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是一篇什么小说
NDZ
1三国演义简短概括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摘要】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什么50字?【提问】
1三国演义简短概括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回答】
cindy_in_love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sasa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等,简称《三国演义》。该书继承了历史上诸多史书、杂传、戏剧、小说,如陈寿《三国志》、《殷芸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的故事题材,着重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兴衰过程,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风云画卷,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全书使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人物形象栩栩传神,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莽,赵云之勇,孙权之霸,周瑜之英,无不赫然在目。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三国演义》这样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小新哥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国志通俗演义》, 简称《三国演义》。该书继承了历史上诸多史书、杂传、戏剧、小说,如陈寿《三国志》、《殷芸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的故事题材,着重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兴衰过程,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风云画卷,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全书使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人物形象栩栩传神,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莽,赵云之勇,孙权之霸,周瑜之英,无不赫然在目。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三国演义》这样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sharing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豪情四海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等,简称《三国演义》。该书继承了历史上诸多史书、杂传、戏剧、小说,如陈寿《三国志》、《殷芸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的故事题材,着重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兴衰过程,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风云画卷,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全书使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人物形象栩栩传神,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莽,赵云之勇,孙权之霸,周瑜之英,无不赫然在目。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三国演义》这样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原贴: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小说
shuichenlin
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卷子
小屁儿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自黄巾起义起,终于西晋统一。是书陈叙百年,赅括万事,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三国指的是
魏、蜀、吴。小说通篇精巧叙述谋略,被誉为中国谋略全书。
《三国演义》诞生于元末明初,由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成果以及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以曹魏、蜀汉、孙吴为代表的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另外,
《三国演义》沿袭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体现了人民朴素的拥明君、反暴君心理。
《三国演义》是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而成,基本上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在许多情节的设置和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三国演义》的结构以蜀汉矛盾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既保证了前后发展的一贯性,又富于曲折和变化,于清晰明朗的脉络间,构成了一个古典小说中少见的,既宏伟又严密的结构。
《三国演义》的中心内容是演绎各集团间的种种矛盾斗争乃至战争,这一切都是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来完成的,而在讲述这一个个曲折的故事时,作者又总是以人物为中心。例如对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的描写,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细致、周到地一步步推动情节:游说江东、孙吴内部的矛盾、孙刘联盟的形成、双方的备战等,全都道来,而这些情节的描写,又都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作用,显示诸葛亮高超智慧之目的。
《三国演义》常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讲述战争。还以赤壁之战为例,对于孙刘联盟,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 详,而对于败方曹军只作简单叙述,这样详细得当,既节省笔墨又突出了重点。
《三国演义》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三国演义》往往将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来展现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在赤壁之战中,同时表现了诸葛亮、周瑜的雄才大略,黄盖的赤胆忠心,鲁肃的正直敦厚,蒋干的自作聪明而上当。
在描写人物时,《三国演义》所运用的夸张、烘托、对比等手法,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艺术造诣。如“关公温酒斩华雄”一节,作者并不详述关羽的武艺如何高强,胆识如何过人,而是通过预先描写华雄非凡的勇猛,交战时震天动地的鼓声,那碗尚有余温的酒来表现关羽的神勇。
《三国演义》的语言通俗、简练、明快。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张飞的豪爽、关羽的高傲、曹操的机诈、孔明的智慧,常在简练的几笔勾画中显露出来。
原贴: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小说
茉小白
原贴: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小说
pheonix
zhangyi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通俗小说之一。
按照今天的说法是历史话题小说最高成就。
和红楼梦描写的家族斗争,古代生活最高成就,
水浒传农民起义最高成就,
西游记神话传说最高成就之一,还有一本是封神演义。
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按时髦的话就是古代四本最畅销的小说。
是小说,不是历史,谢谢。
ybjc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 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
