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第一,金庸先生坐在了他应该坐的位置,那个位置只属于他老人家,所以他可以与任何以为文坛匠人并列比肩。
白鹿原作者故事情节文学地位赏析
521521
什么是“文学赏析课”?我认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从而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感悟作品所包含的情感的课。文学赏析课重在欣赏,它更注重于美学的教育。在我的印象中,这种课型是在初中以后才开设的。在自己所从事的小学教育中,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给学生上一堂文学赏析课。
然而这次,钱峰老师的文学赏析课秋天的怀念却带给我一种震撼,涌动在心中的不仅仅是对母亲的感谢,不仅仅是流淌在文字中的那种悲剧的美,更是一种全新课堂展示的独特魅力,带给我对于“文学赏析课”的重新思考……
一、让课文成为文学作品
听完钱老师的课,我不禁重新审视“文学赏析课”。这样的课,适合于在小学上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堂课所产生的效应。
无疑,这堂课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我们都深深沉醉在钱老师所精心营造的氛围里,感受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母爱的方法,感受学生美好的心愿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心灵的震撼。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许多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泪流满面。钱老师巧妙地运用阅读期待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强化了这一反差,使学生情难自抑,直到下课还久久不愿离去。
由此可见,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他们在这样的课堂里欣赏了文章的美,在这样的课堂里了解了细节描写的魅力,在这样的课堂里沉淀了一颗感恩的心,更在这样的课堂里激起了阅读相关文章的兴趣。一堂课的时间,能让学生有了这样多的收获,足矣!看来,在小学高年级不仅可以开设文学赏析课,而且有必要开设文学赏析课。在繁重的学习中,机械重复的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阅读文学作品成了一种负担,而少了许多乐趣。选入课本的课文,本都文质兼美,是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典范。但现在却都蜕变成了一种工具,学习语文的工具。作为老师的我们,都不拿它们当文学作品来教,又怎能要求我们的学生拿它们当文学作品来读呢?文学赏析课,将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美!
当然,课本中的文章并不适合于采用“阅读期待”的教学方式(因为他们在课前已对文本有过接触)。而且也不适合于都上成文学赏析课。我们可以择一些情感特别丰富的或意蕴特别优美的文章开设文学赏析课。这样,我们的教学也许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让课外补充丰盈课堂
除了选择课本中的一些优美文章开设文学赏析课,我们还可以补充课外的精美文章,开设文学赏析课。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国内外的经典儿童作品,我们就可以择取一些片断进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奠定情感基调,把握文章脉络,以便于学生在课外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则效果会更佳。
补充课外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让学生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炼就一双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让学生能从文学作品里汲取更多的营养。
文学赏析课,一种全新的课堂,一种全新的理念,我欣赏这样的课堂,我更愿意在自己的教学中摸索,让文学作品焕发出强大的魅力,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
原贴:急需关于文学赏析的文章
ruanyanger
古龙,原名熊耀华。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古龙为人豪气干云,才华惊人,以无比丰富的创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绝伦、风行天下的武侠巨作,影响巨大,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他在1969年创作了一部先有剧本后有小说的武林奇书《萧十一郎》,赢得读者的广泛赞赏。古龙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的武侠小说创作理念是“求新求变”,不受传统拘束,将中外经典镕铸一炉,他为“武侠美学”理念的形成与“武侠文化”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龙走过的路比较简单,他原来是穷学生,大学毕业后不肯做教书匠。他的写作生涯很早,早在读书时就开始舞文弄墨,先写新文艺,写爱情小说,写散文,后来才因生活所迫走上武侠小说作家的道路。古龙的性格与金庸截然不同,金庸严峻、冷静、谦和,办事与创作一丝不苟;古龙则狂放、孤独、古怪,他喜欢喝酒,好寻欢作乐,但也能埋头写作,性格上的懒散与专注,使他成为小说界的奇人、怪人。毫无疑问,古龙的学识不及金庸广博精深,但由于他是一个毕生追求自由的人,因此他的作品能跳出窠臼,不落俗套,刻意求新,纵横天下。
我认为古龙的小说是以情节诡异取胜,论起可信度却不太行。
古龙的小说是人情世界的坦露。古龙不太讲究结构,他有意识地引入西欧文学的表现方法,一路写来,奇峰突起,设置悬念,扑朔迷离,但由于一味追求情节的离奇,难免有顾首不顾尾的毛病。幸亏古龙才气横溢,尽管结构上时有破绽,但由于写法新颖,想象奇特,兼有如珠妙语,也令读者大开眼界,爱不释手,自成一种武侠小说的新文体。
古龙对那些小角色不知是不屑花笔墨,还是不会花,总是写得千篇一律。还时常有那种在一个小街上忽然所有人(老婆婆,担夫,乞丐……)都忽然变成高手用所有武器攻击我们主角的可笑场景。难怪读古龙书总是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事情,有些遥远。其实即便主角,古龙也不是写得很正常,大多数有一种受虐后自认伟大的孤独。
就如同古代很多诗人一样,古龙作品大多是酒后完成,他的语言绝对独一无二,十分有灵气,基本上没经过思考和酝酿,而是自然在脑海中形成,且画面感、意境很强。后来者只能模仿其形,却不能刻画出神。
大头虾的大头虾
亲亲你好
汪曾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和作家,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汪曾祺的作品很有特色,初次读的时候没看出什么奥妙之处,但是多读几次你就觉得他的作品总是能让人安静下来,能够挖掘出你内心最深处的感情,让你有一种跨越时代,回到过去的感觉。读汪曾祺的作品,特别适合在独处的时候,能够思考很多关于人生的事情,能够洗涤人的心灵。【摘要】
如何评价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提问】
三无先森
汪曾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承上启下的。一方面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作品淡雅清新。另一方面促进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根底的反思,对于寻根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杏仁酱
汪曾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和作家,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汪曾祺的作品很有特色,初次读的时候没看出什么奥妙之处,但是多读几次你就觉得他的作品总是能让人安静下来,能够挖掘出你内心最深处的感情,让你有一种跨越时代,回到过去的感觉。读汪曾祺的作品,特别适合在独处的时候,能够思考很多关于人生的事情,能够洗涤人的心灵。
很多人都说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 。这个描述非常的形象,汪曾祺的作品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对生活细腻的体悟与观察让他的文字显得更加的平易近,读起来毫无违和感,就像一个老人在你的耳边讲故事一样。
《羊舍的夜晚》 、《受戒》 、《大淖记事》都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也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现在读来仍然有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他的文学作品中很多传统文化的影子, 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文章通俗易懂,如话家常。
汪曾祺的一生也是曲折的,经历过很多的苦难。但是在他的文学里面看不出一点苦涩额味道,正是因为汪曾祺经历过风浪,所以他的后半生过的那么平静,读他的作品也能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之后,文人们迎来了自己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汪曾祺在这个时候也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小说、散文、评论都有佳作,贾平凹曾经给予汪曾祺高度的评价。
爱胖妹
羽生远去、古龙已缈、良镛今别,文坛从此少侠影;云海缘尽、白马啸风、神雕悲鸣,人间再难笕剑客——金庸先生一路走好![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休闲人
谢邀。
古龙的语言风格,大概可以概括成用抒情散文的方式写小说,用侦探悬疑的方式写武侠,用微信公号体(一句话一个段落)写书。
华丽、优美、煽情,除了武打之外的细节,比如两个高手对决前的心理描写,旁人的评价,极尽堆叠之能事,非常引人入胜——而最后两人打起来,可能一招就没了。
对于女人、性爱的描写唯美、擅长、动人,且情色意味浓厚。
文学地位的话:古龙可能是同时写武侠与侦探小说的第一人吧。
古龙的小说,还是更多的在武侠和悬疑的范畴之内,没有超越武侠的东西。
古龙的小说,是很多人青春期的一场梦,而金庸的小说,可能很多人是一生的大梦。
小人物
金庸是茶,古龙是酒。这是众多读者对于金庸和古龙的评价,可见他们二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古龙一生以惊人的才华,创作出《绝代双骄》《小李飞刀》陆小凤《楚留香》等七十多部精彩绝伦的经典作品,不仅征服了一代代读者,更引发了巨大的文化浪潮,风靡整个中文世界,半个世纪风行不衰。古龙以超凡的想象力、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锐意变革的创新意识,突破前人窠臼,赋予武侠小说新的生命。
作为华语小说界一代宗师,古龙本身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虽然古龙作品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很多读者选择古龙作为自己青春时代的精神偶像和知己,但古龙作品的文学性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如新版古龙经典出版方读客图书责编周奥扬所说:“古龙在中国当代小说界的宗师地位毋庸置疑,但长久以来古龙的文学成就一直被文学史低估。我们这次再版古龙,就是要为古龙正名,我们想让更多年轻人都读一读古龙。”
古龙的文学作品有着他自己十分鲜明的特点。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古龙笔下的爱情,火热、风流;古龙笔下的女性,独立自主、敢爱敢恨;古龙写友情,古今中外怕是没人比得过,可以这样说,古龙的十分热血,七分都给了友情。
很多人很喜欢古龙的小说,不是因为古龙的小说中有多少十分完美的人物形象,相反的,他们并不完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但他们有血有肉,至情至性。我想,这就是文学最大的魅力吧。
暴走猪猪
谢邀。金庸老先生的文学地位如何,我们先看看老先生的经典著作便可一知。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就金庸老先生的经典著作和编拍的一些影视作品来看。老先生开创了武侠小说的先河。作品虽不及四大名著,但也影响了几代人。
所以说,金庸老先生在当今的文学地位还是很高的。
罪孽成佛
遇见~
观点原创。纯手工打字。
武侠小说,是小说大家庭的一员。像知青小说,乡土小说,打工小说。
其实,武侠小说,也是通俗小说,早期平江不肖生写的《江湖奇侠传》,在当时也广受大众喜欢,也许那时国人心中也有英雄梦。
但是,武侠小说真正发展和到鼎盛时期,是梁羽生创起的。梁羽生,原名陈文统,广西蒙山人,新武侠小说开山祖师。代表作《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
真正把新武侠小说推至鼎峰,是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香港明报创始人,代表作《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等。
正是金庸先生把武侠小说发扬光大,才有成年人的童话之美誉,也发展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小说的盛况。
这就是武侠小说的魔力!
