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辙背影异世之三国雄兵先召唤太史慈,再召唤姜维,不过主角叫李天云
天若有情小说李顺慈
[作品]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研究政治发展的重要著作,特别是提出“政治稳定=政治制度/政治参与”的著名公式。研究Huntington,此书必读,断不可只跟潮流去看《文明冲突论》而不看此书。
roy_king2
红袖添香看到的,推荐你看看了,不知适合你的喜好不
[欢喜冤家] 《倾城小逃妃》秋水灵儿
她-穿越到了古代,莫名的成了亡国的公主,受尽屈辱,却依然顽强自信的活着。
她善良、美丽、可爱、迷糊,有时还有点小白。
她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却不知道究竟谁是自己的真爱。
[酷男独爱] 娘子别想逃
[复仇小说] 颠凰倒凤
[酷男独爱] 反穿越:古董老公
[欢喜冤家] 《秦帝的祸妃》
[家斗小说] 娘子残香暖的颜色
只是,情已不在,恨意难消。勾心计下,她让他一夜白头,石榴裙翻,她让兄弟相残。
冬去春来,叶落花开,当日的血誓变成现实,她才发现,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另外一个暗中人……
[青春疼痛] 和首席社长谈谈情墨舞碧歌
一场有心人设计的真心话,大冒险,把两个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男女拉扯到一起...
啊?这个在校园祭中拿下画,程式,柔道,剑道四项大赛冠军的英俊男人是她的眼镜书呆男友??
[女尊小说]凰血:醉卧龙帷hcy070206
人人都说,云卿郡主是万万人之上,翱翔九天的凤凰。
可谁又能知道,这只凤凰,心甘情愿的为人折了翼。
[商斗小说] 上帝赐我个老公吧
[囧女小说] 红颜策:小人“男”养
[纯爱小说] 当泪化成流星雨:毒爱
[囧女小说] 丑女七嫁
[囧女小说] 不守青灯恋红尘
全本精品
[酷男独爱] 豪门婚变:总裁的外遇柳晨枫
豪门婚宴,一夜之间传遍申城,两大家族,空前盛事庞大的婚礼引起无数人的关注,她是这其中的女主角之一。
世纪新娘,她是无数女人艳羡和妒忌的宠儿,龚诗辰,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是在她与凌彦泓的婚礼上,那一天,据说,同城的首富庄文天和第一美女落文可步入了礼堂。
[曲折离奇] 倾城叹:下堂要自强轻柳
她乐天知命,没有太大奢求。
不想倾世红颜,引众多美男折腰。
什么颠覆了她的命运?
爱情,权术,亦或,冥冥中自有注定?
[酷男独爱] 第一格格江菲
她爱他,七年相伴,宁可放弃骄傲的尊严只为他能留下,
却忽视了他眼中冰冷的恨意.
她与他的交集,其实才刚刚开始……
[酷男独爱] 妈咪不爱酷总裁夜蝶儿
她的绝美清灵,自第一次见面,就抓住了他的心。夜叶一心想过安稳平静的日子,可上天却不圆她这小小的梦想。
单纯的世界被一纸欠条,无情颠覆。她被迫成为雷家女佣。
他可以在前一刻,为了她跟整个朱氏为敌,也能在后一秒毫不留情的对她恶言相向,让她心痛如绞!
[豪门小说] 老公,我们离婚吧
[豪门小说] 逃不出总裁的掌心
[西方罗曼] 皇子殿下的傲妃
[酷男独爱] 新婚告急:新婚弃妻
[豪门小说] 帝集团:驯服冰山老
馒头mm
myosotis10
天若有情(GL)冰山来客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引子夜凉似水,暗云遮月,微风拂柳,落英缤纷。九重宫墙之内,已是寂然无语,惟有贵妃殿依然灯火通明。柳贵妃明艳照人,一双剪水秋瞳中盈满了忧伤之泪。一个身长八尺,面容威严,穿着九龙戏珠华服的男子临窗而立,沉默了片刻,端起桌旁的一个酒盅,递至贵妃手中,喟然长叹道:“爱妃莫再犹豫了,虽说朕与你算是夫妻一场,朕也可容忍你的一些任性恣为……但是,你既然入了宫,成为了朕的女人,心中便不可再装其他人!所以……”柳贵妃依言接过酒盅,愁眉不展,哀声道:“妾身自知无福侍奉皇上,但雪儿才三岁,妾身着实放心不下!”龙服人俯首抚慰道:“雪儿是朕与你的女儿,朕自然会另眼相待,你只管放心去吧!”柳贵妃望着褐色的酒水,继而抬头对视上龙服人坚毅的双眼,手指冰冷,面色惨白道:“雪儿须同我姓柳,她才会记得我这个母亲!”龙服人微微蹙了蹙眉,最后点头道:“朕答应你,君无戏言!”次日宫里便传出丧事,柳贵妃因染不治之症,昨夜薨了………
shi_yan
狂人日记
公元1861年7月17日,因英法联军攻进北京而逃亡热河行宫的咸丰最终还是没能体面的返回北京,而是死在了热河行宫中。在临死之前他宣布了自己的遗诏,先是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后又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和焦祐瀛八人为辅政大臣,同时又将自己所有的闲章“御赏”赐予了皇后钮祜禄氏,又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就这样在安排了后事之后,这位满清最后一位实权皇帝驾崩于行宫中,也成为了满清入关后第一个不是死在北京的皇帝。
但咸丰绝对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后不久,他精心挑选的顾命八大臣会被人干掉,自己大清会在接下来的五十余年被一个女人掌控。在咸丰驾崩后不久,因载淳年幼其权力几乎被其生母,也就是慈禧太后所掌控,她为了能够拥有更大的权利,遂联合了慈安和胜保等人一起对抗咸丰所留下来的顾命八大臣。先是在9月30号载垣、端华、肃顺三人被革职问罪,后在11月3日更是直接杀害了载垣、端华和肃顺三人,并同时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和焦祐五人革职问罪。也就是随着顾命八大臣的相继落马,慈禧和慈安正式掌握了满清的最高权利,满清也开启了两宫并尊,垂帘听政的时代。
不过熟悉晚清史的应该都知道,同治时期虽两宫并尊,但是慈禧的地位却并不如慈安,严格意义上来说此时满清的最高权力不在同治的手上,也不是在慈禧的手上,而是在慈安的手中。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后世掌控满清五十余年的老佛爷慈禧为何此时会斗不过慈安呢?为什么她就甘心自己在慈安之下呢?其实这里面的原因还真的很多,我这里就试着以自己的见解来为大家解答下。
其一、咸丰死前给予了慈安很大的权利。众所周知咸丰在死之前一共下了三道遗诏,而第三道就是专门给慈安的。临死前的咸丰特意将自己平时所用的“御赏”印章赐予了慈安,并且规定了同治亲政前朝中所有的谕旨都需要盖此章和“同道堂”章才可生效。也就是说此时的慈安凭借着“御赏”章就完全可以左右朝政,掌控的是整个大清的最高权利,在当时所有的谕旨没有这个章都是不行的。你说拥有如此大权利的慈安,是慈禧能斗的过吗?虽然此时慈禧也因是同治帝生母的身份趁机掌控着本属于同治的“同道堂”御章,但是这个毕竟不是慈禧自己的,如果慈安以慈禧无权掌握着印章的借口来剥夺慈禧的权利,我想无人会反对。
其二、慈安太后的地位本就比慈禧高。在咸丰时期慈安的身份就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慈禧却只是贵妃。而慈禧虽在同治时期因母凭子贵与慈安同为太后,但是慈安却是母后皇太后,而慈禧只是圣母皇太后,两者的区别就是慈安是同治的嫡母,而慈禧只是同治的生母。大家别小看了嫡母与生母之分,在古代嫡庶之分向来都是极为严谨的,讲究的是尊卑有别。虽明清时期的嫡庶已不同于唐宋时期那么的严格,但是却也还是有的,在当时嫡母的身份绝对是要高于生母的。
那么可想而知在当时慈安乃是一国之母,又是一国之君的嫡母。而慈禧又不似数十年之后那个权倾朝野的老佛爷,此时的她根基不稳,朝堂之上的那些臣子们大多听的还是那个身份更为尊贵的慈安,毕竟慈安的地位就摆在那里。可以说在在“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迫使着慈禧不敢有任何的逾越,如果她敢她将陷入文武百官的弹劾之下,甚至说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其三、慈禧能够垂帘听政靠的就是慈安。慈禧当年能够干掉顾命八大臣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慈安的支持。毕竟手握咸丰赐予的“御赏”御章,并身居中宫皇后之位,她的能力、威望和资历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在当时若无慈安的支持,慈禧绝对搞不定顾命八大臣 就更别说后来的垂帘听政了。而文武百官之所以同意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很大原因是因为慈安,而并非慈禧,慈禧能够垂帘听政靠的是慈安的同意。可以说如果慈禧敢弄得慈安不开心,慈安完全可借助文武百官的力量将慈禧失去垂帘听政的权利。
其四、慈安的政治能力绝对要比慈禧强。大家别看后世的老佛爷慈禧能够掌控满清五十年就觉得慈禧要比慈安更会治国。实则不然,在当时慈安的政治才华绝对要比慈禧强。而在当时民间所流传的“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就正可以说明这一切。同时在后面诛杀四处招摇的太监安德海、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和骄蹇贪淫的胜保,及提拔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也可以说明慈安的政治手腕真的不赖。
就这样在慈安权力、地位、身份和能力都大大压制着慈禧的情况下,你说慈禧怎么和慈安斗呢?可以说在当时只要慈安在一天,慈禧就永无出头之日。
dige
慈禧和慈安实际上权力争斗并不激烈,双方是互相依靠的关系。
慈安在历史上名气是远远不及慈禧的,但是实际上慈安才是咸丰真正的皇后。慈安家境不错,出身于侯门,并且她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慈安16岁就入宫成为嫔,之后地位是急剧升高,4个多月就成了皇后。可见慈安是非常受咸丰皇帝宠幸的,毕竟清朝历史上后宫中这么快成为皇后的还是非常少见的。
在咸丰皇帝的一生中,慈安始终都是非常受咸丰宠幸的。不过慈安作为皇后,没有儿子,这使得慈禧没有必要跟慈安发生冲突。毕竟古代母凭子贵,只要慈禧的儿子做了皇帝,慈禧自然地位就高了。
从这一点来看,慈禧是需要拉拢慈安的,根本没有必要和她斗。毕竟慈安是皇后,如果她支持慈禧的儿子,对双方都有好处。
咸丰帝还是一个有点理想的皇帝,不过现实太残酷了。
英法联军打入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作为万民之主的大清国皇帝咸丰毫无办法,只能逃入热河的避暑山庄。
这个时候的他是非常郁闷的,常常纵情声色,这样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
咸丰临死的时候,召见的人实际上是慈安,并且还特意给了她一封密旨,给予她皇后“御赏”大印。当时的慈安是她能够处置慈禧的。可见咸丰真的是信任慈安。
同时,咸丰也给皇长子载淳慈禧“同道堂”的印章,不过由他的生母慈禧保管。
咸丰的布局是这样的,八个顾命大臣的政令需要慈安和慈禧的印章才有效。
不过这八个顾命大臣比较傲慢,所以慈安和慈禧便联合起来了。
她们最终斗倒了这八个顾命大臣,这为慈禧后来掌握大权铺平了道路。
不过,慈安在的时候,她们两个人是权力共享的。
当时慈安主动邀请和慈禧共同居住在养心殿,一起抚养6岁的同治皇帝。
不得不说慈安是非常聪明的,毕竟只有慈安和慈禧天天在一起,双方完全信任,别人才不会从中挑拨关系。
后来慈禧和光绪出问题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两个人没有及时沟通,互相不信任,手底下的人为了利益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不得不佩服慈安,虽然同治皇帝是慈禧的亲儿子,但是同治皇帝和慈安关系更好。
比如为同治皇帝选皇后,慈安喜欢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上了富察氏。结果同治皇帝选择了阿鲁特氏,为此慈禧也没有办法。
不过后来慈安突然死亡了,这一点引发了很多争议。
不得不说,如果慈安在的话,慈禧还是会收敛很多的。
对权力的掌控上,慈禧是强于慈安的。
不过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慈禧的老公咸丰皇帝,还是儿子同治皇帝,明显更愿意和慈安在一起。
freya
在咸丰或者的时候,慈安是皇后,慈禧只不过一个贵妃。慈禧又怎能斗得上慈安。只是慈安没有出生儿子,而咸丰的唯一儿子是由慈禧所生,在咸丰去世,慈禧所生的儿子继位后,不得不把慈禧的地位抬高。
在多情好色的咸丰皇帝身边,慈安依然能够在美女如云的宫中保持10年荣辱不衰。这个除了她本人的超凡容貌与人品外,还因为她有着一套成功有效的处理和驾驭众嫔妃的能力。
慈安优于德,对权利不感兴趣,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女性。在咸丰去世后,她把日常朝政多让给慈禧来处理。而慈禧遇到朝政大事时,摄于嫡庶之分,不敢自作主张,仍然会征求慈安的意见。由此可以见,慈安太后在掌握权利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遗诏的存在,慈安对慈禧有着相当大的震慑作用。
求关注,求点赞。每天精彩通俗易懂历史小故事。
、嶶暖
咸丰帝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1851年至1861年在位,只活了31岁。咸丰皇帝有三个皇后,第一个是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咸丰帝尚为皇子时的嫡福晋,在咸丰尚未登基时就去逝了;第二个是孝贞显皇后,钮钴禄氏,就是以后的慈安太后,是咸丰在位期间的皇后;第三位是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也就是以后的慈禧太后,是慈禧死后被追封的皇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都是咸丰二年被选秀入宫的,但二人在咸丰帝在位时期,地位却有很大差别,慈安太后入宫不到一年就被策封为皇后,慈禧太后则直到咸丰七年,才被封为懿贵妃。那么咸丰帝在位时,慈禧为何比不过慈安呢?
家世显贵不同。慈安太后出生显贵名门,是大清开国功臣额亦都八世孙女。根据钮钴禄氏族谱记载,其太祖父车尔格为额亦都第三子,清初任户部尚书,封骑都尉又一云骑尉;烈祖父巴喀任护军参领,原配与续弦都是皇宗室氏;玄祖父永寿为巴喀第六子,曾任康雍朝笔帖氏(相当于官府秘书);高祖父遵住为永寿长子,曾任康雍朝笔帖式,妻子为大学士尹继善的侄女;曾祖父策普坦为遵住长子,仕至陕西延绥总兵官,其三弟傅森仕至户部尚书。父亲穆扬阿,嘉庆九年承袭叔荫的二品荫生,后任广西右江道,其妻是克勤郡王庆恒的孙女爱新觉罗氏。总而言之,孝贞显皇后出身于宏毅公额亦都第三房,整体上处于宏毅公家支流的身份。其家族再康雍两朝略显没落,但在乾嘉及以后逐渐回到一等世家的行列,这种名门世家出身,宗室贵戚姻亲的身份,应该是孝贞显皇后作为皇后预备人选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慈禧太后的出身就明显不如慈安太后了。她的先祖叶赫那拉氏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灭族,曾是爱新觉罗氏的仇家,据说清朝有祖制规定不准娶叶赫那拉氏女人为妃。也许是咸丰帝太好色吧,竟不顾祖制纳娶了慈禧。慈禧太后的曾祖父吉郎阿,祖父景瑞,在嘉庆道光朝都没有做多大官,只是在户部、刑部最高做过六、七品的官职。慈禧的父亲惠征,也是从不入品的笔帖氏起家,最后也只做到从四品的太广道。其家世是不能和慈安太后的显赫家世相匹比的。在过去注重家世背景的年代里,自然家世高贵的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在社会上都要占很多优势。慈禧太后父祖官声不好。慈安太后的家族无论是在康乾朝,还是嘉庆道光朝,做官都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官声也不错。而慈禧太后的家族为官就不行了,先是其曾祖父在户部做官,因为户部钱粮亏空的问题受牵连被罢官;其祖父在刑部做官,也因受曾祖父钱粮亏空案的牵连被罢官。到慈禧的父亲时,在安徽宁池做太广道,正赶上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咸丰三年初,太平军进攻安徽,惠征擅离职守逃往江苏镇江避难,被革职,同年六月病死镇江。慈禧如此的家族官声,特别是其父在咸丰朝,遇敌逃避,更会让咸丰帝恼怒,自然对宫内慈禧的升迁没有好处。咸丰帝虽好色,却也想中兴大清,对后宫封赏也是端庄持重。咸丰帝继位后,惩贪腐,用贤才,崇节俭,自然对有煊赫家世,官声又不错的慈安太后家族晴睐有加;而对家世不显,官声狼藉的慈禧太后家族嗤之以鼻。因此咸丰帝就接连不断地加封慈安太后,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诏封贞嫔;五月二十五日诏晋贞贵妃;六月初八诏立为皇后,十月十七日行册立礼。这使慈安太后成了有清一代晋升速度最快的继后,由嫔到皇后仅花了40天,如果从行册立礼来算也仅花了六个月。而慈禧太后咸丰二年选秀入宫,虽天生丽质,只被封兰贵人,四年后因咸丰帝身体多病,慈禧颇通文墨,朝廷的不少奏章便由慈禧代阅,又因其书法不错,常命其代笔批答奏章,有时还相机参与政事,帮咸丰帝出谋划策。正因为慈禧的机敏才智,获得咸丰的垂爱,被封懿嫔。咸丰六年因生皇子,受封懿妃,第二年进封懿贵妃。但慈禧的地位仍在慈安之下。就是在咸丰帝临终之时,虽立慈禧之子为皇太子,却授予慈安太后“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皇太子“同道堂”印章,代表一统天下的权力。因皇太子年幼,“御赏”印章和“同道堂”印章都由慈安掌管,对八大臣辅政奏事,有最终审批决断权。并没有给予慈禧什么特殊权力。
因此,在咸丰帝一朝,无论是地位尊崇还是受宠受封上,慈禧是完全没法和慈安相匹比的。就是在咸丰帝死后,同治帝、光绪帝时期的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也是以慈安太后为主的。慈安太后为母后皇太后,又称东宫太后;慈禧太后为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虽然慈安名分高于慈禧,但并未给慈禧揽权造成任何障碍。清宫遗闻·慈安皇太后载:“当时天下称东宫(慈安)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慈禧)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谘访利弊,悉中款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慈禧虽长慈安两岁,但是嫡庶之分,仍不得不称慈安一声“姐姐”。凡是涉及朝政举措的大事,慈禧明知道慈安没有异议,依然也先要请示,“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两人在长达二十年间的垂帘听政期间,一直保持比较和谐、稳定的关系,未曾见得两人有重大分歧和争执的记载。这是历朝历代后宫生活中所罕见的。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欢政务,日常事务就放手让慈禧去做,她乐得轻松自在。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后来杀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为同治帝选配皇后,都是慈安主办的。虽然慈禧心中恼怒,但也有大局观,自己身份低微,许多事情都要拉上慈安才行,两宫的公开不和,对她是很不利的。因此明显的名正言顺,她也只能忍受,不然她也不能垂帘听政几十年。后来不少人认为慈安太后暴死是慈禧逼死或毒死的,但从清宫及大臣翁同龢日记记载看,慈安应死于脑中风,因慈安以往也有类似病症的记载,而且慈安病死前后处置,慈禧一律都是按朝制举办的。光绪帝七年(1881年),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太后暴崩,慈禧太后才算真正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达到了一手遮天。
夜猫子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以为慈禧是清朝后期的掌权人,于是顺着这种思想就觉得慈安被慈禧压得死死地。但实际上无论是咸丰在世时或驾崩后,慈禧都不是慈安的对手。
首先慈禧根本没有与慈安斗的资格。不管从出身高低、受宠程度,还是权力地位来看,慈禧都不及慈安。慈安,钮祜禄氏,镶黄旗,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嫡母为宗室觉罗,生母为姜佳氏。慈禧,叶赫那拉氏,镶蓝旗,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征女。虽她俩皆属于满洲八大姓,但叶赫那拉氏自清朝入关以来已经远不及钮祜禄氏。且不说镶蓝旗与镶黄旗的差距,就凭清代成立以来钮祜禄氏的皇后人数就能碾压叶赫那拉氏。
另外咸丰二年(1852),慈安和慈禧两人一同入宫,但境遇却截然不同。慈安二月入宫,四月就封为贞嫔、五月晋升贵妃,六月拟为皇后。到了十月的时候,正式册立为皇后,从秀女到皇后,她仅用6个月,简直就是清朝皇后晋升王者。反观慈禧,只是个无人问津的贵人。若无意外,她有生之年都没有晋升的机会。但上天眷顾,咸丰有日竟破天荒地宠幸了她,并封她为懿嫔。原本也就仅此一次,可她肚子争气,怀上龙子且顺利诞下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慈禧母凭子贵当上懿妃。尽管如此,咸丰仍旧最宠爱慈安。他临终前虽立皇子载淳为皇太子并授予其“同道堂”印章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又下发“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但毕竟载淳年龄尚小,咸丰恐八大臣与慈禧专权,故而又授予慈安“御赏”印章以制衡。在整个托孤的过程中,咸丰从未加权慈禧,慈禧仅凭载淳生母身份成为圣母皇太后。由此可见,咸丰对慈安寄予厚望。而慈禧从始至终都不是慈安的对手,她巴结慈安还来不及呢,更别说斗!
其次慈禧实在没必要斗慈安,慈安重德不重权,而慈禧重权不重德,两人一拍即合就形成了统一战线。上文提到咸丰当年给同治安排了八个顾命大臣,他们因同治年幼代行“同道堂”印章,该章类似于草拟。而慈安的“御赏”印章则相当于批红。起初后宫之人无法上朝堂听政,所有奏折都是八大臣直接草拟上呈给慈安批红。但慈安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概不知,又不想草率批红,就把奏折留中。如此一来,整个朝堂的运行出现瘫痪。而八大臣就见招拆招,一曾几一度与慈安形成抗衡。
慈安当时的处境有些进退两难,她既不想辜负咸丰的重托,让八大臣独权,又想得到众人赞誉其德行的名声。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有手段、有野心且地位低于她的慈禧正在极力拉拢她。于是她联合慈禧,又由慈禧出谋拉拢恭亲王一同发动辛酉政变。最终打垮八大臣,开创东西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可以说,慈禧政治生涯是从这次政变后才真正开始。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她依旧在慈安之下。譬如同治帝的皇后人选由慈安决定、慈禧削弱恭亲王在慈安的默认下进行、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被慈安杀死,慈禧有苦难言。不过慈禧命好,光绪七年(1881)慈安因病薨逝,此后她开始独掌大权。
总而言之,慈禧能成为清朝末期的掌权人,主要源自慈安凡事退让、不与人争的个性以及寿命较短的缘故,否则慈禧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绝不会如此大!另外有传言说慈安的死与慈禧有关,但笔者觉得慈禧没有谋害的动机,更没有谋害的必要。毕竟她深知慈安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她一般情况下不会去冒险。
海风
世人皆知慈禧,却鲜少闻慈安。
世人皆恨慈禧独断专行,却少知慈安为慈禧所忌惮。
慈安与慈禧,她们同年选秀进宫,成为咸丰皇帝身侧的女人,然而受宠程度却高下立判。一个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嫔到皇后仅花了40天,成为清代晋升速度最快的继后。另一个却守在深宫无人问津,只能静待命运的垂青。
无论咸丰帝离世与否,慈禧都要对慈安保持三分敬畏。何故?且看下文。
论出身:慈安高贵,慈禧平凡。慈安是正统的钮祜禄氏,喜欢宫斗剧的朋友对这个姓氏一定不陌生,甄嬛从甘露寺复出后便冠以此姓,乃满洲贵族大姓。
慈安是满洲镶黄旗人,开户大臣额亦都八世孙女。镶黄旗是个什么地位呢?
皇太极入关后,满洲八旗被分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归皇帝自领,地位高贵。
下五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下五旗为各旗旗主下辖领。
慈安的镶黄旗身份,乃上三旗之首,妥妥的皇亲国贵胄。
再来看看慈禧的出身。
慈禧是满洲镶蓝旗,纵观以上的八旗排序,慈禧的出身位于下五旗之末位。
清朝等级制度严格,慈安是上三期之首,慈禧是下五旗之末。两人身份悬殊,隔着几重山的距离。
出生是没法选择的,要不说投胎也是门技术活呢。慈安从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这一局,慈安胜出。
论姿貌恩宠:咸丰帝说了算。1852年2月,也就是咸丰二年,咸丰帝开始充盈后宫。15岁的慈安与17岁的慈禧都作为秀女人选入宫。
两人年龄只隔两岁,气质上截然不同。慈安温柔贤淑,属于大家闺秀型。慈禧则外刚,相对来说比较大气。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二者在气质和容貌上孰优孰劣,毕竟每个人的审美和品味不同,萝卜青菜都各有所爱呢。
而这一轮的裁判,只有咸丰帝。
来看看选秀结果:
慈安被咸丰帝一眼看中,封为贞嫔,一个月后晋封贞贵妃,再半月封皇后。并于当年十月十七日行皇后册立礼。从进宫到册封皇后礼,仅半年时间。
慈禧所幸的是没有被咸丰帝按下“淘汰键”,被赐号兰贵人。好险不险地留在了后宫。
那边慈安热热闹闹地被点名晋升,慈禧这边则平静得如一潭死水,两年间没有任何风吹波澜,这位兰贵人,仿佛被咸丰帝遗忘在后宫的空谷幽兰。
这一局,慈安又胜。
论子嗣之差:慈安无子,慈禧母以子贵。慈禧能笑到最后,最应该感谢的是她有个争气的肚子。
慈禧虽在后宫籍籍无名了两年,可最终还是得到了咸丰帝的“雨露均沾”,得幸过后,咸丰帝也有所表示,给她晋了位份,升级为懿嫔。
1856年三月,慈禧生了儿子载淳,也就是未来的同治皇帝。
慈禧生了同治帝后,才升级为妃子,后来又逐步升为贵妃。
慈禧的儿子能当上皇帝,其实是毫无悬念的,因为咸丰帝是个体弱多病的主儿,载淳是他唯一的皇子。
这个儿子,就是慈禧唯一货真价实的本钱。同治帝出生在储秀宫的后殿,那里便是她的金字招牌,这也是慈禧长期居住储秀宫的用意。
如果慈安能有个自己的儿子,慈禧也不见得能成晚清一手遮天的老佛爷。奈何咸丰帝死得早,慈安终无机会生儿育女。
此局,慈禧胜。
咸丰帝活着的时候,慈禧跟慈安皇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她俩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慈安除了没有子嗣,在其他方面,都甩出慈禧十条街的距离。
咸丰帝去世,两宫太后并存,慈禧依旧干不过慈安。1861年8月,年仅31岁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
也许咸丰帝预料自己时日无多,他在临终前做了三件大事,可谓用心良苦:
1、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慈禧暗爽)
2、授予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军机臣辅政,授予他们“赞襄一切政务”的权力。(新帝年幼,避免皇权旁落)
3、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对慈安的维权和保护。)
临终前,咸丰帝想到了后继有人的儿子,想到了大清政权的维稳,想到了身后无依靠的慈安。整个托孤过程,咸丰帝都没有提及慈禧,她不过只得到了大清惯例的圣母皇太后这个名位而已。
咸丰皇帝考虑到新帝年幼,可能会大权旁落为权臣所控制,便让两宫太后拥有批红的权力、八大臣拥有草拟权力。也就是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大家互相之间制衡。
所以,即便是慈禧母凭子贵也当上了皇太后,但是此时的权力制衡下,她依旧不能对慈安有丝毫怠慢和不屑。
在清宫遗闻中记载:
"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这里的东宫指的是慈安,西宫指的是慈禧。意思是,慈安“优于德”,她对权力无感,但是政治才华一绝,一些重大举措都是她来把控。而慈禧则是“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便交给慈禧。遇到朝政大事,最终还是由慈安来决定。
论声望、资历、影响力,慈禧都远远不及慈安。所以慈禧也深深明白,慈安不能作为她的对立面,她不仅不敢得罪慈安,反而还要费力拉拢她,否则她抗衡辅政大臣、夺取政权的美梦就无法实现。
朝堂上,慈禧受制于慈安,而在挑选儿媳这件“家事”上,慈安对同治帝的影响力都远超慈禧这个亲妈。
已经17岁的同治帝到了立后成婚的年纪。慈安和慈禧作为皇太后,自然也会为皇帝举荐人选。
在人选上,两位太后再次各抒己见。
慈安看中了端庄娴静、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
慈禧看中了年轻俏丽的凤秀之女富察氏。
两宫太后费尽巧思,还是无法达成一致共识,最后她们决定将皇后人选这件事交给当事人同治皇帝定夺。
让慈禧“啪啪打脸”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居然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反而采纳了慈安的建议,选择立阿鲁特氏为皇后。
从这件事也可看出,慈安在宫中、以及在同治帝心中的影响力。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同治皇帝登基后,尽管存在两宫太后,同治皇帝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而不是慈禧。这一方面是祖制,另一方面也是慈禧对慈安的敬畏。
可以说,无论咸丰帝在不在世,慈禧都不会与慈安针尖对麦芒的。她对慈安的依顺,从出身、到自身才德、影响力、都不及慈安半分。
可惜的是,慈安的寿命没有干过慈禧,她1881年病逝,享年44岁。慈禧也仿若“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她也终于开始了自己呼风唤雨的晚年统治生涯。
禾火
提起慈禧,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祸国殃民,第二才是她的智计权谋。虽然慈禧的智计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可以说是矬子里面拔将军独当一面,可是为啥在咸丰在位的时候,慈禧一直对慈安毕恭毕敬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慈安的出身和地位远优于慈禧
慈安太后出身清代旗人的顶级名门钮弘毅公家,即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额亦都一门。钮弘毅公家在清代一共出了五位皇后,六位贵妃,可以说是清代旗人名门中的名门。
而慈禧太后的出身则要逊色得多,史载记录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官宦世家,父亲叫惠征,而至于慈禧的出生地,则更是一个谜,北京、安徽芜湖、甘肃兰州、浙江乍浦、内蒙古呼和浩特……曾都被疑为她的出生地。
一个是出身贵族中的贵族,一个是连出身地都语焉不详,高下立判。
第二、慈安本人的手段被严重低估
提起慈安,人们总觉得她过于忠厚老实,没有主见,以至于事事都要靠慈禧决断,而实际上恰恰相反,真正的慈安太后从小生长在上流社会,对于官场的倾轧和各种算计见过不要太多,在她成为中宫皇后的十年之中,她的地位始终牢不可破,除了凭借本身出色的容貌和人品之外,更和她本身的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在美女如云的皇宫,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能保持10荣宠不衰,就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
即使把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衡量,即使把她与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较,慈安太后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只是由于本身性格的原因,慈安太后一向不喜欢争权,所以日常朝政都交给了喜欢出风头的慈禧,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
第三、咸丰皇帝留给慈安太后的杀手锏
在野史记载中,咸丰临死前,为了防止慈禧作乱,曾留给此案太后一道秘诏,内容是如果慈禧跋扈,就用此谕诛之。可是慈安太后宅心仁厚,明知道慈禧失德,仍然设酒席招待慈禧,并拿出遗照恩威并施,慈禧表面上仍是毕恭毕敬,不敢表露丝毫,可是内心却顿起杀机,数日后,慈禧请慈安到长春宫,拿出点心招待慈安。慈安有午睡醒后吃点心的习惯,就吃了点心,连说:“好,好!”慈禧说这是她娘家送来的。过了几天,慈禧派人送点心给慈安。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来的点心后,腹痛恶心,遽然死去,年四十五。而这也仅仅是人们的猜测,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从这三方面来说,慈安的综合实力远超慈禧之下,只不过由于自身的性格的原因,注定了在咸丰死后,要吃慈禧的暗亏。
YanLeeC腌鱼
第一,慈安是正宫皇后,慈安的地位在那里呢,慈禧再厉害也不能动慈安呀。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是后宫。慈禧不过就是一个贵妃而已,皇后可是后宫的最高领导。整个后宫都归慈安管的。
第二,咸丰还在位,皇帝最大,咸丰虽然不咋的,但是也不傻,慈禧背后搞小动作,咸丰会不知道?而且慈禧进宫比慈安晚一些,宫里面的关系,势力自然要比慈禧好。再说一点,皇后的地位高就算是搞关系肯定找皇后,而不是找懿贵妃。而且谁愿意得罪皇后。
第三,懿贵妃慈禧就算是咸丰死后也是靠着儿子同治,母凭子贵才上位的,慈安依然是东太后,压她一头。
第四,都知道咸丰风流成性,而慈安的性格又与世无争,咸丰自然信任看重自己的这位懂事的皇后。慈禧随便动慈安,也是为了儿子同治的未来,她知道儿子是要继承皇位的,去跟慈安斗没必要,而且也斗不过。慈安能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稳坐皇后之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黎叔
事实上,大家对慈安有非常大的误解,认为她只是任慈禧摆布的木偶,是个只能打酱油的角色,事实上这种想法是被影视剧给带偏了。
历史上真正的慈安,不但身份尊贵,是慈禧无法相比的;在政治影响力上,慈安比慈禧也厉害得多。而且慈安性格内敛,喜欢清静,不喜欢政治,再加上她死得早,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权势熏天的慈禧。
在咸丰帝还活着的时候,慈安就死死压着慈禧。
慈安是满洲镶黄旗人,钮钴禄氏,1837年出生。钮钴禄氏在清朝历史上很厉害,不但跟爱新觉罗氏关系密切,还是清朝建国的功勋家族,历史上钮钴禄氏家族著名的人物有额亦都,遏必隆和和珅等人。
钮钴禄氏还是清朝有名的皇后专业户,在整个清朝一共出了七位皇后,而且钮钴禄氏嫁给清朝皇帝的女子,最次也是个妃位,一般都是在贵妃位以上。
咸丰皇帝登基之后,进行过一次选妃,慈安和慈禧同时进入宫中。因为慈安的家族更为显赫,所以她在入宫第一年就被立为皇后,而慈禧则在入宫两年后才成为嫔,入宫六年后因为生下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才在第二年被封为贵妃。
从地位上上来说,慈禧的位份仅次于慈安,但差别却非常大,因为古代阶位森严,嫡妻和庶妻的区别非常大,而且难以逾越。
慈安作为皇后,母仪天下,总管后宫,慈禧只能作为慈安的助手出现,一丁点僭越的心思都不敢有,不然后果将会很严重。
再者说了,慈禧也是个聪明人,她知道慈安在咸丰帝心中的地位很高,哪怕慈禧生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跟慈安比,也要差一截,所以她对慈安十分恭谦,不敢放肆。
除了地位上的区别之外,慈安的政治才能也是一点也不输给慈禧的。
据历史记载,慈安虽然对权力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她的政治才干很出色,是咸丰帝的得力助手;慈禧虽然对权力很感兴趣,而且她也很有才干,但是她也只能给咸丰帝读一下奏折,判断一下时政利弊,处理一些小事。在大事上,咸丰帝更在意慈安的意见。
东宫(慈安)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慈禧)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由此可见,慈安在掌控权力这一点是是很有手段的,所以她在咸丰帝活着的时候,将慈禧压得死死的,一点也没让慈禧抬头。
那么在咸丰帝去世之后,慈安又是如何压慈禧一头的呢?