3、 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刘备、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 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战争描写。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结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学习内容
一、讲史文学之源流
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说话的演出地点不限于勾栏瓦肆,一般村野寺庙也有演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二人都是讲史好手。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都需要讲稿。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书会中人既要编写故事,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说。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扑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说三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虽是元代产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说话人的手稿。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大概说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不靠文本,但口耳相传,容易忘记,故事越增饰,则内容越繁复,越不易记忆,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讲说时遗漏。文字记录不断整理,则篇幅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会较为简单粗糙,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但删节本却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自润色演绎,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版本。这里举一两个例子说明。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原作者姓名已佚,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一百三十八页,每页上下两栏,左右两页合起来,上面为一图,下面为文字。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看图览字,可以口沫横飞,随机敷衍。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另外一个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题为三国志故事,上图下文,三卷,不题撰人,也属建安书坊刻本。虽然上、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学术界大多认为并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书商故弄玄虚,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因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后一页或二页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删节本通常都是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
鲁迅称宋之说话人多高手,而不闻有著作;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1982,127页)。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备《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是其雏形。
总括这一小节内容:中国讲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说书人尤其喜欢讲史。北宋时已有霍三究以说三分著名。但三国故事的零星片段流传甚早,于唐代已有记载。宋人致力增饰铺张,因而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精彩。现存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人作品,应该是《三国志演义》的胚胎。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
这一节“作者、版本和成书年代”提供的资料,其中涉及争论的问题甚多,建议不要死记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长的专制帝王统治时代,很奇怪的是,中国小说和戏剧一直遭受正统文士的忽略和歧视,以致这类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现。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总是难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遗憾。我们这个课程选讲的几部巨著,其作者无一不有类似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说是罗贯中。有关其籍贯、生平事迹的记载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简略。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说: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四是庐陵人。数十年来,以前两种说法为多,但迄无定论。今人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从现有资料看,以东原说较为可信。
—、太原说
明佚名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二、杭州说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
三、东原(东平)说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慈溪人)赵宝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罗本和高克柔二人,认为罗本即罗贯中。这涉及《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中唯一的好官是东平太守陈文昭,何以如此?原来慈溪县令陈文昭向邑人赵宝峰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宝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编《宋元学案》就将陈文昭也列为宝峰先生门人,于是不难解释《水浒传》唯一好官是陈文昭之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罗贯中分明是罗本,东平是其父母之邦。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王利器认为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谭洛非编,1992,119-130页)也从赵宝峰 先生集和《宋元学案》找寻资料,认为罗贯中原来名本,字彦直,东平人。元亡后投奔居于浙江慈溪的兄长罗拱字彦威,罗拱为宋宗室后裔赵宝峰的门人,所以罗本也师事赵宝峰。贯中恐是别号。
至于罗贯中的生平,有以为是南宋人。有以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为元未明初人这说法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动乱的经历和作家的政治抱负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实质的影响。以下引述周邨、冯其庸、章培恒、周楞伽等人的说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1985,76-82页)一文,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其说可约略参考前面“讲史文学之源流”一节我们所引周邨的意见。