可以说,武侠小说在文学上地位也是响当当的,一如打工作家王十月写的打工小说国家订单,照样走进人民大会堂,在那召开作品研讨会。
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只要是广大人民所喜爱的,它就有价值和意义,更有地位!
fzlzx349
这个人不错,有修养,有自知之明,是个卓越的写手,读者众多,至于文学性要另当别论,因为他的读者,都是开心解闷,寻求刺激,不是从文学视角欣赏,因为他的创作不是挖掘探索人的本质,他的书我永远看不下去,但我不否认他的英明成就。
peach1119
说到武侠大家,不得不说"温梁古温”。
作为武侠小说的领军人物金庸,开创了新武侠的一代潮流,塑造了郭靖,乔峰,令孤冲,杨过等形像生动的人物,提出"侠之大,为国为家”价值观,将传统狭隘的江湖恩怨,上升到了国家民族大义层面,因该说,"凡有华人处,莫不读金庸”同中国功夫火遍世界一样,不是没有文学价值的。
金庸
包括很多科学家,知名人物都是金庸迷,马云以"风清扬”自称,在西子湖畔组织了六次"论剑大会“,并非李敖所称"低境界的人才看,他看都不要看的臭鸡蛋”。
号称骂过三千人的李敖,生性泼辣,言出大胆著称。他评判金庸,从逻辑上说没有错,但以个人好恶判断一个,如此具有广泛影响号召力的同行,却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难怪蔡澜反击说他不是人。
李敖
对武侠小说的异议,王朔等也有过文学性差,套路化的言论。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是:
一个骨骼清奇的少年,藏有惊天秘密的身世,遭受各方恶人的追逐,在一番魔幻般的奇遇后,通过世外高人帮助,或偶得天下无敌的秘笈宝物,武艺火箭般上升,由无名小辈成为自带光环的英雄。而主角通常有猪一样的对手,同时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打怪升级成大咖,大仇终报的路上红颜作伴,情节曲折离奇,功夫上天入地紧张刺激,还伴有香艳的细节,麻辣烫好生爽口!
作为流行通俗文化的武侠小说,不可否认存在局限性。金庸的作品堪称武侠经典,放在文学的层面讲不足也是先天的,娱乐流行,必需取悦读者,纵然在小说中有山水人情,或传统诗书画艺,那也是跑龙套的边角余料。故事性强,文学性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角武功的成长有迹可寻,而心灵智慧的成熟却无据可查。作为文学作品应有的人性思索,价值观的体现几乎没有。人物心灵的成长,过于敷浅,家国大义流于敷浅。哪怕正义终于战胜了恶魔,结局虽然光明,却无法引导读者思索。
其二,人物众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再出色,都存在于虚拟的江湖空间里,与现实生活脱节。各色大小角色,不事生产,却衣食无忧,哪怕穷山恶水,都能潇洒的掏出金银,大喝一声: 小二,上酒!好酒好肉随便嗨,不见苍生疾苦。
三,个人英雄主义泛滥,"侠以武犯禁"并不可取。"众生不能自救,寄希望于臆想的超级英雄,”然侠并不是替天行道的好汉,言语不合就开打,文化上恃强凌弱"以暴制暴”,以一己武力改造社会,终究是不可能成功的。所谓武侠纵横江湖,完全是超越现实的成人童话。人人都有的武侠梦,不过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英雄梦。
四,过于注重故事性,未免落入俗套的窠臼。前面讲的套路化是也。如果以树作比文学性,武侠小说就是枝逸旁出,花团锦簇的大树,栽在园子里可欣赏,好看热闹; 但比起不蔓不枝的严肃文学松柏楠木来,难堪大用。相比《平凡的世界》影响一代人,武侠小说的义不可比肩《三国演义》,对读者的人生并无现实的指导意义。
《平凡的世界》剧照
六神磊磊读金庸为业,那是他的脑洞够大,而非小说本身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因为即便最精彩的武侠小说,绝大多数人看过三两遍后,也就乏味了。在新一代的修仙,玄幻,穿越于一体的武侠类型出现后,读金庸的人恐怕不如玩游戏看影视的人多吧!
流行的不一定最好,作为流行文化代表的武侠小说,离文学经典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个人之言,不喜勿喷,元元也曾看《天龙八部》废寝忘食哦。
一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元元的天下一
hispania
鲁迅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小说在他的手中开始并且成熟,从而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走入世界文学之林。 他是现代杂文的开创者,他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吧杂文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以他命名的“鲁迅杂文”。他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史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尝试具有诗的精魂和散文的外形的文体的作家
irench
我的感觉是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先生的作品流传。本人也是标准的金庸粉,至于评价确实不敢!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先生虽已仙去,但不宜定论。愚见。
azure_w
金庸先生的文学价值在世界是顶尖,对成年人精神影响是巨大的。但我认为金庸书有幻想,纯真因素。对末成人可能造成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金庸的书对未成年人不太合适。总之我以为在当今物欲横流现实下,可以无鲁讯,但不可无金庸。
贤惠姑娘
《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深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故事的阴影却被人们所“忽略”。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买椟还珠”。
一
《边城》描画了一幅民性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发生于其间的爱情,更因为男女双方特有的符合乡下人审美标准的形貌以及灵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蕴。鉴于此,似乎可以如刘西渭(李健吾)先生所说:“……在这纯真的地方,请问,能有一个坏人吗?在这光明的性格,请问,能留一丝阴影吗?”然而,在这充满善与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翠翠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酿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多数论者把它归结于天保泡坏的偶然因素,以及迫使老船夫做出“老而好事”的举动的社会因素——封建宗法和买卖婚姻。这种说法有理有据,似乎已把握了悲剧的全部构因,然而仔细一推敲,我们会发现,它仅仅抓住了悲剧构因的客观方面,而把主观方面——在爱情中起决定作用的顺顺及傩送的心理缺陷相对忽略了。
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诚如作者所说:“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他们以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势必惹来祸患,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酿成悲剧。正是这一心理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充当了悲剧的制造者。先是“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再是傩送虽然面临爱情与金钱抉择时选择了爱情,却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美好将来的希望无形中被顺顺父子的不自觉的冷漠毁灭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随之被摧毁,终于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程。而翠翠终于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归期的心上人的归来。什么时候,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战胜了心灵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导致的隔膜,什么时候有情人才能终成眷属。然而要抹去这人性的阴暗面着实不易,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能否突破这一心理障碍殊难预料,这一切只能由时间来回答。
二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作品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多数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自然”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我认为这是片面的。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谈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性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诚如多数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子。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子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过于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不忍心将人物的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过了现实的障碍,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擦去传统天命的迷信思想投在纯朴人性中的阴影。由于这阴影,他笔下的儿女们终于产生了隔膜,演出了一场不知归期的悲剧。这是作者所不愿见到的,却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这就是“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三
美学家桑塔耶那曾把艺术表现分为彼此相关的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我们考察沈从文小说的内蕴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为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自然契合”的阻力。《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而是展现人性的阴暗面与“人与自然契合”的对抗关系,以及在这种对抗中人类所受到的惩罚,启发人们通过对这种惩罚的认识,从而“能够追究这个民族一切症结的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由于历史发生的影响,我们已经受了什么报应,若以后再糊涂愚昧下去,又必然还有什么悲惨场面……为这个民族自存努力上,能够尽些什么力,且应当如何尽力”。