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去世。在咸丰帝去世前,他留下遗诏,让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继位为帝,还任命载垣和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
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除此之外,咸丰帝还授予慈安“御赏”印章,授予载淳“同道堂”印章,这两枚印章代表着最高皇权。
我们可以看出,咸丰帝的最初安排是,让慈安辅助载淳处理朝政,没慈禧啥事。只不过后来八位辅政大臣严重威胁到了慈安,慈禧和载淳孤儿寡妇的地位,所以慈安才决定联合慈禧除掉八大顾命大臣。
在这种情况下,载淳的“同道堂”印章就自然而然地交由慈禧保管,慈禧也因此可以代替载淳行使皇权。
在辛酉政变中,慈禧虽然作为主要的策划者,但是她借助的却是慈安的影响力,慈安才是辛酉政变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慈安作为正宫皇太后,从礼法上来说,她是当时清朝第一人,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慈禧则是母凭子贵才成为西宫皇太后的,她跟慈安这个东宫皇太后相比,无论是资历,声望还是影响力,都远远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慈禧在最初策划政变的时候,第一个想要拉拢的人就是慈安,因为没有她,慈禧无论如何是无法拉拢一票人跟着她干,也更加没办法斗得过八大顾命大臣。
政变成功之后,清朝进入第一次两宫垂帘听政时代。在这一时期,慈安对慈禧进行了放权,她不怎么直接参与朝政,但这不代表慈安就没有手段,也不代表她斗不过慈禧。
事实上,斗这个字根本就谈不上,因为慈安根本没把慈禧当对手,而慈禧也一点都不敢跟慈安叫板,慈禧除了慈安毕恭毕敬之后,甚至还对她有所畏惧。
据历史记载,因为慈安对政治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国家大事都是由慈禧决断。但因为身份上的区别,慈禧还必须喊慈安一声姐姐,而且慈禧每次在国事上做决定的时候,哪怕她明知道慈安肯定没意见,她依然要请示一下慈安,在得到慈安同意之后,慈禧才敢拍板做最后的决定。
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
也正是因为慈禧不敢在慈安面前放肆,所以两人的关系其实维持得还不错,也没有太大的分歧和冲突。
不过,慈安虽然不怎么管事,但是在一些她看不惯的事情上,慈安敢于大胆出手,一点面子也不留给慈禧,而慈禧则大话都不敢说一句,只能听凭慈安做主。
举两个例子说明。
一、慈安力主斩杀安德海。
慈禧身边有个太监叫做安德海,他因为善于察言观色和阿谀奉承,所以得到慈禧的宠爱。
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作为慈禧和奕訢联系的桥梁,为诛杀八大顾命大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安德海又协助慈禧打压奕訢,剥夺其议政王的称号,让慈安和慈安成功掌管朝政,安德海也因此被封为太监总管,成为慈禧身边的大红人。
同治七年,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天福堂举办婚礼,迎娶十九岁的徽班名角九岁红为妻。太监娶妻原本就是个笑话,但因为他得到慈禧的宠信,慈禧不但亲自赐婚,还为他送去了白银一千两和绸缎一千匹的贺礼。
同治八年,同治帝即将大婚,安德海想要出宫游玩,顺便显摆一下自己,于是请求慈禧准许他出宫采办同治帝大婚需要的龙袍。
按照清朝祖制,太监是不能出北京的,所以慈禧不敢明着下旨让安德海出去,只能让他偷偷出去。
安德海出京之后,一路乘船往江南而去,但他自恃是慈禧身边的红人,不但在船上张挂风龙旗帜,裹挟妇女到船上,甚至还擅自抓百姓当差役,对地方官员进行勒索。安德海一路上十分嚣张,对地方形成了很大的干扰,但很多官员都敢怒不敢言,只能对安德海毕恭毕敬。
当安德海来到山东境内的时候,他依然我行我素。山东巡抚丁宝桢看不惯安德海,于是派人将他给抓了,并且还写了个奏折,说安德海违背祖制,以太监身份出京。
奏折先是被送到军机处,领班军机大臣奕訢看到是弹劾安德海的折子,觉得是个报仇的机会,于是将奏折直接递给了慈安。
事实上,慈安也对安德海干预政事,挑拨是非有所不满,但因为安德海是功臣,又看在慈禧的面子上,所以一直没有发作。
慈安在看到丁宝桢弹劾安德海私自出宫还危害地方的奏折之后,她也猜到安德海是在慈禧的纵容下才出宫的,但她并不打算再继续给慈禧面子,在与军机处和内务府大臣商议之后,慈安决定处死安德海。
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当就地正法。
慈安的这个举动极大震动了慈禧,她不但失去了心腹,而且还颜面扫地。但慈禧只能默默吞下这颗苦果,而且事后还得说慈安处置得当,是自己管教无方,云云。
由此可见,慈安有手段,也下得去狠心,她不是压制不住慈禧。只不过因为慈安性格娴静淡雅,不喜欢玩弄权力和政治,而慈禧在政治上也还算是成熟,总体而言也是可以服众的,所以慈安才大胆将权力放给慈禧而已。
二,慈安推翻慈禧给儿子同治帝选的皇后。
同治帝十七岁的时候,慈安和慈禧决定给他完婚,于是开始着手为他选择皇后。
慈禧作为同治帝的亲生母亲,所以她决定儿子的媳妇得由自己来选,于是她就提出要立富察氏为妻,理由是富察氏年轻俏丽,姿性敏慧。对于慈禧的这个人选,慈安觉得并不满意,因为她看重了阿鲁特氏,理由是阿鲁特氏淑静端慧、容德俱佳。
事实上,富察氏和阿鲁特氏都不错,唯一的区别是,富察氏家族比阿鲁特氏家族更为高贵显赫。
慈安见意见不统一,为了不伤害慈禧的面子,所以慈安提出让同治帝自己选。慈安其实已经算准同治帝不敢违背自己的意愿,所以她才决定让她选。
果不其然,同治帝没有听从生母慈禧的意见,而是选选择了阿鲁特氏为皇后。这个选择其实是很意外的,因为纵观整个清朝历史,很少有阿鲁特氏为皇后的先例,而富察氏则跟慈安的钮钴禄氏一样,是皇后大户。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不仅仅是慈禧摄于慈安,连同治帝也对慈安毕恭毕敬。所以说,慈禧怎么跟慈安斗?完全没有优势啊。
不仅如此,在一些关于到国家命运的大事上,慈安也是很强势的。
就比如说在太平天国末期,因为两江总督何桂清在二破江南大营之战中弃城逃跑,慈禧虽然有心力保他,但慈安认为马桂清的影响太恶劣,于是坚决将其处死。
还有参与辛酉政变的功臣胜保,因为在对法作战和对捻军作战的时候屡遭败绩,又在军中佣兵养寇,靡费军饷,贪赃枉法,在被人弹劾之后,慈禧也有心保他,但慈安认为他罪大恶极,理应当诛。慈禧不敢违背,便派人将胜保押送到京城菜市场斩首示众。
以上两件事也足以说明慈安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慈禧不得不听从慈安,不敢有丝毫违逆。
不过在光绪七年的时候,慈安突然暴毙。有人说,慈安极有可能死于非命,而且是慈禧干的。但根据现代学者和医学家分析,得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慈安是死于心血管疾病,而不是被慈禧给害死的。
而之所以现在又很多人说慈安之死是慈禧干的,无非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虽然慈安清心寡欲,不痴迷权柄,对慈禧也大胆放权,但她始终是慈禧走向权利巅峰的最大绊脚石。慈安若在,慈禧就不敢明目张胆,为所欲为;慈安若不在,慈禧将集大权于一身,她就可以唯我独尊,无所忌惮了。
第二,慈禧跟奕訢之间因为议政王之事闹得十分不愉快,但在慈安的坚持下,奕訢在同治晚期成为了首席军机大臣。在慈禧看来,慈安跟奕訢结成为了政治联盟,目的就是为了对付她。所以慈禧有意除掉慈安,让奕訢失去最强力的支持者,从而任由她摆布。
第三,慈安去世之后,慈禧下令在慈安的葬礼上做手脚,原本应该使用楠木棺椁,但慈禧却让人找了一些普通木材拼凑成棺椁,然后再将慈安下葬。而且慈禧后来还将自己原本跟慈安规格一致的陵墓,重建得比慈安的陵墓豪华得多。
而对于慈安给同治帝选择的皇后阿鲁特氏,慈禧在慈安死后对其进行百般羞辱,甚至在同治帝死后,不给阿鲁特氏该有的封号,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不过以上都只是推论,是以结果来看待问题的。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是慈禧害死了慈安。
不过这些至少可以说明,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对她虽然有百般不满,但只能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不敢有丝毫不敬之意;但在慈安死后,慈禧就开始报复慈安了,但手段也不敢太明显。
GYK90
不仅是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斗不过慈安,哪怕是咸丰驾崩后,慈禧权倾朝野,把一众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她依然压不倒慈安。
历史上的慈禧和慈安两人,一般人都认为慈安的作用不明显,就是个打酱油的。而慈禧太后是强势的一方,全面压制慈安。但实际上,慈安才是咸丰皇帝的正宫,她才是咸丰皇帝驾崩后,整个清朝地位最尊贵的人。在名分上,慈禧要排在她之后。虽然说慈禧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独揽大权,但是在她与慈安太后的关系上,她始终是弱势一方。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慈禧太后并不是天生自带威严光环,她后来能够权倾朝野,实际上也是有一个闯关升级的过程的。
公元1861年,在位十一年的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他死前遗诏,让自己独子,仅六岁的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为了避免皇权旁落,咸丰生前做了两手准备。一是让以载垣和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授予他们“赞襄一切政务”的权力;二是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给她母仪天下的权力。在当时,慈禧太后还排不上号。
咸丰皇帝的意思,是考虑到载淳年幼可能会大权旁落为权臣所控制,因此让两宫太后拥有批红的权力、八大臣拥有草拟权力。即所谓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大家互相之间制衡,不至于一家独大。
但这样一来,两宫太后的权力就很大了,因为她们拥有最终批准权。当时身为慈安副手的慈禧很清楚,她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论声望、资历、影响力,她都远远逊于慈安。所以慈安不是她的敌人,而是应该极力拉拢的对象。否则罢免辅政八大臣,夺权和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
咸丰死后没多久,八大臣和太后就开始暗中较劲。肃顺和载垣计划,准备成立一个八大臣辅政制度,想慢慢架空慈安。拥有最终决策权的慈安当然不同意了。便干脆所有的奏折、计划她都不批准。四天以后,各地的未批奏折堆积如山,朝廷政务陷入停滞,想逼迫八大臣跟她认怂。然而这时候八大臣在外朝呼风唤雨,慈安这个最高决策人却不能接见外臣,只能接受八大臣审阅过的东西。所以八大臣实际上架空了慈安。
慈禧看见慈安不是八大臣的对手,便用她的巧舌如簧拉拢慈安。制定了两人的攻守同盟,决定扳倒八大臣。首先慈禧出招,她暗示山东一个叫董元春的监察御史上书,说出一番让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等候皇上长大,而左右不得干预,于亲王中挑选一二人,同心辅佐”的言论,要求太后临朝,让辅政八大臣滚粗。
面对慈禧的出招,肃顺等人立刻进宫,公开宣布自己是皇帝的臣子,不能服侍太后,让太后有批准权力已经是给足面子,随后肃顺以皇帝名义发了个痛批董元春的谕旨,但慈禧留中不批准,因此发不出去。肃顺便不再问政,天天在家里遛鸟玩,朝廷再次陷入停滞,慈禧被迫就范,将谕旨发下去。
这一胜一败,看似不分胜负,其实慈禧已经占了先机。因为她是皇帝的妈妈,肃顺跟她的对抗,吵的越激烈,八大臣的罪过就越大。毕竟外臣对抗太后,有臣子抢夺皇权的嫌疑。慈禧便借机开始包装自己,带着小皇帝四处祭祀巡视时都对着臣子们哭泣,称肃顺欺君罔上,欺负她孤儿寡母,到处装可怜。
当时一些不掌权的宗室成员,比如恭亲王奕訢之流,还有急于往上爬的汉人官僚和满蒙低级贵族都看准了这个巴结慈禧的机会,顺利的和慈禧搞在了一起。这些人里面除了奕訢外,还有兵部侍郎胜保和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醇亲王奕譞(光绪的爹)、大学士周祖培等。他们密谋策动,发动祺祥政变,指责肃顺专权,并以此为借口将肃顺等人弄死。此事变之后,慈禧和慈安公开垂帘听政,成为大清权力的实际拥有者。
慈禧的这一次成功夺权,除了利用舆论的力量之外,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咸丰给了慈安披红的权力,而慈安也有揽权的想法。如果慈安旗帜鲜明的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的支持并站在肃顺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所以慈禧在夺权后,她对慈安是恭恭敬敬的,一副二把手的模样。毕竟慈安才是咸丰皇帝的正经大老婆,她只是小老婆而已。
祺祥政变之后,奕訢、僧格林沁这些投靠在慈禧身边的人,与慈禧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批红权仍然在太后手中,而肃顺等人的票拟权则交给了奕訢等人。等于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了一批人。因此慈禧与慈安再次达成攻守同盟,一起搞倒奕訢。
不久后,由于奕訢主张实用主义,倾向于办洋务,外交方面颇能保持对外平等,导致被朝廷的保守派批评为软弱、离经叛道。慈禧此时则与慈安始终与保守站在一边,她们高举皇权和理学大旗,与保守派一拍即合,将权势迅速扩大的恭亲王奕䜣打倒下台。成功的控制了票拟权,为后来慈禧权倾朝野,只手遮天打下了根基。
搞倒奕訢之后,慈禧找到了诀窍。就是始终拉一路打一路。重用一批人,再提拔一批人,让大臣们斗,她最后再出来收拾残局,始终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威。比如她重用李鸿章,同时又提拔左宗棠,让李、左二人打的不亦乐乎。左宗棠死后,她又提拔张之洞,继续让臣子之间内讧,她稳坐钓鱼台。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慈禧她在朝廷上如何权倾天下,她在宫里对慈安还是很恭顺的。比如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同治登基后,哪怕是在两宫垂帘后,同治皇帝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而不是慈禧。这一方面是祖制,二方面是慈禧对慈安的敬畏。后来光绪皇帝登基后,他在慈安生前也是大部分时间都与慈安同住。因此可以说,慈安在皇帝的抚养和教育上从没失去过最高权力,不存在同治和光绪与慈安不亲的问题。她会容忍慈禧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两人一个有名分,一个有才干。苦活累活得罪人的事都让慈禧去干,她直接享受慈禧的工作成果就可以了。
但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慈安这个人还是有分寸的。比如说诛杀安德海,虽然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办的,但最后拍板的是慈安,否则丁宝桢也不敢杀。慈禧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自己忍着。再比如同治皇帝选皇后,慈安看中了阿鲁特氏(慈安是阿鲁特氏的表姨),慈禧看中富察氏,结果同治没听亲娘的意见,而是选了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为皇后。仅从这几点就能看出,慈安本身权力欲不强,处理国事的水平也确实不如慈禧,因此才会允许慈禧在朝廷呼风唤雨,但她身为正宫太后,具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只要她不死,她的话就天然具有分量。
备注:后来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之死,很多人认为是被慈禧逼死的,这一点不否认,毕竟阿鲁特氏因为一直不受慈禧待见,存在自杀的可能性。但是慈安其实也不喜欢她,因为阿鲁特氏曾说过负气的说过一句话:“我是从大清门进宫的皇后”,暗指自己说根正苗红的皇后。此话大部分人认为是针对慈禧的,因为慈禧没当过皇后。但是这话对慈安来说也很不友好,因为慈安也不是咸丰的原配皇后。所以慈安进宫时走的也不是大清门。由此可以判断,慈安可能后期对阿鲁特氏也不待见。慈禧要逼死阿鲁特氏,慈安应该没意见。
同治皇帝十八岁时,本来太后应该还政。但是由于同治突然死了,于是慈禧又被请出山,寻找继承人。她当时与醇亲王奕譞等人一同再次打压了恭亲王,拥立了仅有三岁的光绪登基。
关于光绪登基,肯定是慈禧的意思,这一点没异议。因为慈禧要揽权,肯定要从要从咸丰平辈兄弟的儿子们中过继一个给咸丰才行,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太后地位。至于过继谁的儿子嘛,奕訢的儿子肯定想都别想,毕竟两人的过节不小。而奕譞的儿子,也就是光绪,他的生母是慈禧的妹妹,是咸丰的侄子里面跟慈禧最亲的一个,所以他的入选毫无悬念。(慈禧既是光绪皇帝的伯母,又是他的姨母)
从结果来看,这个选择对慈禧最有利。但实际上对慈安来说,她也不吃亏。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慈安如果不同意,慈禧不可能把这种好事往自己身上揽。她们两人有共同利益,就是维持自己太后的身份。之前打压恭亲王,两人早已经是穿一条裤子的盟友了。眼下能够联合的只有醇亲王一派,这属于没有选择的选择。并且光绪登基后,慈安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抚养权和教育权。
之后两宫再次垂帘听政,一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去世,慈禧才正式开始独掌大权。
慈安死后,慈禧一个人垂帘听政。在这个单独听政期间,慈禧大力提拔醇王奕譞的地位,并联合奕譞继续打压奕訢一派,在权力相争中逐渐占了上风。
光绪十年,慈安死后三年。慈禧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之机发动“甲申易枢”,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全班成员统予罢斥,逐出权力中枢,用毫无执政能力醇党集团取而代之。醇亲王奕譞没有恭亲王奕訢的水平,只能事事都请示慈禧明断。至此,慈禧太后才终于使自己拥有了不受制约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从咸丰驾崩后到甲申易枢的这二十三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慈禧并不是一开始就大权独揽。她最早只是慈安的副手,凭借同治生母的身份才捞到一个皇太后身份。后来他她联合奕訢打压八大臣集团,才确立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新体制。等到她羽翼未丰后,她又小试锋芒,褫夺了奕訢“议政王”的封号,使之权力顿减,地位下降。再后来她提拔醇王一党,彻底打倒奕訢后,才真正的大权独揽。
在这个期间,虽然慈安的存在感不强。但是只要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慈禧作为一个身份不高的旗人之女来说,她如果没有慈安支持,凭什么把一众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如果慈安不支持她,完全可以拉拢奕訢与慈禧对着干。哪能容忍慈禧一个人呼风唤雨?
因此在中国人心目中对慈禧主政半个世纪的印象,其实是不对的。她真正独立主导权力,是在慈安死后和甲申易枢废了恭亲王之后。在同治刚登基的时候,大清的一切最高决策都烙着两宫和议政王三人的印记,包括两宫斗恭亲王其实也是不那么容易的,毕竟在辛酉政变时候这三人都出了力,都有能力和资格瓜分同治初年的最高权力。
至于说慈禧为什么要让着慈安,这个道理很简单。慈安是正宫皇后,她有天然的话语权。慈禧只不过是皇帝的生母而已,在法统上是远不如慈安的。如果慈安跟慈禧硬刚,慈禧占不到半点便宜。只不过因为慈禧把自己的利益和慈安绑在了一起,两人没必要内斗而已。并且慈禧在外面扮黑脸,她在宫里扮白脸。这对她来说,并无伤害。当时甚至有老百姓赞道:“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这种不干活,还能领工资的好事,去哪找?
最后说说慈安的暴毙。我觉得,慈禧毒死慈安说法太不靠谱了,比现在古装剧还不靠谱。第一,如果是毒死的,那一定是当朝一号高度机密,坊间怎么可能知道,还传的有模有样有细节;第二,太后的食物审查制度很严格,慈禧毒死光绪,连溥仪都不知道。还是后来用现代科技才检测出来的。并且慈禧毒死光绪,还是在光绪被软禁的前提下干的。慈安当时的人身自由没问题,怎么那么容易就被毒死?
第三,重中之重。慈禧根本犯着这么大的风险毒死慈安。两个人合作了二十多年,连册立光绪这种重大决策都没有分歧,怎么会在光绪七年这个没有任何事件的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毒杀慈安呢?一旦被人发现,慈禧的老命必然不保啊。她何苦呢?
GreatSean
咸丰二年,慈安和慈禧两人一同被选入了咸丰的后宫,两个人同为秀女,境遇却天差地别。慈安二月入宫,四月就封为贞嫔、五月晋升贵妃,六月拟为皇后。到了十月的时候,正式册立为皇后,由嫔连升四级成为皇后,她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简直就是有清一代,晋封皇后的最快纪录。
而这个时候的慈禧,还是一个在皇宫之中某个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小秀女,如果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的话,可能慈禧有生之年都没有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机会了。
慈安是如何在短短8个月内成为后宫之主的呢?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那些诸如电视剧里宫斗的戏码,而是言简意赅地讲明了,慈安是依靠丈夫咸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由此才一飞冲天的。
或许,咸丰是真的喜欢慈安,他们之间真的存在爱情,两个人性格相似,所以比较合拍,又或许慈安本身的性格就是一个适合作为皇后的人。总而言之,没有宫斗,慈安很容易很顺利地成为了皇后,赢得了咸丰的喜爱以及敬重,一直持续到咸丰生命的最后尽头。
在慈安成为皇后之后的第三个年头,十九岁的慈禧因缘际会得到了咸丰的临幸,终于在宫里有了自己的位置,晋封为懿嫔,两年之后,也就是咸丰六年,她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由此而得以晋封懿妃。
从两个人的在咸丰时期的境遇我们很容易看出来,她们之间的地位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笔者甚至怀疑,是否如流传之中咸丰被慈禧迷惑,或者两个人之间有爱情。因为从慈禧的后宫攻略之路来看,并没有得到咸丰多少的看中呀。
慈禧成为懿嫔,估计与咸丰睡了一觉的原因,毕竟作为天下最尊贵的男人,睡了后宫里的女人,怎么着也要表示一下。但在慈禧成为懿嫔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她仍然是懿嫔,相比慈安坐火箭般的晋升速度,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咸丰真的喜爱慈禧喜爱得不得了,没道理就让她一直就只是一个嫔,连妃位都不是,是慈禧的宫斗水平太差劲,还是咸丰并没有投入多少注意力到她身上?
但不管怎么说,慈禧这段时间在后宫里的位置,其实并不高,只是咸丰众多妃嫔中的一个,咸丰陛下体弱多病,而且又比较急色,像慈禧这样的妹子很多,或许是帝国后嗣继承人的压力,咸丰只能广撒网,由此看来,慈禧在咸丰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相反,慈安却不同,她是皇后,举止大方得体,与咸丰之间也琴瑟和谐,他们之间的感情应该很好,哪怕后来慈禧为咸丰诞下了唯一的子嗣,也从没有撼动过慈安的地位。为了奖赏慈禧生儿子的功劳,也不过是用妃位来酬,而非贵妃。
直到咸丰七年,情况才发生了转变,慈禧成为了贵妃,这种关系递进,一则是母凭子贵,这相当于将慈安以下的那些妖艳贱货给比下去了,相比没生儿子之前,多了很多机会跟咸丰相处,二则是慈禧相比较其他妹子而言,写得一手好字,咸丰体弱多病,有时候就会以口授的方式让她批阅奏章,并且一定程度上让他对政事发表意见。
很多野史中记载,就是咸丰晚年的这种行为,滋生了慈禧的野心,无口否认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但实际上,咸丰对慈禧的信任其实还是没有慈安高,这从他快要挂的时候安排身后事上就能发现。
咸丰临终之间,对帝国做出的安排,是给同治安排了顾命八大臣,同时赐予了慈安“同道堂”和“御赏”两枚印章,这是代表皇权的印章,“御赏”代表皇后,“同道堂”代表同治,但同治还是个小朋友,所以严格意义上是交由慈安保管用用印的。
在整个托孤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提及到对慈禧的安排,慈禧仅仅得到的只是按照惯例成为了圣母皇太后而已。而慈禧真正掌握政权,是后来慈安将“御赏”赐予了慈禧,跟她联合战线,拉拢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这才走上权力之路。
综上所述,在咸丰时期,慈禧和慈安之间,并不存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以慈安的性格,也不可能因为慈禧生了咸丰唯一的儿子就要迫害人家,慈安实际上是一个极有大局观的皇后,而慈禧也不可能凭借这一点就想要跟慈安掰手腕,咸丰是一个拎得清的皇帝,不会愚蠢到让两个人女人斗。
nectarmoon
早期慈安吊打慈禧。有一天,咸丰下朝之后去了慈禧的寝宫,一呆就是好几天,也不上朝了,慈安知道后,命令太监将祖训拿到慈禧寝宫外面大声朗读。
咸丰听到后十分羞愧,急急忙忙赶去上朝,等到忙完了朝中之事,再回到慈禧住处一看,慈禧已经不在了,一问才知慈安将她带走。于是咸丰又赶往了坤宁宫,发现慈安正在责罚慈禧,当时慈禧已经怀孕,咸丰请求慈安“顾全大局”,由此帮慈禧躲过一难,慈禧当时早已经吓得全身绵软,毫无生机,从此以后慈禧一直夹着尾巴做人,对慈安毕恭毕敬。
为何慈安如此的“霸道”?这与古代的嫡庶制度有关。
慑于嫡庶之分,恂恂不敢失礼慈禧斗不过慈安,因为清朝有十分严格的嫡庶尊卑制度,慈安和慈禧一个是正室妻子,一个是宠妃小妾,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她们究竟怎么区分出的嫡庶呢?与家族势力和长相容貌、个人品性有关。
慈禧和慈安两人同时入宫,但身份却天壤之别。慈安出生于镶黄旗的钮祜禄家族,也就是清朝顶级名门钮弘毅公家族。这个家族曾经出了很多皇后,比如康熙的孝昭仁皇后,乾隆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嘉庆的孝和睿皇后,道光的孝穆成皇后,由此看出钮祜禄家族非比寻常,家族势力庞大,不可小觑。
反观慈禧,她只是满族八旗中下三旗的镶蓝旗人,他的父亲名叫惠征,只是道光年间吏部一个低等的文官笔帖式,也就是俗称的文秘和翻译。不过惠征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是仍然受到了道光的重视和接见,先后在山西、安徽等地任职。
在父亲的培养下,慈禧不仅会汉语,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因此后来有机会做了咸丰的文秘,做给奏折分类这样的工作,偶尔也代为写写字(武则天当年也干过这活)。
慈安当时比慈禧小两岁,长相比慈禧美很多,咸丰选妃时一见钟情,立刻封为贞嫔,三个月后封为贞贵妃,又过了两月封为皇后,当年正式册封,一年之内从平民升为皇后,这速度创造了清朝宫廷晋升速度的奇迹,那一年她才16岁。
而慈禧被封为贵人,此后很多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更别说宠幸了,由此看出家世和长相多么地重要。慈安外表端庄秀丽,举止落落大方,性格善解人意,这些都成为她成为皇后的决定因素。
等咸丰驾崩之后,慈安成了母后皇太后,而慈禧只是圣母皇太后,这就是嫡庶的区别,母后皇太后是皇帝的嫡母,慈禧虽然是皇帝的生母,却也只能叫做庶母。即使咸丰驾崩,慈禧也十分惧怕慈安,只要慈安在一天,她就只能如履薄冰地伺候着,这就是嫡庶之分的震慑力。
慈安贤良淑德,慈禧分得清主次,必须巴结慈安当年道光皇帝在选接班人时,对选择奕詝还是他六弟奕䜣十分犹豫,道光知道咸丰能力不行,但却是长子,如果不是奕詝师傅杜受田帮忙,最后奕詝可能还真不一定能成为咸丰。
奕詝当上皇帝,虽然有治理天下的愿望,但心里却总想着玩。他不仅喜欢看戏,还喜欢游山玩水,纵情声色,这也导致了咸丰身体不大好(比较虚也可以理解)。虽然有20位后宫嫔妃,但生下孩子的只有三位:丽贵人生下一女,慈禧生下一子,玫贵妃生下一子(当天夭折)。
慈禧之所以位置得到提升,直至后来与慈安平起平坐,这个儿子居功至伟。
慈安身体不大好,史料记载“肝胃饮热,还有闭经的现象”,但慈安没有当回事,她和咸丰身体都不好,最后没有孩子那是理所当然了。
慈禧身体其实也不好,也发生过与慈安一样的痛经现象,但她脑子转得就很快,察言观色能力很强,她声称自己“腹胃不适”,没有说是妇科病,由此咸丰给宣了太医。太医来了之后一检查,发现是痛经,给开了一些温经散瘀的药(还有促孕的功能),结果不到一年慈禧就怀孕了,由此母凭子贵,地位蹭蹭地就上去了。
虽然没有孩子,慈安的地位却依然至高无上,因为慈安口碑很好,她懂得树立威望,当时清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列强侵略,咸丰经常发脾气,打骂下人,甚至还自暴自弃的写过“且乐道人”这四个字,挂在寝殿之中。
这是明目张胆地告诉全天下人咸丰颓废消极啊,而且咸丰自此还经常嗜酒,找妃子们夜夜狂欢。慈安知道后立即将侍寝的妃子们传来,对其进行责骂打罚。
此事被咸丰知道后,前来询问原因,慈安不紧不慢地说“奴婢德行不够,不能监督这些妃子们,恐怕朝堂之上会有非议者,于是只能训斥她们,这样才能使我们免受别人的指责”。
这句话虽然是责怪自己,但却是在提醒咸丰要有点分寸,咸丰想了几秒钟之后,笑着说“是我的错,怎么能怪她劝酒呢,从今以后我少喝酒就是了”。
如此看来,慈安皇后身份显贵,时刻提醒他作为皇帝的责任,辅佐皇帝成为明君,再加上而她性格沉稳,因此广为世人所称道,地位自然高出只会磨墨写字的慈禧一大截。
如果不是慈禧生下了咸丰唯一的一个儿子,清朝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但慈禧确实命好,这个儿子成为了她未来统治的筹码。
咸丰看穿慈禧意图,对其进行制衡慈安和慈禧整天在咸丰身边,咸丰对她们的心思掌握得一清二楚(毕竟女人堆里长大的),咸丰还是喜欢忠厚老实的慈安,因为她贤良淑德,而慈禧太有心眼,手段比比皆是,所以在咸丰临终时,他将同道堂玉玺传给了皇子,而将御赏之印给了慈安,压根没有慈禧的事儿,只有两印同时使用才可生效。
为了监督朝政,还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辅佐皇帝,为什么是八大臣呢?是因为咸丰害怕出现康熙王朝四大臣辅佐人数过少导致鳌拜专权的教训,于是人数翻了一番,由八大臣草拟谕旨,然后请慈安太后过目修改,最后再让小皇帝走个过场,如无异议,加盖同道堂玉玺后整个流程就走完了。
为了防止慈禧篡权。咸丰还给了慈安一道密旨,上面写着“慈禧如果想要干政,慈安可以出示此旨诛杀之”,由此看出咸丰对于慈禧的篡权野心一清二楚,他更加信任慈安太后。
到这时,慈安始终都压慈禧一头,可为何慈禧后来会独掌大权呢?这与慈安不懂政务有关。
慈安太后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人很诚实本分,所以慈禧以皇帝6岁太过年幼为理由,提出与皇帝同住养心殿,慈安也希望与孩子多亲近,有更多谈心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慈安也知道慈禧政务能力出色,由她来管理朝政,自己也能少操一份心,何乐而不为?
于是慈安同意了这个提案,从此之后慈安居住在东暖阁,慈禧居住在西暖阁。此举不光划分了住房,还有权力,由此形成了两宫共同垂帘听政的情形,咸丰三权制衡变成了两太后与八大臣之间的博弈。
慈禧心眼高出慈安一大截慈安没有想到,慈禧并不仅仅想要治理天下,而是想大权在握,独掌朝政,但当时的慈安面对八大臣的威胁也是毫无办法,于是就放手让慈禧去处理。
慈禧安排自己心腹太监安德海与慈安的贴身侍女吵架,由此给安德海定罪,将一封亲笔信交给了恭亲王奕䜣,让他来到寝宫商量对策,此举避开了八大臣的耳目,最终定好了处理方案。
1861年农历9月23日,咸丰的灵柩从承德起灵回北京时,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为由,带着皇帝和几位心腹大臣抄小道提前回京了(提前了四天),而留下肃顺等大臣继续走大道回京。
等肃顺回到京城时,慈禧已经把人员、方案安排妥当,直接宣布肃顺等八大臣的罪状,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职查办,严加看管。
10 月 8 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这场政变称为辛酉政变。
自此,慈禧达到了清除异己的目的,而慈安也乐见其成,做了甩手掌柜。清朝出现“垂帘听政,盖兼有之”的局面,也由此进入西太后统治时期。
1881年,慈安崩于钟粹宫,享年四十五岁,死因成谜,管了慈禧一辈子的慈安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人世,这时,慈禧才真正没有了竞争对手,成为最大的赢家。
结语:
在咸丰在世时,慈安的地位比慈禧高一大截,这主要是因为嫡庶尊卑制度导致的,而且慈安家族地位高,慈禧家族势单力薄,没法给与她更多支持,再加上慈安长得漂亮,善解人意,得宠理所当然。
不过,随着咸丰的去世,慈禧通过自己卓越的政治能力,一步步肃清异己,登顶了皇权的最高峰,慈安暴毙而亡,真的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啊。
TripEnjoy
慈禧叱咤风云、权倾天下那是慈安去世的以后的事了。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不要说斗就是巴结也来不及,悬殊差别太大了。也就是说咸丰在位时,慈禧根本就不敢斗慈安。两人同时入宫,慈安四个月都当皇后了,慈禧十年没也当上皇后。要不是因为有个儿子,她这辈子也就停留在懿嫔的级别上了。
福垊看大家说得都是咸丰去世后,慈安依然高高在上,慈禧低眉顺目的场景。就连自己的心腹安德海被慈安宰了,慈禧都不敢说话。就连自己的皇帝儿子娶老婆,都得听慈安的,慈禧说不上话。咸丰在位时,他俩都没资格干政,那福垊就说说咸丰时为什么慈安一步登天,慈禧十年难磨剑(当皇后)吧!
慈安说:出身比你高贵慈禧是满洲镶蓝旗出身,这可是下五旗。如果是正蓝旗还曾经辉煌过呢!皇太极入关前,统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是为上三旗。而福临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将自己的正白旗并入替了豪格的正蓝旗。而慈安正是出身了镶黄旗,镶黄旗从努尔哈齐开始就一直是上三旗。
慈安是钮钴禄氏,跟和珅一个姓氏,钮钴禄氏在清朝入宫为皇后的有六位,成为嫔妃的有九位,而叶赫那拉氏成为皇后的只有一位。
慈安的嫡母乃是铁帽子王克勤郡王岳托(其父代善)的后裔,也就是克勤郡王庆恒(岳托的玄孙)的孙女。生母为姜氏。而慈禧的生母、嫡母就微不足道了。甚至还有种说法说慈禧是汉族人。
慈安说:比你年轻娇美1852年慈安、慈禧同时进宫。时年(虚岁)慈安乃二八佳人,而慈禧多慈安大两岁,年仅十八岁。虽然从年龄上,慈安占得优势不大,但颜值上慈禧就逊色一些了。从上面两人真实的画像上来看,慈安的确比慈禧更美一些。慈安的脸型和身材非常符合咸丰的审美观。慈安的一步登天的升职,跟你长相关系非常大。
慈安说:比你温柔贤惠慈禧像个女汉子,为人做事有一些霸气和谋略,咸丰并不太喜欢。而慈安却是真女人,不禁能很好地服侍咸丰,而且清朝那时,洋人打开国门,咸丰总得心情不好,不是打人及就是堕落。正是慈安的温柔和体贴,激励着咸丰。而且慈安为国为民,敢于而且善于对咸丰劝谏,咸丰也乐意听他的。慈安总能把后宫管理的i井井有条。她开朗的性格和宽仁的情怀,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同。
慈安说:皇后舍我其谁慈安的家事、性格、聪慧、人缘好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一国不能三公,一国更不能三后,虽然杨坚的外孙曾经立五个皇后,但历来基本都是i一个皇后。尽管慈禧一直在升迁,但皇后的位子离他遥遥无期。故而慈禧无论多么优秀,也始终都得生活在慈安的阴影之下。如果慈安有儿子的华,一定不会选慈禧的儿子当皇帝的。载淳是咸丰唯一存活的皇子。
青鹏寄海
不管是咸丰皇帝在世与否,慈禧都不敢跟慈安斗,两个人的等级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是正室和妾室的区别,是皇后和臣妾的区别。在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没有听说哪个小妾敢对正室不敬的
在我家附近住着一位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特别喜欢骂人,逮谁骂谁。骂起人来像吃豆子,嘣脆嘣脆,那个言语之犀利,语言之恶毒,常常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无论她对别人怎么刻薄恶毒,对我家人总是客客气气的。有时候骂得正起劲,看见我家人 马上不骂了,热情地招呼着。尤其是一看见我奶奶,她就嗖的一下站起来,对我奶奶弯弯腰,我奶奶走了她才坐下。为什么 这个骂死过路人的 老婆婆 要对我家里人毕恭毕敬、尊敬有加呢?就是因为她是妾室,而我家是大老婆的远房亲戚,具体的说是我奶奶娘家的亲戚。看见了吗?过去的小妾对大老婆家的亲戚都是这种谦卑的态度,何况对大老婆本人?
