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指“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小说的文体特征名词解释
Presumptuous
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原贴:小说的文体特征
qingtianwawa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指“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原贴:乡土小说的名词解释
crystal_
寻根小说: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写实主义:
这是一个在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雕塑和文学、戏剧中常用的概念,更狭义的讲,属于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
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创作往往被统称为写实。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就叫写实主义。与写实主义(或者大致可称为具象主义)相对的概念是抽象主义。
马原的“原小说”
马原式的形式感、叙事方式、语言形式在中国当代小说界变得光彩夺目。马原以他的文本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小说”这个概念,他试图泯灭小说“形式”和“内容”间的区别,并正告我们小说的关键之处不在于它是 “写什么”的而在于它是“怎么写”的。他第一次把如何“叙述”提到了一个小说本体的高度,“叙述”的重要性和第一性得到了明确的确认。
马原的意义在于他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者,他第一次在实践意义上表现了对小说的审美精神和文本的语言形式的全面关注,并把文学的本体构建当作了自己小说创作的绝对目标。虽然,在中国的文论话语体系中,“形式主义”并不是一个肯定性的正面范畴。但是马原为“形式主义”翻案、正名的决心非常坚决。他意识到“形式”是一个突破口,它最具有“视觉”效果,最能够以感性而直观的方式回应人们对“现代性文学”形象的期待,也最能够摆脱与意识形态的正面冲突。因此,把“形式”极端化而上升为“形式主义”是马原最重要的文学策略。正是借助于极端的“形式主义”,马原的小说具有了“先锋性”,它不仅与传统的文学截然有别,而且与其时大红大紫的新时期主流文学也格格不入。用李劼的话说“马原的形式主义小说向传统的文学观念和传统的审美习惯作了无声而又强有力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原的形式主义小说,乃是先锋文学最具实质性的成果。这种形式主义小说的确立,将意味着中国先锋文学的最后成形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的最后完成。”[⑧]这样的评价在今天看来,不免有点夸张,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却是再自然不过了,在文学界对“现代性文学”普遍的焦虑和狂热的期待中,马原正是那个想像中早该来到的“果实”,尽管有点青涩,尽管有点“难懂”,但是大家还是如获至宝,觉得非常解渴。――这就是告别了旧时代的现代性的文学,这就是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这就是富有创造性的文学,这就是脱离了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文学,这就是走向世界的文学,这就是我们所追求和需要的文学。总之,马原提供了关于“现代性”文学的“样板”,回应了“什么是现代性文学”的问题,也满足了那个时代关于“现代性文学”的所有想像。他是当之无愧的“文化英雄”,多年之后回想起来,马原自己也难免洋洋得意,“先锋小说实际是继承了西方小说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开始的现代派运动,就是小说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是小说形式和观念上的一场革命”[⑨]。
马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并不仅仅把“形式主义”停留在形而上和观念层面上,而是力图把“形式主义”落实到“技术”和“操作”层面上,这就使得马原式的先锋小说不仅“好看”,而且还具有了表演性和示范性,这对于急于摆脱旧的文学枷锁,而又对新的文学图式感到茫然的中国作家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马原不仅展示了什么是“现代性”的先锋文学,而且还教会了人们如何去实践这种先锋文学的方式。“怎么写”是马原小说形式主义话语的核心。他对“叙述”的发现和强调,对虚构的重视,都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文学观的诞生。在这种文学观中,“写什么”变得不再重要,与“写什么”有关的在中国主流文学理论中有举重轻重地位的真实性问题、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生活的源泉问题等等都逐步被消解了。而“元虚构”、拼贴式结构、语言的自我指涉、神秘性和偶然性的风格等“技术”性因素开始上升为小说的主体,中国新时期文学从此开辟了一条“另类的线索”。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文艺期刊七月而得名。它横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存在最久的一个诗歌流派。
1937年9月11日,胡风主编的七月文学周刊在上海创刊。取名“七月”,编者是要让读者不要忘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七月,立志把宣传和鼓动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作为这个刊物的光荣使命。以后,胡风先后主编了七月周刊(上海)、七月半月刊(武汉)、七月月刊(重庆)、《希望》月刊(重庆—上海),并主编了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和七月新丛三套丛书。从广义上说,凡是在这些刊物和丛书上发表过诗作的作者,都可称为“七月诗派”的诗人。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重是个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原贴:名词解释 寻根小说 等!