二、约生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80-93页),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葛是元人,罗当然也是元人。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罗贯中大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大约活了八十五岁。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他认为《三国演义》约成书于1329年前后,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
三、约生于1330年(鲁迅、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约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说札记(1981,第四期,76-82页)同意鲁迅的说法,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结合各家意见,大致是这样:罗贯中东平人,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曾入张士诚幕府,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明初去世。著有杂剧三种,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
成书年代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主要有四说: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叶。无论如何,因为不能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义》的编撰者,则写作年代就无法跳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成书年代必须结合罗贯中的生卒岁月来看。
一、宋以前说
周邨主张《三国演义》成书于宋或北宋以前,我们前面已引述他的说法(见本单元,第3页)
二、元代中期说
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1991,94-108页)一文认为该书用三百三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言宋贤,不言“元贤”,实是元人口吻;书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因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名,因此将作注的时间断在此年,再往后延伸十几年,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大约是十四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他并认为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视为罗贯中原作。
三、明初说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3,280-295页)一文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中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认为地名情况复杂。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第十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全书初稿完成于1371年以后。他还认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以齿序排名,罗本处于第八位乌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间,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之间,卒年估计在1385年1388年之间。开笔时罗本贯中约五十馀岁。
四、明中叶说
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1983,266-279页)一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写成,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1321-1323)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篇幅仅有八万字,文笔粗糙简陋,《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为其十倍,手法成熟,从发展过程看,必远远产生于平话之后。张国光因此认为,“此书的撰成,既不会是元代,也难以肯定是明初,其时当在明中叶。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张国光是抛开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作者来立论的,这样就不必顾虑成书年代是否与罗贯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结合罗贯中生平来看,以第二和第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实。如果第四种说法合理,则明中叶是开始流传的时间。
版本
—、嘉靖本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题目唯七字。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二、志传本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
三、李评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评三国志”,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锡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四、毛本(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应该注意的是,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这四个版本系统,总归起来,实际只是三种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三是毛评本系统。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订后已融入毛评本,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
三、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我们知道魏晋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评人物风气流传一段时间,影响所及,许多人对于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谈说过程中,一方面兴趣浓厚不减,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见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
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这是现存文献而言,实际一定不止此数。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则有约八十篇。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当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诗文外,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这更值得注意,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巳发展得很成熟,才能编为戏本,二是戏比诗文流传更广泛,影响更大,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而宋以来流传的说三分,此时成为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更成为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当然《三国演义》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描写战争: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结构艺术;四、语言特色。
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但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死,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时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 魏 君臣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1992,246-273页)。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