再有慈安是尊贵的纽轱辘氏,纽轱辘和富察、乌拉三大家族地位稳固,清代后妃多出自这三个姓氏,慈禧娘家建章叶赫,跟爱新觉罗有世仇,虽然年代久远、慢慢冰释,但叶赫那拉家族并没有得到重视。想当年慈禧父亲任上亡故,母亲带着姐弟三人、囊中羞涩,一时无力扶灵回籍。还是一名官员使者送钱送错了船只,送到慈禧家租赁的船上,慈禧家才得以扶灵回籍。
sunnyliushumei
慈禧先天不足,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一般国人的印象中,慈禧太后是咸丰皇帝之后的清朝话事人,历经同治、光绪两朝,主政清朝长达半个世纪。但事实上慈禧太后的执政时间并没有那么长,至少在咸丰驾崩后的二十年里,慈禧还不是清朝的一把手。因为在她前面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太后慈安。
在慈禧的生命中,慈安算是少有能够压她一头的人。从她进宫那一天起,她就被慈安所压制,直到数十年后,慈安去世。
咸丰二年,慈禧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那年她十七岁。两年后,十九岁的慈禧晋封懿嫔。
咸丰六年,慈禧为咸丰帝生下长子载淳,顺利晋封懿妃。再一年后,慈禧又被晋封为懿贵妃。
从小小的小女,到地位崇高的贵妃,慈禧只用了五年。这个晋升速度在后宫中,绝对算是不错的。要知道当初令妃魏佳氏从秀女爬到贵妃的宝座,可是花了整整十五年。
但是,慈禧的励志生涯放在慈安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也是在咸丰二年,慈安通过选秀入宫,人家起步便是贞嫔,再一个月后便被晋封为贞贵妃,然后半个月不到,又被诏立为皇后。总的算下来,慈安从嫔到皇后仅花了40天。事实上,慈安进宫的时间还比慈禧晚了那么几个月,但人家都当上皇后了,慈禧还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贵人。这个差距一下就出来了。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慈禧,毕竟自己先天劣势太大了。要知道慈禧的出身是比较低的,其所在的满洲镶蓝旗乃是下五旗之一,家里也没出过什么大人物,要爵位没爵位,要财产没财产,慈禧四五岁时,他的父亲惠征还只是个八品笔帖式。
而慈安可不一样,人家出身于满洲镶黄旗钮钴禄氏,正儿八经的上三旗。慈安的爷爷是西甯办事大臣福克精阿,父亲是三等承恩公穆扬阿,她的祖母和母亲都是爱新觉罗宗室女。比如慈安的母亲乃是克勤郡王庆恒的孙女。这样的家世背景,足以让慈安近水楼台,走在慈禧的前面。
虽然慈禧后面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幸,还给咸丰生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皇子,由此母凭子贵,一步步追了上来。但是比起慈安,她还是要矮了一头。毕竟终咸丰一朝,慈禧顶多只是一个贵妃,而人家慈安打一开始就是皇后。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在后宫的背景势力,那都不是慈禧能比得上的。
就算你慈禧如何受宠,但人家慈安才是咸丰皇帝的正宫,是后宫之主。从名分上讲,慈禧始终就要低慈安一头,慈禧见到慈安是要行礼问安的,这是规矩。换句话讲,在后宫之中,是慈安说了算。理论上讲,即使是咸丰皇帝,也不能轻易干涉慈安治理后宫。除非他把慈安给废掉,没有了后位,自然也就没有了权力。
但是慈安这个人,德行宽厚,母仪天下,将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连咸丰自己都颇为敬重慈安,更不要说废掉她了。慈禧的一切全靠咸丰宠幸,与慈安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所以慈禧根本就不会去和慈安斗,一直都是执礼恭谦,不敢放肆。
即便是咸丰帝驾崩后,慈禧因为儿子是皇帝的缘故当上了太后,她依然得排在慈安后面。因为慈安是正宫太后,名分依然高于慈禧,东太后这个“东”字不是白给的。当然,慈安的权力其实也要比慈禧大。
当初咸丰皇帝临终前,将权力分成了三份儿,首先一份儿给了皇子载淳,册封其为皇太子,并授予“同道堂”印章,以便继位。剩下的两份儿则是分别给了慈安太后和载垣等八大臣。其中慈安太后携“御赏”印章母仪天下,负责政务批红,而载垣等八大臣,则是辅佐新君,赞襄政务。至于慈禧,也就是顶着一个同治生母的身份,根本排不上号。
即便她可以拿着儿子的“同道堂”印章,和慈安太后一样行使批红的权力,但她也仅仅只是帮儿子保管,那权力并不属于她。所以在当时的后宫,大家还是会优先考虑慈安太后的意见。
后来的辛酉政变,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扳倒八大臣,夺取朝政大权。虽然整个过程是慈禧在主导,但慈安的作用才是最为关键的。毕竟慈安才是正宫太后,她如果不站在慈禧这边,不管慈禧与奕訢如何闹腾,他们都无法真正的掌控大权。且不说慈安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仅仅是她手中的“御赏”印章,就能让慈禧投鼠忌器。因为按照咸丰定下的规矩,一切诏书都要有“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御印共同盖章才可以。
再者,慈禧如果想要实现垂帘听政的梦想,那么就得带着慈安太后一起,而且还是要以慈安为尊。毕竟人家慈安才是名义上正宫太后,是咸丰皇帝临终前托付的“御赏”印章持有人,她都不来垂帘听政,你慈禧又有什么资格。所以,辛酉政变之后,是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不过慈安并没有慈禧那么大的权力欲望,在政事方面过问不多,这也就造成了慈禧大权独揽的一个错误印象。
当然了,慈安只是比较低调而而已,并不是什么都不管。每逢重要的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做决定的。比如诛杀两江总督何桂清,赏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爵位,那都是慈安的意思。
此外,慈安还诛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其更是体现出她的权威。要知道安德海可是慈禧的心腹,慈禧对其一直偏袒,以至于其行为目无法度,最终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当时丁宝桢向朝廷请示,如何处置安德海。慈禧自然是想救安德海,但慈安却丝毫不给面子,“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伏法。
由此可见,慈安并不是传说中那般懦弱怕事,凡事还要依赖慈禧。其在位之时,是当之无愧的清朝第一女强人,即便是慈禧,也得让她三分。
然而,慈禧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活得够久。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去世,慈禧得以大权独揽,这才有了咱们所熟知的老佛爷。如果慈安不死,终究没有慈禧的出头之日。
简爱诚品
慈安是咸丰帝的正妻,正牌皇后,她出生于清王朝显赫的镶黄旗钮祜禄家族,1837年8月12日出生。镶黄旗在清朝八旗里面属于“上三旗”,而且镶黄旗有“上三旗”第一旗的称号,镶黄旗的旗主基本都是皇帝亲自担任的,足以知道其尊贵程度。
钮祜禄是清朝旗人八大姓氏(佟佳、瓜尔佳、马佳、索绰罗、赫舍里、富察、纳拉及纽祜禄氏)中的一支大家族,著名的巨贪大鳄和珅就是从这个姓氏家族出来的。
所以慈安是真正的出身显贵名门,是个真正的大家闺秀,也就是当时的顶级白富美。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位咸丰帝的正妻、东太后慈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圣眷不衰,总理后宫1850年,道光帝驾崩,刚刚成年的咸丰帝正式继承大统;咸丰二年(1852年)慈安被选为宫里的秀女;四月封为贞嫔;五月就晋升为贞贵妃;六月就被点为皇后;十月即正式立为皇后,这时候慈安才不到16岁。
由低等级的嫔在短短6个月时间内连续晋升四级,成为皇后。 这是整个清朝历史上册封为皇后的最快时间。
这里面肯定有咸丰帝对慈安的宠爱,但是也说明慈安在颜值、气质、修养、品德上都是非常优秀的。
咸丰帝并不是一位很专情的君王,三十来岁就翘辫子,就和美色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要得到这位高高在上的君王宠爱是很难的。就连心计、美色、手段都很是高明的慈禧都没有得到过咸丰帝的宠爱就可以看出咸丰帝的薄情。
但是只有慈安是个例外,从入宫开始,到咸丰帝翘辫子,一直都深受宠爱。
这足以说明慈安的手段。
身为皇后,她能将有着众妃嫔、宫女等人的复杂关系的后宫管理和处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如此,还得了咸丰帝和包括慈禧在内的众妃嫔的敬重。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快打到清王朝都城——北京,咸丰帝只能匆忙西逃,逃往避暑山庄,这时候的清王朝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英法列强入侵,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而咸丰帝也不是一代雄主,他就是一位极其懦弱、非常无能、还优柔寡断的怂人,受到这么大的打击,只能无能狂怒,只能拿不敢反抗自己的小太监、小宫女来出气,随意打骂。
众妃嫔面对这位君王只能瑟瑟发抖,这时候只有慈安站了出来,一直在身边安慰咸丰帝,使得众多无辜的小太监、小宫女免于打骂。
咸丰帝生性刻薄寡恩、多疑猜忌,看他对曾国藩的防备就知道他一向很不信任任何人。咸丰帝在重病弥留之际,众妃子只有慈安一人一直留在自己身边。死后还给慈安留下密旨,给予皇后“御赏”大印,给予君王能给予皇后的最高权力。
慈安能得到如此巨大的权力,可见咸丰帝和慈安之间的信任是非常深厚的。
二、低调做人,果敢决断咸丰帝死后,他所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中的肃顺开始得意忘形,专擅大权,这引起了刚刚晋升为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不满,特别是权力欲望高涨的慈禧太后,慈安太后本来对权力的兴趣远不如慈禧太后,但是诡谲多变的局势之下,她也只能一直前行,毕竟丈夫已经死了,同治帝还没长大,她根本无法置身事外,她必须自己做选择。
她正统皇太后的崇高地位在清朝是任何势力都难以撼动的,咸丰帝死后,她就是清朝真正的正统。
她加入任何势力,那方势力就会在斗争中取得绝对优势。但是她虽然读书不多,不代表她对政治是无知的,她对局势判断是非常理性的,最终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成功联合了慈安太后,成功铲除了顾命大臣派系,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清除了最主要的障碍。
这次晚清宫廷政变,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是最后的赢家,但是他们得到的好处并不是最多的,慈安才是得到好处最多的,从此以后,慈安太后成为清王朝真正的掌控者,她的权力已经不比自己的前辈孝庄皇太后的权力小多少。
慈禧太后有政治方面的才能,而且权力欲望很大;慈安太后虽然权力大,但是对国家事务却是十分不喜欢,加上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看着同治帝一天天长大,为了不和同治帝产生隔阂,干脆就让慈禧太后去处理国家事务,自己也乐得轻松空闲,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慈禧太后就掌握了朝廷大权,因为凡是清朝军国大事,最后只能由慈安太后来定夺。在封建宗法严密非常的清朝,嫡母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生母只能俯首于嫡母。
在史料文献记载中,慈安太后“优于德”,为人比较宽和、和至高无上的威望;慈禧“优于才”,精明能干,善于权衡局势;二人相得益彰、配合默契。
慈安太后联手慈禧太后,在中枢倚重恭亲王奕诉、大学士文祥等有才干的满清权贵,在地方不像咸丰帝一样猜忌汉臣,甚至还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一大批优秀汉人知识分子,内部镇压了农民起义,对外积极学习西方“坚船重炮”,清朝在内外交困之下,暂时稳定了局势,获得喘息之机,有了产生洋务运动的稳定社会环境。
三、目光长远、亲情政治一把抓在历史上,垂帘听政都不是正常现象,清朝也是,这是清朝内忧外患,君王年幼的特殊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故而清朝文武群臣上下疑虑很大。
慈安太后知道要让群臣知道垂帘听政是为了不让皇权旁落、稳定王朝局势的举措,不是为自己私欲的谋权行为,所以慈安太后清楚必须让清朝文武群臣打消疑虑,因为内部团结最重要。
于是慈安太后让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搬到养心殿,与自己这个嫡母同居,共同抚养年幼的同治帝长大,这样虽然破坏了清朝的祖训(清朝前期的皇帝立下规矩,生母不能抚养自己的儿子,防止外戚势力膨胀导致皇权旁落),而且将自己对同治帝的专一抚养教育之权也分给了慈禧太后,这将导致慈安太后对同治帝的控制力度下降,因为慈禧太后才是同治帝的亲生母亲,如果是权力欲望强烈的人,必然会避免这种情况,但是慈安太后却说:“吾两寡妇人抚一孤子,设不幸奸人乘机造作语言,居间播弄,则天下大事去矣。今寝处一所,朝夕相见,各坦怀相示,谗何由兴?”(《国闻备乘》),由此可见,慈安太后的胸襟和格局还是很宽广的。
后来吏部主事胡思敬认为同治帝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处理国家事务,也应该单独居住,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才正式开始分居,而后44岁的慈安太后突然病逝,这对清朝来说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为慈禧太后虽然有手段和政治才能,却没有胸襟和格局,属于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统治者。
比如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与慈禧太后进行的帝后争权,主要原因就是慈禧太后权力欲望太大,导致双方积怨越来越深,从母子变成仇敌。
四、手段高超、大智若愚曾国藩的弟子兼谋士薛福成曾在自己写的《庸盦笔记》中写道: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太后之意。
对于慈安太后的德行与行事风格,当时很多清朝官员都很是赞赏,甚至有史料记载“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虽然有所夸大,但是也说明慈安太后的确有手段。
而相关史料文献也记载:自从恭亲王奕訢当上了议政王和领班军机大臣之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的关系就越来越差,一直没有爆发就是慈安太后居中调和。后来当慈安太后突然去世之后,不到三年,恭亲王奕訢就被剥夺议政王头衔,不久之后,就被踢出清朝的中枢,他和他的党羽全部被踢出权力中心,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慈安太后高超的权谋能力和广大格局。
其实深入了解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关系会发现:
清朝就像一个臃肿不堪的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慈禧太后和职业经理人奕訢经常闹矛盾,然后公司董事长慈安太后对他两进行调解。这难道不是董事长造成的现象?如果股东和经理走到一起去了,那还需要董事长吗?
所以不管奕訢和慈禧太后的真实关系怎么样,只要有慈安太后在,他们之间的关系绝对不会变好,但是也不会变的更差。
慈安太后心知肚明,慈禧太后与奕訢之间也心存默契,直到慈安太后去世。
能让慈禧太后和奕訢对其如此忌惮,也说明了慈安太后绝对不是史料记载的那种人畜无害的软绵绵性格,绝对也是一个高超的权谋家。
总结故而可以知道,在慈安太后病逝之前,慈禧太后从来都不是慈安太后的对手,甚至可以说,在那时候,慈禧太后一直都在伏小做低,因为慈安太后因为不管从出身、咸丰帝受宠程度还是从心胸格局、政治地位、权力大小来说,慈安太后都稳稳压住慈禧太后,让慈禧太后没有任何出格的想法。
慈安太后一直都是为清朝着想,她在的时候,慈禧太后不管有多大的野心,多大的欲望,都无法肆意妄为,甚至夹着尾巴做人。要知道慈安太后深受咸丰帝的信任,被咸丰帝托付后事,而且慈安太后也证明了自己,不仅与慈禧太后相安无事二十余载,更是与奕訢、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相处融洽。
慈禧太后能成为清朝真正的主人,最重要的原因是慈安太后已经病逝,窃取了清朝最高权柄。
慈安太后的逝世对于清朝而言是个巨大的损失。
慈禧太后权力欲望十分强烈,却没有长远的眼光,空有野心,没有格局;奕訢有锐利的眼光和广大的格局,却没有高超的权谋手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权谋手腕、眼光、心胸、格局都有,却因为是汉臣,而无法进入清朝中枢权力中心。
只有慈安太后居中协调与筹划,清朝才能和谐统一的运转下去,在所谓的“同光中兴”中,慈安太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当慈安太后病逝以后,清朝均衡的局势彻底失去平衡,这使得慈禧太后的势力迅速膨胀,最终导致慈禧太后专权擅权二十余年,而清朝也正式走向没落,最终衰亡。
狮子
别说在咸丰在位之时,终慈禧一生在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也不是慈安的对手。慈安,孝贞显皇后。生于1837年,钮祜禄氏,咸丰帝皇后,满洲镶黄旗人,1881年去世,终年45岁。慈安皇太后薨逝于钟粹宫,慈安应该是正常死亡,并非是与于慈禧之手。慈禧既不敢也不能。慈安死后葬于普祥峪定东陵。
咸丰登基的时候,慈安仅仅是个嫔而已,但入宫四个月就成为中宫皇后。满清开国以来可谓第一个。可见慈安的手段和能力应该不逊于慈禧。而此时的慈安也不过16岁。这时候的慈禧还是宫女而已。由于慈安早逝 ,以及慈禧光芒的掩饰,慈安给历史留下的是一个比较暗淡的印记,但实际上慈安的能力与手段绝不亚于慈禧。终其一世牢牢地压制住慈禧,可见其手腕之高超,如果慈安与慈禧一样高寿,晚清的历史绝对是要改写。绝对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女子。
只有16岁的慈安,荣登上皇后之位只用了四个月,尤其是在美女如云的后宫,在好色的咸丰皇帝面前,可以说,如果慈安能够生下儿子,肯定是太子,绝对没有慈禧的事。而慈禧能够当上太后,那是因为她儿子是皇帝,如果没有这一点。慈禧这辈子也别想当太后。而咸丰在位的时候,慈禧也只是贵妃而已。
再一点,咸丰在位的时候,咸丰一直掌控最高权力,无论慈安慈禧都没有干涉朝政的机会。在后宫,慈安为皇后,慈禧为贵妃。天然就压慈禧一头。因此上说,在咸丰在位的时候。慈禧也只有老老实实地听话而已。根本不敢肆意妄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cinor
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的确斗不过慈安。可是,即便咸丰皇帝过世后,到了同治和光绪期间,慈禧也没有斗赢过慈安,终其一生都在仰望对方的鼻息。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还原历史,走近清朝后期的两位鼎鼎大名的太后慈安和慈禧。也许,您被固有的认知所蒙蔽了,因为慈安太后是比慈禧太后更厉害的一个历史人物。
慈安生于1837年,属于“上三旗”之首的镶黄旗钮祜禄氏,对于镶蓝旗出身的慈禧而言,单这一条就是她所望尘莫及的。
入宫时,16岁的慈安就被咸丰帝册封为嫔,并且赐封号“贞”,这样的荣宠是十分少见的。根据鸿称通用的记载,“贞”对应的就是“忠贞”和“贞节”的意思,在汉语中更是引申为“正”的含义,非常高贵。
之后,慈安开始了自己的“豪横时刻”,在短短四个月就连升三级,一举登顶成为了大清皇后。这个速度,打破了整个满清的后宫嫔妃晋升记录,远比甄嬛传或者《延禧攻略》都更加精彩,而且并非演绎,是实打实的历史。
众所周知,后宫历来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各色女人通通“胸怀大志”。很明显,如果没有相当的魄力和手腕,想要管理好各位“小主”实非易事,很多皇后就是在年老色衰后被其她嫔妃所“反杀”的,善始善终的皇后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而且!咸丰皇帝实在算不得好皇帝和好丈夫,既好色又猜忌,对付起来相当有难度。慈安还有个最致命和最尴尬的地方,她自己没有子嗣。虽然,现今推断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咸丰纵欲过度而导致了男性生殖能力的缺损,但在当时的确是她被诟病之处。
好在,“兰贵人”慈禧非常争气,竟然为咸丰帝诞下了皇子载淳,也是咸丰唯一的子嗣。受此重大利好的影响,慈禧才能母凭子贵,受封成为懿贵妃。
作为咸丰唯一的子嗣,慈安对载淳是非常疼惜的。而且,她的疼惜不同于慈禧那般功利,更多是对载淳的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
1861年,面对英法联军的入侵,无才、无德、无耻、无能的咸丰皇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外狩”,之后还死在了那里。驾崩后,唯一的皇子载淳就是毫无争议的新帝,由肃顺等八大臣和两宫太后联合辅政。
虽然咸丰死前遗命这两方势力相互制衡,共同拱卫皇权。但是,由于严重的不平衡,顾命八大臣丝毫也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俨然形成了水火不容之势。
为了取得政治先机,慈安和慈禧秘定议定,联合尚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一同发动政变,彻底改变了咸丰皇帝的一系列政治部署,史称“辛酉政变”。
同治登基后,慈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抚育幼帝上,而将具体的政治事务交由慈禧打理。当同治到了大婚的年龄时,慈安相中了阿鲁特氏,而慈禧却相中了富察氏,两位太后各执己见。
最后,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建议,迎娶阿鲁特氏为正宫皇后。这件事,虽然是同治的自主选择,但却也是慈安太后的一次胜利。
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依仗自己曾在辛酉政变中向恭亲王通风报信之功,变得骄横无比。他不顾大清祖制,以下江南置办龙袍的名义出宫,而且一路招摇撞骗,途经山东时被丁宝桢拿获。
慈安太后虽然平时对于慈禧的小过并不在意,但在这种事关朝廷颜面的问题上却毫不犹豫,直接下旨处死了安德海。这件事,慈安不仅树立了威名和德名,而且还敲打了慈禧太后,宣示了自己的“一把手”地位。据《清史稿》记载:
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也。
很明显,在垂帘听政时期,慈禧是那个坐在前面干具体工作的,而慈安才是幕后真正掌舵和拍板的决策者。对此,慈禧尽管心有不甘,但在这个比自己还要年轻两岁的“正宫妹妹”面前,她也只能服服帖帖。
正是在慈安与慈禧的密切配合下,中央倚重奕訢、倭仁等满臣,而在地方倚重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才使得满清出现了短暂的和谐局面,史称“同治中兴”。
1881年,也就是光绪七年时,慈安太后突然崩逝于钟粹宫,享年仅仅45岁。
在她死后,慈禧太后终于失去了约束和制衡,很快发动了“甲申易枢”,彻底罢黜了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从此,她开始独揽大权,甚至形同女皇,加速了大清王朝的灭亡进程。@文史不假
苹果的虫子
咸丰在世时,慈安入宫六个月的时间就坐上了皇后的位置,由此可见慈安也绝非等闲之辈。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将慈安太后刻画成为了敦厚老实,处处受制于慈禧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的慈安真的并非如此。
慈安太后的心智和手段并不在慈禧之下,并且他的各方面的条件也都要好于慈禧,而这也更多的得益于慈安优越的家庭出身条件。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出身于满洲镶黄旗,三等承恩公穆扬阿。出身于官宦世家的慈安太后,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获得了家族的重视和培养,更重要的是,背后还有家族力量的扶持和依靠,这也就会使得咸丰皇帝对于会另眼相看。
而慈安太后1852年入宫,当年四月,封为贞嫔;五月,晋封为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十月,被正式册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岁。从首次册封为嫔,到被册立为皇后,前后只用了六个月时间,堪称火箭般的速度,当年顺治的宠妃董鄂妃都对这样的晋封速度是是望尘莫及的。
当然,想要如此快速的晋封,除了年轻貌美和家族实力外,还是慈安太后自身的修为和能力能够足够吸引咸丰皇帝,这才有了如此快速的册封,而这也就证明了慈安在能力和心智上,并不输给慈禧。
反观这一时期的慈禧太后,出身于下五旗的镶蓝旗,地位上本就比不上镶黄旗出身的慈安,再加上他的父亲惠征仅仅是个道员,慈禧入宫一年之后就去世了,家族根基薄弱。再加上其自身的条件也都不如慈安,也就使得慈安已经被册封为皇后的时候,慈禧仅仅是个贵人,直到1856年,慈禧为咸丰皇帝诞育了唯一的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载淳,慈禧才刚刚被封为妃,次年被封为贵妃,但是距离皇后慈安还差着两个级别。
所以,咸丰皇帝在位期间,慈禧斗不过慈安是非常正常的,一方面,慈安的级别的地位远超慈禧;另一方面,慈安本人在后宫的能力等方面,也并不逊于慈禧。而慈禧能够得势,完全是依靠着为咸丰皇帝诞育了皇子,如果真的慈禧没有生下同治,不是为咸丰皇帝诞育了委以的皇子,那么慈禧很有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妃子,根本没有办法在日后同慈安太后同坐共治。
实际上,不仅仅是咸丰皇帝在世的时候,慈安压慈禧一头,就在咸丰皇帝去世,慈安、慈禧位列两宫太后期间,也是慈安从各方面压制的慈禧。首先是位置和礼法上。
身为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坐在东边,而作为圣母皇太后慈禧太后坐在西边,慈安太后住在紫禁城东侧的钟粹宫,而慈禧太后则住在紫禁城西侧的储秀宫。
日出东而落于西,东边为大,西边为次,从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慈安太后位尊,慈禧太后位卑。
其次就是重大事务的决定权。
朝政事务的执行,是要经过两宫太后同意的,而这也是要先经过慈禧盖印,再到慈安盖印,因而慈安太后掌握着朝政大事的最终决定权。
而不仅仅是朝政大事,日常具体事务也是慈安主政。比如,同治皇帝大婚时,最终的正宫皇后的人选就是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即便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也没有办法否定,只得顺从,由此可以看出慈安太后的权力是在慈禧太后至上的。
再次,就是在某些具体事情上,慈禧太后还是受到了慈安太后的压制,慈安太后的影响力远超慈禧。
当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了慈禧最为宠爱的太监安德海,慈禧太后有意偏袒安德海,希望保全其性命,但是慈安太后却不留情面直接下令处死安德海,慈禧太后对此也不敢有所异议。而在晚年的慈禧太后也曾亲口对她的御前女官德龄提起之前她经常受到慈安太后的欺负,这就体现了慈安太后的地位还是要高于慈禧的。
所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前二十年,因为慈安太后的存在,慈禧太后一直是被压制的,而真正等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慈禧太后这才开始大权独揽。
如果更加开明且更愿意接受西方理念的慈安太后能够一直长寿的活下去,大清王朝的历史走势也将被会被改写吧。
葵瓜籽儿
不但咸丰在世,即使咸丰去世时,慈禧也不一定斗得过慈安,一个重要原因,即慈安为皇后,慈禧仅为贵妃。
咸丰去世时,以年幼的独子载淳承袭大统,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同时仿照清初康熙即位的先例,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不过又为了避免类似鳌拜擅权,所以又将随身印章“御赏”、“同道堂”分别授予皇后钮钴禄氏和儿子载淳, 要求凡诏谕圣旨, 需合用两印方有效。在这里,两枚印章持有人只有皇后和未来的皇帝,并没有慈禧,只是因为载淳年幼,才将所持“同道堂”印章, 由其母贵妃叶赫那拉氏掌握。此后经过辛酉政变,形成两太后垂帘听政、亲王主政。
慈安与慈禧垂帘听政期间,始终是由两宫太后共同主持,慈禧并未向后来那样有专断之权。期间,慈安始终扮演的是大智若愚的角色,在大事上绝不糊涂,拥有绝对权力,如在同治选后问题上,慈安与慈禧意见分歧,最终还是以慈安意见为主。所以清代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的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载:
“东宫见大臣, 呐呐如无语者, 每有奏牍, 必西宫为诵而讲之, 或竟月不决一事, 然至军国大计所关, 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 天下莫不额手称颂。”意即慈安在并不重视小节,但在大的问题上很有见地,处置很果决。直到1881年慈安去世之后,慈禧才逐渐拥有决断之权。
身分地位本来高于慈禧,又懂生存智慧,慈安压过慈禧也很正常。
yinguodong
咸丰皇帝和同治皇帝这一对父子,对于慈安的明显都要比对慈禧好。慈禧,能够掌控大清国50年,是在同治皇帝驾崩后,慈安皇太后去世后,才翻身做了主人的。
为什么呢?
咸丰皇帝在世,慈安是皇后,慈禧是贵妃,级别上天差地别。
同治皇帝在世,慈安是母后皇太后,慈禧是圣母皇太后,这母后和圣母,一字之差,地位相差千里。不过大家可不要觉得圣母更牛。反了。
普及一下: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的区别。母后皇太后:表示她是皇帝的母后(嫡母),是上任皇帝的正宫皇后。
圣母皇太后,表示她是皇帝的生母(圣母为生母谐音),是上任皇帝的妃嫔。
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比圣母皇太后高太多了:
生前:无论排场,谕旨,仪驾,甚至坐立行走的先後次序,都是母后在前,圣母在后。
身后:母后皇太后神主在上,圣母皇太后神主在下。
通过四件事说说慈安和慈禧的差距1.晋升速度
慈安和慈禧是同时入宫选秀女的,咸丰皇帝在世时,慈安用了六个月就当成了皇后。而慈禧直到十年之后,咸丰帝驾崩,还只是一个贵妃,而就贵妃这个职位,也是因为他给咸丰帝生了一个皇子,就是后来的同治帝才得到的。
2.权力大小
咸丰皇帝去世后,留下了两个大印:
一个是代表皇后权力的御赏
一个是代表皇子权力的同道堂
那个时候朝廷下令所有的圣旨。开头带的是御赏的印章,结尾用的是同道堂的印章。
也只有这样才代表着,当时的圣旨是经过同治皇帝以及太后同意的,才是合法有效的。
而这两枚印章当时全在慈安太后手里。
3.生杀大权
当时慈禧的一个心腹太监叫安德海,这货在山东出公差的时候,大肆贪污受贿,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给抓住了。
犯了国法就要治罪,况且他犯的是死罪,但最后杀不杀,能不能杀安德海却不是慈禧能够决定,而是慈安太后一手拍板的,最后杀了。
4.同治皇帝娶老婆。
同治皇帝是慈禧的亲生儿子,这是事实。但儿子的婚姻却不由她这个亲妈做决定,只能由当时名义上的嫡母皇太后慈安决定。
慈安给同志找了个人叫阿鲁特,
慈禧给同治找了个人叫富察氏,
最后同治皇帝选了阿鲁特。都说母子连心,母子一体,同治皇帝为什么选择了慈安推荐的人而放弃了亲妈推荐的?可以想一下。
最后再加个野史说慈禧为什么听慈安的话呢?是因为咸丰皇帝在临死前给慈安留下了一道密诏:如果以后慈禧祸国乱政,就用祖宗家法治她。
后来慈安有一次生病,慈禧把自己胳膊上的一块肉割了下来,当了药引治好了慈安的病。慈安感动之下就把这道密诏给烧了。
然后过了不久,慈安自己就突然暴毙了。
你怎么看?
angelina_tomato
原因非常非常简单,因为慈安是正宫皇后,是嫡母皇太后。身份尊卑在那摆着呢!
同治登基以后,慈禧也只是个生母皇太后。她拿什么跟正宫皇后斗?
皇后是后宫之主,是后宫的老大,其他妃子,再怎么受宠,也没能力跟正宫皇后斗。
慈禧靠着给咸丰生了一个儿子,母以子贵,受到咸丰帝的宠幸,那又怎么样?正宫皇后不是你生了个皇子就能撼动的。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尊卑关系。
咸丰死后,慈禧和慈安都是皇太后,可是慈安是嫡母皇太后,慈禧只是生母皇太后,尊卑关系仍然没有改变。
慈禧虽然也跟着垂帘听政,也能挥使权力,可是她的大部分决定,都要跟慈安商量,慈安俯准以后才能去执行。
比如,辛酉政变,内外联络,筹划准备,甚至最后处死肃顺等人,都是慈安最后点头以后才执行的。
比如,同治死后,让光绪继位,这也是慈禧跟慈安商量好,慈安点头才通过的。
尊卑关系放在那里,绕不过,绕过去也没多少人听。
现在由于各种清宫剧的泛滥,把清朝的正宫皇后描绘得非常弱势。
这都是宫斗剧的套路而已,只有把皇后描绘得弱势,才能让各种妃嫔的实力更均衡一点,不至于发生一边倒的情况。
而真实的历史上,清宫皇后对其他妃嫔,就是压倒性的优势。
比如,妃嫔侍寝,这一项都要皇后做主宰的。皇后有一个钤印,皇帝翻了哪个妃子的绿头牌,还要皇后发钤印,下谕旨才行。如果皇后不发谕旨,不发钤印,妃子就不得侍寝。
还有,皇帝翻的那个绿头牌,都是皇后派人准备的。如果皇后使点坏心思,不把慈禧,兰贵人的牌子放里面,那慈禧就只能天天坐冷宫。
皇后如果认为哪个妃子有过错,可以直接带人去杖责。慈禧曾经杖打过光绪的宠妃珍妃,殊不知,皇后也有这个权力。慈禧拿什么跟慈安这个正宫皇后斗?
清代笔记记载,慈安做皇后的时候,曾经因为咸丰帝天天临幸自己的宠妃丽妃,耽误朝政,带人跑到咸丰帝的寝殿,叫来丽妃,要当众杖打,正在上朝的咸丰帝扔下文武百官,跑回来陪着笑脸说情,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才让丽妃幸免于难。
慈禧虽然生了皇子,也斗不过皇后啊!
也就是慈安性格温和,不喜欢争权夺势,所以慈禧才能那么强势,如果慈安稍有揽权之心,哪轮得到慈禧蹦跶?即便慈禧确实有点能力。
Ψ宏Ψ
咸丰在位时,慈禧为何斗不过慈安?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吧!