(选自《名作欣赏》2000年第4期)
五、关于《边城》的评语摘编
1.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
2.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3.《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
(潘旭澜重读〈边城〉)
4.“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同质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园成了废墟。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划回来呀!”“我要你!”翠翠需要爷爷,需要传统,她不能割断历史。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悬崖”这个意象,准确地揭示了翠翠濒临深渊、进退两难的困境:梦醒了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么,翠翠走后怎样?——“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向刚梦断边城——沈从文〈边城〉分析)
5.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6.沈从文的小说,究竟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余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做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7.《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刘西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杰作”。苏雪林认为“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敖纵的生活,原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沈从文自己也承认,从废名(冯文炳)那里受到启发,“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融化了唐诗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朦胧美。
8.《边城》的地方色彩是极鲜明的,时代投影却是不易捉摸的,仿佛作者只叙述了一个故事,只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沈从文先生感叹:“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朱先潜也指出《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可是,为了“极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热情”,《边城》的时代投影又是极淡极浅的。
9.《边城》是老妪絮絮地讲的一个完美的童话。童话大多很美,但童话的毛病在于太过完美。苏雪林在沈从文论中批评得比较中肯,她指出沈从文的小说“过于随笔化”,“于结构更疏忽了”,“繁冗拖沓,有时累累敷百言还不能选出‘中心思想’”。不少学者也说沈从文“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他仅是晓得他们一些情形,并不曾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自然更没曾血肉相连”。所以“沈从文的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很广阔但不深厚,思想意境不高”,“好像雾中的花,云中的月”,给人以“虚”的感觉。王瑶也指出沈从文“用散文温叙故事,有时很拖沓”。
·阅读全文(117) | 回复(0) | 引用通告
溪溪殿下
古龙的语言风格废话多,忧郁的多,因为想多挣稿费,所以很多时候一句话一个段落。特别出彩的女人都是蛇蝎妇人,正常的女主让人印象深刻的少,男人出名的倒不少。文学地位不清楚,江湖地位仅次于金庸吧。
C.C
懋子_LP10
TSAI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两句话代表了一切。
红楼梦里几乎写尽了人生。各种诗词隐写了所有人的一生。无论贫穷富贵,无论高官厚禄贫民百姓。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医学等等,任何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mumu
《红楼梦》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它的语言、人物塑造、细节描写、人情世故等等。我有幸读过几遍《红楼梦》,我就来浅谈一下我对它的理解。我觉得《红楼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人物描写。
宝玉《红楼梦》里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几乎每一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宝玉看似“疯癫”,实则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愤恨。他仇视科举,不爱读书,同时他也是一个体贴下人的主子。有时候见丫鬟被雨淋了,他还要去给丫鬟打伞。他为了祭奠金钏而故意不去参加凤姐的生日聚会。
还有被人说成是尖酸刻薄的黛玉,就我个人来说,我是特别喜欢黛玉的。她说话刻薄也只是对她认为不合理以及她看不惯的事。首先黛玉是一个才女,她文采特别的好,作诗次次拿第一。有一次宝玉把北静王送他的汗巾送给黛玉,没想到黛玉却说是什么臭男人用过的,她才不稀罕。
再有就是宝钗了,对待长辈,她尽力侍奉;对待下人,她仁厚;就是对待像贾环、赵姨娘这样的人,她也表现得仁慈。因此宝钗博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赞赏。可她却恪守着封建的伦理道德,她爱宝玉,却把这份爱深深地记在心间。
王熙凤王熙凤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了,有人认为她“好”,有人认为她“坏”,人称“风辣子”。一方面她机智幽默、妙语连珠。有时还很善良,比放说她接济刘姥姥。她是个有才干的女人,贾府那么多人,被她管的服服帖帖,当然她也没少贪污,经常克扣下人的月钱拿出去放贷。另一方面,她阴狠残忍,比方说对待贾瑞,尤二姐。贾瑞只是喜欢她,结果王熙凤利用这一点屡次整贾瑞,最后贾瑞暴病而亡。对待尤二姐,她就更狠了。她先是花言巧语把二姐骗到贾府,然后联手秋桐把二姐往死里整。王熙凤暗通医生药死了二姐的孩子,后来又气的二姐吞金自杀。王熙凤的手段不可谓不狠辣。
除了这些人外,像好色的贾赦、伪君子贾政、无能的邢夫人、纨绔子弟薛蟠、由清廉走向腐败的贾雨村等等这些人写的无不惟妙惟肖。
少量语言描写的人即使像小红这样只出现了一次的小丫头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丫头口齿伶俐,这个奶奶那个奶奶的把人都听糊涂了,可她却能说的清清楚楚。王熙凤也是因为这个才把小红留在身边的。惜春写的也不多,但也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惜春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赶走毫无过错的丫鬟入画。通过惜春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冷漠、自私的女孩。当然啦,惜春之所以变成这个样子,跟她的家庭有很大关系。她从小被父母养在荣国府,父亲压根不管她,这就是造成她冷漠自私的最主要原因。
我是以德糊人
红学家周策纵认为,《红楼梦》所以能引起许多人的兴趣,有这些原因:
“最大的原因在于它的故事和人物生动。”
“重要的原因在于,内容和表现特别多面密合着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深刻而默契地反映了这一特殊而又复杂的文化实体。”
“这小说最契合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所发展出来的特殊心理态度。”
小说里把宝玉放在女娃娃堆里,大家没意见,看得津津有味。而现实中如果谁家十几岁的男孩子成天见和小媳妇大姑娘混在一起,看他爸他妈不打“死”他!
Oh my big girl
《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能称作是“百科”,必定是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今天就谈谈我所了解的《红楼梦》。
1、色彩学与心理学《红楼梦》中人物穿搭特别注重配色。比如说,宝玉的装扮,“头上戴着束发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着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主色是红色,辅以金色,热情洋溢的色彩正是彰显了宝玉的个性。
2、礼仪学《红楼梦》里,像贾府这样的世家,礼节是随处可见的。比如说,林黛玉进贾府,不能走正门,只能从侧门进,进入内院,外面的轿夫必须换成府内的年轻小厮。诸如此内的礼节繁杂得很。
除了生活礼仪,吃饭的礼仪书中也描写颇多。座位的摆放,入座的顺序,甚至吃饭的顺序都有讲究。年轻媳妇是很没有地位的,小姐的地位都比媳妇高,无论何种场合,媳妇都必须先侍奉了公婆。
3、建筑学大观园,一个典型的古典园林。园中的山、石、亭、小桥、流水、花草树木都是精心策划而成。潇湘馆的湘妃竹和石子路,怡红院的仙鹤芭蕉,蘅芜苑的满庭芳草,每一处院落的景致都有着独特的文学典故。
4、文学在《红楼梦》中,诗词特别出彩。探春主张在大观园成立诗社,众人联诗作对,留下了很多精彩的墨宝。书中还在香菱学诗那一章,以林黛玉的口吻,详细交代了初学者的学习方法。
5、中医学书中涉及到的中医学的理论特别多,好像每个人生病,中医都会出来大秀一把,也的确如此,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紫娟骗宝玉那一章,宝玉听说黛玉要回苏州,一时急火攻心,痰迷心窍。这里就引出了人的情绪与五脏六腑关系的理论。
6、饮食文化《红楼梦》中的饮食一向很讲究,现在就有很多人仿书中饮食来制作。我记忆犹深的就是,宝玉挨打那一章,想吃那个小荷叶小莲蓬汤。原来竟是一套银制的模具,有各种造型,精细程度绝对不输现在的烘焙。
7、茶文化书中提到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妙玉的栊翠庵里。且不说是茶的种类繁多,什么铁观音,老君眉,就连喝茶的器皿,泡茶的水都很有讲究。古人也是很好玩,竟然把旧年的雨水,花上的露水,还有梅花上的雪水收集起来埋在地下,留着以后喝。
8、管理学贾府人多,王熙凤能把上上下下都打理得妥妥当当,确实是有点真本事。这里面就蕴含了很多管理学的道理。
总之,不管你是工人、农民、商人,还是政府官员,在《红楼梦》中都能找到共鸣。每个人,都能演绎自己的红楼梦。我想,本书的最大价值大概就在于此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maymay
我很荣幸的看到这个题目,我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红楼梦》应该是我上学认识几个字以后接触的第一部小说。那时候读它还是从哥哥那偷偷读、囫囵吞枣的读,然后不留痕迹的放回去。
因为太多字不认识,也只是能记住:
好大的大观园、好厉害的凤姐、好喜欢哭的林妹妹、好俊俏的宝哥哥、还有好滑稽的刘姥姥。好羡慕她们怎么都会吟诗作赋……