奇mama
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比较,是一种最自由的叙事性的文学形式:它既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 也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既能在文中直叙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又能在文中根据情节的发展 描述大段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态。总之,它是可以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多角度、多层次— —充分反映五彩缤纷生活的全方位的创作“摄影机”。
http://cache.baidu.com/c?word=%CA%B2%C3%B4%3B%CA%C7%3B%D0%A1%CB%B5&url=http%3A//book%2E55www%2Ecom/xinwen/hangye/610165813591%2Ehtm&p=9c77da16d9c04aee05bd9b7d09429e&user=baidu
原贴:小说的名词解释
xudehong
就文体特征而言,由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因此,面对这一类文本时,解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将人物多层次的感觉印象、心理图象等贯穿起来的意识中心,从中寻绎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对它们做出细致、准确的解读的关键。 在表现手法上,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途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言形式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号,等等。
原贴: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cyfbz
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1.及时性2.纪实性3.文学性
1.及时性.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2.纪实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3.文学性. 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 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原贴: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心寄泰国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是诗歌大类中的一个成员。
散文诗是散文还是诗?有人说,是诗;有人说过是散文。当然重要的不是文章的结构方式,重要的是它自身的写作和表达方式。虽然它具有散文行文的特点,但他的精髓依旧需要用诗歌的语言和思维来完成情感的表达,如同青蛙,陆地可以开阔它的视野,但它终生还是离不开水,诗歌就如同散文诗的水。
散文诗比散文“内容更精辟,诗情更浓烈,篇幅更短小,语言更优美,意境更深远”;它比诗歌“表现更自由,思维更活泼,联想更丰富,舒展更自如,情感更和谐”。
因此散文诗姿态横生,不受格律和韵脚的束缚,它是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与精湛优美的诗意内容的有机结合体,兼二者之长,更重于形式上散文一样的无拘无束,更长于内容上诗一样的抒情言志。可以说它是凝练的散文,自由的诗歌。苏联散文诗作家普列什文说:“我是带着自己的诗走进散文!”可以说概括了散文诗的特点!
如果说大海是诗,海滩是散文,那么,贝壳应该是散文诗;如果说太阳是诗,月亮是散文,那么星星应该是散文诗。在散文和诗歌的两个空间,散文诗的连接作用是不可以替的,是一条连接两大文学形式的清幽的小路。近年来,散文诗受到更多数人的喜爱,是因为这条路再拓宽同时,散文和诗歌的探索中,也正寻求着散文诗独有的自由和抒情。
从文学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上看,文体的区分将越来越细,各种风格不可以兼容的地带,给了散文诗 发展的空间。散文诗是世界性的,而‘且非常平民化的,中国的散文诗虽然发展不过几十年,但中国传统文学中“赋”的写作艺术手法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继承,因此中国散文诗还是有着自己的创作特点和民族精神的。散文诗是一种新的独立存在的一种适合汉文化发展和实践的优美的文学体裁。
从诗的发展看,从严格的格律体的产生到走向自由诗的过程,都伴随着散文诗的痕迹。而散文诗是自由诗的进一步解放,没有自由诗,是不可能发展散文诗的。
从散文的发展趋势看,逐步走向分化,已经形成了各种独立的新的文体,议论性散文,演化为杂文;叙事性散文,派生出报告文学,抒情中的散文于诗歌中停滞于传统风格的流派相结合,产生散文诗是一种必然!
所以说,散文诗的产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它必将摆脱依附于诗或者散文的附庸地位,这是一片新生的绿色的土壤,这里有人文精神的种子,也有大自然的迤俪风光和清新的空气。
原贴:散文的文体特征?
乔腾
原贴:小说的名词解释
停停走走
小说的文体特征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等小说。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的起源:“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译为: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很远了。)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论,与小说观念相差甚远。
原贴:小说的文体特征
星砂儿
一、文体特征
1、“冲突——超越”格局的反复再现;
2、文本意义层次的多层设置;
3、重复叙述中文本的自然流转。
二、沈从文
沈从文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被称为“文体作家”,“文体”对沈从文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体
文体是一种语言组织,是作家借以传达思想情感的体验方式。“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上述文体定义实际上可分为两层理解:从表层看,文体是作品的语言秩序、语言体式;从里层看,文体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评家的个体的人格内涵。”[1]
[1]
童庆炳.童庆炳谈文体创造[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原贴:论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特征
豌豆上的公主s
要学会写小说,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小说?可以用下面这段话来概括:即运用形象思维,通过 情节、细节,越过时间、空间,调动环境、场景,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反映丰富的社会 生活,以及隐蔽地显示代表作者世界观的主题思想。�
原贴:小说的名词解释
傲视阿彪
小说文本的特点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
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
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色的旨趣、
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摘要】
什么是小说的文本特征【提问】
小说文本的特点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
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
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色的旨趣、
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回答】
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文学作品中,惟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
。
二,
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小说更具复杂性、更有连贯性,尤其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
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
摒弃作品叙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节的完整。
甚或当代一些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表面上时空颠颠倒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
因果关系,可以发现,情节在变化中仍然是完整一体的。
三,
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回答】
原贴:小说的文体特征
天乐在路上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原贴:小说的名词解释
zhouw0801
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可以指的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扩展资料: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原贴:乡土小说的名词解释
Ria
抄来的....别打我...