咸丰皇帝是清朝历史上的第九位皇帝,同时也是清朝最后一个掌控实权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皇后妃嫔的数量共有十九人,这其中就包括了慈安和慈禧。
慈安和慈禧是在同一年被选入的咸丰后宫,同为秀女的她们虽然在宫中起点相同,但随后她们的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慈安在入宫之初就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临幸,身份从嫔到贵妃再到皇后只用了6个月时间,也就是说,慈安只用了6个月就成为了咸丰后宫的主人,替咸丰管理着后宫妃嫔,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慈禧。
慈禧在入宫时被咸丰赐号为兰贵人,到了第二年慈禧又被晋封为懿嫔。直到三年后,为咸丰生下唯一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的慈禧才母凭子贵被晋封为懿贵妃,此时的慈禧才算在后宫有些地位,但是要跟已身为皇后多年的慈安还是没法相比。
由此可见,咸丰在位时,慈安的皇后身份要比慈禧的贵妃身份高,而这也就注定了慈禧斗不过慈安。
当然,在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的亲儿子同治帝登基,此时的慈禧成为了西太后,跟慈安的东太后平起平坐一起垂帘听政,此时的慈禧野心渐渐曝露,但由于慈安手里握有咸丰帝驾崩前所书的遗诏,而遗诏内容就是针对的慈禧,因此此时的慈禧也在“夹着尾巴做人”,直到有一天慈禧骗取了慈安的完全信任,并诱骗慈安烧掉了那份遗诏,此后没有任何约束的慈禧,以不正当手段将慈安杀害,最终才形成慈禧一手遮天的局面。
gartt
因为当时的慈安无论是地位还是出身都比慈禧高,并且慈安还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爱,因此即便慈禧想要谋权,但是因为咸丰皇帝,让慈禧不敢妄动。慈安作为名门之后,出身是非常高的,再加上慈安自身的才华以及善解人意,所以貌美的慈安自然是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爱。
慈安当时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便坐上了皇后的位置,而慈禧当初进宫的时候,咸丰皇帝并不是很喜欢慈禧,慈禧在进宫之后,直接被奉为贵人,后来位分便一直都没有上升,直到慈禧生下了咸丰皇帝的第一个儿子之后,慈禧才被封为皇贵妃。咸丰皇帝在世的时候便看出了慈禧的野心,因此当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咸丰皇帝便直接给了慈安一个遗诏,一旦慈禧有什么动作的话,那么慈安便可以拿出这份遗诏,而慈禧当时在机缘巧合之下知道了咸丰皇帝留下的这份遗诏。
原本没什么野心的慈禧当时便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不过,即便当时的慈禧对权力有想法,但是因为慈安手中有咸丰皇帝的遗诏,因此慈禧当时是不敢妄动的,甚至还和慈安打好关系。慈安虽然在当时比较有能力,但是当慈禧在慈安面前展露出比较好的一面,得到了慈安的信任之后,慈安便将朝中大权交给了慈禧,只不过最后的决策权依然掌握在慈安的手中。
而这时的慈禧也不妄动,还是一如既往的在慈安面前刷好人缘。等到后来慈安觉得慈禧根本不是咸丰皇帝所说的有野心的人之后,慈安便直接将遗诏烧了。慈禧知道后很开心,但是却并没有对慈安不好,还是一如既往的和慈安保持友好的关系。
即便当时的慈禧想要解决慈安,但是却不能明目张胆的,这样很容易落人口实,等到慈安最后因病去世之后,也没有人怀疑慈禧。
拥有你、真幸福
谢邀。其实早在咸丰帝病重之际,肃顺就建议咸丰效仿当年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从根本上杜绝女主临朝的隐患。可咸丰不是汉武帝,他思虑再三,还是慈悲心泛滥,不忍对慈禧痛下杀手。
不过,咸丰也为身后之事做了一番布局,向两宫太后各赐一枚“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命以肃顺为首的八个大臣为顾命大臣,八大臣拟旨必须加盖两宫太后的印章方可生效。咸丰此举,无疑是制约各方势力,使权力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然而,就在咸丰尸骨未寒之际,两宫太后联合奕䜣悍然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八大顾命大臣的权力,慈禧由此正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拉开了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序幕。我认为,“辛酉政变”之所以能成功,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八大臣过于自信很显然,八大臣并未将两宫太后放在眼里,认为孤儿寡母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先帝遗诏犹如一把尚方宝剑,谁敢不从。尤其是肃顺,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甚至不把奕䜣放在眼里,以百官之首自居,认为自己顾命大臣的位子稳如泰山。
然而,盲目自信使肃顺过分低估了两宫太后的政治野心,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根本没有认清当时微妙的局势。两宫太后和奕䜣决定先发制人,没有同咸丰灵柩同行,而是抄小路提前返回了北京。提前返回这样居心叵测的要求八大臣都可以一口答应,让两宫太后轻而易举的摆脱了他们的监视和控制,可见八大臣有多么麻痹大意。
咸丰灵柩原定于9月29日到京,但因天降大雨,道路泥泞,比原计划晚到了四天,直到10月3日,先帝灵柩才缓缓驶入北京。而两宫太后29日到京,30日发动政变,时间差了整整三天,两宫太后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打了八大臣一个措手不及,此时的他们无异于羊入虎口。
第二、罪名太重咸丰帝西狩承德避暑山庄,是为了躲避英法联军的入侵,没想到最终病死在承德。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生灵涂炭,举国愤怒。两宫太后把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皇帝百姓受惊、咸丰西狩等政治责任一股脑的全扣在了八大臣的头上。
在当时的形势之下,此举无异于火上浇油,使不明真相的天下百姓将怒火全都发泄在八大臣的身上,辛酉政变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赢得了民心。讲真,这个黑锅一旦扣上,八大臣的命运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第三、求生本能在两宫太后看来,“辛酉政变”是一次孤注一掷的惊天豪赌,不杀身便成仁,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从策划到实施,虽时间紧迫,但准备工作做的非常充分,对当时的局势看的十分清楚,这是一场生死博弈,她们不敢有丝毫马虎大意。
反观八大臣,不知道是沉浸在先帝之死的悲痛之中,还是憧憬在日后辅佐新皇的喜悦之中,毫无一点警惕性,刀都架在脖子上了,却浑然不知。二者相比,相形见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此言非虚。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大漠日出
文宗咸丰帝临终托付的顾命八大臣,即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这八位大臣里,匡源、杜翰、焦佑瀛都是汉臣,进入中枢纯粹是因为当时任军机大臣的关系,不是主要人物。景寿是额驸,是个勋戚,奉差办事而已。其中主要执牛耳的,就是载垣、端华和肃顺,其中主要出主意的,就是肃顺。
肃顺出身宗室庶流,但是为人极其自负,桀骜不驯,对于妇孺,他是相当看不起的。谁知道慈安和慈禧都不是省油的灯。
薛福成在《庸盦笔记》里说,“当是时,肃顺专大政,暴横不可制,太后与慈禧皇太后俯巨缸而语,计议甚密。于是羁縻肃顺,外示委任,而急召恭亲王至热河,与王密谋两宫及皇上奉梓宫先发,俾肃顺部署后事。既至京师,则降旨解肃顺大学士之任,旋革职拿问,遂诛之。肃顺素蓄异谋,以皇太后浑厚易制,赦忍而少待,不意其先发制之。临刑时,颇自悔恨云。”可见肃顺是自认为小瞧了两宫太后,过于大意,才失脚的。
洁米团儿
咸丰帝在位时,慈安是当时的正宫皇后,而慈禧只是咸丰帝的一名贵人,后来又由贵人升为嫔、生下皇子载淳后被晋为贵妃,成为了咸丰帝后宫中仅次于皇后慈安的第二号人物。但是整个咸丰一朝,还是懿贵妃的慈禧仍然无法撼动无子的中宫皇后慈安的地位。慈安太后高贵的出身、受宠的程度、美丽的容貌、晋封的速度都慈禧太后望尘莫及的。加之古代嫡庶有别,还是小妾的慈禧显然斗不过慈安。
一、高贵的出身:
清朝皇后都是讲究出身的,在清朝早期,由于要联合蒙古对付明朝,所以太祖、太宗、世祖三朝迎娶了大量的蒙古后妃,甚至清太宗的崇德五妃全都是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到了后来,由于蒙古作用的变小,蒙古后妃的数量和地位也开始下降。到了乾隆以后,就很少有蒙古妃嫔了,满洲嫔妃数量和地位开始上升。慈安太后出身于满洲八旗中最尊贵的上三旗中的镶黄旗,并且是满洲大姓钮祜禄氏,钮祜禄氏在清朝出了多为皇后,最出名的就要属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和慈安太后了。这样的出身在清朝列位皇后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反而慈禧呢?他出身于满洲八旗中下五旗之一的镶蓝旗(后掌权后将母家抬入镶黄旗)。相对于慈安那三等承恩公的父亲,慈禧的父亲仅为低的可怜的笔贴式。慈禧这样的出身在慈安面前显然是黯然失色的。
二、受宠的程度:
慈安太后并非入宫即为皇后,而是由嫔妃逐步升为皇后的。咸丰二年二月,十五岁的钮祜禄氏被选入后宫并且直接就是一宫主位,封号贞嫔,仅仅三个月后就越过妃位直接晋封为贞贵妃,四个月后又越过皇贵妃一级直接被晋封为皇后,时年仅十六岁。慈安太后用了八个月的时间从嫔位升到了后宫最高的地位-皇后。这样火速的晋升速度在整个清朝都是空前绝后的。慈安太后身上一定有着某种东西深深地吸引着咸丰帝,才能让她在美女如云的后宫脱颖而出,火速上升。
三、美丽的容貌:
咸丰帝是出了名的好女色、贪丝竹之君,咸丰帝在位仅十一年,但是有名分的后妃就有18位,由此可见咸丰帝一定是阅女无数的,从流传至今的慈安太后的画像我们也能看出,慈安太后确实是一位端庄美丽的女子,否则也不会深深地吸引这咸丰皇帝。
四、恪守皇后本分:
咸丰生前就知道,皇后慈安对朝政没有任何野心,并且也从不以皇后身份干预朝政事物。咸丰帝北逃到热河后,夜夜招幸美女,并且通宵酗酒,也因为心情烦躁而经常责打宫人,每每如此,皇后慈安便会出面好言相劝,让皇帝宽心,咸丰帝对于皇后的规劝也是能听进去的,所以咸丰帝对她是很敬重的,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在临终前放心的给她一枚象征权利的御赏印章,以让他制衡八大臣的不臣之心,又防范慈禧的越权干政。
其实,不仅是整个咸丰朝慈禧不是慈安的对手,就连整个同治朝也都是如此,慈安太后对于同治皇帝的大婚以及所有朝政大事都有着最终的决定权,而慈禧太后则只是负责一些朝政的日常事务。古代嫡庶分明,慈安是皇帝嫡妻,而小妾出身的慈禧虽凭借儿子即位而和慈安并尊为皇太后,但是地位是远远不及慈安太后的。
原创:历史课代表
小柔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约600字,阅读需2分)
我们都知道,慈禧太后又叫西太后。
有西太后,就有东太后,是的,就是如今比慈禧名气稍小的慈安皇太后。
但是在咸丰皇帝在位时,慈禧还根本不是慈安的对手。慈安像
因为慈安是皇后,慈禧作为妃嫔,见了慈安还要行礼呢!在咸丰皇帝刚当上皇帝的第二年,钮祜禄氏慈安经选秀入宫,四月被封贞嫔,五月就晋升为贞贵妃,这一年的十月,就被立为了皇后!和慈安同时选秀入宫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当了两年的贵人,此后才被封为懿嫔,又过了两年才因为生下皇子,即后来的同治小皇帝,才被晋封为妃位,到咸丰皇帝御龙归天之时,慈禧也只是个贵妃。由此可知,慈安作为咸丰皇帝亲立的正宫皇后,远比慈禧地位高多了,并且慈禧就算是剩下了咸丰唯一的皇子,也只是按部就班由嫔位升至妃位,后又升至贵妃,可见咸丰皇帝在位时,慈禧并没有因有皇子而取代慈安的皇后地位。
慈禧当时的真实历史地位,在咸丰皇帝去世后得到真实的体现。咸丰皇帝驾崩前留下遗诏,立慈禧的孩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肃顺、载垣等八大臣辅政,将代表最高权力的两块印章——“ 御赏”和“同道堂”,分别赐予慈安与载淳皇太子。
这里面就没有慈禧什么事情,因此若不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则晚清的历史,慈安这个名字就是名扬天下的了。
在很多影视剧中,慈安就是个懦弱无能的形象,遇事无主见,依赖别人。其实这都有失偏颇。
慈安在辛酉政变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慈禧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但是不要忘了,慈安也同样获得了垂帘听政之大权。在之后的诛杀安德海行动中,也表现出果断的一面,慈安太后绝非软弱无能之辈。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heishatang
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之所以斗不过慈禧和慈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肃顺等人根本没想着去和慈禧斗法。
↑肃顺是一个很有办事能力的政治人物↑
也就是说,肃顺压根没想着慈禧等人会对他们这些顾命大臣下毒手。
咸丰十一年农历七月十七(公元1861年8月22日),年仅30岁的咸丰从昨日中午突然昏迷,直到深夜时分才慢慢苏醒,明眼人都看得出,咸丰这已经折腾不了几口气了。
肃顺率领众大臣进殿后跪下,等待咸丰的旨意,咸丰很久很久没有说话,到最后才开口,命6岁的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同时又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载淳。
↑咸丰的政治遗嘱给后宫干政留下了口子↑
然而咸丰的政治遗嘱,埋下了两个隐患:
一是细看这份名单,没有恭亲王奕訢的名字,这位举国上下,朝廷内外公认的一流政治家,此时不在热河,而是在北京处理洋务事宜,实际上担负着朝廷中枢的运作,而且奕訢在北京早已培植养成了属于自己的政治力量,有文有武,非常全面,尤其关键的是,奕訢在热河安排了不少内应——比如军机章京曹毓英。
这份名单里,有四位军机大臣,他们全都以肃顺马首是瞻,其他四位是宗室成员。
咸丰帝没解决爱新觉罗·奕訢这个棘手人物,实在是考虑不周。
二是,咸丰在临死前还当着众位大臣面,把慈禧与慈安叫到身边,拿出两个印章,皇后慈安拿“御赏”印,懿贵妃慈禧拿“同道”印,以后所有圣旨,必须同时加盖这两个印章才有效。
此举明显是担忧6岁大的载淳根本无法掌权,万一军机大臣为所欲为,好歹用两宫皇太后来进行约束和压制。
咸丰帝的这个政治安排,客观上给奕訢和两宫皇太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了他们可趁之机。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在这次政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奕訢的压力,来自于万一顾命八大臣回到北京,那么,置奕訢于何地,他必然不得不把手中的权力让渡给八大臣。
两宫皇太后的压力,则是时刻担忧军机大臣居心叵测,万一出来一个王莽或者霍光这样的人物(肃顺就很有这个潜力哦),那么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以后就是傀儡,甚至会不知不觉丢掉性命。
摆在奕訢和两宫皇太后跟前的挑战是——如何能够互相沟通和联系,这样才能策划下一步计划。
八月初一清晨,奕訢抵达热河哭祭咸丰帝,叩拜完毕,两宫皇太后召见奕訢,奕訢询问肃顺等人的意见,肃顺并不想让他们接触,但于公而言,不便阻止,便由军机大臣杜翰出面,表示:“皇太后居丧,叔嫂应当避嫌”。
奕訢正尴尬犹豫中,两宫皇太后再传旨,强烈要求奕訢觐见。奕訢为避嫌,请肃顺和端华和他一同入内,没想到肃顺却抚掌而笑:“老六,这是你们叔嫂的事,何必要我们陪,你自己去吧”。
不得不说,肃顺此处犯了大错,作为政治经验丰富的老手,肃顺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只有一个解释:肃顺压根没想到两宫要和恭亲王一起对付他。
↑慈禧和慈安结成的同盟一直很牢靠,很团结↑
奕訢入宫待了两个多时辰才走出来,这两个多时辰已经足够了,他们达成了叔嫂同盟,要共同对付肃顺集团。
八月初七,奕訢回京,肃顺等人弹冠相庆,觉得碍事的奕訢一走,小皇帝尽在他们掌握之中,看着奕訢远走的背影,肃顺手下一名幕僚提起肃顺的辫子,指着奕訢的背影大吼:“肃老六,人家要回去杀你啦!”
肃顺却一点都不恼怒,反而把头低下,对幕僚笑道:“请杀,请杀”。
如果说肃顺对两宫与奕訢的同盟蒙在鼓里,还有情可原,可接下来肃顺的很多行为就显得极其幼稚了,比如他和两宫围绕着到底是两宫垂帘听政,还是八大臣主政这个核心矛盾,寸步不让,甚至在争吵中吓哭了小皇帝。
↑肃顺等人直到被砍头的一刻,仍难以相信富贵成为烟云↑
肃顺既然想要主政权,却为何没想到两宫被逼迫到极点,会不会做出狗急跳墙之举,很明显,肃顺太小瞧两宫皇太后的政治决心和政治手腕了。
所以说,肃顺肯定斗不过两宫,他在声严厉色的和两宫吵架的时候,太轻视面前的两位弱女子。完全没想到人家吵不过你就来砍你,于是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人头落地。
游来游去
慈禧在1852年17岁的时候进入后宫,封为兰贵人。进入宫里的女人只要进入了后宫,唯一的出路就是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要一步一步往上爬,要爬上金字塔的最顶层。而要进入后宫的最高层,除非要当上皇后,或者得到皇帝的宠爱生下子嗣。
慈禧想要得到皇上的宠爱真是不容易,一是慈安,最初是珍嫔,很快又晋升为妃,不久就升为了皇后,其次就是云嫔是咸丰当皇帝的小妾,还有丽贵人,咸丰帝当时就很宠爱,而慈禧也只是一个贵人。另外,咸丰这个人是个十分好色的人,后宫养的美女也不在少数。
而慈禧也明确知道要想在后宫站立脚跟,必须要得到咸丰的喜爱,这个十七岁的小姑娘也是确实有心计,第二年上升到了嫔位,但是还不够啊,必须要步步高升,想要高升就必须为咸丰生下子嗣,而咸丰帝向来身体不好,生活还比较放纵,想要怀上咸丰的孩子不容易,并且据说慈禧还有个痛经的毛病,于是她花了一年的时间治好了自己的痛经的病症,就顺利怀上了咸丰帝的孩子,生下来了未来的同治皇帝载淳,次年就晋升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也就是未来的慈安太后。
为何斗不过慈安呢,因为咸丰帝在位的时候,慈禧虽贵为贵妃,虽然地位比较高,但是始终不是皇后,她对皇后可能有不满,但是也有几分尊敬的,慈禧的地位之所以这么高也就因为她为咸丰帝生下来了皇长子,也是他唯一的儿子的缘故。相反,如若慈安为咸丰生下来了嫡子,未来的同治皇帝肯定是要换人的,慈禧也是不可能把握清朝的朝政几十年,怎样太后也轮不到慈禧的头上,说不定历史真的会改写。
Triangel(缘
咸丰帝临终托付的顾命八大臣,看似凶猛,实则为一条绳上不堪一击的蚂蚱。
但即便如此,这个问题问的还是有缺陷,仅凭慈禧和慈安,未必就能斗败八大臣,问题里遗漏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恭亲王。
是叔嫂联手,最终斗败了八大臣。
可问题依旧还是问题,凭什么叔嫂联手就能斗败手握咸丰临终御命的八大臣呢?
答案应该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顾命八大臣自身的成色有致命伤,尤其是八大臣之首的肃顺。
对此,曾国藩的看法就很有说服力。慈禧联手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前,肃顺曾力挺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但曾国藩却并未对肃顺直书谢意,为什么?
因为曾国藩觉得肃顺像极了历史上不能长久的权臣。在曾国藩看来,肃顺虽然精明干练,魄力宏大,敢于重用汉人,瞧不起满蒙亲贵中的昏聩之人,但同时肃顺更是个骄横跋扈、独断专行的人,横起来甚至连恭亲王也不放在眼里。而恭亲王是什么人?不仅有帝王才,而且身后有满蒙亲贵的庞大势力支持,肃顺虽然表面得势,其实很势单力薄,如遇变故,他必定不是恭亲王的对手。
说白了,曾国藩认为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就是外强中干,根本不具有控制朝局的势力。
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要说到咸丰帝对身后事的布局了。
表面上看,咸丰的布局很周全,很高明。顾命八大臣主政,慈安和慈禧通过"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御印共同制衡,初一看,俨然成熟的三角平衡态势,谁也别想独霸朝纲。
但深入具体实际看,咸丰的这布局不仅漏洞很大,而且极易酿出政变。
虽说这种布局意在让八大臣和慈禧相互制约,但面对权力,这种制约只会导致互相愈发严重的敌视对立。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敌对一方的慈禧一旦发力,平衡马上就会被打破,别忘了,除了八大臣、慈禧、慈安外,还有小皇帝呢,还有恭亲王呢,八大臣拟好的政见,慈禧、慈安不盖章那就是废纸上的废话,但如果慈禧、慈安以小皇帝的名义颁下盖有双印的圣旨,加之又有恭亲王为首的满蒙权贵在朝堂上支持,那会是什么局面?
所以说,一旦争斗爆发,慈禧一方能很轻松地就废了八大臣的武功,而八大臣呢,只剩挨宰的份。
因此,咸丰的身后布局实则是一招臭棋。
再说第三点双方权斗的具体表现。
纵观整个辛酉政变,八大臣一方不仅狂妄,而且轻敌,关键时刻还妇人之仁。狂妄就不说了,他们始终就没把慈禧这个女人放在眼里,觉得朝堂上一发飙,慈禧必将败下阵来。而慈禧恰恰利用了八大臣的这个心理,第一次提出要垂帘听政,八大臣一强势反对,慈禧立马服软就是极其鲜明的例证。
然而就在这表面服软的伪装下,慈禧暗地里摆出的却是破釜沉舟,死中求生,恭亲王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也是睿智隐忍之极,叔嫂二人正是靠着这种互相默契配合最终成功地绕过了轻敌的八大臣,从而完成了面见合谋。
最不可思议的是随后两方一起护送咸丰梓宫回京时发生的一幕。
妇人之仁的肃顺竟然就同意了慈禧要抄近路回京的请求,很显然,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还浑然不知,还觉得咸丰的遗命就是绝对的尚方宝剑。
正是因为有了比肃顺提前三天回到京城这一关键中的先机,慈禧和恭亲王完成了全部的政变安排,等肃顺回到京城的时候,早已不是大势已去的概念,已经是刑场已成的事实了。
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徒有稻草幻象成的权柄,八大臣岂能不败亡!
况且运筹这天时地利人和的还是百年难遇的权力母兽,慈禧。
kevin8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并不是都不过慈安,是慈禧很聪明,当时还没有到斗得时候。
为什么?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慈禧和慈安当时并没有直接矛盾。
慈安是后宫的领袖,这个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但慈禧是咸丰皇帝唯一儿子同治的母亲,这个地位同样是不可动摇的。
如果慈安自己也有儿子,两人有可能会斗得你死我活。
但慈安没有儿子,也就在这方面不能对慈禧构成威胁。
换句话说,慈禧一定是未来皇帝的母亲,而慈安一定会是未来的太后。
在咸丰在世的时候,双方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相安无事。
甚至,慈禧还要巴结慈安。因为,即便同治是咸丰唯一的儿子,皇帝死后也要太后支持同治才能上位。
根据满清礼法,如果太后认为同治不适合做皇帝,也可以从亲贵中挑选其他人继承,只要满清权贵统一即可。
所以,慈禧在慈安面前还是很老实的,不时拍拍马屁。
第二,慈安的地位不可动摇。
满清时期,正宫皇后如果没有重大过错,是不可能被废的。
而其他的妃子哪怕再被宠爱,正宫皇后也是毫无疑问的后宫领袖,有很大的权力。
慈安是满洲镶黄旗人,是上三旗之一。她的父亲钮祜禄·穆扬阿,有2品世袭头衔,也算不小。
更厉害的是她的母亲,为多罗克勤郡王庆恒的孙女。而多罗克勤郡王是满清血统最为纯正、地位最高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他们先祖为代善的次子岳托!
谁都知道,代善是努尔哈赤次子,和皇帝本来就是一家人。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通婚算是近亲结婚,不可取。但当时满清非常讲究皇室血统,慈安因为这点就永远压在慈禧头上。
慈禧不过是下五旗的满洲镶蓝旗,父亲叶赫那拉·惠征常年担任八品文官这种低级官员。死前他好不容易做上了正四品官员,又因太平军杀来时弃官逃亡,被免职。其实,如果不是他的女儿是皇帝妃子,这个罪名早就咔嚓杀头了。
慈禧的母亲富察氏,地位还不如丈夫。
这样的出身,慈禧是没有办法和慈安比高低的。
实际上直到慈安死了,慈禧始终是屈居她之下的,基本慈禧能够掌握实际权力。
第三,慈安是咸丰指定的政治最终决策人。
大家注意,咸丰任命了八个顾命大臣以后,并不是把御赏大印交给了慈禧和慈安,而是交给了慈安一个人。
而同道堂的大印,也不是赐给慈禧的,而是赐给儿子同治。
严格意义上说,慈禧没有资格使用同道堂,只有慈安可以代表自己和同治,同时使用两个印章,作为最后的决策者。
但慈安认为自己政治能力有限,主动让慈禧一起出谋划策,后者这才上位。
所以,慈禧是万万不能在掌握所有权力之前,随便对付慈安的。
因为原则上,慈安同顾命大臣联手,搞掉慈禧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慈禧在咸丰时期,是不敢和慈安作对,还要利用慈安。
即便干掉了顾命大臣,慈禧也不敢擅自对付慈安,只是暗中揽权而已。
怡在旅途
慈禧太后,咸丰皇帝驾崩以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代行皇帝职权,乃系晚清时期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其实,不管是亲儿子——载淳当皇帝的同治朝,还是亲外甥——载湉当皇帝的光绪朝,慈禧太后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一把手,内廷不算,外朝更不算。光绪七年之前,慈安太后才是“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的晚清扛把子。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慈禧太后斗不过慈安太后,还有情可原,毕竟慈安是正宫皇后,慈禧只是妃嫔出身,“慑于嫡庶之分,恂恂不敢失礼”。可就算在咸丰朝时期,深得咸丰皇帝恩宠,又为咸丰皇帝诞下唯一一位皇子的慈禧,为何还是斗不过未曾有过生育的慈安呢?
只是因为慈安是“皇后”,慈禧最高只做到了“贵妃”,嫡庶有别、尊卑有序?
当然,这个原因肯定不会忽略,但却并非主要原因。清朝后妃的后宫地位,主要取决于皇帝的恩宠程度,慈禧可是被咸丰皇帝宠到“寝其所,数日不朝”地步的宠妃;再加上“母以子贵”的巨大影响,慈禧想要做第二个“华妃”,压过皇后一头,似乎并非难事。
然而,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咸丰皇帝在位期间,慈安的皇后之位稳如泰山、无人撼动,慈禧也只能乖乖听命,毫无僭越之举。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几乎在任何方面,慈禧都不是慈安的对手!
1、出身背景、外戚势力根据清史稿·后妃列传的记载,我们能够明确得知两人的出身:
慈安——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一个正四品道员的女儿。
慈禧——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也是一个正四品道员的女儿。
但是,慈安出身“上三旗”之“满洲镶黄旗”,乃系正儿八经天子亲率的八旗之首;而慈禧则出身“下五旗”之“满洲镶蓝旗”。更重要的是,慈安所在的“钮祜禄氏”家族就是传说中的“铁血世家”,功勋卓著、堪称柱国不说,还同爱新觉罗氏世代姻亲、休戚与共;而慈禧所在的“叶赫那拉氏”在晚清时期几乎毫无存在感,历代清朝帝王的后宫更是难见叶赫那拉氏后妃。
对于清朝时期的后宫而言,外戚势力的强盛与否几乎是决定后妃恩宠程度的最关键因素。仅就这方面而言,慈禧和慈安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怎么斗?
2、人品德行、后宫威望除了出身和外戚方面的巨大差别外,慈禧和慈安在人品德行和后宫威望方面也有着天壤之别。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慈禧虽然“生长南中,少而慧黠,美艳无匹及”,但咸丰皇帝身边最不缺的就是美艳女子,按照宫女往谈录的说法,咸丰皇帝是个酒色之徒,施行的是“博爱主义”,即使对慈禧有多短暂的恩宠,也会很快将其抛诸脑后。
其实,这倒也怪不得慈禧,面对咸丰皇帝这样的帝王,“装扮秀美,以狐媚惑主”才是最有效的争宠办法。
只是,慈安却并不这样想,更不想着以此争宠!
历史上的慈安究竟何种模样,是不是单凭外貌长相争不过其他妃嫔呢?
根据清稗类钞·宫闱类的记载,慈安“工文翰,娴礼法,容色冠后宫”;满清外史记载,慈安“容貌超凡、气质颇佳”。另外,根据后世流传之慈安太后的画像也能明确看出,慈安绝非等闲妇人,而是一个身形妖娆、容色出众的女子。要不然,慈安恐怕也无法在“八旗选秀”中被咸丰皇帝一眼看中!
拥有如此外貌条件,再加上身居中宫的便利,慈安想要争宠,甚至独得咸丰皇帝恩宠也并不是不可能。只是,慈安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以德服人”,用自己作为皇后的品行树立自己的后宫权威,赢得咸丰皇帝的尊重。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咸丰皇帝饮酒过度,慈安直言劝谏,甚至出言讽刺;咸丰皇帝沉迷声色,慈安甚至“亲于寝门外诵祖训”,逼着咸丰皇帝起床上朝理政;咸丰皇帝荒废朝政,慈安更是“婉言规谏,未尝不从”。等到后宫妃嫔受到咸丰皇帝责罚的时候,慈安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为之调停,旋蒙恩眷”。
总之,在慈安的眼中,咸丰皇帝是君主,是丈夫,是自己千方百计爱护、维护、疼护的人;而不像慈禧一样,将咸丰皇帝视为爬升的台阶、视为恩泽外戚的依靠,甚至视为自己飞黄腾达的工具。
如此品行造成就无人撼动的后宫地位,如此品行更赢得了咸丰皇帝发自内心的敬重,这样的慈安,慈禧怎么可能斗得过?
除此之外,咸丰皇帝后期对慈禧的不信任,甚至“欲效法钩弋夫人故事”将其除掉;咸丰皇帝临终给予慈安的那道遗诏——“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将朕此旨宣示,立即赐死,以杜后患”;都能证明咸丰皇帝对于慈禧只有曾经的感情和恩宠,却无绝对的信任和放心。说到底,慈安才是咸丰皇帝唯一放心和信任的所在。
几乎样样不如慈安的慈禧,即使有过咸丰皇帝的恩宠,有着“母以子贵”的绝对加持,也断断然无法和慈安对抗,就算拼尽全力与之斗争,恐怕也只有一个结局——一败涂地!
参考文献:清史稿·后妃列传、清实录·文宗实录、清稗类钞、满清外史、清宫遗闻
zqzw66
慈禧斗不过慈安,最大的表现就是在身份上的区别。慈安是咸丰的正宫皇后,慈禧是在生下皇太子载淳后才晋封皇贵妃。慈安看似敦厚可欺,其实政治手腕丝毫不逊于慈禧。现在我们来分析下慈禧为何斗不过慈安。
一:尊卑有别,慈禧的地位不如慈安
皇后号称“国母”,母仪天下,六宫之首。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慈安的皇后身份,足以让慈禧这样权利欲望强烈的女人俯首听命,毕恭毕敬。
慈安进宫的时间比慈禧早,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以选秀入宫,四月封贞妃,五月,诏晋为贞贵妃,被内定为皇后人选,十月,正式册封为皇后。从入宫到成为皇后,仅仅八个月时间,其速度之快,可谓清朝之最。
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驾崩前,急召慈安前来,于御塌前交付后事,慈安虽然没有为咸丰生下一子半女,但她与咸丰帝感情极好。咸丰驾崩前,为慈安密授机宜,其中就包括抑制慈禧欲望。
而慈禧,则是在生下皇太子载淳之后才晋封为皇贵妃,咸丰帝驾崩后又被尊为“太皇太后”。慈禧清楚,她是“母凭子贵”才登上太皇太后宝座的。慈安作为德高望重的正宫皇后,声望、资历、影响力都远在慈禧之上,所以,慈禧若要挑战慈安的权威,根本是不占优势的。
二:慈安受咸丰帝遗命嘱托,接受“御赏”印章
咸丰帝在热河行宫驾崩前,交代给慈安三件事,其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其二,命肃顺、端华、景寿等八人为顾命大臣,同辅皇太子载淳。其三,授予皇后慈安“御赏”大印,授予皇太子载淳“同道堂”大印,“御赏”大印代表皇后母仪天下的权利,“同道堂”大印代表皇太子统一天下的权利。并明确了两章大印须并立使用的权利,这是咸丰帝驾崩前为抑制慈禧权利膨胀行之有效的预防办法。
“御赏”大印掌握在慈安手上,慈禧就不敢乱来。后来慈禧积极拉拢慈安,发动辛酉政变,动用“御赏”大印,最终绊倒八大臣。如果慈安当时坚决维护遵照咸丰遗命,坚定不移的站在顾命八大臣这一边,辛酉政变就不可能会发生,中国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三:慈安才德兼备,朝野拥戴
和慈禧对权利孜孜以求不同,慈安无心留恋权利,但是她的政治才华毫不逊色。关于两宫太后,在清宫遗闻一书中有如下一段评价;“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慈安优于德,她不喜政务,在后宫超然洒脱,相反的,慈禧有着极强的政治欲望,喜欢插手后宫大小事务。特别是在辛酉政变之后,手上的权利大大增强,其野心也逐渐暴露。
不过,在两宫太后并立期间,慈禧始终不敢乱来。尊卑有序,礼制森严,慈禧不敢逾越,一些宫中小事慈禧可以说了算,但朝政大小事务依然要先交与慈安定夺。慈安大权在握,掌权能力其实不逊于慈禧。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太监安德海在山东招摇过市干下许多不法之事,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其捉拿后,奏请朝廷处置,慈安雷厉风行,“立命诛之”,慈禧虽有意偏袒也是无能为力。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七岁的同治帝选后大婚,慈安与慈禧各有理想皇后人选,两人为立后之事各不想让,结果同治帝采纳慈安太后意见,立阿鲁特氏为后,生生把慈禧给气的说不出话来。此事直接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是慈禧远不能及的。
不仅是在咸丰生前,就是在咸丰死后,慈安都是对慈禧形成压制性。不过,慈安的性格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容易被人左右,辛酉政变,可谓是慈安的一大败笔,这一场政变,直接把慈禧推向了政治前台,为她后来的干政弄权埋下了伏笔,在慈安死后,慈禧正式走向前台,开始了她三十多年在大清王朝大权独揽,翻云覆雨的岁月。
nigel_kiki
咸丰在位时,是慈禧斗不过慈安吗?不是。是慈禧隐忍不与慈安斗吗?是的,至少有一半是这样。这是为何呢?笔者以为,第一,慈安是咸丰帝的正牌皇后,在后宫有绝对的领导地位,作为小老婆的慈禧放下身段,觉得没必要去跟慈安斗。第二,多亏慈禧肚子争气,为咸丰皇帝生了个儿子叫同治,这是慈安所没法比的,因此慈禧懒得与慈安斗。第三,慈安不是慈禧斗的对手,慈安为人本份,天生不是斗的料,慈禧认为没有斗的价值和必要。第四,对宫廷政治极感兴趣的慈禧倒是希望联手慈安,结成联盟,共同对敌,这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咸丰在世时,以肃顺为首的老臣就曾劝说重病在身的咸丰帝杀了慈禧,以免后患。果然,咸丰驾崩后,慈禧联手慈安和小叔子奕祈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除掉了以肃顺为首的老臣集团,为她顺利进入政坛扫清了障碍。
CS
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烈的人,可是,在慈安活着的时候,她为什么不选择把慈安打压下去,早早地实现唯我独尊。而一直到慈安去世后,她才独自掌权呢?
(慈禧和慈安剧照)
在如今一些影视作品中,慈安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一个唯唯诺诺,事事都依赖慈禧的无能角色。这实际上是错误的。
说起来,慈安与慈禧都是在1852年入宫的,不过两人的发展轨迹,却大不相同。
慈安是钮祜禄氏,满洲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出身,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地位尊贵。自从1852年2月入宫之后,慈安在四月被诏封贞嫔,五月晋升贵妃,六月就已经拟定为皇后人选,十月正式被立为皇后。从嫔到皇后的晋升的之路,她仅仅只用了半年的时间。
而叶赫那拉氏的慈禧,就没有那么好命了。慈禧是下五旗的镶蓝旗出身,在宫中混了近五年后,因为诞下皇子爱新觉罗·载淳,才被晋升为懿妃。一直到咸丰死后,慈禧的儿子载淳即位,慈禧才抬旗入镶黄旗,成为了圣母皇太后。
可以说,慈禧是典型的“母凭子贵”。而尽管这样,她从嫔到太后这段过程,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
慈安的火箭晋升,或许和她的出身有关。不过这不是全部,慈安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性格,是她得到咸丰宠爱的最主要原因。
(咸丰剧照)
咸丰在位时,民间起义不断,列强纷纷入侵。这使得咸丰每天烦躁异常,总感觉什么倒霉事都被自己碰上了。面对喜怒无常的咸丰,慈安却总是能以温柔给予他宽慰。
当时的慈禧身份,与慈安天差地别。对于慈禧来说,只能选择与慈安搞好关系,以求后宫的地位更加稳固。
后来咸丰死后,慈禧因为儿子的关系,一跃成为了皇太后。
这个时候的慈禧,并没有膨胀。在同为太后的慈安面前,慈禧选择的是,依然向慈安示好,并且始终以低姿态的副手身份,站在慈安的身边。
那么,明明已经成为皇太后,而且还有儿子当皇帝,慈禧为什么还要选择向慈安示好呢?
原来,咸丰帝在去世前,曾留下了几道遗命。除了立载淳为皇太子之外,咸丰还任命了八人担任辅政大臣,要他们共同辅佐小皇帝。不过,咸丰担心这八人手握大权后,会搞出事情。于是,又专门授予皇后慈安“御赏”印章,代表了母仪天下的权力,让她和八大臣互相制衡。也就是说,八大臣商议出的任何方案,都要经过慈安点头,才能够得以实施。
(垂帘听政)
这个时候,同样作为太后的慈禧,在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后,也开始生出了掌权的野心。不过她很清楚,无论是身份、影响、名望,她都远远不及慈安,必须要依靠慈安。
她知道,慈安如果独自对抗野心勃勃的八大臣,肯定十分辛苦。如果这时候站到慈安身边,这样除了能赢得慈安的好感,增加自己的话语权之外,还能够慢慢开始参与到权力争夺中。
在慈禧的努力下,两位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打倒了八大臣。从此,两位太后也开始垂帘听政,慈禧也开始在朝中独揽政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慈禧从此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实际上,慈安只是性格较为超脱,对权力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很多事情,她愿意放给慈禧去处理,自己乐得清闲。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自身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权力。但凡遇到大事,慈禧都会询问慈安的意见,绝不敢自作主张。
一直到慈安死后,慈禧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掌控了整个朝廷。也就是说,慈禧其实并不是一生都压不住慈安,而是她没有想过要压她,而是选择和慈安合作而已。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宫遗闻)
daminn
慈安是咸丰明媒正娶的老婆,是妻子,剩下的人即便再获宠,也只是小妾而已,而且咸丰虽然后期醉生梦死,刚刚继位时,还是想大干一场,施展自己抱负的。
第一,不是昏庸到底。
虽然皇帝在圆明园里纵情声色,但是这位少年天子,曾经也是一位有志青年,不过运气太差,赶上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和列强侵略中国的时代,所以深宫长大的他,实在不知如何应付,然而至少他是有过抱负的,所以并不十分昏庸,所以对于像慈安那种传统女人,又是自己的皇后,他不可能去一味的宠爱妃子。
第二,情势所逼。
慈禧虽然美貌,又会揣摩皇上心思,还能代替皇上批阅奏章,足以让人觉得她十分受宠,但是宠是一回事,那是个人情感,国家大事,咸丰也不敢马虎,特别是大清朝又岌岌可危,内忧外患不止,慈禧的性格他知道,所以远近亲疏他还是分的清的,虽然宠爱慈禧(生了儿子很重要)但是却并未对慈安怎么样,仍然视为发妻,是无可替代的中宫皇后。
lhcnerissa
(年轻慈禧复原图)
慈安、慈禧,本是一对姐妹花,奈何嫁到了帝王家,从此,两人之间多的是是权利的角逐,而少了“重要的亲情”。
慈禧变得厉害,主要是在咸丰死了后,这之前,慈禧根本斗不过慈安,这到底什么原因?是慈安太厉害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清朝后宫,了解这对姐妹花间的恩怨情仇。
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妃子(剧照)
古话说得好,官大一级压死人,朝廷如此,后宫也一样。
咸丰在位时,慈安是皇后,是名副其实的后宫之主,而慈禧只是贵妃,这怎么斗?明显的,从“职位和等级”上来说,慈禧没有实力和慈安抗衡。
但,慈禧手中有个大杀器,那就是“皇子”,咸丰唯一的皇子。俗话说得好“母以子贵”,从这点来说,给慈禧加了不少分。
一个是当时的皇后,一个是未来的皇上他妈,两人之间虽有差距,但差距还不算太大。
咸丰喜欢慈安,讨厌慈禧的干政慈禧生来就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女人,不愿意认命的女人。
这样的女人在生活中,喜欢指手画脚,喜欢强势干预一些事情。不巧,在一些政事的处理上,慈禧也是积极发言,甚至强势建议。咸丰虽然不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也不喜欢一个女人干政。
于是,在咸丰那里,慈禧并不是长期一直受宠。
而慈安,做人大方质朴,没有强大的野心和强势的手段,所以咸丰更喜欢慈安,更放心慈安。
作为帝国最高领导的咸丰,更支持慈安,那慈禧怎么斗?除了羡慕和嫉妒,慈禧实在做不了什么了。
家族很支持慈安,资源的调动和利用上,慈安优势也更大慈禧是慈安的姐姐,比慈安大一岁多,但为什么慈安成了皇后呢?因为慈安兰心蕙质,更讨人喜欢。当然,年轻的慈禧也是尤物一个,绝对是不难看的,否则又怎能让咸丰临幸得子呢?
作为一个家庭里的两朵花,慈禧和慈安都受家族的支持,但由于身份地位有高低,家族更重视慈安。每次回家省亲,在家里慈安更受尊重和支持。这也难怪,谁叫人家慈安是皇后呢?