现在,再回头看红楼梦 ,又读出另一番感悟: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它
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高峰
这也是四大名著里面最年轻的一部,是集大成者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的作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明线,贾史林薛四大家族的兴亡为暗线来写的。
在史学上,它不仅反映了当时贵族的生活状况,而且包含了很多习俗,详细的介绍了当时人们的娱乐,如赏戏,听曲,猜灯谜,练习骑射,对于研究清史据有很大帮助。
在人物塑造上,它塑造了很多种类型的人物,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地位,都是活灵活现。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多情的宝玉,城府兼大度的宝钗,性格率直的湘云,泼辣犀利的王熙凤,洁身自好的晴雯。。。篇幅之大,人口之多是其它小说(不论中外)都望尘莫及的。
它不仅是一部小说,它还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官场的兴衰史、一个朝代的兴衰史
它及美学、史学、建筑学、园林学……于一身,它诞生了许多红学专家,是别的小说没有的。也是别的小说所不能媲美的……
所以,红楼梦给我的不止是一部小说这么简单,它让我知道在历史这座古城里有太多的执念和沉浮……
巫眯
巴黎卢浮宫藏众多世界名品,其中被称为世界三宝的就是:《胜利女神》石雕、《蒙娜丽莎》油画以及维纳斯雕像。其中象征着美与爱的维纳斯其实是残缺的,并不是作为罗马十二主神之一的维纳斯是个残疾人,而是这座雕像出土时,遭遇了争夺,导致这尊雕像失去了双臂,但仍然不影响其成为世界级的名品。
而《红楼梦》就是一部拥有残缺之美的旷世名作。
现代考证,曹雪芹应该是完成了这部作品,但其80回之后的原稿遗失了,为了使《红楼梦》流传下去,当时的人续写了这部著作,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正因为这部残缺的巨著,引发了后人无数的猜测。我认为,这就是《红楼梦》地位之高、魅力之大的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即使它是完整的,以它的水平依然可以列入四大名著之一,但其讨论的热度肯定要打些折扣吧。
80回之后故事的残缺,让我们有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而曹雪芹用一个在那个时代很少使用的方式来书写自己的故事,那就是大量的伏笔写作,这时它极具魅力的地方。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伏笔的表现方式。
1、谐音
小说开篇就来了个贾雨村(假语存)、甄士隐(真事隐),一甄一贾正是一真一假。小说中那位和贾宝玉对应的甄宝玉也是伏笔,暗示贾家的一切都是假的。类似的还有贾家的四位千金“元迎探惜”直指“原应叹息”,暗示了她们的最终命运,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2、谶语
首先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基本预定了十二位女子的命运;其次就是元宵节的谜语,连贾政看这些小姐们的谜语后,感到一种悲哀,一种不详的预感;再有就是元妃省亲时,那几出戏,《长生殿》(暗示元妃之死)、《牡丹亭》(暗示林黛玉之死)等等。
3、剧情暗示
这经常在小说中出现,例如:
周瑞家的把宫花送给这位四小姐,这四小姐把宫花就拿过来了,然后开句玩笑说我正要和智能儿说,也要剃了头发,去当姑子去呢,可巧送了花,要是头发剃光了,这花往哪儿戴呀。看似一句贴合情景的玩笑,一下子揭示了贾惜春最后的归宿。而类似的暗示还有很多。
4、诗词歌赋
《红楼梦》中大多数的诗词都出自曹雪芹之手,所以后世有人认为曹雪芹是用自己的作品来传诗,这些诗作其实包括了之前的判词和谜语,都是人物命运的一种写照。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一首《枉凝眉》直接将宝玉和黛玉的前世今生描写的淋漓尽致。
可以想象,一部残缺的《红楼梦》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人们细细品味,自问世200多年以来,引得各个时代的无数文豪们、无数文学爱好者们不断研究,甚至形成了“红学”,这是很多古代著作中没有的待遇。
正因这种残缺之美,这些精彩的伏笔,才让后世之人奉之为绝世经典。
堆堆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而且红楼梦衍生出一个学问分支:红学。有很多人都专门研究《红楼梦》,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本身的文学魅力,还有《红楼梦》所包含的文学和历史之谜。
《红楼梦》被称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使得后世文学爱好者对红学甚是痴迷。《红楼梦》又是一部未完的作品,它也有许多解不开的谜,正因为它有魅力,大家要去解这个谜,越解谜越多,越有吸引力。正因为如此一个未完结的作品一个未知的结局,人们对未知的东西都充满着无尽的着迷,所以,《红楼梦》在文学中地位很高。
《红楼梦》的魅力《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探索《红楼梦》之奥妙,了解我大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从红学中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forcedsmil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制高点,高山仰止。
一、深刻地掲露封建社会的本质。
中国古文学中沒有一本书能从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说明了封建王朝的本质。
由于贾源、贾演跟清庭打仗累积了军功,每次战争的大索抢掠了大量钱财,清庭建立后,又得到很多土地,财物,奠定了贾府奢靡生活的基础。主席说,二十多个主子,有三百多个仆伺候,几十条人命。
这就是建立在"吃人"上的封建制度。
而贾家的后代子孙,在靡烂不堪的生活中了逐渐变成纨绔子弟,沒冇人能撑起家族,最后在皇权和贵族的斗争中完全衰亡。
神预言了清朝的灭亡。
在年青的一代中也产生了一些反封建的思想萌芽,象贾宝玉、林黛玉的鄙视仕途经济,贾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的批判,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如同浊流中的一股清泉。但可惜自带的阶级烙印终使他们只留下些许死水微澜。
还有宝黛钗三人不落俗套的爱情。
二、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
1、人物描写。
《红楼梦》描写了100多个人物,每一个都是活灵活现,主要人物,特别是贾宝玉、王熙凤的描写,更是从语言、情节中写出活生生的、立体感的人物,就是许多配角,如小丫头、老婆子,几句话也可写出一个鲜明的,有血有肉的角色,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尚无人能超越。
2、对衬托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场景、建筑、服饰、食品、礼仪、诗词、中医药等各方面都有出色的描写,更为难得的是,绝不是脱离人物,脱离故事的卖弄,而是和故事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另外为了躲避文字狱,所独创的草蛇灰线的写法也使人耳目一新,但也为后来的读者留下一定的难题。
《红楼梦》是中国人民为世界所做的巨大贡献。
展翅
谢谢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写法都打破了……”。这是很到位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四大”的其他三部古典小说名著,用诗的地方,不是“有诗为证”,就是“诗曰”。虽然引用的诗篇有的也很著名,或很贴切的,比如《三国演义》,除了开头、结尾,颇具诗情画意之“三顾茅庐”章节里,所引用的诗词曲文能结合情节,包括“长揖芒砀隆准公”……等很传神之外,其他正文中所引用绝大部分诗作,皆是游离于情节之外的附加物,终不如《红楼梦》根据小说人物、人物性格、情节场景等量身打造的诗词能浑然一体。
其次,《红楼梦》情节结构是网状发展,语言描述含蓄隐晦,加上有意喻示、暗示等交叉运用,是一部非常耐读的作品。这也是红学、曹学等一直虽衰而不绝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一百个人读《红楼梦》,至少可能有三二十种理解和认识。这种复杂,也构成了《红楼梦》的一种长久魅力。
第三,《红楼梦》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说其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毫不为过的。时人“开谈不讲红楼梦,虽读诗书也枉然”之誉,也非空穴来风。所以,毛泽东说“《红楼梦》要读六遍,才有发言权”,单纯从阅读的角度讲,绝对是真正读书人的经验之谈,不可忽视。
第四,对所有读者而言,《红楼梦》内容的探究空间很大,不仅仅是后四十回“缺失”不缺失的问题。更不必说五花八门的专门“探佚”之学了!窥一斑而见全豹,前八十回里对贾珍、秦可卿之事的似写非写……何以如此,隐喻些什么等等,就够你费猜疑的,没有整体的把握,和必要的相关历史知识,很难吃透。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往往不是草草读一两遍就能发现和想到的。
第五,读《红楼梦》,要着眼于其末世情怀。这一点,很少有人点全过——末世的人,纠结、缠绕于末世的时代。末世的时代,《红楼梦》的总体趋势、氛围,是往“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发展的;而末世的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固然有作者“无才补天”的愤懑和自况、自嘲的意味在里面,但看透了末世本质的绝望,也同时昭然若揭。有人说这有颓废倾向。不错,但一定请别忘了,其所处的大背景——“末世”!处于末世的富贵公子哥儿,能与“皮肤滥淫”,只认钱不认人的一般末世人相不同,而且最终有了出世思想,那就不是纯然的颓废!于“国贼禄鬼”、时文制艺之外,另有文化性灵的生命体验和追求,不说迹近不凡,起码也是远离了庸俗不堪。
末世的其他人,篇幅所限可以略去不谈,但书中另一个典型——王熙凤,不可不说。她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末世,是大环境,个体任是谁也无从逃脱;但“凡鸟”是什么?为什么是“凡鸟”?此义无他,不过是陷于末世太深之人也。末世有的人几近疯狂,不但只认钱不认人,必要时“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正像马克思说过的:利润达到300%,绞刑架也是阻止不了他(她)的!虽然马克思说得是“资本”的魔力,但人性有时何偿不是如此?尤其在末世,“凡鸟”更是普遍现象。
因此末世的人里,一个好像解脱了尘俗责任的人,能另有不同凡俗的追求,就有了别具资格的意义。还是鲁迅先生眼光独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心领神会者,独宝玉而已。
第六,《红楼梦》的哲学意蕴。作者有哲学的辩证思维,看到了繁华富贵背后的真相。历史事实证明,看不到繁华富贵、势焰熏天等等背后真相的人,不仅仅是封建社会所独有的现象。我们可以将聚焦迅速大幅度地拉近:那些贪官……想一想,应该说,他(她)们就是没有看透繁华富贵背后真相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也具某种警世作用,看你怎样理解、消化了?
