
人们的生活迟滞,甚至是压抑。有时候会被严峻的现实干脆、粗暴地击倒。心中的郁结无法解开,更无处释放,只能心中幻化成某种理想型。武侠正好代替了它的存在。
现代社会,家庭、工作、教育各方面压力与日俱增,精神生活更显疲乏。武侠把人心带出低迷与萎弱,让生活在平庸状态的人们兴奋和感动,获得回肠荡气的高峰体验。
解脱,所以才沉迷。
武侠作为中国古代一群抱着对侠义理想的信仰,有意无意聚合在一起的特殊人群,有着截然不同于其他社会人群的心理反应和人格面貌。
他们常常赋予深切的情感和基于自己独特理解的道德关怀,并且身肩道义。通过自己的力量,突破自己的极限,当情境需要他们抛开习俗乃至牺牲生命,毫不犹豫。
他们往往挑战环境,突破世俗的阻隔,成为这个社会新秩序的召唤者和启蒙者。
他们真情流露,意志爆表,又超然脱俗。通过自身潜质的发挥,求得生命高峰体验。
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堕落”的生存着,对现实名利、权势的追逐和潜意识中种种冲动和焦虑只能奴从。无法通过智慧和修养自我解释,只能在这理想化的形象中聊以安慰!无论古人还是现在的我们都把自己的这份不安分,寄托于理想中的这份超然。
理想与现实总是那么矛盾,从古至今,从不间断!
kakaxiaoqu
我对武侠文化的感情很深,也嗜读武侠小说,我来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武侠文化是中国的英雄式浪漫。怎样的英雄算是真的英雄,自然也有不同的见解。就拿大名鼎鼎的金古两大家的作品来看武侠的特质,大概就能了解武侠文化的核心理想在哪里了。
金庸笔下的侠客,最高理想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语出郭靖)。所以金庸刻画的武侠主角,除了极个别之外,大都当得起大侠二字。
金老笔下的侠士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完成义举之后仍是隐于平凡(三十三剑客中的看门人)。
有扶危济困,急人之难的特征。(“倘若见到旁人有难而不伸手,那可空负侠客之名”)
另外,行侠仗义多了,自然在江湖之中也有了大名,所以名气和传说也是侠客气质的一个外在体现。(正义的影响力)
当然,侠客必须是忠义,不出卖兄弟的,哪怕是最最八面玲珑的韦小宝,游走于各方势力之中,也仍然因为不肯出卖天地会而差点被杀头,所以对朋友的忠诚也堪称武侠的重要特质。
相比金庸,古龙笔下的侠客则可以称作是性格鲜明的奇侠了。
古龙笔下的侠客从不像金庸书中的打斗那样大战三百回合,高手决斗,尤其不拖泥带水,一亮剑就见真章,讲的是一个快意恩仇。
奇侠们不仅性格奇特,想法特别,而且武功的奇和高也是一大特征,这样高超的本领源于对武道的执着追求,所以古龙笔下的侠客,往往武艺高绝,能镇得住大恶人,并将武功看作自己的生命。
奇侠们也继承了自荆轲以来的重然诺,轻生死的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和金庸笔下正派的大侠们不同,奇侠虽然也做侠义之举,但往往对烟花柳巷也是非常熟悉,不过这也往往只是表面的风流,他们的内心却不为女色所动,不然就成了“八流剑客”(怒剑狂花)。同时,他们又很多情,对值得自己爱的女人用情至深(李寻欢,西门吹雪,大头杨凡,太多了,都是重情爱,轻色欲的好汉。)
古龙笔下的侠,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他们都是非常残缺的人。往往承受着普通人都无法承受的痛苦。这个真是古龙了不起的地方。侠的强大,如果仅仅是武功,那就太浅薄了,心理的强大,虽然忍受痛苦却仍然秉持着重情重义的光,这样的形象才能让人深受影响和感动。
从上面各种特质中可以看到,武侠文化是我们中国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见到现实中的恶,就希望有能除恶的侠。见到令人生厌的丑恶世事,就希望能有不屈服的英雄站出来让人看到另一种活法。只要有人继续传承这样的文化,这样的理想和这样的形象,那就证明中国的百姓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创造更好的世界,不管是塑造侠的形象,还是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拿侠的行为来衡量自己。
最后借用描述古龙的一句话来说明武侠的一个直接作用,也是对我们这些武侠小说读者的重大影响:他(古龙)要让每一个挣扎在红尘喧嚣中,却仍旧欣赏那种马上拱手作揖,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的绅士气质,依然推崇那种路见不平,拔刀仗剑相助的侠客与骑士之慨然的中国人,有呼出一口长气的机会,有潇洒走一回的勇气。
武侠,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英雄之魂。
我实在太喜欢武侠了,在喜马拉雅上也在播免费武侠小说并且是优质签约主播,欢迎大家前去收听,主播名称:白马吟剑客。最近还在喜马拉雅上发现了一部小众的经典武侠,讲得挺不错的,叫博纳法器,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听一下。
Cc雯cpw
金老可以离世
但人间豪侠的情怀却应该留下
胡斐与苗人凤惊天一战
刀光剑影中是否映出了苗若兰的身影
若论大侠看射雕
郭大侠死守襄阳
当年的金刀驸马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岂非千古绝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其实历史的华夏
悠悠五千年
总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
江山是武人打下来的
记录这些事确是书生的文笔
柔日读史
刚日读经
也许史书上寥寥几十字
却暗藏着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武侠文化也
断不亡也
zhoumincindy
武侠文化从来就有,脱胎于国人对侠义文化精神的向往,来源于战国时代的游侠。从上世纪开始出现新派武侠小说以来,到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三人的武侠小说名噪一时,顺便也将武侠文化推向新世纪新高度。
武侠从何而来?最早应该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时期出现的游侠。像荆轲、高渐离、聂政、专诸等等又名的刺客都是属于游侠,他们不图利但是图名,游走于社会高层,法家的韩非子就曾经评论: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确实这样,当这一些游侠快意恩仇,江湖事江湖了的时候就触犯了国家幸中体系,导致私设公堂的问题。