除了家族的支持外,慈安对于资源的调动和利用上,也是优势更大。
所以,咸丰在位时,慈安受到了皇帝和家族更多的支持,再加上自己地位尊贵,慈禧无法抗争。
但,咸丰只活了31岁,就蹬腿了。根据遗诏,两宫并尊,在同治小时,两人同时垂帘听政。由于受到顾命八大臣的制约,在慈禧的谋划下,两人安排人诛杀了顾命八大臣。
此后的时间内,两人由于地位相同,彼此之间有不错的合作,但也常有争执,这时候的场面再也不是咸丰在位时的一边倒了,甚至慈禧屡屡占据上风。
1881年4月8日,慈安暴毙,死因不详。
咸丰在位时,慈禧斗不过慈安,主要的原因是,慈安是皇后,慈安受到皇帝和家族的支持力度更大、更多,当然,对各种资源调度和使用上,慈安优势更大。
迷茫的小洋洋
诚邀,如题。慈禧是大清最后那几十年的实际统治者,虽为女儿身,但是慈禧老佛爷的政治手腕堪称狠辣,连众多的男人都不得不拜服在其石榴裙下,然而在慈禧发家之前,后宫中有一个人物却可以死死的压制住慈禧,这个人就是咸丰的另一个妃子,慈安太后。实际上慈禧一直是居于慈安地位之下的。不管是咸丰或者还是驾崩,慈安手中的权力都在慈禧之上,这就是慈禧太后始终斗不过慈安的原因。
慈安其时是皇后,慈禧不过是皇贵妃,就是正妻和小妾的差异,在咸丰帝在位期间,咸丰才是主宰,没有特殊的状况,不可能让贵妃压过皇后去。 咸丰帝逝世后,慈禧以皇帝生母的身份成为太后,与慈安并列为两宫皇太后,此时慈禧才能够依靠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慈安进行争斗。但是注意,此时的慈禧只是西太后,古人以东为尊,西太后居于东太后慈安之下的。
所以后宫的地位就决定了慈禧不可能压得过慈安!可惜在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一贯身体很好的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年仅四十五岁。有人传说这事是慈禧干的,至于真假,还是留给历史去评说吧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阿成
慈安是咸丰皇帝的皇后,也是后来两宫皇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其中的“东太后”。
但是,因为西太后慈禧实在有名,慈安在历史上的地位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弱智化”。
所以,出现在部分荧幕里的慈安,变成了一个木讷无能的傀儡太后。
实际上,史料对慈安和慈禧二人的才干均有真实记载,二人前者有德,后者有才,清朝能出现“同治中兴”的盛世,全因二人相辅相伴,绝非慈禧一人独大,完全碾压慈安于无形。甚至,直到慈安去世,慈禧都是居于慈安之下的。
那为什么咸丰在位时,慈禧斗不过慈安呢?有书君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慈安是嫡后,又深得咸丰信任尊重,还将慈禧的生杀大权给予了她,慈禧能斗得过才怪
慈安出身钮祜禄氏,因其出身高贵,长相温婉,又颇有教养,一进宫就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另眼相看。
彼时,她16岁,被封为了贞嫔。后来,她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坐上了皇后的宝座,晋升速度之快,可谓绝无仅有。而慈禧,当时只是个小小的贵人。
受古代封建礼教所掣肘,贵人对皇后的尊敬,必须是由内而外的,所以饶是慈禧心思多变,也不敢造次。
再加上,慈安既能调停好整个后宫的关系,还将咸丰皇帝的心思琢磨得很透,咸丰帝对她十分看重。
后来,慈禧生下了咸丰的第一个儿子载淳,品阶虽一路攀升到了仅次于皇后的贵妃,但宫规严苛,谁都不能轻易逾越,慈禧每每面见慈安,姿态都端得极其卑微。
可咸丰皇帝阅人无数,仍是透过慈禧的种种举动,发现了她的不安分。
于是,他在临终之前,便给慈安留下了一道密旨,但凡慈禧胡作非为,慈安就可以凭借这道密旨治她的罪。
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这道密旨刚下,慈禧就知道了。这下,她便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封建礼制的束缚,加上咸丰皇帝的一道密旨,使得慈禧永远只能乖顺地屈居于慈安之下,斗得过也不敢斗!
二、慈安很聪明,又颇得人心,就算真刀真枪斗,慈禧也没有胜算
相比现在某些影视作品的歪曲,真实的慈安实际上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只不过她天性超脱,不喜欢政务,咸丰帝去世后,她看慈禧热衷于朝政,便顺手推舟,做起了甩手掌柜。
可是,据记载,两宫太后里,最后做决断的,一直是慈安,慈禧就算再胆大包天,也不敢胡来。
一个甩手掌柜,貌似两耳不闻窗外事,却可以轻易掌控朝局,除了说明慈安聪明,还能说明什么呢?
何况,咸丰帝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这样的人最易猜忌,可他仍能无条件信任慈安,且只要慈安相劝,就一定会听从建议,也能说明慈安的聪明绝对在慈禧之下。
并且,慈安德名在外,深受大臣及百姓们的拥戴,这是慈禧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慈安是名正言顺的嫡后,有一颗聪慧的心不说,还颇得人心。慈禧呢,唯一的砝码就是儿子载淳。所以,哪怕她想真刀真枪地跟慈安后,也一点胜算都没有。
三、慈禧有自知之明,主动示弱装乖,以退为进,自然始终斗不过慈安
中国有句老话说,最了解你的不是朋友,而是敌人。
慈禧一直将慈安当做人生路上的目标参照物,可她又清楚地知道,就算两人撕破了脸皮,下台的人也是她。所以,她一开始就选择了蛰伏,选择了“斗不过”。
果然,这样的示弱装乖,在咸丰帝去世后,便起了作用。
慈安先是邀请了她一同住在养心殿抚养载淳,然后又请她一同垂帘听政,更是主动放手,将大部分的朝政决定权都给了她,让她过足了政治瘾。
所以,她继续装乖,甚至不惜以自己胳膊上的肉做药引,为慈安煮了汤药。
当时,咸丰帝早已过世,慈安虽然贵为太后,但她膝下无子,慈禧原本早就可以不必怕她,但她仍能做小伏低到这个地步,咸丰帝在世时,她在慈安面前有多乖,可见一斑。
果然,慈安一感动,就当她的面将咸丰留给慈安的保命密旨烧毁了。此时, 慈禧才算是彻底放下心来。
但一则,她突然反水,会给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进而影响儿子的前程,二则,慈安权力仍在,她还是不敢做得太过。
这一招“蛰伏”,慈禧用得十分成功。所以,当慈安莫名暴毙时,朝政几乎是一点波澜都不起地落在了她的手里。
除了之前姿态低了些,她甚至再没有付出别的,就得到了自己最梦寐以求的东西,谁能说她曾经斗不过慈安太后很丢脸呢?
可无论赢家是谁,大清已忘,慈禧虽臭名昭著,但永久地留在了历史的最显眼之处。
慈安呢,也算求仁得仁,虽默默无闻,且被各种误会,但她无愧于心,良心得安。
所以说啊,结果不重要,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是成功~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小扁子游到东又游到西
慈安进宫半年就被封了皇后,是六宫之主,慈禧入宫五年后生了咸丰唯一的儿子才母凭子贵被封了贵妃。咸丰虽然好色,可并不糊涂,对后宫情况如何他看的很清楚,他最相信的是没有权利欲的慈安,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慈禧,所以死了后还留一到圣旨压制慈禧。这样的情况下,慈禧怎么去斗慈安。
逝青春
清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清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临终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是为“赞襄政务八大臣”。
1.清咸丰帝。网络配图
同时,授予东太后慈安皇后“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西太后慈禧掌管)。
2.东太后慈安皇后。网络配图
时清廷主要政治势力有三股:一是以八大臣为首的朝臣势力,包括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等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势力,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的大臣势力。
3.怡亲王载垣。网络配图
二是以恭亲王奕欣、醇郡王奕譞等的帝胤势力,是咸丰帝的兄弟。
4.恭亲王奕欣。网络配图
三是6岁的同治帝和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的帝后势力,掌管“御赏”“同道堂”两颗特制印章有颁布诏谕的权力,对八大臣所决策军政大事有不予盖章的否决权。
5.西太后慈禧。网络配图
最后帝后势力和帝胤势力联合,利用官民对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跑到承德等的强烈不满,将责任强加到八大臣加到他们头上,抢占先机、先发制人,发动辛酉政变。
6.肃顺。网络配图
而八大臣为首的朝臣势力,不仅力量远弱于对手,而且对对手的力量估计过低、疏忽大意,导致失败。
7.辛酉政变。网络配图
载垣在北京被捕,赐白绢自尽;端华赐死,降爵为不入八分辅国公;景寿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肃顺被斩于菜市口;穆荫被撤职流放;匡源革职;杜翰革职,流放新疆,后被赦免;焦佑瀛革职。
艾
在古代,女子在婆家能取得什么样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娘家实力。
慈禧的父亲惠征,是负责抄写文书工作的基层公务员(笔帖式)出身,虽然一路升迁,到去世前才做到道台。
慈安是清初五大臣额亦都的后代,家族一直都是清代的显贵。我们来看看慈安都有哪些亲戚
慈安曾祖父策布坦,有一个女儿嫁给当时肃亲王,一个女儿嫁给当时庄亲王
慈安祖父爷爷福克京阿,一女嫁郑亲王
慈安父亲穆扬阿,一个女儿嫁给皇帝咸丰,一个女儿嫁给当时的庄亲王奕仁
慈安进宫时,亲王中肃亲王敬敏为她祖姑父,郑亲王端华为她姑父,庄亲王奕仁为她表哥兼姐夫。
慈禧家族只是基层爬上来的公务员,慈安家族从清初开国时就是显贵,多少代人的联姻后,满朝勋贵一半是亲戚,她们之间怎么斗?
所谓的权谋只能在实力相差不大时才有效,在巨大的实力差距面前一切谋略都是浮云。
慈禧在历史上真正掌握权力的时间是慈安死后的27年,如果历史上慈禧死在慈安之前,可能史书上慈禧只能作为同治的生母一笔带过了。
每天写一个历史小故事,喜欢的话欢迎关注哦:)
wuwei
以前也看过这方面的书
辛酉政变后的权力基本分割为三块,慈禧慈安恭亲王,当然慈禧慈安为主导,恭亲王为辅助。据说开始三人还是比较同心协力的,毕竟共同斗倒了八大臣,其实八大臣若不是处理及时,能量足以撵杀这三个人,毕竟他们是先帝御命的,他们八人的权力来源与这三个人无关,只要把握住小皇帝就足够了。而处理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势力足以让两宫和恭亲王三股势力亲和度高度增强。
慈禧慈安能收恭亲王的女儿做固伦公主,那是多大的荣幸,就算是皇帝亲生的女儿,皇帝极爱的女儿,想封为固伦公主也是极难的一件事情,毕竟祖制在那里摆着(要么是皇后生的嫡长公主,要么是及其优秀有功的公主)
三人的权力一开始其实是属于互相牵制的,慈禧慈安联合起来,共同牵制恭亲王,恭亲王被慈禧整的几上几下服服帖帖,没有慈安的支持是做不到的。。。而慈安与恭亲王又达成一种微妙的默契,两人之间形成一种势力,对权力欲望极高的慈禧形成牵制,恭亲王的一些政令,慈安一旦表示支持,慈禧也没有驳回的能力了
所以感觉历史上对慈安的评价似乎这位母后皇太后可有可无,其实慈安,作为皇统格局下最尊贵的领导人,只要她坐在那里,她就最合法的在皇帝未亲政时代表皇权,就能震慑慈禧和恭亲王,也能平衡这两股势力,至于她对权力热衷还是倦怠,这都不重要。
所以慈安一死,慈禧和恭亲王单挑撕逼,当然慈禧以皇权代表着毫无悬念的胜利了,这对今后的政局发展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微笑的猫
咸丰皇帝最爱的是慈安,首先在这个基础上,同样作为后宫的慈禧就不可能超越慈安。
慈安太后,当年作为咸丰皇帝继后的强力秀女人选,号称清朝的后宫晋升直升机,仅仅是六个月的时间就连跨四级,被封为皇后,当时的钮钴禄氏(慈安姓氏)仅仅十五岁,对此,除了爱情能够解释,则很难第二种说法可以诠释这个原因。
就是没道理讲,才算爱情。
而慈禧太后呢,她也是和钮钴禄氏同一年进的宫,而且很有可能是同一批。那么叶赫那拉氏(慈禧姓氏)又是什么个地位呢?
同是公元1852年入宫,钮钴禄氏在半年之后已经成为皇后,而叶赫那拉氏却还是入宫时刚封的贵人,慈禧太后当年啊,也是经历过别人一飞冲天,自己原地徘徊的感觉。直到公元1854年,慈禧太后才被封为懿嫔,即便如此,和皇后钮钴禄氏还是天差地别。
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慈禧就输了慈安一大等。
有人可能会质疑,是不是慈安的父亲身份显赫,因此才那么快晋升皇后,而且更受咸丰帝宠爱。其实也不是这样,慈安当年在广西柳州出生,祖上虽然显赫过,但毕竟是镶黄旗的,要是说祖上显赫,大家都能和努尔哈赤扯上点关系,慈安的家庭在康熙末年就逐渐没落了,不然他父亲不至于混到广西去了,要知道广西的地位,和流放地有的一拼啊。
慈安的父亲是为广西的右江道,官职不算低,更高于知府,但是却算不上多么厉害,由此来讲,钮钴禄氏入宫和被选中,没有太复杂的政治因素,纯粹是咸丰皇帝喜欢。
而慈禧的父亲当年也是差不多,任地方道员,属于四品官,在官职上和钮钴禄氏的父亲是差知不多的。所以从父辈、家族的影响力上来讲,这也不会成为咸丰皇帝区别对待的理由。因而,可以基本确定的第一个,慈安比慈禧受宠的因素就是,慈安很有可能长得比慈禧好看,或者说咸丰的审美更倾向于慈安,毕竟六个月升皇后,速度非常快。
有了这一个主要因素:感情因素之外,接下来就还有第二个因素:
慈禧对政治敏感,咸丰后来有意打压慈禧。
公元1856年,咸丰皇帝焦急等待,因为他的懿嫔正在生产,而即将出世的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也是因为这个孩子,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慈禧的人生命运。孩子出世后,虽然是庶长子,但因为咸丰皇帝当时没有儿子,于是孩子被交给皇后钮钴禄氏抚养。
慈禧因为生出皇长子被封为贵妃,但是也意味着她和儿子要分离,虽然她是生母,但只能成为孩子的庶母,孩子的嫡母则是皇后钮钴禄氏,就连孩子喂奶都不能被慈禧经手。但要说多难过这倒是不至于的,因为后宫讲究母凭子贵,如此安排,对母子双方都好。
对于慈禧而言,改变她命运的是小小同治,但这只能说修改了慈禧本来无望的未来,慈禧后来成为整个满清的最高统治者,还是需要自己的努力的。在同治出生后,慈禧的一些才能被咸丰发掘,例如慈禧写字很好看,还有慈禧的心思敏捷,咸丰偶尔会问慈禧意见。
在公元1856年到公元1860这个时间段,是慈禧慢慢积累政治思维的重要阶段。慈禧是天生的政治家,咸丰此时开始身体不好了,他只能放一部分权给慈禧。
这个操作是不是看起来似曾相识?
是的,当年唐高宗李治在晚年身体变差之后,便放权给武则天,让武则天代为行事,而后大唐走向武周,任何一个时代,女性摄政者都不是天生的政治英才,必然有男性统治者的早早扶持。那么咸丰会不知道唐朝后来的故事吗,为何还敢如此?
其实咸丰皇帝知道,而且很知道,但这也就是为什么慈禧都不过慈安的原因。
因为慈禧有“危险”的因素。
对于皇帝来讲,不管是男是女,但凡有点政治天赋,这对于他自身而言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咸丰不可能因为慈禧懂政治而开心,反而要担忧,但又因为慈禧是女人,是后宫,反而又是最可以信任且利用的人之一,因此,对于慈禧,咸丰皇帝要既扶持、又打压。
在政治上,扶持慈禧作为左右手,以此对抗一些朝堂的问题,在后宫里,咸丰进行打压,就只让慈禧作为贵妃,而不是皇后,皇后则是对政治毫无兴趣的慈安,不论慈禧多么优秀,面对慈安她就要低一头,这就是咸丰的制衡之策。
“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在这样的设置里,咸丰是以感情为主要核心,正好他最喜欢的慈安又是个不恋权的人,后来的人称“东宫优德”,就是如此,所以在后宫体系上,慈安压慈禧,慈禧肯定斗不过慈安,这是咸丰制定的游戏规则决定的。
不过咸丰也算有遗策,不可否认,在权衡之术上,咸丰的确可以号称半个天才,无论是在后宫的制衡上,还是后来顾命大臣与后宫与朝堂的三角制衡上都可以看出来。但是他没考虑到的是,慈禧后来的胆量如此之大,咸丰最终也是走上了李治的老路,没想到慈禧被尊为皇太后,更没想到,慈禧与奕䜣在他没死多久就两两联合,把顾命八臣淘汰出局了。
公元1860年,神州被第二次冲撞,英法联军直击北京,咸丰带着慈禧、慈安出逃,这一走,咸丰就没有再回到北京。
咸丰拎得很轻,但在热河时,他的身体就已经很不行了,常年的享欲把身体摧残到极点。他不想,但是不得不继续让慈禧帮助他处理政事,此时的慈禧也不是皇后,皇后依旧是慈安,高高在上地压制着慈禧。
不久,咸丰留下顾命八人,就此驾崩。
咸丰给后世人最深刻的便是那两枚让皇后和太子保管的印章。这可以说是在西方政治制度下,咸丰融合出来的一种非严肃性三权分立。而所谓咸丰给了两枚章,分别给了慈安、慈禧,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咸丰把一枚章给太子,未必他的意思就是让生母慈禧帮忙做决定。
但是当时的情况却又不得不如此。
不知道为何,即便是不恋权的慈安,都要把顾命八人给瓦解。于是本来站在中立阵营的朝廷一派的代表恭亲王奕䜣就暂时放下和后宫的矛盾,把顾命八人清理出局。顾命之首肃顺被菜市口处死,而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被赐死,顾命团队正式告破。
有人说顾命八人的落幕其实是咸丰自己给自己挖的坑,因为如果没有明确后宫与顾命八人的对立关系,顾命八人也不会那么快就被处理掉,以至于发证辛酉政变。
顾命八人被夺权后,慈禧和慈安两位皇太后摄政,当时恭亲王本来还有点话事权,但后来被慈禧一步步蚕食。
不过即便慈禧再厉害,她还是被慈安压了一头,这可能与咸丰造成的压制有关,慈禧对慈安已经存在敬畏了,以至于慈安死后,恋权懂权的慈禧,才把这个已经弊病初显的神州国度,当成自己的政治画卷。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Mr.L
不止是咸丰在时慈禧斗不过慈安,同治的时候也斗不过啊,慈安活着的时候,就是压慈禧一头的,没办法正宫就是正宫!不过她们姐妹俩应该也不会窝里斗,毕竟两人的依仗、目标都是一致的,也得互相依靠,电视剧电影就不必当真了
飞翔的雪鹜
慈禧太后在历史上也是以心狠手辣著称的,他权倾朝野,掌握了大清朝的诸多事物。
慈禧太后在封建王朝能脱颖而出,直到手握重权,并不是因为她是咸丰宠妃,而是在咸丰去世之后,幼帝尚未长成,她才走上了权利的宝座。
那为什么当咸丰还在位的时候,慈禧做不了老大呢?
慈安是皇后,有天生优势,这就是所谓的本宫不死,你就一直是妃
提起慈安,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慈禧。
而在大家的印象里,慈安忠厚老实,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实际上,这样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颇。
真实的慈安出身良好,官宦之家,真正的大家闺秀。从出身来看,慈禧就输在了起跑线线上。
慈安从小就受到过良好教育,一个女子有才有貌还有德,这是慈禧所比不了的。特别是她成为中宫皇后的五年中间,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患内忧,使她在忧患中成熟,在忧患中增长阅历。
慈安能在美女如云的皇宫立于不败之地,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能保持11年荣宠不衰?这就是慈安的智慧,慈禧在她面前都未免表现得有些浮躁。
除了她本身的魅力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她善于察言观色,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都可以看出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女性。即使把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衡量,即使把她与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较,慈安太后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决定朝政大端,慈安优于德,而慈禧优于才。慈安为什么会放权,是因为她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
由此可见,慈安太后是真正的幕后boss。在光绪年间任过大清国驻英国大使,回国后先后任过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笔记》中记到:诛杀陷城失地、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胜保下狱赐死,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
慈禧太过爱权,而慈安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咸丰皇帝早已经看出一切
其实咸丰皇帝也不是傻,怎么能看不出来慈禧的野心,如果要制衡住权利,那一定要用慈安。
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有着相当的震慑作用的。但是慈安的死就有些太过突然,令朝野皆惊。慈安身体一直很好,她自己也说“体气素称强健”,认为自己“克享遐龄,得资养”。一个素称体健之人,怎么得点小病,不足两天就死了呢?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作了种种猜测。
所以有慈安在,慈禧一定不能独揽大权,不管是咸丰帝在,还是不在,正应了那句话,“本宫不死,你永远是妃”。
Sand
历史上唯一一个可能阻止慈禧太后上位掌权的人就是东宫太后慈安,后来的慈禧太后能够掌握朝纲,大全独揽,纯粹是历史的巧合,也就是说历史不必然的选择了慈禧太后这样一个权利欲极浓厚的女人,带领着大清走完了最后五十年的路。(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当然,这样说就撤远了,就咸丰帝在位时,慈禧太后整不过慈安来说,这事简直太正常不过了,咸丰帝在位的时候,也不看看慈禧太后是个啥身份――懿贵妃,充其量就是个妃子,与母仪天下的皇后慈安相比,简直不在一个等量级。
直白点讲,咸丰帝在位的时候,慈安太后根本就没有搭理一个贵妃(慈禧太后)的必要,难不成还要慈安太后每天早晨到慈禧太后的寝宫“请安”,在清朝来说,长幼尊卑等级秩序是很完善的,也是很完备的,执行的也很彻底。
(懿贵妃)慈禧太后每天到慈安太后那里跪安肯定是少不了的,咸丰帝在位时,懿贵妃(慈禧太后)根本就没有与慈安太后斗法的资格,虽然说这个懿贵妃(慈禧太后)获得了批阅奏章的机会。
但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后宫不能干政的影响,雍正皇帝断然不可能让人知道走着自己没看,而是懿贵妃(慈禧太后批阅的)。
不能走到前台那就是个打酱油的了,无名五分,难登大雅之堂,即使慈安太后不看奏折,也没必要看,也比这个懿贵妃(慈禧太后)高个七八头,这样的慈禧太后自然也难斗得过正儿八经的皇后慈安了!
sandy.fang
这是因为,不论身份还是背景,慈禧都远不如慈安,只不过后来慈禧为咸丰生下了儿子(同治皇帝),母凭子贵才有机会与慈安并立,被同尊为太后,如果不是因为儿子,别说慈禧斗不过慈安,恐怕与慈安争斗的资格都没有。
慈禧、慈安身份地位悬殊太大对于婚姻大事,我们通常说“门当户对”,那么对于皇帝的婚姻来说,更是如此。
特别是清朝,在为帝王选择妃子的时候尤其注重门第和出身,至于妃子的长相,还不能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现存的清末老照片中发现清末的妃子都不怎么漂亮的原因之一。
慈安的家庭出身慈安是满洲镶黄旗人,是开户大臣额亦都第八世孙女。
其父亲是穆扬阿,是福克京阿的长子,于嘉庆九年承袭叔祖傅森的二品荫生,后任广西右江道。傅森在嘉庆时期是很重要的军机大臣。慈安的生母姓姜,但嫡母是克勤郡王庆恒的孙女。
慈安在宫中的身份地位慈安于咸丰二年二月被选入宫,从四月到十月,短短几个月时间,便从秀女开始一路晋升为皇后,号称是清朝晋升速度最快的皇后。
作为皇后,那就是皇帝名正言顺的正妻,所谓母仪天下,在后宫中的地位当然是其他嫔妃所无法比拟的。
咸丰去世后,慈禧的儿子继位,慈安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可见在宫中的地位是常人无法撼动的。
慈禧的家庭出身及身份地位相对而言,慈禧的背景就要差许多,慈禧的父亲是叶赫那拉惠征,是吏部的笔帖式,工作性质类似于今天的人事部秘书或翻译,在当时属于八品文官。
虽然叶赫那拉惠征后来有过几次升迁,但基本都是任“笔贴式”。直到道光二十九年四月才担任道府一类的官职,并且在咸丰三年因擅离职守被革职。
据宫中太监回忆,每逢过年过节,慈禧都会安排太监或宫女到宫外的一些小吃店,买上一些很平常的小吃给娘家人送去。
她能清楚地记起娘家人从前喜欢吃某家小吃店的某种小吃,从这些证明,慈禧的娘家是很普通的人家,特别是父亲被革职后的一段日子,当时慈禧在宫中的地位还不高,父母一家几乎过的就是普通人家的生活。
慈禧在宫中的身份地位慈禧刚入宫时,在颐和园内做过一段时间杂工,本来与荣华富贵无缘,但正巧是那段时间,咸丰因战事失败而心情烦闷,时常到颐和园小住。
慈禧为了引起咸丰的注意,趁咸丰来的时候轻声歌唱,最后如她所愿,咸丰被她的歌声吸引。从此,慈禧才有了机会接近咸丰,并受到咸丰的宠爱。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皇帝宠爱的妃子很多,并不是每一个受宠的妃子都能成功晋级上位。
但是慈禧不同,她肚子争气,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
从此以后,慈禧才开始平步青云。但是即便如此,慈禧也深知自己在宫中的地位,仍然不敢在慈安面前造次。
到了儿子同治继位后,慈禧才总算苦尽甘来,与慈安一起同时被尊为太后,有了与慈安平起平坐、共同垂帘听政的资格。
后来,慈禧通过一系列手段得以掌握朝政,这都是后话了。
根据上述的比较,慈禧之所以斗不过慈安,主要就是因为这两点原因:
一是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二是身份地位的区别,也就是正妻和偏房的区别。
当然了,慈禧也有自知之明,慈安在世时,慈禧根本不敢与慈安斗,至少不敢明斗,表面上一直对慈安百依百顺。
不论慈禧对慈安是真心臣服,还是在韬光养晦,至少她明白,如果真要争斗,她是斗不过慈安的。
瑾瑾_jin
在第二次雅片战争中,清军一触即溃,节节败退,而英法联军却长驱直入,兵锋已逼近北京。1860年8月,咸丰帝仓惶逃离北京。到热河后,咸丰已心力交瘁,病入膏肓。1861年8月21日,咸丰传谕立6岁皇子载淳为太子,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大臣尽心辅佐,赞襄一切政务。这8人就是著名的“顾命八大臣”。
第二天,咸丰病死,载淳继位,拟改年号“祺祥”。可是,这年号还未正式实施,清廷内部就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夺权斗争,史称“祺祥之变”。
原来,咸丰帝生前,肃顺等人很受其倚重,权力很大,这使得载淳的生母那拉氏十分嫉恨;肃顺等人则认为,咸丰帝一旦死去 ,野心勃勃的那拉氏母因子贵成为皇太后,肯定会对自己不利,所以也常在咸丰面前诋毁那拉氏,双方关系已势同水火。
载淳继位后,肃顺等人以“赞襄政务王大臣” 之名义,开始掌握朝政大权,势焰熏天。那拉氏和钮钴禄氏均被尊为皇太后。一为西太后(慈禧),一为东太后(慈安)。慈禧早就对肃顺等人掌权极度不满,随着她成为皇后,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变故已不可避免。
慈禧明白,要想扳倒肃顺等人,首先就必须征得东后慈安的同意与支持,于是她便向慈安提出垂帘之事。慈安性格温顺,胆小怕事,也不太恋栈权力,所以,最初她没有应允慈禧的提议。慈禧便向慈安诉说肃顺等人种种擅权跋扈之事,引起了东后对八大臣的不满与愤慨,并决定与其结盟。她二人密召恭亲王奕訢来热河商议,奕訢被其兄咸丰冷落,因此和肃顺等人一贯不睦,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开始抓紧密谋。
奕訢指出,要彻底制服肃顺等人,两后必须还京,他向两后保证,外国人只想获利,对大清内政毫无兴趣,绝不会干预此事。密谋完成后,奕訢立即赶回北京,随即开始紧锣密鼓地为政变做各项准备。
慈禧为摆脱肃顺等人的控制,同时为顺利发动政变,坚决要求回京。肃顺等人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古训认识不足,居然毫无戒心,对二后的提议也没有反对,而是准其回京。
史载,1861年9月23日 ,幼帝载淳恭奉咸丰帝的梓宫(棺材)离开热河启程回京。这天一大早, 行完启灵礼,两后和载淳间道先行,命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7臣随从,而令肃顺随咸丰梓宫缓缓后行。这样,慈禧略一施计,就把肃顺这个最难对付的敌人给彻底孤立起来了。
9月29日,抵达北京,西太后见恭王奕欣已经准备就绪,于是乘热打铁,立即于第二天下达谕旨,将载垣、端华、肃顺等8位顾命赞襄政务大臣一齐革职拿问。肃顺等人措手不及,来不及串联,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10月6日,慈禧、慈安再颁上谕,赐死载垣、端华,肃顺加恩立斩,其他5大臣或流放或下狱。就这样,权谋老辣的慈禧联合恭王奕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摧垮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势力,在她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高超手段的精准打击下,肃顺等人甚至毫无招架之功与还手之力。之后,清朝的历史进入了东、西太后“垂帘听政”的阶段。这就是清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 ,也称“祺祥之变”。
【答题码字不易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果粒
咸丰皇帝时期,慈禧那就是慈安身边的小跟班。因为慈禧给咸丰生了个儿子,所以才从兰贵人,逐渐提升为懿贵妃。
而人家慈安,一进宫仅仅4个月时间,就从嫔被提拔为皇后,这是什么差距?这就好比学渣和学霸比赛考试,学渣费尽心思折腾半天,最后靠外挂,才考到了80分,可学霸刚落座没多久就交卷,还考了个满分。
所以说,慈禧在咸丰活着的时候,压根就不敢跟慈安太后叫板。后宫之主一直都是慈安,慈禧顶多就给她打打杂而已。
那么咸丰皇帝去世以后呢?慈禧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善呢?自然是有的,毕竟她儿子是同治皇帝,仅凭这一点,就足以战胜慈安太后了。
咸丰皇帝驾崩之前,自认为把后事都给安排好了,首先让顾命八大臣负责朝政,此外又给了两宫太后一人一枚印章,万事都要这两枚印章都盖上了,才能实行。
其实这就等于是白设立顾命八大臣了有没有?但凡两宫太后不同意,或者有一个不肯盖章,你们顾命八大臣的所有指令岂不是都要作废?
这种愚蠢的安排,也真不知道谁为咸丰皇帝设计的。咸丰去世以后,慈禧慈安立刻连同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把顾命八大臣都给撸下台了,从此政权就归了这三个人。
这一年是公元1861年,慈禧太后27岁,慈安太后25岁,恭亲王奕䜣29岁。偌大的大清国,就落在了这么3个年纪不满30岁的人手里。
不过所有的联盟关系都会因为利益而分道扬镳,这个时候恭亲王奕䜣代替了顾命八大臣,成为了新的朝臣力量,和两宫皇太后的势力较劲。
慈安太后便协同慈禧太后,合伙再次把恭亲王奕䜣的权力给拿走了。从此朝中大权,就都在慈安和慈禧两个太后手里了。
一直到这里,慈禧都是慈安太后身边的小跟班,压根就没有大权独揽的机会。电视剧中把慈安描绘成一个不懂政治,不喜欢权力的女人,这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两次政变的过程中,慈安都是积极的主导者,而慈禧最多只是给慈安打打下手,找点儿打手来闹事罢了。
其实你一个人高高在上,不一定就真正拥有权力。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的皇后,是正牌的太后,所以前期的权力斗争中,她始终都是大家的核心领导。
但是具体做事的慈禧,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已经按捺不住了。为什么?因为长期给慈安打工的慈禧,找到了获取权力的窍门。
在辛酉政变的时候,慈禧拉拢上了恭亲王奕䜣、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醇亲王奕譞等人,从而形成了一个干实事的联盟团体。这个团队的总指挥是慈安,执行指挥是慈禧,干事的是恭亲王奕䜣等人。
等到了罢免恭亲王奕䜣的时候,慈禧又开始拉拢剩余的那帮人,将恭亲王奕䜣排除出了核心团队。这么一来总指挥还是慈安,执行指挥依旧是慈禧,干事的人就少了奕䜣。
年纪轻轻不到30岁,慈禧就发动了两场政变,这对慈禧的锻炼是相当到位的。所以说慈禧靠自身的能力,逐渐掌握了实权。
慈安虽然是名义上的老大,其实在权力方面已经被架空了。不过她只要能指挥得了慈禧,那么她还是一把手,显然慈安生前,一直都是慈禧的直属领导。
三、慈安太后在很多事情上,都要优先于慈禧太后。为啥说慈安一直压着慈禧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只要有慈安在的地方,慈禧就跟个小媳妇儿一样,十分懂规矩。
没办法这是清朝的祖训,谁让慈安太后过去是皇后呢?人家是大老婆,你慈禧不过是个小老婆罢了,能给你做太后就很不错了。
同治皇帝当时只有6岁,跟慈安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远比跟慈禧在一起的时间多得多。为什么?因为慈安是他的嫡母,地位上跟同治皇帝更匹配。慈禧虽然是生母,可在慈安面前,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此外同治皇帝选拔皇后的时候,慈安选择了赛尚阿的孙女阿鲁特氏,而慈禧选择了凤秀的女儿富察氏。结果同治皇帝选了阿鲁特氏做皇后,富察氏做贵妃,这就是差距。
慈禧太后非常宠爱小太监安德海,所以秘密让安德海下江南采购制作龙袍的材料,其实就是放安德海一个假,让他出去搜刮财宝。
没想到安德海四处敲诈各地官员,仗着自己是慈禧的红人,就敢为非作歹。结果撞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手里,丁宝桢立刻把安德海给拘押了,没多久就给杀了。你以为丁宝桢有这么大胆子,敢杀慈禧的人?其实没有慈安太后点头,丁宝桢也不敢杀。
安德海被处决了以后,慈禧一句话都不敢说,这就表明了慈禧是不敢对慈安的命令有所质疑的。不过这也为两人之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总结:慈安未必就是慈禧害死的。由于慈安是名义上的老大,而慈禧是实际上的老大,所以这两个人在权力上自然是会有纠纷的。不过慈禧总是让着慈安,因为她始终都只是个小老婆而已。
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和慈安再次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因为她们俩都没有皇帝做儿子了。光绪皇帝登基后,其实慈安和慈禧同时都是受益者,毕竟大家都不是光绪的亲娘,谁还不知道谁啊!
相对来说这个时候的慈安,就更加自在了,毕竟过去同治是慈禧的亲儿子。此后慈安依旧垂帘听政了7年时间,事情都让慈禧干,自己在家等结果就行了。
你想想,慈安是不是像极了运筹帷幄的诸葛亮?而慈禧则类似于五虎上将一般,帮助慈安冲锋陷阵。最后还是啥都要听从慈安的。至于慈安是不是慈禧害死的,有任何证据表明吗?不能说慈禧后来的表现不佳,就说人家啥坏事都干。
要是想弄死慈安,慈禧早就下手,何必等这么多年呢?两个人携手压制大臣,总比一个人做愣头青要强得多。就算是哭丧,还能多个伴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
、嶶暖
一个是嫡妻,一个是妾侍(庶妻),在地位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嫡妻在家中拥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妾侍是不允许僭越的,哪像现在的小三通过一些手段,就能成功上位,在古代小三上位基本不可能,只出现在影视剧中夺人眼球罢了,这种嫡庶妻的关系放到皇家大内,其尊卑的区别更为明显,慈安贵为母仪天下皇后嫡妻,统帅六宫,慈禧仅是妃嫔,也就是民间的妾侍,跟慈安相比地位是天壤之别。
严格来讲慈安并不是咸丰的原配,只不过她运气好,第一任嫡妻在咸丰登基前就离世了,而慈安是在咸丰即位后,通过选秀进宫的,她受到咸丰帝的宠爱是慈禧远远不能及的,从她被立为皇后的时间就可窥见一二,慈安是咸丰二年二月选为秀女,而到了十月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期间仅仅隔了八个月,这在大清一代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咸丰对她是宠冠六宫。
反观慈禧也是咸丰二年选秀入宫的,不过咸丰对她的宠爱程度不及慈安,初时封为贵人,直到第二年才晋升为懿嫔,可是同期的慈安已经是母仪天下的皇后了,之后的慈禧一直庸庸碌碌生活在宫中,到了1856年她的人生才迎来转机,就在这一年她生下了皇子载淳,因为生子有功晋升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虽然慈禧很有野心和权力欲望,并且诞下了咸丰唯一的儿子,然而咸丰终其一生都没有改立她为皇后,因为在咸丰的心目中,慈安才是最合适的皇后人选,她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长大后知书达理、品行端正,淡泊名利,六宫在她的管理下一切秩序井然,咸丰帝对她可谓是充分的信任和宠爱,有了皇帝的撑腰加上她名正言顺的皇后地位,作为庶妻出身的慈禧拿什么和慈安斗?