以上草草归纳的六个大小不同方面,就是本人理解、体会到的《红楼梦》主要魅力之所在。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teryzhou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通过一段神话开场,引出一个家族的衰败历程,两个人的影子贯穿全文;“甄士隐”、“贾雨村”。
最本质的是对人性的解读,其经久不衰的原因应该是:经历几百年流传,每个人物角色,在现实社会中依然清晰可见,大概其想表达的是人性的弱点,优点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活着的意义,不乏是一种人间乐趣。
文中对,政治、文化、经济、中医、茶经、饮食、建筑等物质、精神现象描述的极其真实而详细。
文中的诗词歌赋,精美绝伦,不乏输于其他诗圣。
文中还描述了爱情,这是一条明线,隐线就是开始甄士隐结局,贾雨村的结局。两种不同的人生;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其实也一样,遵照自然规律发展,接近自然的生活。
那么大家觉得是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后人来评价,不辨自明。
可以的mami
《红楼梦》作品之所以高在:写出四大家族盛世和低落,说明当下时代黑暗,反应出当时文学作品背后能力,文章里能悟出地球上人类人人关糸,文章里能悟出做人道理。能看出作家是得道之人。故地位高。
fenhongwawa
个人感觉红楼梦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波澜壮阔,虽然都是儿女情长,但隐含在背后的是整个社会的图卷,大到皇家宗室,小到贩夫走卒,都有各自的地位和处境,都有交代清楚。
2,细腻精致,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代入感极强,表现了作者非凡的写作功力和强烈的感情投入,非如此强烈,不足以喷涌而出。再非常细微处往往看到作者神来之笔,不杂不乱,不多不少。
3,文采斐然,高低境界,每一场景,诗词歌赋随口道来,丝毫没有唐突之感,总是相辅相成。
4,立意高雅,虽写情天欲海,但作者从无下流之笔,总是悲天悯人的角度看待万物众生。
5,技术高超。草蛇灰线,虽然揉在一处,并无错乱,总是各有线索,各有归宿。结尾开放,使得任何读者都积极参与互动起来。
邂逅
我认为是靠红学吃饭的红学家们炒作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坛地位很低,脂本没写完,程本又不被红学家承认,到现在也不知道红楼梦到底指的是哪一种?全靠自吹自擂。
苏打青柠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颠峰之作。尤其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至今仍无法超越。
作品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如同生活一样丰富、复杂,完全“浑然天成”,没有一丝一毫的“写作”痕迹,展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放射着强烈的诗和理想的光辉。“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让后人脑洞大开,却无法逾越。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百科全书。
思想性方面,作者通过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有力批判,让读者欲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与此同时,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这在封建社会末期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可以说,作者不但看到了旧制度的即将覆灭,也憧憬着未来新社会的清新的曙光,尽管还是那样的朦胧——但这毕竟是旧制度旧社会的新动能,了不起。
仅仅以上两点,使《红楼梦》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释放着无与伦比的奇光异彩。
怪兽刘小咔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是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这样说有人会不太同意,没关系,要用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等证据来说明一下。
先看看《红楼梦》书里自己带的100条历史常识:
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宁国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宁国府正面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这说的是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说的北京天安门。“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满人专用词语,明朝时期,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统统自称为“臣”,并无奴才称谓。到了清朝,皇宫内的太监、侍女便自称奴才。贾宝玉的贾家大院天天张口主子,闭口奴才,这在大清朝的中国大地上只有一家,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宫。
贾宝玉家大院有穿龙绣装的人物出现,封建社会规定绣龙服是皇家专用服饰,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贾宝玉家过年祭祖里的描写:抱厦前上面悬着只有皇帝家才能挂的九龙金匾。贾宝玉家大院满院子跑太医,太医是干啥工作的?学过历史和会查字典的同学都知道。满院子跑太医的地方除了皇宫就是太医院。贾宝玉家大院到处都是进贡的用品,就连过年放的烟火也是各处进贡的。进贡:指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给皇帝送东西称为进贡,皇帝给别人东西叫赏赐。
这些历史常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猜测和推理思考,历史常识都不知道的红学家应该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再看看汉语文学常识:
历史记载曹寅号“雪樵”, 胡周先生说曹寅有个孙子号“雪芹”,当然曹寅家族的家谱里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按胡周先生说法就是一个号:雪樵,一个号:雪芹,爷俩成哥俩。《红楼梦》书里说的明白,借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告诉广大读者,中华民族是百善孝为先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有为尊者名讳的传统,在封建社会如果遇到与长辈尊者名字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要回避或加以变通,所谓耳可闻,口不能道也。结果是曹雪芹老先生刚说完,红学家就让曹曹雪芹老先生自己打脸,曹雪芹对其爷爷曹寅的名讳从来不避开,《红楼梦》书里多次出现“寅”字。红学家这就是说曹雪芹老先生大逆不道,毫无孝顺可言。还装模作样在书里告诉林黛玉要知道为尊者名讳的传统。
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说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的红学家竟然没了人性常识:
红学家说《红楼梦》是以曹雪芹家为背景原型写成的小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结果悲催了。老仆焦大的嘴骂起人来可以说是很黑的,因为他用汉语言中凶狠,恶毒的话在骂人: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是当着贾宝玉和王熙凤及很多族人的面骂的。红学家让曹雪芹自己写书自己去捡骂,不要脸的极端表现,红学家看来是不要脸习惯了!