《三国演义》一书,特别是毛评本,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与白话文比较,使用浅白文言文,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为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生动活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
六、《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之影响
《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该书是历史小说鼻祖,后世历史小说不少以之为典范,模仿其体制结构;二是该书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戏剧家多从中取材改编为剧本;三是后世诗文作品取以为典故,或作为咏唱题材;四是《三国演义》语言精警,能丰富后世作家之用语。
氤氲晨雾
喜洋洋
原贴:三国演义小说原作者是谁
masalijin
原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什么
呆鸟
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douba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临波
首先说,演义是一种小说题材,是根据史实、融合了野史、传说故事等之后经过艺术加工的通俗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小说,有历史依据,也有野史加工,还有神话故事。同时《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小说,现代社会我们提倡集体主义,对个人英雄虽有推崇但并非主流,三国的魅力就在于,他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每个英雄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关羽的义、赵云的忠、张飞的胆、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等等,,但是英雄虽多但并不冲突,不影响我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英雄,每个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要知道小说塑造里,人物的群像塑造最难,因为你很难在塑造一个主角的时候,不影响其他角色的塑造空间,三国的妙处就体现出来了,主角固然很精彩,但是配角依然有自己的发挥,哪怕是不起眼的人物,可能都埋藏了一段故事线。
三国演义依托于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时代故事,首先尊重基本史实,这里说基本,就是整体脉络不能动摇历史发展的根本,这一点我认为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基本准则,在这个准则之下,你可以借助野史或者民间的故事传说对某个人物的故事加以艺术加工,在小说创造的时候,我们常常把多个人的故事附加在一个人身上,目的就是突出主角的故事性,增加小说的波澜转折,吸引读者去读下去,三国演义就做到了这点,既尊重基本史实,又合理艺术创作。
新一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其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
如果在读后可以再看看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三国演义》即是以此书为蓝本的再创造,但又不同于《三国志》。《三国演义》更注重对人物的具体刻画,对人物的爱憎在书中更分明。作者的主观性更强一些。《三国志》更客观,两部书有吻合之处,但也有不同。如华佗之死两书的交待截然不同。
让一切随风00
(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纪实,叙述了战乱年代军事家能人辈出,也是封建君王腐朽无能,各地郡候割地称王,地主阶级勾心斗争,你虞我诈弱肉強食,相互撕杀,众多军事人才,儒将文人都牺牲在野心家,阴谋家的手中。最终,孙权,曹丕,刘禅成为三国之首。千里长江浪淘沙,成就几人?斩腰折命死多少?过去争战之人今何在,只留坟墓一座。
BonnieZu
三国演义是通俗易懂的文言文格式的章回体小说,以本人计算过,从创作到真正完成,即汉晋陈寿开始创作的三国志,到清初的毛岗宗父子整理最后成形,差不多接近二千历史,创作一部小说用差不多二千年,也可能是人类空前绝后的心血结晶了,前后参与过创作的人有可能要用亿万来计算了,而这段创作期也恰好是全人类文字创作的高峰期,也就很奇怪了,全人类都在百多年前文学的创作灵感普遍却枯萎了,精彩的长篇巨作很难用“绝世”来形容了,也是一个悖论了,科技的革命,只是带来生活上的享受,而精神享受却可能是倒退的。以个人感觉,与其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实际应该是一部哲学巨著,每段文字都是充满哲理思维的,决不是单单讲讲动听的故事那么简单的。
Unique二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的矛盾和斗争……。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解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学,值得推荐。
蔡东东已被注册
小时候是看不懂三国的。会咿咿呀呀跟着电视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但是不晓得什么叫浪花淘尽英雄。倒是知道有诸葛亮这么个人物,语文书里有他的《出师表》,诘屈聱牙,甚是难懂,还偏要全篇背诵。放过孔明灯,会飞的白纸糊的灯笼。知道兰溪有诸葛八卦村,据说住着诸葛亮的后人。
后来渐渐大了,老了,身边有人死了,终于看懂了。或者自以为是看懂。懂了以后便知道,看不懂是幸,看懂了是悲。看懂,就再也不能假装自己是孩童。
我以为红楼、水浒、三国实则讲的是同一个故事。聚而后散,得而复失,喜然后哭。花开花谢,春秋几度。红颜凋零,英雄末路。
老三国百看不厌。相较于后来的片子,老三国的哭戏特别多。演刘备的孙彦军在访谈里说,导演要求的哭有好几种:有嚎啕大哭,有默默不出声的流泪,有哽咽而泣不成声,有泪含在眼中而不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孙彦军所指的虽然是刘备之哭,放在旁人身上却也合适。我猜明清之际尚不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一说,故小说里的英雄好汉都掉眼泪。三国里的哭,大约不比红楼里的少。因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诸葛亮哭的也许不比刘备的少,只是委婉些,音量小些。诸葛出场的那一出,隆中对罢,刘备请孔明出山,孔明坚辞不就,回身欲走。刘备伏首而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孔明回身,见刘备伏于地,泪沾袍袖,衣襟尽湿。那是书中不曾有的一幕:只见孔明双眼噙泪,亦仆地回拜,说愿效犬马之劳。
哭周瑜的那一出真可谓撕心裂肺。莫说是电视里的吴国将士,便是电视外事不关己的我亦不能不感动。早先以为,诸葛亮既然这么兴高采烈地气死周瑜,哭他必然是假哭。岂知不然。我记得那一出戏,孔明在灵堂中放声大哭,后又拿头一下一下撞周瑜的棺材,哭嚎得声嘶力竭,直哭至双眼俱红。这又是书里不曾有的场景。初时只道演过了,反觉有些做作。其实不过。自古英雄惜英雄,何况又是一般的壮志未酬。算起来,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大展身手、最有看头的桥段,都需有个能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在青年时是周瑜,在暮年时则是司马懿。比智时固然毫不留情,一旦阴阳暌隔,知道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岂不痛惜!
涛声依旧lee
思想和儒家仁政的思想。 、
三国时候,魏蜀吴三分天下,各个国家的势力强大,魏国占了天时,吴国占了地利,蜀国站了 人和。 从这一方面说各国争夺天下,实力不分上下。书中情节有虚构的也有现实的,小说是以
贬低魏国抬高蜀国为基础的。 小说的人物个性鲜明,一共塑造了 1200多个人物,其中的曹操、 关羽、诸葛亮更是鲜明。诸葛亮是小说的主角,书中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在这一方面是其他各
国的谋士所不能比的。 关羽为人孤傲,小说中描写关羽的义气是常人所不能比的,就是在今天 看来有时候这种义气也是需要的。 小说中还有曹操,说曹操奸是有点片面,在那样一个年代其
实每个人心中都想统一天下。小说中有两个比较完美的人物赵云和诸葛亮,赞扬了他们的智慧 和忠义。
《三国演义》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展现了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广阔时代画面,塑造了一大 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描写战争方面的成就,堪称独步,心动魄,千变万化。该书代表了中