要知道,作为妃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皇帝的宠信,另一个则是有朝中重臣或者家族势力的支持,这两样慈禧一样都不曾拥有,至少是在咸丰生前,慈禧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
不光慈禧生前无法斗倒慈安,在咸丰死后,她还得依仗慈安,1861年,就在咸丰驾崩没过多久,慈禧和咸丰的弟弟奕忻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在这场关系到慈禧命运的斗争中,始终少不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慈安皇太后的支持,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原中宫皇后,后来的母后皇太后,无论名望还是资历都是辛酉政变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
即使后来的慈禧掌握大权,她也不敢怠慢这位正统皇太后,只不过这位慈安太后天生淡薄名利,不似慈禧把权力看的比命还重要,因而给后世的感觉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傀儡太后,其实慈安太后才是正宫,是咸丰死后的实际国家一把手,一切都由慈安说的算,直到1881年,慈安驾崩,慈禧才真正成为了独揽大权的清朝统治者。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零点零一分
慈安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因为流量都跑到慈禧身上去了,慈安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个受气的小媳妇,处处被慈禧打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咸丰在位时,她的地位要比慈禧高的多。有兴趣了解的朋友请接着往下看
咸丰在位时,慈安是皇后,慈禧是皇贵妃,她俩就好比是正房和小妾的区别。慈安出身于满洲镶黄旗,钮祜禄氏,八旗里的贵族,一进宫就被封了嫔位,慈安不仅长得漂亮,还很有才华,咸丰对她甚是喜爱
慈禧刚进宫时仅仅是个贵人,兰贵人之所以上位就是因为她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一个儿子,母凭子贵这才被封为皇贵妃,成为后宫二把手
慈禧是个有野心的女人,这样的女人通常都很强势,喜欢指手画脚干预一些政事,这可是犯了后宫不可干政的大忌了,因此咸丰对她很是厌烦
在慈禧还没有垂帘听政成为西太后之前,她把自己伪装的相当到位,很低调,对慈安也很恭敬,两个人好的跟亲姐妹似的,善良的慈安对她没有一丝丝防备
咸丰帝虽说是个花花公子,整日里沉迷于女色,但是他早就看出了慈禧的狼子野心,要不是因为慈禧为他生下了皇子,可能早就把她给废了
1861年,31岁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他死前留有遗诏,让自己的独子,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咸丰死前考虑到同治太小,便安排了以载垣和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授予了他们处理政务的权力
授予皇后慈安御赏印章,给了她母仪天下的权力。因为慈禧是同治帝的亲生母亲,顺其自然就成了圣母皇太后
咸丰去世前曾给慈安留下过一道秘诏,将来慈禧要是惑乱朝纲,越权专政慈安有权利直接将她杀死,然而一直身体健康没毛病的慈安却在1881年4月8日突然暴毙身亡
慈安死后,慈禧才得以大权独握,慈安在世的时候,她的权利一直都是比慈禧大的
我是@杰森斯坦峰 关注我,每天给你讲点历史小故事!
xuboy
咸丰帝在位期间,慈禧根本没有任何资本跟慈安这位正牌皇后“斗”。即便是后来慈禧的儿子载淳登上帝位,成为同治皇帝之后,慈禧与慈安两宫皇太后间的关系还是相对比较融洽的。毕竟,慈禧心里非常清楚,在清朝极其严格的宫廷制度面前,她始终是无法逾越慈安这位正牌皇后。
慈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与她们身后的两大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慈禧姓叶赫那拉氏,镶蓝旗人,是古代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后裔。这叶赫部原本是蒙古人,因为他们灭了扈伦国所属的那拉部,并占据了他们的地盘,所以改姓那拉氏。后来他们迁居到了叶赫河一带,故以叶赫作为部落的名号。
在努尔哈赤带着建州部起兵之后,叶赫部不仅没有选择站在努尔哈赤一边,反而多次纠结其他部落发动了对建州部的战争,并且逼迫努尔哈赤割让土地才肯罢兵。
甚至在努尔哈赤的妻子叶赫那拉氏病危的时候,派遣特使前往叶赫部接其母亲前来探望时,叶赫部的首领纳林布禄都不肯同意放行。
1618年,努尔哈赤感到要彻底消灭叶赫部,就必须先打击一直在支持叶赫的明朝。在对明朝宣战前,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告天。
在这“七大恨”中,竟然有四大恨与叶赫部有关,可见努尔哈赤与叶赫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即便到了两百多年后的清咸丰年间,叶赫那拉氏虽然是满清八大世族之一,但是其地位并不算太高。
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做官只做到了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祖父景瑞更是花钱捐了一个笔帖式,在官府中当了一个低级的文书,尽管后来爬到了正五品的河南司郎中,但是由于贪墨款项,被道光帝革职关进了刑部大牢。直到慈禧她爹景征四处筹款,把所缺款项补齐,景瑞才被道光帝释放出来。
而慈禧她老爹景征的仕途跟她爷爷极其相似,都是从官府文书开始做起,一步步爬到了正四品的山西归绥道道员。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时任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的景征带着一万两官银躲了起来,后来被人在咸丰帝面前参了一本,景征被革去官职。被罢官后不久,景征便抑郁而终。
可见,此时慈禧的家族背景势力,根本无法支撑她在后宫中争权夺势。
而慈安出身于钮钴禄氏,虽然都是满清八大世族之一,但是钮钴禄氏的地位却远高于叶赫那拉氏。
钮钴禄氏的先人额亦都一直追随着白手起家的努尔哈赤,为清朝基业的创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努尔哈赤手下众多悍将中,额亦都是极少数几位不受努尔哈赤猜忌的将领,其地位可见一斑。
在额亦都之后,钮钴禄氏一族的人才辈出,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和珅、遏必隆等都是出自钮钴禄氏。
也正是由于受到努尔哈赤的信赖,钮钴禄氏与皇室的联姻在咸丰一朝之前从未中断过,许多皇子身上都流淌着钮钴禄氏的血脉。
因此,在慈禧与慈安两位皇后的背景较量中,慈禧已经完全处于下风。
1852年,16岁的慈安和17岁的慈禧同时被选作秀女送入宫中。但是刚刚入宫的慈安很快便创造了一项纪录,那就是从一入宫就被封为嫔,到被册封为皇后,仅仅用了40多天的时间,如果从其入宫之日算起,也仅仅用了六个多月的时间,创下了清朝立后时间最短的记录。
而此时的慈禧还只是个贵人!贵人与皇后间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根据清朝后宫的等级设置,皇后以下的妃嫔一共分为七个级别:第一级是皇贵妃、第二级是贵妃、第三级是妃、第四级是嫔、第五级是贵人、第六级是常在、第七级是答应。
可见,入宫之初被封为兰贵人的慈禧起步就比慈安低了一个级别,几个月之后两人之间已经相差了四个级别。慈禧与慈安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不是同一个级别上的对手。
因此,工于心计且抱负远大的慈禧并没有急于叫板中宫之主慈安,而是想方设法博得咸丰帝的宠爱。
而咸丰帝恰巧又是个风流天子,虽然在继位之初,年轻气盛的咸丰帝还想干一番大事业,挽救已经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但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咸丰帝也变得一筹莫展,于是他便开始追求声色,贪图玩乐。
原本就天生丽质的慈禧很快便被咸丰帝在后宫的“万花丛中”发现了,十夜野闻中曾记载了咸丰帝发现那拉氏时的情景:“当文宗初宰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加上慈禧非常善于猜摸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很快便获得了咸丰帝的宠幸。
从第五级的贵人到第四级的嫔,慈禧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这之后,慈禧开始时来运转。而给她带来好运的,就是她给咸丰帝生下他唯一的一个儿子载淳。
咸丰六年,在生下皇子之后,慈禧顺利晋升为第二级的懿贵妃,进一步缩小了与慈安之间地位上的差距。
然而,按照清朝的祖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需要把儿子载淳交给皇后慈安抚养,这对于儿子将来是否能够顺利继承皇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了嫡母慈安的支持,胜算就会更大。因此,接下来的日子里,慈禧更不可能同慈安去“斗”,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就落得一个前功尽弃的下场。
而后来的事实恰恰证明了慈禧确实是一个有远见的女人,正是由于她与慈安间依靠载淳保持的良好关系,使得在咸丰帝驾崩之后,慈安能够迅速与慈禧结成同盟,一同将年仅六岁的载淳推上了帝位,同时消除了异己,稳定了大清朝廷的局势。
因此,如果将慈禧与慈安共侍咸丰帝的九年划分为两个阶段,在1856年之前的第一阶段,慈禧完全没有实力跟慈安斗,这一时期只能从咸丰身上下手获得宠幸从而提高在后宫的地位;在1857年至1861年间的第二阶段,慈禧与慈安之间因为有了载淳的出现,她们的共同目的都是将载淳顺利送上皇位,既然目标一致,自然就不会相互内斗,消耗实力。
所以,在咸丰帝在位期间,慈禧与慈安之间并不存在“斗”的说法,即便到了同治帝时期,两人相处还是比较融洽的。直到光绪帝时,两人的矛盾才开始正式显现,但是性格稳重的慈安皇太后很快便选择了急流勇退,将权力全部交给了慈禧。
naturally
大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在为自己的父亲道光皇帝守孝结束后,年仅二十一岁的风流皇帝便迫不及待的举行了其继位以来的第一次选秀活动。咸丰皇帝这种迫切的想要选妃的愿望实际上也并不能够单纯的归咎为其好色的本性,如果我们自己翻看历史便会理解咸丰皇帝,因为在咸丰二年的时候,他的后宫之中仅有一位叫做云嫔的女人,咸丰皇帝的原配妻子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早在其登基之前便已经薨逝了。所以出于延续香火,繁育子嗣的初衷,咸丰皇帝也确实应该进行一次选秀活动了。而咸丰二年的这次选秀活动,也让日后咸丰后宫之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且其中的两位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上的走向,这两位女子,一位叫做钮祜禄瑞芬,另一位叫做叶赫那拉杏贞,这两位女人在后来的历史上被分别称为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
咸丰二年的的选秀中三位入选的女子最为引人注目,一位出身高贵端庄的钮祜禄氏被咸丰皇帝封为了贞嫔,成为了此次入选秀女中位份最高之人,另一位容貌美丽性格活泼的女子他他喇氏被封为了丽贵人,还有一位出身叶赫那拉氏的女子被封为了懿贵人。这三位秀女日后成为了咸丰朝后宫之中地位最高的三个人:皇后、懿贵妃、丽妃。皇后就是同治、光绪两朝与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而懿贵妃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
虽然在日后的长达二十年的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之中,庶出的慈禧太后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但是在咸丰一朝共处的十年间,慈安太后无论资历、地位还是受宠程度都让慈禧太后望尘莫及,即便是慈禧生下了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其仍然无法撼动皇后的地位,无儿无女的慈安稳坐中宫10年之久。那么为何咸丰在位期间,慈禧斗不过慈安呢?
慈安身上有着某种独特的吸引咸丰皇帝的地方:
一、高贵的出身:
慈安太后出身满洲镶黄旗,是八旗之中的上三旗,而慈禧太后则出身满洲镶蓝旗,镶蓝旗为满洲八旗之中的下五旗。并且慈安太后的家族钮祜禄氏是满洲大姓氏,这个姓的在有清一代先后出了六位皇后,而慈禧太后姓的叶赫那拉氏纵然也是满洲大姓但是在此之前却只出过一位皇后。并且,就当是入宫时而言,慈安太后父亲的官职远高于慈禧太后父亲的官职。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了慈安太后在咸丰帝心中的位置远比慈禧太后要重要的多。
二、美丽的容貌:
皇帝选择后妃,虽然出身和德行很重要,但是作为一位皇帝的后妃,她的容貌更是非常重要,慈安太后之所以能够为咸丰皇帝所吸引,这其中一定有着外貌的原因,咸丰二年慈安太后入宫时,年仅十六岁,这个年纪正是一个女人含苞待放的花样年纪。从保留至今的照片我们也不难看出,慈安太后当时确时有着美丽的容貌,对比一下慈禧太后的画像和照片,平心而论,慈安太后确时更胜一筹。
三、端庄又贤淑:
慈安太后在咸丰二年二月被选入宫,四月时被封为贞嫔,两个月后越过妃位而直接被封为贵妃,一个月后再次越过皇贵妃之位,被封为了皇后,也就是说,从入宫之初的嫔位到六宫之主的皇后之位,慈安仅用了不到六个月时间,这不要说是在清朝,就是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后宫,也是非常罕见的,慈安的火箭般的晋升的背后显然是得益于咸丰皇帝的青睐,而咸丰皇帝之所以有如此举动,实际上就是因为慈安身上有着某种独特的东西深深的吸引着这位年轻的皇帝,而这吸引咸丰皇帝的,绝不仅仅是美丽的容貌这么简单了,对于一个皇后而言,一定是端庄的做派和贤淑的品德。这是咸丰皇帝最为欣赏慈安的缘故。
客观来说,不仅咸丰在位时期慈禧不是慈安的对手,就连之后的同治一朝共同听政的十三年中,慈禧太后依旧不是慈安的对手,同治皇帝选后以及诛杀安德海等事上,我们不难看出慈安太后仍然是这个王朝重大事件的最终裁决者,慈禧太后尽管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但是仍然无法撼动中宫嫡出的慈安太后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原创:历史微书
lenka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清代经过康雍乾三朝的铁腕统治和加强集权的措施,早已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容他人挑战。
明清两朝皇权不断膨胀,君主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加强,用中学历史课本的话说是达到2000年专制制度的高峰。再加上程朱理学的不断洗脑,在很多人心目中,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怕皇帝是个小孩子。
现在看看祺祥政变中双方力量的对比。
一边是皇帝,加上两宫太后,以及恭亲王奕䜣。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两宫太后掌管着先帝御赐的印章,圣旨必须经她俩盖章才生效,奕䜣则是先帝的亲兄弟。
一边则是八位顾命大臣,其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肃顺,只是一个较远的宗室,祖先是努尔哈赤的弟弟,没有登上皇位的合法性。
所以这注定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慈禧一方进可攻,退可守,真正一道圣旨把肃顺等人拿下,也不会有人说什么,大部分人都会支持。而肃顺一方最多只能逼一逼太后和小皇帝,又不能真的去谋反政变,那样必然不得人心。
至于其他的计谋,比如两宫太后和皇帝先回京之类的,都只是保证政变万无一失的小手段而已。对于慈禧一方来说,只有大胜和小胜的区别,绝无失败的可能。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桀骜§→
“慈禧”和“慈安”都是同治皇帝登上皇位之后,给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以及他的嫡母“钮祜禄氏”分别上的皇太后的“尊号”,也就是说呢,实际上后来的“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生母,而就在同治皇帝还没有继承皇位的时候,“钮祜禄氏”其实已经身居“皇后”之位了。
通过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当咸丰皇帝在世的时候,对“钮祜禄氏”更加地看重,或者说,“钮祜禄氏”是咸丰皇帝的所有嫔妃当中位份最高的,所以,便顺理成章地被册立为了皇后,那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
首先要说的就是“慈禧”和“慈安”她们两个的身世背景以及进宫的时间,“慈禧”的父亲名叫叶赫那拉·惠征,是满洲镶蓝旗人,镶黄旗在满洲八旗当中属于下五旗,当“慈禧”进宫的时候,他所担任的官职是至少为正四品的“山西归绥道”。
“慈安”的父亲名叫“钮祜禄·穆扬阿”,是满洲镶黄旗人,镶黄旗在八旗当中,不仅属于“上三旗”,而且还是“上三旗”之首,所以仅从这一点来讲,“慈安”的家世就要比“慈禧”显赫许多,当“慈安”被选入宫的时候,她的父亲担任的是广西右江道”一职。
虽说她父亲担任的也是“道台”,但是,由于她父亲当时早就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二品官阶,所以,从官职品级上来讲,“慈安”父亲的官职就要比“慈禧”父亲高出了至少三个等级。
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就能知道,“慈安”的身份要比“慈禧”高贵许多,这直接就会导致她们两个入宫之后获得的待遇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别。
下面要说的便是他们两个被选入宫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她们两个是在同一个时间段被选入宫的,都是在咸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852年的二月。
说到这里呢,我们就要来看一下,她们两个在入宫之后究竟获得了什么样的待遇,由于“慈安”出身高贵,所以就在入宫两个月之后便被封为了“贞嫔”。
“慈禧”获得封号的时间要比“慈安”晚一段时间,而且,她最初获得的封号也仅为“兰贵人”,很显然,这就要比“慈安”低了一个品级。
下面就接着再来说一说,她们两个在全都获得了第一个嫔妃封号之后的经历,就在同一年的五月二十五日,咸丰皇帝便再次下旨封了“慈安”为贞贵妃,此后又过了不到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咸丰皇帝便干脆直接把“慈安”册立为了皇后,“慈安”也就登上了她的人生巅峰,位居六宫之首。
而“慈禧”呢,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咸丰皇帝才下旨把她的身份提升了一个品级,封她做了“懿嫔”,而这个时候,“慈安”早就已经是当朝皇后了,她们两个在后宫当中的地位相差得也就更大了。
一直到了咸丰六年,也就是公元1856年,“慈禧”才因为给咸丰皇帝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继承皇位的“同治皇帝”再一次获得了晋升,被封为了“懿妃”,通过慈禧在入宫四年之内的晋升经历,我们便能知道,咸丰皇帝对“慈禧”的册封似乎是比较吝啬的。
到了“慈禧”生下了“同治皇帝”的第二年,咸丰才又一次提升了“慈禧”的身份,册封她为“懿贵妃”,不过,即便是她已经获得了“贵妃”的封号,与“慈安”皇后的身份相比,仍然差着两个品级,而且“懿贵妃”呢也是慈禧在咸丰驾崩之前获得的最终的封号。
当然啦,除了“出身”以及由出身所决定的“际遇”方面的差别之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决定了“慈禧”无法在咸丰皇帝在位时期能够与“慈安”相争,那便是她们两个的性格。
关于这一点呢,在清宫遗闻中便有相关的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意思就是说呢,虽然“慈安”对权力并不感兴趣,但是,她的政治才华却毫不逊色,往往都能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去处理朝政。
“慈禧”虽然很有才干,但是,她却有着很强烈的政治欲望,正因如此呢,两宫太后同时垂帘听政之后,“慈安”才没有跟“慈禧”去争,反而是很乐意把政史都交给“慈禧”去处理。
正是因为她们性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便导致了咸丰皇帝在临终之前交代的三件身后事当中,特意交代了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也就是说,即便是在临终之前,咸丰皇帝也没有忘记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全“慈安”,毕竟继承皇位的是“慈禧”的儿子。
不得不说,这其中也许就包含着咸丰皇帝对此后一跃成为“皇太后”之后“慈禧”的担心,同时,他也深知“慈安”向来都有着不争的性格,所以,他才特意留下了那样的一份遗诏,就是为了告诉和提醒“慈禧”母子,“慈安”才是真正拥有“母仪天下”权力的人。
布木布泰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就政变来说,没有军权的人斗过了有军权的人,26岁的母后皇太后等人斗过了老奸巨猾的“顾命八大臣”,这可以说是“不可能事件”,然而当时的慈禧和慈安却做到了,她们所凭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听我给您分析。
一、理论建构——“闪电战”与“费边战术”我们分析问题,需要有方法论的建构,我在其中就运用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理论来分析为何能取胜。
亨廷顿在书中提到了两种战术,一个是“费边战术”,一个是“闪电战”。
先说“费边战术”,费边是古罗马的将军,外号“拖延将军”,他曾经靠“拖延战术”几乎击败了“军神”汉尼拔。何谓“拖延战术”?就是不与敌人展开大决战,而是
采用不断拖延的手段,麻痹敌方,消耗敌方锐气,最终取得战争效果。
再说“闪电战”,“闪电战”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二战时期德国所采取的战术,通过闪电战,德国几乎是如切瓜砍菜一样打败了波兰、法国等国家。闪电战注重的是速度,一击必中,一招见血。
而慈禧太后等人,在辛酉政变中,恰好是完美地综合了这两种战术,才打得肃顺等人溃不成军,最终大胜。
亨廷顿
二、慈禧太后对“费边战术”的运用面对着顾命八大臣掌权的情况下,慈禧太后没有立即与顾命八大臣展开冲突。而是先去联系援军,如恭亲王奕䜣、僧格林沁等人。随后奕䜣等人在热河滞留六天,尽量不和八大臣发生冲突,表现出一副“胸无大志”,“人畜无害”的样子。
果然,八大臣放松了对奕䜣的警惕,奕䜣得以成功地回到北京城,准备发动政变。而慈禧等人也尽量地表现得若无其事。就在这种“拖延战术”之下,八大臣的警惕性大大丧失,为之后的政变创造了条件。
慈禧太后
三、慈禧太后的“闪电战”前期已经用“费边战术”成功拖延了八大臣,后期就要用“闪电战”一击毙命了。对于“闪电战”来说:速度就是一切,时间就是生命。
1861年11月1日刚到北京,慈禧等人没有休息,第二天便拿出玉玺和先帝圣旨,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这一闪电做法令肃顺等人毫无反应的时间。随后,慈禧又下令逮捕八大臣,撤职查办。仅仅五天后,慈禧宣布上谕,细数八大臣的罪名,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其它五大臣革职或充军。
就这样,仅仅在一周时间中,烜赫一时的八大臣全部身死,慈禧等人获得大胜。
煊赫一时的肃顺身死
四、总结慈禧太后虽然没读过亨廷顿的书,但是深谙其中原理,她采用了拖延战术与闪电战并举的方法,先是麻痹肃顺,然后重拳出击,一举击败八大臣,最终取得了胜利,可以说,慈禧太后的心机与头脑,远远胜于同辈。
问:日航通鉴 图:站内与网络,侵删
baitu
慈禧和慈安是同一年以秀女身份入的宫,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是懿贵妃,慈安是皇后;咸丰死后,慈禧是圣母皇太后,为西宫太后,慈安是母后皇太后,为东宫太后,慈安还是压了慈禧一头。直到慈安去世,慈禧在于其争斗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始终被慈安压了一头。
按清朝史书记载,慈禧太后出生于满洲镶蓝旗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名叫惠征,只是一个小官。1852年2月,年仅17岁的慈禧,那时还只能叫她叶赫那拉氏,以秀女的身份入宫,被封为兰贵人,两年之后晋封为懿嫔。
1856年,慈禧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因此被晋封为懿妃,第二年正月又升为懿贵妃,在后宫成为仅次于皇后的存在,这个时候,慈禧刚刚二十二岁。
以上就是慈禧早年的经历,十七岁入宫时还是个普通秀女,五年后就被封为贵妃,是不是觉得慈禧很厉害?其实这不算什么,因为有个人比她更厉害,这就是慈安。
慈安是满洲镶黄旗钮钴禄氏,比慈禧小两岁,同样是出生于官宦世家,性格温婉,贤淑良德。1852年,慈安和慈禧一样,也是以秀女身份入宫,当时年仅15岁。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慈安二月份被选秀入宫,四月即被封为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六月,已经拟定为皇后人选,这个时候,慈安的嫔妃册封典礼还没来得及举行。十月十七日,立为皇后。从此,年仅15岁的慈安便开始了管理后宫的生涯。而这个时候,慈禧还只是个贵人,和慈安中间隔着嫔、妃、贵妃三个等级,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
慈安仅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以火箭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宝座!这在清朝是史无前例的,这足以说明慈安深得咸丰皇帝宠爱,无论是相貌,还是在人品上,在后宫众多嫔妃之中都是拔尖的。
但是,在一些历史小说和电视剧中,慈安却被塑造成了一个忠厚老实、懦弱无能的形象,在与慈禧的斗争中,缺乏政治才干,经常被慈禧利用,或者事事依赖慈禧,成了一个傀儡皇后和太后。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慈安不仅身份力压慈禧一头,而且政治手腕高超,在她活着的时候,慈禧始终被其压制的死死的。
咸丰生前自然不用说,慈安作为中宫皇后,掌管六宫,具有绝对的权威,即便慈禧生下了儿子,成为了贵妃,但和皇后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这段时间中,慈安压过慈禧是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是咸丰死后,两人的地位谁高谁低。
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临死前传位于载淳,又命载垣、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事务”。 载淳即位后,便是历史上的同治皇帝,但当时他只有6岁,所以按照咸丰的遗诏,朝政大权就落入了八大臣的手中。
但这样慈禧就很不高兴了,她对权力有着极为强烈的愿望,因此她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八大臣或被贬,或被杀,烟消云散。在这场政变中,慈禧毫无疑问是组织者,奕䜣是主要力量,而慈安就是领导者。
慈安是前朝皇后,临死前被咸丰授予“御赏”印章,这枚印章代表的是母仪天下的权力,所以在这场政变中她的态度至关重要。为了攫取权力,慈禧说服了慈安,同意她发动这场政变。所以,慈安虽然没有在辛酉政变中出力,看起来似乎政变与她无关,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慈安的点头同意,慈禧和奕䜣绝对不敢发动这场政变,如果慈安死心塌地的执行咸丰的遗诏支持八大臣,那么慈禧也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毕竟,当时大清朝的最高权力者是她这位慈安母后皇太后。
辛酉政变后,慈安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慈安坐在东边,慈禧坐在西边,这是因为古代以东边为尊,所以慈安在上位,慈禧在下位。这样的话,慈安应该具体负责朝廷事务才对。但慈安这个人对权力没什么兴趣,反而让慈禧掌握了处理具体事务的权力。
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慈安)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慈禧)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由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慈安虽然不太过问朝政,具体事务大多由慈禧判阅处理,但在大事上还是要慈安说了才算。因为虽然都是太后,但慈安为嫡,慈禧为庶,在“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绝不敢擅自主张。
比如,诛杀安德海事件,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慈禧身边有个非常信任的太监叫安德海,是在辛酉政变中,充当慈禧和奕䜣的联络人,是慈禧身边的“红人”。但是,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爱,飞扬跋扈,胡作非为,在山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捉住了,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
按说,安德海既然是慈禧的心腹,那么慈安起码应该给慈禧一点面子,即便要杀,也得和慈禧打个招呼吧。可是,慈安在接到丁宝桢的奏折后,只是召奕䜣来商量了一下,便下令“立斩之”,期间甚至没有通知慈禧。
由此事可以看出,慈安在处理事情时,是不用太顾忌慈禧的意见的。而慈禧在知道了慈安的决定后,并未替安德海求情,一方面固然是慈禧觉得不值得为了一个奴才得罪慈安,另一方面也是认为,慈安的决策乃是最终决策。
但如果事情反过来,慈禧做出的决定,慈安却可以推翻。
同治17岁的时候,应该大婚了,必定要选一个人当皇后。慈禧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但同治并不喜欢。于是,慈安提出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在慈安的支持下,最终同治娶了阿鲁特氏为皇后。
可见,慈禧虽然是同治的生母,但在同治心中,慈安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是要高于慈禧的。不过,因为此事,阿鲁特氏与婆婆慈禧一直关系不好,也因此受尽了欺辱和虐待。在同治死后两个多月后,阿鲁特氏含愤自尽。
同治死后,光绪继位,继位时光绪的年龄更小,只有4岁。两宫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依然是慈安太后的地位要高于慈禧太后。到了光绪七年,慈安太后突然暴毙于宫中,终年45岁。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天下大权尽数归于慈禧之手。
关于慈安的死,历史上众说纷纭,其中大部分说法将矛头指向了慈禧,认为是慈禧为了达到独裁的目的,采用下毒的方法害死了慈安,但毕竟没有实证。在正史上的记载,慈安是正常病死的。
综上所述,无论咸丰活着时,还是咸丰死后,慈禧斗不过慈安,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慈安的地位比慈禧高,慈安是嫡妻,慈禧是庶妻,地位上的差距导致了慈禧始终被慈安压了一头。第二,慈安虽然并不热衷于权力,但却有很高的政治斗争水平,小事她懒得管,大事却始终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而且还时不时的敲打一下慈禧,所以并没有被慈禧架空。直到慈安去世之后,慈禧才算真正的掌握了最高权力,开始了她臭名昭著的执政历史。背茶壶晒太阳
真实的历史,与如今在大屏幕上的演绎的场景并不相同,电视里那种宠妃仗着皇帝的恩宠敢去欺负皇后的场景,在历史上极少出现,尤其是到了清朝时期,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再得宠,即便其生下了同治帝载淳,相对于正宫皇后嫡出的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她仍旧是被压着的,古代嫡庶尊卑有别,不可轻易撼动。
何况,虽然在众人印象之中,慈安太后默默无闻,在前朝后宫好像都不太表示自己的意见,但是能够让慈禧太后如何忌惮尊敬,恐怕也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皇后。
首先,慈禧太后并不敢与慈安太后斗咸丰帝奕詝在位之时,钮祜禄氏为正宫皇后,而叶赫那拉氏在生育皇子载淳之后成为懿贵妃,当时的后宫之中,也就是这两个女人的天下。
表面上,叶赫那拉氏深得咸丰帝的宠爱,而且生育了咸丰帝膝下唯一存活的皇子,就是未来的皇帝,按如今影视剧的想法,这样的女子在后宫恐怕是横着走都没人敢惹的存在,然而,演绎终究是演绎,与历史完全不同。
自古嫡庶尊卑分明,皇后终究是皇后,贵妃再得宠也只是妾室,清朝时期虽然民间逐渐放开了将妾室扶正的规制,但是仍旧相当罕见,毕竟在过去是上千年之中,妾室扶正、宠妾灭妻都是大罪,即便皇家的妾能够扶正,但皇后与妃嫔之间依旧是嫡庶有别,妃嫔就是妃嫔,想要踩到皇后的头上,除非碰到了不靠谱的皇帝。
其次,慈安太后并非不得宠相对于让咸丰帝“流连忘返”的懿贵妃居住的储秀宫,钮祜禄皇后居住的长春宫虽然不太出彩,但却也是“四季长春”。慈安太后当年是咸丰帝的继后,其相貌不出众,家世虽说不低但也不算高贵,不过想来贪恋声色的咸丰帝对她却相当敬重。
钮祜禄氏从嫔位晋升到皇后之位,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堪称火箭的速度,在清朝历史上没有比她晋升速度更快的后妃了。
在清宫遗闻之中,对于皇后与懿贵妃的描述是“东宫优于德,西宫优于才”,虽然慈禧太后对于掌权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并不代表她没有掌政的才能,咸丰帝对皇后的宠爱,与对懿贵妃的宠爱,完全是两码事,换句话来说,咸丰帝对慈禧的宠,更贴近于对色的重,而对慈安的宠,反而更像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宠爱。
再者,慈禧不会笨到与皇后作对通过杰出的容貌与生育皇子载淳的功劳,叶赫那拉氏的位分从贵人一路飙升,直到成为懿贵妃,当时的后宫之中,叶赫那拉氏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然而,在清朝乃至整个古代,等级森严的后宫之中,妃嫔再高贵也终究是妾,与皇后这个正妻存在云泥之别。
晚清数十年里,慈禧太后将清朝江山牢牢握在手中,且不论其做法是否正确,但毫无疑问的是,慈禧太后是个城府极深,相当有手段与智慧的女人,而这样的人,自然不可能会去冲撞皇后。无论怎样,慈禧太后都是咸丰帝膝下唯一皇子的生母,将来载淳登基,她就是圣母皇太后,这是无法改变的,如果她冒险整出些幺蛾子,很容易会自毁前程。
历朝历代,那些少数胆敢挑战正宫皇后的妃嫔,最终大多也都无法善终,能够真正成功取而代之的少之又少,几百年里也不一定能出一个,如此冒险的事情,慈禧太后自然不会去做。
最后,咸丰帝始终防范着慈禧相传,咸丰帝驾崩之前,曾经留下了一道遗诏,就是说慈禧太后将来若是要危害清朝江山,那么持有诏谕之人可将其废除处死。虽然遗诏之事是真是假已无从得知,但是,咸丰帝在位时期,对于慈禧太后的确相当防范。
奕詝与当年的唐高宗一般,并不是太好,但是他与安心修道养生的唐高宗又不同,依旧流连声色不知保重,使得身体越来越差,也正因如此,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找到了染指朝政的机会。咸丰帝在位之时,懿贵妃就时常帮其批阅奏折,刚开始只是形式上,到了后来,懿贵妃就开始在朝政事物上公然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直接染指。
虽然咸丰帝身子不好,把有些事交给慈禧也是无奈,但是他可不想成为唐高宗,甚至是唐中宗,所以处处还是防备着慈禧太后,其临终之际,留下顾命八大臣,又让两宫垂帘,就是出于让慈禧扶持幼主,但也不想她独大的考虑,只不过咸丰帝终究失算,八大臣被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与恭亲王直接干掉了。
咸丰时代,慈禧太后终究是妃妾,别说斗不过当时贵为皇后的慈安,退一步来说,慈禧太后也并不想与慈安太后为敌,自找麻烦。
辉哥仔
咸丰皇帝特地为了,慈禧太后留下了一枚印象。就是凭借着这枚同道堂的玉印,使得慈禧太后顺利的当上了两宫太后之一。后来也是凭借着这枚同道堂印,慈禧得以在八大顾命大臣撂挑子时顺利的处理朝政。这个是八大顾命大臣没有想到的,又是以皇帝的名义,招恭亲王赴承德避暑山庄吊孝。一同密谋发动了北京政变,一举拿下了顾命八大臣。慈禧太后正式登上了,统治中国的最高舞台。
shoppingchen
这个要从古代封建社会坚实的传统制度来说,古代实行的是妻妾制,妻妾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后宫妃嫔虽然是御妻,但是说白了就是妾,比之皇后的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慈禧虽然贵为懿贵妃,充其量不过是个贵妾,与正妻是不可能平起平坐的。
慈禧虽然后来嚣张跋扈,但是在咸丰朝,她不过是个得宠的妃子,但是当时得宠的也不止这一个,丽妃等也一样得咸丰喜爱。她最大的资本是生下了独苗大阿哥载淳,所以生了贵妃,比其他妃子高一头。但是慈安皇后为人慈和端庄,对后宫诸人都好,前朝后宫人人称赞,就是咸丰帝对她也是又敬又爱,因此即使她没有孩子,皇后之位还是极其稳固,不是慈禧能动摇的。
再就是,慈禧有个当时看来挺大的硬伤,就是她的老姓是叶赫那拉。在我们看来没什么,但是对于皇族爱新觉罗家来说还是挺忌讳的。尽管布扬古的诅咒已经过了很多代了,但是细细想来还是有点忌讳。而且她还是大阿哥的生母,没有意外可能就会干涉朝政,攸关国祚,所以甚至有人给咸丰帝进言要求去母留子,在这种大背景下,慈禧还还敢和慈安一较长短。
麦兜太太
这问题问的,好像咸丰死了之后慈禧就能斗得过慈安似的!
说两人明争暗斗之前,咱们还是先了解一点和她们二人有关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古代,皇家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而能够代表皇权的只有三种人:皇帝、皇后、太子!皇帝九五至尊的地位毋庸置疑,可有些皇帝驾崩时只留下年幼的皇子,这就需要皇后担当起监国的大任,待到太子成年,再行加冕大典,将权力重新还给皇帝。这是个轮回,也是个不变的规矩。
那慈禧和慈安在身份上有什么区别吗?记住,慈安是咸丰皇帝明媒正娶的正宫皇后,统摄六宫、名正言顺;而慈禧,即便咸丰皇帝临终前已经被封为贵妃,但是,也只是一个妃子而已,根本无法和慈安相提并论。咸丰死后,不管是“辛酉政变”、打压奕昕、还是在其他军国大事的最终拍板上,慈禧都得请示一下慈安的意见。别怀疑,这都是事实
那为什么总感觉慈安斗不过慈禧呢?慈安生性平和,不喜欢争权夺利,因此,把繁琐的政务都交给慈禧去处理,而自己则安心陪伴小皇帝成长。也正因为如此,慈禧才逐步掌控了大权。
掌权之后的慈禧就比慈安牛吗?想的美!就像安德海的死,很多人都认为是丁宝桢的功劳,其实,更离不开奕昕的暗助和慈安的点头,尤其是慈安,没有她点头,谁敢杀安德海?慈安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给慈禧提个醒;再比如到咸丰帝陵前祭奠,慈禧觉得自己身份好贵,祭奠之时非要和慈安并肩祭奠,可慈安却毫不留情地当众责备了她。两人相持不下,最后让礼部评判,可谁敢让一个妃子和皇后并列呢?那不找死嘛!最后礼部官员只得说:查无此例!最终,慈禧也只能在慈安皇后拜祭之后才上前祭拜!
慈安太后并不是害怕慈禧,而是与世无争,不稀得与慈禧争权,但是,她的存在却是慈禧最大的忌惮。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殡天,失去了唯一的掣肘之后,慈禧这才无法无天起来!