《红楼梦》书里最狠毒的是柳湘莲的跌足骂:“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历史有这样丧心病狂的给自己家族脸上贴骂的的吗?不学有术红学家得多么恨曹雪芹啊!竟然让曹雪芹老先生毫无人性的找人用最恶毒和无耻的话骂曹氏家族,最后还让曹雪芹老先生自己写出来,告诉广大读者骂的有道理。中华文人的精神分裂到这样的程度了吗?善良的中国人没人会相信的。这是不学有术红学家没有人性的阴谋诡计。不学有术红学家是在侮辱所有喜欢看《红楼梦》的善良读者的智慧。
一些所谓文化名人研究号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这些没有中国历史常识,汉语言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的文化名人表演了窝头翻个现大眼!《红楼梦》的读者都是上过学,念过书的,对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都是知道的,这些没常识的红学家骗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xelloss
一部如此集大成者,当然也必须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
一、一部封建社会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作者本身出自贵族家庭,对于旧时贵族生活有过切身经历,所以具有半自叙性的描述,众多生活场景细节,读起来犹如亲身经历,历历在目,也为当时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高的价值;
二、全书架构庞大,逻辑严密“草蛇伏线,灰延千里”:比如在前几回合,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给他介绍一众曲目,就隐隐点出书中很多位重要角色的最终结局;再比如在每次诗词聚会,每个人的诗词中也会包含自己最终的结局,不得不感叹作者思维严密;
三、人物众多,主次鲜明,性格迥然,各个栩栩如生:正如形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道学家看到道,史学家看到史,文学家看到文……一部好的小说,必然是丰富立体的,其故事结构精密,逻辑严密,每个人物形象都丰满立体,不同人生阅历的读者可以看到不同的方面,从而引起读者讨论,分析,欣赏,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四、作为一部以虚构反射当时的实际政治经济生活,在封建末期封建腐朽思想严重压抑的时刻,难能可贵的承接明后期开明思想的启发以后,出现有一点早期新兴资本主义的初步民主思想萌芽:比如贾宝玉给仆人晴雯写芙蓉女儿诔,表现民主主义人人平等的思想;
五、一部超越时代的预见性著作,于鲜花鼎盛时期,看到了“白茫茫一片”的封建社会必然结局:封建社会的种种腐朽制度,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进程,必然会被社会淘汰。
宝黛灵魂默契的爱情,凤姐不逊须眉的气场能力,宝钗圆滑的高情商……这些都是红楼梦吸引读者的魅力,其中最主要的魅力,应该还是那份默契的知己之恋吧。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重寒之下,还有人与你惺惺相惜,用生命捍卫这段纯洁高尚的爱情,这是人人心之向往的。
最后再放一张林妹妹,实在喜欢至极。
探索小舟
红楼们好的地方太多了,主要聊聊三个最突出的方面:小说写作技巧,文字功底,对人性的理解。
《红楼梦》写作年代是清末,所以在评价写作技巧时一定要与之前的小说做比较。
要深刻理解这方面,可能需要看脂砚斋评本红楼梦。比如第二回介绍林黛玉出场的时候,脂批:“如此叙法,方式至情至理之妙文。最可笑者,近小说中,满纸班昭,蔡琰、文君”。可以一窥之前小说写作的流俗。
就像为什么说鲁迅的文学地位高,是因为他开创了白话文写作的新方式。凡是有开创性的文学作品当然地位斐然,如歌德的《浮士德》于德语,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于俄语一样。
同时,《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场景极多,写的又都是些日常生活,写得不好很容易平淡无味。但是整本书每一章节如何布局,场景如何衔接,人物如何登场、如何退场,什么样的话借谁的口表述,事件的冲突、伏笔等等无一不精巧到极致。
金庸、张爱玲、倪震、亦舒等等作家的小说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直到现在,很多写小说的人还在借鉴它的写作技巧,可以说是经久不衰。
一本《红楼梦》就是最全、最生动的小说写作教科书。
文字功底《红楼梦》的炼字能力堪称一绝,先不说文章中大量合情合景合理的优美诗词,只是很多很常见的字词,仔细咀嚼都十分见功底。
比如还是第二回,借冷子兴的口讲荣宁府的时候,说道:“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一个“甚”字,用的极其准确,一个字就把“降倒未倒,盖已半倒”的样子准确传递出来。如此用字之处在书中数不胜数!
这个应该是普通读者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因为人性数千年如一日。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就不下百人,曹公是真正做到了“千人千面”。大到绝对主角宝黛钗,小到只有一两场戏的丫鬟、小厮,每一个都是有性格、有态度、有欲望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说着和自己身份相匹配的话,做着由内心欲望驱使的事,同时还能推动情节和故事的发展,实在是厉害!
《红楼梦》中几乎没有一个乏味的人物,这源于曹公对人性的深刻悲悯和洞察,他能看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所以当舞台的灯光打到哪个人物身上时,哪个人物就会适时的展现他性格中最突出的部分,十分精彩。
于此同时,在人物的背后还能看到曹公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所以读《红楼梦》常感觉每个人都有曹公的影子,但是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一本《红楼梦》道尽天下事,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之瑰宝。
④邪灵④
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的历史地位通常取决于两点:
一、开创性的,虽然跟后世同类作品相比并没有那么好,但它开创了某种风格或某种表达技巧,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总会在史上有一定地位。
二、其作品本身足够好,在同类作品里代表着顶级水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红楼梦》两者都占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因素: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哲学、宗教、艺术、生活……
再比如她讲的不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而是在探讨人性以及生命之意义这种永恒的哲学话题。
她反映的不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某种人与人、或人与制度之间的冲突,而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无可解答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是永远存在的。
涵盖了你能想象的到的各种写作技巧(汉语文学写作的范本)……
对比起来,《红楼梦》会让很多所谓的经典名著黯然失色。
liufeng
《红楼梦》是一大奇书,其所蕴含的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哲思妙想,无论如何也体味和述说不尽,其文字之优美,诗词之动人,叙事之引人入胜,都令人拍手叫绝。在我心目中,《红楼梦》最主要的魅力,在于其创造出了无数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在中国口口相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经典角色。
《红楼梦》中的人物,无论主次,无不个性鲜明,当把他们放在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下,则其举止言谈,无不恰如其分。贾宝玉并非“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其本质聪慧,好杂学旁收,善诗歌,能看药方,会做胭脂水粉,却不爱读专为入仕的八股文章;真诚对待善良美好的女性,不以地位压下人,却不能改变她们在等级森严、男尊女卑时代下悲惨的命运;崇尚自由恋爱,追求心灵相通,最终依然在自己的婚姻上没有话语权,只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黛玉才貌双全,只身来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让人耻笑了他去”,然而还是给贾府上下留下了说话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印象;与宝玉相知相爱,心里、眼里只有宝玉却最常与宝玉生闷气,最终没能与宝玉成眷属,身心俱毁,令人唏嘘。薛宝钗美丽端庄,成熟稳重,深得贾府里老一辈人的喜爱,却不免让人觉得冷酷无情,有“任是无情也动人”之评;其待人处事自有风格,遇事不是“只论是非,不论利害”,虽与宝玉成婚却并不是宝玉真心所愿,只能独自挑起上辈放到她肩上的贾府重担,也让人感叹。王熙凤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其杀伐决断,口齿伶俐,男人所不及,然而行事又难免独断专行、心狠手辣。其机智幽默,深得贾母欢心,当家荣国府时雷厉风行,分派有度,同时却又过于严苛、贪得无厌。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贾雨村,在穷儒时,高吟“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其平生抱负不凡,然而在其身上德才没有兼备,很快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显现了其利欲熏心,无情无义的一面。这类人最为宝玉所不齿,也成了宝玉不愿学以致仕的重要缘由。刘姥姥,出身贫寒,却更能心地善良,知恩图报,三进大观园,见证了贾府的奢靡盛景和落魄衰败,在危难时刻救凤姐的女儿巧姐于水火之中……等等。
在贾府兴衰更替的历程中分析和回味这些处在不同位置、个性各不相同的人物的性格、言语、行事和命运,即是对这一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解读,而生活方式,其实也就是中国人的文化。时代虽变,人性相通,《红楼梦》因而成为我们民族心灵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学作品。
黄也么哥
杨猫猫Icicle
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早熟文化。咱颇感奇怪,迷惑不理解。
看《红楼梦》是书,其中少男贾宝玉及一干众少女印象深。年龄不大的小姐丫鬟们,一个个人情世故,心机颇深……
由此,也不由得感叹,古代早熟文化之说有些道理,或不恰当比喻一下“少年老成”。人之天性尽灭,女性之悲催……可为一叹。这也是这部书文学性之一显现。
文城
因为《红楼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儿女情长的故事,几个家族兴衰史,更是一部囊盖庭院设计,服饰,美食,色彩搭配,诗词等等的百科全书。
第一,它是当时封建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的一个缩影。
小说以贾府为中心讲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宝玉的视角描绘了当时的人生百态。展现了闺阁中那些贵族公子、女儿家们的物质、精神生活。
宁、荣国府的世袭,朝廷的官员配置和用途,以及当时官员的权力,比如贾政轻而易举的就可以为贾雨村弄个官职什么的就反应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在物质上,贾府有一套自己的份利制度,但看得出来,各房各院的用度花销就是一笔糊涂账,这跟当时封建社会外强中干也是相对应的,但他们还在极力维持着自己的体面。文中还包含着政治压迫、经济盘剥、奴役与抗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如兄弟相阋、姑嫂斗法等等,最后,不过是一棵掉光了叶子的腐木罢了。
第二,它极致的表达了中国的传统美学。
从林黛玉一进入贾府,就有对贾府布局进行过细致的描写。后建大观园,其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更是将古代的庭园之美表达了极致。
中秋、元宵、赏雪、摘梅,薛宝钗的冷香丸,里面即使是一个丫鬟,都对色彩搭配很是专业。还有香菱学诗,晴雯补孔雀裘,史湘云醉卧芍药园,林黛玉的葬花吟,宝钗扑蝶,都将中国传统美学极致的表达了出来。
第三,它将哲学,宇宙,文学浑然天成融在一部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哲学上就出现了矛盾的思维,比如晴雯的死亡就是矛盾的激化,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还有贾雨村、王熙凤等人的结局,都是因果关系,都是具哲理性的。
文中从一开始就说到了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将宝玉带到了人间,所以小说中也充满了道家宇宙境界,其中关于人性、人格、人的自由、平等的思想及人生的悲剧意识都得到了充分的描写与呼唤。
芦苇Freda
taita
anlgebaby
lollypop弥生小姐
冰心文学地位适合盛世
冰心先生去世多年了,作为文学史上少有的大作家,她的散文,真正能够读懂的读者不多,虽然都会说好。
这是一位不大谈政治,也不涉及政治,甚至纯粹到不食人间烟火的至纯女士,潜在的贵族气质,让人拜服。现代文坛,不大谈,或者标榜远离政治的作家,比如胡适,张爱玲,周作人,梁实秋和沈从文,但真正基本置身事外的就是冰心。
冰心家境优渥,出身海关官员家庭,一辈子生活优裕,不愁吃穿,对我们一般人,甚至他的大多数同龄人,只能羡慕。这样的家境造就了她的散文以”爱”为主题,不食人间烟火的单纯,居高临下的施舍人间,给人美到脱离人间苦难的醉美,虽然你会感到怪异,她行文是那么自自然然。
都说老太太是儿童文学作家,但只能说是安徒生那么的,绝不是现在哄孩子那样的,都在于内容单纯 ,老少皆宜。
我喜欢她的《小桔灯》和《笑》,她寓居美国时候的诗歌也喜欢,先生的散文不带入世俗,特别适合盛世成长期孩子阅读,可能据此贬低为儿童文学吧。
egg317
其实呢,我更愿意换一个角度来给您一些启发。
请问民国时代杰出的女作家有多少?请问当代的文学家中,女性比例有多少?请问为什么在干部配备比如说常委班子中一般都要有女性?请问为什么我们总说妇女能顶半边天?