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江上清风
mrsdai1118
在文学作品中,主要分历史纪实和戏说演义这两大类。O一,纪实之类作品的特点是,作品记载的是真人,真事,真地点,真时间,真情节,真战例等。这类作品很多。比如巜左传》,巜国策》,巜史记》,巜汉书》,《后汉书》,巜三国志》,巜资治通鉴》,近代书有巜长征》,《朝鲜战争内幕全公开》,抗日战争内幕全公开,解放战争全记录等等。O二,戏说演义之类作品的特点是有少数的人物,地点,事件,时间,情节等是真实的。而书中大部分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例,情节等,大都是或全部是作者虚构的!也就是书中的人和事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类书很多。比如《三侠五义》,巜七侠五义》,巜隋唐演义》,《西游记》,巜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巜聊斋志異》,巜金瓶梅》,金庸和梁羽生的所有武侠小说。现代作品巜艳阳天》,巜第二次握手》等等。O三,巜三国演义》的作者由于参照了史书巜三国志》,因此,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真的,但其中的不少事例情节,战例情节等都是虚构的!这还算有一部分是真的。像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巜七侠五义》巜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几乎全是虚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些人!因此,看书一定要分清它属于哪一类。属于演义之类的,只能听之任之,千万不可当真!OO两种文学作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回答或评论悟空问答的提问时一定要分清!比如,若是以三国演义为依据戏问马超与赵云谁能胜时,就应以演义为依据作答。而不应拿史书三国志来说三道四。更不应拿考古那一套来评真论假!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peggypercy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通俗演义,单看名字就很明显的告诉你它是属于一本通俗读物而不是历史史书,有些人自己不会独立思考问题就怪演义误导你的史观?演义以七实三虚闻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整体脉络与历史基本一致。演义的书面语气息很浓,不少段落照搬史书原文,本来就可以作为培养兴趣的读物,还能大致了解了三国历史,把《三国演义》硬生生地与历史挂钩,并进行批判性对比,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我倒是没见过哪个研究三国历史的人来贬低演义反而越是半灌水越是 跳的厉害。
如果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我推荐先看马植杰的三国史打好基础,然后就可以去看古文陈寿的《三国志》或者读《资治通鉴》的三国史部分然后再看裴松之的注,看了志和注,对古地理没概念,还的再看《水经注》。
悠哈悠哈
《三国演义》是基于历史框架下的小说,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以《三国志》为蓝本,结合民间故事和传说,对于三国历史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其中很多细节是与事实相违背的,有的还出现了神话故事情节,所以读者在度《三国演义》的时候,还是以读小说的心态来解读,千万不能当作历史。
《三国演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尊刘抑孙贬曹,这是千年来人们希望得到的结果,毕竟人们的正统观念、对于篡位的厌恶和对于偏安一隅的不屑,造成了这样的主流观点,而三国演义也是应运而生。其实以真正的历史来看,三国逐渐形成的格局是南北争霸,战争的风向标主要是魏国和吴国的成败得失,而蜀国,虽然占据了巴蜀重地,但是这个尴尬的位置,造成守也守的住,但是向外扩张也是十分困难。
《三国演义》还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十分到位。但是由于小说的独特模式,人物的表现趋于脸谱化,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就如同我们看戏听说,有着鲜明的人物特色,其实真正的历史,对于一个人的评价相对比较客观,既要看他的优点,也要看他的缺点,同时肯定他的功绩,否定他的过错,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
《三国演义》突出事件的曲折性。一个成功的小说,必然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如果没有高潮和戏剧化的情节,人们是不会观看的,但是历史则不同,对于拿不定的事件,史学家是不会增添到史书上的,比如赤壁之战,依照《三国志》的叙述,可能就几段话,但是《三国演义》足足用了几个章节,虽说十分精彩,但是很多情节都是失实的。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把《三国演义》当做历史,因为现在很多电视和书籍都容易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相混淆,这样只会误导我们的历史观。
lydialovepp
《三国演义》应该是属于历史演义小说吧!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三国演义》很牛拥有很多第一:
a、它问世有六百多于年了,是我国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b、它总共写了一千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约近千人,为广大读者熟悉的至少有几十个,这在所有古典小说中应该名列前茅。
c、根据它改编的文艺作品门类很广,数量很多,在所有古典小说中位居第一。
d、与此书有关的名胜古迹遍布全国不计其数,在台湾就有大约400座关公庙,还有孔明庙、赵云庙,这在所有古典小说中也是第一。
e、与此书有关的传说故事数量也很多,流传很广。
物执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根据民间史料记载和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纪传体史学名著《三国志》描写了从东汉末年(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184年—220年这36年)到西晋初年(公元266年—272年)之近百年间的历史风云,描叙了东汉末年的各个军阀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典故,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最终曹魏名将司马懿嫡孙司马炎一统魏、蜀、吴国,三国归晋的故事。小说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纪实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取向,塑造了一大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一大批的战争场面的精彩描绘。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就是作者在《三国志》记载的基础上进行修饰加工而成的演义小说。
Leader_Lee
《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写,单从名字上看,就知道这是一部以历史为基础编写出来的小说。
既然是小说,《三国演义》就难免会有对历史的加工、改编、删减,甚至还有罗贯中的杜撰在里面。例如,在《三国演义》中,有个“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但在正史上,华雄却是被孙策所杀,和关羽没有一分钱的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手下有一个和赵云齐名的名将陈到,也是负责刘备的保卫工作,论资历和官职都在赵云之上。而在小说中,为了突出赵云的事迹,干脆就把陈到这个人给雪藏了,没有陈到的丝毫记载。
还有,《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编造了“桃园结义”的故事。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杜撰出了“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等经典战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诸葛亮很多仗是罗贯中帮他打的。
所以,如果要想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还是要多看看史料,而不是《三国演义》这种通俗小说,推荐看《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等。
我是桅子花香,略懂历史,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香肠君想要一次说走就
我们首先要确定一点:四大名著都是小说巨著,不是史书。那么什么是小说?