可亦
晚清历史上,慈安在大众中的存在感是微乎及微,一说,张口就是慈禧怎么怎么样。毫无疑问,慈禧的光芒掩盖了慈安。
(慈禧太后油画)
使得,慈安的形象,一,懦弱无能,二,毫无主见,三,事事依附慈禧……
真的吗?都是假象。
一,慈安身份地位高慈安钮祜禄氏,钮祜禄氏贵为满清八大姓,这个姓氏很出了些妃嫔皇后,最著名的是甄嬛,雍正之妃,乾隆之母,长寿幸福安康之人。
其父是钮祜禄·穆扬阿,镶黄旗,曾任广西右江道。嫡母是清朝铁帽子王克勤良郡王庆恒的孙女。
公元1852年,慈安入宫选秀,二月进宫,四月进内,获封嫔位,五月贵妃位,六月被立后宫之皇后。
同年入宫的慈禧却是贵人,两年后才晋升成嫔位,再两年因生下同治皇帝,才被升妃,之后一年成贵妃。
比较起慈安,慈禧的晋升之路坎坷,她的家世也不怎么好,家境贫寒。
世代勋贵,慈安又怎是懦弱?
二,慈安貌美贤惠从故宫博物院里的藏品中,找到一副慈安太后的画像,画中,慈安静坐庭院,年轻漂亮,雍容华贵。
咸丰是个苦涩的皇帝,能力中等偏上,但碰上了千疮百孔的大清,此时,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起义。
什么坏事,他咸丰都碰上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力不从心,时常大发脾气,喜怒无常,郁郁闷闷。
慈安皆是好言宽慰,既安慰被谴责的妃嫔,又宽解内心煎熬的咸丰。
“且乐且道”,咸丰写下这四字,慈安苦口婆心,让人给从寝殿墙上取下。
咸丰信任她,临终之前,又给了她随身的“御赏”印章,但凡所下发的谕旨,需盖“御赏”印方可生效。
综上所述,贵为皇后,阶位难越,聪明的慈禧怎敢放肆?要不是生有咸丰的唯一儿子爱新觉罗·载淳,母以子为贵,慈禧说不定淹没在历史的大河之中了。
慈溪是不会和慈安斗的,相反,咸丰死后,慈禧慈安两人合作,掌控了朝政大权二十年之长久。
若是斗,慈安斗不过?慈安斗得过,只不过她是老大,什么脏活累活,老二慈禧处理就行了。所以才说“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的说法。
nicolexyy
慈禧和慈安的关系很复杂,你要说两人有没有暗中较量,那肯定是有的,但是却也没有到了能够上演宫心计的地步。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的正妻,而且还是钮祜禄氏,总而言之就是地位上和出身背景上都会比慈禧高上太多,但是对于权力的渴望上,慈安太后又不如慈禧。可以是这么说慈安太后一生对权力的要求,只是简单的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即可。
慈安虽然说不是光绪的亲生母亲,但是却是正宗的底气,所以即使是慈安没有了咸丰,依旧是之后清朝最有身份的一个人物。而且明确的意义上,慈安太后都是皇帝光绪的第一监护人。所以依靠着这一身份,慈安太后也会比慈禧太后更有权利。但是慈安对政治的兴趣并不大,尤其是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多少,所以并不反对两宫执政的局面。但是慈安低估了慈禧对权力的需求程度,所以慈安太后也需要有所制衡。
而当时清朝的权力被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慈安、慈禧和恭亲王。三个人因为共同扳倒了议政八大臣,所以一时之间也是团结到了顶点。而之后三人的权力则是相互制衡的,慈禧和慈安两个人会暗中牵制恭亲王,而这背后要是没有慈安的参与,慈禧一个人也是很难做到。但是慈安太后又会和恭亲王保持一种微妙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牵制慈禧。比如说恭亲王很多需要下达的政令,慈安太后一旦是确定了点头答应,慈禧也是无可奈何。
而也就是因为慈安太后的低调表现,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慈禧和慈安一直不和,甚至慈安还斗不过慈禧。但是慈禧真正掌握大权,应该是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后,慈禧和恭亲王之间翻脸,最后慈禧斗败了恭亲王才对。当然野史之中有过一段记载,说的是咸丰皇帝临终的时候给了慈禧一个致命法宝,能够废掉慈禧。但是因为慈禧示弱加上对慈安的讨好,最后被慈安给毁了。但是这传奇程度和记载的来源,都不可信。
洁娜kina
不管你是什么臣,毕竟人家是咸丰皇帝的老婆,你来硬的人家说你欺负寡妇,来软的人家又不吃你那一套,人家还是同志皇帝的母亲,你说可怕不可怕,再说了,那时候的人都安逸怕死,只要不动了自己家的银子,谁会管你
暄其爱♂︿︿
问题问得奇怪哈,咸丰在位时慈禧出于什么目的要跟慈安斗?咸丰在位时慈安是正宫皇后,清朝有祖制后宫不得干政慈安并没有涉及国事,也就是说没有多大的政治权力。慈禧能染指权力,无非是咸丰觉得她有头脑有手段,代咸丰批批奏折办理办理国事罢了,慈禧由此获得的实际的政治权力,但是这是暗箱操作,慈禧是当时是懿贵妃同样是后宫不得干政,咸丰提都不能提的,既然皇帝不说,肃顺等人明知慈禧在宫帷幕后虽然不满,也不能明着说什么。咸丰在位的时候,关于争权夺利慈禧和慈安甚至肃顺等人是连照面都打不着的,慈禧在幕后染指了权力并没有引起什么矛盾冲突,想斗是无从谈起无从斗起的
笨笨熊
咸丰在位时,慈禧斗不过慈安这是正常的。因为清朝皇室有着十分严格的嫡庶尊卑制度,说白了就是她俩妻与妾的身份,注定慈安始终要压慈禧一头。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咸丰驾崩后,慈禧依旧十分害怕慈安,因为慈安手中有足够的筹码能让慈禧乖乖听话。因此,只要慈安在一天,慈禧只能是如履薄冰地活着。
慈安和慈禧作为晚清最出名的人物,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慈禧雷厉风行,慈安温文尔雅,两人的性格看起来就像是两个极端。相比之下,慈禧的名气似乎比慈安更大一点。
但实际上,在垂帘听政这几十年,慈禧在朝廷大事上并没有决定权,凡事必须听从于慈安太后,因为慈安也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女人。
非常“不简单”的慈安太后慈安太后,满洲镶黄旗人,出生于当时的名门望族乌拉那拉氏。咸丰帝时期,因为她高贵的身世,一入宫便是嫔妃娘娘。根据规定,嫔妃是不能越级晋封的,但是她一入宫就破例越级被晋封为贵妃,之后没多久又晋封为皇后,前后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可想而知,慈安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反观慈禧太后,镶蓝旗人,又是罪臣之女,她的出身并不太好,略显寒酸,入宫只是一个小小的低层贵人。只不过后来生下了同治帝,母凭子贵,摇身一变成了贵妃。
明面上看,慈禧有实力能跟慈安一较长短,毕竟在古代皇室能生出儿子就是一把利器。但是,慈禧无论享受了多么尊贵的荣耀也改变不了她侍妾的身份,和正房皇后慈安相比还是有着本质区别。而且咸丰帝一直有皇后相敬如宾,地位无可动摇。
当然由于慈禧年轻时也如出水芙蓉般十分漂亮,深得咸丰皇帝的喜爱。那段时间,慈安就一直备受冷落了。都说深宫的女人勾心斗角十分厉害,正如现在宫斗剧所讲,慈禧受宠自然让慈安十分不爽,为了教训一下慈禧,慈安皇后也是一直找着合适的机会。
有一次,咸丰下朝后前往慈禧的寝宫,没想到这一去便是好几天,甚至都没有过问朝廷有什么事情发生,这段时间也让咸丰十分快乐。此事被慈安皇后知道后,颇为大怒,一国之君怎么能窝在后宫呢,她认为这就是慈禧一直找借口让皇帝荒废政事。
借此机会,慈安直接拿着祖训来到慈禧寝宫的外面,并让太监们大声地读诵,咸丰皇帝听后十分惭愧,于是急急忙忙地赶去上朝。
等到咸丰皇帝忙完了朝中之事,再次回到慈禧的寝宫时,发现慈禧早被慈安皇后给带走了。咸丰皇帝岂能不知道慈安的外柔内刚的性格?于是火急火燎赶到坤宁宫,正发现皇后想要杖罚慈禧。看到此番情景的咸丰皇帝便赶紧制止了处罚,并让皇后饶了慈禧一次,因为慈禧怀孕不能受罚,慈安应有大局观念。
如此一来,慈禧也算是躲过了一劫,但也深深被慈安的手段给震住了。本以为仗着皇帝的宠信能横着走,不曾想慈安竟然丝毫不为所动。估计慈禧事后想想都很后怕吧,没想到性格温和的皇后手腕也是如此强横。
此外还有一点,也能说明慈安太后的确非常不简单。当咸丰帝驾崩后,慈安是名正言顺的母后皇太后,而慈禧只是圣母皇太后。说到底还是有嫡庶区别的,母后皇太后就是说她是皇帝的嫡母,相反慈禧虽是皇帝的生母,却只能叫做庶母。
因此嫡庶尊卑有别,慈禧自然斗不过慈安。
再说说咸丰驾崩,同治即位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禧依然活在慈安的阴影下。原因很简单,咸丰帝给了慈安一个“杀手锏”。
慈安的“杀手锏”,慈禧的末日据史料记载,慈禧曾为咸丰皇帝整理过奏折。然而根据清朝祖训“后宫不得干政”,慈禧代批奏章,甚至直接干预政事已经习以为常,况且夫妻一场十几年,咸丰怎么会不知道慈禧的为人。
咸丰知道慈禧肯定是有野心的,同时大臣肃顺为防止慈禧以母后擅权,便建议咸丰帝仿效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做法,早点除掉慈禧,以免后患。最终咸丰帝心有不忍,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
但是为了防止慈禧专权,咸丰还是给了皇后慈安一道圣旨,这道圣旨的作用便是能直接要了慈禧的命。当中的内容为:“若她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简单来说,咸丰告诉慈安,一旦慈禧没有安分守己,有了干涉朝政的意图,或者跟慈安作对,做出对皇家不利的事情,慈安都可以将她解决,这个杀手锏足以让慈禧畏惧。
所以就当慈禧的宠臣安德海犯事后,慈安只说了四个字就将其斩杀,慈禧也只能捏着鼻子不敢说。
立命诛之众所周知,慈禧是一个心机很重的女人,疑心病也是不轻。而且从历史进程上来看,慈禧无论对儿子同治帝,还是后来的光绪帝都比较严厉,也没有哪位大臣能取得她的信任。但慈禧对太监倒是十分放心,其中安德海曾经就是慈禧身边最红的太监。
俗话说得好,狗仗人势,太监安德海借着慈禧的宠信平时言行也是越来越嚣张。不管走到哪里,各地官府都要尽心讨好安德海,希望他在太后面前美言几句,这样造成了安德海目中无人的习惯。
然而山东巡抚丁宝祯性格耿直,不想同流合污,对安德海的所作所为早就十分不满。所以当安德海来到山东后,他就罗列出几大罪状,立即派人将他拿下,并请皇帝下旨斩杀安德海。
慈禧得知安德海被抓,岂能当作没看见。原本她非常有把握,认为丁宝祯不敢杀了安德海。就在这时,慈安太后说了四个字“立命诛之”,随后给丁宝祯下一道圣旨,命他就地处决安德海,慈禧只能接受慈安的决定。
因此,慈禧对慈安恭恭敬敬,只要慈安不死,慈禧绝对没有出头之日。然而光绪七年三月初十,45岁的慈安却离奇去世了,去世的原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慈安之死猜测据正史记载,慈安太后身体一直没有什么大问题。关于她的死因,说法很多,有人说她是被慈禧谋害的,也有人说慈安是自然死亡。其实个人感觉大概率是慈禧暗中做的手脚,偷偷毒死了慈安。原因也很简单,慈禧后来也毒害过光绪帝。对于慈禧来说,谁影响到她的利益,绝对要杀了才算甘心。
然而慈安太后就是不把慈禧放在眼里的人。除了上文说的安德海事件外,慈禧最看重的大红人李莲英也是被慈安给教训过,让慈禧十分难堪。
据说有一天,李莲英和小太监争执,慈安太后恰好路过,觉得有点烦,便让人叫他们停下来。可谁想李连英往后一看是慈安,竟然不予理会,依旧在那吵闹着。
李莲英的行为,让慈安太后非常的生气,太过目中无人,于是叫人把李连英痛打了一顿。收拾完李莲英后,慈安太后越想越觉得生气,就又跑去把慈禧太后骂了一顿,说她管教下属无妨。
结合种种事件,慈禧太后便怀恨在心,于是便有了杀了动机,最终找人谋杀了慈安太后。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当不得真,慈安真正死因,估计只有当事人知晓了。
纵观慈安太后的一生,虽然年轻守寡,又不如慈禧那般喜欢出风头,而且给人的感觉,她政治欲望也似乎不强烈。但慈安在掌控权力方面,肯定是很有一套办法的,不然怎么可能在皇帝生母,性格又飞扬跋扈的慈禧合作二十余年而始终屹立不倒,让后者战战兢兢呢?
总之,慈安太后的政治手腕不是慈禧可以比拟的,慈禧虽然也很有才干,但最大限度也就是能管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像国运决策方面,慈禧的格局还是略小了点。所以说,如果慈安晚死几年,或许清朝还能多撑几年,至少不会让日本这样的卑鄙岛国有机可趁了吧。
笠原MAY
那必须的啊!慈禧再牛也是妾,慈安则是正儿八经的妻啊。
别看慈安太后不吭不响的,那是因为这位太后不喜欢争权夺利,可但凡这位慈安太后说句话,那慈禧就得老老实实的听着。
原因很简单,慈安是咸丰的皇后,是妻;而慈禧是咸丰的妃子,属于妾!别看慈禧是同治的生母,但是从法理上来说,同治的嫡母只有一个,那就是慈安太后,而两宫垂帘听政的法理也正是来源于慈安是嫡母皇太后。
咸丰活着,那慈安就是后宫之主,慈禧就得每天去向慈安太后请安,这是为妾的规矩。别看慈禧后来掌控朝政,但那是咸丰和慈安死了之后的事,但凡这两位任何一个活着,那慈禧就得靠边站。
哪怕咸丰死了,那慈安还是要高慈禧一头,像搞掉肃顺等八大辅政大臣这事,如果没有慈安太后点头,那慈禧和鬼子六这位王爷就属于祸乱朝政,随时就可能被扑灭。然而慈安太后以同治皇帝嫡母的身份站出来,那就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其他任何势力都必须低头。
记住了,在古代,妻就是妻,那是一家的主母;而妾就是妾,那是属于下人的存在。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国,妾要想压倒妻,那是万难!哪怕是慈禧,碰到慈安太后那也得受着。
毛毛毛线衣
说到咸丰皇帝,就不得不提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两宫皇太后。一个是慈禧,另一个就是慈安。
相对比于慈安,大家更熟悉的是慈禧。
因为慈禧几乎掌管了半个世纪的清廷政权,她的大名,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但是,在咸丰和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更像是一个打杂的。
没办法咸丰是皇帝,慈安是皇后。
这就是慈禧地位比他们低的原因,那时候的慈禧每天起床之后,洗漱好的第一件事,都是先要向慈安去请安,这就是宫廷里的礼节。
慈安和慈禧是同时进宫的,而慈安进宫之后,也就是四个月的时间,她就晋升为了皇后,她能够独得咸丰皇帝的宠爱,完全是因为颜值高,性格好。
慈禧在这方面就比不过慈安了,但是,她也有一个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她为咸丰皇帝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母以子贵,若是慈安这个皇后,以后都不可能为咸丰生儿子的话。那么慈禧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而这个小概率事件,竟然成真了,咸丰皇帝在掌管了十一年朝政之后,就驾崩在了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去世的时候,也只有慈禧一个女人,为他生了儿子。
所以,咸丰的皇位只能托付给慈禧的儿子了。
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当上了皇帝,即使咸丰不封她为皇太后,人家的儿子也会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的。
所以,这就出现了两个皇太后。一个就是咸丰的原来的皇后慈安,一个是后来晋升为皇太后的慈禧。
你别看他们两个同时晋升为了皇太后,但是,还是有大小之分的。
两个人相比,慈安的地位还是比慈禧高的多的多,毕竟人家是正宫。
咸丰去世的时候,因为儿子同治皇帝比较小,当时的同治只有五岁。所以,咸丰临终前,就安排了两股力量来辅佐同治。
一个就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另一股势力,就是来自慈安和慈禧的两宫皇太后。
也就是说,顾命八大臣把议好的国事,交给慈安和慈禧两宫皇太后,让她们盖章同意,只有这样这个文件才能下发全国执行。
咸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他们之间相互制衡,谁也别想架空皇权。
可是,咸丰的想法,终归是他个人的想法。具体的事情,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可能性的。
很快两宫皇太后就和顾命八大臣产生了矛盾。
双方都想逼迫对方向自己屈服,但是,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
不过,这时候的慈禧和慈安有了新的想法,他们想把顾命八大臣给做掉。
于是,慈禧就找到了自己的小叔子,也就是恭亲王奕忻。
我们说一下奕忻,他本来是咸丰的亲弟弟,但是,咸丰去世的时候,因为猜疑他,就没有给他安排重要职务,可怜的他连顾命八大臣都不是。
慈禧就是利用这个矛盾,和奕忻做交易。也就是说只要奕忻把顾命八大臣给除掉,顾命八大臣的职位,就交给奕忻来干。
这对奕忻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事,于是,他们就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正是在这次政变的时候,他们把肃顺等咸丰安排的八个大臣,逮捕了。
最后肃顺被杀了头,其他人该逮捕的就逮捕,该杀头的就杀头。
就这样朝廷的大权落到了慈安,慈禧和奕忻的手里。
可是,这时候慈禧对当时的朝政,还是不满意,因为慈禧和奕忻之间又有了新的矛盾。说实话,慈禧总是想自己独揽大权。
但是,这也是她自己的想法,因为当时说了算的是慈安。
慈安不愿意多管政事,她觉得让奕忻管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毕竟自己和慈禧,都是女流之辈,按照清朝的规矩,女人是不能干涉政事的。
所以,这一段时间奕忻和慈安走的很近。
慈禧就很郁闷了,她出谋划策,好不容易除去了顾命八大臣,最后坐收渔翁之利的却不是她, 这让她情何以堪。
于是,慈禧就在郁闷中生了重病,但是,她得了重病后,慈安却出了事。一直没有任何病状的慈安竟然意外的去世了。
慈安的去世,真的是弄的整个朝廷都哗然了,大臣们都相互打听,确定去世的不是慈禧?
结果到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久未露面的慈禧垂帘听政了。大家没看错,确实是慈禧。
就这样慈安的去世,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迷。
慈安一去世,朝廷就成了慈禧的天下了,这时候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后来,慈禧把奕忻给排出到朝廷的权利中心外,然后整个清廷就玩弄于她的掌股之间了。
痛并快乐着
咸丰二年(1852年)2月,慈禧和慈安作为同一批秀女,一起入宫,17岁的慈禧被封为兰贵人,15岁的慈安被封为贞嫔。但是几个月后,两人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慈安一路扶摇直上,被晋封为皇后。她的晋升速度之快在清史上少有,而慈禧两年后才被晋封为懿嫔,又两三年后母凭子贵被封为懿贵妃。这一点足以说明慈安在咸丰帝心中的地位,远远高于慈禧,也就不难理解咸丰在位时,慈禧斗不过慈安了。
而慈安并非庸才,除了咸丰的宠爱,她也绝非是影视剧中所说的丝毫不懂政治。
其一:慈安出身官宦之家
慈安是镶黄旗出身,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出身官宦家庭。这样的家庭背景,在清朝明显是要进宫选秀,以后要成为妃嫔的,怎么会把女儿养成“傻白甜”,岂不是葬送女儿的一生。所以,慈安绝对是深谙宫廷政治的,懂得宫廷斗争的手段。
其二:咸丰帝在位之时,慈安就表现出了政治才能
为了躲避英法侵略者,咸丰帝曾躲进热河避暑山庄。大好山河,生灵涂炭,咸丰帝心中十分愤懑,又无法排解,对身边伺候的人动辄打骂,妃嫔,宫女,太监皆不能幸免。每次发生这种事情,都是慈安既顾全咸丰,又安慰妃嫔。面对咸丰帝的得过且过的“且乐道人”的做法,慈安又一次站出来,力劝丈夫此举不可为。
庸庵笔记记载: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旋蒙恩眷。
《国闻备乘》载:显皇后进曰:“圣驾脱有不讳,枢府中畴则可倚?”帝引后手,书‘文祥’二字示之,后又言:“大阿哥幼冲,当典学,安可无付托者?”帝闭目沉吟良久,徐惊寐曰: “得之矣”。
另外咸丰帝临死之际,慈安跟咸丰的对话也很能体现她的政治才能。她所问朝中谁可倚重,太子谁来辅佐,这些都是关乎未来国运的大事。细究之下,西汉的汉高祖刘邦临死之际,据史料记载: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而吕后虽然狠毒,但政治能力和手腕非常人可比,而慈安的问话跟吕后何其相似。
所以,慈安出身高贵,拥有咸丰的宠爱,自己又稳坐中宫之位,深谙宫廷政治,此时的慈禧根本不可能斗得过她。
另外,只要慈安活着,慈禧永远不能越过嫡庶之分的尊卑。虽然咸丰死后,看似政事都是慈禧处理,手握大权。实际上,慈安只是不喜欢政治,并不是没有政治才能。
而慈禧只负责一些琐碎政务的处理,军国大事还是要听从慈安的意见。从两件事可以看出。
其一:安德海之死
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因为慈禧的得势,而权力愈大。但是同治八年八月,他奉命到江南办事,却大张旗鼓,沿途更是向地方官大肆索要钱财,甚至召训地方官。安德海的行径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上奏,慈禧有意袒护,但慈安“立命诛之”。最终,安德海被诛杀,朝野上下拍手称快。
其二: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虽然是慈禧策划的,但是没有慈安的参与,单靠恭亲王奕䜣和慈禧这场政变根本不可能成功,是慈安在朝中拥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使得天平偏向了慈禧一端。这也是为什么慈禧想要干什么事的时候,总要拉着慈安的原因。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慈安崩于钟粹宫。关于她的死亡原因,至今仍是一件疑案。但是,史学界更倾向于慈安是被慈禧太后毒杀而亡。
因为不久前,两宫太后在祭祀时发生争执,慈安和慈禧并排站在一起,慈安以慈禧为庶为由,让慈禧退后一步,致使慈禧起了怀恨在心。而只要慈安活着,慈安虽然不喜政治,但是她的身份和地位,慈禧永远不可能独揽大权,所以她一不做二不休,害死了慈安。
END
kellymakoo
中国封建社会是君权至上的社会体制,同时也是一个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社会。中国历史上有明确史书记载可查的皇帝有近五百人,但仅有一位女性皇帝,那就是武则天。但是,虽说中国封建社会执政是以男性为主导,但是并不乏女性政治人物,其中更是不乏掌管国家最高权力之人。
这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们,通常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皇太后,其中将“皇太后”这个身份发挥最“淋漓尽致”的绝对是非慈禧太后莫属。而这位慈禧太后能够在以防外戚和女性干政最为严密的清朝脱颖而出,不得不堪称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之起始点,就是一份看似缜密却漏洞百出的遗诏。
图1 慈禧(1835年—1908年)
这份遗诏就是咸丰皇帝临终前留下的托孤遗诏,这份遗诏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要点:
1. 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日后(咸丰皇帝死后)继承皇帝位;2. 命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和尚书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史称“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这一切似乎很明确,父死子承,八大臣辅弼幼主(载淳当时年仅六岁)。
但是这份遗诏形成过程有一个看似不重要,但是极为重要的漏洞,那就是遗诏并非皇帝亲笔所写,而是由军机大臣代笔(代笔者很可能是咸丰皇帝老师杜受田之子杜翰)。当时的情况是,咸丰皇帝已经病入膏肓决定要立遗嘱,为了证明遗嘱的有效性,身处热河行宫的咸丰皇帝召集了身边所有主要王公大臣见证自己的最后遗言和人事安排。但是由于身体健康原因,不能亲自执笔,于是“退而求其次”,由皇帝口述大臣代笔,再由皇帝过目阅览盖上御印,如此同样具有法律效益。
就是这看似“无所谓”的代笔,最后成了八大臣被奕訢等人攻击之要害之一。理由就是咸丰皇帝托孤之时北京方面近枝王公和主要大臣均不知情,遗诏有八大臣蒙蔽要挟大行皇帝所做之嫌疑!政治斗争,成王败寇,成功者就是可以这么理直气壮的颠倒黑白!
图2 奕訢晚年照
咱们接着聊遗诏之事。立完遗诏咸丰皇帝并没有立刻驾崩,躺在病床上的他不久又做了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呢?在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期间,所有谕旨由军机处拟定,所拟定谕旨必须要开头盖“同道堂”印章,结尾盖“御赏”印章,方可生效。这两个印章的实际管理人就是两宫太后。
咸丰皇帝为什么又想了这么一出呢?
咸丰皇帝一生动荡,虽然踌躇满志,但是最后也没能够挽回大清王朝颓废之势,而且是每况愈下,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因此郁郁而终。咸丰皇帝知道,自己唯一年幼的儿子虽然承袭皇帝之位,但是处境不可谓不艰险。而眼前最为艰险并非外患而是“内忧”,这“内忧”指的就是朝廷各方势力。咸丰皇帝担心啊,他担心自己在世之时,肃顺等人可以忠心耿耿,唯唯是诺,但是自己儿子年幼,大权必然旁落,一旦肃顺大权独揽成了鳌拜第二怎么办?所以他想了“盖章生效”这一招,意在通过皇太后制约八大臣,同时又为了避免母后专权,又通过八大臣限制皇太后,可谓是一箭双雕。但是,相互制约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双方矛盾激化,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食物链”之间的生存斗争规律是,越向顶端越血雨腥风,很快这一基本规律就再一次应验。
图3 咸丰皇帝,1860年10月13日伦敦新闻画报
自觉安排妥当的咸丰皇帝终于与世长辞。可惜他不会知道自己多方权衡考虑的人事安排,看似高明,其实就是一招臭棋。
咸丰皇帝一闭眼遗诏就立刻公布天下,顾命八大臣开始正式上岗“赞襄一切政务”。这个命令一下达,最先不满的就是此时留守北京的近枝宗室权贵,其中最具影响力也是主要代表人物的就是恭亲王奕訢。众所周知,奕訢之能力在宗室皇亲之中那是首屈一指,而且又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道光老皇帝遗诏中亲封的亲王。同时,前不久那场洋鬼子进京的浩劫,要不是奕訢多方斡旋,大清王朝的老窝都得让洋鬼子端了,往大了说这是保住祖宗基业之功。所以,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将奕訢排除在托孤大名单,也就是核心政治圈之外。当时,朝野上下为奕訢鸣不平之人不在少数,这一支力量日后发挥了巨大作用。
图4 孝静成皇后(1812年-1855年),奕訢生母
话说回来,咸丰皇帝为何故意要将自己的弟弟们都排除在核心政治圈之外呢?咸丰皇帝难道不了解自己的弟弟奕訢之能力?实际上,恰恰相反,咸丰皇帝就是太知道自己弟弟奕訢的能力了,奕訢不但能力超群,更是胆大妄为。咸丰五年,身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奕訢,利用咸丰皇帝含糊之机,竟然以皇帝名义给自己的生母尊了一个皇太后的名号。这种挑战皇权的行为咸丰皇帝怎么能放心?一想到托孤奕訢,立马感觉如芒在背,万一奕訢是第二个多尔衮呢?所以,咸丰皇帝必须要将奕訢排除在外,可谓是用心良苦。但是病入膏肓又流亡在外的他也仅能在遗诏中对身后之事做做文章,此时的他已经做不到精力旺盛之时对奕訢的全面压制与掌控了。
既然压不住,那就得露头。一直被皇兄压制的奕訢,怎肯就此罢休?咸丰皇帝活着的时候,奕訢得韬光养晦,咸丰皇帝一死,就是奕訢厚积薄发之时。
所以说,咸丰皇帝看似多方制约的人事安排,其实是将朝野力量分成了多股,而这些力量之间更是矛盾重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咸丰皇帝这大行皇帝之影响力逐渐淡化,敢于出头挑战甚至是质疑咸丰皇帝人事安排之人开始蠢蠢欲动。同时,各方力量对于权力掌控欲望的逐渐深化,他们之间的矛盾势必迅速扩大。如此一来的恶果,就是导致各方力量你死我活的斗争,也就是常说的“政变”!
图5 热河省,简称热,省会承德市
说实话,当时很多朝野之人已经预示到了咸丰皇帝的“如意算盘”根本维持不了多久,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咸丰皇帝前脚刚闭眼,后脚八大臣就开始和两宫太后闹别扭,甚至是公开吵架,吓得小皇帝都尿了裤子。而另外一边,北京留守官员也开始立即行动起来,奕訢主动要求祭拜大行皇帝宫梓以探听热河虚实,趁机了解八大臣与两宫太后之状况。一切看似寻常行为,其实都是非寻常之举。可想而知,咸丰皇帝期望的平衡根本无法维持!
尽管人们早就预知当下的政体结构必然被打破,但是能够预料到速度之快的应该不多。咸丰皇帝生前良苦用心的人事布局,维持了多长时间呢?48天!也就是从咸丰皇帝去世,八大臣辅政开始算,48天之后八大臣被冠名反动团伙,两宫太后和奕訢联手将其彻底消灭。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知咸丰皇帝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图6 同治皇帝幼年时期
经过这次“干净利落”的政变之后,咸丰皇帝遗嘱中的政治人事架构被彻底捣毁,取而代之的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和恭亲王奕訢议政的联合执政模式,小皇帝的年号“同治”大有此意。
然而,令太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同治”执政模式也没持续多久被再次打破,这一次奕訢被踢出了决策层,这又是一次政变。这次政变标志着大清王朝开启女人当家之模式,这位当家的女人就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
文:王金百
参考文献:《清史稿》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melanie晋
1861年8月,咸丰帝在弥留之际对身后事做出了安排,其中包括任命了肃顺、端华、载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大辅政大臣,这八人在当时都是身居高位的,领头的是肃顺,肃顺是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端华是郑亲王,载垣是怡亲王,这样的一个团队看起来力量应该是非常强大的,不过很快八人就被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以及恭亲王形成的政治同盟给拿下了。
当时的慈禧太后不过26岁,慈安太后24岁,恭亲王也不过28岁,这三个人为什么能够取得政变的成功呢?