如果您能够明白上述几个问题,也就自然知道为什么对冰心一直有着较高的官方评价了。你把她和鲁迅、茅盾、郭沫若、沈从文、钱钟书比较,确实似乎有点名不副实,也没什么太出色的作品。但问题是人家作为女性代表,已经足够出色了,已经是顶尖一般的存在了。再加上她一直从事的是少年儿童的文学创作,相对来说有点剑走偏门,也容易在那个类别里有所建树。她的文字本身也足够的优美,当时对于民国文学有一个说法,除了冰心,没有人的文字比朱自清更优美了,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冰心作为杰出女性代表,在特有的语境和政治意义上,当之无愧这样的评价。
米团大人
人物生平编辑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购得。[1] 次年5月,全家迁至上海。 1903年,因为父亲谢葆璋受命海军训练营营长,同时负责筹办海军学校,随父迁至烟台,在此居住的8年里度过了她幸福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烟台,她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包括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2-3] 1911年(一说为1912[2] ),进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预科学习。[1] 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1] 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1]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1]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2] 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2] 1923年8月乘船前往美国留学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 1923年进入燕京大学,燕大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出国留学前后,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1] 同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2] 1929年与吴文藻结婚,婚后随丈夫到欧美游学,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例如,在英国,冰心就与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伍尔就文学和中国的问题进行了长谈。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冬儿姑娘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冰心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儿女[1]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1933年末写就我们太太的客厅,内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为文坛公案。[1] 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1] 又曾在昆明、重庆等地积极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 抗战胜利后,1949年至1951年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讲授中国新文学史,[1] 并曾在当地的报刊上发表一些短文。[4] 1951年从日本回到中国,[1]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抄家,并进了“牛棚”,烈日下接受批斗。1970年初冰心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冰心与丈夫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合作翻译《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冰心迎来了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但她仍坚持创作,在此期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作品数量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独特,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了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等作品。 1994年9月冰心因心功能衰弱入住北京医院;1999年2月13日病情恶化,于同年2月28日晚上九点于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1] 在冰心报病危之后,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及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和作家代表曾亲自到医院看望她。[2] 2个人作品编辑著作时间作品类别出版社1920《超人》小说、散文集商务印书馆1922《闲情》诗集、散文集北新书局1923《繁星·春水》诗集商务印书馆1931《往事》通信集北京新华社1932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诗集北新书局1932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散文集北新书局1933去国小说集北新书局1935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平绥铁路管理局1935冬儿姑娘小说集北新书局1943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小说集开明出版社1943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散文集开明出版社1943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诗集开明出版社1943《关于女人》散文集天地出版社1945南归散文集北新书局1954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小说、散文中国国际人文出版社1956《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还乡杂记散文集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归来以后散文集作家出版社1958再寄小读者通信集人民日报、儿童时代1960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0《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作家出版社1962樱花赞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4拾穗小札散文集作家出版社1978《寄小读者》小说、散文集开明出版社1980《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三寄小读者》通信集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只拣儿童多处行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记事珠》创作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冰心论创作论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冰心作品选》选集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冰心散文选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冰心选集(1—2)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冰心文集》(1一3)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姑姑小说集开明出版社1994冰心全集(1-8)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表格内容来自[5] [4] 译作时间作品类别原著作者出版单位1929《飞鸟集》诗歌印度泰戈尔-1931-09《先知》散文诗集美籍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新月书店1955-01印度童话集童话集印度穆·拉·安纳德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吉檀迦利》诗集印度泰戈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印度民间故事》故事集印度穆·拉·安纳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泰戈尔诗选》(合译)诗集印度泰戈尔人文出版社1959泰戈尔剧作集(4)剧作集同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65马亨德拉诗抄(合译)诗集尼泊尔马亨德作家出版社1981燃灯者诗集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人民文学出版社
夜王奕
原贴:急需关于文学赏析的文章
重头不来
题目太大,也不是头条问答可以说清楚的。有关研究“三国”的文献太多了。有兴趣,你可以到图书馆翻翻[捂脸][捂脸][捂脸],真的不敢班门弄斧!
虾尐妞
在中国文学史上,从宋代开始出现了以接近口语的文字写作。这样就把原来唯一的用作描写手段的文言的独具场面加以改变。这种改变也就是文学语言的一种解放,它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加文学创作活动。这种新的描写手段能够真正起作用,促进创作繁荣的作用,还应该归功于平话小说。作为初具长篇小说规模的"平话",吸取了方言口语来叙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事迹,并通过对于历史人物的歌颂和指责,以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这些小说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国志演义"在这些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掉叙事简陋,文词粗糙而芜杂等毛病,使语言精炼化,把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推到了最高峰。明人蒋大器"三国志演义序"说:罗贯中这部书编写成后,立即就有人"争相腾录,以便观览。"可见他的写作的成功。这种成功虽然主要是由于内容方面,然而语言文字通顺畅达,明白如话,未尝没有吸引力。这是值得注意的。
由于这部小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行,就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是人们模仿半文半白的浅近文字进行写作,历史演义小说的大批出现,使得原来由于"文胜"的史书妨碍了人们对于许多事实的了解,现在通过通俗小说得到了清晰的概念。清人魏裔介"三国问答序"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志者,惟于罗贯中三国演义得其梗概耳。"
罗贯中的成功一方面有说服力的证明,新的描写手段的优越性,同时也在另一方面给予了其他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以前长篇巨制是很少的,一般的是篇幅短小的作品。"三国志演义"的出现就改变了这样的面貌。由于社会的发展,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创造和积累,人类生活也逐渐丰富繁复起来。要想比较广泛的,不只是片段的部分地反映出社会中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种种场面,篇幅短小的作品就不能胜任。"三国志演义"以约75万字的巨制,引人入胜地大规模描写了封建王朝中400个以上的人物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它提供了反映生活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这种体裁
容许更多的穿插的描写以反映生活的复杂性。
"三国志演义"除开语言和体裁
的创新,对于文学创作起了一定的影响外,它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作用。刘关张结义的行为几乎为旧时代的许多阶层的人物所模仿。起义的农民通过结义的方式作为维系内部团结的纽带,这是好的一面。但也有为非作歹之徒,甚至有些社会上层分子借口结义进行不义的活动,或反动的勾当。至于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黄忠等形象在某些方面简直成了人民生活中的榜样,而曹操这个形象帮助人民认识统治者的阴毒面目,这些形象在人民生活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部小说由于它提供了一些军事和政治斗争的策略和经验,有的农民革命的领袖,把他当做军事教科书。这些都使这部书长远的在人们面前放出异彩。
桀骜芣紃
《三国演义》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整个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历史形式发展的脉络基本上是符合的。并通过对于历史人物的歌颂和指责,以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这就使得这部小说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三国演义》去掉了叙事简陋,文辞粗糙而芜杂等毛病,使语言精炼化,把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推到了最高峰。明人蒋大器在三国演义序中说,罗贯中这部书编写成后立即就有人“争相眷录,以便观览",可见他的写作成功。这种成功虽然主要是由于内容方面,然而语言文字通顺畅达丶明白如话,未尝没有吸引力。这是值得高度注意的。由于这部小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行,就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是人们模仿半文半白的浅近文学进行写作,历史演义小说的大批出现,使得原来由于“文胜"的史书妨碍了人们对于许多事实的了解,现在通过通俗小说得到了清晰的概念。清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中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罗贯中的成功,一方面有说服力地证明了新的描写手段的优越性,同时也在另一方面给予了其它作者以极大地鼓舞和信心。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以前长篇巨制是很少的,一般的是篇幅短小的作品。《三国演义》的出现就改变了这样的面貌。《三国演义》除开语言和体裁的创新对于文学创作起了一定的影响外,它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很大作用。刘关张结义的行为几乎为旧时代的许多阶层的人物所模仿和利用,形成了统治阶级拢络人心的手段。使一部《三国演义》影响了华夏历史近千年。