通俗的理解就是:人的故事。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多说一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因此,《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三国时代的人物故事。注意,故事就是故事,故事是人为大量杜撰的成分,而不是历史。
我们来举几个老生常谈的例子:
1.诸葛亮是被神话的,比如舌战群儒,骂死王朗,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都是捕风捉影虚构的。
2.赤壁之战的主角是周瑜,鲁肃和黄盖。
3.杯酒斩华雄是假的,人家华雄是被孙权他爹干掉的,被关二爷没啥关系。过五关斩六将也是假的。
4.吕布根本不是三姓家奴,他只有一个干爹就是董卓,而且历史上根本没有貂蝉这个人。
5.姜维不是诸葛亮徒弟,魏延也没有反水,只是因为内斗。
6.司马懿其实很年轻,他跟曹丕是一辈人,跟诸葛亮差不多大。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三国志》或者晋书。
记住,小说只是小说,小说是人杜撰的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当然,《三国演义》里其实还是有一部分与历史是相近的情节。
紫灵
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是半部历史文学性著作,它的成功处在于作者罗贯中将里面的人物给写活了。
以文学艺术性手段将枯燥的正史加以改编,使得有趣生动的同时又更能符合古时候贵人及百姓的口味。
说它是半部历史,是因为这段历史确实存在,诸如黄巾之乱,十常侍之变,董卓入京,汜水关之战,虎牢关之战,火烧洛阳,曹操杀吕伯奢,官渡之战,辕门射戟,徐州屠城,白马义从,赤壁之战,隆中对,七擒孟获,夷陵之战,逍遥津之战,白衣渡江,水淹七军,等等都是真实存在的事件。
然而,事实上在《三国演义》里有许多事实是不存在的,有些正史里记载的人物也没有入书中。如曹操根本就没有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负我。”,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结果罗贯中的这略微改的一笔,彻底的把曹操的形象给颠覆。又如王允献美人计,计策肯定是有,人肯定也有,但貂蝉只是个虚构出来的姓名。再如赤壁之战的主导者明明是周瑜,结果被活生生的抢了功劳不说,还把周瑜描述成一个心胸狭窄的小气形象,试问,若真如此,周瑜能担当孙吴的大都督?能协助孙策打下江东基业?