1、梦幻乡土
对乡土的梦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京派作家是在视艺术即梦、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潜所谓“理想界”与“现实界”二元对立的观念中建构着他们的乡土梦幻的。基于此,他们对宗法制乡风民俗多取宁静认同的态度,努力从中开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风俗美,静穆的自然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鄂东山野,芦焚的河南果园城,老向的河北农村,汪曾棋的苏北乡镇,萧乾的京华贫民区等构成了庞大的“乡村中国”的身影。在京派小说中,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是一个主要内容。在京派作家看来,现代文明的都市道德虚伪,人性异化,压抑束缚着自然生命的发展,于是他们在回归自然的企图中以梦幻般的心态描绘着一幅幅自在自足的乡土图景。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菱荡等作品写了乡村中翁妪男女自然相处的和谐情景,勾勒出一派“世外桃源”图。沈从文的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通过对原始态的生活与“文明社会”的契约分工和政治状态的生活相对立隔膜的述说,表现出作者对“乡下人”自然、热情、勇敢、诚实等高贵性格的讴歌。与乡土民间和谐纯真的人性民情相联,京派作家或热衷于不表现社会底层人民生命力的强盛,如沈从文柏子中的水手任意而快活,林徽因文珍里的丫头大胆地求生,萧乾邓山东中的小贩憨厚而刚直;或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出对优美纯洁女性的关注,如沈从文的翠翠(《边城》)、三三(三三),废名的阿毛(桃园)、琴子、细竹(《桥》),林徽因的钟绿(钟绿)、绣绣(绣绣);或在飘忽的回忆中追寻着儿时的天真烂漫,如萧乾的《篱下》、《放逐》,凌叔华的弟弟、《小哥儿俩》,汪曾棋的戴车匠。总之,不论是对强悍生命力的描摹,还是表现女性的温婉纯美、儿童的纯洁稚嫩,都突出地牵动着作家们的一种共同的梦幻之情,用沈从文在旧作选集·代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2、悲悯人生
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京派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由衷地赞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宗法制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时,京派浓厚的学院背景又使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沈从文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对人性的单纯信仰又使得他们的悲剧是“明快的”,又带着“悲悯的微笑”的情怀。这样,他们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所写的人事上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凌叔华的小刘、李先生、《春天》等描写女性的作品中,都有一种由对人性的反讽而产生的轻曼的悯惜和忧伤的悲剧审美效果。京派作家还善写残缺的美的命运悲剧,如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中父亲在一片远暧的自然宁静中悄然而逝,而三姑娘只能在自然光色的轻抚中长成一个乖巧美丽的姑娘。沈从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丽的死亡,并借此使情爱升华到崇高境界。这些作品在对爱、美遭罹毁灭的无可奈何的叹息、悲悯中,表现出京派作家“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说中尚有一类表现美丑、善恶对立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和鲜明的爱憎取舍的人生悲剧,如沈从文的菜园、丈夫等;萧乾的作品这种特点更明显,他崇尚虽败尤荣的人与命运的搏战,因此,他的悲剧中具有一些英雄主义的因素,这在邓山东、小蒋、印子车的命运中都可以看到。
3、诗意抒写
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写青春气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杨柳喻乡村的古朴,桃园、《桥》以桃树言理想境界。与诗性追求相应,京派作家往往都有着意境营造的自觉。他们的小说或以景结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灵构成立体的艺术空间,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废名的菱荡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从多个视角描摹了陶家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性之美,从而为主人公“菱荡人”设置了一个“恰当”、“和谐”的生活背景,于是古朴宁静的自然脱化出了菱荡人的达观自如与世无争的生存观念,这样菱荡意境就成为了整篇小说的核心,而且作者还把禅境中的静观、顿悟等引入到小说中,进一步推动了小说的意境化。伴随诗性意境而来的是京派作品结构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倾向。京派小说往往取一种形散而神聚的结构,而这正是典范的散文体结构,人们称京派作家都是遗像文体家,主要就是指这一方面而言。废名的四大等难于区分出是小说还是散文,林徽因的小说笔致活络自由,于看似平淡松散中见出功力。后起的汪曾祺的作品亦无波澜,几乎全无高潮,反映了他对“不像小说的小说”最早期的追求。
总之,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很有特色同时又是在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一个流派。它疏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在获得较大文学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某种在追踪社会时代脉搏上的滞后特点。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在追寻人文理想、承接文学传统、融合艺术新机、开拓小说新文体等方面为现代小说走向成熟提供了多样的发展途径。
kittyliu
文体特征就是指所写文章要符合自己选定文体的要求。
内容
下面介绍几种基本的文体特征
1、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是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容,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记叙文的记事,一般说来,事件较为简单,过程也不复杂,时间跨度也不大。中心人物大多也只写一个人,而对这一个人的表现也不要求面面俱到,要求只写人物的一种较为突出的品质或精神。表现景物也不过分精雕细刻。