台北老狗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这部小说,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从汉灵帝刘宏赞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全国为止,前后历时近百年。它是作家罗贯中根据民间口头传说、平话、戏剧等的基础上,又依据《三国志》及裴松之作的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了这部作品。
《三国演义》开头写由于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爆发了黄巾起义,彻底动摇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为了取得朝廷领导权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接着写曹操征战十一年,统一黄河流域。中间部分写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三国混战七十二年。最后部分写司马氏统一中国。
《三国演义》统过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深刻地反映了汉末到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批判了封建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腐朽,具体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在军法混战中的苦难生活,详细地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几次大战役,是我们认识封建社会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有以下特色:
第一,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曹操、孔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都是个性突出、生动鲜明的不朽典型。作者能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突出它的某一方面,加以夸大,又用对比方法,使得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又善于在战争中,把人物放在矛盾的顶点去展示性格。
第二,善于描写战争。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战役,都写得很精彩。作者善于通过揭示战争进程中错综复杂的矛盾,来展开波澜壮阔的宏伟战争场面,在战争描写中,运用“动中有静”的艺术手法,把激烈紧张的战斗场面,写得有张有弛,松紧有致。如“空城计”就是一个例子。
第三,《三国演义》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善用通俗的语言叙述事件的始末,语句精彩、生动。
在文学史上,《三国演义》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演义小说。奠定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方向,促进了后来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繁荣。
其次,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成为后世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汲取材料的来源。后世人民也从这里学到了与统治阶级斗争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技术知识。
但是,作者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污蔑黄巾农民起义军,通过拥刘反曹的倾向,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宣扬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宣扬因果报应,鬼神迷信等,这都是不足取的。
鱼小狮
试论《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一、我国文学史的大体脉络
我国文学史的大体脉络是《诗经》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楚辞》作者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刘向乃编辑成集;《唐诗》唐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李白、杜甫、王勃、王维、孟浩然、李商隐、杜牧等;《宋词》宋词代表人物有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晏殊等词人。《元曲》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明清小说》中有影响的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三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冯梦龙;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型世言》陆人龙;《金瓶梅》兰陵笑笑生;《儒林外史》吴敬梓;《封神演义》许仲琳;《聊斋志异》蒲松龄;《镜花缘》李汝珍;《三侠五义》石玉昆;《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老残游记》刘鹗;《孽海花》曾朴;《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二、《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三国演义》继《唐诗》《宋词》之后又一种“小说”新的文学形式诞生,标志《明清小说》时代开始。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中国不曾有“小说”这种文体。章回体小说是由宋元时期说书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故事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话本”一般都很长,要分章分回讲完,这就是章回体小说的起源。是罗贯中将“讲史话本”提炼成章回体长篇小说这种新的文学形式。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开辟了《明清小说》新的文学时代。
2《三国演义》是《三国志演义》的简称,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部章回小说,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在中国四大古典长篇小说中成书时间最早,历史最悠久。《三国演义》 成书于元末明初公元1371年(洪武4年);比《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晚于洪武4年)、《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晚期、《红楼梦》成书于公元1784年(清乾隆49年)都要早 。《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多个第一。
3《三国演义》是《明清小说》,特别是四部名著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巅峰。在中国不论男女老少,不知道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大名的不多;不知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过五关斩六将”、“三气周瑜”“空城计”故事的也不多。在所有同类作品中,无论是影响力之大,还是流传面之广,《三国演义》都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三国演义》拥有重要的文学、政治和军事价值、开创了用章回小说写重大历史题材的首例。小说以魏、蜀、吴三国的前后历时近百年的历史为题材。全书120回。从汉灵帝刘宏赞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全国为止。故事写出了农民与统治阶级的斗争彻底动摇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写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写出了曹操统一北方,赤壁失利形成三国鼎立,三国混战七十二年,最后一统归于司马懿。写出了“久合必分,久分必合”的天下大势!
二、有鲜明创作特色:
第一、善于用故事塑造人物。例如:作者塑造曹操.用“狭天子而令诸侯”描写了他的志向和野心!用“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装佯梦中杀人等故事描写曹操的生性多疑!用“煮酒论英雄”描写了他的为人狡诈!用“烧毁通袁证据”描写了他的惜才待人的政治才能等等,使得曹操这个人物的形象非常饱满。总之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善于用故事加以刻画和论证,使得如曹操、孔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个个都是栩栩如生,个性突出的不朽典型。
第二、善于用谋略描写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空城计”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战役,《三国演义》把这几场战争都写得很精彩。在袁、曹“官渡之战”中,作者把战争矛盾推到极端,然后用“背水一战”的谋略揭示以少胜多,转败为胜的战争规律。又如诸葛亮在西城摆的“空城计”一战的胜利,揭示了“上善伐谋”的用兵之道。这种“谋略战争”使人读后拍案叫绝。
第三、善于集成历史真实、民间传说和生活积累的故事。故事曲折生动,语言生动精彩。罗贯中根据民间口头传说的“讲史话本”、戏剧等的基础,又依据正史《三国志》及裴松之作的史实注解,并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写成了这部小说。而且小说善用通俗的文字叙事,语言生动精彩、雅俗共赏。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使人有“身历其中,读之恨晚”之感。
三,《三国演义》丰富、生动、活泼的经典故事以成语、歇后语和谚语新的文学形式广泛流传于世。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衍化为成语、歇后语和谚语流传于世的有近百条之多。例如成语:“三顾茅庐”、“乐不思蜀”“望梅止渴”等;例如歇后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张飞穿针——粗中有细”;例如谚语:“过五关 斩六将”、“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等等。这些由《三国演义》衍化出来的成语、歇后语和谚语与《三国演义》小说一起作为文化传承,已经成为华厦文化的一部分。
四,《三国演义》成为后世学习文学艺术、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知识的教科书。在文学艺术方面:《三国演义》的篇幅结构,章回编排,采用浅近的文言,把百年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错综复杂的大小战争和众多的历史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人物各有个性,战争各有特点。这些都被后世小说作家所效仿。就如《红楼梦》的人物性格也是用故事情节来描写的,应该是从《三国演义》中吸取了营养。在政治和军事斗争方面:《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其政治、军事谋略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张格尔、洪秀全等初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王帐唯一之秘本。”如:满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极照抄《三国演义》中周瑜骗得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反间计”,骗得明朝的崇祯皇帝杀了大将袁崇焕。又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作为论据就提到了“袁曹官渡之战”和“吴魏赤壁之战”这两场战争。还在一次谈话中批评刘备不会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荆州失守,关羽被杀以后,刘备急于为关羽复仇,蜀军进攻东吴时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失败原因就在于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总之,《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重要的文学,政治和军事价值!
youngluul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相互间的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遗闻、轶事等资料写成的。《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即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文学性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通过这一长篇巨著的描述,人们可以对封建王朝的腐朽黑暗,封建统治阶级尔虞我诈、阴险狡猾的丑恶本质以及战争的频繁,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苦难,有了更加具体,形象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从思想内容上看,《三国演义》创造了两个典型人物,就是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旅游丰富的斗争经验,冷静的头脑,超人的才智。曹操是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在他身上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多疑、诡诈、机变等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
此外,《三国演义》还塑造了关羽、张飞、刘备、赵云、周瑜等人物,他们都有鲜明的形象。各自的性格特征。在一部小说里能成功塑造出这么多成功人物的形象,这是《三国演义》的突出成就。
这部小说写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战争,开展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些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不重复、不呆板,独具特点。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都是《三国演义》的写作成就。
他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