我们后面看到的武侠人物一个个都行侠仗义,也来自于这个时代的游侠。时间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官僚贵族系统为了自己私利或者名声,于是一个个的养士,自然而然,游侠也成了他们猎巫的对象,被怀有目的的资助,以便需要的时候好出力。上则为国杀敌,下则看家护院。这一职责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虽然他们的职责有时候不同,但是他们的精神没有任何的损失,最少在普罗大众眼中都是一样的,他们是永远的游侠。人们忽略了看家护院的打手,但是没有忘记舍生取义的游侠。
在民间,游侠成了正义的化身。在经历一大批的文人的赞美之后,大量的诗作对他们不吝笔墨的宣扬使得他们正面形象越来越好,作为游侠文化衍生,武侠也都是这样的宣扬,在这一些文学形象中,武侠人物不仅武功高强,能救人于危难之中,能文能武,而且出手阔绰,从来不担心钱从哪里来。面对一群这样近乎神的人,有几个人能抵抗?
在文人大肆宣传之外,作为长期垄断地方的士绅也对游侠推崇备至,毕竟总有需要他们的时候,没人愿意惹这一些武夫。在下一层的老百姓一方面也需要一个大英雄来安慰自己,在遭受不如意的时候期望有人能救危难于水火。另一方面骨子里面的侠义基因让自己幻想成为有所作为的大侠,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往往这一些让人血脉膨胀,谈的津津有味。有时候就会将自己代入情境。
于是,从游侠到武侠完美的完成升华,他们被无限完美化,当独尊儒术之后,游侠被限制打压,民间却相反,甚至有时候会视他们未反抗暴政的代表,当江湖和庙堂一旦对立的时候,老百姓更是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帮游侠身上。
所以武侠文化长久不衰。
nic_wannafly
早在先秦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就已经总结出了“侠以武犯禁”的观点。这说明至少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化中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类别,侠。
的确,在《史记》之中,专门有一章游侠列传记录了朱家、郭解等侠士的义行。更不用说荆轲这一类颇有盛名的侠客。
之所以称“侠”,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对道德正义的坚守、对正统规则的挑战和极端的做事方式。也就是“以武犯禁”的内涵所在。
更具体来说,侠客往往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敢于为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失声的弱势群体发声的人,在古代,他们的方式是马踏流星、劫富济贫,在现代,就是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这种锄强扶弱的精神可以说向来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下根植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中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武侠文化的源远流长、历久不衰,某种程度上也和它的群众基础有关,因为作为遵守在既有规则中不能反抗、接受损害的群体,我们总是盼望会有那样一个侠客出现,他可以不受有缺陷的体系约束,用更直接的方式惩恶扬善,实现社会公正。
这种精神其实在全世界都具有共通性,只不过在美国就诞生了蝙蝠侠等超级英雄,在中国就诞生了侠客。这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不同。但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心理却是天下一同的。
时坚Time
个人觉得,武侠文化是我们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它更多的,表现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侠义精神。是大部分人没有能力办到一些事。而精神寄托到一些有能力的,被称为侠客的人的身上。
从古时起,就有侠客的存在,就如荆轲,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侠客,为了家国,选择了行刺秦王,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再如,水浒传中,那108个哥们。他们个个都是好汉,是侠客。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某一方面相对的正义,他们敢爱敢恨,行侠仗义。
再有,就是我们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武侠影视剪辑,剧中都有主角光环,而主角就是一个家国文化的侠之大者。就如,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中,郭静,杨过,张无忌,,,等,他们就是典型的家国英雄,都是侠客。
一部电影《英雄》,更是道尽了侠客,把侠客分为了三种,一种是荆轲,为了自己的国家,刺秦的侠士。一种是像荆轲的好友,为刺秦而隐忍的侠者,最终被秦王发现赐死。最后一种是像无名那样,为了天下的侠之大者,放弃了能赐死秦王的好机会,而选择了死亡。
还有一点是,我们不管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侠客的美好一面,是有光环的。我们很多人,都很羡慕,想成为那种角色。
所以综上,个人觉得,能够源远流长,是因为武侠文化历史悠久,符合我们的思想价值观,是我们大部分人羡慕的存在。还有就是,影视生活,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只是个人拙见。
Garlic03
原贴:金庸武侠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