记叙文的材料必须具有直观性,即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特点,力求避免概括、抽象。记叙文中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与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联系在一起,所以其结构主要为时空结构。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所以它要求语言要有形象性,使读者读了其文,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2.议论文写作文体特征
议论文是指以客观事物、客观事理为剖析对象,以明辨是非为主要目的的文体。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在文中起着主导作用。议论文要直接表达作者的认识,作者对客观事物、客观事理的是非曲直要直截了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主张,而不能追求一种藏而不露的风格。
议论文的材料主要是用作论据的,即论证观点的依据,所以材料必须具有某种论证性。议论文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以逻辑推导为线索的,因为说理是其主要目的,而说理必须遵循逻辑规律。一般的逻辑进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论证方式尽管比较繁多,但它们无不是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形式的衍化。议论文的语言运用必须是明确的,同时它所思考的、把握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对整体事物的某种高度的抽象概括。因此,无论是在论点的表达上还是在论据(材料)的叙述上,都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3.散文写作文体特征
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一种文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是材料内容可广泛选材,“神不散”指中心主旨都是一致的。中心必须明确而集中,最好能表达得巧妙、完美,不能中心议题多而肤浅。,要富有强烈的情感。情是打动人的首屈一指的一种方法,文章只要有了情,就会自然成文。
结构上应有一条线索,把丰富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的设置多种多样,有以人物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以赞颂一种思想品质为线索,有以某一物品为线索,有以某一种景物为线索,等等。
语言优美,自然舒畅。散文的语言是最美的,是最富有张力和蕴含力的。
原贴:文体特征
无求品自高
历史演义: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已分回(则),并用七言单句标题,这是章回小说“回目”的早期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则都采用章回形式。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大盛的时代,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讲史小说发展到后代为何叫作“演义”,一般认为是由俗到雅的变化。“演义”一词出於晋代潘岳西征赋,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引伸的意思。明代演义小说题名上常标明“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以忠於历史相号召。同时又在题名上常标明“通俗演义”,则说明敷演历史故事。但万历年间出现的徵播奏捷传通俗演义,却是写万历间事,这里“演义”概念已扩大,非专指敷演古事。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
Y_ya
必须要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四个要素,其他问题比价
下面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一、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三、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四、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五、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拟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迅是动作、表情。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
原贴:小说的文体特征
馨馨之火
历史演义小说指的是敷演历史故事的古代长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是从宋元话本中的讲史发展而来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他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演义小说包括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也就是《东周列国志》;还有相传也是罗贯中所作的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
大白菜
一、文体特征
1、“冲突——超越”格局的反复再现;
2、文本意义层次的多层设置;
3、重复叙述中文本的自然流转。
二、沈从文
沈从文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被称为“文体作家”,“文体”对沈从文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体
文体是一种语言组织,是作家借以传达思想情感的体验方式。“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上述文体定义实际上可分为两层理解:从表层看,文体是作品的语言秩序、语言体式;从里层看,文体负载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作家、批评家的个体的人格内涵。”[1]
[1] 童庆炳.童庆炳谈文体创造[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原贴:论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特征
omega1118
原贴:散文的文体特征?
思文淡YI
原贴:散文的文体特征?
《昙花一梦***》
原贴:名词解释 寻根小说 等!
Niennienz
原贴:乡土小说的名词解释
caoyucy
fangqingsong11
原贴:论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特征
喵精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