罗贯中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刘备最弱的一方为起点,这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人都比较同情弱者,正如我们看小说总是看到的是一个弱者一步步变强一般。
事实上,曹操与孙坚等人成长起来的历程都是困难重重的,只不过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属于世家大族,相对于他们说,刘备的起点真的很低,只不过他也不属于普通人行列,他有一个身份就是,刘备姓刘。
于是,罗贯中就发现以刘备最弱小的这个人物为主线,远比以曹操为主要好得多。相对符合历史的同时,又能激发人们的心理。故而,美化主角方面派系的人物的同时自然要丑化一些反面派系的人物,这就是电视剧,电影里常见的套路。
结合罗贯中写作时的背景,元末明初最需要什么?大义,正统。也就是所谓的天授神权,皇家为尊。
于是作为与正统沾边的刘备,就占据了正面舞台。然而,曹操等人的功绩是不可能抹掉的,历史一笔笔的刻在那里,自然的只能艺术性丑化。以至于曹操腹黑,周瑜善妒,鲁肃变成了老实人。只是,乱世之中,有几个人会是干净的。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也是历史文化。而想要比较完整的了解三国,就得看《三国志》,尤其是里面以裴松之为主的注解更要弄清楚。
可以学习里面的经典东西,但不能当作历史。一句话,历史是血腥枯燥的,没有文学加工后的精彩,要读历史,尊重的同时,得自己学会在枯燥中寻找乐趣,以及你想要的答案。
ole
三国演义既有历史的轮廓,又有小说的创作,所以叫历史小说。它既不是完全真实,也不是完全虚构,两三分真七八分假。作者罗贯中是明朝人,由于书中扬刘抑曹的思想太重,没有尊重史实,所以中国自明以后大多把三国演义当成真实的历史来看来评论,造成了对三国真实历史的误导,影响是极深的,甚至是有恶劣影响的!
当然罗贯中有一点责任,但是主要问题还是看客自己沉醉于小说的精彩,以至于把他当现实版的三国。而写小说的人能做到让看客把小说当真实的事来看,这就是写小说的人的本事了。人家罗贯中本来就没有说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历史,不过就是小说而已,是亿万个看客自己把它当真实的三国历史来读,他又有什么办法?所以说罗贯中写的小说是成功的,反过来看,看客却大多都是不成熟的人!
小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历史小说是源于历史事实而高于历史事实的。因此读三国演义既要品味其精彩,又不能完全陷入于其中,把它当成人的童话来看可能较有意思。
albinzhuang
三国演义首先是一部小说,该小说借用了三国时期部分历史,尤其是人名。其中很多事件都进行了修改或转移。
客观说,三国演义借用史实的程度要高于射雕英雄传对宋朝时期历史的借用。
如果有人在谈及历史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淆,说出三国志也有假、三国演义也有真的诡辩,就是在忽悠了。因为西游记里也有真的东西。
蚂蜂
感谢邀请!
三国演义是小说。演义是小说体裁之一,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据《辞海》解释:“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可见“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所以,凡带有演义二字的皆是小说无疑。
三国演义是一部由三国时期史实改编而来的小说,所选取人物形象基本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原型,但故事却是作者自己所编造的。所以说,历史上诸葛亮真没有那么的智近于妖,赵云也并非是那么的万军无敌,曹操也并不是那么的奸滑多变……
简而言之,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基于原有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所创作的一部同人小说。虽然故事情节很生动,人物性格很鲜活,但并不能当作历史来读。
sunnysunsun
三国演义,大家都知道的历史题材的小说。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黄巾起义写到三国结束,西晋建立,三国演义里刻画了不知多少英雄人物。他们各个形象生动,威风凛凛,用华丽的语言讲述中国灿烂的历史。虽然三国演义很好的讲述了历史,却不能说它写的就是历史,为了更加吸引读者的阅读,加入了许多虚假的故事情节,将许多事件夸大了,虽然精彩也可以将三国演义用作了解那段历史,却不能将它当做真实的历史。
goddad
《三国演义》演义嘛,肯定的来说就是一部小说。但也不仅仅是小说,因为它是根据史料记载经过艺术加工完成的著作,罗贯中参考了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官方史书,再引入民间、戏剧的传说故事融合在一起,所以说是三分假七分真。
比如:历史脉络是真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等这些个重大事件都是确有其事,就是历史。
很多渲染部分是虚构的。鲁迅先生说过诸葛亮多智而几近妖,夸大诸葛亮的神通广大当然就是虚构的。
薇蒂vivid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不能单纯说三国演义是真实历史还是小说,因为三国演义里讲的很多人物和故事是和历史吻合的。
比如说,三国演义里提到的刘备,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等是却有其人的,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再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刘备取西川建立蜀国,曹操建立魏国,,,,,,,这也都是事实存在的历史真实故事。
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夸大吹嘘,比如: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孙尚香历史上也没有这个人。
演义里面真假都有,所以说不能单纯的说三国演义是真历史还是小说。
joofashion
原贴: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