实际上,当时皇室成员中除了恭亲王之外,还有一个成员也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那就是醇亲王,道光帝的第七子,当时21岁,1861年9月4日,奕譞做了步军统领,实际上掌握了京师的军权,这就为政变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再者,恭亲王一系当时有胜保、桂良的支持,桂良是恭亲王的岳父。桂良与肃顺等人因而办理夷务出现过矛盾,因而至今仍然有人怀疑桂良才是策动政变的主凶。
再者,当时朝臣当中有非常强烈的正统观,这一点从御史董元醇等人的上奏就可以看出来。肃顺等人即使势力再强大,在当时不过只是臣子,他们所对抗的是皇室中的核心成员,因而肃顺等人并没有得到广大士人的支持。
而且因为肃顺此前受咸丰帝重用的时候得罪了很多人,因此在朝中树敌过多,这也是导致他没有人支持的重要原因。
雯慧萧酾
俗话说“能够让人心甘情愿地为你上蹿下跳,这才是大师”,而慈安就是这样隐藏的王者。晚清时期,慈禧的出镜率极高,似乎掩盖了慈安这个人物,但是细心拨开历史的表面会发现慈安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慈安和慈禧都是咸丰皇帝的老婆,并且两人都是在同一年成为后宫一员的,但是两人的境遇是天壤之别。慈安在进宫两个月后就被封为贞嫔,一个月后再次得到晋封为贞贵妃,又过一个月就成为皇后候选人,入宫仅仅十个月后就被册封为皇后。
此时的慈禧在干什么呢,看着同班同学已经变成大清皇后,慈禧只是后宫中名不见经传的一个秀女,如果命运没有特别的安排,那慈禧此生也是后宫中对镜自怜的一员。
通过慈安在后宫中的位分晋升之路,至少可以得到两方面的信息,首先是慈安深得咸丰皇帝宠爱,这一点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慈安的上位之路并不是宫斗的结果,而是凭借着咸丰皇帝对慈安的宠爱和信任,更为难得的是,咸丰皇帝对慈安的宠爱一直持续到生命尽头。
其次是慈安行事深得人心,要知道皇后作为母仪天下的人选,仅有皇帝的喜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长辈的认可才行,慈安的晋升速度如此快,说明她一定是得到众人的赞赏。
这可能与慈安出身名门有关,钮钴禄氏祖上是清朝的功臣,这样宗室贵戚的身份是最基础的保障,慈安的父亲也是当朝官员,官宦家庭出身的慈安深受传统教养熏陶,想必是温良贤淑,得到众人的赞赏。
慈安被封为皇后,但是一直都没有为咸丰皇帝生下儿子,这是传宗接代的大事,尤其是对于皇帝而言,关系着未来皇权传递,于是在咸丰皇帝就在一个美丽的时间宠幸了慈禧。
慈禧的确抓住机会,为咸丰皇帝生下皇长子,但是咸丰皇帝对慈禧并没有太多的关怀,为奖励慈禧生下儿子,将她晋升为懿妃。在这里不得不再说一下慈安的晋封过程,慈安是从贞嫔直接跳到贞贵妃的,期间用时一个月,并且越过了妃这个级别,再次证明咸丰对慈安的喜爱程度,同时也说明慈禧并不重要,即使生下皇长子。
从咸丰七年开始,慈禧逐渐开始有出头的机会,慈禧在生下儿子后自然而然地有了更多和咸丰皇帝相处的机会,并且慈禧的过人之处开始逐渐展现出来。
咸丰皇帝体弱多病,而慈禧写字非常好,于是咸丰皇帝偶尔会口述让慈禧代笔,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批阅奏章,在心情好的时候可能还要随口问一下慈禧的看法。
慈禧最初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政事,开始逐渐萌生追求权力的野心,虽然慈禧在政事上开始帮助咸丰,在咸丰的生活中的比重也有所增加,但是慈禧的地位仍然是与慈安没有办法抗衡的。
1860年8月,咸丰皇帝到热河躲避烦心事,一年之后就在热河行宫驾崩,咸丰在临走之际,开始交代后事。咸丰皇帝给年幼的同治皇帝任命八位辅政大臣,就是所谓的“顾命八大臣”。
但是咸丰皇帝又害怕辅政大臣架空同治的权力,于是想出一个制衡的办法,同时赐给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两枚印章,慈安掌握的是“御赏”,同治皇帝的是“同道堂”,由于同治年幼,印章由生母慈禧太后代为保管。
按照咸丰皇帝的预期,辅政大臣和太后之间相互制约,这样就可以确保皇权保持在皇帝手中。没想到咸丰皇帝刚走,顾命大臣就表示太后不必挂念前朝之事,这让慈安和慈禧成为更加紧密的同盟战友。
接下来就是清朝晚期有名的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被联手诛杀,清朝统治天下的权力被掌握在慈禧手中,实际上,清朝的最高权力时掌握在慈安手中,慈禧此时还没有太大的权力。
在辛酉政变中经常会说是慈禧联合恭亲王完成的,但这两人只是跑腿执行的人,真正在幕后坐镇的应该是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的皇后,在其驾崩之后晋升为太后,而慈禧只是以皇帝生母的身份晋升为圣母皇太后,虽然也是太后身份,但是与慈安的太后身份相差很大,慈安才是名正言顺的后宫第一人。
在古代是非常重视妻与妾的关系,妻子就代表着正统,而妾只是身份低微的补充,假设慈安生下儿子,那皇位很有可能就不关同治皇帝什么事了,在古代观念中,嫡子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庶出子嗣。
慈禧和恭亲王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位让天下人服从的人物,她就是慈安太后。在辛酉政变发生时,慈安是25岁,慈禧是27岁,恭亲王是29岁,慈安以最小的年纪在幕后控制着一切,足可见慈安的手腕有多强。
从慈安一生的表现来看,她并不渴望权力,并不像慈禧那样渴求,但是慈安的大局观念是非常强的,如果是关系到影响清朝的大事,慈安都会出手干预,并且最终大多时候都是以胜利者的姿态收场。
慈禧身边曾有一位非常得宠的太监名叫安德海,此人仗着慈禧的宠信肆意妄为,在宫廷之中趾高气扬,甚至对慈安太后都不大尊敬。当时同治皇帝即将大婚,安德海以采办婚嫁物品为由未得允许私自出宫,由于过于招摇闹事,在山东地界被巡抚丁宝桢抓获。
丁宝桢立即上书朝廷询问处置意见,慈安太后“立命诛之”,就这样安德海就被就地正法,当时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当慈禧得知此事,只能隐忍并夸赞丁宝桢做得对。
同样是同治皇帝大婚之际,关于册立皇后的人选,慈安和慈禧出现不同的意见,慈安选中的是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选中的是富察氏,两人意见不统一,最后由同治皇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皇帝选择慈安的意见,将阿鲁特氏册立为皇后。
从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不管是同治皇帝还是清朝大臣,慈安太后说话还是非常有分量的,同时也显示出慈安的地位比慈禧要高一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同治皇帝与慈安太后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毫无血缘关系而有所疏远,甚至比慈禧太后更加紧密,这其中有清朝传统的尊母祖制的影响,也有当时实际形势的作用。
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在钟粹宫去世,死后被葬在定东陵。
总结一下,慈禧并不是在咸丰皇帝在位时期斗不过慈安,而是在整个慈安生命中都斗不过慈安。咸丰皇帝在位期间,慈安因咸丰的宠爱和众人的青睐而稳稳坐在皇后宝座上,慈禧毫无争斗的可能性;在咸丰皇帝驾崩后,慈安凭借着正统的身份地位和处事能力,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自己的优胜地位。
由于慈安并不痴迷于权力,所以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并不多,但从关键事件的背后足以看到慈安的手腕和作用。
mayflydn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个伪命题,咸丰在位时,慈禧和慈安可能会存在一些矛盾,但应该远没有没有升级到内斗的程度,不然咸丰死后两人也不可能联合起来搞掉顾命八大臣。甚至是终慈安在世时,两人也应该没有内斗,不然两宫垂帘听政后慈禧一直打压恭亲王势力,如果两宫内斗,慈安虽才干不如慈禧,但慈安一方面拥有比慈禧更加正统的名分,另一方面完全可以拉拢备受慈禧打压的恭亲王奕訢联手对付慈禧,两人一旦联手,慈禧很难是慈安奕訢组合的对手。慈禧心里肯定很清楚这一点。加上慈安生性并不喜揽权,两宫垂帘后,一般具体的事务基本都是全权交给慈禧去做,而彼时真正对慈禧在事权方面有所掣肘的恰恰是恭亲王奕訢势力,以慈禧之精明,怎么可能去和对自己并没有具体权力威胁的慈安内斗,而给真正的对手恭亲王以联合慈安的机会。因此,无论是咸丰生前还是身后,可能在某些事情上两人会存在一些矛盾,但更多的还是搭档的关系,既没有到到内斗的程度,也并没有出现内斗的情况。
oneinamilliony
首先来看看慈禧是谁。这个我想不必多说,慈禧可是我们一直以来骂习惯了的,什么心狠手辣,祸国殃民,奢侈浪费都是和她沾边的,在大家的心里不是她不是一个太好的人。当然了这只是一种印象,很笼统。
确切一点说就是她是咸丰皇帝的妃嫔,是同治的生母,也是大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实际触碰权利就是咸丰死后,因同治年幼而垂帘听政。
她一生斗来斗去,不知她自己是否觉得累,反正我看着觉得她过的一点不女人,杀伐决断,没事就政变,心什么时候才能休休。万人之上又如何,权利死了是带不走的,人的一生活的到底是什么值得我们去思考。
她再厉害,我觉得也有缺憾,我觉得最大的就是她成为圣母皇太后的第二天就永离人世了,来不及享受这个尊号就匆匆走了,可能她自己也很是遗憾吧,上帝怎么就没多给这个女人几天的时间,也好知道知道这个位置是怎么回事。
还有就是令人震撼的盗墓。把世间的无数珍宝都带进了自己的棺材,但是带进去的就是自己的吗?那是不可能的,这些身外之物终究属于活人,死人是守不住的。要他干嘛,最终弄的自己死了都不安宁,被人家连衣服都脱走了。
慈安这个人我们很多人就没有那么熟悉了,当然了,光从这个名字来看,就能猜出来她和慈禧是有关系的。她是咸丰的皇后,当然了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她也是经历了嫔,贵妃,皇后这个一个过程的,但是最终她的身份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后,是正统身份,皇后比妃嫔在身份上最贵很多。
她出身于官宦世家,给人以忠厚老实的感觉。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额教育,咸丰宠爱这个女人十一年也是有道理的,她的容貌才学都不一般,有自己的独特而有效的治理后宫的办法,把该做的都做的很好,可以说是很智慧的一个女人。
她这个人和慈禧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喜欢权利,朝堂的事她都会让慈禧处理,当然了她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属于那种没事不说话,但是一说话没人敢不听的角色。这个人的德行修的很好,所以一直都是有威望的。
虽然她不如慈禧出名,但是相比之下,我却更喜欢这个人。让人觉得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额尊贵和优雅,是大家闺秀的感觉。相比之下慈禧最一开始有一种做枪的感觉,原本属于男人治理的朝政却要她频频出面,虽然慈禧本人是很愿意的,但是终究给人的感觉不对,知道最后慈禧不管错没错,是一直挨骂到了今天,没听说谁没事骂人家慈安的,这就是智慧。
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逗不过慈安,这是对的,也很正常,慈安是正宫皇后,是慈禧的领导,这个就是想斗也不容易,你想想,斗自己的领导好斗吗?接近都不太容易吧,何况人家慈安也是有城府的人,再加上和咸丰的关系不错,自然不是慈禧能斗过的。
就是咸丰死了以后,慈禧也是斗不过慈安的,最绝妙的就是觉得人家慈安没有在争斗,勾心勾脚的好像就是慈禧一人,慈安一直让人觉得稳如泰山,不需争斗。她很会在不经意间拉拢人,晚清著名的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爵位其实都是她的意思,很多人都是记她的好。立载淳为皇太子这样的大事都是她办的。
可以说在死以前,她的权利一点也没有被慈禧算计去,而且一直都是威望极高,就单凭这一点就比慈禧成功。
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她成功诛杀了慈禧的心腹安德海,这个人大家早就看的不顺眼了,一直是胡作非为,把谁也不放在眼里,只是一直有慈禧撑腰,大家没办法。这件事就被慈安做到了,一下子大快人心,人们对慈安增加了满满的好感,这也是她对慈禧的一次胜利,慈禧在慈安面前护不住自己的人。
只是很可惜,慈安走的早,才45岁就匆匆离开了,让人觉得无限惋惜,要非说慈禧哪里强过了慈安,我想就是活的时间超过了慈安吧。
june_luv
在人们的印象中,慈安是个较为软弱的形象,实际上,慈安的能力不在慈禧之下。咸丰在位时偏袒慈安,再加上慈安的智慧,所以慈禧斗不过慈安。
咸丰帝在位的时候,更加喜欢慈安。咸丰帝这个人,风流成性,很少有专一的时候,即便被英法联军赶到热河,圆明园被抢掠一空,咸丰帝还不忘寻欢作乐。可是对于慈安,咸丰帝却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
慈安嫁过来的时候,咸丰还是个皇子,慈安的父亲也只是个四品的右江道,并没有多么显赫的背景。可是咸丰非常宠爱慈安,对其他女人可能会喜欢一阵子,对慈安却一直喜欢。
咸丰登基第二年,封慈安为贞嫔,一个月后,晋升慈安为贵妃,不到五个月,慈安由贵妃再次晋升为皇后,总理后宫一切事务。从嫔到皇后,有的女人在后宫奋斗一辈子都未必得偿所愿,慈安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慈安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根据清史记载,慈安“素性贞娴”,有良好的性格,宽宏大量,妥善处理好后宫的关系,即便聪明机灵如慈禧者,慈安也能同她相处融洽,用现在的话说,慈安是个“高情商”的女人。
比如咸丰在热河躲避英法联军时,心里也郁闷,毕竟是清朝第一位“逃跑皇帝”,面子上挂不住,于是经常拿身边的太监、宫女出气。慈安一直陪伴在咸丰帝身边,用她的柔情宽慰咸丰帝,耐心细致地伺候咸丰。同时,慈安也对太监、宫女施以恩惠,设法让无辜的仆人得到安慰。这样,慈安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从上到下均敬重慈安,愿意听从慈安的调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咸丰帝在病重之际,单独把慈安召到身边,看出咸丰帝对慈安的信任。咸丰帝交给慈安一方“御赏”大印,同时还给皇长子载淳一方“同道堂”大印。咸丰帝虽然任命了八位顾命大臣,不过八位顾命大臣发布的任何命令,都需要同时盖上“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大印才能生效。皇长子载淳年幼,慈安辅政,这意味着慈安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此时的慈禧,还只是个懿贵妃的身份,地位在慈安之下。
同时,咸丰帝还给慈禧一道密旨。慈禧虽然也得到咸丰帝的宠爱,可是咸丰也看到了慈禧的野心,担心自己去世后慈禧野心膨胀,不利于载淳执政,影响大清江山。咸丰帝给慈禧的密旨,正是可以随时除掉慈禧的密旨,这点让慈禧一直忌惮不已。
综合来说,咸丰帝在位时,更加宠爱慈安,对慈禧则有所防范。慈安本身端庄大方,母仪天下,在后宫与群臣之间颇有威望,尽管慈禧有能力和野心,但与慈安比较起来资历尚浅,因此慈禧是斗不过慈安的。
不仅如此,咸丰帝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慈禧依然斗不过慈安,双方甚至爆发过激烈的正面冲突,冲突以慈禧完败收场,这就是著名的太监安德海被慈安下令处以极刑。
安德海聪明伶俐,很讨慈禧欢心,仗着主子喜欢,安德海飞扬跋扈,无法无天,连同治帝都得给安德海几分薄面。有一年冬天,安德海大办酒席,热热闹闹地娶了徽班的大美女马赛花,闹得沸沸扬扬,许多人都对安德海不满,却碍于慈禧的面子,不敢动手。
慈安和慈禧此前并没有闹翻,相反在辛酉之变中,还站在了慈禧这一边,导致八位顾命大臣灰飞烟灭。当然慈安选择站在慈禧一边,并非真是为了慈禧,而是因为顾命大臣过于张扬,对同治帝和慈安不敬,这引起慈安的不满,于是和慈禧联手,除掉了八位顾命大臣。可实际结果是慈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说实话,慈安对政事并不是太热心,她和慈禧共同垂帘听政,一般把把大方向就可以了,具体政事由热衷于此道的慈禧来处理,两个人相处也还算愉快。更让慈禧感动的是,慈安竟然让慈禧入宫,共同抚养同治帝。
要知道,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慈安是名义上的皇后,如果让慈禧进宫一同抚养同治帝,难免会出现慈禧与同治关关系接近,从而疏远慈安的后果,这对慈安是很不利的。但是慈安从大局出发,从同治帝的切身利益出发,在宫中共同抚养,这就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有利于皇权的团结。
事实上,慈安这一行为非但没有引起同治帝的疏远,相反还更尊重慈安。有一次,慈安与慈禧都为同治帝选妃子,慈安与慈禧选择的女人不同,两人都认为自己选得好,后来决定让同治帝自己选择,结果同治帝选择的是慈安推荐的女人,由此可见慈安眼光独到,更加了解同治帝,也证明了慈安在同治帝心中地位不一般。
慈安与慈禧共同辅政,总要有个大小,名义上慈安为大,慈禧为小,可实际上慈禧的力量却一直在增长,慈安觉得有必要敲打一下慈禧,而安德海却正好撞在了枪口上。安德海平时飞扬跋扈也就罢了,还趁着为同治帝置办龙衣的机会,到下面耀武扬威,大肆索要钱财,引起地方上的强烈不满。
山东巡抚丁宝桢气愤不过,直接上奏折要除掉安德海,这道奏折没有经过慈禧,直接到了慈安手里。慈安秉公执法,按照“太监不得干政”的祖训,直接下令处斩安德海。慈禧对此无可奈何,因为慈安的地位在慈禧之上,而且自己确有疏忽,有管教无方的嫌疑。
后来,慈安突然暴毙,史书并没有记载慈安的死因,有人怀疑是慈禧所为,其实按照当时慈禧的表现来看,这件事由她所为的可能并不是太大。无论如何,这件事也算是个迷了,慈禧长时间没有斗过慈安倒,可慈禧笑到了最后。慈安去世后,慈禧失去了制约,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
robinleo
慈禧是咸丰帝的嫔妃之一,同治帝的生母,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慈禧的一生是十分传奇的,在她的政治作为上,在她的奢靡生活中,当然还有她的早年经历。慈禧在早年的时候,地位其实很低,身为咸丰帝的妃子但是却并没有很大的殊荣,相反与她一同进宫的慈安,却深得咸丰帝宠爱,且位置一直在慈禧之上。
慈禧在后期权势地位如此之大,那么在咸丰帝在位时为何却斗不过慈安?
两人身份地位的差距。慈禧出生不高,并且很有可能是汉人,慈禧是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的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从小因家中贫困被父母卖给了他人,之后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在这里慈禧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得到了潞安府知府惠征的精心培养,之后以叶赫那拉惠征女儿的身份入了宫。慈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了家庭中的良好教育,慈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为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小姐,并且十分有修养,有着母仪天下的风范。之后慈安成为皇后,而慈禧却还只是一个嫔妃,慈禧在地位上低于慈安,可以说和她的身份家世有关,这是慈禧斗不过慈安的因素之一。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慈禧并未有过对权利的向往,只是地位和权势的攀升,使得人心涌动,开始产生了过度的欲望。
慈禧出生不高,虽之后得到了培养,但是肯定是比不过慈安,慈安从小便出生于官宦之家,对于宫廷礼仪,官道中的事情多多少少都会比慈禧了解的多一点。之后慈禧因为生了皇子身份得到了晋升,但是地位依旧在慈安之下,权势地位的升高,待遇也变得和以前不一样,这对一个乡下来的慈禧来说是十分向往且难得的,从小她便被父母卖给他人,一直没有好的生活,而如今却生活得如此奢华,于是她向往更大的权势和地位,但是她斗不过慈安,因为她的出生决定了她的局限性。
还有在感情方面,咸丰帝明显要喜欢慈安多一点。慈安与慈禧是一同入宫的,咸丰二年二月的时候,慈安参加选秀入宫,四月的时候就已经是贞嫔,五月被封为贞贵妃,六月就当上了皇后,慈安是清朝晋升速度最快的继后,由嫔妃到皇后之位仅仅只花了四十天的时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咸丰帝对慈安的喜爱程度。
而同一时间入宫慈禧却落后慈安许多。咸丰二年,慈禧入宫被赐为兰贵人,咸丰四年的时候才被册封为嫔,咸丰六年,慈禧生下了一个皇子,因为母凭子贵,慈禧晋封为了妃,一年之后,才成为皇贵妃。她花了五年的时间成为了皇贵妃,可是地位依旧没有慈安高。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喜爱是很难改变的,慈禧是一个喜欢权势的人,而帝王则是讨厌这一点的,相反慈安虽然贵为一国之后,但是却不过问朝堂之事,这种情况,咸丰帝不得不对慈安产生偏爱了,而这种偏爱对慈禧来说也是斗不过慈安的因素。权利最高者都向着慈安,加之慈安的出身,慈禧怎么可能斗得过她。
grace华
不是斗不斗得过,慈安的地位本来就比慈禧高,慈安是从正大门走的大清皇后,而且咸丰对慈安比对慈禧还要好,所谓的大清皇后,就是即使咸丰死了,对于讲究的诸大臣来说,也是依旧支持慈安,所谓嫡庶有别!
htc g10
因为慈安是皇后,是一国之母,是母仪天下的六宫之首。慈禧或许可以超越她的权势,但始终无法超越她的地位。
就算慈禧权倾朝野,可她最初也不过是个贵人,按照寻常百姓家的说法就是妾室。但慈安是正儿八经的正室,她的身份有正统舆论支撑,有天下百姓支撑,有祖宗家法支撑,慈禧再得宠,再得势,在她面前始终是矮了一截。
这就是封建王朝的尊卑,嫡庶之别。慈禧当妃子的时候,无论犯了什么错,慈安都可以拿祖宗家法教育她。因为这是她作为正室的权力。而慈禧不服气又能怎么样,后宫的事情本就由皇后处理,即使是咸丰帝也不好插手干预。
而就算慈禧扳倒慈安,自己当了皇后,那也只是继室,是继皇后而已。名义上还是有那么一点区别的。所以别看慈禧在前朝那么厉害,在后宫她始终是很忌惮慈安的。
比如在给同治皇帝挑选皇后时,慈禧喜欢的是员外郎的女儿富察氏,慈安则中意自己的姑表外甥女阿鲁特氏。而同治帝最后听从慈安的意见,选了阿鲁特氏当皇后。慈禧心中不悦,又不能把慈安和同治帝怎么样,只能把怒气撒在儿媳妇阿鲁特氏身上。
平时慈禧对阿鲁特氏是打则打,骂则骂,丝毫不顾及她的皇后颜面。而且还不让同治帝经常去找她,导致同治帝在大婚后过起了独居生活。
由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慈安看起来柔柔弱弱的,但碍于她的身份地位,慈禧还是不敢把她怎么样的。在诸多事情上,两宫太后有着差不多的权力。就算慈禧心里不满意儿媳妇的人选,不也没办法嘛。
而在慈安处死心腹安德海的事情上,慈禧更是无奈加无奈。
安德海是慈禧很器重的一个心腹太监。平时仰仗着慈禧的权势特别嚣张跋扈,甚至不把慈安和同治帝放在眼里。
同治八年,在慈禧太后的同意下,安德海借着给同治帝准备大婚的名义出京南下。按照清朝祖制,太监是不允许出京的。但安德海不仅出京,还一路招摇,惊扰地方。
结果路过山东时被丁宝桢查拿,并以太监出京违背祖制的理由向上级请旨处置。慈安早就看安德海不顺眼了。于是她立即召集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共同商议,趁着慈禧身体不适,无法处理朝政,直接下令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慈禧既没了心腹,还丢了脸面,可她也只能默默忍下。所以说慈安怕慈禧,其实我是不认同的。从很多小事情来看,反而是慈禧奈何不了慈安。
蓝色空间
慈禧太后,虽然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位女皇帝,可这位“老佛爷”手中的权力却与皇帝无异。独揽大权近半个世纪,凌驾于大清王朝“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规之上,慈禧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她又是怎么做到的?
事情的导火索年轻的咸丰皇帝一命呜呼(30岁)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留下了年幼的独子爱新觉罗·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皇帝当时想着,自己快要升天了,这皇位咋办呢?无论怎样这皇位还得给自己的儿子继承啊,年幼就年幼吧,谁让自己当时不早点要小孩呢……,于是咸丰在死前就把儿子立为了皇太子。当然,咸丰为了儿子能顺利当皇帝,着实也想了点招——任命八大顾命大臣。
咸丰皇帝也不傻,万一八大臣有了异心怎么办?这六岁的皇帝还不是被一巴掌拍死?于是,咸丰在挂之前留了一手,授予皇后“御赏”印章,皇子“同道堂”印章,也就是说要两个章一起盖才有效。可是老咸啊,想得太简单了,也太低估了皇位(权力)的吸引力,并且太相信女人了。咸丰一挂,各路英雄纷纷冒头,总的来说有三路:
以顾命八大臣为首及其支持者;以两宫太后(慈禧、慈安,这两女人好得穿一条裤子)为首的后党;以恭亲王为首的亲王系列。悲催的顾命八大臣
事情的结局其实我们都知道了,顾命八大臣的位置还没坐热就两个女人打败了,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八大臣有能力但得罪的人太多,于是给了主打“悲情牌”两女人机会拉拢了人心,亲王派不甘寂寞插上一脚,并且和两女人联合了(可能认为女人好欺负吧),于是三足鼎立的局面迅速被打破,还没反应过来的八大臣被密谋端了。悲催的八大臣之首肃顺最后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砍头去见了咸丰,其他的七人也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革职的革职。之后,恭亲王也被借机收走了实权,几乎沦为软禁。慈禧以子为贵,从此开始大权独揽,如日中天之路。
咸丰皇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做的人事安排看起来顺理成章,周密妥当,最终却演变成这样的结果。
c'est l
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行宫。他的身后留下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和皇后慈安、懿贵妃慈禧。
咸丰皇帝死前,留下三道遗命,一是立载淳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二是由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顾命大臣,掌管朝政。三是分别授予皇后慈安、懿贵妃慈禧“御赏”、“同道堂”印章,八个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但是,八大臣根本就没把慈安和慈禧两个妇道人家放到眼里,大事小事都由他们做主。两个寡妇又气又急,便使了障眼法,把正在北京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找来商量对策。奕訢从小就比咸丰聪明伶俐,还差一点顶下咸丰自己当上皇帝。所以咸丰对他一直是嫉妒讨厌恨,从来不让他担任重要职务。八大臣也看不起奕訢,与他矛盾很深。
奕訢来到热河后,立即与慈禧、慈安闭门密谈,终于策划出一个惊天的大阴谋。奕訢回到北京,马上联络兵部侍郎胜保,调动军队,作好了政变准备。
不久,慈禧、慈安与八大臣共同护送咸丰皇帝的梓宫从热河赶往北京。半路上,慈禧、慈安以同治皇帝还小,自己又是妇道人家为由,从小道赶回北京,八大臣等则继续护送咸丰的梓宫。
慈禧、慈安一到北京,便立即会见恭亲王等人。随后二人联合下旨,宣布解除八大臣的职务,将肃顺斩首;令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
八大臣刚刚受命,还没来及给小皇帝辅政,就消逝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权倾一时的顾命八大臣,为什么败得这么快,死得这么惨呢?
一是八大臣麻痹大意,盲目自信。当时,八大臣权倾天下,说一不二,根本没有把恭亲王和两位太后放在眼里。他们没想到慈安、慈禧两个“头发长见识短”的妇道人家能有如此深的心机,敢使如此狠的手段。他们更没有想到一直被咸丰打压,早已不在权力核心的"死咸鱼”恭亲王,能刮起这么大的狂风,掀起来这么高的巨浪,一出手就直接把他们拍死在沙滩上。
二是八大臣狂妄傲慢,树敌太多。
八大臣位高权重,傲视一切,顶撞太后,训斥朝臣。大小官员屏声静气,敢怒而不敢言。特别是首辅肃顺强势霸道,专权蛮横,飞扬跋扈,得罪众臣,朝廷里很多人攻击八大臣欺负“孤儿寡妇”,毫无君臣礼仪,反对八大臣的暗流湍汹湧动。
三是八大臣粗于谋略,不善心机。
八大臣尤其是首辅肃顺都是很有才干的朝臣,但是他们只看到有利的形势,却看不到暗藏的危险;只会使用强制手段,却不会使用示弱手段;只懂得硬攻猛打之力,不懂得分化瓦解之术。当时,朝中有八大臣、两太后和恭亲王三股势力。如果他们能对两太后表面上恭敬顺从,慈安不可能和慈禧结成同盟。如果他们不挤兑恭亲王,而是给他一点权力虚名,恭亲王也不会那么坚决地与他们为敌。可惜,历史从来就没有“如果”二字。
天时,地利,人和,八大臣一个不占,他们怎么能不失败呢?
中原麻雀
一个是高高在上的皇后,一个最高位份也只是贵妃。不是一个等级的。还有个疑问,为什么同治驾崩后,醇亲王嫡长子入嗣文宗,就是光绪,既然入嗣咸丰了,那么就是母后皇太后(慈安皇太后)之子,此时的圣母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已经名存实亡了,因为圣母皇太后只是嗣皇帝的生母,慈禧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光绪的伯母,毕竟妃子时期最高位份只是懿贵妃,只是姨母,为什么母后皇太后与军机大臣不凭祖制剥夺她的皇太后之位,降为(皇)贵太妃呢
fwings
慈安是咸丰的皇后,慈禧只是咸丰的一个普通的妃子,两个人实在不是一个级别的人。慈禧当然斗不过慈安了。
一定程度上来说,慈禧是根本不敢对慈安说一个不字的。这样的慈禧,当然也就不敢斗慈安了。
毕竟,慈安是管理后宫的人。
后宫里的皇帝的所有女人,都是慈安来为皇帝直接管理的。无论是那个妃子,都不敢和慈安叫板。因此慈安掌握着生杀大权,她若是说谁不行,想要干掉她,那皇帝也是会依着她的。
所以,对于有这种生杀大权的人,慈禧是能离多远就离多远。能讨好她就尽量的讨好她。
不但咸丰活着的时候,慈禧斗不过慈安,就连咸丰去世之后,慈禧的儿子当了皇帝。她一样也是不管触怒慈安的。
毕竟那时候的慈安是皇太后了,尽管慈禧也是皇太后。
但是,皇太后也是分大小的。
慈安因为是咸丰的皇后,所以,她在慈禧的儿子当皇帝后,就自然晋升为了皇太后,而且她这个皇太后,是最大的一个,属于正宫皇太后。
慈禧的皇太后,是她的儿子封给她的。并不是咸丰帝认可的。
因此,在名分与地位上,她还是低慈安一等的。
慈安既然能被咸丰封为皇后,她的品行当然是没得说的。
所以,咸丰临死之前,还交给了慈安一项任务,这项任务就是监视慈禧的一举一动。
毕竟慈禧的儿子当了皇帝,咸丰怕自己去世之后,慈禧靠着自己是皇帝的生母,夺了大清的江山。就如同汉朝的吕后一般胡作非为。若是真的到了这种地步,慈安就可以把慈禧给杀了。
这也是慈禧不敢触怒慈安的一个原因。当然了在咸丰去世之后,清朝的皇权还是落到了慈禧和慈安的手里。
但是,那时候慈禧有什么事情,都是和慈安商议,只有经过慈安点头之后同意的事情,慈禧才敢去执行。也就是说,她一直对慈安都是敬爱有加的。
但是,再后来慈安竟然意外的去世了。
慈安一死,这个天下就成了慈禧的。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慈禧执掌了清廷大概有半个世纪之久。
不得不说,这和慈安的离奇去世有关,否则,哪有他慈禧的份。
但是,要说慈安是慈禧杀害的也没有直接的证据。总之,慈禧之所以风头无二,之所以能够独掌大清的江山,全部都是因为慈安去世了,没有人约束的了慈禧了。
正是因为慈安是正宫,是咸丰的皇后,所以,慈禧才不敢公然的挑衅她的地位的。但是,慈安死了,那她就没有任何约束了。
一粒微尘
先来分析一下问题,问题是在问慈禧为什么斗不过慈安。
第一点,先说明一点慈禧与慈安并未发生过任何斗争。第二,要说有争斗,大概也就是后宫地位,咸丰恩宠的比较吧!
我们就从后宫地位,咸丰恩宠等方面来比较两个女人。
第一,后宫地位慈禧与慈安都是在咸丰二年通过选秀女进入皇宫的。慈禧被封为兰贵人,慈安被封为贞嫔,就在这一年,接连晋封,从贞嫔到贞贵妃,再到皇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然后慈禧咸丰二年封为兰贵人,咸丰四年,封为懿嫔,咸丰六年,因为生育皇子有功,被封为懿妃,咸丰七年,又被晋封为懿贵妃,成为了后宫中的第二把手。但是等级森严的皇家,皇后就是正妻,贵妃就是妾,这是慈禧永远比不上慈安的原因。即使两人都封了皇太后,但在祭拜或有重要场合的时候,慈安永远在慈禧的前面。
从咸丰皇帝的后宫来看,一共有三个比较重的女人。第一个皇后慈安,第二个贵妃慈禧,第三个丽妃。我们先来说说丽妃。她和慈禧一同进宫,系统被封为贵人,封嫔。但是却早于慈禧怀孕,所以比慈禧早封妃。但丽妃就生育了一个女儿,以后就再也没有生育了,在咸丰朝的地位也就一直是妃了。慈禧比丽妃晚一年生育,因为生育皇子,所以在封妃以后,又被封为贵妃。从地位上来看,慈禧确实比丽妃地位好。但三个女人,对于咸丰的恩宠开来。慈禧并非第一位。丽妃确是第一位。国家战乱不断,咸丰皇帝心情烦闷,所以更加喜欢一些温柔的女子。丽妃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温婉可人。因此的咸丰皇帝恩宠最多。对于皇后,更多的是信任,尊重。对于慈禧更多的是感谢,生育了皇子,还能帮助自己处理一些事物。
通过上述对比,慈禧应该算是咸丰皇帝的合作伙伴,慈安是咸丰皇帝的妻子,所以说慈禧永远斗不过慈安。
xylograph
咸丰在位时,慈禧为何斗不过慈安?现在就告诉你,原因并不难猜!慈安是正宫皇后,慈安的地位在那里呢,慈禧再厉害也不能动慈安呀。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是后宫。慈禧不过就是一个贵妃而已,皇后可是后宫的最高领导。整个后宫都归慈安管的。而且咸丰还在位,皇帝最大,咸丰虽然不咋的,但是也不傻,慈禧背后搞小动作,咸丰会不知道?而且慈禧进宫比慈安晚一些,宫里面的关系,势力自然要比慈禧好。再说一点,皇后的地位高就算是搞关系肯定找皇后,而不是找懿贵妃。而且谁愿意得罪皇后。
提起慈安,人们总觉得她过于忠厚老实,没有主见,以至于事事都要靠慈禧决断,而实际上恰恰相反,真正的慈安太后从小生长在上流社会,对于官场的倾轧和各种算计见过不要太多,在她成为中宫皇后的十年之中,她的地位始终牢不可破,除了凭借本身出色的容貌和人品之外,更和她本身的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在美女如云的皇宫,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能保持10荣宠不衰,就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使把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来衡量,即使把她与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较,慈安太后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只是由于本身性格的原因,慈安太后一向不喜欢争权,所以日常朝政都交给了喜欢出风头的慈禧,而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
如果非要找出原因,那么我觉得以下四点才是根本原因:
第一:慈安是皇后,正宫娘娘。皇帝唯一的妻子。紫禁城的女主人。实权高高在上。
第二:慈安的家庭背景,父亲是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而慈禧的父亲担任笔贴式之职。
第三:慈安是满洲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慈禧只是镶蓝旗,是下五旗。
第四:慈安钮钴禄氏,满洲八大姓之一,为女真族直系后裔。而慈禧叶赫那拉氏虽也是八大姓之一但却是那拉氏旁支。所以,慈禧无论是在地位还是家室上都无法越过慈安。
而且慈禧虽然美貌,又会揣摩皇上心思,还能代替皇上批阅奏章,足以让人觉得她十分受宠,但是宠是一回事,那是个人情感,国家大事,咸丰也不敢马虎,特别是大清朝又岌岌可危,内忧外患不止,慈禧的性格他知道,所以远近亲疏他还是分的清的,虽然宠爱慈禧(生了儿子很重要)但是却并未对慈安怎么样,仍然视为发妻,是无可替代的中宫皇后。 再来慈安优于德,对权力不感兴趣,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女性。在咸丰去世后,她把日常朝政多让给慈禧来处理。而慈禧遇到朝政大事时,摄于嫡庶之分,不敢自作主张,仍然会征求慈安的意见。由此可以见,慈安太后在掌握权利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慈安进宫半年就被封了皇后,是六宫之主,慈禧入宫五年后生了咸丰唯一的儿子才母凭子贵被封了贵妃。咸丰虽然好色,可并不糊涂,对后宫情况如何他看得很清楚,他最相信的是没有权力欲的慈安,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慈禧,所以死了后还留一到圣旨压制慈禧。这样的情况下,慈禧怎么去斗慈安。
半朵悠莲
谢邀!
其实,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无论在咸丰生前还是死后都位高权重,单凭东西宫慈禧和慈安的力量是绝对斗不过他们的。之所以在咸丰死后他们马上就土崩瓦解,主要是一个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咸丰的六弟、差点成为皇上、被咸丰帝亲封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恭亲王……
奕訢。
说起奕訢,由于文攻武略出众,他其实才是道光帝(咸丰是老四,他上面三个皇兄早早就死了)最喜欢、有意“授继承权”的皇子,但最终道光还是让给了咸丰。不过道光帝曾对咸丰说过,即位后一定要封六弟为亲王,一个原因是对奕新的政治补尝,另一个原因就是告之天下,奕訢在新的统治层中有说一不二的权力,警告他人绝对不能侵犯(对咸丰也是一种威慑)。
咸丰登基后,马上遵从道光遗诏封奕訢为恭亲王。
奕訢为亲王后,短短几年内,他在朝野上下运筹帷幄,以铁碗手段炮制了军机处,从此登上了大清的政治舞台,更可以说把军事指挥权牢年抓在手中,嫡系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等铁杆更造就了奕訢“独挡一面”的雄风。后来,咸丰觉得奕訢有些难以鸳,觉得他在某些国体大纲上有些越俎代庖,便开始疏远他,倚重肃顺等人渐渐削减他的势力,也因此,恭亲王与肃顺等人开始暗斗较劲,矛盾升级。
做为皇后的慈禧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为了日后东西宫的权力,与慈安积极向奕訢靠近,在俩人努力下,终于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后宫势力,开始与肃顺等人抗衡。
咸丰在热河病危时,肃顺等人就对慈禧动了杀机。在病床前,如果不是咸丰在最后关头心软,慈禧早已领了一条白绫。咸丰死后,慈禧和慈安感到离死不远了,便急招奕訢来热河,双方密谋后,奕訢意寓不能等,决定先发制人。
当肃顺等人准备与咸丰灵柩同行回京时,奕訢而抄小路没有一起提前返回了北京。
到了北京后,先把肃顺的党羽拆了个稀巴烂,然后联络兵部侍郎胜保,将军队提前调动完毕,而这时肃顺等人还全然不知。
八大臣在从热河伴灵柩赶往北京途中行动缓慢,慈禧和慈安谎称同治皇帝还小,自己又是妇道人家难忍途中劳累,应先到北京安排后宫“迎驾”,八大臣不知是计,同意慈禧、慈安从捷径先行。慈禧、慈每到了北京马上召见恭亲王等人,得知一切已安排妥当后,两人便联合突然降旨,宣布将八大臣一律革职。
肃顺等人这个节骨眼儿还在半途,不知道对手已張开大网,如果知道有变,不会束手就擒,毕竟八大臣的封号也是靠实力得来的。后来载垣被赐白绢自尽,端华赐死,景寿削职,穆荫被撤职流放,匡源革职,焦佑瀛革职,杜翰革职流放新疆,后被赦免。
肃顺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示众,临刑前,为了防止他说“什么”,嘴里被塞了“撑子”。
就这样,慈禧、慈安依仗恭亲王奕訢,才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势力掐死在摇篮中。从此之后,六岁的同治时代到来,东、西两太后如愿以偿,大清历史走进了“垂帘听政”时代。
我看过这段清宫秘史后,总感觉咸丰临终的安排有些蹊跷。他逃离时,就把北京交给了奕訢,他知道恭亲王的能力,也知道东、西两宫与奕祈的关系,也知道之前两股势力的水火不容,可还是把朝中政务交给了八大臣。旨意下达后,不杀慈禧不说,还给了两宫特有的权利。肃顺等人若替载淳(同治)拟旨时,须有两宫印章才能升效,这是什么意思?是制约哪方?另外,病危时,恭亲王就要来热河面圣,以商讨日后朝中事宜,并合解多年的矛盾,可是咸丰就是不同意,他是在怕什么?还是有所暗示?
肃顺这些难道真看不出来?曾经当着慈禧面亲口在咸丰面前进言要杀掉她,这咸丰一死,还不辞封、还敢临危受命?难道他真瞧不起慈禧眼中的那个“小六子”?
所以,我认为肃顺是打铁烤虎卵的……看不出火候,并不是斗不斗的问题。
可能斗也斗不过,也可能他没想到“他们”敢杀他,这就是不知量力的后果,可能肃顺最后死都没死明白。
……多说一句,在承德时听到一些民间传说,咸丰是被棒槌峰克死的,一个民间术士说,咸丰咸丰,是“嫌峰”……。
咸丰喜好后宫之事,听着倒是有趣,也挺靠谱。
戏说吗!见谅。
cshe
叶赫那拉·杏贞,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惠征之女,满洲正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咸丰二年(1852年),经选秀入宫,封号兰贵人,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统治帝),晋封为懿妃,次年晋封为懿贵妃。
慈安,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道员穆扬阿之女,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帝继位前,为侧福晋,咸丰继位后,于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册封为贞嫔,五月,晋封为贞贵妃,同年十月,册立为皇后,摄六宫事,当时年仅16岁。慈安年纪虽小,但为人端庄谦和,大气温婉,朝中也有自家族人当朝为官,由嫔到皇后,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堪称清代以火箭般速度晋封的皇后。
单凭这些家世背景,不难看出慈禧比慈安差了一截儿,而且在我国古代,由于封建统治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嫡庶之别,差了不是一点儿半点儿,一个是中宫皇后,一个是妃嫔,慈禧野心再大,还是知道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的区别的,只要有慈安一天,慈禧就难以施展拳脚。
而且咸丰在位时,慈安不会和皇帝身边的其他女人争宠,相反的,还会根据每个人的才能,或多或少的分配给她们一些任务,做事尽量公正合理,不会让皇帝再为了后宫之事烦心、为难。这是慈安能赢过慈禧的最大原因。反观慈禧,慈安的种种做法,慈禧是根本做不到的。但在后来的政事处理上,慈安却没有慈禧的野心,并不是才华不济,只是不屑于去争权夺利,如若慈安和慈禧在后来的政务处理上争个你高我低,慈禧还真的未必是慈安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